佔畢齋集/神道碑銘

後序 佔畢齋集
神道碑銘
作者:金宗直
1789年

神道碑銘幷序 编辑

德行文章政事。自孔門高弟。未有騈之者。况其外者乎。才優者行缺。性素者治拙。乃恒狀也。若吾文簡公。則不然。行爲人表。學爲人師。生而上眷遇。歿而衆哀慕。何公之一身。關輕重也乃爾。公諱宗直。字季昷。善山人也。號佔畢齋。公天分甚高。総角有能詩聲。日記數萬言。未弱冠。文名大振。中景泰癸酉榜進士。捷天順己卯科。選補承文正字。時魚公世謙有詩名。爲本院先進。見公詩。歎曰。使我執鞭爲奴隷。當甘受之。陞本院檢校。轉監察。適入對。忤旨罷。起爲嶺南兵馬評事。入拜校理。上卽位初。開經筵。特選文學之士。應選者凡十數人。公其尤也。未幾。出守咸陽郡。其治以興學育才。安民和衆爲務。政成爲第一。上曰。宗直治郡有聲。其優遷。遂拜承文院參校。是歲。適重試。咸勸曰。重試。文士驟進之階。竟不赴。物論高之。未幾。爲善山府使。母卒。廬墓三年。喪禮一遵朱文公。哀毀過禮。人服誠孝。服闋。築書堂于金山。池其傍。種之蓮。扁其堂曰景濂。盖慕無極翁也。日吟哦其中。無意世事。以弘文館應敎徵。辭以疾。不許。不得已而起。入侍經筵。辭約意暢。講讀最善。故眷注偏傾。超左副承旨。都承旨缺。特命授公。辭不敢當。敎曰。卿文章政事。足以堪之。勿辭。尋遷吏曹參判,同知經筵事。特賜金帶一腰。殊待類此。後觀察湖南。不動聲色。一路肅然。入拜漢城尹,工曹參判。超刑曹判書。兼弘文館提學。弘治己酉秋。以病辭。移授知中樞。欲謝病歸。一日。請浴東萊溫井。許之。因卧密陽田庄。上特許勿遆前職。或勸之受祿。不應。三辭。不允。至親製批答賜之。凡兩度。有端愨無僞。學問淵源等語。聞其貧。令本道賜米七十石。遣內醫賜藥。壬子八月十九日卒。享年六十二。訃聞。掇朝二日。太常議謚曰文簡。公考曰叔滋。成均司藝。贈戶曹判書。祖曰成均進士琯。曾祖。司宰令恩宥。皆贈封爵。公娶蔚珍縣令曺繼門女。生三男二女。長曰緄。娶海平人弘文修撰金孟性之女。早歿。次皆夭。女長適生員柳世湄。次適生員李翮。後娶南平人僉正文克貞女。生一男一女。男曰嵩年。女適直長申用啓。無後。公凡居家。鷄鳴盥櫛。正衣冠端坐。雖妻孥之間。不示懶容。少時。司藝病且瘦。公憂傷。作籲天賦。大夫人在堂。公未嘗安于朝。乞外三出奉養。伯氏病癰。醫云。蚯蚓汁良。公先嘗以進。果效。後伯氏客死京師。公奉柩返葬故里。撫其孤如己出。敎誨使之成立。其孝友天性至如此。凡守職莅民。居簡以御煩。主靜以制動。所在不露形跡。事理而民不忍欺。平時。待人接物。渾然和氣。非其義。不以一介取諸人。惟耽於經史。至老忘惓。所得浩博。四方學者。隨其器之大小。充然有得而歸。一徑品題。便成佳士。以文學鳴于世者太半。今戶曹參判曹公偉。公婦弟。議政府舍人康公伯珍,弘文修撰康公仲珍。公之甥。一何公之門之萃聞人耶。世以此益奇之。公所纂靑丘風雅,東文粹,輿地勝覽。行於世。公旣歿。所著詩文。尤見貴。門徒撰本集與彝尊錄。上命入內。朝夕命刊矣。以余平生與公最有義分。曹太虛請爲文刻石。不可以文拙辭。銘曰。

烏山崇崇。洛水溶溶。秀氣斯鍾。日月委明。奎璧淪精。文人乃生。博洽丘墳。奇古詩文。陞立揚芬。登堂講疑。過門問奇。後學蓍龜。父焉孝乎。兄焉友于。家庭怡愉。臨民以慈。去後餘思。鄕有遺祠。論思經幄。面對日角。獨膺寵渥。崇班峻級。如階而躡。人望允協。天奪何速。民實無祿。九重含慼。公不可留。令名千秋。遺稿汗牛。公多名實。其令冺沒。我今載筆。

資憲大夫。知中樞府事兼弘文館大提學,藝文館大提學,知春秋館,成均館事洪貴達。撰。

通訓大夫。昌原大都護府使,金海鎭管兵馬僉節制使吳汝撥。書。

通訓大夫。行司諫院司諫兼春秋館編修官,知製敎金世濂。篆。

右銘具序。乃洪相公貴達撰也。先生事業文章。其大槩俱載其中。豈容後人文字凟贅之哉。本府人。慕其德業。鐫竪於故閭前矣。而不保於壬辰兵亂。亂定之後。鄕人咸思重建而不暇焉。今府伯李斯文惟達。依府儒之齊懇。取刻舊文。竪諸舊道。府人仍欲陳其首末。幷錄于銘下。故書此以遺之。嗟乎。先生歿後。不幸昏朝亂政。權奸煽禍。慘至禍及泉壤。尙忍言哉。雖然。先生之道。有何損哉。窃聞。當時名人俊士之輩出其門者。不止十數焉。寒暄,一蠧兩賢。皆其所奬發也。今者。府人慕尙不已。於經亂之後。適値賢府使之莅府。而獲遂其宿願。又擬移卜廟院于吉地。以爲師宗之所焉。盖亦斯文之亨運也。畢竟本府人才之產。亦不下於昔日及門之諸儒也必矣。

崇禎七年九月日。資憲大夫。工曹判書玉山後人張顯光。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