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寶雨經卷第三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方便善巧圓滿。何等為十?一者、得迴向方便善巧;二者、令諸外道歸向方便善巧;三者、轉捨境界方便善巧;四者、除遣惡作方便善巧;五者、救護有情方便善巧;六者、施與有情活命方便善巧;七者、得受取方便善巧;八者、捨離非處、住於是處方便善巧;九者、示現、教導、勸勵、慶喜方便善巧;十者、供養承事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得迴向方便善巧?謂諸菩薩以非他攝所有花果,晝夜六時奉獻諸佛及諸菩薩,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以非他攝所有香樹,若諸寶樹、若劫波樹,於晝夜六時供養諸佛及眾菩薩,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又於素怛纜中所有廣大承事供養,聞已起於淨信樂心,迴此供養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又復菩薩能於十方諸菩薩所及餘有情所造善業,令菩提資糧皆得圓滿,發淨意樂,深心慶喜,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若以香花奉獻如來制多及佛形像,以此迴向,令諸有情離破戒垢,得佛戒香;菩薩又常灑掃、塗地,持此迴向,令諸有情離惡威儀,修善法式,齊整圓滿;又諸菩薩奉獻花蓋,以此迴向,令諸有情捨離熱惱。又彼菩薩入僧伽藍發如是心,令有情等入涅槃城;出伽藍時,願令有情出生死獄;若開房門,願令有情開諸善趣出世智門;若閉房門,願令有情閉惡趣門。菩薩坐時,願令有情皆得坐於妙菩提樹;右脇臥時,願令有情安住涅槃;從臥起時,願令有情離纏障起;若往便利,願令有情向大覺路;正便利時,願令有情拔諸毒箭;若洗淨時,願令有情洗煩惱垢一切過患;若洗手時,願令有情離穢濁業;若洗足時,願令有情離障塵垢;嚼楊枝時,願令有情捨離垢穢。菩薩自身所作諸業,持此迴向,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菩薩禮拜如來制多,願令有情常得諸天及世間禮。是名菩薩迴向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令諸外道歸向方便善巧?謂此菩薩於彼彼類外道眾中,能變化作諸外道形,謂遮洛迦波利、縛羅社迦、昵健陀弗多羅,於彼法中受持讀誦。菩薩為欲成熟有情,如是思惟:『我若先作阿遮利耶,則不能令傲慢有情隨順調伏。由是我往外道法中,示現出家為作弟子。』既出家已,勇猛精進,隨彼修習種種諸行,博學多聞,究盡彼法,乞麁穢食,所作皆勝彼諸外道威儀行法。由是菩薩為諸外道尊重師範,所有言說悉皆信受,隨順調伏。菩薩了知此諸有情歸向我已,說彼外道邪見過失、所學之法復非正教、以不能說厭離貪欲令斷滅故。由是外道受菩薩化,捨離邪道,入正法中。

菩薩又於一切外道修習五通梵行之中,勤行精進,證五神通。又復修習成就靜慮、諸三摩地、三摩鉢底,勝諸外道所得五通,聰慧超彼為作師範。菩薩了知所化外道皆成熟已,說彼靜慮、諸三摩地、三摩鉢底種種過失,所學之法復非正教,以彼不說厭離貪欲對除道故。由是外道受菩薩化,捨離邪道入佛法中。是名菩薩令諸外道歸向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轉捨境界方便善巧?謂此菩薩觀見一切多貪有情,方便調伏,化作女身端嚴殊妙,勝餘女身,有情見者心生染著。菩薩見彼如是染著,即便於彼寢臥之處示現命終,於一剎那、一牟呼栗多現膖爛相,臭穢可惡。有情見已,起大驚怖,生苦惱心,情深厭捨:『誰能令我離於如是穢惡之處!』爾時菩薩即於彼前,隨機演說如是諸法,於三種菩提定隨證一。是名菩薩得轉捨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除遣惡作方便善巧?謂此菩薩見諸有情造無間罪,及起一切諸不善業,失心憂悔。菩薩往彼作如是言:『善男子!云何失心憂悔而住?』

彼有情言:『大士!我造無間諸不善業,恐於長夜受諸苦惱,無利益故、不安樂故。以是因緣,失心憂悔。』是時菩薩為彼有情廣說正法,令深悔過,受菩薩戒。若此有情未能悔過,是時菩薩欲令彼人心生信伏,為現神通,廣說彼人思惟之事。有情由是於菩薩所生信伏心,歡喜信樂。生信樂已,根性成熟,菩薩為彼廣說妙法,彼人即能隨順領受。菩薩又復於彼人前化作父母,說如是言:『汝可觀之,我即是汝同伴丈夫,汝莫悔過此所造業,畢竟不墮捺洛迦中,亦不退失利益安樂!』如是說已,即便殺害所現父母。菩薩於彼有情之前示現神變,彼人思惟:『有智之者,尚殺父母不失神通,況我無智而造此業,墮捺洛迦,退於利樂!』爾時菩薩為彼有情演說妙法,令其惡業漸得輕微,猶如蚊翼。是名菩薩除遣惡作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救護有情方便善巧?謂此菩薩觀見有情根器成熟,堪為說法。彼之有情造作一切極不善業,菩薩為欲利益彼人,方便調伏,化作種種諸有情類,應以大王身得調伏者,即現大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調伏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剎帝利身得調伏者,即現婆羅門、剎帝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身得調伏者,即現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身得調伏者,即現執金剛身而為說法;應以怖畏得調伏者,現作怖畏而為說法;應以繫縛、殺害、打罵得調伏者,即為示現如是等事而為說法;應以愛語得調伏者,即現愛語而為說法。若有情類欲造彼彼無間罪時,於菩薩身興損害意。其得神通菩薩,即為示現種種方便,或時遮止,或復禁制,或移向他方;於彼人前,又復示現似彼所造無間業事,或復示現捺洛迦相,制彼所造無間罪業令不現前。其有未得神通菩薩,善能觀察彼諸有情壽命長短,見彼有情欲造無間,作是思惟:『此諸有情將起重罪。』而發大悲心生憂惱。菩薩觀彼猶如掌中置菴羅果,作是思惟:『我為利益一有情故,能於阿鼻受大苦惱,即此有情乃至未住無餘涅槃,常能如是無別方便而能遮止。此諸有情造惡業已,將欲生彼捺洛迦中,由我未得神通自在,無有方便移彼不信、壽命短促、諸惡有情置於他方,恐彼有情由不善業生阿鼻獄!』菩薩以是發起悲心,思惟有情各隨自業無異方便而能救濟,但起慈心平等教誡,示為科罰。是名菩薩救護有情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施與有情活命方便善巧?謂諸菩薩觀見有情不堪受法,但求衣食以為自足,不能了知聖法調伏。菩薩教示此諸有情算數、伎術、文字、注記如是事業,為成於善,不成惡法。是名菩薩施與有情活命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得受取方便善巧?謂此菩薩得珍寶聚如妙高山而不受取,若得下劣資生雜物而即受之。何以故?謂此菩薩如是思惟:『此諸有情慳悋、嫉妬、貪愛所蔽,惜自他物,不令自他而得受用,由此因緣處生死海,常被漂沒。』菩薩欲令彼有情等,於長夜中得具足利益及安樂故,而便為受——雖受彼物不起貪愛,無屬己心,但為供養諸佛、法、僧,令諸有情同獲勝利,及為饒益貧苦有情——施主由是歡喜踊躍。是名菩薩得受取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捨離非處、住於是處方便善巧?謂諸菩薩觀見有情堪能受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現等覺,然彼有情為得聲聞、辟支佛乘,發起方便,常勤修習。菩薩說法令彼有情捨離二乘,引導迴向大乘法中。是名菩薩捨離非處、住於是處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示現、教導、讚勵、慶喜方便善巧?謂諸菩薩能令有情未發菩提心者,令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雖復持戒,心易知足,若少精進而多懈怠,菩薩教令常修精進。若諸有情雖少持戒,多有毀犯,由是因緣信不清淨,常無喜樂,為破戒垢覆心而住。菩薩為彼有情演說種種妙法,令彼有情心生淨信,歡喜悅樂。是名菩薩示現、教導、讚勵、慶喜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得承事供養方便善巧?謂諸菩薩既得出家,於諸利養知量知足,所受利養無非法者。又諸菩薩獨處閑靜,入定而住,隨順諸佛及菩薩行,如是思惟:『我欲承事供養如來。』謂此菩薩隨順思惟已,而作種種承事供養一切如來,得六殊勝波羅蜜多修行圓滿。云何修六波羅蜜多諸行圓滿?謂於承事供養等中嚴辦資具,此是菩薩施波羅蜜多;謂於承事供養等中,發心饒益一切有情,此是菩薩戒波羅蜜多;謂於承事供養等中,心能安住歡喜悅樂,此是菩薩忍波羅蜜多;謂於承事供養等中,心無厭倦,此是菩薩勤波羅蜜多;謂於承事供養等中一心思惟,此是菩薩靜慮波羅蜜多;謂於承事供養等中,心能種種差別觀察,此是菩薩般若波羅蜜多。是名菩薩承事供養方便善巧。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方便善巧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故,得願圓滿。何等為十?一者、無下劣願;二者、無怯弱願;三者、為欲利益一切有情勤修行願;四者、為諸佛、如來讚歎發願;五者、善能摧伏一切魔願;六者、成就不由他願;七者、得無邊願;八者、不驚怖願;九者、不疲厭願;十者、得圓滿願。

「云何菩薩無下劣願?謂此菩薩不樂諸有而發於願,是名菩薩無下劣願。

「云何菩薩無怯弱願?謂此菩薩不厭三界、求離貪欲、住於寂滅,而發於願,是名菩薩無怯弱願。

「云何菩薩為欲利益一切有情勤修行願?謂諸菩薩發如是願:『諸有情界乃至盡證無餘涅槃,我方於後證大圓寂!』是名菩薩為欲利益一切有情勤修行願。

「云何菩薩為諸佛、如來讚所發願?謂此菩薩發如是願:『諸有情界乃至未發菩提心者,皆願發心;願發心已,次第修行菩提分行;次修行已,坐菩提樹,於彼已得坐道場者,我當承事恭敬供養,請轉法輪;若般涅槃,我當勸請久住世間,為欲利益諸有情故!』是名菩薩為諸佛、如來讚所發願。

「云何菩薩善能摧伏一切魔願?謂此菩薩發如是願:『若我當來現等覺時,於佛土中永無一切天魔之眾,亦復不聞諸魔名字!』是名菩薩善能摧伏一切魔願。

「云何成就不由他願?謂此菩薩不由他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方發願。然以般若觀有情界受於苦惱,既觀見已,為欲救護,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而能成就不由他願。

「云何菩薩得無邊願?謂此菩薩不為菩提少分資糧而發於願,然此菩薩為發大願,偏覆左肩,右膝著地,起淨信心,觀十方界現住諸佛、一切菩薩——或有菩薩住於苦行或坐道場,或見諸佛或現等覺或轉法輪——觀見彼已,發淨意樂,於彼十方諸佛、菩薩或住苦行或現等覺及轉法輪,菩薩於彼一一信解,深心慶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得無邊願。

「云何菩薩得不驚怖願?謂諸菩薩有新發心,聞甚深法,聞於諸佛廣大威德,聞諸菩薩遊戲神通,聞於甚深方便善巧,菩薩聞已不驚不怖,作是思惟:『謂諸如來所證菩提、所住境界、成熟有情皆無邊量,於彼法中我不能知,諸佛證知我應當知。』是名菩薩得不驚怖願。

「云何菩薩不疲厭願?謂諸菩薩雖見有情志性頑愚又難調伏,於此有情終不疲厭。或有菩薩見諸有情志性頑愚、難調伏者而生疲厭;由疲厭故,棄捨有情,發如是願:『我求生於清淨世界,終不用聞如是諸惡有情之名;雖復願生清淨世界,終不得生,以棄捨有情不成熟故。』於此義中,又聰慧菩薩發如是心:『於諸世界諸有情中,精進下劣、有懈怠者,頑嚚聾瞽如彼啞羊,如是有情為一切佛及諸菩薩觀察簡擇,及遍有情界中,無般涅槃法者並皆棄捨。我今欲令如此有情悉當集會我佛剎中,又我欲令此諸有情坐於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此菩薩發如是心思惟之時,念念之中諸魔宮殿悉皆震動,又為一切諸佛、如來之所稱歎。如是菩薩必定得生清淨佛土,又能速疾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現等覺。是名菩薩得不疲厭願。

「云何菩薩得圓滿願?謂此菩薩坐道場已,摧破魔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而現等覺。願既圓滿,無復更發。善男子!譬如蘇油於其鉢中,平滿盛已,更不容受,如極微量一滴蘇油,是故說名得圓滿願。菩薩如彼盛蘇油鉢,能於菩提現等覺已,願既滿足,無復更發一切妙願。是名菩薩得圓滿願。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大願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修力圓滿。何等為十?一者、他不映蔽修力圓滿;二者、不被摧伏神力圓滿;三者、於福德力修習圓滿;四者、於般若力修行圓滿;五者、於眷屬力同得圓滿;六者、於神通力修得圓滿;七者、於自在力修得圓滿;八者、於總持力而得圓滿;九者、無能改易神變力圓滿;十者、他不違越教力圓滿。

「善男子!云何菩薩他不映蔽修力圓滿?謂此菩薩,一切外道諸異論者不能映蔽,是名他不映蔽修力圓滿。

「云何菩薩不被摧伏神力圓滿?謂此菩薩,諸有情中終無有能摧菩薩力,是名不被摧伏神力圓滿。

「云何菩薩於福德力修習圓滿?謂此菩薩修習一切世、出世間所有福德,菩提資糧悉皆積集,無有少分不圓滿者,是名菩薩於福德力修習圓滿。

「云何菩薩於般若力修行圓滿?謂此菩薩於諸佛法以正般若而觀見之,唯除如來一切種智,非不已證,非不了知,是名菩薩於般若力修習圓滿。

「云何菩薩於眷屬力同得圓滿?謂此菩薩所有眷屬,於戒及見、威儀、淨命皆悉圓滿,所有眷屬一切皆同菩薩所行,是名菩薩於眷屬力同得圓滿。

「云何菩薩於神通力修得圓滿?謂此菩薩神通勝力,超諸世間及彼二乘神通境界,菩薩樂欲於一毛端安贍部洲乃至四洲,若千世界、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又復菩薩樂欲於一微塵量中安處無量殑伽沙界,如是世界若二、若三、若四、若五,或十、二十,三、四、五十,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殑伽沙界,安置於一極微塵中。其微塵量不增不減,彼諸世界於一微塵中,各各安處不相障礙,其中有情亦無嬈亂迫迮之相。是名菩薩於神通力修得圓滿。

「云何菩薩於自在力修得圓滿?謂此菩薩意所樂欲七寶充滿大千世界,饒益有情,乃至樂欲種種諸寶於不可說不可說界皆得充滿。是名菩薩於自在力修得圓滿。

「云何菩薩於總持力而得圓滿?謂此菩薩乃至聞於所不可說不可說數諸佛土中,一切如來演說正法,義句有異,名理不同,菩薩能於一剎那中,若一臘縛、一牟呼栗多,於義句名理領受了知並能修習。是名菩薩於總持力而得圓滿。

「云何菩薩無能改易神變威力圓滿?謂此菩薩所有神變,唯除如來、應、正等覺,一切有情終無有能改易菩薩。是名菩薩得無改易神變威力圓滿。

「云何菩薩得不違越教力圓滿?謂此菩薩所有教勅言無有二,有情信順、無違越者,唯除方便、善巧、利樂。是名菩薩得不違越教力圓滿。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修力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智圓滿。何等為十?一者、於補特伽羅無我智得圓滿;二者、於法無我智得圓滿;三者、於無限量智得圓滿;四者、於三摩地所行境界智得圓滿;五者、修神變智而得圓滿;六者、不攝取智修得圓滿;七者、觀有情所行智得圓滿;八者、於無功用智得圓滿;九者、諸法相智修得圓滿;十者、於出世智修得圓滿。

「云何菩薩於補特伽羅無我智圓滿?謂此菩薩隨諸蘊相觀見生起,又於諸蘊觀見滅壞。菩薩正觀諸蘊生時,性不堅固、無實所作,即是空性;及正觀察諸蘊滅時體性破壞。菩薩如是思惟:『諸蘊畢竟無我,亦無有情、無有命者、無養育者、無補特伽羅。愚夫異生執著於我。』如是思惟:『蘊即非我,我即非蘊,然諸蘊中妄執有我,不能了知真實法故,生死流轉猶如旋輪。』菩薩如實了知諸法,是名菩薩於補特伽羅無我智得圓滿。

「云何菩薩於法無我智得圓滿?謂此菩薩如實了知增益損減諸法體性。菩薩又復如是思惟:『法之與名更互為客,但由虛妄分別安立法及名字,俱無自性,依想心量,及隨世俗法及名字更互為客,非無有體及以作用,此依他緣說有法性,待他眾緣而得起故。』菩薩如實了知一切待緣而起,緣盡而滅。是名菩薩於法無我智得圓滿。

「云何菩薩於無限量智得圓滿?謂此菩薩無限量智,非初剎那起,後剎那不起;非此方起,餘方不起。以無礙智於一切剎那、一切方所,而常相續,恒遍起故。是名菩薩於無限量智得圓滿。

「云何菩薩於三摩地所行境界智得圓滿?謂此菩薩能悉了知二乘所得諸三摩地,能悉了知菩薩所得諸三摩地,及能了知一切如來諸三摩地。又此菩薩亦能了知二乘修習住三摩地及三摩地所行境界,亦能了知一切菩薩住三摩地及三摩地所行境界,亦能了知如來所住諸三摩地及三摩地所行境界。以如來力加持菩薩故,能了知佛三摩地。菩薩若以自所成就異熟果智,即不能知佛三摩地;以自成就異熟果智,能悉了知餘三摩地。是名菩薩於三摩地所行境界智得圓滿。

「云何菩薩修神變智而得圓滿?謂此菩薩能正了知聲聞神變,能正了知緣覺神變,能正了知菩薩神變,何況一切有情所有神變而不能知!是名菩薩修神變智而得圓滿。

「云何菩薩不攝取智修習圓滿?謂此菩薩所成就智,一切外道及諸惡魔、聲聞、緣覺不能攝取,是名菩薩不攝取智修習圓滿。

「云何菩薩觀有情所行智得圓滿?謂此菩薩以清淨智觀有情界,見有情中或未發菩提心,或已發菩提心,或未得菩提心,或已得菩提心,或住初地乃至十地,或已現等覺,或正現等覺轉法輪時,或於所化一切已辦入般涅槃,或有聲聞乘般涅槃時,或有辟支佛乘般涅槃時,或生善趣或生惡趣,菩薩悉見。是名菩薩觀有情所行智得圓滿。

「云何菩薩於無功用智得圓滿?謂此菩薩行、住、去、來若動若寂,任運常起無功用智。如人睡眠出息、入息而無功用。應知菩薩無功用智亦復如是,於一切境智起無礙。是名菩薩於無功用智得圓滿。

「云何菩薩諸法相智修得圓滿?謂此菩薩了知諸法皆同一相,謂能了知一相無相及諸幻相、妄分別相。是名菩薩諸法相智修得圓滿。

「云何菩薩出世間智修習圓滿?謂此菩薩得無漏智,超過一切世間諸智,是名菩薩出世間智修習圓滿。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智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如大地。何等為十?一者、廣大無量;二者、一切有情之所受用;三者、捨離恩怨;四者、普能承受大法雲雨;五者、為諸有情之所依止;六者、諸善種子之所依處;七者、如大寶器;八者、如大藥器;九者、得不傾動;十者、得不驚怖。

「善男子!云何菩薩廣大無量?猶如大地,周遍廣大無有邊量。菩薩如是,周遍廣大,福智資糧無有限量。是名菩薩得廣大無量。

「云何菩薩為一切有情之所受用?譬如大地為種種資具,一切有情之所受用。菩薩如是,攝取彼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等種種資糧,為諸有情之所受用。是名菩薩為一切有情之所受用。

「云何菩薩捨離恩怨?善男子!譬如大地平等載育,無恩無怨、無瞋無喜種種之想。菩薩如是,於有情中無有恩怨,不生瞋喜。是名菩薩捨離恩怨。

「云何菩薩普能承受大法雲雨?譬如大地普能承受廣大雲雨,悉皆含容。菩薩如是,承受如來發起廣大善法雲雨,能忍能持。是名菩薩普能承受大法雲雨。

「云何菩薩為諸有情之所依止?善男子!譬如大地為諸有情來去所依。菩薩如是,平等普為一切有情往於善趣及向涅槃之所依故。是名菩薩為諸有情之所依止。

「云何菩薩為諸善種之所依處?善男子!譬如大地能為一切種子依處。菩薩如是,能為有情一切善法種子依處。是名菩薩諸善種子之所依處。

「云何菩薩如大寶器?善男子!譬如大地為諸寶器,能現種種諸珍寶故。菩薩如是,能現種種諸功德寶。是名菩薩如大寶器。

「云何菩薩如大藥器?善男子!譬如大地,一切諸藥依之出現,能除世間一切諸病。菩薩如是,諸大法藥依之而出,所現法藥能滅世間煩惱諸病。是名菩薩如大藥器。

「云何菩薩得不傾動?善男子!譬如大地,非蚊、蚋等力所虧損,世間諸風不能搖動。菩薩如是,不為一切有情內、外苦惱之所傾動。是名菩薩得不傾動。

「云何菩薩得不驚怖?善男子!譬如大地,若有諸龍及諸獸王哮吼音聲,無有驚怖。菩薩如是,聞彼諸魔、一切外道哮吼音聲,不生怖畏。是名菩薩得不驚怖。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如大地。

佛說寶雨經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