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古窩先生別集/卷七

卷六 好古窩先生別集
卷七
作者:柳徽文
1898年
卷八

雜著

编辑

啓蒙攷疑

编辑

明蓍策三

编辑

河圖洛書中五各極其數。以至於十。合爲五十。其意本謂五點各一衍而極之。一各爲十也。玉齋說下一點爲第一本身。自是一數云者。猶不遠於本意。而自上一點爲第二本身。自是二數。後面只有箇八。以二合八爲十以下。似與本旨不相似。葢玉齋此說。雖出於朱子語錄中一條。然本非指中五各極其數爲十而言也。

河圖積數下朱子說註。一六共宗而爲太陽位數云云。按朱子他說。皆以一九爲太陽位數。餘三象倣此。未嘗以六爲太陽。九爲太陰。恐非朱子定論。若玉齋則以一六爲太陰云云。旣與此相反。又與朱子定論異矣。其用四十九。置其一不用。朱子云參天兩地。則是已虛了天一。只用天參對地二。葢一與他數對言。則可分屬乎陰陽。若專言。則一者不可以數名之。是太極未分之前。形而上也。二三以下。始可以數計之。是兩儀三才象數已分之後。形而下也。其形而下之中。形而上之理。未嘗不在。今以一數參之則爲三。三者三箇一也。兩之則爲二。二者二箇一也。參兩合之則爲五。五者五箇一也。以一數衍而進之則爲小衍之十。十者十箇一也。以參兩之五。乘小衍之十。則爲大衍之五十。五十者五十箇一也。故以參兩之數言之。數起於一而只用參天兩地。以倚數焉者。是已虛了太一。而一未嘗不行於三二之中矣。又以小衍之十言之。十數之中。四象之數極於九者。是亦虛了太一。而一未嘗不行於九數之中矣。又以大衍五十言之。五十之中蓍之全數。乃用四十九者。是已虛了太一。而一未嘗不行於四十九數之中矣。然則以太一之數參兩之爲五。已虛一而不用。小衍之爲十。仍虛一而不用。大衍之爲五十。仍虛一而不用。夫百千萬億之數。皆一之積。則衍數之法。雖隨處虛一。而一未嘗不爲用也。

老陽圖下。黃氏謂再言十二者。是起別數言。此不只云同上。而再言十二。其文繁而不殺者。是各起別數。以見上者十二樣。下者十二策。

以四約而三分之。爲一者三。謂置十二。以四約之得三。數法以除謂約之。又三分之則三變各得一。玉齋乃於以四約而三分之爲一之後。必以四釋之。實非約之之法。隨處皆然。恐涉繁複。使本意不甚分曉。下言圍三圍四。皆不以一箇奇偶參之兩之。而必以四策八策。去一去六而爲三二者。皆原於此。

一奇象圓而圍三。謂奇陽軆圓。圓者徑一而圍三。如直徑一尺。總計圓圍三尺。⦶︎徑一尺。圍三尺。卽前篇所謂參其一陽而爲三者。此三變各一之中。各復有三。是爲九也。二偶象方而用其半。謂偶陰體方。方者徑一而圍四。如直徑一尺。四方皆一尺。只擧縱橫一尺爲二尺。◫四方皆一尺。縱橫爲二尺。卽前篇所謂兩其一陰而爲二者。此三變各二之中。各復有二。是爲六也。三用其全。四用其半者。不過如此。玉齋必於四策中。取一策以象圓。以三策爲圍三而用其全。於八策中去四不用。於所存四策。取二策以象方。以二策爲圍四而用半。夫奇數之四。只是一揲之數。則此一四自象圓。豈可去四策之一以象圓。而用其餘之三乎。偶數之八。只是兩揲之數。則此二四自象方。豈可去八策之半爲不用。又去所存四策之二以象方。而用其餘之二乎。若是則偶數不但用半。乃用四分之一也。終不如朱子本旨只取方圓之象參之兩之。而得三二之數。爲簡而明也。且朱子許多論九六七八。未嘗有此等說。是乃玉齋別立一說。下多倣此。雙湖翼傳。亦踵其說。玉齋圍三圍四之說。王考曾有所論辨。幷有圖子。今傳襲舊聞。妄爲推廣發明餘意如此。後見霽山集。亦有辨誤。與淺見相似。葢此條實先輩罕說到處。心窃自幸其說之有證驗也。

一其十二而三其四。爲九之母者。一箇十二爲三箇四。卽是三奇皆象圓。而各包得徑一圍三之數。則此三其四之中。包得九數。是爲九之母也。是九數又以四揲乘之。則爲過揲三十六。所謂三其十二。九其四是爲九之子也。

 

四其四。自一其十二。進四爲八之母者。一箇十二。進四爲二四一八。卽是二奇一偶。二奇皆象圓而各包得徑一圍三之數。一偶象方而包得圍四用半之數。則此四其四中。包得八數。是爲八之母也。是八數又以四揲乘之。則爲過揲三十二。所謂八其四。自三其十二。退四是爲八之子也。

 

五其四。自兩其十二。退四爲七之母者。兩箇十二。退四爲二八一四。卽是二偶一奇。二偶皆象方而各包得圍四用半之數。一奇象圓而包得徑一圍三之數。則此五其四之中。包得七數。是爲七之母也。是七數又以四揲乘之。則爲過揲二十八。所謂七其四。自兩其十二。進四是爲七之子也。

 

兩其十二而六其四。爲六之母者。兩箇十二爲三箇八。卽是三偶皆象方。而各包得圍四用半之數。則此六其四之中。包得六數。是爲六之母也。是六數又以四揲乘之。則爲過揲二十四。所謂兩其十二。六其四是爲六之子也。

 

一其十二三其四。三其十二九其四。皆徑一而圍三。謂合此四箇十二之中。一其十二爲徑一。而三其十二爲圍三。合此十二四箇之中。三其四爲徑一。而九其四爲圍三也。兩其十二六其四。皆圍四而用半。謂合此四箇十二之中。兩其十二爲徑一。而兩其十二爲圍四用半。合此十二箇四之中。六其四爲徑一。而六其四爲圍四用半。視上三其四爲圓徑一。則此兩箇三其四爲方徑一可知。圍四用半亦如此。朱子於蓍卦考誤圖。亦以掛扐四策爲圓徑一。過揲十二策爲圓圍三。掛扐八策爲方徑一。過揲八策爲方圍四用半。葢以四策是一揲之數。故爲一箇奇。卽是圓徑一也。八策是兩揲之數。故爲一箇偶。卽是方徑一也。且前一變。以得九者一得五者三。爲徑一圍三。後二變。以得八者二得四者亦二。爲圍四用半。亦如此也。玉齋謂一其十二爲徑一。三其四爲圍三。三其十二爲徑一。九其四爲圍三。兩其十二爲圍四。六其四爲用半。夫三其四一其十二。三數於一數爲三倍。九其四三其十二。九數於三數爲三倍。似可以徑一圍三言之。然畢竟一其十二。乃三其四也。三其十二。乃九其四也。如何分屬。且况兩其十二六其四。亦是一物。而其分圍四與用半者。尤涉安排。以此觀之。其言徑一圍三之分屬。亦非朱子本旨明矣。此圍四與用半之分屬。又與玉齋前所說八策去四而以二象方。以二爲圍四用半之說。亦自不同矣。

苑洛圖。又於老陽過揲三十六。以九約之。爲四箇九。遂謂以四約之。亦得九焉。又以三十六。自爲徑一圍三之圖。以一九在上而三九列於其下。又以一九在內而爲徑一。三九在外而爲圍三。以象圓。以爲啓蒙所謂皆徑一而圍三。今按此乃四其九。而非所謂九其四也。且與啓蒙掛扐過揲徑一圍三之旨。太遠矣。

 

又於老陰過揲二十四。則卻以四約之。是亦前後異同。又以二十四。自爲圍四用半之圖。以四箇六。列爲四位。又以四六分居四圍而空其中。以象方。以爲啓蒙所謂皆徑一而圍六。今按此乃四其六。而非所謂六其四也。且老先生手本。謂無徑一圍六之理。蓋圍六之六。設使傳寫之誤。亦與啓蒙掛扐過揲徑一圍四之旨。太遠矣。

 

少陰圖下。玉齋說積二三二一。此二一字倒。

少陽圖下。玉齋說二奇象圓。此二字一之誤。

老陰圖下。玉齋第三說少陽由老陰而變。得其二十之益。及受益於老陰等語。恐比蔡氏老陰二十四。以少陽二十損之之意。深過一截。其餘所發明者。太涉支離。愚意自其意蓋曰以下。恐不可盡取。

參天兩地。非五生數中天三地二也。然旣參之兩之。而其三二之積。又自與生數之天三地二。未嘗不合。故朱子亦有參天兩地。虛了天一之說。夫一二三四爲四象之位。而參天兩地。獨得三二之數者。太陽之一。進而爲三。太陰之四。退而爲二。且一有圍三之象。亦陽之進也。四有用半之象。亦陰之退也。故蓍用參兩之法。而一二三四未嘗不備。河圖中五。亦三二之積。而一二三四之象。具在其中矣。大抵四象之數。陽饒陰乏。故九爲老陽。六爲老陰。四象之位。陽少陰多。故一爲老陽。四爲老陰。朱子所謂太陽居一含九。故掛扐最少而過揲最多。太陰居四含六。故掛扐最多而過揲最少者。謂此也。然一進爲三。四退爲二者。陽進陰退之正。故蓍用參兩。是生數中用二少之位。而二老未嘗不在。七進爲九。八退爲六者。亦陽進陰退之正。故占用九六。是成數中用二老之數。而二少未嘗不在。參兩之積。以成九六之爻。九六之變。以成七八之象。則生成與老少。皆無處而不相須也。

聖人言參天兩地。雖不明言方圓徑圍之法。其言蓍圓卦方。亦出於蓍卦之分屬動靜。則古人取象。凡於陽之動者。皆主乎圓。陰之靜者。皆主乎方。可見矣。夫陰陽之蓍象。莫大乎天圓地方。且朱子及西山說。天下之萬數。出於一奇一偶。天下之萬象。出於一方一圓。則蓍策之合象與數。特以方圓之象。取參兩之數者。較然矣。且非方圓徑圍之法。則天何以參之。地何以兩之。若陽用其全。陰用其半者。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故陰常得陽之下半。如坤之先迷。用六无首。皆以此也。朱子謂陰少於陽。氣理數皆如此。用全用半。所以不同。夫陽饒陰乏。觀於物之長者爲陽。消者爲陰可見。陽少陰多。觀於陽之靜專動直。陰之靜翕動闢可見。陽大陰少。觀於地在天中。天包地外可見。陽實陰虛。觀於地之載受。天氣通貫上下可見。右諸象。無不咸具乎奇偶兩畫之中。

玉齋因蔡氏說。詳言掛扐該八卦之象。朱子亦謂一變得兩儀之象。再變得四象之象。三變得八卦之象。苑洛因玉齋說。作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圖。然其八卦圖中。一變自有兩儀之象。再變自有四象之象。若於其上。各爲太極兩儀四象之圖。則太極本無形象方所。當只爲一箇圈子而已。兩儀當以一變得五爲陽儀之象。得九爲陰儀之象。四象當以一變再變得五四爲太陽之象。五八爲少陰之象。九四爲少陽之象。九八爲太陰之象。今乃先畫空界。必排六十四數。以爲太極者。已非自然。又列太少二陽變數。合爲陽儀之象。太少二陰變數。合爲陰儀之象。又以四象變數。分爲四象之象。是在揲蓍求卦。爲眞箇兩儀四象之畫所得。不但爲三變中儀象卦之象而已。且其四象。非兩儀上生一陽一陰之四象。乃是重單交坼之爻所得。與朱蔡及玉齋本意不同。故傳疑不取其所謂太極兩儀四象之圖。而只取八卦之象一圖。其下又繫以玉齋說一變得兩儀一條。河洛指要。一依朱子說爲圖。以明苑洛之誤。今並引原圖及圖說。以見諸說之同異得失云。

 

案朱子曰一變得兩儀之象。再變而得四象之象。三變得八卦之象。蓋以掛扐之不五卽九。不四卽八。一奇一偶而言也。左右掛扐。互有多少而不一其變。今不可盡列。而只擧其一。以該其餘。以明朱蔡及玉齋本意。觀此則可以知苑洛說之非是矣。

近世諸儒前一變獨掛。後一變不掛。郭白雲,程沙隨說。

一行揲法。傳於畢中和。畢傳董生。董傳於劉禹錫。蓍卦考誤。亦取蘇氏所引一行揲法。則此本指一行揲法。而今玉齋只以一行曆法證之。不言其揲法。恐非朱子之意。

且用舊法。按上章。已擧註疏及一行諸說得其大數者。以斥近世後二變不掛之誤。此章又申言若用舊法三變皆掛之說。則又有此後二變不可不掛之竗者。有此數端。下章復斥近世之法與此不合者。且非謂此章所言。亦出先儒舊說。乃是朱蔡發得竗理如此。皆須用舊法然後方得也。詳其語脈。此所謂舊法。只指註疏諸說與近世說相反。而正朱子所主者。今玉齋乃以此章所說。別爲舊法與今所用之法。分而二之。而苑洛又踵其說。恐非朱子本旨。又按蓍卦考誤三變之內。分排歲干。以明有閏無閏之年。以舊說與郭氏說相對成圖。而所謂舊說圖。卽朱子所主之說。則其言舊說。亦可與今法分而二之耶。

蔡氏說聖人之智。豈不及此。謂假使四十九蓍。去其一不用。只以四十八。分二掛一揲四。則爲奇者二。爲偶者二。二老得八。二少得二十四。亦合爲六十四。當六十四卦之數。如傳疑所載虛一體數圖。此下註朱子第三說所謂虛一外。止用四十八。分掛揲之餘。爲奇偶各二。老陽老陰變數各八。少陰少陽變數各二十四。合之爲六十四。八卦各得八者。指此而言也。若此則陰陽齊整。聖人之智。豈不及此。但只用四十八。則三變雖掛。便是先去初掛之一。是有兩儀而三才不備。故不得陽饒陰乏之用數。夫尊陽抑陰。把握天地之用者。是人也。故必以四十九。分二掛一然後。三才備而得陰陽用數。若郭白雲後二變不掛之說。則是旣無陰陽均適之體數。而三才尤不備矣。夫卦之六畫。兼三才而兩之。則卦中亦未嘗無三才。然卦之德方。故六十四卦之位。得均適之體數。蓍之德圓。故陰陽老少之變。得饒乏之用數。此經世書所謂卦爲體數。蓍爲用數也。

朱子說畢以三揲之掛扐。分措於三指間。爲少誤。此卽劉夢得所謂第一指餘一益三云云。第二指餘一益二云云。第三指與第二指同之說也。蓋夢得之言。出於畢中和。故夢得集中。有與董生言易辨易九六論。皆主畢說。朱子於此又旣明言掛扐之分措三指。而要解乃謂以三變掛一。分措三指間。又謂本意皆掛小指間。故分措爲小誤。此與朱子本旨不同。

玉齋又說舊法四十九蓍。虛一分二云云。傳疑言其不如改四十九爲五十。蓋以四十九。復虛一則初變豈有得五者三得九者一。若謂先說所用四十九。復泝說五十而虛一。則蔡氏說首尾明言五十蓍虛一。及四十九蓍虛一之法。旣各有所指。則不當混雜說去。故傳疑不取。直以字誤爲斷。

苑洛圖。又以舊法初變爲奇。二三變爲偶推之。遂合其初變得五者三得九者一。謂爲奇者二十四。徑一圍三。用全爲老陽者二。合其二三變得四者二得八者二。謂爲偶者二十四。徑一圍四。用半爲老陰者一云云。似涉牽強矣。

 

至於陰陽老少之所以然下。蔡氏說少陽奇數。由老陰而息。少陰奇數。由老陽而消。此以四數進退言。則消息二字。似可互易。然詳其奇數。此奇數與下策數。皆不言消四息四。只言消息。則此似無關數之進退。只主陰陽消息而言。蓋少陰雖多於老陽。以陰陽消息言。則老陽消而爲少陰。如九消爲八可見。少陽雖少於老陰。以陰陽消息言。則老陰息而爲少陽。如六息爲七可見。若下註玉齋消四長四之說。又就奇策之數迭爲消息者言。則與此所指。似不同矣。

老陽居一含九。擧十數中位最少而含數之最多者。以證四十九數中掛扐最少而含過揲之最多。餘三象同下。言陽奇陰偶。陽實陰虛。則又以卦畫之奇偶虛實。推原陽少陰多陽饒陰乏之所以然。蓋陽畫一而奇。陰畫二而偶者。陽少陰多之本也。此主言掛扐之多少。而上文居一居四之多少。亦包在其中。陽畫一而實。陰畫二而虛者。陽饒陰乏之本也。此主言過揲之多少。而上文含九含六之多少。亦包在其中。其位與數。中二少之一進一退而交於中者。亦自可見。今玉齋說奇偶虛實。只以上文一九二八三七四九之陰陽當之。恐失本旨。且分掛扐之二陽爲少。二陰爲多。過揲之二陽爲多。二陰爲少。亦非所以解交於中之交字。又按朱子與蔡西山書。謂四象之畫。七八九六之祖。四象之次。七八九六之父。掛扐其子也。過揲其孫也。今觀此章含九含六。是所謂七八九六。若其居一居二。乃四象之次。所謂父也。奇偶虛實。乃四象之畫。所謂祖也。其原委脈絡。自可見之矣。

不惟陰之與陽。旣爲二物而迭爲消長。承上陰陽老少所以然一章而言。其一物之中。此二端者。又各自爲一物而迭爲消長。承上老陽居一含九一章而言。其所謂迭爲消長。與洛書縱橫十五。七八九六迭爲消長同意。以二物消長而言。則陰陽掛扐合三十六。而老陽之十二。與老陰之二十四相對而消長。少陽之二十。與少陰之十六相對而消長。陰陽過揲合六十。而老陽之三十六。與老陰之二十四相對而消長。少陽之二十八。與少陰之三十二相對而消長。其掛扐三十六。兩相均停。則當各爲十八。而互相低昂。則或得十二。或得二十四。或得二十。或得十六。這邊得十二。則那邊得二十四。是這邊昂而那邊低也。這邊得二十四。則那邊得十二。其低昂反是。其二十與十六倣此。是陰陽掛扐迭爲消長。如權衡之低昂也。合之爲一。則共爲三十六。而判之爲二。則或得十二。或得二十四。或得二十。或得十六。這邊得十二。則那邊得二十四。是這邊虛而那邊賸也。這邊得二十四。則那邊得十二。其欠賸反是。其二十與十六倣此。是陰陽掛扐迭爲消長。如符契之判合也。其過揲六十。兩相均停。則當各爲三十。而互相低昂。則或得三十六。或得二十四。或得二十八。或得三十二。其三十六與二十四。二十八與三十二。此昂則彼低。此低則彼昂。皆如前。是陰陽過揲迭爲消長。如權衡之低昂也。合之爲一。則共爲六十。而判之爲二。則或得三十六。或得二十四。或得二十八。或得三十二。其三十六與二十四。二十八與三十二。此賸則彼虛。此虛則彼賸。皆如前。是陰陽過揲迭爲消長。如符契之判合也。此可見一陰一陽之掛扐過揲。不可相無也。以一物消長而言。則四象掛扐過揲。合四十八。而老陽掛扐十二與過揲三十六。老陰掛扐二十四與過揲二十四。少陽掛扐二十與過揲二十八。少陰掛扐十六與過揲三十二。相對而消長。其均停則各爲二十四。而進退則有彼此之低昂。是掛扐過揲迭爲消長。如權衡之低昂也。合之則共爲四十八。而判之則有彼此之欠賸。是掛扐過揲迭爲消長。如符契之判合也。此尤可見掛扐過揲之一多一少。不可相無也。是皆明掛扐過揲不可偏廢。以發下章或者廢置掛扐。獨用過揲之誤。故下章之首。復言掛扐爲七八九六之原。而加况字。且蓍卦考誤辨郭氏說。有云如牝牡之相銜。如符契之相合。可以相勝而不可相無者。亦指掛扐過揲之不可偏廢而言。今玉齋論二物消長。則但指二老迭爲消長而成二少。不復言二少之相對消長。論一物消長。則先言老陽與少陰相消長。而後言掛扐長則過揲消。過揲長則掛扐消。其所謂掛扐長則過揲消者。指少陰掛扐視老陽爲長。則其過揲視老陽爲消矣。其所謂過揲長則掛扐消者。指老陽過揲視少陰爲長。則掛扐視少陰爲消矣。非謂掛扐與過揲相對而消長。其老陰與少陽之消長亦然。此亦但主二老。而不分言四象之掛扐與過揲兩端之迭爲消長也。且此本無異於洛書七八九六迭爲消長之說。而玉齋解說。又有彼此之不同。其論低昂。則又以長者爲昂。消者爲低。與權衡之輕者昂重者低不侔。其論判合。則又以陰陽二物之消長爲合。一物之消長爲判。恐皆非朱子本旨。而傳疑亦辨其判合之誤。今以王考所畫二物及一物之迭爲消長圖附見。其低昂與判合之意。自可見之矣。

 

 

而况掛扐下。玉齋說要解掛扐之策四。此四字則之誤。

朱子辨郭氏增損全數。以明掛扐之可廢。詳見蓍卦考誤。郭氏謂世俗皆以三多三少定卦象。如此則不必四十九數。凡三十二,三十七。止。九十七。皆可以得初揲五九。再三揲四八云云。四十九之前。每四四損之。四十九之後。每四四增之。且全數者。朱子所謂四十九蓍之全數也。要解謂廢置掛扐。盡用過揲。是爲增損全數。似非本旨。蓋國初。朱子大全,蓍卦考誤未出東國。故當時諸儒未及見之歟。

朱子答蔡西山書曰。四象之畫。六七八九之祖也。四象之次。六七八九之父也。歸奇其子也。過揲其孫也。答郭冲晦書曰。河圖洛書。七八九六之祖。四象之形體次第。其父也。歸奇之奇偶方圓。其子也。過揲而以四乘之。其孫也。二說小有不同。然觀其以四象之畫爲祖者。主於四象得名。本爲畫卦而言。凡奇偶之畫。各生一奇一偶而著乎象者。便成四箇。故謂之四象。而所謂畫者。⚌⚍⚎⚏是也。有其畫而後。以次排列而得一二三四之位。有其位而後。各有所合而得六七八九之數。是所謂六七八九之祖與父也。有是數而後。揲蓍歸奇。取方圓參兩之法。而合六七八九之數。有歸奇而後。以四乘之。得過揲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之數。是所謂六七八九之子與孫也。其以河圖洛書爲祖者。主於圖書。爲畫前之象而言。有圖書而後。有畫與位。有畫與位而後。有其數。其下皆同前。又答趙提擧書曰。四象之說。本爲畫卦。則當以康節之說爲主。而七八九六東西南北水火木金之類爲客。此所謂康節之說。卽指四象之畫。以此言之。四象之畫。爲數之本。而圖書又畫之本歟。此篇又以掛扐爲母。過揲爲子者。只擧歸奇與過揲而言也。苑洛乃謂掛扐過揲。互爲子母。有言掛扐爲子過揲爲母。則失其原委之序矣。

去其三四五六之數。以成七八九六之策。按經世書觀物外篇邵子說。言蓍之用數。掛一以象三。其餘四十八。一卦之策。四其十二。爲四十八也。此言四十八策。以四揲之。爲十二揲之數。是四其十二也。又曰十二去三而用九。四三十二所去之策。四九三十六所用之策。上所言十二。非謂老陽掛扐之十二。乃總指四十八策。爲十二揲之數。卽四箇十二也。此四箇十二之中。去三者。亦去四箇三。用九者。亦用四箇九。故曰四三十二所去之策。四九三十六所用之策。然則其所謂去三者。乃是老陽掛扐之十二。用九者。乃是老陽過揲之三十六。是就以四約之者言之。其過揲三十六。反得九數。故曰用九。掛扐十二。只爲三數。故曰去三。其下所謂十二去五用七。四五二十所去之策。四七二十八所用之策。十二去六而用六。四六二十四所去之策。四六二十四所用之策。十二去四而用八。四四十六所去之策。四八三十二所用之策者。其意皆倣此。若以十二爲老陽掛扐。則四象豈可皆用老陽掛扐之數乎。以此觀之。此章所云去三四五六之數者。亦如向所謂去四象掛扐之四三四四四五四六也。若其所謂成九八七六之策。雖不明言方圓參兩之法。然此章只擧掛扐而不及過揲。則非謂用過揲之四九四八四七四六也。自是方圓參兩之所成。而過揲之數以四約之。未嘗不合。觀於成字。可見其爲九八七六。自有所自來。且其所謂去者。非以掛扐爲不用之數而除去之。只用過揲之策。如郭白雲之爲也。是故朱子謂老陽得三四。少陰得四四。少陽得五四。老陰得六四。今不用三四五六之數。以奇偶取徑一圍三,圍四用半之義。以成七八九六之策。此所以辨郭氏之誤也。今玉齋說則又異焉。其大意以爲掛扐得奇則全用四策。得偶則取用半四策。無論奇偶。皆用四策。合三變。無論陰陽老少。皆用十二。其奇數用四之內。又去一以象圓而得三。偶數用四之內。又去二以象方而得二。積三三爲老陽九。三二爲老陰六。二二一三爲少陽七。二三一二爲少陰八。是四象皆用十二之中。去三以成九。去四而成八。去五以成七。去六而成六。壹是皆以老陽之數爲準。此以邵子十二去三之十二。便爲掛扐十二。而卻以四象皆用老陽掛扐。又以所去三四五六。直謂掛扐十二之中。去三四五六。以象圓象方。皆與邵子本旨。全不相似矣。

今以邵朱說手畫成圖

 

一爻已成下。朱子第六說第一揲扐爲扐。下扐當作掛。

二少之合。亦三百有六十。又震巽之策合之。亦三百六十。坎與離艮與兌亦然。以圓圖左右各三十二卦。每兩兩相對者觀之。其策數亦各三百六十。此獨以乾坤之策言之者。以其在諸卦之首。又爲純陽純陰之卦也。

一朞有四時。而揲之以四。象四時。故三百六十以四約之則爲九十。揲之數當四時各九十日。又以乾坤六畫掛扐所成九六之數合之則亦爲九十。以四乘之。亦爲三百六十。又以陰陽一爻九六合爲十五。當一氣十五日。又與河圖中數及洛書縱橫之數相合。又以八卦六畫之掛扐所成九六合之。亦爲三百六十。引伸觸長。無往而不相合矣。

玉齋說以九百四十分。分爲十九分。每分計四十九分四氂七毫六絲八秒。然又有不盡八秒。微而難分。故遂棄而不用。只以七乘八秒以上之數。爲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忽七絲六秒。其下又謂三百四十六分半。其推筭之法。皆非精密。此雖於啓蒙之書。非甚緊要。然初學以此推究。難見其恰當。故傳疑旣取尹光溢數法。以解玉齋說。又取趙伯陽通分納子法。使其分數恰足無餘欠。以發玉齋所未盡處。然此是渾成一團。一齊打筭。初學未易究其實然之竗。亦須分開說去。使人曉得親切可也。詳在傳疑餘論閏法說中。

玉齋又謂十二會。皆於斗柄所指之宮合宮上會。然天與日有時而相差。堯時子月會子。午月會午。卯月會酉。酉月會卯。丑與亥寅與戌辰與申巳與未皆然。自堯時至周末。差一箇辰次。自周末至今時。又差一箇辰次。故今時丑月會丑。未月會未。戌月會辰。辰月會戌。子與寅亥與卯巳與酉午與申皆然。圖見傳疑餘論。

玉齋謂五歲內無再閏。而有五歲再閏之文者。擧成數者是也。然按曆家積分之法。大率三十二月爲一閏。而亦不拘此數。只觀月內無中氣而置閏。故於此數有盈縮進退。或間二歲而閏。或間一歲而閏。五歲內。第三第五歲置閏之時居多。今觀掛一爲一歲。揲左爲二歲。扐左爲三歲置閏。揲右爲四歲。扐右爲五歲置閏。正與此相當。則不待餘分之恰滿。而亦不害爲五歲再閏矣。

要解置二百一十日。以二百單六日减之。餘三日二百六十七分。此單六日下。脫六百七十三五字。

日月行度有不齊而閏生焉。故一歲有一歲之閏。一月有一月之閏。一日有一日之閏。一時有一時之閏。欲知一歲之閏。必自月日時推之然後。其原委脈絡。分明可見矣。其詳見傳疑餘論。

氣朔分齊。一歲之氣盈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朔虛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合十日八百二十七分。一歲閏率。十九歲全日一百九十。餘分之積。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三。就一百九十日內。每以二十九日。爲一閏之全日。至第七閏。不足一十三日。就餘分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三內。拈出一萬二千二百二十。十三箇九百四十。以塡七閏之數。零三千四百九十三。每以四百九十九。爲一閏之餘分。恰得七。更無餘分。是爲氣朔分齊。以氣分言之。十九歲各三百六十五日二百三十五分。合得六千九百三十九日七百五分。以朔分言之。十九歲各十二月。爲二百二十八月。通七閏爲二百三十五月。各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合之。亦得六千九百三十九日七百五分。二數相會。極齊整矣。其大小則觀二百三十五月合朔以定之。大月一百二十四。小月一百一十一。其最後有不滿日卛。爲七百五分。向所謂六千九百三十九日零七百五分。爲不滿日。入第七閏之次月初一日九時後。七百五分爲四分日之三。氣與朔方盡。十九歲爲一章。凡四章則氣朔又與日法俱盡矣。玉齋乃謂餘分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三。以日法除之。計成一十六日零六百七十三。總計二百單六日零六百七十三。十九年內。分作七箇閏。而少三日二百六十七分。均作三箇月小盡則正恰好。此只以餘分盡成日。不復以每月率求之。卻於二百一十日。少三日二百六十七分。何以見恰好處。且觀百餘年內。閏月之大無幾。朱子武成年月譜。亦云閏月大小。則十九歲七箇閏。豈但三箇閏小盡也。夫月之大小。隨其合朔所在。則當與他月之率無間然後。通融以定其大小。豈可別以七箇閏。硬要差排。作三箇閏小盡乎。此與朱子氣朔分齊之說不同。設使以此自定其大小。又必置四箇大月。則第七閏不得不大。其零數六百七十三分。已盡於其月三十日。此爲氣分盡處。若朔分則初不言每朔之率。而只定其大小。故不與前日氣分俱盡而自爲朔日。乃成四大月。非所謂分齊之竗。且無中氣者爲閏。而第七閏旣大。則中氣乃入於晦。冬至之每在十一月者。乃在閏十月。玉齋非不知此誤。恐是推數未精。泛以有餘分之日。自成一日。以計於七閏之內。不曾細究中氣合朔之在晦也。近世李靜觀齋釋之云餘分六百七十三分。盡於十九歲閏十月二十九日午前。六百七十三外。又以新分繼之。滿其九百四十分之數而爲一日。其明日便是至朔同日。至者天與日之中氣。中氣之入。不必隨新分而卽入云云。夫餘分盡處。卽是氣至之時。豈有餘分盡於前日。而中氣不隨新分而卽入者乎。且旣謂餘分盡於閏十月之晦。而亦不爲大盡之月。其六百七十三分。在日法爲太半。而卻謂午前。此皆因玉齋說而推之益誤。故金農巖亦嘗辨之。而又言二百六日。分作三箇大月,四箇小月。其零分六百七十三分。入於第七閏之次月初一日爲冬至。卽爲至朔同日。此氣朔同時俱盡者爲是。而亦不免只以七閏自定大小之誤。且旣以王齋四箇大月爲推數之差。向使斥其第七閏必大。而冬至將入於閏十月三十日。則正中其病。今乃辨其冬至將入於閏十月二十九日。此則釋之者之轉誤。玉齋說。固不如是也。若傳疑筭法圖所列餘分成一十六日及二百一十日內少三日者。只以明玉齋本意不過如此云爾。近者鄭箎叟亦謂均作三箇月小盡者。姑因玉齋說而言也。獨書大全圖謂十九歲。餘十九萬四千三百一十三分。是則以十九歲一百九十日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三分通分之數。而以二萬七千七百五十九分爲月法。十九歲七閏。七閏之外無餘分。是則以月法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通分之數。十九歲得月法者七而無餘分者爲得之。而但其圖說所引律曆諸書。只言十九歲。餘一百九十日一萬五千七百十三分。以日法除之。共得二百六日六百七十三分。爲七閏之數。不復明言七箇月率各得幾日幾分。蓋與圖中通分數互相發明。若泛以他月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言之。月與日七會。凡二百六日六百七十三分。與此數相合。又觀鄭睡窩堯性謂以一月之率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而一。得七恰盡無餘。此說正得氣朔分齊之法。且攻玉齋說及書傳圖以餘分盡成日。本非十九歲七閏之法。然書大全圖則與玉齋說頗異。天原發微鮑魯齋謂一日餘七分。以一月三十日乘之。計二百一十分。十二月則二千五百二十分。滿十九分爲一時。一年得一百三十二時爲十一日。餘十二以十九乘之。得二百九日。餘二百二十八。爲一日十二時之分數。通爲二百一十日。故十九歲七閏無餘分。此則雖推本於月日時之閏。然每日七分。不以一朔二十九日半強求之。以一月三十日乘之。故一歲之閏。爲十一日有餘。十九歲之閏。爲二百一十日。作七箇大月三十日。夫一歲閏十日有餘。豈爲十一日有餘。十九歲餘數二百六日半強。豈爲二百一十日。且閏月未有俱大之理。此但擧成數而取其簡捷之法。嘗觀范寗糓梁傳註云一歲三百六十日餘六日。又有小月六。積五歲得六十日而再閏。疏謂此皆大率而言。其實一年不得有十二日。范不好曆法細計之。故云五歲得六十日也。正與此同例。邵子亦嘗謂一歲閏六陰六陽。三年三十六日爲一閏。五年六十日爲再閏。十九年二百二十八日爲七閏無餘分。此亦因其舊說而未暇正也歟。十九歲七閏。前日因諸儒說有未盡處。似非朱子所言氣朔分齊之意。故嘗以妄意有所分析而論辨如右。及考孔穎達尙書正義。言十九年百九十日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三。以日法九百四十分除之。得十六日。並爲二百六日。不盡六百七十三分爲日餘。合爲閏月得七閏。每月二十九日爲二百三日。又七箇月餘。各四百九十九分。合爲三千四百九十三。以日法九百四十除之得三日。共爲二百六日。不盡亦六百七十三。是爲一章之數。朱子引此䟽於儀禮集傳。則朱子本旨。固以每月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求之。不曾以三十日爲卛。凡七月之卛。與十九歲所餘日數相脗。而更無餘分。以此觀之。向所謂分齊者。其意果如此。又考霽山說。適與鄙說相類。始知前日妄論。得免僭易之罪。且䟽中有謂日月所餘十日八百二十七。漢孔氏註言十二者。皆以大卛擧整而計之云云。亦如向所妄論諸儒擧成數言。可參看也。

玉齋辨曆家右旋說。謂欲知日速月遲。其跡易見。自朔至望。相去漸遠。日行速進而遠至半天。月行遲退而不及。亦遠半天。自十六至晦。日行全遠盡一天。月行全不及。亦遠盡一天。今若但觀其迹。則以左旋看也只如此。以右旋看。亦只如此。固無異同。若以其理言。則天道尙左。日月之在天者。豈有右行之理。且陽輕淸而陰重濁。陽健疾而陰舒遲。又豈有月速日遲之理乎。劉安成主右旋之說。以斥左旋者。亦以其迹證之。以爲日月左旋則當朝在某宿。暮在某宿。而今不然。此但計日月之行而闕卻天行也。陳氏普斥右旋說。以爲不計天進。而但以日月爲右旋。則四時中星不移。此卻不計日月之東出西入而言。爲互失之矣。蓋朱子於詩傳十月之交。因註家右旋說。論語或問亦然。晩來論書朞三百。從橫渠左旋說。楚辭天問註亦然。後儒乃以右旋爲朱子說。左旋爲九峰說。多攻斥之。皇明太祖皇帝亦主其說。然書傳是朱子屬筆於九峰而口授大義者。故多朱子定論。况朱子大全。有朱子所正書傳三篇。已從左旋說。續集答蔡仲默書。亦論天與日左旋。語錄亦以蔡仲默書傳左旋說。示黃義剛曰。此說也分明。又曰橫渠左旋說極是。只恐人不曉。所以詩傳只載舊說。以此觀之。左旋爲朱子定論無疑。更何必紛紜也。朱子時欽天曆。已以萬分爲日法。而書傳必用唐大衍曆九百四十分爲率者。亦因䟽家之說也。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衡之一石。萬一千五百二十銖。亦當萬物之數。其一斤三百八十四銖。與易爻之數相似。蓋蓍卦所以占萬物之吉㐫。權衡所以穪萬物之輕重。故其數相合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四爻成而得十六者之一。謂八卦上。各生一陰一陽。爲四畫者凡十六。四爻旣成。則於十六之中得其一。五爻成而得三十二者之一。謂四畫上。各生一陰一陽。爲五畫者凡三十二。五爻旣成。則於三十二之中得其一。其圖俱見原卦畫先天橫圖。其四畫五畫。非如儀象卦之有名。故只曰十六者之一,三十二者之一。玉齋乃謂得<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401_24。GIF">者必自乾至大壯四卦。得<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403_24。GIF">者必自小畜至泰四卦。餘倣此。所謂十六卦中一卦。得<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501_24。GIF">者非乾則夬。得<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502_24。GIF">者非大有則大壯。餘倣此。所謂三十二卦中一卦也。皆以六畫已成之卦言之。似非朱子本旨。若以六畫已成卦而言。當如朱子所謂四爻成只有四卦。五爻成只有二卦。可也。何得爲十六卦之一,三十二卦之一也。且何不曰十六卦而曰十六者。何不曰三十二卦而曰三十二者。此朱子所謂一畫爲儀。二畫爲象。三畫爲卦。方其四畫之時。未成外卦。故不得而名之者也。觀於四畫橫圖十六,五畫橫圖三十二。自分明。豈可遽就六畫之卦六十四之內。攢取十六箇四卦。以爲十六卦之一。攢取三十二箇二卦。以爲三十二卦之一乎。雙湖翼傳。又謂八分爲十六卦。十六分爲三十二卦。其四畫五畫。皆以卦言之者。亦出於此矣。且上所言一爻而得兩儀之畫。亦只指一畫者之二而言。非謂自乾至復自坤至姤各三十二卦也。二爻而得四象之畫。只指二畫者四而言。非謂自乾至臨自同人至復等各十六卦也。三爻而得八卦之畫。只指內卦三畫者八而言。非謂自乾至泰自履至臨等各八卦也。若朱子所謂一爻成只有三十二卦。二爻成只有十六卦云者。是乃據六畫已成之卦而言。與此所指不同。故自六十四漸减其半數。以至一卦而盡。此則漸倍其數以至六畫者。六十四而得其一也。二說雖不害於參看。然恐不可以彼解此也。朱子解蔡氏說。爲奇者三。爲偶者二。此主左手而言。只言初揲左一左二左三爲奇。則再三揲左一左二爲奇。不言而在其中。只言初揲左四爲偶。則再三揲左四爲偶。不言而在其中。然再三揲則左三亦爲偶。初揲得奇者三。而包再三揲得奇者二焉。再三揲得偶者二。而包初揲得偶者一焉。是爲奇三偶二。且初揲爲奇。故主初揲之奇三。而再三揲之奇二。反在乎其內。再三揲爲偶。故主再三揲之偶二。而初揲之偶一。反在乎其內。此雖但主左手而言。若以右手言。則初揲之右三右二右一皆爲奇。而再三揲之右二右一爲奇在其中。再三揲之右四右三皆爲偶。而初揲之右四爲偶。亦在其中。此亦見奇三偶二。然此則又不言而可知矣。=

 

考變占四

编辑

用九用六下。玉齋說老陽十二爲難遇。十二下。當有老陰四三字。

旅軒易學圖說。言天一天三天五參天相倚而成九。地二地四兩地相倚而成六。此坤之所以用六。而乾之所以用九云云。然昔嘗有以五生數爲參天兩地者。朱子曰。如此則當云天三地兩。不可謂參天兩地。蓋朱子之意。只以參天兩地爲陽徑一圍三用全。陰徑一圍四用半。非五生數之謂也。又以一二三四因五而成六七八九者爲正。一三五之積爲九。二四之積爲六者爲變。則此條恐別爲一說。

夏商以七八占。周易以九六占。以盡其變。左傳國語所載占法。則以周易爲主。若一爻變則只用周易一變爻辭占之。其餘六爻不變。三爻變五爻變之類。多雜用古法。以一爻變言。則如陳敬仲之生。遇觀之否。畢萬筮仕。遇屯之比。魯成季之生。遇乾之大有。晉獻公嫁伯姬。遇歸妹之睽。文公納王。遇大有之睽。魯穆叔之生。遇明夷之謙。齊崔杼娶棠姜。遇困之大過。衛孔成子筮立孟縶。遇屯之比。晉荀首論先縠之將敗。言師之臨。鄭游吉論楚子將死。言復之頤。魯南蒯將叛。遇坤之比。陽虎筮救鄭。遇泰之需。史墨對魏獻子。言乾之姤及其同人大有夬坤。又言坤之剝。鄭伯廖論曼滿將死。言豐之離。凡十九。皆用周易占變爻。以六爻不變言。則如秦伯伐晉遇蠱。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晉董因迎文公。遇泰之八。曰天地配亨。小往大來。厲公擊楚子遇復。曰南國䠞。射其元。王中厥目。是用別法。而其泰之六爻不變。下三爻爲七。上三爻爲八。而只言其八。蓋並得七與八則只言八以該七。他凡言八者多倣此。如衛孔成子筮立靈公遇屯。曰元亨利建侯。秦醫和對趙文子。言蠱女惑男風落山。則以周易言之。以三爻變言。則如晉文公筮得國。遇貞屯悔豫皆八。此三爻變。並占兩卦之七八。本卦主不變爻。之卦主變爻。有如六不變爻之都主本卦。六變爻之都主之卦。蓋在屯則二三上皆不變之八。在豫則初五皆九變爲八。其四則六變爲七。然言八則七在其中。所以言貞屯悔豫皆八。若於豫仍以不變者爲八。變者爲九六則不可。夫不變者。是貞卦之八。非悔卦之八。其變者是貞卦之九變爲悔卦之八。筮史雜用古法。言皆八不吉。閉而不通。爻無爲也。蓋占兩卦。諸爻皆不吉也。司空季子乃曰是在周易。皆利建矦。如晉迎成公。遇乾之否。曰配而不終。君三出焉。此不占七八。卻以卦體及三變言之。然亦是別法。以五爻變言。則如魯穆姜往東宮。遇艮之八。此五爻變。只主本卦一不變爻。不看之卦。蓋艮之隨。只第二爻爲不變之八。故曰艮之八。筮史又以周易占之。故曰艮之隨。且周易之占。五爻變。重在之卦。故又只以隨卦占之。

玉齋說乾卦自變姤初六。至坤上六。坤卦自變復初九。至乾上九。蓋乾之初爻得九則變爲姤。六爻皆九則變爲坤。坤之初爻得六則變爲復。六爻皆六則變爲乾。凡變爻皆是九六。而九必變爲八。六必變爲七。未有九變爲六,六變爲九之理。故首章言老陽變爲少陰。老陰變爲少陽。朱子他說。每言九下爲八。六上爲七。九回來做八。六卻去做七。則不可以乾初九之變爲姤初六。坤初六之變爲復初九。玉齋特擧卦變之自某卦幾爻。至某卦幾爻。故不得已如此說去。然此宜只言變姤而可知初爻之變。只言變坤而可知六爻之變。若於之卦變爻。亦以九六言之。大不可。其後苑洛論七占云四五爻變。占不變爻辭。變爻反無所爲。又曰三爻才小成耳。豈可遽以彖辭當之哉。遂自爲七占之例。四五爻變。占之卦四五變爻。三爻變。前十卦占本卦變爻。後十卦占之卦變爻。以爲九六之占。各以類附。蓋以本卦與之卦變爻。皆謂之九六也。其論三爻變占。老先生已辨其誤。但四五爻變。姑未暇正焉。今按朱子曰。筮法以少爲主。變者五則定者一。又曰五爻變。則以不變一爻爲主。不變底便是動處。蓋用九用六。旣是易中大義。而以少爲主。亦是易中大義。二者相爲表裏。如陽卦多陰而爲男。陰卦多陽而爲女。少陽二偶一奇而爲陽。少陰二奇一偶而爲陰。四象變數六十四。而不用之七八常多。所用之九六常少。四象之策。不主於過揲之多。而主於掛扐之少者。無非以少爲主之義也。夫一二爻變則變者少。故占本卦之變爻。四五爻變則不變者少。故占之卦不變爻。朱子曰。第三十二卦以後。離那本卦分數多了。今觀於卦變圖。每三十二卦前後。可見其有重在本卦處。有重在之卦處。所主之卦旣定。則又觀於變爻多少。可見其動在變處。動在不變處。如一爻變則不變者五。故主在本卦。而其一變爻通於之卦。若爲主人傳命於客。是在本卦雖是九六。而在之卦化爲七八之象。故爲本卦動爻。其五不變爻則皆只是七八之靜也。五爻變則不變者一。故主在之卦。而其一不變爻依於本卦。若爲客傳命於主人。是在本卦雖是七八。而在之卦反含九六之象。故爲之卦動處。其五變爻則皆已成七八之靜也。此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之理。若謂變爻在之卦。亦爲九六。不變爻在之卦。亦爲七八。則是動極不復靜。靜極不復動也。烏乎可也。故一二爻變。占本卦變爻。所以並管本卦於之卦也。四五爻變。占之卦不變爻。所以並管之卦於本卦也。至於全無變爻。然後占本卦彖辭。所以統管六不變爻也。全無不變爻。然後占之卦彖辭。所以統管六變爻也。其變與不變分數均適。然後以兩卦彖辭斷之。本卦彖辭。所以統管三不變爻而包得三變爻也。之卦彖辭。所以統管三變爻而包得三不變爻也。蓋變與不變。雖皆三爻。而彖辭本該括六爻。故其變與不變。未嘗不兼包焉。然則用九用六。七占之本領。以少爲主。七占之權度。故易之每爻辭。必繫以九六者。每爻各主其一爻之變。如潛龍主乾之初九一爻變也。履霜主坤之初六一爻變也。旣各主一爻而言。則其餘五箇爻。每置之不變之科。自二爻變以後。是筮者變通之法。固不暇起例於一箇爻辭之中。每爻只以九六繫之。非謂每卦六爻皆九六。又非謂三四五六爻變。皆以九六占之也。以此觀之。七占之法。極爲精竗。不可膠固於一處而盡廢其餘也。彼苑洛乃於四五爻變。亦以四五變爻占之。若不厭其多而不專。則六爻變。亦占六變爻辭。復何必彖辭爲哉。且只主用九用六。而不取以少爲主。則之卦變爻。旣成七八之靜。而必占之卦四五變爻。烏在其用九用六之義也。殊不知本卦九六變。爲之卦之七八。本卦七八反。象之卦之九六。七占之以小爲主。初不外乎用九用六。不用七八之義也。

苑洛又謂二爻變。主上爻則是爲貞變而占悔。四爻變。主下爻則是爲悔變而占貞。遂改其例。爲二爻變主下爻。四爻變主上爻。其意以爲四爻變。亦占之卦四變爻。而以下二爻爲貞。上二爻爲悔。故於二爻變。亦以本卦下變爻爲貞。上變爻爲悔。有如六爻之以下三爻爲貞。上三爻爲悔者。又以四爻變。旣占之卦之悔。則又當主上爻之悔。二爻變。旣占本卦之貞。則又當主下爻之貞。各使以類相從。然其四爻變。占之卦四變爻之誤。上已辨之。且夫二爻之變。與二爻不變相對。而主其變者。以上爻爲變之極處。主不變者。以下爻爲不變之本。此於玉齋所引朱子諸說明矣。朱子又曰二爻變則以上爻爲主。這上爻便是動處。然則二爻不變。係於本卦。而這下爻又豈非動處乎。且六爻不變。主下卦之貞。是爲不變之本。如蠱之貞風悔山。我落其實是也。六爻俱變。則亦當主上卦之悔。是變之極處。如坤之乾利永貞。不言元亨是也。朱子嘗以元亨利貞分配六爻。各得一爻半。而其外卦爲利貞。又以利永貞。爲坤變爲乾。得元亨利貞之半。此非六爻變而主上卦之例乎。觀此則二爻之變。何獨不主於上爻之極。二爻之不變。何獨不主於下爻之本。此乃變不變之各以類相從也。若貞悔之說。在卦而不在爻。夫卦有貞悔。爻有變不變。朱子曰貞是正悔是過。蓋內卦已成三畫卦。是爲正。過此而有外卦。是爲悔。本卦已成六畫卦。是爲正。過此而有之卦。是爲悔。六爻不變與俱變則內卦與外卦勢均。故占卦辭而又觀內外卦體。故以貞悔分之。三爻變則本卦與之卦勢均。故占兩卦辭而又觀本之卦體。故以貞悔分之。其餘則各有所主之爻。故占變不變之爻辭。而不復以卦之貞悔占之。今乃以所變之爻。分半爲貞悔。是與古人占法不同。且其占四變爻者旣謬。則所謂二爻爲貞。二爻爲悔者。又不腵論辨矣。四爻之變。旣不可分貞悔。則豈於二爻之變。獨如六畫卦之以內外分貞悔也。四爻變。雖占二不變爻。亦不可以貞悔分。又可知矣。且二爻變。但觀其主在本卦。而必欲主下爻。反同於六爻不變之主貞。是不見其變者俱主於上。不變俱主於下。安得爲以類相從也哉。若其四爻變。必欲主上爻者。雖似變者主於上之例。而其占四變爻者已誤。則亦何足論也。若卜筮元龜卦變例。大略與此相同。但如所謂二爻動以下。變爻爲主。四爻動以上。不變爻爲主。及三爻動。皆以本卦彖辭爲主。六爻靜。以象占之之類爲小異。然其四五爻動。占不變爻。三爻動。占彖辭。則與苑洛之謬見大不同。雙湖翼傳。三爻變。亦主在本卦。其四五爻變。仍先觀本卦不變爻。然後重在之卦不變爻者。亦與此小異。若其言並占卦體等說。卻有所據。爲可取也。

玉齋所謂在三十二卦之後。則便過其中。故皆主悔卦者。說得甚好。蓋所謂悔卦者。自有過了底意。而卦變圖三十二卦之後。又是過了其中。故主在悔卦。不在本卦。

易中文王孔子皆取卦變。而見於易者。凡二十卦。所以發其凡例。其餘則不言。使學者推而知之。觀於卦變圖備矣。說卦言乾索於坤。坤索於乾而生六子者。是就八卦中。已發卦變之例。以此推之。可以明七占之各有所主。夫以乾之一卦言之。乾之於坤。便似本卦之於之卦。三爻皆陽則爲乾。三爻皆變而陰則爲坤。正如六爻皆七八則主本卦。皆變得九六則主之卦者也。乾之一爻變得三女。則陽爻居多。爲乾體之卦。然所主則卻在一變爻而爲陰卦。如本卦一二爻變得九六。則七八居多。重在本卦。然所主則卻在一二變爻。而占變爻辭者也。乾之二爻變得三男。則陰爻居多。爲坤體之卦。然所主則卻在一不變爻而爲陽卦。如本卦四五爻變得九六。則九六居多。重在之卦。然所主則卻在一二不變爻。而占不變爻辭者也。乾之二爻變爲三男。在坤體觀之。陰爻之多者。便成不變之爻。陽爻之少者。便成變爻。如本卦四五爻變得九六。在之卦觀之。九六之多者。便成不變之爻。七八之少者。便成變爻。向所謂本卦九六變。爲之卦之七八。本卦七八反。成之卦之九六也。此可驗朱子七占之法。可以建天地而不悖。質鬼神而無疑也。苑洛所譏變爻反無所爲云者。從可打破矣。且觀三女在乾體而卻從坤陰。三男在坤體而卻從乾陽者。亦如二爻變。重在本卦。而卻從六爻俱變之例。主於上爻。二爻不變。重在之卦。而卻從不變之例。主於下爻。亦可以破苑洛各從其類之說矣。又以坤之一卦言。則三爻俱變爲乾。一爻變爲三男。二爻變爲三女。正與乾相反。然說卦但主一爻之變而言。乾求於坤得女。坤求於乾得男。其二爻變以後。則可推此而知。亦如爻辭但主一爻之變。而每爻皆以九六繫之。其二爻變以後。則亦可推此而知矣。朱子論卦變曰震一索而得男以下乃是已。有此卦了。就此卦生出此義。所謂卦變。亦是有卦之後。聖人見得此象。故發於彖辭。今按朱子明彖辭卦變之說。本於說卦此條。以發卦變之圖七占之例。則其變通微竗之權。亦可據此而盡得之矣。

苑洛意見篇末。作卦變一圖。首乾尾坤。以示其例。每卦下繫所占之辭。此則一從朱子七占之例。但於乾之坤。不載用九而載坤之彖。坤之乾。不載用六而載乾之彖。蓋以用九與坤之彖。用六與乾之彖一般。故直載彖辭。以發餘卦六爻皆變。占之卦彖辭之例。然與乾坤占二用之意不同矣。若餘卦則以無二用故。直占彖辭而已。

玉齋通釋附圖近世揲蓍圖。上二營而成易。二是四之誤。

雙湖翼傳。於啓蒙多所裨益。而其擧要篇中。如卦分爻位陰陽。卦爻分君臣。爻有應不應。爻分中正。卦有逐爻取象。卦德象體材義等諸條。尤爲詳備。苟因此推之。以觀諸卦諸爻。則聖人所已言與未言。皆可互相發矣。至若汪氏占例。亦爲至論。而朱子以卦爻上別討義之說。丁寧告吳伯豐。卽是占筮之活法。豈可遽以爲迂誕而不用哉。蓋所占之事。與所遇之辭有適相符合者。如占勤王而得公用亨于天子之辭。占立君而得利建矦之辭者是也。然容或有不相應而別討義者。如伐晉遇蠱。而有獲其雄狐之象。伐楚遇復。而有國䠞王傷之象是也。夫卦爻辭。是兼包萬事。故皆懸空說。或姑擧一端以該其餘。如婚姻祭祀田臘涉川等語。若謂只言一事而更不及他。則三百八十四爻。只可作三百八十四事。豈可以包得萬事哉。

雙湖譏周史所占觀之否。謂如此則觀因變否。有乾天之光。艮山之材。坤地之土。又具乾天坤地之美爲贄而後。成觀六四一爻之辭。何其謬也。今按爻辭。每爻各主一爻之變。故皆以九六命之。而這變爻所以並管之卦。則爻辭中亦已兼包變卦之象。觀若非六四之變。則之卦不必爲否。今四爻得六。則已有巽變乾之象。爻辭兼取乾象。不足恠也。左傳所載占法。皆倣此。讀易者。亦不可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