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古窩先生別集/卷五

卷四 好古窩先生別集
卷五
作者:柳徽文
1898年
卷六

雜著

编辑

啓蒙攷疑序見原集

编辑

觀象畫卦揲蓍命爻此四者。已總擧啓蒙四篇之指。卦與蓍。是其假手於聖人者。

分合進退從橫逆順。指蓍策中四象掛扐過揲而言。向所謂揲蓍而命爻也。分合者。二老掛扐合之則共三十二。分之則十二與二十四相對消長。二少分合及四象變數。虛以相對。皆倣此。參之兩之。以成九六七八。過揲合之則共六十。分之則三十六二十四等數相對消長。四四約之。得九六七八也。若夫握而未分。分而復合。只是揲法之分合。必須就所得之數。觀其判合低仰之竗。方得其數之相値也。進退者。掛扐自老陽至老陰。過揲自老陰至老陽。順數則每進以一四。逆數則每退以一四也。從橫者。是四象相對交互之意。葢本乎圖之從橫六與七八與九相對。書之從橫十五七八九六迭爲消長。故必以從橫言之。逆順者。四象逆數則爲九八七六。順數則爲六七八九。蓋本乎圖之一二三四。因五而成六七八九。書之一二三四。含九八七六。故必以逆順言之。言蓍策之數。分合看進退看從橫看順逆看。參伍錯綜。无往而不相値也。就明蓍策一篇求之。可見矣。

同志指蔡西山。蓋先生作啓蒙。屬西山起藁。相與講論。多所發焉。故書中亦多引西山說。

雲臺眞逸。按道家多隱名而自穪眞逸。如兪琰參同發揮。穪紫庭眞逸。其印章又穪石澗眞逸。朱子跋文。亦穪空同道士之類是也。蓋朱子作此書。取希夷先天之學。當時適丐祠得請。主管華州雲臺觀。雲臺卽希夷遺躅。故因自附於雲臺之眞逸耶。朱子又嘗爲祠官。自穪鴻慶外史,嵩高隱吏者。亦是托意於仙靈遺躅也。尹鄭諸人。誤以眞逸手爲晦庵別號。老先生傳疑。已辨之。

本圖書一

编辑

劉牧易置圖書。又謂圖書幷出。其說肆行。當時惟康節傳希夷之學。不惑於謬說。其他則雖大儒先生。亦不之察焉者。無足怪也。以故朱子於本圖書篇首。以力辨劉牧之謬爲大義。若其博證而洞辨。雖先生亦因蔡西山發之。故初年亦頗因襲舊說。其與西山書中。有以九爲河圖而曰老兄所謂洛書。以十爲洛書而曰老兄所謂河圖。又與郭冲晦書。亦有九疇幷出河圖九疇之語。蓋因蚤歲承聞於諸老儒先生。未及更正。及其晩來定論。一從西山所證。又使西山屬甘道士。於閣皁山磨崖。刻河洛先天圖。所以懲前而詔後也。若程子則與康節同里三十餘年。惟未嘗一字論及數。則其太少奇偶七八九六。與夫河圖十洛書九。圖作易書作範。是康節之所獨知。不可律之於程子說也。程子嘗曰聖人見河圖洛書而畫八卦。又曰畫八卦。因見圖書。是則因劉牧圖書幷出之說也。又坤卦初六傳曰。八則陽生矣。非純盛也。二程全書楊遵道錄。有曰先儒以六爲老陰。八爲少陰。不是九六。只取純陰純陽。惟六爲純陰。只取河圖數見之。過六則一陽生。至八便不是純陰。亦只據洛書西北六及北一東北八數言之。是則又因劉牧九爲河圖之說也。又論大傳四象曰左右前後。又曰四方。是則又非康節先天太少奇偶七八九六之說也。故朱子答方伯謨書。以楊遵道錄一段。爲未曉其說。又嘗曰伊川兩儀四象。自不分明云云者。葢指此等說也。近世先輩多以邵朱四象數與畫。解程傳八則陽生之義。已失其本旨。今又若以河圖十數。看程子河圖數之說。則不惟不合。亦非其本旨。此不可不極究取證。王考參攷中所引楊錄及朱子諸說。的是河洛互換之證。又朱漢上程門人也。嘗曰河圖九宮。洛書五行。聖人則之。又曰九宮得易之河圖。其他如張行成,鄭厚,楊鼎卿,唐仲友之類。皆用劉說。而未經朱子刊正。朱子以後。其說猶未之熄焉。如大全天數五下。潘氏說以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爲洛書。楊輝筭法。以十爲洛書九爲河圖之類可見。不然則朱子此書。何若是憂之深而辨之力也。知此則亦見先生之所以作啓蒙之一端矣。本圖書之正劉牧原卦畫之取先天。明蓍策之辨郭說考變占之明卦變。尤是程門以前所未到處。

聲律幹支運氣參同太一各六十圖。詳在篇後傳疑餘論。

律曆志言律以統氣類物。呂以旅陽宣氣。玉齋主陽統陰。故只載陽律之名。然總言之則凡十二律。分配十二月之氣。而陽律以統之。陰呂以宣之。類物云者。謂風氣之强弱。聲音之淸濁。舞節之疾徐。各有倫類。以此辨別之。如所謂類萬物之情也。

六氣有主氣客氣之別。主氣每歲不動。客氣每歲移易。此司天云者。只指客氣之移易。而玉齋以爲主氣。恐欠分別。此雖本不足尙。而旣證其名物。則凡諸差謬。亦不可不辨。後倣此。

太一。卽乾鑿度所謂太一。取其數以行於九宮者。其數以一候六十時。流行於八卦九宮。葢洛書之傳於後世者。肇載於乾鑿度太一九宮之法。古書多以此穪太一。亦穪九宮。亦穪遁甲。故此條上文。以九宮與大傳洪範對擧說。而其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乃乾鑿度本文。而朱子嘗謂圖書不可以其出於緯書而略之者。亦指此也。隋志有太一飛鳥曆,太一龍首式經。文獻通攷。有太一福應集要十卷。宋仁宗時司天官楊維德撰。歷代諸史。斑斑可考。綱目漢順帝陽嘉三年及唐玄宗天寶三載。續綱目宋理宗淳祐元年。寶祐四年。皇明通紀景帝景泰四年。皆說及此數。則蔡氏所謂太一。蓋指此而言。術家又有以太乙大小遊流行九宮者。推驗災祥。亦以六十爲紀法。六十爲紀法。本是曆法。亦是推廣太一九宮之法也。玉齋謂日家有太乙統紀書。其說葢亦主於六十。按太乙統紀。唐李吉甫所著推命之書。而日家亦推命家也。其說只推支幹五行。論人禍福。未見其主於六十者。葢太一本星名。而論星命者。借以名其書。如醫家多以太乙名其丹也。恐不可只以統紀所載推命之法。便喚作太一比運氣參同之名。然玉齋適未考太一九宮之數。而統紀亦方外書。未必親見。故以此證之也歟。

五音司日。六律司辰。按古人皆以天幹爲日。地支爲辰。國語云十日十二辰儀禮疏云以五剛日配六陽辰月令疏云甲乙丙丁謂之日子丑寅卯謂之辰朱子楚辭註云日謂甲乙辰謂寅卯此類不可殫擧蓋十日之中。五行各兩。與五音相配。而幹屬天。故曰天有五音司日也。十二辰之中。陰陽各六。與六律相配。而支屬地。故曰地有六律司辰也。此條之意。恐不過如此。然又觀六甲五音。其說有三。五行家以甲乙木,丙丁火之類分五音者。所謂正五行也。又有甲己宮土,乙庚商金之說。是取化氣而言。所謂眞五行也。又幷計幹支之數。以成五音者。所謂納音五行也。納音之說亦有三。詳見傳疑餘論。諸說固相須而後始備。然前二者。正指十日而言。若納音則兼包十日十二辰。亦不可專屬天之五音。五行家以十幹爲天元。十二支爲地元。納音爲人元者。亦可見矣。後考大全與廖子晦書。論此段二中之說。云五者十日。六者十二辰也。朱子正以五音司日。只屬十幹而不及納音也。

一陰一陽。一奇一偶。按一陰一陽者。天爲陽地爲陰也。一奇一偶者。一三五七九爲奇。二四六八十爲偶也。下文曰天者陽之輕淸。地者陰之重濁。是言一陰一陽也。又曰陽數奇故屬乎天。陰數偶故屬乎地。是言一奇一偶也。玉齋見其旣言一陰一陽。復言一奇一偶。有似煩複。故乃別以生數陽成數陰。解一陰一陽。此可別備一說。恐非此章本旨。

鮑謐齋天原發微。又專以生陽成陰之說爲非。然此亦有不可盡廢者。葢生與成。雖各有陰有陽。而生者其始也。成者其終也。凡物之始者屬陽。終者屬陰。故下章有成數生之陰之說。而玉齋說蓋本於此。大傳以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之類。分說陰陽。而本義云陽先陰後。陽施陰受。陽之輕淸未形。而陰之重濁有跡。此生陽成陰。亦猶是也。且如張乖崖所謂未狎字時屬陽。已狎字後屬陰。蓍策以前一變爲陽。後二變爲陰。樂說以樂作爲陽。樂止爲陰。律呂以全律爲陽。淸聲爲陰。易卦以上經爲陽。下經爲陰。日家時干以前五干爲陽。後五干爲陰。皆此類也。是亦不可不知。

夫子之意。而諸儒之說謂五十五數。是河圖而易之所由作。夫子已於大傳發明之如此。而其後孔劉關邵諸儒。又皆明言河圖之畫卦及十數之爲河圖。以此結之。正所以破劉牧之謬也。

五行之生於陰者陽成之。生於陽者陰成之。五行旣各具陰陽。故互相爲陰陽。或主生數。或主成數。而其言有不同。又有生之序行之序之別。而生之序則合生與成而言。行之序則其陰陽已與生數奇偶不同。其微盛又與成數多寡不同。按勉齋第一說第二說。皆言生之序。而第一說主生數而言。第二說論水火已包成數而言。其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雖有形質。乃造化之初。故形質終是輕淸。至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則形質已全具者。非行之序明矣。朱子嘗云天地始生。只有水火。水之極濁成地。火之極淸成日星。然則方其始生。水亦可以屬陰。火亦可以屬陽。葢纔生則便成。不待五行具足而後成。故水生天一。而地六已包其外。火生地二。而天七已包其外。老先生所謂二說雖不同。亦皆有據者。以此歟。其第三說。與第二說本不異。而但以木視屬精。金聽屬氣者。爲不同。然屛谷嘗云木雖生於水。而木是陽。金雖生於火。而金是陰。精之凝聚而爲貌雖屬陰。而視之發散而向外者屬陽。言之發散而向外雖屬陽。而聽之收斂而入來者屬陰。皆陰陽互根之竗。勉齋不必以木與視爲陰。金與聽爲陽。以此言之。則亦與第二說合矣。

朱子說有云魄是精。魂是氣。魄如水。視能明聽能聰底。見於目而明。耳而聰者。是魄之用。又曰重聽多忘。是魄先衰。勉齋亦嘗云精之神謂之魄。耳目之所以能視聽者。魄爲之也。是皆以視聽幷屬乎精。與此分屬精氣者不同。而魄衰重聽云者。與氣塞耳聾之說相反。蓋天之一陰一陽。合成造化。故人之陰精陽氣合而爲身。天之五行。各兼備乎陰陽。而又皆分屬乎陰陽。故人之五事。各兼備乎陰精陽氣。而又皆分屬乎陰精陽氣。且五臟之兼備乎精氣。而分屬乎精氣者。尤分明易見。然則視聽不但幷屬乎精。亦皆幷屬乎氣。與此分屬精氣之說。不可偏廢。人老精衰。則氣亦衰而視聽俱衰。如草木形枯則氣亦散。此以幷屬乎精氣者而言也。雖未老而氣塞則有耳聾之病。如管竅塞其氣則無聲。此以分屬乎精氣者而言也。詩所謂裒如充耳者。塞之謂也。與魄衰重聽之語。幷行而不相悖也。

洪範五事。以先天言。則貌是陰精。爲坤水而在北。言是陽氣。爲乾火而在南。目視爲離木而在東。耳聽爲坎金而在西。以後天言。則聲屬乾金而在西北。形屬坤土而在西南。目屬離火而在南。耳屬坎水而在北。醫家所謂目屬肝口屬心。先天也。邵子所謂心之神發乎目。腎之精發乎耳。後天也。

朱子語五行生之序曰水火木金土。水火其體尙虛。成形猶未定。次生木金。確然有定形。勉齋亦曰生之序。水木是陽。火金是陰。此皆指河圖生數奇偶多寡。而論陰陽成質之虛實。周子太極圖說。亦曰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此與河圖生序同。而朱子圖解。則水陰盛故居右。火陽盛故居左。金陰稺故次水。木陽稺故次火。卻與河圖陰陽虛實之說不同。勉齋以爲可疑。然太極圖位。本左陽右陰。而水金在右。火木在左。則周子本意。已以水爲陰火爲陽。蓋五行纔生則便行。圖中位置。水火先而木金後。是從生之序。而火左水右。則行之陰陽。已包在其中。故圖說先言五行之生。又言五氣順布者。皆指此五行圈子而言也。一箇五行圈子。旣兼生出運行之義。則其左右之位。當從其歸宿處。圖解雖說生出。而其言居左居右。則亦不害兼包運行之理。且夫河圖生之序。雖水陽火陰。而朱子亦謂水陰根陽。火陽根陰。錯綜而生其端。葢水火未離乎氣。天一生水。不但屬陽。亦可以屬陰。地二生火。不但屬陰。亦可以屬陽。太極圖雖水陰火陽。而圖解亦謂水木陽也。火金陰也。葢水火陰陽互根。水在右上。挨交於左下。俱生於陰陽圈之左邊。火在左上。挨交於右下。俱生於陰陽圈之右邊。以此觀之。雖單說生之序。其水火陰陽。亦可互換言也。若論其稺盛。則天地初生。只有水火。而天地間水火已最多。卽是氣與水也。其體雖虛。而其氣已極盛。故勉齋亦有水火盛成之說。到生木生金。新生者比水火之先具爲稺。其所謂稺盛與虛實云者。所指不同。虛實謂初生者輕淸。後生者重濁。猶物之始柔而終剛也。稺盛謂先生者盛多。新生者稺弱。猶物之兄長而弟少也。詩傳先種曰植。後種曰稺。亦此義也。以此觀之。雖單說生之序。水火可以盛言。木金可以稺言也。以生出言則先盛而後稺。以運行言則先稺而後盛。先盛後稺。以四者之對待言。地之質也。先稺後盛。以一物之流行言。天之氣也。然以大化言則天地初生水火時。亦係一元消長之運。生與行。不可以時分先後論也。九思堂謂質纔生。氣便行。非待五者俱生然後方始行。得生之序。特以陰陽奇偶相配之數分先後。非若流行者之實有相承之序也。故以生與行言之。行爲重。此所以名之曰五行。大山說亦謂朱子於此不應有差。陰陽錯綜。變化无竆。要在人看如何。恐不害主此而兼彼也。以此言之。勉齋改定之說。恐不必爲定論也。

九思堂曰。水陰極而陽生。故可謂之陰盛。而亦可謂之陽稺。火陽極而陰生。故可謂之陽盛。而亦可謂之陰稺。木是陽之自有稺盛者。故可謂陽稺。而亦可謂陽盛。金是陰之自有稺盛者。故可謂陰稺。而亦可謂陰盛。此又言五行各自有稺盛。互相爲稺盛。別是一義。

雲莊以生與行之陰陽。滚合爲一說。其曰水陰也。生於天一。火陽也。生於地二。方生之始。陰陽互根。又曰木生於天三。專屬陽。金生於地四。專屬陰。此則言其生出也。其曰運行。水居子位極陰之方。而陽已生於子。火居午位極陽之方。而陰已生於午。又曰行於春亦屬陽。行於秋亦屬陰。此則言其運行也。然只以生之陰陽言。則水陰生於天。火陽生於地。錯綜而生其端。故水亦可以屬陰。火亦可以屬陽。若木金則確然有定形。故不可以陰陽互言者。固然矣。只以行之陰陽言。則水之屬陰。火之屬陽。各居其盛。不可以陰陽互言。非如生出之始。其體尙微也。木之屬陽。金之屬陰。陰陽相半。是可以陰陽互看。非如生出之際。確然成質也。老先生亦謂卯陽中而未極。酉陰中而未極。陽未極則陰在中。陰未極則陽在中。天地間无截然爲陰爲陽之理。觀此則木金在行之序。不可專屬乎陰陽。可知矣。

 

苑洛子意見。以水火木金土爲父母。一三五七九爲男。二四六八十爲女。又以生爲父成爲母。老先生言父母男女之說。恐未然。且其所謂五行。皆生而後。以次而成。老先生引勉齋說以辨之。其圖之右邊言水陰根陽。火陽根陰。是取朱子水陰根陽火陽根陰錯綜而生其端之說。以爲六之陰根於一之陽。七之陽根於二之陰也。其左邊又以一三與六八。爲純陰純陽。宜生宜成。陰陽分也。二四與七九。爲陰生居陽。陽成居陰。陰陽根也。此則出於玉齋生陽成陰之說。與奇陽偶陰相錯說。以解朱子一陰一陽一奇一偶之義。其意以爲一三以奇數之陽。居生數之陽。六八以偶數之陰。居成數之陰。是爲純陰純陽。宜生宜成。陰陽之分也。二四以偶數之陰。居生數之陽。七九以奇數之陽。居成數之陰。是爲陰生居陽。陽成居陰。陰陽之根也。此與右邊根陽根陰之說。又自不同而太煩複。是非朱子本旨。若於一陰一陽一奇一偶二句。看得陰陽之爲天地。奇偶之爲一二。則恐不若是紛紜也。

思齋得土各成一器之說。當附中央之五章因五得數之下。

朱子曰。十干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便是相得。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是各有合。蓋甲居一至癸十。而甲與乙爲一二相得。甲與己爲一六有合。此本非以十干五行。分配河圖五行之數。但以證一二相得。一六有合。與此相似耳。其五行則河圖一六水。以同類而相合。十干甲木己土。以所剋而相合。此不可執泥看也。若又論其同類之相合。則亦未嘗不與河圖五行相配。陰陽家謂壬一癸六丁二丙七甲三乙八辛四庚九戊五己十。亦以爲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以此觀之。甲乙木便爲三八合。丙丁火便爲二七合。餘倣此。蓋據甲木剋己土爲妻而言。則爲甲與己合。日家所謂我剋爲妻。及納音積數。甲己九乙庚八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同數者。皆是也。據甲陽娶乙陰爲妻而言。則爲甲與乙合。漢志所謂同類娶妻。及諸卦納甲。乾坤納甲乙。壬癸震巽納庚辛。坎離納戊己。艮兌納丙丁相對者。皆是也。要解所言比和者爲兄弟。我剋者妻財一條。引燭神經之文。亦論命書也。

其象其說已具於前云者。謂夫子不言。而諸儒說已可見其九數之爲洛書。而則之以叙九疇也。有以通之。經緯表裏可見云者。將以發下文或人之問。而其通之之說。俱載於下。觀此一篇所論。則經緯表裏。自可見矣。非只謂上文所論。可通之於圖與書也。

同處其方。生與成同處也。各居其所。奇與偶各居也。玉齋解說明矣。雲莊謂以質而論。則分而各居其所。以氣而論。則合而同處其方。秋淵禹公解之曰質五行之質。水自爲水。火自爲火。是爲各居之義。氣陰陽之氣。五行各具陰陽。初不相離。是爲同處之義。葢雲莊指五行分居四方爲各居。與奇偶分居正偶者不同。故反以洛書爲對待之定體也。

河圖奇數五。偶數五。陰陽均敵。數之體也。洛書奇數五。偶數四。陽饒陰乏。數之用也。下明蓍策篇。亦謂陰陽體數常均。用數陽饒而陰乏。則此體數用數。亦猶是也。對待之體。常也。饒乏之用。變也。故下文言河圖主全。故極於十而奇偶之位均。洛書主變。故極於九而奇贏偶乏。

河圖洛書。各有對待之體。流行之用。故互相爲體用。朱子以圖爲體書爲用。雲莊以書爲體圖爲用。二說交相發明。

行合。謂五行各以生成合。如一合六爲七之類。位合。謂四方各以對位合。如一合九爲十之類。

河圖體圓而用方。洛書體方而用圓。河圖无那四角者。是體圓也。十數象乎偶方。而虛其五十。以畫八卦者是用方。下文所謂用則存乎偶者。亦謂此也。洛書有那四角者。是體方也。九數象乎奇圓。而盡用其數。以叙九疇者。是用圓也。下文所謂用則存乎奇者。亦謂此也。

玉齋說圖之象不協卦。書之象協卦云者。與朱子說不同。而亦可自爲一說。謐齋又主卦與數不相干涉而攻之太苛。其失又大矣。且鮑魯齋所引鄭氏彼有是理我有此事之說。乃近於朱子所謂支離散漫之病。若篇末玉齋先天合洛書說。便以一六爲老陰。二七爲少陽。三八爲少陰。四九爲老陰。遂以分屬先天八卦者。近於朱子所謂牽強附會之病也。旣以四方分屬四象。故又以水火木金分屬四象。屛谷謂分陰分陽。四象之體數。陰陽相錯。四象之用數。亦是自爲一說。至若四陽卦四陰卦之說。詳其本意。則四陽卦亦指乾坤坎離而言。四陰卦亦只指震兌巽艮而言。此因四方協卦之說。故曰此主常也。卽前所言軆之常也。與上所論河圖者。語勢兩兩相對。脈絡分明。非於此別生一說可知。蓋玉齋分陰陽。不止一端。故旣以生成分陰陽。於此又以四正四隅分陰陽。如風水家論先天四正卦爲陽。四隅卦爲陰。專主洛書四正皆奇。四隅皆偶之說也。若指父母男女之陰陽卦言之。卻與先天方位不合。又與叙疇之意。齟齬難通。玉齋苦心分配卦位。常過於牽合。必不如是脫略矣。先輩有謂震兌離坎相交之卦。動而屬陽。乾坤巽艮不交之卦。靜而屬陰。此卻以後天卦位言之。或謂乾兌巽坎。生於老少陽之四卦。而其方位亦與先天不合。恐皆非玉齋本意也。

天原發微象數篇。兩處引雲峰所謂曷嘗拘拘曰以一補東北隅而爲震。以二補東南隅而爲兌哉。老先生手標云據朱子說。一當東南。二當東北。一二恐當互易。今傳疑載雲峰說。而其南北二字卻互易。今按雲峰本釋朱子析合補空章。以爲補四隅之空云者。非謂河圖四方之數。各補其旁之隅。北一必補其旁之東北。南二必補其旁之東南也。且此非的指先儒見成說話。故其言所補之位。亦非一定說。若所補者皆進一位。則北一進補東北。餘三隅皆然。退一位。則南二退補東南。餘三隅皆然。但錯擧二者。以見其餘。其以東北爲震。東南爲兌者。據先天卦位而言。但與今朱子說見於易圖說註者。語意頗似有異。故先生據朱子說。謂一二當互易。今傳疑本卻以東南爲震。東北爲兌。與卦位相反。此非雲峰本說。又乖先生一二當易之意。恐是傳寫之誤歟。

參天兩地。三二之合爲五。三爲奇兩爲偶。合成中五之奇。陰得從陽。陽不得從陰之義。五點之中。自有天三地兩之象。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之義也。易之參天兩地。本非五生數中三奇二偶。然圖書中五爲參天兩地之積。而河圖下左中三點。有天一天三天五之象。與參天相貫。上右二點。有地二地四之象。與兩地相貫。洛書下左中三點。亦有天一天三天五之象。與參天相貫。上右二點。有天七天九之象。成數雖陽。固亦生之陰。與兩地相貫。參天之積。故陽不可易。兩地之積。故陰可易。此章所言三二之積。與下二章五生數五奇數及陽不可易陰可易通看。然後可見其相發也。

參天爲奇。兩地爲偶。故圖中之五。亦具三箇奇兩箇偶之象。五數本奇。故書中之五。亦具五箇奇數之象。

 

此章註朱子末段說三三爲九之語。乃指蓍數而言。恐不當引之於此。

圖書已各有中央及四方之數。則惟五數居中。然後乃具中央四方之象。无偏倚欠闕之恨。

圖以生數爲主。而一在北則對南二。三在東則對西四。奇偶自然相對。而一二三四五之象。自具於五點之中。書以奇數爲主。而一在北則含南九。三在東則含西七。多少自然相含。而一三五七九之象。自具於五點之中。如以指屈之。第二第三。各是一指。而亦各具二數三數也。

書之下一左一中一點。皆與圖同。故下亦字。右一上一點。皆與圖異。故下則字。

玉齋說豈可惟以五數拘之哉。謂圖書之中。皆有五數。圖之中五。具五生數之象。書之中五。具五奇數之象。今中央只有五數。則此五生數五奇數之外。若更推不去。然圖之五成數。書之四隅數。又各盡具於中央之五數。則豈可拘此五點。便謂止於五數也哉。然朱子只謂五點各居五方。便有中央及四方之象。玉齋嫌其不及五成四隅以爲生成。及正隅之象。具在中五之點。如是說著。有甚緊要。

其數與位。三同二異。其字指上文而言。數卽上文五生數五奇數之數也。位卽上文上下左右中之位也。與原卦畫篇所言四象位數不同。蓋此篇屢言位與數大略相近。上圖書位數不同章位與數。是指同處其方各居其所之位。與五生五成五奇四偶之數而言。下多寡不同章位與實。是指五奇五偶五奇四偶之位。與五十五四十五之數而言。此章承上文中五數具五生數五奇數。而遂言其外生數奇數所在之位。其要歸則皆指四方之位所在之數也。

河圖一三五在下左中。洛書一三五亦在下左中。具於中央下左中之點。是爲三同。河圖二四在上右。洛書七九在上右。具於中央上右之點。是爲二異。河圖成數及洛書偶數。姑未及之。故下章復因中央所具五數之象。而更問其爲數之如何。其言固有序矣。葢圖書之中五一也。而其中所具生數奇數。與上下左右中之位三同二異者。以其河圖下左中之一三五陽也。上右之二四陰也。洛書下左中之一三五陽也。上右之七九陰也。是陽不可易而陰可易。七九在成數雖陽。固亦生數一三五之陰也。夫五生以奇偶分陰陽。五奇以生成分陰陽。五生中奇三偶二。五奇中生三成二。皆三爲陽二爲陰。故五奇之二箇成數。是三箇生數之陰。朱子謂如子爲父之陰。臣爲君之陰。蓋一三五與二四同是生數。而有奇偶之分。如男女夫婦之分陰陽。一三五與七九同是奇數。而有生成之分。如父子君臣之分陰陽也。蓋陽不可易。指圖書之一三五。陰可易。指圖之二四書之七九。且易謂圖與書相易。非謂西與南相易也。雲莊只主五奇數而言。故其言陰陽之易不易。與朱子說各爲一說。雲峰只主五生數而言。故與朱子之旨不同。而老先生亦不取焉。玉齋則盡擧生成奇偶之數言之。亦主上章註不拘五數之說而推言之。且謂二四雖陰。固亦成之陽。此亦非朱子本旨。今若謂后妃雖人君之陰。固亦臣民之陽。則恐推之太深也。

雲莊陽動主變之說。與朱子陽不可易陰可易之說不同。然朱子亦嘗謂陽未有定形。陰一定不易。則雲莊說。蓋出於此。且陽一故純粹。陰二故駁雜。朱子陽不可易陰可易之訓。葢以此也。是老先生所謂兩說相須。其義始備者歟。

玉齋五生數爲陽。五成數爲陰之說。雖本於此成數生之陰。然朱子此章之意。只以五奇數中二箇成數。爲三箇生數之陰。猶五生數中二箇偶數。爲三箇奇數之陰也。只曰陰可易。已兼指圖之二四書之七九皆爲陰。其下復明七九所以爲陰之理。固亦云者。可見固已包在其中之意。若謂但指二四之陰。則其下當云亦爲生之陰也。今推此以觀偶數。則五偶數中。雖成三生二。旣有生成之分。則三成在二生。亦爲陰。猶五成數中。雖偶三奇二。旣有奇偶之分。則三偶在二奇。亦爲陰。又如玉齋說。則七九雖奇。旣是成數。則亦爲五生數之陰。猶二四雖生。旣是偶數。則已自爲五奇數之陰也。然生成之分陰陽。非如奇偶之隨處皆在也。河圖中五。有三箇奇陽二箇偶陰之象。故二爲三之陰。又有五箇生陽之象。故五點皆白。洛書中五。有三箇生陽二箇成陰之象。故二爲三之陰。又有五箇奇陽之象。故五點皆白也。三二是陰陽之合。故土能兼統五行之陰陽。五是奇陽之數。故土於五行。又屬乎陽。

 

中主外客。只以生成言。秋淵又以中五與生數分主客。是別推言外之意。前章旣言中央之五。具五數之象。至此章問與答。皆但以數言之。則此中外正側。只指四方之數。非復兼言中五。可知矣。

蔡覺軒說。蓋因蕫盤澗所問於朱子一條而推衍爲說。蓋盤澗說謂河圖相錯。洛書相對。而與圖之相錯者。無以異也。覺軒卻於河圖相錯中。又言相對。洛書相對中。又言相錯。此秋淵所謂洛書則可見。河圖則難曉。然以盤澗說一二三四六七八九云者觀之。則覺軒所謂河圖相對者。不過以一與二三與四六與七八與九爲說。故老先生以此答秋淵之問。蓋河圖言陽位與陰數。陰位與陽數相錯。而陽位與陰位。陽數與陰數相對。洛書言陽位與陽數。陰位與陰數相對。而陽位與陰數。陰位與陽數相錯。其相錯同而相對異也。

河圖中與四方之位。凡五奇五偶。是奇偶之位均。論其積實。則偶數三十。奇數二十五。是偶贏而奇乏也。洛書中與四正四隅。凡五奇四偶。且其積實。奇數二十五。偶數二十。是位與實。皆奇贏而偶乏。若河圖虛中十五。洛書虛其中五。則陰陽之數。均於二十。其位亦皆四奇四偶。不言可知矣。蓋奇偶相敵數之軆。奇贏偶乏數之用。河圖之位軆也。洛書之位用也。蓍之變用老不用少。而其老陽老陰變數。皆八爲軆。老陽十二。老陰四爲用者。亦如是。且偶贏奇乏。與奇贏偶乏。錯綜而幷行。陽實陰虛故陽贏而陰乏。陽少陰多故陰贏而陽乏。河圖積實。陽少陰多也。洛書積數。陽饒陰乏也。蓍之策。老陽掛扐十二。老陰掛扐二十四。是陽少陰多也。少陽掛扐二十。少陰掛扐十六。是陽饒陰乏也。老陽過揲三十六。老陰過揲二十四。是陽饒陰乏也。少陽過揲二十八。少陰過揲三十二。是陽少陰多也。其九六又爲陽饒陰乏。七八又爲陽少陰多者。亦如是。圖書皆虛中則得陰陽對待之體。圖虛十則與洛書同得陽饒陰乏之用。圖之畫卦。虛其五十者。其位與實。皆得對待之軆。書之叙疇。盡用其數者。位與實。皆得饒乏之用也。

陽進故七進爲九而最多。陰退故八退爲六而最少。是進退饒乏也。七九之陽。在二四陰之外。六八之陰。在一三陽之外。是互藏其宅也。方其生出一二三四。因五而成七八九六。是正也。旣生旣成。一三五之積又爲九。二四之積又爲六。九反退而爲七。六反進而爲八。是變也。蓋變如卦變之變。卦畫之一陰一陽。各生一陰一陽。是陰陽生出之正。卦畫旣成。某卦自某卦來。是剛柔往來之變。上章所言河圖以生成之次。而同處其方爲常。洛書以奇偶之分。而各居其所爲變者亦然。

洛書縱橫十五。七八九六迭爲消長。只是交相進退之意。與下章縱橫十五。互爲七八九六云者无異。明蓍策篇陰陽扐揲之迭爲消長。相與判合如符契。老先生引蔡氏所謂老陽奇進十二爲老陰奇。老陰奇退十二爲老陽奇等說以釋之。與此七八九六之迭爲消長一意也。蓋洛書縱橫皆十五。而十五之中。這邊占得九則那邊占得六。是這邊長而那邊消。那邊若占得九則這邊卻占得六。是那邊長而這邊消矣。六進爲九。七進爲八。是爲長。九退爲六。八退爲七。是爲消。消長云者。非如陰陽衰旺。只是進退多少之意。玉齋乃謂六進爲九則九長而六消。九退爲六則九消而六長。其言七八亦然。其意以爲北一得中五爲六而進爲南九。則南九長而北六消。南九退爲北六。則南九消而北六長。其左右及四隅相對亦然。此以九六各在本方。未嘗互換。其位則某方常爲九而不爲六。某方常爲六而不爲九。雖相與進退。而本軆與新得者相對。不論其多少。以本軆爲消而新得爲長。與朱子迭爲消長之意。恐不相似。苑洛之圖。本於玉齋。而又非玉齋本意。如第一圖。以下五與一爲本軆之六。合上三爲九。第二圖。以上九爲本軆之九。除三爲六。以至第五圖。二幷中五爲本軆之七。合東北一爲八。第六圖。以東北八爲本軆之八。除一爲七之類。其互換九六之位則似得朱子本旨。而其言消長則每兩兩爲圖。合兩圖而觀之。儘有相對而迭爲消長之意。然今每於一圖。又各有消長。必就本方之內。分本軆與新得者。以本軆爲消而新得爲長。卻非相對消長之意。如第一圖下六合上三。爲新得之九。謂之六長爲九則可也。然此可與第二圖上九本軆消而爲六者。相對消長。而今乃謂下六本軆消則不可。第二圖上九本軆消爲新得之六。謂之九消爲六則可也。然此可與第一圖下六本軆長而爲九者。相對消長。而今乃謂上新得之六長則不可。其本軆與新得。俱在本方。與玉齋北六爲南九。南九爲北六之意不同。而其不論多少。必以本軆爲消而新得爲長。則又踵玉齋之舊每兩兩爲圖。其上圖添得本軆之消。下圖添得新得之長者。非朱子本旨。若刊去此本軆消新得長之說。每上圖合兩圖之一消一長。下圖又以上圖所謂新得者爲本軆。而相與消長。復以上圖所謂本軆者爲新得。則庶可見迭爲消長之意。然其爲圖。不必若是太碎。但以一箇十五。這邊與那邊。相對消長。則朱子本旨。自可見矣。且苑洛第三第四圖。不析中五右一點。以連右七與上下例不同。恐傳寫之誤。然其下爲說。亦不明言右七得中一點爲八。則反與玉齋說若不異。其第二圖白其上九中三點。以見上九本軆消而爲六。第八圖白其中三點。以見東南九之本軆消而爲六。然第四第六圖。亦八之消而爲七。而第四圖中五右一及第六圖東北一。亦皆不黑。其第七圖黑其東南四及中二。以見西北六得中三爲九。然第一圖亦六之得三爲九。而上六點不黑。第三第五圖亦七之得一爲八。而第三圖左三中四及第五圖東北七亦不白。此老先生所謂前後異同。多有晦紊難通處也。故老先生手寫意見書於第二圖上三點及第六圖中三點云當黑。於第七圖東南六點云當白。又於傳疑。稍加櫽括其兩兩爲圖。皆一白一黑。各從新得之陰陽。且其爲說則一以玉齋說爲例。但苑洛第五圖。以二幷中五爲本軆之七。合東北一爲新得之八。是苑洛上下圖本例。而傳疑改云東北除一爲本軆之七。二合中五與一爲八。乃東北七之長新得。是則與玉齋不同。而非傳疑上下圖本例。又非盡仍苑洛之舊。葢苑洛本意。每圖必以本方之數爲本軆。加减其本軆爲新得。而仍在本方。故第五圖以西南七爲本軆之七。合東北一爲新得之八。第六圖以東北八爲本軆之八。又除其一爲新得之七。傳疑則每兩圖。必以上圖之新得與本軆相對。而在下圖則爲本軆。又以下圖之新得與本軆相對。而在上圖則爲本軆。此乃玉齋之意。然則其第五圖本軆之七。當仍苑洛所指西南之七。而其新得之八。當以東北之八當之。第六圖本軆之八。當仍苑洛所指東北之八。而其新得之七。當以西南之七當之。然後與玉齋說合。而今於第五圖本軆之七。不用苑洛所指西南之七。而反以東北除一所餘之七當之。其新得之八。乃仍苑洛所指西南七與東北一。第六圖本軆之八。不用苑洛所指東北之八。而反以西南七與東北一當之。其新得之七。乃仍苑洛所指東北除一所餘之七。是旣不以七八互換其位。則亦不如玉齋之直以東北爲八。西南爲七。又與苑洛之以東北爲本軆之八。西南爲本軆之七者不同。卻以苑洛之加减本數。而新得者爲本軆。或恐於此兩圖。別示一例。以見其互換其位。迭相消長之意。使與上下圖互相發明。然老先生旣以苑洛之圖前後異同而改定。則不應於此兩圖。獨與上下例不同。恐非先生定本如此。或是傳錄校刊之際。偶然相錯。若依傳疑他例。盡改其舊。則第五圖亦當云西南二合中五爲本軆之七。東北八乃七之長新得者也。第六圖當依傳疑本文。不改一字。以七八互遷其位。其本軆之八。以東北八當之。新得之七。以西南七當之。然傳疑此圖。亦以明玉齋苑洛之意如此。非謂朱子之旨乃如此也。故其釋陰陽扐揲迭爲消長。亦不取玉齋解說。朱子嘗見人涵泳之問。曰某只說一箇涵泳。一人硬來差排。一人硬來解說。隨語生解。支離蔓延。添得多。說得遠。若以朱子此書言之。元來下語。非甚艱深。而諸家解說。卻不免有支離蔓延之病。觀於老先生所辨玉齋說判合符契之解。二致殊塗之證。亦可見矣。

苑洛圖並說
编辑

 

六進爲九。六之本軆。已消化无六矣。而九於是乎長焉。九退爲六。九之本軆。已消化无九矣。而六於是乎長焉。八退爲七。八之本軆。消化无八矣。而七於是乎長焉。七進爲八。七之本軆。消化无七矣。而八於是乎長焉。

傳疑圖幷說
编辑

 

啓蒙意見。分圖擬數取義爲說。殊未有定規。前後異同。多有晦紊難通處。玆不免因其大槩。僭加櫽括修整。爲此圖以發明韓氏之本意不過如此云爾。非敢欲有異於其間也。

 

九則進之極。六則退之極。圖書之數。虛五十不用。而一二三四爲四象之位。七八九六爲四象之數。故其數進不過九。退不過六。九之上。更不須言十數。六之下。更不須言生數。

以一二三四爲六七八九。謂一二三四得五而成六七八九。與下洛書一二三四含九八七六。各是一說。故語序亦異。原卦畫篇四象圖下。言以河圖言則六者一之得五云云。以洛書言則九者十分一之餘云云。與此語勢皆相類。皆只主七八九六。分配四象。下言洛書縱橫十五。互爲七八九六。亦只是成數。然若以生數俱列於四位。則一九二八三七四六。自當相從。非如玉齋說。必以一六爲太陰。二七爲少陽。三八爲少陰。四九爲太陽也。

析四方之合。以爲乾坤離坎。補四隅之空。以爲兌震巽艮。易圖註。引朱子說乾得其數而兌得其位。故乾爲九而兌爲一。離得其數而震得其位。故離爲八而震爲二。坎得其數而巽得其位。故坎爲七而巽爲三。坤得其數而艮得其位。故坤爲六而艮爲四。今析六七八九之合。以爲乾坤坎離而在四正之位。依一二三四之次。以爲震兌巽艮而補四隅之空。蓋是析合補空之謂也。此說只謂自四象觀之。某卦得此數。某卦得此位云爾。非謂八卦旣成之後。又以此而分位數之名也。其曰析六七八九之合者。據河圖四方一合六二合七三合八四合九。而析其四方之合六七八九之數。以爲乾坤離坎。然非如玉齋說直以六七八九所居之位。仍爲乾坤離坎之卦。蓋謂四方之合六七八九。或仍或遷。爲四正之卦也。其曰依一二三四之次者。以河圖四方一二三四之數。補四隅之空然後成八卦。然非如玉齋說直以一二三四所在之旁。分爲震兌巽艮之卦。蓋謂先天圓圖之中。依橫圖一二三四之次。爲四隅之卦也。然窃觀兩儀生四象時。太陽少陰。未嘗直分得陽儀之一九三七。餘二象倣此。皆是自有交錯之象。故其數之陰陽。與兩儀四象初二兩畫之陰陽。自然相合。至四象生八卦時。乾兌直分得太陽之九一。餘六卦倣此。卻無交錯之象。故其數之陰陽。與八卦第三畫之陰陽不合。前後之例。自有不同。蓋朱子此說。不見於本義,啓蒙,大全,語類諸書。玉齋,雲峰亦無一言論及此說。蓋未之見也。獨永樂諸儒引此者。亦必有所據。然此爲朱子之一說。便不可謂朱子啓蒙中則圖畫卦之意。止於是而已。蓋啓蒙歷叙儀象卦之數。而此條則只言八卦得四象位數。有若一數兼包一卦三畫之奇偶。故傳疑不歷陳儀象數。但就三畫上。列九一八二等數。旅軒易學圖。並列儀象卦之數。而不載畫之奇偶。槐潭圖依易學圖。而又以儀一畫,象二畫,卦三畫疊置焉。亦不只以第三畫當此數。是所謂自爲一說。若玉齋所解。則又自爲一說。但其所謂二象之居于西南者陽之老少。二象之居于東北者陰之老少。與河洛位數不同章註。圖之象不協卦。書之象協卦之說。皆雖若主成數而言。然觀下則洛書章註。便謂一六老陰。三八少陰。四九老陽。二七少陽。篇末又謂老陽四九。少陰三八。少陽二七。老陰一六。雙湖翼傳。亦承其說。則此所論四象。亦並指四方生成之合。尤分明。是所以見斥於苑洛也。及其生八卦。陰陽卻有相錯互配之象。爲可取。然其爲四象本誤。而八卦直分得四象之數。復以乾兌與巽坎所得之數互換。必要四成數所在之位。仍爲四正卦。四生數所在之旁。仍爲四隅卦者。太涉牽合。且四象數各兼奇偶。與第二畫之奇偶不侔。又離坎得成數。震巽得生數。故其奇偶亦與第三畫之奇偶相反。且啓蒙則洛書之意。本與則河圖无異。但洛書旣有四隅。故言八卦分居正隅。而玉齋又直以八方之數。仍爲八卦之位。老先生已辨之。蓋玉齋之分陰陽。旣不一其端。故其論四象八卦。无不皆然。苑洛又別爲橫圖。以見兩儀之爲一畫。四象之爲二畫。八卦之爲三畫者。始爲分明。是則發前人所未發。且其四象說。正破玉齋之非。然太極十五圖內。盡具五十五點。兩儀圖。又以五與十分居奇偶。與朱子虛五與十爲太極。奇偶各二十爲兩儀者不合。且五十五點生數。在成數外。老先生皆已辨之。然其圖說。亦謂一三七九爲陽。二四六八爲陰。則兩儀圖。並列五與十。或亦傳寫之誤。若其八卦圖。一乾九兌爲太陽所生。二離八震爲少陰所生。三巽七坎爲少陽所生。四艮六坤爲太陰所生者。不但斥玉齋說。其於啓蒙本旨。未必得之。故數與畫之陰陽。旣不合。且乾坤對待。而乾得生數。坤得成數。其餘六卦皆然。殊无意謂。其後諸儒或主乾數兌位之說。或主太陽四九之說。迄无定論。今皆不得據而爲斷。嘗取朱子論先天兩儀四象相交而各生一奇一偶之說。推之手畫成圖。而兩儀四象八卦之得數。與三畫之陰陽无不相合。虛中五與十爲太極。不必如苑洛就四方一點。各添生成數然後爲備也。其四方點數。以奇偶白黑之相錯分陰陽。陽儀二十。陰儀二十。與朱子與程沙隨書。乾兌離震之初爻皆白。巽坎艮坤之初爻皆黑。兩儀之象之說所指雖不同。而其以畫之陰陽爲白黑者。亦本於圖之陰陽白黑之點也。陽交陰而生一九太陽二八少陰。陰交陽而生三八少陽四九太陰。與朱子乾兌巽坎之中爻皆白。離震艮坤之中爻皆黑。四象之象之說相貫。以上兩儀四象得數。與苑洛不異矣。老交老而生九乾四兌一艮六坤。少交少而生三離八震七巽二坎。與朱子乾離巽艮之上爻皆白。兌震坎坤之上爻皆黑。八卦之象之說相貫。其說詳於圖下。而其上又以諸儒說。俱畫爲圖。後觀韓南塘則圖畫卦說。爲圖四層。略如鄙見。四象之生八卦。老交老少交少。畫與數之奇偶。无不相合者。亦如鄙說。而二老所生之乾九兌四艮一坤六。尤與之相脗。窃喜前人之見已有如此者。但兩儀圖。陽儀以三七一九爲次。陰儀以二八四六爲次。已以四象位數各自相聚。不以河圖之序一三七九二四六八爲次者。微有不同。且二老所生。以位相交則同。而二少所生則卻以數相交。比鄙圖。其離震與巽坎之數。全然相換。必要四正卦得成數。四隅卦得生數。其說以爲陽主進陰主退。九者陽數之進。而一者其位之退也。六者陰數之退。而四者其位之進也。故二老以數爲重。而以位爲輕。三者陽位之進。而七者其數之退也。二者陰位之退。而八者其數之進也。故二少以位爲重。以數爲輕。以其重者自加。輕者加於他云者。似爲太巧。聖人則畫之際。恐不恁地思量。反不如成數爲四象之極而不易。生數爲四象之始而相易。陰陽生成之進者在陽邊。退者在陰邊者之爲甚易。而无許多委曲也。且其橫圖各卦所得之數。分排圓圖。則與河洛位次。大段相反。恐亦不如橫圖圓圖與圖書位置。无往而不相値者之爲自然也。且其言圓圖。有云乾自北進居南。巽避西南坎自東分居西。艮避西北。又云七是陽盛。九是陽衰。六是陰盛。八是陰衰者。尤欠自然。故其大軆之相脗者。甚爲可奇。而其間有小不同者。雖欲舍己以從。而亦有所不敢也。今以南塘圖廁之苑洛圖下。以見其議論之同異。又以南塘說及鄙說。作圓圖以附其下。

朱子則圖畫卦說圖。參用旅軒,槐潭圖。

 

玉齋說圖依上圖例

 

苑洛圖今以畫之奇偶間廁焉。下同。

 

南塘圖

 

鄙說圖從趙子希丈說。儀象卦名。移在點畫之上。

 

南塘說圓圖

 

鄙說圓圖

 

虛中之五十爲太極。以四方奇偶分之。一三七九爲陽儀。二四六八爲陰儀。陽交陰陰交陽。而各生一奇一偶。則一九太陽。二八少陰。雖是陽儀所生。而二八是從陰儀中來也。四六太陰。三七少陽。雖是陰儀所生。而三七是從陽儀中來也。老交老少交少。而各生一奇一偶。則九乾四兌。雖是太陽所生。而四是從太陰中來也。六坤一艮。雖是太陰所生。而一是從太陽中來也。三離八震。雖是少陰所生。而三是從少陽中來也。二坎七巽。雖是少陽所生。而二是從少陰中來也。然以陰陽兩邊分言之。三是依舊在陽邊。而八乃是從陰邊來。二是依舊在陰邊。而七乃是從陽邊來。是朱子所謂乾坤離坎不交。艮兌震巽相交也。其乾坤離坎四正卦。析出東南二少生數及西北二老成數。艮兌震巽四隅卦。補以西北二老生數及東南二少成數。是朱子所謂析四方之合。補四隅之空也。四方之合。一合六二合七三合八四合九。並指四方生成兩數。而四方之卦。析出其一。非必成數獨名爲合。而生數不與焉耳。

朱子雖謂伏羲至淳厚。未必理會數。然朱子固言畫之奇偶。各生一奇一偶。則可見數之奇偶。亦各生一奇一偶。

橫圖右四卦九四三八。合河圖東西之數。左四卦七二一六。合河圖南北之數。圓圖東北離震坤艮之不易。西南乾兌巽坎之相易者。亦陽不可易而陰可易之義也。只觀驪背四方之一奇一偶。便已交錯於內外。一如向所謂陽交陰陰交陽老交老少交少之說。則不待聖人思量。而天之著象。已自然如此竗矣。

橫圖圓圖。九與三是太少二陽位數之進者。四與八是太少二陰位數之未退者。故皆在陽邊。六與二是太少二陰位數之退者。一與七是太少二陽位數之未進者。故皆在陰邊。大略陽饒陰乏。得進退饒乏之正。九之太陽。從四之太陰。六之太陰。從一之太陽。八之少陰。從三之少陽。七之少陽。從二之少陰。大略陰陽相求得互藏其宅之變。陰陽兩邊。皆生數在內。成數在外。相爲接際。合河圖內生外成之象。

以洛書言之。生出次第。與河圖无別。橫圖右四卦九四三八。合洛書左邊之數。左四卦七二一六。合洛書右邊之數。圓圖東南乾兌離震无不脗合。西北巽坎艮坤生成之數相易。蓋乾兌離震。在對待左邊爲陽。在流行東南爲陽。易所謂數往者順。故其數亦不易。巽坎艮坤。在對待右邊爲陰。在流行西北爲陰。易所謂知來者逆。故其數亦相易。是陽純陰駁之象也。

橫圖圓圖。七八九六相對消長。一四二三亦然。得洛書縱橫十五。七八九六迭爲消長之象。陰邊成數虛五。生數得五。則得洛書虛五分十。一二三四含九八七六之象。

或曰乾坤震巽得成數。離坎兌艮得生數何也。曰四象生數爲始。而成數爲極。故一九雖皆太陽。而主於成數之九。四六雖皆太陰。而主於成數之六。二少之主七八亦然。啓蒙所謂以一二三四。爲六七八九者。亦歸重於成數。此六七八九。所以爲四象之數。而蓍策四象。只取成數。亦以此也。今四象分爲八卦。乾坤震巽第三畫之奇偶。與第二畫之奇偶不異。故各得四象之成數。坎離兌艮第三畫之奇偶。與第二畫之奇偶相交。故各換四象之生數。蓋生數數之未定。故相易。成數數之已定。故不交。乾震巽坤之九八七六。依舊是四象之九八七六。故乾震巽坤之畫。亦依舊是四象奇偶之畫。此震巽之所以必得成數也。

曰乾坤離坎爲四正卦。而乾坤得成數。離坎得生數何也。曰生於二老者。陰陽之極。故在正位者得成數。生於二少者。陰陽之始。故在正位者得生數。其在隅位者。雖得成數。亦非陰陽之極。故在兩儀生四象時。其八與七。已爲少而相易。大抵陽之未進。陰之未退。是爲二少。二少少父母也。其所生宜爲長男女中男女。及其旣進旣退。是爲二老。二老老父母也。其所生宜爲少男女。乾坤父母之位。故得二老之成數。震巽六子之長。故得二少之成數。離坎次震巽。故得二少之生數。艮兌附於父母。故得二老之生數。且成數唯九六得陽進陰退之正。故易用九六。而今在南北之正。生數唯二三得陽進陰退之正。故易用參兩。而今在東西之正。東南陽在正位。西北陰在正位。

曰四象生數自右至左。成數自左至右。八卦則生成皆自左至右。圓圖則生成皆自北向西。復自東至南。其象可得聞歟。曰大凡陽爲饒陰爲乏。而四象生數。則以一二三四爲其位次。故陽邊反少於陰邊。以含成數九八七六然後。見陽饒陰乏。而成數所以爲四象之極。如蓍策掛扐。老陽反少於老陰。而以方圓參兩。及兼過揲觀之然後。見陽饒陰乏。此其所以生數爲未定而可相交。成數爲已定而不相交也。八卦則生數已得相交。故亦得陽饒陰乏。而生成皆自左至右。但三八七二。以二少所生言。則爲陽小陰多。如蓍策掛扐。參兩所得。及過揲之數。二老陽饒陰乏。而二少陽小陰多也。然以陰陽兩邊言。則亦爲陽饒陰乏。其二陽成數。不偏在陽邊。二陰成數。不偏在陰邊。生數亦然。是亦交錯以成造化之義。是故其橫圖則陽邊四卦奇偶各得十二。合蓍策三揲之數。陰邊四卦奇偶各得八。合蓍策兩揲之數。與陽徑一圍三用全。陰徑一圍四用半之法。自然相脗。是進退饒乏之竗。而陽邊偶數亦饒。陰邊奇數亦乏。是互藏其宅之竗也。其圓圖則奇偶每相對待。而四方之正。陽饒陰乏。四隅之偏。陽少陰多。陽邊成數八進爲九。生數三四在中。其數亦進。陰邊成數七退爲六。生數二一在中。其數亦退。是進退饒乏之竗。而四方之正。陽在陽中。陰在陰中。四隅之偏。陽在陰中。陰在陽中。是互藏其宅之竗也。又陽在陰中陽逆行。陰在陽中陰逆行。陽在陽中。陰在陰中。則皆順行。此眞至之理。按圖可見之矣。與圖中畫之陰陽順逆。脈絡相貫。如南塘說則皆反是。

自伏羲來。已有易之名。取交易變易之義。故曰八卦相錯。然交易先天說也。變易後天說也。朱子曰。易字有二義。有變易。有交易。先天圖一邊本都是陽。一邊本都是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便是陽往交易陰。陰來交易陽。其實非此往彼來。只是其象如此。聖人當初亦不恁地思量。只是畫一箇陽一箇陰。每箇便生兩箇。又曰乾一索得巽。再索得離。三索得兌。坤一索得震。再索得坎。三索得艮。初間畫卦時。不是恁地。只是畫成八卦後。便見有此象耳。此二條說。所指不同。蓋陽往交易陰。陰來交易陽。是言生出之初。對待交易。所謂先天說也。乾一索得巽。坤一索得震。是言成卦之後。卦變流行。所謂後天說也。其交易則聖人非是思量。只畫得一箇。便生兩箇。然其兩兩生出之初。已有左右交易之象。故啓蒙所言畫兩儀四象者。其得數奇偶已相錯。何獨畫八卦時。卻无相交之象乎。若卦變則是畫成之後。便有此象。與此自有先後之別。故朱子論卦變。謂生則一時俱了。非眞有彼卦而後有此卦也。此只指變易而言也。今玉齋論交易。乃謂初畫時一齊俱生。初非有俟於交而後生。此則有若論變易之說也。夫交易。旣與變易不同。方其一陰一陽。各加一陰一陽之際。陰與陽自然相對交錯以生。此非一齊俱生者乎。若生出之初。元无相交之象。則陽上焉得生陰。陰上焉得生陽。今只就卦畫上言。則初非這邊陽畫移而那邊去。那邊陰畫移而這邊來。然圖象陰陽。已相交錯。故聖人因其白黑之數相錯。而畫出一陰一陽。各生一陰一陽。就其相錯之數。求其所從來。則老與老少與少之數。已有相交之象。朱子本義論河圖。已言其數各以其類交錯於外。此於卦畫之前。亦言相交。則陰陽奇偶之畫。固宜有往來交易之象矣。故邵子於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生。始發陽上交於陰。陰下交於陽之論。朱子答袁機仲書。又詳言陰交陽而生太陽少陰第二畫之一奇一偶。則太陽上之一奇出於陽儀。非一九乎。少陰上之一偶出於陰儀。非二八乎。陽交陰而生太陰少陽第二畫之一奇一偶。則太陰上之一偶出於陰儀。非四六乎。少陽上之一奇出於陽儀。非三七乎。太陰交太陽而生乾兌第三畫之一奇一偶。則乾上之奇出於太陽。非九乎。兌上之偶出於太陰。非四乎。太陽交太陰而生坤艮第三畫之一奇一偶。則坤上之偶出於太陰。非六乎。艮上之奇出於太陽。非一乎。少陽交少陰而生離震第三畫之一奇一偶。則離上之奇出於少陽。非三乎。震上之偶出於少陰。非八乎。少陰交少陽而生巽坎第三畫之一奇一偶。則坎上之偶出於少陰。非二乎。巽上之奇出於少陽。非七乎。此於八卦。皆言相交而生。與八卦交不交之說不同。而其歸則一也。夫伏羲仰觀俯察。近取遠求。始作八卦。則天下萬物之象。无非加一倍法。朱子論河圖。謂聖人作易之由非一。而不害其得此而後決之也。然則聖人取象。不但圖書而其理已明。其則圖畫卦。亦无待於書而其理亦无不相脗。且其則圖之際。取象雖多端。而其理亦无不相合。故邵朱諸說。亦不一其端。不可獨於一處而盡廢其餘也。故朱子諸章所論。无非精切。而獨於則河圖則洛書章。其立文似太簡者。是大略說過。包羅諸說。而不拘於一端之意也。但諸家說有大害本旨者。則亦不敢盡從。

安知圖之不爲書。書之不爲圖。朱子方辨時人易置圖書及圖書同出之說。故以此設爲問辭。而下又答之以其理則一。然其曰伏羲先得乎圖而初无所待於書。大禹獨得乎書而未必追考於圖者。所以明圖自圖書自書。各出異代。不可相易者。以破圖之爲書書之爲圖之疑也。今苑洛意見。乃作圖之可以爲書書之可以爲圖之圖。恐非此章設爲問辨之意。其四方白點之中。每加小點。四隅黑點之旁。每附小點。又非自然之竗。或是傳寫之誤歟。

洛書之五自含五而得十。此含五。卽上一含九二含八之義。有一則便含九。有二則便含八。有五則便含五。故五自含五得十。而與四方四十。通爲大衍之數。積本來五數及含五得十之數。得十五而與四方四十。通爲河圖之數也。明蓍策篇云五居中无所爲。則亦自含五數而幷爲五十者。與此不異。而玉齋於彼註。卻得其本旨。獨於此章註。以五點含五生數釋之。蓋朱子所言含與具不同。含者十數之中。得一含九。得五含五之謂也。具者中五點具五生數之謂也。恐不可以具五生數。釋五含五之數也。然玉齋本意。亦有未易曉者。故傳疑。又爲辨釋。

洛書虛五。縱橫十數。應河圖十數。以中五乘縱橫十數。以縱橫十數乘中五。則又皆大衍之數也。

易圖說附錄。引啓蒙本圖書諸條下。又引朱子語。滾合初晩說爲一。自世傳一至九數以下。是大全中書河圖洛書後。卽最後說。自又曰以河圖洛書爲不足信以下。是與袁機仲語。亦後來說。自又曰以大傳之文以下。是與郭冲晦書末段。其前段則載於下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下附註之首。是則朱子初年說。故此條中有九疇並出河圖九疇等語。皆因劉牧說。與上二條相反。後人泛看此條中有已具前段之語。卻以上二條當之。皆由永樂諸儒纂集時多失照勘。今此第三條。似當闕之。若下章所引前段則多發明卦畫之竗。而其中有云河圖四正四隅。洛書四虛四實等語。亦是互說圖書。而今附錄中。已改作河圖四實四虛。洛書四正四隅。依此看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