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戒懼菴集
卷六
作者:尹衡老
1865年
卷七

箚錄

编辑

論語

编辑

鄕黨

编辑
篇題
编辑

盛德之至。自中乎禮。

按盛德之至。自中乎禮者。卽從容中道。不勉不思之謂也。

南軒張氏曰。可馴到矣小註

按聖人之道高深。卽誠者天道之事也。而著見於日用動靜之間。學者能就其言語威儀事爲之著。而存於心而味之。行於身而法之。能有以自得於體行之際。則心與行幷進於純熟之地。理與事相貫於混成之境。可以馴致於不思不勉從容中道之聖域矣。

慶源輔氏曰。愈近則愈實小註

按謝上蔡擧子見齊衰者與冕衣裳者及師冕見及階章曰。夫聖人之道。無微顯無內外。由灑掃應對進退。而上達天道本末。一以貫之。一部論語。只恁地看。退溪論之曰。鄕黨一篇。皆此二章類也。不但此也。凡經傳皆當如是看云云。竊謂聖人之言動事爲。只是一以貫之。而誠之一字。卽所謂一也。此卽天道也。

於鄕黨。恂恂如也章。
编辑

不以贒知先人也

按贒以行言。知以識言。先人。謂欲上於人也。不以贒知先人。謂不以己之能知與能行。欲上於人也。

其容貌辭氣如此

按容貌指恂恂。辭氣指似不能言。

執圭。鞠躬如也章。
编辑

執圭平衡

曲禮。執天子之器則上衡。國君則平衡。大夫則綏之。疏。上高也。衡平也。平正當心。天子器不宜下。故臣爲擎奉。皆高於心。諸侯降於天子。故臣爲奉持。器與心平。大夫降於諸侯。故其臣奉器下於心。綏下也。○又國君綏視。大夫衡視註。視國君。其目不得平看於面。則視其面之下袷之上也。衡平也。大夫之臣。視大夫。平看其面也。

按物之平者莫如衡。故以衡訓作平之義。此平衡二字。直做平正當心之義看也。

愉愉則又和矣

按又和云者。是承上有容言。愉愉。比上有容色。又加和悅云也。

當時大夫僭於邦君。匹矣小註

按非匹之匹字。卽相對敵耦之義。言大夫而不可有庭實旅百者。以其非匹故也。

君子不以紺緅飾章。
编辑

紺緅飾。

紺緅名含也。謂靑而含赤色也。緅韻會靑赤也。紺似齊服之色。緅似喪服之飾。故不以飾也。

且近於婦人女子之服

按婦人指已嫁者。女子指未嫁者。

衣以裼裘。欲其相稱

曲禮。執玉。其有藉者則裼。陳氏註。古人之衣。近體有袍襗之屬。其上有裘。裘之上有裼衣。裼衣之上有襲衣。襲衣之上。有常着之服。皮弁服及深衣之屬是也。掩而不開。謂之襲。若開而見出其裏衣則謂之裼。又玉藻。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註。袒而有衣曰裼。又鄭註曰。凡裼衣象裘色。又玉藻。羔裘緇衣以裼之。小註延平周氏曰。羔裘衣用緇。狐裘衣用黃者。欲其有純一之德也。

玉藻曰。裘之裼也見美也。充美也小註

按本註。見美。謂裼衣上。雖加他衣。猶必開露以見。示裼衣之美。弔則襲。弔主於哀敬。故不在美。君在則裼當以盡飾爲敬也。充美。猶云充塞其華美也。尸襲。尸尊無所示敬故襲。執玉之禮。有襲時有裼時。

深衣要半。下齊倍要

按禮記深衣篇要縫半下註曰。要縫七尺二寸。是比下齊之一丈四尺四寸。爲半之。玉藻縫齊倍要註曰。齊者裳之下畔。謂縫下畔之廣。一丈四尺四寸。是倍要之七尺二寸云云。其裁裳之制。用布六幅。裁爲十二幅。一頭廣一頭狹。狹頭當廣頭之半。交解時以布廣二尺二寸。廣頭占一尺四寸。狹頭占八寸。而各除兩邊針縫一寸。以狹頭向上而連其縫。以三幅屬衣一幅。則要圍七尺二寸。下邊圍一丈四尺四寸。

齋必有明衣章。
编辑

朱子曰。不食五辛小註

語類。問齋必變食。曰。不食五辛。○爾雅。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茗蔥爲五葷。○韻書。食菜曰茹。葷,葱,蒜及臭菜也。

按臭菜甚惡不敬故不食。

席不正不坐章。
编辑

葉少蘊曰。席南鄕北鄕。以事爲正者也小註

曲禮。席南鄕北鄕。以西方爲上。東鄕西鄕。以南方爲上註。朱子曰。東鄕南鄕之席。皆尙右。西鄕北鄕之席。皆尙左也。又側席而坐。專席而坐註。有憂。謂親疾或他禍患。側獨也。獨坐一席。不設待賓之席。一說側席。謂偏設之。變於正席也。專單也。貴賤之席。各有重數。居喪則否。

按以葉氏說觀之。席不正。非但以設席方位不正之意而已也。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章。
编辑

畜之者。仁君之惠

按仁君之惠。謂以君之惠爲仁也。

疾。君視之。東首。

按天地四方。固有正位。而至若人家堂室之制。則不得已當從其家向背。而以朱子所謂凡屋之制。以左爲東。右爲西。前爲南。後爲北之例。正其方位然後。必無窒碍矣。此東首。恐亦當依此看。

寢不尸章。
编辑

厚齋馮氏曰。寢而尸則過於肆。非養心之道小註

按夜久斯寢。齊手斂足。此是夜寐之時。寢而尸則怠惰而非敬矣。少舒其敬。異於賓祭。此乃平居之容。居而容則拘束而非和矣。養心之道。敬與和而已。然敬中有和。和中有敬。學者當認得。

凶服者式之。

按上言齊衰。兼指斬衰而指相識之人言。此言凶服。泛指道遇蒙喪之人言也。

升車必正立章。
编辑

范氏曰。正立執綏。升車則見於此也

按心體無不正。指表裏交正言。而誠意肅恭。卽心體無不正之所以然也。范氏於此提出誠之一字。以言之夫子之誠意。非但升車時正立執綏爲然。鄕黨一篇。無非至誠也。范氏可謂能知聖人之心矣。敬莊二字。亦該表裏而言也。

先進

编辑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章。
编辑

欲損過以就中也

按過卽周末文勝之過也。中卽先進文質之適中也。

子曰從我於陳蔡章。
编辑

幷目其所長。於此可見

按政事言語文學者。非不用力於德行。而特其才優於三者。故各因其長處而稱之。

子曰回也非助我章。
编辑

胡氏曰。顔氏云爾

按聖人之謙德。指助我一句。深贊顔氏。指無所不悅一句。或疑非眞以助我望之。而假設此言。似乎不誠。然聖人常懷謙謙之意。此等之言。不期然而然。非不然而僞辭以示人也。

孝哉閔子騫章。
编辑

孝友之實。著於外

按孝友之實。卽實德。實德卽至誠。蓋其至誠。積中著外。故父母兄弟稱之。而人皆信之也。大舜曾閔之孝。只是至誠而已。人或以至親稱其孝謂積中。人無異辭謂著外非是。

顔淵死。顔路請車章。
编辑

胡氏曰。豈獨視有無而已

按驂可脫而復求。命車不可鬻諸市。及爲所識竆乏者。不可勉副其意。此是本章所不言之意。而胡氏推說出來。以著明聖人制事之宜。苟非精理之識高明之學。不能如是。其視蘓氏行禮視吾有無之說。不啻天壤之判矣。

顔淵死。門人欲厚葬章。
编辑

門人記夫子所以處之。義之盡也小註

按仁之至。指天喪予哭之痛章。義之盡。指不許請槨。責厚葬章也。

季路問事鬼神章。
编辑

未知生。焉知死。

按氣聚氣散。固爲死生之理。而亦須知生順死安之道。然後方爲知生知死矣。

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也

按一而二二而一。其說有二。以氣言則生與死人與鬼。固二而實一氣之聚散屈伸。此以氣言也。事生之道事死之道。固二而實一箇理也。此以理言也。非若理氣之一而二二而一也。小註朱子所謂氣則二。理則一。亦非理氣對說也。只以生與死人與鬼對言。而謂之氣二理一也。

閔子侍側章。
编辑

尹氏曰。不得其死之理

按剛强。非謹愼保身之道。而有㬥虎憑河之失。此終有戰國時俠氣。乃取禍之道。故有不得其死之理。若能變其粗厲之氣質。反之於中和之地位。則何慮乎禍患。其道在於致其知識。誠其操存。自勝其人欲之私。充之以德義之勇。然後可以能變化氣質。無負聖訓。而子路終不能然。未免浪死之譏。惜哉。

魯人爲長府章。
编辑

言不妄發。有德者能之

按言不妄發。時然後言者也。發必當理。言無不中於理者也。繼之以有德者能之者。有德必有言。旣有聖人之訓。而閔子誾誾。又是孝純之德。著於言動。故推本結之以是而深贊美之也。集註隻字片言。無非切於學者也。

子貢問師與商也章。
编辑

雖若勝於愚不肖。失中則一也

按子夏雖不可謂愚不肖。而猶未免於不及。蓋由氣質之偏有差等。雖有過不及之淺深。而旣是不及於中。末流之弊。謬以千里。而終未免流於異端。則其不及之流弊。與愚不肖何間哉。

季氏富於周公章。
编辑

范氏曰。以仕爲急故也

按黨於季氏。聚斂附益。初由於以仕爲急。而以仕爲急。實是心術不明。不能反身修德之致。故范氏推本言之。蓋治心之術不明者。格致之功不至也。不能反身而誠者。誠正之功不篤也。所以學者貴竆理務存養也。

柴也愚章。
编辑

參也魯。

按以註所言竟以魯得之。及學以誠實爲貴。及曾子魯故其學也確。所以能深造乎道等語觀之。則曾子之魯。非直鈍根之意。竊恐帶得誠勤篤確之稱。人一己百。不得不措。從師十年之內。得聞一貫之旨。則豈止鈍根不明而然哉。先師嘗謂愚曰。聞諸尤菴。以爲比之顔子則魯云。淺見柴愚師辟由喭。俱非比顔子而稱之。則獨於曾子。謂之比顔子而云然者。未知如何也。

楊氏曰四者性之偏

按此所謂性。卽氣質之性也。氣質之性。與本然之性。非有二也。時爲氣質所拘。有愚辟喭之偏也。

子張問善人之道章。
编辑

不踐迹。亦不入於室。

按踐迹。卽考聖贒之成法而蹈聖贒之舊跡者也。此卽學也而兼知行而言也。質美故縱不學而自不蹈於迹。然惟不學。故亦無由入於聖人精微之域也。

子曰論篤是與章。
编辑

子曰論篤。色莊者乎。

按君子者乎色莊者乎云者。若只以論篤而許與之。則有言之君子及色莊之小人。未可以卞。觀人之道。不當旦以言貌輕許。而必須詳觀其行事之誠爲也。

言指論字。貌指色字小註

按色莊二字。是兼論篤而言。饒氏所謂色字該言貌而言者果好。集註所謂不可以言貌取人者。恐亦以色字兼包言貌看也。今以色字只指貌云者可疑。

子路問聞斯行諸章。
编辑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按退謂不及於人。兼人謂過於人。集註所謂勝人。卽過於人之謂也。進之者。謂引其不及而進之。使及於道。退之者。謂抑其過而退之。使合於道也。

子畏於匡章。
编辑

子在。回何敢死。

退溪曰。夫子旣在。則無可死之理。但夫子雖存。被匡人橫加㬥辱。必欲屈伏而使之從亂。則必不偸生而苟免也。

胡氏曰。以犯匡人之鋒乎

按此章。可見夫子遇亂危遑之實。及師生間處變之義。而胡氏說。其於處義之節。極其精微而無復餘蘊矣。世降道晦。事一之義不明。非惟不致死而已。至有操戈而攻之者。可慨也已。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章。
编辑

自多其家得臣二子

按自多之多。猶美也矜也。

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按二子仕於季氏。不能正其僭竊之罪。而又不能潔己而退。故大臣事君。不可則止之節。夫子特擧言之而不許焉。其警之也深矣。

弑父與君。亦不從也。

按亦之一字。意謂他事容或從之。而弑逆大惡。亦必不從云也。其意陰折季氏不臣之心也。

子路使子羔爲費宰章。
编辑

子路曰。然後爲學。

按夫子以賊夫人之子責之。而子路對以何必讀書然後爲學。則是已曉聖人之意。在於未學者不可遽使治民之意。而不遜辭質問。反爲大言以强辨之也。此所謂口給以禦人也。

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按是故二字。卽承上之辭。子路讀書之言。乃本非其意。而故爲此口給以禦人。故夫子卽承此而言曰。人之言語有如是。故我本惡人之佞者云耳。

子路之言。非其本意。特惡其佞也

按子路,宰羔初非以政爲學。而至聞夫子之言。已喩學而後入政之意。則當自反省。雍容更質。而乃反自知理屈。口給以禦。故曰非其本意也。子路已略曉聖意之所在。則在夫子。不必費辭更告。而只口給禦人之失。所當深責。故不斥其非而特惡其佞也。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编辑

問之者。欲知其自知。知有未至而自厲小註

按欲知之知字。夫子知之也。自知之知。知有未至之知字。指諸子之知也。蓋謂問之而各言其志然後。又示之以許不許。則諸子當自知其學之未至而有所勉勵也。如夫子哂由與點之後。諸子豈不有所勸厲也哉。

朱子曰子路使民。後世之管商小註

按子路使民。以向義爲言。非若孫吳之以譎詐陷民。冉有足民。必以均賦。則非若管商之只務富强。

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隱然自見於言外

按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者。聖人然後能如此也。曾點於此有見焉。故其動靜從容。其言志。又能卽其位樂其常。而可見有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趣。未知朱子何以知點也之能見人欲盡處。天理充滿之趣耶。曰以其動靜言志處。想像出來也。自然當然者天理也。物累無蔽而天理發見。則萬物各當其理而氣像藹然和順故也。點也已見此大意。故其氣像胷次。灑落淸明。其志意所撰。各當其理。浴沂風雩詠歸之際。灑落淸明。果如何也。卽其所居。對景同樂之趣。各得其當。又何如也。言其所學。行雖不掩。而言其理趣之高。宜得聖人之許也。又按聖人問之以爾何如。則是以設施處問之。而點則初無舍己爲人之意。似非答問之道。而其灑落之理趣。旣是設施之本源。而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氣像。可做堯舜之事業。則此雖有若將終身之意。若充其實。則乃位天地育萬物之義。正合於聖人之問也。○又按動靜之際從容。是指鼓瑟希鏗爾舍瑟等而言。言志不過卽其位樂其常。是指暮春詠歸而言。卽本文所有。而人欲盡處。及胷次悠然以下云云。乃本文所無。而就本文。翫味想像點之意思。默會推出來。故陳氏小註。再言自無中形容出有來。上段就其見處說。下段就其樂處說也。

視三子規規。有以識此矣

按氣像。指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氣像而言。有以識此之此字。承上氣像字而言也。

所謂天地生物之心。無所倚着而不察乎此小註

按不察乎此者此字。指上天地生物之心。對時育物之事而言也。若以曾點之心。但謂之曠然無倚着。而不察其爲生物之心育物之事。則是近於虛無寂滅之學云也。

此所謂大本。所謂忠所謂一者是也小註

按大本。中庸所謂天下之大本也。忠與一。卽一貫之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之忠也。私欲淨盡。天理渾然。則此則忠也一也。位天地育萬物之本領也。曾點雖未做到這地位。而觀其言志。則其見已到這田地。其所言理趣。卽所謂大本與忠與一也。

曾點氣像。固是從容灑落。不可以一事言也小註

按浴沂意思。只是無一點塵念私意。故胷次灑落。氣像從容也。若能恢拓此胷襟。推擴此氣像。不惟見到這裏。若能做到這裏。使人欲淨盡。天理融徹。則天德光明。王道自行。何難乎堯舜之治平也。

三子所言者事功。行處之實小註

按學者從事於格致誠正之功。通達乎修齊治平之道。篤工於戒懼謹獨之實。至於全體不息之仁。則自然做到點之見處。而其體立矣。沛然行乎三子行處。而其用達矣。此所謂全體大用之學。而經綸位育。不難做矣。

程子曰。却只在此

按古之學者優遊厭飫。有先後之序者。言古學者之用工。優遊厭足。循序漸進。無躐等之弊也。後之學者好高者。是言不能優遊厭飫。循序而進也。遊心千里之外。身却在此者。是言務高反卑之害也。中間三子言志。自是實事者。是言務實誠篤。無高遠之弊也。小註陳氏所謂此條。專言三子言志平實。無高遠之弊者。此之謂也。

子路只爲不達爲國以禮道理。便是這氣像也

按爲國以禮道理。何以爲堯舜氣像也。爲國以禮。語其極則卽篤恭而天下平也。若通達此道理。則便是堯舜氣像也。

曾點,漆彫開已見大意
编辑

按大意。卽此道自然當然之義也。曾點胷次淸明在躬。志氣如神。而其意思氣像。卽天地萬物各得其所之妙。則此非見得自然當然道理乎。漆彫開所謂吾斯未能信之斯字。已見天下萬物莫不皆有當然恰好之理。而特未能見得詳。不能做得無虧欠之謂也。此非見得自然當然道理乎。

顔淵

编辑
顔淵問仁章。
编辑

慶源輔氏曰。仁包義禮智。故曰本心之全德小註

張子曰。天體物而不遺。猶仁體事而無不在。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物之非仁。朱子曰。仁體事。謂事事皆仁做出來。三百三千。須是仁做始得。凡言體。便是做他骨子。

按仁所以包義禮智者。卽上張子朱子所言是也。

謝氏曰。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

按謝氏此語。從身所經歷處說出。謝氏舊多病懼。常於危階上習。又家有好硯。甚愛之。後來漸漸輕。亦把與人。又舊時病痛。多在矜字。後伊川問近做工夫。曰只得去矜字。

非禮勿動。

按徽菴程氏曰。動兼洪範思貌而言。愚意則恐當兼思之幾行之著而言。必自知幾而誠之於思。以至勵行而守之於爲。然後方可以該非禮勿動矣。

曰只心術間微有些子。索性克去小註

問尋常遇事時。知此爲天理。彼爲人欲。及到做事。乃爲人欲引去。事已却悔。何如。朱子曰。此便是無克己工夫。這樣處。極要與他打疊方得。這樣處。指到做時乃爲人欲引去之事耳。與猶當也。疊亦打也。質疑。又曰。此便是人欲交戰之機。須是遇事時。便與克下。不得苟且放過。苟且草率也。韻會。知事之無理無義而因循姑爲之稱。不照管。舍置而過之之謂。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小註

按此兩句。本出尙書。而書註則惟字。似以思意釋之。視遠之時。必思其明。聽德之時。必思其聰之謂也。此說則謂非遠不明。非德不聰之意。惟字當以語辭看。視遠惟明。是明四目之意。若蔽於近習之好。則不可謂之明也。聽德惟聰。是必聽有德之意。若蔽於非德之言。則不可謂之聰也。

卓彼先覺。知止有定

按知止有定。卽大學所謂知至善而志有定向也。閑邪存誠之道。固在於敬而操存。遏制其邪。然先須竆理。明於理欲之分。然後心有所定。不爲外物之所撓奪矣。閑邪存誠。只是一事。閑邪則誠自存。天下只是一善一惡。去惡。卽是善矣。○又按知誘之知。知止之知。其爲知則一。而上知字。是聽之而卽知者也。下知者。是竆格而知者也。所指而言者不同也。

聖贒同歸

按小學註。以爲習之卽久。與氣質之性俱成。則贒亦聖矣。竊謂贒亦聖。似失程子本旨。先師以爲習之旣久。與性混成。則我亦與聖贒同歸于一矣。此訓是矣。

動兼思貌而言。眞氏謂勿指心而言小註

西山眞氏曰。洪範五事。曰貌言視聽思。夫子告克己復禮之目。曰非禮勿視聽言動。而思不與。何哉。勿之爲言。禁止之謂。耳目口鼻。因物而動。非心爲主宰。其孰能知之。勿云者。正指心而言。○新釋曰。動箴曰哲人知幾。誠之於思。程子以思屬之於動。而眞氏以勿字當思字。兼視聽言動而言。似與程子之意略不同。且雖曰心之官則思。而眞氏只言心字。終不說破思字。語涉未備。

按眞氏說新釋論斷。極分明矣。

仲弓問仁章。
编辑

內外無怨。亦以其效言之

按私意無所容而心德全。卽敬恕之效。而內外無怨。卽私無所容之效。然其本則敬恕而已。故以亦以其效繼言之。其字卽指敬恕言也。亦字有義意。

弟子之問多矣。以其充此對而記之也小註

按充。卽踐履而充滿其限量之謂。與擴充之充義同。惟顔冉能充其所對之言。故記者亦知其必能如此而能記之也。

惟謹獨。便是守之之法

寒岡曰。此守字。操存涵養之意。

朱子曰程子。偶然摘此二句小註

按此二句。指謹獨守之之法及儼若思時二句言。出門使民時。能謹之於己所獨知之處者。動時敬也。未出門使民之時。雖未接物。常存敬畏。未嘗怠惰者。靜時敬也。東嘉史氏所謂二字。與中庸戒懼愼獨二節相類者是矣。

克己復禮。如內修政事。莫如自治小註

按內修。喩存天理。外攘。喩遏人欲。克己而至於復禮。非克己之外。別有復禮工夫。而比之於內修外攘。各項工夫者。何也。曰。不可如此說。非禮勿視聽言動。譬則內修政事也。克己譬則外攘夷狄也。敬恕譬則內修也。出門使民。勝私而無怨。譬則外攘也。內修外攘。雖似各項事。而中國治安。則夷狄自服。四勿與克己。敬恕與出門使民。雖有內外之別。而心能主宰。則物欲退聽矣。朱子所謂上策莫如自治者。此之謂也。內修外攘之喩。必如是解說可也。

司馬牛問仁章。
编辑

爲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按君子言顧行。行顧言。故固爲之難。言之訒。此卽勉强之事。而仁者心存不放。故自然爲之難。而言之不易。此卽不勉不思之德。孔子之本意。蓋謂仁道至大之中。訒爲自然發用之一端。而牛意仁道至大。不但言之訒。故又擧爲之難。幷告之以言行者。蓋包至大之仁道。言一切不可放過也。

心常存故事不苟。强閉之而不出也

按心常存。爲一綱。事不苟。言不易發爲二目。而是解爲之難言之得無訒乎之意。其意猶言心常存。故事不苟。事不苟。則言亦豈不自然訒乎之謂也。事不苟言之訒。皆由於心常存。非謂言之訒。由於事不苟。而隔二重層級也。○又按仁者。已至不勉不思從容中道地位。故其言自然而訒。非勉强閉口而言不出也。

程子曰。聖人之言亦止此爲是

按夫子以牛多言而躁。故告之以此。然爲仁之方。不外於此。故聖人之言止於此。亦爲是也。若曰聖人之自言。亦止於訒爲是云。則似不然矣。

司馬牛問君子章。
编辑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按內省不疚。自然無憂懼者。是乃君子之事。而以司馬牛言。其進於君子之道。則只在於毋以兄弟爲憂懼。安於命而自修而已。下文子夏所言。實爲牛之進於君子之道也。敬而不失。恭而有禮。正爲君子內省不疚之本。此豈止爲交人之道而已耶。內省不疚。其本只在謹獨也。

司馬牛憂章。
编辑

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按子夏皆兄弟之言。未免有疵。而寬牛之憂之意。實爲可取。爲是不得已之辭者。不必爲咎。故讀者不可以其辭之未盡善而害其可取之本意也。

特以廣司馬牛之意。意圓而語滯

按意圓者。開廣牛之意圓活。而語滯者。皆兄弟之語。有所不通也。他人兄弟。愛無差等者。豈無所滯泥也。

雲峯胡氏曰。欲讀者不以辭害意也小註

按胡氏引西銘之言。特以明其辭之有疵。而未及乎其意之可取也。

子張問明章。
编辑

其心之明而不蔽於近

按不蔽於近。謂不爲浸潤之譖膚受之愬所蔽也。

子貢問政章。
编辑

民無信不立。

按立者。民心定於義也。民無信則欺詐反覆。無以定於親上死長之義也。○問。民無信不立。不知禮無以立。信與禮孰重。退溪曰。臨亂而與民守之。信爲重。爲學而以身體之。禮爲重。信與禮所重旣異。故所以立亦不同。無信不立。謂民無以立於世而國亦不得立也。不知禮無以立。謂耳目手足無所措而身無以立也。

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不失信於我也

按死而不失信於民。卽章下註所謂身率其民也。使民亦寧死而不失信於我。卽所謂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棄也。身率其民而敎導之。已能得民心而善其俗。故當其死守之際。民亦爲之親上死長以報其君也。民之不失信。只在於上之不失信。故大文只言民無信不立。而集註推本言之。以明上之使民。不失信也。

以人情而言。兵食所得而先也

退溪曰。富先於敎者。平時爲政之先後。信重於食者。臨亂處變之緩急。蓋非富敎不行。故先富。無信民不立。故去食。

以民德而言。不以危急而可棄也

按以感應之情言。則敎化孚而使民信。固在足食足兵之後。而以人固有之德言。則信爲上下之所同稟。信尤重於兵食。故爲上者當於昇平無事之時。所當以信爲先。躬率以敎。而雖當兵敗食盡之時。亦當上下守信。效死不去也。自以人情言。止可以孚於民。指第一節言。以民德言。止所得而先以下。指第二第三節言。自是以下。朱子自以意推本於在上之人而總結之。身率其民。是言敎化而使民信也。以死守之以下。是言上下寧死而不失信也。

齊氏曰。考井田之法小註

按三代之治。皆由於井田之均。井田之法行。則民產均。兵農兼。敎化隆。漢唐以後亂亡相繼者。職由於此法之廢也。可勝歎哉。可勝歎哉。

年饑用不足。如之何章。
编辑

大率民得其九。爲什而取二矣

按上旣言民得九公取一。而繼言魯自宣公稅畒之後。又履其畒而取其一云也。又字承上民得九公取一而言。非承稅畒者而言也。民得九公取一者。八家九百畒中。民所得卽八百二十畒。而公所取卽八十畒。此爲民得九公取一也。自宣公稅畒之後。又計民所耕食八百二十畒。而逐畒稅其十分之一。此爲什取其二也。

公田之法。復十取其一小註

按公田之法。十取其一者。卽計九百畒所出。而公取九分之一。是徹法也。履其餘畒。復十取一者。卽徹法之外。復計民所得合八百二十畒。而十取其一。此乃初稅畒也。

子張問崇德辨惑章。
编辑

主忠信則本立。徙義則日新

按本立者。德之根本立。日新者。德之所以崇也。

以愛惡而欲其生死。惑之甚也

按甲者曰。旣言以愛惡而欲其生死則惑也者。是卽愛欲生惡欲死二者中。有一於此則惑也之意也。又言旣欲生。又欲死則惑之甚也者。是就一人之身。而初則愛欲生。終則惡欲死也。故謂之惑之甚也。乙者曰。性有剛柔。有剛而偏於惡欲死者。有柔而偏於愛欲生者。是固惑也。而亦有喜怒無常。愛惡互偏。欲生欲死之心。迭相妄用者。非必就一人之身而有始終愛惡之變易也。未知當何的據也。金公伯高以爲大文通謂之惑者。合而言之也。朱子分而言惑也惑之甚也者。細論之也。其義一也。此卽乙者之說也。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章。
编辑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按子思曰。經綸天下之大經。夫爲政者。經綸之謂。而經綸。只是叙五倫而已。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爲政事之根本也。人君盡其爲君之道。宰輔盡其宰輔之職。臺閣盡其臺閣之任。守令盡其守令之責。帥臣盡其帥臣之分。上下盡職。內外交修。衆職擧而百度貞。法令行而敎化興。新民之效自著。而太平之治可致。三代所以隆盛。用此道也。後世所以亂亡。失此道也。古人所謂經綸不過如斯。而若其政令注措之間些少節目。特爲輔治之具而已。而世人以此謂之經綸之策。豈可謂知政事之根本哉。

景公知善夫子之言。卒於亂也

按不知反求其所以然者。雖專指不能反求自盡其君父之道。而蓋能悅而繹之。則不但悟其反省而已。亦必擧政而授之夫子矣。擧政而授之夫子。則彝倫亦能正矣。反求自盡其道。則亦能授政於夫子矣。

片言可以折獄章。
编辑

子路忠信明決。不待其辭之畢也

按忠信。是自下文無宿諾推說來。而明決二字。卽片言折獄之所以然也。

聽訟吾猶人也章。
编辑

正其本淸其源。則無訟矣

按正其本淸其源者。大學所謂明明德也。無訟者。卽無情者不得盡其虛誕之辭也。

楊氏曰子路。未能使民無訟者也

按子路雖不知禮遜爲國。而上文所謂忠信。卽大學所謂誠意之工。上文所謂明決。卽資稟聰明之謂。若能主忠信。以爲正心之本。盡格致。以極其聰明之智。而使明新之工。止於至善。則禮遜爲國。自然做得。而使民無訟。庶可以及於聖。不但片言折獄而已也。

子張問政章。
编辑

程子曰。告之以此

按惻怛懇眷。是誠而乃仁之所發。故少仁者。無誠心愛民。程子就子張身上。推本其病痛。以示聖訓之因其病而警之也。政以愛民爲本。故以愛民二字。替政字言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章。
编辑

君子小人所存。其用心不同如此

按君子小人之分。只在公私之間而已。成人之美。成人之惡。實由於用心之公私不同。而事爲之邪正判矣。故爲士者。當先竆理。明知善惡之所在。而使其所好常在於善。又能謹獨。省察存心之厚薄。而使其所存常在於厚。絶斷了薄與惡之根株。無一毫之潛長然後。庶免於小人之歸也。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章。
编辑

胡氏曰魯自中葉。溺於利欲而不能也

按不正。是通三家及家臣言。以正自克者。以正自克其不正也。克字。與克己之克同。不正。卽康子所爲。故着自字。自克之道。亦在不溺於利欲之私而已。

季康子患盜章。
编辑

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按此苟字。與大學苟日新之苟字義同。

如殺無道。以就有道章。
编辑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而民善矣。

按殺無道。以就有道者。殺此惡人而懲礪之。以成就他善人也。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者。何必殺此惡人。上之所欲者善。則惡人亦化爲善人之謂也。

厚齋馮氏曰。自其身而求之小註

按三章所答。皆自其身求之者。帥以正不欲欲善。皆以躬自治之道。然欲善。爲帥以正之要。不欲。又爲欲善之要。遏絶人欲然後。善可以誠善矣。誠於爲善然後。正可以帥民矣。

子張問何如。可謂之達章。
编辑

子張務外。夫子蓋已知其發問之意

按子張發問之意。卽有意近名之意也。聖人以子張本有務外之病。故已默揣其意之必近名也。

子張對曰。在家必聞。

按子張不察聞達之名目有誠僞之分。誤以聞達一例言之。

聞與達相似。不可不審也

按聞與達相似者。以其皆有名譽著聞也。不同者。以其所致有務實干譽之異也。

內主忠信。所行自無窒碍矣

按誠實而謙遜。只是自修其道而初無求知之意。然能如是。則德修於己而人信。行無窒碍而必達。中庸歷言信乎友得於君順乎親。而終之以誠身之一誠字。則安有忠謙而不孚於人者乎。夫子之與聞於政。亦由於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者。良以此也。集註所謂德修於己及人信之等語。實自質直慮以下人等句推出來也。

色取仁而行違。

按色取仁。以朱子所註說觀之。如正顔色而不近信。色厲而內荏。皆可言色。不但虛有愛憐之態而已。以雙峯饒氏說觀之。上篇色莊小註。此章小註。皆兼言貌行事而言之。如是觀之。則意甚廣而於學者有益矣。

善其顔色。以取於人。實德則病矣

按接物之際。和其顔色。以取仁慈之名。而觀其所行。則實悖於仁者。是色取仁而行違也。又自以爲是。要人信己而無所疑難忌憚者。是居之不疑也。此乃不務實。專務名之事。而專務名。故人爲其所瞞。虛譽雖隆。然不務實。故大本已失。實德喪也。

程子曰。爲名而學則僞也

按務實者。爲己之學也。爲名者。爲人之學也。質直好義。慮以下人。是爲己而務實也。色取仁。居之不疑。是爲人而虛僞也。只爭實與不實而已。

樊遲從遊於舞雩章。
编辑

先事後得。非修慝歟。

按先事後得。卽爲仁之方。崇德。乃是爲仁之意。惟務克己而不知人過。卽遏欲之事。修慝。乃是遏欲之意。學者能篤工於爲仁而無助長之心。專心於遏欲而未遑於責人之念。則可以能崇德而修慝。其要只在謹獨而務實也。

一朝之忿。非惑與。

按惑有二焉。竆理未精。有不知性命死生之理者。忿怒所蔽。有不知事理利害之所在者。子張之愛惡失正。是竆理未到也。樊遲之不能懲忿。忘其烖禍。是爲忿怒所蔽也。故辨惑之問一也。而聖人所答。隨其所惑而告之也。然爲忿怒所蔽。亦由於竆理未到正心未盡之致。學者能格致而理無不明。省察而心得其正。則何患乎惑之不辨而至於愛惡失正。忿懥過當之境也。

問先事後得云云。曰此是後面道理小註

按此當先解本文義理。然後繼論夫子因病救藥之意。故曰此是後面道理也。

纔有人欲便這裏。那裏看得破小註

按這裏似指人欲邊說。那裏似指天理上說。若於人欲裏面。做得些。則天理裏面。欠闕些。如是而天理漸消削。則德如何崇也。故聖人欲人於人欲裏面。分別得幾微而遏絶之也。這德便消削云云。恐自缺了一兩分一句。承接說來也。或云這裏指天理說。那裏指人欲說。未知孰是。

范氏曰先事後得。德不崇

按上義下利。言以義爲上而貴之。以利爲下而卑之也。得有計較之心。故謂之利欲也。

惑之甚者。必起於細微。懲忿所以卞惑也

按懲忿之道。必於始初細微之時。審思將來難處之事。忘其怒而觀其事理。然後不至於忘身及親大段迷惑之境。此所謂卞之於早。不至大惑者也。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章。
编辑

樊遲退見子夏。何謂也。

按樊遲始幷問仁知。而此只稱問知者何也。蓋遲於愛人爲仁之義。已無疑。特於知有所擇之說。疑其或悖於愛欲其周之義。而於擧直措枉之答。未達其反相爲用之理。是箇於知之義。其惑甚焉。故只稱問知而欲知之。亦切問之法也。

遲以夫子之言

按此所謂夫子之言。指擧直措諸枉使枉者直一句言。

雲峯胡氏曰。又自相爲體用也小註

按仁包義禮智及智藏仁禮義之說。詳於玉山講義中。仁包義禮智。則仁爲體智爲用。智包仁禮義。則智爲體仁爲用。擧直錯枉。出於仁之至公。則仁爲體智爲用。使枉者直。由於擧直錯枉。則智爲體仁爲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