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206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二百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六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二百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二百六卷目錄

 尼部列傳三

  五代

  周尼師

  宋

  妙總       劉鐵磨

  空室道人     白佛

  如湛       法藏

  能奉       慧安

  了證       道輝

  行剛

  明

  繡枕       老尼余氏

  獨目金剛尼    慧貞

  湯氏       成慈

  成靜

 尼部藝文一

  比丘尼傳序       梁釋寶唱

  比丘尼僧敬法師碑      沈約

 尼部藝文二

  戲贈于越尼子歌     唐劉長卿

  題西林寺故蕭郎中舊堂公有女為尼在江州

                韓愈

  妓人出家詩        楊郇伯

  岐山宮侍兒出家為比丘尼 宋張叔夜

  遊湖山贈圓禪       張孝祥

  送劉小小為尼       明吳兆

 尼部紀事

 尼部雜錄

神異典第二百六卷

尼部列傳三 编辑

五代 编辑

周尼師 编辑

按《永明縣志》:「師姑巖石佛寺,五代間河南馬氏稱制, 取石梘村周氏女子為妃。及馬氏歿,周氏妃辭歸,削 髮入山,因石為佛,因石為堂,苦行清修,至老不倦,村 人信服,踰百歲乃涅槃。嘉靖年間,耕種者就此山挖 得銅鐃法器并金銀釵釧,相傳周尼師遺物。」

编辑

妙總 编辑

按《教外別傳》:平江府資壽尼無著妙總禪師,丞相蘇 公頌之孫女也。年三十許,厭世浮休,脫去緣飾,咨參 諸尼,已入正信,作夏徑山。大慧陞堂,舉藥山初參石 頭,後見馬祖因緣,師聞,豁然省悟。大慧下座,不動,居 士馮公楫隨至方丈曰:「『某理會得和尚適來所舉公 案』。大慧曰:『居士如何』?」曰:「恁麼也不得。」「囌嚧娑婆訶,不」 恁麼也不得。哩。娑婆訶。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囌嚧。 「哩娑婆訶。」大慧舉似師,師曰:「曾見郭象註《莊子》。」識 者曰:「卻是《莊子》註《郭象》。」大慧見其語異,復舉巖頭婆 子語問之。師答偈曰:「一葉扁舟泛渺茫,呈橈舞棹別 宮商。雲山海月都拋卻,嬴得莊周蝶夢長。」大慧休去, 馮公疑其所悟不根,後過無錫,招至舟中,問曰:「婆生 七子,六箇不遇知音,秖這一箇也不消得。」便棄水中。 大慧老師言:「道人理會得,且如何會?」師曰:「已上供通, 並是詣實。」馮公大驚。大慧挂牌次,師入室,大慧問:「古 人不出方丈,為甚麼卻去莊上喫油餈?」師曰:「和尚放 妙總過妙總方敢通箇消息。」大慧曰:「我放伱過,伱試 道看。」師曰:「妙總亦放和尚過。」大慧曰:「爭奈油餈何?」師 喝一喝而出。於是聲聞四方。

劉鐵磨 编辑

按《衢州府志》:「劉鐵磨,比丘尼也。參子湖。師曰:『汝莫是 劉鐵磨否乎』?」尼曰:「不敢。」師曰:「左轉右轉。」尼問:「和尚莫 顛倒。」師便打,後倒而化。

空室道人 编辑

按《羅湖野錄》:「空室道人者,直龍圖閣梅公珣之女。幼 聰慧,樂於禪寂。因從夫守官豫章之分寧,遂參死心 禪師於雲巖,既於言下領旨,自爾叢林知名。政和間, 居金陵,圓悟禪師住蔣山,佛眼禪師亦在焉,因機語 相契,二師稱賞。然道韻閒淡,似不能言者。至於開廓 正見,雅為精峭。後於姑蘇西竺院薙髮為尼,名惟久。」 宣和六年,趺坐而終。道人生於華胄,不為富貴籠絡, 傑然追蹤月上女,直趣無上菩提。又變形服,與鐵磨 為伍,至於生死之際,效驗異常。非志烈秋霜,疇克爾

考證
按《佛祖綱目》,空室道人智通,居金陵,嘗設浴保寧,揭

榜於門曰:「一物也無,洗箇甚麼?纖塵若有,起自何來? 道取一句子元,乃可大家入浴。古靈只解揩背,開士 何曾明心。欲證離垢地時,須是通身汗出。盡道水能 洗垢,焉知水亦是塵。直饒水垢頓除,到此亦須洗卻。」 通後為尼,名惟久,掛錫姑蘇西竺,書偈趺坐而化。

白佛 编辑

按《廣德州志》:「白佛,姓梅陳氏,甥女姐妹三人,佛第三, 幼慕宗旨,共誓不嫁。宋紹興五年,俱坐化大楊樹下, 鄉人伐木置水中,逆流而上,因刻木祀之,香火不絕。」

如湛 编辑

按《松江府志》:「宋慶元間,有女師諱如湛,號渾源者,湖 州王家女。母曹氏,持奉圓通大士後生師。在襁褓間, 即能道《圓通品》中語。隨父防禦佐金陵戎幕,遂落髮 於清涼寺尼僧智圓所能,通《華嚴》《圓覺》《法華》諸大部 經,銳志參訪耆宿,至華亭禮船子塔。時安康郡夫人 號普明居士者,與無住居住,二人留心大乘,得師談」 論,洞明心印。郡中適宋照院虛席,請師開堂。一日與 二居士泛舟城南,至蓮花蕩,見水天交接。師招之曰: 「此地塵跡不到,可建立梵剎。」即鳩工庀材,果得神龍 窟。遂定基興建,檀施雲集,不數月而寺告成。

法藏 编辑

按《佛祖統紀》,「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間見佛菩薩 來慰問,光明照寺,奄然遷化。」

按《淨土晨鐘》,宋尼法藏居金陵,戒德甚嚴,勤苦念佛。 每歲四孟月朔,集同志諷經持咒,大家善信,翕然坐 化。示寂之夜,見佛菩薩金像現其室中,光明照寺,端 坐脫去。

能奉 编辑

按《佛祖統紀》:「能奉,錢唐人,專修淨業,常夢佛光照身, 或聞諸尼善言開發。一日無疾,告其徒曰:『吾往生時 至』。」少頃,聞奉誦佛聲厲,奔往視之,則合掌面西坐逝 矣。異香滿室,樂音西邁。

慧安 编辑

按《佛祖統紀》,慧安居四明下水,大魁姚穎之屬也。往 小溪楊氏庵,專業西方,誦金剛般若,寒暑不易節。常 於室中佛光下燭。一日示疾,端坐,以手搖曳,戒眾人 勿諠。移時曰:「佛至矣。」令眾念佛,倏然脫去。壽九十六。

了證 编辑

按《僊居縣志》:宋尼了證,邑人夏氏女,幼遇相士,謂其 父曰:「公女丰骨幽異,殆苾芻草也。若結朱陳,旦夕不 祿矣。」因命之皈教於淨勝院。比親死,築庵塚旁,居守 以終其身。自知死生,趺坐而逝。

道輝 编辑

按《僊居縣志》:「尼道輝,邑人范氏女。嘗食魚鮓,心動,遂 茹素持律。構一小庵,自繡大士像懸之中楹,昕夕禮 拜。歲旱,出為民求雨,立驗。每召入宮,賜之錢帛,即給 貧者,賜號普濟大師。」

行剛 编辑

按《嘉興府志》:「祇園行剛,嘉興胡氏女。早寡守節,棄家 學佛,住伏獅禪院。從者如雲,有一夔超琛為其高足, 皆有語錄行世。」

编辑

繡枕 编辑

按《四川總志》:「繡枕,灌縣導江人。明初以處女修證圓 寂,肉身見存,人號繡枕觀音,遠近祈嗣者輒應。」

老尼余氏 编辑

按《永明縣志》:「迴龍庵老尼余氏,法名慧秀,其夫江西 奉新人,攜來邑中業陶。夫喪,遂茹蔬修行,日誦《觀音 大士》千遍。既懇求地主丈尺地,立庵塑佛,晝勤紡績, 夜龕坐念佛。所居地無泉,老尼以杖叩地,忽石邊鏗 然有聲,命弟子開之,有泉湧出,味殊甘美,遂成流澗, 能蔭數百畝,四時不涸。邑人以為苦修之驗,爭向慕」 供養之。此尼生於弘治甲午。距萬曆甲戌,壽百歲有 奇。

獨目金剛尼 编辑

按《金剛持驗》,明萬曆間,歸德府城外水晶庵,有老尼, 別號獨目金剛尼,因嘗以金剛為業,失一目名此。天 性淡薄,自糲食粗衣,外人有所遺,盡分贍僧尼之不 給者。每開期會講,善信環集,一士子問曰:「《金剛經》何 以有三十二分?」答曰:「一以貫之,儒佛皆然,何得許多 段落?」說偈曰:「佛說金剛妙出群,一言了悟絕聲聞。有 人解得金剛旨,四八何須逐段分。」一僧問曰:「何以謂 之金剛?」答曰:「金剛人皆有的,何須恁般問?」說偈曰:「金 剛果信是金剛,百鍊千鎚永不傷。粉碎虛空些子在, 祗今惟見佛毫光。」又有人曰:「師通曉佛義,何以不現 男身?」答曰:「形有男女,性無彼此,莫作差等觀。」說偈曰: 「男女何須辨假真,觀音出世果何人?皮囊脫盡渾無 用,試問男身是女身?」隨問隨應,靈敏異常,遠邇皈依 者無筭。年踰七十,預示化期,鼻端有火,危坐瞑然而 逝。示一偈云:「茶毗一去永歸空,著處尋空便不空。我去我來仍是我,電光泡影一般同。」

慧貞 编辑

按《金剛持驗》,明常州尼慧貞,宦族之女,自幼言動不 妄,願出家,父母聽之,送入楞伽庵,遂朝夕持誦《金剛 經》。有同庵尼以穢事敗,波及貞時,適患目,因憤恚俱 瞽。如是三載,誦經如故。一夜夢金剛神謂曰:「汝行無 虧,當還爾。」明晨起,兩目忽開,歷年九十,無疾坐化。

湯氏 编辑

按《杭州府志》:宋應昌《孝義庵記》略曰:「蓮池大師夙志 方外,以二尊人在,不敢離。既而雙失怙恃,遂疾從薙 染,以三姪文彬為後。室人湯氏年纔一十有九,亦脫 簪珥為尼,舉所有田廬普給群姪於文彬,低昂之,而 別以居。屬文彬己從鄰僦舍,繩樞蓬門,夕燈晨香,閴 如也。一時宰官居士為買趙氏故宅為禪堂,垣軒廚」 湢略備而已。湯法諱《株錦》。暨禪師同師關中南五臺 性天和尚。溯禪師出家逾四十稔。蓋行年五十九而 庵成。

成慈 编辑

按《兜率龜鏡集》成:「慈字戒芻,廣州番禺沙灣人。俗姓 何,生而敏傑,不類群嬰。五歲即不茹葷羶。親知非俗 所留,遂送女庵中事佛,執勞無憚,多覺少寐。年既漸 長,立性堅貞,執行持心,不徇餘情。聽講思義,穎悟異 人。崇禎庚辰歲,年四十有一,始得薙染。時由尼眾甚 希,故滯年稔矣。從受具來,專攻律藏,研究性遮,故得」 持犯炳然,戒德冰雪,而靈根宿發,趣向高邁,志在大 乘,利人為急,深厭有漏,欲釋形拘。嘗聞西方下品生 者,數劫乃得見佛,皆非己志。欲再生世間,親近知識, 又疑隔陰之昏,雖得人身,貪嗔易染。況末劫知識難 值,未免退墜。忽一日閱《經藏》,見有上生兜率內院,親 覲彌勒菩薩,一生即便見佛聞法,無有遲速之品階。 遂堅志上求,因請余決曰:「上生宗旨,可得聞乎?」余遂 授與《上生經》一卷,彼即懇請講釋,余乃按經示以依 正宗趣。彼時依經作觀,持名不輟心口。體雖多病,精 爽過人。素好坐禪,脅罕著席。後住廣州總持庵,約徒 甚嚴。於崇禎丙戌四月望日告病。越五月十七日午 時,忽於坐定中見一菩薩侍人,忘其名,倏然引至兜 率內院,睹種種莊嚴光明耀目,慈氏菩薩相好難述, 彼遂舉身敬禮,禮已白云:「願世尊攝受我。」大士告曰: 「汝卻後七日來生此處。」又於二十一日坐靜中,忽睹 慈氏菩薩現在其前,自見己身成童子相,即趨下禪 床拜求攝受。次日告諸來問疾者曰:「我明日行矣,當 留步送吾上山茶毘。」翼日午時,喚眾稱彌勒如來名, 寂然而逝。時同學尼戒芳并侍病者,口述余筆,隨錄 之。

成靜 编辑

按《慈林集》成:靜字實修,廣州古岡人,俗姓張。幼持齋 戒,以貞潔自處,禮本邑真梵庵主為師。及剃落,專課 「涅槃大乘諸經,事師尢謹。中年進具,常以毗尼請益 於余,棲心淨土,彌陀不輟於口。慈祥好施,威儀範物, 循循善誘,為士庶所仰」,意其乘願力再來人也。嘗勸 眾造栴檀千手眼大悲聖像於鳳城之大慈庵。越明 年,得微疾。預知時至,頻誨徒眾,與諸檀越訣別。翼日, 語諸弟子曰:「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菩薩來此相接。汝 等合恭迎之,吾往矣。」即瞑目而化,世壽五十有九。

尼部藝文一 编辑

《比丘尼傳序       》梁釋寶唱

原夫貞心亢志,奇操異節,豈唯體率由於天真,抑亦 勵景行於仰止。故曰「希顏之士,亦顏之儔;慕驥之馬, 亦驥之乘。」斯則風列英徽,流芳不絕者也。是以握筆 懷鉛之客,將以語厥方來;比事記言之士,庶其勸誡 後世。故雖欲忘言,斯不可已也。昔大覺應於羅衛,《佛 日》顯於閻浮,三界歸依,四生向慕。比丘尼之興,發源 於愛道,登地證果,仍世不絕。列之《法藏》,如日經天。自 拘尸滅影,雙樹匿跡,歲曆蟬聯,陵夷訛紊。於是時澆 信謗,人或存亡。微言興而復廢者,不肖亂之也;正法 替而復隆者,賢達維之也。像法東流,淨檢為首,綿載 數百,碩德係興。善妙、淨珪窮苦行之節;法辯、《僧果》,盡 禪觀之妙。至若僧端、僧基之立志貞「固,妙相,法令之 弘震曠遠,若此之流,往往間出,並淵深嶽峙,金聲玉 振,實惟叔葉之貞幹,季緒之四依」也。夫年代推移,清 規稍遠,英風將範於千載,志事未集乎方冊,每懷慨 歎,其歲久矣。始乃博採碑頌,廣搜記集,或訊之傳聞, 或訪之故老,詮序始終,為之立傳。起晉咸和,訖梁普 通,凡六十五人,不尚繁華,務存要實,庶乎求解脫者, 勉思齊之德,而寡見庸疏,或有遺漏,博雅君子,箴其 闕焉。

比丘尼僧敬法師碑      沈約 编辑

立言道往,標情妙覺。置想依空,練心成學。縕日悠長, 疏年緬邈。風遷電改,斯理莫違。神有殊適,形無異歸。 臨泉結慟,有愴徂暉。松飆轉蓋,山雨披衣。載刊貞軌,

永播餘徽
考證

尼部藝文二 编辑

《戲贈于越尼子歌》
唐·劉長卿
编辑

「鄱陽女子年十五,家本秦人今在楚。厭向春江空浣 紗,龍宮落髮披袈裟。五年持戒長一食,至今猶自顏 如花。亭亭獨立青蓮下,忍草禪枝遶精舍。自用黃金 買地居,能嫌碧玉隨人嫁。北客相逢疑姓秦,鉛華拋 卻仍青春。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語不笑能留人。黃鸝 欲栖白日暮,天香未散經行處。卻對香爐閒誦經,春」 泉漱玉寒泠泠。雲房寂寂夜鐘後,吳音清切令人聽。 人聽吳音歌一曲,杳然如在諸天宿。誰堪世事又相 牽,惆悵回船江水綠。

《題西林寺故蕭郎中舊堂公有女為尼在江州》
编辑

韓愈

中郎有女能傳業,伯道無兒可保家。俾到匡山曾住 處,幾行衰淚落煙霞。

《妓人出家詩》
楊郇伯
编辑

盡出花鈿與四鄰,雲鬟剪落向殘春。暫驚風燭難留 世,便是池蓮不染身。《貝葉》欲翻迷《錦字》,梵聲初學誤 梁塵。從今艷色歸空後,湘浦應無解佩人。

《岐山宮侍兒出家為比丘尼》
宋·張叔夜
编辑

六尺輕羅染麴塵,金蓮步穩襯湘裙。從今不入襄王 夢,剪盡《巫山》一朵雲。

《遊湖山贈圓禪》
張孝祥
编辑

素香無脂粉氣,好語諧《韶濩》音。有人問西來意,門前 秋水沈沈。

《送劉小小為尼》
明·吳兆
编辑

羅衣脫卻一披緇,卻悟紅顏有歇時。學拜纖纖方禮 佛,隨班嫋嫋乍從師。忽驚形影燈前異,猶賸繁華夢 裡知。寄語舊家諸姊妹,年年空為落花悲。

尼部紀事 编辑

《晉書會稽王道子傳》:「孝武帝不親萬機,但與道子酣 歌為務,姏姆尼僧尢為親暱,並竊弄其權。凡所幸接, 皆出自小豎,郡守長吏,多為道子所樹立。既為揚州 總錄,勢傾天下,自是朝野奔湊。中書令王國寶,性卑 佞,特為道子所寵昵。官以賄遷,政刑謬亂。又崇信浮 屠之學,用度奢侈,下不堪命。太元以後,為長夜之宴」, 蓬首昏目,政事多闕。桓元嘗候道子,正遇其醉,賓客 滿坐。道子張目謂人曰:「桓溫晚塗欲作賊,云何?」元伏 地流汗,不得起。長史謝重舉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 登聖,功超伊、霍。紛紜之議,宜裁之聽覽。」道子頷曰:「儂 知,儂知!」因舉酒屬元,元乃得起。由是元益不自安,切 齒於道子。於時朝政既紊,左衛領營將軍會稽許榮 上疏曰:「今臺府局吏、直衛武官及僕隸婢兒,取母之 姓者,本臧獲之徒,無鄉邑品第,皆得命議,用為郡守、 縣令,並帶職在內,委事於小吏手中。僧尼乳母,競進 親黨,又受貨賂,輒臨官領。眾無衛、霍之才,而比方古 人,為患一也。臣聞佛者,清遠元虛之神,以五誡為教, 絕酒不淫。而今之奉」者,穢慢阿尼,酒色是耽,其違二 矣。夫致人於死,未必手刃害之。若政教不均,暴濫無 罪,必夭天命,其違三矣。盜者未必躬竊人財,江乙母 失布,罪由令尹。今禁令不明,劫盜公行,其違四矣。在 上化下,必信為本。昔年下書,敕使盡規,而眾議兼集, 無所採用,其違五矣。尼僧成群,依傍法服。《五誡》麤法, 尚不「能遵,況精妙乎?而流惑之徒,競加敬事。又侵漁 百姓,取財為惠,亦未合布施之道也。」又陳「太子宜出 臨東宮,剋獎德業。」疏奏,並不省。中書郎范甯亦深陳 得失,帝由是漸不平於道子,然外每優崇之。國寶即 甯之甥,以謟事道子,甯奏請黜之。國寶懼,使陳郡袁 悅之因尼妙音致書與太子母陳淑媛,說「國寶忠謹, 宜見親信。」帝因發怒,斬悅之。

《桓溫傳》:溫以雄武專朝,窺覦非望。或臥對親寮曰:「為 爾寂寂,將為文景所笑。」眾莫敢對。既而撫枕起曰:「既 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耶。」常行經王敦墓, 望之曰:「可人可人!」其心跡若是。時有遠方比丘尼,名 有道術,於別室浴,溫窺竊之,尼倮身,先以刀自破腹, 次斷兩足。浴竟出,溫問吉凶,尼云:公若作天子,亦當 如是。

《法苑珠林》:宋費崇先聞人說福遠寺有僧欽尼,精勤 得道,欣然願見。未及得往,屬意甚至。嘗齋於他家,夜 三更中,忽見一尼,容儀端嚴,著赭布袈裟,正立齋席 之前,食頃而滅。及崇先後覲此尼色貌被服,即窗前 所睹者也。

《續高僧傳》:「僧伽婆羅以天監五年被敕徵召,於揚都 譯經。有太學博士江泌女僧法者,小年出家,有時靜坐閉目,誦出《淨土妙莊嚴》等經,始從八歲,終於十六, 總出三十五卷。天監年中,在華光殿親對武帝誦出 異經,揚都道俗咸稱神授。」

《法華持驗》梁普通二年,高郵有華手尼者,志節冰霜, 誦《妙法華經》,不捨晝夜。後每誦一卷,右手爪上輒生 一華,狀如綾絲,五指皆遍。誦徹六七卷,掌上并生二 華。武帝召見,大為嘉敬,時因號「華手尼。」

《魏書裴植傳》:「植歷度支尚書。植母,夏侯道遷之姊也, 性甚剛峻,於諸子皆如嚴君。長成之後,非衣幍不見, 小有罪過,必束帶伏閣,經三五日乃引見之,督以嚴 訓,唯少子衍得以常服見之,旦夕溫凊。植在瀛州也, 其母年踰七十,以身為婢,自施三寶,布衣麻菲,手執 箕箒,于沙門寺灑掃。植弟瑜、璨、衍,並亦奴僕之服,泣」 涕而從,有感道俗。諸子各以布帛數百,贖免其母,于 是出家為比丘尼,入嵩高,積歲乃還家。植雖自州送 祿奉母,及贍諸弟,而各別資財,同居異爨,一門數竈, 蓋亦染江南之俗也。植母既老,身又長嫡,其臨州也, 妻子隨去,分違數歲,論者譏焉。

《山偉傳》:偉為諫議大夫。尒朱榮之害朝士,偉時守直, 故克免禍。及莊帝入宮,仍除偉給事黃門侍郎。先是 偉與儀曹郎袁昇,屯田郎李延孝,外兵郎李奐,三公 郎王廷業,方駕而行。偉少居後,路逢一尼,望之歎曰: 「此輩緣業,同日而死。」謂偉曰:「君方近天子,當作好官。」 而昇等四人,皆於河陰遇害,果如其言。

《蠕蠕傳》:初,豆崙之死也,那蓋為主,伏圖納豆崙之妻 候呂陵氏,生醜奴阿那瓌等六人。醜奴立後,忽亡一 子,字祖惠,求募不能得,有尼引副升牟妻是豆渾地 萬,年二十許,為醫巫,假託神鬼。先常為醜奴所信,出 入去來,乃言「此兒今在天上,我能呼得醜奴」,母子欣 悅。後歲仲秋,在大澤中施帳屋,齋潔七日,祈請天神。 經一宿,祖惠忽在帳中,自云恆在天上。醜奴母子抱 之,悲喜大會。國人號地萬為聖女,納為可賀敦,授夫 副升牟爵位,賜牛馬羊三千頭。地萬既挾左道,亦有 姿色,醜奴甚加重愛,信用其言,亂其國政。如是積歲。 祖惠年長,其母問之,祖惠言:「我恆在《地萬》家,不嘗上 天。上天者,地萬教也。」其母具以狀告醜奴。醜奴言「地 萬懸鑒,遠事不可不信,勿用讒言也。」既而地萬恐懼, 譖祖惠於醜奴,醜奴陰殺之。

《釋老志》:有司奏:「上谷郡比丘尼惠香在北山松樹下 死,屍形不壞。爾來三年,士女觀者有千百。」於時人皆 異之。

《洛陽伽藍記》:「胡統寺,太后從姑所立也。入道為尼,遂 居此寺。其寺諸尼,帝城名德,善于開導,工談義理,常 入宮與太后說法。其資養緇流,從無此也。」

《北齊書羊烈傳》:「烈家傳素業閨門修飾,為世所稱,一 門女不再醮。魏太和中,於兗州造一尼寺,女寡居無 子者,並出家為尼,咸存戒行。」

《周書。武帝李皇后傳》:「隋開皇元年三月,后出俗為尼, 改名常悲。八年殂,年五十三,以尼禮葬于京城南。」 《宣帝朱皇后傳》:「隋開皇元年,后出俗為尼,名法凈。六 年殂,年四十,以尼禮葬京城。」

《宣帝陳皇后傳》:「帝崩,后出家為尼,改名華光。」

《宣帝元皇后傳》:「帝崩,后出俗為尼,改名華勝。」初,后與 陳后同時被選入宮,俱拜為妃,及升后位,又同日受 冊。帝寵遇二后,禮數均等,年齒復同,特相親愛。及為 尼後,李朱及尉遲后等並相繼殞沒,而二后于今尚 存。

《宣帝尉遲皇后傳》:帝崩,后出俗為尼,改名華首。 《華嚴持驗》唐儀鳳年中,西域有二梵僧,至五臺山,捧 花執爐,肘膝行步,向山頂禮文殊。遇一尼師在巖石 間,松下繩床,端然獨坐,口誦《華嚴》。時日方暮,尼謂梵 僧曰:「尼不合與大僧同止,大德且去,明日更來。」僧曰: 「山深路遙,無所投寄,奈何?」尼曰:「若不去,我不可住,當 入深山。」僧徘徊慚懼,莫知所之。尼曰:「但下前谷,彼有 禪窟耳。」僧往尋,果得窟。相去數里許,二僧合掌,捧香 爐,面北遙禮,傾心聽經,泠泠於耳。初啟經題,稱「如是 我聞。」乃遙見尼,身處繩床,面南而坐,口中放光,赫如 金色,皎在前峰。誦兩帙已上,其光盛于谷南,方圓可 十里,與晝不異。至四帙,其光漸收,六帙都畢,光並收 入尼口。人以為此文殊分化以示梵僧也。

《佛祖統紀》:「絳州二童女,依尼師出家。尼誦《華嚴》,一日 坐七,二女失望,旦旦詣墳號泣。三年忽生蓮花五莖 于土,郡以上聞,則天敕檢,華根出自舌上,乃召二女 入內,親為落髮,令居天女寺。」

《杜陽雜編》:代宗廣德元年,吐蕃犯便橋,上幸陜,王師 不利,常有紫氣如車蓋,以迎馬首。及迴潼關,上嘆曰: 「河水洋洋,送朕東去。」上至陜,因望鐵牛蹶然謂左右 曰:「朕年十五六,宮中有尼,號功德山,言事往往神驗, 屢撫吾背曰:『天下有災,遇牛方迴』。今見牛也,朕將迴 爾。」是夜夢黃衣童子歌於帳前曰:「中五之德方峨峨, 胡胡呼呼,可奈何?」詰旦,上具言其夢,侍臣咸稱土德當王之兆也。

《宋高僧傳》:「釋隱峰遊遍靈跡,忽於金剛窟前僵立而 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時議靈穴之前,當舁就爇,屹定 如山,併力不動,遠近瞻觀,驚歎希奇。峰有妹為尼,入 五臺,瞋目咄之曰:『老兄疇昔為不循法律,死且熒惑 於人。時眾已知,妹雖骨肉,豈敢㩦貳,請從恆度』。以手 輕攘,僨然而仆。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號鄧隱峰。遺」 一頌云。「獨絃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金礦相 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紀聞》:「廣敬寺尼員智,嘗與同侶于終南山中結夏。夏 夜月明,下有哭而來者,其聲雄大甚悲。既至,乃一人 長八尺餘,立于廬前,聲不輟。尼等執心正念,不懼而 哭者,竟不言而去。」

《續酉陽雜俎》:「曹州南華縣端相寺,時尉李蘊至寺巡 檢,偶見尼房中地方丈餘獨高,疑其藏物,掘之數尺, 得一瓦瓶,覆以木盤,視之有」《骨大方隅》,顴下屬骨 兩片長八寸,開罅徹上容,釵股若合筒瓦,下齊如截, 瑩如白牙。蘊意尼所產,因毀之。

《諸經要集》:《舊雜譬喻經》云:「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 伏床下,一心聽經,不復念食。如是積年,命盡得人形, 生舍衛國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衛便走,自持飯 與沙門歡喜,後作比丘尼,得應真道。」

《續文獻通考》:唐末有海印者,為尼于悲光寺,才思清 俊。有《舟夜》一章云:「水色連天色,風聲益浪聲。旅人歸 思苦,漁叟夢魂驚。舉棹雲先到,移舟月逐行。旋吟詩 句罷,猶見遠山橫。」

《冥祥記》:尼宋智通,年少信佛而不專師,死罷道,嫁魏 郡梁甫,生一男,家貧無以為衣,有《法華》等經,悉練之 以衣其兒俄得病,遍體壞爛,狀若火瘡,有細白蟲,日 出數升餘,晝夜號叫,聞空中語云:「壞經為衣,得此報。」 旬餘而死。

《五代史孫方諫傳》:「方諫,鄭州清苑人也。初,定州西北 有狼山堡,定人常保以避契丹,有尼深意居其中,以 佛法誘民,民多歸之。後尼死,堡人言其尸不朽,因奉 而事之。尼姓孫氏,方諫自以為尼,族人即繼行其法, 堡人推以為主。」

《宋史孫行友傳》:「行友,莫州清苑人,世業農。初,定州西 二百里有狼山者,當易州中路,舊有城堡,邊人賴之 以避寇。山中蘭若有尼,姓孫氏,名深意,有術惑眾。行 友兄子方諫名之為姑師,事之甚謹。及尼坐亡,行友 益神其事,因以其術然香燈,聚民漸眾。自晉少帝與 契丹絕好,邊州困於轉輸,逋民往往依方諫,推以為」 帥。方諫懼主帥捕逐,乃表歸朝,因署為東北西招牧 指揮使,且賜院額曰「勝福。」每契丹軍來,必率其徒襲 擊之,鎧仗畜產,所得漸多,人益依以避難焉。易定帥 聞于朝,因以方諫為邊界遊奕使,行友副之。自是捍 禦侵軼,多所殺獲。周顯德初,正授節鉞。世宗自河東 還,加檢校太傅。六年,世宗北征,行友攻下契丹之易 州,擒其刺史任欽以獻。宋初,加同平章事。狼山佛舍, 妖妄愈甚,眾趨之不可禁。行友不自安,累表乞解官 歸山,詔不允。建隆二年,乃徙其帑廩,召集丁壯,繕治 兵甲,欲還狼山以自固。兵馬都監樂繼能密表其事, 太祖遣閤門副使武懷節馳騎會鎮、趙之兵,稱「巡邊」, 直入其城,行友不之覺。既而出詔示之,令舉族赴闕, 行友倉皇聽命。既至,命侍御史李維岳就第鞫之,得 實,下詔切責,削奪從前官爵,勒歸私第,仍戮其部下 數人。遣使馳詣狼山,輦其尼師之屍焚之。

《湘山野錄》:太宗第七女申國大長公主,平生不茹葷。 端拱初,幸延聖寺,願捨為尼。真宗即位,遂乞削髮。上 曰:「朕之諸妹皆厚賜湯邑,築外館以尚天姻,酬先帝 之愛也。汝獨願出家,可乎?」申國曰:「此先帝之願也。」堅 乞之,遂允。進封吳國,賜名清裕,號報慈正覺大師,建 寺都城之西,額曰「崇真。」藩國近戚及掖庭嬪御願出 家者,若密恭懿王女萬年縣主,曹恭惠王女惠安縣 主,凡三十餘人,皆隨出家。詔普度天下僧尼。申國俗, 壽止三十八,尼夏十有六入滅。

《聞見後錄》:熙寧初,神宗謂王安石曰:有比丘尼千姓 者,為富弼言:「世界漸不好,勿預其事可也。」弼信之,然 亦不之罪也。

《燕翼貽謀,錄僧寺戒壇》,尼受戒混淆其中,因以為奸。 太祖皇帝尤惡之,開寶五年二月丁丑,詔曰:「僧尼無 閑,實紊教法。應尼合度者,只許于本寺起壇受戒,令 尼大德主之。如違,重置其罪。許人告。」則是尼受戒不 須入戒壇,各就其本寺也。近世僧戒壇中公然招誘 新尼受戒,其不至者,反誣以違法。尼亦不知法令本 「以禁僧也」,亦信以為然,官司宜申明禁止之。

《養痾漫筆》:「嘉泰間,內臣李大謙于行都九里松玉泉 寺側建功德寺,役工數內有漆匠張某者,天台人。偶 春夜出浴回,于道中遇一老嫗挽入小門,暗中以手 捫壁,隨嫗而行,但覺是布幕。轉經數曲,至一室中,使 就物坐,此嫗乃去。繼有一尼㩦燈至,又見四壁皆有青赤衣帷遮護,終不知是何地。此尼又引經數曲,及」 至一室,燈燭酒殽器皿,一一畢備,俱非中下人家所 有。張見之驚異,亦不敢問其所以,且疑且喜。尼往,頃 時復至。後有一婦人隨來,容美非常,惟不冠飾。張殊 畏懼。尼逼使坐,遂召前嫗,命酒殽數盤。此婦人更不 一語。尼云:「已晚矣。」張但懇尼云:「匠者無錢。」尼終不顧, 遂令就寢。尼執燈扄戶而去。張屢詢所來及姓名,而 婦人竟無一語,疑為瘖疾。至鐘動,尼復至,啟鑰喚張 起如前,令嫗引出,亦摸布壁行,覺至一門,非先來所 經。此嫗令出街可至役所。張如夢寐中,行至一街,迨 曉即離役所二里許。後循路歸其董,役者責之,及聞 此事,使人遍訪,終不得其原所。入門閾,眾皆謂遇鬼 物,而有一木匠云:「固寵借種耳。」

《宋史宗室傳》:「史彌遠逼鎮王竑,縊于州治。端平元年, 詔復官爵,妻吳氏為比丘尼,賜號惠凈法空大師,月 給缽錢百貫。」

《癸辛雜識》:臨平明因寺尼,大剎也。往來僧官,每至,必 呼尼之少艾者供寢,寺中苦之,于是專作一寮,貯尼 之嘗,有違濫者,以供不時之需,名曰「尼站。」

《清尊錄》:狄氏者,家故貴,以色名動京師,所嫁亦貴家, 明艷絕世。每燈夕及西池春遊,都城士女讙集,自諸 王邸第及公侯戚里中貴人家,帟幕車馬相屬,雖歌 姝舞姬,皆飾璫翠,佩珠犀,覽鏡顧影,人人自謂傾國。 及狄氏至,靚妝卻扇,亭亭獨出,雖平時妒悍自衒者 皆羞服。至相詆,輒曰:「汝美如狄夫人邪?乃相凌我。」其 名動一時如此。然狄氏資性貞淑,遇族遊群飲,澹如 也。有滕生者,因出遊,觀之,駭慕,喪魂魄,歸悒悒不聊。 生訪狄氏所厚善者,或曰:「尼慧澄,與之習。」生過尼,厚 遺之,日日往。尼愧謝,問故。生曰:「極知不可幸,萬分一 耳,不然,且死。」尼曰:「試言之。」生以狄氏告。尼笑曰:「大難, 大難!此豈可動耶?」具道其決不可狀。生曰:「然則有所 好乎?」曰:「亦無有。唯旬日前,屬我求珠璣頗急。」生大喜 曰:「可也。」即索馬馳去。俄懷大珠二囊示尼曰:「直二萬 緡,願以萬緡歸之。」尼曰:「其夫方使北,豈能遽辦如許 價邪?」生亟曰:「四五千緡,不則千緡數百緡皆可。」又曰: 「但可動,不願一錢也。」尼乃持詣狄氏,果大喜玩不巳, 問須直幾何,尼以萬緡告,狄氏驚曰:「是纔半直爾。然 我未能辦,奈何?」尼因屏人曰:「不必錢,此一官欲託事 耳。」狄氏曰:「何事?」曰:「雪官事耳,夫人弟兄夫族,皆可為 也。」狄氏曰:「持去,我徐思之。」尼曰:「彼事急,且投他人,可 復得邪?姑留之,明旦來問報」,遂辭去,且以告生,生益 厚餉之。尼明日復往,狄氏曰:「我為營之,良易。」尼曰:「事 有難言者,二萬緡物付一禿媼,而客主不相問,使彼 何以為信?」狄氏曰:「奈何?」尼曰:「夫人以設齋來院中,使 彼若邂逅者,可乎?」狄氏赬面搖手曰:「不可。」尼慍曰:「非 有他,但欲言雪官事,使彼無疑耳。果不可,我不敢強 也。」狄氏乃徐曰:「後二日我亡兄忌日,可往。」然立語亟 遣之,尼曰:「固也。」尼歸,及門生已在,詰之,具道本末。拜 之曰:「儀秦之辯,不加於此矣。」及期,尼為治齋具,而生 匿小室中,具酒殽俟之。晡時,狄氏嚴飾而至,屏從者, 獨攜一小侍兒見尼曰:「其人來乎?」曰:「未也。」唄祝畢,尼 使童子主侍兒,引狄氏至小室,搴簾見生及飲具,大 驚,欲避去。生出拜,狄氏答拜。尼曰:「郎君欲以一巵為 夫人壽,願勿辭。」生固頎秀,狄氏頗心動,睇而笑曰:「有 事第言之。」尼固挽使坐,生持酒勸之,狄氏不能卻。為 釂巵,即持酒酬生。生因徙坐,擁狄氏曰:「為子且死,不 意果得子。」擁之即幃中,狄氏亦歡然恨相得之晚也。 比夜散去,猶徘徊顧生,挈其手曰:「非今日,幾虛作一 世人。夜當與子會。」自是夜輒開垣門,召生無闕。夕所 以奉生者靡不至,惟恐絲毫不當其意也。數月,狄氏 夫歸。生,小人也,陰計已得。狄氏不能棄重賄,伺其夫 與客坐,遣僕人白曰:「某官嘗以珠直二萬緡賣第中, 久未得值,且訟于官。」夫愕起,入詰狄氏,語塞曰:「然。」夫 督取還之。生得珠,復遣尼謝狄氏:「我安得此,貸于親 戚,以動子耳。」狄氏雖恚甚,終不能忘生。夫出,輒召與 通。逾年夫覺閑之嚴。狄氏以念生病死。余在太學時 親見

《雞肋篇》:「越尼皆善織,謂之寺綾者,乃北方隔織耳,名 著天下。」

《潛居錄》:謝芬蘭性至孝,惟虔奉觀音大士。一日有老 尼至,袖中出一藥與芬蘭曰:「此藥專愈刀瘡。」芬蘭第 受之,不以為意。明年,姑大病,醫禱弗效。芬蘭籲天祝 釐,潛入閤內,以刀刲股烹進于姑,而創大痛,忽追惟 向藥,命婢取敷之,隨敷生肉,若未嘗傷。人以老尼即 大士也,孝之感神如此。

《鞠堂野史》:「禁中帝及兩宮,各有尼道并女冠各七人, 選于諸寺觀,年三十以上能法事者充,隨本殿內人 居處。每早輪一尼一道,導上于佛閣前讚念,導上燒 香,佛道者各兩拜,又導下殿燒天香四拜。又導至殿 門殿後,出視朝方退。應諸閣凡欲請尼道看經者,皆

此輩。每半年或數月一歸元寺觀,本位使臣隨住五
考證
七日還。

《採蘭雜志》:一婦人有隱病,不敢告人,苦甚。平日奉觀 世音像甚謹,正病時,見一尼持藥一函至曰:「煎此洗 之,即愈矣。」尼忽不見,啟視之,乃蛇床子、吳茱萸、苦參 也。

《輟耕錄》:程公鵬舉在宋季被虜於興元版橋張萬戶 家為奴,張以擄到宦家女某氏妻之。既婚之三日,即 竊謂其夫曰:「觀君之才貌,非久在人後者。何不為去 計,而甘心於此乎?」夫疑其試己也,訴於張,張命箠之。 越三日復告曰:「君若去,必可成大器,否則終為人奴 耳。」夫愈疑之,又訴於張,張命出之,遂粥於市人家。妻 臨行,以所寄繡鞋一易程一履,泣告曰:「期執此相見 矣。」程感悟奔歸宋,時年十七八,以廕補入官。迨國朝 統一海宇,程為陝西行省參知政事,自與妻別已三 十餘年,義其為人,未嘗再娶。至是遣人㩦向之鞋履, 往興元訪求之市家云:「此婦到吾家,執作甚勤,遇夜 未嘗解衣以寢。每訪績達旦,毅然莫」可犯。吾妻異之, 視如己女。將半載,以所成布匹償元粥鏹物,乞身為 尼。吾妻施貲,以成其志。見居城南某菴中,所遣人即 往尋,見以曝衣為由,故遺鞋履在地。尼見之,詢其所 從來,曰:「吾主翁程參政,使尋其偶耳。」尼出鞋履示之, 所遣人亟拜曰:「主母也。」尼曰:「鞋履復全,吾之願畢矣。」 歸見程相公與夫人,為道致意,竟不再出,告以參政 未嘗娶,終不出。旋報,程移文本省,遣使檄興元路,官 為具禮,委幕屬李克復防護其車輿至陜西,重為夫 婦焉。

中書平章闊闊歹之側室高麗氏,有賢行,平章死,誓 弗貳。適正室子拜馬朵兒赤說其色,欲妻之而不可 得,乃以其父所有大答納環子獻于太師伯顏,此物 蓋伯顏所屬意者。伯顏喜問所欲,遂白前事。伯顏特 為奏聞,奉旨:命拜馬朵兒赤收繼小母高麗氏。高麗 氏夜與親母踰垣而出,削髮為尼。伯顏怒,以為故違 聖旨,拜奏命省、臺洎侍正府官鞫問。諸官奉命惟謹, 鍛鍊備極慘酷。時國公闊里吉思于鞫問官中,獨秉 權力,侍正府都事帖木兒不花數致語曰:「誰無妻子, 安能相守至死?得有如此守節者,莫大之幸,而反坐 以罪,恐非我治朝之盛典也。」國公悟,為言于伯顏之 前,宛曲解釋,其事遂已。

《明會典》。「洪武六年,令民家女子年未及四十者,不許 為尼姑。」

篷,櫳夜話休。邑有智尼,擁高貲與貴室往還,深垣密 扄,雖白晝莫能窺也。曾一罹暴客,鄰人集炬捍之。既 散,尼割一書冊給眾,令明旦相質取酬金。自是歲每 一二發,率割質如故。一少尼廉其非盜,實鄰者偽張 以取酬,因欲相訐,尼曰:「不可,吾歲捐所餘以養若曹, 令遠近知盜終不勝捍,猶樹兵意也。訐之是自撤備」 而樹怨。吾不復安枕矣。

《珍珠船》孝宗廢皇后馮氏,貞謹有節操,遂號「練行尼。」

尼部雜錄 编辑

《竹坡詩話》:樞密張公稽仲喜談兵論邊事,面目極嚴 冷,而作小詩有風味。岐王宮有侍兒出家為比丘尼 者,公賦詩云:「六尺輕羅染麴塵,金蓮步穩襯湘裙。從 今不入襄王夢,翦盡巫山一朵雲。」殊可喜也。

《事鈔:尼眾篇》云:「善見佛初不度女人出家,為滅正法 五百年後為說八敬聽出家,依教行故,還得千年。今 時不行,隨處法滅。」

《學佛考訓》:「政和三年,詔尼慧光入內庭,對御陞座說 法,賜號淨智大師。尼說法且對御,非制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