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47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四十七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七卷《目錄》。

 懷玉《山部彙考》

  《圖》:

  考:

 《懷玉山部·藝文一》

  《題懷玉山疏》       明·鄒元標

 《懷玉山部·藝文二》

  《玉山嶺上作》·       唐皇甫曾

  《懷玉山》         明趙章泉

  「登『《懷玉山》』」二首       李夢陽。

  《前題           桂近庵》。

 懷玉《山部》·紀事

 懷玉《山部·雜錄》

 《象山部彙考》

  《圖》:

  考:

 《象山部藝文一》

  《象山書院記》        宋·袁甫

 《象山部藝文》二

  《應天山》         宋·陸九淵

  《前題》·            「洪邁」

  前題           《元虞集》。

  《前題          明》·楊時喬

 《象山部·紀事》

 「龍虎山」部《彙考》

  《圖》:

  考:

 《龍虎山部·藝文一》

  《遊龍虎山記       宋》·陸九淵

  《龍虎山賦》,         元闕名。

  「《遊龍虎山二十四巖記》   明」·徐學謨

 《龍虎山部·藝文二》

  《龍虎山》          唐·吳筠

  前題           《吳武陵》。

  前題          宋·王安石

  《前題·           江萬里》

  《上清宮           前人》:

  《前題》·            「洪邁」

  《前題》二首·         白玉蟾

  龍虎山         明·《易》性中。

  《前題·           楊南野》。

  《遊龍虎山夜歸道中》之作:   畢士俊

  《上清宮          鄒元標》。

 《龍虎山部·紀事》

 《龍虎山部·雜錄》

 《龍虎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四十七卷。

懷玉山部彙考 编辑

始興記之玉山

懷玉山本名「玉山」,一名「玉斗山」,一名「輝山」,在今江西 廣信府玉山縣北一百四十里。高四百餘丈,盤亙三 百餘里,與饒州府連界,當吳楚閩越之交。其山之奇 絕有二十四處,真東南望鎮,神仙之窟宅也。

按《始興記》:「郡東有玉山,草木滋茂,泉石澄徹。」

按《方輿勝覽》:江東路信州有懷玉山,縣以此名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懷玉山,在玉山縣,危峰插天,又 名玉斗。《方志》云:「天帝遺玉此山,山神藏焉,改名懷玉。 或云山有異光夜燭,因名輝山。舊有輝山驛,今改懷 玉,即此。」

按《圖書編·玉山攷》:「玉山上與天際,勢連北斗,又名玉 斗山。奇峰秀嶺,恠石深池,環列於前後左右,真仙靈 之窟宅,一邑勝概之尤者也。故縣亦由此名。」

按《江西通志·山川攷》:「懷玉山在廣信府玉山縣北一 百四十里,高四百餘丈,盤亙三百餘里,界饒信兩郡, 當吳楚閩越之交,為東南望鎮。」唐魏國公賈耽《華彝 圖》云:「其山上與天際,勢聯北斗,又名玉斗山。南唐時, 縣令楊文逸嘗夢一羽衣,自稱懷玉山人,來謁,未幾 其孫億生。山上有法海院。」宋李彌大有《記》云:「循山之 麓升降,凡十有五里,至大洋坂,地寬曠約數百畝,而 奇峰秀嶺,恠石深池,環列前後左右,真仙靈之窟宅 也。」山有龍潭一十八磜,又有二十四奇。 按《廣信府志·山川攷》:「懷玉山去玉山縣一百四十里一名輝山,又名玉斗山,有龍潭一十八磜,又有二十 四奇,曰玉瑘峰、銀尖峰、獅子峰、石牛峰、雲蓋峰、天」門 峰、飛泉峰、屏風峰,蟠龍岡,金雞墩,洗墨池、望香墩,七 盤嶺,九蓮池,誓坡石,浴佛池,彩霞巖,過雲洞,連理木、 天聖松、金剛嶺,石鼓山,羅漢峰、志初巖。

按《玉山縣志山川攷》:「懷玉山去縣一百四十里,山有 龍潭一十八磜,又有二十四奇。唐大曆間,高僧志初 始開梵苑,名定文寺,後改名法海禪院。精舍在金剛 峰之麓,因朱文公、陸文安、汪文定諸賢講學此山,有 司門人拓而大之,名為懷玉書院。」

玉瑘峰,在懷玉寺南,其峰高聳秀拔,獨冠諸山。 拍板峰,在玉瑘峰東,其狀如拍板。 石牛峰,在拍板峰東。

唐帽峰,在石牛峰之東,狀如唐帽。

獅子峰:在唐帽峰之東。

過雲洞在獅子峰後,有石中空如洞,雲氣從中往來。 雲蓋峰在玉瑘峰正東,天將雨,雲氣覆如車蓋。 金剛峰在懷玉寺北,與玉瑘峰相對,山勢蜿蜒。 天門峰在懷玉寺西北,正居乾位。

銀尖峰:在天門峰外。日光所射,其色如銀。

鳳凰石在懷玉寺西,大數十圍,若鳳凰高舉之狀。 誓坡石,在懷玉寺西南,方廣約二丈餘。相傳志初禪 師從此擔錫入山,故云「誓坡。」

「望村嶺」在懷玉寺西南,凝望村落,了然在目。

七蟠嶺在玉瑘峰正西。嶺蟠七曲,遊人旋遶而度。 飛泉峰在玉瑘峰南,泉從峰頂飛瀉而下如瀑布。 瑘峰洞在飛泉峰之下。 羅漢峰在玉瑘峰西,奇峰聳峙,如羅漢列坐。 屏風峰在寺南,峰頂平正,儼若屏風。

蟠龍岡在玉瑘峰東北。盤桓起伏,若龍旋遶之狀。 《志》初巖,在玉瑘峰東北,巖石方正,宛若琢成。唐大曆 間,僧志初修道於此,因以為名。

浴佛池在志初巖下。水從石罅中出,匯成深池,志初 修道,常浴於此。

洗墨池,在懷玉寺東南。昔禪月尊者手書《十八羅漢》, 既成,臨池照影,親畫其形,擲筆於此池,池水變黑。 石鼓山,在洗墨池左右。石內虛,擊之如鼓。

白玉墩在懷玉寺東南,其高丈許,墩多白石。

彩霧巖其巖常有彩霧籠罩。

望香墩在七蟠嶺後,遊者忽聞異香撲鼻。

大洋坂在玉瑘峰之麓,有田平坦,約數百畝。 金雞墩在大洋坂南,相傳有金雞夜鳴其上。 「九蓮池」在懷玉寺百步門之下。舊傳歲開九品蓮。

按:《府志》止載二十四奇,其中有連理木、天聖松,而《縣志》無之。《縣志》載三十景,而止列二十九,或彼此志乘,各有遺誤耶?註此俟遊人考之。

八際龍潭在懷玉山麓,深不可測,水由山巔傾注而 下,震激波濤,勢甚洶湧,真神龍窟宅也。紹興五年,七 旬不雨,禱於潭,現相百態,須臾雨降,因作亭於潭之 南,李尚書扁曰「龍亭」,王堯卿有碑,歲久傾圮。景泰七 年,知府姚公捐俸倡造,未畢,知府金銑繼成之,尚書 孫公扁曰「龍王廟。」

草堂書院在縣北懷玉山下,朱晦翁講道之所。左有 青山綠樹亭,後有源頭活水亭,堂廡號舍具備。今傳 晦庵《題山下酒舍》一聯云:「泉飛白石堪為酒;竈傍青 山不買柴。」勝境可想矣。至宋末,懷玉書院寖廢,斗山 王氏奕與其子介翁結廬復書院,因名草堂書院,與 謝疊山同隱。疊山既仗節,斗山率同志之曲阜謁先 師祭奠,歸玉作《尊魯集》,自號「至元逸民。」天順、成化間, 郡守姚堂、知縣汪瀠相繼修理,復查原田若干畝,令 院傍懷玉寺道人佃種,收其租以贍生徒。正德六年, 提學副使李夢陽命知縣譚世熙重建,燬於寇,門牆 尚存。

《宮室攷》:「芳潤堂在懷玉山之陰,元鄭伯飛建,取陸機 《文賦》語名堂。堂前有亭曰若冉,堂左有樓曰覽暉。王 沂記。」

龍溪新亭在縣治北懷玉山法海寺中。

懷玉山部藝文一 编辑

《題懷玉山疏       》明·鄒元標

天清日朗,水碧沙明。偶從友人迤邐原埜,有山僧真 寀過余乞言曰:「此諸祖衍化地,廢者六十餘年矣。」余 晉問曰:「山何落人間事亦廢?」曰:「闡堤不乏。」曰:「今何以 興?」曰:「老頭陀以一把茅,修苦行數年,諸頭陀聞風雲 集,奈何不興?」余聞而起曰:「山以人廢,亦以人興,興廢 乾坤定數,山且然矣。」余閱懷玉《異聞》種種,朱夫子未 至,先為鬼神揶揄一叚尤奇怪,事未盡,卷山翠冉冉若墮衣裾,恍從罡風逍遙其巔也。僧語余,山巔橫十 餘里,縱如之,靈草雲芽,翠羽仙禽,都令人應接不暇, 然擁護得達官貴人居多,而蒲陽猶力。余語僧曰:「諸 宰官為法門金湯,諸沙彌當續佛慧命,倘然龍蛇混 進,自心不淨,則有《國憲清規》在。」嗟乎!茲地自鵝湖朱 陸夫子過化後,庭草芊芊,不知幾春秋,豫章子靜輩 出未有。新安先生不起而迭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中心願之矣。

懷玉山部藝文二 编辑

《玉山嶺上作       》·唐皇甫曾

「悠悠驅匹馬,征路上連岡。」晚翠深雲竇,寒苔淨石梁。 荻花偏似雪,楓葉不禁霜。「愁見前程遠,空郊下夕陽。」

懷玉山         明趙章泉 编辑

禪月詩僧古道場,山雄吳楚接華陽。疏通八磜蛟龍 隱,高並雙峰虎豹藏。雲母屏寒消瘴氣,藍田璧潤吐 虹光。碧桃花落仙人去,靜聽《松風》心自涼。

登懷玉山二首       李夢陽 编辑

《懷玉》之山玉為峰,四面盡削玉芙蓉。東風破碎瀑布 落,有潭十八龍為宮。山頭草堂開者誰,斬木通道余 心悲。白雲嘯雨巖竹裂,石路上天風樹吹。我聞龍乃 變化物,群然臥此龍何為。何不滂沱惠下土,一洗四 海無旌旗。

其二

君不見,《懷玉山》「山七盤,盤盤上無極。陰霾白日涯洞 裏,隆冬雨露誰來得。稻田月池山上頭,半天清地今 我遊。石潭剝落古佛棄,木落俯見東巖湫。湫中巨魚 長如人,紅眼對日翻金鱗。天台桃源在何許,採藥避 秦此處吾告汝。」

《前題》
桂近庵
编辑

昔上三清望懷玉,石龍迢遞驚飛伏。煙霞浮動紫翠 間,應有幽人住空谷。使君愛我攜登山,初夏秧田正 抽綠。岡扉掩映護藤花,澗道紆潛響晴瀑。拾級懸登 二十里,捫蘿躡磴超林麓。飛身深入天寨門,別是乾 坤開卜築。遙望宮牆數仞高,百年往事今恢復。峰尖 森聳削芙蓉,桂影扶疏散金粟。點瑟回琴鳴溜泉,禹 疇羲畫分疆局。虛堂深處揖高風,流盡煩襟出新沐。 明月中庭最可人,豈是當年棲老宿。一宵相對清心 魂,卻愧來遲我行獨。

懷玉山部紀事 编辑

《玉山縣志》:「宋曾易占字不疑,建昌南豐人。守正不阿, 克除大惡。時知信州錢仙芝有所乞於玉山,易占不 與,坐是為仙芝所誣,遂落職。子六人。」鞏布肇牟宰, 多以賢稱。

懷玉山部雜錄 编辑

《廣信府志洞天清錄》云:「舊載信州懷玉山有畫羅漢, 郡中每迎請祈雨,常有一二身飛還寺中。」王世貞集 於《異物彙苑》。考《法海院記》,禪月大師貫休所畫十八 羅漢,筆法精古,不言其祈雨飛身事,惟懷玉有《洗墨 池志》云:「禪月尊者手畫十八羅漢,既成,臨水照影,親 畫其形,擲筆於此池,池水變黑,故名。」或云「其筆隨化 為龍。」舊志如此,亦近於怪誕。《洞天清錄》尤為妄矣。

象山部彙考 编辑

宋陸子靜所居之「象山。」

象山在今江西廣信府貴溪縣西南八十里,一名應 天山。宋淳熙中,陸子靜建精舍,讀書其中,四方從學 者皆號為「象山先生。」

按:《豫章言》,「今記象山在高安縣西南。」

按《方輿勝覽》。「江東路信州象山在貴溪縣。以形得名。 陸九淵曩嘗作書院其上。以待講學之士。且以自號 云。」

按《廣輿記》:廣信府象山在貴溪縣,特起豗然如象,故 名。山中良田清池,無異平野,即陸九淵讀書處。陸云: 雲山泉石之奇,目所未睹,終焉之志決矣。

按《圖書編:象山攷》:「此山極高,其勢南來折而東,又折 而南,鉅陵特起,豗然如象,故名象山。山間自為原塢, 良田清池,無異平野。比來結廬相從者甚眾,但有耕 治之田特少。精舍前兩山迴合,環如肘臂,臂間田亦 不下百畝。兩腋間有二池,東曰濯纓,西曰浸月。」一家結廬於東塢之上,比精舍地為少高。茲山常在雲外, 雲常在其高處出,故名以儲雲。一家給廬於前山之 右,石澗飛瀑,縈帶其側,因名以「佩玉。」其蕙林瓊芳,愈 高《披荊》,則皆因山中之佳美,地勢之高下以名之。相 繼而來,結廬者未已,未及名也。精舍簷間,層巒疊嶂, 奔騰飛動,近者數十里,遠者數百里,爭奇競秀,一峰 特出天表,端聳於前,銳秀如筆,為諸峰之嶺袖者,則 「雲臺」也。朝陽麗景,明若圖畫,暮燒聯光,爛若綺繡,雨 暘雲煙,出沒之變,不可名狀。東山之崖有繙經石,西 山之崖有歇石,皆蒼松蟠覆其上,其下壁立萬仞。山 之陰者有塵湖山,其巔天成一池,泓然如鑑,可以結 廬;北峰之高如蓋,可以登望。南望群山益遠,溪谷原 野畢露;東望靈山特起陵霄,端方廉利,吳、越所未有 也。下見龜峰,昂首穹背,形狀逼真。玉山之木蓋四百 里,出於龜峰之下。略貴溪以經茲山之崖,西望藐姑、 石鼓、琵琶諸峰,崷崒逼人,從天而下。溪之原於光澤 者,縈紆泓澄,間見山麓如青玉版。北視龍虎、仙岩、臺 山,僅如培塿。東西二溪,窈窕如帶。然地勢夷曠,非甚 晴徹「目不能辨,常沒於蒼茫杳靄中矣。」又曰:「玆山之 勝,尤在瀑流。東有磜潭,西有半山。磜潭不下玉淵,半 山可亞臥龍。前兩山迴合之處,又自為一澗,垂注數 里,激射噴薄飛灑,映帶於茂林之間。春夏流壯,勢如 奔雷。」其瀑因石賦形:一曰風綀,二曰噴玉,三曰翻濤, 四曰漱珠,五曰水簾,六曰雙綀,七曰流銀,八曰飛雪。 木石自為階梯,可沿以觀。兩崖有蟠松怪石,隱見於 林杪,時相管領,雖盛夏不知有暑,挾冊其間,令人忘 歸。又曰:「雲山泉石之奇,殆吾人平生所鮮見,終焉之 計,於此決矣。」先生卒,慶元二年,門人劉建翁立祠堂 於精舍之前,約以歲正月九日登山會祭,臨江章茂 獻為記。紹定二年,江東提刑趙彥成為增修祠舍,自 為《記》迨元至順間,進士祝蕃復為重修,春秋祠之。元 季燬於兵。明景泰壬申,先生九世孫崇請於都御史 韓雍,即其舊址重建祠堂,以修祀事。

按《貴溪縣志山川攷》:「應天山在縣西南七十里,邑之 名山。宋陸子靜先生建精舍讀書其中,從學者如雲。 以山形似象,更名象山。明初,縣官春秋詣山致祭文 安公後改祠近縣三峰下。」

鳴琴丘在象山西偏。一丘巋然,林木陰森,清流映帶。 明夏伯承嘗創草堂於其上。

《小尖峰》:

雞鳴峰。

麻嶺俱應天山發脈。

藐姑山,一名「幕空峰」,俗呼饅頭嶺,在應天山下。 「獅猊石」,在象山左。頭如大獅,下生一石如小獅,與大 山頭相顧,其地因名「獅猊源。」

和尚石在象山後原。有石如僧立其地,因名「和尚原。」 邑人徐大儀立《石僧》《石猊》二碣,今廢。

《寺觀攷》:「資國寺在應天山西水南,唐龍紀間建。 梅山寺,唐開元間建,在應天山下。」

學校攷:象山精舍即應天山陸九淵講學之處,門人 彭世昌與諸張氏所建。時四方從游者甚多,世昌為 列齋舍數十楹以待之。有居仁、由義、志道、明德、養正、 達誠等齋,又有儲雲、佩玉、蕙林、瓊芳等舍,皆象山先 生之心畫也。嘗與楊敬仲書曰:「『精舍』二字出《後漢?包 咸傳》,其事在建武以前,儒者講習之地,用此名甚無 歉也。」又《與王謙重書》曰:「象山精舍,鄉人蓋恨此山之 名辱於異教,今皆翕然以象山為稱。」先生卒,慶元二 年,門人劉啟晦立堂於精舍之前,約以歲正月九日 登山會祭,臨江章茂獻為記。紹定二年,江東提刑道 彥悈增修祠舍,自為記。迨元至順間,進士祝蕃重修, 春秋祀之。元季燬於兵。

象山部藝文一 编辑

《象山書院記        》宋·袁甫

寧宗皇帝更化之初年,興崇正學,尊禮故老,慨念先 朝鴻儒明師,咸錫嘉諡,風動四方,謂象山陸先生發 明本心之學,大有功於世教,錫名《文安》,庸示褒美。於 時慈湖楊先生曰:「我先人潔齋先生有位於朝,直道 不阿,交進讜論,寧攷動容稱善。」天下學士,相聞風采, 推攷學問源流所在,而象山先生益大光明。甫承學 小子,將指江東,象山實屬貴溪,祠宇荒頹,過者悽愴。 爰相邑南,背負巍壁,面俯平川,清與目謀,曠與神謀, 築室百楹,既壯既安,遐邇咸集。紹定五年,甫周咨原 隰,遂往觀焉。始至舍奠先聖,退謁三先生祠,竦然若 親見象山先生燕坐,而二先生相周旋也。升彝訓堂, 學生序列,深衣大帶,濟濟翼翼,相與講明問辨,皆象 山之心畫也。顧瞻之間,已足以生恭敬,消鄙俗,知入 德之門,規模信美矣。乃具以本末上之朝廷,有詔賜 額「象山書院。」士合辭謀,願有記。甫竊歎世降俗敝,學 失師傳,梏章句者自謂平實,溺空虛者自絕高明。二者交病,而道愈晦。書院之建,為明道也,道無在不在 也。《烝民》之詩曰:「有物有則。」孔子亦曰:「人不過乎物。」天 地大物也,日月星辰、風雷霜露、山川鬼神、草木禽獸, 皆物也,而物非我,我亦嘗究其所以然乎?物何所始, 物何所終,相更相禪,相生相推,亙萬古而莫窮者,其 必有以矣。人亦萬物一物也,故曰:人惟萬物之靈。有 是靈矣,則必洞然於上下四方、往來古今之變,而得 其所以然矣。其或凝焉滯焉,未大昭晰焉者,果何謂 而然也?盍?深省乎?接乎目,入乎耳,森列乎前後左右 者,皆物也,非彼也。彼不我外,我自外之;彼本不隱,我 自隱之,是自蔽也,自窒也,非物蔽我窒我也。父子君 臣夫婦、兄弟、朋友,井井秩秩,有倫有理者,是孰使之 然?而不容不然者,盍深省乎?均是人也,剛柔輕重遲 速氣質固不齊,而降衷常性則一也。何古先聖哲察 明倫物,而我未能自別於凡民,豈其不明歟?遊談聚 議,數他人之短長高下,燭照龜卜也,而何獨自知則 昏?抑不強歟?事物觸我少有不平,雖甚懦勇,不可當 也,而何獨自立則弱。然則本非昏也,移觀人以自觀, 即明矣;本非弱也,勿力爭而心競,即強矣,反手之間 耳。然則自明自強者何其鮮,物交物而引者何其多 也?此非物罪也,盍深省乎?省非難,常省為難。曾子日: 「三省也以魯,顏子亦足以發也以愚。」此魯非魯,此愚 非愚,學者於此而省發焉,肫肫孳孳,一以貫之,躬行 實踐,默而識矣。志其基本,敬其輿也。誦詩讀書,則沃 以膏液;嚴師畏友,則鍼砭藥石。死生不二,帝臨汝也; 天下歸仁,物我無間也。毋梏章句,泥物者終不能格 物也。毋溺空虛,遺物者終不能成物也。故曰:「誠者物 之終始,不誠無物。」又曰:「萬物皆備於我,樂莫大焉。泥 物云乎哉?遺物云乎哉?」噫!此其可言者也。如以言而 已矣,猶泥物也;言亦空而已矣,猶遺物也。某幼聞先 人之訓曰:「我不感象山先生與我言耳。」嘗屢叩屢不 答。一日叩愈切,先生曰:「此事不屬他人自求可也。」嗚 呼至哉!紹定六年清明日記。

象山部藝文二 编辑

《應天山         》宋·陸九淵

「我家應天山,山高數百丈。上開園池美,林壑千萬狀。 山西有龍虎,煙霞耿相望。寒泉漾微波,煖翠團層障。 天光入行舟,野色隨支杖。吾黨二三子,幽賞窮清曠。 引興谷雲邊,題名巖石上。」碧桃吹曉笙,元鶴驚春帳。 一笑詠而歸,千載應可尚。

《前題》
洪邁
编辑

文安陸子幽棲日,張氏諸賢盡執經。自昔衣冠儀里 閈,至今《詩》《禮》擅家庭。巖陰夏閣風泉白,溪曲春疇雨 稻青。天上真人躡鳧舄,移文休勒此山銘。

《前題》
元·虞集
编辑

象山何崔巍,先哲昔愛之。循麓得青流,良田屋參差。 似是桃源人,雞犬相因依。粼粼白沙曲,奕奕丹雘馳。 冷水自天來,雜花散玕琪。所以上方士,悠悠係遐思。 丹霞炫金璧,清露在茅茨。海島陋徐福,幅亭卑武夷。 仙者自有道,黃鶴往來時。

《前題》
明·楊時喬
编辑

論交竟夕象山隈,拂曙過從此地來。十載雄名先節 鉞,千秋逸氣共樽罍。黃花不減幽人徑,綠蔭常懸使 相臺。朝野分攜頻感慨,即應咫尺賜環回。

象山部紀事 编辑

《宋史儒林傳》:「陸九淵字子靜,生三四歲,問其父『天地 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登乾道進 士,官至知荊門軍,居象山,自號象山翁,學者稱象山 先生。教授生徒數千百人。有詩文語錄傳於世,沒諡 文安』。」

《貴溪縣志》:「彭世昌、張伯強、張行己、張少石,皆陸象山 門人。初,世昌與諸張登應天山,覽而奇焉,結廬其上, 因請陸先生講學四方,學者踵至,世昌為創齋舍數 十楹以待之。」宋洪邁詩文:「安陸子幽棲日,張氏諸賢 盡執經。」

朱文公熹、陸文安公九淵相與講學,往來於邑中最 久,而文安遂於邑之象山家焉。

《楊簡》字敬仲,歷官寶謨閣學士。《袁燮》字和叔,歷官國 子監祭酒、禮部侍郎。俱慈谿人。從陸象山講學於應 天山。今羅塘有楊簡墓,後建「象山書院」,而簡與燮並 有祠焉。

錢時楊慈湖門人。紹定五年敕建象山書院,江東提刑袁甫禮時為堂長,以主教,遠近學者聞風雲集,至 無齋舍可容,一時稱盛。

龍虎山部彙考 编辑

漢張道陵所居之「龍虎山。」

龍虎山在今江西廣信府「貴溪縣南八十里,其脈來 自象山,綿亙數十里,至此忽兩峰特起,狀如龍虎相 峙。漢張道陵修道於此,今其後裔猶世居之。」

龍虎山圖

龍虎山圖

编辑

按《信州圖經》:「龍虎山在貴溪縣,二山相對,溪流其間, 乃張天師得道之山。」

按《洞天福地記》第三十二「福地龍虎山,在信州貴溪 縣天師宅。」

按「《方輿勝覽》。江東路信州龍虎山。在貴溪縣城西南 百里。兩石相峙。山峰屹立。狀若龍虎。乃漢張道陵所 居也。」

按《廣輿記》:「廣信府龍虎山在貴溪縣,兩石相對,如龍 昂虎踞,即上清宮,道書第三十二福地,世為張道陵 所居,有壁魯洞,即天師得異書處。」

按《江西通志·山川攷》:「龍虎山在廣信府貴溪縣南八 十里,漢張道陵煉丹於此。山下有演法觀、丹竈、丹井、 飛昇臺、上清宮,在龍虎兩岐之間,前對琵琶諸峰,其 右為仙巖,爭效奇勝。縈紆一水,循巖而西,蓮花石橫 塞水口,形勝炳靈,佳氣鬱積,真神仙窟也。今道陵裔 世襲真人居之。」

按《廣信府志山川攷》:「龍虎山在貴溪縣南八十里仁 福鄉,象山一支,西行數十里,乃折而南,兩峰相峙,狀 若龍虎,天下第二十九福地。漢張道陵煉丹於此。山 下有演法觀、丹竈、丹井、飛昇臺。上清宮在龍虎兩岐 之間,前對琶琵諸峰。其右為仙巖,爭奇競勝,一水縈 紆,循巖而西,蓮花石橫塞水口。其外排衙石,如武夫」 千群,臨陣赴敵,猙獰贔屭,形勝炳靈,佳氣鬱積,真神 仙窟宅也。

按《貴溪縣志山川攷》:「龍虎山在縣南三十七都應天 山,一支西行數十里,乃折而南,分兩支相抱,狀若龍 虎,故名。」又按《圖志》,「張道陵居此,煉龍虎大丹,時有青 龍白虎遶其上,因得名。」

徵君山在龍虎山前。相傳,張真人遠祖張子明隱居 於此,屢徵不起,故名。

壁魯洞在縣城之南八十里,又名為西源洞。居龍虎 山絕壁之上,闊二十丈餘,內有小洞,不可入。白真人 常指授張道陵神虎之法於此。王文卿有詩。今俗呼 「駐仙巖。」

水簾洞,在龍虎山「泉井」在龍虎山前。俗傳明永樂間,有內臣謁之,少頃 黃龍出見。

《古蹟攷》:「瓊林臺在龍虎山。」

凝翠臺在龍虎山,去上清宮西十里。

《素花臺》在龍虎山。

《寺觀攷》:上清宮在龍虎山,金華蘇伯衡碑文:「嗣漢四 十三代,天師張公宇初請於朝,作太上清一萬壽宮, 慶成。以明洪武二十六年十月告完,屬筆於伯衡也。」 崇禧觀在龍虎山,元皇慶間建。

靜通庵在龍虎山下,張虛靜真人成真處。磚砌茅覆, 舊有題詠。

龍虎山部藝文一 编辑

《游龍虎山記       宋》·陸九淵

「木在龍氏,金先填於亢。」著雍涒灘,月望東壁。時雨新 霽,西風增涼。閒雲未歸,悠然垂陰。黍粒登場,稻花盈 疇。菽粟粲然,桑麻沃然。象山翁觀瀑半山,登舟水南, 宿上清信龍虎。次於新興,究仙巖之勝。石瀨激雪,澄 潭漬藍,鷺翹鳧飛,恍若圖畫。疏松翠篠,蒼苔茂草之 間。石諼呈黃金,燈舒紅。被。巖緣坡,爛若錦繡。輕舟帆 檣,嘯歌相聞,聚如魚鱗,列如雁行。至其尋幽探奇,更 泊互進,迭為後先,有若偶然而相後。老者蒼顏皓髯, 語高領深;少者整襟肅容,視微聽沖,莫不各適其適。 余亦不知夫小大精粗、剛柔緩急之不齊也。乃俾猶 子謙之、槱之子持之,分書同遊者七十有八人,邑姓 名字於左方。

龍虎山賦         元闕名 编辑

隱者無名,考史稽經。間日有客,來於上清。陳述師道, 其口不停。余耳由傾,賦為眾聽。漢有異人,長髯碧睛。 噓為雲興,怒為霆驚。石竇一室,松門兩扃。棄分茅之 敝屣,構至道之元精。爰考厥裔,實為子房之曾者乎。 始蜀為郡,山幽谷冥。大厲被髮而橫掠,怪石馮物而 起聲。魈鬼獨足,豐狐千形。蛟涎旅饜,虎喙人腥。凡川 陸之交會,皆魑魍之深憑。阻國命而暴物,亙千里而 靡寧。時惟異人,惻然太息。功成九轉,身騰兩翼。戒山 川之攸司,訊鬼神之祕跡。得請於帝,百靈受職。岳祇 峨峨而順令,瀆鬼濛濛而共役。春孟夕望,月高露寒。 俄慶雲之屬地,睹元元之降山。金聲天譯,玉色仙鬟。 宣言祕奧,弭節盤桓。但見夫印解肘後之囊,劍離佩 旁之玦。龜紋龍鱗,科篆鸞血。影連天章,光奪素月。命 為九天之師,班右群仙之列。咨授既已,清蹕遄舉;總 幽冥而付察。群高卑而來賀,則有天孫薦筐,天瓢注 斝。芳以桃實,甘以龍鮓。雲韶鏘鏘,煙軿雅雅。徐有九 潦丈人,揖青城山人而言曰:「蜀處西陲,彈丸一隅,異 人所都,人鬼晏如。江」東之地,妖祀淫巫。高明瞰室,負 塗載車。余職舟航,願師往厭。遂令馮夷除道,海若治 楫。回首岷峨,轉盼巫峽。呼洞庭之君主,訊鬼谷之常 遊。愬彭蠡之導源,見靈山之遐陬。壤接楚越,宿連斗 牛。紫氣薰天,神光塞丘。師乃縮地策杖,絕江舍舟。盥 碣石之瀨尾,登琵琶之嶺頭。始卜水西,俄遷北麓。爰 有赤龍逶迤,黑虎攸伏,飛鳥銜火以燎焚,靈蛇吐泉 而溜掬。雷鞭當塗之石,船獻無枝之木,築址建室,鑿 山堙谷,此龍虎之宮,所以為東南之美觀也。其山則 高藏雲根,遠鎖煙骨,陰陽轇轕,日月出沒,積藍乍乾, 蘊紫俄勃,東隱鴻儒,南育蜃窟,元猿夜啼,雪鹿晝突。 彼匡廬羞其老醜,懷玉遜其紆鬱也。其江則清源發 閩,寒瀑匯津。蟻航亙日,漁艇嘯雲。懸崖僊棲,百器具 陳。倉廩甕盎,機杵車輪。撤故營新,林落溪漘。彼三神 窅而難覓,武陵寓而非真也。若夫宮室之制,廣乎袤 乎?吾不得而方也。觀其架楹之梁,煜虹之長;列綺之 窗,排煙之蒼。禮神之堂,金碧煒煌;習仙之方,佩服琳 琅。蒲牢萬石,柟柏千章。方爽塏而邃密,忽幽眇而張 皇。白晝變晦,朱蒸疏涼。鋪以沖虛之席,爇以明德之 香。中有卻粒老叟,身輕欲翔。竊桃嬰兒,臉明且光。趨 如鸞蹌,立如鴈行。醉或千日,弈或三霜。句有聯鼎,朮 有元漿。木華春暉,月冷秋寂。意行紺溪,興在瑤壁。提 攜瘦藤,撫弄孤笛。坐松根而若遺,舍石瀨而猶憶。煙 霞默契乎心期,風霜不欺乎鬢黑,固不知舜蹠之為 是非,晉秦之為今昔也。正七十月望以典崇,丐靈風 動,徼福雲從,裹糧雜於殊域,列貨侈乎鮫宮。設水火 洗滌而鍛鍊,俾幽明昏塞而通。則有黃冠致辭,鞠 躬迎當代之師,伏章於元壇之上。若曰「入地升天,形 留神往。我披鴻濛,我經莽蒼。昏昏乎入太清之廷,得 旨於司人之長。玉漏戒曉,瑤甎夢回。萬人竢命,帝曰 俞哉。雪霜雨風適其候,札瘥夭昏泯其災。人歸籙畀海曲巖隈。若乃飛昇尸解之說莫明。邃古之初,仙或 有種,道或有家。既捐爾有形之」累,何規乎卜年之遐。 留侯傳再而嗣泯,彼蒼繼絕而胄華。汎靈株於秋潦, 竊機石於銀河。亦稱師之鼻祖,會《義譜》於仙都。逮玆 四九之適際,煥乎令聞之孔嘉。且夫懷章而私居者, 古稱近屬之國;不名而猶拜者,漢昉元功之何。今也 長揖而絕百僚之禮,錫命而闡虛無之科。提吏部之 選筆,倣祠部之絲花。於是瓜分道路之職,輻輳東南 之車。執贄駢首,獻方充閭。列荊山之群玉,陳滄海之 囊珠。抵掌扼腕者,御空而憑虛;攀鱗附翼者,拖紫而 紆朱。寵聯乎蘭樹,爵及乎葭莩。酣龍膏於甲第,飫麟 脯於珍廚。清歌嫚舞,長袖輕裾。孟嘗春申,交遊視之 而寥落;平原金谷,卉木對之而蕭疏。殞朱蹄於站路, 「奔黔首於泥沙,論功過之威福,執陰陽之慘舒,示無 形之鈇鉞,懷不怒之泉阿,方古諸侯而莫比,顧今四 海而何加?此其為道德之富,所以熏灼宇宙,冠絕往 昔者,亦奚修而致此也邪?」嗚呼噫嘻!世有隆替,道有 依違,和光為是,執一為非。權輿乎劉蜀,烜赫乎宋徽。 綿歷既久,風流山暉。神怪不測,變幻出奇,孰得而周 知?惟聞日新符篆之函卷,風送鬼物之驅馳,寰區稽 首而無間,愚俗聽命而奚疑。復有赤壁孤鶴,遼東令 威,託行蹤其遼絕,詭形體其支離,或嗜酒而嗜詩,或 談軒而談羲,茫茫少據,浩浩靡歸,即所謂神仙乎?雖 然,方飲方食,且裳且衣,亦必有不可見者,深居海角 與天涯。嗚呼噫嘻,非山川之奇,寵靈之施,何能盛大 而如斯?

遊龍虎山二十四巖記   明徐學謨 编辑

出貴溪,入龍虎山,行數十里,南迫大溪,溪水淙淙,自 東來,沸潏而西走,深僅沒股,其澄瑩可鍳毛髮。至上 清宮,遂宿焉。明日欲訪所謂「二十四巖漁者」,先以小 艇從溪邊候,余已躍雙橈,乘流進艇,迅於激矢,稍折 而西南行。溪傍萬山稠護,林立草木,蘙如窮目之所 止,不知底極,中無棲廬,四顧閴然,非復人境。又南行 二十里,溪漸縮,水益駛,崖石陡絕,上嵌空碧,日光閃 之,頗駭矚不可辯識,而東崖尤勝。漁者曰:「此八仙巖 之始也。」巖凡二十有四,總之名仙巖云。其初一巖若 三人頎然立水側,拱余而前者,曰三教巖。其一人俯 而瞰溪者,曰觀水巖。巖之凹,置廒具數處,扃木橫列, 差若具齒。或啟或閉,或整或墜,數以時變。梵農家指 以驗歲者,曰仙倉巖。自仙倉巖而下為酒甕巖,有陶 罌敧貯巖中。巖頭若古塚囊,一棺而暴其半者,為仙 棺巖。棺白色,材如今人所用。他巖棺尤纍纍,有規竹 而銳首者稍異。其次曰藥羅巖,有石磨一,旁施「藥羅」, 即今醫肆中所陳。其次曰丹竈巖。巖之故竈,彷彿頹 廢,惟敗塹壅之,尚有水淋火煉之色。其次為木屐巖, 以石形類屐,故名。其次曰機杼巖,若轉空軸而待織 者,曰馬廐巖,兩柱間懸一櫪,若將負芻而秣者,曰鷹 架巖,一木衡之,鷹已飛去,而溲滓常積。又其次曰染 具、杵臼二巖,其架軸舂碓之器,宛然森列。已刺舟邇 仙樂巖。《志》云:「其中常出絲竹聲,艤而聽之不可得,迴 睇其」上,忽大風吸動,若有物伏巖中,跳梁驚躍。恍忽 介予之側者,類獅類犬、類羊。近觀之,皆石也,是為獅 子、仙犬、仙羊。離列之為三巖。由三巖而下,為轆轤巖。 世傳其巖嘗突尺木閣,巖外懸汲器以綆歛縱之。後 狎於武人,綆木遂沒,而僅露其半,今并其半不可睹, 而轆轤之名不廢。有土爐一具,旁羅諸鐵器者,曰鐵 爐巖。雜委諸工料,狼藉不除,似將營室者,曰泥料巖。 又有壑而舟橫者,竇而床列者,雖去人遠甚,儼有形 似,其名曰仙船巖,曰仙床巖。棲真巖最高,無他奇,以 其巋壯瑋怪,有重樓複閣之勢,故名其末巖為弈棋 巖。《志》云:「巖中有石棋枰,若有兩人對弈者,以非足跡 所至,不可考驗。蓋至是徑」十里,而二十四巖之勝始 盡。漁者為余歷歷指點如此。其末巖之崥為慈悲大 士院,坎山而屋之者,懸崖百仞,上有綴廈,羽人棲之 二十年矣。弟子從其下,日緪應器以傳食。余疑神仙 之說久矣,以為必有,則堯、舜、周、孔生而神靈,即有仙 者,疑莫過之。而享世之數,顧下于彭聃。謂其必無,則 今諸巖所示幻跡,皆生人養生送死必需之具。彼其 巉崖肺覆,下臨不測,若起若崩,即猱猿不可攀附,豈 人力能致之?即人力可致,而其具皆金石土木陶瓦 為之,歷風日霜露雷霆雨雹冰雪之所剝蝕,必有澌 盡之會。而自有巖以來,不知幾千萬歲,其金石土木 陶瓦之具,至今與巖而俱存,豈真有呵護之者邪?莊 生云:「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議。」此類是已。余目之所 及見者,故書之,以俟好事者共覽焉。姑蘇大室山人 徐學謨記

龍虎山部藝文二 编辑

《龍虎山          》唐·吳筠

道士身披魚鬣衣,白日忽上青天飛。龍虎山中好明 月,玉殿珠樓空翠微。

《前題》
吳武陵
编辑

龍虎山中紫翠煙,青精顏色四時妍。桃枝慣見花成 實,瀛島宜聞海變田。五斗米仙真有道,《一神樓》藥豈 無緣。秋風吹綠茂陵草,的的黃金飛上天。

《前題》
宋·王安石
编辑

一灣苔徑引清松,蒼石壇高進晚風。方響亂敲雲影 裏,琵琶高映水聲中。

《前題》
江萬里
编辑

鑿開風月長生地,占卻煙霞不老身。虛靜當年仙去 後,不知丹訣付何人。

上清宮           前人 编辑

瞻彼高山,蒼蒼相繆。雲館霞張,谿谷險幽。鳴鶴在樹, 猿猱啾啾。青松多風,白露巳秋。仙乎曷去,胡不少留。

《前題》
洪邁
编辑

振策衝暮雲,攜琴宿仙境。松風生夜涼,蘿月散秋影。 洞遠落猿聲,溪清鳴鶴頂。中宵夢仙翁,乘車停翠嶺。 獅子身五色,鸞鳳互相引。上有朱旛幢,金碧不可省。 風吹雲璈遍,顧我忽如哂。遺以《丹籙文》,再拜豁心領。 明當謝浮榮,飄然從結軫。

《前題》
二首         白玉蟾
编辑

五日連陰霧雨昏,驅車應有《北山》文。慚無吏部「《回天》 筆」,為我重開疊障雲。

其二

石溜涓涓水脈長,野田冉冉稻花香。相迎誰似山雲 意,更借松風十里涼。

龍虎山         明易性中 编辑

雲氣蓬萊近,山陰草樹香。御風不知遠,仙骨已清涼。

《前題》
楊南野
编辑

長陵楊柳茂陵花。幾度朝鶯幾暮鴉。陸海蓬瀛秋滿 眼。至今猶屬子房家。

遊龍虎山夜歸道中之作   畢士俊 编辑

「覽勝歸來晚,前村日暮時。」林深鳥語寂,路曲馬蹄遲。 不辨諸峰秀,微觀萬象移。鞭稍先得月,興至忽敲詩。

上清宮          鄒元標 编辑

龍虎山上雲冉冉,三清階下水溶溶。分明說是桃源 洞,流出桃花幾片紅。

龍虎山部紀事 编辑

《龍虎山志》:「宋寶月禪師,不知何許人物。仙巖天竺峰 上有白華巖,陡削無路。宋熙寧間,禪師自浦城來,緣 石而上,里人因其蹤往視之,見師燕坐巖中,自是傳 燈無替。元學士虞集有記。」

《元史張宗演傳》:「正一天師者,始自漢張道陵,其後四 代曰盛來,居信之龍虎山,相傳至三十六代孫宗演, 當至元十三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則待以 客禮,命主領江南道教,仍賜銀印。」

《張留孫傳》:「留孫字師漢,貴溪人。少時入龍虎山為道 士,受黃帝老子之書,及正一符籙,祠祭天地百神之 法。羽衣高冠,狀貌甚偉。有相者曰:『異哉貴人,三分神 仙,七分宰相也』。」至元十三年,從天師張宗演入朝,世 祖與語稱旨,遂留侍闕下,累進開府儀同三司。 《吳全節傳》:「全節字成季,安仁人。年十三即出家,學道 龍虎」山,從師李宗老。至元中至京師,從張留孫見世 祖。大德十一年,授元教嗣師,賜銀印,視二品。至大元 年賜七寶金冠、金織文服。三年贈其祖昭文館大學 士,封其父饒國公,母饒國太夫人。又名其所居之鄉 曰「榮祿」,里曰「具慶。」又建崇真觀於安仁,賜額「崇文宮。」 奉特旨偕近侍修上清宮。偕學士元明善修《龍虎山 志》。又詔封三世及弟子皆為真人。及留孫卒,進上卿、 元教大宗師、崇文弘道元德廣化真人、總攝江淮荊 襄等處道教、知集賢院道教事,以玉印一、銀印二并 授之。

《居易錄》:馮大木舍人言,朱方旦之妻,本狐也,衣襦履 襪之屬皆以紅為之。方旦挾妖術遊公卿間,或奇中, 皆其婦出神來告。後方旦羽翼既眾,潛謀欲奪龍虎 山張天師所居。一日,張之祖道陵降神於其徒曰:「妖 狐謀不利於我,巳殛之矣。」朱婦果震死。自其婦死,朱 懵無所知,有司捕之,亦無先兆。及獄成,將赴西市,猶 求人卜筮吉凶,楚人皆笑之。

《貴溪縣志》:「趙原陽,吉之安福人也。初習進士藝,夢神 語曰:『汝神仙中人,何必世貴』。遂學仙,從師曾塵外張 天全馮蒲衣,得龍虎山金野庵內外丹訣,結茅於白 鹿山,呼風號雨,遠近神之。明洪武初,遍歷名山,還謁龍虎沖虛天師,禮敬甚至,而宮中學者多師焉。後還 贛之雩都紫陽觀,屍解去。留偈曰:『遁化和光了幻緣』」, 綠消幻滅獨超然。清風遍界無遮障,赫日當空照大 千。《有詩詞》,若干篇,行世

汪道一,世為龍虎山人。學法於張守清,卒業於金蓬 頭。與人驅邪治病,靈驗不可悉數。元末往旴江,歲旱 禱雨,穴地而坐,煙松為雲。須臾雨大注,遠近爭迎。間 乘竹輿,從歌童數十,雨隨行而至。禱畢,即火磚撫身, 自謂以補真陽也。後結庵於金船峰,眾苦無泉,曰「無 憂」,注酒石上,命工起之,泉奮出且甘,因題曰「甘露雷 壇」云。自是或數日不食,或一日累食。忽謝眾曰:「予歸 矣。」端坐而化。

李仲冶,號了庵,龍虎山道士也。聞祝直清創陸文安 祠於其里,從之遊,忽覺有省。一日往金谿,會黃殷士 講學於半山,相與極談《本心》之說,一坐盡傾,咸曰:「此 小鵝湖也。」

龍虎山部雜錄 编辑

《圖書編》。「余嘗道經信州,愛其山水奇秀,思此地有龍 虎山,世居張天師,自漢迄今,播靈承秩,數千年勿替 引之與兗州孔氏對意其間,滋多融結,末繇躡蹻一 臨,賞暇則搜帙,得李仁《龍虎山志》,為之擇列於篇,時 覽觀之,以當臥遊云。」其山東距信州二百里,西距饒 州三百里,由建寧山發脈而導水,自邵武為天下福 地,祖天師於此煉丹,青龍白虎蟠踞左右,因以名山 即上清宮也。而《信州圖志》云:「山在上清宮二十里仙 岩之上」,則古今易地也。

龍虎山部外編 编辑

《貴溪縣志》:「漢張道陵字漢輔,留侯九世孫也。生於吳 之天目山,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顙,朱項綠睛,望而 知其非塵世人也。杖策由淮入鄱陽,上龍虎山,合九 天神丹,訪西源,獲制命五嶽,攝召萬靈及神虎祕文 於壁魯洞。俄往嵩山石室,得黃帝九鼎書,感元元老 君親降於鶴鳴山,授以經籙。於是分形示化,增立二」 十八治,以應二十八宿,交通神明,品配陰陽,禦災捍 患,如發鹹泉,破鬼城之類,多著西蜀,不可殫述。永壽 二年,出《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玉印,授其嗣 人,傳之世世,於雲臺山白日上昇,住世一百二十三 歲,詳載金華宋濂序。

《女仙傳》:「孫夫人,三天法師張道陵之妻也。同隱龍虎 山,修三元默朝之道,積年累有感應。時天師得黃帝 龍虎中丹之術,丹成服之,能分形散影,坐在立亡。天 師自鄱陽入嵩高山,得隱書制命之術,能策召鬼神。 時海內紛擾,在位多危,又大道凋傷,不足以拯危佐 世。年五十方修道,及丹成又二十餘年,既術用精妙」, 遂入蜀遊諸名山,率身行教。夫人棲真江表,道化甚 行。以漢桓帝永嘉元年乙酉到蜀,居陽平,化煉金液 還丹,依太乙元君所授黃帝之法,積年丹成,變形飛 化,無所不能。以桓帝永壽二年丙申九月九日與天 師於閬中雲臺,化白日昇天,位至上真東岳。夫人子 衡,字靈真,繼志修煉,世號嗣師。以靈「帝光和二年歲 在己未正月二十三日,於陽平化白日昇天。」孫魯,字 公期,世號嗣師。當漢祚陵夷,中土紛亂,為梁益二州 牧鎮南將軍,理於漢中。魏祖行靈帝之命,就加爵秩。 旋以劉璋失蜀,蜀先主舉兵,公期託化歸真,隱影而 去。初夫人居化中,遠近欽奉,禮謁如市。遂於山趾化 一泉,使禮奉之。人以其水盥沐,然後方詣道靜,號曰 「解穢水」,至今在焉。山有三童,以象三境。其前有白陽 池,即太上老君遊宴之所。後有登真洞,與青城、峨眉、 青衣山、西元山洞府相通,故為二十四化之首也。 《龍虎山志》:豢龍僧俗姓劉氏,能豢龍。五季時,偕鄰涂 公往山,見山中有井,令涂公提鞋以竢僧入井。越五 日,從白水井出。土人神之,祀以禱雨。明朝諡「大德禪 師。」

王穉登《虎苑》貴州僧,結庵龍虎山下。嘗赴齋於市人 家,倩四僕肩輿行,至「即向主人求密室,閉僕其內,加 扃鑰,戒勿與食。主人念僕遠來,不當令枵腹,俄聞咆 哮走,視之,皆虎也。驚悸,毛竦爭來言,僧但微笑。齋罷, 啟鑰喚出,依然僕也,遂舉輿去。」蓋僧以法攝制山中 虎耳。

《貴溪縣志》:「金蓬頭號野庵,永嘉人也。遊龍虎山,館於 蓬萊庵,攀陟崖壑,侶鹿豕,藉雲露。嘗夜坐盤石,蛇值於前,輒愕而遁。歲旱,叩龍井召龍語,龍出聽,踰時漸 小,躍入袖中,乃警以偈,龍騰奮入水,少頃而雨。後隱 武夷山之上庵,眾謀藥死,預知之,命徒鑿竅地中,服 而吐出。今名吐丹井。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