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56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五十六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六卷目錄

 丹水部彙考

  考

 丹水部總論

  新鄉縣志改丹入衛議

 丹水部藝文一

  移丹河記        唐武少儀

  小丹河圖記        明郭經

  重開丹沁河渠記       婁樞

 丹水部藝文二

  西歸渡丹河        唐元稹

  丹水            杜牧

  別丹水         宋王禹偁

 丹水部紀事

 灞水部彙考

  考

 灞水部藝文一

  三月三日於灞水曲餞豫州杜長史別昆季序

              唐宋之問

 灞水部藝文二

  灞岸           唐胡曾

  灞上感別          羅鄴

 灞水部選句

 灞水部紀事

 灞水部雜錄

 滻水部彙考

  考

 滻水部藝文

  晦日滻水應制      唐沈佺期

  安州道中經滻水有懷    劉長卿

  早秋滻水送人歸越      陳羽

  送王龜拾遺謝官後歸滻水山居 趙嘏

 滻水部選句

 滻水部紀事

 滻水部雜錄

 滻水部外編

山川典第二百五十六卷

丹水部彙考 编辑

《山海經》之「丹水。」

「丹水源委,古今所傳不一。一出今陝西西安府商州 城東南二百里之竹山,東流入河南南陽府淅川縣, 與淅水合。又南至新野縣城南,與淯水、泌水合流。又 南至湖廣襄陽府界,合均水南入漢江。一出今山西 澤州高平縣城北五十里發鳩山,東南流合白水,至 陽城縣,穿太行東入河南懷慶府城南,會泌水東入」 黃河。一出今山東萊州府濰縣塔山,為「東丹河」,流至 青州府壽光縣界,復歸本縣境,東北流入于海。一出 濰縣几山,為「西丹河」,流經昌樂縣西,與東丹河合流, 東北入于海。

按《山海經南山經》「丹穴之山,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 渤海。」

《西山經》「竹山,丹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 玉,多人魚。」

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 膏,其源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是生元玉,玉膏所 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五味乃馨。」

《北山經》「蟲尾之山,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按:《漢書地理志》「弘農郡丹水」水出上雒冢嶺山,東 至析入鈞密陽鄉,故商密也。

上黨郡高都。莞谷,丹水所出,東南入《泫水》。

東萊郡。有之。罘山祠居土山,聲洋,丹水所出,東 北入海。

琅邪郡「朱虛。」凡山,丹水所出,東北至壽光入海。 按《淮南子地形訓》:「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 不死。」

丹水出《高褚》。

按《水經》,「丹水出京兆上洛縣西北冢嶺山。」名高豬 山也。丹水東南流與清池水合。水源東北出清池山。 西南流入于丹水。

東南過其縣南。縣。故「蜀。」李云疑作屬京兆,晉分為郡。《地道記》曰:「郡在洛上,故以為名。」《竹書紀年》:「晉烈公三年, 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楚水》注之。楚水出上洛縣 西南楚山,昔四皓隱於楚山,即此山也。其水兩源合 舍。宋本無舍字於《四皓廟》東,又東逕高車嶺南。御覽高士傳高車山 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漢惠帝所立也漢高后使張良詣南山迎四皓之處因名高車山冀帶眾 流,北轉入丹嶺。宋本作丹水嶺上有四皓廟。丹水自倉野,又 東歷兔和山,即《春秋》所謂「左師軍于兔和,右師軍于 倉野」者也。

又東南過商縣南,又東南至于丹水縣,入于汋。契 始封商。魯連子曰:「在太華之陽。」皇甫謐、闞駰並以為 上洛商縣也。殷湯之名起於此矣。丹水自商縣東南 流注,歷少習,出武關。應劭曰:秦之南關也,通南陽郡。 《春秋左傳哀公四年》,楚左司馬使謂陰地之命大夫 士薎曰:「晉、楚之」當作有盟,好惡同之。不然,將通於少習 以聽命者也。《京相璠》曰:「楚通上洛,阸道也。漢祖下浙、 酈,攻武關」,浙當作析史記高祖降析酈因襲攻武關破《文穎》曰:「武關右。」謝云 疑作在浙縣西一百七十里,弘農界也。丹水又東南流 入臼口,歷其戍下。又東南,浙水出浙縣西北弘農盧 氏縣大蒿山,南流逕修陽縣故城北,縣即浙之北鄉 也。又東入浙《縣統》宋本作流結成潭,謂之龍淵,清深神異。 《耆舊傳》云:「漢祖入關,逕觀是潭,其下若有府舍焉。」事 既非恆,難以詳矣。其水又東,逕其縣故城北,蓋《春秋》 之白羽也。《左傳·昭公十八年》,楚使王子勝遷許於浙 是也。郭仲產云:「相承言此城漢高所築,非也。」余按《史》, 楚襄王元年,秦出武關,斬眾五萬,取浙一十五城。漢 祖入關,亦言下浙。酈非無城之言,循之則可矣。浙水 又歷其縣東,王莽更名縣為古亭也,而南流入丹水 縣,注于丹水。故丹水會汋有浙口之稱。丹水又東南, 逕一故城南,名曰三戶城。昔漢祖入關,王陵起兵丹 水,以歸漢祖,此城疑陵所築也。丹水又逕丹水縣故 城西南,縣有密陽鄉,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師所 戍也,春秋之三戶矣。杜預曰:「縣北有三戶亭。」《竹書紀 年》曰:「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戶郛」者是也。水出丹魚,先 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赤光上照如火。網而取 之,割其血以塗足,可以步行水上,長居淵中。丹水東 南流至其縣南,黃水出北予山。予一作子黃谷,南逕丹水 縣南,注于丹水。黃水北有墨山,山石悉黑,繢彩奮發, 黝焉若墨,故謂之「墨山。」今河南新安縣有石墨山,斯 其類也。丹水南有丹崖山,山悉赬壁霞舉,若紅雲秀 天二岫,更為殊觀矣。丹水又南逕南鄉縣故城東北。 漢建安中,割南陽右壤為南鄉郡。逮晉,封宣帝孫暢 為順陽王,因為立順陽郡,而南鄉為縣,舊始酇城,永 嘉中,丹水浸沒,至永和中,徙治南鄉故城。城南門外, 舊有郡社柏樹,大三十圍,蕭欣為郡,伐之,言「有大蛇 從樹腹中墜下,大數圍,長三丈,群小蛇數十,隨入南 山,聲如風雨。」伐樹之前,見夢於欣,欣不以厝意。及伐 之,吏孫云吏疑作更少日果死。丹水又東逕南鄉縣北。興寧 末,太守王靡之改築今城,城北半據在水中,左右夾 溪。宋本作夾澗深長,及春夏水漲,望若孤洲矣。城南有晉 順陽太守丁穆碑,郡民范甯立之。丹水逕流兩縣之 間,歷於中之北,所謂商於者也。故張儀說楚絕齊、許 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謂以此矣。《呂氏春秋》曰:「堯有丹 水之戰,以服南蠻。」即此水也。又南合汋水,謂之浙水。 按《述異記》,龍巢山下有丹水,水中有丹魚。

按:《魏書地形志》:「平昌郡朱虛。」前漢屬瑯琊,後漢屬 北海,晉屬瑯琊,後屬。「有几山」,丹水所出。

上洛郡上洛。前漢屬弘農,後漢屬京兆,晉屬。有丹 水、南秦水。

按:《隋書地理志》,「上洛郡上洛。」有秦嶺山、熊耳山、洛 水、丹水。

按:《唐書地理志》:「澤州高平郡高平。」有泫水,一曰「丹 水。」

懷州,「河內郡,河內。」有太行山。有丹水。

按:《寰宇記》,赤水,即丹水也。唐置丹溪縣于此,丹溪水 合于僰溪,故改南州為僰州焉。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丹水,澤州高平縣有泫水, 一曰丹水,漢上黨高都縣莞谷丹水所出,東南入泫 水。」高都澤州晉城縣隋曰丹川

按:《金史地理志》:「濰州,昌樂。」有丹水。

澤州「晉城。」有丹水。

高平。有丹水。

商州,「上洛。」有「丹水《嶢關》。」

丹水,源出陝西商州竹山,東流至內鄉,與淅水合。 按《明一統志》:山西澤州丹水,在州城東北三十里,舊 號泫水,源出高平縣西北仙公山,南流合白水入沁 河。

按《陝西通志》:「丹水出商州竹山,東流入河南界。沛公 圍宛,定南陽至丹水,即此。」

按《西安府志》:「商州城東南二百里有竹山,丹水所出 也。」

丹水在州東二十里。灌張村龍車寨田數百頃楚水在州境。源出楚山,有兩源,下流相合,入于丹水。 月兒潭在州境。水圓似月,有巨石,難通舟楫。崔湜謂 「可通輓輸」,即此。萬曆中,丹水漲,沙壅潭平,舟楫自是 大通。

按《河南通志》:「丹水源出陝西商州竹山,東流經淅川 縣西,與淅水合。」

按《南陽府志》淅川縣丹水,一名粉青江,源出京兆上 洛縣西北冢嶺山。《翰墨全書》云,「出象飲山。」《一統志》云 「出陜西商南縣竹山,東流至內鄉與淅水合。」淅水即 淅川縣正南之水也。

淅水,源自商南縣東流,會湯滔、回車等河,與丹水合 流,達漢江。

內鄉縣黃水,在縣西五里。源出丹水保山,繞城南五 里入湍水。《水經注》云:「黃水出北予山黃谷,南逕丹水 縣南,入於丹水。」

按:《襄陽府志》均州,均水在州城東。《漢書地理志》云:「丹 水東折入均水。」

按《山西通志》:丹水在澤州城東北三十里,源出高平 縣西北仙公山,南流合白水,東至河南懷慶府界入 沁河。

按《高平縣志》,發鳩山在城北五十里,為丹水之源。 丹水在縣西北發鳩山之陽,亦曰泫水,東合白水,瀉 於沁河。《水經注》曰:「丹水出高都城東北阜下,俗謂之 源源水。」《山海經》曰:「沁水東有丹林,丹水出焉。又東會 絕水。」《地理志》曰:「高都有莞谷,丹水所出,東南入絕水。」 是也。絕水出泫氏西北楊谷,故《地理志》曰:「楊谷,絕水 所」出,左會長平水,水出長平西北小山,東南流經其 縣故城,泫氏之長平亭也。《上黨記》曰:「長平城在郡南 山中。丹水出長平城北山,南流。」此其大概也。

源潔泉在縣西南三十里原村。周迴四丈,深一丈五 尺。泉源湧出,色清味甘,冬溫夏涼,東西分引溉田。西 南流十餘里,合山水經許莊,名許河,東南流數里入 丹河。

浮雲橋在縣西北五里丹河上。

長河,在縣東北,南流入丹水。

按《陽城縣志》,沁河即泊水,由沁水縣郭壁鎮入縣東 北屯城里,逕潤城沁渡,迤邐而南。澤水入焉。又東 南流,逕午壁亭,至公娥澗出山口,即枋口也。建瓴下 注,至覃懷會丹水入黃河。

按《澤州志》,「丹水在郡東里許。」

白水在州南一里。源出五龍池,東流合丹水。

源漳水在州東北三十里。源出可寒山,東流入丹水。 《漢地理志》云:「高都縣有莞谷,丹水所出,東南入絕水。」 即此。

龍門峽,在郡東三十五里。兩山夾流,即丹水也。 按《陵川縣志》,「蒲河在縣城西北二十里,南流合丹河 入沁河。」

按《懷慶府志》:「丹河在府城東北十五里,源出澤州界 內,穿太行,名曰丹口,南流三十里入沁河。」

按《山東通志》:「青州府東西二丹河,東丹河源出昌樂 縣方山,西丹河源出臨朐縣丹山,二水皆北流至昌 樂廢縣城西,合流至壽光縣界入海。」

按《萊州府志》,濰縣城東南六十里有塔山,東丹河發 源於此。《元志》為方山,在縣城西南五十里,亦謂東丹 河發源處,疑即此山之誤。

縣城西南八十里,有「几山」,山形如几,《西丹河》發源於 此。

東丹河一名「東于河」,自濰縣塔山下流至壽光縣界, 復達本縣境,東北流入海。

西丹河,一名「西于河」,自濰縣几山經昌樂縣西,下流 合東丹河,東北入海。

按《青州府志》壽光縣「丹水,即昌樂東丹河也,東北流 經縣東三十里,達于濰,又東入于海。」

昌樂縣東丹河,源發方山西麓,轉流城西。萬曆四十 一年,知府定興王公、知縣澧州劉公建葺石橋。 西丹河,源出紀山,按《竹書》云:「堯放丹朱于丹水。」朱虛 縣有丹山,又名堯山,下帶長坂,曰破車峴,東西二丹 水出焉,北入于海。

新泉在城東北,西流入丹水。

丹水部總論 编辑

《新鄉縣志》。

改丹入衛議 编辑

《新志》曰:「改丹入衛,猶改沁入衛也。其地形之高下,水 勢之緩急,泥沙之淤塞,開渠之阻絕,與沁水同。衛不 能容沁,久受其害矣。獨能容丹而受其害乎?丹河源 出山西,穿太行,由疙疽坡、狄家嶺南注而下,中間分 散有十八道小溝渠,民間引為灌田總流,南經張店 至劉村入沁水,首尾三十餘里。其與衛水相通者,係上下溝渠內東流第二道,由清化鎮南,有金鎗、狗跑 泉等水相聚,逶迤而東,經修武治南,北轉城東門外, 又東經獲嘉治北,又東名蔣河,至新鄉縣西北名合 河店入小清河,而因以入于衛,相沿凡數百十里,名 為丹之支流,而實非丹水矣。若欲將丹水全身由張 店改折而東,過狗跑泉通衛,則丹至「張店地勢傾下, 入沁甚易,勢不能挽。若從上而東流,第二道小溝渠 通衛,則丹正自嶺而下,奔潰傾跌,橫截下住,何由東 流?」議者徒欲引丹入衛,殺沁勢一二耳,而增衛害者 什九焉,奚可哉?總之,改丹改沁為救徐邳以南漕運 計耳。而北地運道為兗、豫芻糧所繫,療腸內而塞咽 喉,此所為救一河患「添一河患」者也。萬曆間,總河舒 委勘本縣,知縣盧大謨痛言其害,事遂寢。

丹水部藝文一 编辑

《移丹河記        》唐·武少儀

高平,古泫氏邑也。其沿代改名,《圖經》詳矣。初相地而 居之,蓋以土厚水深為善。農鑿井而飲者,則穿壤剖 石為艱,故千家之中,數井而已。綆以遠引而多絕,瓶 以難升而驟羸,則雖有端賜之機智,無施其巧捷;雖 有管寧之仁惠,無杜其忿𩰚。況牛馬俟乎滿腹,必遵 乎十里之河;而瓜蔬期乎給口,常望一旬之雨,朝夕 「勞苦,歲時饑饉,可勝道哉?」嘻!凡為前弊滋久,終俟後 賢乃革。不然者,豈子男百輩而莫之是恤?貞元七年, 潞州屯留令平原明濟,受連帥相國大司空義陽王 李公之命,假領茲邑,撫按疲黎,其清勤簡惠,不異于 屯留之政,政可知也。下車之日,咨訪故老,問人疾病, 僉曰公之至也,俗詠其蘇矣。惟水之「歉,詎敢求救于 公也。」明侯聞之,若疚于心,且形于色,曰:「夫窮必有泰, 固常理也。此其無望,前或未思,吾將退而慮之。」由是 發《智周》之妙,躬循郊原,同究川谷,度高下勢,相引決 之宜。有丹水者,始自縣之西北,山源高而派平,可議 壅以導。明侯載審厥事,將利于人,乃下謀于鄉耋,次 白于郡守,上言于節制,才獲所請,爰臧其功。乘井稅 之暇,候農桑之隙,先儲乎薪芻之物,次具乎鍬鍤之 器。然後量功命日,使里人樂助,競子來而展力。故不 更數,宛其有成。始瀦流而為潭。因疏渠以遶郭,築防 以補其陷隙,刳木以道其險阻。脈分枝散,貫邑周閭。 濔濔苔草之間,陰陰槐柳之下。遂使家開沼沚,戶植 芰荷。「濫觴可以寄傲,垂釣可以烹鮮,豈直豐畦圃之 沃灌,恣閭閈之飲濯,路有奉漿之義,井為應汲之泉, 人無荷擔之勞,畜無奔走之困而已也。」復于潭側,特 建水祠,列樹敞亭,別成佳境,將俾水依神而永久,人 賴水而無極,庶功用不再,且祈報有歸焉。明侯睹夫 眾情之欣洽,足以閒居而賞玩。化舄之餘,閱王鳧之 雙飛;臨堂之際,調宓琴而合響。斯其義爾。君子曰:「政 無大小,以勤民為良;事無工拙,以利物為貴。」如明侯 者,實兼而有之。其由我大司空義陽王以至公且明 推獎而致此者矣。余偶以行役,經過于斯,耳聆嘉謠, 目覽異績,緇黃耆艾,因請余以紀事。余誠忝跡于文 者,姑具述義陽王之舉,明侯之善,亦何辭焉?是則勉 而志之。

小丹河圖記        明郭經 编辑

「覃懷東北十餘里,丹河在焉。」源出山西高平,穿太行 名曰「丹口」,南流三十里入沁河。沁源亦出山西沁州 綿山,穿太行,達濟源,逕武陟入黃河。其流湍駛而瀕 城邇,駛則善齧,而邇則為害也。乃若小丹河分丹口 之水,別為一支石閘斗門而下,涓涓如線。每值秋霖 漲泛,壅以沙石,必督畚鍤從事,乃克順流東注,抱許 梁,由劉、秦二橋折而南,繞清化鎮,復東流至金牆村, 凡四十里。又稍折而北,紆曲東行,歷南謝村,凡三十 五里。環修武城至司家橋,凡五十里。逕獲嘉縣北,迤 邐而東,至三橋,凡四十里,達新中合河鎮三十里有 奇,入衛水。此小丹河渠資益漕運者也。或曰:「旱則虞 其涸也,澇則虞其溢也。夫障而疏之」,存乎人耳。文潞 公謂河溢非天災,其亦三復斯語乎?

重開丹沁河渠記       婁樞 编辑

懷慶地狹民稠,役繁賦重。古稱富庶者,以有溝渠利 雲雨由人也。丹、沁二河皆自北而南,下穿太行以達 河內之境。丹東、沁西,相距五十里。沁出山處,枕濟源、 河內之交,東南至郡城,又東南至武陟,逶迤百五十 里,入於河。丹水歷長平之南,萬善驛之東,出山僅三 十里,會於沁以達於河。丹分十八支派,沁分五渠,俗 稱五龍口,曰利人、曰豐稔、曰廣濟、曰溫潤、曰減水。而 五渠又東有支派,引水灌田。三代以前無所考,《志》稱 秦渠。至漢劉頌為河內太守,表罷三公水碓,而民獲

其利,則秦漢間已有之。流久善汎,岸久善崩,變溉為
考證
淤,利為病者,勢也。淘淤止突,若隋盧賁、唐溫造、崔弘

禮、元潭澄,代不乏賢。我朝弘治以前,屢有濬塞,《張寅 碑》可考。七十年來利人豐稔通行,而廣濟諸渠久塞。 隆慶丁卯,文安紀公自冬官郎來守是邦,明年戊辰, 自夏四月至秋七月不雨。公詢諸故老,諭諸鄉民,凡 陳興利以祛災者,不臨以勢,不限以時。於是四境之 民,或告開廣濟河,或告新開廣惠南河、廣惠北河,或 告開高橋河、普濟河。青衿王三汲輩欲於堯王泉新 開惠民河。公慨然曰:「前人開河以為民,後人乃不能 因勢而利導之,是所謂弗肯堂於底法,弗肯播於既 蕃也。」乃遍履其處,窮廣濟分派之原,於五龍口間有 存遺址者,面闊四丈,因濬之,深二丈,底半之,建橋閘 四十四,長一百五十餘里,可灌田五十餘頃。廣、惠南 北二河亦播流于沁之出山地名「石梯」者,俱闊一丈 五尺,深稱之底,得三之二。南建橋閘一十七,異流三 十五里,入沁,可灌田二百五十餘頃。高橋河易名康 濟河,下流雖存而上流久淤,乃疏濬三十餘里,闊一 丈,深八尺,底稱之建橋閘九,可灌田一百餘頃。普濟 河闊一丈五尺,深一丈,底稱之建橋閘九,「長三十里, 可灌田一百餘頃。《康濟河》播流於趙家莊,普濟河播 流於翠筠觀,俱出於丹而入於沁。惠民河則引堯王 泉以過五花泉,闊一丈,深稱之底半之,建橋閘七,行 十五里,附廣惠北河入沁,可灌田五十頃。六河共修 橋閘九十九,用夫五千名。」公又設餘穀五百餘石以 食之,亦古人興作救荒之意也。愬?六河作始於隆慶 二年七月,落成於明年二月,以數萬家千百年之利, 而成於五千人。數月之間,巡撫李公擊節嘆賞,以為 河渠成效甚速,為利甚溥,惠澤及民,當與河水共長 者也。夫旱潦者,天時也;溝洫者,地利也;引而導之者, 人力也。督人力,盡地利,以相天時之不及者,善政也。 前輩穆文簡公有言:「江北之待天時,不如江南之盡 人力;盡江南之人力,不如修三代之善政。」公可謂修 三代之善政者歟!政成將遷,而河內之不能久留也, 宜勒之石,以示後世同德之君子,得有所考,無俾世 迷。

丹水部藝文二 编辑

《西歸渡丹河        》唐·元稹

今朝西渡丹河水,心寄《丹河》無限愁。共到莊前竹園 下,殷勤為遶故山流。

丹水            杜牧 编辑

何事苦縈迴。離腸不自裁。恨聲隨夢去。春態逐雲來。 沉定藍光徹。喧盤粉浪開。翠崖三百尺。誰作「子雲臺。」

別丹水         宋王禹偁 编辑

曾經爛熳濯吾纓,忍別潺湲月夜聲。便入紅塵染詩 思,吟魂猶合數年清。

丹水部紀事 编辑

《淮南子》:「堯戰于丹水之浦。」

《竹書紀年》:「周敬王四十三年,宋殺其大夫皇瑗于丹 水之上,丹水壅不流。」

元王六年,丹水三日絕不流。

《威烈王》五年,晉丹水出,反潔。

《史記漢高祖本紀》:「沛公以宛守為殷侯,封陳恢千戶, 引兵西,無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西 陵。」

《澤州志》:「明濟,平原人。貞元初,由屯留令調高平。時邑 經改置,苦不得水,濟度丹河形勢,瀦潭疏渠,鑿引遶 郭,民大便之。」

《河南通志》:「楊承仙,猗氏人,懷州刺史。濬決古溝,引丹 水溉田,衣食河內,戶口無算,流人襁負而至,如歸市 焉。」

《山西通志》:「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五龍躍於丹水。」 《元史五行志》:「順帝至元三年六月,衛輝淫雨。至七月, 丹、沁二河泛漲,與城西御河通流,平地深二丈餘,漂 沒人民房舍田禾甚眾,民皆棲于樹木。郡守僧家奴 以舟載飯食之,移老弱居城頭,日給糧餉,月餘水方 退

灞水部彙考 编辑

水經之霸水

灞水本名「霸水」,源出今陝西西安府藍田縣東北玉 山之谷中,即古名滋水也。西流與渥水會,又至府城 東合滻水,北流至華陰縣,入于渭。

按:《漢書地理志》:「京兆尹南陵。」文帝七年置。沂水,出 藍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霸水亦出藍田谷,北入渭。 師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彰霸功。」

按:《水經渭水》東過霸陵縣北,霸水從縣西北流注之。 霸水者,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 滋水為霸水,以顯霸功。水出藍田縣藍田谷,所謂多 玉者也。西北有銅公水,次東有輕谷水,二水合而西 注之,又西流入渥水。渥水又西逕嶢關,北歷柳嶢城, 東西有二城,魏置清渥軍于城內,世亦謂之清渥城 也。秦二世三年,漢祖入自武關攻秦,趙高遣將距于 嶢關者也。《土地記》曰:藍田縣南有嶢關,地名嶢柳,道 通荊州。《晉地道記》曰:關當上洛縣西北,渥水出焉,北 流入霸。霸水又北歷藍田川,逕藍田縣也。《竹書紀年》: 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蓋子向之故邑也。川 有漢臨江王榮冢。景帝以罪徵之,將行,祖于江陵北 門,車軸折,父老泣曰:「吾王不反矣。」榮至,中尉郅都急 切責王,王年少,恐而自殺。葬于是川。有燕數萬,銜土 置冢上,百姓矜之。霸水又左合滻水,歷白鹿原東,即 霸川之西,故芷陽矣。《史記》:秦襄王葬芷陽者也,是謂 之霸上。漢文帝葬其上,謂之霸陵。上有四出道以瀉 水,在長安東南三十里。故王仲宣賦詩云:「南登霸陵 岸,迴首望長安。」漢文帝嘗欲從霸西馳下峻坂,袁盎 攬轡于此處。上曰:「將軍怯也。」盎曰:「臣聞千金之子,坐 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聖人不乘危。今馳不測, 如馬驚車敗,奈高廟何?」上乃止。霸水又北,《長水》注之。 水出杜縣白鹿源,其水西北流,謂之荊谿。疑脫一荊字谿 水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水有二源,西川上承磈山 之斫槃谷,次東有苦谷,二水合而東北流,逕風涼原 西。《關中圖》曰:「麗山之西,川中有阜,名曰風涼原,在磈 山之陰,雍州之福地,即是原。」其水傍谿北注,原上有 漢武帝祠。其水右合東川水,出南山之石門谷孟谷, 次東有大谷,次東有雀谷,東有土門谷。五水。北谷西 北歷風涼原東,又北與西川會。原為二水之會,亂流 北逕宣帝許后陵東,而北去杜陵十里,斯川于是有 狗枷之名。川東亦曰白鹿原也,上有狗枷堡。《三秦記》 曰:「麗山西有白鹿原,原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時,有大 狗來下,有賊則狗吠之,故一堡無患,故川得厥目焉。」 川水又北逕杜陵東。元帝初元元年,葬宣帝杜陵,北 去長安五十里。陵之西北有杜縣故城,秦武公十一 年縣之。漢宣帝元康元年,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更名 杜縣為杜陵也,王莽之饒安也。其水又北注荊谿。《荊 谿》水又北入霸縣。孫云疑作霸水又有溫泉入焉。水發自原, 下入荊谿水,亂流注于霸,俗謂之滻水,非也。《史記音 義》文帝出安門注云:「在霸陵縣,有故亭」,即《郡國志》所 謂長門亭也。《史記》云:「霸滻,長水也。」雖不在祠典,以近 咸陽,秦漢都,涇渭長水,盡得比大川之禮。昔文帝居 霸陵北臨廁,指新豐路示慎夫人曰:「此走邯鄲道也。」 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悽愴悲懷,顧謂群 臣曰:「以北山石為槨,用紵絮斮陳漆其間,豈可動哉?」 《釋之》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無可欲, 雖無石郭,又何戚焉。」文帝曰:「善。」拜廷尉韋昭曰:「高岸 夾水為廁,今斯原夾二水也。」此後皆敘霸水事舊本錯誤以南門續此今移 正霸水又北,會兩川又北,故源左出焉。霸水又北,逕 王莽九廟南。王莽地皇元年,傅徵天下工匠,壞撤西 苑建章諸宮館十餘所,取材瓦以起九廟笇,及吏民, 以義入錢穀助成九廟。廟殿皆重屋,太初祖廟東西 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餘廟半之,為銅薄櫨,飾以 金銀雕文,窮極百工之巧,褫高增下,功費數百巨萬, 卒死者萬數。霸水又北逕枳道,在長安縣東十三里, 王莽九廟在其南。漢世有白鶖群飛,自東都門過于 枳道,呂后祓除于霸上,還見倉狗戟脅,于斯道也。水 上有橋,謂之霸橋。地皇三年,霸橋木災,自東起,卒數 千,以水汎沃救不滅,晨燌夕盡。王莽惡之,下書曰:「甲 午火橋,乙未立春之日也。」予以神明三年終冬,絕滅 霸駁之橋,欲以興成新室,統一長存之道。其名霸為 「長存橋」,《霸水》之宋本作又北,左納漕渠,絕霸右出焉。東逕 霸城北,又東逕子楚陵北。皇甫謐曰:「秦莊王葬于芒 蕩之麗山,京兆東南霸陵山。」劉向曰:「莊王大其名立 墳者也。」《戰國策》曰:「莊王字異人,更名子楚,故世人猶 以子楚名陵。」又東逕新豐縣,右會故渠,上承霸水,東 北逕霸縣故城南。漢文帝之霸陵,漢縣也,王莽更之 曰水章。魏文帝黃初元年徙長安,金狄重,不可致,因 留霸城南。人有見薊子訓與父老共摩銅人,曰:「正見 鑄此時」,計其日,似近五百年矣。故渠水又東北,逕劉

更始冢西,更始二年為赤眉所殺,故侍中劉恭夜往
考證
取。一作收而埋之。光武使司徒鄧禹收葬于霸陵縣。更

始尚書僕射行大將軍事鮑永,持節安集河東,聞更 始死,歸世祖,累遷司隸校尉,行縣逕更始墓,遂下拜 哭,盡哀而去。帝問公卿,太中大夫張湛曰:「仁不遺舊, 忠不忘君,行之高者。」帝乃釋之。又東北逕新豐縣,又 合漕渠,漢大司農鄭當時所開也。以渭難漕,命齊水 工徐伯乃發卒穿渠引渭。今源自昆明池,南傍山原, 東至于河,且田且漕,大以為便。今霸水又北,逕秦虎 圈東,《列士傳》曰:「秦昭王會魏王,魏王不行,使朱亥奉 璧一雙。秦王大怒,置朱亥虎圈中。亥瞋目視虎,眥裂 血出濺。」舊本作踐虎,虎不敢動,即是處也。霸水又北,入於 渭水。渭水又東,會成國故渠,渠魏尚書左僕射衛臻 征蜀所開也,號成國渠,引以澆故田。其瀆上承汧水 於陳倉東,東逕郿及武功槐里縣北。渠左有安定梁 嚴冢,碑碣尚存。逕漢武帝茂陵南,故槐里之茂鄉也。 應劭曰:「武帝自為陵,在長安西北八十餘里。」《漢武帝 故事》曰:「帝崩後見形,謂陵令薛平曰:『吾雖失勢,猶為 汝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磨刀劍乎?自今以後,可禁 之』。」平頓首謝,因不見。推問,陵傍,果有方石,可以為礪, 吏卒常盜磨刀劍,霍光欲斬之。張安世曰:「神道茫昧, 不宜為法。」乃止。故阮公《詠懷詩》曰:「失勢在須臾,帶劍 上吾丘。」陵之南故渠又北分為二渠,東涇虎圈南,而 東入霸。一水北合渭,今無水。

東入於河。《春秋》之渭汭也。《左傳閔公三年》:「虢公敗 犬戎於渭隊。」左傳作二年服虔曰:隊謂汭也。杜預曰:「水之 隈曲曰汭。」王肅云:「汭,入也。」呂忱云:「汭者,水相入也。水 會,即船司空所在矣。」《地理志》曰:渭水東至船司空入 河。服虔曰:縣名都官。《三輔黃圖》有船庫官,後改為縣, 王莽之船利者也。

按:《魏書地形志》,「京兆郡霸城。」郡治。二漢曰霸陵,晉 改屬。有軹道亭、張門亭、霸水、溫泉、安昌陂。

按:《唐書地理志》:「華州華陰。」自苑西引渭水,因石渠 會灞、滻,經廣運潭,至縣入渭。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灞出藍田谷,北入渭,在京 兆府萬年縣東二十一里。」《西征賦》:「南有元灞素滻。」《郡 縣志》:即秦嶺之下流,東南自商州上洛縣界流入,又 西北流合滻水入渭。白鹿原在萬年縣東二十里,亦 謂之霸上。《通典》:「荊溪下流也,故滋水,秦穆公更名, 以彰霸功。」

按:《金史地理志》:「京兆府藍田。」有藍田山、蕢山、灞水。 按《續文獻通考》陝西西安府:「霸水,在府城東二十里, 本名滋水,源出秦嶺,合藍谷諸水入滻。」

按《陝西通志》:西安府藍田縣城東南三十里,有玉山, 一名覆車山。計然曰:「山出玉英,因名玉山,灞水之源 出其谷。」

按《西安府志》:灞水,在府城東二十里,合藍谷、傾谷諸 水入滻水,北注于渭。

按《藍田縣志》,灞水在縣城東南二十里,即古滋水。 庫峪水在縣城西南五十里,北流合滻入灞。

清河,在縣城東南,即古藍水,西北流入灞。

灞水部藝文一 编辑

三月三日於灞水曲《餞豫州杜長史別昆季序》

唐宋之問

上巳佳遊,近郊春色。朱軒映野,見東流之祓禊;白雲 在天,愴南登之送別。杜長史言辭灞滻,將適荊河,戀 舊鄉之喬木,藉故園之芳草。嶺原四鳥,是日分飛;輿 泉二龍,此時云遠。綠潭一望,青山四極。秦人去國,乘 右輔之修途;洛客思歸,憶東京之曲水。請染翰操紙, 即事形言,各賦《蘭亭》之詩,咸申葛陂之贈。

灞水部藝文二 编辑

《灞岸           唐》·胡曾

長安城外白雲秋,蕭索悲風灞水流。因想漢朝離亂 日,仲宣從此向荊州。

灞上感別          羅鄴 编辑

灞水何人不別離,無家南北倚空悲。十年此路花時 節,立馬霑襟酒一巵。

灞水部選句 编辑

唐徐堅《錢塘永昌》詩:「郎官出宰赴伊瀍,征傳駸駸灞 水前。」

楊巨源《賦得灞岸柳》詩:「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 為行人。」

許渾《灞上逢元九處士東歸》詩:「瘦馬頻嘶灞水寒,灞 南高處望長安。」

李商隱《淚》詩:「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沈彬《都門送別》詩:「一條灞水清如劍,不為離人割斷愁。」

灞水部紀事 编辑

《漢書高祖本紀》:「元年冬十月,沛公至灞上,秦王子嬰 素車白馬,係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枳道旁。」 《陝西通志》:「元帝建昭四年六月,藍田地震,山崩,壅灞 水。」

《宋書符瑞志》:「晉懷帝永嘉六年二月壬子,玉龜出灞 水。」

《冊府元龜》,「隋高祖開皇五年九月,改灞水曰滋水。」 《唐書。五行志》:「德宗貞元元年八月,旱甚,灞滻將竭,井 皆無水。」

貞元四年八月,灞水暴溢,殺百餘人。

《僖宗本紀》:「中和元年四月戊寅,王玫伏誅。程宗楚,朔 方軍節度使唐弘天及黃巢戰于咸陽,敗之。壬午,巢 遯于灞上。」

灞水部雜錄 编辑

《博物志》:「庭州灞水,以金銀鐵器盛之皆漏,唯瓠葉則 不漏。」

滻水部彙考 编辑

水經之滻水

滻水,源出今陝西西安府藍田縣之谷中,即古所謂 「風涼原」也。西北流至府城東,合石門峪、庫峪、金谷、廣 谷、採谷諸水,北流入于灞。又合灞水至華陰縣入于 渭。

按《水經》,「滻水出京兆藍田谷,北入于灞。」《地理志》曰: 「滻水出南陵縣之藍田谷,西北流,與一水合。水出西 南莽谷,東北流注滻水。」滻水又北歷藍田川,北流注 于灞水。《地理志》曰:「滻水北至灞陵入灞水。」

按:《魏書地形志》:「京兆郡山北。」有風涼原。有苦谷,滻 水出焉。

按:《唐書地理志》,「京兆府京兆郡萬年。」赤本大興,武 德元年更名。二年析置芷陽縣,七年省。總章元年析 置明堂縣,長安二年省,天寶七載曰「咸寧」,至德三載 復故名。有南望春宮,臨滻水。

華州,「華陰郡,華陰。」自苑西引渭,因石渠,會灞滻逕 廣運潭,至縣入渭。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滻出藍田谷,北至萬年縣 入渭。」《水經》云:「北入于灞。」《上林賦》云:「始終霸產,唐望春 宮,臨滻水。」北歷藍田川,北流注于灞水。韋堅治漢、 隋運渠,絕灞滻,並渭而東,至永豐倉,與渭合。

長樂坡。在萬年縣東北十二里,即滻川之西岸 木滻陂。隋文帝更名。

按《遊城南註長安志》云:「少陵原南接中南山,北直滻 水,本為鳳棲原。漢許后葬少陵,在司馬村之東,因即 其地闢為少陵原。」杜牧之自志云:「葬少陵司馬村。」柳 宗元志伯妣墓曰:「葬萬年之少陵原。」實鳳棲原也。原 脈起自南山,曲原西北,岡阜相連,纍纍不斷,凡五十 里。然則鳳棲、少陵,其實一本,因地異名耳。漢總謂之 洪固原。今萬年縣有洪固鄉。司馬村在今長安城之 東南,少陵在村之東北,則滻水在東,非在北矣。少陵 東接豐梁原,或作鳳涼原,滻水出焉;東北對白鹿原, 荊谷水出焉,二水合流入渭,杜甫詩所謂「天高素滻 原」是也。少陵之東岡下,即滻水之西岸,其地有泉,舊 傳有犢跑鳴而泉出,今謂之鳴犢鎮。

按:《續文獻通考》:「陝西西安府:滻水,在府城東十五里, 源出藍田縣,合金谷水北流入霸水。」

按:《明一統志》:陝西西安府長樂坡,在府城東北一十 里,滻水西岸。

荊谷水,發源秦嶺之荊谷,西北流合廣谷、採谷、庫谷、 石門谷諸水而為《滻水》。

龍首渠,引滻水入府城,隋初穿渠,因得龍首,故名。 按《陝西通志》西安府滻水,在府城東十五里,出藍田谷,至灞陵入渭

黃渠在咸寧縣堰水上少陵原,東流入滻水。

按《藍田縣志》,「石門峪水,在縣西南四十里,合荊峪、廣 峪諸水,自白鹿原東流入滻。」

庫峪水,在縣西南五十里。北流合滻入灞。

滻水部藝文 编辑

《晦日滻水應制      》唐·沈佺期

素滻接宸居。青門盛祓除。摘蘭喧鳳野。浮藻溢龍渠。 苑蝶飛殊懶。宮鶯囀不疏。星移天上入。歌舞向儲胥。

安州道中經滻水有懷    劉長卿 编辑

征途逢《滻水》,忽似到秦川。借問朝天處,猶看落日邊。 映沙晴漾漾,出磵夜濺濺。欲寄西歸恨,微波不可傳。

早秋滻水送人歸越      陳羽 编辑

涼葉蕭蕭生遠風。曉鴉飛度望春宮。越人歸去一搖 首,腸斷馬嘶秋水東。

送王龜拾遺謝官後歸滻水山居 趙嘏 编辑

水邊殘雪照亭臺,臺上風襟向雪開。還似當時姓丁 鶴,羽毛成後一歸來。

滻水部選句 编辑

唐劉憲《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詩》:「滻水浮光共幕 連。」

王建《御獵》詩:「青山直遶鳳城頭,滻水斜分入御溝。」 武元衡《送嚴秀才》詩:「灞滻別離腸已斷,江山迢遞信 仍稀。」

劉禹錫《虎丘寺見元相公二年前題名詩》:「滻水送君 君不還,見君題字虎丘山。」

鮑溶《倚瑟行》詩:「金輿傳驚灞滻水,龍旗參天行殿巍。」

滻水部紀事 编辑

《唐書五行志》:「德宗貞元元年八月,旱甚,灞滻將竭,井 皆無水。」

《北夢瑣言》:唐陝州廉使盧沆,在舉場甚有時稱。曾於 滻水逆旅遇宣宗皇帝微行,意其貴人,斂身迴避。帝 揖與相見,沆乃自稱「進士盧沆。」帝請詩卷,袖之,乘騾 而去。

《續酉陽雜俎》:韋溫為宣州,病瘡於首,因託後事於女 壻,且曰:「『予年二十九為校書郎,夢滻水中流,見二吏 賫牒相召,一吏至,言彼墳至大,工須萬日,今未也。今 正萬日,予豈逃乎』?不累日而卒。」

滻水部雜錄 编辑

《西京記》:「西京東市平準署東隅有放生池,分滻水渠 自導政坊東城西流注之,俗號海北,又曰滻水。西崖 有坂,舊名滻水,隋文帝惡坂之名,改名長樂坡。」

滻水部外編 编辑

《酉陽雜俎》:僧無可言,近傳有白將軍者,於曲江洗馬, 馬忽跳出驚走,前足有物,色白如衣帶,縈繞數匝,遽 令解之,血流數升。白異之,遂封紙帖中,藏衣箱內。一 日送客至滻水,出示諸客,客曰:「盍以水試之?」白以鞭 築地成竅,置蟲於中,沃盥其上。少頃,蟲蠕蠕如長,竅 中泉湧,倏忽自盤若席,有黑氣上騰如香煙。眾懼曰: 「必龍也。」遂急歸。未數里,風雨忽至,大震數聲。

《北夢瑣言》:「唐黃寇奔衝,有小朝士裴,忘其名,移挈妻 子南趨漢中。纔發京都,其室女路次暴亡,兵難揮霍, 不暇藏瘞,其為悲悼可知也。行及洛谷,夜聞其女有 言,不見其形,父母怪而詰之,女曰:『我為滻水神之子, 強暴誘歸其家。厥父怒其以妄殺生人,遽行笞責,兼 遜謝撫慰,差人送來。緣旦夕未有託,且欲隨大人南』」 行,俾拔茅為苞,致於箱笥之中,庶以魂識依止,飲食 語言不異於常。爾後白於嚴慈云:「已有生處。」悲咽告 辭而去。夫鬼神之事,世所難言,素滻之靈,有義方之 訓,所謂聰明正直之流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