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9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九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二卷目錄

 山西總部藝文二

  晉論          明郭子章

  送喬太常祀山以西序    李夢陽

  三晉正學編自序      范弘嗣

  晉國賦          張鳳翼

 山西總部紀事

 山西總部雜錄

職方典第二百九十二卷

山西總部藝文二 编辑

《晉論》
明·郭子章
编辑

古之帝王更都三河,而平陽、蒲坂、夏邑,堯、舜、禹所宅 也,讀「園桃」「園𣗥」,故其民至於今憂國而忠于主。有樞 有榆,故其民至於今喜樂而愉。瞿瞿休休,故其民至 于今長慮而卻顧。陟岵陟屺,故其民至于今孝。閑閑 坎坎,故其民至于今力穡且《葛履》,見隘陿焉;彼汾見 貧儉焉。平遙、馬邑之外,西鄰延綏;鴈門、寧武之北,咫 「尺河套。屯卒既夥,則邊儲宜實。晉之分封者二十有 二,代之分封者二十有四,瀋之分封者二十。汾蒲絳 澤之區,公室彌蕃,則宗祿宜講。」「煉石有補于天,斷鰲 著績于地。姚姒之隆,五官賡起。重耳之霸,多士焱赴。 而品操古今,則人材宜甄。」

《送喬太常祀山以西序》
李夢陽
编辑

元年春,天子肇祀天地,既合群神于南郊,乃復遣使 祠天下名山大川,暨古帝王宗室王墓,告始也。《書》曰: 「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是也。自山以西,其鎮曰霍瀆、曰 河海、曰西海。帝曰媧,曰湯,宗室王曰晉,曰代、曰瀋。則 吾友太常少卿喬君往侍祠,建節行蓋道井陘,泝太 行,南並蒲坂,反于太原,北抵鴈門、雲中,歷數月乃還。 往反蓋數千里。按《祀典》,王祀四望,天子始踐位祀之, 巡守至其方,則又祀之。故《公羊》曰:「天子有方望之事。」 至漢宣帝令使者持節侍祠,於是近臣始攝天子祀 事,而匭帛載御祝,與百神抗禮矣。祀之義有三:一曰 尊神,二曰尚賢,三曰展親。夫晉代瀋所謂文之昭也。 媧湯古之神聖人也,河海霍望也,於是時,將天子精 意,能靡所弗享,非太常所有事邪?太常掌百神之祀, 素行無醜於神明,又晉之山川所生也,夫三者備矣, 非太常享而孰享邪?是故孔子曰:「我祭則受福」,言有 本也。山西連年凶,赤野千里,黍稷不植,牲牢羵瘠,百 神之典,將有所不給。今天子踐祚,始命俊臣往修禋 事,如是而復雨暘愆期,甘澤弗降,神曰「失職。」「賢」曰「助 慝,親」曰「悖德。」夫山川鬼神,豈若是極乎?子行矣,予於 是望之矣。

《三晉正學編自序》
范弘嗣
编辑

吾晉自二帝開天,剖一中以醒萬世,而五人一室見 知,獨契專主彝教,達大國,達小國。玹王固素王之鼻 祖也。而庭堅烺烺一謨,垂之經所稱心傳之聖臣乎? 學有源矣。卜子範西河,顓孫子起陽山,親炙杏壇,而 炎漢西興。毛公得商之緒餘,衍風雅之絕學。隋宋皇 綱斁,而魯壁苔侵。銅川子太平筴不售,退而隱河汾, 續六經,擬洙泗中說,力障吾道。至宋,真儒出而涑水, 潛修性命,無一語之妄,《通鑑》儼麟筆也。孫子講學於 泰山,侯子受業于程門,其洛閩之流亞哉!至明河津 以居敬窮理為本,其學見于《讀書錄》。和順,先德行而 後文藝,其學徵之《博趣稿》。是二聖九賢,或面承于欽 明,或口授于尼山,或風聞于異代,孔廊半豆之享,抑 何榮也!自是稷王、晴石、陽城、省庵、猗氏珍吾、郇封、真 予、絳郡復元,獲不傳之秘,樹道學赤幟,樗櫟、「醒世窮 抄」、「抑節養心」,諸書成而理脈大昌,航聖瀆而紹派傳 燈矣。余晉產也,知有晉人而已。既刻《晉詩續雅》十卷, 《仕國人文》十二卷,《晉國垂𣗥》二十卷,自是仰宮牆數 仞,不得其門。自吾晉起虞、周,歷漢、宋,以及于今,摘粹 言為《語錄》四卷。嗚呼!《鑿度卦》驗,蒼頡郭璞之修也;《詩 序葩訓》,子夏、毛公之箋也;《左釋》《尊王發微》,賈逵、孫明 復之撰也。《新禮家範》,《吉凶宗紀》,《編年紀事》,裴松之、司 馬光、文彥博之著也;《次論》《學庸廣義》,《孝經注》,《爾雅圖》 《天文》,《三晉志》,王勃、王邵、裴子野、司馬康之解也。五緯 六𢓃,肇造濬源,晉所由昉也。芸編走蠹,尋理學,入孔 林,請自吾晉始。二聖是嚴師,十餘賢是良友,語錄是 箴銘,誦讀體認,間如同堂對語,如一家相依,即泰岳 巖巖,可陟其巔,洙水洋洋,可登其岸,勿徒曰「肩拍遷 柳」,擅美譽於詞場,為書巢中漢馬牛也。

《晉國賦》
張鳳翼
编辑

粵若稽古晉國,廣袤麗於黃墟。阻三河於碣石,實《禹 貢》之中都。輸逶迤其磅礡,經曼衍以平鋪。逵而 九達,亶天造之雄圖。爾其昴畢躔墟,參辰應隩,匯以 楊紆,靡以大陸,爇以燭龍,犄以鉅鹿。北坱沆漭水陸 歕吞蒼虯左抱白菟右蹲,元武聳矗,鶉火迴飜。誠風 氣之所宅,而扶輿之所庉。於是東跨齊疆,南連楚

「西距《三秦》,北窮五國。」以《天門》《日觀》為「儲胥」,以《雲夢》《漢
考證
陽》為以「《紫淵華嶽》為藩屏,以黑水青山為障。」

控八紘封域以居尊,羌何儗乎彈丸之一幅?其山則 王屋、夏屋、龍門、鴈門、三嵕、三磴、九箕、九原,纍頭倣斗, 壺口懸亹。砥柱崚嶒而倒湱,太行巀嶪以蔽暾。又有 銅鞮、雷首、姑射、中條,峮嶙嵾嶢峍屼。嵸嵸,《𡾊𡾊》。 嵺嵺擁崧恆而作鎮,固方岳之所標。其水則沁 澮沱,汾洮涂泌,涑滱灅潏澇,渦漳,涅瀆,嘔夷。以 敭濤。媯汭沖瀜而觱沸。疏瀲灔於龍渠,澹於象 谷。又有「桑乾,濩澤,嬰澗平田,玉泉金泊,石洞,昕川,汪 洋塴湃,漣漪,潺湲,湯湯,淼淼,淈淈濺濺,灌黃河以東 注,翕覃懷底績之。」𤲬其險則飛狐插漢,巨馬洄崟。羊 腸九折,龍首千尋。瓴建井陘之隘,筈通句注之陰。其 勝則董澤盤呂梁噴薄峪止鳳凰,樓高鸛鵲。五髻 現境於清涼,四鎮宣威於毳幕。其靈則祥開金鳳瑞 應烏龍。三峰王氣五日陰夢。雩崇侯兮。「雨,駐妒女 兮停風。」其異則管涔神劍,渥洼天馬朔雷層峨《火山》, 閜,䍶蜿蜒以衝冰,蟨踉蹌而負野。其跡則穀城菀 菀,鹿苑芊芊,傅岩迤邐,孔轍迍邅。閴矣。西河之室蔚 然綿上之田;投筆之臺未圮,煉丹之鼎猶煙。此實上 游之寰㝢,既溥之幅𢄙也。由是顥氣瀰漫,載亭載茁, 瑰麗以繁,瓌奇以別。擅萬物之精華,表千秋之殊絕。 則有并刀韓甲,屈馬垂琛,雲沙代赭,澤錫遼葠;廣陽 之鐵,大鹵之金,紛紛藉藉,品品林林。若夫冀北之煤, 連綿大麓,斷谷豃呀,摩肩擊轂,五方絡繹,以涂,萬 竈炘煄而轉燠。河東之鹽,瀵決神奫。皚皚皛皛,羃羃 鱗鱗。佐圜泉於九府,通賈販於四鄰。又若上黨之廛, 大河之涘。軋札相聞,噞喁是比。絢藻火與山龍噦鰷。 及鰋鯉總興,殖於《堮區》詎。之能齒。肆其陂塘, 瀦灌溉,通原隰,墾稼穡,同,名園緁獵,盛圃芬藂。蔬則 地蕈天花,霜芹雪藕,鱉蕨鳧葵,晚菘早韭,芊薤荽葑, 爰眾爰有,「行白玉於高門,送青絲於纖手。」穀則秬秠 𧃲𦬊,麳麰稻秔,禾麻荏菽,九穗一莖,稙穉重穋,如坻 如京,可以實倉箱而穀,士女供俎豆以庀粢盛。花則 菡萏荼蘼,姚黃魏紫,芍藥薔薇,金櫻玉蕊。蓓蕾芳菲, 含香散橤。蔽雷塢兮森森,簇雕欄兮纍纍。木則槐檀 樺栗,檜柏椿松。桑榆柘檿,杞柳桐楓。參天溜雨,薆葑 菁蔥。滋偃蹇連蜷之勢,壯翬飛鳥革之雄。果有紫李 黃柑,緗桃白橑。常山之梨,安邑之棗。馬乳稱猗氏之 甘,貍首美太原之好。俱足以敷賁精英,而發果蓏之 瑤。它如白豵冰鼠,赤豹《黃貔》《茸貉》腋龍骨雕翍。玉 芝雲母。紫石蓍英。莫不猗那。「是產以蕃動植之奇。」至 於「雉堞雲橫。雄關斗絕。」「玉壘金湯。」囦《嵽嵲軍》,州蛇 勢以居宇,縣犬牙而列鼎。峙受降之城,延亙防邊之 堞,魚符所統,什伍蟬聯。戈鋋壓地,鼓角豗天,砏磤碣 磍,駢駢象譯寄鞮之屬,靡不震而驚焉。聿有朱 邸黃扉,繽紛匼匝。橋駕飛虹,臺邀明月,表以晉陽之 宮,祀以汾陰之闕。窮池館,暨岩房,清冷於不竭。且也 珠明魏乘,璧重秦城。毫散伐山之穎,圭呈拔樹之霙。 玉馬璘㻞而顯異,仙藤馥「以旌誠。此其著者,餘物 難名。進而求之,光岳攸鍾。」文明蔚起,人傑地靈。儷鑣 績跡,聲施贔屭之顏,徽潤《篔簹》之泚。爾乃摹馳獨往, 秀擷群芳。行純金錫,操凜冰霜。既鶴鳴而鴻漸,亦虎 變而龍翔。越倜儻其魁,豈只尺與尋常。故語高曠, 則薇留孤竹之風,松掛一瓢之月。逃三聘于黽池,隱 《十經》于於越,傲世兮枕流,辭榮兮蒔藥。猶聞張果還 山,王喬跨屩,俱蟬蛻乎風塵,而逍遙於雲壑。文章,則 綜《史記》,玹掞洞林。詩詫明河之錦,賦稱擲地之金。 中說敷陳乎名教,橐駝濬發於靈襟;蛛網燕泥,指堂 梁而振響;落霞秋水,度高閣以流音。誰不照丹文而 光綠牒,穿月脅以貫天心。其為望也,忠著程嬰,義推 張老;智決輔車,仁昭結草。勒叩缶於相如,崇折巾於 有道。六龍騰祁藪之輝,三鳳煥河東之葆。殆煜乎垂 景耀於《春秋》,而祕然播餘馨於品藻也。至於孤憤激 大節,援誓九死,重一言。灑龍逢之血,遊雉經之魂。伏 鉏麑之觸甘,豫讓之吞。溫序銜鬚而抗劍,呼延文體 以酬恩。凡此剛方之氣,亦已翻溟海而撼崑崙。更有 應運風雲,爭光鼎呂。文揚黼黻之華,武奮劻勷之舉。 若三郤佐軍,若五蛇從旅,若筴效和戎,若筆稱良史, 若狼瞫之突陣摧秦,若羊舌之周知敖楚,咸斌斌乎 麟鳳之儔,而洸洸乎干城之侶。猶未也,六卿既大,三 晉遂分。噓以嬴燼,蒸以漢雲,唐風之所被,宋德之所 薰。其間師師穆穆,濟濟芸芸。如信陵率五國之師,平 原高十日之飲,侯嬴收臥內之符,毛遂脫囊中之穎, 趙奢解閼于之圍,陳筮告華陽之警。衍儀前席。夫六 王,《頗》《牧》披鋒於四境,斯亦畸矣。由是雋采星馳,雄風 電掣。西京衛霍之軍功,東晉裴、王之相業。狄梁與薛 史同標,司馬洎王楊並轍。秉燭達旦,揭日月于無疆; 騎尾歸天,壯河山于不蔑。繄何代乎無人,亦何人之 非傑,又其盛也。晉文復國,趙武爭盟;韓昭修術,魏惠 徵兵。汾澗狐鬼之磊落,沙陀亞子之崢嶸。當其時,屬 車秣馬,斬藋披荊,叱咤則風霆改色,指揮則參井無精,莫不業業赫赫,砰砰轟轟,夫非一世之雄哉!然猶 偏伯耳。蓋嘗覽《輿地》,按冀方,歷蒲坂,溯平陽,弔伊耆 之休爍,追姚氏之烈光,則見堯天永位,舜日常熙,四 方以宅,七政以釐,九州以奠,百穀以宜,五品以序,三 居以夷,八風以鬯,六府以治,封十有二山之鎮,弘萬 有千歲之基。迄於今,士尚謙恭,民多醇古。恍「不識不 知」之甿,一「讓畔讓居」之度;去華從儉,則「素題越席」之 遺也。憂深思遠,其暑雨祁寒之故乎?於皇哉!唐虞作 對,夏殷繼昌。神皋腴藪,鬱乎蒼蒼,雖巨鎮雄都未敢 望也,而何有於僻壤要荒?

山西總部紀事 编辑

《左傳昭元年》: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 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實沈臺駘為祟, 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 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尋干戈以 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 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其季世曰唐叔虞,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己: 「余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及 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 叔焉,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昔金天 氏有裔子曰昧,為元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 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 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 臺駘,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山川之神則水旱 癘疫之災,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 之不時,于是乎禜之。若君身則亦出入飲食哀樂之 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為焉?

《昭四年》春,許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鄭伯復田江南, 許男與焉。使椒舉如晉求諸侯,二君待之。椒舉致命 曰:「寡君使舉曰:『日君有惠』。」賜盟于宋曰:「晉楚之從,交 相見也,以歲之不易,寡人願結驩于二三君,使舉請 間君。若苟無四方之虞,則願假寵以請于諸侯。」晉侯 欲勿許,司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或者欲逞其心, 以厚其毒,而降之罰,未可知也;其使能終,亦未可知 也。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爭。君其許之,而修德以待 其歸。若歸于德,吾猶將事之,況諸侯乎?若適淫虐,楚 將棄之,吾又誰與爭?」公曰:「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 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有是三者,何鄉而不濟?」對曰: 「恃險與馬,而虞鄰國之難,是三殆也。」四嶽三塗,陽城 大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冀之北土,馬 之所生,無興國焉。恃險與馬,不可以為固也。從古以 然,是以先王務修德音,以亨神人,不聞其務險與馬 也。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 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若何虞難?齊有仲孫之 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晉有里丕之難,而獲文公,是 以為盟主。衛、邢無難,敵亦喪之,故人之難,不可虞也。 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濟?君其許 之!紂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隕,周是以興。夫豈爭 諸侯?乃許楚。

《唐書武后本紀》,「長壽元年九月,以并州為北都。」 《元宗本紀》:「開元十一年正月辛卯,次并州,改并州為 北都。」

《元宗本紀》:「天寶元年二月,以北都為北京。」

《宋史張耆傳》:「耆勾皇城司,帝以耆歷河東,稔邊事,召 耆至宣和閣,問地里險易狀。耆因言:雲、應、蔚、朔四郡, 間遣人以文移至并、代間,非覘邊虛實,即欲熟道路。 宜密諭代州,使自雲應、蔚至者由大石谷入,自朔至 者由士墱入,餘間道皆塞之以示險。」

《程師孟傳》:「師孟提點河東路刑獄,晉地多土山,旁接 川谷,春夏大雨,水濁如黃河,謂之天河,可灌溉。師孟 出錢開渠築堰,淤良田萬八千頃,裒其事為《水利圖 經》,頒之州縣。」

山西總部雜錄 编辑

《太康地記》并州不以衛水為號,又不以恆山為名,而 云并者,蓋以其在兩谷之間乎?韓、魏、趙謂之「三晉」,并、 冀二州,是其地也。

《日知錄》:「堯、舜、禹皆都河北,故曰冀方。至太康始失河 北,而五子御其母以從之,於是僑國河南,再傳至相, 卒為浞所滅。古之天子失其故都,未有能國者也。周 失豐鎬,而平王以東。晉失雒陽。宋失開封,而元帝、高

宗遷于江左,遂以不振。」惟殷之五遷圮于河,而非敵
考證
人之窺伺,則勢不同爾。唐自元宗以後,天子屢嘗出

狩,乃未幾而復國者,以不棄長安也。故子儀回鑾之 表,代宗垂泣;宗澤還京之奏,忠義歸心。嗚呼!幸而澆 之縱欲,不為民心所附,少康乃得以一旅之眾而誅 之爾。後之人主,不幸失其都邑,而為興復之計者,其 念之哉!

「夏之都本在安邑。太康畋于洛表,而羿距于河,則冀 方之地入于羿矣。惟河之東與南,為夏所有。至后相 失,國依于二斟,于是使澆用師殺斟灌,以伐斟鄩,而 相遂滅。乃處澆于過,以制東方,處豷于戈,以控南國。」 其時靡奔有鬲,在河之東;少康奔有虞,在河之南。而 自河以內,無不安于亂賊者矣。合魏絳、伍員二人之 言,可以觀當日之形勢,而少康之所以布德兆謀者, 亦難乎其為力矣。

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後人因之,遂以冀州為中國之 號。《楚辭·九歌》:「覽冀州兮有餘。」《淮南子》:「女媧氏殺黑龍 以濟冀州。」《路史》云:「中國總謂之冀州。」《穀梁傳》曰:「鄭,同 姓之國也,在乎冀州。」

《春明夢餘錄》:「太原周七百里,無山。太原北至代州三 百里,代州又北三十里,始入山,過鴈門,鴈門山厚四 十五里頭,鴈門、寧武三關,乃通此山之隔也。偏頭至 鴈門三百五十里,至寧武一百四十里。鴈門、寧武,一 山兩口,鴈門山中三關、十八隘口。代州過山至大同 三百六十里。大同東南為蔚州,東為渾源州,正南為」 應州,西南為朔州。朔州西南一百四十里為偏頭關。 大同以西,偏頭關以北,皆西地。總督鴈門,住劄代州, 所以防其入;總制宣大,住劄朔州,所以便其運。 《日知錄》:「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 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 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古之所謂山西,即今關中。《史記·太史公自序》:「蕭何鎮 撫山西。」《方言》:「自山而東,五國之郊。」郭璞解曰:「六國惟 秦在山西。」王伯厚《地理通釋》曰:「秦、漢之間稱山北、山 南」、山東、山西者,指太行,以其在天下之中,故指此山 以表地勢。《正義》以為華山之西,非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