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34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三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卷目錄

 潮州府部彙考二

  潮州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三十四卷

潮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

潮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 编辑

惠來縣

五朝山 在縣北三十里。層巒疊障,環列如屏,為縣治之枕山。

大墩山 在縣南半里許。

光華山 在縣東八里

百花山 ,在縣東三十里,高五十丈。

試劍山 ,在縣東三十里。

巖尖嶺 在縣東三十里。山勢危峻,下有銘湖巖。

南山嶺 在縣東三十里,與巖尖嶺相映。雙髻山 在縣東四十里,上有寶峰巖。

青初林山 :在縣東四十里。

西風堂山 :在縣東四十里。

虎空山 在縣東四十里。

石路坑山 在縣東四十里,與青初林山相連。黃岡山 在縣東六十里。

華古巖 在黃岡山西七里。

石山 在黃岡山北十里。

文昌山 在縣南十五里。孤峰秀拔如文筆,故名。

弔海山 ,在縣東南八里。

赤山 ,在縣東南五里。

湖巖 在縣東南三十里。

聖母巖 在縣東南五十里。

葛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

虎頭山 在縣東北一里許。形勢嵯峨,狀如虎頭,故名。

洪塘山 在縣東北一十里。

金岡髻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漁舟山海歸,視此為準。

楊梅山 在縣西二里

馬鞍山 在縣西八里

塔山 在縣西三十里

旒山 ,在縣西三十里。高廣延百里。

蜈蚣山 在縣西五十里。

鶯嘴山 ,在縣西八十里,通海豐三徑狹不容車,盜賊之所出沒。

馬耳山 在縣北二里許。

林焦徑 在縣北二十里,路通潮陽。

釣鰲山 在縣西南二里。

石人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雪峰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葵嶺山 ,在縣西北一十里。

石牛山 ,在縣西北八里。

普陀巖山 :在縣西北十里。

虎頭寨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鯉魚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

象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黃猴峰 在縣西北五十里。

頭巾石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鶴老坑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

謝塘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

北門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

磨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高四十餘丈,延袤三十里。

峽嶺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千秋鎮石 在縣西北七十里。

割茆徑 ,在縣西北五十里。

茆溪 在縣東六十里。發源黃岡,合遶心江,經茆港總會諸水入練江。

古產陂溪 在縣東五十里。發源金剛髻山,至倉上洋通靖海港入於海。

洪橋溪 在縣東五十里。發源金剛髻山,經東鋪至靖海港入海。

後嶼溪 在縣東四十里。發源南山嶺,至獅石頭接潮汐,紆迴數百丈。

光華溪 在縣東四十里。發源大崦山,經石佛抵光華寨,分為二派:東曰東光華、西曰西光華,並流至東福埠接龍潭,合流至神泉入海。

考證

東福埠溪 :在縣東五里。發源大崦山,經光華遶東福埠抵神泉入海。

祿昌溪 在縣西二里。發源鹽嶺,經大溪抵白沙湖,遶《洋美》至神泉入海。

羅溪 在縣西二十五里。發源石鳥山,經東溪仔,抵黃善橋合林招渡水合神泉入海。

林招溪 :在縣西二十七里。發源鶯嘴山,經吉釣涌至神泉入海。

西門溪 在縣西門外。發源虎頭巖,經西溪白沙湖與長嶺之水會,至神泉入海。

龍江溪 在縣西三十里。發源鶯嘴山,經鱟溪至潦洋抵神泉入海。

漁湖溪 :在縣西北三十里。發源占山,合龍岡至神泉入海。

欖衣溪 :在縣西南六十里。發源磨山,經新岱至甲子港入海。

大陂溪 在縣西一百里。發源磨山,經澳頭至甲子港入海。

西坑溢泉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泉出石中,其湧如沸,隆冬尤熱。

龍堀溫泉 :在縣西北五十里。

石井澳 :在縣東南二十里。

沿錫澳 :在縣東南三十里。

赤沙澳 在縣東南四十里。岸有沙隄,可障海濤。海艚不時灣泊,登岸劫掠,最稱要害。

石碑澳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大坭澳 :在縣東南五十里。

大埔縣

茶山 在縣治後,脈自福建界至虎頭山起伏,迤邐而來,端秀北向,城垣半據其巔,縣治之主山也。南去一里許有白蓮洞,中有小巖,相傳謂昔有異人鑿池於巖之麓,種白蓮,因名。

榻岡 一名「天印山」 ,在城北門外,當漳、靖二水之交,突起一岡,其形方平如榻。

崔鷹山 在縣右一里許。繞聳如鷹狀,堪輿謂之「右弼。」 西有新磯山對峙,謂之「左輔。」

伏虎山 在縣東一里。自風波嶂來,數峰聯秀如虎。伏山之麓,居民相聚為神泉市。一名石柱山。傍有圓池,號「太極池。」

玉屏山 在縣北二里。橫障如屏,又名「掛榜山。」 下有貓兒石津渡在焉。

海螺山 在縣北二里。其狀環圍如螺。其後有峰高聳,亦號「一峰來秀」 云。

天馬山 在縣北河背玉屏山後。自燕尾山來,高聳秀特,狀如勒馬,故名「天馬。」

獅子山 在縣西一里餘。巉巖夾江,狀若獅象,對峙多怪石,盤結關鎖諸流,人謂「邑之限門。」 三台山 在縣西二里,連麻子棟此硿下山隔溪西隱然為城內左屏幛。

麻子棟 在縣西,近老虎石積龍寨。崔嵬突秀,太乙捍門。民嘗種麻於此,故名。

交椅山 在縣東十里,其形彎拱如椅。一在洋淘村。

虎頭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餘茶山來脈祖此,其狀高聳如虎踞,多產雜木。

鳳髻山 在縣東十五里。形如鳳冠。

鳳波嶂 在縣東二十里長富社。發源於閩汀之漭,蕩洋迤邐,起玉釜棟。此嶂突起數峰,嵁岩陡絕,陰霾則煙籠疊嶂,晴霽則碧入重霄,縣右之奇觀也。逶折穿落,長窖、山心、伏虎等處,盡於神泉侍衛。茶山為虎踞對峙,新磯山為龍蹲焉。燕尾山 在縣西五里。雙峰峙漢,形如燕尾,連於陽石峰。

赦文山 在縣北十五里。其峰高峙,傍有一峰次之,名「小棟。」

陽石峰 在縣西二十餘里。源於閩杭之羊首山,順流逶迤至平砂角髻嶂後突起此山,近觀則層巒峭壁,遠望則數峰插天,每煙霧浮起,必致雨澤,民以為耕種之候。山多野獸,穿落為滸田舊寨。大河等處,盡於河背,為天馬榜山。羊耳凹 在縣東十里,連於虎頭山,為黃塘坑之祖山,為樟溪黃砂平和之要路,尖聳如羊耳。積龍寨 ,在縣西十五里,連南棟山,高聳白葉村水口,盤結其鄉,故名。

三將軍山 ,在縣西十六七里。三峰聳雲,穿落廣林,沿坑陳金村等處,盡於洲角院。

南棟山 在縣南二十餘里。層巒疊嶂,分支環護。其中多產檺木,俗稱「檺樹棟」 ,永安社主山也。老鴉山 在縣西三十里,近洲角院。狀如飛鳥,下有尖石,俗呼為「鴉嘴。」

鷂子棟 在縣北三十里。峻聳如鷹鷂之飛長。

治,與永清分界。又永安社及清遠各有一巖,亦名「鷂子」

印山 ,在縣西四十里舊塞村尾,為一方門戶,當三水之交,突起一峰,特秀而圓,正對三河城。下布平原,多種芥薑瓜果之物,三河鎮市資給於此。

鳳翔山 ,舊名石蔭棟,在縣西四十餘里,自陰那山來,頂聳腋繞,狀若翔鳳,中吐出一岡,形勢特秀。松木陰翳,號「松蓈。」 下布平原,居民數百家,乃三河新寨主山。

巍龍山 在鳳翔山右。氣勢雄偉,大類龍之騰躍。且峰巒層聳,狀若梯級,又號「天梯」 ,乃三河一方巨鎮。

神棟山 ,在石蔭棟左。特起崇隆,其後為高山寨。平頂方面,堪輿家以為「誥軸山。」

華表山 在縣西五十里。一峰尖秀,屹鎮萬江峽中。傍有一峰,高聳相連。又在三河為正南,石曜尖如鳳嘴,逆取三江。舊名「百祖渠」 ,今呼「鳳凰渠。」 合鄉建觀音閣於上,以鎮水口。

葵山嶂 在縣西南六十里。清奇秀特。此東門埔諸鄉祖山鄰湖寮界。

網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瀕江突起一峰,頂尖秀而麓若翅展,磊砢多石,望之如漁叟張網此弓洲水口。

燕尾山 ,在縣西南六十餘里,並起兩峰,宛如燕尾,竹木陰翳此弓洲蔭糧山。

嚴子嶺 在縣西南六十里。中多硎石。此銀溪水口。

崑崙山 ,在縣西七十里,自陰那山來,支派盤旋,壤土膏沃,鄉人種植薑芋瓜瓠厚獲,其俗呼之「寶壤。」

天門岌 ,即崑崙村。門戶一峰高聳,陟越者若不可階而升也,故名天門。

陰那山 在縣西八十里。五峰連峙,狀如火焰;崔嵬高聳,名「五指峰。」 陟巔四望無際,茫如洋海;時有雲霧籠罩覿面,不可認識,真奇觀也。上屬程鄉,下屬大埔。為三河、大麻、崑崙祖山。山下即陰那坑,有祖師寺,師曾以錫扣石,出泉清洌如雪,酷暑可以解煩。三月二十五日為其降生之辰,必有洗殿雨,二、三日可以溉田,雖旱而不害。已上俱《灤洲山》

石鬼巖 在縣西六十里,濱大江。亂石磊塊,尖峰高聳,有巖穴數處。相傳中有金銀器物,偶入取之,即路迷不知所出。

銅鼓嶂 在縣西八十餘里。綿亙數十里,高聳入雲,三面程鄉海揭,一面大埔穿落為銀灘、古野、三洲等處。村嶂有小尖、南溪數處,古為賊巢。崇禎辛未間,鍾凌秀據此。

蓆帽山 在縣南五十里,左壑右河,路循一麓。一名「魚湖。」 棟前一峰為雞籠山,望之深秀。又帽山東邊一山,亦名帽山。

雙髻山 ,在縣南五十里。雙峰高聳,望如丫髻。中有石室,可坐百人。相傳「慚愧祖師」 駐此。修真後,移陰那。此為東門埔弓洲來脈。又為河寮、文峰。

梁頭山 :在縣南五十餘里。來脈處有二山,名為白葉山、天仔棟極其高聳。又有樓連山,與梁頭山對峙。

三台山 在縣南五十里。三峰並列,亦名「筆架山。」

文峰山 ,在縣南五十餘里,一名「帽山。」 脈落悠長,峰巒聳特,乃湖寮一鄉之鎮。

西山 在縣南五十里,狀若展旗,山脊《石牙》叢峭,下有石巖,中寬外狹,兩旁陡險。人避盜者嘗居其中。又名「掛榜山」 ,虎鳴石動,士子定捷高科。此在湖寮。又一在白堠村西南。

蝴蝶山 ,有蝴蝶雙飛之象。早晚時有白雲飛繞,在湖寮之北。

尖筆棟 在縣南五十里。孤峰獨秀,勢插雲霄。馬山 在縣南五十里莒村水口,其山多塚。一在白堠,其昂首如馬,下有雞灘,名「滑瀨」 ,頗險。一在帽山右側,名為天馬山。

五虎山 ,在縣南四十餘里。五山連疊如伏虎,朝拱邑城。

郭山嶂 在縣南八十里。盤圍如城郭,故名。「南陽棟 」 ,在縣南八十里。山勢崇峻,巋然壯觀,與郭山嶂對峙。

九峻山 在縣南一百一十里。層巒疊巘,崎嶇九折。昔人通鳥道,以為往饒、平捷徑。厥後相沿,遂為必由之路。然山林深密,行者戒之。舊張璉賊巢據此。

考證

西巖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重岡疊岫,澗谷杳冥,林木陰森。巖中有階垣、亭臺基址及石床、爐竈、瓶盂之屬。山半泉瀉,懸崖下鍾井深不可測,名曰「龍潭磜。」 相傳人投生鐵其中,雷雨頓作,蓋山之靈也。

天門嶺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岡巒高聳,兩峰對峙。中一逕通平和等處,絕頂一泉,其味甘冷,旱極不竭。稍平有田,氣候涼爽。民數姓居此,舊謂「煙火神仙。」

銀瓶嘴 :在天門嶺之南。挺然尖峭而微斜,狀如瓶嘴。其麓一面劉公坑出鐵礦,一面龍井潭之北出石灰可用。

烏槎山 在縣西八十里,接饒平縣界。山勢崔嵬旋繞,產生竹木,海饒大埔多資之。已上俱「清遠山。」

錦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界灤洲、清遠間。其山怪石巉巖,林木茂鬱。春夏間野花雜卉綴纈紅紫如錦,且多產材木,樵採需之。

羅帕石 在縣西三里,傍水涯方平五六丈,其面光潤,皆山水紋,一名「山水石。」

棋盤石 在縣西水濱,大二尺餘,四方平面生橫直紋如棋盤。兩傍有石楯,相傳有仙人奕棋其上,遺跡尚存。

閻羅石 在縣東北三十里,界永定、上杭縣。其石攲磊如磚砌,崎嶇難行,人謂「閩越天限。」 蓮花石 在縣西四十五里,屹然江中,狀若蓮萼。又北三十里硿頭界有石堆當急湍中,亦名蓮花石。每春水漲,游魚潛聚於此。

鯉魚石 ,在縣西四十餘里江濱。石壁上有魚避獺,狀若刻成者然。

七星石 在縣東十五里。七石布列如斗,間有松數株,環蔭清涼,客嘗游玩於此。已上俱《灤洲石》。

仙跡石 在縣西南四十里。廣二、三丈,平面有腳跡并梗子痕,相傳有仙人打禾於此。

釣臺石 在縣西南河渡頭。

牛牯石 在縣西南五十里。其狀若牛首,沉水中,冬涸乃見。

野鴨石 在錦山麓。小尖斜插水中,嘗壞商船。其上崖石多奇,有獅象臼竈之形,潔淨光澤,若經鑿磨者然。已上俱《清遠石》。

神泉河 在縣北。發源汀州,經上杭硿頭,水勢奔激,出巖石中,西流橫帶縣治,會大靖、小靖二溪。凡惠、潮宦商赴京,入閩及江浙,恆必由之。大靖溪 在縣西南。其源有二:一自漳州界來為漳溪;一自永定東洋來為黃沙溪。合流為大靖溪。夾縣之左,北會神泉河。其溪頗廣,可通舟楫。

小靖溪 在縣東。源由永定三層嶺,灣曲數十里,繞縣北流,合神泉河,舟楫難通。

大河 在縣西,接神泉河,合大小靖二溪,西流三十里入三河。

小河 在縣西北。源出惠州之龍川,南流會長樂七都溪,與興寧溪經程鄉,又與西洋、福安、松源三溪合,紆迴以趨於三河。

小溪 在縣西南。自平和赤石巖來,經流白堠湖寮、梅子潭,曲折北注,至洲角院合大河。三河 在縣西四十里。大河趨於北,小河環於西,小溪繞於東,三水交會為一,故名「三河。」 其流瀠洄,渟涵於萬江峽中,不流者六七里,然後沛然南注為大江,而潮於海。

銀溪 在縣西七十里。發源程鄉明山嶂,流六七里,合大江。其水雖崎險湍急,小舟亦可通。所產魚,無腥氣。其水用之澣衣,不用漿粉,蓋其山川必有一種靈氣也。本土有神,稱狗頭王。已上俱屬灤洲。

清遠河 在縣南。發源漳之南靖象湖山,合諸澗壑,經流大產《臼堠》,至於湖寮山,匯梅子潭,遂注為小溪。

莒溪 在縣東南。發源尖筆,流至莒村,會諸澗水,出長窖,合清遠河,是謂「雙溪。」

黃砂溪 在縣東南。發源平和,大產黃蘭石圳、西巖山諸處經流,黃砂出,又為白堠溪。已上俱屬清遠。

石上灘 在縣北上杭縣界。溪中亂石堆積,衝激最險。

長硿灘 在縣北平沙小溪口,曲折奔潰二里許,舟行上下皆艱。

蓬辣灘 在縣西北八十里,程鄉縣界。亂石橫交,水勢洶涌澎湃,怒濤轟雷,聲聞數里。行舟至此,倍宜戒心。多有登岸陸行者。上有憇所,曰「利

涉亭

車灘 在縣西北五十餘里。其灘石壩壅激,奔流曲角,水愈涸則勢愈急,舟過危之。

蛟潭 在縣西北五十里。其深莫測,傳謂昔有蛟孕其中,後乘風雨騰去。已上俱屬灤洲。龍潭 在縣南湖寮村石寨下,深不可探。其稍淺處有石如織舂臼之狀,傳謂有怪物伏其中,動輒波濤湧起。一在永定社古寺下,亦名龍潭。員潭 在三山國王廟左畔。其水淵渟,深不可測,奇石森聳,印浮水面,有坪可曬稻,又有仙人足跡。兩岸大路,人多遊賞,誠湖寮之關鎖也。梅子潭 ,在縣西南四十餘里。靜影沉碧,其下有野鴨嘴,大小硿鐮子曲,雖險,舟可挽放。自此上至牛牯石間,有五硿。舊至險而舟不易通,今亦可通矣。已上俱屬《清遠》。

澄海縣

鳳山岡 ,在城西北十里。程詳《岡村》。高七十五丈,週二里。

仙門山 :在城北十五里仙門村。高六十丈,週二里。

獅子山 :在城北二十五里新市村。高七十丈,週二里,以形名。一名「神山。」

管隴山 :在城北十里管隴村。高七十丈,週二里。

三髻山 :在城北二十里董坑村。高一百丈,週四里,以形名。

龍船嶺山 :在城北三十里。高十丈,週三里,與蓮花山相連。

蓮花山 ,在城北三十里,高三百餘丈,週十里餘,以形名,亦名「白石山。」

西山 在城北七里華富村,高十二丈,週一里。黃子佃山 在城西北十里華富村,高二十二丈,週二里。又名「覆盆山。」

許石山 :在城西北十里上杭村。高三十五丈,週三里。

水吼山 在城西北十三里,高二十丈,週三里。觀音山 在城西北十三里,高十五丈,週二里。以上俱在「中外莆都。」

神山 ,在城西北十里,高十一丈,週七百餘武。在外莆都冠隴寨內。

石城山 在城西北三十里,高二十丈,週四里。龍船巖 在城西南三十里,高百丈,週三里。蓬州所右。

雞籠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高七十丈,週四里,通揭陽界。

潯洄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突起海中,接潮陽界,蜿蜒十餘里,一名「巡梅山。」

小萊蕪山 在城東十里海中,一名「留子山」 ,與大萊蕪對峙,相去十里。

大萊蕪山 在城東二十里海中,有二尖峰。南澳山 在城東三十里海中,形如筆架,週二百餘里,近柘林。內三澳:曰清、曰深、曰隆,延袤三百里,有峰名「青嶼。」

侍郎嶼 :在城東三十里海中。南澳山左。以上俱在縣東海中。

三川溪 :在城內,北由水關入,長一百丈,外通玉帶溪。

玉帶溪 在城北一里。環繞縣城四圍,共七里。北港水自北關口入石子潭,南港水自嶺門流至北橋相合。西有黃州溪,自新溪流至塔子港注之。右有大港,自華富流至埭頭尾注之。左有牛盧港,自華窖流至莊處灣注之。中下二都,田園灌溉所資。

北港 :在城北五里。自橫隴溪東流,經南洋東湖、南灣等處入海。

大洲港 :在城北十里蘚灣都南洋村。自橫隴溪東流經南洋,折而東北入海。

旗嶺港 :在城北十五里。自韓江發源而來。飛錢港 :在城北十里南洋村。

山尾溪 在城北十五里。東流至神山前,會水寨溪入海。以上溪港俱在縣北。

橫隴溪 在城西北三十里上外莆都。上通韓江。東經東林、程洋岡、南洋,遶縣治之東北,至北港入海;西經南界冠隴,遶縣治之西南,至南港入海。

溪東港 在縣西四十里。自漁洲隴尾分一派,西經湖頭市、舉登等村,入牛田洋。

鮀濟河 在縣西南五十里,屬鮀江都,故名。自溪東港流經蓬州所南門,折而經大井、天港等村,入牛田洋。

牛田洋 :在城西南四十五里,鮀浦巡檢司之。

南西受揭陽南北二溪之水,東南通海,魚蛤之利,民賴以生。

沙馬 在城西南五十里牛田洋中。已上俱洋港,俱在縣西南。

南港 :在城南五里。自橫隴溪南流至大牙東分一派,經上窖、沈洲、外沙等村入海。

新港 在城西十里。自橫隴溪東流,至大牙西南分一派,經蛋家園、漁洲、富沙、橫窖等村入海。東港 在城西二十里。自蛋家園西南分一派,經漁洲、隴尾,轉萬石、岐山、夏嶺鎮等村入海。海 在城東二十里,東連閩、越,南通廣、惠、瓊、崖及諸島彝之境。

鳴洋 ,在外沙南灣,海中時或震動如雷,鳴東則風,鳴西則雨息則霽,海人嘗以為驗。已上諸水,除洋海外,餘溪港皆自韓江來。

普寧縣

後山 :在縣治後源白厚嶼。蜿蜒為二山,邑與學分踞之。

崑山 在城東半里。林木叢蔚,巨石或蹲或臥,居縣之艮隅,若護抱然。明崇禎間,知縣楊大行構文昌閣於其上,為縣令師儒課士之所。日久蕪廢,尚存其址,四垂為民居。

黃舉林山 :在城東二十里。其麓即達揭陽孔道。

烏泥山 與黃舉林連亙,雄拒同之。

洪山 在城北十里許。平地卓起孤峰,山巖盤鬱,若垣墉然。舊有寺塔,上有泉井,甃之甘而不涸。歲旱,取泉水以禱,輒應。

金山 在城西六十里。危峰聳峻,頂作雙丫狀,為縣西遠障。其山麓屬揭陽地。

鐵山 在城南二十里。巒阜峭特,與縣治相直若屏,其厓赤若鐵色,故名。大坪山 在縣東南十里,與鐵山連亙,中分二徑,通朝陽縣界。

平寶山 在城東三十里。為邑水口之障。其豪岡、龜背、林惠山、馬頭山、五福嶼、青嶼等,率培塿耳,無可紀者。此縣《山川冊報》大略,今據之。鐵山下水 ,發源鐵山迤北而來,由城西南小水關入,趨學宮前四通城中。出北關合於溪。衣帶水 在城西南一里,源自南渡橋趨城壕,繞東而北,合於溪。形家言以為隨山之水,注若「衣帶」 是也。

冬瓜嶼水 在城西五里許。發源冬瓜,經北門外接龍橋,迤為城壕,過北水關,東向崑山,流分為兩,遶崑山合趨錢湖橋。度橋而東,則水道浸廣,繞折不一。歷石潭渡,過平寶山,下至藍兜渡,出雙溪口,與揭陽大溪水合。

平遠縣

鳳山 在縣南三里。舊名鵝山。

下馬石 在縣南五里《豪居》逕口。

尖筆山 在縣東南三里。

梯雲嶺 在縣東南五里。為邑東南之要區。黃竹山 在縣東南二十六里。

三段嶺 在縣東南二十里。

卓筆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

鐵礦山 在東石

荷嶺嶂 在縣東南六十里。

石龍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大柘超竹界。「南臺石 」 在縣東南一百里,大柘石正界。烏石岡 ,去縣東一里,在豪居。

太和嶂 去縣東二十五里,在東石小畬、「五子石 」 ,在縣東北三十里,多石峰,矗立雲際,而迴合盤互,環拱揜映,稱一邑之勝觀。

麟石 在縣西一里

寶珠山 在縣西五里

帽子山 在縣西五十里。

仲石 在縣西南六十里。

雞籠嶂 在縣北十里

頂山 ,在縣北五十里。

鳳頭嶂 在縣西北五十里。

角山嶂 在縣西南五十里。

縣前溪 :發源頂山,分兩流而下:右下磜頭,入佛子高,入鄒坊社南麟石濴,繞縣城下,又趨下壩烏戰潭,入千松溪,下濂子渡,東入鎮平界,入三河,達於郡城。

大柘溪 在縣東南。發源陽洞,東流入關上,又東入橫梁溪,至鎮平合流入韓江。

河頭溪 在縣西南。發源九鄉,下石井,入尺肥、田坑諸處,東流至壩頭,會大柘水達於匯川。長田溪 在縣正南。發源大塘山,東流入橫梁溪,下黃竹峰,通大江。

壩頭溪 :發源三段嶺,經東石歷壩頭合流至關上。

石正溪 在縣西南。發源烏石,歷太平司入瓜洲長灘,至渡江津達於程江。

溫泉 二在熱水村,冬夏俱熱,即宇內湯泉之一也。一又在正九嶺。

鎮平縣

柱嶺 :在城內,為縣學主山,原名「焦嶺。」

三台山 北附郭。三山環拱,為縣華蓋。

香爐嶂 在縣南三十里。三山並立,有煙雲罩其上,故名。

鐵山嶂 在縣南二十五里。勢極崔嵬。平遠、鎮平兩縣分屬。脈自江西安遠而來,多藏盜賊,年來搜緝頗盡。

文基山 在縣北二十里豐田鄉,與松源交界。羊椆嶂 在縣東南十里。

楊子殿 在縣西北十里。

燕尾山 在縣西北,平遠分界。

翀天鳳 在縣西南十里。山形高聳,與鄣坑筆山對峙。

大峰嶂 在縣東二十里。尖峰卓絕,山腰有水湖,平洋寬廣,可容萬人,為松源、藍坊界。

鄣坑筆 在縣東北五里,來龍屏嶂。

黃祐筆 在縣東十五里大坑頭,為松源都界。龍鬥山 在縣南十五里招福寺前,為油坑界。天馬山 在縣南二十里。

龍藏嶂 在縣南二十里徐溪村。上有龍葬地。九子嶺 縣南二十里,在誥軸山外,踞邑水口。誥軸山 為縣治學宮。朝山。

順嶺 縣南十五里

馬龍岡 在小樂村

「杜子嶺 」 ,在梅子𤲞。「君子石 」 ,在招福寺。

過龍石 在徐溪

《靈龜石   》、「仙橋石 」 ,俱在長潭。

石窟洞 縣北十五里印石山前。穴廣五尺,深二十丈,中有澗水流出,又有石柱天窗,今廢塞。游曦巖 縣東南三十里許蓼陂油坑間,廣五丈,深半里,高一丈五尺,左有石鼓,右有懸鐘、石缽。

《神岡屻 》縣南內水口。

河淋岡 在葉田

鑒石仙人橋 ,上有仙人庵。

獅子嶂 在高思

「百丈磜 」 ,在松源。《葉婆嶂 》,在徐溪。

西山嶂 在縣西南水口徐溪、蓼陂間。

南山嶂 在縣南四十里,居外關水口。

長潭 在縣西北。淵深不測,上有仙人橋舊跡,下有龜子靈石,廣十丈,長五里。古有僧寺,今廢。石窟溪 發源自武平所,上納陽坑差干湍,下𤲞腦、烏柘諸水之交流,下納徐溪、梅溪,共入東流,會於程鄉濂水渡,為縣之巨津。

橫梁溪 ,自平遠大柘村發源,經徐溪蓼陂與縣河水匯。

徐溪 上受河頭、東石、義化之交流,下洩於金沙、石窟溪。

鯰子溪 在縣北

馬鞍潭 在縣南五里。灣抱環流,為內水口。石窟潭 在綠陂村。匯諸水之流。上有巨石羅星,潭水環繞不見。

「桃溪 」 即「桃夭壩。」

水利附 编辑

本府。海陽縣附郭。

北門堤 起城北龍康,繞鳳城驛而東,而南,歷南廂、登雲、登隆、隆津、南桂、大和、東莆、上莆、龍溪九都,長八十里。明永樂、弘治中,北堤潰,知府雷春、周鵬等修築。正德中,修築南廂抵龍溪等堤,甃以石,增拓加倍。

南門堤 順治十年,郝尚父叛,鑿斷南門堤以通壕,為大水所衝,崩陷數十丈,田廬漂沒。次年,道府檄海、揭二邑民協築,恐其復潰,絕水不與壕通,由是西南之田多荒。康熙十二年,守道江德中同鄉紳梁應龍等會議修濬城壕,將壕口砌石,濬深壕溝,納韓江水,通三利溪,一如古制,民甚賴之。

橫砂堤 明嘉靖中,縣丞葉文鼎督修至。

皇清順治初,為澄寇黃海如等所破,邑人修築。康熙

三年奉

旨遷民。此堤已斥界外,遇洪水衝崩尤甚,《上莆龍溪》

水南、南桂數都田地淹沒殆盡。康熙八年,巡撫

王大任特疏請「展界」 ,總督周之德力助其成,界外田地,始得漸次報墾。

東廂堤 ,自虎豹陂經韓山過溪口,至水南都急水止,長二十餘里。明嘉靖中,潰,縣丞葉文鼎督舂龍骨一百四十丈。萬曆、崇禎中,知府郭子章、知縣沈鳳超、鄧士廉修築。

江東堤 自水頭宮折東,轉而南至急水門西岸,又歷塞口村,抵蓬洞宮,至水口。又自水頭宮折正南,又折東至水口,與蓬洞宮相直,中為江東都,四面皆水,而西北又險。明正德中潰,知府王源修築。

秋溪堤 :東歷南門溪尾、尼姑渡、東安等處,西歷蘇寨、潭頭等處。

甘露井 在城西,其泉甘洌,故名。

防虞井 在城西,廣七尺。

古樹井 在城南,因側有大樹,故名。

學地井 在上水門文廟,今廢。

蒙泉 在西湖山後

溫泉 二:一在豐政都,一在登瀛都,四時沸湧如湯。

上水門溝 涵洞引韓江水入郡學泮池,經太平橋繞縣治,過湖頭橋透西湖入三利溪。下水門溝 引韓江水經開元寺繞小金山,會大街、新街、西街諸巷溝水而出。西關二溝廣深俱四五尺,邇因兵燹,多所淤塞。

南門前溝 涵洞引韓江過城,西出三利溪,鄉民引以灌田。邇為郝尚父所破,後築堤,遂塞。楊翁陂 在東村河子內,兩岸田賴之。

黃竹洋陂  、橫塘陂 俱在東廂。

赤水陂 在登瀛赤水澳。迴流瀠紆,秋冬不竭,田賴之。

石堰陂 在上莆都

潮陽縣

混混泉 在儒學右。明嘉靖間重濬,更名「鍾靈。溫泉 」 二:一在縣西一百里坤柄山之陽,沸湧如湯。一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新田山後,其泉最深,流一里入小坑,始可浴。

王公溝   、倉頭溝   、通濟港 俱在直浦。明成化間,知縣王鑾所濬,以資灌溉。黃竹陂 在縣郭。

東隴陂 在招收

鋪前陂 在夾山

陳禾陂   、神前陂   、蒙禮陂。

石陂    、赤跡陂   、客陂 俱在黃隴。

余處陂   、坊林陂   、藍湖陂。

官陂    、石橋陂   、崎溝陂。

罈頭陂 俱在貴山

七陂    、小莊陂   、新溪陂。

橋亭陂   、董陂    、西溝陂。

小罈陂 俱在洋烏

《生珊陂   》《茭苪陂   》《坡子陂》。

斗門陂   、罈頭陂   、陳思陂 ,俱在水。揭陽縣。

南門堤   、龍溪堤   、派頭堤。

長岐堤   、相思堤   。雷巖堤。

青龍壩堤  、官路堤   、洪溝堤 在霖田都,主簿季本修。

《溫泉 》二:一湯坑在藍田都,一湯泉在霖田都七浪灘。

玉窖溪   中離溪   。鮀濟河。

湖陂 在藍田,亦名「李廣陂。」

長潭陂   、金湯陂   。夾鹿陂。

「景曾坑陂  」 、新豐潭陂  、「大榕陂。」

烏溪陂   、樟溪陂   、河口陂。

蘆叢陂   、《虎樸陂》。

程鄉縣

《龜目》二井 在城南三十步,東西相對,邑如龜形,鑿井象之。

曾井 在縣西一里。南漢令曾芳所鑿。

義井 在城西

溫泉 在縣西韓莆都,男女有別云。

三圳陂   、柴桑陂 俱在萬安。

田子陂 在石坑

蒿窟湖 在石坑

大蓮塘   新庵塘 俱在萬安,資灌溉饒平縣。

「虎朴潭堤  ,布袋灣堤  」 ,「慚愧堂堤,葫蘆段堤  」 ,「柳處池堤  」 ,「蘇寨潭堤,下店堤   ,南門堤   ,溪尾堤。」

「尼姑渡堤  。」 「《雷巖》堤   。」 《相思堤》。

東安堤   沽汀洋堤  ,水吼橋堤,石井 ,平地石窟如井,方丈餘,晝夜津洩,灌田三百餘里。

溫泉 名湯溪,詳見《水記》。

長潭陂   、嶺腳陂   、鴨母陂。

馬坑陂 俱在上饒堡

官陂    、金場夾陂  、水口庵陂、丁坑陂   、新豐陂   、橫溪陂 俱在中饒堡。

曲潭陂   、舊寨陂   、河口陂。

良田陂   、楓頭陂   、徑口陂。

後潭陂   、下底陂   、新塘陂。

烏石陂   、中岐陂   、西壩陂 :俱在下饒堡。

青竹徑陂  、「《半徑》陂   」 、《大榕陂》。

小榕陂   、潘段陂 俱在東洋屯堡。烏溪陂   、漳溪陂   、黃石坑陂 俱在東唐堡。

第一陂   :「上敦陂   、烏塗陂。」

東白陂 :俱在大埕三村。

小兜陂   、埔尾陂   、蘆叢陂。

龍潭寺陂 :俱在大港柵。

惠來縣

溫泉 在縣東西坑之地。水自石中湧出,隆冬時尤熱。

蓮塘    北山洋塘  陳牙塘。

海仔塘   蓮塘寺

大徑潭 在酉頭都,灌田數十頃。

劉甫洋陂  、東福阜陂  、長岡陂。

白沙湖陂  、透下陂   、下尾陂。

新陂    、南陂    、水吼陂。

西港陂

大埔縣

劉公坑   、黃沙坑   、虎過坑。

莫公坑   大洋坑   、烏石坑。

杉塘坑   ,陰那坑   ,滸梓村坑,芒洲坑   ,大蔴坑   ,崑崙坑,「中瀾坑   ,弓洲坑   ,黃坑。」

葵坑    、高圳坑   、大靖坑。

庵坑    郊塘    、大塘。

石圳    、古野坑   、烏槎坑。

三州坑   、泥源坑   、鱉坑。

密坑    田心陂   、灤墩陂。

南山陂   、長富陂   、大陂頭。

林屋陂 :俱在小靖社。

漳溪陂   、湖寮陂   、黎家陂。

陳衙陂   、合溪陂   、高陂。

小滯陂   、劉公陂   、「松山車陂」 、跳河陂 俱在東衙坑口。

澄海縣

上中下外莆都堤 北起橫隴,南抵下埭,東西共一萬二百四十二丈六尺。舊有石磯三十二,以殺水勢;涵溝一十六,以引積水泄於海。宋知州事周明辨、王滌、宋敦書、林㟽、趙師林光世或改築,或增修。元知縣趙良塘、主簿張明德相繼修理。明萬曆初,邑人周宗禮倡鄉耆陳文具奏築灰砌石,以圖永固。

皇清順治初,署知縣徐懋勛復修築。

「南溪洋堤  」 ,「漁洲後羊堤 」 ,青龍壩堤,新港堤   ,「古汀洋堤  」 ,長洲堤。

下店堤   。大埭堤   。沙頭堤。

雷巖堤   、新堤    、石路堤。

「水吼橋堤  」 、「官田溝堤  」 、「前洋堤。」

「後窖堤   。」 「相思堤   。」 《和尚堤》。

新溪陂 俱在下外莆都。

普寧縣

新堰 在縣東,崑山之東北。

牛牳陂   、官陂    。老虎陂。

平遠縣

白蓮塘   漳坑塘   「湖坑塘。」

闊面湖塘  州畬坑   、雞角陂。

姑婆陂   、社前陂   、謝陂。

「梁層陂   」 、九子陂   、黃屯陂。

西陂    、東陂    、神前陂。

白石陂   、眾家陂   、牛欄陂。

結石陂   、大肚陂   、南山陂。

石欄陂

鎮平縣

漳坑塘   犬子坑   ,闊面湖塘,湖頭坑   ,苦竹塘   ,大坑。

馬寮坑   湖坑   、長塘。

中心塘   河塘   東山水閘。

安流閘   、泉源閘  、鷂角陂。

姑婆陂   、謝陂   、九子陂。

社前陂   、梁層陂  、黃河陂。

新車陂   、黃田陂  、梁民陂。

龍陂    、虎岩陂  、苔窟陂。

磜頭陂   、東山陂  、石坑陂、中村陂。。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