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68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六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八卷目錄

 大理府部彙考二

  大理府學校考

  大理府戶口考

  大理府田賦考

  大理府風俗考

  大理府祠廟考寺觀附

  大理府驛遞考

  大理府兵制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六十八卷

大理府部彙考二 编辑

大理府學校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大理府儒學 在府治南。「漢章帝元和二年建。元至元乙酉,雲南行省參政郝天挺新之。明正統間,知府賈銓重修。景泰間,知府干璠作科第坊及學舍。成化間,知府蔣雲漢置樂器。弘治間,知府吳晟鑄祭器。正德癸酉,地震傾圮,知府梁珠修葺,更闢尊經閣。知府汪標鑄宣聖像。嘉靖中,知府楊仲瓊等重修兩廡橋門。」 提學副使蔡雲程等置學田,同知高鏞鑿泮池,及建「名宦、鄉賢祠。」 隆慶中,知府毛德禎修齋舍,巡道陳應春修大殿、明倫堂。其經籍、祭器、兵燹後無存。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重修。二十五年,知府王興禹「等」

製木主捐修大殿「門廡」 、扁額「石欄。」

蒼山書院 在府城西南。明弘治間,巡按御史謝朝宣建,今廢。

源泉書院 在府學西。明嘉靖間,同知江應昂建,置贍田,今廢。

桂林書院 在府治北四十里。明嘉靖間,郡人參議張拱文建,今廢。

龍關書院 在府治南三十里。同知江應昂建,今廢。

義學 二在府儒學明倫堂東西。康熙二十年,知府王興禹捐俸置田,延師訓課。

社學 按《明通志》:「城內外皆有之。其在府治南者,隆慶六年分巡僉事陳應春置。」

府學田 按《明?通志》:「在大理、鄧川等界,歲久淹廢。嘉靖間,督學副使蔡雲程查歸一百六十九畝二分,分巡僉事王惟賢置買九畝五分。隆慶間,分巡僉事陳應春置買十二畝,知府史翊置買十九畝,先後共田二百九畝七分。」

太和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景泰六年,知府于璠修。正德二年,巡按御史陳天祥、知府吳晟以規制淺隘,易民居,拓之,作後堂號舍。嘉靖元年,副使姜起龍作尊經閣。隆慶六年,僉事陳應春、知府史翊復修,并鑿泮池。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穆惟深修理。康熙二十七年

通判趙之藺捐修門廡泮池。

義學 四一在縣儒學西,文昌宮內。一在上鄉喜州玉皇閣內。一在中鄉馬久邑文昌宮內。一在下鄉鶴頂寺內。康熙二十九年,知縣張泰交捐俸延師訓課。

外州縣

趙州儒學 在州治南。明洪武十八年建。宣德十年知州王諫修。正德十年知州王宗器增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州王秉坤改建於城西《鳳山》之

麓。康熙二十八年,知州陳光稷、學正李北有修飾新建「文昌宮」 、「魁星閣」 於左。

玉泉書院 在州治東北。嘉靖間,兵備副使姜龍建,今廢。

鳳儀書院 在州治左。萬曆間,署印通判殷才建,今廢。

義學 二:一在迷渡北門外,一在本州學署左。康熙二十八年,知州陳光稷捐俸設立,學正李北有捐俸延師訓課。

鳳山社學 按《明通志》:在州治前。正德九年知州王宗器建。

雲南縣儒學 在縣治南。明洪武十八年建。弘治間,僉事周鳴岐遷洱海衛左。萬曆中,知縣劉延齡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塗芳昇同紳士重建「魁星閣

青華書院 在縣城外西南。明正德間,兵備副使林魁建。

五雲書院 在舊縣址。明嘉靖間,兵備副使沈橋建。

義學 三一在本城龍翔館。明兵道何閎中開墾南豐壩田,年收租穀八十石,以三十石完糧,以五十石撥供本館後人延師束修費用。一在七百莊青華館,招墾沙地,年收麥九石,以供館用。一在黃連樹、萬青園。鄉耆楊士鼎、周平章、李正坤、李正芳、楊旭耀等協建義學一所,田一區,年收租穀三十石,供館用。

社學 按《明通志》在五雲書院左,兵備使沈橋建。

鄧川州儒學 在州治右。明洪武十七年建。成化二十二年,巡按御史郭紳遷於州治後。崇禎初,知州徐保泰遷於頂聖山。距城五里,荒僻傾圮。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州何琛捐俸同儒學周道治。

段綖新建於州治南門內。

象山書院 「在州治西」 ,今廢。

玉泉書院 在州治北三里,今廢。

義學 八一在州城內,一在右所鄉,一在大石坪,一在東川鄉,一在兆邑村,一在城西,一在西川鄉,一在中所鄉。舊置買學田,每年延師訓課社學 按《明通志》:在州治北大邑村,弘治間巡撫王懋中建。

浪穹縣儒學 明洪武十八年,知縣金文舉建。弘治間,分守參政毛科遷於治西南,歲久傾圮。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羅時昇「捐修。」二十一年,知縣吳

《一鷺》重修。二十八年,知縣趙珙、教諭張端亮、訓導劉發祥捐俸重葺。

寧川書院 在縣治西。明正德間知縣蔡果建。龍華書院 在縣治北。明弘治間知縣蔡霄傑建。

「育才書社 」 在啟聖宮右,康熙二十七年建。置田三十餘畝,以贍生童。

社學 按《明通志》在縣治西護明寺。

賓川州儒學 在州治前。明洪武七年建。嘉靖二十年,知州吳仲善重修。

皇清康熙十二年,學正繆琰重建「啟聖宮。」

秀峰書院 在州學西南。明嘉靖間,知州朱官建,今廢。

義學 二一在城中文昌宮內,一在周官營大乘寺。康熙二十九年,知州甘國輔捐俸延師訓課。

雲龍州儒學 明萬曆四十二年,巡撫周嘉謨題設。天啟四年,知州周憲章建。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州張瀲復遷於州治之北。《二》

十八年,知州丁亮工重修。

社學 按「明《通志》」 吏目趙策建。

義學 在州署左福隆寺。康熙二十九年,知州丁《亮工》捐俸延師訓課。

北勝州儒學 明洪武十七年建。弘治正德間,兵備吳球、焦韶、晁必登繼修。萬曆十八年,知州劉九思遷城西。二十八年,知州羅好仁、學正王朝臣鑿泮池建坊。萬曆間,知州孫台遷於城之東南。殿廡、門堂、齋舍、坊表一新。天啟間,知州劉上觀重修,鑿泮池,後因兵變傾圮。

皇清康熙初年,改於城內「開化寺」,廟貌卑隘。二十《二》

年,知州申奇猷將舊「鎮撫」 衙門改為學宮。義學 在州城內。康熙二十九年,知州申奇猷捐俸延師訓課。

大理府戶口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府總。并《北勝州》附轄。

康熙三十年分,原額人丁并編審清出,除頂補老故外,共丁四萬七千九百五十六丁,額徵丁銀六千六百七十五兩三分六釐。又康熙二十五年編審清出人丁一百四十八丁,應徵銀三十二兩九錢二:共人丁四萬八千一百四丁,共銀六千七百七兩九錢三分六釐。

又額外康熙二十五年編審增出沐莊人丁一百七十七丁,應徵丁銀二十三兩二錢九分。康熙七年奉裁,洱海、大羅二衛軍舍人丁,歸併州縣徵收。

原額軍舍、土軍人丁及編審清出,除頂補老故外,共丁一千四百六十丁,額徵丁銀五百七十二兩九錢六分。

康熙二十六年,奉裁大理、瀾滄、景東三衛分歸州縣徵收。

原額軍舍、土軍人丁并編審清出,除頂補老故

外共丁四千九百八十七丁,額徵丁銀一千八百四十九兩七錢四分。

太和縣

實在人丁四萬五千四百五十五,稅糧七千七百八十三石四升二合。共編銀一千三百二十九兩六錢六分七釐。

趙州

實在人丁一萬二千三百九十三,稅糧三千三百九十四石二斗九升七合。共編銀七百五十七兩二錢九分九釐。

雲南縣

實在人丁二萬二千九百四十八,稅糧四千五百五十三石六斗七升二合。共編銀六百二十七兩四錢三分七釐。

鄧川州

實在人丁一萬八千九百五十三,稅糧二千四百一十一石七斗七升二合。共編銀六百七十七兩一錢四分七釐。

浪穹縣

實在人丁二萬三千一百九,稅糧三千八百二十七石三斗六升九合。共編銀七百五兩一錢四分七釐。

賓川州

實在人丁二萬二百二十五,稅糧二千七百九十一石六斗五升六合。共編銀六百一十七兩七錢一分四釐。

雲龍州

《實編》《人丁》五千一十。

十二關長官司

實編人丁六百四十一,稅糧一十七石五斗。各州縣俱照十段徵銀在庫,官吏支銷,里甲歸農。

大理府田賦考        通志 编辑

府總。并《北勝州》附轄。

原額民賦田地共一萬一千六百八頃六十二畝五分六釐九毫四絲一忽一微三塵九渺。查額內尚有荒蕪田地,額編錢糧,見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足額。

實徵夏稅本折麥九千六百八十五石一斗五升四合三勺七抄五撮一圭七粒九顆八粟。實徵秋糧本折米一萬五千九百一十二石六斗九升二合八勺六抄三撮三圭九粒五顆一粟。

實徵《條編》地畝等銀一萬二千六百七十二兩五錢五釐三毫一絲二忽八微一纖八塵一渺八漠。

又額外增出沐莊田地共二百七十五頃八十畝三分四毫二絲一微八纖九塵七渺二漠。查增出田地內尚有荒蕪額編錢糧,見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足額。

實徵夏稅本折麥五十三石八斗一升八合七勺六抄一撮六圭二粒七顆七粟。

實徵秋糧本折米三百五十石六斗六升九合三勺二抄七撮七圭六粒九顆九粟。

實徵《條編》銀二百二十六兩一錢五分三釐三毫五絲一忽二微三纖一塵九渺。

附:「額徵」 除懸額無徵外,

原額觀場田租銀四十四兩二錢五分二釐,全徵。

商稅、門攤、窯課、租課、酒醋課、米課絲店課、耙子、豬羊街橋各項課銀八百三十六兩九錢九釐一毫九絲。遇閏加銀二十二兩八錢七分三釐六毫九絲五忽,全徵。

《街稅》地租銀三兩五錢,全徵。

《魚課折色米鈔》銀五百四十一兩一錢四分九釐。全徵

《差發綿綢》銀三十一兩七錢五分五釐二毫,全徵。

商稅海攤易銀二十五兩三錢二分,全徵魚課米三十五石五斗,每石折銀五錢,該銀一十七兩七錢五分;全徵

《石磺場》課銀八兩,全徵。

站丁認辦銀一百六十二兩四分一釐八毫五絲,全徵。

康熙七年,奉裁洱海、大羅二衛歸并州縣,徵收原額屯官馬料、公種、公樣、鐵索、營官租等田地,共八百二十一頃七十八畝六分五釐九毫四

「絲四忽五微五纖九塵四渺。」 查額內尚有荒蕪田地,額編錢糧,見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足額。

實徵本色麥一千一百六十三石三斗八升五合八勺一抄八撮三圭五粒一顆六粟。

實徵秋糧本色米六千八百二十六石四斗八合四勺一抄二撮二圭八粒。

實徵本色穀三十九石九斗二升一合。

實徵折色夏稅秋糧麥、米、穀、蕎共三千六百二十六石四斗三勺九抄四撮,各折不等,該折色銀一千二百八十七兩四錢四分七釐二毫三忽。

康熙二十六年,奉裁大理、景東、瀾滄三衛分歸州縣徵收

原額屯官馬料、公種、公樣等田地共一千六百七十九頃四十七畝一分九釐二毫八絲一忽。查額內尚有荒蕪田地,額編錢糧,見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足額。

《實徵》本色蠶豆一百八十四石二斗二升三合八勺。

實徵夏稅本色麥三百七十四石三斗六升一合七勺。

實徵秋糧本色米九千四百五十石七斗三升四勺七抄七撮一圭六粒六顆。

實徵本色穀四百六十六石一斗六升。

實徵折色夏稅、秋糧、麥、米、穀、蕎共一萬七千九百二石一斗二升四合二抄七撮五圭七粒四顆,各折不等。該折色銀七千二百四十五兩一錢八分八釐七毫八絲六忽七微五纖一塵。附額徵。

原額草場,除荒蕪無徵外,實徵銀五十七兩五錢七釐。

以上額徵,共銀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三兩三錢二分五釐五毫四絲二忽五微九纖七塵一渺八漠。又額外增出《沐莊條編》銀二百二十六兩一錢五分三釐三毫五絲一忽二微三纖一塵九渺。又《人丁》項下額徵銀九千一百三十兩六錢三分六釐。又額外增出丁銀二十三兩二錢九分。四項共銀三萬二千三百一十三兩四錢四釐八毫九絲三忽八微三纖一塵八漠。起運

「布政司」 項下 起運銀一萬六千五百兩四錢六分八釐九毫四忽五纖八漠。

《糧道》項下 銀八千五百三十二兩六錢三分五釐九毫八絲九忽七微八纖一塵。

存留

《俸工》項下 官役俸食,共銀六千二百七十一兩。

支給項下 鞭祭等銀二百六十九兩五錢,鋪兵工食銀七百三十九兩八錢。

本色

額徵夏稅秋糧本折麥米豆穀共四萬四千一百二石六斗七升八合四勺四抄六撮三圭七粒二顆五粟

額外增出

額徵夏稅秋糧本折麥米,共四百四石四斗八升八合八抄九撮三圭九粒七顆六粟。

以上麥米聽糧儲道支用報銷。

大理府風俗考        通志 编辑

府總

樊綽《滇志》:「高山大川,鍾靈毓秀,代有人物。」 郭松年《大理行記》:「俗本于漢,民多士類。」

元《李景山記》:「書有晉人筆意。」

《舊志》:科第顯盛,志尚氣節,崇奉釋教,俗多豪華。《圖志》:居人能農不能賈,山水之利,率歸客商,人多好善。明時科甲理學,較他都為盛,質直好義,無鉤曲之行。婚喪遵朱子家禮,四時墓祭。《明通志》:「觀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蒼山下貿易,集各省之貨。唐永徽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知是觀音入大理後,人至日燒香,四」 方聞風,各以貨來也。

「家無貧富」 ,皆有佛堂。

少長手念珠,一歲中齋戒居半。

田四畝曰一雙

白子國南詔皆治于此俗多豪華。

「《阿闍黎僧》有室家,能誦咒制龍。」 《大理》原有羅剎。

邪龍為患。觀音以神力閉之。于上陽溪洞中傳留咒術以厭之。今有阿叱力僧《綱司》云。

節令、祭葬、服食貨貝等俗與列郡同。

部屬之彝,鄧浪有玀,玀性悍。趙州有彝,懦弱。嘗土而耕,能知土味,辨其可種何穀,果如其料。民間欲效之,不得其妙。

約信不爽,貧多借貸,如期酬償,毫釐不欺,故江西人居之以為奇貨,皆致大富。在今賓川州雲南縣。

《雲龍州》,《三崇山》後有野蠻,距郡五百里,一言不合,白刃相向。

大理府祠廟考        通志 编辑

本府。太和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南四里。

社稷壇 在府城北三里。

郡厲壇 在府城北一里。

城隍廟 在府城內西南,「州縣同。」

旗纛廟 在府城西演武廳後。

八蜡廟 在府城西北崇聖寺塔前。歲冬至後祭。

風伯祠 在府城西北五里。明嘉靖中,僉事彭謹因暴風建。冬至後戊日祭。

蒼山神祠 在府城西三里中峰之麓。

洱水神祠 在府城東五里洱河西岸。歲春秋二仲祭。

武侯祠 在府城西南

關王廟 在府治西南

文昌祠 :在儒學西,春、秋二丁祭。

海口龍王廟 在府南三十里太和縣。春祭,趙州秋祭。

雷廟 在府治西南

東嶽廟 在府城西北一里。

南嶽廟 在府城南

海神祠 。在洱河北。南詔異牟尋復歸唐,時立此,示不復叛之意。按《明一統志》:在洱海北,城內又有洱河廟。

馬神廟 在府關王廟內。

杜公祠 在府城南五里玉局峰麓。

救生廟 :在府治西南,興福寺左。

清平廟 在府治北遺教寺內。

福邦廟 在府城北塔橋村。

福民廟 在府城北三十里。相傳,昔鄉人有貧不能耕者,一青牛代之耕。耕已,入廟,遂不見。廟後但有龍馬蹄跡云。

三靈廟 在府城北四十五里喜洲村。

安龍廟 在府城西南隅。初建城時築,至此輒圮。父老謂有龍在焉,因為立廟,自是城不復圮。五壇神廟 在府治東北。

七壇神廟 在府城南太和村。

太歲廟 在府城西南

南天神廟 在府城南外館驛西。有禱輒應,祀無虛日。

神寶泉廟 在府城南五里。其地有三泉,湧水灌溉,廟神有祀。明嘉靖間,廟災,泉因之閉。郡民白其事於官,新之。明年,泉復出。

李將軍廟 在府城南三十里,祀唐李宓。伏波廟 在府城南龍尾關。相傳武侯駐兵濞水,一軍皆瘖,因禱伏波,即此廟也。

趙州

儒風祠 在州治北。唐鮮于仲通征南詔,攜儒生張姓者沒於此,後人立廟祀之。

建峰廟 在州東南。按《明一統志》:「蒙氏時,有東川人趙康居此,歿後土人立廟祀之。」

林公祠 舊在州儒學右,後改建於州治前。林諱俊,字見素,閩、莆人,時為分巡副使。

雲南縣

真武廟 在縣城南

鄧川州

土主廟 「在州治後。」

三正祠 在州北。祀憲副林名俊,侍御郭名紳、兵憲姜名龍。

三堂廟 世傳蜀人三弟兄至此,教民耕讀,定民田廬。鄉人德之,立祠以報。在鄧川州。

貞節祠 ,在州東六里打油村山坳,即鄧賧詔。

妻「慈善之祠」 ,事見《古蹟》。

浪穹縣

興慈廟 在縣治南

羅溪廟 在縣治北

賓川州

碌磨廟 在州境內

雲龍州

黑水龍神廟 在州瀾滄江涯。先是,渡者多溺,立廟遂無患,歲以春秋致祭。

三崇神祠 在三崇山麓,春秋致祭。

寺觀附 编辑

本府。太和縣附郭。

普寧寺 一名「無量寺」 ,在府治南。明初汝南王建習儀之所。

《大我》寺 在府治南。

銀相寺 在府治北五十里。

感通寺 在城南十二里。漢時摩騰竺法蘭由天竺入中國時建。明太祖有御製詩十八章,賜僧無極。今存。按《明一統志》:「在點蒼山四峰之半,舊名蕩山,又名上山。中有三十六院。其南三峰之下,有金相、法真二寺。一峰之下,有法圖寺。」 崇聖寺 在城西北。寺凡三塔,其一高十丈,十六級,其二差小,各錯金為頂。頂有金鵬,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以此鎮之。寺有觀音像,高二丈四尺。唐蒙氏時董善明鑄,有雨銅供冶之異。旁為瑞鶴觀,嘉靖間修。按《明一統志》:在點蒼山十峰之下,唐開元中建。中有三塔,製極精巧,今名三塔寺。

弘聖寺 在城西南。有塔高十丈,為級十。世傳周時阿育王建。嘉靖間,郡人李元陽重修,修撰楊慎記。按《明一統志》:在點蒼山七峰麓中有塔,高二十丈,又名一塔寺。其北有大光明寺。玉局寺 在府治西南四里玉局峰麓。左有唐杜光庭祠。

無為寺 在城西北點蒼蘭峰之半,明永樂八年建。

帝釋寺 ,在城西北應樂峰,其地靈異,夜半或聞天樂聲。

天臺寺 ,在城南龍泉峰麓,一名「祭天臺。」 救疫寺 在蘭峰無為寺上,內有井,世傳其水能救疫。

大悲寺 :在城東南隅。

三聖寺 ,在城西,內有三像,相傳自天竺得來。觀音閣 在城北。上羊溪。戮魔石,相傳觀音既閉,羅剎以此石鎮之,後人遂建閣其上。

普濟寺 在城北三陽峰麓,元末建。

石雲寺 在城北白雲峰麓。昔人見崖下有光,掘地得石佛,乃建寺祀之。

覺岸寺 ,在城北洱河濱磻村,村有分河石。靈會寺 ,在城北院榜村。昔蒙氏征麼些,渡金沙江,見佛像,迎置於寺。

大慈寺 在城北三十五里,唐時南詔建,內有卓錫泉,相傳僧慧普以錫卓地,而泉湧出。尊勝寺 ,在城東南月溪村,明弘治間建。圓照寺 在城西,內有羅扇井。

崇恩寺 在城南九里。昔有神僧,乘三角青牛,至此坐化。又段思平逃難匿此,以門封蛛網,追者疑其逸去而返,遂免難。

法真寺 在城南佛頭峰麓。

鶴頂寺 ,在城南佛頭峰之半,盤龍禪師所建。明嘉靖間重修。今殿中拜石有禪師足跡,深六分。

靈鷲寺 ,在城南馬耳峰之半,舊有千僧道場,其南為「陽南寺。」

靈塔寺 在城南斜陽峰麓。唐段赤城誅蟒,為蟒所食。人思其功,於蟒腹中取其骨葬之,建塔其上,山半為寶林寺。

海會寺 在龍尾關將軍洞南。有普濟寺、覺真寺。

羅筌寺 在洱河東玉案山。初,洱河多有龍覆舟,神僧道安結庵此地,夜見童子百餘人語曰:「師至,吾屬不安,盍遷去?」 師厲聲曰:「是法住法住,安從遷?」 明日水浮死蟒百餘,海患乃息,因創寺。西有天鏡閣。

棲霞觀 在城西北,明宣德七年建。

古靈觀 在城北四十里。

海印庵 在城西二里,明指揮王槐建。

元真觀 在點蒼山半。明嘉靖間,郡人李元陽建。

趙州

遍知寺 ,在州城西,習儀之所。

龍華寺 在龍華山麓

飛來寺 在州北五里,昔傳有佛像飛來。道勝寺 ,在州南百里,唐時張建成入朝,賜以浮屠像,建成歸,創寺藏之。

清泰寺 在州治東五里。

晴雲寺 :在州東五里。臺殿恢弘,林木森蔚。郡紳董思周建。

華藏寺 在華藏山

羅和寺 在州東南二里。又一里為興隆寺。高娘寺 在州南六十里。昔有張姓者,其家女婢名高娘,常以一白豬自隨,忽豬化為象,乘而上昇,因立寺焉。

玅音寺 在州治東二里許。

遍照寺 在白巖孔邑山,明隆慶元年建。醫王寺 ,在白巖。其地有蟲山,歲出蟲傷禾,建寺鎮之。李元陽有《記》。

雲南縣

九頂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九峰突兀如削,上有岑樓飛閣,一方勝地。

水目寺 在水目山。段氏時,楊普濟經始。明洪武二十四年,僧志圓成之。舊有虎窩、風洞、黃龍、木犬之異,至今遺址尚存。

般若寺 ,在縣北八里。有寶燈飛入雙塔中,夏夜常見光明。

翠松庵 、般若庵 俱在縣西。明兵備楊應霈建,參議馮時可《記》。

智光寺 在縣西一里,明永樂初建。

鄧川州

萬福寺 在州臥牛山,元至元間建,習儀之所。鍾山寺 ,在州治西二里,段氏時建。按《明一統志》「在鍾山,蒙氏建。」

頂聖寺 :在州治東十五里。

真濟寺 「在州治左半里。」

浪穹縣

護明寺 在縣西。明洪武間建,習儀之所。摽楞寺 在縣治西北七里。世傳七聖僧所創。鶴林寺 在縣南鳳羽鄉。明洪武間建。

賓川州

三元宮 在州治東,明嘉靖間建,習儀之所。高興寺 在金龍湫側,寺後巨石上有牛足并龍蟠跡。

寂照寺 ,在州西二十里,宗保禪師建,有巖龕,乃師證道之所。

傳衣寺 在雞足山。相傳昔釋迦佛以僧伽梨衣付弟子迦葉波以待彌勒,迦葉持衣於雞足山入定,寺以此名。今稱「華首門」 ,即此處也。北有淨雲庵,東北為八角庵,後為彌勒庵、圓通庵。自淨雲而北,為般若庵、菩提場。折而西為五華庵、圓淨庵、大乘庵。龍華寺前為了空庵,南為雲海庵、海會庵、白石庵。庵東有彌勒寺,東北為缽盂寺、大士庵,東南為白水庵,西南為淨覺庵,其頂有舍利塔、曹溪庵、護法堂、慧靈庵、北麓寺、奉真院、普光寺,皆雞足山之名剎也。

放光寺 雞足山石門下。

袈裟寺 ,在雞足山,一名「迦葉殿。」

石鐘寺 ,據雞足山之阿,其懸巖扣之如鐘。銅瓦殿 ,在華首門東。

悉檀寺 ,在雞足山大龍潭之上。

玉皇閣 在雞足山頂

瑞泉寺 在州西十里。山頂有仙洞。昔李常在,曾於此遇仙。

雲龍州

玉皇閣 在州東一里

北勝州

開化寺 在州東一里,習儀之所。

觀音寺 在州東四里。壁鐫釋迦、觀音二像,唐吳道子筆。

雙龍寺 在清水驛

大理府驛遞考       明通志 编辑

本府。太和縣附郭。

洱西驛 在府治南太和縣,歲編「洱西驛。」 站馬二十七匹,隨馬鋪陳二十七副,內消乏四匹,實在上馬六匹,中馬九匹,下馬八匹,庫館七名親身應役。原議廩糧米八十五石,每石折銀七錢,共銀五十九兩五錢。

德勝關驛 在府南三十里。鄧川州歲編「德勝關驛站銀二十兩。」 浪穹縣歲編「德勝關驛茶果。」

銀二十五兩。賓川州歲編「德勝關驛站銀二十五兩。」

府總鋪   ,陽和鋪   ,《陽南鋪》。

新城鋪   ,作邑鋪   ,峨峎鋪。

波羅傍鋪 各鋪司兵共三十九名。

趙州

定西嶺驛 在州南六十里。歲編「定西嶺驛。」 站馬一十二匹,鋪陳三十五副,站𧵅一十一萬四千一百六十一索一十五手,茶果銀一十兩,館夫二名,每名銀五兩,均徭力差編解。

前鋪    ,「湯顛鋪   」 ,「赤佛鋪。」

青龍鋪   ,定西鋪   ,烏龍鋪。

石泉鋪   ,舊鋪    ,德勝關鋪,煉場鋪   ,羅摩鋪   ,腰蕙鋪。

彌只鋪 各鋪司兵共二百一十六名。

雲南縣

雲南驛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歲編雲南驛,站馬二十五匹,站銀七百七十四兩二錢二分。內除買鞍馬草料、馬夫工食銀四百六十九兩七錢五分外,支銷買辦答應銀三百四兩四錢七分,馬頭親身應辦。又里甲銀內,補造各司道上、中、下三等鋪陳,八十二兩五錢。三年一造,每年該銀二十七兩三錢五分。鋪陳上等二副,中等二副,下等九副,館夫一名,銀十兩。庫子一名,銀四兩,廩糧米二十石。

前鋪    波大鋪   月鏡鋪。

「《沬滂》鋪   」 ,「水盆鋪   」 ,「《清淜尾》鋪」 ,「矣江鋪   」 ,「加買鋪。」

梁荒山鋪 各鋪司兵共二百一十六名。《鄧川州》

鄧川驛 在州南八里。歲編鄧川驛馬頭十二名,親身應當,並無徵銀。在官鋪陳上、中、下三等,共四十四副。浪穹縣歲編館夫銀十兩。

前鋪    蕖。鋪、   寺寨鋪、臘坪鋪 各鋪司兵共七十九名。

浪穹縣

前鋪    ,「應山鋪   ,烏頭門鋪,鳳羽鋪   ,下江嘴鋪  ,菲益鋪。」

黃煉場鋪  ,諾鄧鋪   ,蝦䗫鋪,溫泉鋪。

好樹鋪 各鋪司兵共七十九名。

賓川州

前鋪    、烏龍壩鋪  、母豬岡鋪、白羊市鋪 各鋪司兵共一十六名。

雲龍州

蘇溪鋪 司兵五名

大理府兵制考        通志 编辑

府總

開滇兵制

提督雲南總兵官。康熙元年設,駐大理府中、左、右遊擊三員  ,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二員。

馬戰兵,初設九百名。康熙四年,裁去三百名,止存六百名。各鎮皆同。

步戰兵:初設二千一百名。康熙四年,裁去六百名,止存一千五百名。各鎮皆同。

守兵九百名。康熙四年,裁戰兵為守兵,各鎮皆同。

援勦後鎮總兵官,順治十七年設,駐劄洱海衛。中、左、右。遊擊三員  ,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二員。

馬戰兵六百名   ,步戰兵一千五百名,守兵九百名。官兵俱隸藩下,糧餉隨藩支給。永北鎮總兵官,康熙七年改設,駐劄北勝州。中、左、右遊擊三員  ,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二員。

馬戰兵二百四十名 ,步戰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

北勝營,順治十七年設,駐北勝州。

副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一百名   ,步戰兵四百名。

守兵五百名

復滇兵制

提督雲南總兵官。康熙元年設。駐劄大理府。中軍參將一員

遊擊初設左右二員,添設前後二員。

守備初設三員,添設二員。

千總初設六員,添設四員。

把總初設十二員,添設八員。

馬戰兵:初設六百名,添設四百名。

步戰兵:初設一千五百名,添設一千名。

守兵初設九百名,添設六百名。

洱海營參將康熙二十一年設,駐雲南縣。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一百名   ,步戰兵四百名。

守兵五百名

太和縣

「峨崀哨   。」 弘圭哨   。花甸哨。

「乾海平哨  」 、「廟兒山哨  」 、「一盌水哨」 、《白石澗哨 》,各哨,哨兵共七十四名,今裁。趙州

秧草塘哨  ,飛來寺哨  ,黃草壩哨,獅子口哨  ,水磨盤哨  ,趕豬廟哨,玉泉哨   ,松花關哨  ,乾海子哨,龍馬塘哨  ,大莊哨   ,烏龍壩哨,赤佛哨   ,水槽哨。

《額力苴哨 》各哨哨兵共一百九十名,今裁雲南縣。

溫水塘哨  ,雙橋哨   ,外居苴哨,五色土哨  ,水盆鋪哨  ,清水溝哨,青石灣哨  ,矣江哨   ,松子坡哨,必矣喇哨  ,古蕃哨   ,達摩哨。

「橋頭哨   」 、「阿獅頭   哨」 、「爛泥箐哨」 、「支鍋哨   」 、「三岔哨   」 、「黃草壩哨」 、「顛郎哨 」 ,已上哨兵共二百六十九名,今裁。鄧川州。

「東山石嘴哨 。」 「《挖青》哨   。」 「臘平哨。」

「《桃溪》哨   」 、《青香樹》哨  、《白土坡》哨、《簸箕哨 》:已上哨兵共一百名,今裁。

賓川州

《棠梨哨   》,鳳尾哨   ,《冷水箐哨》,《白接橋哨  》,《永靖哨   》,《大松坪哨》,《小些羅》哨  ,國母水井哨 ,邊中哨。

《平賊嶺哨  》,《羅溪者哨  》,《普集登哨》,《陽應哨   》,《文赦坪哨  》,《畢羅關哨》,《大龍潭哨  》,《禾頭哨   》,《烏龍坪哨》,《圭山哨   》,《羊子口哨》。

「《海東》哨 」 已上哨兵共二百五十名,今裁浪穹縣。

大樹關哨  、大局坪哨  、保安哨。

《芹菜淜》哨  、《羅平關》哨  、《悶江門》哨、《三板橋》哨  、《九氣臺》哨  已上哨兵共七十六名,今裁。

雲龍州

《松足哨   雪》,《沖哨   》者,羅哨。

《蘇溪哨 》:已上哨兵共九十二名,今裁。

北勝州

「黃草坡哨  」 三「渡河哨  。」 「達旦哨。」

蘆竹坪哨  。《紅石崖哨  》。《寧蕃哨》。

「芊坪哨   。」 《深谷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