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80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八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十卷目錄

 楚雄府部彙考二

  楚雄府關梁考

  楚雄府公署考

  楚雄府學校考

  楚雄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八十卷

楚雄府部彙考二 编辑

楚雄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楚雄縣附郭。

青龍橋 在府城東五里。明萬曆年,客民徐應中募建。明末漸圮。

皇清康熙五年,總兵馬寧、知府史光鑑同修。十九年。

地震傾圮。二十四年,總兵牛鳳翔、知府牛奐、遊擊王成功捐資倡修。康熙五十四年,知縣陸坦捐資重修。

延壽橋 在府城東十里,地震傾圮。知府牛奐同青龍橋詳捐重修。

凌虛橋 在腰站,去府東三十里。按《通志》,「明弘治四年知府邵敏建,萬曆三十九年推官陳以躍修。」

馬家橋 在府南五里

霜橋 在府西二里

大壩橋 康熙五十年,邑民公建。

濟生橋 康熙四十九年,典史雒永禧重修。「木蘭村橋 」 ,監生楊毓和建。

石頭河橋 :康熙四十六年建。

石橋 在府西十里

清水橋 在府西三十里清水壩。

濟川橋 在呂合。按《明通志》:「在府治西四十里呂合巡檢司前。先是架木為橋,成化二十二年,知府邵敏易木以石,長十丈,廣二丈,上有扶欄。」 呂仙橋 ,在呂合。

仁永橋 在城北。康熙十九年,地震傾圮。二十三年,知府牛奐委吏張朝縉捐資重建。

濟渡橋 :在凌虛街腰站處。向無橋梁,人以船渡;水漲,屢有不測之虞。知府張嘉潁捐資起建石橋。土縣丞楊世勳董其事。工程浩大,贊襄之力居多。

中渡橋 康熙五十二年,耆民許志能等捐募重修。

定遠縣

會基關 在縣南四十里會基山上。

羅平關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通鎮南。

迎恩橋 在縣南三里

拱極橋 在縣北三里

會基橋   、利市橋   、觀音橋。

濟通橋   。「天神橋   」 、「雙橋。」

「土河橋   。」 「石河橋。」

五馬橋 在黑井提舉司中街,為行鹽要地。怒濤洶湧,下築石基三洞,高二丈,歷久將圮。康熙九年,提舉朱濠重修。按《通志》:橋東額匾曰「南浦飛雲」 ,橋西額匾曰「煙溪疊翠。」

永盛橋 在提舉司治西南。

永正橋 在琅井提舉司中街,開井時建。玉帶橋 在河尾。按《通志》:明萬曆間,井人楊永濂倡眾建。

皇清康熙己酉年,生員施浦、張仲斌等重修。

玉成橋 在提舉司北三里。

小石橋 在井西

北門橋 在縣北門外。因城門閉久,原未建橋。後開北門,新建,行人稱便。

永定橋 在邑南二十里,為府屬諸處必由之道。因河水泛漲,石皆湮沒。康熙四十一年,知縣張彥紳捐資率紳士里民採石燒灰,鳩工重建。《廣通縣》

趙普關 在縣東十五里。原設楚雄衛左所土軍鎮撫守禦。

蘭谷關 即響水關,縣東七十里。原設流官巡檢一員,弓兵十四名。明萬曆間裁。按《通志》,「兩山夾水,鳥道羊腸,最為險隘,接祿豐六里箐。」 回蹬關 在縣西十五里。原設流官巡檢一員,弓兵十四名。明萬曆年裁,止存土巡檢並弓兵。按《通志》,即回蹬山。蒙氏閣羅鳳征雲南,拓東城,至此值大雷雨,其佐勸之回,因名。元末紅巾陷中慶,梁王奔威楚,求救於大理。段功率兵攻破紅巾古田等,追至關,大破之,即其地。

羊毛關 在縣東北八十里,原設流官巡檢一。

員久裁,止存土巡檢一員、弓兵十四名。

清風橋 在縣東門外三里。明洪武十六年,知縣王正修建。嘉靖年陸芳重修。

蒙七橋 在縣東二十里。明嘉靖間,堡軍徐昂修建。

黑苴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按《通志》,「明成化間,黑苴軍民共建。」

安樂橋 在縣東四十里捨資界。明嘉靖年,堡軍潘惠建。

廣濟橋 在縣東七十里新鋪。康熙二十八年建。

響水橋 在縣東七十五里響水箐底。明成化年建。

濯纓橋 在縣西門外。明弘治年,知縣蔣哲、縣民陸芳建。

明月橋 在縣西半里。明成化年,土官段鑑妻梅氏建,有碑。

通濟橋 在縣西五里。明成化年建。嘉靖年,堡軍周憲重修。

關山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回蹬關下。明弘治年,堡軍何榮建。

定邊縣

自普關 在縣北

普利橋 在縣治內。按《明通志》:「橋甚高廣,一縣壯觀。」

永濟橋 在新田驛前。明成化八年建。

平彝橋 在縣前,久廢。

德勝橋 在縣北十里。明初西平侯征南至縣,刀斯郎伏兵於此,俗傳武侯所建。大水久沖,橋址猶存。

永陞橋 在縣北十里,即在古德勝橋之上。康熙三十八年,署定邊縣事楚雄府同知衛淇置南安州。

會稽關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間設巡檢司。萬曆間裁。

鵝毛關 在州南八十里,通羊九、五尖路。妥梢關 ,在州南三十里。

趙通事關 在州西六十里。

天心橋 在城中正街,明成化間建。

迎恩橋 去城西半里,明成化間建,通府大路。擢秀橋 在城東門外,明成化年建。

新石橋 去州西半里,往表羅路。

小橋 在州西北二里,往府大路。

濟川橋 在州西南五里,往𥔲嘉路。按《通志》,明萬曆年,知府邵敏建,推官陳以躍、知縣羅弘謨重修。

妥梢橋 在州東南四十里。往法脿撒甸路,河窄流急,架木不堅。康熙四十七年,知州張倫至,捐資率士民砌以石,以利永久,改名曰「永安。」 弘濟橋 在州西南二百里。路通石羊廠,民皆病涉。康熙四十六年,知府盧詢、知州張倫至,捐資率眾鎔鐵索聯絡木石建之。

江橋 在石羊廠下。水流洶湧,舟楫多虞。康熙四十四年,武生滕凱捐基地,昆明吳學周率廠民捐建。四十八年,知州張倫至,捐資率各省洞民修。

西龍橋 在舊𥔲嘉北十里。三麻架橋 在舊𥔲嘉東八里。明景泰年,知縣熊飛建。嘉靖間,縣民楊江永重修。

魚裝橋 在舊𥔲嘉東南二里。麻紐河橋 在舊𥔲嘉西十五里。明弘治年,知縣虎臣建,楊江永重修。

鎮南州

鎮南關 :在州治西二十五里。設土巡檢一員,領弓兵七名防守。後弓兵奉裁。

英武關 在州治西七十里。原設土巡檢一員,領弓兵十三名防守。康熙二十五年俱裁。按《通志》:「躡山脊,越峻坂,箐莽陰翳,行者寒慄。」 阿雄關 ,在州治東南二百四十里,接壤景東府火石哨界。設土巡檢一員,領弓兵十名防守。康熙三十四年,弓兵奉裁。

黑泥橋 在州治東半里。明萬曆年,知州尹為憲建。

應嗣橋 在州東南一里。明萬曆庚戌年,黃廷佐因祈嗣而建,果應。

豐成橋 在州西城外。明天啟年,知州盧伯寀建。

瑞應橋 去州西五里,即平彝橋。明萬曆年知州周國庠建。按《通志》:即丹桂橋,通迤西八府。永寧橋 ,在州西北七里。明萬曆年知州周國庠建。

考證

小橋 在州西北五里

鎮川橋 在州東南二里。康熙三十九年,土州同段光贊新建。橋左建觀音閣,以培一州風脈。知州陳元為「記」 ,勒石。

白塔橋 在州西三十里。明萬曆年,知州李茂魁建。

擢秀橋 在州治東城門外,知州尹為憲修。「天心橋 」 在州城內,通北門水徑。

長壽橋 在州東南三十里。康熙辛未年,監生李植建。

石官橋 在州南十里,土州同段明柱建。長坡橋 在州治東二十里。康熙三十九年,監生李植建。

三元橋 去州南一里許。康熙丙寅年,武舉徐乾元建。

羊草河橋 去州南六十里。州民王永清等同眾修建。

鼠街橋 去州西南二百里。康熙七年,客民趙英建,因水泛傾頹。三十八年,金元勳、武方侯等重修。

苴力橋 ,去州西四十里。

楚雄府公署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楚雄府治 ,在大西門內,洪武十六年建。

皇清康熙五年,知府史光鑑修。十九年地震,崩壞二

十二年,知府牛奐重修。按《府志》:「正堂三間,堂左為架閣庫,右為常盈庫,東西列書吏房各四,甬道立戒石。前為儀門,左為土地祠,右為寅賓館,外為大門。旌善亭、申明亭列左右。正堂後正中為知府署,後為思政樓。」

同知署 :在府署左。康熙十九年,地震,傾圮;二十一年,同知王鎮重建。

通判署 :在府署右。地震傾圮。二十三年,通判汪遴卿重建。

推官署 在右,缺裁。署因地震,傾圮無存。經歷司署 舊在同知署前,今傾圮。

照磨署 ,在通判署前。缺裁廢。

司獄署 在府治儀門外右偏。

稅課司署 在府治東,裁廢。

陰陽學 在府前

醫學 :在《三皇宮》。

僧綱司 在雲泉寺

道紀司 在北閣樓

楚雄衛署 :在府治東隅。衛裁,改為學道行署。後地震,盡圮。

分巡道署 ,在府治東南。正堂三,穿堂一,後有書廳五,左右廂房各二,堂左、右為書吏房,前二門外大門左右鼓棚各一。地震傾圮,知府牛奐詳請加增棚場,考較生童。

察院行署 在鷹塔山下。久廢。

守道行署 在小西門左。久廢。

兵備道行署 在元貞觀南,久廢。

𥔲嘉縣署 在縣署右,久廢。大有倉 在府治東。康熙十九年,地震,崩圮。二十三年,知府牛奐重修。

常盈庫 在府內

公館 一在鎮南州,一在沙橋,一在廣通。康熙十一年,知縣耿弘啟重建。一在捨資,耿弘啟修。一在石澗鋪,今圮。

督學道考場 在府治東,即守道舊署。地震傾圮。康熙二十二年,知府牛奐重修。

楚雄縣治 在城內南,明洪武十七年建。成化十年,同知唐凱重修。萬曆八年,知縣王國寧遷於城內西社學舊址。

皇清康熙十九年,地震壞。二十三年,知縣李暄修。《二》

十九年,知縣李夢蘭重修。舊在城西南隅。康熙三十一年,闔郡紳士以規模狹隘,非臨蒞之所,具呈府縣,詳請兩院、司道,改於衛署舊址。土官縣丞楊毓秀捐建大堂三間,東西列書吏房六楹,前建儀門三間。門外左土地祠、右迎賓館,各三間;後樓五間,左右廂房各三間。

典史署 在儀門外

演武場 在北門外,舊有演武廳,地震,傾圮。康熙四十九年,總兵駱儼、遊擊郝玉麟重建。新倉 :在府治南。康熙十九年,地震,崩圮二十

三年,知府牛奐、知縣李暄重建。

外州縣

定遠縣治 在城內西北,明洪武二十四年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田元凱重修。按《縣志》,年久全

圮。康熙三十九年,知縣張彥紳捐修,重建後樓三間,匾曰「裕後」 ;樓左右翼舍各二間,左右廂樓三間,建二堂三間,匾曰「敬簡堂」 ;堂左問月樓二間,堂右清嘯堂二間,左右各廂房三間。又左述古軒三間,瑞荷堂三間,廚房三間。又有箭場三間,匾曰「觀德。」 建大堂三間,匾曰「保赤。」 堂左右為神祠各二間,堂前建坊一座,大堂左右書吏房各五間,左右班房各一間,左更房一間,儀門三間,左右角門二間。儀門左寅賓館,右鄉約所。大門三間。左建鐘鼓樓一座,扁曰「鎮西樓」 ,右建鋪獄各三間。

典史署 在縣堂右

「土官主簿」 宅 在城外錦石平。

新定倉 在縣治內

赤草淜屯倉 在縣西北。

養濟院 在縣東南隅,平房三間。

漏澤園 在縣東門外。明嘉靖中,署縣事劉名弼置。

廣通縣治 在城內,明洪武十五年建,弘治十一年,知縣張羽重修。嘉靖十一年毀,二十一年,知縣王世昌奉文修理。明末兵毀過半。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張京鍷修葺。按《縣志》:大堂三間。

堂,左為庫,後為川堂。二堂三間,後為宅門,內為衙舍樓三間有翼,皆南向。大堂左庫房,堂下東為吏并民壯及糧禮承發房,堂右戶房,堂下西為兵、刑、工直堂房。儀門三間,左為土地祠,舊為賓館,右為獄,前為頭門,上為鼓樓,又丈餘,與儀門對,為屏牆。旌善、申明二亭,嘉靖間建於縣門左右,明末亂燬,今僅設二匾,豎立老人鐸守焉。縣東《日昇樓》

典史署 ,在縣堂右,前後兩層,前為堂,後為衙,與縣宅接武門南向,轉東。

主簿署 舊設縣治後,《左土官》因停襲,漸頹廢。鹽課司大使署 阿陋井縣轄。

回蹬關巡檢土官署 原設回蹬關,後移署珊瑚村,縣城西南十里。

《沙矣》舊巡檢土官署 原設響水關,後移署沙矣。舊縣城東北六十里。

公館 ,在城東街。前廳、後川堂、內宅左右兩翼、頭二門。外立屏牆,左有亭;前垣畜竹木數種。上司按臨,以為行署。知縣胡頊重修,顏之曰「聚星亭。」 本府同知馬天選題匾曰「立山望月。」

廣盛倉 舊在縣大堂左右,兵燬無存。今於舊分司內重建。

演武廳 在縣治東儒學右。原有廳,久燬,存其址。

迎春亭 在東門外青霜坡。舊有屋,亭以兵燹燬,今存其址。於時以松枝蓋覆春牛芒神,土人擊鼓旋舞樂焉。

定邊縣治 在城內,明洪武二十二年建,成化十三年知縣馮源廣重修,丁亥焚燬。按《府志》,「猓賊焚燬無遺。」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牟從周徙建於舊治西南儀門。

大堂及川堂各三間,後堂五間,耳房十間。康熙九年,知縣呂崇簡重修;後樓三間併大門、土地祠。

典史署 在縣署內。按《縣志》:舊無署,康熙三十四年,知縣崔靖於縣署東建,置典史衙署。常平倉 在縣署,康熙三十一年設。

賑濟倉 在縣治左,舊在治東,明成化間,知縣祝子昌建。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牟從周改建於縣治左。

南安州治 在城內,明正統八年建。崇禎壬申,野賊焚燬殆盡,知州王明選重建。按《州志》:「大堂三間,旁列六房,大門、儀門、川堂各一。正樓一,寢室一。」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知州趙延鴻「重修」,《年久大門儀》

門正樓俱圮。康熙四十九年,知州張倫至,捐資重修大門、儀門,易正樓,建廳五間。

吏目署 在州治左

分司 :在州治左,被偽兵拆毀無存。康熙二十一年,知州唐之柏建《鄉約》所三間。

常盈倉 在州治南

常平義倉 康熙二十一年,知州唐之柏同署學正黃應泰、吏目劉賜照設平房三間。

妥甸倉 原三間。康熙四十七年,知州張倫至,修葺;又於左建三間,右建五間。

養濟院 「在州東城外。」

鎮南州治 在城內,明洪武十六年建。

皇清康熙元年,知州彭程漢。七年,知州卞廷松重修。

按《府志》:「正廳三,後廳一,儀門三,鼓樓一,旁房八,獄房三,吏舍四,旌善、申明亭各一。」 康熙七年,知州卞廷松建中樓三間。十九年,地震傾圮。知州李續祖重修。中樓及後。正房三,左右房六。內書房三,旁房三。康熙四十年,知州陳元修建。中廳三,顏曰「省過堂。」 左右建吏書房各五間。

吏目署 在州署內

土州同署 原在州治左;因「沙逆」 焚燬,遷居城東儒學之左。

土州判宅 在州治西

行署 在州治東。大門三,儀門三,大堂三,穿堂一,後樓三,吏書房六,皂隸房六。順治十八年,知州王發祥修,日久傾圮。康熙四十二年,知州陳元捐俸重修,詳請改為「雞和書院。」

永興倉 「在州治內。」

預備倉 在州治儀門內東,共五間。

天成倉 在州東二十五里。

黑馬邑倉 在州西北十里。

養濟院 「在州西一里。」

育嬰堂 在州東古雲坊之左。知州岑鶴建,黑鹽井鹽課提舉司署 ,創自明洪武壬申,在金泉坊中大門譙樓一所,設鐘鼓,右監倉,左義倉、土地祠。儀門三間,東西列書吏房三間,中甬道立戒石。正堂三間,堂左舊為吏目廳。

皇清康熙三年,裁「右常川庫」,自康熙元年課歸商辦。

不由井解。今不設。川堂三間,右客廳三間,左書房三間,後寢樓三間。舊額「環山樓」 ,今廢。

鹽課司署 舊在東山穽口,後廢;今移德政坊玉璧山下。大門一間、二門一間;大堂三間,後樓三間,左右廂房各一間。

琅井提舉司署 明初設鹽課司,原為鹽課司大使署。天啟三年,裁鹽課司大使,移安寧提舉於琅,改為提舉司署。舊坐東向西,湫隘局促,提舉尹三聘改坐東北向西南,增拓重建。又買井民基屋以為內宅。正堂三間,東西吏舍各三間。大門三間,儀門三間,川堂五間,廂房六間。內宅寢樓五間,左右翼舍各二間,飲冰廳三間,在堂右;石舫一間,在川堂右。「飲冰」 石坊俱提舉來度建。提舉沈鼐因石舫傾圮,改建書舍三間;「筠軒」 一間,在石舫南,提舉來度建;「涼亭」 在筠軒後,提舉周蔚建。

吏目署 :大門、二門各一間,正署三間,後宅三間,廂房共六間。

楚雄府學校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楚雄府儒學 在府治東。明洪武十九年建。成化「六年,御史郭瑞、參政顧學遷於城東隅。弘治十六年,知府朱繼祖建號舍,同知曾顯建會講亭。嘉靖六年,知府祝弘舒遷於府治東。十六年,知府李邦表建聚奎樓。萬曆九年,知府張廷臣、十五年,知府黃大年相繼重修。十八年,兵巡道楊寅秋拓大其制。」 二十三年,知府楊秉越重修。其經籍、祭器、雅樂、兵燹無存。

皇清康熙六年,知府史光鑑修葺。十九年,地震崩倒。

康熙二十二年重修,知府牛奐倡捐鼎建。按《府志》:「大成殿五間,兩廡各十六間,櫺星門三間,名宦、鄉賢祠各三間。康熙四十六年,知府盧詢捐修。文明坊一座,在櫺星門外。泮池石橋三座。五十四年,知府張嘉穎等捐資築圍牆,建橋門三座於泮池兩岸,培植桃李。」 文昌祠在泮池左,魁星閣在泮池右。啟聖祠在大殿後,尊經閣在啟聖祠後,「萬世宗師坊」 、「德配天地坊」 、「道貫古今坊」 ,俱五十年知府梁文煖一概捐修。明倫堂五間,在學宮右。四十八年教授李鏡捐修道義門三間,大門三間,東齋房十間今為府訓導署。西齋房十間,今為府教授署。西齋房於二十四年教授段繹祖捐建。至四十八年教授李鏡到任,因舊署無存,將西齋房一概重修,又捐建內廊房三間、外書房二間,另開一門,築牆垣、培花木,暫為教授署云。

龍岡書院 在府西門外,明嘉靖間,知府祝弘舒建。

龍泉書院 在府治南。明嘉靖間,分巡僉事彭謹建。按《府志》:「在鴈塔山下,久廢無存。」

南峰書院 在府治南。明嘉靖間,巡按御史黃中建。

新建書院 按《府志》:「康熙四十六年,知府盧詢於府城西學舊址捐俸起建明倫堂三間,左右書舍各五間,大門三楹,為諸生肄業之所。置田四分,坐落曲甸,歲收租穀五十八石為會課之資,委儒學教諭董其事。」

義學 二「一在本城大東門內。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曾大昇捐米延師訓課。一在學宮之前。康熙四十八年,知府盧詢捐俸起建講堂三間,左右書舍各三間,大門三間,置義田二分,坐落毋巴喇,收租穀三十一石,委府學教授訓迪。」 楚雄縣儒學 「舊在府學左,明弘治十七年,知縣范璋建,隆慶中重修。泰昌中,知縣曾應」 龍復遷西門外鳳山之麓。明末沙賊焚燬。

皇清定鼎以來,不另立廟,同府廟祭祀。康熙二十六

年,教諭李載膺捐修聚奎樓按《府志》:「明倫堂在學宮左,儀門三間,大門三間,聚奎樓三間,在明倫堂後,今為教諭署。」 康熙五十年,教諭孫其茂重修。三十年,復設訓導。知府曾大升新建大堂三間,二堂三間,左右廂房各二間,為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左。

義學 三一在大西門內,一在東馬房屯,一在常春庵。康熙二十九年,知縣李夢蘭、教諭李載膺捐俸延師訓課。

外州縣

定遠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明嘉靖二十六年,知縣沈和詳請督學胡堯時建,知縣謝表繼成之。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黃朝彥、田元愷、教諭徐煒麒修。

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曹振邦修飾。又以廟地淺狹,市地建尊經閣。按《縣志》:「大殿五間,兩廡各七間,戟門、櫺星門各三間,明倫堂三間,敬一亭三間,廢進德、修業兩齋各七間,廢道義門,廢儒學門三間,啟聖祠三間。」 後二十四年,知縣曹振邦重新大殿、兩廡、名宦、鄉賢。戟門、櫺星門外建「德配天地、道貫古今」 二坊,前置照壁一座。四十一年,知縣張彥紳重修,疏鑿泮池,有未備者,悉增補之。

書院 明嘉靖丙辰,定遠知縣越民表捐修,久廢。康熙三十五年,知縣袁乃湔重建平房三間。義學 二:一在儒學右側,一在天台寺。康熙二十年,知縣王芝裕捐俸延師訓課。

廣通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吳習建,知縣李第繼修。萬曆中,署縣事順州知州吳思溫開泮池,推官鄧林復置石橋。後經流寇焚燬。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楊象乾草創。三年,知縣張京鍷。

增修,十一年知縣耿弘啟繼修。二十二年知縣胡頊重葺。按《縣志》:「大成殿五間,兩廡四間,戟門、櫺星門、文明坊、泮池、青雲橋、崇聖坊、育賢坊、敬一亭、聚奎樓、啟聖祠,東名宦祠,西鄉賢祠,明倫堂、東西齋房、省牲所、尊經閣俱全。」 康熙二十四年,訓導全五倫同通學復建文昌閣。後知縣楊振藻改修文昌閣為龍吟閣。五十四年,知縣劉淑以正殿規模狹隘,併門坊祠廡日就傾圮,乃同教諭樊于升、訓導黃廷嶲、典史關弘道及紳士捐資一概重修。

義學 :舊有社學,在縣治左,今廢。康熙三十六年,知縣李銓於其址立義學,捐資延師訓迪。五十年,知縣龍文玉、五十四年,知縣劉淑,相繼延師講學。

學田 舊租歲入米約三十石。兵火後荒莫能墾。歲納糧一石七斗。歲入租除交糧捐賑貧生外,額存銀七兩二錢七分三釐,解提學道射圃 按《縣志》在學宮右,傾圮日久,僅存其址。興賢書院 在廣通縣射圃。

定邊縣儒學 舊未設。明成化八年,知縣馮源廣建社學於縣治左。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胡廷珍重修。丁亥年,亂兵焚燬,知縣周希聖重建。壬辰,地震傾圮。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呂崇簡建正殿五間於舊治《春》

秋祭祀,繼署事按察司經歷汪牧建啟聖祠、戟門。知縣何錫爵建兩廡、櫺星門。三十四年,知縣崔靖建明倫堂,署縣事本府通判周蔚鑄俎豆祭器。五十年,知縣楊書重修,復置月臺神道。開泮池,建名宦鄉賢祠,規模乃備。創建自康熙十

《年始》三十二年,始悉遵典禮。

義學 二:一在城內,一在城外。康熙二十九年,知縣何錫爵捐俸延師訓課。

文龍書院 在縣治左。明嘉靖間,知縣越民表建。

南安州儒學 在州治東。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成化間,知州蹇蕙增修。弘治間,知州譚仕榮再修。萬曆間,知州尹理鑿泮池,知州李翹建尊經閣,知州林繼志、雷鎬繼修。崇禎末,知州王學廉復修。後為兵燬。

皇清康熙二年,分巡僉事張道祥率紳士重修。八年

知州朱璋、學正李納加修。十九年地震傾壞。二十一年知州唐之柏新建尊經閣、啟聖祠、門垣牆壁。二十二年知州周爰訪修葺。二十七年署事通判周蔚捐金鑄造祭器。按《州志》:四十七年知州張倫至,捐俸重修文明坊。五十一年學正王孫澹、訓導杜睆、吏目傅開世,率紳士公捐重修啟聖祠、大成門、名宦祠,新建魁星閣。

義學 ,在文昌宮。康熙二十九年,知州李續祖捐俸延師訓課。

雞和書院 :在州。康熙四十一年,知州陳元改立於行署內,延師訓迪。

義學 在東門內。康熙二十八年,知州王國脈捐俸延師訓課。後傾圮。

景賢書院 在州治西門外,知州苟詵生祠,今廢。

山仙書院 :康熙四十九年,知州張倫至,捐資在州城內買民地,新建書樓五間,後講堂三間,左右書室六間。又置田租二處。「一、新化鄉,每年市斗穀三十石。一、四頭村歲納租銀三十五兩,延請學正王孫澹訓課生童。」

𥔲嘉社學 按《南安州志》:「在舊縣左,久廢。康熙四十九年新建。」

鎮南州儒學 在州治南。明永樂七年建。嘉靖四十四年,知州溫元區改遷城東。隆慶二年,知州黃袍修葺。萬曆二十八年,知州周國庠遷建城南舊地。三十九年,署印楚雄府通判何居穀修。後經兵亂傾壞。

皇清康熙二年,知州彭程漢重建。七年,知州卞廷松

學正夏允中修。十九年地震傾圮。康熙二十二年,知州岑鶴重修,新建鄉賢、名宦二祠。按《府志》,三十六年本府通判謝震署州事,捐俸製銅錫祭器。四十二年知州陳元重修。設兩廡先賢、先儒神主。

黑井提舉司儒學 在司治內。天啟末年,署事同知吳思溫詳照各省鹽司事例建。崇禎十三年,署事通判曾曰琥重修。今廟貌恢弘,俎豆如故。按《府志》:「在司治北錦繡坊。」 明萬曆四十五年,永寧府署井事韋憲文卜建。天啟二年,署井事馬良德請照各省鹽司事例,詳定考案,建學設官。巡撫都御史閔洪學入告,「設學」 正二員,例照《州制》。吳思溫、曾曰琥相繼重修,日久傾圮。

皇清康熙三十八年,井司沈懋价捐俸重建「南向」各

項,殿廡,規模俱備,悉遵典禮。己亥年儒學奉裁,其儒童撥入楚屬各學。

龍江書院 在黑鹽井。舊周圍十六間,水災傾圮。今井司沈懋价移至土主廟前樓,延師講學。琅井提舉司儒學 在司治東。天啟末年,署事同知吳思溫詳請創建。崇禎年,署事推官陳荀產增修。

皇清康熙乙巳年,提舉簡高改建於司治之左,《規制》:

弘備癸丑年,提舉來度增修。按《府志》:「提舉簡高建廟,正殿五間,兩廡各六間,名宦、鄉賢祠各三間,明倫堂三間,戟門、櫺星門俱全。後提舉來度重加增修,殿角牆垣復加修葺,又建啟聖祠三間,其制始備。四十九年,提舉沈鼐重修,建啟聖祠。」

琅井義學 :舊未設立。康熙四十九年,提舉沈鼐捐資延師訓課。

楚雄府戶口考        通志 编辑

府總

康熙三十年分,原額人丁一萬一千三百二十三丁,額徵丁銀四千三百九十五兩八錢五分五釐。又康熙二十五年編審清出人丁五丁,徵銀一兩八錢五分;二共人丁一萬一千三百二十八丁,共銀四千三百九十七兩七錢五釐。又額外康熙二十五年編審,增出沐莊人丁六十二丁,應徵丁銀二十四兩八錢三分一釐。

康熙七年,奉裁楚雄衛定遠所軍舍人丁,歸縣徵收。

原額軍舍人丁及編審清出,除頂補老故外,共丁一千八百七十二丁,額徵丁銀八百六十三兩四分。

按《府志》,原額:戶一萬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七萬七千四百二十二。

《賦役全書》:原編人丁二萬四千一百一十七丁,除逃故外,額存一萬三千八百五十五丁。自康熙二十五年編審至五十年編審,節年增出實在各項人丁共一萬四千八十三丁,實徵銀五千二百五十一兩五錢八分八釐。楚雄縣:

戶五千四百五十二,口四萬一千八百零八。原編人丁六千三百三十一丁,除逃故外,實在二千一百一十二丁。每丁編銀四錢,該徵銀八百四十四兩八錢。

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二十九丁,增銀十一兩六錢。

實在人丁二千一百四十一丁,實徵銀八百五十六兩四錢。

定遠縣

戶二千七百五十二,口五千五百一十六。《民丁》原編四千四百九丁,除逃故外,實在四千一百三十丁。每丁編銀三錢七釐,該徵銀一千二百六十七兩九錢一分。

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二十九丁,增銀八兩九錢三釐。

實在民丁四千一百五十九丁,實徵銀一千二百七十六兩八錢一分三釐。

所丁實在三百九十丁,上丁編銀六錢二分,中丁編銀四錢八分,下丁編銀二錢八分,該徵銀一百八十三兩三錢六分。

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二十四丁,增銀十兩五錢。

實在所丁四百一十四丁,實徵銀一百九十三兩八錢六分。

所舍丁,實在三十丁,上丁編銀六錢二分,中丁編銀四錢八分,下丁編銀二錢八分,該徵銀一十三兩八錢。

自康熙三十年至四十年編審,共增丁四丁,增銀一兩六錢六分。

實在所舍丁三十四丁,實徵銀一十五兩四錢六分。歸併楚雄衛軍丁,實在二百二十二丁。每丁編銀四錢八分,該徵銀一百六兩五錢六分。自康熙四十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七丁,增銀三兩三錢六分。

實在衛丁二百二十九丁,實徵銀一百九兩九錢三分。

歸併楚雄衛舍丁,原額一十二丁。每丁編銀三錢,該徵銀三兩六錢。

自康熙三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五丁,增銀一兩五錢。

實在衛舍丁一十七丁,實徵銀五兩一錢。《廣通縣》:

戶一千一百四十五,口八千九百二十六。《民丁》原編三千七百四十一丁,除逃故外,實在一千六百七十九丁。每丁編銀三錢七分,該徵銀六百二十一兩二錢三分。

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四十三丁,增銀十五兩九錢一分。

實在民丁一千七百二十二丁,實徵銀六百三十七兩一錢四分。

歸併楚雄衛軍丁,原額一百四丁。每丁編銀四錢八分,該徵銀四十九兩九錢二分。節年編審無增。

歸併楚雄衛舍丁,原額一十一丁。每丁編銀三錢,該徵銀三兩三錢。節年編審無增。

定邊縣

戶一百七十。口七千八百七十。

《民丁》原編一千四百六十八丁,除逃故外,額存一千一百三十五丁。上丁編銀五錢二分,中丁編銀四錢二分,下丁編銀三錢二分,該徵銀四百四十一兩七錢。

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四十一丁,增銀十三兩一錢二分。

實在民丁一千一百七十六丁,實徵銀四百五十四兩八錢二分。

南安州

戶一千一百二十五,口七千四百四十六。《民丁》原編九百一十七丁,除逃故外,額存四百

五十四丁,每丁編銀四錢三分,該徵銀一百九十五兩二錢二分。

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丁六丁,增銀二兩五錢八分。

實在民丁四百六十丁,實徵銀一百九十七兩八錢。客佃丁,原編一千五百四十六丁,除迯故外,額存八百三十七丁。每丁編銀一錢六分三釐,該徵銀一百三十六兩四錢五分。節年編審無增。

新化鄉丁額徵銀七兩四分五釐。節年照數徵收,無增。

鎮南州

戶一千一百有二。口五千八百五十六。

《民丁》原編四千三百六十五丁,除逃故外,額存一千八百三十九丁。上丁編銀五錢二分,中丁編銀四錢五分,下丁編銀四錢,該徵銀八百九十二兩七錢三分。

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編審,共增上、中、下不等丁三十五丁,增銀十四兩八錢一分。實在民丁一千八百七十四丁,實徵銀九百七兩五錢四分。

歸併楚雄衛軍丁額存二百一十九丁。每丁編銀四錢八分,該徵銀一百五兩一錢二分。節年編審無增。

歸併楚雄衛舍丁額存三十丁。每丁編銀三錢,該徵銀九兩。

黑鹽井額存竈丁二百丁,差糧原額定遠縣徵收。

阿陋猴井額存竈丁五十三丁,差糧原額廣通縣徵收。

琅井原額土竈丁五十一丁,額存土竈丁四十五丁。差糧原額定遠縣徵收,輸撥安寧井竈丁八十七丁。明成化六年,安寧地震滷竭,竈民楊伏保奏討琅井,準撥八十一丁,併別省充發六丁赴井煎撥。至嘉靖時,張承祿等復告改輪煎辦,名為「輪撥。」 今仍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