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第090卷

明倫彙編 交誼典 第八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九十卷
明倫彙編 交誼典 第九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

 第九十卷目錄

 薦揚部總論

  禮記表記

  劉子因顯

  冊府元龜論薦

 薦揚部藝文一

  奏記東平王蒼       漢班固

  與何進薦邊讓書       蔡邕

  辭郡辟讓申屠蟠書      前人

  與曹操論盛孝章書      孔融

  薦儒士任定祖書       秦宓

  與張裔蔣琬書       諸葛亮

  又             前人

  與武帝薦賁琳牋      魏應璩

  薦和模牋          前人

  與晉王薦盧播書       阮籍

  與趙王倫薦戴淵牋     晉陸機

  移太常府薦張贍書      陸雲

  與戴季甫書         前人

  與張光祿書         前人

  又             前人

  與楊彥明書         前人

  薦傅長虞牋         孫楚

  諸葛𠫤帖         王羲之

  薦唐𠬢牋          庾闡

  稱族子訏歊書       梁劉峻

  與徐陵薦方圓書      周弘讓

  薦樊衡書         唐崔顥

  薦齊孝若書        令狐楚

  與汝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   韓愈

  上桂州李中丞薦盧遵啟   柳宗元

  賀趙江陵宗儒辟符載啟    前人

  感知己賦          李翱

  薦所知於徐州張僕射書    前人

  代書書          白居易

  上宰相薦皇甫湜書     韋處厚

  薦韓乂啟          杜牧

  答王子飛        宋黃庭堅

  與楊學錄懋卿       文天祥

  與黃主簿景登        前人

  上律中書書       金元好問

  寄楊學士維新      明何喬新

 薦揚部藝文二

  送進士陳嶢往睦州謁馮郎中

              唐章孝標

  送僧往太原謁李司空    朱慶餘

  寄周御史二十韻      元楊載

  昔者行贈別姜祭酒先生  明王穉登

交誼典第九十卷

薦揚部總論 编辑

禮記 编辑

《表記》
编辑

子曰:「君子不以口譽人,則民作忠。故君子問人之寒 則衣之,問人之飢則食之,稱人之美則爵之。」《國風》曰: 「心之憂矣,於我歸說。」子曰:「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 身。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己怨。」《國風》曰:「言笑 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子曰: 「君子不以色親人,情疏而貌親,在小人穿窬之盜也 與?」子曰:「情欲信,辭欲巧。」

集說嚴陵方氏曰:「『不以口譽人,則言之所與,必發于心,不止于外貌,故民化之而作忠。若問人之寒則衣之』之類,皆非口譽之事也。口譽者,內外之不相應也;口惠者,始終之不相副也。君子之親人也以德,故曰:『不以色親人』。貌雖親而情實疏,則恐人之見其情也,又何異穿窬之盜也?穿窬者,穿垣墉而為之盜也。君子情」非苟動也,將以有所示;辭非苟出也,將以有所治。內有情之信,而外有辭之巧,又何害其為仁乎?此所以先言情欲信,而後乃言辭欲巧也。馬氏曰:「君子之譽人不以口,而身必致之也。不以身致之,則是顯譽於人,陰棄其身,而民亦趨於偽矣。君子不以色親人者,以其有相愛之情出於中,愉色婉容見於外」,蓋真積於內,然後誠動於外。故君子不以色親人,而慮情之不信也。匿怨而友其人者,君子所恥也。

==劉子==

《因顯》
编辑

夫火以吹爇生燄,鏡以瑩拂成鑑。火不吹則無外耀 之光,鏡不瑩必闕內影之照。故吹為火之光,瑩為鏡 之華。人之寓代,亦須聲譽以發光華,猶比火鏡假吹 瑩也。今雖智如樗里,才若賈生,居環堵之室,無知己 之談,望跡流于地,聲聞于天,不可得也。柳下惠不遇 仲尼,則貞潔之行不顯,未免於三黜之臣,無恥之人 也;季布不遇曹丘,則百金之諾不揚,未離於凡虜,無 羞之人也。二子所以德洽於當時而聲流於萬代者, 聖賢吹瑩也。昔有賣良馬於市者,已三旦矣,而市人 不顧,乃謂伯樂曰:「吾賣良馬而市人莫賞,願子一顧, 請獻半馬之價。」於是伯樂造市,來而迎睇之,去而目 送之,一朝之價,遂至千金。此馬非昨為駑駘,今成駃 騠也。由人莫之賞,未有為之顧盼者也。夫樟木盤根 鉤枝,癭節蠹皮,輪囷擁腫,則眾眼不顧,匠者採焉,製 為殿堂,塗以丹漆,畫為黼藻,則百辟卿士莫不顧盼 仰視。木性猶是也,而昔賤今貴者,良工之為容也。荊 溪之珠,夜光之璧,薦之侯王,必藏之以玉匣,緘之以 金縢,若闇以投人,則莫不相盼以愕,按劍而怒。何者? 為無因而至故也。若物無所因,則良馬勞於駔闠,美 材朽於幽谷,寶珠觸於按劍。若有所因而至,則良馬 一顧千金,樟木光於紫殿,珠璧擎之玉匣。今人之居 代,雖抱才智,幽鬱窮閨,而無所因,未有為之聲譽,先 之以吹瑩,欲望身之光、名之顯,猶捫虛縛風,煎湯覓 雪,豈可得乎。

冊府元龜 编辑

《論薦》
编辑

春秋《傳》曰:「心志既通名譽不聞友之菲也。」曹植有言 自衒自媒士女之醜行然則藏器俟時君子無自進 之理推賢讓祿交友有相規之義。若夫處貧賤晦光 塵專毓德以待用俟知己之延譽蓋有稱善而舉類 讓能而引重布於朝聽遂躋仕籍乃至得時行道建 功揚名未有不繇拔茅之義因針而達自古迄今可 悉數矣。

薦揚部藝文一 编辑

《奏記東平王蒼》
後漢·班固
编辑

將軍以周召之德,立乎本朝,承休明之策,建威靈之 號,昔在周公,今也將軍,《詩》《書》所載,未有三此者也。《傳》 曰:「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 後有非常之功。」固幸得生於清明之世,豫在視聽之 末,私以螻螘,竊觀國政,誠美將軍擁千載之任,躡先 聖之蹤,體弘懿之姿,據高明之埶,博貫庶事,服膺六 藝,白黑簡心,求善無厭,採擇狂夫之言,不逆負薪之 議。竊見幕府新開,廣延群俊,四方之士,顛倒衣裳。「將 軍宜詳唐、殷之舉,察伊皋之薦,令遠近無偏,幽隱必 達。期於總攬賢才,收集明智,為國得人,以寧本朝。則 將軍養志和神,優游廟堂,光名宣於當世,遺烈著於 無窮。」竊見故司空掾,桓梁宿儒,盛名「冠德州里,七十 從心,行不踰矩,蓋清廟之光輝,當世之俊彥也。」京兆 祭酒晉馮,結髮修身,白首無違,好古樂道,元默自守, 古人之美行,時俗所莫及。扶風掾李育,經明行著,教 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階。京兆、扶風二郡更請,徒 以家貧,數辭病去。溫故知新,論議通明,廉清修潔,行 能純備,雖前世名儒,國家所器,韋平、孔翟,無以加焉。 宜令考績,以參萬事。京兆督郵郭基,孝行著於州里, 經學稱於師門,政務之績,有絕異之效。如得及明時, 秉事下僚,進有羽翮奮翔之用,退有杞梁一介之死。 涼州從事王雍,窮卞、嚴之節,文之以術藝,涼州冠蓋, 未有宜先雍者也。古周公一舉則三方怨,曰:「奚而為 後己?」宜及府開,以慰遠方。弘農功曹史殷肅,達學洽 聞,才能絕倫,誦《詩》三百,奉使專對。此六子者,皆有殊 行絕才,德隆當世,如蒙徵納,以輔高明,此山梁之雉, 夫子所為歎也。昔卞和獻寶,以離斷趾;靈均納忠,終 於沈身。而和氏之璧,千載垂光;屈子之篇,萬世歸善。 願將軍隆照微之明,信日昃之聽,少屈威「神,咨嗟下 問,令塵埃之中,永無荊山汨羅之恨。」

《與何進薦邊讓書》
蔡邕
编辑

明將軍以申甫之德,當中興之隆,建上將之任,膺秉 國之權。妖寇作孽,震驚京師,運籌帷幄,定策廟勝。先 擒馬元,歸近之變,天兵致誅,兗豫以清,冀荊用次,雲 消席卷,克厭眾心,王室已寧,萬國兆民,莫不賴祉。伏 惟幕府初開,博選清英,華髮舊德,並為元龜,成功立 事,莫不畢舉。雖振鷺之集西廱,濟濟之在周庭,無以 或加。伏見陳留邊讓,字文禮,天授逸才,聰明賢知,纂 成伐柯,不遠之則。齠齔夙孤,不墜家訓,始任學問,便 就大業,閒不遊嬉,初覽諸經,見本知義,尋端極緒,受 者不能答其問,章句不能遂其意。《詩》《書》《易》《禮》,先通大 義,業以次舉,眾傳篇章,無術不綜。心通性達,剖纖入 冥,口辯辭長,而節之以禮度。安詳審固,守持內定,非禮勿動,非法不言,據狐疑之論,定嫌審之分,經典交 至,檢括並合,眾夫嘉焉,莫之能奪。使讓生于先代,在 唐虞則元凱之比,當仲尼則顏、冉之亞,豈徒世俗之 凡偶,兼混是非講論而已哉!才藝言行,卓逸不群,階 級名位,亦宜超然,不以常制為限,長幼為拘。若復輩 從此郡,選舉非所以彰瓌瑋之高價,昭大知之絕明 也。《傳》曰:「函牛之鼎,一旦立之以烹雞,多汁則澹而不 可食,少汁則焦而不可熟。」大器之與小用,固有所不 宜也。邕誠竊悁悒,怪此寶鼎,未受犧牛太羹之和,久 佐煎熬臠胾之間。願明將軍回謀守慮,思垂采納,就 讓疾病,所親察之,更以屬缺招延,表貢行狀,列於正 府,躋之宗伯,納之機密,展其力用,副其器量。夫若以 年齒為嫌,則顏淵不得冠德行之首,子奇不得紀《治 阿》之功。苟能其事,古今一也。密疏特表,及期而行,邦 國其昌。邕寢羸,匍匐拜寄,不敢須通。

《辭郡辟讓申屠蟠書》
前人
编辑

蟠家貧,傭為漆工,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辭讓之。

申屠蟠稟氣元妙,性敏心通,喪親盡禮,幾於毀滅。至 行美誼,人所鮮能。安貧樂潛,味道守真,不為燥濕輕 重,不為窮達《易》節。方之于邕,「以齒則長,以德則賢。」

《與曹操論盛孝章書》
孔融
编辑

憲字孝章,會稽人。初為臺郎,路逢融,時十餘歲,載歸與言,知其奇。尋舉孝廉,補尚書郎,稍遷吳郡太守,以疾去官,歸鄉里。孫策平吳,忌憲名,囚之。融與操書,由是徵為騎都尉。徵命未至,為孫權所害。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 融又過二,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會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困於孫氏,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 憂能傷人,此子不得復永年矣。《春秋傳》曰:「諸侯有相 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今孝章實丈夫之 雄也,天下談士,依以揚聲,而身不免於幽執,命不期 「於旦夕」,是吾祖不當復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絕 交也。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致, 友道可弘矣。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平孝章。孝 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稱歎。燕君市駿 馬之骨,非欲以騁道里,乃當以招絕足也。維公匡復 漢室,宗社將絕,又能正之。正之之術,「實須得賢。珠玉 無踁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 築臺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 至心。故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嚮使 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 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復 有云者,欲公崇篤斯」義也。因表不悉。

《薦儒士任定祖書》
秦宓
编辑

宓少有才學,州郡辟命,輒稱疾不往奏記。州牧劉焉薦儒士任定祖曰:

昔百里蹇叔以耆艾而定策,甘羅子奇以童冠而立 功,故《書》美黃髮,而《易》稱「顏淵。」固知選士用能,不拘長 幼明矣。乃者以來,海內察舉,率多英雋而遺舊齒,眾 論不齊,異同相半。此乃承平之翔步,非亂世之急務 也。夫欲救危撫亂,修己以安人,則宜卓犖超倫,與時 殊趣,震驚鄰國,駭動四方,上當天心,下合人意。天人 「既和,內省不疚,雖遭凶亂,何憂何懼!昔楚葉公好龍, 神龍下之,好偽徹天,何況於真。今處士任安,仁義直 道,流名四遠,如今見察,則一州斯服。昔湯舉伊尹,不 仁者遠;何武貢二龔,雙名竹帛?」故貪尋常之高,而忽 萬仞之嵩,樂面前之飾,而忘天下之譽,斯誠往古之 所重慎也。甫欲鑿石索玉,剖蚌求珠,今乃隨和。炳然 有如皎日,復何疑哉。誠知「晝不操燭,日有餘光。」但餘 情區區,貪陳所見。

《與張裔蔣琬書》
諸葛亮
编辑

亮辟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 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编辑

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 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 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與武帝薦賁琳牋》
魏·應璩
编辑

璩聞景雲浮則應龍翔,治道明則儁義臻。是故《良哉》 之歌,興於唐堯之世;《多士》之頌,形於周文之朝。竊見 太子舍人賁琳,字瑋伯,稟性純和,體素清正。宜授以 千里之塗,任以列曹之職。

《薦和模牋》
前人
编辑

璩聞唐堯因群士以興治,齊桓假眾能以定業,是故 八元進則太平之化成,六賢用則九合之功立。竊見 同郡和模,字慮則,質性純粹,體度貞正,履仁蹈義,動 循軌禮。方今海內企踵,欣慕捉髮之德;山林投褐,思 望旌弓之招,實英奇敘用之時,賢達進致之良秋也。 今夜光之璧,顯價於和氏之肆;千里之足,定功於伯樂之庭,庶有以宣明大道,光益時化。

《與晉王薦盧播書》
阮籍
编辑

蓋聞「興化濟治,在於得人,收奇拔異,聖賢高致。是以 八士歸周,周道以隆;虞舜登庸,元凱咸事。」伏惟明公 公侯,皇靈誕秀,九德光被,應期作輔,論道敷化,開闢 四門,延納羽翼賢士,以贊雍熙。是以英俊之士,願排 皇闥,策名委質,徵薦之徒,輻輳大府。誠以鄧林、昆吾, 翔鳳所栖;懸黎、和肆,垂棘所集。伏見鄙州別駕同郡 「盧播,年三十二,字景宣」,少有才秀之異,長懷淑茂之 量。耽道悅禮,仗義依仁,研精墳典,升堂睹奧。聰鑒物 理,思通元妙。貞固足以幹事,忠敬足以肅朝,明斷足 以質疑,機密足以應權,臨煩不惑,在急彌明。若得佐 時理物,則政事之器;銜命聘享,則專對之才。潛心圖 籍,文學之宗;敷藻載述,良史之表。然而學不為人,行 不求達,故久沈淪,未階太清。誠後門之秀偉,當時之 利器。宜蒙旌命,和味鼎鉉。孔子曰:「如有所譽,必有所 試。」播之所能,著在已效,不敢虛飾,取謗大府。

《與趙王倫薦戴淵牋》
晉·陸機
编辑

蓋聞繁弱登御,然後高墉之功顯;孤竹在肆,然後降 神之曲成。是以高世之主,必假遠邇之器;蘊匱之才, 思託大音之和。伏見處士廣陵戴若思,年三十,清沖 履道,德量允塞,思理足以研幽,才鑒足以辨物。安窮 樂志,無風塵之慕;砥節立行,有井渫之潔,誠東南之 遺寶,宰朝之奇璞也。若得託跡康衢,則能結軌驥騄, 曜質廊廟,必能垂光璵璠矣。惟明公垂神採察,不使 忠允之言以人而廢,

《移太常府薦張贍書》
陸雲
编辑

蓋聞在昔聖王,承天御世,殷薦明德,思和人神,莫不 崇典謨以教思,興禮樂以陶遠。是以帝堯昭煥而道 協人天,西伯質文而周隆二代。大晉建皇,業配天地, 區夏既混,禮樂將庸。君侯應歷運之會,贊天人之期, 博延俊茂,熙隆載典。伏見衛將軍舍人同郡張贍,茂 德清粹,器慮深通,初慕聖門,棲心重仞,啟塗及階,遂 升樞奧,抽靈匱於祕宮,披金縢於元夏,思樂百氏,博 採其珍,辭邁翰林,言敷其藻,探微集逸,思心洞神,論 道屬書,篇章光覿,含奇宰府,婆娑公門,棲靜隱寶,淪 虛藏器,褧裳襲錦,褐衣被玉,曾泉改路,懸車將邁,考 槃下位,歲聿屢遷,縉紳之士具懷。恨。方今太清闢 宇,四門啟籥,元綱括地,天網廣羅,慶雲興以招龍,和 風起而儀鳳,誠巖穴耀穎之秋,河津託乘之日也。而 贍沈淪下位,群望悼心。若得端委太學,錯綜先典,垂 纓玉階,論道紫宮,誠帝室之瑰寶,清廟之偉器。廣樂 九奏,必登昊天之庭,《韶》《夏》六變,必饗上帝之祀矣。

《與戴季甫書》
前人
编辑

《郭敬言》:「蒸陽良才遠負,為之邑歎,以其姿望足以致 高,想不久爾耳。」石行文在無錫,大有清績,一州之高 功長吏。此家行素道實,州閭所稱,疇昔接事,既盡其 才,願重榮益,以成其實。凡在羽族,思附鳳翼,風塵所 集,無不拭目。

《與張光祿書》
前人
编辑

顧令文彥先,每宣隆眷《彌泰》之惠,懷德惟慚,守以反 側,既晞仁風,委心自昵,加與沛君,分同骨肉,憑藉之 懷,凝心如結。

又             前人 编辑

加蒙顧遇,重以傾倒,惟亮歸誠,石行文敦素篤邃,道 實茂淑,器敏既美,思學又快,南州良德,今者東行,望 風自託,其意繾綣,願厚接納,副其乃心。

《與楊彥明書》
前人
编辑

戴會稽如是,便發分別恨,然一時名士,惟當有此君 耳。失分重勞,令人歎息!善得日夕,真家人若思望之 清才俊類,一時之彥,善並得接,九月中可得達東禮 衡陽長沙,甚快。東人近未復有見敘者,公進屈久恆 為邑罔黨,方有清塗薄國讓在內中,大有好稱,此家 一時美德也。在事又佳,甚快甚快!

《薦傅長虞牋》
孫楚
编辑

楚聞「騏驥不遺能於伯樂,良寶不藏輝於卞和。」是以 輝光夜射,價連秦趙;飛駟絕影,終朝千里。物尚有之, 士亦宜然。

《諸葛𠫤帖》
王羲之
编辑

諸葛𠫤者,君識之不?才幹好佳,往為錢塘著績,又入 僕府,有以盡悉宰民之至也。甚欲自託於明德,云「臨 安春當缺爾者」,君能請不?僕必欲言得佳長史,亦當 是君所須。既得里人,共事異常,故乃爾,須還告之。

《薦唐𠬢牋》
庾闡
编辑

蓋桂林生於五嶺,杞梓出於南荊。夫以卉木之盛,猶 載在《方志》,況千里之朝,懷其良彥,而使人滯於常流, 莫登於龍津者乎?郡功曹史泉陵唐𠬢,字永延,履道 敏素,和而有正,立身持操,行著一邦。若驂軌鸞衡,服 襄駿足,則機石之良選,可以對揚萬里者也。

《稱族子訏歊書》
梁·劉峻
编辑

劉訏字彥度兄歊字士光並履高操共卜築鍾山。

宋熙寺東澗有終焉之志,族祖孝標與書稱之。

《訏》:超超越俗,如半天朱霞;《歊》矯矯出塵,如「雲中白鶴。」 皆儉歲之梁稷,寒年之纖纊。

《與徐陵薦方圓書》
周弘讓
编辑

「吾荷朝恩,得安丘壑,身名兩泰,夫復奚言。但願沐浴 堯風,遨遊舜日,安服飽食,以送餘齒。」然性靈未能灰 弭,其間復須友生言語。後來英俊並出,方為時生,林 谷之中,鮮逢退逸,唯趙郡方圓,栖遲天目。年過強仕, 不慕時滎,文史足用,學藝優敏。中歲暫遊宛洛,蒙弟 識異其人。方儲之嗣,衣冠未絕,雅奉閒逸,得性丘林, 「與吾朋遊,積有年歲。今復同在巖壑,畢志風雲,琴按 清商,詩題空谷。比幽貞道缺,考槃絕詠,《賁》五履二,兩 爻無間。方今公旦作輔,億兆攸賴,激貪懲競,儻自圓 起。」弟以搜揚佐世,水鏡求賢,脫能登此仄陋,論言是 屬,翹弓遠賁,則山谷咸勸,足令廉風復振,懦夫能立, 豈不弘哉!圓若蒙此旌招,未必不鑿「坯而達於廊廟 之用。脫不能賁然來思,而於退讓之道,於斯為貴。恐 弟未究東川人士,聊復起予。今言吾家上宰之貴,無 以微裨。萬一。此舉,脫復入聽,少得不負夙心。」周弘讓 白。

《薦樊衡書》
唐·崔顥
编辑

夫相州者,先王之舊都,西山雄崇,足是秀異。竊見縣 人樊衡,年三十,神爽清悟,才能絕倫,雖白面書生,有 雄膽大略,深識可以軌時俗,長策可以安塞裔,藏用 守道,實有歲年。今國家封山勒崇,希代罕遇,含育之 類,莫不踊躍。況詔徵隱逸,州貢茂異,衡之際會,千載 一時。君侯復躬自執玉陪鑾,日觀此州名藩,必有所 「舉,當是舉者,非衡而誰?伏願不棄賢才,賜以甄獎,得 奔大禮,升聞天朝。衡因此時策名樹績,報國榮家,令 當代之士,知出君侯之門矣。」顥不勝區區,敢聞左右, 俯伏階墀,用增戰汗。

《薦齊孝若書》
令狐楚
编辑

「某官至,辱垂下問,令公舉一人可管記之任者。」愚以 為軍中之書記,節度之喉舌。指事立言而上達,思中 天心;發號出令以下行,期悅人意。諒非容易而可專 據。竊見前進士高陽齊孝若,字考叔,年二十四,學必 專授,文皆雅正,詞賦甚精,草表殊健。疏眉目,美風姿, 外若坦蕩,中甚畏慎。執事儻引在幕下,列於賓佐,使 其馳一檄,飛一書,必能應馬上之急求,言腹中之所 欲。夫掇芳刈楚,不棄幽遠,況孝若相門子弟,射策甲 科,家居君侯之化下,且數年矣。不勞重幣而獲至寶, 甚善甚善!雄都大府,多士如林,最所知者,實斯人也。 請為閣下記其若此,惟用與捨,高明裁之。

《與汝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
韓愈
编辑

「進士侯喜」,其人為文甚古,立意甚堅,行止取捨,有士 君子之操。家貧親老,無援於朝,在舉場十餘年,竟無 知遇。愈常慕其才而恨其屈,與之還往,歲月已多,嘗 欲薦之於主司,言之於上位,名卑官賤,其路無由。觀 其所為文,未嘗不掩卷而嘆。去年,愈從調選,本欲攜 持同行,適遇其人,自有家事,邅迍坎軻,又廢一年。及 春末自京還,怪其久絕消息,五月初至此,自言為閣 下所知,辭氣激揚,面有矜色,曰:「侯喜死不恨矣!喜辭 親入關,羇旅道路,見王公大人數百,未嘗有如盧公 之知我也。比者分將委棄泥塗,老死草野,今胸中之 氣,勃勃然復有仕進之路矣。」愈感其言,賀之以酒,謂 之曰:「盧公天下之賢刺史也,未嘗有」所推引,蓋難其 人而重其事。今子鬱為選首,其言死不恨,固宜也。古 所謂知己者,正如此耳。身在貧賤,為天下所不知,獨 見遇於大賢,乃可貴耳。若自有名聲,又託形勢,此乃 市道之事,又何足貴乎?子之遇知於盧公,真所謂知 己者也。士之修身立節,而竟不遇知己,前古以來,不 可勝數。或日接膝而不相知,或異世而相慕,以其遭 逢之難。故曰:「士為知己者死。」不其然乎?不其然乎?閣 下既已知侯生,而愈復以侯生言於閣下者,非為侯 生謀也,感知己之難,遇大閣下之德,而憐侯生之心, 故因其行而獻於左右焉。謹狀。

《上桂州李中丞薦盧遵啟》
柳宗元
编辑

某啟:凡士之當顯寵貴劇,則其受賜於人也無德心 焉。何也?彼將曰:「吾勢能得之。」是以所出者大,而其報 也必細。居窮厄困辱,則感慨捧戴,萬萬有加焉,是以 所出者小,而其報也必巨。審矣。故凡明智之君子,務 其巨以遺其細,則功業光乎當時,聲名流乎無窮,其 所以激之於中者異也。若宗元者,可謂窮厄困辱者 矣。世皆背去,顦顇曠野,獨賴大君子以明智垂仁,問 訊如平生,光耀囚錮,若被文繡。嗚呼!世之知止足者 鮮矣。既受厚遇,則又有不已之求,以黷閣下之嚴威, 然而亦欲出其感慨捧戴而效其巨者。伏惟閣下留 意裁擇,幸甚幸甚!伏以外族積德儒厚,以為家風。周 齊之間,兄弟三人,咸為帝者師。孝仁之譽,高於他門。 伯舅叔仲,咸以孝德通於鬼神,為文士所紀述。相國 彭城公嘗號於天下,「名其孝以求其類」,則其後咸宜碩大光寵,以充神明之心。今乃彫喪淪落,莫有達者, 豈與善之道,無可取耶?獨內弟盧遵,其行類諸父,靜 專溫雅,好禮而信,飾以文墨,達於政事。今所以聞於 閣下者,無怍於心,無愧於色焉。以宗元棄逐枯槁,故 不求達仕,不務顯名,而又難乎其進也。竊高閣下之 舉賢容眾,故願委心焉,則施澤於遵,過於厚賜小人 也遠矣。以今日之形勢,而不廢其言,使遵也有籍名 於天官,獲祿食以奉養,用成其志,一舉而有知恩之 二焉,可不謂務其巨者乎?伏惟試詳擇焉。言而無實, 罪也。其敢逃大譴,進退恐懼,不知所裁。不宣。謹啟。

《賀趙江陵宗儒辟符載啟》
前人
编辑

某啟:伏聞以武都符載為記室,天下立志之士,雜然 相顧,繼「以嘆息,知為善者得其歸嚮,流言者有所閒 執,直道之所行,義風之所揚,堂堂焉實在荊川之南 矣。幸甚幸甚。」夫以符君之藝術志氣,為時聞人,才位 未會,盤桓固久。中間因緣,陷在危邦,與時偃仰,不廢 其道,而為見忌嫉者橫致唇吻。房給事以高節特立, 「明之於朝;王吏部以清議自任,辨之於外;然猶小人 浮議,困在交戟。凡諸侯之欲得符君者,城聯壤接而 惑於騰沸,環視相讓,莫敢先舉。及受署之日,則皆開 口垂臂,悵望悼悔。譬之求珠於海,而徑寸先得,則眾 皆快然罷去,知奇寶之有所歸也。嗚呼!巧言難明,下 流多謗,自非大君子出世之氣,則何」望焉?瞻望清風, 若在天外。無任感激欣躍之至。輕黷陳賀,不勝戰越。 不宣。謹啟。

《感知己賦》有序
李翱
编辑

貞元九年,翱始就州府之貢舉人事。其九月,執文章一通,謁於右補闕安定梁君。是時梁君之譽塞天下,屬詞求進之士,奉文章造梁君門下者,蓋無虛日,梁君知人之故也。亦既相見,遂於翱有相知之道焉。謂翱得古人之遺風,期翱之名不朽於無窮,許翱以拂拭吹噓。翱初謂「面相進也,亦未幸甚。」 十一月,梁君遘疾而歿。翱漸遊朋友,公卿間,往往皆曰:「吾久籍子姓名於補闕梁君也。」 翱乃知非面相進也。當時意謂先進者遇人特達,皆合有是心,亦未謂知己之難得也。梁君歿於茲五年,翱學聖人經籍、教訓文句之旨,而為文將數萬言,愈昔年見於梁君之文弗啻數倍。雖不敢同德於古人,然亦當無怍於中「心。每歲試於禮部,連以文章罷黜,聲光晦昧,於時俗人皆謂之固宜矣。然後知先進者遇人特達,亦不皆有是心,方知知己之難得也。夫見善而不能知,雖善何為?知而不能譽,則如勿知;譽而不能深,則如勿譽;深而不能久,則如勿深;久而不能終,則如勿久。」 翱雖不肖,幸辱於梁君所知。君為之言於人,豈非譽歟?謂其有古人之遺風,豈非深歟?而逮夫終身,豈非久歟?不幸梁君短命遽歿,是以翱未能有成也。其誰能相繼梁君之志而成之?歟!已焉哉!天之遽喪梁君也,是使翱之命久迍?邅厄窮也。遂賦《感知己》以自傷。其言怨而不亂,蓋《小雅》騷人之餘風也。其辭曰:

戚戚之愁苦兮,思釋去之無端。彼眾人之容易兮,乃 志士之所難。伊自古皆嗟兮,又何怨乎茲之世。獨厄 窮而不達兮,悼知音之永逝。紛余生之多故兮,愧特 於世之誰知。撫聖人教化之旨兮,詢合古而乖時。誠 自負其中心兮,嗟與俗而相違。趨一名之五稔兮,尚 無成而淹此路岐。昔聖賢之遑遑兮,極屈辱之驅馳。 擇中庸之蹈難兮,雖困頓而終不改其所為。苟天地 之無私兮,曷不鑒照於神祇。心勁直於松柏兮,淪霜 雪而不衰。「知我者忽然逝兮,豈吾道之已而!」

《薦所知於徐州張僕射書》
前人
编辑

翱再拜。「齊桓公不疑於其臣,管夷吾信而霸天下,攘 戎狄,匡周室,亡國存,荊楚服,諸侯無不至焉;豎刁、易 牙信而齊國亂,身亡不葬,五公子爭立,兄弟相及者 數世。桓公之信於其臣,一道也。所信者得其人,則德 格於天地,功及於後代;不得其人,則不能免其身。知 人不易也,豈惟霸者為然,雖聖人亦不能免焉。帝堯」 之時,賢不肖皆立於朝,堯能知舜,於是乎驩兜放共 工,流殛鯀,竄三苗,舉禹、稷、皋陶二十有二人加諸上 位,故堯崩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後代之人皆謂之「帝 堯」焉。向使堯不能知舜,而遂尊驩兜、共工之黨於朝, 禹、稷、皋陶之下二十有二人不能用,則堯將不得為 齊桓公爾,豈復得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 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者哉!《春秋》曰:「夏滅項。」「孰 滅之?」蓋齊滅之。曷為不言齊滅之?為桓公諱也。《春秋》 為賢者諱,此滅人之國,何賢之爾?君子之惡惡也疾 始,善善也樂終。桓公嘗有繼絕存亡之功,故君子為 之諱也。繼絕存亡,賢者之事也。管夷吾用,所以能繼 絕世存亡國焉耳。豎刁、易牙用則不能也。向使桓公 始不用管夷吾,末有豎刁、易牙爭權不葬而亂齊國, 則幽、厲之諸侯也。始用賢而終身諱其惡。君子之樂 用賢也如此,始不用賢,以及其終,而幸後世之掩其過也,則微矣。然則居上位,流德澤於百姓者,何所勞 乎?勞於擇賢,得其人,加諸上,使天下皆化之焉而已 矣。茲「天子之大臣,有土地千里者,孰有如執事之好 賢不倦者乎?蓋得其人亦多矣,其可求而不可取者, 則有人焉。隴西李觀,奇士也,伏聞執事知其賢,將用 之未及,而觀病死。昌黎韓愈,得古文之遺風,明於理 亂根本之所由,伏聞執事又知其賢,將用之未及,而 愈為宣武軍節度使之所留。觀愈者,豪傑之士也,如 此人不時出,觀自古天下,亦有數十年無如其人者 焉。執事皆得而知之,皆不得而用之,翱實為執事惜 焉。豈惟翱一人而已?後之讀前載者,亦必多為執事 惜之矣。」茲有孟郊,貞士也,伏聞執事舊知之。郊為五 言詩,自前漢李都尉、蘇屬國及建安諸子,南朝二謝, 郊能兼其體而有之。李觀薦郊於梁肅,補闕書曰:「『郊 之五言詩,其有高處,在古無上,其有平處,下顧兩謝』。 韓愈《送郊詩》曰:『作詩三百首,窅默咸池音』。」彼二子,皆 知言者也,豈欺天下之人哉!郊窮餓不得安養其親, 周天下無所遇,作詩曰:「『食薺腸亦苦,強歌聲無歡。出 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其窮也甚矣。復有張籍、李景 儉者,皆奇士也,未聞執事知之。」凡賢人奇士,自以所 負,不苟合於世,是以雖見之,難得而知也。見而不能 知其賢,如弗見而已矣;知其賢而不能用,如弗知其 賢而已矣;用不能盡其材,如弗用而已矣;能盡其材 而容讒人之所間者,如弗盡其材而已矣。故見賢而 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盡其材,而不容讒人之所間 者,天下一人而已矣。茲有二人焉皆來,其一人賢士 也,其一人常人也。待之禮貌不加崇焉,則賢者行而 常常人日來矣。況其待常常之人,禮貌加厚,則善人 何求而來哉?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聖人不 好色而好德者也。雖好色而不如好德者,次也;德與 色均好之,又其次也,雖好德而不如好色者,下也,最 甚不好德而好色者,窮矣。有人告曰:「某所有女,國色 者也。」天下之人必將極其力而求之,而無所愛矣。有 人告曰:「某所有人,國士也。」天下之人則不能一往而 先焉。是豈非不好德而好色者乎?賢者則宜有以別 於天下之人矣。孔子述《易》,定禮《樂》,刪《詩》《書》,作《春秋》,聖 人也。奮乎百世「之上,其所化之者非其道,則蠻貊人 也,而孔子之廟存焉,雖賢者亦不能日往拜之,以其 益於人者寡矣。故無益於人,雖孔子之廟且不能朝 夕而事焉,況天下之人乎?有待於人,而不能得善人 良士,則不如無待也。」嗚呼!人之降年,不可與期郊,將 為他人之所得,而大有立功於世,與其短命而死,皆 「不可知也。二者卒有一於郊之身,他日為執事惜之, 不可既矣,執事終不得而用之矣,雖恨之,亦無可奈 何矣。翱,窮賤人也,直詞無讓,非所宜至於此者也,為 道之存焉耳。不直,則不足以伸道也,非好多言者也。」 翱再拜。

《代書書》
白居易
编辑

廬山自陶、謝、洎十八賢已還,儒風綿綿,相續不絕。貞 元初,有符載、楊衡輩隱焉,亦出為文人。今其讀書屬 文,結草廬於岩谷間者,猶一二十人。即其中秀出者, 有彭城人劉軻。軻開卷慕孟軻為人,秉筆慕揚雄、司 馬遷為文,故著《翼孟》三卷,《豢龍子》十卷,雜文百餘篇。 而聖人之旨,作者之風,雖未臻極,往往而得。予佐潯 陽三年,軻每著文,輒來示予。予知軻志不息,異日必 能跨符、楊而攀陶、謝。軻一旦盡齎所著書及所為文, 訪予告行欲舉進士。予方淪落江海,不足以發軻事 業,又羸病無心,力不能遍致書於臺省故人因援紙 引筆,寫胸中事授軻,且曰:「子到長安,持此札,為予謁 集賢庾三十二補闕,翰林杜十四拾」遺,金部元八員 外,監察牛二侍御,祕書省蕭正字,藍田楊主簿兄弟, 彼七八君子,皆予文友,以予愚直,常信其言。苟于今 不我欺,則子之道庶光明矣。又欲使平生故人,知我 形骸已悴,志氣已憊,獨好善喜才之心未死。去矣去 矣,持此代書。三月三日,樂天白。

《上宰相薦皇甫湜書》
韋處厚
编辑

相公閣下:伏以燕國張公說,登翊聖明,底寧泰階,推 心旁求,虛已下納。房太尉由布衣振起於門下,張曲 江自蓬戶發揮於嶺底。而繼播休名,襲佩相印,克懋 勳德,不忝揄揚,後之朝望,因以興勸。不多二公,而推 燕國者,以雜居群倫,齊齒下輩。崇構棟榦,則杪忽方 輕;琢飾珪璋,則蒙昧未耀。器用既光,持之於耳目之 「前,垂後而無配;名節兼大,用之於身世之後,希古而 絕倫。夫豈推策考步之為乎,藏往知來之兆乎?蓋合 以尺牘片言,申以《考跡定貌》。靈異,《五行》之鍾粹也;文 章,心靈之造形也。著誠居業,本隱以之顯;觀心擇術, 自麤以之微。以是而求,則坐決萬方之內,立斷百代 之下。其術既定,其道甚明。」竊見前進士皇甫湜,年三 十二,學窮古訓,詞秀人文,脫落章句,簡斥枝葉。游百 氏而旁覽,折之以歸正;囊《六義》以疾馳,諷之以《合雅》。 苟堅其操持,不恐於囂囂之訕;修其踐立,不誘於藉藉之譽。孟軻黜楊、墨之心,揚雄尊孔、顏之志,形乎既 立,果於將然。至於用心合論,操毫注簡,排百氏之雜 說,判九流之紛蕩,摘「其舛駮,趨於夷途。徵會理軸,遣 訓詞波,無不蹈正超常,曲暢精旨。置之石渠,必有劉 向之刊正群言;列之東觀,必有孟堅之勒成《漢史》。施 之奏議,必有賈誼之兼對諸生。天既委明於斯人,苟 回險其道,未得按輪而驅,則必混翼於天池,餐精於 沆瀣。秉矰繳者,從而道之,固無及矣。儻得游門下,信 其才」能。相公得徇公之名,有摭奇之實,後進幸甚。舍 人驂御賤役也,猶能達掃門之事;禰衡雕蟲薄技也, 猶能遇非常之薦。今某辱奉恩顧,實百於舍人之儔。 皇甫湜蘊積才志,固百於正平之量;處厚百舍人之 勢,不能達百正平之心,方切恃私於門館。明者觀之, 其恥非一也。懼愚瞽不盡,謹繕其書,論賦合八首,用 卜可否。輕瀆嚴威,下情不任戰懼之至。

《薦韓乂啟》
杜牧
编辑

某啟。昨日所啟,言韓拾遺事,非與韓求衣食救饑寒 也,御史亦豈為救饑寒之官乎?中丞必曰:「大梁奏取, 韓以救饑寒」,何不去?夫幕吏乃古之陪臣,以人為北 面,雖布衣無恥之士,亦宜訪其樂與不樂,況有恥之 君子乎?韓以旅寓洛中,非不樂汴也,不甘不告之請 耳。韓及第後,歸越中,佐沈公江西宣城。府罷,唐扶中 丞辟於閩中。罷府歸,路由建州,妻為元晦同高祖妹, 惡晦為人,不省之。及晦得越,乃棄產避之居常州。殷 儼者,仰韓之道,自閩寄百縑遺之,及門不開書緘而 斥去之。牧比兩府同院,但見其廉慎高潔,亦未知其 道。太和八年,自淮南有事至越,見韓居於境上,三畝 宅,兩頃田,樹蔬釣魚,惟召名僧為侶,嬉嬉然,無日不 自得也。未嘗及身名出處之語,未嘗入公府造請與 幕吏宴遊,因此不為縉紳所相見禮。蕭、高二連帥至, 即日造其廬,詢以政事,稱「先人梓材,有文學高名,沒 於越之府幕,故不願復為越賓。」及高至許下,厚禮辟 之。其為人也,貞潔芳茂,非其人不與遊,非其食不敢 食。蕭舍人、考功崔員外,是趨於韓交者,牧復趨於蕭、 崔二君子者。即韓之去牧,其間不啻容數十人矣,亦 安得知其賢而言之復不僭乎?伏恐中丞謂韓求官, 以衣食干交朋者,中丞初在憲府,固宜慎選御史,御 史固非救饑寒之官。某久承恩知,但欲薦賢於盛時, 雖至淺陋,亦知不可以交友饑寒,求清秩以干大君 子者。伏恐未審誠懇,故此具陳本末,伏惟照察。謹啟。

《答王子飛》
宋·黃庭堅
编辑

陳履常,正字,天下士也。公有意於學者,不可不往斯 人之門。古人云:「讀書十年,不如一詣。」習主簿端有此 理。

《與楊學錄懋卿》
文天祥
编辑

某比僕僕來京師,幸甚,得下膺龍之拜,辱賜之不鄙, 軫顧稠厚,關外之別,江皋之餽,所以致繾綣者尢甚 感激不自勝。第恨匆匆聚會,不及為頃刻之情,以慰 滿連年契闊之雅。回首天上,瞻企拳拳。茲有稟事朋 友蕭文名來新,新參之客也,此丈可人,且身事端正, 無復頂冒異同之弊。揭揭而來,欲赴春參,鄉同舍往 往望白雲而歸,其巍然為游學瞻仰,惟執事耳。其所 參務,本適在德星躔次之側,特來居先達之敬,不揆 遒瀆,導其至前,得蒙與進,稍與之溫存,使不致落莫 區區之望也。

《與黃主簿景登》
前人
编辑

某,輒有所請。鄉州有俊傑士曰胡君,名天牖,端逸其 字也。十年前,予校定交,意其旦夕獵獵,乘青雲而上, 尚遲決科,蓋其命然,心甚敬且念之。來山中聚首半 月,且留度重陽。問其館穀,則未有所嚮也。「此君有能 賦聲,於應用更高,好自修飾,不為流俗。足下若與處, 日從三益,豈曰小補之哉?」其家事自好,而嚴君主之, 端逸歲得百千上下,則從人泰然矣。萬一賓廡無虛 席,則明年君創員以料理之,多費以取友,美德也。端 逸留山中,若蒙《雅報》見及,相其受幣而歸,是所至願

《上耶律中書書》
元·好問
编辑

《易》有之:「天造草昧,君子以經綸。」伏惟閣下輔佐王室, 奄有四方,當天造草昧之時,極君子經綸之道,凡所 以經造功業,考定制度者,本末次第,宜有成策,非門 下賤士所敢與聞。獨有一事係斯文為甚重,故不得 不為閣下言之。自漢唐以來,言良相者,在漢則有蕭、 曹、丙、魏,在唐則有房、杜、姚、宋。數公者,固有致太平之 功,而當時百執事之人毗助贊益者亦不為不多,傳 記具在,蓋可考也。夫天下大器,非一人之力可舉,而 國家所以成就人才者亦非一日之事也。從古以來, 士有立於世,必藉學校教育,父兄淵源、師友講習,三 者備而後可。喻如修《明堂總章》,必得楩楠、豫章節目 磥砢萬牛挽致之材,預為儲畜,數十「年之間,乃能備 一旦之用,非若起尋丈之屋,欂櫨椳楔,楹杙甍桷,雜 出於榆柳槐柏可以朝求而暮足也。」竊見南中大夫 士歸河朔者,在所有之,聖者之後如衍聖孔公,耆舊如馮內翰叔獻、梁都運斗南、高戶部唐卿、王延州從 之,時輩如平陽王狀元綱、東明王狀元鶚,濱人王賁、 臨淄李浩,秦人張徽、楊奐、李庭訓,河中李獻卿,武安 樂夔,固安李天翼,沛縣劉汝翼,齊人謝良弼,鄭人呂 大鵬,山西魏璠,澤人李恆簡、李禹翼,燕人張聖俞,太 原張緯、李謙、冀致君、張德輝、高鳴,孟津李蔚,真定李 冶,相人胡德珪,易州敬鋐,雲中李微,中山楊果,東平 李昶,西華徐世隆,濟陽張輔之,燕人曹居一、王鑄,渾 源劉祁及其弟郁、李仝、平定賈庭揚、揚恕,濟南杜仁 傑、洛水張仲經、虞卿、麻革、東明商挺、漁陽趙著、平陽 趙維道、汝南楊鴻、河中張肅、河朔勾龍瀛、東勝程思 溫及其從弟思忠。凡此諸人,雖其學業操行參差不 齊,要之皆天民之秀,有用於世者也。「百年以來,教育 講習非不至,而其所成就者無幾。喪亂以來,三四十 人而止矣。」夫生之難,成之又難,乃今不死於兵,不死 於饑寒,造物者挈而授之維新之朝,其亦有意乎無 意乎?誠以閣下之力,使脫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 養之,分處之,學館之奉不必盡具,饘粥足以餬口,布 絮足以蔽體,無甚大費,然施之於諸家,固已骨而肉 之矣。他日閣下求百執事之人,隨左右而取之,衣冠 禮樂,紀綱文章,盡在於是,將不能少助閣下蕭、曹、丙、 魏、房、杜、姚、宋之功乎?假而不為世用,此諸人者,可以 立言,可以立節,不能泯泯默默,以與草木同腐,其所 以報閣下終始生成之賜者,宜何如哉?閣下主盟吾 道,且樂得賢才而教育之。一言之利,一引手之勞,宜 不為諸生惜也。

《寄楊學士維新》
明·何喬新
编辑

僕賦性駑鈍,無所肖似。閣下不鄙其愚且陋,為之延 譽,且嘗欲引置諸纂修之列。事雖無成,然閣下獎進 之德厚矣,銘刻於心,何日忘之?自外轉以來,於茲十 有二年。每痛自砥礪,恐玷大君子知人之明。近於吳 都憲處獲睹華翰,云方面為時論所推者三人,謂都 憲與廷珍及不肖也。僕內顧歉然,且慚且愕。意者閣 「下好賢之篤,雖一長片善,有所不遺邪?抑蔽於素愛, 而不自知其言之過情邪?不然,不宜若是」云云也。昔 薛簡肅公識范景仁於童稚之年,歐陽文忠公識曾 子固於困悴之際。卒之,景仁以風節著,子固以文章 名天下,後世咸服簡肅、文忠之知人。閣下好賢之篤, 遠邁薛、歐,顧僕之不肖,豈范、曾比邪?惟當策駑礪鈍, 以成閣下知人之明而已。矢心則然,未敢謂能也。謹 布區區,伏惟垂察。不宣。

薦揚部藝文二 编辑

《送進士陳嶢往睦州謁馮郎中》
编辑

唐章孝標

孤帆幾日程,投刺水邊城。倚櫂逢春老,登筵見月生。 飲酣杯有浪,棋散漏無聲。太守憐才者,從容禮不輕。

《送僧往太原謁李司空》
朱慶餘
编辑

「已共鄰房別,應無更住心。」中時過野店,後夜宿寒林。 寺去人煙遠,城連塞雪深。禪餘得新句,堪對上公吟。

《寄周御史二十韻》
元·楊載
编辑

「同游河北後,共抵浙西初。獨倚知心舊,翻成會面疏。 三年仍契闊,萬里更吹噓。小子無奇氣,先生有過譽。 見稱司馬賦,求授夏侯書。倉卒排歸計,淹留著寓居。 已非興俊逸,猶是主癰疽。名士多親我,諸公或請予。 駕言將采𦬊,即是欲連茹。顧爾傷流矢,居然恨倚閭。 驚心聞杜宇,過眼易蟾蜍。忽召抽金匱,俄徵論石渠。」 文章殊賈馬,謀略匪嚴徐。薄技終難效,窮愁只自如。 尚矜存弊履,不肯曳長裾。與作棲梁燕,寧為涸轍魚。 儀形長日想,懷抱幾時攄。奏疏聞當宁,抽毫待直廬。 烏臺絃既改,鼇禁席仍虛。馬首何由見,分光興有餘。

《昔者行贈別姜祭酒先生》
明·王稚登
编辑

昔者薄游燕王都,燕人買駿皆買圖。汝南袁公喜相 骨,稱我一匹桃花駒。是時先帝論封禪,焚香日坐蓬 萊殿。二三元老書不停,記室豎儒供筆硯。袁公手內 金花箋,口召王生生不前。安知徐福《三山事》,但憶蘇 秦二頃田。我欲東歸勸我留,滿床詩草盡見投。見時 醉操銀不律,雌黃爛漫珊瑚鉤。以茲感激國士知,新 舊存亡不可移。季札匣中鏌鎁劍,脫挂徐君墳樹枝。 浮雲世態那堪說,眾人聞之皆不悅。謝傅西州春草 深,羊曇涕淚空成雪。《贈刀人結襪子》可憐貧,時交一 生與一死。召公已死周公嗔,道旁之言未必真。馮驩 不去反見忌,天下盡諱為門人。宗伯中丞本愛才,乍 聞此語亦徘徊。惟君知我有心者,肝腸傾倒無所猜。 校書舊物許薦我,君縱殷勤我不來。子虛欲奏雖未 成,知己難忘楊意情。長安國門同日出,我歸金閶君 石城。璧水曾經黃屋坐,祭酒胡床尚虛左。苜蓿先生 三數公,桃李門人千百箇。紛紛入貲同舍生,春秋俱服左丘明。君行未可輕此輩,萬一中間有馬卿。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