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164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一百六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一百六十四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一百六十五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一百六十四卷目錄

 勳爵部彙考三十六

  周二十二

  沈        江

  黃        道

  鄖        濮

  羅        夔

  麇        宗 賨

  䢵        弦

  穀        厲

  陽        戴

  共        邿

  梁        項

  譚        蘇

  檀        南

  極        向

  鄣        於餘丘

  鄟        顓臾

  髳        微

  肥        介

  牟        根牟

  鍾吾       不羹

  無終       鼓

  廧咎如      鄋瞞

官常典第一百六十四卷

勳爵部彙考三十六 编辑

周二十二 编辑

编辑

周有沈國,為少昊之後。

按《左傳》昭公元年:「子產對叔向曰:『昔金天氏有裔子 曰昧,為元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 障大澤,以處太原,帝用嘉之。沈姒、蓐、黃,實守其祀』。」 按《路史》:「禹後分封有沈氏,沈子滅於蔡。」

襄王二十八年「春正月,魯叔孫得臣會晉人、宋人、陳 人、衛人、鄭人伐沈,沈潰。」

按《春秋》文公三年。按《左傳》,三年春,莊叔會諸侯之 師伐沈,以其服於楚也。沈潰,凡民逃其上曰潰,在上 曰逃。

沈,國名也。汝南平與縣北有沈亭。

簡王三年春晉侵沈,獲沈子揖初。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成公八年》春,「晉侵沈,獲沈子 揖。」初從,知范韓也。

靈王二十七年「夏,齊侯、陳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 沈子、白狄朝于晉。」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夏,齊侯、陳侯、 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晉」,宋之盟故 也。

景王七年「夏,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 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會于申。楚人執 徐子。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 夷伐吳,遂滅賴。」

按《春秋》昭公四年。按《左傳》,四年,「夏六月丙午,楚子 合諸侯于申。秋八月,遂以諸侯滅賴,遷賴于鄢。」 景王八年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沈子、徐人、越 人伐吳。」

按《春秋昭公五年》。按《左傳》,五年,「冬十月,楚子以諸 侯及東夷伐吳,以報棘櫟麻之役。」

景王十六年,楚子復沈。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楚之滅蔡也,靈王許遷、胡、沈、 道、房、申于荊焉。」昭公十三年,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 皆復之。

敬王元年「秋七月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 雞父。胡子髡、沈子逞滅,獲陳夏齧。」

按《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按《左傳》二十三年:秋七月, 吳人伐州來,楚薳越帥師及諸侯之師奔命救州來, 吳人禦諸。鍾離。子瑕卒,楚師熸。吳公子光曰:「諸侯從 于楚者眾,而皆小國也,畏楚而不獲已,是以來。吾聞 之曰:『作事威克其愛,雖小必濟』。胡、沈之君幼而狂,陳 大夫齧壯而頑,頓與許、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師熸 帥賤多寵,政令不壹。七國同役而不同心,帥賤而不 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也。若分師先以犯胡、沈與陳, 必先奔。三國敗,諸侯之師,乃搖心矣。諸侯乖亂,楚必 大奔。請先者去備薄威,後者敦陳整旅。」吳子從之。戊 辰晦,戰于雞父。吳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與陳,三 國爭之,吳為三軍以繫于後,中軍從,王光帥右,掩餘 帥左。吳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國亂,吳師擊之,三國敗。 獲胡、沈之君及陳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許與。蔡。頓 曰:「吾君死矣!」師譟而從之。三國奔楚,師大奔敬王十四年夏四月庚辰,蔡公孫姓帥師滅沈,以沈 子嘉歸,殺之。

按《春秋》定公四年。按《左傳》,四年,春三月,劉文公合 諸侯于召陵,謀伐楚也。沈人不會于召陵,晉人使蔡 伐之。夏,蔡滅沈。秋,楚為沈故,圍蔡。

按《路史》:「沈逞奔楚,曾孫諸梁為右司馬,采于葉,為葉 氏、尹氏、諸梁氏、郄氏。」

《成公八年》,晉滅沈,沈子逞奔楚,字循之,後為沈氏。

编辑

惠王十九年「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 按《春秋》僖公二年。按《左傳》,二年秋「盟于貫,服江、黃 也。」

貫宋地。梁國蒙縣西北有貫城。「貫」與「貫」字相似。江國在汝南安陽縣。

按《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娶于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 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元囂,是 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

正義曰:《括地志》云:「安陽故城在豫州新恩縣西南八十里。」應劭云:「『古江國也』。《地理志》亦云安陽,古江國也。」

按《路史》:「江,嬴國也,滅于楚。」

《惠王二十年》「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于陽穀」 按《春秋僖公三年》。按《左傳》,三年秋「會于陽穀,謀伐 楚也。」

惠王二十一年秋,魯公及江人、黃人伐陳。

按《春秋》僖公四年。按《左傳》: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 師伐楚,屈完及諸侯盟。陳。轅濤塗謂鄭申侯曰:「師出 于陳鄭之間,國必甚病。若出于東方,觀兵于東夷,循 海而歸,其可也。」申侯曰:「善。」濤塗以告,齊侯許之。申侯 見曰:「師老矣,若出于東方而遇敵,懼不可用也。若出 于陳鄭之間,共其資糧屝屨,其可也。」齊侯說,與之虎 牢,執轅濤塗。秋,伐陳,討不忠也。

襄王二十八年「秋楚人圍江。冬晉陽處父帥師伐楚 以救江。」

按《春秋》文公三年。按《左傳》,三年「秋,楚師圍江。晉先 僕伐楚以救江。冬,晉以江故,告于周王。叔桓公。晉陽 處父伐楚以救江,門于方城,遇息公子朱而還。」 襄王二十九年秋,楚人滅江。

按《春秋》文公四年。按《左傳》,四年秋,「楚人滅江,秦伯 為之降服,出次不舉過數。大夫諫,公曰:『同盟滅,雖不 能救,敢不矜乎?吾自懼也』。君子曰:『《詩》云:『惟彼二國,其 政不獲;惟此四國,爰究爰度』。其秦穆之謂矣』。」

编辑

周有黃國,為小昊之後。

按《左傳》昭公元年:「子產對叔向曰:『昔金天氏有裔子 曰昧,為元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 障大澤,以處太原,帝用嘉之。沈、姒、蓐、黃,實守其祀』。」 按《路史》:「黃,嬴國也,滅于楚。」

桓王十六年「夏,楚子會諸侯于沈、鹿、黃、隨不會。」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桓公八年「夏,楚子合諸侯于 沈、鹿、黃、隨,不會,使薳章讓黃。」

惠王二年春楚子伐黃。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莊公十九年冬,「巴人伐楚。」十 九年春,「楚子禦之,大敗于津。還,鬻拳弗納,遂伐黃,敗 黃師于踖陵。」

嬴姓國。今弋陽縣。弗納。楚子激其志,使別立功。楚子感其忠,遂伐黃國。踖陵,黃地。

惠王十九年「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 按《春秋》僖公二年。按《左傳》,二年秋「盟于貫,服江、黃 也。」

《惠王二十年》「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于陽穀」 按《春秋僖公三年》。按《左傳》,三年秋「會于陽穀,謀伐 楚也。」

惠王二十一年秋,魯及江人、黃人伐陳。

按《春秋》僖公四年。按《左傳》: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 師伐楚,屈完及諸侯盟。陳。轅濤塗謂鄭申侯曰:「師出 于陳鄭之間,國必甚病。若出於東方,觀兵於東夷,循 海而歸,其可也。」申侯曰:「善。」濤塗以告,齊侯許之。申侯 見曰:「師老矣,若出於東方而遇敵,懼不可用也。若出 於陳鄭之間,共其資糧屝屨,其可也。」齊侯說,與之虎 牢,執轅濤塗。秋,伐陳,討不忠也。

惠王二十二年「秋八月楚子滅弦弦子奔黃。」

按《春秋》僖公五年。按《左傳》,五年秋,「楚鬥穀於菟滅 弦,弦子奔黃。於是江、黃、道、柏方睦於齊」,皆弦姻也。弦 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設備,故亡。

襄王三年冬楚人伐黃。

按《春秋》僖公十一年。按《左傳》十一年冬,「黃人不歸 楚貢。冬,楚人伐黃。」

《襄王》四年夏楚人滅黃。

按《春秋》僖公十二年。按《左傳》,黃人恃諸侯之睦于
考證
齊也,不共楚職,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十二

年夏,楚滅黃。按《穀梁傳》,貫之盟管仲曰,江、黃遠齊 而近楚,楚為利之國也,若伐而不能救,則無以宗諸 侯矣。桓公不聽,遂與之盟。管仲死,楚伐江滅黃,桓公 不能救,故君子閔之也。

编辑

惠王二十二年,道國睦於齊。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僖公五年》秋,「楚鬥穀於菟滅 弦,弦子奔黃。於是江、黃、道、柏方睦於齊」,皆弦姻也。弦 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設備,故亡。

《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景王十六年,楚子復道。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 道、房、申于荊焉。」昭公十三年,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 皆復之。

编辑

桓王二十年春,鄖人伐楚,師敗于蒲騷。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桓公十一年春,楚屈瑕將盟 貳、軫。鄖人軍于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莫敖患 之。鬥廉曰:「『鄖人軍其郊,必不誡,且日虞四邑之至也。 君次于郊郢,以禦四邑,我以銳師宵加于鄖,鄖有虞 心而恃其城,莫有鬥志,若敗鄖師,四邑必離』。莫敖曰: 『盍請濟師于王』?對曰:『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 君之所聞也。成軍以出,又何濟焉』?」莫敖曰:「卜之。」對曰: 「卜以決疑,不疑何卜?」遂敗鄖師于蒲騷,卒盟而還。

编辑

武王十三年,伐紂,濮人從師。

按《書經牧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 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 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按《路史》:「帝顓頊高陽氏取勝奔氏曰娽,生伯稱、卷章、 季禺三人。卷章取梎水氏曰嬌,生犁及回。回食于吳, 是曰吳回。生陸終,取鬼方氏曰嬇𣎜,三年生子六人: 曰樊,曰惠連,曰籛,曰求言,曰晏安,曰季連。伯禹定荊 州,季𦬒實居其地,生附敘,始封于熊,故其子為穴。熊, 荊楚名也。夏有楚狐父,厥後鬻熊子者,師臣西伯。成」 王時,熊氏畔,乃復封子繹于荊,居丹陽,是為楚。十七 世通祈周顯號事,抑乃自稱之。子貲遷郢,及魏,為秦 詐留子橫徙陳,凡二十有五世而秦滅之。濮、羅、歸、越 賨、滇麇麇、𦬒蠻,皆𦬒分也。滇祖莊蹻,百濮𦬒蠻,或竄 或懷,世不絕也。

𦬒谷野,以名加姓。附,《敘史》作「附沮。」《大戴》附祖氏。產穴熊。季𦬒,即季連,𦬒姓也。

匡王二年,麇人與百濮謀伐楚。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文公十六年:「秋八月,楚大饑。 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于 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 於選,將伐楚,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楚人謀徙於阪 高蒍賈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與 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 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乃出師。旬有五日, 百濮乃罷。

编辑

桓王二十年冬,楚伐絞。羅人謀伐楚師。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桓公十二年》冬,「楚伐絞,師涉 于彭。羅人欲伐之,使伯嘉諜之,三巡數之。」

羅,熊姓國在宜城縣西山中,後徙南郡枝江縣。

按《路史》「帝顓頊高陽氏,取勝奔氏曰娽,生伯稱、卷章、 季禺三人。卷章取梎水氏曰嬌,生犁及回。回食于吳, 是曰吳回,生陸終,取鬼方氏曰嬇𣎜,三年生子六人, 曰樊,曰惠連,曰籛,曰求言,曰晏安,曰季連。伯禹定荊 州,季𦬒實居其地,生附敘,始封于熊,故其子為穴。」熊, 荊楚名也。夏有楚狐父,厥後鬻熊子者師臣西伯。成 王時,熊氏畔,乃復封子繹於荊,居丹陽,是為楚。十七 世通祈周顯號,事抑,乃自稱之。子貲遷郢,及魏,為秦 詐留,子橫徙陳,凡二十有五世而秦滅之。濮、羅、歸、越、 賨、滇、麇、麇、𦬒蠻,皆𦬒分也。羅,熊析也,後亦入楚。

𦬒谷野,以名加姓。附,《敘史》作「附沮。」《大戴》附祖氏。產穴熊。季𦬒即季連,𦬒姓也。

桓王二十一年春。楚屈瑕伐羅。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羅, 鬥伯比送之還,謂其御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 矣』。遂見楚子曰:『必濟師』。楚子辭焉。入告夫人鄧曼。鄧 曼曰:『大夫其非眾之謂?其謂君撫小民以信,訓諸司 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騷之役,將自用 也,必小羅。君若不鎮撫,其不設備乎?夫固謂君訓眾 而』」好鎮撫之,召諸司而勸之以令德,見莫敖而告諸 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豈不知楚師之盡行也?楚子 使賴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於師曰:「諫者有刑。」及鄢, 亂次以濟。遂無次,且不設備。及羅,羅與盧戎兩軍之, 大敗之。莫敖縊於荒谷,群帥囚於冶父以聽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编辑

襄王十八年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

按《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按《左傳》二十六年:夔子不 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 神弗赦而自竄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 得臣、鬥宜申帥師滅夔,以夔子歸。

夔、楚同姓國。今建平秭歸縣。

按《路史》:「帝顓頊高陽氏取勝奔氏曰娽,生伯稱、卷章、 季禺三人。卷章取梎水氏曰嬌,生犁及回。回食于吳, 是曰吳回。生陸終,取鬼方氏曰嬇𣎜,三年生子六人: 曰樊,曰惠連,曰籛,曰求言,曰晏安,曰季連。伯禹定荊 州,季𦬒實居其地,生附敘,始封于熊,故其子為穴。熊, 荊楚名也。夏有楚狐父,厥後鬻熊子者,師臣西伯。成」 王時,熊氏畔,乃復封子繹于荊,居丹陽,是為楚。十七 世通祈周顯號事,抑乃自稱之。子貲遷郢及魏,為秦 詐留子橫徙陳,凡二十有五世而秦滅之。濮羅歸越 賨滇麇麇𦬒蠻,皆𦬒分也。歸是夔繹之適昆摯,以疾 廢於夔,亦併于楚。

𦬒谷野以名加姓。附,《敘史》作「附沮。」《大戴》附祖氏產穴熊。季𦬒即季連也。《鄭語》注:摯乃繹元孫。有疾,自棄于夔。子孫有功,為夔子。

编辑

頃王二年春楚子伐麇。

按《春秋》文公十一年。按《左傳》,十年「秋,厥貉之會,麇 子逃歸。」十一年春,楚子伐麇。成大心敗麇師于防渚。 潘崇復伐麇,至于鍚穴。

按《路史》:「顓頊高陽氏取勝奔氏曰娽,生伯稱、卷章、季 禺三人。卷章取梎水氏曰嬌,生犁及回,回食于吳,是 曰吳回。生陸終,取鬼方氏曰嬇𣎜。三年生子六人:曰 樊,曰惠連,曰籛,曰求言,曰晏安,曰季連。伯禹定荊州, 季𦬒實居其地,生附敘,始封于熊,故其子為穴。」熊,荊 楚名也。夏有楚狐父,厥後鬻熊子者,師臣西伯。成王 時,熊氏畔,乃復封子繹于荊,居丹陽,是為楚。十七世 通祈周顯號事,抑乃自稱之。子貲遷郢及魏,為秦詐 留子橫徙陳,凡二十有五世而秦滅之。濮、羅、歸越、賨 滇、麇麇、𦬒蠻,皆𦬒分也。楚子取麋麇,以國其庶,巳而 取之。

𦬒谷野,以名加姓。附,《敘史》作「附沮。」《大戴》附祖氏。產熊穴。季𦬒,即季連,𦬒姓也。

按《路史》:麇,嬴國也,滅于楚。

匡王二年,麇人伐楚。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文公十六年:「秋八月,楚大饑。 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于 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 于選,將伐楚,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楚人謀徙于阪 高蒍賈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與 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 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乃出師。旬有五日, 百濮乃罷。自廬以往,振廩同食,次于句澨。使廬戢黎 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揚窗。三宿而逸,曰:「庸 師眾,群蠻聚焉。不如復大師,且起王卒,合而後進。」師 叔曰:「不可。姑又與之遇以驕之。彼驕我怒,而後可克。 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唯裨、 鯈、魚人實逐之。庸人曰:「楚不足與戰矣。」遂不設備。楚 子乘驛會師于臨品,分為二隊:子越自石溪,子貝自 仞,以伐庸。秦人、巴人從楚師,群蠻從楚子盟,遂滅庸。

宗 賨 编辑

《頃王》四年「夏楚成嘉執宗子。」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文公十二年》:「楚令尹大孫伯 卒,成嘉為令尹。群舒叛楚,夏子孔執舒子及宗子,遂 圍巢。」

按《路史》:「顓頊高陽氏取勝奔氏曰娽,生伯稱、卷章、季 禺三人。卷章取梎水氏曰嬌,生犁及回,回食于吳,是 曰吳回。生陸終,取鬼方氏曰嬇𣎜。三年生子六人:曰 樊,曰惠連,曰籛,曰求言,曰晏安,曰季連。伯禹定荊州, 季𦬒實居其地,生附敘,始封于熊,故其子為穴。」熊,荊 楚名也。夏有楚狐父,厥後鬻熊子者,師臣西伯。成王 時,熊氏畔,乃復封子繹于荊,居丹陽,是為楚。十七世 通祈周顯號事,抑乃自稱之。子貲遷郢及魏,為秦詐 留子橫徙陳,凡二十有五世而秦滅之。濮、羅、歸、越、賨、 滇麇、穈、𦬒蠻,皆𦬒分也。歸是夔,賨是宗繹之適昆摯, 以疾廢于夔,亦併于楚。

𦬒谷野,以名加姓。附,《敘史》作「附沮。」《大戴》附祖氏。產熊穴。季𦬒,即季連,𦬒姓也。

编辑

楚若敖娶于䢵, 按《左傳》宣公四年:「初,若敖娶于䢵,生鬥伯比。若敖卒, 從其母畜于䢵,淫于䢵子之女,生子文焉。䢵夫人使 棄諸夢中,虎乳之。䢵子田見之,懼而歸。夫人以告,遂 使收之。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故命之曰鬥穀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實為令尹子文。

按《路史》,「䢵,嬴國也,滅于楚。」

编辑

惠王二十二年「秋八月,楚人滅弦,弦子奔黃。」

按《春秋》僖公五年。按《左傳》,五年秋,「楚鬥穀於菟滅 弦,弦子奔黃。于是江、黃、道、柏方睦于齊」,皆弦姻也。弦 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設備,故亡。

弦國在弋陽。縣東南。

按《路史》,「弦嬴國也,滅于楚。」

编辑

桓王十五年夏,穀伯綏朝于魯。

按《春秋》「桓公七年。」按《左傳》:「七年春,穀伯來朝。」名賤 之也。

辟陋,小國賤之,禮不足,故書名。以春來夏,乃行朝禮,故經書「夏。」

按《路史》:「穀,嬴國也,入于齊。」

编辑

襄王七年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

按《春秋》僖公十五年。按《左傳》,十五年春,楚人伐徐, 徐即諸夏故也。「三月,盟于牡丘,尋葵丘之盟,且救徐 也。孟穆伯帥師及諸侯之師救徐,諸侯次于匡以待 之。秋,伐厲以救徐也。」

按《史記五帝本紀》注,《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姜姓也。母 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 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 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 列山氏。」《括地志》云:「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 石穴,曰神農生於厲鄉,所謂列山氏也。春秋時為厲」 國。

襄王八年夏齊伐厲。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僖公十六年「夏,齊伐厲,不克, 救徐而還。」

编辑

惠王十七年春正月,齊人遷陽。

按:《春秋》閔公二年。

陽,國名,蓋齊人逼徙之。

按《路史》:湯封少康之後于杞以郊禹,後分之曹東之 僂,是為東僂。生西樓公。周興求後,得東樓公,復之杞, 為二後,九世成公遷緣陵,又十一世簡公而滅于楚, 弟佗奔魯,受爵為侯,有封于陽。其後去魯之沛,分沛 立譙。

编辑

桓王七年「秋,宋人、衛人入鄭。宋人、蔡人、衛人伐戴。」鄭 伯伐取之。

按《春秋》隱公十年。按《左傳》九年,宋公不王,鄭伯為 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冬,公會齊侯于防,謀伐宋也。 十年「夏六月戊申,公會齊侯、鄭伯于老桃。壬戌,公敗 宋師于菅。庚午鄭師入郜,辛未歸于我。庚辰鄭師入 防,辛巳歸于我。蔡人、衛人、郕人不會王命。」「秋七月,鄭 師入郊。」猶在郊。宋人、衛人入鄭,蔡人從之伐戴。八月 壬戌,鄭伯圍戴。癸亥,克之,取三師焉。宋、衛既入鄭,而 以伐戴召蔡人,蔡人怒,故不和而敗。

三國之軍在《戴》,故鄭伯合圍之。

按《路史》:「武王封帝乙之元子微子啟邦之宋,尹東夏, 為周客三十有二世。君偃不道,齊、魏、楚戮而三析之。 其支于戴者,鄭取之。」

隱十五年,「鄭伯伐取。」戴,附庸。不言滅姓。書「戴公」後,以諡為氏。

编辑

穆王十二年,「毛公班、共公利、逢公固帥師從王伐犬 戎。」

按:《竹書紀年》云云。

编辑

靈王二十年夏魯取邿。

按《春秋》襄公十三年。按《左傳》十三年「夏,邿亂,分為 三師,救邿,遂取之。」

任城亢父縣有「邿城亭。」

编辑

《平王》封《秦仲》少子于梁。

按《路史》:非子五世:「襄公勤于平王,錫之岐豐,以為侯 王功。秦仲既國襄,而復錄其少子康,使有夏陽為梁 伯,秦溘之。」

此乃少梁。又西魏賜梁禦為《紇豆陵氏》,至隋而復。

桓王十七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桓公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 荀侯伐曲沃。」

惠王二十三年春,晉公子夷吾奔梁。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僖公六年春,晉侯使賈華伐 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將奔狄。郤芮曰:「後出同走,罪 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嬴孕,過期,卜招父與其子卜之。其子曰: 「將生一男一女。」招曰:「然。男為人臣,女為人妾。」故名男 曰圉,女曰妾。及子圉西質,妾為宦女焉。

襄王十年秦取梁新里。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僖公十八年:「梁伯益其國而 不能實也,命曰新里,秦取之。」

襄王十一年冬,梁亡。

按《春秋》僖公十九年。按《左傳》十九年冬,「『梁亡。不書 其主,自取之也。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處,民罷而 弗堪,則曰某寇將至』。乃溝公宮曰:『秦將襲我』。民懼而 潰,秦遂取梁。」

编辑

襄王九年夏,魯滅項。

按《春秋》僖公十七年。按《左傳》十七年夏,「師滅項淮 之會,公有諸侯之事,未歸而取項,齊人以為討而止 公。」

编辑

周嬴姓之國有譚伯。

按《詩經小雅》:有饛簋飧,有捄棘七。周道如砥,其直如 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睠言顧之,澘焉出涕。小東、大 東,杼柚其空。糾糾葛屨,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 行。既往既來,使我心疚。有冽氿泉,無浸穫薪。契契寤 歎,哀我憚人。薪是穫薪,尚可載也;哀我憚人,亦可息 也。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 「子,熊羆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試。或以其酒,不以其 漿。鞙鞙佩璲,不以其長。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 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 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維南有 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 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

朱註東國困于役而傷于財,譚大夫作此以告病。

襄王十六年,翟人誅譚伯。

按:《春秋》不書。

按《史記周本紀》:王德翟人,將以其女為后。富辰諫曰: 「平、桓、莊、惠皆受鄭勞,王棄親親,翟不可從。」不聽。十六 年,王絀翟后,翟人誅殺譚伯。

唐固曰:「譚伯,周大夫原伯、毛伯也。」索隱曰:按《國語》亦云「殺譚伯,而《左傳》太叔之難,獲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唐固據傳文讀「譚」為原,然《春秋》有譚,何妨此時亦仕王朝,預獲被殺。《國語》既云殺譚伯,故太史公依之,不從《左傳》說也。

莊王十四年冬十月,齊師伐譚,譚子奔莒。

按《春秋》莊公十年。按《左傳》:「齊侯之出也,過譚,譚不 禮焉。及其入也,諸侯皆賀,譚又不至。」十年冬,齊師滅 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

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

编辑

《武王》以《蘇子》為司寇。

按:《書經立政》:周公若曰:「太史司寇蘇公式敬爾由獄, 以長我王國。茲式有慎,以列用中罰。」

按《左傳成公十一年》:劉子單子曰:「昔周克商,使諸侯 撫封。」蘇忿生以溫為司寇,與譚伯達封于河。蘇氏即 狄,又不能於狄而奔衛。

惠王二年秋,蘇子奉王子頹奔衛。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初,王姚嬖于莊王,生子頹。子 頹有寵,蒍國為之師。」及惠王即位,取蒍國之圃以為 囿邊。之宮,近于王宮,王取之。王奪子禽、祝跪與詹 父田而收膳夫之秩。故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 跪作亂,因蘇氏莊公十九年秋,五大夫奉子頹以伐 王,不克,出奔溫。蘇子奉子頹以奔衛,衛師、燕師伐周。 按《史記周本紀》:惠王二年,「初莊王嬖姬姚,生子頹,頹 有寵。及惠王即位,奪其大臣園以為囿,故大夫邊伯 等五人」作亂,謀召燕、衛師伐惠王,惠王奔溫。

襄王二年春狄滅溫溫子奔衛。

按《春秋》僖公十年。按《左傳》,十年春,狄滅溫,蘇子無 信也。蘇子叛王,即狄又不能干狄,狄人伐之,王不救, 故滅。蘇子奔衛。

國于溫,故曰「溫子叛王」,事在《莊》十九年。國名為「蘇」,所都之邑名為「溫」,故「蘇」、「溫」遞見于《經》。

頃王二年「秋七月,魯侯及蘇子盟于女栗。」

按《春秋文公十年》。按《左傳》,十年,「秋七月,及蘇子盟 于女栗,頃王立故也。」

《僖十年》「狄滅溫,蘇子奔衛。」今復見,蓋王復之。

编辑

武王封檀伯于河內。

按《左傳成公十一年》:劉子、單子曰:「昔周克商,使諸侯 撫封。蘇忿生以溫為司寇,與檀伯達封于河。」

《蘇忿生》,周武王司寇蘇公也。與檀伯達俱封於河內。

编辑

周畿內諸侯有南國按《路史》:禹後分封有有南氏。有南以二臣勢均,爭權 而分。後有南仲翊宣王以中與。

《辨證》云:「湯八世孫盤庚妃姜氏,夢赤龍入懷,孕十二月生子,手把南,字長荊州,號南赤龍。生條孫仲,為紂將平獫狁。南宮括,為文王臣,封南陽侯。生邵成王司馬,封白水侯。生宮。宣王時南陽侯生伯莊王上大夫南季,聘魯,宜宮之子云。」

编辑

平王五十年夏,魯無駭帥師入極。

按《春秋隱公二年》。按《左傳》,「二年夏,司空無駭入極, 費庈父勝之。」

極附庸小國。

编辑

平王五十年「夏五月,莒人入向。」

按《春秋》隱公二年。按《左傳》,「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 莒而歸。」二年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

林注姜、向,女姓。不安莒者,琴瑟不和,故不安于莒,而歸其父母之國。莒怒其妻,而入其父母之國,以其歸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

编辑

惠王十三年秋七月齊人降鄣。

按:《春秋》莊公三十年。

《鄣,紀》附庸國。東平無鹽縣東北有鄣城。小國孤危,不能自固,蓋齊遙以兵威脅使降附。

於餘丘 编辑

莊王五年夏魯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餘丘。

按:《春秋》莊公二年。

「於餘丘」,國名也。

编辑

簡王元年,魯取鄟。

按《春秋》成公六年。按《左傳》,六年,「春二月,取鄟」,言易 也。

顓臾 编辑

「周有《顓臾》」,為魯附庸。

按《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 太皞與有濟之祀。」

按《路史》:黃帝應代,有風后為之相,因八卦,說九宮,以 安營壘,次定萬民之竁。黃帝滅蚩尢,徽猷多本于后。 尤北復以其輕,勦其餘於輞谷,人賴其利,遂世祀之, 是為金山之神。謖封其後於任,錫之己姓。黃帝之後, 任己實歸。其在唐虞俱有封土,書缺不見。夏后氏之 初,封之庖為姒姓。遾周之興,武王復其後于宿,後有 密宿、須句、顓臾,邑于泲上,實典太昊之祀,以為東蒙 主。是以季氏將伐顓臾,而孔子傷之。

编辑

武王伐紂,髳人從師。

按《書經牧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 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 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编辑

武王伐紂,微人從師。

按《書經牧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 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 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编辑

景王十五年秋八月,晉人滅肥。

按《春秋昭公十二年》。按《左傳》十二年「夏,晉荀吳偽 會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 以肥子皋綿歸。」

《肥》,白狄也。皋綿,其君名鉅鹿。下曲陽縣西南北有肥累城。

编辑

襄王二十一年春,介葛盧朝于魯。冬,介葛盧來。 按《春秋》僖公二十九年,按《左傳》二十九年春,介葛 盧來朝,舍于昌衍之上,公在會,饋之芻米。冬,介葛盧 來,以未見公故,復來朝,禮之,加燕好。介葛盧聞牛鳴, 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云,問之而信。」

介,東夷國也。在城陽黔陬縣。葛盧,介,君名也。不稱朝,不見公,且不能行朝禮。雖不見公,國賓禮之,故書。

襄王二十二年秋介人侵蕭。

按:《春秋》僖公三十年。

编辑

桓王二十三年夏邾人、牟人、葛人朝于魯。

按:《春秋》桓公十五年。

三人皆附庸之世子也,其君應稱「名」,故其子降稱「人。」

惠王二十二年夏公孫茲如牟。

按《春秋僖公五年》。按《左傳》五年夏,「公孫茲如牟,娶 焉。」

叔孫戴伯娶干牟。卿非君命不越竟,故奉公命

「聘于牟」 ,因自為逆。

根牟 编辑

定王七年秋,取根牟。

按:《春秋》宣公九年。

根牟,東夷國也。今琅邪陽都縣東有牟鄉。

按《路史》:「帝顓頊高陽氏,姬姓。取勝奔氏曰娽,生伯稱、 卷章、季禺三人。卷章取梎水氏曰嬌,生犁及回。回食 于吳,是曰吳回」,生陸終,取鬼方氏曰嬇𣎜。三年生子 六人,曰樊,曰惠連,曰籛,曰求言,曰晏安,曰季連。晏安 封。為。姓:朱、婁、騶、繹、倪、莒、小朱、根、牟,皆分也。《根 牟》者,牟也,《魯》取之。

鍾吾 编辑

敬王五年,吳公子燭庸奔鍾吾。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昭公十七年》春,「吳公子光弒 王闔廬,公子燭庸奔鍾吾。」

《鍾吾》,小國。

不羹 编辑

《景王》十四年「冬十二月,楚子城不羹。」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昭公十一年》:「冬十二月,楚子 城陳蔡,不羹。」

襄城縣東南有不羹城,定陵西北有不羹亭。羹舊音「郎」,《漢書·地理志》作「更」字。

按《路史》:皋陶有子三人,長伯翳,次仲甄,次封偃,為偃 姓。伯翳封費,生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后啟,為鳥 俗氏。後有孟虧、仲衍,孟虧能帥翳者作土于蕭。仲衍 臣商太戊,其裔胥戎軒內酈山氏生仲潏,仲潏生處 父,處父健步,是為蜚廉,生革暨季勝。革五世曰非子, 孝王封之秦谷,使復嬴氏。五世襄公勤于平王,錫之 岐、豐,以為侯王功。秦仲既國襄,而復錄其少子康,使 有夏陽為梁伯。秦溘之。其食於運者為運氏。尋衙、汪 良、菟裘、不羹、灌東、東閭、修魚、㯉里、密如、高陵,附庸氏 也。

無終 编辑

《靈王》三年「冬無終子使孟樂如晉。」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襄公四年:冬,無終子嘉父使 孟樂如晉,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以請和諸戎。晉侯 曰:「『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魏絳曰:『諸侯新服,陳新 來和,將觀于我。我德則睦,否則攜貳。勞師于戎,而楚 伐陳,必弗能救,是棄陳也,諸華必叛。戎,禽獸也,獲戎 失華,無乃不可乎?夏訓有之曰:『有窮后羿』。公曰:『后羿 何如』』?」對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 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獸。棄 武羅、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 弟也。伯明,后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 浞行媚于內,而施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 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咸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 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不忍食諸,死于窮門。靡奔 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 于民,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于過,處豷于 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 滅澆于過,后杼滅豷于戈,有窮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昔周辛甲之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于《虞人》之 箴曰:「芒芒禹跡,晝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 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于原獸,忘其 國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獸臣司 原,敢告僕。夫。虞箴如是,可不懲乎?」於是晉侯好田,故 魏絳及之。公曰:「然則莫如和戎乎?」對曰:「和戎有五利 焉:戎狄荐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一也;邊鄙不聳,民 狎其野,穡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晉,四鄰振動,諸侯威 懷,三也;以德綏戎,師徒不勤,甲兵不頓,四也;鍳于后 羿而用德度,遠至邇安,五也。君其圖之!」公說,使魏絳 盟諸戎,修民事,田以時。

景王四年,「夏六月,晉荀吳敗無終于大鹵。」

按《春秋》昭公元年。按《左傳》,元年,夏六月,晉中行穆 子敗無終及群狄于大原,崇卒也。將戰,魏舒曰:「彼徒 我車,所遇又阨,以什共車,必克。困諸阨,又克。請皆卒 自我始。」乃毀車以為行,五乘為三伍。荀吳之嬖人不 肯即卒,斬以徇。為五陳以相離,兩于前,伍于後,專為 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拒以誘之。翟人笑之,未陳而 薄「之,大敗之。」

编辑

景王二十四年冬,鼓叛晉。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冬,公如晉,及 河。鼓叛晉。晉將伐鮮虞,鼓辭公。」

景王二十五年,夏六月,晉滅鼓。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晉之取鼓也,既獻而反鼓子 焉,又叛于鮮虞。」昭公二十二年「夏六月,荀吳略東陽, 使師偽糴者負甲以息于昔陽之門外,遂襲鼓,滅之, 以鼓子鳶鞮歸,使涉佗守之。」

按《國語》:中行穆子率師伐翟,圍鼓。鼓人或請以城畔,

穆子不受。軍吏曰:「可無勞師而得城,子何不為?」穆子
考證
曰:「非事君之禮也。夫以城來者,必將求利于我。夫守

而二心,姦之大者也。賞善伐姦,國之憲法也。許而弗 予,失吾信也。若其予之,賞大姦也。姦而盈祿,善將若 何?且夫翟之憾者,以城來,盈願,晉豈其無是?我以鼓 教吾,邊鄙貳也。夫事君者,量力而進,不能則退,不以 安賈貳。」令軍吏呼城儆,將攻之,未傅而鼓降。 中行 伯既克鼓,以鼓子宛支來,令鼓人各復其所,非寮勿 從。鼓子之臣曰夙沙釐,以其孥行。軍吏執之。辭曰:「我 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豈曰土臣?今君實遷臣, 何賴於鼓?」穆子召之,曰:「鼓有君矣,爾止事君,吾定而 祿爵。」對曰:「臣委質於翟之鼓,未委質於晉之鼓也。臣 聞之,委質為臣,無有二心。委質而策死,古之法也。君 有烈名,臣無畔質,敢即私利,以煩司寇,而亂舊法,其 若不虞何?」穆子嘆而謂其左右曰:「吾何德之務,而有 是臣也!」乃使行既獻言於頃公,與鼓子田於河陰,使 夙沙釐相之。

廧咎如 编辑

定王十九年「秋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廧咎如。」

按《春秋》成公三年。按《左傳》,三年秋,「晉郤克、衛孫良 夫伐廧咎如,討赤狄之餘焉。」廧咎如潰,上失民也。

鄋瞞 编辑

頃王三年「冬十一月,叔孫得臣敗鄋瞞于鹹。」

按《春秋》文公十一年。按《左傳》十一年「秋,鄋瞞侵齊, 遂伐我。公卜使叔孫得臣追之,吉。侯叔夏御莊叔,綿 房甥為右,富父終甥、駟乘。冬十月甲午,敗狄于鹹,獲 長狄僑如。富父終甥舂其喉,以戈殺之,埋其首于子 駒之門,以命宣伯。」初,宋武公之世,鄋瞞伐宋,司徒皇 父帥師禦之。耏斑御皇父充石,公子穀甥為右司寇, 牛父、駟乘以敗狄于長丘,獲長狄緣斯。皇父之二子 死焉。宋公於是以門賞耏斑,使食其征,謂之「耏門。」晉 之滅潞也,獲僑如之弟焚如。齊襄公之二年,鄋瞞伐 齊。齊王子成父獲其弟榮如,埋其首於周首之北門。 衛人獲其季弟簡如。鄋瞞由是遂亡。

「鄋瞞」,狄國名,防風之後,漆姓,北方長狄國也。在夏為防風氏,殷為汪芒氏。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