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234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二百三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三十四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二百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二百三十四卷目錄

 公輔部名臣列傳五十四

  金一

  韓企先      蕭仲恭

  張通古      張浩

  耶律安禮     紇石烈良弼

  耨盌溫敦兀帶   李石

  翟永固      移刺履

  蘇保衡      宗尹

官常典第二百三十四卷

公輔部名臣列傳五十四 编辑

金一 编辑

韓企先 编辑

按《金史》本傳:「企先,燕京人。九世祖知古,仕遼為中書 令,徙居柳城,世貴顯。乾統間,企先中進士第,回翔不 振,都統杲定中京,擢樞密副都承旨,稍遷轉運使。宗 翰為都統,經略山西,表署西京留守。天會六年,劉彥 宗薨,企先代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樞密院事。七 年,遷尚書左僕射,兼侍中,封楚國公。初,太祖定燕京」, 始用漢官,宰相賞左企弓等,置中書省、樞密院於廣 寧府,而朝廷宰相自用女直官號,太宗初年,無所更 改。及張敦固伏誅,移置中書樞密於平州,蔡靖以燕 山降,移置燕京。凡漢地選授、調發、租稅,皆承制行之。 故自時立愛劉彥宗及企先輩官為宰相,其職大抵 如此斜也。宗幹當國,勸太宗改女直舊制,用漢官制 度。天會四年,始定官制,立尚書省以下諸司府寺。十 二年,以企先為尚書右丞相,召至上京,入見,太宗甚 驚異曰:「朕疇昔嘗夢此人,今果見之。」於是方議禮制 度,損益舊章。企先博通經史,知前代故事,或因或革, 咸取折衷。企先為相,每欲為官擇人,專以培植獎勵 後進為己責任。推轂士類,甄別人物,一時臺省多君 子。彌縫闕漏,密謨顯諫,必咨於王。宗翰、宗幹雅敬重 之,世稱賢相焉。皇統元年,封濮王。六年,薨,年六十五。 正隆二年,例降封齊國公。大定八年,配享太宗廟庭。 十年,司空李德固孫引慶求襲其祖猛安,世宗曰:「德 固無功,其猛安且闕之。漢人宰相惟韓企先最賢,他 不及」也。十一年,將圖功臣像於衍慶宮,上曰:「丞相企 先,本朝典章制度,多出斯人之手。至於關決大政,與 大臣謀議,不使外人知之,由是無人能知其功。前後 漢人宰相無能及者,置功臣畫像中,亦足以示勸後 人。」十五年,諡簡懿。

蕭仲恭 编辑

按《金史》本傳:「仲恭本名朮里者,祖撻不也,仕遼為樞 密使,守司徒,封蘭陵郡王。父特末,為中書令,守司空、 尚主。仲恭性恭謹,動有禮節,能被甲,超橐駝。」遼故事: 宗戚子弟別為一班,號「孩兒班,仲恭常為班使,歷宮 使、本班詳穩。遼帝西奔天德,仲恭為護衛太保,兼領 軍事,至霍里。」泊,大軍奄至,倉卒走。仲恭母馬乏不 能進,謂仲恭兄弟曰:「汝等盡節,國家無以我為也。」仲 恭母,遼道宗季女也。遼主傷之,命弟仲宣留侍其母, 仲恭從而西。時大雪寒甚,遼主乏食,仲恭進衣,并進 乾糒,遼主困仲恭伏冰雪中,遼主藉之以憩。凡六日 乃至。天德始得食。後與遼主俱獲,太宗以仲恭忠於 其主,特加禮待。天會四年,仲恭使宋且還,宋人意仲 恭、耶律余睹皆有亡國之慼,而余睹為監軍,有兵權, 可誘而用之。乃以蠟丸書令仲恭致之余睹,使為內 應。仲恭素忠信,無反覆志,但恐宋人留不遣,遂陽許 還見宗望,即以蠟丸書獻之。宗望察仲恭無他,薄罰 之。於是再舉伐宋,執二帝以歸。累遷右宣徽使,改都 點檢。宗磐與宗幹爭辯於熙宗前,宗磐拔刀向宗幹, 仲恭呵之乃止。既而宗磐以反罪誅,仲恭衛禁有備, 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遷尚書右丞。皇統初,封蘭陵 郡王,授世襲猛安,進拜平章政事、同監修國史,封濟 王。詔葬遼豫王於廣寧,仲恭請往會葬,熙宗義而許 之。改行臺左丞相。居無何,入為尚書右丞相,拜太傅, 領三省事,封曹王。天德二年,封越國王,除燕京留守。 海陵親為書,以《玉山子》賜之。是歲,薨,年六十一,諡貞 𥳑。《正隆》例降王爵,改儀同三司、鄭國公。

張通古 编辑

按《金史》本傳:「通古,字樂之,易州易縣人。讀書過目不 忘,該綜經史,善屬文。遼天慶二年進士第,補樞密院 令史。丁父憂,起復,懇辭不獲,因遯去,屏居興平。太祖定燕京,割以與宋。宋人欲收人望,召通古,通古辭謝, 隱居易州太寧山下。宗望復燕京,侍中劉彥宗與通 古素善,知其才,召為樞密院主,奏改兵刑房承旨。天」 會四年,初建尚書省,除工部侍郎兼六部事。高慶裔 設磨勘法,仕宦者多奪官,通古亦免去。遼王宗幹素 知通古名,惜其才,遣人喻之使自理,通古不肯,曰:「多 士皆去,而己何心獨求用哉!」宗幹為論理之。除中京 副留守,為詔諭江南使。宋主欲南面,使通古北面,通 古曰:「大國之卿,當小國之君。」天子以「河南、陝西賜之。 宋宋約奉表稱臣,使者不可以北面。若欲貶損使者, 使者不敢傳詔。」遂索馬欲北歸。宋主遽命設東西位, 使者東面,宋主西面受詔,拜起皆如儀。使還,聞宋已 置戍河南,謂送伴韓肖胄曰:「天子裂壤地益南國,南 國當思圖報大恩,今輒置守戍,自取嫌疑,若興師問 罪,將何以為辭?江左且不可保,況齊乎!」肖胄惶恐曰: 「敬聞命矣。」即馳白宋主,宋主遽命罷戍。通古至上京, 具以白宗幹,且曰:「及其部置未定,當議收復。」宗幹喜 曰:「是吾志也。」即除參知行臺尚書省事。未幾,詔宗弼 復取河南,通古請先行至汴諭之,比至汴,宋人已去 矣。或謂通古曰:「宋人先退,詐也。今聞將自許宿來襲 我。」通古曰:「南人宣言來者,正所以走耳。」迺使人覘之, 宋人果潰去。宗弼撫髀笑曰:「誰謂書生不能曉兵事 哉!」河南卒孫進詐稱皇弟按察大王,謀作亂。是時海 陵為相,內外覬覦,欲先除熙宗弟胙王常勝,因孫進 稱皇弟大王,遂指名為胙王,以誣搆之。熙宗自太子 濟安薨後,繼嗣未定,深以為念。裴滿后多專制,不得 肆意。後宮頗鬱鬱,因縱酒,往往迷惑妄怒,手刃殺人。 及海陵中傷胙王,熙宗以為信然不疑,遣護衛特思 就汴京鞫治。行臺知熙宗意在胙王,導引孫進連屬 之。通古執其咎,極力辯止。及孫進引服,蓋假託名稱, 將以惑眾,䂓取財物耳,實無其人也。特思奏狀,海陵 譖之曰:「特思且將徼福於」胙王。熙宗益以海陵為信, 遂殺胙王,并特思殺之。行臺諸人乃責通古曰:「為君 所誤,今坐死矣。」通古曰:「以正獲罪,死賢於生。」海陵既 殺胙王,不復緣害他人。由是坐止特思,行臺不坐。天 德初,遷行臺左丞,進拜平章政事,封譚王,改封鄆王。 以疾求解機務,不許,拜司徒,封瀋王。海陵御下嚴厲, 收威柄,親王大臣未嘗少假以顏色,惟見通古必以 禮貌。會磁州僧法寶欲去,張浩、張暉欲留之,不可得, 朝官又有欲留之者,海陵聞其事,詔三品以上官上 殿,責之曰:「聞卿等每到寺,僧法寶正坐,卿等皆坐其 側,朕甚不取。佛者本一小國王子,能輕舍富貴,自苦 修行,由是成佛。今人崇敬以希福利,皆妄也。況僧者, 往往不第秀才,市井游食,生計不足,乃去為僧,較其 貴賤,未可與簿尉抗禮。閭閻老婦,迫於死期,多歸信 之。卿等位為宰輔,乃復效此,失大臣體。張司徒老成 舊人,三教該通,足為儀表,何不師之?」召法寶謂之曰: 「汝既為僧,去住在己,何乃使人知之?」法寶戰懼,不知 所為。海陵曰:「汝為長老,當有定力,今乃畏死耶!」遂於 朝堂杖之二百,張浩、張暉杖二十。正隆元年,以司徒 致仕,進封曹王。是年薨,年六十九。通古天資樂易,不 為表襮,雖居宰相,自奉如寒素焉。

張浩 编辑

按《金史》本傳:「浩字浩然,遼陽渤海人。本姓高,東明王 之後。曾祖霸,仕遼而為張氏。天輔中,遼東平,浩以策 干太祖,太祖以浩為承應御前文字。天會八年,賜進 士及第,授祕書郎。太宗將幸東京,浩提點繕修大內, 超遷衛尉卿,權簽宣徽院事,管勾御前文字。初定朝 儀,求養親去職,起為趙州刺史。官制行,以中大夫為」 大理卿。天眷二年,詳定內外儀式,歷戶、工、禮三部侍 郎,遷禮部尚書。田玨黨事起,臺省一空,以浩行六部 事,簿書叢委,決策無留,人服其才。以疾求外補,除彰 德軍節度使,遷燕京路都轉運使,俄改平陽尹。平陽 多盜,臨汾男子夜掠人婦,浩捕得,榜殺之,盜遂衰息。 近郊有淫祠,郡人頗事之,廟祝田主爭香火之利,累 年不決。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強宗黠吏,屏跡莫 敢犯者,郡中大治。乃繕葺堯帝祠,作「《擊壤》遺風亭。」海 陵召為戶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天德二年,丁母憂。起 復參知政事,進拜尚書右丞。天德三年,廣燕京城,營 建宮室,浩與燕京留守劉筈、大名尹盧彥倫監護工 作,命浩就擬差除。既而暑月工役多疾疫,詔發燕京 五百里內醫者使治療,官給藥物,全活多者與官,其 次給賞,下者轉運司舉察以聞。貞元元年,海陵定都 燕京,改燕京為中都,改析津府為大興府。浩進拜平 章政事,賜金帶、玉帶各一,賜宴於魚藻池。浩請「凡四 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給復十年,以實京城。」從之。拜尚 書右丞相兼侍中,封潞王,賜其子汝霖進士及第。未 幾,改封蜀王,進拜左丞相。正隆二年,改封魯國公,表 乞致仕。海陵曰:「人君不明,諫不行,言不聽,則宰相求 去,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則求去,卿於二者何居?」浩對 曰:「臣羸病,不堪任事,宰相非養病之地也,是以求去不許。海陵欲伐宋,將幸汴,而汴京大內失火,於是使 浩與敬嗣暉營建南京宮室,浩從容奏曰:「往歲營治 中都,天下樂然趣之。今民力未復而重勞之,恐不似 前時之易成也。」不聽。浩朝辭,海陵問用兵利害,浩不 敢正諫,乃婉辭以對,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觀 天意欲絕趙氏久矣。」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對曰:「趙 構無子,樹立疏屬,其勢必生變,可不煩用兵而服之。」 海陵雖喜其言,而不能從也。浩至汴,海陵時時使宦 者梁珫來視工役,凡一殿之成,費累鉅萬。珫指曰:「某 處不如法式,輒撤之。」浩不能抗,而與之均禮。汴宮成, 海陵自燕來,遷居之。浩拜太傅、尚書令,進封秦國公。 海陵至汴,累月不視朝,日治兵南伐,部署諸將,浩欲 奏事,不得見。會海陵遣周福兒至浩家,浩附奏曰:「諸 將皆新進少年,恐誤國事,宜求舊人練習兵者,以為 千戶謀克。」而海陵部署已定,惡聞其言,乃杖之。海陵 自將發汴京,皇后、太子居守,浩留治尚書省事。世宗 即位於遼陽,揚州軍變,海陵遇害。都督府使使殺太 子光英於南京,浩遣戶部員外郎完顏謀衍上賀表。 明年二月,浩朝京師,入見,世宗謂曰:「朕思天位惟艱, 夙夜惕懼,不遑寧處。卿國之元老,當戮力贊治,宜令 後世稱揚德政,毋失委任之意也。」俄拜太師、尚書令, 封南陽郡王。世宗曰:「卿在正隆時為首相,不能匡救, 惡得無罪?營建兩宮,殫竭民力,汝亦嘗諫,故天下不 以咎汝,惟怨正隆。而卿在省十餘年,練達政務,故復 用卿為相。當自勉,毋負朕意。」浩頓首謝。居數日,世宗 謂浩曰:「卿為尚書令,凡人材有可用者,當舉用之。」浩 舉紇石烈志寧等,其後皆為名臣。浩有疾,在告者久 之,遣左司郎中高衎及浩姪汝弼宣諭,浩力疾入對, 即詔入朝毋拜,許設座殿陛之東,若有咨謀,然後進 對,或體中不佳,「不必日至省中,大政可就第裁決。」浩 雖受詔,然每以退為請。三年夏,復申前請,乃除判東 京留守。疾不能赴任,因請致仕。初,近侍有欲罷科舉 者,上曰:「吾見太師議之。」浩入見,上曰:「自古帝王有不 用文學者乎?」浩對曰:「有。」曰:「誰歟?」浩曰:「秦始皇。」上顧左 右曰:「豈可使我為始皇乎?」事遂寢。是歲薨。上輟朝一 日,詔左宣徽使趙興祥率百官致奠,賻銀千兩、重綵 五十端、絹五百匹,諡曰「文康。」明昌五年,配享世祖廟 庭。泰和元年,圖像衍慶宮。

耶律安禮 编辑

按《金史》本傳:「安禮本名納合,系出遙輦氏。幼孤,事母 以孝聞。遼季,間關避難,未嘗一日怠。溫凊入朝,當路 者重其行義,使主帥府文字,授左班殿直。天眷初,從 元帥於山西,母喪不克歸葬,主帥憐之,賻禮甚厚。安 禮冒大暑,挽柩行千餘里,哀毀骨立,行路嗟歎。服除, 由行臺吏、禮部主事累遷工部侍郎,改左司郎中。天」 德間,罷行臺尚書省,入為工部侍郎,累遷本部尚書。 明年冬,為宋國歲元使,被詔治鞫韓王亨獄於廣寧。 亨無反狀,安禮還奏。海陵怒,疑安禮梁王宗弼故吏, 乃責安禮曰:「孛迭有三罪,其論阿里出虎有誓券不 當死,既引伏,其謂不足進馬,及密遣刺客,二者安得 無之?汝等來奏,欲測我喜怒以為輕重耳。」乃遣安禮 再往與李老僧同鞫之,老僧由是殺亨於獄。海陵猶 謂安禮輒殺亨,以絕滅事跡,親戚得以不坐。安禮之 不附上,刻下乃如此。改吏部尚書,護大房山諸陵工 作,拜樞密副使,封譚國公。遷尚書右丞,進封郕國公。 轉左丞。議降累朝功臣封爵,密諫伐江南,忤海陵意, 罷為南京留守,封溫國公。安禮長於吏事,廉謹自將。 從帥府再伐宋,寶貨人口,一無所取。貴為執政,奴婢 止數人,皆有契券,時議賢之。薨,年五十六。

紇石烈良弼 编辑

按《金史》本傳:「良弼本名婁室回怕川人也。曾祖忽懶, 祖忒不魯,父太宇,世襲蒲輦,徙宣寧。天會中,選諸路 女直字學生送京師,良弼與納合椿年皆童丱,俱在 選中。是時希尹為丞相,以事如外郡,良弼遇之途中, 望見之,嘆曰:『吾輩學丞相文字,千里來京師,因當一 見』。乃入傳舍求見,拜於堂下。希尹問曰:『此何兒也』?良」 弼自贊曰:「有司所薦,學丞相文字者也。」希尹大喜,問 所學,良弼應對無懼色。希尹曰:「此子他日必為國之 令器。」留之數日。年十四,為北京教授,學徒嘗二百人。 時人為之語曰:「前有谷神,後有婁室。」其從學者,後皆 成名。年十七,補尚書省令史,簿書過目輒得其隱奧, 雖大文牒,口占立成,詞理皆到。時學希尹之業者,稱 為第一。除吏部主事。天德初,累官吏部郎中,改右司 郎中,借祕書少監,為宋主歲元使。是時,納合椿年為 參知政事,薦良弼才出己右,用是為刑部尚書,賜今 名。丁父憂,以本官起復。海陵嘗曰:「左丞相張浩練達 事務而頗不實,刑部尚書婁室言行端正,無所阿諂。」 因謂椿年曰:「卿可謂舉能矣。常人多嫉勝己者,卿舉 勝於己者,賢於人遠矣。」改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 使。良弼音吐清亮,海陵詔諭臣下,必令良弼傳旨,聞 者莫不聳動,以故常被召問。不踰年,拜參知政事,進尚書右丞,賜佩刀入宮。轉左丞。海陵伐宋,良弼諫不 聽,以為右領軍大都督。海陵在淮南,詔良弼與監軍 徒單貞撫定上京、遼右,既而諸軍往往道亡北歸,而 世宗即位於遼陽,良弼乃還汴京。海陵死,世宗就以 良弼為南京留守,兼開封尹,再兼河南都統,召拜尚 書右丞。世宗謂良弼曰:「卿嘗諫正隆伐宋,不用卿言, 以至廢殞。當時懷祿偷安之人,朕皆黜之矣,今復用 卿,凡於國家之事,當盡言,無復顧忌也。」良弼頓首謝。 窩斡敗於陷泉,入奚中。詔良弼佩金牌及銀牌四,往 北京招撫奚、契丹。還,拜尚書左丞。上言:「祖宗以來,未 錄功賞者,臣考按得凡三十二人,宜次第封賞。」詔曰: 「已有五品已上官者聞奏,六品已下及無官者,尚書 省約量遷除。」自是功勞畢賞矣。進拜平章政事,封宗 國公。初,山東兩路猛安謀克,與百姓雜居,詔良弼度 宜易置,使與百姓異聚,與民田互相犬牙者,皆以官 田對易之,自是無復爭訴。六年十一月,皇太子生日, 上置酒於東宮,良弼、志寧同賜酒。上曰:「邊境無事,中 外晏然,將相之力也。」良弼奏曰:「臣等不才,備位宰相, 敢不竭犬馬之力。」上悅,進拜右丞相,監修國史。世宗 謂良弼曰:「海陵時記注皆不完,人君善惡為萬世勸 戒,記注遺逸,後世何觀?其令史官旁求書之。」又曰:「五 從以上宗室在省祗候者,才有可用,具名聞奏。其猥 冗不足蒞官者,亦聞奏罷去。」左丞完顏守道奏:「近都 兩猛安,父子兄弟往往析居,其所得之地不能贍,日 益困乏。」上以問宰臣,良弼對曰:「必欲父兄聚居,宜以 所分之地與土民相換易,雖暫擾,然經久甚便。」右丞 石琚曰:「百姓各安其業,不若依舊便。」上竟從良弼議。 《太宗實錄》成,賜良弼金帶、重綵二十端,同修國史張 景仁、曹望之、劉仲淵以下賜有差。世宗與侍臣論古 今為臣孰賢不肖,因謂宰相曰:「皇統正隆,多殺臣僚, 往往死非其罪。朕委卿等以大政,毋違道以自陷,毋 曲從以誤朕。惟忠惟孝,匡救輔益,期致太平。」良弼對 曰:「臣等過蒙嘉惠,雖謭薄敢不盡心。聖諭諄諄,臣等 不勝萬幸。」良弼請於榷場市馬,毋拘牝牡。今官馬甚 少,一旦邊境有警,乃調於民,不亦晚乎。上從之。八年, 選侍衛親軍。世宗聞其中多不能弓矢,詔使習射。頃 之,問良弼及平章政事。思敬曰:「女直人習射,尚未行 耶?」良弼對曰:「已行之矣。」同知清州防禦事常德暉上 書言:「吏部格法,止敘年勞,雖有材能,拘滯下位,刺史、 縣令多不得人,乞密加訪察,然後廉問。今酒稅使尚 選能吏,縣令可不擇人才,乞以能吏當任酒稅使者, 任親民之職。」上是其言,謂宰相曰:「朕思庶職,多不得 人,中夜而寤,或達旦不能寐。卿等注意選擇,朕亦密 加體察。」良弼對曰:「女直、契丹人,須是曾習漢人文字 然後可。方今大率多為黨與,或稱譽於此,或見毀於 彼,所以難也。」上曰:「朕所以密令體察也。」上謂良弼曰: 「猛安謀克牛頭稅粟,本以備凶年,凡水旱乏糧處,就 賑給之。」進拜左丞相,監修國史如故。良弼為相既久, 練達朝政,上所詢訪,盡誠開奏,垂紳正笏,不動聲氣, 議政多稱上意。以母憂去,起復舊職。是時,夏國王李 仁孝乞分國之半以封其臣任得敬,上以問群臣,群 臣多言「此外國事,從之可也。」上曰:「此非是仁孝本心, 不可從。」良弼議與上意合。既而夏國果誅任得敬,上 表來謝。參知政事宗敘請置沿邊濠塹,良弼曰:「敵國 果來伐,此豈可禦哉?」上曰:「卿言是也。」高麗國王王晛 表讓國於其弟皓,上疑之,以問宰相良弼,良弼策以 為讓國非王晛本心。其後趙位寵求以四十州來附, 其表果言王皓弒其兄晛。如良弼策,語在《高麗傳》中。 世宗罷採訪官,謂宰臣曰:「官吏之善惡,何由知之?」良 弼對曰:「臣等當為陛下訪察之。」以進《睿宗實錄》,賜通 犀帶、重綵二十端。是年,有事南郊,良弼為大禮使。自 收國以來,未嘗講行是禮,歷代典故又多不同,良弼 討論損益,各合其宜,人服其能。上與良弼守道論:「猛 安謀克官多年幼,不習教訓,無長幼之禮,曩時鄉里 老者輒教導之。今鄉里中耆老有能教導者,或謂事 不在己而不問,或非其職而人不從,可依漢制置鄉 老,選廉潔正直可為師範者使教導之。」良弼奏曰:「聖 慮及此,億兆之福也。」他日,上問曰:「朕觀前史,有任下 位而存心國家直言為民者,今無其人,何也?」良弼曰: 「今豈無其人哉?蓋以直道而行,反被謗毀,禍及其身, 是以不為也。」大定十四年歲在甲午,大興尹璋為賀 宋正旦使,宋人就館奪其國書,詔梁肅詳問。眾議紛 紛,謂凡午年必用兵。上以問良弼,對曰:「太祖皇帝以 甲午年伐遼,太宗皇帝以丙午年克宋,今茲宋人奪 我國書,而適在午年,故有此語,未必然也。」既而梁肅 至宋,宋主起立,授受國書如舊儀。梁肅既還,宋主遣 工部尚書張子顏、知閤門事劉崇來祈請,其書曰:「言 念眇躬,夙承大統。荷上國照臨之惠,尋盟遂閱於十 年;修兩朝聘問之勤,繼好靡忘於一日。惟是函書之 受,當新賓接之儀。嘗空臆以屢陳,飭行人而再請。仰

祈眷顧,俯賜矜從。」上與大臣議,良弼奏曰:「宋國免稱
考證
臣為姪,免奉表為賜書,恩亦已多矣。今又乞免親接

國書,是無厭也,必不可從。」平章政事完顏守道、參知 政事移剌道與良弼議合,左丞石琚、右丞唐括安禮, 以為不從所請,必至於用兵。上謂琚等曰:「卿等所言 非也。所請有大於此者,更欲從之乎?」遂從良弼議,答 其書,略曰:「弗循定分之常,復有授書之請,謂承大統, 愈見自尊,奈何以若所為,尚求」其欲。矧曰:「已行之禮, 靡得而更。」其授受禮儀,終不復改。上問宰臣:「嘗求內 外官舉賢能,未聞有舉者,何也?」參政魏子平請當舉 者每任須舉一人,視其當不以為賞罰。上曰:「宋制,薦 舉其人犯私罪者,舉主雖至宰執,亦坐降罰。人心有 恆者鮮,財利怵於前,或喪其所守。宰臣任大責重,豈 坐是以為升黜邪?」良弼曰:「『前詔朝官六品以上,外官 五品以上,各舉所知,盍申明前詔』。從之。」上曰:「朕欲周 知官吏善惡,若尋常遣官采訪,恐用非其人,然則官 吏善惡,何以知之?」良弼曰:「臣等當為陛下訪察。」上曰: 「然,但勿使名實混淆耳。」上欲徙窩斡逆黨,分散置之 遼東,良弼奏:「此輩已經赦宥,徙之生怨望。」上曰:「此目 前利害,朕為子孫後世慮耳。」良弼曰:「非臣等所及也。」 於是以嘗預亂者徙居烏古里石壘部。上問宰臣曰: 「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民不病饑。今一二 歲不登,而人民乏食,何也?」良弼對曰:「古者地廣人淳, 崇尚節儉,而又惟農是務,故蓄積多而無饑饉之患 也。今地狹民眾,又多棄本逐末,耕之者少,食之者眾, 故一遇凶歲而民已病矣。」上深然之,於是命有司懲 戒荒縱不務生業者。十七年,以疾辭相位,不許。告滿 百日,詔賜告,遣太醫診視,屢使中使問疾。良弼在告 既久,省多滯事。上以問宰相,參政張汝弼對曰:「無之。」 上曰:「豈曰無之?自今疑事久不能決者,當具以聞。」十 八年,表乞致仕歸田里,上遣使慰諭之曰:「卿比以疾 在告,朕甚憂之。今聞卿將往西京養疾,彼中風土,非 老疾所宜。京師中倦於人事,若就近都佳郡居處,待 疾少間,速令朕知之。」良弼奏曰:「臣遭遇聖明,濫膺大 任,夙夜憂懼,以至成疾。比蒙聖恩,數遣使存問,賜以 醫藥,臣之苟活至今,皆陛下之賜也。臣今敢望到鄉 里,便可愈疾。臣去鄉歲久,親識多已亡沒,惟老臣獨 在,鄉土之戀,誠不能忘。臣竊惟自來人臣受知人主, 無踰臣者,臣雖粉骨碎身,無以圖報,若使一還鄉社, 得見親舊,則死無恨矣。」上問宰相曰:「丞相良弼必欲 歸鄉里,朕以世襲猛安封其子符寶,曷答,俾之侍行, 何如?」右丞相完顏守道曰:「不若以猛安授良弼,使其 子攝事。」上從之。於是授胡論宋葛猛安,給丞相俸傔。 良弼乃致仕歸。上謂宰相曰:「卿等非不盡心,但才力 不及良弼,所以惜其去也。」其後尚書省奏差除,上曰: 「丞相良弼擬注差除,未嘗苟與不當得者,而薦舉往 往得人。粘割斡特剌、移剌慥、裴滿餘慶皆其所舉,至 於私門請託,絕然無之。嘗」問良弼:「每旦暮日色皆赤, 何也?」良弼曰:「旦而色赤,應在東,高麗當之;暮而色赤, 應在西,夏國當之。願陛下修德以應天,則災變自弭 矣。」既而夏國有任德敬之亂,高麗有趙位寵之難,其 言皆驗云。是歲,薨,年六十。上悼惜之,遣太府監移剌 慥、同知西京留守王佐為敕葬祭奠使,賻白金、綵幣 加等,喪葬皆從官給。追封金源郡王,命翰林待制移 剌履勒銘墓碑,諡「誠敏。」良弼性聰敏忠正,善斷決,言 論器識出人意表。雖起寒素,致位宰相,朝夕惕惕,盡 心於國,謀慮深遠,薦舉人才,常若不及。居家清儉,親 舊貧乏者周給之。與人交久而愈敬。居位幾二十年, 以成太平之功,號「賢相」焉。大定十五年,圖像衍慶宮, 諡「武定。」明昌五年,配饗世宗廟庭。

耨盌溫敦兀帶 编辑

按《金史》本傳:「兀帶,太師思忠姪也。天會間,充女直字 學生。學問通達,觀書史,工為詩,選為尚書省令史,除 右司都事,轉行臺右司郎中,入為左司員外郎,累官 同知大興尹。京師盜賊止息,事無留滯。再遷刑部尚 書,改定海軍節度使,除兵部尚書,改吏部。正隆伐宋, 為武定軍都總管。世宗即位,遣使召之,授咸平尹,為」 北邊行軍都統,改會寧尹,都統如故。是時,初定窩斡, 人心未安,兀帶為治寬𥳑,多備禦,謹斥堠,邊郡以寧。 改北京留守,以廉察舉。兀帶所在有能名,無私過,由 是入拜參知政事。世宗諭之曰:「凡在卿上者,行事或 不當理,咨稟不從,卿以所見奏聞,下位有可用之才, 當推薦之。」久之,屬疾,上命左宣徽使敬嗣暉往視,遣 醫治療,薨,年四十七。上聞,悼惜之,賻銀千兩、重綵四 十端、絹四百匹,敕有司致祭。久之,上謂侍臣曰:「故參 知政事兀帶、刑部尚書彥忠、滄州節度使兀不喝、侍 郎敵斡、郎中骨𧹞,皆為人忠直,後進中少有能及之 者。朕樂得忠直之人有如兀帶輩者乎?卿等為朕舉 之。」其見思如此。

李石 编辑

按《金史》本傳:「石,字子堅,遼陽人,貞懿皇后弟也。先世 仕遼,為宰相,高祖仙壽,嘗脫遼主之舅於難,遼帝賜仙壽遼陽及湯池地千頃,他物稱是,常以李舅目之。 父雛訛只,桂州觀察使,高永昌據東京,率眾攻之,不 勝而死。石敦厚寡言,而器識過人。天會二年,授世襲 謀克,為行軍猛安。睿宗為右副元帥,引置軍中,屬之」 宗弼。八年,除禮賓副使,轉洛苑副使。天眷元年,置行 臺省於汴,石為汴京都巡檢使,歷大名少尹、汴京馬 軍副都指揮使,累官景州刺史。海陵營建燕京宮室, 石護役皇城端門。海陵遷都燕京,石隨例入見。海陵 指石曰:「此非葛王之舅乎?」葛王,謂世宗也。未幾,除興 中少尹。石知海陵忌宗室,頗歉前日「之言。」秩滿,託疾 還鄉里。世宗留守東京,禦契丹,括里石留東京,巡察 城中。海陵使副留守高存福伺察世宗動靜,知軍李 蒲速越知存福謀,以告世宗,石因勸世宗先除存福, 然後舉事,世宗從之。大定元年,以定策功,為戶部尚 書。無何,拜參知政事。阿瑣殺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 离只,遣使奉表東京,而群臣多勸世宗幸上京者。石 奏曰:「正隆遠在江淮,寇盜蜂起,萬姓引領東向,宜因 此時直起中都,據腹心以號令天下,萬世之業也。惟 陛下無牽於眾惑。」上意遂決,即日啟行。世宗納石女 後宮,生鄭王永蹈、衛紹王永濟,是為元妃李氏。三年, 戶部尚書梁銶上言:「大定以前,官吏士卒俸粟支帖, 真偽」相雜,請一切停罷。石買革去舊帖,下倉支粟,倉 司不敢違,以新粟與之。上聞其事,以問粱球,梁球對 不以實。上命尚書左丞翟永固鞫之,梁球削官四階, 降知火山軍。石罷為御史大夫。久之,封道國公。六年, 上幸西京,石與少詹事烏古論三合守衛中都宮闕。 詔曰:「京師巡禦,不可不嚴。近都猛安內選」士二千人 巡警,仍給口豢芻粟,謂宰臣曰:「府軍錢幣,非徒聚貨 也。若軍士貧弱,百姓困乏,所費雖多,豈可已哉?」故事, 凡行幸,留守、中都官每十日表問起居,上以使傳頻 煩,命二十日一進表。七年,拜司徒,兼太子太師,御史 大夫如故,賜第一區。安化軍節度使徒單子溫,平章 政事合喜之姪也,贓濫不法,石即劾奏之。方石奏事, 宰相下殿立俟良久。既退,宰相或問石奏事何久,石 正色曰:「正為天下姦污未盡誅耳。」聞者悚然。一日,上 謂石曰:「御史分別庶官邪正,卿等惟劾有罪,而未嘗 舉善也,宜令監察分路刺舉善惡以聞。」石司憲既久, 年寖高,御史臺奏事,有在制前斷定,乞依新條改斷 者。上曰:「若在制前行者,豈可改也?」上御香閤,召中丞 移剌道謂之曰:「李石耄矣,汝等宜盡心。向所奏事甚 不當,豈涉於私乎?」他日,又謂石曰:「卿近累奏皆常事, 臣下善惡邪正,無語及之。卿年老矣,不能久居此。若 能舉一二善士,亦不負此職也。」九年,進拜太尉、尚書 令,詔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領尚書事。軍國大 事,涉於利害,議其可否,細事,不煩卿也。」進封平原郡 王。平章政事完顏守道奏事,石神色不懌。世宗察之, 謂石曰:「守道所奏,既非私事,卿當共議可否。在上位 者所見有不可,順而從之;在下位者所見雖當,則遽 不從乎?豈可以與己相違而蓄怒哉?如此,則下位者 誰敢復言?」石對曰:「不敢。」上曰:「朕欲於京府節鎮運司 長佐三員內,任文臣一員,尚未得人。」石奏曰:「資考未 至,不敢擬。」上曰:「近觀節度轉運副使中,才能者有之。 海陵時,省令,使不用進士,故少尹節度轉運副使中 乏人。大定以來,用進士亦頗有人矣。節度轉運副使 中有廉能者,具以名聞,朕將用之。朝官不歷外任,無 以見其才,外官不歷隨朝,無以進其才。中外更試,庶 可得人。」他日,上復問曰:「外任五品,職事多闕,何也?」石 對曰:「資考少有及者。」上曰:「苟有賢能,當不次用之。」對 不稱旨。上表乞骸骨,以太保致仕,進封廣平郡王。十 六年,薨。上輟朝臨弔,哭之慟。賻錢萬貫,官給葬事。少 府監張僅言:監護親王、宰相以下郊送,諡襄𥳑。石以 勳戚,久處腹心之寄,內廷獻替,外罕得聞。觀其劾奏 徒單子溫,退答宰臣之問,氣岸宜有不能堪者,時論 得失半之,亦豈以是耶?《舊史》載其少貧,貞懿后周之 不受,曰:「國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貧?」后感泣 曰:「汝苟能此,吾復何憂!」及中年以冒粟見斥,眾譏貪 鄙,如出二人。史又稱其未貴,人有慢之者。及為相,其 人以事見石,惶恐。石曰:「吾豈念舊惡者!」待之彌厚,能 為長者言如是,又與他日氣岸迥殊。山東、河南軍民 交惡,爭田不絕。有司謂兵為國根本,姑宜假借。石持 不可,曰:「兵民一也,孰輕孰重?國家所恃以立者,紀綱 耳。紀綱不明,故下敢輕冒。惟當明其疆理,示以法禁, 使之無爭,是為長久之術。」趣有司拯問。是時,軍民之 爭遂息。北京民曹貴謀反,大理議廷中,謂:「貴等陰謀 久不能發。在法,詞理不能動眾,威力不足率人,罪止 論斬。」石是之。又議從坐,久不能決。石曰:「罪疑惟輕入。」 詳奏其狀,上從之,緣坐皆免死。北鄙歲警,朝廷欲發 民穿深塹以禦之,石與丞相紇石、烈良弼皆曰:「不可。 古築長城備北,徒耗民力,無益於事。北俗無定居,出 沒不常,惟當以德柔之。若徒深塹,必當置戍。而塞北

多風沙,曾未期年,塹已平矣。不可疲中國有用之力
考證
為此無益。」議遂寢,是皆足稱云。世宗在位幾三十年,

尚書令凡四人:張浩以舊官,完顏守道以功徒,單克 寧以顧命,石以定策,他無及者。明昌五年,配享世宗 廟庭。

翟永固 编辑

按《金史》本傳:「永固,字仲堅,中都良鄉人。太祖與宋約 攻遼,事成,以燕歸宋。宋人以經義兼策取士,永固中 第一,授開德府儀曹參軍。金破宋,永固北歸,中天會 六年詞賦科,授懷安丞,遷望雲令,補樞密院令史,辟 左副元帥宗翰府掾。永固家貧求外補,宗翰愛其能, 不許,以錢三千貫周之。薦於朝,攝左司郎中,除定武」 軍節度副使,歷同知清州防禦使,入為工部員外郎, 以母憂去官。起復禮部郎中,遷翰林直學士。海陵篡 立,宋國賀正旦使至廣寧,海陵使使以廢立事諭宋 使,遣還之,以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完顏思恭為報諭 宋使永固為副,且令永固伺察宋人動靜。使還,改禮 部侍郎。久之,分護燕京宮室役事。永固請寫《無逸圖》 於殿壁,不納。俄遷太常卿,考試貞元元年進士,出《尊 祖配天賦》題,海陵以為猜度己意,召永固問曰:「賦題 不稱朕意,我祖在位時,祭天拜乎?」對曰:「拜。」海陵曰:「豈 有生則致拜,死而同體配食者乎?」對曰:「古有之,載在 典禮。」海陵曰:「若桀、紂曾行,亦欲我行之乎?」於是,永固、 張景仁皆杖二十,而進士張汝霖賦第八韻,有曰:方 今將行郊祀,海陵詰之曰:「汝安知我郊祀乎?」亦杖之 三十。頃之,永固遷禮部尚書,賜笏頭、毬文、金帶,改永 定軍節度使。正隆二年,例降二品以上官爵,永固階 光祿大夫,不降,以寵異之。遷翰林學士承旨,與直學 士韓汝嘉俱召至內殿,問以將親伐宋事,永固對曰: 「宋人事本朝無釁隙,伐之無名。縱使可伐,亦無煩親 征,遣將帥可也。」由是大忤海陵意,永固即請致仕。正 隆四年正月丁巳,海陵朝永壽宮,四品以上官賜宴。 永固至殿門外,海陵即以致仕宣命授之,永固歸臥 於家。大定二年,起拜尚書左丞,請依舊制廉察官吏, 革正隆守令之汙,從之。明年,表乞致仕,詔不許,罷為 真定尹,賜通犀帶。尚書省奏:「永固自執政為真定尹, 其繖蓋當用何制度?」上曰:「用執政制度。」遂著為令。五 年,懇乞致仕,許之。六年,薨。

移刺履 编辑

按《金史》本傳,「『履字履道,遼東丹王突欲七世孫也。父 聿魯,早亡。聿魯之族兄興平軍節度使德元無子,以 履為後。方五歲,晚臥廡下,見微雲往來天際,忽謂乳 母曰:『此所謂臥看青天行白雲』者耶』?德元聞之,驚曰: 『是子當以文學名世。及長,博學多藝,善屬文。初舉進 士,惡搜檢煩瑣,去之。廕補為承奉班祗候,國史院書』」 寫。世宗方興儒術,詔譯經史,擢經史院編修官,兼筆 硯直長。一日,世宗召問曰:「朕比讀《貞觀政要》,見魏徵 嘉謀忠節,良可稱嘆,近世何故無如徵者?」履曰:「忠嘉 之士,何代無之,但上之人用與不用耳。」世宗曰:「卿不 見劉仲晦、張汝震耶?朕超用二人者,以嘗居諫職,屢 有忠言故也。安得謂之不用?第人材難得耳。」履曰:「臣 未聞其諫也。且海陵杜塞言路,天下緘口,習以成風。 願陛下懲艾前事,開諫諍之門,天下幸甚。」初,議以時 務策設女直進士科,禮部以所學不同,未可概稱進 士。詔履定其事,乃上議曰:「進士之科起於隋,大業中 始試以策,唐初因之。高宗時雜以箴銘賦詩,至文宗 始專用賦。且進士之初,本專試策,今女直諸生以試 策稱進士,又何疑焉。」世宗大悅,事遂施行。十五年,授 應奉翰林文字,兼前職,俄遷修撰。二十年,詔提控衍 慶宮。畫功臣像,過期,降應奉。踰年,復為修撰,轉尚書 禮部員外郎。章宗為金源郡王,喜讀《春秋左氏傳》,聞 履博洽,召質所疑。履曰:「《左氏》多權詐,駮而不純,《尚書》 《孟子》皆聖賢純全之道,願留意焉。」王嘉納之。二十六 年,進本部郎中,兼同修國史、翰林修撰。表進宋司馬 光《古文孝經指解》曰:「臣竊觀近世皆以兵刑財賦為 急,而光獨以此進其君。有天下者,取其辭施諸宇內, 則元元受賜。」俄以疾乞補外,世宗曰:「履多病,可與便 州。」遂授薊州刺史。無幾,召為翰林待制、同修國史。明 年,擢尚書禮部侍郎兼翰林直學士。世宗崩,遺詔移 梓宮壽安宮。章宗詔百官議,皆謂當如遺詔。履獨曰: 「非禮也。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其可使萬國之臣 朝大行於離宮乎?」上曰:「朕日夜思之,捨正殿而奠於 別宮,情有所不忍,且於禮未安。」遂殯於大安殿。二十 九年三月,進禮部尚書,兼翰林直學士,賜大定三年 孟崇獻牓下進士及第。七月,拜參知政事,提控刊修 《遼史》。明昌元年,進尚書右丞。初,河溢曹州,帝問曰:「《春 秋》二百四十二年,不言河決,何也?」履曰:「《春秋》止是魯 史,所以鮮及他國事。」二年六月,薨,年六十一。是日,履 所生也。諡曰文獻。履秀峙通悟,精曆算書繪事。先是, 舊《大明曆》舛誤,履上《乙未曆》,以金受命於乙未也,世 服其善。初,德元未有子,以履為後,既而生子震,德元 歿,盡推家貲與之。其自禮部兼直學士為執政,乃舉前代光院故事,以錢五十萬送學士院,學者榮之。

蘇保衡 编辑

按《金史》本傳:「保衡,字宗尹,雲中天成人。父京,遼進士, 為西京留守。宗翰兵至西京,京出降。久之,京病篤,以 保衡屬宗翰。京死,宗翰薦之於朝,賜進士出身,補太 子洗馬,調解州軍事判官。左監軍撒离喝駐軍陝西, 辟幕府,參議軍事。累官同知興中尹。天德間,繕治中 都,張浩舉保衡分督工役,改大興少尹,督諸陵工役。」 再遷工部尚書。海陵治兵伐宋,與徐文等造舟於通 州,海陵獵近郊,因至通州視工作。兵興,保衡為淛東 道水軍都統制,率舟師泛海,徑趨臨安。宋兵來襲,敗 於海中,副統制鄭家死之。大定二年,召赴中都。是時, 山東盜賊嘯聚,契丹,攻掠臨潢等州郡,百姓困弊。詔 保衡安撫山東,前太子少保高思廉安撫臨潢,發倉 粟以賑之,無衣者賜以幣帛,或官粟有闕,則收糴以 給之,無妻室者具姓名以聞。還,除刑部尚書,與工部 尚書宗永、兵部侍郎完顏余里也往河南、山東、陝西 宣問屯田「軍人有曾破大敵及攻城野戰立功者,具 姓名以聞,或以寡敵眾,或與敵相當能先登敗敵者。」 正軍及擐甲,阿里喜「補官一階,猛安謀克。」以功狀上 尚書省,曾隨海陵軍至淮上破敵者,亦准上遷賞。僕 散忠義伐宋,保衡行戶部於關中,兼糾察,許以便宜, 黜守令不法者十餘人。邠守傅慎微忤用事者,被讒 構,下獄且死,保衡力救之,得免。入為太常卿,遷禮部 尚書,拜參知政事。三年,宋人請和,詔保衡往南京,與 僕散忠義斟酌事宜行之。入奏,進右丞。四年,宋人請 和,師還,保衡朝京師。初,宮女稱心,縱火十六位,延燒 諸殿。上以方用兵,國用不足,不復營繕。及宋和,詔保 衡監護役事,遣少府監張仲愈取南京宮殿圖本。上 聞之,謂保衡曰:「追仲愈還民間,將謂朕效正隆華侈 也。」六年冬,有疾,求致仕,不許。遣敬嗣暉傳詔曰:「卿以 忠直擢居執政齒髮未衰遽以小疾求退善加攝養 以俟疾間視事。」未幾薨年五十五世宗將放鷹近郊 聞之乃還。為輟朝賻贈命有司致祭。

宗尹 编辑

按《金史》本傳:「宗尹,本名阿里罕,以室宗子充護衛,改 牌印祇候,授世襲謀克,為右衛將軍,歷順天、歸德、彰 化、唐古部族,橫海軍節度使。正隆南伐,領神略軍都 總管,先鋒渡淮,取揚州及瓜洲渡大定二年,改河南 路副都統,駐軍諸州之境。是時,宋陷汝州,殺刺史烏 古孫麻潑及漢軍二千人。宗尹遣萬戶孛朮魯定方」、 完顏阿喝懶、夾谷清臣、烏古論三合、渠雛訛只將騎 四千往攻之,遂復取汝州。除大名尹,副統如故。頃之, 為河南路統軍使,遷元帥左都監,除南京留守。上曰: 「卿年少壯,而心力多滯。前任點檢京尹,勤力不怠,而 處事迷錯。勉修職業,以副朕意。」賜通犀帶、廐馬。八年, 置山東路統軍司,宗尹為使,遷樞密副使,錄其父功, 授世襲蒲與路屯河猛安,并親管謀克,除太子太保, 樞密副使如故。上問宰臣曰:「宗尹雖才無大過人者, 而性行淳厚,且國之舊臣,昔為達官,卿等尚未信也。 朕欲以為平章政事,何如?」宰執皆曰:「宗尹為相,甚協 眾望。」即日拜平章政事,封代國公,兼太子太傅。是時, 民間苦錢幣不通,上問宗尹,對曰:「錢者有限之物,積 於上者滯於下,所以不通。海陵軍興,為一切之賦,有 菜園、房稅、養馬錢。大定初軍事未息,調度不繼,故因 仍不改。今天下無事,府庫充積,悉宜罷去。」上曰:「卿留 意百姓,朕復何慮。太尉守道老矣,捨卿而誰?」於是養 馬等錢始罷。他日,上謂宰臣曰:「宗尹治家嚴密,他人 不及也。」顧謂宗尹曰:「政事亦當如此矣。」有項北方歲 饑,軍食不足,廷議輸粟賑濟。或謂比雖不登,而舊積 有餘,秋成在近,不必更勞輸輓。宗尹曰:「國家平時積 粟,本以備凶歲也。必待秋成,則憊者眾矣。人有損瘠, 其如防戍何?」上從之。宗尹乞令子銀朮可襲其猛安, 會太尉守道亦乞令其子神果奴襲其謀克。凡承襲 人不識女直字者,勒令習學。世宗曰:「此二子吾識其 一,習漢字,未習女直字。自今女直、契丹、漢字,曾學其 一者,即許承襲。」遂著於令。宗尹有疾,不能赴朝,上問 宰臣曰:「宗尹何為不入朝?」太尉守道以疾對。上曰:「丞 相志寧嘗言:若詔遣征伐,所不敢辭,宰相之職,實不 敢當。宗尹亦豈此意邪?」二十四年,世宗將幸上京,上 曰:「臨潢、烏古里石壘歲皆不登,朕欲自南道往,三月 過東京,謁太后陵寢,五月可達上京。春月鳥獸孳孕, 東作方興,不必蒐田講事,卿等以為何如?」宗尹曰:「南 道歲熟,芻粟賤,宜如聖旨。」遂由南道往焉。世宗至上 京,聞同簽大宗正事宗寧不能撫治上京宗室,宗室 子往往不事生業。上謂宗尹曰:「汝察其事,宜懲戒之。」 宗尹奏曰:「隨仕之子,父沒不還本土,以此多好游蕩。」 上命召還,宴宗室於皇武殿,擊毬為樂。上曰:「賞賜宗 室,亦是小惠,又不可一概遷官,欲令諸局分收補其 間人材,孰可者?」宗尹對曰:「奉國斡準之子,按出虎,豫 國公昱之曾孫,阿魯可任使。」上曰:「度可任何職,更訪其餘以聞。」詔以按出虎阿魯為奉御。二十七年,乞致 仕。世宗曰:「此老不事事,從其請可也。」宰臣奏曰:「舊臣 宜在左右。」上曰:「宰相總天下事,非養老之地,若不堪 其職,朕亦有愧焉。如賢者在朝,利及百姓,四方瞻仰, 朕亦與其光美。」宰臣無以對,宗尹入謝,上曰:「卿久任 外官,不聞有過失,但恨用卿稍晚,今精力似衰矣,省 事至煩,若勉留卿,則四方以朕為私,卿亦不自安也。」 頃之,上問宗尹子:「汝父致仕,將居何所?」其子曰:「聚屬 既多,不能復在京師。」上遣使問宗尹曰:「朕欲留卿時 相從游,卿子之言如此,今定如何?」宗尹曰:「臣豈不欲 在此,但餘閑之年,猶在輦下,恐聖主心困耳。既哀老 臣,不忍擯棄,時時得瞻望天顏,臣豈敢他往。鄉里故 老無存者,雖到彼,尚將與誰游乎?」於是賜甲第一區, 凡宴集、畋獵皆從焉。二十八年,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