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678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六百七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六百七十八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六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六百七十八卷目錄

 諫諍部名臣列傳七

  南齊

  劉善明      崔祖思

  梁

  蕭介

  陳

  章華

  北魏

  辛雄

  北齊

  張雕

  北周

  黎景熙      樂運

  宇文孝伯

  隋

  柳彧       梁毗

  裴肅       王義

官常典第六百七十八卷

諫諍部名臣列傳七 编辑

南齊 编辑

劉善明 编辑

按《南齊書》本傳,「善明,平原人,鎮北將軍懷珍族弟也。 父懷民,宋世為齊、北海二郡太守。元嘉末,青州饑荒, 人相食。善明家有積粟,躬食饘粥,開倉以救鄉里,多 獲全濟,百姓呼其家田為續命田。少而靜處讀書,刺 史杜驥聞名候之,辭不相見。年四十,刺史劉道隆辟 為治中從事。父懷民謂善明曰:『我已知汝立身,復欲 見汝立官也』。」善明應辟,乃舉秀才。宋孝武見其對策 強直,甚異之。泰始初,徐州刺史薛安都反,青州刺史 沈文秀應之。時州治東陽城,善明家在郭內,不能自 拔,伯父彌之詭說文秀求自效。文秀使領軍主張靈 慶等五千援安都。彌之出門,密謂部曲曰:「始免禍坑 矣。」行至下邳,起義背文秀。善明從伯懷恭為北海太 守,據郡相應。善明密契收集門宗部曲,得三千人,夜 斬關奔北海。族兄乘民又聚眾渤海,以應朝廷,而彌 之尋為薛安都所殺。明帝贈輔國將軍、青州刺史,以 乘民為寧朔將軍、冀州刺史,善明為寧朔長史、北海 太守,除尚書金部郎。乘民病卒,仍以善明為綏遠將 軍、冀州刺史。文秀既降,除善明為屯騎校尉。出為海 陵太守。郡境邊海無樹木,善明課民種榆檟雜果,遂 獲其利。還為後軍將軍、直閣。五年,青州沒鹵,善明母 陷北鹵,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喪。明帝 每見,為之歎息,時人稱之。轉寧朔將軍、巴西梓潼二 郡太守。善明以母在鹵中,不願西行,涕泣固請,見許。 朝廷多哀善明心事。元徽初,遣北使,朝議令善明舉 人,善明舉州鄉北平田惠紹,使鹵贖得母還。幼主新 立,群公秉政,善明獨結事太祖,委身歸誠。二年,出為 輔國將軍、西海太守,行青冀二州刺史。至鎮,表請北 伐,朝議不同。善明從弟僧副,與善明俱知名於州里。 泰始初,鹵暴淮北,僧副將部曲二千人,東依海島。太 祖在淮陰,壯其所為,召與相見,引為安城王撫軍參 軍。蒼梧肆暴,太祖憂恐,常令僧副微行,伺察聲論,使 僧副密告善明及東海太守垣崇祖曰:「多人見勸,北 固廣陵,恐一旦動足,非為長算。今秋風行起,卿若能 與垣東、《海微》共動鹵,則我諸計可立。」善明曰:「宋氏將 亡,愚智所辨,故胡鹵若動,反為公患。公神武世出,唯 當靜以待之,因機奮發,功業自定。不可遠去根本,自 貽猖獗。」遣部曲健兒數十人隨僧副還詣領府,太祖 納之。蒼梧廢,徵善明為冠軍將軍、太祖驃騎諮議、南 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沈攸之反,太祖深以為憂,善 明獻計曰:「沈攸之控引八州,縱情蓄斂,收眾聚騎,營 造舟仗,苞藏賊志,於焉十年。性既險躁,才非持重,而 起逆累旬,遲回不進,豈應有所待也?一則闇於兵機, 二則人情離怨,三則有掣肘之患,四則天奪其魄。本 慮其剽勇,長於一戰,疑其輕速,掩襲未備。今六師齊 奮,諸侯同舉。昔謝晦失理,不鬥自潰;盧龍乖道,雖眾 何施。且袁粲、劉秉,賊之根本,根本既滅,枝葉豈久,此 是已籠之鳥耳。」事平,太祖召善明還都,謂之曰:「卿策 沈攸之,雖復張良、陳平,適如此耳。」仍遷散騎常侍,領 長水校尉,黃門郎,領後軍將軍,太尉右司馬。齊臺建, 為右衛將軍,辭疾不拜。司空褚淵謂善明曰:「高尚之事,乃卿從來素意,今朝廷方相委待,詎得便學《松、喬》 邪?」善明曰:「我本無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戮力驅馳,願 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濟濟,鄙懷既申,不敢昧於 富貴矣。」太祖踐祚,以善明勳,誠欲與善明祿,召謂之 曰:「淮南近畿,國之形勢,自非親賢,不使居之,卿為我 臥治也。」代高宗為征鹵將軍、淮南宣城二郡太守,遣 使拜授,封新塗伯,邑五百戶。善明至郡,上表陳事曰: 「周以三聖相資,再駕乃就。漢值海內無主,累敗方登; 魏挾主行令,實踰二紀;晉廢立持權,遂歷四世,景祚 攸集,如此之難者也。」陛下凝暉自天,照湛神極,睿周 萬品,道洽無垠。故能高嘯閑軒,鯨鯢自翦,垂拱雲帟, 九服載晏,靡一戰之勞,無半辰之棘,苞池江海,籠苑 嵩岱,神祇樂推,普天歸奉。二三年間,允膺寶命,胄臨 「皇曆,正位宸居,開闢以來,未有若斯之盛者也。夫常 勝者無憂,恆成者好怠,故雖休勿休,姬旦作誥;安不 忘危,尼父垂範。」今皇運草創,萬化始基,乘宋季葉,政 多澆苛,億兆倒懸,仰齊蘇振。臣早蒙殊養,志輸肝血, 徒有其誠,曾闕埃露,夙宵慚戰,如墜淵谷,不識忌諱, 謹陳愚管,瞽言芻議,伏待斧鉞。所陳事,凡十一條。其 一,以為天地開創,人神慶仰,宜存問遠方,宣廣慈澤。 其二,以為京師浩大,遠近所歸,宜遣醫藥,問其疾苦, 年九十以上及六疾不能自存者,隨宜量賜。其三,以 為「宋氏赦令,蒙原者寡,愚謂今下赦書,宜令事實相 副。」其四,以為「匈奴未滅,劉昶猶存,秋風揚塵,容能送 死。境上諸城,宜應嚴備,特簡雄略,以待事機,資實所 須,皆宜豫辦。」其五以為:「宜除宋氏大明、泰始以來諸 苛政細制,以崇簡易。」其六以為:「凡諸土木之費,且可 權停。」其七以為:「帝子王姬,宜崇儉約。」其八,以為:「宜詔 百官及府州郡縣,各貢讜言,以弘唐虞之美。」其九,以 為:「忠貞孝悌,宜擢以殊階;清儉苦節,應授以民政。」其 十以為「革命惟始,天地大慶,宜時擇才辯,北使匈奴」; 其十一以為「交州險敻要荒之表。宋末政苛,遂至怨 叛。今大化創始,宜懷以恩德,未應遠勞將士,搖動邊 氓。且彼土所出,唯有珠寶,實非聖朝所須之急,討伐 之事,謂宜且停。」又撰《賢聖雜語》奏之,託以諷諫。上答 曰:「省所獻《雜語》,並列聖之明規,眾智之深軌。卿能憲 章先範,纂鏤情識,忠款既昭,淵誠肅著,當以周旋,無 忘聽覽也。」又《諫起宣陽門,表》陳宜明守宰賞罰,立學 校,制齊禮,廣開賓館,以接荒民。上又答曰:「具卿忠讜 之懷。夫賞罰以懲守宰,飾館以待遐荒,皆古之善政, 吾所宜勉。更撰新禮,或非易制。國學之美,巳敕公卿」, 宣陽門今敕停。寡德多闕,思復有聞。善明身長七尺 九寸,質素不好聲色,所居茅齋,斧木而已,床榻几案, 不知划削。少與崔祖思友善,祖思出為青、冀二州,善 明遺書曰:「昔時之遊,於今邈矣。或攜手春林,或負杖 秋澗,逐清風於林杪,追素月於園垂,如何故人,徂落 殆盡。足下方擁旄北服,吾剖竹南甸,相去千里,間以 江山,人生」如寄,來會何時?嘗覽書史,數千年來,略在 眼中矣。歷代參差,萬里同異。夫「龍虎風雲之契,亂極 必夷」之幾,古今豈殊?此實一揆。日者沈攸之擁長蛇 於外,粲、秉復為異識所推,唯有京鎮,創為聖基,遂乃 擢吾為首佐,授吾以大郡,付吾關中,委吾留任。既不 辦有抽劍兩城之用,橫槊搴旗之能,徒以挈瓶「小智, 名參佐命,常恐朝露一下,深恩不酬,憂深責重,轉不 可據。還視生世,倍無次緒。藿羹布被,猶篤鄙好;惡色 憎聲,暮齡尤甚。出蕃不與台輔別,入國不與公卿遊, 孤立天地之間,無猜無託,唯知奉主以忠,事親以孝, 臨民以潔,居家以儉。足下今鳴笳舊鄉,衣繡故國。宋 季荼毒之悲,已蒙蘇泰;河朔倒懸之苦,方須救拔。遣 遊辯之士,為鄉導之使,輕裝啟行,經營舊壤,令泗上 歸業,稷下還風,君欲誰讓邪?聊送諸心,敬申貧贈。」建 元二年卒,年四十九。遺命薄殯,贈錢三萬,布五十匹。 又詔曰:「善明忠誠夙亮,幹力兼宣,豫經夷嶮,勤績昭 著。不幸殞喪,痛悼於懷。贈左將軍、豫州刺史,諡烈伯。」 子滌嗣。善明家無遺儲,唯有書八千卷。太祖聞其清 貧,賜滌家「葛塘屯穀」五百斛。

崔祖思 编辑

按《南齊書》本傳,「祖思,字敬元,清河東武城人,崔琰七 世孫也。祖諲,宋冀州刺史。父僧護,州秀才。祖思少有 志氣,好讀書史。初,州辟主簿,與刺史劉懷珍於堯廟 祀神。廟有蘇侯像,懷珍曰:『堯聖人,而與雜神為列,欲 去之,何如』?祖思曰:『蘇峻今日可謂四凶之五也』。懷珍 遂令除諸雜神。太祖在淮陰,祖思聞風自結,為上輔」 國主簿,甚見親待,參豫謀議。除奉朝請、安成王撫軍 行參軍,員外正員郎,冀州中正。宋朝初議封太祖為 梁公,祖思啟太祖曰:「讖書云,『金刀利刃齊刈之』。今宜 稱齊,實應天命。」從之。轉為相國從事中郎,遷齊國內 史。建元元年,轉長兼給事黃門侍郎。上初即位,祖思 啟陳政事曰:「《禮誥》者,人倫之襟冕,帝」王之樞柄。自古 開物成務,必以教學為先。世不習學,民罔志義,悖競 因斯而興,禍亂是焉而作。故篤俗昌治,莫先道教,不得以夷禍革慮,儉泰移業。今「無員之官,空受祿力,三 載無考績之效,九年闕登黜之序,國儲以之虛匱,民 力為之凋散,能否無章,涇渭混流。宜太廟之南引修 文序,司農以北廣修武校。臺州列國限外之職,問其 所樂,依方課習,各盡其能。月供僮幹,如先充給,若有 廢墮,遣還故郡。殊經奇藝,待以不次,士修其業,必有 異等。民識其利,能無勉勵!」又曰:「《漢文》集上書囊,以為 殿帷,身衣弋綈,以韋帶劍。慎夫人衣不曳地。惜中民 十家之產,不為露臺。劉備取帳鉤銅鑄錢,以充國用。 魏武」遣女皁帳婢十人,東阿婦以繡衣賜死,王景興 以淅米見誚。宋武節儉過人,張妃房帷碧綃蚊幬,《三 齊》席五盞,盤桃花米飯。殷仲文勸令畜伎,答云:「我 不解聲。」仲文曰:「但畜自解。」又答:「畏解故不畜。」歷觀帝 王,未嘗不以約素興,侈麗亡也。伏惟陛下體唐成儉, 踵虞為樸,寢殿則素木卑構,膳器則陶瓢充御。瓊簪 玉箸,碎以為塵;珍裘繡服,焚之如草。斯實風高上代, 民偃下世矣。然教信雖孚,氓染未革,宜加甄明,以速 歸厚。「詳察朝士,有柴車蓬館,高以殊等;雕牆華輪,卑 其稱謂。馳禽荒色,長違清編;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 識義方,且懼且勸,則調風變俗,不俟終日。」又曰:「憲律 之重,由來尚矣。故曹參去齊,唯以獄市為寄,餘無所 言。路溫舒言:『秦有十失,其一尚在,治獄之吏是也,實 宜清置』。」廷尉茂簡三官、寺丞、獄主,彌重其選。研習律 令,刪除繁苛。詔獄及兩縣,一月三訊,觀貌察情,欺枉 必達,使明慎用刑,無忝大《易》。寧失不經,靡愧《周書》。漢 來治律有家子孫並世其業,聚徒講授,至數百人。故 張、于二氏,絜譽文宣之世,陳郭兩族,流稱武明之朝。 決獄無冤,慶昌枝裔,槐袞相襲,蟬紫傳輝。今廷尉律 生乃令史門戶,族非咸弘,「庭缺于訓,刑之不措,抑此 之由。如詳擇篤厚之士,使習律令,試簡有徵,擢為廷 尉僚屬。苟官世其家而不美其績,鮮矣;廢其職而欲 善其事,未之有也。若劉累傳守其業,庖人不乏龍肝 之饌,斷可知矣。」又曰:「樂者動天地,感鬼神,正情性,立 人倫。其義大矣。」按《前漢》編戶千萬,太樂伶官方八百 二十九人,「孔光等奏罷不合經法者四百四十一人。 正樂定員,唯置三百八十八人。今戶口不能百萬,而 太樂雅、鄭,元徽時校試千有餘人,後堂雜伎不在其 數,糜廢力役,傷敗風俗。今欲撥邪歸道,莫若罷雜伎, 王庭唯置鍾簴、羽戚、登歌而已,如此則官充給養,國 反淳風矣。」又曰:「論儒者以德化為本,談法者以」刻削 為體。道教治世之粱肉,刑憲亂世之藥石。故以教化 比雨露,名法方風霜。是以有恥且格,敬讓之樞紐;令 行禁止,為國之關楗。然則天下治者,賞罰而已矣。賞 不事豐,所病於不均;罰不在重,所困於不當。如令甲 勳少而乙功多,賞甲而捨乙,天下必有不勸矣;丙罪 重,丁眚輕,罰丁而赦丙,天下必「有不悛矣。」是賞罰空 行,無當乎勸沮,將令「見罰者寵習之臣,受賞者仇讎 之士,戮一人而萬國懼,賞匹夫而四海悅。」又曰:「藉稅 以厚國,國虛民貧;廣田以實廩,國富民贍。」堯資用天 之儲,實拯懷山之數。湯憑分地之積,以勝流金之運。 近代魏置典農而中都足食,晉開汝潁而汴河委儲。 今將掃闢咸、華,「題鏤龍漠,宜簡役敦農,開田廣稼,時 罷山池之威禁,深抑豪右之兼擅,則兵民優贍,可以 出師。」又曰:「古者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故君舉必書,盡 直筆而不污;上無妄動,知如絲之成綸。今者著作之 官,起居而已,述事之徒,褒諛為體。世無董狐,書法必 隱。時闕南史,直筆未聞。又廢諫官,聽納靡依。雖課勵」 朝僚,徵訪芻輿,莫若推舉質直,職思其憂。夫越任於 事,在言為難,當官而行,處辭或易。物議既以無言望 己,己亦當以吞默慚人。中丞雖謝咸元,未有全廢,劾 簡廷尉,誠非釋之,寧容都無訊牒?故知與其謬人,寧 不廢職,目前之明效也。漢徵貢禹為諫大夫,矢言先 策;夏侯勝狂直拘繫,出補諷職。伐柯「非遐,行之即善。」 又曰:「天地無心,賦氣自均,寧得誕秀往古,而獨寂寥 一代?將在知與不知,用與不用耳。夫有賢而不知,知 賢而不用,用賢而不委,委賢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 通患也。今誠重郭隗而招劇辛,任鮑叔以求夷吾,則 天下之士,不待召而自至矣。」上優詔報答。尋遷寧朔 將軍、冠軍司馬,領齊郡太守,本官如故。是冬,鹵動,遷 冠軍將軍、軍主,屯淮上。二年,進號征鹵將軍,軍主如 故。仍遷假節、督青冀二州刺史,將軍如故。少時卒。上 歎曰:「我方欲用祖思,不幸,可惜。」詔賻錢三萬,布五十 匹。

编辑

蕭介 编辑

按《梁書》本傳,「介字茂鏡,蘭陵人也。祖思話,宋開府儀 同三司、尚書僕射。父惠蒨,齊左民尚書。介少穎悟,有 器識,博涉經史,兼善屬文。齊永元末,釋褐著作佐郎。 天監六年,除太子舍人。八年,遷尚書金部郎。十二年, 轉主客郎,出為吳令,甚著聲績。湘東王聞介名,思共 遊處,表請之。普通三年,乃以介為湘東王諮議參軍大通二年,除給事黃門侍郎。大同二年,武陵王為揚 州刺史,以介為府長史。在職清白,為朝廷所稱。高祖 謂何敬容曰:「蕭介甚貧,可處以一郡。」敬容未對,高祖 曰:「始興郡頃無良守,嶺上民頗不安,可以介為之。」由 是出為始興太守。介至任,宣布威德,境內肅清。七年, 徵為少府卿,尋加散騎常侍。會侍中闕,選司舉王筠 等四人,並不稱旨。高祖曰:「我門中久無此職,宜用蕭 介為之。」介博學強識,應對左右,多所匡正,高祖甚重 之。遷都官尚書,每軍國大事,必先詢訪於介焉。高祖 謂朱异曰:「端右之材也。」中大同二年,辭疾致仕,高祖 優詔不許,終不肯起,乃遣謁者僕射魏祥就拜光祿 大夫。太清中,侯景於渦陽敗,走入壽陽,高祖敕防主 韋默納之,介聞而上表諫曰:「臣抱患私門,竊聞侯景 以渦陽敗績,隻馬歸命,陛下不悔前禍,復敕容納。臣 聞凶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惡一也。昔呂布殺丁原以 事董卓,終誅董而為賊;劉牢反王恭以歸晉,還背晉 以搆妖。何者?狼子野心,終無馴狎之性;養虎之喻,必 見饑」噬之禍。侯景獸心之種,鳴鏑之類,以凶狡之才, 荷高歡翼長之遇,位忝台司,任居方伯。然而高歡墳 土未乾,即還反噬,逆力不逮,乃復逃死關西;宇文不 容,故復投身於我。陛下前者所以不逆細流,正欲以 屬國降胡,以討匈奴,冀獲一戰之效耳。今既亡師失 地,直是境上之匹夫,陛下愛匹夫而棄與「國之好」,臣 竊不取也。若國家猶待其更鳴之晨,歲暮之效,臣竊 惟侯景必非歲暮之臣,棄鄉國如脫屣,背君親如遺 芥,豈知遠慕聖德,為江淮之純臣?事跡顯然,無可致 惑,一隅尚其如此,觸類何可具陳。臣朽老疾侵,不應 輒干朝政。但楚囊將死,有城郢之忠;衛魚臨亡,亦有 屍諫之節。臣忝為宗室遺「老,敢忘劉向之心。伏願天 慈,少思危苦之語。」高祖省表嘆息,卒不能用。介性高 簡,少交遊,惟與族兄琛、從兄視素及洽、從弟淑等文 酒賞會,時人以比謝氏烏衣之遊。初,高祖招延後進 二十餘人,置酒賦詩。臧盾以詩不成,罰酒一斗。盾飲 盡,顏色不變,言笑自如。介染翰便成,文無加點。高祖 兩美之,曰:「臧盾之飲,蕭介之文,即席之美也。」年七十 三,卒于家。

编辑

章華 编辑

按《陳書傅縡傳》,「華字仲宗,吳興人也。家世農夫,至華 獨好學,與士君子遊處,頗覽經史,善屬文。侯景之亂, 乃遊嶺南,居羅浮山寺,專精習業。歐陽頠為廣州刺 史,署為南海太守。及歐陽紇敗,乃還京師。太建中,高 宗使吏部侍郎蕭引喻廣州刺史馬靖,令入子為質, 引奏華與俱行。使還,而高祖崩,後主即位,朝臣以華」 素無閥閱,競排抵之,乃除大市令。既雅非所好,乃辭 以疾,鬱鬱不得志。禎明初,上書極諫,其大略曰:「昔高 祖南平百越,北誅逆鹵,世祖東定吳會,西破王琳,高 宗克復淮南,辟地千里,三祖之功亦至勤矣。陛下即 位,於今五年,不思先帝之艱難,不知天命之可畏,溺 於嬖寵,惑於酒色,祀七廟而不出,拜妃嬪而臨軒。老 臣宿將,棄之草莽;諂佞讒邪,昇之朝廷。今疆埸日蹙, 隋軍壓境,陛下如不改弦易張,臣見麋鹿復遊于姑 蘇臺矣。」書奏,後主大怒,即日命斬之。

北魏 编辑

辛雄 编辑

按《魏書》本傳:「雄字世賓,隴西狄道人。父暢,字幼達,大 將軍諮議參軍,汝南鄉郡二郡太守。太和中,本郡中 正。雄有孝性,頗涉書史,好刑名,廉謹雅素,不妄交友, 喜怒不形於色。釋褐奉朝請,父於郡遇患,雄自免歸, 晨夜扶抱。及父喪,居憂殆不可識,為世所稱。正始初, 除給事中,十年不遷職,乃以病免。清河王懌為司空」, 辟戶曹參軍,攝田曹事。懌遷司徒,仍隨授戶曹參軍。 並當煩劇,爭訟填委,雄用心平直,加以閑明,政事經 其斷割,莫不悅服。懌重之,每謂人曰:「必也無訟乎,辛 雄其有焉。」由是名顯。懌遷太尉,又為記室參軍。神龜 中,除尚書駕部郎中,轉三公郎。其年,沙汰郎官,唯雄 與羊深等八人見留,餘悉罷遣,更授李琰等。先是,御 史中尉、東平王元匡復欲輿棺諫諍,尚書令、任城王 澄劾匡大不敬,詔恕死為民。雄奏理匡曰:「竊惟白衣 元匡,歷奉三朝,每蒙寵遇。謇諤之性,簡自帝心;鷹鸇 之志,形於在昔。故高祖錫之以匡名,陛下任之以彈 糾。至若茹皓升輦,匡斥宜下之言;高肇當政,匡陳擅 權之表;剛毅忠款,群臣莫及,骨鯁之跡,朝野共知。當 高肇之時,匡造棺致諫,主聖臣直,卒以無咎。假欲重 造,先帝已容之於前,陛下亦宜寬之於後。況其元列 由緒,與罪按不同也。脫終貶黜,不在朝廷,恐杜忠臣 之口,塞諫者之心,乖琴瑟之至和,違鹽梅之相濟。祈 奚云『叔向之賢,可及十世,而匡不免其身,實可嗟惜』。」 未幾,匡除龍驤將軍、平州刺史。右僕射元欽謂左僕 射蕭寶夤曰:「至如辛郎中才用,省中諸人,莫出其右。」 寶夤曰:「吾聞游僕射云,得如雄者四五人,共治省事足矣。今日之賞,何其晚哉!」初,廷尉少卿袁飜以犯罪 之人,經恩競訴,枉直難明,遂奏曾染風聞者,不問曲 直,推為獄成,悉不斷理。詔令門下、尚書、廷尉議之。雄 議曰:「《春秋》之義,不幸而失,寧僭不濫。僭則失罪人,濫 乃害善人。今議者不忍罪姦吏,使出入縱情,令君子 小人薰蕕不別,豈所謂賞善罰惡,殷勤隱恤者也?仰 尋周公不減流言之愆,俯惟釋之不加驚馬之辟,所 以小大用情,貴在得所。失之千里,差在毫釐。雄久執 案牘,數見疑訟,職掌三千」,願言者六。一曰御史所糾, 有注其逃走者,及其出訴,或為公使本曹給過所有 指,如不推檢,文案灼然者雪之。二曰,御史赦前注獲 見贓,不辨行賕主名,檢無賂以置直之主,宜應洗復。 三曰經拷不引,傍無三證,比以獄案既成,因即除削, 或有據令奏復者,與奪不同,未獲為通例又須定何 如得為證「人。若必須三人對見受財,然後成證,則於 理太寬;若傳聞即為證,則於理太急。今請以行賕後 三人俱見,物及證狀顯著,準以為驗。」四曰,赦前斷事, 或引律乖錯,使除復失衷;雖案成經赦,宜追從律。五 曰:經赦除名之後,或邀駕訴枉,被旨重究;或訴省稱 冤,為奏更檢。事付有司,未被研判,遂遇恩宥。如此之 徒,謂不得異於常格,依前案為定。若不合拷究,已復 之流,請不追奪。六曰:或受辭下檢反覆,使鞫獄證占 分明,理合清雪,未及告案,忽逢恩赦。若從證占而雪, 則違正格。如除其名,罪濫潔士,以為罪須案成,雪以 占定。若拷未畢格及要證一人未集者,不得為占定。 古人雖患察獄之不精,未聞知「冤而不理。今之所陳, 實士師之深疑,朝夕之急務,願垂察焉。」詔從雄議。自 後每有疑議,雄與公卿駁難,事多見從,於是公能之 名甚盛。又為《祿養論》,稱仲尼陳五孝,自天子至庶人, 無致仕之文。《禮記》:「八十,一子不從政;九十,家不從政。」 鄭元注云:「復除之。」然則止復庶民,非公卿大夫士之 謂。以為宜聽祿養,不約。其年書奏,肅宗納之。以母憂 去任,卒哭,右僕射元欽奏雄起復為郎,俄兼司州別 駕,加前軍將軍。孝昌元年,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城南 叛蕭衍,遣蕭綜來據彭城。時遣大都督安豐王延明、 督臨淮王彧討之,盤桓不進。乃詔雄副太常少卿元 晦為使,給齊庫刀,持節乘驛催軍,有違即令斬決。肅 宗謂雄曰:「誨朕家諸子,摽以親懿,籌策機計,仗卿取 勝耳。」到軍,勒令並進。徐州綜送降款,冀州刺史侯剛 啟為長史,肅宗以雄長於世務,惜不許之,更除司空 長史。於時諸公皆慕其名,欲屈為佐,莫能得也。時諸 方賊盛,而南寇侵境,山蠻作逆,肅宗欲親討,以荊州 為先。詔雄為行臺左丞,與前軍臨淮王彧東趨葉城, 別將裴衍西通鴉路。衍稽留未進,彧師已次汝濱北 溝求救,彧以處分道別,不欲應之。雄曰:「今裴衍未至, 王士眾已集,蠻左唐突,撓亂近畿,梁、汝之間,民不安 業。若不時撲滅,更為深害。王秉麾閫外,唯利是從,見 可而進,何必守道?苟安社稷,理可專裁,所謂臣率義 而行,不待命者也。彧」恐後有得失之責,要雄符下。雄 以駕將親伐蠻夷,必懷震動,乘彼離心,無往不破,遂 符彧軍,令速赴擊賊。聞之,果自走散。在軍上疏曰:「凡 人所以臨堅陳而忘身,觸白刃而不憚者,一則求榮 名,二則貪重賞,三則畏刑罰,四則避禍難。非此數事, 雖聖王不能勸其臣,慈父不能厲其子。明主深知其 情,故賞必行,罰必信,使親疏、貴賤、勇怯、賢愚,聞鐘鼓 之聲,見旌旗之列,莫不奮激,競赴敵場,豈厭久生而 樂早死也?利害懸於前,欲罷不能耳。自秦隴逆節,將 歷數年,蠻左亂常,稍已多載,凡在戎役,數十萬人,三 方師眾,敗多勝少,跡其所由,不明賞罰故也。」陛下欲 天下之早平,愍征夫之勤悴,乃降明詔,賞「不移時。然 兵將之勳,歷稔不決,亡軍之卒,晏然在家。致令節士 無所勸慕,庸人無所畏懾。進而擊賊,死交而賞賒;退 而逃散,身全而無罪。此其所以望敵奔沮,不肯進力 者矣。若重發明詔,更量賞罰,則軍威必張,賊難可弭。」 臣聞必不得已,去食就信,以此推之,信不可斯須廢 也。賞罰陛下之所易,尚不「能全,而行之攻敵,士之所 難,欲其必死,寧可得也?臣既庸弱,忝當戎使,職司所 見,輒敢上聞,惟陛下審其可否。」會右丞闕,肅宗詔僕 射城陽王徽舉人,徽遙舉雄,仍除輔國將軍、尚書右 丞。尋轉吏部郎中,遷平東將軍、光祿大夫,郎中如故。 上疏曰:「帝王之道,莫尚於安民;安民之本,莫加於禮 律。《禮律》既」設,擇賢而行之,天下雍熙,無非任賢之功 也。故虞舜之盛,穆穆標美;文王受命,濟濟以康。高祖 孝文皇帝,天縱大聖,開復典謨,選三代之異禮,採二 漢之典法,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世宗重光 繼軌,每念聿修,官人有道,萬里清謐。陛下劬勞日昃, 躬親庶政,求瘼恤民,無時暫憩,而黔首紛然,兵「車不 息。以臣愚見,可得而言。自神龜末來,專以停年為選, 士無善惡,歲久先敘;職無劇易,名到授官。執按之吏, 以差次日月為功能;銓衡之人,以簡用老舊為平直。

且庸劣之人,莫不貪鄙。委斗筲以共治之重,託碩鼠
考證
以百里之命」,皆貨賄是求,肆心縱意。禁制雖煩,不勝

其欲。致令徭役不均,發調違謬,「箕斂盈門,囚執滿道。 二聖明詔,寢而不遵;畫一之法,懸而不用。自此夷夏 之民,相將為亂,豈有餘憾哉!蓋由官授不得其人,百 姓不堪其命故也。當今天下黔黎,久經寇賊,父死兄 亡,子弟淪陷,流離艱危,十室而九,白骨不收,孤煢靡 恤,財殫力盡,無以卒歲。宜及此時,早加慰撫。」蓋助陛 下治天下者,惟「在守令,最須簡置,以康國道。但郡縣 選舉,由來共輕,貴遊儁才,莫肯居此。宜改其弊,以定 官方。請上等郡縣為第一清,中等為第二清,下等為 第三清。選補之法,妙盡才望。如不可並,後地先才,不 得拘以停年,竟無銓革。三載黜陟,有稱者補在京名 官,如前代故事。不歷郡縣,不得為內職,則人思自勉, 上下同心,枉屈可申,強暴自息。刑政日平,民俗奉化 矣。復何憂於不治,何恤於逆徒也?」竊見今之守令,清 慎奉治,則政平訟理;有非其才則綱維荒穢。伏願陛 下暫留天心,校其利害,則臣言可驗,不待終朝。昔杜 畿寬惠,河東無警;蘇則分糧,金城剋復。略觀今古,風 俗遷訛,罔不任賢以相化革,朝任夕「治,功可立待。若 遵常習故,不明選典,欲以靜民,便恐無日。」書奏。會肅 宗崩。初蕭寶夤在雍州起逆,城人侯眾德等討逐之, 多蒙爵賞。武泰中,詔雄兼尚書,為關西賞勳大使。未 行之間,會參朱榮入洛及河陰之難,人情未安,雄潛 竄不出。莊帝欲以雄為尚書,門下奏曰:「辛雄不出,存 亡未分。」莊帝曰:「寧失亡而用之,不可失存而不用也。」 遂除度支尚書,加安南將軍。元顥入洛也,北中郎將 楊侃從駕北出,莊帝以侃為度支尚書。及乘輿反洛, 復召雄上。雄面辭曰:「臣不能死事,俛眉從賊,乃是朝 廷罪人。縱陛下不賜誅罰,而比來尚書勳高義重,臣 宜避賢路。」莊帝曰:「卿且還本司,朕當別有處分。」遂解 侃尚書。未幾,詔雄以本官兼侍中、關西慰勞大使。將 發,請事五條:一言逋懸租調,宜悉不徵;二言簡罷非 時徭役,以紓民命;三言課調之際,使豐儉有殊,令州 郡量檢,不得均一;四言兵起歷年,死亡者眾,或父或 子,辛酸未歇。見存耆老,請假板職,悅生者之意,慰死 者之魂。五言喪亂既久,禮儀罕習,如有閨「門和穆,孝 悌卓然者,宜表其門閭。」仍啟曰:「臣聞王者愛民之道 有六:一曰利之,二曰成之,三曰生之,四曰與之,五曰 樂之,六曰喜之。使民不失其時,則成之也;省刑罰,則 生之也;薄賦斂,則與之也;無多徭役,則樂之也;吏靜 不苛,則喜之也。伏惟陛下道邁前王,功超往代,敷春 風而鼓俗,旌至德以調民。生之養之,正當茲日;悅近 來遠,亦是今時。臣既忝將命,宣揚聖澤,前件六事,謂 所宜行。若不除煩收疾,惠孤恤寡,便是徒乘官驛,虛 號王人,往還有費於郵亭,皇恩無逮於民俗。謹率愚 管,敢以陳聞,乞垂覽許。」莊帝從之。因詔民年七十者 授縣,八十者授郡,九十加四品將軍,百歲從三品將 軍。三年,遷鎮南將軍、都官尚書,行河南尹。普泰時,為 鎮軍將軍、殿中尚書,又加衛將軍、右光祿大夫、秦州 大中正。太昌中,又除殿中尚書、兼吏部尚書。尋除車 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仍尚書。永熙二年三月,又兼 吏部尚書。於時近習專恣,請託不已,雄懼其讒慝,不 能確然守正,論者頗譏之。出帝南狩,雄兼左僕射,留 守京師。永熙末,兼侍中。帝入關,右齊獻武王至洛,於 永寧寺集朝士,責讓雄及尚書崔孝芬、劉欽、楊機等 曰:「為臣奉主,扶危救亂,若處不諫諍,出不陪隨,緩則 耽寵,急便竄避,臣節安在?」諸人默然不能對。雄對曰: 「當主上信狎近臣,雄等不與謀議。及乘輿西邁,若即 奔隨,便恐跡同佞黨,留待大王,便以不從蒙責。雄等 進退如此,不能自委溝壑,實為慚負。」王復責曰:「卿等 備位納言,當以身報國,不能盡忠,依附諂佞。未聞卿 等諫諍一言,使國家之事,忽至於此,罪欲何歸也?」乃 誅之,時年五十,沒其家口,二子士璨、士貞,逃入關中。

北齊 编辑

張雕 编辑

按《北齊書》本傳:「雕,中山北平人也。家世貧賤,而慷慨 有志節。雅好古學,精力絕人。負篋從師,不遠千里,遍 通《五經》。尢明三傳,弟子遠方就業者以百數,諸儒服 其強辨。魏末,以明經召入霸府,高祖令與諸子講讀。 起家殄寇將軍,稍遷太尉長流參軍、定州主簿。從世 宗赴,并除常山府長流參軍。天保中,為永安王府參」 軍事。顯祖崩於晉陽,擢兼祠部郎中,典喪事,從梓宮 還鄴。乾明初,除國子博士,遷平原太守,坐贓賄失官。 世祖即位,以舊恩除通直散騎侍郎。琅邪王儼求博 士,精儒學,有司以雕應選,時號得人。尋為涇州刺史。 未幾,拜散騎常侍,復為儼講。值帝侍讀馬敬德卒,乃 入授經書。帝甚重之,以為侍讀,與張景仁並被尊禮, 同入華光殿共讀《春秋》。加國子祭酒,假儀同三司,待 詔文林館。胡人何洪珍大蒙主上親寵,與張景仁結 為婚媾。雕以景仁宗室自託於洪珍,傾心相禮,情好 日密,公私之事,雕常為其指南。時穆提婆、韓長鸞與洪珍同侍帷幄,知雕為洪珍謀主,甚忌惡之。洪珍又 奏雕監國史。尋除侍中,加開府,奏度支事,大被委任, 言多見從,特敕奏事不趨,呼為「博士。」雕自以出于微 賤,致位大臣,勵精在公,有匪躬之節,欲立功效,以報 朝恩,論議抑揚,無所回避。宮掖不急之費,大存減省, 左右縱恣之徒,必加禁約。數譏切寵要,獻替帷扆。上 亦深倚仗之,方委以朝政,雕便以澄清為己任,意氣 甚高。嘗在朝堂謂鄭子信曰:「向入省中,見賢家唐令, 處分極無所以。若作數行兵帳,雕不如邕;若致主堯、 舜,身居稷、契,則邕不如我。」其矜誕如此。長鸞等慮其 干政不已,陰圖之。會雕與侍中崔季舒等諫帝幸晉 陽,長鸞因譖之故,俱誅死。臨刑,帝令段孝言詰之,雕 致對曰:「臣起自諸生,謬被抽擢,接事累世,常蒙恩遇, 位至開府、侍中,光寵隆洽,每思塵露,微益山海。今者 之諫,臣實首謀,意善形惡,無所逃死。伏願陛下珍愛 金玉,開發神明,數引賈誼之倫,論說治道,令聽覽之 間,無所擁蔽。則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歔欷流涕,俯 而就戮。侍衛左右,莫不憐而壯之。時年五十五。子德 沖等徙於北邊。南安之反,德沖及弟德揭俱死。德沖 和謹謙讓,善於人倫,聰敏好學,頗涉文史。以帝師之 子,早見旌擢,歷員外散騎侍郎、太師府掾。入為中書 舍人,隨例待詔。其父之戮也,德沖在殿庭執事,目見 冤酷,號哭殞絕於地,久之乃蘇。

北周 编辑

黎景熙 编辑

按《周書》本傳,「景熙字季明,河間鄭人也。少以字行于 世。曾祖嶷,魏太武時從破平涼有功,賜爵容城縣男, 加鷹揚將軍,後為燕郡守。祖鎮,襲爵,為員外散騎侍 郎。父瓊,太和中襲爵,歷員外郎、魏縣令,後至鄜城郡 守。季明少好讀書,性強記默識,而無應對之能。其從 祖廣,太武時為尚書郎,善古學。嘗從吏部尚書清河」 崔元伯受《字義》,又從司徒崔浩學楷篆,自是家傳其 法。季明亦傳習之,頗與許氏有異。又好占元象頗知 術數,而落魄不事生業。有書千餘卷,雖窮居獨處,不 以饑寒易操。與范陽盧道源為莫逆之友。永安中,道 源勸令入仕,始為威烈將軍。魏孝武初,遷鎮遠將軍, 尋除步兵校尉。及孝武西遷,季明乃寓居伊、洛。侯景 徇地河外,召季明從軍。尋授銀青光祿大夫,加中軍 將軍,拜行臺郎中,除黎陽郡守。季明從至懸瓠,察景 終不足恃,遂去之。客於潁川,以世路未清,欲優遊卒 歲。時王思政鎮潁川,累使召。季明不得已,出與相見。 留於內館月餘。太祖又徵之,遂入關。乃令季明正定 古今文字於東閣。大統末,除安西將軍,尋拜著作佐 郎。於是,儉輩皆位兼常伯,車服華盛。唯季明獨以貧 素居之,而無愧色。又勤於所職,著述不怠。然性尤專 固,不合於時。是以一為史官,遂十年不調。魏恭帝元 年,進號平南將軍、右銀青光祿大夫。六官建,為外史 上士。孝閔帝踐阼,加征南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時 大司馬賀蘭祥討吐谷渾,詔季明從軍,還除驃騎將 軍、右光祿大夫。武成末,遷外史下大夫。保定三年,盛 營宮室,春夏大旱,詔公卿百寮極言得失。季明上書 曰:「臣聞成湯遭旱,以六事自陳;宣王太甚,而珪璧斯 竭。豈非遠慮元元,俯哀兆庶。方今農要之月,時雨猶 愆,率土之心,有懷渴仰。陛下垂情萬類,子」愛群生,覲 禮百神,猶未豐洽者,豈或作事不節,有違時令,舉措 失中,儻邀斯旱,《春秋》君舉必書,動為典禮。水旱陰陽, 莫不應行而至。孔子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 不慎乎?《春秋》莊公三十一年冬,不雨,《五行傳》以為是 歲一年而三築臺,奢侈不恤民也。僖公二十一年夏, 大旱,《五行傳》以為時作南門,勞民興役。漢惠帝二年 夏,大旱,五年夏,大旱,江河水少,谿澗水絕。《五行傳》以 為「先是發民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漢武帝元狩三 年夏,大旱,《五行傳》以為是歲發天下故吏,穿昆明池。 然則土木之功,動民興役,天輒應之以異。典籍作誡, 倘或可思,上天譴告,改之則善。今若息民省役,以答 天譴,庶靈「『澤時降,嘉穀有成,則年登可覬,子來非晚。 《詩》云:『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或恐 極陽生陰,秋多水雨,年復不登,民將無覬,如又荐饑, 為慮更甚。」時豪富之家,競為奢麗,季明又上書曰:「臣 聞寬大所以兼覆,慈愛所以懷眾,故天地稱其高厚 者,萬物得其容養焉;四時著其寒暑者,庶類資其忠 信焉。」是以帝王者,寬大象天地,忠信則四時。招搖東 指,天下識其春;人君布德,率土懷其惠。伏惟陛下資 乾御㝢,品物咸亨,時乘六龍,自強不息,好問受規,天 下幸甚。自古至治之君,亦皆廣延博訪,詢採芻微,置 鼓樹木,以求其過。頃年亢旱踰時,人懷望歲,陛下爰 發明詔,廣求人瘼,同禹湯之罪己,高宋景之守正,澍 雨應時,年穀斯稔,剋己節用,慕質惡華,此則尚矣。然 而朱紫仍耀於衢路,綺縠猶侈於豪家,短褐未充於 細民,糟糠未厭於編戶,此則勸導之理有所未周故 也。今雖導之以政,齊之以刑,風俗固難以一矣。昔文帝集上書之囊以作帷帳,惜十家之產不造露臺,後 宮所幸衣不曳地。方之今日,富室之飾,曾不如婢隸 之服。然而以身率下,國富刑清,廟稱「太宗」,良有以也。 臣聞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今承魏氏喪亂之 後,貞信未興,宜先遵五美,屏四惡,革浮華之俗,抑流 競之風,察鴻都之小藝,焚雉頭之異服。無益之貨,勿 重於時;虧德之器,勿陳於側。則民知德矣。臣又聞之, 「為治之要,在於選舉。若差之毫釐,則有千里之失;後 來居上,則致積薪之譏。是以古之善為治者,貫魚以 次,任必以能,爵人於朝,不以私愛。簡材以授其官,量 能以任其用。官得其材,用當其器,六轡既調,坐致千 里。虞舜選眾,不仁者遠,則庶事康哉,民知其化矣。」帝 覽而嘉之。時外史廨宇屢移,未有定所。季明又上言 曰:「外史之職,漢之東觀,儀等石渠,司同天祿,是乃廣 內祕府,藏言之奧,帝王所寶,此焉攸在。自魏及周,公 館不立,臣雖愚瞽,猶知其非。是以去年十一月中,敢 冒陳奏。將降中旨,即遣修營。荏苒一周,未加功力。臣 職思其憂,敢不重請。」帝納焉,於是廨宇方立。天和三 年,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後以疾卒。

樂運 编辑

按《周書顏之儀傳》:「京兆郡丞樂運,亦以直言數諫於 帝。運字承業,南陽淯陽人,晉尚書令廣之八世孫。祖 文素,齊南郡守。父均,梁義陽郡守。運少好學,性方直, 未嘗求媚於人。天和初,起家夏州總管府倉曹參軍, 轉柱國府記室參軍。尋而臨淄公唐瑾薦為露門學 士。前後犯顏屢諫,高祖多被納用。建德二年,除萬年」 縣丞。抑挫豪右,號稱彊直。高祖嘉之,特許通籍,事有 不便於時者,令巨細奏聞。高祖嘗幸同州,召運赴行 在所。既至,高祖謂運曰:「卿來日見太子不?」運曰:「臣來 日奉辭。」高祖曰:「卿言太子何如人?」運曰:「中人也。」時齊 王憲以下並在帝側,高祖顧謂憲等曰:「百官佞我,皆 云太子聰明睿知,唯運獨云中人,方驗運之忠直耳。」 於是因問運中人之狀。運對曰:「班固以齊桓公為中 人,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謂可與為善,亦可 與為惡也。」高祖曰:「我知之矣。」遂妙選宮官,以匡弼之。 仍超拜運京兆郡丞。太子聞之,意甚不悅。及高祖崩, 宣帝嗣位,葬訖,詔天下公除,帝及六宮,便議即吉。運 上疏曰:「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於庶人,先王制禮,安可 誣之?禮,天子七月而葬,以俟天下畢至。今葬期既促, 事訖便除。文軌之內,奔赴未盡;鄰境遠聞,使猶未至。 若以喪服受弔,不可既吉更凶;如以元冠對使,未知 此出何禮?進退無據,愚臣竊所未安。」書奏,帝不納。自 是德政不修,數行赦宥。運又上疏曰:「臣謹案《周官》曰: 『國君之過,市刑人赦』。」此謂市者交利之所,君子無故 不遊觀焉。若遊觀則施惠以悅之也。《尚書》曰:「眚災肆 赦。」此謂過誤為害,罪雖大,當緩赦之。《呂刑》云:「五刑之 疑有赦。」此謂赦疑從罰,罰疑從免。《論語》云:「赦小過,舉 賢才。」謹尋經典,未有罪無輕重,溥天大赦之文。逮茲 末葉,不師古始,無益於治,未可則之。故管「仲曰:『有赦 者,奔馬之委轡;不赦者,痤疽之礪石』。又曰:『惠者,民之 仇讎;法者,民之父母』。吳漢遺言,猶云『唯願無赦』。」王符 著論,亦云:「赦者非明世之所宜,豈可數施非常之惠, 以肆姦宄之惡乎!」帝亦不納,而昏暴滋甚。運乃輿櫬 詣朝堂,陳帝八失。一曰:內史、御正,職在弼諧,皆須參 議共治天下大尊。比來小「大之事,多獨斷之。堯舜至 聖,尚資輔弼。比大尊未為聖主,而可專恣己心。凡諸 刑罰爵賞,爰及軍國大事,請參諸宰輔,與眾共之。」二 曰內作色荒,古人重誡。大尊初臨四海,德惠未洽,先 搜天下美女,用實後宮。又詔儀同以上女,不許輒嫁。 貴賤同怨,聲溢朝野。請姬媵非幸御者放還本族,欲 嫁之女,勿「更禁之。」三曰:「天子未明求衣,日旰忘食,猶 恐萬機不理,天下擁滯。大尊比來一入後宮,數日不 出,所須聞奏,多附內豎。傳言失實,是非可懼。事由宦 者,亡國之徵。請準高祖,居外聽政。」四曰,變故異常,乃 為政之大忌;嚴刑酷罰,非致治之弘規。若罰無定刑, 則天下皆懼;政無常法,則民無適從。豈有削嚴「刑之 詔,未及半祀,便即追改,更嚴前制,政令不定,乃至於 是。今宿衛之官,有一人夜不直者,罪至削除;因而逃 亡者,遂便籍沒。此則大逆之罪,與十杖同科。雖為法 愈嚴,恐人情愈散,一人心散,尚或可止。若天下皆散, 將如之何?秦網密而國亡,漢章疏而祚永。請遵輕典, 並依大律,則億兆之民,手足有所措矣。」五曰:「高祖斲 雕為朴,本欲傳之萬世。大尊朝夕趣庭,親承聖旨,豈 有崩未逾年,而遽窮奢麗,成父之志,義豈然乎?請興 造之制,務從卑儉,雕文刻鏤,一切勿營。」六曰:「都下之 民,徭賦稍重,必是軍國之要,不敢憚勞,豈容朝夕徵 求?唯供魚龍爛漫,士民從役,祇為俳優角觗,紛紛不 已,財力俱竭,業業相顧,無復聊生。凡此無益之事,請 並停罷。」七曰,近見有詔,上書字誤者,即治其罪。假有 忠讜之人,欲陳時事,尺有所短,文字非工,不密失身, 義無假手,脫有舛謬,便陷嚴科。嬰徑尺之鱗,其事非易;下不諱之詔,猶懼未來,更加刑戮,能無鉗口?大尊 縱不能採誹謗之言,無宜杜獻書之路,請停此詔,則 「天下幸甚。」八曰:「昔桑穀生朝,殷王因之獲福;今元象 垂誡,此亦興周之祥。大尊雖減膳撤懸,未盡銷譴之 理。誠願諮諏善道,修布德政,解兆民之慍,引萬方之 罪,則天變可除,鼎業方固。大尊若不革茲八事,臣見 周廟不血食矣!」帝大怒,將戮之。內史元巖紿帝曰:「樂 運知書奏必死,所以不顧身命者,欲取後世之名。陛 下若殺之,乃成其名也。」帝然之,因而獲免。翌日,帝頗 感悟,召運謂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實忠臣。先皇明 聖,卿數有規諫。朕既昏暗,卿復能如此。」乃賜御食以 罷之。朝之公卿,初見帝盛怒,莫不為運寒心,後見獲 宥,皆相賀以為幸免。虎口內史鄭譯,嘗以私事請託 運而弗之許,因此銜之。及隋文帝為丞相,譯為長史, 遂左遷運為廣州滍陽令。開皇五年,轉毛州高唐令。 頻歷二縣,並有聲績。運常願處一諫官,從容諷議,而 性訐直,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發憤錄夏、殷以 來諫諍事,集而部之,凡六百三十九條,合四十一卷, 名曰《諫苑》,上之隋文帝覽而嘉焉。

宇文孝伯 编辑

按《周書》本傳,「孝伯,字胡三,吏部安化公深之子也。其 生與高祖同日,太祖甚愛之,養於第內。及長,又與高 祖同學。武成元年,拜宗師上士,時年十六。孝伯性沉 正,謇諤好直言,高祖即位,欲引置左右。時政在冢臣, 不得專制,乃託言少與孝伯同業受經,思相啟發。由 是晉公護弗之猜也。得入為右侍上士,恆侍讀書。天」 和元年,遷小宗師,領右侍儀同。及遭父憂,詔令於服 中襲爵。高祖嘗從容謂之曰:「公之於我,猶漢高之與 盧綰也。」乃賜以十三環金帶。自是恆侍左右,出入臥 內,朝之機務,皆得預焉。孝伯亦竭力盡心,無所迴避。 至於時政得失,及外間細事,皆以奏聞。高祖深委信 之,當時莫與為比。及高祖將誅晉公護,密與衛王直 圖之,唯孝伯及王軌、宇文神舉等頗得參預。護誅,授 開府儀同三司,歷司會中大夫,左右小宮伯,東宮左 宮正。建德之後,皇太子稍長,既無令德,唯昵近小人。 孝伯白高祖曰:「皇太子四海所屬,而德聲未聞,臣忝 宮官,實當其責。且春秋尚少,志業未成,請妙選正人, 為其師友,調護聖質,猶望日就月將;如或不然,悔無 及矣。」帝斂容曰:「卿世載鯁直,竭誠所事,觀卿此言,有 家風矣。」孝伯拜謝曰:「非言之難,受之難也,深願陛下 思之。」帝曰:「正人豈復過君。」於是以尉遲運為右宮正, 孝伯仍為左宮正,尋拜宗師中大夫。及吐谷渾入寇, 詔皇太子征之,軍中之事,多決於孝伯。俄授京兆尹, 入為左宮伯,轉右宮伯。嘗因侍坐帝問之曰:「我兒比 來漸長進不?」答曰:「皇太子比懼天威,更無罪失」及王 軌因內宴捋帝鬚言太子之不善帝罷酒責孝伯曰: 「公常語我云:太子無過今軌有此言公為誑矣。」孝伯 再拜曰:「臣聞父子之際人所難言臣知陛下不能割 情忍愛遂爾結舌」帝知其意,默然久之,乃曰:「朕已委 公矣,公其勉之。」五年,大軍東討,拜內史下大夫,令掌 留臺事。軍還,帝曰:「居守之重,無忝戰功。」於是加授大 將軍,進爵廣陵郡公,邑三千戶,并賜金帛及女妓等。 六年,復為宗師。每車駕巡幸,常令居守。其後高祖北 討,至雲陽宮,遂寢疾。驛召孝伯赴行在所。帝執其手 曰:「吾自量必無濟理,以後事付君。」是夜授司衛上大 夫,總宿衛兵馬事。又令馳驛入京鎮守,以備非常。宣 帝即位,授小冢宰。帝忌齊王憲,意欲除之,謂孝伯曰: 「公能為朕圖齊王,當以其官位相授。」孝伯叩頭曰:「先 帝遺詔,不許濫誅骨肉。齊王陛下之叔父,戚近功高, 社稷重臣,棟梁所寄。陛下若妄加刑戮,微臣又順旨 曲從,則臣為不忠之臣,陛下為不孝之子也。」帝不懌, 因漸疏之,乃與于智、王端、鄭譯等密圖其事。後令智 告憲謀逆,遣孝伯召憲入,遂誅之。帝之西征也,在軍 有過行,鄭譯時亦預焉。軍還,孝伯及王軌盡以白。高 祖怒,撻帝數十,仍除譯名。至是譯又被帝親昵。帝既 追憾被杖,乃問譯曰:「我腳上杖痕,誰所為也?」譯答曰: 「事由宇文孝伯及王軌。」譯又因說王軌捋鬚事,帝乃 誅軌。尉遲運懼,私謂孝伯曰:「吾徒必不免禍,為之奈 何?」孝伯對曰:「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為臣為子, 知欲何之。且委質事人,本徇名義,諫而不入,將焉逃 死!足下若為身計,宜且遠之。」於是各行其志。運尋出 為秦州總管。然帝荒淫日甚,誅戮無度,朝章㢮紊,無 復綱紀。孝伯又頻切諫,皆不見從,由是益疏斥之。後 稽胡反,令孝伯為行軍總管,從越王盛討平之。及軍 還,帝將殺之,乃託以齊王之事誚之曰:「公知齊王謀 反,何以不言?」孝伯對曰:「臣知齊王忠於社稷,為群小 媒孽,加之以罪。臣以言必不用,所以不言。且先帝付 囑微臣,唯令輔導陛下。今諫而不從,實負顧託。以此 為罪,是所甘心。」帝大慚,俛首不語。乃命將出,賜死於 家,時年三十六。及隋文帝踐極,以孝伯及王軌忠而

獲罪,並令收葬,復其官爵。又嘗謂高熲曰:「宇文孝伯
考證
實有周之良臣,若使此人在朝,我輩無措手處也。」子

歆嗣。

编辑

柳彧 编辑

按《隋書》本傳,「彧字幼文,河東解人也。七世祖卓,隨晉 南遷,寓居襄陽。父仲禮,為梁將敗歸周,復家本土。彧 少好學,頗涉經史。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中外府記 室,久而出為寧州總管掾武帝親總萬機,彧詣闕求 試,帝異之,以為司武中士,轉鄭令。平齊之後,帝大賞 從官,留京者不預。彧上表曰:『今太平告始,信賞宜明, 酬勳報勞,務先有本。屠城破邑,出自聖規,斬將搴旗, 必由聖略。若負戈擐甲,征扞劬勞,至於鎮撫國家,宿 衛為重,俱稟成算,非專己能。留從事同,功勞須等。皇 太子以下,實有守宗廟之功。昔蕭何留守,茅土先於 平陽;穆之居中,沒後猶蒙優策。不勝管見,奉表以聞』。」 於是留守並加汎級。高祖受禪,累遷尚書虞部侍郎, 以母憂去職。未幾,起為屯田侍郎,固讓弗許。時制,三 品以上,門皆列戟。左僕射高熲子弘德封應國公,申 牒請戟。彧判曰:「僕射之子,更不異居。父之戟槊,已列 門外。尊有壓卑之義,子有避父之禮,豈容外門既設, 內閣又施。」事竟不行,熲聞而歎伏。後遷治書侍御史, 當朝正色,甚為百寮之所敬憚。上嘉其婞直,謂彧曰: 「大丈夫當立名於世,無容容而已。」賜錢十萬,米百石。 於時刺史多任武將,類不稱職。彧上表曰:「方今天下 太平,四海清謐,共治百姓,須任其才。昔漢光武一代 明哲,起自布衣,備知情偽,與二十八將披荊棘,定天 下。及功成之後,無所職任。伏見詔書以上柱國和平 子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鐘鳴漏盡。前任趙州, 闇於職務,政由群小,賄賂公行。百姓吁嗟,歌謠滿道。 乃云:「老禾不早殺,餘種穢良田。」古人有云:「耕當問奴, 織當問婢」,此言各有所能也。平子弓馬武用,是其所 長;治民蒞職,非其所解。至尊思治,無忘寢興。如謂優 老尚年,自可厚賜金帛;若令刺舉,所損殊「大臣死而 後已,敢不竭誠!」上善之。平子竟免。有應州刺史唐君 明,居母喪,娶雍州長史厙狄士文之從父妹。彧劾之 曰:「臣聞天地之位既分,夫婦之禮斯著。君親之義生 焉,尊卑之教攸設。是以孝惟行本,禮實身基,自國刑 家,率由斯道。竊以愛敬之情,因心至切;喪紀之重,人 倫所先。君明鑚燧雖改,在文無變。忽劬勞之痛,成嬿 爾之親,冒此苴縗,命彼褕翟。不義不昵,《春秋》載其將 亡;無禮無儀,詩人欲其遄死。士文贊務神州,名位通 顯,整齊風教,四方是則棄二姓之重匹,違六禮之軌 儀,請禁錮終身,以懲風俗。」二人竟坐得罪。隋承喪亂 之後,風俗頹壞,彧多所矯正,上甚嘉之。又見上勤於 聽受,百寮奏請,多有煩碎,因上疏諫曰:「臣聞自古聖 帝,莫過唐虞,象天則地,布政施化,不為叢脞,是謂欽 明。《語》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故知人君出令,誡在煩 數。是以舜任五臣,堯咨四岳,設官分職,各有司存,垂 拱無為,天下以治,所謂勞於求賢,逸於任使。又云:『天 子穆穆,諸侯皇皇』。此言君臣上下,體裁有別。比見四 海一家,萬機務廣,事無大小,咸關聖聽。陛下留心治 道,無憚疲勞,亦由群臣懼罪,不能自決,取判天旨。聞 奏過多,乃至營造細小之事,出給輕微之物,一日之 內,酬答百司,至乃日旰忘食,夜分未寢,動以文簿,憂 勞聖躬。伏願思臣至言,少減煩務,以怡神為意,以養 性為懷,思武王安樂之義,念文王勤憂之理。若其經 國大事,非臣下裁斷者,伏願詳決。自餘細務,責成所 司,則聖體盡無疆之壽,臣下蒙覆育之賜也。」上覽而 嘉之。後以忤旨免。未幾,復令視事,因謂彧曰:「無改爾 心。」以其家貧,敕有司為之築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國 之寶也。」其見重如此。右僕射楊素,當塗顯貴,百寮慴 憚,無敢忤者。嘗以少譴,敕送南臺。素恃貴,坐彧床。彧 從外來,見素如此,於階下端笏整容,謂素曰:「奉敕治 公之罪。」素遽下,彧據案而坐,立素於庭,辯詰事狀。素 由是銜之。彧時方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彧 見近代以來,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 戲,逓相誇競,至於糜費財力,上奏請禁絕之,曰:「臣聞 昔者明主訓民治國,率履法度,動由禮典,非法不服, 非道不行,道路不同,男女有別,防其邪僻,納諸軌度。 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 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 雜技,詭狀異形,以穢嫚為歡娛,用鄙褻為笑樂,內外 共觀,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廣幕陵雲,袨服靚妝,車馬 填噎。肴醑肆陳,絲竹繁會。竭貲破產,競此一時。盡室 并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穢行因此而生, 盜賊由斯而起。浸以成俗,實有由來,因循敝風,曾無 先覺。非益於化,實損於民。請頒行天下,並即禁斷。康 哉《雅》《頌》,足美盛德之形容;鼓腹行歌,自表無為之至 樂。敢有犯者,請以故違敕論。」詔可其奏。是歲,持節巡 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職者二百餘 人,州縣肅然,莫不震懼。上嘉之,賜絹二百匹,氈三十領,拜儀同三司。歲餘,加員外散騎常侍,治書如故。仁 壽初,復持節巡省太原道十九州,及還,賜絹百五十 匹。彧嘗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 人求之,彧送之於秀,秀復賜彧奴婢十口。及秀得罪, 楊素奏彧以內臣交通諸侯,除名為民,配戍懷遠鎮。 行達高陽,有詔徵還。至晉陽,值漢王諒作亂,遣使馳 召彧,將與計事。彧為使所逼,初不知諒反將入城,而 諒反形巳露。彧度不得免,遂詐中惡不食,自稱危篤, 諒怒囚之。及諒敗,楊素奏「彧心懷兩端,以候事變,跡 雖不反,心實同逆。」坐徙敦煌。楊素卒後,乃自申理。有 詔徵還京師,卒於道。子紹。

梁毗 编辑

按《隋書》本傳,「毗字景和,安定烏氏人也。祖越,魏涇、豫、 洛三州刺史,郃陽縣公。父茂,周滄、兗二州刺史。毗性 剛謇,頗有學涉。周武帝時,舉明經,累遷布憲下大夫。 平齊之役,以毗為行軍總管長史。剋并州,毗有力焉。 除為別駕,加儀同三司。宣政中,封易陽縣子,邑四百 戶,遷武藏大夫。高祖受禪,進爵為侯。開皇初,置御史」 官,朝廷以毗鯁正,拜治書侍御史,名為稱職。尋轉太 興令,遷雍州贊治。毗既出憲司,復典京邑,直道而行, 無所迴避,頗失權貴心,由是出為西寧州刺史,改封 邯鄲縣侯,在州十一年。先是,蠻夷酋長皆服金冠,以 金多者為豪㒞,由此遞相陵奪。每尋干戈,邊境略無 寧歲,毗患之。後因諸酋長相率以金遺毗,於是置金 坐側,對之慟哭而謂之曰:「此物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汝等以此相滅,不可勝數。今將此來,欲殺我耶?」一無 所納,悉以還之。於是蠻夷感悟,遂不相攻擊。高祖聞 而善之,徵為散騎常侍、大理卿。處法平允,時人稱之。 歲餘,進位上開府。毗見左僕射楊素貴寵擅權,百寮 震慴,恐為國患,因上封事曰:「臣聞臣無有作威福。臣 之作威福,其害乎而家,凶乎而國?竊見左僕射、越國 公素,幸遇愈重,權勢日隆,搢紳之徒,屬其視聽。忤意 者嚴霜夏零,阿旨者膏雨冬澍。榮枯由其唇吻,廢興 候其指麾。所私皆非忠讜,所進咸是親戚,子弟布列, 兼州連縣,天下無事,容息異圖,四海稍虞,必為禍始。 夫姦臣擅命,有漸而來。王莽資之於積年,桓元基之 於易世,而卒殄漢祀,終傾晉祚。季孫專魯,田氏篡齊, 皆載典誥,非臣臆說。陛下若以素為阿衡,臣恐其心 未必伊尹也。伏願揆鑒古今,量為處置,俾洪基永固, 率土幸甚。輕犯天顏,伏聽斧鑕。」高祖大怒,命有司禁 止,親自詰之。毗極言曰:「素既擅權寵,作威作福,將領 之處,殺戮無道。又太子及蜀王罪廢之日,百寮無不 震悚,惟素揚眉奮肘,喜見容色,利國家有事,以為身 幸。毗發言謇謇,有誠亮之節,高祖無以屈也」,乃釋之。 素自此恩寵漸衰,但素任寄隆重,多所折挫,當時朝 士無不慴伏,莫有敢與相是非、辭氣不撓者,獨毗與 柳彧及尚書右丞李綱而已。後上不復專委于素,蓋 由察毗之言也。煬帝即位,遷刑部尚書,并攝御史大 夫事。奏劾宇文述私役部兵,帝議免述罪。毗固諍,因 忤旨,遂令張衡代為大夫。毗憂憤數月而卒。帝令吏 部尚書牛弘弔之,贈絹五百匹。子敬真。

裴肅 编辑

按《隋書》本傳,「肅字神封,河東聞喜人也。父俠,周民部 大夫。肅少剛正,有局度,少與安定梁毗同志友善。仕 周,釋褐給事中士,累遷御正下大夫,以行軍長史從 韋孝寬征淮南。屬高祖為丞相,肅聞而嘆曰:『武帝以 雄才定六合,墳土未乾,而一朝遷革,豈天道與』?高祖 聞之,甚不悅,由是廢於家。開皇五年,授膳部侍郎。後」 二歲,遷朔州總管長史,轉貝州長史,俱有能名。仁壽 中,肅見皇太子勇、蜀王秀、左僕射高熲俱廢黜,遣使 上書曰:「臣聞事君之道,有犯無隱,愚情所懷,敢不聞 奏。竊見高熲以天挺良才,元勳佐命,陛下光寵,亦已 優隆。但鬼瞰高明,世疵俊異,側目求其長短者,豈可 勝道哉!願陛下錄其大功,忘其小過。臣又聞之,古先 聖帝,教而不誅。陛下至慈,度越前聖。二庶人得罪已 久,寧無革心!願陛下弘君父之慈,顧天性之義,各封 小國,觀其所為。若能遷善,漸更增益;如或不悛,貶削 非晚。今者自新之路永絕,愧悔之心莫見,豈不哀哉!」 書奏,上謂楊素曰:「裴肅憂我家事,此亦至誠也。」於是 徵肅入朝。皇太子聞之,謂左庶子張衡曰:「使勇自新, 欲何為也?」衡曰:「觀肅之意,欲令如吳太伯、漢東海王 耳。」皇大子甚不悅。頃之,肅至京師,見上於含章殿。上 謂肅曰:「吾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後宮寵幸,不過數人。 自勇以下,並皆同母,非為憎愛,輕事廢立。」因言勇不 可復收之意,既而罷遣之。未幾,上崩,煬帝嗣位,不得 調者久之,肅亦杜門不出。後執政者以嶺表荒遐,遂 希旨授肅永平郡丞,甚得民夷心。歲餘卒,時年六十 二。夷獠思之,為立廟於鄣江之浦。子尚賢。

王義 编辑

按《海山記》:大業四年,道州貢矮民王義,眉目濃秀,應 對甚敏,帝尤愛之,常從帝遊,終不得入宮,曰:「爾非宮中物也。」義乃自宮。帝由是愈加憐愛,得出入內寢,義 多臥御榻下。帝遊湖海回,多宿十六院。一夕,帝中夜 潛入棲鸞院,時夏氣暄煩,院妃慶兒臥於簾下,初月 照軒,頗明朗,慶兒睡中驚魘,若不救者。帝使義呼慶 兒,帝自扶起,久方清醒。帝曰:「汝夢中何故而如此?」慶 兒曰:「妾夢中如常。」時帝握妾臂遊十六院,至第十院, 帝入院坐殿上,俄時火發,妾乃奔走,回視帝坐烈焰 中,驚呼人救帝,久方睡覺。帝自強解曰:「夢死得生,火 有威烈之勢,吾居其中,得威者也。」大業十年幸江都 被弒,帝入第十院,居火中,此其應也。龍舟為楊元感 所燒,後敕揚州刺史再造,制度又華麗,仍長廣於前 舟。江都來進,帝東幸維揚,後宮十六院皆隨行。西苑 令馬守忠別帝曰:「願陛下早還都輦,臣整轡西苑,以 待乘輿之來。西苑風景臺殿如此,陛下豈不思戀,舍 之而遠遊也。」又泣下。帝亦愴然,謂守忠曰:「為吾好看 西苑,無令後人笑吾不解裝景趣也。」左右甚疑訝。帝 御龍舟,中道夜半,聞歌者甚悲,其辭曰:「我兄征遼東, 餓死青山下。令我挽龍舟,又困隋隄道。方今天下饑, 路糧無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 幽魂泣煙草。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安得義男兒, 焚此無主屍。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帝聞其歌,遽 遣人求其歌者,至曉不得其人,帝頗徬徨,通夕不寐。 揚州朝百官,天下朝貢使無一人至者。有來者在途 遭兵,奪其貢物。帝猶與群臣議,詔十三道起兵誅不 朝貢者。帝知世祚已去,意欲遂幸永嘉,群臣皆不願 從。帝未遇害前數日,帝亦微識元象,多夜起觀天,乃 召太史令袁充問曰:「天象何如?」充伏地泣涕曰:「星文 大惡,賊星逼帝座甚急,恐禍起旦夕,願陛下修德滅 之。」帝不樂,乃起入便殿,按膝俛首不語,顧王義曰:「汝 知天下將亂乎?汝何故省言而不告也?」義泣對曰:「臣 遠方廢民,得蒙上貢,自入深宮,久膺聖澤,又常自宮 以近陛下。天下大亂,固非今日,履霜堅冰,其來久矣。 臣料大禍事在不救。」帝曰:「子何不早告我也?」義曰:「臣 不早言,言即臣死久矣。」帝乃泣下曰:「卿為我陳成敗 之理,朕能知也。」翌日,義上書云:「臣本南楚卑薄之地, 逢聖明為治之時,不愛此身,願從入貢。臣本侏儒,性 尤蒙滯,出入左右,積有歲華,濃被聖私,皆踰素望。侍 從乘輿,周旋臺閣。臣雖至鄙,酷好窮經,頗知善惡之 本源,少識興亡之所以,還往民間,周知利害,深蒙顧 問,方敢敷陳。自陛下嗣守元符,體臨大器,聖神獨斷, 諫謨莫從,獨發睿謀,不容人獻。大興西苑,兩至遼東, 龍舟踰於萬艘,宮闕遍於天下,兵甲常役百萬,士民 窮乎山谷,征遼者百不存十,歿葬者十未有一。帑藏 全虛,穀粟湧貴。乘輿竟往,行幸無時,兵人侍從,常踰 萬人,遂令四方失望,天下為墟。方今有家之村,存者 可數,子弟死於兵役,老弱困於蓬蒿,兵屍如嶽,餓莩 盈郊,狗彘厭人之肉,鳶魚食人之餘,臭聞千里,骨積 高原,膏血草野,狐犬盡肥。陰風無人之墟,鬼哭寒草 之下,目斷平野,千里無煙。萬民剝落,莫保朝昏。父遺 幼子,妻號故夫,孤苦何多,饑荒尤甚,亂離方始,生死 孰知,人主愛人,一何如此?陛下恆性毅然,孰敢上諫? 或有鯁言,又令賜死,臣下相顧,箝結自全。龍逢復生, 安敢議奏?左右近臣,阿諛順旨,迎合帝意,造作拒諫, 皆出此途,乃逢富貴。陛下惡過,從何得聞?方今又敗 遼師,再幸東土,社稷危於春雪,干戈遍於四方。生民 已入塗炭,官吏猶未敢言。陛下自惟若何為計?陛下 欲幸永嘉,坐延歲月,神武威嚴,一何銷鑠!陛下欲興 師,則兵吏不順,欲行幸則侍衛莫從,適當此時,如何 自處?陛下雖欲發憤脩德,特加愛民,聖慈雖切救時, 天下不可復得。大勢已去,時不再來。巨廈之崩,一木 不能支;洪河已決,匊壤不能救。臣本遠人,不知忌諱, 事忽至此,安敢不言!臣今不死,後必死兵,敢獻此書, 延頸待盡!」帝省義奏曰:「自古安有不亡之國,不死之 主乎?」義曰:「『陛下尚猶蔽飾己過,陛下常言,吾當跨三 皇,超五帝,下視商、周,使萬世不可及』。今日其勢如何, 能自復回都輦乎?」帝乃泣下,再三嘉嘆。義曰:「臣昔不 言,誠愛生也;今既具奏,願以死謝也。天下方亂,陛下 自愛。」少選報云:「義自刎矣。」帝不勝感傷,命厚葬焉。不 數日,帝遇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