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第047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曆象彙編 第四十七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

 第四十七卷目錄

 星變部彙考二十一

  宋二仁宗天聖九則 明道二則 景祐四則 寶元二則 康定一則 慶曆八則

  皇祐五則 至和三則 嘉祐八則

庶徵典第四十七卷

星變部彙考二十一 编辑

宋二 编辑

仁宗天聖元年星變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天聖元年正月 壬申,月犯昴。丁亥,掩心大星。五月丙子,掩房。六月丙 午,犯南斗魁。閏九月乙巳,犯昴。 又按《志》:「八月歲星 犯牛,犯天籥。」 又按《志》:正月丙寅,熒惑犯房。丁卯,犯 鉤鈐鍵閉。癸酉,犯罰。二月庚申,犯天籥。四月戊午,犯 南斗魁。八月癸巳,又犯南斗距星。閏九月乙巳,熒惑 犯壁壘陣。 又按志「正月庚午,大白犯建。」 又按志。 三月丁丑,熒惑犯歲星。 又按《志》。二月己亥。奇星見。

又《按志》:「正月丙戌,星出北斗魁西至八穀沒,三月。」

戊辰,星出貫索,至五車沒。六月戊戌,星出天弁,至建 星沒。己丑,星出北斗星,東北入濁沒。庚寅,星出五車, 至五諸侯沒。閏九月癸巳,星出五車,至參沒。丙申,星 出東壁,至天倉沒。甲辰,常星未見,星出營室,至外屏 沒。己酉,星出翼,南行入濁。

天聖二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二年八月甲申,太白入太微垣 按《天文志》:「二月丁卯,月犯鬼,因掩積尸。四月辛未,掩 房南星。六月丁卯,犯天江。戊寅,犯昴下三星。八月己 卯,掩軒轅大民星。十月庚午,犯井鉞。辛巳,犯氐。」 又 按志:「十一月戊申,熒惑犯房。」 又按志:「二月丙戌,太 白犯五車。八月庚午,太白犯軒轅東星。甲申自右掖 門行入太微。辛巳,犯太微上將。九月戊子,犯右執法。 甲午,犯左執法。」 又按《志》:「九月戊申,太白犯熒惑。」十 一月壬子,辰星犯太白。 又按《志》。「八月丙子,奇星見。」

又《按志》,「辛丑,星出五車,至畢沒,六月丁卯晝漏上。」

星出中天,赤黃色,有尾跡,西南緩行入濁。辛巳,星出 牽牛南入濁。九月辛卯,星出太微,沒于右執法。 天聖三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三年六月壬戌,太白晝見。冬十月 乙卯,太白犯南斗。十二月戊寅,太白晝見。 按《天文 志》:「六月甲子,月犯建。丙子犯東井。七月戊子,犯房。八 月丙子又犯。九月丁亥,犯建。十二月辛酉,犯東井。」 又按志:「正月丁未,月犯熒惑。」 又按志:「五月辛卯,歲 星犯壁壘陣。七月乙未,又犯。」 又按志:正月辛卯,熒 惑犯天籥。三月庚戌,又犯壁壘陣。五月辛卯,犯羽林。 六月壬戌,又犯壁壘陣。七月戊子,又犯。十一月乙巳, 犯外屏。 又按《志》:「六月己卯,太白犯太微上將。十月 乙卯,犯南斗。」 又按《志》:六月壬戌、十二月戊寅,太白 皆晝見。 又按《志》:「五月癸未,太白、辰星相犯於井。」 天聖四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四年正月戊子, 月犯東井。十月己丑,犯東井。十二月丁亥,犯畢距星。」

又按《志》。「正月己亥,熒惑犯天陰,二月癸酉犯天高。」

「八月甲午,犯東井。九月壬申,犯氐。十二月戊寅,犯天 街。」 又按《志》,「十月庚寅,填星犯右更。」 又按《志》,「七月 壬申,奇星又見。」 又按志,「正月壬午,星出亢,東南流 入濁。丁巳,星出靈臺,至翼沒。丙午,星出北斗魁,近文 昌沒。其夜又有星出箕,南行入濁。四月丙寅,星出太 微,從官側南行入濁。五月辛巳,星出天市垣巿樓側, 東北流」入濁。閏五月丙辰,星出天船,沒於紫微鉤陳 側。六月乙亥,星出土司空東南入濁。八月乙未,星出 天棓,近天倉沒。九月丁未,星出王良西北,入濁。十一 月丙辰,星出東井,沒于南河側。十二月丁丑,星出鉤 陳,沒于天棓側。戊戌,星出太微,至文昌沒。

天聖五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五年五月壬寅,太白晝見。 按《天 文志》:「七月己未,月犯歲星。八月丁亥,犯熒惑。十一月 戊申,掩歲星。」 又按志:「九月癸卯,月犯建。丁巳,犯東 井。十月壬申,犯牽牛中星。甲申,犯東井。辛卯,掩角南 星。壬辰,入氐。十一月庚申,犯氐。」 又按志:「九月辛丑, 太白犯靈臺。乙巳,犯明堂。庚申,犯左執法。」 又按志: 「五月壬寅,太白晝見。」 又按《志》:「六月辛卯,熒惑犯填 星,壬辰掩填星。」 又按志:「正月壬寅,星出天社,西南 入濁。九月癸卯,星出天廚,北流入濁。丁未,星出北辰, 沒于天床側。甲子,有星出北河,沒于東井。」

天聖六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六年四月甲申旦,有星大如斗,自 北流至西南,光燭地,有聲如雷。庚寅,下德音,以星變齋居不視事五日,降畿內因死罪,流以下釋之。罷諸 土木工,振河北流民過京師者。」 按《天文志》:「九月己 酉,月犯填星。」 又按志:正月癸丑,月犯角南星。二月 甲戌犯東井。戊子,犯牽牛。六月壬申又犯氐。七月丙 辰,犯畢。己卯犯東井。 又按《志》:八月庚午,歲星犯鉞。 十月丙寅又犯。 又按《志》:「三月甲辰,熒惑犯東井。」 又按《志》:「四月甲申夜漏欲盡,有星大如斗器,自北方 至于西南,光照地,有聲如雷,曳尾跡長數丈,久之散 為蒼白雲。」 按《鞠詠傳》,「詠為三司鹽鐵判官。天聖六 年夏,大星晝隕,有聲如雷。詠條五事上之。」

天聖七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七年四月庚子, 月犯氐。六月庚戌,掩畢。九月壬申,犯畢距星。 又按 《志》:「八月己亥,歲星犯輿鬼。九月己未,犯積尸。」 又按 《志》:「七月壬午,熒惑犯井鉞。丙戌,又犯井距。」 又按志: 「五月己巳,太白犯畢距星。」 又按志:「五月辛未,太白 犯填星,在畢宿一度半。」 又按志:「二月乙丑,星出天 乳,貫天市入濁。」

天聖八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八年六月乙巳, 月犯畢。十月甲午,掩畢柄第二星。 又按志:「九月丁 未,歲星犯軒轅。」 又按志:正月己卯,熒惑犯東井。 又按志:四月辛亥,太白犯輿鬼。 又按志:四月壬寅, 辰星犯鬼尸。 又按志:六月乙酉,太白犯熒惑。 又 按志:「二月丁酉,星出軒轅大星側,如杯,速行至器府 沒。」

天聖九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九年八月辛丑, 月犯軒轅大星。」「九月壬戌,犯畢。十月戊戌,犯右執法。 十一月甲申,掩畢大星。丁酉,犯氐。」 又按志:「九月,熒 惑犯輿鬼。丁巳、壬戌,犯積尸。」 又按志:「十月戊戌,歲 星犯左執法。」

明道元年星變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明道元年秋七月丁酉,太白晝見, 彌月乃滅。」 按《天文志》:「九月戊子,月犯填星。」 又按 《志》:「二月丙午,月犯畢大星。六月壬戌,又犯。七月壬辰, 犯東井。九月癸巳,入太微。十月乙卯,犯鬼西南星。十 一月戊子,犯謁者。」 又按志:「正月辛巳,歲星掩左執 法。五月戊戌,犯太微左執法。」 又按《志》:「正月庚子,熒 惑犯輿鬼」東北星,「二月甲辰,掩鬼。」 又按志:「二月庚 午,太白犯五車。六月乙丑,犯東井。八月壬子,掩軒轅 左角。九月丙子,犯左執法。」 又按《志》:「七月太白晝見 三十日。」 又按志:「六月乙巳,客星出東北方,近濁,有 芒彗,至丁巳凡十三日沒。」 又按志:「三月癸巳,星出 中台,貫北河入東井沒,炸烈有聲,明燭地。食頃。又有 星出」天市垣宗人側,東流入濁。四月乙巳,星出貫索, 大如杯,沒於鉤陳側,光照地。八月癸亥,星出天船,近 鉤陳沒,明燭地。乙丑,星出胃,大如杯,有尾跡,西北緩 行,迸為六七小星相隨沒於大陵,明燭地。丙寅,星出 營室,西南速行,至危沒良久,又有星出天園,至天社 沒,光燭地。九月丙子,星出婁,沒於雲雨側,尾跡久方 散。食頃,又有星出天大將軍,近奎沒,尾跡久方散,明 燭地。續又星出北辰西北速行,至內階沒。又有星出 天苑,沒於天園,明燭地。

明道二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二年二月戊戌,含譽星見。冬十月 癸巳朔,太白犯南斗。十一月癸亥,太白犯南斗。 按 《天文志》:「二月辛丑,月入畢口。八月己亥,入氐。九月戊 子,入太微。十二月丁未,犯積尸。」 又按志:「八月癸卯, 熒惑犯積尸。」 又按志:「七月癸巳,填星犯鬼。十二月 壬子又犯。」 又按志:「八月戊午,太白犯房。」十月癸巳, 犯南斗。十一月癸亥,又犯。 又按《志》,「二月戊戌,含譽 星見東北方,其色黃白,光芒長二尺許。」

景祐元年星變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景祐元年八月壬戌,有星孛於張、 翼。甲子,月犯南斗。辛未,以星變,大赦,避正殿,減常膳。」 九月丙午,熒惑犯南斗。 按《天文志》:「閏六月丁卯,月 掩東咸。庚辰,犯畢。八月甲子,犯南斗。十一月庚戌,犯 房。十二月壬申,入太微。」 又按志:「正月己巳,歲星犯 東咸。四月丙申,犯鉤鈐。戊申,犯房。甲寅,掩房上相。七 月戊」子,犯房。 又按志:「四月辛亥,熒惑犯太微上將。 五月壬申,犯右執法。丁亥犯左執法。八月戊午,犯房。 丁卯犯東咸。甲申犯天江。九月丙午,犯南斗。」 又按 志:「正月丁卯,填星犯南斗,又犯鬼。三月戊子,又犯。」 又按志:「閏六月庚辰,太白犯填星。十一月甲寅,又犯 熒惑。」 又按志:「八月壬戌夜,有星孛於張翼,長七尺, 闊五寸,十二日而沒。十二月己未夜,有星出外屏,有 芒氣。」 又按《志》,「八月己卯,星出東井,行至廁星沒,尾 跡久,方散,明燭地。乙酉,星出北斗魁西北,速行入紫 微東南垣沒。又有星出文昌西北,速行至紫微鉤陳 沒,尾跡久,方散,明燭地。九月丁亥,星出天津,如太白青色,有尾跡,沒於危。良久,星出五車沒」天廩。己丑,星 出東井,如太白,赤黃色,有尾跡,向東速行,至柳沒,光 照地。其夜,星出婁,至奎沒,明燭地。十一月乙卯,星出 軒轅大星側,如太白,赤黃,向東速行,入濁,光照地。 景祐二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二年冬十月庚午,熒惑犯左執法。」

按《天文志》。「四月丁巳,月掩太白 。」 又按志。二月丙

「寅,月入太微。四月己未,犯鬼。六月丙辰,入太微。九月 乙巳,又入。」 又按《志》:「五月丁未,歲星犯天籥。」 又按 《志》:「七月甲午,熒惑入鬼。九月丁亥,犯牽牛。甲午,犯靈 臺。己亥,入太微。十月庚午,犯左執法。」「十二月辛亥,犯 平道。戊辰,犯太微上相。」 又按《志》:「九月辛巳,填星犯 太微上相。」 又按《志》:「三月壬寅,太白犯東井。四月乙 卯,犯五諸侯。己巳,入鬼。九月甲午,犯右執法。」「十一月 甲申,入氐。」 又按《志》:「五月丁亥,太白犯填星。」「九月辛 巳,熒惑犯填星,在張六度。」 又按《志》:「正月己丑,奇星 又見。」 又按《志》:「八月庚申,星出大陵,如太白,赤黃色, 東南緩行,沒于昴。尾跡久方散,明燭地。」「九月丙午,常 星未見,星出婺女緩行,近南斗沒。」十一月辛丑,星出 五車,至觜觿沒,明燭地。

景祐三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三年八月乙卯,月犯南斗。」 按《天 文志》:「六月己卯,月犯氐。八月乙卯,犯南斗。」 又按志: 「正月壬辰,熒惑犯亢。三月己亥,犯進賢。七月甲辰,犯 房次將。九月癸巳,犯南斗。」 又按志:「十月己卯,填星 犯左執法。」

景祐四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四年七月戊申,有星數百,西南流 至壁東。大者其光燭地,黑氣長丈餘,出畢宿下。」 按 《天文志》:「六月壬午,月犯南斗魁。」 又按《志》:「六月癸酉, 太白犯東井。七月辛丑,犯鬼。己未,犯軒轅大星。」 又 按志:「七月己未,太白犯熒惑。」九月辛亥,熒惑犯填星, 在翼十五度。 又按《志》:「閏四月癸未,夜漏未上,星出 天津,大如」杯,東北行入濁。己亥,星出上台,至軒轅沒。 五月辛亥,星出華蓋,至北辰沒。六月壬申,星出天津, 入天市垣,至宗人沒。是夜,星出王良,如太白,青白色, 有尾跡,東南速行,至婁沒,明燭地。己卯,星出梗河,沒 于亢。七月戊申,有星數百,皆西南流,其最大者一星, 至東壁沒,光燭地,久之不散。九月庚子,星出南河,東 南速行,近狼星沒,青白色,有尾跡,如太白,明燭地。己 酉,星出牽牛,如太白,青白色,西南入濁。丁卯,星出紫 宮,沒天棓,有尾跡,明燭地。

寶元元年星變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寶元元年八月庚辰,熒惑犯南斗。」

按《天文志》:「三月己酉,月犯填星。四月庚寅,犯歲星。」 又按《志》:「三月戊申,月入太微。四月丁丑,犯角。庚辰。」

「犯心前星。」「六月乙亥,犯心。八月辛未,犯箕。」 又按志: 「正月辛丑,熒惑犯房。三月丙午,犯軒轅。六月庚午,犯 心前星。」「七月癸卯,犯天江。」「八月辛未,犯南斗。」「九月丙 申,犯天雞。」 又按《志》:「四月己巳,太白犯東井。癸巳,犯 輿鬼。」「七月甲辰,犯角南星。」 又按《志》:「正月戊戌,星出 左攝提,如太白,赤黃色,至天市西垣沒,明燭地。二月 甲午,星」出河鼓,至七公沒。三月辛丑,星出東井,沒參 側。庚戌,星出大角,至氐沒。辛亥,星出北斗魁,如太白, 青白色,有尾跡,東北速行入濁,光照地。四月壬申,有 星出中台,如太白,青白色,有尾跡,向北速行入濁,明 燭地。又星出天江,如太白,有尾跡,西南速行,至房沒。 八月壬申,星出東井,如太白,東北速行,沒輿鬼,明燭 地。十月壬午,星出天津,至營室沒。己丑,星出東井,如 太白,赤黃,有尾跡,至狼側沒,明燭地。十一月癸丑,星 出中台,至軒轅沒。

寶元二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二年五月癸卯, 月犯心大星。」「十月壬戌,月犯南斗。」 又按志:「正月庚 申,星出翼,如太白,行至角沒。三月癸丑,星出右旗,赤 黃,有尾跡,向南速行,沒於建星,明燭地。五月庚戌,星 出房,至積卒沒。閏十二月甲寅,星出文昌,如太白,有 尾跡,西北速行,至五車沒,明燭地。」

康定元年星變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康定元年二月辛卯,月、太白俱犯 昴。「十一月壬戌,有大星流西南,聲如雷者三。」 按《天 文志》:「四月辛卯,月犯軒轅大星。七月癸亥,犯南斗。十 一月己巳,犯軒轅御女。十二月己丑,犯昴。」 又按志: 「六月丁未,歲星犯井鉞。七月戊午,歲星犯東井。十月 庚子,又犯。」 又按志:「正月乙酉,熒惑犯建星。」 又按 志:「三月戊寅,填星犯平道。」 又按志,「正月乙酉,太白 犯昴。六月丁未,犯東井。」 又按《志》:「九月壬申,辰星犯 填星。」 又按《志》:「三月戊寅,有星出文昌,如太白,青白 色,北行入濁。」「四月丁未,有星出紫宮東垣上衛側,至 北辰沒。癸丑,星出北斗,北行入濁。」「六月庚戌,星出天

弁,西北入濁,明燭地。」「九月戊寅,星出天船,東行入五
考證
車」沒。十月壬辰,星出天津,速行至紫宮西垣沒。壬戌,

中天有星大如杯,赤黃,有尾跡,西南速行,沒於濁,光 照地,良久,有聲如雷。十一月乙亥,星出文昌,北行入 濁,明燭地。

慶曆元年星變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慶曆元年秋七月丙辰,月掩心後 星。戊午,月掩南斗。八月庚子,月掩歲星。 按《天文志》: 「八月庚子,月掩歲星。」「十月丙申,月犯填星。」 又按《志》: 「正月辛未,月犯房次將。六月庚子,犯昴。癸卯,犯東井。 七月丙辰,掩心後星。戊午,掩南斗天相。八月庚子,犯 積尸。九月己巳,犯軒轅御女。」 又按志:「八月庚辰,歲 星犯鬼。丙戌,犯積尸。」「十一月癸酉,犯輿鬼。」 又按《志》, 「八月癸未,星出天船,如太白,東北速行,入濁,青白色, 明燭地。」「己亥,星出奚仲,大如杯,色青白,西南緩行,沒 於天津側,明燭地。」「辛丑,有星經天廩,東南緩行入濁。 乙巳,夜漏未上,星出營室,如太白,東行入濁,青白色。 九月己酉,星出奎,如太白,有尾跡,西行沒於東」壁,明 燭地。丙辰,星出畢,如太白,有尾跡,西北速行,至「王良 沒。」丁卯,星出北辰,如太白,北行入濁,明燭地。戊辰,星 出壁壘陣,如太白,赤黃,有尾跡,西南入濁,明燭地。 慶曆二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二年二月甲申, 月犯輿鬼。」「四月戊子,犯房次將。」 又按志:「四月乙酉, 歲星犯輿鬼。庚寅,犯積尸。」 又按志:「二月庚子,星出 房,如太白,赤黃,有尾跡,西南速行,入濁沒,明燭地。」「三 月戊寅,星出鉤陳側,如太白,赤黃,有尾跡,西行緩行, 至天棓沒,明燭地。四月丁丑,星出貫索,大如醆,青白 色,有尾」跡,東北慢行,至閣道沒,明燭地。丙申,星出貫 索,如太白,赤黃色,西北速行,沒於中台側,明燭地。七 月壬寅,星出河鼓,大如杯,青白色,西速行,至牽牛沒, 明燭地。己酉,星出婺女,如太白,青白色,有尾跡,東南 慢行,入濁,明燭地。乙丑,星出天津,如太白,赤黃,向西 速行,至貫索沒,尾跡久方散,明燭地。八月壬寅,星出 北斗杓,如太白,青白色,西北行沒於濁。乙亥,夜漏未 上,星出箕,南行入濁。又有星出天倉,如太白,東南入 濁沒。壬午,星出危,東南行至濁沒。九月辛亥,星出天 船,如太白,東行入濁,青白色,有尾跡。庚申,星出婁,至 東壁沒。乙丑,星出婁,至天倉沒。丁卯,星出五車,東北 流沒於文昌側。閏九月辛未,星出《羽林軍》,如太白,赤 黃色,西南行入濁。乙亥,星出婁,西行入濁。十二月庚 申,有星出弧矢,南行入濁,赤黃,有尾跡,燭地。

慶曆三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三年八月甲寅,太白晝見。十一月, 五星皆在東方。」 按《天文志》:「七月戊子,月犯東井。九 月癸未,月入東井。丙戌,月犯軒轅右角。」 又按志:「九 月庚寅,歲星犯左執法。」 又按志:「五月己卯,太白犯 軒轅大星。九月甲申,犯左執法。」 又按志:「八月甲寅, 太白晝見。」 又按志:「九月甲申,太白犯歲星。」 又按 志:「十一月壬辰,五星皆見東方。」 又按《志》,「二月壬寅, 星出上台,至軒轅沒,有尾跡,明燭地。四月戊申,夜漏 未上,中天,星出大角,如太白,西行至軒轅沒。辛亥,星 出女床,至天市西垣沒。丙辰,星出牽牛,如太白,西南 緩行,至天淵沒。七月己卯,星出北斗魁,西北行入濁。 甲申,星出貫索,如太白,速行至北斗柄沒。甲寅,星出 閣」道,如太白,東北速行,入濁,有尾跡,明燭地。十月戊 申,星出柳,如太白,西南速行,至弧矢沒,尾跡久方散。 慶曆四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四年秋七月壬午,月犯熒惑。 按 《天文志》:七月壬午,月犯熒惑。 又按志:七月甲申,月 犯東井。八月癸丑,十月丙午,又犯。 又按志:「二月戊 午,歲星犯左執法。」

慶曆五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五年十二月癸 酉,月犯房上相。」 又按志:「二月甲寅,熒惑犯東井。四 月丙午,犯鬼尸。五月乙酉,犯軒轅大星。」 又按志:「六 月辛酉,太白犯東井。」 又按志:「五月辛巳,星出紫宮 鉤陳側,北行入濁。六月辛酉,星出奎,如太白,西行至 天倉沒,有尾跡,明燭地。壬戌,星出營室,如太白,赤黃 色,東南速」行,過危至虛沒,有尾跡,明燭地。七月甲午, 星出建星,如太白,向南速行,至濁沒。乙巳,星出牽牛, 如太白,南行至濁沒。八月甲寅,星出八穀,東北入濁, 少頃,有星出《天將軍》,如太白,西北速行,至王良沒,有 尾跡,其色赤黃。己卯,星出文昌,大如醆,直北速行,入 濁,有尾跡,明燭地。壬午,星出北河,至柳沒。十月甲寅, 星出畢,東南速行,至天苑沒,赤黃,有尾跡。丙辰,星出 張,東南速行,至濁沒。丙寅,星出天津,大如杯,東南速 行,至危沒,赤黃,有尾跡,明燭地。

慶曆六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六年三月甲午,月犯歲星。六月丁 巳,有流星出營室南,其光燭地,隱然有聲。」 按《天文 志》:「三月丙申,月犯歲星。七月乙酉,又犯。」 又按《志》:「七月壬午,月犯左角。丁亥,犯斗天府。九月甲申,犯牛。十 一月己丑,犯畢距星。辛卯,犯東井。庚子,犯氐距星。」 又按志:「七月乙巳,熒惑犯東井。九月甲午,犯輿鬼。」 又按志:七「月丙戌,太白犯左執法。」 又按《志》,「三月乙 未,星出大角,如太白,西南速行,至濁沒。庚午,星出文 昌,如太白,向北速行,入濁,青白色,有尾跡,明燭地。」「六 月丁巳,星出營室,大如杯,光燭地,有聲,北行至王良 沒。」「七月癸巳,星出昴,至參沒。」「九月辛巳,星出王良,如 太白,東北速行,入濁。乙巳,星出南河,如太白,東北」速 行,沒於「輿鬼側。」

按《遵堯錄》:「慶曆六年,帝謂輔臣曰:『比臣僚有言星變 者,且國家雖無天異,亦當自修警,況因讁見者乎?夫 天之譴告人君,使懼而修德,亦由人主知臣下之過 失,示以戒敕,使得自新,則不陷於咎惡,此天心之仁 也,敢不祗畏奉承之』!」

慶曆七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七年七月己卯, 月犯氐。八月壬戌,犯畢大星。乙丑,犯東井。」 又按志: 「正月壬寅,熒惑犯諸侯。三月丁亥,犯鬼積尸。」「六月庚 申,熒惑犯左執法。」 又按《志》:「六月庚申,填星犯建。」 又按志:「四月己酉,星出營室東北,速行入濁。戊辰,星 出郎位,如太白,至梗河沒,有尾跡,明燭地。」「六月己巳, 星出天田」,赤黃色,有尾跡,西南緩行,至折威沒。戊辰, 星出尾,西南速行,入濁。九月乙亥,星出河鼓,入天市 垣,至宗人沒。戊寅,星出天苑,如太白,南行至天園沒, 有尾跡,明燭地。庚辰,星出東井,沒於狼。丙戌,星出北 落師門,西南緩行,至濁沒。十二月癸亥,星出五車,赤 黃色,西北速行,至天船沒。

慶曆八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八年二月癸酉, 月犯畢。六月己丑又犯。十一月丙午,掩畢。」 又按《志》: 「八月辛未,熒惑犯鬼積尸。」 又按志:「閏正月丙寅,太 白犯昴。二月丁酉,犯五車東南星。六月庚辰,犯東井。 八月庚午,犯軒轅大星。」 又按志:「正月乙酉,星出天 廁側,西南速行入濁,有尾跡,明燭地。丁酉,星出柳,直 南速行入」濁。二月乙酉,星出文昌,青白色,東北速行, 至濁沒。四月己巳,星出奎,如太白,東北速行,至婁沒。 五月壬寅,星出氐,如太白,向西南速行,入濁沒。戊午, 星出房,色赤黃,東南入濁。六月戊寅,星出北,落師門, 西南速行,沒於濁。己卯,星出北斗,至郎位沒,有尾跡, 明燭地。癸巳,星出天津,至紫宮西垣沒。七月庚申,星 出《七公》,如太白,西北速行,入濁沒。八月乙亥,星出天 市,西南速行,入濁,有尾跡,色赤黃。是夜,星出東壁,赤 黃色,東北速行,至濁沒。九月壬寅,星出天倉,如太白, 東北速行,至胃沒。甲子,星出天苑,西南速行,入濁沒。 十月乙酉,星出《匏瓜》,如太白,向東速行,至天津沒。十 二月乙丑,星出南河,如太白,東南行,至弧矢沒。己丑, 星出天市垣,東南行,至濁沒。

皇祐元年星變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皇祐元年九月戊午,太白犯南斗。」

按《天文志》。「七月丙午,月犯歲星 。」 又按《志》。二月戊

「辰,月掩畢。五月庚子,犯太微上相。癸卯,入氐。七月戊 戌,犯氐。九月丙午,犯畢。十一月辛丑掩畢。十二月戊 辰,犯畢。」 又按《志》:「五月甲辰,熒惑犯右執法。」 又按 《志》:「九月戊戌,太白犯斗天相。」 又按《志》:「二月丁卯,彗 出虛,晨見東方,西南指,歷紫微至婁,凡一百一十四 日而沒。」 又按《志》:「三月庚子,星出軫西南,速行,沒於 翼。四月辛」巳,星出織女,向南速行,入天市垣,至宗人 沒,明燭地。甲申,星出心,如太白,東南速行,入濁。六月 丙寅,星出紫宮鉤陳側,如太白,北行入濁。己巳,星出 匏瓜,赤黃,有尾跡,向南速行,至建星沒。丁丑,星出造 父,如太白,向西南速行,至天棓沒,有尾跡,明燭地。九 月壬子,星出閣道,東南速行,至婁沒,有尾跡,明燭地。 十一月癸巳,星出文昌,向東速行,至五車沒,有尾跡, 明燭地。十二月乙丑,星出亢,赤黃色,向東北緩行,至 天市垣西沒。丁酉,星出文昌,向北速行,沒於北辰側。 皇祐二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二年三月丁酉,月犯軒轅大星。」「六 月壬申,月犯填星。癸未,熒惑入輿鬼,犯積尸。」十月庚 午,熒惑犯太微上將。 按《天文志》:「六月壬申,月犯填 星。」 又按志:「三月丁酉,月犯軒轅大星。八月庚申,入 氐。壬申入東井。十一月丙申,犯畢。己酉入氐。十二月 辛卯,犯畢大星。」 又按志:「八月庚申,熒惑入鬼犯積 尸。十月庚午,犯太微上將。」「閏十一月丙辰,犯太微東 上相。」 又按《志》:四月癸未,星出氐,赤黃色,南東速行, 至心沒,有尾跡,明燭地。五月乙巳,星出貫索,向東速 行,至女床沒。七月己丑,星出奎,赤黃色,西南緩行,沒 於營室側。九月辛卯,星出織女,如太白,向西速行,入 濁沒。十二月丁未,星出庫樓,如太白,赤黃色,至翼沒。 皇祐三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三年四月丙申,太白晝見。 按《天
考證
文志》:三月癸丑,月犯畢。四月己丑,入太微。癸巳,入氐。

六月壬寅,犯畢。九月甲子,犯畢距星。 又按志:「四月 丙戌,熒惑犯左執法。七月戊午,犯氐。八月辛丑,犯天 江。」 又按志:「四月丙午,太白晝見。」 又按志:三年十 一月丁丑,熒惑犯填星。 又按志:「七月丙辰,星出南 斗,赤黃色,尾」跡凝天,向南緩行,至濁沒。八月庚辰,星 出奎,如太白,西北速行,沒於濁。九月癸丑,星出上台, 東北入濁。十月乙巳,星出天倉,如太白,西北速行入 濁。

皇祐四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四年冬十月丙子,太白犯南斗。」 按《天文志》:「十月己丑,月犯歲星。」 又按志:「正月丙辰, 月犯東井。八月丙申,犯輿鬼。」 又按志:「十月乙酉,熒 惑犯太微左執法。」 又按志:「十月丙子,太白犯南斗。」

又《按志》,「三月庚申,星出郎將,東行至貫索沒,壬申。」

「星出文昌,沒于五車側。」四月辛巳,星出天市垣市樓 側,至南斗沒。癸卯,星出東壁,沒于天船側。六月庚子, 星出危,如太白,東南速行,入濁。壬寅,星出天船,如太 白,東北入濁。八月丁酉,星出天倉,如太白,西南速行, 至濁沒。戊戌,星出參旗,如太白,西南速行,至天苑沒。 九月丙午,星出婁,西南速行,入濁。戊申,星出紫宮北 辰側,赤黃色,西南速行,至《貫索》沒,尾跡凝天,明燭地。 己酉,星出營室,如太白,東南速行入濁。是夜,星出參, 如太白,東南速行入濁。是夜,星出《參》,如太白,東南速 行入濁,尾跡赤黃。甲子,有星出南河,如太白,東北入 濁。十月丁丑,星出天棓,西北速行入濁,有尾跡,明燭 地。丙申,星出天倉,如太白,西南速行入濁。十一月丙 申,星出北河,沒於北斗璇星側。

皇祐五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五年八月丁巳, 月犯東井。」 又按《志》:「六月丙戌,熒惑犯氐。閏七月壬 午,犯天江。八月乙巳,犯南斗。」 又按志:「六月癸酉,太 白犯畢。乙未,犯井鉞。」 又按志:「正月壬寅,夜漏未上, 星出東井,如太白,東北速行,至濁沒,有尾跡,明燭地。 五月庚戌,星出北斗魁側,西北速行入濁,尾跡赤黃。 庚申,星出」大角,如太白,西北行至中台沒,青白色,有 尾跡。六月癸酉,星出紫宮北辰側,赤黃色,北行至濁 沒。七月癸卯,星出王良,至天津沒。甲辰,星出奎,如太 白,速行沒於危。是夜,星出紫宮北辰側,色赤黃,西南 速行,至天市垣東沒,有尾跡,明燭地。乙巳,星出王良, 速行至營室沒。戌午,星出貫索,西南速行入天市垣, 至宦者沒。八月丙戌,星出紫宮北辰側,至王良沒。是 夜,又星出危,沒婺女側。癸亥,星出大陵,至營室沒,有 尾跡,明燭地。九月乙亥,星出參,如太白,西北速行,至 昴沒,有尾跡,明燭地。

至和元年星變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至和元年五月壬辰,太白晝見。九 月己丑,太白晝見。冬十月辛卯朔,太白晝見。 按《天 文志》:十一月熒惑犯亢,丁丑犯氐距星。 又按《志》,元 年五月壬辰、九月己丑、十月辛卯,太白皆晝見。 又 按志:「五月己丑,客星出天關東南可數寸,歲餘稍沒。」

又按《志》,「七月壬戌,星出王良,色赤黃,向北速行至。」

天船沒,有尾跡,明燭地。八月壬寅,星出上台,東北行 入濁。

至和二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二年十二月庚戌,太白晝見。 按 《天文志》:「五月庚辰,月犯填星。十一月己酉,犯歲星。十 二月辛丑,犯填星。甲辰,掩歲星。」 又按志:「二月辛丑, 月犯氐。壬寅,犯心前星。閏三月癸巳,犯太微左執法。 丙申,犯氐。五月壬辰,掩心前星。七月己丑,犯南斗。壬 辰,犯壁壘陣。八月甲戌,犯軒轅大星上第二星。」 又 按志:「九月甲申,熒惑犯壁壘陣。」 又按《志》:「三月壬午, 太白犯五車。四月辛巳,犯畢。」「七月癸巳,犯輿鬼。」「八月 庚申,犯軒轅大星。」「九月庚辰,犯太微左執法。」 又按 《志》:「七月甲申,星出牽牛,如太白,赤黃色,南行入濁,有 尾跡,明燭地。」「九月己卯,星出弧矢,如太白,西南速行, 至丈人沒,尾跡青白。又有星出軒轅,向北速行,至」中 台沒。庚辰,星出天廩,東南緩行,至天苑沒。十一月戊 辰,星出南河,向南行,至弧矢沒。辛酉,星出弧矢,色赤 黃,南行入濁。十二月甲申,星出太微東垣,如太白,赤 黃色,東南速行,至軫沒。辛卯,星出柳,如太白,赤黃色, 直北速行入濁。

至和三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三年四月己丑, 「太白晝見。」 又按志:「二月辛卯、八月己未,景星俱見。」

嘉祐元年星變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嘉祐元年三月辛未,司天監言,「自 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東方守天關。至是沒。秋七 月月入南斗。彗出紫微垣,長丈餘。八月癸亥,狄青罷, 以韓琦為樞密使。是夕彗滅。」 按《天文志》:三月丙寅, 月掩鎮星。閏三月癸巳,掩歲星。五月戊子,犯鎮星又按志:「十一月己丑,月犯昴。庚子犯角左星。癸卯犯 心。十」二月犯房。 又按志:「十月甲子,熒惑犯氐。」 又 按《志》:「十月丁巳,太白入氐。戊辰,犯房。」 又按《志》:「九月 乙巳,太白犯歲星。」 又按《志》:「七月,彗出紫微,歷七星, 其色白,長丈餘,至八月癸亥滅。」 又按《志》:「三月辛酉, 星出庫樓,沒於尾。乙亥,星出紫微北辰東,如太白,色 赤黃,西南速行,至右攝提沒。壬午,星出張,至東甌沒。」 「九月壬午,星出東井,如太白,赤黃色,向北速行,至文 昌沒。

嘉祐二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二年四月庚申, 月犯熒惑。六月戊申,犯太白,己卯,犯熒惑。」 又按志: 「四月庚申,月犯心,己卯又犯。七月己卯,犯角大星。九 月丁丑,犯心後星;己丑,犯昴;戊戌,犯太微西垣上將。」

又《按志》。「八月乙巳,歲星犯氐 。」 又按志。「三月戊子。」

「熒惑犯壁壘陣。五月戊子,又犯壁壘陣東星。」 又按 志,「九月庚子,太白犯南斗。」 又按《志》,「六月己未,太白 晝見。」 又按《志》,「八月庚午,景星見。」 又按《志》,「正月丁 酉,星出文昌,如太白,速行入紫宮北辰沒。辛丑,星出 華蓋,緩行至北辰沒。甲辰,星出觜觿,緩行至畢沒。」「二 月甲子,星出紫宮東垣,大如杯,東北行入濁。」「七月乙 亥,星出北」斗魁西,如太白,西北速行,入濁。丁丑,星出 王良如,太白,赤黃色,西南緩行,至亢沒,有尾跡,明燭 地。九月丙子,星出王良如,太白,赤黃色,向西速行,至 騰蛇沒,有尾跡,明燭地。丁亥,星出南河子星側。戊戌, 晝漏上,中天,有星出狼,大如杯,東南速行,至濁沒,尾 跡青白。

嘉祐三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三年正月庚寅, 月犯左角。二月癸卯,入斗魁。三月乙亥,犯五車東南 星。四月乙巳,犯五諸侯東星。乙卯,掩房距星。五月乙 酉,掩南斗距星。戊子,掩壁壘陣。七月庚辰,入南斗魁。 辛卯,犯五車東南星。八月辛亥,犯壁壘陣。辛酉,犯五 諸侯。壬戌,犯輿鬼。甲子,犯軒轅大星。九月甲戌,掩箕。 己卯,犯壁壘陣。甲申,犯昴。丁亥,犯東井。十一月甲戌, 犯壁壘陣。己卯,犯昴。癸未,犯五諸侯。丙戌,掩軒轅大 星。十二月甲寅,犯軒轅左角少民。」「閏十二月己卯,犯 輿鬼。」 又按《志》:「五月乙酉,歲星退犯東咸第二星。七 月辛卯順行又犯。」 又按《志》:「三月庚子,熒惑入東井。 十一月癸未,犯鉤鈐。十一月丁未,犯天江。」 又按《志》: 「六月丙寅,填星犯畢。九月庚辰,犯畢。」 又按《志》:「閏十 二月甲戌,熒惑犯歲星,躔斗四度。」 又按《志》:「八月丙 辰,景星見。」 又按《志》:「正月乙未,星出參,赤黃色,向西 速行,至天廩沒。」「五月甲午,星出河鼓,如太白,赤黃色, 東北緩行,至虛沒。」「七月辛未,星出天船,東北行,至濁 沒。乙酉,星出北河,如太白,赤黃色,東南」緩行,散為數 道,至狼沒,尾跡凝天。丁酉,有星出危,西南速行入濁。 其夜,又有星出天苑,緩行入濁。八月丙午,星出天綱, 東南速行入濁,尾跡赤黃。戊申,星出危,西南,速行入 濁,有尾跡,明燭地。己未,星出牽牛西,速行至牽牛北 沒。癸亥,星出王良,向南速行,至天津沒。夜漏盡,有星 出柳,如太白,赤黃色,西北行至北斗沒。乙丑,星出文 昌,向西速行,至北極沒。九月庚午,星出婁,向南速行, 至土司空沒。甲申,出《天將軍》,如太白,青白色,向西速 行,至濁沒。庚午,星出五車,如太白,赤黃色,東北速行, 至河北沒,有尾跡,明燭地。辛卯,星出王良,北行至鉤 鈐沒。

嘉祐四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四年五月丁酉, 月犯太白。十月甲戌,犯熒惑。十二月甲戌又犯,庚午 掩之。」 又按志:「正月戊申,月掩軒轅大星。丙辰,犯心 後星。二月庚午,犯五車。四月庚寅,掩昴。五月乙巳,犯 房距星。戊申,掩南斗魁。辛亥,犯壁壘陣。六月癸酉,掩 心後星。八月癸酉,犯壁壘陣。九月丁未,犯昴。十月丁 丑,犯」東井。己卯,犯輿鬼。辛巳,犯軒轅御女。十一月己 酉,犯軒轅左角少民。十二月己巳,掩昴。甲戌,掩輿鬼。

又按志。「正月丙申,歲星犯建 。」 又按《志》。「二月丁酉。」

「熒惑犯羽林。七月己酉,犯畢距星。九月戊午,退犯天 街。十月癸酉,犯鉞星。」 又按《志》:「八月甲子,太白犯軒 轅右角。九月丁未,犯太微左執法。十月癸酉,犯亢。癸 未入氐。十一月庚子,犯罰南星。癸卯,犯東咸。十二月 辛未,犯建。」 又按《志》:「正月庚寅,太白晝見。七月辛丑 晝見。」 又按《志》:「正月庚戌、八月癸未,景星皆見。」 又 按《志》:「二月己亥,星出翼,入濁,夜漏盡。又有星出營室, 沒於鉤陳。癸卯,星出天槍,至郎將沒。乙卯,星出角,西 行至翼沒。五月辛丑,星出左攝提,西行入濁。己酉,星 出大角,至軫沒。癸丑,星出營室,大如杯,赤黃色,西南 速行,至羽林軍沒,炸烈有聲。六月癸亥,星出天倉,至 天苑沒,有尾跡,明燭地。甲子,星出天津,至北辰」沒。辛 未,星出胃,沒於鉤陳。又星出天船,至王良沒。乙亥,星

出墳墓,至北落師門沒。又有星出天船,東南速行,至
考證
昴沒。癸未,星出氐宿,西南行入濁。己丑,星出畢,速行

至五車沒。八月乙亥夜,漏盡,星出輿鬼,速行至五車 沒。又星出輿鬼,速行至太微北落。癸未,星出軍市,速 行至弧矢沒。己丑,星出天囷,至天倉沒。九月己亥,星 出紫宮鉤陳側,如大盌,東北速行,曳尾,長五尺,初直 後曲,流至北辰東沒。後尾跡凝結如盤,食頃散。又有 星出太微西,東北速行,入濁。辛丑,星出天津,速行至 織女沒。癸丑,星四皆如太白,赤黃色,有尾跡,明燭地。 一出天棓,西南速行,至天市垣候星沒;一出危,西南 速行,至女沒;一出畢,南行,沒於天苑側。一出五車,北 速行,至鉤陳沒。十月乙丑,晝漏上,星出《天大將軍》,西 南行至濁沒,色青白,尾跡凝天,良久散。其夜,星出參, 至弧矢沒。丁卯,星出婺女,東南,至濁沒。戊辰,星出東 井,東行至柳沒。戊寅,星出狼,南行至濁沒。丁亥,星出 天倉。乙未,星出上台南,速行至北河沒。十二月甲子, 星出貫索,至女床沒。

嘉祐五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五年春正月辛卯,太白犯歲星。三 月乙未,歲星晝見。九月己丑,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 「正月癸卯,月犯軒轅御女。辛亥,犯心。三月辛卯,犯昴。 己巳,犯心後星。戊申,犯南斗距星。四月癸亥,掩輿鬼 西北星。癸酉,犯心。五月庚子,犯房距星。六月戊辰,犯 心。七月庚戌,掩東井。八月壬戌,犯房距星。乙丑,犯南 斗。九月庚寅,夜漏未上,掩心中央大星。壬寅,掩昴。十 一月丁酉,犯昴。十二月丁卯,犯東井。己巳,犯輿鬼。戊 寅,犯房距星。」 又按《志》:「七月己亥,歲星退犯十二諸 國代星。」 又按《志》:「二月丙戌,熒惑犯東井。四月庚午, 犯輿鬼。癸酉,掩積尸。六月壬戌,犯軒轅左角,光相接。」

又按《志》:「六月己巳,填星犯井鉞。甲申犯東井。十月。」

甲申,退犯東井距星。 又按《志》:「九月庚寅,太白犯房。 乙巳,犯天江。十一月戊戌,犯壁壘陣。丁未,退犯井鉞。」

又按志「九月庚寅。太白晝見 。」 又按志「正月壬辰。」

「太白犯歲星。」 又按《志》,「八月庚午,景星見。」 又按《志》, 「正月辛卯,星出畢,大如盌,赤黃色,速行至天倉沒,明 燭地,尾跡炸烈而散,有聲如雷。四月辛未,星出氐,緩 行東南入濁沒。癸酉,星出婺女,至羽林軍沒。庚辰夜 漏盡,星出大角,西南行至濁沒,尾跡青白。癸未,星出 女床,東行至河鼓沒。乙酉,星出騎官,西南行至濁沒。 甲午」,星出天市東,如太白,向東速行,至河鼓沒,尾跡 赤黃。丙申,星出貫索,東北行,至北斗柄沒。辛亥,星出 天棓,西南行入天市,至宦者沒。六月己未,星出婁,東 北行,至濁沒。壬戌,星出天倉,東南行,至濁沒。辛巳,星 出天津,西南行至天市垣宦者沒。又有星出王良,至 土司空沒。癸酉,星出南斗,大如杯,行入濁。八月庚申, 星出東壁,東行入濁。丙寅,夜漏未上,星出虛,大如杯, 東南入濁。甲午,星出五車,至文昌沒。乙卯,星出天苑, 南行入濁。十月乙亥,星出軒轅星北斗魁旁沒,尾跡 赤黃。十一月壬辰,星出五車,至畢沒。十二月壬申,有 星出北河,至輿鬼沒。戊寅,星出弧矢,至南河沒。己卯, 夜漏未上,星出軫,至氐側沒。

嘉祐六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六年六月乙丑,太白晝見。壬申,歲 星晝見。」 按《天文志》:「閏八月辛丑,月犯鎮星。十一月 癸亥又犯。」 又按志:「正月丙午,月掩心大星。二月己 未,犯昴。三月己丑,犯東井。七月庚寅,掩心大星。辛卯, 犯天江。癸卯,犯昴。八月庚午,掩昴。癸酉,掩東井。九月 乙丑,犯昴。十月乙未,犯東井。十一月庚申,犯昴。」 又 按志:「八月丁巳,熒惑犯司怪。己巳入東井。閏八月癸 巳,犯天樽。十月乙亥,退犯五諸侯東壁。」 又按《志》:「七 月己亥,填星犯天樽。」 又按《志》:「六月乙卯,太白犯畢 距星。七月甲申,犯東井。庚寅犯天樽。甲辰,犯輿鬼距 星。八月甲子,犯軒轅大星。戊午犯靈臺北星。」 又按 《志》:「六月乙丑,太白晝見。」 又按《志》:「三月癸巳,熒惑犯 歲星,在營室。七月己丑,太白犯填星,躔井十二度。閏 八月己亥,太白犯辰星,在軫四度。」 又按《志》,「正月癸 丑、八月壬辰,景星俱見。」 又按《志》:「六月丁巳,星出天 市垣宦者側,沒於氐。己巳,星出天市垣車肆側,西南 行,至尾沒。七月乙酉,星出騰蛇,至危沒。其夜,又有星 出婁,大如杯,赤黃色,速行入羽林沒。丙戌,星」出天津, 至危沒,尾跡赤黃。庚寅,星出文昌,北行至濁沒。八月 丁巳,星出婁,東北速行至昴沒。戊辰,星出鉤陳,北行 入濁。己卯,星出天市垣北,東行入濁沒。丁卯,星出狼, 大如杯,至天社沒,明燭地,尾跡凝天,良久散。九月甲 寅,星出營室,西南行入濁。癸亥,星出柳,東行至翼沒。 十一月癸丑,星出東北維,去地五丈許,大如盌,向東 北緩行,入濁,尾跡青白。壬申,星出參旗,至濁沒。丙子, 星出狼,大如杯而赤黃,緩行至弧矢沒,有尾跡,明燭 地。十二月辛丑,星出《貫索》,如太白,東北速行,入天市, 至猴星沒,尾跡青白。

嘉祐七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七年五月戊午,太白晝見。六月丙子朔,歲星晝見。秋七月戊申,太白經天。冬十月乙未, 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三月乙卯,月犯軒轅右角。六 月己亥,犯天街。八月己卯,犯房距星。九月丙辰,犯軒 轅右角。十二月乙酉,犯井鉞。」 又按志:「三月乙卯,熒 惑犯輿鬼西北星。辛酉,犯鬼積尸。五月丙寅,犯靈臺。 六月壬午,入太微,不犯。」 又按志:「八月己丑,填星入 鬼。十一月乙巳,退犯輿鬼距星。」 又按《志》:「三月癸酉, 太白入東井。十一月乙巳,入氐。己未,犯西咸南星。癸 亥,犯罰。」 又按《志》:「六月丙子,歲星晝見。」 又按《志》:「五 月戊午,太白晝見。七月己酉,經天復見。十月乙未,晝 見。」 又按《志》:「正月庚申,太白犯歲星,在營室。六月丁 丑,太白犯熒惑,在翼一度半。」 又按《志》,「正月辛亥,景 星見。」 又按《志》,「正月乙亥,星出下台,至上台沒。二月 己卯,星出北河,大如杯,色赤黃,速行,沒於閣道側,有 尾跡,明燭地。壬辰,星出東井,如太白,至畢沒。」「四月庚 子,星出太微郎位,如太白,西南緩行,至張沒,尾跡赤 黃。六月丁丑,星出北落師門,南行入濁。」「七月」丁未,星 出牽牛,至南斗沒。又有星出《羽林軍》,至北落師門沒。 己酉,星出壁壘陣,如太白,向西速行,至敗臼沒,尾跡 赤黃。辛酉,星出天紀,西北,速行入濁。八月己卯,星出 文昌,至下台沒。乙未,星出天苑,南行入濁,尾跡赤黃。 己亥,星出天津,西南入濁。九月丙辰,星出土司空,東 南入濁。丁卯,星出東壁,大如杯,西行至虛沒,有尾跡, 赤黃,明燭地。十月丙子,星出昴,如太白,西北速行,至 「天大將軍」沒,尾跡赤黃。丁丑,星出大陵,如太白,南行 至天倉沒。庚寅,星出南河,至天社沒,明燭地。丁酉,星 出天廟南,入濁。己亥,星出參,如太白,西南行至天園 沒,尾跡青白。

嘉祐八年,英宗即位,星變。

按《宋史英宗本紀》,「八年四月嗣皇帝位。熒惑自七年 八月庚辰不見,命宰臣祈禳,至是月己丑見於東方。 秋七月癸亥歲星晝見。乙丑星大小數百,西流。」 按 《天文志》:「七月壬戌,月掩歲星。」 又按《志》:「二月庚辰,月 犯東井,庚寅犯房。三月丁未犯井鉞。六月癸未犯建。 七月庚戌又犯。八月甲戌犯房。己卯犯牽牛。辛卯犯 東井。」九月乙未又犯。十一月癸丑又犯。 又按志。「六 月癸酉,熒惑犯諸王。」八月戊戌犯輿鬼。辛丑犯積尸。 十二月甲申犯軒轅。 又按《志》。「七月癸亥,歲星晝見。」

又《按志》。「四月己丑。太白犯歲星。在胃。」 是日熒惑晨。

「見東方。」五月庚辰,熒惑犯歲星,在昴四度。 又按《志》, 「正月辛酉,景星見。」 又按《志》,「正月辛酉,星出軫,赤黃 色,東南速行,入庫樓沒。」「三月癸卯,星出匏瓜,東南至 危沒,赤黃色,有尾跡,明燭地。癸亥,星出文昌,北行入 濁,有尾跡,明燭地。又有星出傳舍,速行至北辰沒。」「五 月癸卯,星出天市垣宗人側,東南速行,至鱉星沒。」己 亥,星出招搖,赤黃色,行南向,入氐沒。七月乙丑,星數 百,縱橫西流。八月庚寅,星出閣道,東南速行,入濁沒。 甲子,星出上台,大如杯,赤黃色,向東速行,至下台沒。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