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第092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九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曆象彙編 第九十二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九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

 第九十二卷目錄

 旱災部彙考八

  明二孝宗弘治十五則 武宗正德十五則

     世宗嘉靖三十八則 穆宗隆慶三則

  神宗萬曆三十七則 熹宗天啟六則 愍帝

  崇禎十一則

庶徵典第九十二卷

旱災部彙考八 编辑

明二 编辑

孝宗弘治元年旱 编辑

按《陝西通志》,「弘治元年,略陽夏大旱,至冬人相食。」 按《浙江通志》,弘治元年,金華大旱。

按《湖廣通志》:「弘治元年,武昌、漢陽、辰州、常德、黃陂、德 安旱。荊州慈利、華容、安鄉大旱,人相食。」

弘治二年,旱。

按《湖廣通志》:「弘治二年夏,沔陽大旱。」

按《四川總志》:「弘治二年,綿竹大旱。」

弘治四年,旱。

按《浙江通志》:「弘治四年,武義大旱。」

按《湖廣通志》:「弘治四年五月,祁陽旱。」

弘治五年,旱。

按《明外史李東陽傳》:「弘治五年,旱災求言。東陽條摘 《孟子》七篇大義,附以時政得失,累數千言上之,帝稱 善。」

按《山東通志》:「弘治五年春正月,東昌府等處旱,大饑。 弘治六年,旱。」

按《大政紀》,「弘治六年三月,亢旱,求直言。」

按《明外史張悅傳》:「弘治六年夏,大旱,求言陳遵舊章, 卹小民,崇儉素,裁冗食,禁濫罰數事。又上修德」、「圖治 二疏,並嘉納。」

弘治七年,旱。

按《浙江通志》:「弘治七年,會稽、餘姚十月不雨,至次年 三月。」

弘治八年,旱。

按《大政紀》,「弘治八年七月,西北諸省大旱。」

按《山西通志》:「弘治八年春,潞州寧鄉大旱。」

按《潞安府志》:「弘治八年,春夏大旱,知州馬暾齋禱清 獄,斷刑茹素。庖人以乾腊進,揮去之,曰:『欺人能自欺 乎』?」乃出就外,是夕雨。

弘治十年旱。

按《山西通志》:「弘治十年,臨晉旱。」

弘治十一年,旱。

按《浙江通志》:「弘治十一年,台州、衢州大旱。」

按《江西通志》:「弘治十一年,袁州臨江旱。」

按《廣東通志》:「弘治十一年,興寧大旱。」

按《廣西通志》:「弘治十一年夏六月至八月無雨,大旱, 饑。」

弘治十二年,旱。

按《福建通志》:「弘治十二年,夏秋冬三時不雨,井塍溪 塘皆涸,是歲詔悉蠲田租。」

弘治十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弘治十三年,餘姚三月不雨至五月。 按《雲南通志》,弘治十三年,蒙自縣旱,明年復大旱。 弘治十四年旱。

按《福建通志》:「弘治十四年,大旱,無禾。」

弘治十五年,旱。

按《廣東通志》:「弘治十五年,旱。」

弘治十六年,旱。

按《大政紀》:「弘治十六年五月,京師大旱,兵部尚書劉 大夏引言兵政弊端,未能悉革,求退。上不允,令開具 弊端。大夏陳十事:一曰京軍苦於出錢供應,二曰營 軍困於私役做工,三曰江南軍以漕運破家,四曰江 北軍因京操失業,五曰漕運本難,而濫食者妄費不 稽,六曰養馬固苦,而私用者法禁不顧,七曰鎮守太 監貪婪特甚,八曰守備內臣占軍數多,九曰陞賞多 涉勢要,十曰禁衛苞苴公行。」上覽奏嘉納,命所司一 一行之。

按《浙江通志》:「弘治十六年,杭州大旱,斗米銀三錢; 弘治十七年,旱。」

按《明外史李東陽傳》:「弘治十七年,重建闕里廟成,奉 命往祭。還,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適遇亢旱。天津一路, 夏麥已枯,秋禾未種,輓舟者無完衣,荷鋤者有菜色。 盜賊縱橫,青州尢甚。南來人言,淮揚諸府,流亡載道, 掘胔而食。江南浙東方數千里,戶口消耗,軍伍空虛, 庫無旬日之儲,官缺累歲之俸,東南財賦所出,一歲」 之饑,已至於此。北地呰窳,素無積聚,今秋再歉,何以 堪之?事變之生,恐不可測。言及于斯,可為痛哭。 按《山東通志》:弘治十七年,武定州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九月。

按《山西通志》:「弘治十七年春,榆次、太谷、蒲州不雨。自 春至秋不雨,田禾枯死。秋田不種,赤地遍境,米價騰 涌,民食不足,有剝樹皮以充饑者,寧鄉亦饑。」

武宗正德元年旱 编辑

按《浙江通志》:「正德元年夏,餘姚、上虞大旱。」

按《江西通志》:「正德元年夏,瑞州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元年,黃州大旱。」

正德二年,旱。

按《陝西通志》:「正德二年大旱,民皆流移。」

按《湖廣通志》:「正德二年夏,衡陽旱。」

正德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正德三年,湖州、紹興、處州、金華、台州大 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三年,漢陽、德安、武昌、襄陽、黃州大 旱。」

正德四年,旱。

按《江西通志》:「正德四年,袁州臨江旱,民饑。」

按《湖廣通志》:「正德四年五月,武昌大旱,衡州、巴陵、臨 湘旱,武昌、漢陽、黃州、荊州旱,興國旱,寶慶大旱, 正德五年旱。」

按《大政紀》:正德五年六月,京師旱霾,大學士李東陽 疏弭災四事,不報。東陽因旱霾上疏曰:「近時威令大 行,中外悚懼。但霜雪之後必有陽春,雷電之後必有 甘雨,此天道所當法也。臣謹條上:一曰寬逃軍拐馬 之罪,二曰寬僉書職員之罪,三曰寬查盤糧草之罪, 四曰禁官校羅織之罪。」疏上,不報。

按《畿輔通志》:「正德五年夏五月,衡水大旱。」

按《四川總志》:「正德五年,威州旱。」

正德六年,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六年,興國大旱。」

正德七年,旱。

按《山西通志》:「正德七年,長子大旱。」

正德八年,旱。

按《江西通志》:「正德八年,南昌府大旱。」

按《福建通志》:「正德八年,旱。」

正德九年,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九年,棗陽旱。」

正德十年,旱。

按《大政紀》,「正德十年五月,風霾大旱。」

正德十一年,旱。

按《大政紀》,「正德十一年五月,大旱。」

按《山東通志》:「正德十一年秋七月,德平不雨。」

按《湖廣通志》:「正德十一年,靖州大旱。」

正德十二年,旱。

按《廣西通志》:「正德十二年,鬱林、興業大旱。」

正德十三年,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十三年秋,辰州大旱。」

正德十五年,旱。

按《浙江通志》:「正德十五年,餘杭旱,饑。」

正德十六年,旱。

按《浙江通志》:「正德十六年,杭州八月不雨至十二月。」

世宗嘉靖元年旱 编辑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元年久旱,即位日大雨霑足,頃 復開霽,觀者皆慶,為中興之兆。」

嘉靖二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二年五月,大旱。目:去冬不雪。入春風 霾連日,迨夏益甚,四方災變,奏報尤頻。帝憂之,敕大 小群臣同心匡輔,毋事虛文。時京師復有雷震城竿 之異,御史秦武上言:「陛下踐祚之初,盡釐先朝變亂 之章,復祖宗畫一之法矣。近日以來,漸肆更張,或以 養子而嗣閹豎之封,或以內臣而奪司寇之職。吏部 之銓除,阻撓既多;法司之律令,更易殆盡。敕自中出 而政府不得贊其辭;法以私行而六曹不得攄其志。 待臣之禮久衰,納諫之心愈怠。經筵則屢日告罷,祠 禱則不時修舉。修身齊家之德罔聞,狎刑䁥寵之行 已著。上違祖訓,下拂人情多矣。此天之所以屢示災 變也。」帝怒其狂率,切責之。南京給事中彭汝實亦上 言:「應天以實不以文,感人以誠不以跡。三王以還,莫 之能違也。邇者黃風黑霧,春旱冬雷,天變於上者屢 矣。地震泉竭,揚沙雨土,地變於下者屢矣。群小漸張, 盜賊公行,草妖木異,非時失節,人物之變亦屢矣。昔 人有言:『怒予之天,猶可為也;忘予之天,不可為也』。皇 上省災之誠,或足以」仰答天心矣。而行政之可適,用 人之可間,有不能無。燕閒虛費于女寵,腹心委託于 貂璫,二廖諸張乃得緩死,李隆、蘇縉猶得無恙;鎮撫 以報復而窘辱主事羅洪載,內豎攜私鹽而執解巡 檢程景貴、崔文,狐媚蓋群枉之赤幟;將輪狼貪,為戚 里之谿壑。凡若此者,皆不銳意修革,而望天意之回, 人心「之感,亦已難矣。」亦不報。初,太監李曇者,往來淮、

揚,聞舟攜私鹽鬻賣,巡檢程景貴率邏卒搜得之。曇
考證
怒,誣訴于東廠太監芮景賢,奏差官校逮繫景貴赴

京。而蔣輪者,興國太后之弟也,欲以其子榮奉安陸 廟祀,故汝實奏及之。九月,南畿大饑。是歲,北畿、山東、 河南、湖廣、江西俱旱,有災,而應天、蘇、松、淮、揚、徽、池等 一十四郡及徐、滁等州為甚,千里盡赤,殍殣載道,姦 盜因之蜂起。

按《永陵編年史》:「嘉靖二年九月,南畿十四郡及北畿、 山東、河南、湖廣、江西俱旱災,赤地千里,殍殣遍道盜 起。戶部孫交請留蘇松折兌銀粳白米,兩浙鹽價,滸 墅關鈔課,應天缺官薪皂贖鍰兼賑之。又請發太倉 銀二十萬,折漕米九十萬往賑,從之。」

按《湖廣通志》:「嘉靖二年,湖廣大旱,殍流無算。」

按《廣西通志》,嘉靖二年癸未,夏旱,命祈禱,雷雨而雹。 按《雲南通志》,嘉靖二年秋,騰衝旱。

嘉靖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三年,會稽、上虞、嵊縣大旱。」

按《雲南通志》:「嘉靖三年,元江元謀大旱。」

嘉靖五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五年,衢州、溫州、台州、諸暨、新昌、縉 雲、松陽大旱。」

按《江西通志》:「嘉靖五年正月,九江府赤氣見。是年十 三府大旱。」

按《福建通志》:「嘉靖五年夏,大旱,知府汪文盛奏蠲租 賦。永春五月不雨,七月十七日,忽有物如西瓜,從天 而下,流轉於地,有聲如雷,不甚烈,民駭不識,須臾火 發聲震,眾皆昏眩仆地,有震死者,既而雨下如注。 嘉靖六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六年,處州大旱。」

嘉靖七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七年五月,北畿、山東、河南、山西、陝西 大旱。帝以災異頻仍,敕群臣同加修省,直言得失。又 諭輔臣曰:「卿等亦各盡言,仰體朕懷,俯省己過。」於是 言者頗眾,不見采納。大學士楊一清上言:「諸臣條奏, 固多節財省費、與民休息之意,亦有拾陳言者祇充 故事,立奇論者有礙措置。間有卹民數事,又且報罷。」 是皇上應天以實,而群臣之應詔以文也。臣竊謂今 日之務,在省事,不在多事;在守法,不在變法;在安靜, 不在紛更;在寬厚,不在煩苛。昔人有告其君曰:「為國 有不足懼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天象屢變,小 人訛言,山川崩竭,水旱蝗蟲,不足懼也。賢士藏匿,四 民遷業,上下相循,廉恥道消,毀譽失」真,直言不聞,深 可畏也。以為不足懼者,非真不足懼矣。知其可懼而 修德弭之,則轉禍為福。深可畏者,則以其變無形而 禍甚烈,勢若緩而伏最深。今日之弊,實恐墮此。臣舉 其急且要者,曰舉賢才以充任使,曰收人心以固邦 本,曰求直言以防壅蔽而已。釋幽拔滯而登之要途, 任賢位能,勿拘常格,「則賢才可致。蠲夏稅,踏秋傷,停 徵常賦,省額外之征,則民難紓。弘量霽威,取善而包 荒未善,則直言日聞,天休滋至,庶幾在此。」帝嘉納之, 降旨曰:「覽奏具見忠愛。舉賢才,固邦本,二者誠為急 務,吏戶二部即查照議處以聞。科道官以言為職,今 後一切利弊,務據實直言,不得浮謬,朕當釆納施行。」 按《陝西通志》。嘉靖七年五月,「陝西大旱,人相食,餓死 無數。」

按《湖廣通志》:「嘉靖七年,沔陽、漢陽、保康大旱,襄陽大 旱,饑人相食。御史張綠繪饑民十圖以獻,請內帑數 萬緡賑濟。」

按《四川總志》:「嘉靖七年夏秋,全蜀大旱。」

嘉靖八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八年二月不雨。帝雩禱不應,因製《自 咎說》示群臣,使咸加警惕。」

按《浙江通志》:「嘉靖八年,處州旱。」

嘉靖十一年旱。

按《山西通志》,「嘉靖十一年,平陽州縣大旱,民多流亡。」 按《陝西通志》,嘉靖十一年,慶陽大旱,天黃三日。 按《湖廣通志》,嘉靖十一年,荊州旱,自正月不雨至于 五月。

嘉靖十二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十二年春二月,不雨,上祈禱不 應,因製《自咎說》示群臣,使知儆惕。」

按《盛京通志》:「嘉靖十二年,河西大旱。」

按《山西通志》:「嘉靖十二年,吉州翼城、猗氏旱。」

嘉靖十三年,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十三年,武昌大旱。」

嘉靖十四年,旱。

按《江南通志》:「嘉靖十四年,睢河竭。」

按《江西通志》,「嘉靖十四年,臨江府大旱,次年又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十四年,蘄水大旱。

嘉靖十五年,旱。

按《福建通志》:「嘉靖十五年,旱。」

按《廣東通志》:「嘉靖十五年,廣州、肇慶、南雄、韶州大旱嘉靖十六年,旱。」

按《福建通志》:「嘉靖十六年,旱,饑。」

嘉靖十七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十七年夏四月,南北畿、山東、陝西、福 建、湖廣大旱,戶部上言,「各處饑民流聚京師,宜令大 興、宛平二縣分地查覈,錄名呈部,人給太倉羡米三 斗,責令還籍。」給事中曾烻等上言,「諸路俱有旱災,而 順天、永平為甚。饑民聞有大役,匍匐就工,乃今餓死 城隅,日數千人,通會河側,屍骸枕藉。乞急發內帑救 卹,及行各處多方賑貸。」從之。

按《湖廣通志》:「嘉靖十七年,漢陽大旱。」

嘉靖十八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十八年,杭州二月不雨,至六月,井 泉皆竭。」

按《湖廣通志》:「嘉靖十八年七月,襄陽穀城大旱。 嘉靖十九年旱。」

按《明外史楊爵傳》:「爵擢御史,歲頻旱,帝日夕建齋醮, 修電壇,屢興工作,經年不視朝,而太僕卿楊最復諫 死。嘉靖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學士夏言,尚書嚴嵩,侍 郎溫仁和、張邦奇、孫承恩、張潮,詹事陸深等作頌稱 賀。爵撫膺太息,中宵不能寐。踰月,乃上疏極諫曰:『今 天下大勢,如人衰病已極,內而腹心,外而百骸,莫不』」 受患。即欲拯之無措手,地方且奔競成俗,賕賂公行。 遇災變而不憂,非祥瑞而稱賀。讒諂面諛,流為欺罔。 士風人心,於此頹壞,而國之所恃以為國者,掃地盡 矣。以危為安,以菑為利,諍臣拂士日益遠,而快情恣 意之事,無敢齟齬於其間。此天下大憂也。去年自夏 入秋,恆暘不雨。畿輔千里,已無秋禾。既而一冬無雪, 元日微雪即止。民失所望,憂旱之心,遠近相同。此正 撤樂減膳憂懼不寧之時。而輔臣言等方以為符瑞 而稱頌之,欺天罔人,不已甚乎!

按《湖廣通志》:「嘉靖十九年,德安冬不雨,至於明年四 月。」

按《貴州通志》:「嘉靖十九年,石阡旱。」

嘉靖二十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二十年,畿內旱蝗,議發帑金賑 之。」

按《貴州通志》:「嘉靖二十年,石阡旱。」

嘉靖二十一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二十一年,處州旱。」

嘉靖二十二年,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二十二年,郴夏旱。」

按《廣東通志》:「嘉靖二十二年秋,興寧大旱,八月不雨, 至於明年五月。」

嘉靖二十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二十三年,嘉興、紹興、衢州大旱。」 按《江西通志》,嘉靖二十三年,十三府旱,大饑。

按《湖廣通志》:「嘉靖二十三年五月至於九月不雨,漢 陽、灃州、沔陽、石門、黃岡、黃梅大旱,安陸旱。」

嘉靖二十四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二十四年,嘉興、湖州、紹興、台州大 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二十四年,武昌大旱,地震。」

按《福建通志》:「嘉靖二十三年、二十四年,相繼大旱,民 饑死載路。」

嘉靖二十六年,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二十六年,辰州大旱。」

嘉靖二十九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二十九年,處州大旱。」

嘉靖三十年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三十年,辰州旱。」

嘉靖三十一年,旱。

按《江西通志》:「嘉靖三十一年,南昌旱,民饑。」

嘉靖三十二年,旱。

按《陝西通志》:「嘉靖三十二年,大旱,民移褒城。」

嘉靖三十三年,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三十三年,平江、黃陂、蘄水大旱。 嘉靖三十五年,旱。」

按《雲南通志》:「嘉靖三十五年,順寧正月至五月不雨, 景東二月至六月不雨。」

嘉靖三十六年,旱。

按《山西通志》:「嘉靖三十六年,平遙大旱。」

嘉靖三十七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大雩乃雨。時久旱,禾 欲立槁,帝命齋祀高元,忽雷電交至,澍雨霑足,群臣 表賀。」

按《山西通志》:「嘉靖三十七年,平陸旱,自夏至秋不雨, 次年夏又不雨。」

嘉靖三十八年,旱。

按《雲南通志》,嘉靖三十八年,雲南縣大旱,減其租稅。 嘉靖三十九年旱按《山東通志》,嘉靖三十九年三月三日晡時,有赤氣 自西北來,晝暝如夜。秋,大旱,民轉徙。

按《廣東通志》:「嘉靖三十九年秋,大旱。」

嘉靖四十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四十年二月,京師不雨,帝禱雷壇得 雨,群臣表賀。」

嘉靖四十一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四十一年夏四月,不雨,帝諭輔臣祈 雨。」

按《山西通志》:「嘉靖四十一年,平陸旱,春夏無麥,流移 載道。」

按《河南通志》:「嘉靖四十一年,偃師夏大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四十一年,江陵旱。」

嘉靖四十二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四十二年夏六月,不雨,帝禱雷壇得 之,群臣表賀。」

按《湖廣通志》:「嘉靖四十二年秋,孝感大旱。」

嘉靖四十三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四十三年三月不雨,四月大雩。帝以 久旱,大雩于郊廟社稷及各壇殿,久之得雨,群臣表 賀。十一月旱,風霾。大計京師,鄢懋卿削籍。時旱暵經 時,風霾示異,從言官之請,大計兩京群工,四品以上 自劾,聽去留。於是懋卿穢跡著矣,猶得倖脫。南京御 史林潤上言:「懋卿自蔑憲典,罔法行私,所過郡縣,掊 剋無遺。一運司取十萬兩,黷貨無厭,為罪一也。商民 王鏊、吳章被訟,公行苞苴千有餘兩,大喪名節,為罪 二也。恫喝淮揚巡撫劉景韶,筵金巨萬,始得驩顏往 謁皇陵,攜領俳優爨役,糜費無極,反道悖禮,為罪三 也。輘轢有司,暴虐百姓,箠死場官姚佩、廚夫蔡經,而 平民斃杖下者二十二人,殘忍酷毒,為罪四也。北直、 山東饑莩枕藉。揚州水災,剝削流竄,而勢必取盈,無 名派擾,去歲鹽盜幾聚為亂,動搖國本,斲喪元氣,為 罪五也。乞將懋卿速賜罷黜,庶民怨消而士論快耳。」 章下吏部覆奏,從之。南北商民歡舞於道。

按《續文獻通考》:四十三年,因旱乃於正月二十七日 致齋禱雨。先是傳諭徐階等曰:「今日風沙又作,必嚴 祈禱。今旱固未必如前歲,而黃霾土雨,災疫或過之, 擬所舉行勿怠。」遂有是禱。已而又傳諭云:「恰纔我樹 幡竿微雷,安水缸雨零未移時,大霾赤黃,異於前日, 祈祐可緩乎?朝天宮等處,宜分遣官陪告行禮。」遂以 五府、六部正官輪至。四月七日,吏部尚書嚴訥奏云: 「河間等縣聞已得雨。」初十日,大學士徐階、成國公朱 希忠等率群臣上表稱賀,雲雨應期。上喜批答:「天慈 垂鑒,大澤應祈,朕心感仰。」

按《山西通志》:「嘉靖四十三年,永和旱。」

按《雲南通志》:「嘉靖四十三年,楚雄旱。」

嘉靖四十四年,旱。

按《山西通志》:「嘉靖四十四年,太平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四十四年,歸州大旱。」

嘉靖四十五年,旱。

按《福建通志》:「嘉靖四十五年,秋冬大旱,晚禾無收。」

穆宗隆慶元年旱 编辑

按《雲南通志》:「隆慶元年,雲南縣旱。」

隆慶二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隆慶二年六月,浙江、福建、四川、陝西、 淮安、鳳陽等處大旱。」

按《山西通志》,「隆慶二年,臨汾、太平、岳陽、蒲縣、朔城大 旱。」

按《浙江通志》,隆慶二年,金華五月至八月不雨。 按《江西通志》,隆慶二年,南昌撫州旱,民饑。

隆慶六年,旱。

按《陝西通志》:「隆慶六年,延安大旱,饑,人相食。」

神宗萬曆元年旱 编辑

按《山東通志》:「萬曆元年大旱,七月始雨。」

按《浙江通志》:「萬曆元年,處州旱。」

按《湖廣通志》:「萬曆元年,咸寧廣濟大旱。」

萬曆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三年,衢州、處州、金華、海鹽大旱。」 按《廣西通志》,「萬曆三年,懷集縣大旱,民饑。」

萬曆四年,旱。

按《雲南通志》:「萬曆四年,廣西府春夏不雨。」

萬曆五年,旱。

按《雲南通志》:「萬曆五年,臨安春夏不雨,斗米三錢,民 多殍」

萬曆六年,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六年,候官懷安秋大旱。」

萬曆七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七年六月,岳陽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七年正月不雨,大旱。量田大旱。 萬曆九年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九年,台州旱,蝗萬曆十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十年,聞喜大旱。」

按《陝西通志》,「萬曆十年,西安臨慶皆大旱,人相食。」 按《湖廣通志》,「萬曆十年,德安大旱。」

萬曆十一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十一年,廣陵河竭。壺流河竭,自辰 至未始流。」

萬曆十二年,旱。

按《廣西通志》:「萬曆十二年秋,梧州大旱,蠲免蒼梧災 米。」

萬曆十三年,旱。

按《陝西通志》:「萬曆十三年夏,廣靈旱,詔免租十之七。 平陽州縣大旱。」

萬曆十四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十四年,大旱荒,死者相枕,道官賑 濟。」

按《河南通志》:「萬曆十四年,衛輝大旱。」

按《陝西通志》:「萬曆十四年,陝西大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十四年,旱,大無禾。」

萬曆十五年,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十五年,旱,大無禾。」

萬曆十六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十六年,蘇松等處大旱。」

按《江西通志》:「萬曆十六年,九江府旱。」

按《湖廣通志》:「萬曆十六年,沔陽、漢陽、黃州郡縣皆大 旱。」

按《雲南通志》:「萬曆十六年,楚雄旱。」

萬曆十七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十七年,蘇松又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十七年,安邑大旱。」

按《江西通志》:「萬曆十七年春,撫州、建昌、袁州、臨江、瑞 州,五月不雨,大饑。」

按《湖廣通志》:「萬曆十七年,黃州郡縣復大旱。」

按《興化縣志》:「萬曆十七年、十八年,大旱,下河茭葑之 田,盡成赤地,有黑鼠無數豗。」葑中食其根,經野燒, 並為灰土。不耕而墾者,十得其一二。見舊志揚州興化 漕堤決。

萬曆十八年,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十八年,台州大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十八年正月不雨至秋八月。 按《雲南通志》。萬曆十八年,澂江旱。

萬曆十九年,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十九年夏,大旱。」

按《雲南通志》:「萬曆十九年,澂江旱,民饑。」

萬曆二十一年,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二十一年,樂清旱,饑。」

按《貴州通志》:「萬曆二十一年,永寧旱。」

萬曆二十二年,旱。

按《廣西通志》:「萬曆二十二年,懷集縣秋旱。」

萬曆二十三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二十三年,臨晉大旱。」

按《廣西通志》:「萬曆二十三年秋,旱。」

萬曆二十四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二十四年閏八月,浙江巡撫劉 元霖奏,杭、嘉、湖三府自五月以來,旱魃為虐,禾苗失 種,秋成無望。」

按《山西通志》:「萬曆二十四年夏,臨汾大旱。」

按《廣東通志》:「萬曆二十四年,雷州大旱,赤地千里。 萬曆二十六年,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二十六年,紹興、衢州、金華、台州大 旱。」

萬曆二十七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二十七年春,臨汾、襄陵、太平、汾西、 沁州大旱。」

萬曆二十八年,旱。

按《雲南通志》:「萬曆二十八年秋,尋甸旱,民饑。」

萬曆二十九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二十九年五月初六日,禮部奏, 二月至今,畿輔內外半年不雨,土脈焦枯,河井乾涸, 二麥盡槁。巡撫何爾健奏,阜平縣丈水洞礦夫張世 誠饑,將自己六歲小兒殺死煮食,請自五月初六日 為始,仍各青衣角帶,於本衙辦事。宿歇致齋,益加乾 惕。諸司照例停刑,禁屠五日。遣官恭詣天地、社稷、山 川、風雲雷雨等壇、黑龍潭廟。祝文祭品,行各該衙門 撰述備辦,仍行順天府官督率所屬于應祀神廟,竭 誠祈禱。」奉旨:「今歲旱暵異常,雨澤未澍。朕在宮中密 禱,夙夜惶惶。依擬著百官再加修省,務祈感格。」祭告 南郊遣徐文璧,北郊侯陳良弼,山川尚書李戴,社稷 尚書陳渠,風雲雷雨等壇侍郎馮琦,黑龍潭廟真人 張國祥。各竭虔行禮。仍行順天府官率屬祈禱 按《湖廣通志》。萬曆二十九年。京房大旱按《雲南通志》。萬曆二十九年。省城夏秋不雨。民大饑。 澂江自二月至六月不雨。

按《貴州通志》:「萬曆二十九年夏四月,不雨。」

萬曆三十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三十三年,嘉興大旱,台州旱蝗。 萬曆三十四年,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三十四年,嘉興大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三十四年,興化府大旱,斗米二百 錢,詔免田租十之一。」

萬曆三十五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三十五年夏,臨汾、夏縣、平陸等旱。」 萬曆三十七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三十七年夏四月,省鼓樓瓦獸吐 煙。是月初十日,鼓樓瓦獸吐煙。占主旱。四月至次年 五月不雨。省郡及平陽屬汾遼沁大饑,發內帑銀五 萬,臨清、通州倉米四萬,遣使賑濟。省城二年火凡四 見。

按《河南通志》:「萬曆三十七年,懷慶大旱。」

按《陝西通志》:「萬曆三十七年,延安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三十七年,台州連旱,井泉皆竭。」 按《湖廣通志》,萬曆三十七年,沔陽大旱。

萬曆三十八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三十八年夏省屬平陽屬汾遼沁 旱災,俱議賑濟。」

按《雲南通志》:「萬曆三十八年夏,省城大旱。」

萬曆三十九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三十九年夏,平陽三十四州縣旱, 蠲免秋夏稅。」

按《浙江通志》:「萬曆三十九年,台州正月至五月不雨, 六月始插苗。」

萬曆四十一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四十一年秋,蒲州、臨晉、猗氏、滎河、 萬泉、安邑、平陸、蒲縣大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四十一年秋,大旱。」

萬曆四十二年,旱。

按《湖廣通志》:「萬曆四十二年,黃州大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四十二年,羅源縣大旱。」

萬曆四十三年,旱。

按《山東通志》:「萬曆四十三年,大旱,饑,人相食。」

按《山西通志》:「萬曆四十三年春,廣昌旱,自春至夏不 雨。」

按《浙江通志》:「萬曆四十三年,衢州旱災。」

按《福建通志》:「萬曆四十三年夏,旱。」

按《雲南通志》:「萬曆四十三年夏,省城大旱。」

萬曆四十四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四十四年夏六月,文水、蒲州、安邑、 聞喜、稷山、猗氏、萬泉旱,春夏不雨。」

萬曆四十五年,旱。

按《江南通志》:「萬曆四十五年,呂梁洪水乾」

按《湖廣通志》:「萬曆四十五年,黃安大旱。」

萬曆四十六年,旱。

按《湖廣通志》:「萬曆四十六年,黃安大旱。」

按《廣西通志》,「萬曆四十六年夏六月,茶城縣諸溪不 雨而漲。伸家廖洞傳有龍鬥,日夜不休,山水若決,率 皆泥淖。」

按《廣西通志》:「萬曆四十六年,全省大旱,民饑,南寧尤 甚,死者白骨疊丘。」

熹宗天啟元年旱 编辑

按《雲南通志》:「天啟元年,省自城正月不雨至六月,米 價騰踊,新興十八寨,彌勒大旱。」

天啟二年,旱。

按《湖廣通志》:「天啟二年七月,鄖陽旱。」

天啟三年,旱。

按《江西通志》:「天啟三年,吉安府旱,饑。」

天啟四年,旱。

按《山西通志》,「天啟四年,靜樂大旱,自春至夏不雨。」 按《廣西通志》,天啟四年甲子,陽朔縣旱,饑民變。 天啟五年旱。

按《山西通志》:「天啟五年夏六月,文水不雨。」

按《浙江通志》:「天啟五年,紹興大旱。」

天啟六年,旱。

按《陝西通志》:「天啟六年,富平旱。」

愍帝崇禎元年旱 编辑

按《畿輔通志》:「崇禎元年,保定府大旱。」

按《山西通志》,崇禎元年秋,太平、隰州、永和、蒲州旱。 按《湖廣通志》,崇禎元年,鄖陽旱。

按《廣西通志》:「崇禎元年,懷集秋,旱。」

崇禎二年,旱。

按《陝西通志》:「崇禎二年,米脂大旱。」

崇禎五年,旱。

按《浙江通志》:「崇禎五年,遂昌大旱,自七月不雨至次年二月。」

崇禎六年,旱。

按《山西通志》:「崇禎六年秋,太平、蒲縣、安邑、隰州、汾西、 蒲州大旱。」

按《陝西通志》:「崇禎六年,西安旱,饑,餓莩遍塗米脂。大 旱,斗米千錢,人相食。」

崇禎八年,旱。

按《山西通志》:「崇禎八年,稷山垣曲旱。」

崇禎九年,旱。

按《山西通志》:「崇禎九年夏,安邑大旱。」

按《吳縣志》:「崇禎九年夏,大旱。」

按《浙江通志》:「崇禎九年,金華、新昌、嵊縣大旱。」

崇禎十一年,旱。

按《吳縣志》:「崇禎十一年秋,旱。」

崇禎十二年,旱。

按《潞安府志》:「崇禎十二年冬,無雪。」

按《湖廣通志》:「崇禎十二年,鍾祥旱。」

崇禎十三年,旱。

按《山東通志》:「崇禎十三年,連歲大旱,天下大饑,人相 食,盜賊破城邑。」

按《浙江通志》:「崇禎十三年,嘉興、紹興旱,蝗,諸暨夏旱。 崇禎十五年旱。」

按《浙江通志》:「崇禎十五年,寧波旱。」

崇禎十六年,旱。

按《浙江通志》:「崇禎十六年,寧波旱,饑。」

按:《雲南通志》:「崇禎十六年夏,武定大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