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第128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一百二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曆象彙編 第一百二十八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一百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

 第一百二十八卷目錄

 水災部彙考六

  宋二高宗建炎一則 紹興十四則 孝宗隆興二則 乾道八則 淳熙十四則 光

  宗紹熙四則 寧宗慶元五則 嘉泰三則 開禧三則 嘉定十三則 理宗寶慶一則

  紹定二則 端平一則 嘉熙二則 淳祐六則 寶祐三則 開慶一則 景定二則 度

  宗咸淳四則

  金太宗天會一則 熙宗天眷一則 世宗大定八則 章宗明昌二則 宣宗貞祐一則

    興定一則 哀宗天興一則

  元一世祖至元二十五則 成宗元貞二則 大德十一則

庶徵典第一百二十八卷

水災部彙考六 编辑

宋二 编辑

高宗建炎二年春東南郡國水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紹興二年大水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紹興二年閏月, 徽、嚴州水害稼。

紹興三年,大水。

按:《宋史高宗本紀》,「三年七月丙子,泉州水溢,壞城。」 紹興五年秋,西川郡國水。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紹興六年,大水。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六年冬,饒州雨 水,壞城四百餘丈。」

紹興十四年,大水。

按《宋史高宗本紀》,十四年五月「丙寅,婺州大水。是月 嚴、信、衢、建四州大水。」六月乙未,振江浙、福建被水之 民。 按《五行志》,十四年五月「乙丑,蘭溪縣巿中夜水 暴至。死者萬餘人。」

紹興十六年,江溢。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六年潼川府 東南江溢,水入城,浸民廬。」

紹興十八年,大水。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八年八月,紹 興府明婺州水。

紹興二十三年,大水。

按《宋史高宗本紀》,二十三年「六月己卯,潼川大水。秋 七月壬辰,寬理平江府、湖、秀二州被水民夏稅。九月 甲午,振潼川被水州縣,仍蠲其賦」 按《五行志》:二十 三年,「金堂縣大水,宣州大水,其流泛溢至太平州。七 月,光澤縣大雨,溪流暴湧,平地高十餘丈,人避不及 者皆溺,半時即平。」

紹興二十七年,大水。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七年,鎮江、 建康、紹興府、真、太平、池、江、洪、鄂州、漢陽軍大水。 紹興二十八年,大水。

按《宋史高宗本紀》,二十八年八月「己丑,檢放風水災 傷州縣苗稅,仍振貸饑民。」九月癸未,蠲平江、紹興、湖 州被水民逋賦 按《五行志》:二十八年六月「丙申,興、 利二州及大安軍大雨,水流民廬,壞橋棧,死者甚眾。 九月,江東、淮南數郡水,浙東西沿江海郡縣大風水, 紹興府、湖、常、秀、潤為甚。」

紹興二十九年,大水。

按《宋史高宗本紀》,二十九年秋七月戊戌,「福州大水」 按《五行志》,二十九年七月「戊戌,福州水入城,閩、候 官、懷安三縣壞田廬舍,官吏不以聞,憲臣樊光遠坐 黜。」

紹興三十年,大水。

按《宋史高宗本紀》:「三十年五月辛卯,臨安、於潛、安吉 三縣大水。」

紹興三十一年,大水。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十一年八月, 「建始縣大水,流民廬,死者甚眾。」

紹興三十二年,淮溢,山水暴涌。

按《宋史高宗本紀》。三十二年四月,「淮水暴溢數百里。 漂沒廬舍人畜。死者甚眾。」 按《五行志》,三十二年六 月,「浙西郡縣山涌暴水。漂民舍。壞田覆舟。」

孝宗隆興元年大水 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隆興元年,兩浙大水,江東大水,悉 蠲其租。」 按《五行志》:「隆興元年八月,浙東西州縣大 風水,紹興、平江府、湖州及崇德縣為甚。」

隆興二年大水按《宋史孝宗本紀》,二年六月丁丑,賑江東兩淮被水 貧民。八月辛巳,詔振淮東被水州縣 按《五行志》,二 年七月,平江、鎮江、建康、寧國府、湖常秀池、太平、廬和 光州、江陰、廣德、壽春無為軍、淮東郡皆大水,浸城郭, 壞廬舍圩田軍壘。操舟行巿者累日,人溺死甚眾。越 月,積陰苦雨,水患益甚,淮東有流民。

乾道元年大水 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乾道元年六月, 常、湖州水壞圩田。」

乾道二年,大水,海溢。

按《宋史孝宗本紀》,「二年八月丁亥,溫州大水。九月辛 亥,遣官按視溫州水災,賑貧民。」 按《五行志》:「二年八 月丁亥,溫州大風,海溢,漂民廬舍鹽場,龍興朔寺覆 舟,溺死二萬餘人,江濱胔骼尚七千餘。」

乾道三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三年六月辛卯,振泉州水災。是歲 兩浙水,振之 按《五行志》,「三年六月,廬、舒、蘄州水壞 苗稼,漂人畜。七月己酉,臨安府天目山湧,暴水決臨 安縣五鄉民廬二百八十餘家,人多溺死。」八月,湖、秀 州上虞縣水壞民田廬。時積潦至于九月,禾稼皆腐。 江東山水溢,江西諸郡水,隆興府四縣為甚。

乾道四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四年秋七月癸亥,徽州大水。辛未, 衢州大水。」 按《五行志》,「四年七月壬戌,衢州大水,敗 城三百餘丈,漂民廬孳牧,壞禾稼,諸暨縣大水害稼, 江寧、建康府水。」是歲饒信亦水。

乾道五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五年冬十月戊子,振溫、台二州被 水貧民。 按《五行志》,「五年七月丁巳,建寧府瑞應場 大漈、山棗等山,暴水湧出,漂民廬,溺死甚眾。是歲夏 秋,溫、台州凡三大風,水漂民廬,壞田稼,人畜溺死者 甚眾,黃巖縣為甚,郡守王之望、陳巖肖不以聞,皆黜 削。」

乾道六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六年,兩浙、江東西、福建水。」 按《五 行志》:「六年五月,平江、建康、寧國府、溫、湖、秀、太平州、廣 德軍及江西郡大水,江東城市有深丈餘者,漂民廬, 湮田稼,潰圩堤,人多流徙。」

乾道八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八年四川水。」 按《五行志》,「八年五 月,贛州、南安軍山水暴發,及隆興府、吉筠州、臨江軍 皆大雨水,漂民廬,壞城郭,潰田害稼。六月壬寅,四川 郡縣大雨水,嘉眉邛屬州、永康軍及金堂縣尢甚,漂 民廬,決田畝。」

乾道九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九年五月戊午, 建康、隆興府、嚴、吉、饒信、池、太平州、廣德軍水漂民居, 壞圩湮田,分水縣沙塞四百餘畝,采石流民多渡江。 六月,湖北郡縣水。」

淳熙元年江潮溢 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淳熙元年七月 壬寅、癸卯,錢塘大風濤,決臨安府江隄一千六百六 十餘丈,漂民居六百三十餘家,仁和縣瀕江二鄉壞 田圃。」

淳熙二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淳熙二年九月乙酉,振恤淮南被 水州縣。」

淳熙三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三年,紹興府、台、婺州水,振之 按 《五行志》:「三年八月辛巳,台州大風雨,至于壬午,海濤 溪流合激為大水,決江岸,壞民廬,溺死者甚眾。癸未, 行都大雨,水壞德勝,江漲北新三橋及錢塘、餘杭、仁 和縣田,流入湖,秀州害稼。浙東西、江東郡縣多水,婺 州會稽、嵊、廣德軍、建平三縣尢甚。」

淳熙四年,大水,江溢。

按《宋史孝宗本紀》,四年劍州水,振之 按《五行志》,「四 年五月庚子,建寧府福南劎州大雨水,至于壬寅,漂 民廬數千家。己亥夜,錢塘江濤大溢,敗臨安府隄八 十餘丈。庚子又敗隄百餘丈。明州瀕海大風海濤,敗 定海縣隄二千五百餘丈。鄞縣隄五千一百餘丈,漂 沒民田。九月丁酉戊戌,大風雨駕海濤,敗錢塘縣隄 三」百餘丈。餘姚縣溺死四十餘人,敗隄二千五百六 十餘丈,敗上虞縣隄及梁湖堰及運河岸。定海縣敗 隄二千五百餘丈,鄞縣敗隄五千一百餘丈。

淳熙五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五年六月戊辰, 古田縣大水漂民廬,圮縣治巿橋。閏月己亥,階州水 壞城郭。乙巳,興化軍及福清縣及海口鎮大水漂民 廬、官舍、倉庫,溺死者甚眾。」

淳熙六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六年,溫、台州水。」 按《五行志》:「六年
考證
夏,衢州水。秋,寧國府溫、台、湖、秀太平州水壞圩田,樂

清縣溺死者百餘人。」

淳熙七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七年五月,袁州分宜縣大水,蠲其 稅。」

淳熙八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八年七月壬辰,嚴州大水,漂沒民 居萬九千五百四十餘家,壘舍六百八十餘區。紹興 府大水,五縣漂浸民居八萬三千餘家,田稼盡腐,漁 浦敗隄五百餘丈,新林敗隄通運河。」是歲,徽、江二州 亦水。

淳熙十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十年,福、漳、台、信、吉州水。」 按《五行 志》,「十年五月辛巳,信州大水入城,沈廬舍市井。襄陽 府大水,漂民廬舍,蓋藏為空。」江東、浙東數郡亦水。八 月辛酉,雷州大風,激海濤,沒瀕海民舍,死者甚眾。九 月乙丑,福、潭州大風雨,水暴至。長溪、寧德縣瀕溪聚 落、廬舍人舟皆漂入海,漳城半浸沒八百九十餘家。 丁卯,吉州龍泉縣大水,漂民廬,壞田畝,溺死者眾。 淳熙十一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十一年秋七月癸丑,以浙西、江東 水,禁諸州遏糴。是歲,江東、浙西諸州水」 按《五行志》: 「十一年四月,和州水,湮民廬,壞圩田。五月丙申,階州 白江水溢,決隄圮城,浸民廬、壘舍、祠廟、寺觀甚多。建 康府、太平州水。六月甲申,處州龍泉縣大雨,水暴出, 浸民巿舍,壞杠梁匯田,害稼。七月壬辰,明州大風雨, 山」水暴出,浸民市圮、民廬舍,覆舟殺人。

淳熙十二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十二年九月「丙戌,詔恤湖州、台州 被水之災。」 按《五行志》:「十二年六月,婺州及富陽縣 皆水浸民廬舍,害田稼。八月戊寅,安吉縣暴水,發棗 園村,漂廬舍寺觀,壞田稼殆盡,溺死者千餘人。郡守 劉藻不以聞,坐黜。」是歲,鄂州是夏徂冬,水浸民廬。九 月,台州水。

淳熙十四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四年三月辛 未,汀州水漂百餘家,軍壘六十餘區。」

淳熙十五年,大水。

按《宋史孝宗本紀》,十五年,江西、湖北、兩淮、建寧府、徽 州水。五月己未,祁門縣大水。 按《五行志》:「十五年五 月,淮甸大雨水,淮水溢廬舍,濠、楚州、無為、安豐、高郵、 盱眙軍皆漂廬舍、田稼,廬州城圮荊江溢。鄂州大水, 漂軍民壘舍三千餘。」江陵、常德、德安府、復、岳、澧州、漢 陽軍水。戊午,祁門縣群山暴匯為大水,漂田禾、廬舍、 冢墓、桑麻、人畜什六七,浮胔甚眾,餘害及浮梁縣。六 月,建寧、隆興府、袁、撫州、臨江軍水,圮民廬。七月,黃巖 縣水敗田,瀦《番易》湖,溢番易縣,漂民舍、田稼,有流徙 者。

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大水。

按《宋史光宗本紀》,十六年二月即位。「五月丙申,常德 府、辰、沅、靖州大水入其郛。閏五月己卯,階州大水入 其郛。六月庚寅,鎮江大水入其郛。」 按《五行志》,十六 年四月「甲戌,紹興府新昌縣山水暴作,害稼湮田,漂 民廬。五月丙辰,沅、靖州山水暴溢至辰州,常德府城 沒一丈五尺。漂民廬舍。汀州大水。浸民廬千五百餘 家。」溺死三千人。分宜縣水。丁巳,階州白江水溢,浸城 市民廬。六月庚寅,鎮江府大雨水五日,浸軍民壘舍 三千餘。辛卯,潼川府東南二江溢,決隄,毀橋,浸民廬。 涪城、中江、射洪、通泉、郪縣沒田廬。

光宗紹熙二年大水 编辑

按《宋史光宗本紀》,「紹熙二年五月己酉朔,福州水。己 巳,潼川、崇慶二府,大安、石泉、淮安三軍,興、利、果、合、綿、 漢六州大水。秋七月己巳,興州大水,漂沒數千家。」是 歲,建寧府、汀州水。 按《五行志》,「紹熙二年三月,寧化 縣連水,漂廬舍田畝,溺死二十餘人。五月戊申,建寧 州水。己酉,福州水浸附郭民廬,懷安候官縣漂千三 百」餘家,古田閩清縣亦壞田廬。庚午,利州東江溢,壞 隄田、廬舍。辛未,潼川府東南江溢。六月戊寅,又溢,再 壞隄橋,水入城,沒廬舍七百四十餘家。郪涪、射洪、通 泉縣匯田為江者千餘畝。七月癸亥,嘉陵江暴溢,興 州圮城門郡獄、官舍凡十七所,漂民居三千四百九 十餘。潼川崇慶府綿果、合金龍,漢州懷安、石泉、大安 軍魚關皆水。時上流西蕃界古松州江水暴溢,龍州 敗橋閣五百餘區,江油縣溺死者眾。

紹熙三年,大水。

按《宋史光宗本紀》,「三年五月庚子晦,常德府大水入 其郛。秋七月甲戌,台州水。十一月壬申,振襄陽府被 水貧民。」是歲,江東、京西、湖北水。 按《五行志》:「三年五 月壬辰,常德府大雨水,浸民田廬。乙未,潼川府東南 江溢,後六日又溢,浸城外民廬,人徙于山。己亥,池州 大雨水連夕,青陽縣山水暴湧,漂田廬,殺人蓋藏無遺。」貴池縣亦水。庚子,涇縣大雨,水敗隄,圮縣治廬舍。 六居縣大水連夕,漂浸民居五百六十餘,壞田傷稼。 襄陽、江陵府大雨,水,漢江溢,敗隄防,圮民廬,沒田稼 者逾旬。復州、荊門軍水亦如之。鎮江府三縣水,損下 地之稼。 按《食貨志》,紹熙三年,蠲潼川府去年被水 州縣租稅資普榮,敘州富順監,凡夏輸亦如之。 紹熙四年大水。

按《宋史光宗本紀》,「四年五月丙子,淮西大水。丙戌,紹 興大水。六月丙申朔,振江浙、兩淮湖被水貧民。八月 癸丑,詔三省議賑恤郡縣水」 按《五行志》:「四年四月, 上高縣水浸二百餘家。五月壬申、癸酉,奉新縣大雷 雨,水漂浸八百二十餘家。五月辛未、丙子,鎮江府大 雨,水浸營壘六千餘區。戊寅,安豐軍大水,平地三丈 餘」,漂田廬絲麥皆空。是月,諸暨、蕭山、宣城、寧國縣大 水,壞田稼。廣德軍屬縣水害稼,筠州水浸田廬。戊寅, 進賢縣水,圮百二十餘家。六月丙申,興國軍水、池口 鎮及大冶縣漂民廬,有溺死者。戊戌,靖安縣水,漂三 百二十餘家。是夏,江、贛州、江陵府亦水。七月乙酉,豐 城縣水。壬午,臨江軍水皆圮民廬。丁亥,新淦縣漂浸 二千三百餘家。八月辛丑,隆興府水圮千二百七十 餘家。吉州水漂浸民廬及泰和縣官舍,自夏及秋,江 西九州三十七縣皆水。是歲,興化軍大風,激海濤,漂 沒田廬尤多。

紹熙五年,寧宗即位,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五年秋七月即位。「八月丁未,命三 省議賑恤諸郡縣水。是歲,兩浙、淮南、江東西路水,賑 之,仍蠲其賦。」 按《五行志》,「五年五月辛未,石埭、貴池、 涇縣皆水,圮民廬,溺死者眾。是月,泰州大水。七月壬 申,慈溪縣水漂民廬,決田害稼,人多溺死。乙亥,會稽、 山陰、蕭山、餘姚、上虞縣大風駕海濤,壞堤,傷田稼。八 月」辛丑,錢塘、臨安、新城、富陽、於潛縣大雨水。餘杭縣 尢甚,漂沒田廬,死者無算。安吉縣水平地丈餘。平江、 鎮江、寧國府、台、溫、嚴、常州、江陰軍皆水。是秋,武陵縣 江溢,圮田廬甚眾。

寧宗慶元元年大水海濤溢 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慶元元年六月「壬申,台州及屬縣 大風雨,山洪海濤並作,漂沒田廬無筭,死者蔽川,漂 沉旬日至千。七月甲寅,黃巖縣水尢甚,常平使者莫 漳以緩于賑恤,坐免。」七月,臨安府水。

慶元二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年秋,浙東郡 國大水。」

慶元三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九月,紹興 府屬縣二,婺州屬縣二,水害稼。」

慶元五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慶元五年,饒、信、江、撫、嚴、衢、台七州, 建昌、興國軍、廣東諸州皆水,振之」 按《五行志》,「五年 秋,台、溫、衢、婺水漂民廬,人多溺死,衢守張經以匿災 恡振,坐黜。」 慶元六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六年,建寧府、徽、嚴、衢、婺、饒、信、南劎 七州水。」 按《五行志》:「六年五月,建寧府、嚴、衢、婺、信、徽、 南劍州及江西郡縣皆大水,自庚午至于甲戌,漂民 廬,害稼。」

嘉泰二年大水 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嘉泰二年,建寧府、福、汀、南、制、瀘四 州水,振之。 按《五行志》,「嘉泰二年七月丙午,上杭縣 水,圮田廬,壞稼,民多溺死。建安縣漂軍民廬舍百二 十餘,山摧,覆民廬七十七家,溺壓死者六十餘。丁未, 長溪縣漂民廬二百八十餘家。古田縣漂官舍、民廬 甚眾,溺死者二百七十。劎浦縣圮二百五十餘家,死 者」亦眾。

嘉泰三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四月,江南 都邑水害稼。」

嘉泰四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四年夏四月,振恤江西水州縣。」

開禧元年大水漢淮溢 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開禧元年,兩淮、京西、湖北諸州水, 振之。」 按《五行志》,開禧元年九月丙戌,漢、淮水溢,荊 襄《淮東郡國》水,楚州、盱眙軍為甚,圮民廬,害稼。 開禧二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年五月庚寅, 東陽縣大水,山七百三十餘所,同夕崩洪,漂聚落五 百四十餘所,湮田二萬餘畝,溺死者甚眾。」

開禧三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三年,沿江諸州水。」 按《五行志》:「三 年,江浙淮郡邑水,鄂州漢陽軍尤甚。」

嘉定二年大水海濤溢 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嘉定二年五月己亥,連州大水,敗城郭百餘丈,沒官舍郡庠、民廬,壞 田畝聚落甚多。六月辛酉,西和州水沒長道縣治、倉 庫。丙子,昭化縣水沒縣治,漂民廬。成州水入城圮壘 舍,同谷縣及遂寧府、閬州皆水。七月壬辰,台州大風 雨,激海濤,漂圮二千二百八十餘家,溺死尢眾。」 嘉定三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三年,臨安、紹興二府,嚴、衢二州大 水,振之,仍蠲其賦。」 按《五行志》,「三年四月甲子,新城 縣大水。五月,嚴、衢、婺、徽州,富陽、餘杭、鹽官、新城、諸暨、 淳安大雨水,溺死者眾,圮田廬巿郭,首種皆腐。」行都 大水,浸廬舍五千三百,禁旅壘舍之在城外者半沒, 西湖溢。

嘉定四年,大水,海敗隄。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四年七月辛酉, 慈溪縣大水,圮田廬,人多溺者。八月,山陰縣海敗隄, 漂民田數十里,斥地十萬畝。」

嘉定五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五年五月庚戌, 嚴州水。六月丁丑,台州及建德、諸暨、會稽縣水,壞田 廬。」

嘉定六年,山水暴涌。

按《宋史寧宗本紀》,六年兩浙諸州大水,振之 按《五 行志》:「六年六月丁丑,淳安縣山涌暴水,陷青泉寺,漂 五鄉田廬百八十里,溺死者無筭,巨木皆拔。丁亥,於 潛縣大水。戊子,諸暨縣風雷大雨,山涌暴作,漂十鄉 田廬,溺死者尢多。錢塘縣、臨安、餘杭、於潛、安吉縣皆 水。」

嘉定九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九年六月戊申,振恤浙西被水州 縣,寬其租稅。 按《五行志》:「九年五月,行都及紹興府、 嚴、衢、婺、台、處、信、饒、福、漳、泉州、興化軍大水,漂田廬,害 稼。」

嘉定十年,大水,江濤溢。

按《宋史寧宗本紀》,「十年六月辛未,東川大水。」 按《五 行志》:「十年冬,浙江濤溢,圮廬舍,覆舟溺死甚眾,蜀、漢 二州,江沒城郭。」

嘉定十一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十一年六月辛酉。詔湖州振恤被 水貧民。 按《五行志》,「十一年六月戊申,武康吉安縣 大水。漂官舍民廬。壞田稼。人畜死者甚眾。」

嘉定十二年,海潮溢。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二年,鹽官縣 海失故道,潮汐衝平野二十餘里,至是浸縣治。廬州 港瀆及上下管黃灣岡等鹽場,皆圮蜀山,淪入海中, 聚落田疇失其半,壞四郡田,後六年始平。」

嘉定十四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十四年,沔、成、階、利四州水,振之」 按《五行志》:十四年,建康府大水。

嘉定十五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五年七月,蕭 山縣大水,時久雨,衢、婺、徽、嚴暴流與江濤合,圮田廬, 害稼。」

嘉定十六年,大水,江溢。

按《宋史寧宗本紀》,「十六年九月乙巳,詔江淮諸司振 恤被水貧民。冬十一月辛亥,以太平州大水,詔振恤 之。」 按《五行志》,「十六年五月,江、浙、淮、荊、蜀郡縣水,平 江府、湖、常、秀、池、鄂、楚、太平州、廣德軍為甚,漂民廬,害 稼,圮城郭隄防,溺死者眾。」鄂州湖江合漲,城市沈沒, 累月不泄。是秋江溢,圮民廬。餘杭、錢塘、仁和縣大水, 福、漳、泉州、興化軍水,壞稼十五六。

嘉定十七年,大水。

按《宋史寧宗本紀》,十七年秋七月丁酉朔,命福建路 監司振恤被水貧民。 按《五行志》:「十七年五月,福建 大水,漂水口鎮民廬皆盡。候官縣甘蔗砦漂數百家, 人多溺死。建寧府沒平政橋入城。南劎州圮郡治、城 樓、郡獄、官舍,城壞,民避水樓上者皆死。乙卯,建昌軍 大水,城不沒者三板,漂民廬圮、官舍、城郭、橋梁,害稼。」

理宗寶慶元年大水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寶慶元年「秋七月丁丑,滁州大水, 詔振恤之。」

紹定二年大水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紹定二年九月丁卯,台州大水。」 紹定四年,「沿江水災。」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端平三年大水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端平三年三月 辛酉,蘄州大雨,水漂民居。是年,英德府、昭州及襄漢 江皆大水。

嘉熙元年饒信州水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嘉熙二年。浙江溢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淳祐二年大水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淳祐二年六月,「浙右大水。秋七月 辛巳朔,常潤、建康大水,兩淮尢甚。」 按《五行志》,淳祐 二年,紹興府、處、婺州水。

淳祐七年,福建水。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淳祐十年,大水。

按:《宋史理宗本紀》:「十年八月甲寅,台州大水。九月戊 寅,以嚴州水,復民田租。冬十月丁酉,詔郡邑間有水 患,其被災細民,隨處發義倉振之。」

淳祐十年,大水。

按《宋史理宗本紀》。「十年八月甲寅,台州大水。」 按《五 行志》,十年嚴州水。

淳祐十一年,大水。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一年八月甲 辰,汀州山水暴至,漂人民。」九月,江陵水。是年江浙多 水,饒州亦水。

淳祐十二年,大水。

按《宋史理宗本紀》:「十二年六月丙寅,嚴、衢、婺、台、處、上 饒、建寧、南劎、邵武大水,遣使分行振恤存問。」

寶祐元年大水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寶祐元年「秋七月庚寅,溫、台、處三 郡大水。詔發豐儲倉米并各州義廩振之」 按《五行 志》:「寶祐元年七月,溫、台、處、信、饒州大水。」

寶祐二年,紹興水。

按:《宋史理宗本紀》:「二年九月丙寅,詔山陰、蕭山、諸暨、 會稽四縣水,其除今年田租。」

寶祐三年,大水。

按:《宋史理宗本紀》:「三年五月辛酉,浙西大水。」

開慶元年大水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開慶元年五月己未,婺州水漂民 廬。是歲,滁、嚴州水。」

景定二年大水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景定二年六月乙巳。詔「近畿水災。 安吉為甚。亟講行荒政」 按《五行志》。二年浙東水。 景定三年大水。

按《宋史理宗本紀》:「三年二月丁亥朔,臨安、安吉、嘉興 屬邑,水民溺死者眾。」

度宗咸淳六年大水 编辑

按《宋史度宗本紀》,咸淳六年九月壬子,「台州大水。」閏 十月己酉,安吉州水。十一月丁丑,嘉興、華亭兩縣水。 按《五行志》,咸淳六年五月「大雨水。」

咸淳七年,大水,江溢。

按《宋史度宗本紀》:七年春正月辛未,紹興府諸暨縣 湖田水。秋七月壬午,四川制置使朱祀孫言,「夏五以 來,江水凡三泛溢,自嘉而渝,漂蕩城壁,樓櫓圮壞。」 按《五行志》:「七年五月甲申,諸暨縣大水,漂廬舍。是月, 重慶府江水泛溢者三,漂城壁,壞樓櫓。」

咸淳八年,大水。

按:《宋史度宗本紀》,「八年八月丁未,紹興府六邑水,發 米振遭水家。冬十月己亥,紹興府八月一日,會稽、餘 姚、上虞、諸暨、簫山五縣大水。庚戌,以秋雨水溢,詔減 錢塘、仁和兩縣田租。」

咸淳十年,恭帝即位,天目山水涌出。

按《宋史瀛國公本紀》,咸淳十年七月即位。「八月癸丑, 天目山崩,水涌流,安吉、臨安、餘杭,民溺死者亡筭」 按《五行志》,「十年三月,廬州水。四月,紹興府大雨水。八 月,臨安府水,安吉、武康縣水。」

编辑

太宗天會二年大水 编辑

按《金史太宗本紀》。天會二年十月甲子,詔發寧江州 粟振泰州民被秋潦者。 按《五行志》,「天會二年,曷懶、 移鹿古水霖雨害稼。且為蝗所食。秋,泰州潦害稼。」

熙宗天眷元年河溢 编辑

按《金史熙宗本紀》:天眷元年七月「丁酉,按出滸河溢, 壞廬舍,民多溺死。」

世宗大定八年河決 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八年六月,河決李固渡,水入 曹州。」

大定十年,南京水。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一年正月丙申,命賑南京屯田 猛安被水災者。」

大定十七年,河決。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七年七月河決 按《五行志》。「十 七年七月大雨,滹沱、蘆溝水溢,河決白溝。」

大定十九年,水。

按《金史世宗本紀》:「十九年二月乙卯,免去年被水旱 民田租稅。」

大定二十年,河決衛州。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大定二十六年。河決。

按《金史世宗本紀》:二十六年八月「戊寅,尚書省奏,河 決,衛州壞。」命戶部侍郎王寂、都水少監王汝嘉徙衛 州胙城縣。 按《五行志》:二十六年秋,河決,壞衛州城。 大定二十七年,河溢。

按《金史世宗本紀》:二十七年十月「甲寅,詔河水泛溢, 農夫被災者,與免差稅一年,衛、懷、孟、鄭四州塞河勞 役,并免今年差稅。」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即位,河溢。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九年六月, 「曹州河溢。」

章宗明昌四年河決 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四年五月,霖雨。六月,河決衛 州,魏清、滄皆被害。」

明昌五年,河決。

按《金史章宗本紀》:「五年八月壬子,河決隊武故堤,灌 封丘而東。冬十月,遣戶部員外郎何格賑河決被災 人戶。十二月丁卯,免被黃河水災今年秋稅。」

宣宗貞祐二年河溢 编辑

按《金史宣宗本紀》:「貞祐二年六月,潮白河溢,漂古北 口鐵裹關門至老王谷。」

興定四年河南水 编辑

按《金史宣宗本紀》:興定四年八月乙亥,上諭宰臣,「河 南水菑,唐、鄧尤甚,其被菑州縣,已除其租,餘順成之 方,止責正供,和糴雜徵並免。」十一月甲午,河南水,遣 官勸課。

哀宗天興二年大水 编辑

按《金史哀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年六月,上遷 蔡,自發歸德,連日暴雨,平地水數尺,軍士漂沒。及蔡 始晴,復大旱數月。識者以為不祥。」

元一 编辑

世祖至元元年大水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元年,真定、順天、洺、磁、順德、大 名、東平、曹、濮州、泰安、高唐、濟州、博州、德州、濟南、濱、棣、 淄、萊、河間大水。」

至元四年五月,應州大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五年,大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五年「九月癸丑,中都路水,免今年 田租。」「十二月戊寅,以中都、濟南、益都、淄萊、河間、東平、 南京、順天、順德、真定、恩州、高唐、濟州、北京等處大水, 免今年田租。」 按《五行志》。五年八月,亳州大水。 至元六年大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六年正月甲戌,益都、淄、萊大水。」 按《五行志》:「六年十二月,獻、莫、清、滄四州及豐州渾源 縣大水。」

至元九年,河水溢。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九年九月,南陽 懷孟、衛輝、順天等郡,洺、磁、泰安通灤等州淫雨,河水 並溢,圮田廬,害稼。」

至元十年,河南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年七月庚寅,河南水,發粟賑民 饑,仍免今年田租。」

至元十三年,大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三年,濟寧路及高麗瀋州水,免 今年田租。」

至元十四年,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四年五月辛亥,河南、山東水。「十 二月乙亥,冠州及永年縣水,免今年田租。」 按《五行 志》:「十四年六月,濟寧路雨水,平地丈餘,損稼。曹州定 陶、武清二縣,濮州堂邑縣雨水,沒禾稼。」十二月,冠州 永年縣水。

至元十五年,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五年,西京奉聖州及彰德等處 水,民饑,糴粟鈔賑之。」

至元十六年,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六年七月癸酉,趙州等處水,減 今年租。」是歲,保定等二十餘路水。

至元十七年,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七年八月,濮州、東平、濟寧、磁州 水。」 按《五行志》:「十七年正月,磁州永平縣水。八月,大 都、北京、懷孟、保定、東平、濟寧等路水。」

至元十八年,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八年「十二月乙卯。保定路清苑 縣水。免今年租。」 按《五行志》。十八年二月,遼陽懿州、 蓋州水。

至元十九年,江南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九年八月辛亥,江南水,民饑者 眾。」

至元二十年,河溢。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年六月,太原懷孟、河南等路,沁河水涌溢,壞民田一千六百七 十餘頃。衛輝路清河溢,損稼。南陽府唐、鄧裕嵩四州 河水溢,損稼。十月,涿州巨馬河溢。」

至元二十一年,大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一年六月, 保定、河間、濱、棣大水。」

至元二十二年,河溢。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二年秋,南 京、彰德、大名、河間、順德、濟南等路,河水壞田三千餘 頃;高郵、慶元大水,傷人民七百九十五戶,壞廬舍三 千九十區。」

至元二十三年,河決,大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三年三月甲戌。雄霸二州及 保定諸縣。水泛溢。冒官民田。發軍民築河堤禦之。十 月辛亥。河決開封、祥符、陳留、杞、太康、通許、鄢陵、扶溝、 尉氏、延津、中牟、原武、睦州。調南京民夫二十萬四千 三百二十三人分築隄防」 按《五行志》。「二十三年安 西路華州華陰縣大雨。潼谷水涌。平地三丈餘。杭州、 平」江二路屬縣水,壞民田一萬七千二百頃。大都涿、 檀、順、漷、薊五州,汴梁、歸德七縣水

至元二十四年,河溢,大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四年三月,汴梁河水泛溢,役 夫七千修完故堤。九月辛卯,東京、誼、靜、麟、威、遠、婆娑 等處江水溢,沒民田。是歲浙西諸路水,免今年田租 十之二。」 按《五行志》:二十四年六月,「霸州水,益津縣 雨水。」

至元二十五年,大水,河決。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五年正月丙午,杭、蘇二州連 歲大水,賑其尢貧者。四月癸亥,運河決,發軍築堤捍 之。庚午,杭、蘇、湖、秀四州復大水。五月癸丑,河決汴梁、 太康、通、許、杞三縣,陳、潁二州皆被害。六月壬申,睢陽 霖雨,河溢害稼,免其租千六十石有奇。乙亥,考城、陳 留、通、許、杞、太康五縣大水及何溢沒民田,蠲其租萬」 五千二百石。七月庚子。膠州連發大水。民採橡而食。 命減價糶米以賑之 按《五行志》二十五年十二月 「太原汴梁二路河溢害稼。」

至元二十六年,大水,河溢。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六年二月,紹興大水,免未輸 田租。四月庚午,沙河決,發民築堤以障之。五月辛丑, 泰安寺屯田大水,免今歲租。五月辛丑,御河溢入會 通渠,漂東昌民廬舍。七月辛丑,河間大水害稼。癸卯, 沙河溢,鐵燈杆堤決。八月壬子,霸州大水,民乏食,下 其估糶直沽倉米五千石。十月丁亥,左右衛屯田大」 水傷稼。丙申,寶坻屯田大水傷稼。十二月,平灤大水 傷稼,免其租。

至元二十七年,大水,河溢。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七年正月辛未,無為路大水, 免今年田租。五月己巳,江陰大水,廣備等屯大水,免 其租。六月壬申,河溢太康,沒民田三十一萬九千八 百餘畝,免其租八千九百二十八石。壬辰,泉州大水。 辛丑,懷孟路武陟縣、汴梁路祥符縣皆大水,蠲田租 八千八百一十八石。七月丁卯,江夏水溢,害稼六千」 四百七十餘畝,免其租。魏縣御河溢,害稼五千八百 餘畝,免其租百七十五石。八月丁未,御河決高唐,沒 民田,命有司塞之。丁丑,廣州清遠大水,免其租。十月 丁丑,尚書省臣言:「江陰、寧國等路大水,民流移者四 十五萬八千四百七十八戶。」帝曰:「此亦何待上聞,當 速賑之。」凡出粟五十八萬二千八百八十九石。十一 月辛丑。廣濟署洪濟屯大水。癸亥河決祥符義唐灣。 太康通許、陳潁二州大被其患。十一月乙丑易水溢。 雄莫任丘、新安田廬漂沒無遺。命有司築堤障之 按《五行志》。二十七年正月甘州大水。八月沁水溢。 至元二十八年大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八年三月「甲寅,常德路水。」「八 月乙酉,婺州水。九月庚申,保定、河間、平灤三路大水。」 「十二月癸未,廣濟暑,大昌等屯水。」 按《五行志》:二十 八年二月,常德路水。

至元二十九年,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九年五月己未,龍興路南昌、 新建、進賢三縣水。六月丁亥,湖州、平江、嘉興、鎮江、揚 州、寧國、太平七路大水。甲子,平江、湖州、常州、鎮江、嘉 興、松江、紹興等路水。閏六月丁酉,華容縣水。辛亥,河 西務水。八月丙午,廣濟署屯田水。九月丁丑,平灤大 水且霜。十一月庚申,岳州華容縣水。」

至元三十年,大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三十年五月「丙寅,浙西大水,冒田 為災。甲申,真定路靜安縣大水。九月辛巳,登州水,是 歲真定寧晉等處被水災」 按《五行志》:三十年五月, 深州靜安縣大水。十月,平灤路水。

至元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大水。

按《元史成宗本紀》:「三十一年四月甲午即位。五月,峽州路大水。八月癸未,平灤、遷安等縣水。九月,趙州寧 晉等縣水。十月辛巳,遼陽行省所屬九處皆水。」

成宗元貞元年大水 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元貞元年五月丙申,饒州、鎮江、常 州、湖州、平江、建康、太平、常德、澧州皆水。六月,泰安、曹 州、濟寧路水。戊申,濟南路之歷城縣大清河水溢,壞 民居。乙卯,江西行省所轄郡大水,無禾。七月,大都、遼 東、東平、常德、湖州武衛屯田大水。八月甲午,平江、廬 州等路大水,宣德府大水,平江、安豐等路大水。 元貞」二年,大水,河決。

按《元史成宗本紀》,「二年七月,彰德、真定、曹州、濱州水。 八月,大名路水。九月,常德之沅江縣水,河決河南杞、 封丘、祥符、寧陵、襄邑五縣,十月,廣備屯及寧海之文 登水。」「十二月癸亥,大都、保定、汴梁、江陵、沔陽、淮安水。」 按《五行志》:「二年五月,太原平晉縣,獻州交河、樂壽 二縣,莫州任丘、莫亭等縣,湖南醴陵州水。」六月,大都 路益津、保定、大興三縣水,損田稼七千餘頃,真定古 城、獲鹿、槁城等縣,保定葛城、歸信、新安、束鹿等縣,汝 寧潁州,濟寧沛縣,揚、廬、岳、澧四郡,建康、太平、鎮江、常 州、紹興五郡水。八月,棣州、曹州水。十月,河決開封縣。 十二月,江陵潛江縣,沔陽玉沙縣,淮安海寧胊山、鹽 城等縣水。

大德元年大水河決江溢 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元年正月,汴梁歸德水。三月 庚寅,歸德徐邳汴梁諸縣水。五月丙寅,河決汴梁。丁 丑,漳河溢,損民禾稼。饒州鄱陽、樂平及隆興路水。六 月,和州歷陽縣江漲,漂沒廬舍萬八千五百餘家。七 月,河決杞縣蒲口。郴州路萊陽州、衡州之酃縣大水, 山崩,溺死三百餘人。八月丁巳,池州南康、寧國太平」 水。九月,澧州常德、饒州、臨江等路,溫之平陽、瑞安二 州大水。十月戊午,廬州路無為州,江潮泛溢,漂沒廬 舍,韶州南雄、建德、溫州皆大水。十一月,常德路大水。 閏十二月,大都之檀州、順州、遼陽、瀋陽、廣寧水。 按 《五行志》,「大德元年三月,歸德、徐州、邳州、睢寧、鹿邑、宿 遷,河南許州、臨潁、郾城等縣,睢州襄邑」、太康、扶溝、陳 留、開封、杞等縣河水大溢,漂沒田廬。五月,河決汴梁, 發民夫三萬五千塞之。漳水溢,害稼。龍興、南康、澧州、 南雄、饒州五郡水。七月,溫州、平陽、瑞安二州水,溺死 六千八百餘人。

大德二年,大水,河決。

按《元史成宗本紀》,二年二月「丙子,湖廣省漢陽、漢川 水。七月癸巳,汴梁等處大雨,河決壞隄防,漂沒歸德 數縣禾稼廬舍。壬寅,江西江浙水。」 按《五行志》:「二年 六月,河決蒲口,凡九十六所,泛溢汴梁、歸德二郡,大 名、東昌、平灤等路水。」

大德三年,大水。

按:《元史成宗本紀》:「三年八月,汴梁、大都、河間水。 大德四年,大水。」

按《元史成宗本紀》:「四年五月,真定、保定、大都通薊二 州水。」 按《五行志》:「四年六月,歸德睢州大水。」

大德五年,大水,江溢。

按《元史成宗本紀》:「五年五月,大名、宣德、奉聖、歸德、寧 海、濟寧、般陽、登州、萊州、益都、濰州、博興、東平、濟南、濱 州、保定、河間、真定、大寧水。七月癸亥,大都、保定、河間、 濟寧、大名水。」

大德六年,大水。

按《元史成宗本紀》,「六年五月丁巳,濟南路大水,歸德、 徐州、邳州水。七月辛酉,順德水。」 按《五行志》:「六年四 月,上都大水。五月,歸德府、徐州、邳州、睢寧縣雨五十 日,沂、武二河合流,水大溢,東安州渾河溢,壞民田一 千八十餘頃。六月,廣平路大水。」

大德七年,大水,河溢。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七年五月,濟南、 河間等路水。六月,遼陽、大寧、平灤、昌國、瀋陽、開元六 郡雨水,壞田廬,男女死者百十有九人。脩武、河陽、新 野、蘭陽等縣,趙河、湍河、白河、七里河、沁河、遼河皆溢, 台州風水大作,寧海、臨海二縣死者五百五十人。 大德八年,河海溢,大水。」

按《元史成宗本紀》,「八年五月,汴梁之祥符、太康,衛輝 之陽武河溢。」 按《五行志》:「八年五月,大名、滑州、濬州 雨水壞民田六百八十餘頃。八月,潮陽颶風海溢,漂 民廬舍。」

大德九年,河溢、江溢,大水。

按《元史成宗本紀》:「九年六月甲午,隆興、撫州、臨江等 路水。七月丁卯,沔陽之玉沙江溢,陳州之西華河溢, 澤州水。揚州之泰興、江都,淮安之山陽水。八月,歸德、 陳州河溢,大名大水。」

大德十年,大水,海溢。

按《元史成宗本紀》,「十年五月丁亥,平江、嘉興諸郡水, 傷稼。六月壬戌,大名、益都、易州大水。十月甲寅,吳江 州大水」 按《五行志》,「十年五月,雄州、漷州水。六月,保定滿城、清苑二縣雨水,定興路大水。七月,平江路大 風,海溢。」

大德十一年,武宗即位,大水,汾水溢。

按《元史武宗本紀》,「大德十一年五月甲申即位,六月 辛酉,汴梁、南陽、歸德、江西、湖廣水。七月,保定、河間、晉 寧等郡水。八月戊午,隆平、文水、平遙、祁、霍邑、靜海、容 城、束鹿等縣水。」「十一月庚午,盧龍、灤河、遷安、昌黎、撫 寧等縣水。」 按《五行志》:「十一年六月,隆平新城等縣 水。七月,冀寧文水縣汾水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