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第146卷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一百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四十六卷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一百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目錄

 方言部藝文

 方言部紀事

 方言部雜錄

字學典第一百四十六卷

方言部藝文 编辑

《與揚雄求方言書》
漢·劉歆
编辑

歆叩頭。昨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 八月巡路求代語僮謠歌戲,欲得其最目。因從事郝 隆求之,有日,篇中但有其目,無見文者。歆先君數為 孝成皇帝言,「當使諸儒共集訓詁,《爾雅》所及,《五經》所 詁,不合《爾雅》者詁?」「為病,及諸經氏之屬,皆無證驗。 博士至以窮世之博學者,偶有所見,非徒無主而生 是也。」會成帝未以為意,先君又不能獨集,至於歆身 修軌,不暇何徨,或更創屬聞,子雲獨采集先代絕言, 異國殊語,以為十五卷,其所解略多矣,而不知其目。 非子雲淡雅之才,沈鬱之思,不能經年銳精,以成此 書,良為勤矣。歆雖不「遘過庭,亦克識先君雅訓,三代 之書,蘊藏於家,直不計耳。今聞此,甚為子雲嘉之已。」 今聖朝留心典誥,發精于殊語,欲以驗考四方之事, 不勞戎馬高車之使,坐知傜俗,適子雲攘意之秋也。 不以是時發倉廩以賑贍,殊無為明語,將何獨挈之 寶?上以忠信明于上,下以置恩于罷朽,所謂知蓄積、 善布施也。蓋蕭何造律,張倉推曆,皆成之干帷幕,貢 之于王門,功列于漢室,名流乎無窮。誠以隆秋之時, 收藏不殆,饑春之歲,散之不疑,故至於此也。今謹使 密人奉手書,願頗與其最目,得使入錄,令聖朝留明 明之典。歆叩頭叩頭。

方言部紀事 编辑

《漢書陳勝傳》:「勝字涉,陽城人。初為王,其故人嘗與傭 耕者聞之,乃叩宮門欲見門令不肯為通,勝出,遮道 而呼,涉乃召見,載與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夥,涉 之為王,沈沈者,楚人謂多為夥,故天下傳之』。」

《西京雜記》:揚子雲好事,常懷鉛提槧,從諸計吏,訪殊 方絕域四方之語,以為裨補。輶軒所載,亦洪意也。 《避暑錄話》:劉惔盛暑見王導,導以腹熨彈碁局,云何 乃渹?惔出,人問:王公何如?惔曰:「未見他異,唯聞吳語, 嘗謂渹為冷吳人語也。」今二浙乃無此語。

《世說新語》:桓元問:「羊孚何以共重吳聲?羊曰:『當以其 妖而浮』。」

郝隆為桓公南蠻參軍,三月三日會作詩,不能者罰 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罰,既飲,攬筆便作一句云:「娵 隅躍清池。」桓問:「娵隅是何物?」答曰:「蠻名魚為娵隅。」桓 公曰:「作詩何以作蠻語?」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蠻府參 軍那得不作蠻語也?」

王仲祖聞蠻語不解,茫然曰:「若使介葛盧來朝,故當 不昧此語。」

高坐道人不作漢語。或問此意,簡文曰:「以簡應對之 煩。」《高坐別傳》:「和尚,名尸黎密,西域人。永嘉中始到 此土。天姿高朗,風韻遒邁。丞相王公一見奇之,以為 吾之徒也。性高簡,不學《晉語》。諸公與之言,皆因傳譯, 然神領意得,頓在言前。」

《南史顧琛傳》:「宋世江東貴達者,會稽孔季恭子靈符、 吳興丘深之及琛,吳音不變。」

《梁始興忠武王憺傳》:憺行荊州事,厲精為政,人甚安 之。天監七年冬,詔徵還朝。人歌曰:「始興王,人之爹,赴 人急,如水火,何時復來哺乳我。」荊土方言謂父為爹, 故云。

《北史咸陽王禧傳》:孝文詔斷北語,一從正音,禧贊成 其事。於是詔:「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 當降爵黜官。朕嘗與李沖論此,沖言四方之語,竟知 誰是帝者言之,即為正矣,何必改舊從新?」沖之此言, 應合死罪。

《高昂傳》:「昂幼時,便有壯氣,及長,俶儻膽力過人。時鮮 卑共輕中華朝士,唯憚昂神武。每申令三軍,常為鮮 卑言,若昂在列時,則為華言。」

《大業拾遺記》:煬帝嘗醉遊諸宮,偶戲宮婢羅羅者,羅 羅畏蕭妃,不敢迎帝,且辭以有程姬之疾,不可薦寢。 帝乃嘲之曰:「箇人無賴是橫波,黛染隆顱簇小蛾。幸 得留儂伴成夢,不留儂住意如何?」帝自達廣陵,宮中 多效吳言,因有儂語也。

《唐書柳宗元傳》:「宗元貶永州司馬,雅善蕭俛,貽書言情曰:『楚越間聲音特異,鴂舌啅噪,今聽之恬然不怪 已與為類矣。家生小童皆自然嘵嘵,晝夜滿耳。聞北 人言,則啼呼走匿,雖病夫亦怛然駭之』。」

《五代史後唐康福傳》:福為將無他能,善諸戎語。明宗 常召入便殿,訪以外事,福輒為蕃語以對。樞密使安 重誨惡之,常戒福曰:「無妄奏事,當斬汝。」福懼,求外任, 乃拜涼州刺史。

《調謔篇》:熙寧初,有人自常調上書,迎合宰相意,遂擢 御史。蘇長公戲之曰:「有甚意頭求富貴,沒些巴鼻便 姦邪。」有甚意頭,沒些巴鼻,皆俗語也。

《雲麓漫抄》:朱勔之父朱沖者,吳中常賣人方言,以微 細物博易於鄉市中,自唱曰「常賣。」一日至虎丘,主僧 聽其聲甚驚,出觀之,但見憩於廡下,延之設茶,語以 他日必貴,自是主僧頗周給之。

《癸辛雜識》:浙之東,言語黃、王不辨,自昔而然。王克仁 居越,榮邸近屬也,所居嘗獨燬於火,於是鄉人呼為 王火燒。同時有黃瑰者,亦越人,嘗為評事,忽遭臺評, 云其積惡以遭天譴,至於獨焚其家。鄉人有「王火燒」 之號,蓋誤以王為黃耳。邸報既行,而評事之鄰有李 應麟者,為維揚幕,一見大驚,知有被火之事,亟告假 而歸。制使李應山鄰也,饋以官楮二萬,及歸,則家無 患,乃知為誤耳。

《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十四年三月甲午,上命應衛士 有不閑女直語者,並勒習學,仍自後不得漢語。 《元史仁宗本紀》,延祐四年,翰林學士承旨忽都魯都 兒迷失、劉賡等譯《大學衍義》以進。帝覽之,謂群臣曰: 「《大學衍義》議論甚嘉,其令翰林學士阿憐鐵木兒譯 以國語。」

《耶律楚材傳》:楚材美髯宏聲。帝遂呼楚材曰「吾圖撒 合里。」而不名吾圖撒合里,蓋國語長髯人也。

《唐仁祖傳》:「仁祖少穎悟,父沒,母教之讀書,通諸方語 言。」

《松江府志》:「陸泳隱居大蒸,盡心農事,采方言習俗,作 《田家五行》,以占豐歉。」

方言部雜錄 编辑

《韓詩外傳》:楚之狂者楚言,齊之狂者齊言,習使然也。 《夢溪筆談》:「《莊子》云:程生馬嘗觀文字注:秦人謂豹曰 程。予至延州,人至今謂虎豹為程,蓋言蟲也。方言如 此,抑亦舊俗也。」

《聞見後錄》:南人謂象齒為白暗,犀角為黑暗。少陵詩 云:「黑暗通蠻貨。」用方言也。

《貢父詩話》:司馬溫公論九旗之名,旗與旂相近。《詩》云: 「言觀其旂。」《左傳》:「龍尾伏辰,取虢之旂。」然則此旂當為 芹音,周人語轉,亦如關中以中為蒸,蟲為塵,丹青之 青為萋也。五方語異,閩以高為歌,荊楚以南為難,荊 為斤。

昔閩士作《清明象天破》,題云:「天道如何?仰之冞高。」會 考官同里,遂中選。

荊楚士題雪,用「先」字,後曰:「十二峰巒旋旋添」,反讀「添」 為「天」字也。向敏中鎮長安,土人不敢買蒸餅,恐觸「中」 字諱也。

《容齋三筆》,今世所傳,揚子雲《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列 國方言》凡十三卷,郭璞序而解之。其末又有漢成帝 時劉子駿與雄書,從取《方言》及雄答書。以予考之,殆 非也。雄自序所為文,漢史本傳但云:「經莫大於《易》,故 作《太元》;傳莫大於《論語》,作《法言》;史篇莫善於《倉頡》,作 《訓纂》;箴莫善於《虞箴》,作《州箴》;賦莫深於《離騷》,反而廣」 之辭莫麗於相如,作四賦。雄平生所為文,盡於是矣, 初無所謂《方言》。《漢藝文志》小學有《訓纂》一篇,儒家有 雄所序三十八篇,注云:《太元》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 二,雜賦有雄賦十二篇,亦不載《方言》。觀其《答劉子駿 書》稱蜀人嚴君平,按君平本姓莊,漢顯帝諱莊,改曰 嚴。《法言》所稱「蜀莊沈冥」,「蜀莊之才」、「之珍」、吾珍莊也,皆 是本字,何獨至此書而曰嚴又子駿只從之求書,而 答云必欲脅之以威,陵之以武,則縊死以從命也,何 至是哉?既云成帝時子駿與雄書,而其中乃云孝成 皇帝反覆抵牾,又書稱汝潁之間先漢人無此語也, 必漢魏之際好事者為之云。

世人語音有以切腳而稱者,亦聞見之於史書中,如 以「蓬」為勃籠,「槃」為勃闌,「鐸」為突落,「叵」為不可,「團」為突 欒,「鉦」為丁寧,「頂」為滴𩕳,「角」為矻落,「蒲」為勃盧,「精」為即 零,「螳」為突郎,諸為之于「旁」為步廊,「茨」為蒺藜,「圈」為屈 攣,「錮」為「骨露」,「窠」為「窟駝」是也。

《墨客揮犀》,詩人多用方言。南人謂睡美為黑甜,飲酒 為軟飽。故東坡詩曰:「三杯軟飽後,一枕黑甜餘。」 卻掃編石林公言:吳中俚語:「若等人易得久,瞋人易 得醜。」雖鄙,亦甚有理。

《中吳紀聞》:吳人呼「來」為「釐」,始於陸德明。「貽我來牟」、「棄 甲復來」皆音釐,蓋德明吳人也,言罷則以「休」繼始。前吳王一日語孫武曰:「將軍罷休。」亦吳語也。

《野客叢談》:吳曾《漫錄》曰:「江西俚俗罵人曰客作兒。」按 陳從易《寄荔枝與盛參政詩》:「橄欖為下輩,枇杷客作 兒。」今人斥受雇者為「客作,已見於南北朝。觀袁翻謂 人曰:『邢家小兒,為人客作章表』。」此語自古而然,因知 俗語皆有所自。

龔養正作《續釋常談》二十七卷,余病其未廣,更欲續 之,未果,姑疏大略於左:「樓羅」見《南史》。「噤門」見《晉書》。「主 故」見《東漢》。「人力」見《北史》。「承受」見《後漢》。「證左」見《前漢》。「相 僕」見《吳書》。「直日」見《禮記注》。「門客」見《南北史》。「察子」見《唐 書》。「駔獪」見《前漢》。「求食」見《左傳》。「措大」見《唐書》。「高手醫」見 《晉書》。「小家子」,「無狀子」見《前漢》。「浮浪人」見《隋書》。「茶博士」 見《語林》。「酒家兒」,見《欒布傳》。「廚下兒」,見《吳書》。「家常使令」, 見《衛子夫傳》。「快活三郎」,見《開元傳信錄》。「掉書袋」,見《南 唐書》。「同年友」,見劉禹錫《集註》。「齋襯錢」、「年月日子」,「入粗 入細,看人眉睫」,見《南北史》。「近市無價」,見《曾子》。「巧詐寧 拙誠」,見《說苑》。「十指有長短,痛惜皆相似」,見曹植詩。「賣 漿值天涼」,見姜子牙語。「近朱赤,近墨黑」,見傅元《太子 箴》。「積財千萬,不如薄藝。」「隨身教兒,嬰孩教婦,初來」,見 《顏氏家訓》。「生為人所呾嚼,死為人所懽快」,見左雄語。 「舉頭三尺有神明」,見徐鉉語。「龍生龍,鳳生鳳」,見丹霞 語。對牛彈琴,作死馬醫,冷灰豆爆,皆見《禪錄》。似此等 語,不可枚舉。今鄙俗語謂:「不在被中眠,安知被無邊。」 而盧仝詩曰:「不予衾之眠,信予衾之穿」,謂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而《趙世家》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謂讓一 寸,饒一尺,則曹氏令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謂三世 仕宦,方解著衣喫飯,而《曹氏令》曰:「三世長者知被服, 五世長者知飲食。」

巖下放言,古語多不同,或各從其方言。亦有造字之 初,未備假借用之,後有正字,遂別出。如「若」字訓順,未 有順字時,但言「若」後有「順」字,故但言「順」,不言「若」,無無 二義,而後人必妄分別。《爾雅》訓釋,最為近古。世言周 公作,妄矣。其間多是類詩中語,而取毛氏說為正。余 意此但漢人所作爾。

揚雄能識字,親作《訓纂》,不復見,而《方言》尚存,亦不為 無意矣。然《太元》書用其字,奇險多前此所無,其有據 邪?抑雄自為之也?有據,當有所見,自為之,則正字之 夕別為一字,乃與其以《太元》準易,同一法門。雄言「司 馬子長好奇不知己」,乃好奇之甚者而弗悟也。 《楚辭》言些,沈存中謂梵語薩縛阿三合之音,此非是, 不知梵語何緣得通。荊楚之間,此正方言,各係其山 川風氣所然,安可以義攷?大抵古文多有卒語之辭, 如「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繩繩兮」,以「兮」為終。《老子》 文亦多然。母也,「天只不諒人只」,以「只」為「終。」「狂童」之狂 也。「且椒聊」,「且遠條」,「且」以「且」為「終。」「唐棣之華,偏其反而 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以而為「終。」既曰「歸止, 曷又懷止。」以止為終,無不皆然。風俗所習,齊不可移 之宋,鄭不可移之許。後世文體既變,不復論其終為 《楚辭》者,類仍用些語,已誤,更欲窮其義,失之遠矣。 《癸辛雜識》:譯者之稱,見《禮記》云:東方曰寄,言傳寄內 外言語;南方曰象,言放象內外之言;西方曰狄鞮,鞮, 知也,通傳裔狄之語與中國相知。北方曰「譯。」譯,陳也, 陳說內外之言,皆立此傳語之人,以通其志。今北方 謂之「通事」,南蕃海舶謂之「唐帕」,西方蠻猺謂之蒲,又 皆譯之名也。

《齊東野語》:余生長澤國,每聞舟子呼造帆曰「歡」,以牽 船之索曰「彈。」平聲子稱使風之帆為去聲,意謂吾諺耳。 及觀唐樂府有詩云:「蒲帆猶未織,爭得一般成。」而鍾 會呼捉船索為百丈,趙氏注云:「百丈者,牽船篾。」內地 謂之宣。音彈韓昌黎詩云:「無因帆江水。」而韻書去聲內, 亦有扶帆切者,是知方言俗語,皆有所據。陸放翁入 蜀,聞舟人祠神,方悟杜詩「長年三老攤錢」之語,亦此 類也。

《北戶錄》:「廣州南當米䴵,合生熟粉為之,白薄而軟。」按 劉孝威謝官,「賜交州米䴵四百屈。」詳其言屈,豈今之 數乎?且前朝短書雜說,有呼食為頭、以魚為㪷、茗為 簿、為夾、筆為雙、為床為枝、墨為螺、為丸為枚、紙為番、 錦為兩、衣為裁、袈裟為緣、奴為頭、麝為子、蠟為䴵、檳 榔為口、胡桃為子,其事不可備論。

《黃氏筆記》:「龔養正《續釋常談》,最號詳博。按『酒』二字,出 《儀禮注》,乃遺而弗及。蓋其所釋者,當時南方之常談 耳。」

潛溪邃言:「聲韻出於天,自然而不可易,故燕代之遲 重,荊楚之剽疾,其方言有不可一律齊者。近世解詩 者,十五國風,皆以一音葉之,何邪?是必有其故也。」 《輟耕錄》:「天子凡宴饗,一人執酒觴立於右階,一人執 拍板立於左階。執板者抑揚其聲曰『斡脫』,執觴者如 其聲和之曰『打弼』,則執板者節一板從,而王侯卿相 合」坐者坐,合立者立。斡脫打弼彼中《方言》,未暇考求 其義。

《丹鉛總錄》:「今之巷道名為胡洞,字書不載,或作衙,衕
考證
又作。」衕。皆無據也。《南齊書》。「蕭鸞弒其君昭於西弄。」

注。弄。巷也。南方曰弄。北方曰「衕」「弄」之反。切「為。」衕 也,蓋《方言》耳。

《春風堂隨筆》:方言以十二生肖配十二辰,為人命所 屬,莫知所起。周宇文護母留齊貽書護曰:「昔在武川 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當時已 有此語。北狄中每以十二生肖配年為號,所謂狗兒 年、羊兒年者,豈此皆外國語耶?

逌旃璅言吳音呼大為垛,酒為就,行為杭,生為桑。雖 方言「大」亦屬箇韻。《說文》曰:「酒,就也,所以就人之善惡 也。」行以屬陽韻,生葉韻,思江切。如此者不一而足,然 猶正音,但聲氣剽清,稍為轉耳,非如閩、廣一字為兩 字甚,三字與有音無字,視正音絕相遠。則如語呼天 為撐可犁,地為哈札兒,雨為忽剌,雪為撤剌,城為可 「圍墩」,為「可剌馬」,為「毋林雷」,為「刀郎都難」,「婦人」為「哈吞 殺」,為「哈剌跪」,為「抹骨」等語,又何怪也?

《玉堂漫筆》:嘗見閻閎尚有憲副云:「籠袖嬌民,為我文 皇帝白溝之役時事。」歐陽圭齋《南詞》中已有此語,想 是元時方言,不知是何等也。

暖妹由筆《方言》,凡問物之在者,則曰「在那裡」,此官語 也。吾地曰「來邊」,常州曰「來頭」,丹陽曰「來箇」,無錫曰「來 上」,蘇州曰「來打。」

《霏雪錄》:「骨董」乃方言,初無定字。東坡嘗作骨董羹,用 此二字。晦菴先生《語類》只作「汨董。」

《書傳正誤》:古今有諺語,有謠語,有讖語,有諧語,有譏 語,有隱語,語意不同,其跡易混。諺語如《大學》故諺、《孟 子》夏諺是也。謠語如「檿弧萁服,實亡周國」之類是也。 諧語如優孟諷漆城,優旃諫葬馬之類是也。譏語如 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之類是也。隱語如麥麯庚 癸之類是也。楊升庵作古今諺、古今謠,似矣,然諺中 雜謠雜諧,如「狐非狐」,「貉非貉」之類,謠而雜於諺也。謠 中雜讖,如《論語》比考《職天監誌》公詩讖,陸法和書讖, 讖而雜於謠也。似當釐正,各從其類為六語。

弇州山人槁,蜀人見驚異者必曰「噫吁嘻」,晉音尊者 曰「啒」,左右應曰「喏。」故太白《蜀道難》表聖、《休休亭記》用 之。宋玉之「些子」,雲之「款乃」,皆方音也。款乃音襖藹,湘 中人泣舜之餘聲也。

宋時《上梁文》有「兒郎偉。」偉者,關中方言們也,其語極 俗。

《賢奕》:南方之人謂水皆曰江,北方之人謂水皆曰 事,已相亂,後人宜不能分別言之也。

《日知錄》:「五方之語,雖各不同,然使友天下之士,而操 一鄉之音,亦君子之所不取也。故仲由之諺,夫子病 之;鴂舌之人,孟子所斥。而《宋書》謂高祖雖累葉江南, 楚言未變,雅道風流,無聞焉爾。」又謂「長沙王道憐素 無才能,言音甚楚,舉止施為,多諸鄙拙。」《世說》言「劉真河 隨方言之便,而淮、濟之名不顯。」

司馬遷作《河渠書》,并四瀆言之。《子虛賦》曰:「下屬江河 長,見王丞相。」既出,人問:「見王公云何?」答曰:「未見他異, 唯聞作吳語耳。」又言:王大將軍年少時,舊有田舍名, 語音亦楚。又言:支道林入東,見王子猷兄弟,還,人問: 「見諸王何如?」答曰:「見一群白項烏,但聞喚啞啞聲。」《北 史》謂:丹陽王劉昶呵罵僮僕,音雜裔夏,雖在公坐,諸 王每侮弄之。夫以創業之君,中興之相,不免時人之 議,而況于士大夫乎?北齊楊愔稱裴讞之曰:「河東士 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無鄉音。其所賤可知矣。 至于著書作文,尢忌俚俗,《公羊》多齊言,《淮南》多楚語。 若《易傳》《論語》,何嘗有一字哉?若乃講經授學,彌重文 言,是以孫詳、蔣顯曾習《周官》,而音乖」楚夏,則學徒不 至;李業興學問深博,而舊音不改,則為梁人所笑;鄴 下人士,音辭鄙陋,風操蚩拙,則顏之推不願以為兒 師。是則「惟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蓋必自其發言始 也。

《荀子每言》:按《楚辭》每言:「羌皆方音。」劉勰《文心雕龍》云: 「張華《論韻》,謂士衡多楚,可謂銜靈均之餘聲,失黃鍾 之正響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