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76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七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七十六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七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七十六卷目錄

 易經部總論二

  宋周子通書精蘊 乾損益動 家人睽復無妄 擬議 蒙艮

  邵子漁樵問答論易卦三則

  張子橫渠易說九條

  張子正蒙大易篇

  歐陽修崇文總目敘釋易類序

  歐陽修易童子問三章

  歐陽修文集明用篇

  宋史隱逸傳郭雍易說

經籍典第七十六卷

易經部總論二 编辑

宋周子通書 编辑

《精蘊》
编辑

「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發。卦不畫,聖 人之精不可得而見;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得而 聞。

精者,精微之意。畫前之《易》,至約之理也。伏羲畫卦,專以明此而已。蘊,謂凡卦中之所有,如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至廣之業也。有卦則因以形矣。

《易》何止「五經」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奧乎?

陰陽有自然之變,卦畫有自然之體,此《易》之為書,所以為文字之祖,義理之宗也。然不止此,蓋凡管於陰陽者,雖天地之大,鬼神之幽,其理莫不具於卦畫之中焉。此聖人之精蘊,所以必于此而寄之也。

《乾損益動》
编辑

「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慾,遷善改過而後 至。《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

此以乾卦爻詞損益大象,發明思誠之方。蓋乾乾不息者,體也;去惡進善者,用也。無體則用無以行,無用則體無所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或曰:「其」 字亦是「莫」 字。

「吉凶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

四者一善而三惡,故人之所值,福常少而禍常多,不可不慎 。此章論《易》所謂聖人之蘊。

《家人睽復無妄》
编辑

「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

則謂物之可視以為法者,猶俗言「則例」 、「則樣」 也。

《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

心不誠,則身不可正,親不和則家不可齊。

「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

「親者難去,疏者易裁」 ,然不先其難,亦未有能其易者。

《家人》「離」,必起于婦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 不同行也。

睽次《家人》,《易》卦之序二女以下,睽彖傳文。二女,謂《睽》卦兌下離上,兌少女,離中女也。陰柔之性,外和悅而內猜嫌,故同居而異志。

堯所以「釐降二女于《媯汭》」,舜可禪乎?吾茲試矣。

《釐》,理也。降,下也。媯,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堯理治下,嫁二女于舜,將以試舜,而授之天下也。

「是治天下觀于家,治家觀于身而已矣。」身端心誠之 謂也。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

不善之動息於外,則善心之生於內者,無不實矣。

「不善」之動,妄也,妄復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

程子曰:「《無妄》之謂誠。」

故《無妄》次復,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

《無妄》次復,亦卦之序。「先王」 以下,引《無妄》卦大象,以明對時育物,唯至誠者能之,而贊其旨之深也。此章發明四卦,亦皆所謂聖人之蘊。

《擬議》
编辑

至誠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故曰:「擬之而後言,議之而 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中庸》《易大傳》所指不同,今合而言之,未詳其義。或曰:「至誠者,實理之自然;擬議者,所以誠之之事也。」

《蒙艮》
编辑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𨙫,神也,再三則瀆矣, 瀆則不告也。

此通下三節,雜引《蒙卦》《彖》象而釋其義。「童」 ,稚也。「蒙」 ,暗也。我,謂師也。「筮,揲蓍」 以決吉凶也。言童蒙之人來求于我以發其蒙,而我以正道果決彼之所行。

「如《筮》」 者,𨙫神以決疑,而神告之吉凶,以果決其所行也。𨙫神求師,專一則明,如初筮則告,二三則惑,故神不告以吉凶,師亦不當決其所行也。

「山下出泉」,靜而清也;「汨則亂」,亂不決也。

「山下出泉」 ,《大象》文。山靜泉清,有以全其未發之善,故其行可果。「汨」 ,再三也。亂,瀆也,不決,不告也。蓋汨則不靜,亂則不清。既不能保其未發之善,則告之不足以果其所行,而反滋其惑,不如不告之為愈也。

慎哉,其惟時中乎。

「時中」 者,《彖傳》文教當其可之謂也。「初則告,瀆則不告,靜而清則決之,汨而亂則不決」 ,皆時中也。

「《艮》其背」,背非見也;「靜則止」,止非為也,為不止矣,其道 也深乎!

此一節引《艮》卦之象而釋之。艮,止也,背,非有見之地也。「艮其背」 者,止于不見之地也。止于不見之地則靜,靜則止而無為,一有為之之心,則非止之之道矣 。此章發明二卦皆所為聖人之蘊,而主靜之意深矣。

卲子漁樵問答 编辑

《論易卦三則》
编辑

樵者問漁者曰:「復何以見天地之心乎?」曰:「先陽已盡, 後陽始生。始則當天地始生之際,中則當日月始周 之際,末則當星辰始終之際。萬物死生,寒暑代謝,晝 夜遷變,非此無以見之。當天地窮極之所必變,變則 通,通則久,故《象》言『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 省方』,順天故也。」

樵者謂漁者曰:「《無妄》,災也。」敢問其故?曰:「妄則欺也。得 之必有禍,斯有妄也。順天而動,有禍及者,非禍也,災 也。猶農有思豐而不勤稼穡者,其荒也不亦禍乎?農 有勤稼穡而後敗諸水旱者,其荒也不亦災乎?故《象》 言『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貴不妄也。」

樵者問曰:「姤,何也?」曰:「姤,遇也,柔遇剛也,與夬正反。夬 始逼壯,姤始遇壯,陰始遇陽,故稱姤焉。觀其姤天地 之心,亦可見矣。聖人以德化及此,罔有不昌,故《象》言 『施命告四方』」,「履霜之慎,其在此也。」

橫渠易說 编辑

《總論》
编辑

《繫辭》所舉《易義》,是聖人議論到此,因舉《易》義以成之, 亦是人道之大且要者也。

《繫辭》反復,惟在明《易》所以為《易》,撮聚眾意以為解,欲 曉後人也。化不可言難知,可以言難見,如日景之行, 則可知之,其所以行難見也。人於龜策無情之物,不 知其將如何,惟是自然,莫或使之然者,陰陽不測之 類也。己方虛心以鄉之,卦成於爻以占之,其辭如何, 取以為占,聖人則又於陰陽不測處以為占,或於夢 寐,或於人事卜之,然聖人於卜筮亦鮮,蓋其為疑少 故也。

不見《易》則不識造化,不識造化則不知性命,既不識 造化,則將何謂之性命也?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 子之陋也。人雖信此說,然不能知以何為有,以何謂 之無。如人之言曰「自然而鮮有」,識自然之為體,觀其 幾者,善之幾也,惡不可謂之幾。如曰幾者動之微,吉 之先見,亦止言吉耳。「上交不諂,下交不瀆」,人事不過 於上下之交,此可盡人道也。且如孝弟,仁之本,亦可 以為幾;造端乎夫婦,亦可以言幾;親親而尊賢,亦可 以為幾。就親親尊賢而求之,又有幾焉。又如言不誠 其身,不悅於親,亦是幾處。苟要入德,必始於知幾。 欲觀《易》,先當玩辭,蓋所以說《易象》也。不先盡《繫辭》,則 其觀於《易》也,或遠或近,或太艱難,不知繫辭而求《易》, 正猶不知禮而學《春秋》也。《繫辭》所以論《易》之道,既知 《易》之道,則《易》象在其中,故觀《易》必由《繫辭》,《繫辭》獨說 九卦之德者,蓋九卦之德,切於人事。

《易象》繫之以辭者,於卦既已具其意象矣,又切於人 事言之,以示勸戒。釋氏之言性不識《易》,識《易》然後盡 性。蓋《易》則有無動靜,可以兼而不偏舉也,無則氣自 然生,氣之生,即是道、是易。

「《乾》不居正位」,是乾理自然,惟人推之使然邪?

主,應物不能固知,此行而流也。「入德處不移」,則是道 不進,重滯者也。「動靜不失其時」,是時措之宜也,「集義 也。」集義久則自有光明,靜則無見,必動乃見其道光 明。以其本之光明,故其發也光明,學行之乃見。至其 疑處,始是實疑,於是有學,險而止蒙。夫於不當止而 止,是險也。如告子之不動心,必以義為外,是險而止 也。《蒙》險在內,是蒙昧之義。蒙方始,務求學而得之,始 是得所止也。若《蹇》則是險在外者也。

《易》乃是性與天道,其字日月為《易》。《易》之義包天道變 化。

《易》非止數,《春秋》大義,不止在元。

在《易》則是「至理」,在《孟子》則是「氣。」

==正蒙==

《大易篇》
编辑

《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

《易》語天地陰陽,情偽至隱賾而不可惡也。諸子馳騁 說詞,窮高極幽,而知德者厭其言,故言為非難,使君 子樂取之為貴。

《易》一物而三才:陰陽,氣也,而謂之天;剛柔,質也,而謂 之地;仁義,德也,而謂之人。

《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撰德於卦,雖爻有小大, 及繫辭其爻,必喻之以君子之義。

「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與!陰陽天道,象之成也;剛 柔地道,法之效也;仁義人道,性之立也;三才兩之,莫 不有乾坤之道。

陰陽、剛柔、仁義之本立,而後知趨時應變,故「乾坤毀 則無以見《易》。」

六爻各盡利而動,所以順陰陽、剛柔、仁義、性命之理 也,故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陽遍體眾陰」,眾陰共事一陽,理也。是故二君共一民, 一民事二君,上與下皆小人之道也。一君而體二民, 二民而宗一君,上與下皆君子之道也。

吉凶變化,悔吝剛柔,《易》之四象與悔吝,由贏不足而 生,亦兩而已。

《尚辭》則言無所苟,「尚變」則動必精義,「尚象」則法必致 用,「尚占」則謀必知來,四者非知神之所為,孰能與於 此。

《易》非天下之至精,則詞不足待天下之問,非深不足 通天下之志,非通變極數,則文不足以開物,象不足 以制器,幾不足以成務,非周知兼體,則其神不能通 天下之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示人吉凶」,其道顯矣。「知來藏往」,其德行神矣。語蓍龜 之用也。

《顯道》者,危使平,易使傾,「懼以終始,其要無咎」之道也。 「神德行」者,寂然不動,冥會于萬化之感,而莫知為之 者也。受命如響,故可與酬酢。曲盡鬼謀,故可以祐神。 開物於幾先,故曰「知來。」明患而弭其故,故曰「藏往極 數。」知來,前知也。前知其變,有道術以通之,君子所以 措於民者遠矣。

潔靜精微,不累其跡,「知足而不賊」,則於《易》深矣。 天下之理得,元也;會而通,亨也;說諸心,利也;一天下 之動,貞也。

《乾》之四德,終始萬物,迎之隨之,不見其首尾,然後推 本而言,當父母萬物。

彖明萬物資始,故不得不以元配乾;坤其偶也,故不 得不以元配《坤》。

仁統天下之善,禮嘉天下之會,義公天下之利,信一 天下之動。

六爻擬議,各正性命,故「乾德旁通」,不失太和,而利且 貞也。

顏氏求龍德正中而未見其止,故擇《中庸》得一善則 拳拳服膺,嘆夫子之忽焉前後也。

《乾》三四位過中重剛,庸言庸行,不足以濟之,雖大人 之盛,有所不安,外趨變化,內正性命,故其危其疑,艱 於見德者,時不得舍也。九五大人化矣,天德位矣,成 性聖矣,故既曰「利見大人」,又曰「聖人作而萬物睹。」亢 龍以位畫為言,若聖人則不失其正,何「亢」之有? 聖人用中之極,不勉而中,有大之極,不為其大,大人 望之所為,絕塵而奔,峻極於天,不可階而升者也。 《乾》之《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乃大人造位天德, 成性躋聖者爾。若夫受命首出,則所性不存焉,故不 曰「位乎君位」而曰「位乎天德」,不曰「大人君」矣而曰「大 人造」也。

庸言庸行,蓋天下經德達道,大人之德,施于是者溥 矣;天下之文,明于是者著矣。然非窮變化之神,以時 措之宜,則或陷於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此顏子所以 求「龍德」正中,乾乾進德,思處其極,未敢以方體之常 安吾止也。

惟君子為能與時消息,順性命、躬天德而誠行之也。 精義時措,故能保合太和,健利且貞,孟子所謂終始 條理,集大成於聖智者與!《易》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 利貞。」其此之謂乎!

成性則躋聖而位天德。《乾》九二正位於內卦之中,有 君德矣,而非上治也。九五言「上治」者,言乎天之德,聖 人之性,故捨曰「君」而謂之「天」,見大人德與位之皆造 也。

大而得易簡之理,當成位乎天地之中,時舍而不受 命,《乾》九二有焉。及夫化而聖矣,造而位天德矣,則富 貴不足以言之。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主於求吾志而已,無所求於外。 故「善世博化」,「龍德而見」者也。若潛而未見,則為己而 已,未暇及人者也。

「成德為行」,德成自信,則不疑所行,日見乎外可也
考證
《乾》九三修辭立誠,非繼日待旦如周公,不足以終其

業。九四以陽居陰,故曰「在淵」,能不忘於躍,乃可免咎, 非為邪也,終其義也。

至健而易,至順而簡,故其險其阻,不可階而升,不可 勉而至。「仲尼猶天」,九五,「飛龍在天」,其致一也。

「《坤》至順而動也剛」,乃積大勢成而然也。

乾至健無體,為感速,故「易知。」坤至順,不煩其施普,故 「簡能。」

《坤》先迷不知所從,故「失道。」後能「順聽」,則得其常矣。 造化之功,發乎動畢達乎順,形諸明,養諸容,載遂乎 說,潤勝乎健,不匱乎勞,終始乎止。

《健》《動》《陷》《止》,剛之象;《順》《麗》《入》《說》,柔之體。

「《巽》為木」,萌於下,滋於上;「為繩直」,順以達也;「為工」,巧且 順也;「為白」,所遇而從也;「為長,為高」,木之性也;「為臭」,風 也,入也;「於人為寡髮廣顙」,躁人之象也。

「《坎》為《血卦》」,「周流而勞」,血之象也;「為赤」,其色也。

「《離》為乾卦」,於木為科,上稿附且躁也。

《艮》「為小石」,堅難入也;「為徑路」,通或寡也。

「《兌》為附決」,內實則外附必決也;「為毀折」,物成則上柔 者必折也。

「《坤》為文」,眾色也;「為眾容」,載廣也。

「乾為大赤」,其正色也;「為冰」,健極而寒甚也。

震為萑,葦為蒼,莨竹為旉,皆蕃鮮也。 一陷溺而不得出、為坎。一附麗而不能去、為離。 艮一陽為主於兩陰之上,各得其位而其勢止也。《易》 言「光明」者,多艮之象,著則明之義也。

《蒙》無遽亨之理、由九二「循循行時中」之「亨」也。

「不終日,貞吉」,言疾正則吉也。仲尼以六二以陰居陰, 獨無累於四,故其「介如石。」雖體柔順,以其在中而靜, 何俟終日,必知幾而正矣。

「《坎》維心亨」,故「行有尚。」外雖積險,苟處之心亨不疑,則 雖難必濟,而往有功也。

《中孚》,上巽施之,下說承之,其中必有感化而出焉者。 蓋「孚」者覆乳之象,有必生之理。

物因雷動,雷動不妄,則物亦不妄,故曰「物與無妄。」 靜之動也,無休息之期,故《地雷》為卦,言反又言復,終 則有始,循環無窮,人指其化而裁之爾。深其反也,幾 其復也,故曰「反復其道」,又曰「出入無疾。」

「《益》長裕而不設」,益以實也。妄加以不誠之益,非益也。 「井渫而不食,強施行,惻然且不售」,作《易》者之嘆與? 「闔戶」,靜密也;「闢戶」,動達也。形開而目睹耳聞,受於陽 也。

辭各指其所之,聖人之情也。指之以趨時盡利,順性 命之理,臻三極之道也。能從之則不陷於凶悔矣,所 謂「變動以利言」者也。然爻有攻取愛惡,本情素動,因 生吉凶悔吝而不可變者,乃所謂「吉凶以情遷」者也。 能深存繫辭所命,則二者之動見矣。又有義命當吉 當凶,當否當亨者,聖人不使避凶趨吉,一以貞勝而 不顧,如「大人否亨」,「有隕自天」、「過涉滅頂,凶無咎」,《損、益》 「龜不克違,及其命亂也」之類。三者情異,不可不察。 因爻象之既動,明吉凶於未形,故曰「爻象動乎內,吉 凶見乎外。」

《富有》者,大無外也;《日新》者,久無窮也。

「顯」其聚也,隱其散也,顯且隱也,幽明所以存乎象;聚 且散也,推盪所以妙乎神。

「變化進退之象」云者,進退之動也微,必驗之於變化 之著,故察進退之理為難,察變化之象為易。

「憂悔吝者存乎介」,欲觀《易》象之小疵,宜存志靜,知所 動之幾微也。

《往》之為義,有已往,有方往,臨文者不可不察。

歐陽修崇文總目敘釋 编辑

《易類序》
编辑

前史謂秦焚三代之書,《易》以卜筮而得不焚。及漢募 群書,類多散逸,而《易》以故最完。及學者傳之,遂分為 三:一曰田何之《易》,始自子夏,傳之孔子,卦彖、爻、象與 《文言》《說卦》等,離為十二篇,而說者自為章句,《易》之本 經也。二曰焦贛之《易》,無所師授,自言得之隱者,第述 陰陽災異之言,不類聖人之經;三曰費直之《易》,亦無 師授,專以《彖》《象》《文言》等參解卦爻。凡以《彖》《象》《文言》雜 入卦中者,自費氏始。田何之學,施、孟、梁丘之徒最盛, 費氏初微,止傳民間。至後漢時,陳元、鄭眾、康成之徒 皆學費氏,費氏興而田學遂息,古十二篇之《易》遂亡 其本。及王弼為注,亦用卦象相雜之經。自晉以後,弼 學獨行,遂得至今。然《易》比五經,其來最遠。自伏羲畫 卦,下更三代,別為三易。其變卦五十有六,命名皆殊, 至于七、八、九、六,占筮之法亦異。周之末世,夏、商之《易》 已亡。漢初雖有《歸藏》,已非古經。今書三篇,莫可究矣。 獨有《周易》,時更三聖,世歷三古,雖說者各自名家,而 聖人法天地之蘊則具存焉。

易童子問 编辑

===
《第一》
===童子問曰:「『乾元,亨、利貞』,何謂也?」曰:「眾辭淆亂,質諸聖。

《彖》者,聖人之言也。」童子曰:「然則《乾》無四德,而《文言》非 聖人之書乎?」曰:「是魯穆姜之言也,在襄公之九年。」 童子問曰:「《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何謂也?」曰: 「其傳久矣,而世無疑焉,吾獨疑之也。蓋聖人取象,所 以明卦也,故曰『天行健』。《乾》而嫌其執於象也,則又以 人」事言之,故曰「君子以自強不息。」六十四卦皆然也, 《易》之闕文多矣。

童子問曰:「《乾》曰『用九,坤曰『用六』,何謂也』?」曰:「釋所以不 用七、八也。乾爻七九則變,坤爻八六則變,《易》用變以 為占,故以名其爻也。陽過乎亢則災,數至九而必變, 故曰『見群龍無首,吉』。物極則反,數窮則變,天道之常 也,故曰『天德不可為首也。陰柔之動,多入於邪,聖人 因其變以戒之,故曰『利永貞』』。」

童子問曰:「《屯》之《彖》《象》與卦之義反,何謂也?」曰:「吾不知 也。」童子曰:「《屯》之卦辭曰『勿用有攸往』,《彖》曰『動乎險中, 大亨貞』。動而大亨,其不往乎!《象》曰『君子以經綸』。不往 而能經綸乎?」曰:「居《屯》之世者,『勿用有攸往』,眾人也;治 《屯》之時者,動乎險而經綸之,大人而君子也。故曰『利 建侯而經綸』。」

童子問曰:「《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何謂 也?」曰:「蒙者,未知所適之時也。處乎蒙者,果於自信其 行以育德而已。蒙有時而發也,患乎不果於自修以 養其德而待也。」

童子問曰:「《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何謂 也?」曰:「需,須也,事有期而時將至也。雲已在天,澤將施 也。君子之時將及矣,必待之焉。飲食以養其體,宴安 和樂以養其志,有待之道也。」

童子問曰:「師貞丈人,何謂也?」曰:「『師正於丈人也』。《其彖》 曰:『能以眾正,可以王矣』。」童子曰:「敢問可以王矣」,「孰能 當之?」曰:「湯武是已。彼二王者,以臣伐主,其為毒也甚 矣。然其以本於順民之欲而除其害,猶毒藥瞑眩,以 故去疾也。故其《彖》又曰:『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 從之』。」童子曰:「然則湯武之師正乎?」曰:「凡師必正於丈」 人者,文王之志也。以此毒天下而王者,湯、武也。湯武 以應天順人為心,故孟子曰:「有湯武之心則可也。」童 子曰:「『吉,無咎』,何謂也?」曰:「為《易》之說者,謂無咎者,本有 咎也。又曰:『善補過也』。」嗚呼!舉師之成功,莫大於王也, 然不免毒天下,而僅得補過無咎。以此見兵非聖王 之所務,而湯武不足貴也。

童子問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何謂 也?」曰:「王氏之《傳》曰:『萬國以比建,諸侯以比親』。得之矣。 蓋王者之於天下,不可以獨比也。故建為萬國,君以 諸侯,使其民各比其君,而萬國之君共比於王,則視 天下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矣。」

童子問曰:「《同人》之《彖》曰『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象》 又曰『君子以類族辨物』,何謂也?」曰:「『『通天下之志』者,同 人也;類族辨物』者,同物也。夫同天下者不可以一概, 必使夫各得其同也。」

童子問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 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何謂也?」曰:「聖人急于 人事者也,天人之際罕言焉,惟《謙》之彖略具其說矣。 聖人,人也,知人而已。天地鬼神不可知,故推其跡;人 可知者,故直言其情。以人之情而推天地鬼神之跡, 無以異也。然則修吾人事而已。人事修,則與天地鬼」 神合矣。

童子問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 帝,以配祖考,何謂也?」曰:「于此見聖人之用心矣。聖人 憂以天下,樂以天下。其樂也,薦之上帝祖考而已,其 身不與焉。眾人之豫,豫其身耳。聖人以天下為心者 也。是故以天下之憂為己憂,以天下之樂為己樂。」 童子問曰:「《觀》之《象》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何謂也?」 曰:「聖人處乎人上而下觀于民,各因其方,順其俗以 教之。民知各安其生而不知聖人所以順之者,此所 謂神道設教也。」童子曰:「順民,先王之所難歟?」曰:「後王 之不戾民者鮮矣。」

童子問曰:「『『《剝》,不利有攸往』,《彖》曰:順而止之,觀象也;君 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者,何謂也?」曰:「《剝》陰剝陽也。小 人道長,君子道消之時也,故曰『不利有攸往』。君子于 此時而止,與《屯》之勿往異矣。《屯》之世,眾人宜勿往,而 君子動以經綸之時也。《剝》者,君子止而不往之時也。 《剝》盡則復,否極則《泰》,消必有息,盈必有虛,天道也,是」 以君子尚之。故順其時而止,亦有時而進也。

童子問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者,何謂也?」曰:「天地之 心見乎動,《復》也,一陽初動于下矣,天地所以生育萬 物者本于此,故曰『天地之心也。天地以生物為心者 也。其《彖》曰『剛反,動而以順行』,是矣』。」童子曰:「然則《象》曰 『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豈非靜乎?」曰: 「至日陰陽初復之際也,其來甚微,聖人以安靜以順 其微,至其盛然後有所為也」,不亦宜哉。

童子問曰:「『《大過》之卦辭曰『利有攸往,亨』,其象曰『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者』,其往乎?其遯乎?」曰:「《易》非一 體之書,而卦不為一人設也。《大過》者,撓敗之世,可以 大有為矣。當物極則反易為之力之時,是以往而必 亨也。然有不以為利而不為者矣,故居是時也,往者 利而亨,遯者獨立而無悶。」

童子問曰:「《坎》之卦曰『習坎其彖』,曰『習坎,重險也』者,何 謂也?」曰:「《坎》因重險之象以戒人之慎習也。習高山者 可以追猿猱,習深淵者至能泅泳出沒以為樂。夫險 可習,則天下之事無不可為也。是以聖人于此戒人 之習惡而不自知,誘人于習善而不倦。故其《象》曰:『君 子以常德行,習教事也』。」

童子問曰:「『咸取女吉』,何謂也?」曰:「咸,感也。其卦以剛下 柔,故其《彖》曰『男下女,是以取女吉』也。」童子又曰:「『然則 男女同類歟』?曰:『男女睽而其志通』,謂各睽其類也。凡 柔與柔為類,剛與剛為類,謂感必同類,則以柔應柔, 剛應剛,可以為咸乎?故必二氣交感,然後為咸也。夫 物同類者,自同也,何所感哉?惟異類而合,然後見其 感也。鐵石,無情之物也,而以磁石引針,則雖隔物而 應彖?」曰:「觀其所感,而萬物之情可見矣。」童子又曰:「然 則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是果異類乎?」曰:「天下之廣,蠻 夷戎狄,四海九州之類,不勝其異也,而能一以感之, 此王者所以為大,聖人所以為能。」

童子問曰:「『《恆》,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何謂也?」曰:「《恆》之為 言久也,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也』。」「久于其道者, 知變之謂也。天地升降而不息,故曰『天地之道久而 不已也』。日往月來,與天偕行而不息,故曰『日月得天 而能久照』。四時代謝,循環而不息,故曰『四時變化而 久成』。聖人者,尚消息盈虛,而知進退存亡者也,故曰 『聖人久于其道而化成』。」

童子問曰:「『《遯》,亨,小利貞』,何謂也?」曰:「《遯》,陰進而陽遯也。 《遯》者,見之先也。陰進至于《否》,則不正,利矣。《遯》者,陰浸 而未盛,陽能先見而遯,猶得小利其正焉。」

童子問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何 謂也?」曰:「日,君象也,而下入于地。君道晦而天下暗矣。 大哉萬物各得其隨,則君子嚮晦而入宴息;天下暗 而思明,則君子出而臨眾。商紂之晦,周道之明也。因 其晦,發其明,故曰『用晦而明』。」童子曰:「然則聖人貴之 乎?」曰:「不貴也。聖人非武王而貴文王矣!」

童子問曰:「『《家人》利女貞』,何謂也?其不利君子之正乎?」 曰:「是何言《歟》?《彖》不云乎:『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也』。」 曰:「然則何為獨言『利女正』?」曰:「家道主于內,故女正內 則一家正矣。凡家人之禍,未有不始于女子者也,此 所以戒也。嗚呼!事無不利于正,未有不正而利者。聖 人于卦,隨事以為言,故于《坤》則『利牝馬之正,于《同人》 則利君子;正于明夷則利艱,正于《家人》,則利女正』。」 童子問曰:「《睽》之《彖》與卦辭之義反,何謂也?」曰:「吾不知 也。」童子曰:「《睽》之卦曰『小事吉,《彖》曰『《睽》之時用大矣哉』』。」 曰:「小事睽則吉,大事睽則凶也。凡睽于此者,必有合 于彼。地睽其下而升,天睽其上而降,則上下交而為 《泰》,是謂小睽而大合。使天地睽而上下」不交,則「否」矣。 聖人因其小睽而通其大利,故曰:「天地睽而其事同, 男女睽而其志通,萬物睽而其事類。」其象又曰:「君子 以同而異。」

《第二》
编辑

童子問曰:「履險蹈難謂之《蹇》,解難濟險謂之『《解》』,二卦 之義相反而辭同,皆曰『利西南』者,何謂也?」曰:「聖人于 斯二卦,辭則同而義則異,各于其《彖》言之矣。《蹇》之《彖》 曰『往得中也』,《解》之《彖》曰『往得眾也』者是已。西南,坤也, 坤道主順,凡居《蹇》難者,以順而後免于患。然順過乎 柔則入于邪,必順而不失其正,故曰『往得中也。解難』」 者、必順人之所欲、故曰「往得眾」也。

童子問曰:「『損,損下益上,益損上益下』,何謂也?」曰:「上君 而下民也。」「『損民而益君,損矣;損君而益民,益矣』。《語》曰: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此之謂也。」童子又曰:「《損》之《象》曰: 『君子以懲忿窒慾』,《益》之《象》曰『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 則改』,何謂也?」曰:「嗚呼!君子者,天下繫焉。其一身之損 益,天下之利害也。君子之自損忿慾爾;自益者,遷善 而改過爾。然而肆其忿慾者,豈止一身之損哉?天下 有被其害者矣。遷善而改過者,豈止一己之益哉?天 下有蒙其利者矣。」童子曰:「君子亦有過乎?」曰:「湯、孔子, 聖人也,皆有過矣。君子與眾人同者,不免乎有過也。 其異乎眾人者,過而能改也。湯、孔子不免有過,則《易》 之所謂損益者,豈止一身之損益哉!」

童子問曰:「『《夬》不利即戎』,何謂也?」曰:「謂其已甚也,去小 人者不可盡。蓋君子者,養小人者也。小人之道長,斯 害矣,不可以不去也。小人之道已衰,君子之利及乎 天下矣,則必使小人受其賜而知君子之可尊也,故 不可使小人而害君子,必以君子而養小人。《夬》,剛決 柔之卦也,五陽而一陰決之,雖《易》而聖人不欲其盡」 決也,故其《彖》曰:「所尚乃窮」也。小人盛則決之,衰則養 之,使知君子之為利,故其《象》曰:「君子以施祿及下。」小人已衰,君子已盛,物極而必反,不可以不懼,故其《象》 又曰:「居德則忌。」

童子問曰:「『困,亨,貞,大人吉,無咎』,其《彖》曰『險以說,困而 不失其所亨』,何謂也?」曰:「『困亨』者,困極而後亨,物之常 理也。所謂《易》窮則變,變則通也。困而不失其所亨者, 在困而亨也,惟君子能之。其曰『險以說』者,處險而不 懼也。惟有守于中,中則不懼于其外,惟不懼則不失 其所亨,謂身雖困而志則亨也,故曰『其惟君子乎』!其」 《象》又曰:「『君子以致命遂志』者是也。」童子又曰:「敢問正 大人,吉無咎者,古之人孰可以當之?曰:文王之《羑里》, 箕子之《明夷》。」

童子問曰:「《革》之《彖》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何 謂也?」曰:「逆莫大乎以臣弒君,若君不君,則非君矣。是 以至仁而伐桀紂之惡,天之所欲誅而人之所欲去, 湯武誅而去之,故曰『順乎天而應乎人也』。」童子又曰: 「然則正乎?」曰:「正者,常道也。堯傳舜,舜傳禹,禹傳子是 已。權者,非常之時,必有非常之變也。湯武是已。故其 《彖》曰『《革》之時大矣哉』」云者,見其難之也。「童子又曰:『湯 武之事,聖人貴之乎』?」曰:「孔子區區思文王而不已,其 厚於此則薄於彼可知矣。」「童子又曰:『順天應人,豈非 極稱之乎』?」「何謂薄?」曰:「聖人於《革》稱之者,適當其事爾。 若乾坤者,君臣之正道也,於乾坤而稱湯武可乎?聖 人於《坤》以『履霜』」為戒,以「『黃裳』為吉也。」

童子問曰:「『《革》去故而鼎取新』,何謂也?」曰:「非聖人之言 也,何足問《革》?」曰:「去故不待言而可知。《鼎》曰『取新』,《易》無 其辭,汝何從而得之?夫以新易舊,故謂之革。若以商 革夏,以周革商,故其《象》曰『湯武革命者是也。然則以 新革故,一事爾,分於二卦者其誰乎』?」童子又曰:「然則 《鼎》之義何謂也?」曰:「聖人言之矣,以木巽火,亨飪也。」 童子問曰:「《震》之辭曰『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者,何謂也?」 曰:「震者,雷也。『驚乎百里,震之大者也。處大震之時,眾 皆震驚,而獨能不失其守,不喪其器者,可以任大事 矣。故其《彖》曰:『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不喪匕鬯,出 可以守宗廟社稷』,為祭主者,謂可任以大事也。」童子 曰:「郭公夏五,聖人所以傳疑。《彖》之闕文」奈何?曰:聖人 疑則傳疑也。若《震》之《彖》,其辭雖闕,其義則在,又何疑 焉。

童子問曰:「《艮》之象曰『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何謂也?」曰: 「艮者,君子止而不為之時也。時不可為矣,則止而以 待其可為而為者也。故其《彖》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於斯時也,在其位者宜如何?思不出其位而已。然則 位之所職,不敢廢也。《詩》云:『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此之 謂也。」

童子問曰:「『《歸妹》征凶』,《彖》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人之終 始也』。其卦辭凶而《彖》辭吉,何謂也?」曰:「合二姓,具六禮, 而歸得其正者,此《彖》之所謂『歸妹』也。若婚不以禮而 從人者,卦所謂『征凶者也』。」童子曰:「敢問何以知之?」曰: 「《咸》之辭曰『取女吉』。其為卦也,艮下而兌上,故其《彖》曰 『上柔而下剛』」,「『男下女』,是以吉也。《漸》之辭曰『女歸吉』。其」 為卦也,艮下而巽上,其上柔下剛,以男下女,皆與《咸》 同,故又曰「女歸吉也。」《歸妹》之為卦也不然,兌下而震 上,其上剛下柔,以女下男,正與《咸》漸反,故彼吉則此 凶矣。故其《彖》曰「征凶,位不當也」者,謂兌下震上也。童 子曰:「取必男下女乎?」曰:夫婦所以正人倫,禮義所以 養廉恥,故取女之禮,自納采至于親迎,無非男下女, 而又有漸也。故《漸》之《彖》曰「漸之進也,女歸吉也」者是 已,奈何《歸妹》以女下男而往,其有不凶者乎?

童子問曰:「《兌》之《彖》曰『順乎天而應乎人』,何謂也?」曰:「《兌》, 說也。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莫 大于此矣。而所以能使民忘勞與死者,非順天應人 則不可。由是見小惠不足以說人,而私愛不足以求 說。」

童子問曰:「《萃》,聚也,其辭曰『王假有廟』。渙,散也,其辭又 曰『王假有廟』,何謂也?」曰:「謂渙為散者誰與?《易》無其辭 也。」童子曰:「然則敢問渙之義?」曰:「『吾其敢為臆說乎!《渙》 之卦辭曰『利涉大川』,其彖曰『乘木有功也』,其象亦曰 『風行水上』。」「『渙』而人之語者冰釋汗浹』皆曰『渙』。然則渙 者流行通達之謂也,與夫乖離分散之義異矣。嗚呼! 王者富有九州四海萬物之象,莫大于《萃》,可以有廟 矣。功德流行達于天下,莫大于《渙》,可以有廟矣。」 童子問曰:「《節》之辭曰『苦節不可貞』者,自節過苦而不 得其正歟?物被其節而不堪其苦歟?」曰:「君子之所以 節于己者,為其愛于物也,故其《彖》曰:『節以制度,不傷 財,不害民』者是也。節者,物之所利也,何不堪之有乎? 夫所謂苦節者,節而大過,行于己,不可久,雖久而不 可施于人,故曰『不可正也』。」童子曰:「敢問其人?」曰:「異眾 以取名,貴難而自刻者,皆苦節也。其人則鮑焦、於陵 仲子之徒是矣。二子皆苦節者也。」

童子問曰:「《小過》之《象》曰『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 用過乎儉』者,何謂也?」曰:「是三者施于行己,雖有過焉, 無害也;若施于治人者,必合乎大中,不可以小過也蓋仁過乎愛,患之所生也;刑過乎威,亂之所起也。推 是可以知之矣。」

童子問曰:「《既濟》之《象》曰『君子思患而豫防之』者,何謂 也?」曰:「人情處危則慮深,居安則意怠,而患常生于怠 忽也。是以君子既濟,則思患而豫防之也。」

童子問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何謂 也?」曰:「《未濟》之象,火宜居下而反居上,水宜居上而反 居下,二物各失其所居而不相濟也。故君子慎辨其 物宜,而各置其物于所宜居之方,以相為用,所以濟 乎未濟也。」

《第三》
编辑

童子曰:「《繫辭》非聖人之作乎?」曰:「何獨《繫辭》焉?《文言》《說 卦》而下,皆非聖人之作,而眾說淆亂,亦非一人之言 也。昔之學《易》者,雜取以資其講說,而說非一家,是以 或同或異,或是或非,其擇而不精,至使害經而惑世 也。然有附託聖經,其傳已久,莫得究其所從來而覈 其真偽。故雖有明智之士,或貪其雜傳之辨,溺其富 麗之辭,或以為辨疑是正,君子所慎,是以未始措意 于其間。若余者,可謂不量力矣。邈然遠出諸儒之後, 而學無師授之傳,其勇于敢為而決于不疑者,以聖 人之經尚在,可以質也。」童子曰:「敢問其略。」曰:「《乾》之初 九曰:『潛龍勿用』,聖人於其象曰『陽在下也』,豈不曰『其 文已顯而其義已足乎?而為《文言》者』」又曰:「龍德而隱 者也」;又曰:「陽在下也。」又曰:「陽氣潛藏。」又曰:「潛之為言, 隱而未見。」《繫辭》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 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 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其言天 地之道,乾坤之用,聖人所以成其德業者,可謂詳而 備矣。故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者,是其義盡于此 矣。俄而又曰:「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 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又曰:「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 《坤》,隤然示人簡矣。」又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其德行 常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其德行常簡以知 阻。《繫辭》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者,謂六爻而兼三 才之「道也。」其言雖約,其義無不包矣。又曰:「《易》之為書 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 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而《說卦》又曰: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晝而成卦。分陰分 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繫辭》曰:『聖人設卦觀 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又曰:「辨吉凶者存乎辭。」又曰:「聖 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 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又曰:「《易》有四象,所以示 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又曰:「設 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其說雖多,要其旨歸, 止于《繫辭》明吉凶爾,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數說者,其 略也;其餘辭雖小異而大旨則同者,不可勝舉也。謂 其說出于諸家,而昔之人雜取以釋經,故擇之不精, 則不足怪也。謂其說出于一人,則是繁衍叢脞之言 也,其遂以為聖人之作,則又大謬矣。孔子之文章,《易》 《春秋》是已,其言愈簡,其義愈深,吾不知聖人之作,繁 衍叢脞之如此也。雖然,辨其非聖之言而已,其于《易》 義尚未有害也,而又有害經而惑世者矣。《文言》曰:「元 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 之幹也。是謂乾之四德。」又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 貞者,性情也。」則又非四德矣。謂此二說出于一人乎, 則殆非人情也。《繫辭》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所 謂圖者,八卦之文也。神馬負之,自河而出,以授于伏 羲者也。蓋八卦者,非人之所為,是天之所降也。又曰: 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 作八卦。然則八卦者,是人之所為也,《河圖》不與焉。斯 二說者已不相容矣。而《說卦》又曰:「昔者聖人之作《易》 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 陽而立卦。」則卦又出于蓍矣。八卦之說如是,是果何 從而出也?謂此三說出于一人乎?則殆非人情也。人 情常患自是其偏見,而立言之士莫不自信其欲以 垂乎後世,惟恐異說之攻之也。其肯自為二三之說, 以相抵捂而疑「世,使人不信其書乎?故曰『非人情也。 凡此五說者,自相乖戾,尚不可以為一人之說,其可 以為聖人之作乎』?」童子曰:「于此五說,亦有所取乎?」曰: 「《乾》無四德,《河》《洛》不出圖書,吾昔已言之矣。若元亨、利、 貞,則聖人於彖言之矣。吾知自堯舜以來,用卜筮爾, 而孔子不道其初也,吾敢妄意之乎?」童子曰:「是五說 皆無取矣。然則繁衍叢脞之言,與夫自相乖戾之說, 其書皆可廢乎?」曰:「不必廢也。古之學《經》者皆有《大傳》, 今《書》《禮》之傳尚存,此所謂《繫辭》者,漢初謂之《易大傳》 也,至後漢已為《繫辭》矣。《語》曰:『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 為滕、薛大夫也。《繫辭》者謂之《易大傳》則優于《書》《禮》之 傳遠矣。謂之聖人之作,則僭偽之書也。蓋夫使學者 知《大傳》為諸儒之作,而敢取其是而捨其非,則三代之末,去聖未遠,老師名家之世學,長者先生之餘論, 雜于其間者在焉,未必無益于學也。使以為聖人之 作,不敢有所擇而盡信之,則害經惑世者多矣,此不 可以不辨也,吾豈好辨者哉』!」童子曰:「敢問四德。」曰:「『此 魯穆姜之所道也。初,穆姜之筮也,遇艮之《隨》而為隨, 元亨利貞』,說也。在襄公之九年,後十有五年而孔子 始生,又數十年而始贊《易》。然則四德非《乾》之德,《文言》 不為孔子之言矣。」童子曰:「或謂左氏之傳《春秋》也。竊 取孔子《文言》以上附穆姜之說,是左氏之過也,然乎?」 曰:「不然。彼左氏者胡為而傳《春秋》?豈不欲其書之信 于世也,乃以孔子晚而所著之書為孔子未生之前 之說,此雖甚愚者之不為也。蓋方左氏傳春秋時世, 猶未以《文言》為孔子作也,所以用之不疑。然則謂《文 言》為孔子作者,出于近世乎?」童子曰:「敢問八卦之說, 或謂伏羲已授《河圖》,又俯仰于天地,觀取于人物,然 後畫為八卦爾。二說雖異,會其義則一也,然乎?」曰:不 然。此曲學之士,牽合傅會,以苟通其說,而遂其一家 之學爾。其失由于妄以《繫辭》為聖人之言而不敢辨, 故不得不曲為之說也。「《河圖》之出也,八卦之文已具 乎?」則伏羲授之而已,復何所為也?八卦之文不具,必 須人力為之,則不足為《河圖》也。其曰:「觀天地,觀鳥獸, 取于身,取于物,然後始作」《八卦》。蓋始作者,前未有之 言也。考其文義,其創意造始,其勞如此,而後八卦得 以成文,則所謂《河圖》者,何與于其間哉?若曰已授《河 圖》,又須有為而立卦,則觀于天地鳥獸,取于人物者, 皆備言之矣。而獨遺其本始所授于天者,不曰取法 于《河圖》,此豈近于人情乎?考今《繫辭》,二說離絕,各自 為言,義不「相通。而曲學之士,牽合以通其說,而誤惑 學者,其為患豈小哉!古之言偽而辨,順非而澤者,殺 無赦。嗚呼!為斯說者,王制之所宜誅也。」童子曰:「敢問 生蓍立卦之說,或謂聖人已畫卦,必用蓍以筮也,然 乎?」曰:「不然,考其文義可知矣。其曰『昔者聖人之作《易》 也者,謂始作《易》時也。又曰『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 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 爻』』」者,謂前此未有蓍。聖人之將作《易》也,感于神明而 蓍為之生,聖人得之,遂以倚數而立卦。是言昔之作 《易》立卦之始如此爾。故漢儒謂伏羲畫八卦由數起 者,用此說也。其後學者知《幽贊》生蓍之怪,其義不安, 則曲為說曰「用生蓍之意者,將以救其失也。又以卦 由數起之義害于二說,則謂已畫卦而用《蓍》以筮,欲 牽合二說而通之。然考其文義,豈然哉?若曰『已作卦 而用蓍以筮,則大衍之說是已。大抵學《易》者莫不欲 尊其書,故務為奇說以神之;至其自相乖戾,則曲為 牽合而不能通也』。」童子曰:「敢請益。」曰:「夫論未達者,未 能及于至理,必」指事據跡以為言。余所以知《繫辭》而 下非聖人之作者,以其言繁衍叢脞而乖戾也,蓋略 舉其易知者爾,其餘不可以悉數也。其曰「原始反終, 故知死生之說。」又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 神之情狀」云者,質于夫子平生之語,可以知之矣。其 曰「知者,觀乎《彖辭》,則思過半矣。」又曰「八卦以象告,爻」 彖以情言云者,以常人之情而推,聖人可以知之矣。 其以乾坤之策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而不知七、八、 九、六之數同,而乾坤無定策,此雖筮人皆可以知之 矣。至于「何謂」,「子曰」者,講《師》之言也;《說卦》《雜卦》者,筮人 之占書也。此又不待辨而可以知者,然猶皆跡也。若 夫語以聖人之中道,而過推之天下「之至理而不通, 則思之至者,可以自得之。」童子曰:「既聞命矣,敢不勉。」

文集 编辑

《明用篇》
编辑

《乾》之六爻,曰:「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九三,「君 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九五,「『飛 龍在天』,上九,亢龍有悔。」又曰:「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者, 何謂也?謂以九而名爻也。《乾》爻七九,九變而七無為。 《易》道占其變,故以其所占者名爻,不謂六爻皆常九 也。曰「用九」者,釋所以不用七也。及其筮也,七常多而 九常少,有無九者焉,此不可以不釋也。曰:「群龍無首, 吉」者,首,先也,主也。陽極則變而之他,故曰「無首」也。凡 物極而不變則弊,變則通,故曰「吉」也。物無不變,變無 不通,此理之自然也。故曰:「天德不可為首」,又曰:「乃見 天則」也。《坤》之六爻曰:「初六,履霜堅冰至」;六二,「直方大, 不習無不利」;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六 四,括囊,無咎無譽。六五,黃裳元吉。上六,龍戰于野,其 血元黃。」又曰:「用六,利永貞」者,何謂也?謂以六而名爻 也。《坤》爻八六,六變而八無為,亦以其占者名爻,不謂 六爻皆常六也。曰「用六」者,釋所以不用八也。及其《筮》 也,八常多而六常少,有無六者焉,此不可以不釋也。 陰柔之動,或失於邪,故曰:「利永貞」也。陰陽反覆,天地 之常理也。聖人於陽盡變通之道,於陰則有所戒焉。 六十四卦,陽爻皆七、九,陰爻皆六、八,於乾坤而見之, 則其餘可知也。

==宋史隱逸傳==
考證

《郭雍易說》
编辑

《易》貫通三才,包括萬理。伏羲氏之畫,得于天而明天; 文王之重,得于人而明人。羲畫為天,天,君道也,故五 之在人為君;「文重為地」,地,臣道也,故二之在人為臣。 以上下二卦別而言之如此,合六爻而言之,則三四 皆人道也,故謂之中爻。「乾元,亨利、貞」,初曰四德,後又 曰「乾元」,始而亨者也。「利牝馬貞,利君子貞」,是以四德 為二義亦可矣。乾,陽物也;「坤」,陰物也。由《乾》一卦論之, 則元與亨,陽之類;利與貞,陰之類也。是猶春夏秋冬 雖為四時,由陰陽觀之,則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也。天 之所謂「元亨利貞」者,如立天之道,陰與陽之類也。地 之所謂「元亨利貞」者,如立地之道,柔與剛之類也。人 之所謂「元亨利貞」者,如立人之道,仁「『與義』之類也。又 《坤》之六五,坤雖臣道,五實君位,雖以柔德,不害其為 君,猶乾之九二,雖有君德,不害其為臣。故乾有兩君, 德無兩君;坤有兩臣,德無兩臣。六五以柔居尊,下下 之君也,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下也。下 下本坤德也。黃,中色也,色之至美也。裳,下服也,是以 至美之德而下人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