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25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二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二十五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二十六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二十五卷目錄

 經學部總論四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觀物內篇三 四 五 六 九 觀物外篇下

  邵雍外書漁樵問答

  程子遺書六經

  近思錄治經 六經

  洪邁容齋續筆周蜀九經 子夏經學 書易脫誤

  容齋四筆諸家經學興廢 呂覽引詩書

  容齋五筆承習用經語誤

  鄭樵六經奧論夫子作六經 六經總論 朝廷立五經博士 六經古文辨

   六經字音辨 六經註疏辨 詩書逸篇猶存於春秋之世 讀詩易法 讀詩書春秋法

  鄭樵通志秦不絕儒學論

經籍典第三百二十五卷

經學部總論四 编辑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 编辑

《觀物內篇三》
编辑

夫昊天之盡物,聖人之盡民,皆有四府焉。昊天之四 府者,春、夏、秋冬之謂也,陰陽升降於其間矣。聖人之 四府者,《易》《書》《詩》《春秋》之謂也,禮樂污隆于其間矣。春 為生物之府,夏為長物之府,秋為收物之府,冬為藏 物之府。號物之庶,謂之萬。雖曰「萬之又萬」,其庶能出 此昊天之四府者乎?《易》為生民之府,《書》為長民之府, 《詩》為收民之府,《春秋》為「藏民之府。」號民之庶謂之「萬」, 雖曰「萬之又萬」,其庶能出此聖人之四府者乎?「昊天 之四府」者,時也;「聖人之四府」者,經也。昊天以時授人, 聖人以經法天,天人之事,當如何哉?

《觀物內篇四》
编辑

觀春則知《易》之所存乎,觀夏則知《書》之所存乎,觀秋 則知《詩》之所存乎,觀冬則知《春秋》之所存乎?

《易》者,三皇之事業也,三皇之時如春。《書》者,五帝之事業也,五帝之時如夏。《詩》者,三王之事業也,三王之時如秋。《春》《秋》者,五霸之事業也,五霸之時如冬。

《易》之《易》者,生生之謂也;《易》之《書》者,生長之謂也;《易》之 《詩》者,生收之謂也;「《易》之《春秋》」者,生藏之謂也。

《書》之《易》者,長生之謂也;《書》之《書》者,長長之謂也;《書》之 《詩》者,長收之謂也;《書》之《春秋》者,長藏之謂也;

《詩》之《易》者,收生之謂也。《詩》之《書》者,收長之謂也。《詩》之 《詩》者,收收之謂也;「《詩》之《春秋》」者,收藏之謂也。

《春秋》之《易》者,藏生之謂也;《春秋》之《書》者,藏長之謂也; 《春秋》之《詩》者,藏收之謂也;「《春秋》之《春秋》」者,藏藏之謂 也。

生生者脩夫意者也,生長者脩夫言者也,收生者脩 夫象者也,生藏者脩夫數者也。

《長生》者脩夫仁者也,《長長》者脩夫《禮》者也,《長收》者脩 夫義者也,《長藏》者脩夫智者也。

收生者脩夫性者也,收長者脩夫情者也,收收者脩 夫形者也,收藏者脩夫體者也。

《藏生》者脩夫聖者也,藏長者脩夫賢者也,藏收者脩 夫才者也,藏藏者脩夫術者也。

脩夫意者,三皇之謂也;脩夫言者,五帝之謂也;脩夫 象者,三王之謂也;脩夫數者,五霸之謂也;

「脩夫仁」者,有虞之謂也;脩夫《禮》者,有夏之謂也;脩夫 義者,有商之謂也;脩夫智者,有周之謂也。

「脩夫性」者,文王之謂也;脩夫情者,武王之謂也。脩夫 形者,周公之謂也;脩夫體者,召公之謂也。

「脩夫聖」者,秦穆之謂也;「脩夫賢」者,晉文之謂也;脩夫 才者,齊桓之謂也;脩夫術者,楚莊之謂也。

「皇帝、王霸」者,《易》之體也。虞、夏、商、周者,《書》之體也。「文、武、 周、召」者,《詩》之體也。「秦、晉、齊、楚」者,《春秋》之體也。

意言「象數者,《易》之用也。仁義禮智者,《書》之用也。性情 形體者,《詩》之用也。聖賢才術者,《春秋》之用也。」

「《易》以道陰陽,《書》以道事,《詩》以道志,《春秋》以道名分。至于五霸,名分亂矣。仲尼以《春秋》正名分,《春秋》皆五霸之事也。故秦晉齊楚者,《春秋》之體也。三皇脩夫意,五帝脩夫言,三王脩夫象,五霸脩夫數。《易》具是四者,故意言象數,為《易》之用。有虞脩夫仁,有夏脩夫禮,有商脩夫義,有周脩夫智,故『仁』」 「『義」 「禮』智,為書之用。文王脩夫性,武王脩夫情,周公脩夫形,召公脩夫體。」 故性情形體,為詩之用。「秦穆脩夫聖,晉文脩夫賢,齊桓脩夫才,楚莊脩夫術。」 故聖賢才術,所以為《春秋》之用也。

《觀物內篇五》
编辑

善化天下者,止於盡道而已;善教天下者,止於盡德 而已;善勸天下者,止於盡功而已;善率天下者,止於 盡力而已。以道德功力為化者,乃謂之「皇」矣;以道德功力為教者,乃謂之「帝」矣;以道德功力為勸者,乃謂 之「王」矣;以道德功力為率者,乃謂之「霸」矣;以化教勸 率為道者,乃謂之《易》矣;以化教勸率為德者,乃謂之 《書》矣;以化教勸率為功者,乃謂之《詩》矣;以化教勸率 為力者,乃謂之《春秋》矣。此四者,天地始則始焉,天地 終則終焉,終始隨乎天地者也。

「皇帝王霸」 ,時也。《易》《書》《詩》《春秋》,經也。天時聖經,相為表裏,皆相因而成者也。

夫古今者,在天地之間猶旦暮也。以今觀今,則謂之 今矣;以後觀今,則今亦謂之古矣;以今觀古,則謂之 古矣;以古自觀,則古亦謂之今矣。是知古亦未必為 古,今亦未必為今,皆自我而觀之也。安知千古之前, 萬古之後,其人不自我而觀之也?若然,則皇帝王霸 者,聖人之時也;《易》《書》《詩》《春秋》者,聖人之經也。

天時聖《經》不異,惟聖人為能知時作經,以為民極。

《觀物內篇六》
编辑

孔子贊《易》自羲軒而下,序《書》自堯舜而下,刪《詩》自文、 武而下,脩《春秋》自桓、文而下。

自羲軒而下,祖三皇也;自堯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 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孫五霸也。

仲尼脩經,周平王之時,《書》終於晉文侯,《詩》列為王國 風。《春秋》始於魯隱公,《易》盡於未濟卦。

《觀物內篇九》
编辑

三皇之世如春,五帝之世如夏,三王之世如秋,五霸 之世如冬;如春,溫如也,如夏,燠如也,如秋,凄如也;如 冬,冽如也。春夏秋冬者,昊天之時也;《易》《詩》《書》《春秋》者, 聖人之經也。天時不差,則歲功成矣;聖經不忒,則君 德成矣。

《天時》《聖經》,其道一也,「歲功君德」 ,由此而成矣。

《天》有常時,聖有常經。

《觀物外篇下》
编辑

夫聖人《六經》,渾然無跡,如天道焉。學以人事為大,今 之經典,古人之事也。

邵雍外書 编辑

《漁樵問答》
编辑

漁者曰:「用也者,妙萬物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 以言傳。」曰:「不可以言傳,則子惡得而知之乎?」曰:「吾所 以得而知之者,固不能言傳,非獨吾不能傳之以言, 聖人亦不能傳之以言也。」曰:「聖人既不能傳之以言, 則《六經》非言也耶?」曰:「時然後言,何言之有?」

程子遺書 编辑

《六經》
编辑

學者要自得,《六經》浩渺,乍來難盡曉。且見得路逕後, 各自立得一箇門庭,歸而求之可矣。

《詩》《書》,載道之文,《春秋》,聖人之用。《詩》《書》如藥方,《春秋》如 用藥。

近思錄 编辑

《治經》
编辑

伊川先生謂方道輔曰:「聖人之道,坦如大路,學者病 不得其門耳。得其門,無遠之不到也。求入其門,不由 於經乎?今之治經者亦眾矣,然而買櫝還珠之蔽,人 人皆是,《經》所以載道也。誦其言辭,解其訓詁,而不及 道,乃無用之糟粕耳。覬足下由經以求道,勉之又勉。 異日見卓爾有立於前,然後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不」 加勉而不能自止矣。

《六經》
编辑

《六經》須循環理會,義理儘無窮。待自家長得一格,則 又見得別。

洪邁容齋續筆 编辑

《周蜀九經》
编辑

唐正觀中,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繼為祕書監,請募天 下書,選五品以上子孫工書者為書手繕寫。予家有 舊監本《周禮》,其末云:「大周廣順三年癸丑五月,雕造 《九經》書畢,前鄉貢《三禮》郭嵠書列,宰相李穀、范質、判 監田敏等御于後。」《經典釋文》末云:「顯德六年己未三 月,太廟室長朱延熙書,宰相范質、王溥如前。」而田敏 以工部尚書為詳勘官。此書字畫端嚴,有楷法,更無 舛誤。舊《五代史》,漢隱帝時,國子監奏,「《周禮》《儀禮》《公羊》 《穀梁》四經未有印板,欲集學官考校雕造」,從之。正尚 武之時而能如是,蓋至此年而成也。成都石本諸經, 《毛詩》《儀禮》《禮記》,皆祕書省祕書郎張紹文書,《周禮》者, 祕書省校書郎孫朋古書,《周易》者,國子博士孫逢吉 書;《尚書》者,校書郎周德政;書;《爾雅》者,簡州平泉令張 德昭書。題云「廣政十四年」,蓋孟昶時所鐫,其字體亦 皆精謹。兩者並用士人筆札,猶有正觀遺風,故不庸 俗,可以傳遠。唯三傳至皇祐元年方畢工,殊不逮前。 紹興中,分命兩淮、江東轉運司刻三史板,其兩《漢書》 內,凡欽宗諱並小書四字曰「淵聖御名。」或徑易為「威」 字,而他廟諱皆只缺畫,愚而自用,為可笑也。《蜀三傳》 後列知益州、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田況,御大書 為三行,而轉運使、直史館曹穎叔、提點刑獄、屯田員外郎孫長卿各細字一行,又差低于況。今雖執政作 牧,監司亦與之雁行也。

《子夏經學》
编辑

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諸經獨有《書》,雖傳記雜言,未可 盡信,然要為與他人不同矣。於《易》則有《傳》,於《詩》則有 《序》。而《毛詩》之學,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傳而至小毛 公;一云子夏傳曾申,五傳而至大毛公。于《禮》則有《儀 禮喪服》一篇,馬融、王肅諸儒多為之訓說,於《春秋》所 云「不能贊一辭」,蓋亦嘗從事於斯矣。公羊、高寔受之 于子夏,《穀梁》赤者,《風俗通》亦云:子夏門人。干《論語》,則 鄭康成以為仲弓、子夏等所撰也。後漢徐防上疏曰: 「《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于子夏。」斯其證云。

《書易脫誤》
编辑

經典,遭秦火之餘,脫亡散落,其僅存於今者,相傳千 歲,雖有錯誤,無由復改。《漢藝文志》載劉向以中古文 《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 古文同。以《尚書》校歐陽、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 《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 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今世所存者,獨孔氏古文, 故不見二篇脫處。《易·雜卦》自《乾坤》以至《需》《訟》,皆以兩 兩相從而明相反之義。若《大過》至《夬》,八卦則否,蓋傳 者之失也。東坡始正之。元本云:《大過》,顛也。《姤》,遇也,柔 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 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 長,小人道憂也。」《坡》改云:「《頤》養正也。《大過》,顛也。姤,遇也, 柔遇剛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漸,「女歸」,待男行也。歸妹,女之終也。既濟,定也。「未濟,男 之窮也。」謂如此而相從之次,相反之義,煥然若合符 節矣。《尚書洪範》四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 星辰,五曰曆數。便合繼之以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 尹惟日。至於月之從星,則以風雨一章乃接《五皇極》, 亦以簡篇脫誤,故失其先後之次。《五皇極》之中蓋亦 有雜九五福之文者,如「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凡 厥正人,既富方穀」,「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 辜。」「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及上文「而 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是也。《康誥》自「惟三 月哉生魄」至「乃洪大誥治」四十八字,乃是《洛誥》,合在 篇首「周公拜手」之前。《武成》一篇,王荊公始正之。自「王 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即繼以「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 土」,至「一戎衣,天下大定」,乃繼以「厥四月哉生明」至「予 小子其承厥志」然後及。「乃反商政」,以訖終篇。則首尾 亦燦然不紊。

容齋四筆 编辑

《諸家經學興廢》
编辑

稚子問:「漢儒所傳授諸經,各名其家,而今或存或不 存,請盡其本末為四筆一則」,乃為采摭班史及陸德 明《經典釋文》并他書,刪取刪要,詳載於此。《周易》傳自 商瞿始,至漢初,田何以之顓門,其後為施讎、孟嘉、梁 丘賀之學,又有京房、費直、高相三家,至後漢高氏已 微。晉永嘉之亂,梁丘之《易》亡。孟京、費氏,人無傳者,唯 鄭康成、王弼所註行於世。江左中興,欲置鄭《易》博士, 不果立,而弼猶為世所重。韓康伯等十八人並注《繫 辭》。今唯韓傳《尚書》。自漢文帝時伏生得二十九篇,其 後為大小夏侯之學古文者,武帝時出于孔壁,凡五 十九篇。詔孔安國作傳。遭巫蠱,不獲以聞,遂不列于 學官,其本殆絕。是以馬、鄭、杜預之徒皆謂之逸書。王 肅嘗為注解,至晉元帝時,孔《傳》始出,而亡《舜典》一篇, 乃取肅所注《堯典》分以續之,學徒遂盛。及唐以來,馬、 鄭、王注遂廢,今以孔氏為正云。「《詩》自子夏之後至漢 興,分而為四,魯申公曰《魯詩》,齊轅固生曰《齊詩》,燕韓 嬰曰《韓詩》,皆列博士。《毛詩》者,出於河間人大毛公為 之,故訓以授;小毛公」為獻王博士,以不在漢朝,不列 於學。鄭眾、賈逵、馬融皆作《詩》註,及鄭康成作箋,三家 遂廢。齊詩久亡,《魯詩》不過江東;《韓詩》雖在,人無傳者, 唯《毛詩》《鄭箋》獨立國學,今所遵用。禮則漢高堂生傳 《士禮》十七篇,即今之《儀禮》也。古《禮經》五十六篇,《后蒼 傳》十七篇,曰后氏《曲臺記》,所餘二十九篇,名為《逸禮》。 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 聖又刪為四十九篇,謂之《小戴禮》;馬融、盧植考諸家 異同,附戴聖篇章,去其煩重及所缺略,而行於世,即 今之《禮記》也。王莽時,劉歆始建立《周官經》,以為《周禮》, 在三禮中最為晚出。《春秋》則左氏為《春秋傳》,又有公 羊、穀梁、鄒氏、夾氏。鄒氏無師,夾氏無書;《公羊》興于景 帝時,《穀梁》盛于宣帝時,而《左氏》終西漢不顯,迨章帝 乃令賈逵作訓詁,自是左氏大興,二傳漸微矣。《古文 孝經》二十二章,世不復行,只用鄭注,十八章,本《論語》 三家。《魯論語》者,魯人所傳,即今所行篇次是也。《齊論 語》者,齊人所傳,凡二十二篇。古《論語》者,出自孔壁,凡 二十一篇,各有章句。魏何晏集諸家之說為《集解》。今 盛行於世。

===
《呂覽引詩書》
===《呂氏春秋》有《始覽諭大篇》,引《夏書》曰:「天子之德,廣運

乃神,乃武乃文。」又引《商書》曰:「五世之廟,可以觀怪;萬 夫之長,可以生謀。」高誘注皆曰:「《逸書》也。廟者,鬼神之 所在,五世久遠,故于其所觀魅物之怪異也。」予謂呂 不韋作書時,秦未有《詩》《書》之禁,何因所引訛謬,如高 誘注文怪異之說,一何不典之甚耶?又《學行覽》亦引 《商書》曰:「『刑三百莫重于不孝』。今安得有此文?」亦與《考 經》不合。又引《周書》曰:「若臨深淵,若履薄冰」,注云:「《周書》, 周文公所作。」尤妄也。又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之濱,莫非王臣。」為舜自作詩,「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 不我思」,豈無他士?為子產答叔向之詩,不知是時國 風、雅、頌何所定也。甯戚《飯牛歌》,高誘全引《碩鼠》三章, 又為可笑。

容齋五筆 编辑

《承習用經語誤》
编辑

經傳中事實,多有轉相祖述而用初不考其訓故者。 如《邶谷風》之詩,為淫新婚棄舊室而作。其詞曰:「宴爾 新昏,以我御窮。」晏,安也。言安愛爾之新昏,但以我御 窮苦之時,至于富貴則棄我。今人乃以初娶為宴爾, 非惟于詩意不合,且又再娶事豈堪用也。抑之詩曰: 「訏謨定命,遠猶辰告。」毛公曰:「訏,大也。謨,謀也。猶,道也。」 辰,時也。猶與猷同。鄭箋曰:猶,圖也。言大謀定命,為天 下遠圖庶事,而以歲時告施之,如正月始和布政也。 案此特謂上告下之義。今詞臣乃用于制詔,以屬臣 下,而臣下于表章中亦用之,不知其與入告爾后之 告不侔也。《生民之詩》曰:「誕彌厥月。」毛公曰:「誕,大也。彌, 終也。」鄭箋:言后稷之生其母終人道,「十月而生。」案訓 彌為終,其義亦未易曉。至「俾爾彌爾性」,似先公酋矣。 既釋彌為終,又曰「酋,終也」,頗涉煩複。《生民》凡有八誕 字:誕寘之隘巷,誕,寘之平林,誕寘之寒冰,誕實匍匐, 誕后稷之穡,誕降嘉種,誕我祀,如何?若悉以誕為大, 于義亦不通。它如誕先登于岸之類,新安朱氏以為 發語之辭是已。莆田鄭氏云:彌只訓滿,謂滿此月耳。 今稱聖節曰降誕,曰誕節,人相稱曰誕日、誕辰、慶誕, 皆為不然。但承習膠固,無由可革。雖東坡公亦云:「仰 止誕彌之慶,未能免俗。」書之於此,使子弟後生輩知 之。《左傳》:王使宰孔賜齊侯胙,齊侯將下拜,孔曰:「天子。」 使孔曰:「以伯舅耋老,無下拜。」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 敢不下拜。」下拜,登受,謂拜于堂下,而受胙于堂上。今 人簡牘謝饋者,輒曰「謹己下拜」,猶未為甚失。若「天威 不違顏咫尺」,則上四字為天子設,下三字為人臣設, 故註言天鑒察不遠,威嚴常在顏面之前。今士大夫 往往於表奏中言違顏,或曰咫顏之類,自無害也。 蔡中郎《石經》,漢靈帝熹平四年,邕以古文、篆隸三體 書五經,刻石于太學。至魏正始中,又為《一字石經》,相 承謂之「七經正字。」《唐志》又有《今字論語》二卷,豈邕《五 經》之外復有此乎?《隋經籍志》凡言《一字石經》,皆魏世 所為,有《一字論語》三卷,不言作者之名,遂以為邕所 作,恐《唐史》誤。北齊遷邕《石經》于鄴都,至河濱岸崩,石 沒于水者幾半。隋開皇中,又「自鄴運入長安,尋兵亂 廢棄。唐初魏鄭公集所餘十獲一,而傳拓之本猶存 祕府。當時一字石經」猶數十卷,三字石經止數卷而 已。由是知漢石經之亡久矣。魏石經近世猶存,湮滅 殆盡。往年洛陽守因閱營造司所棄碎石,識而取之, 凡得《尚書》《論語》《儀禮》合數十段。又有《公羊碑》一段,在 長安,其上馬日磾等所正定之本,據《洛陽記》,日磾等 題名本在《禮記》,而此《日磾》乃在《公羊碑》,益知非邕所 為也。《尚書》《論語》之文,今多不同,非孔安國、鄭康成所 傳之本。獨《公羊》當時無他本,故其文與今文無異,然 皆殘缺已甚。宋敏求《洛陽記》云:「漢靈帝詔諸儒正定 《五經》刊石。熹平四年,蔡邕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 祿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等奏定 《六經》,刊於碑後,諸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 視及筆寫者,乘車日千餘兩,填塞街衢。其碑為古文、 篆、隸三體,立太學門外。」又云:「魏正始中立篆隸古文 三字石經,又刊文帝《典論》六碑,其次于太學,又非前 所謂一字石經也。」又晉石經隸書,至東魏孝靜遷于 鄴,世所傳《一字石經》,即晉隸書,非魏碑也。今漢碑不 存,晉、魏石經亦謬謂之蔡邕字矣。唐祕書省內有《蔡 邕石經》數十段,後魏末自洛陽徙至東宮,又移將作 內坊。貞觀四年,魏徵奏于京師祕書內省置,武后復 徙於祕書省,未知其一字與三字也。

晉唐至今,諸儒訓釋六經,否則自立佳名,蓋各以百 數,其書曰傳、曰解,曰《章句》而已。若戰國迨漢,則其名 簡雅。一曰故,故者,通其指義也。《書》有《夏侯解故》,《詩》有 《魯故》《后氏故》《韓故》也。《毛詩故》訓傳,顏師古謂流俗改 故訓傳為詁,字失真耳。小學有杜林、《蒼頡故》。二曰微, 謂釋其微指,如《春秋》有《左氏微》《鐸氏微》《張氏微》《虞卿 〈微傳〉》三曰通,如洼丹《易通》。論名為洼君通班固《白虎 通》,應劭《風俗通》,唐劉知幾《史通》,韓滉《春秋通》,凡此諸 書,唯《白虎通》《風俗通》僅有耳。又如鄭康成作《毛詩箋申明傳義,他書無用此字者。《論語》之學,但曰《齊論》《魯 論》《張侯論》,後來皆不然也。

鄭樵六經奧論 编辑

《夫子作六經》
编辑

「天不生堯舜,百世無治功;天不生夫子,萬世如長夜。」 堯、舜治功顯設一時,夫子《六經》照耀萬古,是以《六經》 未作之前,一世生一聖人而不足;六經之後,千萬世 生一聖人而有餘。人皆以夫子為不幸,而不知此正 千萬世之幸。使夫子而君之,不過堯、舜、禹、湯、文、武之 治效而止耳;使夫子而臣之,不過稷、契、皋、陶、伊、周之 事業而止耳。轍必不環,《六經》必不作也,四教必不施 也,天下之目無見也,天下之耳無聞也。是天之晦夫 子者,正所以覺天下也;屈夫子者,正所以伸天下也。 或問:「天不生夫子,則將何如?」曰:「使天不生夫子,則百 世蜂起。是己所是,非己所非,天不隨其時而宗之,誰 敢非之?縱有非之者,果何所據而為」之辭?申韓之徒 以刑名之法進,秦、儀之徒以縱橫之學售,諸子百家 各出其術,以投時君之所好,將見十年一變法,百年 一改教矣。自有《六經》,千萬世而下執之以為依據,而 諸子百家之論定。故天厚夫子之德而薄其位,縱夫 子之能而沮其勢,此正為《六經》設。雖無一身之智,而 有天下之義;雖無一時之利,而有萬世之計。故在當 時,賤而鄙夫,得以聞道德之旨;頑而互鄉,得以接神 明之容。在後世,則「心廣體胖」一句,有「終身未能行忠 恕」二字,有一生用不盡,五年方成一箇信,七年方成 一箇誠,皆取夫子以為準的。嗚呼!夫子一身在萬世, 如見其學術見於《六經》,其言貌見於《論語》,其粹然與 人相接之聲音、笑貌、動作、進退,見於「鄉黨」之一篇,使 天下後世時君世主歆慕唐虞三代之治,經生學士 日與聖人相周旋於數千載之上者,皆夫子修《六經》 之功也。

《六經總論》
编辑

六經未作,至治成法在乎聖人,故天必一世而生一 聖人。六經既作,至治成法在乎六經,而聖人不常出 矣。衣裳宮室之治不立,天必生堯舜;八卦九章之理 未明,天必生禹文王;禮樂之制作未定,天必生周公。 六經未作於世,天必生夫子。自羲皇而下,凡一制作 之未具,一事功之未建,天必生聖人而辦之;自《詩》《書》 《禮》《樂》《易》《象》《春秋》之既作,天所生者僅荀、揚、韓、柳之徒 耳。故退之論道之傳,至孟子而止,亦謂是也。天之初 意,正欲一世而生一聖人以治天下。又思一二世聖 人不時出,無以為三綱五常之主,故生一夫子而以 成就六經,舉前人至治之成法而筆之書,以為維持 千萬世之具,不意強暴如秦者出而「焚之,此豈天之 本心哉?」嗚呼!先王之制,可使不行於世,不可使不傳 於世。不行於世,猶有待也。不傳於世,雖有作者,不及 見也。夫《六經》之書,為之非一人,成之非一世。自伏羲 至於周,而後大備。《六經》何負於秦,而秦之禍《六經》如 此烈哉!究是禍經之由,蓋原於禮之扞格於人心也。 秦人七世富強,違異「周者過半。欲盡索其書而棄之, 遂至於《六經》俱被其禍;欲盡取其未泯於人心者而 絕之,遂至於諸儒並蒙其慘。」吁,天其憤秦乎!奮七世 之業以一天下,天非不眷秦,肆一己之暴以殘天下; 天非實眷秦,使天更存。秦祚數十年,老生盡死,屋壁 頹壞,編之殘者日已散,簡之蠹者日已腐。吾之生民, 倀倀然遊於鬼魅之鄉,而後之人主亦將茫茫然視 天下如理亂絲而莫得其緒。嗚呼!天之奪秦之速也, 其愛惜《六經》之心乎?焚坑之灰冷矣,挾書之法禁矣, 黧師老儒駸駸乎淪沒於世矣,山巖屋壁之藏幾於 廢壞而無傳矣,天實懼之。扶漢之興,擠秦之亡,天意 有在也矣。先王經籍之傳,又將收拾於赤帝之子孫 矣。吁!秦不禍《六經》,天未亡秦,如此其亟也。秦之禍《經》, 其自禍邪?

秦始皇三十四年焚書,三十七年始皇亡,才得二年,陳吳亂起。秦人只是私意壞經,不識《六經》道理,便要焚之。所以高祖為泗上亭長,不五載而成帝業。

《朝廷立五經博士》
编辑

文帝時,《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至武帝建元五年,始罷傳記,立五經而已。

漢初,《書》惟有歐陽《禮》,后蒼《易》,楊何《春秋》《公羊》而已。至 孝宣復立大小夏侯《尚書》《大小戴禮》、施、孟、梁丘《易》《穀 梁春秋》;至元帝時,復立京氏《易》;至平帝時,復立《左氏 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世祖中興,《易》惟施、孟、梁丘 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毛、韓《禮》、大小戴,《春 秋》,嚴、顏凡十四博士。要之,朝廷一向藏之中祕者,世 莫得見,民間所傳又不一。惟朝廷立之學官,天下方 得肄習,以定決科射策。說曰:「漢法六經,惟立學官,然 後開弟子員,設科射策。今之六經,惟二《戴禮》。於宣帝 時先立學官,然後明堂位。《月令》《樂記》三篇,至馬融而 後足其書。《左氏春秋》《毛詩》,至平帝時始立,後《左傳》又廢,至和帝乃立。《周禮》。新莽已立,中興」又廢《易》。《漢書》惟 施、孟、梁丘京氏立於學官。民間又有高、費二《易》。劉向 以此中古《易》較之,惟費氏與中古《易》同,然不得立於 學官。《書》惟伏生二十八篇與偽《泰誓》行於世,至東晉 得之而後出,此西漢未知有《古六經》之意也。惟陳存 中《漢制》,參稽六經論,發得此意甚出。如曰「張霸百兩 篇《書》,后氏《曲臺禮》,趙」賓小數書《易》,得與孔壁所藏互 相錯雜,而韓嬰《內外傳詩》,又與齊魯殊,終漢之世,不 得旌別而淑慝之,而隸之學官。施孟《梁丘易》。古文費氏未立 學官公羊、《穀梁春秋》左氏至平帝立又廢至和帝乃立之歐陽大、《小夏侯 書》。孔傳至東晉始出安國將獻以巫蠱難,故不顯。而劉向校 書,始得其所謂《左氏》而好之。夫子刪定為百王法,漢 之君臣皆不得見,又將何以講明乎?雖表章以後,殘 編斷簡,稍稍益出,而當時諸儒不能為之辨明,訛以 傳訛,莫或釐正,遂至朝綱不立,國史失書,而輿服有 志,迄東都而後論定。豈《六經》誤之耶?後之君臣,銳意 復古,而不能詳考真偽,故其所依據者皆非也。凡《輿 服志》所載,如車輿弁冕之制,所謂采《周官》《禮記》及《尚 書》以為之裁酌者,皆永平以後之事。此惓惓於漢者 所以不足乎前之歎也。夫周之禮樂庶事備具,其詳 見於《周官》,而漢之博士獨不肄習,雖有學者亦不甚 顯,則漢固未知有古,六經又安知有制度邪?

《六經古文辨》
编辑

古文之別十有三,而科斗者特水蟲也。

《科斗》,《高辛》古文《穗書》,神農古文《垂雲》,黃帝古文《鳥跡》,《黃帝時》,《蒼頡》古文《鸞鳳》,少昊古文《科斗》,《高辛》古文《龜書》,堯古文《鐘鼎》,夏后氏古文《薤葉》,商時,務光古文《魚書》,《文王》古文《象形》,《周六書》古文《迴鸞書》,《虎書》,文王時,《史佚》古文《填象》,《墳書》,周媒氏作此二書古文。

古文之體不一,漢儒總謂之科斗。今之所謂古文者, 有上古之文,科斗之類是也;有中古之文,史籀《大篆》 是也;有隸古之文,孔安國以隸存古是也:皆謂之古 文。《易》之興也,有施、孟、梁丘、許慎以孟氏得古文之正。 考之劉向,則以三家脫去「悔亡」「無咎」之語,獨取費氏 得古文之正。今之《易》行於世,費氏《易》也。要之孟氏、費 氏皆中古之文,非上古之文也。《書》之出也以古文,孔 安國之隸存古,寫之竹簡,故曰「隸古。」至明皇不好隸 古書,改古文之文,從今之文,謂之《古文尚書》。要之,孔 氏古文以隸存古,亦非上古之文也。《禮經》得於魯淹 中及孔氏學七十餘篇,河間王獻之、劉向校其書,著 為《別錄》,而其文不同矣。至於《詩》,則毛、韓二家得古文 之正,如「逶迤」、「郁夷」之類,「噫嘻」、「綠衣」之文,皆非諸家所 能及也。《春秋》惟左氏得古文之正,如郭公之闕文,仍 叔之異文,亦皆非諸家所能及也。古今之文相揉,漢 世已然,不特今也,故許慎《說文》用隸書為正,皆不合 孔氏《古文》,至有以李斯《倉頡篇》為倉頡之書者,有以 秦之時蟲書為科斗之書者,況責之以《六經》之文乎? 許慎氏亦不識古文。晉太康中,盜發魏襄王冢,得策 書十萬餘言。古文亦有數種,其一篇論楚事,最為工 妙,時人多好之。

《六經字音辨》
编辑

古人制字,非直紀事而已,亦以齊天下不齊之音俟 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素乎之聲,此齊人之語 也,而載於《國風》之詩。「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灰 如」之聲,此山西之語也,而見於《大易》之書。聲音之不 齊,雖聖賢有不所免,而況欲以一言而盡律古今天 下之言語乎?此《六經音辨》之所由作也。《六經》之言,有 出於《方言》,古今不變者。「贖刑」之贖,北方之音也。至今 河朔人謂「贖」為「樹罷」音擺吳之音也。至今吳人謂「罷」為 擺瘍醫之「祝藥」云。祝音咒鄭康成謂祝為注,齊言也,至 今齊人謂祝為注。《尚書》,秦之官名也,今謂之《尚書》;以 尚為常,秦音也,至今秦人以尚為常。此聲音之異,雖 不變也。有古文無反切,而平仄皆通用者。古文字少, 率多假借音,無反切而平仄皆通用,如卿雲之為慶 雲,咎繇之為皋陶之類,字皆平仄不同也。有古文不 通,今多緣字以起義者,如《公羊》說「會」為最,「暨」為及,暨 暨猶「汲汲」之類,《孟子》謂「仁者人也」,《禮記》謂「禮者體也, 義者宜也」,如此類甚多。蓋上世之書,無文字可傳,但 口授而已。或以竹簡寫之,家藏不過幾本,此文所以 不通乎古也。有隨方訓釋,取舍不同者,土音不同而 訓詁亦異。吳、楚傷於輕淺,燕、趙傷於重濁,秦、隴則去 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是以熊安生本朔人,則多 用北音;陸德明本吳人,則多從吳音;鄭康成本齊人, 則多收齊音。若夫楚音以來為黎,陸氏之音衛也,亦 以來為黎;楚音以「野」為汝,陸氏之音衛也,亦以野為 汝,則非也。故鄭注《經》字有不安,有曰當作當為之語, 有曰讀作讀如之語,而不敢輕改聖賢之字。揚雄作 《方言》曰:「秦晉之逝,齊之徂,魯之適,均為往之義也;齊 魯之允,宋衛之洵,荊吳淮泗之展,均為信之義也。」如

此,則六經之文字雖不同,音各有異,而義歸於一。故
考證
曰:「古人制字,非直紀事而已,亦以齊天下不齊之音

也。」

《六經註疏辨》
编辑

鄭康成用功於六經深矣,而後世獨取《周禮》《禮記》《毛 詩》,何也?鄭嘗註《書》矣,而為偽《泰誓》作註,此所以見廢。 鄭嘗註《易》矣,以重卦出於神農,而學者不之信也。大 抵鄭氏學長於《禮》,而深於經制,故先註《禮》而後箋《詩》。 至於訓詁,又欲以一一求合於《周禮》,此其所以失也。 如註定之方中,「騋牝三千」,則舉天子之制十有二閑。 如註《采𦬊》「其車三千」,則舉《司馬法》兵車之數;如註《甫 田》「歲取十千」,則舉井田一成之制;如注《棫樸》;「六師及 之」,則曰「殷末之制,未有《周禮》。」如此之類,則束縛太過, 不知詩人一時之言,不可一一牽合也。康成長於禮, 以禮言《詩》,過矣。若夫鄭之註《周官》,以涇渭為二水;至 箋《公劉》,則以芮、鞠為水;內註《禮記》,以「維申及甫」為仲 山甫「泮宮」,謂頒教政之宮。至箋《詩》則以「甫侯」為呂侯, 「頖宮」為「學宮」,出於一人而為二說。蓋由註《禮》之時,未 見《毛詩》;箋《詩》之時,註《禮》已行,不可追改;箋《詩》之時,方 悟註《禮》之失,安知他日不悟箋《詩》之失乎?

右註

唐貞觀中,孔穎達奉詔撰《五經正義》,與馬嘉運等參 議,於《禮記》《毛詩》取鄭,於《尚書》取孔《傳》,於《易》取王弼,於 《左氏》取杜預。自《正義》作,而諸家之學始廢,獨疑周、孔、 《儀禮》非周公書,不為義疏。其後永徽中,賈公彥始作 《儀禮》《周禮義疏》,本朝真宗又詔邢昺校定《周禮》《儀禮》 《公羊》《穀梁正義》,於是《九經》之義疏始備。仁宗朝,歐陽 文忠公上言曰:「自唐太宗詔名儒定《九經正義》,通年 以來著為定論,不本《正義》者為異說。然所載既博,所 擇不精,多引讖緯之書以相離亂,異乎《正義》之名。臣 欲乞特賜詔諸巨儒學官悉取《九經》之疏,刪去讖緯 之文,使經義純一,無所駁雜,其用功至多,為益最大。 使歐陽刪定《正義》,必有大可觀者。惜」乎其不果行也。

右疏

《詩書逸篇猶存於春秋之世》
编辑

「僖二十三年趙衰賦河水」,則《春秋》之世,其詩猶存,今 亡矣。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則《春秋》之世,其書 猶存今亡矣。曾見洪邁舊日為三山教時,林少穎為 《書學論》,講「帝釐上土」數語,曰:「『知之為知之,《堯典》《舜典》 之所以可言也;不知為不知,九共、槁飫』,略之可也。」林 公有《書解》行於世,而無此語,故吾與表而出之。予亦 曰:知之為知之,《三百篇》之所以為可言也;不知為不 知。《由庚》《華黍》,略之可也。必欲強說,則如序詩者曰:「《白 華》,孝子之潔白也;《華黍》,時和歲豐,宜黍稷也。《由庚》,萬 物各由其道也;《崇丘》,萬物得極其高大也。」《三百篇》之 詩,未嘗以「命篇」二字取義,序詩者何以知其然乎?

《讀詩易法 乾第一爻 關雎第一句》
编辑

淵乎《詩》。《易》之為書也,有天下難明難象之理焉,不可 以口舌求訓詁盡也。且如乾之初九第一句曰:「潛龍 勿用」,是《乾》之初九一事物也。其在天地人蟲之內,天 地人蟲之外,其象如「潛龍勿用」,不可以千萬計也,皆 《乾》之初九爻所統說也。如必曰「潛龍」然後可以象乾 之初九,他無預焉,未可以語《易》也。《詩三百篇》第一句 曰:「關關睢鳩,后妃之德也。」是作詩者一時之興,所見 在是,不謀而感於心也。凡興者,所見在此,所得在彼, 不可以事類推,不可以理義求也。興在鴛鴦,則鴦鴛 在梁可以美后妃也;興在鳲鳩,則「鳲鳩在桑」可以美 后妃也;興在黃鳥在桑扈,則綿蠻黃鳥,「交交」「桑扈」,皆 可以美后妃也。如必曰《關雎》,然後可「以美后妃,他無 預焉,不可以語《詩》也。故舉《詩易》第一句以明之。」

《讀詩書春秋法》魯頌 秦誓
编辑

唐陸龜蒙曰:「六經之中,有經有史,區而別之,《禮》《詩》《易》 為經,《書》與《春秋》為史爾。史何假必視孟堅、子長,然後 謂之史。由是觀之,溫習者事跡彰,罕讀者事跡晦,讀 之疏數,在辭之高下,理必然也。試以《秦誓》《魯頌》言之, 有或問者曰:『魯僖公、秦穆公之賢,孰與齊桓、晉文?彼 必曰不如也,《詩》有《魯頌》,即《春秋》所書之僖公也,《書》有』」 《秦誓》,即《春秋》所書之穆公也。二公列在《春秋》,仰視桓、 文,殆不可及。至附麗於《詩》《書》,則盛德洪業炳炳焉與 禹、湯、文、武、成、康宣揚其光,何耶?大抵溫習者事跡彰, 罕讀者事跡晦。讀之疏數,在辭之高下,理必然也。魯 之頌、秦之誓,幸而得見於《詩》《書》,學者自少小讀之,入 於其耳,著於其心,其功烈與《詩》《書》相表裏,豈非魯僖 秦穆之幸與!

鄭樵通志 编辑

《秦不絕儒學論二篇》
编辑

「陸賈,秦之巨儒也;酈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孫通,秦時 以文學召待詔博士,數歲,陳勝起二世,召博士諸儒 生三十餘人而問其故,皆引《春秋》之義以對」,是則秦 時未嘗不用儒生與經學也。況叔孫通降漢時,自有 弟子百餘人,齊魯之風,亦未嘗替。故項羽既亡之後, 而魯為守節禮義之國。則知秦時未嘗廢儒,而始皇「所阬者,蓋一時議論不合者耳。」

蕭何入咸陽,收秦律令圖書,則秦亦未嘗無書籍也。 其所焚者,一時間事耳。後世不明經者,皆歸之秦火, 使學者不睹全書,未免乎疑以傳疑,然則《易》固為全 書矣,何嘗見後世有明全《易》之人哉?臣向謂秦人焚 書而書存,諸儒窮經而經絕,蓋為此發也。《詩》有《六亡》 篇,乃六笙。《詩》本無辭,《書》有逸篇,仲尼之時已無矣,皆 「不因秦火。自漢已來書籍,至於今日,百不存一二,非 秦人亡之也,學者自亡之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