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34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三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三十四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三十四卷目錄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八

  宋

  傅隆       臧燾

  徐廣       裴松之

  何承天      周續之

  雷次宗      關康之

  齊

  王儉       劉瓛

  陸澄       祖沖之

  顧歡       臧榮緒

  沈驎士      吳苞

  徐伯珍      樓幼瑜

  梁

  徐勉       明山賓

  王筠       朱异

  賀琛       司馬褧

  劉顯       劉之遴

  許懋       王承

  伏曼容      何佟之

  范縝       嚴植之

  賀瑒       賀革

  賀季       司馬筠

  卞華       崔靈恩

  孔僉       盧廣

  沈畯       太史叔明

  孔子袪      皇偘

經籍典第三百三十四卷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八 编辑

编辑

傅隆 编辑

按《宋書傅隆傳》,「隆字伯祚,北地靈州人也。高祖咸,晉 司隸校尉。曾祖晞,司徒屬。父祖早亡。隆少孤,又無近 屬,單貧有學行,不好交游。義熙初,年四十,始為孟昶 建威將軍、員外散騎侍郎。歷太子率更令,廬陵王義 真諮議參軍,出補山陰令。太祖元嘉初,除司徒右長 史,遷御史中丞。當官而行,甚得司直之體。出為義興」 太守,在郡有能名。徵拜左民尚書,尋轉太常。十四年, 太祖以新撰《禮論》付隆使下意,隆上表曰:「臣以下愚, 不涉師訓,孤陋閭閻,面牆靡識,謬蒙詢逮,愧懼流汗。 原夫禮者,三千之本,人倫之至道,故用之家國,君臣 以之親,用之婚冠,少長以之仁愛,夫妻以之義順,用 之鄉人,友朋以之三益,賓主以之敬」讓,所謂極乎天, 播乎地,窮高遠,測深厚,莫尚于禮也。其《樂》之五聲,《易》 之八象,《詩》之風雅,《書》之典誥,《春秋》之微婉勸懲,無不 本乎禮而後立也。其源遠流廣,其體大而義精,非夫 叡哲大賢,孰能明乎此哉!況遭暴秦焚亡,百不存一。 漢興,始徵召故老,搜集殘文,其體例紕繆,首尾脫落, 難可詳論。幸高堂生頗識舊義,諸儒各為章句之說, 既明不獨達,所見不同,或師資相傳,共枝別榦。故聞 人、二戴,俱事后蒼,俄己分異;盧植、鄭元,偕學馬融,人 各名家。又後之學者,未逮曩時,而問難星繁,充斥兼 兩,摛文列錦,煥爛可觀。然而五服之本或差,哀敬之 制舛雜,國典未一于四海,家法參駁于縉紳。誠宜考 詳遠「慮,以定皇代之盛禮者也。」伏惟陛下欽明元聖, 同規唐虞,疇咨四岳,興言《三禮》,而伯夷未登,微臣竊 位,所以大懼負乘,形神交惡者,無忘夙夜矣。而復猥 充博採之數,與問爰發之求,實無以仰酬聖旨,萬分 之一,不敢廢嘿。謹率《管穴》所見五十二事上呈。蚩鄙 茫浪,伏用竦赧。明年致仕,拜光祿大夫。歸老在家,手 不釋卷,博學多通,特精《三禮》,謹于奉公,常手抄書籍。 二十八年,卒,時年八十三。

臧燾 编辑

按《宋書臧燾傳》,「燾字德仁,東莞莒人,武敬皇后兄也。 少好學,善《三禮》,貧約自立,操行為鄉里所稱。」晉孝武 帝太元中,衛將軍謝安始立國學,徐兗二州刺史謝 元舉燾為助教。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議者或 謂宜配食中宗,燾議曰:「《陽秋》之義,母以子貴,故仲子 成風,咸稱夫人。《經》云:『考仲子之宮』。若配食惠廟,則宮 無緣別築。前漢孝文、孝昭太后,並繫子為號,祭於寢 園,不配於高祖、孝武之廟。後漢和帝之母曰恭懷皇 后,安帝祖母曰恭愍皇后,雖不繫子為號,亦祭於陵寢,不配章、安二帝。」此則二漢雖有太后、皇后之異,至 於並不配食,義同《陽秋》。唯光武追廢呂后,故以薄后 配高祖廟。又衛后既廢,霍光追尊李「夫人為皇后,配 孝武廟。此非母以子貴之例,直以高、武二廟無配故 耳。夫漢立寢於陵,自是晉制所異謂宜遠准《陽秋》考 宮之義,近摹二漢不配之典,尊號既正,則罔極之情 申;別建寢廟,則嚴禰之義顯。繫子為稱,兼明母貴之 所由。一舉而允三義,固哲王之高致也。」議者從之。頃 之去官,以母老家貧,與弟熹俱棄人事,躬耕自業,約 已養親者十餘載。父母喪亡,居喪六年,以毀瘠著稱。 服闋,除臨沂令。義旗建,為太學博士,參右將軍何無 忌軍事,隨府轉鎮南將軍。高祖鎮京口,與燾書曰:「頃 學尚廢弛,後進頹業,衡門之內,清風輟響。良由戎車 屢警,禮樂中息,浮夫近志,情與事染,豈可不敷崇墳 籍,敦」厲風尚。此境人士,子姪如林,明發搜訪,想聞令 軌。然荊玉含寶,要俟開瑩,幽蘭懷馨,事資扇發。獨習 寡悟,義著《周典》。今經師不遠,而赴業無聞,非唯志學 者鮮,或是勸誘未至邪?想復弘之。參高祖中軍軍事, 入補尚書度支郎,改掌祠部,襲封高陵侯。時太廟鴟 尾災,燾謂著作郎徐廣曰:「昔孔子在齊,聞魯廟災,曰: 『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毀落,而猶列廟 饗,此其徵乎?」乃上議曰:「臣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將 營宮室,宗廟為首。古先哲王,莫不致肅恭之誠心,盡 崇嚴乎祖考,然後能流淳化於四海,通幽感於神明。 固宜詳廢興於古典,循情禮以求中者也。《禮》,天子七 廟,三昭三穆,與太祖而七。」自考廟以至祖考五廟,皆 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去祧為壇,去壇 為墠,有禱然後祭之。此宗廟之次,親疏之序也。鄭元 以為祧者文王、武王之廟。王肅以為五世、六世之祖。 尋去祧之言,則祧非文、武之廟矣。周之祖宗何云去 祧為壇乎?明遠廟為祧者,無服之祖也。又遠廟則有 享嘗之禮,去祧則有壇墠之殊,明世遠者,其義彌疏 也。若祧是文武之廟,宜同月祭於太祖。雖推后稷以 配天,由功德之所始,非尊崇之義,每有差降也。又禮 有以多貴者,故《傳》稱「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又云 「自上以下,降殺以兩,禮也。」此則尊卑等級之典,上下 殊異之文,而云天子諸侯俱祭五廟,何哉?又王祭嫡 殤,下及來孫,而上祀之禮,不過高祖。推隆恩於下流, 替誠敬於尊屬,亦非聖人制禮之意也。是以泰始建 廟,從王氏議。以《禮》,父為士,子為天子,諸侯祭以天子 諸侯,其尸服以士服,故上及征西,以備六世之數。宣 皇雖為太祖,尚在子孫之位,至於敬祭之日,未申東 向之禮,所謂「子雖齊聖,不先父」食者矣。今京兆以上, 既遷太祖,始得居正。議者以昭穆未足,欲屈太祖於 卑坐。臣以為非禮典之旨,所與太祖而七。自是昭穆 既足,太祖在六世之外,非為須滿七廟,乃得居太祖 也。議者又以四府君神主,宜永同於殷祫。臣又以為 不然。傳所謂「毀廟之主,陳乎太祖」,謂太祖以下,先君 之主也。故《白虎通》云:「禘祫祭遷廟者,以其繼君之體, 持其統而不絕也。」豈如四府君在太祖之前,非繼統 之主,無靈命之瑞,非王業之基。昔以世近而及,今則 情禮已遠,而當長饗殷祫,永虛太祖之位。求之禮籍, 未見其可。昔永和之初,大議斯禮。于時虞喜、范宣並 以淵儒碩學,咸謂四府君神主無緣永存於百世,或 欲瘞之兩階,或欲藏之石室,或欲為之改築,雖所秉 小異,而大歸是同。若宣皇既居群廟之上,而四主禘 祫不已,則大晉殷祭,長無太祖之位矣。夫理貴有中, 不必過厚,禮與世遷,豈可順而不斷?故臣子之情雖 篤,而靈厲之諡彌彰;追遠之懷雖切,而遷毀之禮為 用。豈不有心於加厚?顧禮制不可踰「爾。石室則藏於 廟北,改築則未知所處。虞主所以依神,神移則有瘞 埋之禮,四主若饗祀宜廢,亦神之所不依也。准傍事 例,宜同虞主之瘞埋。然經典難詳,群言紛錯,非臣卑 淺所能折中。」時學者多從燾議,竟未施行。遷通直郎。 高祖鎮軍車騎中軍,太尉諮議參軍。高祖北伐關洛, 大司馬琅邪王同行。除大司馬從事中郎,總留府事。 義熙十四年,除侍中。元熙元年,以腳疾去職。高祖受 命,徵拜太常,雖外戚貴顯,而彌自沖約,茅屋蔬食,不 改其舊,所得奉祿,與親戚共之。永初三年致仕,拜光 祿大夫,加金章紫綬。其年卒,時年七十。少帝追贈左 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長子邃護軍司馬、宜都太守。 少子綽,太子中舍人,新安太守。邃長子諶之,尚書都 官郎,烏程令。諶之弟凝之,學涉有當世才具,與司空 徐湛之為異常之交。年少時,與北地傅僧祐俱以通 家子,始為太祖所引見。時上與何尚之論鑄錢事,凝 之便干其語,上因回與論之。僧祐引凝之衣令止,凝 之大言謂僧祐曰:「明主難再遇,便應正盡所懷。」上與 往復十餘反,凝之詞韻銓序,兼有理證,上甚賞焉。歷 隨王誕後軍記室錄事,欲以為青州,其事不果。遷尚 書右丞,以徐湛之黨,為元凶所殺。子夤,尚書主客郎, 徐羡之征西功曹,為攸之盡節,事在《攸之傳》。凝之弟潭之,亦有美譽,太宗世,歷尚書吏部郎,御史中丞。後 廢帝元徽中,為左民尚書,卒官。潭之弟澄之,太子左 積弩將軍,追贈通直郎。綽子煥,順帝昇明中,為武昌 太守。

徐廣 编辑

按《宋書徐廣傳》,「廣字野民,東莞姑幕人也。父藻,都水 使者。兄邈,太子前衛率。家世好學,至廣尢精百家數 術,無不研覽。謝元為州,辟廣從事西曹。又譙王司馬 恬鎮北參軍。晉孝武帝以廣博學,除為祕書郎,校書 祕閣,增置職僚,轉員外散騎侍郎,領校書如故。隆安 中,尚書令王珣舉為祠部郎。李太后薨,廣議服曰:『太 皇太后名位允正,體同皇極,理制備盡,情禮彌申。《陽 秋》之義,母以子貴,既稱夫人,禮服從正。故《成風》顯夫 人之號,僖公服三年之喪。子於父之所生,體尊義重。 且祖不厭孫,固宜遂服無屈,而緣情立制。若嫌明文 不存,則疑斯從重,謂應同於為祖母後齊衰三年,服 從其議』。」時會稽王世子元顯錄尚書,欲使百僚致敬 臺內使廣立議,由是內外並執下官禮,廣常為愧恨 焉。元顯引為中軍參軍,遷領軍長史。桓元輔政,以為 大將軍文學祭酒。義熙初,高宗使撰軍服儀注,乃除 鎮軍諮議參軍,領記室,封樂成縣五等侯,轉員外散 騎常侍,領著作郎。二年,尚書奏曰:「臣聞左史述言,右 官書事,乘志顯於晉、鄭,《陽秋》著乎魯史。自皇代有造, 中興晉祀,道風帝典,煥乎史策。而太和以降,世歷三 朝,元風聖跡,倏為疇古。臣等參詳,宜敕著作郎徐廣, 撰成國史。」詔曰:「先朝至德光被,未著方策,宜流風緬 代,永貽將來者也。便敕撰集。」六年,遷散騎常侍,又領 徐州大中正,轉正員常侍。時有風雹為災,廣獻書高 祖曰:「風雹變未必為災,古之聖賢,輒懼而修己,所以 興政化而隆德教也。嘗沗服事,宿眷未忘,思竭塵露, 率誠于習。明公初建義旗,匡復宗社,神武應運,信宿 平夷。且恭謙儉約,虛心匪懈,來蘇之化,功用若神。頃 事故既多,刑德並用,戰功殷積,報敘難盡,萬機繁湊, 固應難速,且小細煩密,群下多懼。又穀帛豐賤而民 情不勸,禁司互設而劫盜多有,誠由俗弊未易整,而 望深未易炳。追思義熙之始,如有不同。何者?好安願 逸,萬物之大趣;習舊駭新,凡識所不免。要當俯順群 情,抑揚隨俗,則朝野歡泰,具瞻允康矣。言無可採,願 矜其愚款之志。」又轉大司農,領著作郎,皆如故。十二 年,《晉紀》成,凡四十六卷,表上之。遷祕書監。初,桓元篡 位,安帝出宮,廣陪列悲慟,哀動左右。及高祖受禪,恭 帝遜位,廣又哀感,涕泗交流。謝晦見之,謂之曰:「徐公 將無小過?」廣收淚答曰:「身與君不同。君佐命興王,逢 千載嘉運,身世荷晉德,實眷戀故主。」因更欷歔。永初 元年,詔曰:「祕書監徐廣學優行謹,歷位恭肅,可中散 大夫。」廣上表曰:「臣年時衰耄,朝敬永闕,端居都邑,徒 增替怠。臣墳墓在晉陵,臣又生長京口,戀舊懷遠,每 增感暮,心息道元。謬荷朝恩,沗宰此邑,乞相隨之官, 歸終桑梓。微志獲申,殞沒無恨。」許之,贈賜甚厚。性好 讀書,老猶不倦。元嘉二年,卒,時年七十四。答禮問百 餘條,用於今世。廣子豁,在《良吏傳》。

裴松之 编辑

按《宋書裴松之傳》,「松之字世期,河東聞喜人也。祖昧, 光祿大夫。父珪,正員外郎。松之年八歲,學通《論語》《毛 詩》,博覽墳籍,立身簡素。晉孝武太元中,革選名家,以 參顧問,拜員外散騎侍郎。義熙初,為吳興故鄣令,在 縣有績。高祖北伐,領司州刺史,以松之為州主簿,轉 治中,歷國子博士。太祖元嘉三年,分遣大使巡行天」 下。松之使湘州,兼散騎常侍班宣詔書曰:「今使散騎 侍郎等申令四方,周行郡邑,親見刺史、二千石官長, 申述至誠,廣詢治要,觀察吏政,訪求民隱,旌舉操行, 存問所疾,禮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為書,還具條奏, 俾朕昭然,若親覽焉。」松之反使奏曰:「臣聞天道以下 濟光明,君德以廣運為極。古先哲后」,因心溥被。是以 文思在躬,則時雝自洽;禮行江漢,而美化斯遠。故能 垂大哉之休詠,廓造周之盛則。伏惟陛下神叡元通, 道契曠代,冕旒華堂,垂心八表,咨敬敷之未純,慮明 揚之靡暢,清問下民,哀此鰥寡,渙焉大號,周爰四達, 遠猷形於《雅誥》,惠訓播乎遐陬。是故率土仰詠,重譯 咸悅。臣謬蒙詮任,慚「懼屏營,不知所措。奉二十四條, 謹隨事為牒。伏見詔書,禮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為 書,還具條奏。謹依事為書,以繫之後。」松之甚得奉使 之義,論者美之。轉中書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上使 注陳壽《三國志》,松之鳩集傳記,增廣異聞,既成奏上, 上善之曰:「此為不朽矣。」出為永嘉太守,勤恤百姓,吏 民便之。十四年,領國子博士,進太中大夫。續何承天 《國史》,未及撰述。二十八年,卒,時年八十。子駰,南中郎 參軍。松之所著文論及《晉紀》,駰注司馬遷《史記》,並行 於世。

何承天 编辑

按《宋書何承天傳》,「承天,東海郯人也。從祖倫,晉右衛將軍。承天五歲失父。母徐氏,廣之姊也,聰明博學,故 承天幼漸訓義,儒史百家,莫不該覽。高祖以為太尉 行參軍,除太學博士。義熙十六年,除著作佐郎,撰國 史。尋轉太子率更令。十九年,立國子學,以本官領國 子博士。皇太子講《孝經》,承天與中庶子顏延之同為」 執經,遷御史中丞。二十四年,遷廷尉,未拜,上欲以為 吏部已受密旨,承宣漏之,坐免官,卒於家,年七十八。 先是,《禮論》有八百卷,承天刪減并合,以類相從,凡為 三百卷,并前傳《雜論》《纂文論》並傳於世。又攷定《元嘉 歷》,語在《律曆志》。

周續之 编辑

按《宋書隱逸周續之傳》:「續之字道祖,鴈門廣武人也。 其先過江,居豫章建昌縣。續之年八歲喪母,哀戚過 于成人,奉兄如事父。豫章太守范甯於郡立學,招集 生徒,遠方來者甚眾。續之年十二,詣甯受業。居數年, 通五經,并緯候,名冠同門,號曰顏子。既而閒居讀《老》 《易》,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時彭城劉遺民遁跡廬山」, 陶淵明亦不應徵命,謂之「尋陽三隱。」徵太學博士,不 就。嘗以嵇康《高士傳》得出處之美,因為之注。高祖之 北討,世子居守,迎續之,館於安樂寺,延入講禮,月餘 復還山。江州刺史劉柳薦之高祖曰:「臣聞恢燿和肆, 必在兼城之寶;翼亮崇本,宜紆高世之逸。是以渭濱 佐周,聖德廣運;商洛匡漢,英業乃昌。」伏惟明公道邁 振古,應天繼期,遊外暢於冥內,體遠形於應近。雖汾 陽之舉,輟駕於時艱;明揚之旨,潛感於穹谷矣。竊見 處士鴈門周續之,清真貞素,思學《鉤深》,弱冠獨往,心 無近事。性之所遣,榮華與饑寒俱落;情之所慕,巖澤 與琴書共遠。加以仁心內發,義懷外亮,留愛昆卉,誠 著桃李。若升之宰府,「必鼎味斯和;濯纓儒官,亦王猷 遐緝。臧文不知,失在降賢,言偃得人,功由升士,願照 其款丹,不以人廢言。」俄而辟為太尉掾,不就。高祖北 伐,還鎮彭城,遣使迎之,禮賜甚厚,每稱之曰:「心無偏 吝,真高士也。」尋復南還。高祖踐祚,復召之,乃盡室俱 下。上為開館東郭外,招集生徒,乘輿降幸,并見諸生, 問續之《禮記》「傲不可長」、「與我九齡」、「射於矍圃」三義,辨 析精奧,稱為該通。續之素患風痹,不復堪講,乃移病 鍾山。景平元年卒,時年四十七。通《毛詩》六義及《禮論》 《公羊傳》皆傳於世。

雷次宗 编辑

按《宋書隱逸雷次宗傳》:「次宗字仲倫,豫章南昌人也。 篤志好學,尢明《三禮》《毛詩》,隱退不交世務。本州辟從 事,員外散騎侍郎,並不就。元嘉十五年,徵至京師,開 館於雞籠山,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會稽朱膺之、潁 川庾蔚之並以儒學監總諸生。時國子學未立,上留 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元學,太子率更令何承」 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凡四學並建。車駕 數幸次宗學館,資給甚厚。又除給事中,不就,還廬山, 公卿以下,並設祖道。二十三年,詔曰:「前新除給事中 雷次宗,篤尚希古,經行明修,守志隱約,宜加升引,以 旌退素。可散騎侍郎。」後又徵詣京邑,為築室於鍾山 西巖下,謂之招隱館,使為皇太子、諸王講《喪服經》,次 宗不入公門,乃使自華林東門入延賢堂就業。二十 五年,卒於鍾山,年六十三。太祖與江夏王義恭書,道 次宗亡。義恭答曰:「雷次宗不救所疾,甚可痛念。其幽 棲窮藪,自賓聖朝,克己復禮,始終若一。伏惟天慈弘 被,亦垂矜愍。」子肅之,頗傳其業,官至豫章郡丞。

關康之 编辑

按《宋書隱逸王素傳》:「關康之,字伯瑜,河東陽人,世居 京口。少而篤學,姿狀豐偉。下邳趙繹以文義見稱,康 之與之友善,特進顏延之見而知之。晉陵顧悅之難 王弼疑義四十餘條,康之申王難顧遠有情理。又為 《毛詩義》,經籍疑滯,多所論釋。太宗泰始初,徵為通直 郎,辭以疾。順帝昇明元年卒。」

南齊 编辑

王儉 编辑

按《南齊書王儉傳》,「儉字仲寶,瑯琊臨沂人也。祖曇首, 宋右光祿。父僧綽,金紫光祿大夫。儉幼有神彩,專心 篤學,手不釋卷。丹陽尹袁粲聞其名,言之於明帝,尚 陽羨公主,拜駙馬都尉。解褐祕書郎、太子舍人,超遷 祕書丞。上表求校墳籍,依《七略》撰《七志》四十卷,上表 獻之,表辭甚典,又撰定《元徽四部書目》。母憂,服闋,為」 司徒右長史,歷吏部郎。昇明二年,遷長兼侍中,以父 終此職,固讓。儉察太祖雄異,先于領府衣裾。太祖為 太尉,引為右長史,恩禮隆密,專見任用,轉左長史。及 太傅之授,儉所倡也。少有宰相之志,物議咸相推許。 時大典將行,儉為佐命禮儀詔策,皆出于儉,褚淵唯 為《禪詔文》,使儉參治之。齊臺建,遷右僕射,領吏部。建 元元年,改封南昌縣公,食邑二千戶。明年,轉左僕射, 領選如故。上壞宋明帝紫極殿,以材柱起宣陽門,儉 與褚淵及叔父僧虔連名上表諫,上手詔酬納。宋世 外六門設竹籬,是年初有發白虎樽者,言白門三重門,竹籬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牆。儉又諫。上答曰: 「吾欲令後世無以加也。」朝廷初基,制度草創,儉識舊 事,問無不答。上歎曰:「《詩》云:『維嶽降神,生甫及申』。今亦 天為我生儉也!」其年,儉固請解選,見許,加侍中,固讓, 復散騎常侍。上曲宴群臣數人,各使效伎藝。褚淵彈 琵琶,王僧虔彈琴,沈文季歌《子夜》,張敬兒舞,王敬則 拍張。儉曰:「臣無所解,唯知誦書。」因跪上前,誦相如《封 禪書》。上笑曰:「此盛德之事,吾何以堪之!」後上使陸澄 誦《孝經》,自仲尼居而起。儉曰:「澄所謂博而寡要,臣請 誦之。」乃誦君子之事上章。上曰:「善。張子布更覺非奇 也。」上崩,遺詔以儉為侍中、尚書、左鎮軍將軍。永明二 年,領國子祭酒。三年,領太子少傅。是歲,省總明觀,于 儉宅開學士館,悉以四部書充儉家。又詔儉以家為 府。四年,以本官領吏部。儉長《禮》學,諳究朝儀,每博議 證引,先儒罕有其例。八坐丞郎,無能異者。令史諮事, 賓客滿席。儉應接銓序,傍無留滯,十日一還學。監試 諸生,巾卷在庭,劍衛令史,儀容甚盛,作解散髻,斜插 幘簪。朝野慕之,相與放效。儉嘗謂人曰:「江左風流宰 相,唯有謝安。」蓋自比也。世祖深委仗之,士流選用,奏 無不為。五年,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七年,改領中書 監,參掌選事。其年疾,上親臨視。薨,年三十八。詔贈太 尉,侍中、中書監、公如故,諡文憲。公儉寡嗜慾,唯以經 國為務。車服塵素,家無遺財。手筆典裁,為當時所重。 撰《古今喪服集記》并文集,並行于世。

劉瓛 编辑

按《南齊書劉瓛傳》:「瓛字子珪,沛國相人,晉丹陽尹惔 六世孫也。祖弘之,給事中。父惠,治書御史。瓛初,州辟 祭酒、主簿,宋大明四年,舉秀才。兄璲亦有名,先應州 舉。至是別駕東海王元曾與瓛父惠書曰:『此歲賢子 充秀,州閭可謂得人』。除奉朝請,不就。少篤學,博通五 經,聚徒教授,常有數十人。太祖踐祚,召瓛入華林園」 談語,謂瓛曰:「吾應天革命,物議以為何如?」瓛對曰:「陛 下誠鑒前軌之失,加之以寬厚,雖危可安;若循其覆 轍,雖安必危矣。」既出,帝顧謂司徒褚淵曰:「方直乃爾, 學士故自過人。」上欲用瓛為中書郎,使吏部尚書何 戢喻旨曰:「上欲以鳳池相處。」瓛曰:「平生無榮進意。」後 以母老闕養,拜彭城郡丞。武陵王曄為會稽太守,上 欲令瓛為曄講。除會稽郡丞,學徒從之者轉眾。瓛姿 狀纖小,儒學冠於當時,京師士子貴遊,莫不下席受 業。性謙率通美,不以高名自居。遊詣故人,唯一門生 持胡床隨後,主人未通,便坐問答。居在檀橋,瓦屋數 間,上皆穿漏。學徒敬慕,不敢指斥,呼為「青溪」焉。竟陵 王子良表世祖為瓛立館,以揚烈橋故主第給之。未 及徙居,病卒。門人受學,並弔服臨送,時年五十六。梁 天監元年,為瓛立碑,諡曰貞簡先生。所著文集,皆是 禮義,行於世。初,瓛講《月令》畢,謂學生嚴植曰:「江左以 來,陰陽律數之學廢矣。吾今講此,曾不得其髣髴。」時 濟陽蔡仲熊禮學博聞,謂人曰:「凡鍾律在南,不容復 得調平。」昔五音金石,本在中土。今既南來,土氣偏陂, 音律乖爽,瓛以為然。

陸澄 编辑

按《南齊書陸澄傳》:「澄字彥淵,吳郡吳人也。祖卲,臨海 太守。父瑗,州從事。澄少好學,博覽無所不知,行止坐 眠,手不釋卷。起家太學博士。宋泰始初,為尚書殿中 郎,轉通直郎,兼中書郎,尋轉兼左丞。泰始六年,詔皇 太子朝賀,服袞冕九章。澄與儀曹郎丘仲起議,服冕 以朝,實著經文,奏除六冕,漢明還備。魏晉以來,不欲 令臣下服袞冕,故位公者加侍官。今皇太子禮絕群 后,宜遵聖王盛典,革近代之制。」尋轉著作正員郎,兼 官如故。永明元年,轉度支尚書,尋領國子博士。時國 學置鄭、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糜氏、《穀梁》、鄭元、《孝 經》。澄謂尚書令王儉曰:「《孝經》、小學之類,不宜列在帝 典。」乃與儉書曰:「《易》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彌天地之道, 通萬物之情。自商瞿至田何,其間五傳,年未為遠,無 訛雜之失。秦所不焚,無崩壞之弊。雖有異家之學,同 以象數為宗,數百年後,乃有王弼。王濟云:弼所悟者 多,何必能頓廢前儒?若謂《易》道盡於王弼,方須大論, 意者無乃仁智殊見,四道異傳,無體不可以一體求, 屢遷不可以一遷執也。晉太興四年,太常荀崧請置 《周易》鄭元注博士,行乎前代,於時政由王、庾,皆儁神 清識,能言元遠。捨輔嗣而用康成,豈其妄然?泰元立 王肅,《易》當以在元弼之間。元嘉建學之始,元、弼兩立。 逮顏延之為祭酒,黜鄭置王,意在貴元,事成敗儒。今 若不大弘儒風,則無所立學。眾經皆儒,惟《易》獨元,元 不可「棄,儒不可缺,謂宜並存,所以合無體之義。且弼 于注《經》中已舉《繫辭》,故不復別注。今若專取弼《易》,則 《繫》說無注。《左氏》泰元取服虔而兼取賈逵《經》。服《傳》無 經,雖在注中,而傳又有無經者故也。今留服而去賈, 則《經》有所闕。」案杜預注傳,王弼注《易》,俱是晚出,並貴 後生。杜之異古,未如王之奪實,祖述前儒,特舉其違。 又《釋例》之作,所引惟深。《穀梁》。泰元舊有糜信注,顏,益以范甯,糜猶如故,顏論閏分,范注當以「同我者親。」常 謂《穀梁》劣《公羊》,為注者又不盡善,竟無及《公羊》之有。 何休恐不足兩立,必謂范善便當除糜。世有一《孝經》, 題為鄭元注,觀其用辭,不與注書相類。案元自序所 注眾書,亦無《孝經》。儉答曰:「《易》體微遠,實貫群籍,施、孟 異聞,周、韓殊旨,豈可專據小王,便為該備?依舊存鄭。」 高同來說,元凱注傳,超邁前儒,若不列學官,其可廢 矣。賈氏注經,世所罕習,《穀梁》小書,無俟兩注,存糜略 范,率由舊式,凡此諸義,並同雅論。疑《孝經》非鄭所注。 僕以此書明百行之首,實人倫所先,《七略》《藝文》,並陳 之六藝,不「與《蒼頡》、凡將之流也。鄭注虛實,前代不嫌」, 意謂可安,仍舊立置。儉自以博聞多識,讀書過澄。澄 曰:「僕年少來無事,唯以讀書為業。且年已倍令君,令 君少便,鞅掌王務,雖復一覽便諳,然見卷軸未必多 僕。」儉集學士何憲等,盛自商略。澄侍儉語畢,然後談 所遺漏數百千條,皆儉所未睹,儉乃歎服。儉在尚書 省,出巾箱几案雜服飾,令學士隸事,事多者與之,人 人各得一兩物。澄後來,更出諸人所不知事復各數 條,并奪物將去。轉散騎常侍,祕書監,吳郡中正、光祿 大夫,加給事中,中正如故。尋領國子祭酒。隆昌元年, 以老疾,轉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未拜,卒,年七十。諡 靖子,當世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 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廚也。」家多墳籍,人所罕 見。撰《地理書》及雜傳,死後乃出。

祖沖之 编辑

按《南齊書文學祖沖之傳》:「沖之,字文遠,范陽薊人也。 少稽古有機思。宋孝武使直華林學省,賜宅宇車服, 解褐南徐州迎從事,公府參軍。宋元嘉中,用何承天 所制歷,比古十一家為密,沖之比為尚疏,乃更造新 法,上表願頒宣群司,賜垂詳究。事奏,孝武令朝士善 曆者難之,不能屈。會帝崩,不施行。出為婁縣令、謁者」 僕射。永明中,文惠太子東宮見沖之曆法,啟世祖施 行。文惠尋薨,事又寢。轉長水校尉。建武中,明帝使沖 之巡行四方,興造大業,可以利百姓者,會連有事,事 竟不行。沖之解鍾律,又特善算。永元二年,沖之卒,年 七十二。著《易》《老》《莊》義,釋《論語》《孝經》,注九章,造《綴述》數 十篇。

顧歡 编辑

按《南齊書高逸顧歡傳》:「歡字景怡,吳郡鹽官人。祖赳, 晉隆安末,避亂徙居。歡年六七歲,書《甲子》,有簡三篇, 歡析計遂知六甲。家貧,父使驅田中雀,歡作《黃雀賦》 而歸,雀食過半,父怒欲撻之,見賦乃止。鄉中有學舍, 歡貧無以受業,於舍壁後倚聽,無遺忘者。八歲誦《孝 經》《詩論》。及長,篤志好學。母年老,躬耕誦書,夜則燃糠」 自照。同郡顧顗之臨縣,見而異之,遣諸子與遊,及孫 憲之並受經句。歡年二十餘,更從豫章雷次宗諮元 儒諸義。母亡,水漿不入口六七日,廬於墓次,遂隱遁 不仕。於剡天台山開館聚徒,受業者常近百人。歡早 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學者由是廢《蓼 莪》篇不復講。太祖輔政,悅歡風教,徵為揚州主簿,遣 中使迎歡。及踐祚,乃至。歡稱:山谷臣顧歡上表曰:「臣 聞舉網提綱,振裘持領,綱領既理,毛目自張。然則道 德綱也,物勢目也。上理其綱則萬機時序;下張其目 則庶官不曠。謹刪撰老氏,獻《治綱》一卷。伏願稽古百 王,斟酌時用,不以芻蕘棄言,不以人微廢道,則率土 之賜也,微臣之幸也。臣志戀幽深,無與榮勢,自足雲 霞,不須祿養,請從此退。」歡東歸,上賜麈尾素琴。永明 元年,詔徵歡為太學博士,不就,卒於剡山,時年六十 四。還葬舊墓,木連理出墓側,縣令江山圖表狀。世祖 詔歡諸子撰歡《文議》三十卷。歡口不辨,善於著筆,注 王弼《易》二繫,學者傳之。

臧榮緒 编辑

按《南齊書》高逸《臧榮緒傳》:「榮緒,東莞莒人也。祖奉先, 建陵令。父庸民,國子助教。榮緒幼孤,躬自灌園,以供 祭祀。母喪後,乃著《嫡寢論》,掃灑堂宇,置筵席,朔望輒 拜薦甘珍,未嘗先食。純篤好學,括東西晉為一書,紀 錄志、傳百一十卷,隱居京口,教授南徐州,辟西曹,舉 秀才,不就。太祖為揚州,徵榮緒為主簿,不到。司徒褚」 淵少時,嘗命駕尋之。建元中,啟太祖曰:「榮緒,朱方隱 者。昔臧質在宋,以國戚出牧,彭岱引為行佐,非其所 好。謝疾求免,蓬廬守志,漏濕是安,灌蔬終老。與友關 康之沈深典素,追古著書,撰《晉史》十卷,贊論雖無逸 才,亦足彌綸一代。臣歲時往京口,早與之遇,近報其 取書,始方送出,庶幾得備錄渠閣,採」異甄善。上答曰: 「公所道臧榮緒者,吾甚志之。其有史翰,欲令入天祿」, 甚佳。榮緒惇愛《五經》,謂人曰:「昔呂尚奉丹書,武王致 齋降位,李釋教誡,並有禮敬之儀。」因甄明至道,乃著 《拜五經序論》。嘗以宣尼生庚子日陳《五經》拜之,自號 被褐先生。又以飲酒亂德,言常為誡。永明六年卒,年 七十四。

關康之

按《南齊書》高逸《臧榮緒傳》:「關康之,字伯愉,河東人。世

居丹徒,以墳籍為務,四十年不出門,不應州府辟。宋 太始中,徵通直郎,不就。晚以母老家貧,求為嶺南小 縣。性清約,獨處一室,稀與妻子相見,不通賓客。弟子 以業傳受,尢善《左氏春秋》。太祖為領軍,素好此學,送 《春秋》五經,康之手自點定,并得論、《禮記》十餘條。上甚」 悅寶愛之。遺詔以經本入元宮。宋末卒。

沈驎士 编辑

按《南齊書》高逸《沈驎士傳》:「驎士字雲禎,吳興武康人 也。祖膺,晉太中大夫。驎士少好學,家貧,織簾誦書,口 手不息。宋元嘉末,文帝令尚書僕射何尚之抄撰《五 經》,訪舉學士,縣以驎士應選。尚之謂子偃曰:『山藪故 有奇士也』。少時,驎士稱疾歸鄉,更不與人物通。養孤 兄子,義著鄉曲。或勸驎士仕,答曰:『魚縣獸檻,天下一 契,聖人元悟,所以每履吉先,吾誠未能景行坐忘,何 為不希企日損』。」乃作《元散賦》以絕世。隱居餘干吳差 山,講經教授,從學者數十百人,各營屋宇,依止其側。 昇明末,太守王奐上表薦之,詔徵為奉朝請,不就。永 明六年,吏部郎沈淵、中書郎沈約又表薦驎士義行 曰:「吳興沈驎士,英風夙挺,峻節早樹,貞粹,稟于天然, 綜博生乎篤習。家世孤貧,藜藿不給,懷書而耕,白首 無倦,挾琴採薪,行歌不輟。長兄早卒,孤姪數四,攝尫 鞠稚,吞苦推甘,年踰七十,行業無改。元嘉以來,聘召 仍疊,玉質逾潔,霜操日嚴。若使聞政王庭,服道槐掖, 必能孚朝規于邊鄙,播聖澤于荒垂。」詔又徵為太學 博士。建武二年,徵著作郎,永元二年,徵太子舍人,並 不就。驎士負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終老,篤學不倦。 遭火燒書數千卷,驎士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明,以火 故抄寫火下細書,復成二三千卷,滿數十篋,時人以 為養身靜嘿之所致也。著「《周易》兩繫、《莊子內篇訓注》, 《易經》《禮記》《春秋》《尚書》《論語》《孝經》《喪服》《老子要略》」數十 卷。年八十六卒。

吳苞 编辑

按《南齊書》高逸《吳苞傳》:「苞字天蓋,濮陽鄄城人也。儒 學,善《三禮》及老《莊》。宋泰始中,過江,聚徒教學,冠黃葛 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餘年。隆昌元年詔曰:『處士濮陽 吳苞,栖志穹谷,秉操貞固,沈情味古,白首彌厲。徵太 學博士,不就。始安王遙光右衛江祏于蔣山南為立 館。自劉瓛卒後,學者咸歸之,以壽終』。」

徐伯珍  樓幼瑜 编辑

按《南齊書》高逸《徐伯珍傳》:「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 也。祖父並郡掾史。伯珍少孤貧,書竹葉及地學書。山 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鄰皆奔走,伯珍累床而止,讀書 不輟。叔父璠之與顏延之友善,還袪蒙山,立精舍講 授,伯珍往從學,積十年,究尋經史,遊學者多依之。太 守琅邪王曇生、吳郡張淹並加禮辟伯珍,應召便退。」 如此者凡十二焉。徵士沈儼造膝談論,申以素交。吳 郡顧歡擿出《尚書》滯義,伯珍訓答,甚有條理,儒者宗 之。好釋氏老莊,兼明道術。歲常旱,伯珍筮之,如期雨 澍。舉動有禮,過曲木之下,趨而避之。早喪妻,晚不復 娶,自比曾參。永明二年,刺史豫章王辟議曹從事,不 就。家甚貧窶。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對,時人呼為「四皓。」 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業生凡千餘人。同郡樓幼 瑜亦儒學,著《禮捃遺》三十卷,官至給事中。

编辑

徐勉 编辑

按《梁書徐勉傳》,「勉字修仁,東海郯人也。祖長宗,宋高 祖霸府行參軍。父融,南昌相。勉幼孤貧,早勵清節。年 六歲,時屬霖雨,家人祈霽,率爾為文,見稱耆宿。及長, 篤志好學,起家國子生。太尉文憲公王儉時為祭酒, 每稱勉有宰輔之量。射策舉高第,補西陽王國侍郎, 尋遷太學博士。高祖踐祚,拜中書侍郎。天監二年,除」 給事黃門侍郎。六年,遷吏部尚書。勉居選官,彝倫有 序,既嫺尺牘,兼善辭令。雖文案填積,坐客充滿,應對 如流,手不停筆,又該綜百代,皆為避諱。領太子中庶 子,侍東宮。昭明太子尚幼,敕知宮事,太子禮之甚重, 每事詢謀。嘗於殿內講《孝經》,臨川靜惠王、尚書令沈 約備二傅,勉與國子祭酒張充為執經,王瑩、張稷、柳 憕、王暕為侍講。時選極親賢,妙盡時譽,勉陳讓數四。 又與沈約書,求換侍講,詔不許,然後就焉。轉太子詹 事,遷尚書右僕射,詹事如故。又改授侍中,頻表解宮 職,優詔不許。時人間喪事,多不遵禮,朝終夕殯,相尚 以速。勉上疏曰:「《禮記問喪》云:『三日而後斂者,以俟其 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自頃以來,不遵斯制。送 終之禮,殯以期日,潤屋豪家,乃或半晷。衣衾棺槨,以 速為榮,親戚徒隸,各念休反。故屬纊纔畢,灰釘已具。 忘狐鼠之顧步,愧燕雀之徊翔,傷情滅理,莫此為大。 且人子承衾之時,志懣心絕,喪事所資,悉關他手。愛 憎深淺,事實難原。如覘視或爽,存沒違濫,使萬有其 一,怨「酷已多,豈若緩其告斂之晨,申其望生之冀。請

自今士庶,宜悉依古三日大斂,如有不奉,加以糾繩
考證
詔可其奏。尋授宣惠將軍,置佐史,侍中、僕射如故。又

除尚書僕射、中衛將軍。勉以舊恩,越升重位,盡心奉 上,知無不為。爰自小選,迄於此職。常參掌衡石,甚得 士心。禁省中事,未嘗漏洩,每有表奏,輒焚槁草。博通 經史,多識前載,朝儀國典,婚冠吉凶,勉皆預圖議。普 通六年,上修《五禮表》曰:「臣聞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 人之道,曰仁與義。故稱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夫禮所 以安上治人,弘風訓俗,經國家,利後嗣者也。唐虞三 代,咸必由之。在乎有周,憲章尤備。因殷革夏,損益可 知。雖復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經文三百,《威儀》三千。其 大歸有五,即宗伯所掌典禮,吉為上,凶次之,賓次之, 軍次之,嘉為下也。故祠祭不以禮,則不齊不莊;喪紀 不以禮,則背死忘生者眾;賓客不以禮,則朝覲失其 儀;軍旅不以禮,則致亂於師律;冠婚不以禮,則男女 失其時。為國修身,於斯攸急。洎周室大壞,王道既衰, 官守斯文,日失其序,禮樂征伐,出自諸侯,小雅盡廢, 舊章缺矣。是以韓宣適魯,知周公之德;叔侯在晉,辨 郊勞之儀。戰國從橫,政教愈泯,暴秦滅學,掃地無餘。 漢氏鬱興,日不暇給,猶命叔孫於外野,方知帝王之 為貴。末葉紛綸,遞有興毀,或以武功銳志,或好黃老 之言,禮義之式,於焉中止。及東京曹褒《南宮制述》,集 其散略,百有餘篇,雖寫以尺簡,而終闕平奏。其後兵 革相尋,異端互起,章句既淪,俎豆斯輟。方領矩步之 容,事滅於旌鼓;蘭臺石室之文,用盡於帷蓋。至乎晉 初,爰定新禮,荀顗制之於前,摯虞刪之於末。既而中 原喪亂,罕有所遺,江左草創,因循而已,釐革之風,是 則未暇。伏惟陛下睿明啟運,先天改物,撥亂惟武,經 時以文,作樂在乎功成,制禮弘於業定;光啟二學,皇 枝等於貴遊。闢茲五館,草萊升以好爵。爰自受命,迄 於告成,盛德形容備矣,天下能事畢矣。明明穆穆,無 德而稱焉。至若元符靈貺之祥,浮溟機山之賮,固亦 日書左史,副在司存,今可得而略也。是以命彼群才, 搜《甘泉》之法;延「茲碩學,闡曲臺之儀。淄上淹中之儒, 連蹤繼軌;負笈懷鈆之彥,匪旦伊夕。諒以化穆三雍, 人從五典,秩宗之教,勃焉以興。」伏尋所定五禮,起齊 永明三年,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表求制一代禮樂。 於時參議置新舊學士十人,止修《五禮》,諮稟衛將軍 丹陽君王儉學士亦分住郡中,製作歷年,猶未克就。 及文憲薨殂,遺文散逸。後又以事付國子祭酒何引, 經涉九載,猶復未畢。建武四年,引還山東。齊明帝敕 委尚書令徐孝嗣,舊事本末,隨在南第。永元中,孝嗣 於此遇禍,又多零落。當時鳩斂所餘,權付尚書左丞 蔡仲熊、驍騎將軍何佟之共掌其事。時修禮局住在 國子學中門外,東昏之代,頻有軍火,其所散失,又踰 大半。天監元年,佟之啟審省置之,宜敕使外詳。時尚 書參詳,以天地初革,庶務權輿,宜俟隆平,徐議刪撰。 欲且省禮局,併還尚書儀曹。詔旨云:「禮壞樂缺,故國 異家殊,實宜以時修定,以為永准。但頃之修撰,以情 取人,不以學進。其掌知者,以貴總一,不以稽古,所以 歷年不就,有名無實。此既經國所先,外可議其人,人 定便即撰次。」於是尚書僕射沈約等參議,請五禮各 置舊學士一人,人各自舉學士二人,相助抄撰。其中 有疑者,依《前漢》《石渠》《後漢》《白虎》,隨源以聞,請旨斷決。 乃以舊學士右軍記室參軍明山賓掌吉禮,中軍騎 兵參軍嚴植之掌凶禮,中軍田曹行參軍兼太常丞 賀瑒掌賓禮,征虜記室參軍陸璉掌軍禮,右軍參軍 司馬裴掌嘉禮,尚書左丞何佟之總參其事。佟之後 以鎮北諮議參軍伏暅代之,後又以暅代嚴植之掌 凶禮。暅尋遷官,以《五經》博士繆昭掌凶禮,復以「禮儀 深廣,記載殘缺,宜須博論,共盡其致,更使鎮軍將軍、 丹陽尹沈約、太常卿張充及臣三人,同參」厥務。臣又 奉別敕,總知其事,末又使中書侍郎周捨、庾於陵二 人,復豫參知。若有疑義所掌,學士當職先立議,通諮 《五禮》。舊學士及參知各言同異,條牒啟聞,決之制旨。 疑事既多,歲時又積,制旨裁斷,其數不少。莫不網羅 經誥,玉振金聲,義貫幽微,理入神契,前儒所不釋,後 學所未聞。凡諸奏決,皆載「篇首,具列聖旨,為不刊之 則。洪規盛範,冠絕百王,茂實英聲,方垂千載。寧孝宣 之能擬,豈孝章之足云?五禮之職,事有繁簡,及其列 畢,不得同時。」《嘉禮儀注》以天監六年五月七日上尚 書,合十有二秩,百一十六卷,五百四十六條;《賓禮儀 注》以天監六年五月二十日上尚書,合十有七秩,一 百三十卷,四十五條;《軍禮儀注》以天監九年十月二 十九日上尚書,合十有八秩,一百八十九卷,二百四 十條;《吉禮儀注》以天監十一年十一月十日上尚書, 合二十有六秩,二百二十四卷,一千五條;《凶禮儀注》 以天監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上尚書,合四十有七 秩,五百一十四卷,五千六百九十三條。大凡一百二 十秩,一千一百七十六卷,八千一十九條。又列副祕 閣及《五經典書》各一通,繕寫校定。以普通五年二月, 始獲洗畢。竊以撰正履禮,歷代罕就,皇明在運,厥功克成。周代三千,舉其盈數;今之八千,隨事附益。質文 相變,故其數兼倍。猶如八卦之爻,因而重之,錯綜成 六十四也。昔文、武二王,所以綱紀周室,君臨天下。公 旦修之,以致太平龍鳳之瑞。自斯厥後,甫備茲日。孔 子曰:「其有繼周,雖百代可知。」豈所謂齊功比美者歟? 臣以庸識,謬司其任,淹留歷稔,允當斯責。兼勒成之 初,未遑表上,實由才輕務廣,思力不周,永言慚惕,無 忘寤寐。自今春輿駕將親六師,搜尋軍禮,閱其條章, 靡不該備。所謂「『郁郁文哉,煥乎洋溢』,信可以懸諸日 月,頒之天下者矣。愚心喜忭,彌思陳述,兼前後聯官, 一時皆逝。臣雖幸存,耄已將及,慮皇世大典,遂闕騰 奏,不任下情。輒具載撰修始末,并職掌人所成卷秩 條目之數,謹拜表以聞。」詔曰:「經禮大備,正典載弘,今 詔有司,案以行事也。」又詔曰:「勉表如此。因革允釐,憲 章孔備,功成業定,於是乎在。可以光被八表,施諸百 代,俾萬世之下,知斯文在斯。主者其按以遵行,勿有 失墜。」尋加中書令,給親信二十人。勉以疾自陳,求解 內任,詔不許。中大通三年,特進、右光祿大夫、侍中大 夫。大同元年卒,年七十,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簡肅。 公勤著述,雖當機務,下筆不休。常以起居注煩雜,乃 加刪撰,為《別起居注》六百卷,《左丞彈事》五卷,在選曹 撰《選品》五卷,齊時撰《太廟祝文》二卷,凡所著前後二 集四十五卷,又為《婦人集》十卷,皆行於世。

明山賓 编辑

按《梁書明山賓傳》,「山賓字孝若,平原鬲人也。父僧紹, 隱居不仕。宋末國子博士徵,不就。山賓七歲能言元 理,十三博通經傳。居喪盡禮。高祖引為相府田曹參 軍。梁臺建,為尚書駕部郎,遷治書侍御史、右軍記室 參軍,掌治吉禮。時初置五經博士,山賓首膺其選。累 遷國子博士、太子率更令、中庶子。普通四年,東宮新」 置學士,以山賓居之。俄以本官兼國子祭酒。五年,為 國子博士。大通元年,卒,時年八十五。詔贈侍中,諡曰 「質子。」山賓累居學官,甚有訓導之益。所著《吉禮儀禮 注》二百二十四卷,《禮儀》二十卷,《孝經喪禮服義》十五 卷。子震,字興道,亦傳父業,歷官太學博士,太子舍人, 尚書祠部郎,餘姚令。

王筠 编辑

按《梁書王筠傳》:「筠字元禮,一字德柔,琅邪臨沂人。祖 僧虔,齊司空簡穆公。父楫,太中大夫。筠幼警寤,七歲 能屬文。年十六,為《芍藥賦》,甚美。及長,清靜如學,與從 兄泰齊名。陳郡謝覽,覽弟舉,亦有重譽,時人為之語 曰:『謝有覽舉,王有養炬』。」「『炬」是泰,「養』即筠,並小字也。起 家中軍臨川王行參軍,遷太子舍人,除尚書殿中郎。」 尚書令沈約,當世辭宗,每見筠文,咨嗟吟詠,以為不 逮也。嘗謂筠:「昔蔡伯喈見王仲宣,稱曰:『王公之孫也。 吾家書籍,悉當相與。僕雖不敏,請附斯言』。」自謝朓諸 賢零落以後,平生意好,殆將都絕,不謂疲暮,復逢於 君。累遷太子洗馬,中舍人,並掌東宮管記。昭明太子 愛文學士,常與筠及劉孝綽、陸倕、到洽、殷芸等遊宴 元圃,太子獨執筠袖,撫孝綽肩而言曰:「所謂左把浮 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見重如此。大通五年,除太府卿。 明年,遷度支尚書。中大同元年,徙光祿大夫。明年,太 宗即位,為太子詹事。卒年六十九。筠性弘厚,不以藝 能高人,而少擅才名,與劉孝綽見重當世。其《自序》曰: 「余少好書,老而彌篤。」雖遇見瞥觀皆即疏記。後重省 覽,懽興彌深,習與性成,不覺筆倦。自年十三四,齊建 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載矣。幼年讀五經, 皆七八十,遍愛《左氏春秋》,吟諷常為口實,廣略去取, 凡三過五抄。餘經及《周官》《儀禮》《國語》《爾雅》《山海經》本 草並再抄,子史諸集皆一遍。未嘗倩人假手,並躬自 抄錄「大小百餘卷,不足傳之好事,蓋以備遺忘而已。」 又《與諸兒書論家世集》云:「史傳稱安平崔氏及汝南 應氏並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世擅雕龍,然不過 父子兩三世耳,非有七葉之中,名德重望,爵位相繼, 人人有集,如吾門者也。」沈少傅約語人云:「吾少好百 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 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觀堂構,思各努 力,自撰其文章,以一官為一集。」自洗馬、中書、中庶子、 吏部佐、臨海、太府各十卷,《尚書》三十卷,凡一百卷,行 於世。

朱异 编辑

按《梁書朱异傳》:「异字彥和,吳郡錢唐人也。父㢲,以義 烈知名,官至齊江夏王參軍,吳平令。异年數歲,外祖 顧歡撫之,謂异祖昭之曰:『此兒非常器,當成卿門戶』。 及長,折節從師,遍治《五經》,尢明《禮》《易》,涉獵文史,兼通 雜藝,博弈書筭,皆其所長。年二十,詣都尚書令沈約 面試之,因戲异曰:『卿年少,何乃不廉』?异逡巡未達其」 旨。約乃曰:「天下唯有文義棋書,卿一時將去,可謂不 廉也。」有詔求異能之士,五經博士明山賓表薦异曰: 「竊見錢唐朱异,年時尚少,德備老成,在獨無散逸之 想,處闇有對賓之色。器宇弘深,神表峰峻。金山萬丈緣陟未登;玉海千尋,窺映不測。加以珪璋新琢,錦組 初構,觸響鏗鏘,值采便發。觀其信行,非惟十室所稀, 若使負重遙途,必有千里之用。」高祖召見,使說《孝經》 《周易》義,甚悅之,謂左右曰:「朱异實異。」後見明山賓,謂 曰:「卿所舉殊得其人。」仍召异直西省,俄兼太學博士。 其年,高祖自講《孝經》,使异執經。遷尚書儀曹郎,入兼 中書通事舍人。大同四年,遷右衛將軍。六年,异啟於 儀賢堂奉述高祖《老子》義,敕許之。及就講,朝士及道 俗聽者千餘人,為一時之盛。時城西又開士林館以 延學士,异與左丞賀琛遞日述高祖《禮記中庸》義,皇 太子又召异於元圃講《易》。太清元年,遷左衛將軍,領 步兵。二年,遷中領軍,舍人如故。六年,病卒,時年七十 三。詔贈侍中、尚書右僕射,給祕器一具,凶事所資,隨 由資辦,所撰《禮》《易》講疏及儀注,文集百餘篇,亂中多 亡逸。

賀琛 编辑

按《梁書賀琛傳》:「琛字國寶,會稽山陰人也。伯父瑒,步 兵校尉,為世碩儒。琛幼瑒授以經業,一聞便通義理。 瑒異之曰:『此兒當以明經致貴。瑒卒後,琛家貧,常往 還諸暨販粟以自給。閑則習業,尤精《三禮》。初,瑒於鄉 里聚徒教授,至是又依琛焉。普通中,刺史臨川王辟 為祭酒從事史。琛始出都,高祖聞其學術,召見文德』」 殿,與語悅之,謂僕射徐勉曰:「琛殊有世業。」仍補王國 侍郎。俄兼太學博士,參禮儀事。歷尚書左丞。詔琛撰 《新諡法》,至今施用。時皇太子議大功之末,可以冠子 嫁女,琛駮之,遂從琛議。遷員外散騎常侍。頃之,遷御 史中丞,參禮儀事如先。凡郊廟諸儀,多所創定。是時 高祖任職者,皆緣飾姦諂,深害時政。琛遂啟陳事條 封奏。高祖大怒,召主書於前,口授敕責琛。琛奉敕,但 謝過而已,不復有指斥。久之,遷太府卿。太清二年,遷 雲騎將軍。疾卒,年六十九。琛所撰《三禮講疏》,《五經滯 義》,及諸儀法,凡百餘篇。

司馬褧 编辑

按《梁書司馬褧傳》,「褧字元素,河內溫人也。曾祖純之, 晉大司農、高密敬王。祖讓之,員外常侍。父燮,善《三禮》。 仕齊,官至國子博士。褧少傳家業,強力專精,手不釋 卷。其禮文所涉書略皆遍睹。沛國劉瓛為儒者宗,嘉 其學,深相賞好。少與樂安任昉亦雅重焉。初為國子 生,起家奉朝請,稍遷王府行參軍。天監初,詔通儒治」 五禮,有司舉褧治嘉禮,除尚書祠部郎中。是時創定 禮樂,褧所議多見施行。除步兵校尉,兼中書通事舍 人。褧學尤精於事數,國家吉凶禮,當世名儒明山賓、 賀瑒等疑不能斷,皆取決焉。累遷明威將軍、晉安王 長史,未幾卒。王命記室庾肩吾集其文為十卷,所撰 《嘉禮儀注》一百一十二卷。

劉顯 编辑

按《梁書劉顯傳》,「『顯字嗣芳,沛國人也。父鬷,晉安內史。 幼而聰敏,當世號曰神童。天監初,舉秀才。解褐中軍 臨川王行參軍,俄署法曹。顯好學,博涉多通,任昉嘗 得一篇,缺簡書,二字零落,歷示諸人,莫能識者。顯云 是《古文尚書》所刪逸篇』。昉檢《周書》,果如其說。昉因大 相賞異。丁母憂,服闋,尚書令沈約命駕造焉,於坐策」 顯經史十事,顯對其九,約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雖 然,聊試數事,不可至十也。」顯問其五,約對其二。陸倕 聞之,歎曰:「劉郎可謂差人,雖吾家平原,詣張壯武、王 粲謁伯喈,必無此對。」其為名流推賞如此。累遷中書 侍郎、舍人。顯與河東裴子野、南陽劉之遴、吳郡顧協 連職禁中,遞相師友。顯博聞強記,過於裴顧。時魏人 獻古器,有隱起字,無能識者,顯案文讀之,無有滯礙, 考校年月,一字不差。高祖甚嘉焉。大同九年,除平西 諮議參軍,加戎昭將軍。卒,年六十三。

劉之遴 编辑

按《梁書劉之遴傳》:「之遴字思貞,南陽涅陽人也。父虯, 齊國子博士,諡文範先生。之遴八歲能屬文,十五舉 茂才對策,沈約、任昉見而異之。之遴篤學明審,博覽 群籍,時劉顯、韋稜並強記,之遴每與討論,咸不能過 也。除通直散騎侍郎,歷太常卿。之遴好屬文,多學古 體,與河東裴子野、沛國劉顯常共討論書籍,因為交」 好。是時,《周易》《尚書》《禮記》《毛詩》並有,高祖義疏,惟《左氏 傳》尚闕。之遴乃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傳同 異》十科,合三十事以上之。高祖大悅,詔答之曰:「省所 撰《春秋義》,比事論書,辭微旨遠,編年之教,言闡義繁。 丘明傳洙泗之風,《公羊》稟西河之學,鐸、椒之說不進, 瑕丘之說無取,繼踵胡母,仲舒云盛,因修《穀梁》,千載 最篤。張蒼之傳左氏,賈誼之襲荀卿,源本分鑣,指歸 殊致,詳略紛然,其來舊矣。昔在弱年,乃經研味,一從 遺置,迄將五紀。兼晚冬晷促,機事罕暇,夜分求衣,未 遑搜括。須待夏景,試取推尋。若溫故可求,別酬所問 也。」太清二年卒,年七十二。前後文集五十卷。

許懋 编辑

按《梁書許懋傳》:「懋字昭哲,高陽新城人。祖珪,宋給事中,桂陽太守。父勇惠,齊太子家令、冗從僕射。懋少孤, 性至孝,居父執憂喪過禮,篤志好學,為州黨所稱。十 四入太學,受《毛詩》。旦領師說,晚而覆講,座下聽者常 數十百人。因撰《風雅比興義》十五卷,盛行於世。尤曉 故事,稱為儀注之學。文惠太子聞而召之,侍講於崇」 明殿。除太子步兵校尉。永元中,兼國子博士,與司馬 褧同志友善,僕射江祏甚推重之,號為「經史。」笥天監 初,參詳五禮,除兼著作郎,待詔文德省。時有請封會 稽禪國山者,高祖雅好禮,因集儒學之士,草《封禪儀》, 將欲行。懋以為不可,因建議,詔從之。凡禮儀多刊正。 中大通三年,皇太子召諸儒參錄《長春義記》。四年,拜 中庶子。卒,年六十九。撰《述行記》四卷,有集十五卷。

王承 编辑

按《梁書王承傳》:「承字安斯,僕射暕子。七歲通《周易》,選 補國子生。年十五,射策高第。累遷中書黃門侍郎,兼 國子博士。時以文學相尚,罕以經術為業,惟承獨好 之,發言吐論,造次儒者。在學訓諸生,述《禮》《易》義。大通 五年,轉國子祭酒,出為東陽太守。卒諡曰章子。」

伏曼容 编辑

按《梁書儒林伏曼容傳》:「曼容字公儀,平昌安丘人。曾 祖滔,晉著作郎。父引之,宋司空主簿。曼容早孤,與母 兄客居南海。少篤學,善《老》《易》,倜儻好大言。常云:『何晏 疑《易》中九事,以吾觀之,晏了不學也。故知平叔有所 短,聚徒教授以自業。為驃騎行參軍。宋明帝好《周易》, 集朝臣於清暑殿講,詔曼容執經。曼容素美風采,帝』」 𢘆以方嵇叔夜,使吳人陸探微畫叔夜像以賜之。遷 司徒參軍。袁粲為丹陽尹,請為江寧令,入拜尚書外 兵郎。昇明末,為輔國長史、南海太守。齊初,為通直散 騎侍郎。永明初,為太子率更令,侍皇太子講。衛將軍 王儉深相交好,令與河內司馬憲、吳郡陸澄共撰《喪 服義》,既成,又欲與之定禮樂,會儉薨,遷中書侍郎、大 司馬諮議參軍,出為武昌太守。建武中,入拜中散大 夫。時明帝不重儒術,曼容宅在瓦官寺東,施高坐於 聽事,有賓客輒升高坐為講說,生徒常數十百人。梁 臺建,以曼容舊儒,召拜司馬,出為臨海太守。天監元 年,卒官,時年八十二。為《周易》《毛詩》《喪服集解》《老》《莊》《論 語義》。子暅,在《良吏傳》。

何佟之 编辑

按《梁書儒林何佟之傳》:「佟之字士威,廬江灊人,豫州 刺史惲六世孫也。祖劭之,宋員外散騎常侍。父歆,齊 奉朝請。佟之少好《三禮》,師心獨學,彊力專精,手不輟 卷,讀《禮論》二百篇,略皆上口。時太尉王儉為時儒宗, 雅相推重。起家揚州從事,仍為總明館學士,頻遷司 徒車騎參軍事,尚書祠部郎。齊建武中,為鎮北記室」 參車,侍皇太子講,領丹陽邑中正。時步兵校尉劉瓛、 徵士吳苞皆已卒,京邑碩儒,唯佟之而已。佟之明習 事數,當時國家吉凶禮則,皆取決焉,名重於世。歷步 兵校尉,國子博士,尋遷驃騎諮議參軍,轉司馬。永元 末,京師兵亂,佟之常集諸生講論,孜孜不怠。中興初, 拜驍騎將軍。高祖踐阼,尊重儒術,以佟之為尚書左 丞。是時百度草創,佟之依禮定議,多所裨益。天監二 年,卒官,年五十五。高祖甚悼惜,將贈之官。故事,左丞 無贈官者,特詔贈黃門侍郎,儒者榮之。所著《文章禮 義》百許篇。子朝隱、朝晦。

范縝 编辑

按《梁書儒林范縝傳》:縝字子真,南鄉舞陰人也。晉安 北將軍汪六世孫。祖璩之,中書郎。父濛,早卒。縝少孤 貧,事母孝謹。年未弱冠,聞沛國劉瓛聚眾講說,始往 從之,卓越不群而勤學,瓛甚奇之,親為之冠。在瓛門 下積年,去來歸家,恆芒屩布衣,徒行於路。瓛門多車 馬貴游,縝在其門,聊無恥愧。既長,博通經術,尢精《三 禮》。性質直,好危言高論,不為士友所安,唯與外弟蕭 琛善。琛名曰《口辯》,每服縝簡詣。起家齊寧蠻主簿,累 遷尚書殿中郎。永明年中,與魏氏和親,歲通聘好,特 簡才學之士以為行人。縝及從弟雲、蕭琛、琅邪顏幼 明、河東裴昭明相繼將命,皆著名鄰國。於時竟陵王 子良盛招賓客,縝亦預焉。建武中,遷領軍長史,出為 宜都太守,母憂去職,歸居於南州。義軍至,縝墨絰來 迎,高祖與縝有西邸之舊,見之甚悅。及建康城平,以 縝為晉安太守,在郡清約,資公祿而已。視事四年,徵 為尚書左丞。縝去還,雖親戚無所遺,唯餉前尚書令 王亮。縝仕齊時,與亮同臺為郎,舊相友,至是亮被擯 棄在家,縝自迎王師,志在權軸,既而所懷未滿,亦常 怏怏,故私相親結以矯時云。後竟坐亮徙廣州,語在 《亮傳》。初,縝在齊世,嘗侍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釋教, 而縝盛稱無佛。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世間何得有 富貴?何得有貧賤?」縝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 一枝俱開,一蔕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於茵席之 上,自有關籬牆落於溷糞之側。墜茵席者,殿下是也; 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 子良不能屈,深怪之。縝退論其理,著《神滅論》曰:「或問予云:『神滅何以知其滅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問曰:『形者無知之 稱;神者有知之名。知與無知,即事有異;神之與形,理 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聞也』。」答曰:「形者神之質,神者 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 異也。」問曰:「神故非用,不得為異,其義安在?」答曰:「名殊 而體一也。」問曰:「名既已殊,體何得一?」答曰:「神之於質, 猶利之於刀;形之於用,猶刀之於利。利之名非刀也, 刀之名非利也。然而捨利無刀,捨刀無利,未聞刀沒 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問曰:「刀之與利,或如來說; 形之與神,其義不然。何以言之?木之質無知也,人之 質有知也。人既有如木之質,而有異木之知,豈非木 有一,神有二邪?」答曰:「異哉言乎!人若有如木之質以 為形,又有異木之知以為神,則可如來論也。今人之 質,質有知也;木之質,質無知也。人之質,非木質也;木 之質,非人質也。安有如木之質,而復有異木之知哉?」 問曰:「人之質所以異木質者,以其有知耳。人而無知, 與木何異?」答曰:「人無無知之質,猶木無有知之形。」問 曰:「死者之形骸,豈非無知之質邪?」答曰:「是無人質。」問 曰:「若然者,人果有如木之質,而有異木之知矣?」答曰: 「死者如木,而無異木之知;生者有異木之知,而無如 木之質也。」問曰:「死者之骨骼,非生者之形骸邪?」答曰: 「生形之非死形,死形之非生形,區已革矣,安有生人 之形骸,而有死人之骨骼哉?」問曰:「若生者之形骸,非 死者之骨骼,非死者之骨骼,則應不由生者之形骸; 不由生者之形骸,則此骨骼從何而至此邪?」答曰:「是 生者之形骸,變為死者之骨骼也。」問曰:「生者之形骸, 雖變為死者之骨骼,豈不從生而有死?則知死體猶 生體也。」答曰:「如因榮木變為枯木,枯木之質,寧是榮 木之體?」問曰:「榮體變為枯體,枯體即是榮體;絲體變 為縷體,縷體即是絲體,有何別焉?」答曰:「若枯即是榮, 榮即是枯,應榮時凋零,枯時結實也。又榮木不應變 為枯木,以榮即枯,無所復變也。枯榮是一,何不先枯 後榮?要先榮後枯,何也?絲縷之義,亦同此破。」問曰:「生 形之謝,便應豁然都盡,何故方愛死形,綿歷未已邪?」 答曰:「生滅之體,要有其次故也。夫欻而生者必欻而 滅,漸而生者必漸而滅。欻而生者,飄驟是也;漸而生 者,動植是也。有欻有漸,物之理也。」問曰:「形即是神者, 手等亦是邪?」答曰:「皆是神之分也。」問曰:「若皆是神之 分,神既能慮,手等亦應能慮也?」答曰:「手等亦應能有 痛癢之知,而無是非之慮。」問曰:「慮為一為異?」答曰:「知 即是慮,淺則為知,深則為慮。」問曰:「若爾,應有二乎?」答 曰:「人體惟一,神何得二?」問曰:「若不得二,安有痛癢之 知,復有是非之慮?」答曰:「如手足雖異,總為一人是非。 痛癢雖復有異,亦總為一神矣。」問曰:「是非之慮,不關 手足,當關何處?」答曰:「是非之意,心器所主。」問曰:「心器 是五藏之心非邪?」答曰:「是也。」問曰:「五藏有何殊別,而 心獨有是非之慮乎?」答曰:「七竅亦復何殊,而司用不 均。」問曰:「慮思無方,何以知是心器所主?」答曰:「五藏各 有所司,無有能慮者,是以心為慮本。」問曰:「何不寄在 眼等分中?」答曰:「若慮可寄於眼分,何故不寄於耳分 邪?」問曰:「慮體無本,故可寄之於眼分。眼目有本,不假 寄於他分也。」答曰:「眼何故有本而慮無本?苟無本於 我形,而可遍寄於異地。亦可張甲之情,寄王乙之軀; 李景之性,託趙丁之體,然乎哉?不然也。」問曰:「聖人形 猶凡人之形,而有凡聖之殊,故知形神異矣。」答曰:「不 然。金之精者能昭,穢者不能昭。有能昭之精,金寧有 不昭之穢質?又豈有聖人之神而寄凡人之器?亦無 凡人之神,而託聖人之體。是以八采重瞳,勛華之容, 龍顏馬口,軒皞之狀,形表之異也。比干之心,七竅列 角,伯約之膽,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聖人定 分,每絕常區,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萬有,凡聖均 體,所未敢安。」問曰:「子云聖人之形,必異於凡者,敢問 陽貨類仲尼,項籍似大舜,舜項孔陽,智革形同,其故 何邪?」答曰:「珉似玉而非玉,雞類鳳而非鳳,物誠有之, 人故宜爾。項陽貌似而非實似,心器不均,雖貌無益。」 問曰:「凡聖之殊,形器不一,可也。真極,理無有二,而丘 旦殊姿,湯文異狀,神不侔色,於此益明矣。」答曰:「聖同 於心器,形不必同也。猶馬殊毛而齊逸,玉異色而均 美。是以晉棘荊和,等價連城;驊騮騄驪,俱致千里。」問 曰:「形神不二,既聞之矣,形謝神滅,理固宜然。敢問《經》 云『為之宗廟,以鬼饗之』,何謂也?」答曰:「聖人之教然也, 所以弭孝子之心,而厲偷薄之意。神而明之,此之謂 矣。」問曰:「伯有被甲,彭生豕見,墳素著其事,寧是設教 而已邪?」答曰:「妖怪茫茫,或存或亡,彊死者眾,不皆為 鬼。彭生、伯有,何獨能然?乍為人豕,未必齊鄭之公子 也。」問曰:「《易》稱:『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而不違』。」 又曰:「載鬼一車,其義云何?」答曰:「有禽焉,有獸焉,飛走 之別也。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別也。人滅而為鬼,鬼 滅而為人,則未之知也。」問曰:「知此神滅,有何利用邪?」 答曰:「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蕩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溺。」夫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而不恤 親戚,不憐窮匱者何?良由厚我「之情深,濟物之意淺。」 是以圭撮涉於貧友,𠫤情動於顏色;千鍾委於富僧, 歡意暢於容髮。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無遺秉之 報,務施闕於周急,歸德必於在己。又惑以茫昧之言, 懼以阿鼻之苦,誘以虛誕之辭,欣以兜率之樂。故捨 逢掖,襲橫衣,廢俎豆,列缾缽,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 其嗣續。致使兵挫於行間,吏空於官府,粟罄於惰遊, 貨殫於泥木,所以姦宄弗勝,頌聲尚擁,惟此之故,其 流莫已,其病無限,若陶甄稟於自然,森羅均於獨化, 忽焉自有,怳爾而無,來也不禦,去也不追,乘夫天理, 各安其性,小人甘其壟畝,君子保其恬素。「耕而食,食 不可窮也;蠶而衣,衣不可盡也。下有餘以奉其上,上 無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國,可以霸君,用此 道也。」此論出,朝野諠譁。子良集僧難之而不能屈。縝 在南累年,追還京,既至,以為中書郎、國子博士,卒官。 《文集》十卷。子胥,字長才,傳父學,起家太學博士。胥有 口辯。大同中,常兼主客郎,對接北使,遷平西湘東王 諮議參軍,侍宣城王讀。出為鄱陽內史,卒於郡。

嚴植之 编辑

按《梁書儒林嚴植之傳》:「植之字孝源,建平秭歸人也。 祖欽,宋通直散騎常侍。植之少善莊老,能元言,精解 喪服、《孝經》《論語》。及長,遍治《鄭氏禮》《周易》《毛詩》《左氏春 秋》。性淳孝謹厚,不以所長高人。少遭父憂,因菜食二 十三載。後得風冷疾,乃止。齊永明中,始起家為廬陵 王國侍郎,遷廣漢王國右常侍。王誅,國人莫敢視,植」 之獨奔哭,手營殯殮,徒跣送喪,墓所為起冢,葬畢乃 還,當時義之。建武中,遷員外郎、散騎常侍,尋為康樂 侯相。在縣清白,民吏稱之。天監二年,板後軍騎兵參 軍事。高祖詔求通儒治《五禮》,有司奏植之治凶禮。四 年,初置《五經》博士,各開館教授,以植之兼《五經》博士。 植之館在潮溝,生徒常百數。植之講《五館》,生必至,聽 者千餘人。六年,遷中撫軍記室參軍,猶兼博士。七年, 卒於館,時年五十二。植之自疾後,便不受廩俸,妻子 困乏。既卒,喪無所寄,生徒為市宅,乃得成喪焉。植之 性仁慈,好陰德,雖在闇室,未嘗怠也。少嘗山行,見一 患者,植之問其姓名,不能答,載與俱歸,為營醫藥,六 日而死。植之為棺殮殯之,卒不知何許人也。嘗緣柵 塘行,見患人臥塘側,植之下車問其故,云「姓黃氏,家 本荊州,為人傭賃,疾既危篤,船主將發,棄之於岸。」植 之心惻然,載還治之。經年而黃氏差請終身充奴僕, 以報厚恩,植之不受,遺以資糧遣之。其義行多如此。 撰《凶禮儀注》四百七十九卷。

賀瑒 编辑

按《梁書儒林賀瑒傳》:「瑒字德璉,會稽山陰人也。祖道 力,善《三禮》,仕宋為尚書三公郎、建康令。瑒少傳家業, 齊時沛國劉瓛為會稽府丞,見瑒深器異之。嘗與俱 造吳郡張融,指瑒謂融曰:『此生神明聰敏,將來當為 儒者宗』。瓛還,薦之為國子生。舉明經,揚州祭酒,俄兼 國子助教。歷奉朝請,太學博士、太常丞。遭母憂去職。」 天監初,復為太常丞。有司舉治賓禮,召見說《禮》義,高 祖異之,詔朝朔望預華林講。四年,初開五館,以瑒兼 《五經》博士。別詔為皇太子定禮,撰《五經》義,瑒悉《禮》舊 事。時高祖方創定禮樂,瑒所建議,多見施行。七年,拜 步兵校尉,領《五經》博士。九年,遇疾,遣醫藥省問,卒于 館,時年五十九。所著《禮》《易》《老》《莊》講疏,朝廷博議數百 篇,《賓禮儀注》一百四十五卷,瑒於禮尢精館中,生徒 常百數,弟子明經對策至數十人。二子:

賀革  賀季 编辑

按《梁書儒林賀瑒傳》:「子革,字文明,少通《三禮》。及長,遍 治《孝經》《論語》《毛詩》《左傳》。起家晉安王國侍郎,兼太學 博士,侍湘東王讀。敕於永福省為郡陵、湘東、武陵三 王講禮。稍遷湘東王府行參軍,轉尚書儀曹郎,尋除 秣陵令,遷國子博士,於學講授,生徒常數百人。出為 西中郎湘東王諮議參軍,帶江陵令。王初於府置學」, 以革領儒林祭酒。講《三禮》,荊楚衣冠聽者甚眾。前後 再監南平郡,為民吏所德。尋加貞威將軍,兼平西長 史、南郡太守。革性至孝,常恨貪祿,代耕不及養。在荊 州歷為郡縣,所得俸秩,不及妻孥,專擬還鄉造寺,以 申感思。大同六年,卒官,時年六十二。弟季,亦明《三禮》, 歷官尚書祠部郎,兼中書通事舍人,累遷「步兵校尉、 中書黃門郎,兼著作。」

司馬筠 编辑

按《梁書儒林司馬筠傳》:「筠字貞素,河內溫人,晉驃騎 將軍、譙烈王承七世孫。祖亮,宋司空從事中郎。父端, 齊奉朝請。筠孤貧好學,師事沛國劉瓛。彊力專精深, 為瓛所器異。既長,博通經術,尢明《三禮》。齊建武中,起 家奉朝請,遷王府行參軍。天監初,為本州治中,除暨 陽令,有清績。入拜尚書祠部郎。七年,安成太妃陳氏」 薨。江州刺史安成王秀、荊州刺史始興王憺並以慈 母表解職,詔不許,還攝本任。而太妃在都,喪祭無主舍人周捨議曰:「賀彥先稱『慈母之子,不服慈母之黨, 婦又不從夫而服慈姑小功服無從故也。庾蔚之云: 『非徒子不從母而服其黨,孫又不從父而服其慈。由 斯而言,慈祖母無服明矣。尋門內之』』」哀,不容自同於 常。按父之祥禫,子並受弔。今二王諸子,宜以成服日, 單衣一日,為位受弔。制曰:「二王在遠,諸子宜攝祭事。」 捨又曰:「《禮》云『縞冠元武子姓之冠』。則世子衣服宜異 於常,可著細布衣,絹為領帶,三年不聽樂。又《禮》及《春 秋》,庶母不世祭,蓋謂無王命者耳。吳太妃既朝命所 加,得用安成禮秩,則當祔廟五世,親盡乃毀。陳太妃 命數之重,雖則不異慈孫既不從服,廟食理無傳祀, 子祭孫止是會經文。」高祖因是敕禮官議皇子慈母 之服。筠議:「宋朝《五服制》,皇子服訓養母,禮依庶母慈 己,宜從小功之制。按《曾子問》云:『子游曰:『喪慈母,禮歟』? 孔子曰:『非禮也。古者男子外有傅,內有慈母,君命所 使教』』」子也。何服之有?鄭元注云:「此指謂國君之子也。」 若國君之子不服,則王者之子不服可知。又《喪服經》 云:「君子子為庶母慈己者。」傳曰:「君子子者,貴人子也。」 鄭元引《內則》,三母止施於卿大夫。以此而推,則慈母 之服,上不在五等之嗣,下不逮三士之息。儻其服者 止卿大夫。尋諸侯之子尚無此服,況乃施之皇子,謂 宜依禮刊除,以反前代之惑。高祖以為不然,曰:「《禮》言 慈母,凡有三條:一則妾子之無母,使妾之無子者養 之,命為母子,服以三年,《喪服齊衰章》所言慈母是也。 二則嫡妻之子無母,使妾養之,慈撫隆至。雖均乎慈 愛,但嫡妻之子,妾無為母之義,而恩深事重,故服以 小功。《喪服小功章》所以不」直言慈母,而云庶母慈己 者,明異於三年之慈母也。其三則子非無母,正是擇 賤者視之,義同師保而不無慈愛,故亦有慈母之名。 師保既無其服,則此慈亦無服矣。《內則》云:「擇於諸母 與可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此其明 文。此言擇諸母,是擇人而為此三母,非謂擇取兄弟 之母也。何以知之?若是兄弟之母,其先有子者,則是 長妾。長妾之禮,實有殊加,何容次妾生子,乃退成保 母,斯不可也。又有多兄弟之人,於義或可,若始生之 子,便應三母俱闕邪?由是推之,《內則》所言諸母,是謂 三母,非兄弟之母明矣。子游所問,自是師保之慈,非 三年小功之慈也。故夫子得有此對,豈非師保「之慈 母,無服之證乎?鄭元不辯三慈,混為訓釋,引彼無服」 以注慈己,後人致謬,實此之由。《經》言「君子子」者,此雖 起於大夫,明大夫猶爾。自斯以上,彌應不異。故《傳》云 「『君子子者,貴人之子也』。總言曰『貴』」,則無所不包。經傳 互文,交相顯發,則知慈加之義,通乎大夫以上矣。宋 代此科,不乖禮意,便加除削,良「是所疑。」於是筠等請 依制改定嫡妻之子,母沒為父妾所養,服之五月,貴 賤並同,以為永制。累遷王府諮議,權知左丞事。尋除 尚書左丞,出為始興內史,卒官。子壽,傳父業,明《三禮》。 大同中,歷官尚書祠部郎,出為曲阿令。

卞華 编辑

按《梁書儒林卞華傳》:「華字昭丘,濟陰冤句人也。晉驃 騎將軍、忠貞公壼六世孫。父倫之,給事中。華幼孤貧, 好學,年十四,召補國子生,通《周易》。既長,遍治五經。與 平原明山賓、會稽賀瑒同業友善。起家齊豫章王國 侍郎,累遷奉朝請,征西行參軍。天監初,遷臨川王參 軍事,兼國子助教,轉安成王功曹參軍,兼《五經》博士」, 聚徒教授。華博涉有機辯,說經析理,為當時之冠。江 左以來,鍾律絕學,至華乃通焉。遷尚書儀曹郎,出為 吳令,卒。

崔靈恩 编辑

按《梁書儒林崔靈恩傳》:「靈恩,清河武城人也。少篤學 從師,遍通五經,尤精《三禮》《三傳》。先在北,仕為太常博 士。天監十三年歸國。高祖以其儒術,擢拜員外散騎 侍郎,累遷步兵校尉,兼國子博士。靈恩聚徒講授,聽 者常數百人。性拙朴無風采,及解經析理,甚有精致, 京師舊儒咸稱重之,助教孔僉尤好其學。靈恩先習」 《左傳服解》,不為江東所行。及改說杜義,每文句常申 服以難杜,遂著《左氏條義》以明之。時有助教虞僧誕 又精杜學,因作《申杜難服》以答靈恩,世並行焉。僧誕, 會稽餘姚人。以《左氏》教授,聽者亦數百人。其該通義 例,當時莫及。先是,儒者論天,互執渾蓋二義,論蓋不 合於渾,論渾不合於蓋。靈恩立義,以渾、「蓋」為一焉。出 為長沙內史,還除國子博士,講眾尤盛。出為明威將 軍、桂州刺史,卒官。靈恩集注《毛詩》二十二卷,集注《周 禮》四十卷,制《三禮義宗》四十七卷,《左氏經傳義》二十 二卷,《左氏條例》十卷,《公羊穀梁文句義》十卷。

孔僉 编辑

按《梁書儒林孔僉傳》:「僉,會稽山陰人。少師事何引,通 《五經》,尤明《三禮》《孝經》《論語》,講說並數十遍,生徒亦數 百人。歷官國子助教。三為《五經》博士,遷尚書祠部郎, 出為海鹽、山陰二縣令。僉儒者不長政術,在縣無績。 太清亂,卒于家。子俶元,頗涉文學,官至太學博士。僉兄子元素,又善《三禮》,有盛名,早卒。」

盧廣 编辑

按《梁書儒林盧廣傳》:「廣,范陽涿人。自云晉司空從事 中郎諶之後也。諶沒死冉閔之亂,晉中原舊族,諶有 後焉。廣少明經,有儒術。天監中歸國。初拜員外散騎 侍郎,出為始安太守,坐事免。頃之,起為折衝將軍,配 千兵北伐,還拜步兵校尉,兼國子博士,遍講《五經》。」時 北來人,儒學者有崔靈恩、孫祥、蔣顯,並聚徒講說,而 音辭鄙拙;惟廣言論清雅,不類北人。僕射徐勉,兼通 經術,深相賞好。尋遷員外散騎常侍,博士如故。出為 信武、桂陽嗣王長史、尋陽太守。又為武陵王長史,太 守如故。卒官。

沈峻 编辑

按《梁書儒林沈峻傳》:「峻字士嵩,吳興武康人。家世農 夫,至峻好學,與舅太史叔明師事宗人沈麟士門下 積年,晝夜自課,時或睡寐,輒以杖自擊。其篤志如此。 麟士卒後,乃出都,遍遊講肆,遂博通五經,尤長《三禮》。 初為王國中尉,稍遷侍郎,並兼國子助教。時吏部郎 陸倕與僕射徐勉書薦峻曰:『《五經》博士庾季達須換』」 計公家必欲詳擇其人,凡聖賢可講之書,必以《周官》 立義,則《周官》一書,實為群經源本。此學不傳,多歷年 世,北人孫詳、蔣顯,亦經聽習,而音革楚夏,故學徒不 至。惟助教沈峻特精此書。比日時開講肆,群儒劉嵒、 沈宏、沈熊之徒,並執經下坐,北面受業,莫不歎服,人 無間言。第謂宜即用此人,命其專此「一學,周而復始, 使聖人正典,廢而更興,累世絕業,傳於學者。勉從之。」 奏峻兼《五經》博士,于館講授,聽者常數百人。出為華 容令,還除員外散騎侍郎,復兼《五經》博士。時中書舍 人賀琛奉敕撰梁官,乃啟峻及孔子袪補西省學士, 助撰錄。書成,入兼中書通事舍人。出為武康令,卒官。 子文阿,傳父業,尤明《左氏傳》,太清中,自國子助教為 《五經》博士。傳峻業者,又有吳郡張及、會稽孔子雲,官 皆至五經博士、尚書祠部郎。

太史叔明 编辑

按《梁書儒林沈峻傳》:「太史叔明,吳興烏程人,吳太史 慈後也。少善莊老,兼治《孝經》《禮記》。其三元尤精解,當 世冠絕。每講說,聽者常五百餘人。歷官國子助教。邵 陵王綸好其學,及出為江州,攜叔明之鎮。王遷郢州, 又隨府所至,輒講授,江外人士皆傳其學焉。大同十 三年,卒,時年七十三。」

孔子袪 编辑

按《梁書儒林孔子袪傳》:「子袪,會稽山陰人。少孤貧,好 學,耕耘樵採,常懷書自隨,投閑則誦讀,勤苦自勵,遂 通經術,尤明古文《尚書》。初為長沙嗣王侍郎,兼國子 助教,講《尚書》四十遍,聽者常數百人。中書舍人賀琛 受敕撰《梁官啟》,子袪為西省學士,助撰錄。書成,兼司 文侍郎,不就。久之,兼主客郎,舍人,學士如故。累遷湘」 東王國侍郎,常侍,員外散騎侍郎,又雲麾廬江公記 室參軍,轉兼中書通事舍人,尋遷步兵校尉,舍人如 故。高祖撰《五經講疏》及《孔子正言》,專使子袪檢閱群 書,以為義證。事竟,敕子袪與右衛朱异、左丞賀琛於 士林館遞日執經。累遷通直正員郎,舍人如故。中大 同元年,卒官,時年五十一。子袪凡著《尚書義》二十卷, 《集注尚書》三十卷,《續朱异集注周易》一百卷,《續何承 天集禮論》一百五十卷。

皇偘 编辑

按《梁書儒林皇偘傳》:偘,吳郡人,青州刺史皇象九世 孫也。偘少好學,師事賀瑒,精力專門,盡通其業。尤明 《三禮》《孝經》《論語》。起家兼國子助教,於學講說,聽者數 百人。撰《禮記講疏》五十卷,書成奏上,詔付祕閣。頃之, 召入壽光殿講《禮記》義。高祖善之,拜員外散騎侍郎, 兼助教如故。性至孝,常日限誦《孝經》二十遍,以擬《觀 世音經》。丁母憂,解職還鄉里。平西邵陵王欽其學,厚 禮迎之。偘既至,因感心疾,大同十一年卒于夏首,時 年五十八。所撰《論語義》十卷,與《禮記義》並見重於世, 學者傳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