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第197卷

經濟彙編 戎政典 第一百九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九十七卷
經濟彙編 戎政典 第一百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

 第一百九十七卷目錄

 兵略部彙考九十五

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四

戎政典第一百九十七卷

兵略部彙考九十五 编辑

《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四》
编辑

康熙二十九年。正月。庚申。

遣官賑喀爾喀。時土謝圖汗以所部六千餘人乏食。

請賑部議不許

上特命給以「獨石倉粟」戶四斗。遣理藩院及戶部司

官各一員。會同土謝圖汗監視散給。自後車臣汗折卜尊丹巴庫圖克圖等乏食。來告者前後千萬計。

上皆命按口量給之。

辛酉

遣侍郎溫達覘《噶爾丹情形》。時因噶爾丹肆掠喀爾

上命理藩院侍郎溫達至喀爾喀墨爾根濟農所確。

覘噶爾丹情形

三月癸巳

命定「大閱日期。」

上諭尚書阿爾尼等曰:「今喀爾喀汗等率眾來降、應」

「令四十九旗與之會同大閱。其令議政王、貝勒、大臣集議。」 議曰:

皇上聲教遠被喀爾喀土謝圖汗、車臣汗、諸濟農諾

顏等、皆傾心來歸。應出臨大閱、永使奠定。其四十九旗會閱之事、今歲暫停。俟來年照例與喀爾喀大台吉等會閱。奏入。得

旨,「著於七月舉行。餘如所議。」

庚子

命尚書阿爾尼等往探厄魯特所向。先是喀爾喀拖、

多額爾德尼台吉,與厄魯特戰敗。時有達爾濟者,為厄魯特所執,至是逃出,詣軍前來歸,言:「厄魯特掠拖多額爾德尼時,雖獲其牛羊,不敷軍食。頃聞噶爾丹率兵萬餘將至,或言留其孥于額德爾地方。」 又曰:「噶爾丹令奈沖鄂木布卜行師,不吉,因居巴顏烏闌,誦經三日,沿克魯倫河下流而去。」 侍郎溫達以

聞。

上命阿爾尼吉爾他布前往偵厄魯特情形。如彼尾

追喀爾喀而來。即調所備之兵以防之。一面疾速奏聞。

壬寅

命給發伊拉古克三庫圖克圖等行糧。伊拉古克三

等奏言:臣。等,去年九月自肅州起行,十一日、初三日,至通欽腦兒,遣噶卜楚等前偵噶爾丹所在。行十五日,見噶爾丹,告以故。噶爾丹曰:「我軍已起行,且曠野,不能會也。」其約見於他米爾地方,且遣使鄉導。等遂輕裝疾馳,十二月初五日,至他米爾之北齊勞圖河。噶爾丹不至,遣人至額德爾河偵探之。河之兩岸俱有噶爾丹兵馬行蹤,與濟隆庫圖克圖尾之前往,令商南多爾濟攜疏歸奏,且請運糧以繼之。

上命給太僕寺駱駝三十頭、運《殺虎口》倉米三十石

隨商南多爾濟往塞內交綠旗兵,塞外交蒙古兵護送。

癸卯

命調外藩官兵併設驛站。先是,理藩院以《大閱事》奏。

遣司官二員乘驛赴阿南達溫達所。預調俄儂土喇等處駐扎之喀爾喀諾顏台吉。集兵設站以待。至商南多爾濟歸、奏知噶爾丹情形。

上因諭尚書阿爾尼曰:「爾院昨議遣司官二員、今命」

「一員至鄂爾多斯,發兵一千五百,以貝勒宋拉卜率之;一員至歸化城,發兵五百;喀爾喀達爾漢親王及四子部落共發兵一千,以達爾漢親王諾內率之。」 而檄侍郎溫達,令預發喀爾喀墨爾根濟農、敖巴額爾克、阿海、蘇泰、伊爾登台吉之兵共三千名以待,以蘇泰、伊爾登、拖多額爾德尼率之。偕調兵司官往溫達「所齎三月糧,隨溫達赴土喇河。仍自京遣大臣一員,與溫達、阿南達偕統其軍。爾同吉爾他布速赴阿南達所往之地。先檄阿南達來京,再詣溫達所自屯軍之地至喀倫,酌派喀爾喀人等安設驛站。」

命都統額《黑納》、護軍統領馬喇、前鋒統領碩鼐等出

征額黑訥等瀕行

上召至。

乾清宮:

諭之曰:「朕已遣侍郎溫達往調喀爾喀親王諾內等。」

兵共三千,爾等至歸化城與溫達即率其兵赴土喇、與阿爾尼吉爾他布等會。爾等習於兵事機宜、無俟朕言,其就水草善地放養馬駝一路前進。仍各賜內廄馬駝以行。

丙午

授喇嘛商南多爾濟「應對噶爾丹」之詞商南多爾濟。

將行

上諭曰:「汝往偵實,速馳報聞。汝見噶爾丹,如問溫達。」

等至土喇之故,則曰「往迎濟隆庫圖克圖等耳。」 且因塞外多岐,不知歸自何路。似此在在遣迎,吾烏得而知之。彼如問兵來之故,則曰「非兵也,乃往勘展界耳。」 如噶爾丹敗竄,則諭之歸降。如其勢尚強,歸故巢,則往說之。若問其使人,則曰「汝古英、寨桑等在京,俟草長始遣之也。」 此兵事機宜,汝宜書之以往。

庚戌。侍衛阿南達、奏報噶爾丹情形。阿南達奏言:臣。於二月二十日至「車臣汗納木扎爾額爾德尼濟農所」,宣

上諭曰:「近已遣使與噶爾丹約信而歸。今其奏《使》、尚」

在京師興兵之事必傳聞不實然噶爾丹狡不可信。「倘沿克魯倫河而來至車臣汗之地則令車臣汗土謝圖汗墨爾根濟農等協力相機行事其車臣汗之兵、令納木扎爾額爾德尼濟農領之。洪俄爾帶青副之。」 宣

諭畢。皆稽首言曰:「我等藉」

聖上威靈,何畏於噶爾丹。彼兵果來、我等協力捍禦。

當分十二扎薩克之兵一萬備之。臣。「復至車卜登台吉所,遣筆帖式色稜敦住等前往偵探。噶爾丹已於正月十六日親率兵從吳達漢嶺,而別遣阿拉卜灘、滾占罕都等率兵從木代喀拉色古爾山陰,俱會於烏爾扎河往掠昆都倫博碩克圖,復回劫車臣汗部眾乃歸。杜爾伯特之鄂勤台吉,率兵千餘過拖諾,向克魯倫河下流而去。色稜敦住歸報」,臣即檄遣車臣汗納木扎爾、額爾德尼濟農等集兵眾,徙輜重於近邊古爾班哈達土之地,而身率四阿霸哈納爾兵四千往會之。

甲寅。侍讀學士達虎奏報噶爾丹情形。時達虎奉

命取巴圖爾額爾克濟農、羅十臧、額林宸韓都台吉。

等口供畢,聞達賴喇嘛使人他賴堪卜自噶爾丹處歸,至嘉峪關外,駐大草灘;因往見,問其情事。他賴堪卜曰:「伊拉古克三庫圖克圖、商南多爾濟及達賴喇嘛使人濟隆庫圖克圖等於十二月初三日已見噶爾丹。初五日,噶爾丹遣使偕我赴達賴喇嘛所,汝使臣我等已見之。我等往達賴喇嘛處復來,汝使臣方歸也。」 又問曰:「然則噶爾丹今在何處?見我使臣於何地?今留我使,而遣汝於達賴喇嘛,何也?我使臣有書附汝乎?」 曰:「噶爾丹在和卜多,選兵征喀爾喀,至扎卜喀之地,見汝使臣,其情事具《噶爾丹書》內,我不得而知也。汝使臣並無書附我。」 又密問其隨行人喀爾喀等,言:「噶爾丹原向洪郭羅而進,因聞」 阿奴可敦、策旺喇卜灘等漸徙入其故巢,遂往入和卜多地方,寇盜滋生,饑斃甚眾。他賴堪卜等於十二月初五日自和卜多起行後,聞噶爾丹分其部貧人,令丹津鄂木卜率之居守,而身與丹濟喇格、罍古、英奈沖鄂木卜等收兵自和卜多東向往征喀爾喀等部。其所云已見使臣之說妄也。又問:「噶爾丹兵力強弱如何?」 曰:「其屬雖有兵數千,然馬甚少。且聞其下多有逃歸策旺喇卜灘者,其往征喀爾喀,有所掠猶可,不則將自內亂矣。」 達虎具疏奏:

聞。

上命檄尚書阿爾尼知之。

四月甲子

命調察哈爾兵從征。阿南達至、《入》

「見面。」奏畢。

上諭內大臣國舅佟國維等曰:「據阿南達奏言、『厄魯』」

「特與拖多厄爾德尼戰,頗被殺傷。其襲西布推哈灘巴圖魯時,兩人共一騎有斬木為兵者。且聞來侵昆都倫博碩克圖而至今未到想已狼狽必有退回俄儂之勢。阿南達欲帶行砲并禁軍前往相機征勦朕非不知禁軍足以克敵但路遠艱於糧運朕前率察哈爾兵行獵見其人材壯健皆思效力。可選精銳六」 百,左翼令阿要率之,右翼令博爾和代率之,馬駝牛羊於八旗大場內派出,兵各攜五月糧。再於漢軍每旗選章京一員,領行砲八門。

及砲手前往,檄阿爾尼額《黑訥》知之。

敕訊策旺拉卜灘、及阿奴、與噶爾丹交惡情由。 上諭內大臣國舅佟國維等曰、比聞厄魯特策旺拉

卜灘阿奴、與噶爾丹交惡情事未悉。應頒敕書詢其故并量加恩賞。前達虎出使尚在嘉峪關。即令達虎前往宣諭。因

賜策旺拉卜灘及阿奴敕曰:「朕撫育萬邦率土之人」

皆欲其協和安輯。今聞爾等與噶爾丹不和致啟爭端爾厄魯特向修職貢恭順惟謹今乃內自交惡必有其因朕甚憐之。遠聞之言虛實難據特遣侍讀學士達虎齎御用各色緞二十疋賜策旺拉卜灘阿奴其以爾等交惡之由明告使臣毋隱。

己巳

命副都統李《林隆》齎砲與侍衛阿南達同赴「土喇漢。」

軍都統副都統會議、火砲實軍中利器。每旗各發一具。尚少、請倍之。每砲令將領一員、軍校砲手二名、與俱於臣。等內遣一二人率之前赴土喇。奏入。得

旨:「李林隆人才雄偉、練習軍務、著總管火砲,與阿南」

達偕往。尋又令都統楊文魁、副都統伊壘率漢軍

二百名繼之行

甲戌,喀爾喀請購辦軍器。先是喀爾喀、厄魯特不得購辦軍器。至是,理藩院奏「喀爾喀濟克巴台吉等請市軍器,以備噶爾丹。」

上許之。

乙亥

命侍衛阿南達率兵赴都統額黑訥軍。先是,阿南達

奏言:臣。所率兵,請與阿爾尼兵合為一勢,方壯。

上曰:「兵事重大,其令阿爾尼等各陳所見。」至是,阿爾

尼吉爾他布奏曰:臣。等竊思額黑訥等若沿邊來,時候非宜,恐跋涉艱苦,況

廟謨已定。應遵前

諭「赴所指之地以行。」至阿南達所領察哈爾兵。及行

砲,令前赴。臣。軍,其諸部落兵期會於綽嫩河。今車臣汗已抵綽嫩河西北洮瀨河矣。等、亦驛召所調扎薩克兵來會於洮瀨河。至噶爾丹來從何路。及昆都倫博碩克圖在何處。訪問未的。俟所調到、即遣人偵探。事當急行。則

聞即發。緩則請

旨後行奏。至

上諭曰:「阿爾尼吉爾他布仍往前所指示之地。額黑」

訥等既往西路,止帶諸扎薩克及喀爾喀兵、恐力寡不敵。阿南達速領軍往額黑訥所策應。仍遵前諭行。

五月乙未

命歸化城副都統阿玉璽輸運軍糧。時都統額黑訥

等率兵前進。需用軍糧。

上令歸化城副都統阿《玉璽》取「《殺虎口》倉粟二百石。」

負以太僕寺駱駝,隨軍輸運。

辛丑,扎薩克圖汗子額爾克阿海巴郎具疏請襲汗號。額爾克阿海巴郎奏言:臣。父扎薩克圖汗,喀爾喀七旗之長君也。為左翼土謝圖汗所殺,屬裔分散,我身又為厄魯特所收,棲我阿爾泰山之南。今乘間得出,來投

皇上。伏乞

聖恩,賑恤恩養、俾得繼立。其所屬諾顏達爾馬什里

亦以此情事具疏奏

聞。事下議政王、貝勒、大臣議。議曰:「扎薩克圖汗歷世」

《恭順》,職貢有年,以應繼立。查今年眾喀爾喀來降,已定期會閱而永奠之。其所請、應於盟地定奪

上是之。

癸丑

命外藩王等率兵同禁軍赴尚書阿爾尼軍。先是阿

爾尼遣蒿齊忒都統勞章等與郎中馬迪訪昆都倫博碩克圖所在。至是歸報曰:「渡克魯倫河,遇昆都倫博碩克圖,言我於正月自俄儂遊牧,思近邊依我。」

皇上威靈,而聞厄魯特漸近,避之至烏爾呼訥河。今

「厄魯特不知其何往。我兵微不敵,兩尚書駐軍洮瀨河,今將至軍前聽調。遣」 馬迪促其前進,仍遣勞章等偵噶爾丹至博爾濟河,有馬濟者,折卜尊丹巴屬下人,自厄魯特逃歸。問之曰:「噶爾丹於五月初三日率兵渡烏爾扎河,將襲昆都倫博碩克圖車臣汗及土謝圖汗。其兵四營號四萬,實不過三萬耳。」 又將請兵於俄羅斯,會攻喀爾喀阿爾尼。以

聞。

上曰:「似此則阿爾尼兵弱,宜發科爾沁十旗預備之。」

「兵二千、及禁軍每佐領護軍一名前往。其令議政王、貝勒、大臣議。」 議曰:「兵宜速發,應令理藩院遣官」

乘驛前往科爾沁。於前所調「預備兵內選發二千。及台吉都統副都統各二員。佐領驍騎校各八員。齎四月糧」 、速赴阿爾尼軍前。其統轄是軍者。惟

上特簡其八旗《滿洲》、蒙古前鋒二百名、每佐領護軍

一名。每翼副都統一員,前鋒參領一員,前鋒侍衛署參領一員,前鋒校署侍衛二員。每旗護軍參領一員,護軍校署參領七員。其每翼所派副都統一員,亦惟。

上特簡奏入、得

旨、「科爾沁兵令土謝圖親王沙津率之。」左翼四旗居

「遠難待,令沙津王儘所有兵率之先往,其四旗兵隨後進發。再令喀喇沁杜稜郡王扎錫旗分發兵五百,以扎錫率之;兩翁牛特旗分發兵四百,以杜稜郡王畢力滾達賴率之;兩巴林旗分發兵四百,以額駙阿喇卜灘率之,俱赴阿爾尼軍前。其禁軍令副都統噶爾馬老滿色率之,每翼漢軍兵一百名帶前砲去。」 滿洲、蒙古、漢軍各佐領,出駱駝一頭運糧。

命內大臣索額圖諭俄羅斯使人。

上既聞噶爾丹將借兵俄羅斯,其使人吉里古里伊

法尼齊等時在京

諭內大臣索額圖曰:「爾曾至泥卜潮,俄羅斯人識汝。」

「汝可諭其使人,言噶爾丹迫於內亂,食盡無歸,內向行劫。今乃揚言會汝國兵,同侵喀爾喀,喀爾喀已歸順本朝,倘誤信其言,是負信誓而開兵端也。汝等可疾遣善馳者二人歸告泥卜潮頭目伊凡,遍諭俄羅斯之眾。」 《索額圖》即日宣。

諭「令俄羅斯瓦什力齊克滿馳驛先往。越三日遣吉。」

里古里、伊法尼齊等歸。

乙卯,發官兵護送軍糧。兵部奏言、「護糧官兵應於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各派將領八員、軍校八人、每駝押兵一名出口外,交蒙古遞運。并以駱駝數目及起行日期上」

聞。

上命於大兵起行後四五日、遣發取太僕寺駱駝十

二、以足一千二百之數。

己未

命諸路兵速赴尚書阿爾尼軍。阿爾尼等奏言:「郎中」

馬迪報稱、「自烏爾扎河前踰一日程、有厄魯特列營狀」 、乞

敕額黑訥、阿南達兩軍速赴。營,并以砲來會。 上諭曰:「八旗兵及砲即擇日啟行,阿南達不必待額」

黑訥、即載砲以往。其額黑訥、及科爾沁、巴林、翁牛特兵、俱著星馳赴阿爾尼軍。

六月壬戌

遣侍郎阿山古北口監發軍糧。戶部侍郎賽必漢阿

山入奏:「軍行需兩月糧,請以古北口倉粟支給。」臣。部遣司官二員往同霸昌道監發。

上諭曰:「兵糧力能帶者,給以兩月;不能者,減;不則或」

鬻之,或棄之,可慮也。爾阿山前往監發,

恩賜出征軍士。戶部請、預給出征官秋季俸。兵四月

錢糧

上曰:「兵丁倉卒出行,其各賜銀十兩,修整器械仍給。」

一月錢糧

丁卯。喀喇沁杜稜郡王扎錫奏、「請率所部從軍。」 先是

上諭「扎錫率兵護餉,不必隨征。」至是,遣其子垂扎木。

素奏曰

恩《命令》。「輸運軍糧」,所以「體恤。」者。甚至但雖『不』

材久蒙

恩養。苟可自效,敢不報稱。先奏「請備兵九百為國。」

《先驅》。今願以臣。所屬他布囊巴圖爾等率兵五百護餉。身,率兵四百,效力軍前。

上許之。

壬申

諭「趣外藩兵及禁軍速發。」喇嘛、商南多爾濟於五月

初四日,至達漢德爾,遇伊拉古克三及濟隆,以米餉之。見厄魯特與俄羅斯使人同行,厄魯特自言已請兵二萬於俄羅斯矣。俄羅斯使曰:「請則有之,允發則未也。」 濟隆遂偕厄魯特使偵噶爾丹沿烏爾扎河下流而往。商南多爾濟偕伊拉古克三沿克魯倫河下流行,二十九日,至河南岸,詢知噶爾丹前一日駐此,「糧盡,殺馬為食,僅有兵萬餘。」 商南多爾濟奏至:

上諭議政王等曰:「頃聞厄魯特窮困。沿克魯倫河下」

流而來。其遣人諭科爾沁、巴林、翁牛特兵速赴阿爾尼所。遣員外鐵圖往諭兩烏朱穆秦、兩蒿齊特、兩阿霸垓、兩蘇牛特八旗,除前所發外,自王以下有願效力者速赴阿爾尼所。令鐵圖視其啟行。令學士布顏圖催督全軍駐邊,不時至軍前探聽。我

禁軍及火砲、俱速令前往。再發八旗前鋒二百名、每佐領護軍二名預備以待噶爾丹來市易者。有阿卜都喇額爾克寨桑等、尚在歸化城理藩院其遣官往諭。言噶爾丹且至爾等毋妄動行且有所差遣其集人畜以待。

癸酉

命宗室公都統蘇努總領「預備軍。」《兵》《部》遵

旨議「發《八旗滿洲蒙古》前鋒二百名、每佐領護軍二」

「名。每翼派前鋒參領一員,前鋒侍衛署參領一員,前鋒校署侍衛二員,每旗委前鋒校二員,派護軍參領二員,護軍校署參領六員,每參領委護軍校三員。」 其統領全軍大臣,伏候

特簡。

上命宗室公都統蘇努統領全軍,鑲黃旗副都統覺

羅海都領左翼,鑲紅旗副都統《牛鈕》領右翼。即日又令議政王、貝勒大臣,以克魯倫等處地名及程途遠近,詢問新來喀爾喀

戊寅

命增派禁軍及外藩兵。時尚書阿爾尼等奏言:等。

聞厄魯特兵駐扎克魯倫之阿爾灘、額墨爾地方、欲待

欽調大兵而行,恐厄魯特兵進躡昆都倫博碩克圖

沿烏爾順河至喀爾喀河地方不得不急往防護。於六月初五日向波衣爾進發。至博洛達卜素地方,又恐厄魯特兵前進先往據波衣爾。於是遣軍校諾爾布探視並無蹤影。遇一喀爾喀自厄魯特所逃來。執而訊之曰:「厄魯特兵是月初六日已渡烏爾順河。其兵號稱四萬。近日至烏爾扎河內,見俄羅斯布敦諾」 顏使者,率百許人至噶爾丹所,即急歸去矣,不知其故。又

皇上使臣及達賴喇嘛使人庫圖克圖等追及噶爾。

丹與之議和,不得見庫圖克圖等,仍隨厄魯特而行。臣。等「聞《昆都倫》博碩克圖前來將至喀爾喀河,遣人諭令移其子女入喀倫,而身率兵速至臣所。」所遣人猶未歸,不知昆都倫博碩克圖所在。《烏爾順河》距喀爾喀河甚近,《喀爾喀河》距喀倫僅一日程。軍若仍往波衣爾之地,慮反出其後,以此竟赴波衣爾之南,他奔他什海以禦之。若厄魯特兵或追襲昆都倫、博碩克圖之後,或至邊汛近地,等相機而行。并遣人曉諭附近邊汛科爾沁右翼烏朱穆秦諸旗。各令防守。奏至

上諭曰:「噶爾丹踰枯倫、波衣爾深入、事關緊要。理宜」

「豫備王沙津如未起行合率所調科爾沁兵往前年吉爾他布駐防之地備之若沙津已起行。著達爾漢親王班第率兵往備之其敖漢柰曼貝勒額爾德木圖公敖忒巴喇等旗兵之未調者。令往備達爾腦兒前所派出每佐領禁兵二名作速遣行。再於每佐領下應派護軍驍騎各五名預備以待」 其以阿爾尼奏速檄額黑訥知之。議政王、貝勒、大臣其集議。議曰:「應如」

敕諭、令理藩院遣官馳驛前往。如沙津王已起行、著

於《科爾沁》十旗。派兵一萬。令達爾漢親王班第率赴前年駐防之地。其管兵台吉都統以下官員。俱著班第酌選帶往。其統領大臣、伏候

特簡至敖漢柰曼貝勒額爾德木圖貝子滾濟思扎。

卜公、敖忒巴喇五旗選發兵三千。其管兵台吉、他布囊都統以下官員,亦俱選擇派出。其總率是軍者,於王、貝勒、貝子、公內伏候

特簡理藩院速遣司官一員,乘驛往派,令至「達爾腦。」

兒備之兵行、俱攜三月糧。又前所撥備兵前鋒二百名、每佐領護軍二名、令來月初旬起行。其起行之日、領兵大臣具奏、請

旨、現今備兵八旗前鋒四百、每佐領各護軍三名。驍

騎二名,每參領下各小校三名,此所撥前鋒護軍小校、驍騎,俱選擇派出。每翼撥前鋒參領一員,侍衛署參領二員,前鋒校署侍衛二員,每旗前鋒校各以四人署之。《護軍》每旗撥參領二員,護軍校署參領六員,每參領、護軍校各以五人署之。《驍騎》每旗撥實授參領一員,每參領署參領一員,散騎校一員,驍騎校一員。此所撥前鋒參領、前鋒侍衛、護軍參領、驍騎參領、委署《夸蘭大》、俱著各旗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引

見用。其署參領、散騎校、俱著各旗都統護軍統領、會

同兵部派出是軍,每翼撥都統一員、副都統二員。該部奏請。其總統前往者,伏候

「特簡。」又漢軍火器營兵。亦應派發。其官兵作何撥出。

應令總管火器營都統、請

旨「奏入。」

上諭曰:「蒙古兵令攜兩月行糧。其敖漢、柰曼科爾沁」、

土默特兵,令貝勒額爾德木圖、公敖忒巴喇統之。

「其率科爾沁兵往吉爾他布駐防之地,令內大臣蘇爾達率前次將校,乘驛前往。其再發之軍,每佐領撥護軍五名,驍騎三名,府兵亦照此派發。」 令都統宗室喇克達、彭沖,護軍統領苗齊納、楊代,副都統扎木素海、瀾色黑、康喀喇統之。其副都統邁圖署為前鋒統領前去。再派出漢軍都統國舅佟國綱、都統諾邁,凡「派發火器營兵之事,令彼請旨。是役也,亦將諸王從征軍行日期,交欽天監選擇。令前所撥兵輕裝於初旬速行,其輜重令每翼留官校押往。餘如所議。」 尋

命康親王傑淑、恪慎郡王岳希從征。

己卯,都統額黑訥等奏報「率兵往赴尚書阿爾尼軍。時侍衛阿南達、副都統李林隆率察喀爾兵并砲至伊黑噶扎爾之地,與額黑訥軍遇,聞往會阿爾尼軍之。」

命阿南達先率兵北渡瀚海,額黑訥等俟諸部兵喀

爾喀兵至,選三千餘起行,就水草善地養馬,向克魯倫河南,往會阿爾尼軍。額黑訥等具狀:以

聞。

科爾沁土謝圖親王沙津、奏報噶爾丹情形。沙津奏言、臣。新率兵於是月十三日起行,至敦達,見喀爾喀之眾倉惶奔來,問之,言「濟農、阿難大賚,我鄰也,聞為厄魯特所掠,我懼,故遷徙來奔。」遣人偵之,遇烏朱穆秦之人名墨爾根者,言:十四日厄魯特自烏爾會河東北兩路而來,兵有二千,許我台吉巴郎沖諾和等,各率所屬百許人,甲而迎之。厄魯特曰:「初以汝為喀爾喀,及至此乃知。」

「中華皇帝兵也。我等同一部落,何甲而待我乎?」惟喀

「爾喀,我讎也,當示我所在耳。」 我主答曰:「喀爾喀已南徙,不知所往。」 厄魯特曰:「吾與汝友也,吾不汝害,請以刀戟指日立誓。」 又曰:「伊拉古克三庫圖克圖在我所,如或不信,爾可隨我行。」 遂挾我台吉及護衛額克濟兒而去。次日,又執我台吉妻子及部人六十餘,我逃入深草中,得奔而來,恰遇所遣偵者,因得至此。又言:「率兵者非噶爾丹,乃噶爾丹弟也。」

庚辰

命調盛京兵赴達爾漢親王班第軍。班第奏言:「科爾」

沁台吉畢力滾達賴領兵至朱路木之地,遇喀爾喀人自厄魯特逃來,言「厄魯特追之,已至蒿爾河矣。」臣。據報親率本旗每佐領披甲各十人、台吉八員、副都統一員、參領二員、佐領六員,於六月二十日起行往禦。奏至。

上諭曰:「前遣敖漢、柰曼諸部落、兵備達爾腦兒者。」今

不必前赴,令其追及蘇爾達,與之同往。如先於蘇爾達,則速赴科爾沁達爾漢親王軍前。兵部選材能司官,四日馳至盛京,發兵二三千,令將軍副都統領之,速赴達爾漢親王班第軍前。兵部承

旨遣郎中恩丕馳至。

盛京將軍綽克托、副都統博定、隨發

盛京、及開原、興京、東京、遼陽、廣寧、錦州、易州、六城

兵共三千率之以行

辛巳,定諸軍起行日期。

上諭兵部曰:「噶爾丹追喀爾喀、已進喀倫。出征諸王」

「出喜峰口。公蘇努等所領之軍隨朕行。令諸王先朕進發。先檄知尚書阿爾尼等、理藩院遣司官星馳以往。其令議政王、貝勒、大臣集議。」 議曰:「諸王軍」

七月初四日起行。其從征之兵,每翼遣副都統一員。

駕發日期、初六日為宜。奏入

諭曰:「前所發每佐領護軍二名、初一日先發。」諸王率

「每佐領驍騎一名,於初四日繼發,朕於初六日啟行。方農時,邊內不必列營。海都、牛鈕才優,從諸王行。」 扎木素、康喀喇同蘇努行所發驍騎署參領,與王偕行。其中著有勞績、人材雄健者,詢該都統,委為夸蘭大。其所遺參領事,散騎校署之。

癸未

命增發官兵及火器烏朱穆秦額爾德尼貝勒博木

布奏言:「六月十四日,厄魯特至烏爾會河東烏闌之地。」臣。屬,人民多被劫掠。遣護衛額克濟爾往視,見噶爾丹之弟韓都台吉,送之至噶爾丹所,謂曰:「我攻我讎喀爾喀耳,不敢犯中華界。聞尚書阿爾尼發兵而北,何故折卜尊丹巴土謝圖汗、車臣汗皆在何地?」額克濟爾以不知對。奏至,

上諭曰:「噶爾丹已至烏爾會河,軍宜速出。其軍中無」

火器者,與禁軍前所發兵及盛京兵,俱應增發。令議政王、貝勒、大臣速行詳議。議曰:「應於馬場催取」

馬匹。公蘇努之兵仍於初一日起行。前所發之先鋒護軍攜現馬於初二日發。後派之前鋒護

「軍驍騎於初三日俱發,令各都統一員、護軍統領一員、副都統一員率之,至邊外水草寬衍之地駐候。諸王軍於初四日起行。直隸巡撫天津鎮三屯營協標下火器兵再發一千,併宣府鎮標兵一千、藤牌兵一千,俱令宣府總兵官許盛率之,與諸王同發。京城兵每佐領應增派護軍二名,每旗護軍參領一員,每參」 領護軍校署參領一員,每翼副都統一員。八旗火器營兵增發一千,所增發護軍及火器營官兵,俱護

駕而行。至

盛京兵增發二千。令將軍若副都統統之。紀林烏

喇兵二千、將軍親率之。俱令赴科爾沁達爾漢親王軍前、與前所發

盛京兵會、遣兵部官乘驛往。再取《巡捕》三營馬八

百給與軍士

京城大兵陸續遣發

皇上親統大軍相繼而行。「理藩院檄諭四十九旗」,《令》

各備兵分汛哨探。并檄阿爾尼額黑訥、阿南達等軍知之。奏入。

上諭曰:「後所發護軍各二名,令都統阿錫坦、副都統」

「納秦希禪率之。俟朕啟行後續發至副都統噶爾馬等所領兵并砲令內大臣阿密達往統之不時偵探奏報以候朕至總兵官許盛既帶操練藤牌軍一千名其標兵可選六百出張家口令前鋒參領索柱巴圖魯引之由岱陰達巴漢之路往赴阿密達軍前其直隸巡撫天津鎮標兵一千令三屯營副將師帝賓率之,隨諸王而行,俱攜兩月糧,巡捕營馬八百匹,給火器營兵。比聞驛站廢弛,令直隸巡撫于成龍整理。其綠旗候選軍官、武進士、舉人及林興珠等革職官員有愿效力者,令與火器營兵同行,如有勞績,酌量擢用。」 其曉諭之:都統彭沖、護軍統領楊代、副都統色黑,於初二日起行;都統喇克達、護軍統領苗齊納、副都統海瀾於初三日起行。未幾許盛已行。復令回宣府聽調。

甲申遣使齎

《敕諭噶爾丹》:

上將出軍,先遣理藩院員外郎阿爾必特祜、達賴齎 敕書往諭噶爾丹。

命之曰:「爾」至噶爾丹所、語之曰:「汝昔職貢、往來未嘗」

失禮。今乃闌入邊汛,掠我屬國,是何意耶?皇上特遣使者詰汝,其竭誠以對。又念汝向來恭順,令塞外諸部且未興兵擊汝,尚可改圖。我使臣久留汝地而不令歸,何也?彼如遣喇嘛等歸,則攜之而來;不遣則已。務婉言相慰,羈縻其前行,勿怒而激之也。如彼欲辨釋,則攜彼要人來面奏。如問汝中國發兵乎,則曰:「聞汝無故闌入發兵以備邊也。」 如彼問聖駕及諸王來,則曰:「不得而知。」 如彼不遣使來,則汝等一人星馳來奏。一人率筆帖式馳赴諸軍,密諭之曰:「上遣我等羈遲其前行大兵不日至矣。」 其各集兵增備,姑勿與戰以待。而每夜輒張兩翼,嚴巡儆防其夜襲。如噶爾丹見敕諭而退兵,則止之令勿退。其或「不止,則令諸軍疾發擊之。如或奔潰,務必窮追。」

《賜噶爾丹敕》曰:「朕統御宇內,懷柔萬邦,惟願率土生」

民咸得其所,相與協和,無分中外。夫兵兇器,戰危事,互相仇怨,無有已時,非計也。故遣尚書阿爾尼、散秩大臣吳巴什、扎薩克大喇嘛阿齊圖綽爾濟、一等侍衛阿南達傳諭,令罷兵息戰。爾回奏云:「聖主施仁撫育,令共相協和,以享康泰,我亦與焉,伏願指示安樂之策。」 聞聖上將盡驅出喀爾喀之人,不勝懽忭,不敢「以殺我弟多爾濟扎卜為憾所奏甚明。今乃聞爾復興兵伐喀爾喀。故遣尚書阿爾尼防境內之不靖者今烏朱穆秦遣使至爾所爾言中華與我一道同軌我不敢犯界內地方而又闌入邊汛掠烏朱穆秦人畜是背前言而隳舊好也且我前所遣伊拉古克三庫圖克圖等至今不歸爾誠何意耶今遣員外郎阿爾必、特祜、達賴齎敕諭爾,爾尚可以改圖。爾既入邊,我諸部王及貝勒、台吉行且興兵擊爾,故亦遣來使止之,卹爾至矣。其速給還所掠,歸我使人。爾其明白回奏。」 是日,

即以

遣使諭噶爾丹事,檄知諸軍。

丁亥

授尚書阿爾尼等進兵機宜。時噶爾丹沿喀爾喀河

而進,追及昆都倫博碩克圖,昆都倫不能禦,僅以身免,所有牛羊盡為所擄。阿爾尼聞噶爾丹駐兵索約爾濟河,連夜率兵往襲之。至則噶爾丹已從濟達齊牢之東,向烏爾會河去矣。喀爾喀偵者報稱「厄魯特兵二萬餘往追車臣汗,土謝圖汗挾使臣伊拉古克三商南多爾濟而行。」 問

盛京與歸化城所在。阿爾尼等率軍前進。遣人檄

諸軍速發具疏以

聞。

上命阿爾尼等仍躡厄魯特後,偵其所至。奏報額黑。

「訥等軍到,且勿與戰,俟達爾漢親王班第兵,盛京、烏喇滿洲兵齊集,同夾擊之。」 如噶爾丹潰敗,令阿爾尼等引兵窮追,便宜行事。檄諸軍量馬力疾行,齊會形勝之地,以俟禁軍。

戊子

命康親王《傑淑》、恪慎郡王《岳希》率禁軍駐歸化城西。

《安》將軍尼《雅漢》等率西安兵駐寧夏。

上諭議政王等曰:「康親王、恪慎郡王、副都統海都牛」

鈕率前所發驍騎每佐領各一名,於初二日起行,出張家口,屯歸化城。如大同兵可用,聽王等隨宜調遣。其厄魯特貿「易人馬匹,託言乘用盡收之。直隸巡撫率兵一千駐遵化。西安將軍尼雅漢、副都統巴賽、柏天郁率滿洲兵二千漢軍兵一千屯寧夏。其寧夏綠旗兵亦令預備。」

尚書阿爾尼等奏報:「與厄魯特戰於烏爾會河地方,厄魯特兵二萬餘,掠烏朱穆秦男女、牲畜、輜重,徐行溯水上流游牧。阿爾尼偵之,分兵二隊,乘夜往襲。二十一日昧爽,於烏爾會河地方及其營,令所選蒙古勇士二百餘攻之。令喀爾喀兵五百驅其所掠。未及戰,諸部落及喀爾喀兵爭取其子女牲畜,陣動不能」 止,遂退。厄魯特分兩翼陣而立,我軍次隊繼進,厄魯特發鳥鎗軍退,前隊兵及喀爾喀兵復進。喀爾喀畏其鳥鎗先卻,諸部落兵力薄亦退。厄魯特增兵從山上繞出我左右,我軍不能進,遂斂兵歸。是役也,厄魯特多火器,而我火器營未至,是以不得前進。乃駐軍烏朱穆秦之鄂爾折伊圖,以俟諸軍。阿爾尼等具狀以

聞。

上以示議政王、貝勒、大臣。尋兵部議:「阿爾尼吉爾他」

布等違

命輕戰、以致敗績。俱應革職。同往官員亦俱革職。得 旨:「阿爾尼吉爾他布、革去議政、降四級調用。」吉爾他

布、仍留佐領。餘如所議。

遣使申諭噶爾丹。時噶爾丹歸我使商南多爾濟以

其情陳奏

上起滿丕為理藩院郎中,鄂齊爾為員外郎。往諭噶

爾丹

命之曰:「爾等往語噶爾丹、據商南多爾濟來奏言尚」

「書阿爾尼等與汝交戰。阿爾尼不請旨而即擊汝,非本朝意也。阿爾尼本奉命率諸部兵防守地方,汝闌入邊汛,肆行劫掠,職寄所關,不得不戰。假有他部入汝界,汝防邊者能默默已乎?皇上聞汝在邊,恐諸部擊汝;前已遣使諭止之。今聞交戰,故又遣我等來諭」 噶爾丹若問曰:「商南多爾濟議驅逐土謝圖汗折卜」 尊丹巴、庫圖克圖,此言已上聞否?則答曰「不知也。」 若問中國有兵來乎?則告之曰「來如。」 又問何人率之而來,則曰:「我來急,不知也。」 再語之曰:「商南多爾濟奏,汝言與中華一道同軌,我但索土謝圖汗、折卜尊丹巴而已。至邊境之內,不敢纖芥犯。」 方議遣使,而我尚書阿爾尼等遽加以兵,甚為過當。商南「多爾濟亦以阿爾尼之舉為非,其以此曉諭之。倘阿爾必特祜等未到,汝等攜之偕行。」

己丑,調察哈爾兵防護馬場。

上以厄魯特兵入喀倫馬場、急宜防護。乃

遣副都統馬什調察哈爾兵,往駐《形勝》之地以備之。

設「邊外驛站。」 喀爾喀扎薩克台吉額爾克阿海等率千餘人作亂,縛驛吏、劫馬匹弓矢而去。學士布顏圖以

聞。

上諭「發察哈爾兵備之。」遣軍校檄阿爾尼,令與額黑。

「訥、阿南達兵會,毋以前戰未捷,遽懷退怯。其收集兵馬,嚴行警哨,如各部之兵不足恃,皆令內移。喀爾喀有橫行者,禁輯之。」 自古北口至十八里臺,令兵部遣坐驛筆帖式設站。自十八里臺至阿爾尼所,令蒙古設站。學士布顏圖設站畢,撤張家口驛。其坐驛筆帖式軍校,赴伊處酌用。兵部侍郎薩木哈前往安驛,直至布顏圖所。令巡撫于成龍、星速來京、整理近京驛站。其標下所調之兵、及天津鎮標兵、俱選賢能將弁率往遵化。兵部遣官疾馳往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