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第288卷

經濟彙編 戎政典 第二百八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八十八卷
經濟彙編 戎政典 第二百八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

 第二百八十八卷目錄

 刀劍部紀事一

戎政典第二百八十八卷

刀劍部紀事一 编辑

《拾遺記》:「顓頊居位,有曳影之劍,騰空而舒。若四方有 兵,此劍則飛起,指其方則剋伐。未用之時,常於匣裡 如龍虎之吟。」

《十洲記》:「周穆王時,西戎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 杯。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 精,光明夜照,冥夕出杯於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 已滿於杯中也。汁甘而香美,斯實靈人之器。」秦始皇 時,西戎獻切玉刀,無復常滿杯耳。

《左傳·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獻。既而悔 之,曰:「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 賈害也』?」乃獻之。又求其寶劍。叔曰:「是無厭也。無厭,將 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穀梁傳》僖公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 於麗,獲莒挐。莒無大夫,其曰莒挐何也?以吾獲之目 之也。內不言獲,此其言獲何也?惡公子之紿。紿者奈 何?公子友謂莒挐曰:「吾二人不相說,士卒何罪?」屏左 右而相搏。公子友處下,左右曰「孟勞。」孟勞者,魯之寶 刀也。公子友以殺之。然則何以惡乎紿也?曰棄師之 道也。

《公羊傳》:宣公六年,晉靈公伏甲於宮中,召趙盾而食 之。趙盾之車右祁彌明者,國之力士也,仡然從乎趙 盾而入,放乎堂下而立。趙盾已食,靈公謂盾曰:「吾聞 子之劍,蓋利劍也。子以示我,吾將觀焉。」趙盾起,將進 劍,祁彌明自下呼之曰:「盾食飽則出,何故拔劍於君 所?」趙盾知之,躇階而走。靈公有周狗,謂之獒,呼獒而 屬之,獒亦躇階而從之。祁彌明逆而踆之,絕其頷。趙 盾顧曰:「君之獒,不若臣之獒也!」

昭公二十三年,莒子庚輿虐而好劍。苟鑄劍,必試諸 人,國人患之。又將叛齊,烏存帥國人以逐之。庚輿將 出,聞烏存執殳而立於道左,懼將止死。苑羊牧之曰: 「君過之,烏存以力聞可矣,何必以弒君成名。」遂來奔。 齊人納郊公。

《孔子家語》:子路戎服見於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 君子,以劍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 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 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待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 此言,請攝齊以受教。」

《高士傳》: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楚平王以費無忌之讒 殺伍奢,奢子員亡,將奔吳,至江上欲渡,無舟,而楚人 購員甚急,自恐不脫,見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劍以與 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願獻之。」丈人不受,曰:「楚國之 法,得伍胥者爵執珪,金千鎰,吾尚不取,何用劍為。」不 受而別。

《列子湯問篇》:「魏黑卵以暱嫌殺丘邴章,丘邴章之子 來丹謀報父之讎丹,氣甚猛,形甚露,計粒而食,順風 而趨,雖怒不能稱兵以報之。恥假力於人,誓手劍以 屠黑卵。黑卵悍志絕眾,力抗百夫,筋骨皮肉,非人類 也。延頸承刃,披胸受矢,鋩鍔摧屈,而體無痕撻。負其 材力,視來丹猶雛鷇也。來丹之友申他曰:『子怨黑卵 至矣。黑卵之易子過矣,將奚謀焉』?」來丹垂涕曰:「願子 為我謀。」申他曰:「吾聞衛孔周,其祖得殷帝之寶劍一, 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奚不請焉?」來丹遂適衛,見孔 周,執僕御之禮,請先納妻子,後言所欲。孔周曰:吾有 三劍,唯子所擇,皆不能殺人。且先言其狀,一曰含光, 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其有所觸也,泯然無際,經物 而物不覺。二曰「承影」,將旦昧爽之交,旦夕昏明之際, 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識其狀。其所觸也, 竊竊焉有聲,經物而物不疾也。三曰「宵練」,方晝則見 影而不見光,方夜則見光而不見形。其觸物也,騞然 而過,隨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焉。此三寶者,傳之十 三世矣,而無施於事,匣而藏之,未嘗啟封。來丹曰:「雖 然,吾必請其下者。」孔周乃歸其妻子與齋七日,晏陰 之間,跪而授其下劍。來丹再拜受之以歸。來丹遂執 劍從黑卵,時黑卵醉偃牖下,自頸至腰三斬之,黑卵 不覺。來丹以黑卵之死,趨而退,遇黑卵之子於門,擊 之三下,如投虛。黑卵之子方笑曰:「汝何蚩而三招予?」 來丹知劍之不能殺人也,嘆而歸。黑卵既醒,怒其妻 曰:「醉而露我,使我嗌疾而腰急。」其子曰:「疇昔來丹之 來,遇我於門,三招我,亦使我體疾而支彊,彼其厭我 哉《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 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 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

《新序》: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 劍,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 然其心許之矣。致使於晉,故反則徐君死於楚。於是 脫劍致之嗣君,從者止之曰:「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 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贈之也,先日吾來,徐君觀吾劍, 不言而其色欲之,吾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吾 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愛劍偽心,廉者不 為也。」遂脫劍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無命,孤不敢受 劍。」於是季子以劍帶徐君墓樹而去。徐人嘉而歌之 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白公勝將弒楚惠王,王出亡,令尹、司馬皆死,拔劍而 屬之於屈廬曰:「子與我,將舍子;子不與我,必殺子!」廬 曰:「子殺叔父而求福於廬也,可乎?吾聞知命之士,見 利不動,臨死不恐。為人臣者,時生則生,時死則死,是 謂人臣之禮。故上知天命,下知臣道,其有可劫乎?子 胡不推之」白公乃內其劍。

《淮南子》:荊有佽非,得寶劍於干隊,還反渡江,至於中 流陽侯之波,兩蛟夾繞其船,佽非謂枻船者曰:「嘗有 如此而得活者乎」,對曰:「未嘗見也。」於是佽非瞑目勃 然,攘臂拔劍曰:「武士可以仁義之禮說也,不可劫而 奪也。此江中之腐肉朽骨,棄劍而已,余有奚愛焉。」赴 江刺蛟,遂斷其頭,船中人盡活,風波畢除,荊爵為執 圭。

《韓子》曾從子善相劍者也。衛君怨吳王《曾從子》曰:「吳 王好劍臣相劍者也。臣請為吳王相劍拔而示之因 為君刺之」衛君曰:「子為之是也。非緣義也。為利也。吳 強而富衛弱而貧子必往吾恐子為吳王用之於我 也。」乃逐之。

《搜神記》:楚干將莫邪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欲 殺之。劍有雌雄,其妻重身當產,夫語妻曰:「吾為王作 劍,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殺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 曰:『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即將雌劍 往見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劍有二,一雄一雌,雌來雄 不來,王怒即殺之。莫邪子名赤比,後壯,乃問其母曰: 『吾父所在』』?」母曰:「汝父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殺 之。去時囑我語汝,子出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 於是子出戶南望,不見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砥 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劍。日夜思欲報楚王,王夢見 一兒,眉間廣尺,言欲報讎,王即購之千金。兒聞之亡 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謂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 「吾干將莫邪子也。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客曰:「聞王 購子頭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為子報之。」兒曰:「幸甚!」即 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僵。客曰:「不負子也。」於是 屍乃仆。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頭 也,當於湯鑊煮之。」王如其言,煮頭三日,三夕不爛。頭 踔出湯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 視之,是必爛也。」王即臨之,客以劍擬王,王頭隨墮湯 中,客亦自擬己頭,頭復墮湯中。三首俱爛,不可識別。 乃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 縣界。

《吳越春秋》:闔閭請干將鑄作名劍二枚。干將者,吳人 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越前來獻三枚,闔閭得 而寶之,以故使劍匠作為二枚,一曰干將,一曰莫耶。 莫耶,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 金英,候天伺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天氣下降,而金 鐵之精,不銷淪流。於是干將不知其由。莫耶曰:「子以 善為劍聞於王,使子作劍,三月不成,其有意乎?」干將 曰:「吾不知其理也。」莫耶曰:「夫神物之化,須人而成。今 夫子作劍,得無得其人而後成乎?」干將曰:「昔吾師作 冶,金鐵之類不銷,夫妻俱入冶爐中,然後成物。至今 後世,即山作冶,麻絰葌服,然後敢鑄金於山。今吾作 劍,不變化者,其若斯耶?」莫耶曰:「師知爍身以成物,吾 何難哉?」於是干將妻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使童女 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刀濡遂以成劍,陽曰干 將,陰曰莫耶,陽作龜文,陰作漫理。干將匿其陽,出其 陰,而獻之闔閭,甚重。既得寶劍,適會魯使季孫聘於 吳,闔閭使掌劍大夫以莫耶獻之,季孫拔劍之鍔中, 鋏者大如黍米,歎曰:「美哉劍也!雖上國之師,何能加 之矣。夫劍之成也,吳霸有缺則亡矣,我雖好之,其可 受乎?」不受而去。闔閭既寶莫耶,復命於國中作《金鉤 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吳作鉤者甚眾,而有貪 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血釁金,遂成二鉤,獻於闔 閭,詣宮門而求賞。王曰:「為鉤者眾而子獨求賞,何以 異於」眾人之鉤乎?作鉤者曰:「吾之作鉤也,貪而殺二 子,釁成二鉤。」王乃舉眾鉤以示之,何者是也?王鉤甚 多,形體相類,不知其所在。於是鉤師向鉤而呼二子 之名:「吳鴻扈稽,我在於此,王不知汝之神也。」聲絕於 口,兩鉤俱飛,著父之胸。吳王大驚曰:「嗟乎,寡人誠負於子。」乃賞百金,遂服而不離身。

吳王有女滕玉,因謀伐楚,與夫人及女會蒸魚王前, 嘗半而與女,女怒曰:「王食魚辱我,不願久生。」乃自殺。 闔閭痛之,葬於國西閶門外,鑿池積土,文石為槨,題 湊為中,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皆以送女。乃舞白 鶴於吳市中,令萬民隨而觀之,還使男女俱入羨門, 因發機以掩之,殺生以送死。國人非之。湛盧之劍,惡 闔閭之無道也。乃去而出水,行如楚。楚昭王臥而寤, 得吳王湛盧之劍於床。昭王不知其故,乃召風胡子 而問曰:「寡人臥覺而得寶劍,不知其名,是何劍也?」《風 胡子》曰:「此謂湛盧之劍。」昭王曰:「何以言之?」《風胡子》曰: 「『臣聞吳王得越所獻寶劍三枚,一曰魚腸,二曰磐郢, 三曰湛盧。魚腸之劍已用殺吳王僚也,磐郢已送其 死女今湛盧入楚也』。昭王曰:『湛盧所以去者何也』?」《風 胡子》曰:「臣聞越王元常使歐冶子造劍五枚,以示薛 燭,燭對曰:『魚腸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 以殺父,故闔閭以殺王僚。一名磐郢,亦曰豪曹,不法 之物,無益於人,故以送死。一名湛盧,五金之英,太陽 之精,寄氣託靈,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折衝拒敵。 然人君有逆理之謀,其劍即出,故去無道以就有道。 今吳王無道,殺君謀楚,故湛盧入楚。昭王曰:『其直幾 何』』?」《風胡子》曰:「『臣聞此劍,在越之時,客有酬其直者,有 市之鄉三十,駿馬千匹,萬戶之都二』。薛燭對曰:『赤堇 之山,已合無雲;若耶之溪,深而莫測。群神上天,歐冶 子死矣!雖傾城量金,珠玉盈河,猶不能得。此鄉駿馬 千匹,萬戶之都,何足言也』?」昭王大悅,遂以為寶。闔閭 聞楚得《湛盧》之劍,因斯發怒,遂使孫武、伍胥、白喜伐 楚。

越王問相國范蠡曰:「孤有報復之謀,水戰則乘舟,陸 戰則乘輿,輿舟之利,頓於兵弩。今子為寡人謀事,莫 不謬者乎?」范蠡對曰:「臣聞古之聖君,莫不習戰用兵, 然行陣隊伍,軍鼓之事,吉凶決在其工。今聞越有處 女,出於南林,國人稱善,願王請之,立可見。」越王乃使 使聘之,問以劍戟之術。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 自稱曰袁公,問於處女,「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 「妾不敢有所隱,惟公試之。」於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 枝上《頡橋》末,墮地,女即捷末,袁公則飛上樹,變為白 猿,遂別去,見越王。越王問曰:「夫劍之道則如之何?」女 曰:「妾生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無道不習,不達諸 侯,竊好擊之道,誦之不休。妾非受於人也,而忽自有 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 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 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 虎。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越王即 加女號,號曰越女。

伍子胥過江,解其劍與漁父曰:「此劍中有七星北斗, 其值百金。」

《越絕書》:昔者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客有能 相劍者名薛燭,王召而問之曰:「吾有寶劍五,請以示 之。」薛燭對曰:「愚理不足以言大王請」不得已,乃召掌 者,王使取豪曹,薛燭對曰:「豪曹非寶劍也。夫寶劍五 色並見,莫能相勝,豪曹已擅名矣,非寶劍也。」王曰:「取 巨闕。」薛燭曰:「非寶劍也。寶劍者,金錫和銅而不離,今 巨闕已離矣,非寶劍也。」王曰:「然。巨闕初成之時,吾坐 於露壇之上,宮人有四駕白鹿而過者,車奔鹿驚,吾 引劍而指之,四駕上飛揚,不知其絕也。穿銅釜,絕鐵 《䥶胥》中決如粢米,故曰巨闕。」王取純鉤,薛燭聞之,忽 如敗。有頃,懼如悟。下階而深,惟簡衣而坐。望之,手振 拂,揚其華,淬如蓉。芙始出,觀其鈲,爛「如列星之行,觀 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 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鉤》耶?」王曰:「是也。客有直之 者,有市之鄉二,駿馬千匹,千戶之都二,可乎?」薛燭對 曰:「不可。當造此劍之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 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擊橐,蛟龍捧鑪,天帝裝 炭,太一下觀,天精下」之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 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 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吳王闔廬之時,得其勝邪、魚 腸、湛盧。闔廬無道,子女死,殺生以送之,湛盧之劍,去 之如水。行秦過楚,楚王臥而寤,得吳王湛盧之劍,將 首魁漂而存焉。秦王聞而求不得,興師擊楚,曰:「與我 湛盧之劍,還師去汝!」楚王不與。時闔廬又以魚腸之 劍刺吳王僚,使披《腸夷》之甲三事。闔廬使專諸為秦 炙魚者,引劍而刺之,遂弒王僚。此其小試於敵邦,未 見其大用於天下也。今赤堇之山,已合若耶溪,深而 不測,群神不下,歐冶子即死,雖復傾城量金,珠玉竭 河,猶不能得此一物。有市之鄉二,駿馬千「匹,千戶之 都二何足言哉?」楚王召風胡子而問之曰:「寡人聞吳 有干將,越有歐冶子。此二子甲世而生,天下未嘗有 精誠上通天,下為烈士。寡人願齎邦之重寶,皆以奉 子,因吳王請此二人作鐵劍,可乎?」風胡子曰:「善。」於是 乃令風胡子之吳,見歐冶子、干將,使人作鐵劍。歐冶子、干將鑿茨山,洩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 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畢成》,風胡子奏之楚王。楚 王見此三劍之精神,大悅。風胡子問之曰:「此三劍何 物所象?其名為何?」風胡子對曰:「一曰龍淵,二曰泰阿, 三曰工布。」楚王曰:「何為龍淵、泰阿、工布。」風胡子對曰: 「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泰阿》,觀其 鈲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鈲從文起,至脊 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晉鄭王聞而求之 不得,興師圍楚之城,三年不解,倉穀粟索,庫無兵革, 左右群臣賢士,莫能禁止。於是楚王聞之,引《泰阿》之 劍,登城而麾之,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千里,猛獸 敺逐,江水折揚,晉鄭之頭畢白。楚王於是大悅曰:「此 劍威耶?寡人力耶?」風胡子對曰:「劍之威也,因大王之 神。」楚王曰:「夫劍,鐵耳,固能有精神若此乎?」風胡子對 曰:「時各有使然。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 木為宮室,死而龍藏。夫神聖主使然。至黃帝之時,以 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 聖主使然,死而龍藏。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 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於東海,天下通平,治為宮室, 豈非聖主之力哉?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 聞之,莫敢不服。此亦鐵兵之神,大王有聖德。」楚王曰: 「寡人聞命矣。」

《莊子養生主》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 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 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 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 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 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 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 《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 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 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 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 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 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說劍》篇: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 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 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 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太子乃使 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勿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 「太子何以教周?賜周千金。」太子曰:「聞夫子明聖,謹奉 千金以幣從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莊子曰:「聞太 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 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 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太子 曰:「然,吾王所見唯劍士也。」莊子曰:「諾。周善為劍。」太子 曰:「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 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王乃說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見 王,事必大逆。」《莊子》曰:「請治劍服。治劍服三日,乃」見太 子,太子乃與見王,王脫白刃待之。莊子入殿門不趨, 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聞 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 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說曰:「天下無敵矣!」 《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 之以至,願得試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設戲請 夫子。」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十餘人,得五六人, 使奉劍於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莊 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曰:「臣之 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王 曰:「願聞三劍。」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王曰: 「天子之劍何如?」曰:「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 為鍔,晉魏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鋏;包以四夷,裹以 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 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 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 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文王茫然自失曰: 「諸侯之劍何如?」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 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勝士為鐔,以豪傑士為 鋏。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亦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 亦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 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 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此諸侯之劍也。」王曰: 「庶人之劍何如?」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 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 肺肝,此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 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 為大王薄之。」王乃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之。《莊 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於是文王不出

宮三月,劍士皆服斃其處也
考證
《戰國策》:孟嘗君出行國,至楚,獻象床。郢之登徒直使

送之,不欲行見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曰:「臣郢之登徒 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傷此若髮,漂賣,妻子不 足償之。足下能使僕無行,先人有寶劍,願得獻之。」公 孫戍曰:「諾。」入見孟嘗君曰:「君豈受楚象床哉?」孟嘗君 曰:「然。」公孫戍曰:「臣願君勿受。」孟嘗君曰:「何哉?」公孫戍 曰:「小國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聞君於齊,能振達貧 窮,有存亡繼絕之義。小國英傑之士皆以國事累君, 說君之義,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 之國將何以待君?臣戍願君勿受。」孟嘗君曰:「諾。」公孫 戍趨而去,未出,至中閨,孟嘗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 無受象床,甚善。今何舉足之高,志之揚也?」公孫戍曰: 「臣有大喜,三重之寶劍一。」孟嘗君曰:「何謂也?」公孫戍 曰:「門下百數,莫敢入諫。臣獨入諫臣一喜諫而得聽 臣,二喜諫而止君之過,臣三喜輸象床。郢之登徒不 欲行,許戍以先人之寶劍。」孟嘗君曰:「善受之乎?」公孫 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 文之過。」私得寶於外者。疾入諫。

齊人有馮煖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 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 「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 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 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 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 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 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 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 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 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煖不復歌。

函冶氏為齊太公買良劍,公不知善,歸其劍而責之 金。越人請買之,千金,折而不賣。將死而屬其子曰:「必 無獨知。」

《孔叢子》:「秦王得西戎利刀,以之割玉,如割木焉。」 《尉繚子》:「吳起臨戰,左右進劍,起曰:『將軍主旗鼓爾,臨 難決疑,揮兵指刃,此將事也。一劍之任,非將事也』。」 《史記。春申君傳》:「趙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 之於上舍。趙使欲夸楚,為瑇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 之,請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 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

《荊軻傳》: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 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荊卿好讀書擊劍,以 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 元君之支屬於野王。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 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 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 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燕太子丹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 取之百金,使工以藥焠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 死者。乃裝為遣荊卿。

荊軻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 蒙嘉。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 敢舉兵以逆軍吏,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 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 斬樊於期之頭,及獻燕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 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聞之大喜,乃 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而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 群臣怪之。荊軻顧笑舞陽前謝曰:「北番蠻裔之鄙人, 未嘗見天子,故振慴,願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於 前。」秦王謂軻曰:「取舞陽所持《地圖》。」軻既取圖奏之,秦 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 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 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 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 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 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 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秦王方環 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 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不中,中銅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箕倨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 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於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 怡者良久。

魯勾踐已聞荊軻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講 於刺劍之術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 以我為非人也。」

《蘇秦傳》:蘇秦說韓宣惠王曰:「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 山、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 水截鵠鴈,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革抉㕹芮,無不畢具以韓卒之勇,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 言也。」徐廣曰:《莊子》曰南行至郢,北面而不見冥山。 駰案:司馬彪曰:「冥山在朔州北。」《索隱》曰,郭象云「冥山 在乎太極。」李軌云「在韓國。」徐廣曰,汝南吳房有棠谿 亭。《正義》曰:故城在豫州偃城縣西八十里。《鹽鐵論》云 有棠谿之劍是。《淮南子》曰墨陽之莫邪也。徐廣曰,一 作伯。《索隱》曰,《戰國策》作「合伯」,《春秋後語》作「合相。」徐廣 曰,滎陽有馮池。《索隱》曰,鄧國有工鑄劍,因名鄧師。宛 人於馮池鑄劍,故號宛馮。《吳越春秋》曰:楚王召風胡 子而告之曰:「寡人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寡人欲因 子請此二人作劍,可乎?」風胡子曰:「可。」乃往見二人作 劍,一曰龍淵,二曰太阿。《索隱》曰,案《晉太康地理記》曰: 汝南西平有龍泉水,可以淬刀,劍特堅利,故有龍泉 水之劍,楚之寶劍也,以特堅利,故有《堅白》之論云:「黃 所以為堅也,白所以為利也。」齊辨之曰:「白所以為不 堅,黃所以為不利也。」故天下之寶劍,韓為眾:一曰棠 谿,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 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也。然干將、莫邪,匠 名也,其劍皆出西平縣,今有鐵官令別領戶,是古鑄 劍之地。徐廣曰,陽城出鐵。《索隱》曰,《戰國策》云,「當敵則 斬堅甲盾鞮鍪鐵幕。」鄒誕云:「幕,一作陌。」劉氏云:「謂以 鐵為臂脛之衣,言其劍皆能斬之。」徐廣曰:「一作決。」《索 隱》曰:「謂以革為射決。決射鞲也。」《索隱》曰,㕹與瞂同,謂 楯也。芮音如字。謂繫楯之紛綬也。

《魏丞相相傳》:「相,濟陰人也,以文吏至丞相,其人好武, 皆令諸吏帶劍,帶劍前奏事。或有不帶劍者,當入奏 事,至乃借劍而敢入奏事。」

《陸賈傳》:賈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橐中裝,賣千金,分 其子,子二百金,令為生產。陸生常安車駟馬,從歌舞, 鼓琴瑟,侍者十人,寶劍直百金,謂其子曰:「與汝約過 汝,汝給吾人馬酒食,極欲十日而更。所使家得寶劍 車騎侍從者,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再三,過數 見不鮮,無久慁公為也。」

《孟嘗君傳》:初,馮驩聞孟嘗君好客,躡屩而見之。孟嘗 君曰:「先生遠辱,何以教文也。」馮驩曰:「聞君好士,以貧 身歸於君。」孟嘗君置傳舍十日,孟嘗君問傳舍長曰: 「客何所為?」答曰:「馮先生甚貧,猶有一劍耳。」又蒯緱彈 其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孟嘗君遷之幸舍, 食有魚矣。五日,又問傳舍長,答曰:「客復彈劍而歌曰: 『《長鋏》歸來乎!出無輿』。」孟嘗君遷之代,舍,出入乘輿車 矣。五日,孟嘗君復問傳舍長,舍長答曰:「先生又嘗彈 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索隱》曰:蒯,草名, 音《蒯瞶》之蒯。緱謂把劍之物。言其劍無物可裝,但以 蒯繩纏之,故云《蒯緱》也。

《范睢傳》:昭王臨朝嘆息,應侯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 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昭王曰:「吾聞 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 思慮遠,夫以遠思慮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圖秦也。」 物理論:古有阮師之刀,天下之所寶貴也。阮之作刀, 受法於金精之虛,七月庚辛見金神於冶監之門,其 人光色煒燿,向神再拜。神執其手曰:「子可教也。」阮致 之閑宴設饌而問焉。神教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陶,用 陰陽之候,取剛軟之和。行其術三年,作刀一千七百 七十口而喪其明。其刀平背狹,刃方口洪,首截輕微, 無絲髮之系,斫堅剛,無變動之異。世不恡百金,求之 不可得也。其次有蘇家刀,雖不及阮家,亦一時之利 器也。

《世語》:「王子喬墓在京陵。戰國時人有盜發之者,睹之 無所見,惟有一劍停在穴中,欲進取之,劍作龍鳴虎 吼,遂不敢近,俄而徑飛上天。」

《三輔黃圖靈金內府》:太上皇微時佩一刀,長三尺,上 有銘字,難識。傳云殷高宗伐鬼方時所作也。上皇遊 豐沛山中,寓居窮谷,有人冶鑄,上皇息其旁,問曰:「鑄 何器?」工者笑曰:「為天子鑄劍,慎勿言。」曰:「得公佩劍,雜 而冶之,即成神器,可克定天下。昴星精為輔佐,木衰 火盛,此為異兆。」上皇解匕首投爐中,劍成,殺三牲以 釁祭之。工問:何時得此上皇?曰:「秦昭襄王時,余行陌 上,一野人授余,云是殷時靈物。」工即持劍授上皇,上 皇以賜高祖,高祖佩之,斬白蛇是也。及定天下,藏於 寶庫,守藏者見白氣如雲出戶,狀若龍蛇。呂后改庫 曰靈金藏。惠帝即位,以此庫貯禁兵器,名曰靈金內 府。

《漢書項籍傳》:項籍,字羽,下相人也。初起年二十四,其 季父梁。梁父即楚名將項燕者也。家世楚將,封於項, 故姓項氏。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去。梁怒 之,籍曰:「書足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 敵耳。」於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

《高祖本紀》:高祖被酒,夜經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 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 乃前拔劍斬蛇,蛇分為兩道開

沛公從百餘騎見羽鴻門,羽因留沛公飲。范增數目
考證
羽擊沛公,羽不應。范增起,出謂項莊曰:「君王為人,不

忍,汝入以劍舞,因擊沛公,殺之;不者,汝屬且為所鹵。」 莊入為壽,壽畢,曰:「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因拔劍 舞。項伯亦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山堂肆考》張良事,漢知韓信有將佐才,假作道人賣 劍。時信在楚王麾下,信見良問曰:「此劍何名?」良曰:「一 曰將軍劍,二曰諸侯劍,三曰天子劍,君若用此,必霸 諸侯。」信留良宿,與之計事。良因說歸漢,信從之。 《西京雜記》:漢帝相傳以秦王子嬰所獻白玉璽,高祖 斬白蛇劍,劍上有七采珠,九華玉以為飾,雜廁五色 琉璃「為劍匣,劍在室中,光景猶照於外,與挺劍不殊。 十二年一加磨瑩,刃上常若霜雪。開匣拔鞘,輒有風 氣,光彩射人。」

《漢書衛綰傳》:綰以戲車為郎,事文帝,功次遷中郎將, 醇謹無它。文帝且崩時,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及 景帝立,詔中郎將參乘,上賜之劍。綰曰:「『先帝賜臣劍 凡六,不敢奉詔』。上曰:『劍,人之所施易,獨至今乎』?綰曰: 『具在』。」上使取六,劍常盛,未嘗服也。

《廣川惠王越傳》:「惠王孫去好文辭方技、博奕倡優。其 殿門有成慶晝,短衣大褲長劍,去好之,作七尺五寸 劍,被服皆效焉。」

《淮南王安傳》:「安太子學用劍,自以為人莫及,聞郎中 雷被巧召與戲,被壹再辭讓,誤中太子,太子怒,被恐 此時有欲從軍者,輒詣長安,被即願奮擊匈奴。太子 數惡被,王使郎中令斥免,欲以禁後。元朔五年,被遂 亡之長安,上書自明,事下廷尉。」

《武帝本紀》:「元光三年,救決河,起龍淵宮。」孟康曰:在 西平界。其水可用淬刀劍,古龍淵之劍取於此水。 《雋不疑傳》:暴勝之素聞不疑賢,至渤海,遣吏請與相 見。不疑冠進賢冠,帶櫐具劍,佩環玦裒,衣博帶,盛服 至門上謁。門下欲使解劍,不疑曰:「劍者,君子武備,所 以衛身,不可解。」吏白勝之,勝之開閤延請。

《韓延壽傳》:「延壽取官銅物,候月蝕,鑄作刀劍鉤鐔放, 效尚方事。」師古曰:「鉤似劍而曲,鐔似劍而小。」 《洞冥記》:「武帝昇蒼龍閣,解鳴鴻之刀以賜朔,刀長三 尺,朔曰:『此刀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之,雄已飛去,雌者 猶存』。」帝臨崩,舉刀以示朔,恐人得此刀,欲銷之,刀於 手中化為鵲,赤色,飛去雲中。

《十洲記》:「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去東岸十九萬 里。上多山川積石,名為昆吾,冶其石成鐵作劍,光明 洞照,如水晶狀,割玉物如割泥,亦饒仙家。」

昭帝時,茂陵人獻寶劍,上銘曰:「直千金,壽萬歲。」 《漢書文翁傳》:文翁為蜀郡守,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 者張叔等十餘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博士或 學律令,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齎計吏以遺博 士。如淳曰:「金馬書刀,今賜計吏是也。作馬形於刀 環內,以金鏤之。」晉灼曰:「刀,書刀、布布刀也。舊時蜀郡 工官作金馬書刀者,似佩刀形,金錯其柎。布刀,謂婦 人割裂財布刀也。」師古曰:「少府,郡掌財物之府,以供 太守者也。刀,凡蜀刀有環者也。布,蜀布細密者也。二 者蜀人作之皆善,故齎以為貨,無限於書刀、布刀也。」 如晉二說,皆煩而不當也。

《龔遂傳》:遂為渤海太守,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民 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 佩犢?」

《李陵傳》:昭帝立,遣陵故人隴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 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單于置酒賜漢使者,李陵、衛律 皆侍坐。立政等見陵未得私語,即目視陵而數數自 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還歸漢也。

《王尊傳》:尊東平相,尊謂王曰:尊來為相,人皆弔尊也。 以尊不容朝廷,故見使相王耳。天下皆言王勇,顧但 負貴,安能勇?如尊乃勇耳。王變色視尊,意欲格殺之, 即好謂尊曰:「願觀相君佩刀。」尊舉掖顧謂傍侍郎前 引佩刀視王。王欲誣相㧞刀向王耶?王情得又雅聞 尊高名,大為尊屈,酌酒具食,相對極驩。

《朱雲傳》:「成帝時,丞相故安昌侯張禹以帝師位特進, 甚尊重。雲上書求見,公卿在前,雲曰:『今朝廷大臣,上 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謂鄙夫 不可與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願賜尚方 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上問:『誰也』?對曰:『安昌 侯張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 赦』。」御史將雲下,雲攀殿檻,檻折。雲呼曰:「臣得下從龍 逢比干遊於地下足矣!未知聖朝何如耳!」御史遂將 雲去。於是左將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綬,叩頭殿下曰: 「此臣素著狂直於世。使其言是,不可誅;其言非,固當 容之。臣敢以死爭!」慶忌叩頭流血,上意解,然後得已。 《王莽傳》:始莽就國,南陽太守以莽貴重,選門下掾孔 休守新都相。休謁見莽,莽盡禮自納,休亦聞其名,與 相答。後莽疾,休候之,莽緣恩意,進其玉具、寶劍,欲以 為好。休不肯受,莽因曰:「誠見君面有瘢,美玉可以滅 瘢,欲獻其瑑耳。」即解其瑑,休復辭讓。莽曰:「君嫌其賈耶?」遂椎碎之,自裹以進休,休乃受。及莽徵去,欲見休, 休稱疾不見。

《後漢書劉盆子傳》:「赤眉樊崇將盆子及丞相徐宣以 下三十餘人肉袒降上所得更始七尺寶劍。」

《馮異傳》:「時赤眉暴亂,大司徒鄧禹不能定,乃遣異代 禹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貝劍。」按《注》「貝 謂以寶玉裝飾之。」《東觀記》作「玉貝劍。」

《齊武王縯傳》,更始君臣謀誅伯升,乃大會諸將,以成 其計。更始取伯升寶劍視之,繡衣御史申屠建,隨獻 玉玦,更始竟不能發。

《蔡倫傳》:「永元九年,監作祕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 密,為後世法。」

《張陵傳》:「陵字處沖,官至尚書。元嘉中,歲首朝賀,大將 軍梁冀帶劍入省,陵呵叱之,令出,敕羽林虎賁奪冀 劍。冀跪謝,陵不應,即劾奏冀,請廷尉論罪,有詔以一 歲俸贖,而百寮肅然。」

《韓稜傳》:稜字伯師,五遷為尚書令,與僕射郅壽、尚書 陳寵同時,俱以才能稱。肅宗嘗賜諸尚書劍,唯此三 人特以寶劍自手,署其名曰:「韓稜楚龍淵,郅壽蜀漢 文,陳寵濟南椎成。」時論者為之說,以稜淵深有謀,故 得龍淵;壽明達有文章,故得漢文;寵敦朴善不見外, 故得椎成。

《東觀漢記》:「鄧遵破匈奴,得劍、匕首二三千枚。」

《列僊傳》:「丁次卿者,不知何許人也,漢順帝時賣刀遼 東,市人名之丁氏,次卿有寶刀。」

《神僊傳》:「蜀人李阿,傳世不老。有古強者,隨阿入青城 山,恐有虎狼,取父大刀。阿見而怒,取強刀以擊石,刀 折散。強竊憂刀敗,阿復取刀,左右擊地,刀復如故,還 強也。」

《列異傳》:有神王方平降陳節方家,以刀一口長五尺 三寸,名泰山環,語節方曰:「此刀不能為餘益,然獨臥 可使無鬼,入軍不傷,勿以入廁溷,且不宜久服,三年 後有求者急與。」後果有人車載錢百萬請刀。

《錄異傳》曰:有王更生者,為漢中太守,郡界有袁氏廟, 靈響,更生過廟祭,去而遺其刀,遣小吏李高還取。高 見刀在廟床上,高進取,仰見座上有一君,著大冠袍 衣,頭鬢半白,謂高曰:「可取還。如言不道,後吾當祐汝。」 高還,如言不道,後高仕為郡守,當復遷為郡。高時年 已六十餘,祖高者百餘人,高乃道昔為更生小吏,見 遣至廟所,取遺刀見廟神,使吾莫道,至今不敢道。然 心常以欺君為慚,言畢,此刀立刺高心下,須臾死。 《蒲元傳》:元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鎔金造器,特異常 法。刀成白言,漢水鈍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謂大 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之。有一人前 至君以淬,乃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猶悍言不雜。 君以刀畫水,云:「雜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頭首 伏,云:「實於涪津渡負倒覆水。」懼怖,遂以涪水八升益 之,於是咸共驚服,稱為神妙。刀成,以竹筒密內,鐵珠 滿其中,舉刀斷之,應手露落,若薙生芻,故稱絕當世 因曰神刀,今之屈耳環者,是其遺範也。

《費偉別傳》:「孫權以手中嘗所執寶刀贈之。偉答曰:『臣 不才,何以堪明命?然刀所以討不庭、禁暴亂者也。但 願大王勉建功業,同獎漢室,臣雖闇弱,不負東顧』。」 班《蘭臺集》:與竇憲牋:「今月中舍以令賜固刀把,曰:『此 大將軍少小時所服,今賜固』。」伏念大恩,且喜且慚。 與弟超書:「竇侍中遺仲升楚騰陵錯橫刀戚皁削一 枚,金」錯半垂刀,一枚。

魏武帝集百鍊利器,以辟不祥,懾服奸宄者也。往歲 作《百辟刀》五枚,適成,先以一與五官將,其餘四。吾諸 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者,以次與之。

孤先在襄邑,有起兵意,與工師共作《卑手刀》。時北海 孫《賓碩》來候孤,譏孤曰:「當慕其大者,乃與工師共作 刀耶?」孤答曰:「能小復能大,何害?」

《魏文帝集·送劍與孫權書》云:「僕有劍一枚,明珠標首, 藍玉飾靶,用給左右,以除妖氛。」

《典論自序》:「予幼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 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 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具得其法。余從阿學之,精熟, 嘗與平鹵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 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余與論劍 良久,謂言將軍法非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 與余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芋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 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為之。余言:「吾法 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願復一交。」余知其欲 突以取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勦正,截其 顙,坐中驚視。余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于意去其故 方,更授以祕術。今余亦願鄧將軍捐棄故伎,更受要 道也。」一坐盡歡。

《建安諸序》維建安二十四年二月丙午,魏太子丕造 刀三,其二曰「含章」,彩似丹霞。又造百辟寶劍三,其二 曰「流彩虹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劍,長 四尺二寸。選茲良金,令彼國工,精而鍊之,至於百辟。 淬以清漳,礪以礛諸,光似流星,名曰「飛景。」余好擊劍, 命彼國工,以為寶器,飾以文玉,表以通犀。

余好擊劍,善以短乘長,精而鍊之。其始成也,五色駭 爐,巨橐自鼓,雲物髣髴,飛鳥翔舞。 魏太子造百辟匕首三:其一,理似堅冰,名曰「清剛」;其 二,曜似朝日,名曰「楊文」;其三,狀似龍文,名曰「龍鱗。」 昔者周魯寶赤刀,孟勞丕造百辟寶刀,其一,文似靈 龜,名曰「靈寶」;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鋒似崩 霜,刀身劍鋏,名曰「素質,又作露陌刀,一名龍鱗。 《文士傳》:魏文帝愛楊修才,修誅,追憶修,修曾以寶劍 與文帝,文帝後佩之,告左右曰:『此楊修劍也』。」

《三國志孫權傳》:建安二十五年「八月,城武昌,下令諸 將曰:夫存不忘亡,安必慮危,古之善教。昔雋不疑漢 之名臣於安平之世,而刀劍不離於身。蓋君子之於 武備,不可以已。況今處身彊畔,豺狼交接,而可輕忽, 不思變難哉?頃聞諸將出入,各尚謙約,不從人兵,甚 非備慮愛身之謂。夫保己遺名,以安君親,孰與危辱?」 宜深警戒,務崇其大,副孤意焉。

《古今注》:「吳大皇帝有寶刀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 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刀,一 曰百鍊,二曰青犢,三曰漏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