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039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三十九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三十九卷目錄

 樂律總部總論二

  史記樂書

  漢書禮樂志

  孔叢子論書

  韓詩外傳論樂

  淮南子本經訓

  董仲舒春秋繁露楚莊王

  劉向說苑條文

  後漢班固白虎通禮樂

  應劭風俗通聲音 商 角 宮 徵 羽

  梁劉勰新論辨樂

  隋文中子王道篇

  唐杜佑通典三朝不宜奏登歌議 徹食宜有樂議

  宋周子通書樂上 樂中 樂下

  朱子全書

  鄭樵通志論樂

  六經奧論樂書

  葉時禮經會元祭樂 詩樂

  明性理大全論樂

樂律典第三十九卷

樂律總部總論二 编辑

史記 编辑

樂書 编辑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 恣欲,將欲為治也。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故 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宮 動脾而和正聖,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 徵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故樂所以內輔 正心,而外異貴賤也,上以事宗廟,下以變化黎庶也』。 琴長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為宮而居中央,君也。 商張右傍,其餘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則君臣之位 正矣。」故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 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 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禮由外入,樂自內 出,故君子不可須臾離禮。須臾離禮,則暴慢之行窮 外;不可須臾離樂,須臾離樂,則姦邪之行窮內。故樂 音者,君子之所養義也。夫古者天子諸侯聽鐘磬未 嘗離於庭,卿大夫聽琴瑟之音未嘗離於前,所以養 行義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於無禮,故聖王使人耳 聞《雅》《頌》之音,目視威儀之禮,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 義之道,故君子終日言,而邪僻無由入也。

漢書 编辑

禮樂志 编辑

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 風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 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是以 纖微。瘁之音作,而民思憂;闡諧嫚易之音作,而民 康樂;麤厲猛奮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正誠之音作, 而民肅敬;寬裕和順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之 音作,而民淫亂。先王恥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本之 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儀,合生氣之和,導五常之行, 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 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足以感 動人之善心而不使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 也。王者未作樂之時,因先王之樂以教化百姓,說樂 其俗,然後改作,以章功德。《易》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 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昔黃帝作咸池,顓頊作六莖,帝 嚳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湯作濩,武王作 《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 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招,繼堯也;大章,章 之也。五英,英華茂也。六莖,及根莖也。《咸池》備矣。自夏 以往,其流不可聞已,《殷頌》猶有存者,《周詩》既備,而其 器用張陳,《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選 有道德之人,朝夕習業,以教國子。國子者,卿大夫之 子弟也。皆學歌《九德》,誦六詩,習六舞、五聲、八音之和。 故帝舜命夔曰:「女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 無虐,簡而無敖。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 克諧」,此之謂也。又以外賞諸侯,德盛而教尊者,其威 儀足以充目,音聲足以動耳,詩語足以感心,故聞其 音而德和,省其詩而志正,論其數而法立。是以薦之 郊廟則鬼神饗,作之朝廷則群臣和,立之學宮則萬 民協,聽者無不虛己竦神,說而承流。是以海內遍知 上德,被服其風,光輝日新,化上遷善,而不知所以然至於萬物不夭,天地順而嘉應降。故《詩》曰:「鐘鼓鍠鍠, 磬筦鏘鏘,降福穰穰。」《書》云:「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鳥獸 且猶感應,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故樂者,聖人之 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萬民,成性類者也。然自《雅》《頌》 之興,而所承衰亂之音猶在,是謂淫、過、凶、嫚之聲,為 設禁焉。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心耳淺薄,則邪勝正。 故《書序》:「殷紂斷棄先祖之樂,迺作淫聲,用變亂正聲, 以說婦人。」樂官師瞽抱其器而奔散,或適諸侯,或入 河海。夫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臧骨髓。雖經乎千載,其 遺風餘烈,尚猶不絕。至春秋時,陳公子完奔齊。陳舜 之後,《韶》樂存焉。故孔子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圖為樂之至於斯,美之甚也。」周道始缺,怨刺之詩 起。王澤既竭,而《詩》不能作。王官失業,《雅》《頌》相錯,孔子 論而定之,故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 所。」是時周室大壞,諸侯恣行,設兩觀,乘大路,陪臣管 仲、季氏之屬,三歸雍徹,八佾舞庭,制度遂壞,夷陵而 不反。桑間、濮上、鄭、衛、宋、趙之聲並出,內則致疾損壽, 外則亂政傷民。巧偽因而飾之,以營亂富貴之耳目。 庶人以求利,列國以相間。故秦穆遺戎而由余去,齊 人饋魯,而孔子行。至於六國,魏文侯最為好古,而謂 子夏曰:「寡人聽古樂則欲寐,及聞鄭、衛,余不知倦焉。」 子夏辭而辨之,終不見納。自此禮樂喪矣。

孔叢子 编辑

論書 编辑

魯哀公問「《書》:穪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 允諧』。何謂也?」孔子對曰:「此言善政之化乎物也。古之 帝王功成作樂,其功善者其樂和,樂和則天地猶且 應之,況百獸乎?」夔為帝舜樂正,實能以樂盡治理之 情。公曰:「然則政之大本也,莫尚夔乎?」孔子曰:「夫樂所 以歌其成功,非政之本。眾官之長,既咸熙熙,然後樂」 乃和焉。公曰:「吾聞夔一足有異於人,信乎?」孔子曰:「昔 重黎舉夔而進,又欲求人而佐焉。舜曰:『夫樂,天地之 精也,唯聖人為能和六律,均五音,和樂之本,以通八 風。夔能若此,一而足矣。故曰:『一足,非一足也』』。」公曰:「善。」

韓詩外傳 编辑

論樂 编辑

古者,天子左五鐘,將出則撞黃鐘,而右五鐘皆應之, 馬鳴中律,駕者有文,御者有數。立則磬折,拱則抱鼓, 行步中規,折旋中矩。然後太師奏升車之樂,告出也。 入則撞《蕤賓》以治容貌,容貌得則顏色齊,顏色齊則 肌膚安。《蕤賓》有聲,鵠震馬鳴,及倮介之蟲,無不延頸 以聽。在內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聲。然後少師奏升 堂之樂,即席告入也。此言音樂相和,物類相感,同聲 相應之義也。《詩》云:「鐘鼓樂之」,此之謂也。

淮南子 编辑

本經訓 编辑

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則樂,樂斯動,動斯蹈,蹈斯蕩,蕩 斯歌,歌斯舞,歌舞節則禽獸跳矣。人之性心有憂喪 則悲,悲則哀,哀斯憤,憤斯怒,怒斯動,動則手足不靜 矣。人之性,有侵犯則怒,怒則血充,血充則氣激,氣激 則發怒,發怒則有所釋憾矣。故鐘鼓管簫干戚羽旄, 所以飾喜也;衰絰苴杖,哭踊有節,所以飾哀也;兵革 「羽旄金鼓斧鉞,所以飾怒也。必有其質,乃為之文。」古 者聖人在上,政教平,仁愛洽,上下同心,君臣輯睦,衣 食有餘,家給人足,父慈子孝,兄良弟順,生者不怨,死 者不恨,天下和洽,人得其願。夫人相樂,無所發貺,故 聖人為之作樂以和節之。末世之政,田漁重稅,關市 急征,澤梁畢禁,網罟無所布,耒耜無所設,民力竭於 徭役,財用殫於會賦,居者無食,行者無糧,老者不養, 死者不葬,贅妻鬻子以給上求,猶弗能贍。愚夫蠢婦, 皆有流連之心,悽愴之志,乃使始為之撞大鐘,擊鳴 鼓,吹竽笙,彈琴瑟,失樂之本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编辑

楚莊王 编辑

王者不虛作樂。樂者,盈於內而動發於外者也。應其 治時,制禮作樂以成之。成者,本末質文皆以具矣。是 故作樂者,必反天下之所始,樂於己以為本。舜時,民 樂其昭堯之業也,故《韶》;《韶》者昭也。禹之時,民樂其三 聖相繼,故《夏》;夏者,大也。湯之時,民樂其救之於患害 也,故《濩》;濩者救也。文王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也,故 武。武者,伐也。四者天下之樂同一也,其所同樂之端, 不可一也。作樂之法,必反本之所樂。所樂不同,事樂 安得不世異?是故舜作《韶》而禹作夏,湯作《濩》而文王 作武。四代殊名,則各順其民。始樂於己也,吾見其效 矣。《詩》云:「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樂 之風也。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當是時,紂為無道, 諸侯大亂,民樂文王之怒而詠歌之也。周人德已洽 天下,反本以為樂,謂之《大武》。言民所始樂者,武也云 爾。故凡樂者,作之於終而名之以始,重本之義也。

劉向說苑 编辑

===修文===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 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 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是 故感激憔悴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節》 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 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 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僻邪散,狄成滌濫」之音 作,而民淫亂。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 義,含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 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 安其位,不相奪也。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 彩,以繩德厚。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 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其 深矣。」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 物不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 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漫以忘本,廣則容姦,狹則思 欲,感滌蕩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凡 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 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唱和有應, 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以類相動也。是故 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姦聲亂色,不習 於聽,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僻之氣不設於身 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然後 發以聲音,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 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故清明 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五色成文 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 成,終始相生,唱和清濁,代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 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故曰:「樂者樂 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 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 意,廣樂以成其教,故樂行而民向方,可以觀德矣。德 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 言其志,歌詠其聲,舞動其容,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 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 華發外,惟樂不可以為偽。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 象也。文彩節奏,聲之飾也。君子之動,本樂其象也,後 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再始以著往, 復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獨樂其志,不 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 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飾聽過。故曰:「生民之道, 樂為大焉。」

樂之可密者,琴最宜焉。君子以其可修德,故近之。凡 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 而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 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 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 散其怒;心感者,其聲壯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 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調。人之善惡,非性也,感於 物而後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故禮以定其意,樂 以和其性,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用 一也,所以同民心而立治道也。

「凡音,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而形於聲,聲成文謂之 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 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音亂則 無法。無法之音,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 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 匱。五者皆亂,代相凌,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 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 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人之有患禍者,生於淫泆暴慢,淫泆暴慢之本,生 於飲酒。故古者慎其飲酒之禮,使耳聽雅音,目視正 儀,足行正容,心論正道,故終日飲酒而無過失,近者 數日,遠者數月,皆人有德焉以益善。《詩》云:「既醉以酒, 既飽以德。」此之謂也。

凡從外入者,莫深於聲音,變人最極,故聖人因而成 之以德,曰樂。樂者德之風。《詩》曰:「威儀抑抑,德音秩秩」, 謂禮樂也。故君子以禮正外,以樂正內。內須臾離樂, 則邪氣生矣;外須臾離禮,則慢行起矣。故古者天子 諸侯聽鐘聲未嘗離於庭,卿大夫聽琴瑟未嘗離於 前,所以養正心而滅淫氣也。樂之動於內,使人易道 而好良;樂之動於外,使人溫恭而文雅。《雅》《頌》之聲動 人,而正氣應之;「和成」容好之聲動人,而和氣應之;粗 厲猛賁之聲動人,而怒氣應之;鄭、衛之聲動人,而淫 氣應之;是以君子慎其所以動人也。

後漢班固白虎通 编辑

禮樂 编辑

王者所以盛禮樂何?節文之喜怒?樂以象天,禮以法 地,人無不含天地之氣,有五常之性者。故樂所以蕩滌,反其邪惡也;禮所以防淫佚,節其侈靡也。故《孝經》 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子曰:「樂 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族長鄉 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 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所以崇和順,比物 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 也」,是先王立樂之意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 焉;執干戚,習俯仰屈信,容貌得齊焉;行其綴兆,要其 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 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焉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 飾喜也;軍旅鈇鉞,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 其齊焉。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 禮樂可謂盛矣。聞《角》聲,莫不惻隱而慈者;聞徵聲,莫 不喜養好施者;聞商聲,莫不剛斷而立事者;聞羽聲, 莫不深思而遠慮者;聞《宮》聲,莫不溫潤而寬和者也。 禮所以揖讓何?所以尊人,自損也,不爭,《論語》曰:揖讓 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故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 忠。謙謙君子,利涉大川,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屈己敬 人,君子之心。故孔子曰:「為禮不敬,吾何以觀之哉?」夫 禮者,陰陽之際也,百事之會也。所以尊天地,儐鬼神, 序上下,正人道也。樂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 也,中心喜樂,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故《尚書》 曰:「前歌後舞,假於上下。」禮貴忠何?禮者,盛不足,節有 餘,使豐年不奢,凶年不儉,富貴不相懸也。樂尚雅,雅 者,古正也,所以遠鄭聲也。孔子曰:「鄭聲淫何?」鄭國土 地、民人、山居谷浴,男女錯雜為鄭聲,以相悅懌,故邪 僻聲皆淫色之聲也。太平乃制禮作樂何?夫禮樂所 以防奢淫,天下人民饑寒,何樂之乎?功成作樂,治定 制禮。樂言作禮,言制何?樂者陽也,陽倡始故言作;禮 者,陰也,陰制度於陽,故言制樂象陽,禮法陰也。王者 始起,何用正民?以為且用先王之禮樂,天下太平,乃 更制作焉。《書》曰:「肇修」稱殷,《禮記》新邑此言太平,去殷 禮。《春秋傳》曰:「昌何為不修乎近而修乎遠?」同己也,可 因先以太平也;必復更制者,示不襲也。又天下樂之 者,樂者所以象德,表功殊名。《禮記》曰:「黃帝樂曰《咸池》, 顓頊樂曰《六莖》,帝嚳樂曰《五英》,堯樂曰《大章》,舜樂曰 《簫韶》,禹樂曰《大夏》,湯樂曰《大濩》,周樂曰《大武》,象周公 之樂曰《酌合》曰《大武》。黃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 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咸蒙德施也。「顓頊曰 《六莖》」者,言和律曆以調陰陽。莖者,著萬物也。「帝嚳曰 五英」者,言能調和五聲,以養萬物,調其英華也。「堯曰 《大章》」,大明天地人之道也。「舜曰《簫韶》」者,舜能繼堯之 道也。「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順二聖之道而行之,故曰 《大夏》也。「湯曰《大濩》」者,言湯承堯,能護民之急也。「周公 曰酌」,合者,言周公輔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 也。「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樂,示已太平也。合曰:《大 武》者,天下始樂。周之征伐行武,故詩人歌之。「王赫斯 怒,爰整其旅。」當此之時,天下樂文王之怒,以定天下, 故樂其武也。周室中制,象湯樂何?殷紂為惡日久,其 惡最甚。斮涉刳胎,殘賊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後舞,剋 殷之後,民人大喜。故中作所以節喜盛。天子八佾,諸 侯四佾,所以別尊卑。樂者陽也,故以陰數法八風六 律四時也。八風六律者,天氣也,助天地成萬物者也, 亦猶樂所以順氣,變化萬民,成其性命也。故《春秋公 羊傳》曰:「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詩》曰:「大夫士 琴瑟御。」八佾者,何謂也?佾者,列也。以八人為行,列八 八六十四人也。諸公六六為行,諸侯四四為行。諸公 謂三公、二王、後、大夫,土北面之臣,非專事子民者也, 故但琴瑟而已。王者有六樂者。自此至明有制典句恐古本多缺訛或先 後有錯貴公,美德也。所以作供養,謂傾先王之樂,明有 法,示亡其本與己;所以自作樂,明作己也。樂所以作 四裔之樂何?德廣及之也。《易》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 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詩》云:「奏鼓簡簡,衎我烈祖。」《樂元 語》曰:「受命而六樂」,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與其所自 作,明有制,典四裔之樂,明德廣及之也。歌者在堂上, 舞在堂下何?歌者象德,舞者象功,君子上德而下功。 《郊特牲》曰:「歌者在上。」《論語》曰:「季氏八佾舞於庭。」《書》,下 管𩊠鼓笙鏞以間。降神之樂在上何?為鬼神舉?故《書》 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何以用鳴球 搏拊者何?鬼神清虛,貴淨賤鏗鏘也。故《尚書大傳》曰: 「搏拊鼓振,以秉琴瑟,練絲徽絃。」鳴者,貴玉聲也。王者 食所以有樂何?樂食天下之太平,富積之饒也。明天 子至尊,非功不食,非德不飽。故《傳》曰:「天子食時舉樂。」 王者所以四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 四方不平,四時不順,有徹樂之法焉,所以鳴至尊,著 法戒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陽之始也; 晝食,太陽之始也;晡食,少陰之始也,暮食太陰之始 也。《論語》曰:「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諸 侯三飯,卿大夫再飯」,尊卑之差也。弟子職暮食士偃, 禮士也。食力無數,庶人職在耕桑,戮力勞役,饑即食, 飽即作,故無數。禮樂者,何謂也?禮之為言禮也,可履踐而行。樂者,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聲者何 謂聲鳴也?聞其聲即知其所生。音者,飲也,言其剛柔 清濁和而相飲也。《尚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五 聲者,何謂也?「宮、商、角、徵、羽。土謂宮,金謂商,木謂角,火 謂徵,水謂羽。」《月令》曰:「盛德在木,其音角。」又曰:「盛德在 火,其音徵;盛德在金,其音商;盛德在水,其音羽。」所以 名之為角者,躍也,陽氣動躍;徵者,止也,陽氣止商者, 張也,陰氣開張,陽氣始降也。羽者,紆也,陰氣在上,陽 氣在下。宮者,容也,含也,含容四時者也。八音者,何謂 也?《樂記》曰:「土曰壎,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絲曰絃,石 曰磬,金曰鐘,木曰柷敔。」此謂八音也。法《易》八卦也,萬 物之數也。八音,萬物之聲也。所以用八音何?天子承 繼萬物,當知其數,既得其數,當知其聲,即思其形。如 此蜎飛蠕動,無不樂其音者,至德之道也。天子樂之, 故樂用八音。《樂記》曰:「壎,坎音也。管,艮音也。鼓,震音也。 絃,離音也。鐘,兌音也。柷敔,乾音也。」壎在十一月,壎之 為言,動陽氣於黃泉之下,默蒸而萌。匏之言施也,在 十二月,萬物始施而勞。笙者,太簇之氣,象萬物之生, 故曰「笙有七政之節焉,有六合之和焉,天下樂之,故 謂之笙。」鼓。震音,煩氣也,萬物憤懣,震動而生,雷以動 之,溫以暖之,風以散之,雨以濡之,奮至德之聲,感和 平之氣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神明報之,天地祐之, 其本乃在萬物之始耶,故謂鼓也。鞀者,震之氣也,上 應卯星,以通王道,故謂之「鞀」也。簫者,中之氣,萬物生 於無聲,見於無形。僇也,簫也,故謂之簫。簫者以祿為 本,言承天繼物為民本,人力加,地道化,然後萬物戮 也,故謂之簫也。瑟者,嗇也,閉也,所以懲忿宮商角則 宜,君父有節,臣子有義,然後四時和,四時和然後萬 物生,故謂之瑟也。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 也。磬者,夷則之氣也,象萬物之盛也,「其氣磬,故曰磬 有貴賤焉,有親疏焉,有長幼焉。朝廷之禮,貴不讓賤, 所以有尊卑也;鄉黨之禮,長不讓幼,所以明有年也; 宗廟之禮,親不讓疏,所以有親也。此三者行,然後王 道得,王道得然後萬物成」,天下樂用磬也。鐘之為言 動也,陰氣用事,萬物動成。鐘為氣,用金聲也。鎛者,時 之氣聲也,節度之所生也。君臣有節度則萬物昌,無 節度則萬物亡。亡與昌正相迫,故謂之《鎛柷》。敔者,終 始之聲,萬物之所生也。陰陽順而復,故曰「柷。」承順天 地,序迎萬物,天下樂之,故樂用柷。柷,始也;敔,終也。一 說:笙、柷、鼓、簫、瑟、塤、鐘、磬也。如其次,笙在北方,柷在東 北方,鼓在東方,琴在南方,塤在西南方,鐘在西方,磬 在北方。聲五,音八何?聲為本,出於五行;音為末,象八 風。故《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知音而樂之,謂之樂也。」 問曰:「異說並行,則弟子疑焉。」孔子有言:「吾聞擇其善 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也,知之次也。文武之道,未墜 於地,天之將喪斯文也,樂亦在其中矣。聖人之道有 文質,所以擬其說,述所聞者,亦各傳其所受而已。

應劭風俗通 编辑

聲音 编辑

《易》稱:「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詩》云:「鐘 鼓鍠鍠,磬管鎗鎗,降福穰穰。」《書》曰:「擊石拊石,百獸率 舞。」鳥獸且猶感應,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夫樂者, 聖人所以動天地,感鬼神,安萬民,成性類者也。故黃 帝作《咸池》,顓頊作六莖,嚳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韶》, 禹作夏,湯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斟勺,先 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 二帝也。《韶》,繼堯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華茂也。《六莖》, 及根莖也。《咸池》,備矣。其後周室陵遲,禮崩樂壞,諸侯 恣行,競悅所習,桑間、濮上、鄭、衛、宋、趙之聲,彌以放遠, 淊湮心耳,乃忘平和,亂政傷民,致疾損壽,重遭暴秦, 遂以闕忘。漢興,制氏世掌大樂,頗能記其鏗鏘,而不 能說其義。武帝始定郊祀、巡狩、告封,樂官多所增飾, 然非雅正,故繼其條暢,曰「聲音」也。昔黃帝使伶倫,自 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於嶰谷,生其竅厚均者,斷 兩節而吹之,以為黃鐘之管。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 其雄鳴為六,雌鳴亦為六。天地之風氣正,而十二律 之五聲於是乎生,八音於是乎出。聲者,宮、商、角、徵、羽 也;音者,土曰壎,匏曰笙,革曰鼓,竹曰管,絲曰絃,石曰 磬,金曰鐘,木曰柷。《詩》曰:「鶴鳴九皋,聲聞于天書。」「八音 克諧,無相奪倫。」由是言之,聲本音末也。

编辑

謹按劉歆《鐘律書》:「商者,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五行 為金,五常為義,五事為言,凡歸為臣。」

编辑

謹按劉歆《鐘律書》:「角者,觸也。物觸地而出,戴芒角也。 五行為木,五常為仁,五事為貌,凡歸為民。」

编辑

謹按劉歆《鐘律書》:「宮者,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倡始施 生,為四聲綱也。五行為土,五常為信,五事為思,凡歸 為君。」

===徵===謹按劉歆《鐘律書》:「徵者,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五行 為火,五常為禮,五事為視,凡歸為事。」

编辑

謹按劉歆《鐘律書》:「羽者,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五行 為水,五常為智,五事為德。凡歸為物。故聞其宮聲,使 人溫潤而廣大。聞其商聲,使人方正而好義。聞其角 聲,使人整齊而好禮。聞其徵聲,使人惻隱而博愛,聞 其羽聲,使人善養而好施。宮聲亂者,則其君驕,商聲 錯者,則其臣壞;角聲謬者,則其民怨;徵聲洪者則其」 事難;羽聲差者則其物亂。春宮秋律,百卉必彫;秋宮 春律,萬物必榮。夏宮冬律,雨雹必降;冬宮夏律,雷必 發聲。夫音樂至重,所感者大。故曰:「知禮樂之情者能 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 聖者,述作之謂也。

梁劉勰新論 编辑

辯樂 编辑

「樂者,天地之聲,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人心 喜則笑,笑則樂,樂則口欲歌之,手欲鼓之,足欲舞之, 歌之舞之,容發於聲音,形發於動靜,而入於至道。音 聲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故人不能無樂,樂則不 能無形,形則不能無道,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 也,故制《雅樂》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淫,使其音調 和而不詭,使其曲繁省而廉均。是以感人之善惡,不 使放心邪氣」,是先王立樂之情也。五帝殊時,不相沿 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各像勳德應時之變。故黃帝 樂曰《雲門》,顓頊曰《五莖》,嚳曰《六英》,堯曰《咸池》,舜曰《簫 韶》,禹曰《大夏》,湯曰《大濩》,武曰《大武》,此八樂之所以異 名也。先王聞五聲,播八音,非苟欲愉「心娛耳,聽其鏗 鏘而已。將順天地之體,成萬物之性,協律呂之情,和 陰陽之氣,調八風之韻,通九歌之分,奏之圜丘則神 明降,用之方澤則幽祇升,擊拊球石則百獸率舞,樂 終九成則瑞禽翱翔,上能感動天地,下則移風易俗, 此德音之音,雅樂之情,盛德之樂也。」明王既泯,風俗 陵遲,雅樂殘廢,而溺音競興。故夏甲作《破斧》之歌,始 為東音;殷辛作靡靡之樂,始為北聲。鄭衛之俗好淫, 故有《溱洧》《桑中》之曲;楚越之俗好勇,則有「赴湯蹈火」 之歌。各詠其所好,歌其所欲,作之者哀,聽之者泣。由 心之所感則形於聲,聲之所感必流於心。故哀樂之 心感,則噍殺嘽緩之聲應;濮上之音作,則淫泆邪放 之志生。故延年造《傾城》之歌,漢武思靡嫚之色,雍門 作松柏之聲,齊泯願未寒之服,荊軻入秦,宋意擊筑, 歌於易水之上,聞者瞋目,髮直穿冠。趙王遷於房陵, 心懷故鄉,作山水之謳,聽者嗚咽,泣涕流連。此皆淫 泆悽愴、憤厲哀思之聲,非理性和情德音之樂也。桓 帝聽楚琴,慷慨嘆息,悲酸傷心,曰:「善哉!為琴若此,豈 非樂乎?夫樂者,聲樂而心和,所以非為樂也。今則聲 哀而心悲,灑淚而歔欷,是以悲為樂也。若以悲為樂, 亦何樂之有哉!今悲思之聲施於管弦,聽音者不淫 則悲,淫則亂男女之辨,悲則感怨思之聲,豈所謂樂 哉!故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 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樂不 和順,則氣有蓄滯,氣有蓄滯,則有悖逆詐偽之心,淫 泆妄作之事。是以姦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 接心術。使人心和而不亂者,雅樂之情也。故為《詩》《頌》 以宣其志,鐘鼓以節其耳,羽旄以制其目,聽之者不 傾,視之者不邪。耳目不傾不邪,則邪音不入,邪音不 入,則性情「內和,性情內和然後乃為樂也。」

隋文中子 编辑

王道篇 编辑

子曰:「化至九變,王道其明乎!故樂至九變而淳氣洽 矣。」裴晞曰:「何謂也?」子曰:「夫樂,象成者也。象成莫大于 形而流于聲,王化始終所可見也。故《韶》之成也,虞氏 之恩被動植矣。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鳳凰何為而 藏乎?」

唐杜佑通典 编辑

三朝不宜奏登歌議 编辑

《禮記》:「燕居,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 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 禮樂以相示。《郊特牲》云:「奠酬而工升歌,發德也。歌者 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明堂位》云:「升歌《清廟》,下管 象武。」《太師職》云:「大祭祀,師瞽,登歌金奏擊拊。」《小師職》 云:「大祭祀,登歌擊拊。」《尚書大傳》云:「古者,帝王升歌清 廟之樂,大琴練絃達越,大瑟朱絃達越,以韋為鼓,竽 瑟之聲亂人聲。清廟升歌,先人功烈德深也。周公升 歌文王之功烈德深,苟在廟中當見文王者,愀然如 復見文王。故《書》曰:『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此之謂 也。」按:登歌各頌祖宗之功烈,去鐘徹竽,以明至德,所 以《傳》云:「其歌呼也,曰:『於穆清廟』。」於者,歎之也;穆者,敬 之也。清者,欲其在位者遍聞之也。檢以經記,悉施郊 廟耳,非元日所宜奏也。若三朝大慶,百辟具陳,升二 席殿以歌祖宗,君臣相對,便應涕淚,豈可獻酬舉爵以申歡宴耶?若改辭易旨,苟會一時,則非古人登歌 之義。

徹食宜有樂議 编辑

《周官》云:「王大食,三侑皆合鐘鼓。」漢蔡邕云:「王者食舉 以樂。」今但有食舉樂,食畢則無樂。按《膳夫職》,「以樂侑 食。」《禮記》云:「客出,以雍徹,以振羽。」《論語》云:「三家者以雍 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如此, 則徹食應有樂,不應同用食舉也。

宋周子通書 编辑

樂上 编辑

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 萬物咸若。

綱,網上大繩也。三綱者,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也。疇,類也。九疇,見《洪範》。若,順也。此所謂理而後和也。

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八音以宣八方之風,見《國語》。宣所以達其理之分,平所以節其和之流。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 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

淡者理之發,和者聲之為。先淡後和,亦主靜之意也。然古聖賢之論樂,曰「和而已」 ,此所謂淡,蓋以今樂形之,而後見其本於莊正齊肅之意耳。

「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 天地」,古之極也。

「欲心平,故平中;躁心釋,故優柔。」 言聖人作樂,功化之盛如此。或云「化中」 當作化成。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謂「古 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 止。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

「廢禮敗度」 ,故其聲不淡而妖淫;政苛民困,故其聲不和而愁怨。妖淫故導欲而至於「輕生敗倫;愁怨」 故增悲而至於「賊君棄父。」

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

《古今之異》,淡與不淡,和與不和而已。

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

復古禮,然後可以變今樂。

樂中 编辑

樂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則天下心和,故聖人作樂 以宣暢其和心,達于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大和焉。天 地和則萬物順,故神祇格,鳥獸馴。

聖人之樂,既非無因而彊作,而其制作之妙,又能真得其聲氣之元,故其「志氣天人」 ,交相感動,而其效至此。

樂下 编辑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 矣。」妖聲艷辭之化也,亦然。

朱子全書 编辑

编辑

「律管,只吹得中聲為定。若謂用周尺或羊頭山黍,雖 應準則不得中聲,終不是。大抵聲太高則噍殺,低則 盎緩。」又云:「此不可容易杜撰。劉歆為王莽造樂,樂成 而莽死。後荀勖造於晉武帝時,即有元海之亂;和峴 造於周世宗時,世宗亦死。惟本朝太祖神聖特異,初 不曾理會樂律,但聽樂聲,嫌其太高,令降一分,其聲」 遂和。唐太宗所定樂及本朝樂皆和平,所以世祚久 長。笑云:「如此議論,又卻似在樂不在德也。」

樂聲是土金木火水,《洪範》是水火木金土。

問:「《周禮》祭不用商音,或以為是武王用厭勝之術。竊 疑聖人恐無此意。」曰:「這箇也難曉。須是問樂家如何 不用商?嘗見樂家言,是殺伐之意,故祭不用。然也恐 是無商調,不是無商音。他那奏起來,五音依舊皆在。」 又問:「向見一樂書,溫公言:本朝無徵音。竊謂五音如 四時代謝,不可缺一。若無徵音,則本朝之樂,大段不」 成說話。曰:「不特本朝從來無那徵,不特徵無角亦無 之。然只是太常樂,無那宴樂,依舊有。這箇也只是無 徵調。角調不是無徵音。角音,如今人曲子所謂黃鐘 宮,大呂羽,這便是調。謂如頭一聲是宮聲,尾後一聲 亦是宮聲,這便是宮調。若是其中按拍處,那五音依 舊都用,不只是全用宮。如說無徵,便」只是頭聲與尾 聲。不是徵,這卻不知是如何,其中有箇甚麼欠缺處, 所以做那徵不成。徽宗嘗令人硬去做,然後來做得 成,卻只是頭一聲是徵,尾後一聲依舊不是,依舊走 了,不知是如何,平日也不曾去理會。這須是樂家辨 得聲音底,方理會得。但是這箇別是一項,未消得理 會。

「南北之亂,中華雅樂中絕。隋文帝時,鄭譯得之於蘇 祇婆,蘇祇婆乃自西域傳來,故知律呂乃天地自然 之聲氣,非人之所能為。譯請用旋宮,何妥恥其不能, 遂止用黃鐘一均。因言:『佛與吾道不合者,蓋道乃無

形之物,所以有差。至如樂律,則有數器,所以合也
考證
問樂。曰:「古聲只是和,後來多以悲恨為佳。溫公與范

蜀」公、胡安定與阮逸、李照爭辨,其實都自理會不得, 卻不曾去看《通典》。《通典》說得極分明,蓋此事在唐猶 有傳者,至唐末遂失其傳。王朴當五代之末,杜撰得 箇樂如此。當時有幾鐘,名為「啞鐘」,不曾擊得,蓋是八 十四調,樸調其聲,令一一擊之。其實那箇啞底卻是 古人制此不擊以避宮聲。若一例皆擊,便有陵節之 患。《漢禮樂志》:劉歆說樂處亦好。唐人俗舞謂之打令, 其狀有四:曰招,曰搖,曰送,其一記不得。蓋招則邀之 之意,搖則搖手呼喚之意,送者送酒之意。舊嘗見深 村父老為余言,其祖父嘗為之收得譜子,曰:兵火失 去,舞時,皆裹幞頭,列坐飲酒,少刻起舞,有四句,號云: 「送搖招搖」,三方一圓,分「成四片,得在搖前。人多不知, 皆以為啞謎。」漢卿云:「張滋約齋,亦是張家好子弟。」曰: 「見君舉說,其人大曉音律。因言今日到詹元善處,見 其教樂,又以管吹習古詩《二南》《七月》之屬,其歌調卻 只用太常譜,然亦只做得今樂。若古樂必不恁地。美 人聽他在行在錄得譜子,大凡壓入音律,只以首尾 二字。章」首一字是某調,章尾只以某調終之。如《關睢》 「關」字合作無射調結尾,亦著作無射聲應之。《葛覃》「葛」 字合作黃鐘調結尾,亦著作黃鐘聲應之。如《七月流 火》三章皆七字起,七字則是清聲,調末亦以清聲調 結之。如《五月斯螽動股》,二之「日鑿冰沖沖」,五字二字 皆是濁聲,黃鐘調末以濁聲結之。元善理會事,都不 要理會箇是,只信口亂說,事事喚做曾經理會來。如 宮商角徵羽,固是就喉舌唇齒上分他,便道只此便 了。元不知道喉舌唇齒上亦各自有宮商角徵羽,何 者?蓋自有箇徐疾高下。

蔡京用事,主張喻世清作樂,盡破前代之言樂者,因 作中聲、正聲。如正聲九寸,中聲只八寸七分一。按《史 記》「七」字多錯,乃是十分一。其樂只是杜撰,至今用之, 古樂不可得而見矣。只如今日彈琴,亦自可見。如誠 實底人,便雍容平淡,自是好聽;若弄手弄腳,撰出無 限不好底聲音,只見繁碎耳。

今之樂,皆裔樂也,雖古之鄭、衛,亦不可見矣。今《關睢》 《鹿鳴》等詩,亦有人播之歌曲,然聽之與俗樂無異。不 知古樂如何?古之宮調與今之宮調無異,但恐古者 用濁聲處多,今樂用清聲處多。

《樂律》中所載《十二詩譜》,乃趙子敬所傳,云是唐開元 間鄉飲酒所歌也。但卻以黃鍾清為宮,此便不可。蓋 黃鍾管九寸,最長,若以黃鍾為宮,則餘律皆順;若以 其他律為宮,便有相陵處。今且只以黃鍾言之,自第 九宮後四宮,則或為角、或為羽、或為商、或為徵。若以 為角,則是民陵其君矣;若以為商,則是臣陵其君矣; 徵為事,羽為物,皆可類推。《樂記》曰:「五者皆亂,迭相陵, 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故製黃鍾四清聲 用之。清聲短其律之半,是黃鍾清長四寸半也。若後 四宮用黃鍾為角、徵、商、羽,則以四清聲代之,不可用 黃鍾本律以避陵慢。故《漢志》有云:「黃鍾不復為他律 所役」,其他律亦皆有清聲,若遇相陵,則以清聲避之, 不然則否。惟是「黃鍾」,則不復為他律所用。

今之士大夫,問以五音十二律,無能曉者。要之當立 一樂學,使士大夫習之,久後必有精通者出。

今之簫管乃是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

胡問:「今俗妓樂不可用否?」曰:「今州縣都用,自家如何 不用得?亦在人斟酌。」

鄭樵通志 编辑

論樂 编辑

按今之樂,有伊州、涼州、甘州、渭州之類,皆西地也。又 按隋煬帝所定《九部裔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居之類, 皆西裔也。觀《詩》之《雅》《頌》,凡是清歌妙舞,未有不從西 出者。八音之音,以金為主;五方之樂,惟西是承。雖曰 人為,亦莫不稟五行之精氣而然。

仲尼所以為樂者,在《詩》而已。漢儒不知聲歌之所在, 而以義理求詩,別撰《樂詩》以合樂。殊不知樂以《詩》為 本,《詩》以《雅》《頌》為正。仲尼識《雅》《頌》之旨,然後取《三百篇》 以正樂。樂為聲也,不為義也。漢儒為雅樂之聲,世在 太樂,樂工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以臣所 見正不然,有聲斯有義。與其達義不達聲,無寧達聲。 不達義。若為樂工者,不識鏗鏘鼓舞,但能言其義可 乎?談河安能止渴,畫餅豈可充饑?無用之言,聖人所 不取。或曰:郊祀,大事也,神事也;燕饗,常事也,人事也。 舊樂章莫不先郊祀而後燕饗,今所采樂府,反以郊 祀為後,何也?曰:「積《風》而《雅》,積《雅》而《頌》,猶積小而大,積 卑而高也。所積之序如此,史家編次」,失古意矣。安得 不為之「釐正乎。」

「有《宗廟之樂》,有《天地之樂》,有《君臣之樂》。尊親異制,不 可以不分;幽明異位,不可以無別。」按漢叔孫通始定 廟樂,有降神、納俎、登歌、《薦祼》等曲;武帝始定郊祀之 樂,有《十九章之歌》。明帝始定《黃門鼓吹》之樂,天子所 以宴群臣也。嗚呼!《風》《雅》《頌》三者不同聲,天地、宗廟、君臣三者不同禮。自漢之失,自雅而《風》。合《頌》而《雅》,其樂 已失而其禮猶存。至梁武十二曲成,則郊廟、明堂三 朝之禮,展轉用之,天地、宗廟、君臣之事同其事矣,此 禮之所以亡也。雖曰本周九夏而為《十二雅》,然《九夏》 自是樂奏,亦如《九淵》《九莖》,可以播之絲竹,有譜無辭, 而非《雅》《頌》之流也。

祖孝孫本梁《十二雅》以作十二和,故可采也。周太祖 迎魏帝入關,平荊州,大獲梁氏之樂,乃更為《九夏》之 奏,皇帝出入奏《皇夏》,賓出入奏《昭夏》,蕃國客出入奏 《納夏》,有功臣出入奏《章夏》,皇后進羞奏《齊夏》,宗室會 聚奏《族夏》,上酒宴樂奏《陔夏》,諸侯相見奏《驚夏》,雖曰 本於成周,賓揆之樂,抑亦取於梁氏《十二雅》。有其議 而未能行,後復變更。大抵自兩朝以來,祀饗之章,隨 時改易,任理不任音,任情不任樂,明樂之人不能主 樂,主樂之司未必明樂,所行非所作,所作非所行。惟 梁武帝自曉音律,又詔百司各陳所聞,帝自糾擿前 違,裁成《十二雅》,付之大樂,自此始定。雖制作非古,而 音律有倫,準十二律以法天之成數,故世世因之而 不能易也。

古有六舞,後世所用者,《韶》《武》二舞而已。後世之舞,亦 隨代皆有制作,每室各有形容。然究其所常用以及 制作之宜,不離是文、武二舞也。嘗疑三代之前,雖有 六舞之名,往往其事所用者,亦無非是文、武二舞。故 孔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不 及其他。誠以舞者聲音之形容也,形容之所感發,惟 二端而已。自古制治不同,而治具亦不離文武之事 也。然《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凡六舞之名,《南 陔》《白華》《華黍》《崇丘》《由庚》《由儀》凡六笙之名,當時皆無 辭,故簡籍不傳,惟工師以譜奏相授耳。古之樂,惟歌 詩則有辭,笙舞皆無辭,故《大武》之舞,秦始皇改曰五 行之舞,《大韶》之舞,漢高帝改曰《文始之舞》。魏文帝復 《文始》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並有譜無辭。雖東 平王蒼有《武德舞》之歌,未必用之。大抵漢、魏之世,舞 詩無聞。至晉武帝泰始九年,荀勗曾典樂,更文舞曰 《正德》,武舞曰《大豫》,使郭夏、宋識為其舞節,而張華為 之樂章。自此以來,舞始有辭,舞而有辭,失古道矣。

六經奧論 编辑

樂書 编辑

古者以《詩》《書》《禮》《樂》造士,謂之「四教。」後世兼以《易》《春秋》, 謂之「六藝。」漢唐並立五經博士,曰《詩》《書》《易》《禮》《春秋》而 已,獨《樂》一書無傳焉。六經之中,《禮記》雖有《樂記》。乃樂之傳 非樂之經《周禮》雖有《大司樂》,乃樂之職非樂之書「而不可謂之樂《書》。 三代以來,禮樂達於天下,行步則聞環珮之聲,大夫 無故不去鐘虡,士無故不徹琴瑟,故樂無事於《書》。自 周之衰,禮頹樂壞,天下指玉帛為禮,鐘鼓為樂。太師 摯適齊,亞飯干適楚適秦,入河入海,樂工樂器,一切 淪亡。後世所謂樂者,始流於工伎之末矣。漢興,搜求 於脫略之中,禮得於淹中,樂得於」制氏。高堂生所傳 《士禮》十七篇,徐氏、張氏不知經,但能盤辟為禮容。制 氏以雅樂聲律世其官,頗能記其鏗鏘鼓舞,而不能 言其義。文帝時,《周禮》未出,魏樂人竇公獻其書,乃《周 官大宗伯》《大司樂》二章。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學,與 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作《樂記》,獻八佾 之舞,與制氏不相遠。其後內史丞王定受之,以授常 山王禹,成帝時獻之,有二十四篇,故著為別錄。自《樂 記》所有《樂本》《樂論》《樂詩》《樂言》《樂禮》《樂情》《樂化》《樂象》、有 《賓牟賈》,有《師乙》、有《魏文侯》十一篇之外,又有《樂奏》《樂 器》《樂作》《意始》《樂穆》《說律》《季札》《樂道》《樂義》《昭本》《昭頌》《竇 公》十二篇,名存而辭亡,則樂書遺闕多矣。雖《六經》之 樂書不存,其樂制、樂官雜出於二禮之書,猶可覆也。 二戴禮雖立樂官,於宣帝之時並無《樂記》篇。至後漢 馬融始以《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足之,為四十九篇, 行於世。《周禮》《禮記》為《樂書》之遺,而後世不列之學官。 唐有《周禮》生徒,而無《周禮》學官,良可惜也。吁!樂書之 不存於後世久矣。唐之李嗣真振鐸於地。而黃鐘自 應。張文收斷竹為律而啞鐘自鳴。《樂書》雖亡。而人心 之樂未始不存也。

葉時禮經會元 编辑

祭樂 编辑

按《大司樂》有「樂舞,曰《雲門》《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 此六舞之序也。」太師「陽聲曰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 則、無射,此六律之序也;陰聲曰大呂、應鐘、南呂、函鐘、 小呂、夾鐘。此六同之序也。」《大司樂》,天神、地示、四望、山 川、先妣、先祖之祭,各有其序。地示次於天神,山川次 於四望,先祖次於先妣。故以六律、六同、六舞分而序 之,「一祭而奏一律,歌一同,舞一樂可也。然而陰陽之 聲各有合:子與丑合,故黃鐘與大呂合;寅與亥合,故 太簇與應鐘合;辰與酉合,故姑洗與南呂合;午與未 合,故蕤賓與林鐘合;申與巳合,故夷則與中呂合;卯 與戌合,故無射與夾鐘合。分而序之,奏而歌之,皆取 其合也。至於禮天神,禮地祇,禮人鬼」,又有宮商、角、徵羽之序,何邪?蓋有薦神之樂,有降神之樂。自「乃分樂 而序之」以下,一節,言薦神之樂;自凡六樂以下者,一 節,言降神之樂,是周人祀祭享之時有此二節也。《鄭 註》曰:「圜鐘生於房心之氣,房心為天帝之明堂,故圜 鐘為天宮,而以黃鐘為角,太簇為徵,姑洗為羽,是三 者陽律之相繼也。黃」鐘為首,太簇第二,姑洗第三。相 繼者,天之道,故於祀天神用之。鄭註云:「函鐘生於坤 末之氣,天社在東井輿鬼之外,天社,地神也。故函鐘 為地宮,而以太簇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是三者 律呂之相生也。函鐘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呂,南呂 上生姑洗。生姑洗者,姑洗數多,南呂數少也。相生者, 地之功,故於祭地祇用之。」鄭注云:「黃鐘生於虛危之 氣,虛危為宗廟,故黃鐘為人宮,而以大呂為角,太簇 為徵,應鐘為羽,是三者律呂之相合也。大呂與黃鐘, 子丑合也,太簇與應鐘,寅亥合也。相合者,人之情,故 於享人鬼用之。」此十二律皆文之以五聲,宮為土,商 為金,角為木,徵為火,羽為水。五聲之序曰「宮、商、角、徵、 羽」,故律呂之為聲,亦順其序。言四聲而不及商者,祭 尚柔,商聲金堅剛也,故不用。既文之以聲,播之以音。 按《鼓人》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 享。故以雷鼓雷鞀用於天神,靈鼓靈鞀用於地示,路 鼓路鞀用於人鬼,宜也。孤竹之管,取其天陽之奇,孫 竹之管,取其地道之生,陰「竹之管,取其陰耦之合。《雲 和》《空桑》《龍門》之琴瑟,其亦如竹管之義。歟既播之以 音,又合之以舞,六舞以《雲門》《大咸》《大㲈》為序,故用於 天地神祇人鬼,亦有其序矣。」又按大㲈以祀四望,今 乃於宗廟奏之。蓋祖妣之享,故用《濩武》為薦神之樂, 及其享先王先公也,則又用《大㲈》為降神之樂,尊宗 廟,故特備樂舞邪?又按:天神地祇皆不用歌,而獨於 宗廟歌《九德》者,蓋九德乃六府三事之歌,有以見祖 宗積功累德之意,故於宗廟歌之,尊宗廟,故得備樂 歌邪?然天神以六變,地祇以八變,人鬼以九變者,非 謂有難易之別也。先王作律,通乎月之氣,本於辰之 位。自子至巳,六者皆陽,陽數之起,至於陰之申而已 盡。自午至亥,六者皆陰,陰數之起,至於陽之寅而已 盡。圜鍾在卯,《太元》以卯數為六數,由卯至申其數六, 故圜鍾之數盡於六,則天神可得而降。函鍾在未,《太 元》以未為八數,由未至寅其數八,故函鍾之數盡於 八,則地祇可得而降。黃鍾在子,《太元》以子為九數,由 子至申其數九,故黃鍾之數盡於九,則人鬼可得而 降。若夫一變至六變,不言律同者,非不用律同也,言 其作樂,始皆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未別其律,同 之為何用。及六變而樂始成,乃分律同而為宮、徵、角、 羽也。一變而致羽物,及山澤之祇;及六變而致象物, 及天神,亦非謂有難易之別也。蓋其樂奏之有條理 次序,特想其所致之神,必有疾徐先後也。按《司徒》言 「五地之物生,山林曰毛物,川澤曰鱗物,丘陵曰羽物, 墳衍曰介物,原隰曰臝物」,蓋六樂致物及祇,乃參錯 言之也,亦想象其所致之次序而言爾。必至六變而 後言致象物及天神,此則樂之成,和之至也。六變之 始所以不言律,同之為宮、徵、角、羽者以此歟?賈氏以 六變九變為舞之成,亦是一說。按《樂記》曰:「武始而北 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彊。五成而 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此舞,《大武》之時有 此六成也。蓋舞位為四表,從南表向二表為一成,第 二至第三為二成,第三至第四為三成。舞人復轉身 南向,於北表之北,還從第一至第二為四成,第二至 第三為五成,第三至南第一表為六成。五成為五變, 則五物五示可致。六成為六變,則象物天神可致。至 於八變,則更從南頭北向,第二為七成,又從第二至 第三為八成,則地祇皆出矣。九變則又從第三至北 頭第一為九成,則人鬼出矣。舞必奏樂,在舞則謂之 成,在樂則謂之變。樂亦言成,《簫韶》九成是也。然此特 言九成、九變之異說爾。當觀先王作樂以致物,以禮 鬼神祇,果何以能爾哉?鄭氏曰:「每奏有所感,致和以 來之。」大抵樂之至和無所不通,心之至誠無所不格。 昔后夔形容《韶》樂之妙,始曰「百獸率舞」,猶以為未繼; 而「祖考來格」,「鳳凰來儀」,是其有自然感召之理,而不 容以形跡求也。如謂「真有物之可致,有神之可降,則 百獸豈真見其率舞,《祖考》豈真見其來格,鳳凰豈真 見其來儀哉?」

詩樂 编辑

世儒嘗恨六經無樂、《書》。愚謂樂不可以書傳也。何則? 樂有詩而無書,詩存則樂與之俱存,詩亡則樂與之 俱亡,樂其可以書傳乎?《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 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此樂之本乎詩也。樂由 詩作,故可因詩以觀樂,無詩則無樂。雖有鐘、磬、鞀、鼓、 柷、敔、簫、管,尚遺古人之舊,果可以言樂乎?《韶》至齊而 猶聞,必《韶》《樂》之詩尚存也;《濩》至魯而猶見,必《濩樂》之 詩未泯也。《詩》苟不存,《武樂》至萇、弘之時而失傳,商樂 至戴公之時而已泯。《詩》也者,其作樂之本歟!今觀周之太師掌六律、六同、五聲、八音以為樂,而必教以六 詩,曰:風、賦、比、《興》《雅》《頌》是也。瞽矇掌鞀、鼓、柷、敔、簫、管則 必諷誦;《詩》掌九德、六詩之歌,以役太師,此則詩之所 以為樂也。太師曰:「大祭祀帥瞽而登歌」,此登歌之有 詩也。「鐘師則以鐘鼓奏《九夏》」,此鐘鼓之有詩也。「籥章 則掌龡豳詩、《豳雅》《豳頌》」,此龡籥之有詩也。「祭祀則王 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是祭樂 有詩也。「大射則王以《騶虞》為節,諸侯《貍首》,大夫《采蘋》, 士采蘩」,是射樂有詩也。凡樂儀「行以《肆夏》,趨以《采薺》, 車亦如之」,是車行有詩也。學士歌徹,則徹樂亦有詩。 「軍獻凱歌」,則凱樂亦有詩。「四裔聲歌」,則裔樂亦有詩。 至如大司樂奏六律,則歌大呂、歌應鐘、歌南呂、歌函 鐘、歌小呂、歌夾鐘,是十二律皆有詩歌也。古人以詩 為樂,隨寓皆有。由今觀之,《樂節》四詩,《騶虞》《采蘋》《采蘩》 猶可考,獨《貍首》一篇不全。《夏詩》九章,《時邁》《執競》《思》文 尚未泯,而《王夏》五章已亡,則是詩缺而樂與之俱缺 矣。豳!《詩》有《雅》《頌》,先儒以七月一詩析為三體,說者以 為非是,毋乃《豳》《雅》《豳》《頌》亦有不存者乎?九德之歌,大 司樂奏之,《瞽矇》掌之;此舜九功之歌,今不載經傳,則 詩之亡亦久矣。吁!詩存則古樂傳,詩亡則古樂廢。今 不以「樂詩不存」為憾,而徒以樂書不傳為恨,豈先王 作樂之本哉?昔者季札請觀《周禮》,為之歌《二南》、國風、 《雅》《頌》,季札得以因詩而知樂。使其詩不存,則周樂豈 有可觀者乎?迨至孔子之時,摯干、繚缺、陽襄、方叔等 輩,類皆踰河蹈海以避亂,其樂已不可考。孔子自衛 反魯,而能使樂得其正,亦以《雅》《頌》之詩尚存故也。故 嘗謂杞宋之文獻不足,雖孔子不能證夏殷之禮;《易 象》《春秋》尚在魯,則雖韓宣子可以識《周禮》之猶存。向 使古詩尚存,萬世而下豈不復見《周禮》之正乎雖然, 古詩雖亡,三百篇無恙也,而古樂亦無傳,何邪?吁!此 又不善用詩者之咎。以漢之詩而使李延年協音律; 以唐之歌而使呂才被管絃,果足謂之詩乎?誠能因 《三百篇》以為樂,則今樂豈不由古樂,奈人之不用何?

明性理大全 编辑

論樂 编辑

程子曰:「《樂》隨風氣至《韶》則極備,若堯之洪水方割,四 凶未去,和有未至也。至舜以聖繼聖,治之極,和之至, 故《韶》為備。」

先王之樂,必須律以考其聲。今律既不可求,人耳又 不可全信,正惟此為難求。中聲須得律,律不得,則中 聲無由見。律者,自然之數,至如今之度量權衡,亦非 正也。今之法,且以為準則可,非如古法也。此等物,雖 出於自然,亦須人為之。但古人為之,得其自然,至於 規矩,則極盡天下之方圓。

張子曰:「古樂不可見,蓋為今人求古樂太深,始以古 樂為不可知,只以《虞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 聲求之,得樂之意蓋盡於是。詩只是言志,歌只是永 其言而已,只要轉其聲,令人可聽。今日歌者亦以轉 聲而不變字為善。歌長言後,卻要入於律,律則知音 者知之,知此聲入得何律。古樂所以養人德性中和』」 之氣。後之言樂者止以求哀,故晉平公曰:「音無哀於 此乎?」哀則正以感人不善之心。歌亦不可以太高,亦 不可以太下。太高則入於噍殺,太下則入於嘽緩。蓋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

聲音之道,與天地同和與政通,蠶吐絲而商絃絕,正 與天地相應。方蠶吐絲,木之氣極盛之時,商金之氣 衰。如言律中太簇,律中林鍾,於此盛則彼必衰,方春 木當盛,卻金氣不衰,便是不和,不與天地之氣相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