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044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四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四十四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四十四卷目錄

 樂律總部紀事一

樂律典第四十四卷

樂律總部紀事一 编辑

古《三墳》,「伏羲因鳳來而作樂。」

《拾遺記》:「炎帝神農氏奏九天之和樂,百獸率舞,八音 克諧。」

《呂氏春秋察傳篇》: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 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 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 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惟聖人 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 足矣。」

《述異記》:「昔禹會塗山,執玉帛者萬國,防風氏後至,禹 誅之,其長三丈,其骨頭專車。」今南中民有姓防風氏, 即其後也,皆長大。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 長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髮而舞。

《管子輕重甲》:「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端譟,晨樂聞 於三衢。」

《齊東野語》:「紂殺比干,囚箕子,少師強抱其樂器奔周。」 《列子》:「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穆王敬之若神, 事之若君。築中天之臺,簡鄭、衛之處子,奏《承雲》《六瑩》 《九韶》《晨露》以樂之。」

《穆天子傳》:「天子西征,至於元池,天子三日休於元池 之上,乃奏廣樂,三日而終,是曰樂池。飲許男於洧上, 許男不敢辭,升坐於出尊,乃用宴樂,宿於祭,祭公飲 天子酒,乃紹宴樂。天子南祭白鹿於漯囗,乃西飲於 草中,大奏廣樂,是曰樂人。」

《列子湯問篇》:周穆王西巡狩,道有獻工人名偃師,穆 王薦之,問曰:「若有何能?」偃師曰:「臣唯命所試。然臣已 有所造,願王先觀之。」越日,偃師謁見王,王薦之曰:「若 與偕來者何人?」對曰:「臣所造能倡者。」穆王驚視之,趨 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鎮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 應節,千變萬化,唯意所適。王以為實人也,與盛姬內 御並觀之。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 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 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王始悅而歎。 《拾遺記》:「周穆王東巡大騎之谷,西王母乘彩鳳之輦 而來,奏環天之和樂,列以重霄之寶器。器則有岑華 鏤管,䀟澤雕鐘,員山靜瑟,浮瀛羽磬,撫」節按歌,萬靈 皆聚。環天者,鈞天也。和,廣也。岑華,山名也,在西海上。 有象竹,截為管,吹之為群鳳之鳴。䀟澤出精銅,可為 鐘鐸。員山,其形員也。有大林,雖疾風震地,而林木不 動。以其木為琴瑟,故曰靜瑟。浮瀛,則瀛洲也。上有青 石,可為磬。磬者,長一丈,輕若鴻毛,因輕而鳴。西王母 與穆王歡歌既畢,乃命駕昇雲而去。

《左傳桓公九年》冬,曹太子來朝,賓之,以上卿享。曹太 子初獻,樂奏而嘆。施父曰:「曹太子其有憂乎?非歎所 也。」十年春正月,曹伯終生卒。

莊公十九年,「初,王姚嬖於莊王,生子頹。子頹有寵,蒍 國為之師。及惠王即位,取蒍國之圃以為囿。邊伯之 宮近於王宮,王取之。王奪子禽、祝跪與詹父田而收 膳夫之秩,故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亂,因 蘇氏。」秋,五大夫奉子頹以伐王,不克,出奔溫。蘇子奉 子頹以奔衛。衛師、燕師伐周。冬,立子頹。二十年春,鄭 伯和王室,不克,執燕仲父。夏,鄭伯遂以王歸,王處於 櫟。秋,王及鄭伯入於鄢。遂入成周,取其寶器而還。冬, 王子頹享五大夫,樂及遍舞。鄭伯聞之,見虢叔曰:「寡 人聞之,哀樂失時,殃咎必至。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 禍也。夫司寇行戮,君為之不舉,而況敢樂禍乎?奸王 之位,禍孰大焉?臨禍忘憂,憂必及之,盍納王乎?」虢公 曰:「寡人之願也。」二十一年春,胥命於弭。夏,同伐王城。 鄭伯將王,自圉門入,虢叔自北門入,殺王子頹及五 大夫。鄭伯享王於闕西,辟,樂備。王與之武公之略,自 虎牢以東。原伯曰:「鄭伯效尢,其亦將有咎。」五月,鄭厲 公卒。

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於其宮側, 而振《萬》焉。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 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於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御 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婦人不忘襲讎,我反忘之。」秋,子 元以車六百乘伐鄭。

《管子霸形篇》:宋伐杞,狄伐邢,衛桓公不救,裸體紉胸, 稱疾,召管仲曰:「寡人有千歲之食,而無百歲之壽,今 有疾病,姑樂乎?」管子曰:「諾。」於是令之縣鐘磬之榬,陳歌舞竽瑟之樂,日殺數十牛者數旬。群臣進諫曰:「宋 伐杞,狄伐邢,衛君不可不救。」桓公曰:「寡人有千歲之 食,而無百歲之壽,今又疾病,姑樂乎?且彼非伐寡人 之國也,伐鄰國也,子無事焉。宋已取杞、狄,已拔邢、衛 矣。」桓公起,行筍虡之間,管子從至大鐘之西,桓公南 面而立,管仲北鄉對之。大鐘鳴,桓公視管仲曰:「樂夫 仲父!」管子對曰:「此臣之所謂哀,非樂也。臣聞古者之 言,樂於鐘磬之間者不如此,言脫于口,而令行乎天 下,游鐘磬之間而有四面兵革之憂。今君之事,言脫 于口,令不得行于天下,在鐘磬之間,而有四面兵革 之憂。此臣之所謂哀,非樂也。」桓公曰:「善。」于是伐鐘磬 之縣,并歌舞之樂,宮中虛無人。桓公曰:「寡人已伐鐘 磬之縣,并歌舞之樂矣,請問所始于國,將為何行?」管 子對曰:「宋伐杞,狄伐邢、衛,而君之不救也,臣請以慶。 臣聞之,諸侯爭于疆者,勿與分于疆。今君何不定三 君之處哉?」于是桓君曰:「諾。」因命以車百乘,卒千人,以 緣陵封杞;車百乘,卒千人,以夷儀封邢;車五百乘,卒 五千人,以楚丘封衛。

桓公南致楚、越之君而西伐秦,北伐狄,東存晉公於 南,北伐孤竹,還存燕公。兵車之會六,乘車之會三,九 合諸侯,反位已霸,修鐘磬而復樂。《管子》曰:「此臣之所 謂樂也。」

《韓子十過篇》:昔者戎王使由余聘於秦穆公,問之,出 公乃召內史廖而告之曰:「寡人聞鄰國有聖人,敵國 之憂也。今由余,聖人也,寡人患之,吾將奈何?」內史廖 曰:「臣聞戎王之居,僻陋而道遠,未嘗聞中國之聲。君 其遺之女樂,以亂其政,而後為由余請期,以疏其諫。 彼君臣有間而後可圖也。」君曰:「諾。」乃使史廖以女樂 二八遺戎王,因為《由余》請期,戎王許諾。見其女樂而 說之,設酒張飲,日以聽樂,終歲不遷,牛馬半死。由余 歸,因諫戎王,戎王弗聽,由余去之秦。

《楚辭註》:「秦穆公夢至帝所,觀鈞天廣樂,帝錫以策,遂 大昌。」

《左傳宣公十四年》冬,公孫歸父會齊侯於穀,見晏桓 子,與之言魯。樂桓子告高宣子曰:「子家其亡乎?懷於 魯矣。」

成公二年夏四月,衛孫良夫帥師及齊師戰於新築, 衛師敗績。新築人仲叔、于奚救孫桓子,桓子是以免。 既衛人賞之以邑,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仲尼聞 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 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 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與人政」 也。政亡則國家從之,弗可止也已。按注:曲縣,軒縣也。 《周禮》:天子樂宮縣四面,諸侯軒縣,闕南方。

十二年,晉郤至如楚聘,且涖盟。楚子享之。子反相,為 地室而縣焉。郤至將登,金奏作於下,驚而走出。子反 曰:「日云暮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賓曰:「君不忘先 君之好,施及下臣,貺之以大禮,重之以備樂,如天之 福,兩君相見,何以代此?下臣不敢。」子反曰:「如天之福, 兩君相見,無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遺,焉用樂?寡君須 矣,吾子其入也!」賓曰:「若讓之以一矢,禍之大者,其何 福之為?世之治也,諸侯間於天子之事則相朝也,於 是乎有宴享之禮。享以訓恭儉,宴以示慈惠,恭儉以 行禮,而慈惠以布政,政以禮成,民是以息。百官承事, 朝而不夕,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故《詩》曰:『赳赳 武夫,公侯干城』。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忘,爭尋 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 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天下有道,則公侯能為民干 城而制其腹心,亂則反之。今吾子之言,亂之道也,不 可以為法。然吾子主也,至,敢不從?」遂入卒事。歸以語 范文子。文子曰:「無禮必食言,吾死無日矣夫!」冬,楚公 子罷如晉聘,且涖盟。十二月,「晉侯及楚公子罷盟于 赤棘。」

襄公十年,宋公享晉侯于楚丘,請以《桑林》,荀罃辭。荀 偃、士丐曰:「諸侯宋魯,于是觀禮。魯有禘樂,賓祭用之。 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師題以旌夏。晉侯懼而 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還。及著雍,疾,卜。桑林見。荀偃、 士丐欲奔請禱焉。荀罃不可,曰:「我辭禮矣,彼則以之, 猶有鬼神,于彼加之。」晉侯有間。

十一年,鄭人賂晉侯以師悝、師觸、師蠲,廣車。軘車淳。 十五乘,甲兵備。凡兵車百乘,歌鐘二肆,及其鎛磬,女 樂二八。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曰:「子教寡人和諸戎 狄,以正諸華,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 諧,請與子樂之。」辭曰:「夫和戎狄,國之福也。八年之中, 九合諸侯,諸侯無慝,君之靈也。二三子之勞也。臣何 力之有焉?抑臣願君安其樂而思其終也。《詩》曰:『樂只 君子,殿天子之邦。樂只君子,福祿攸同。便蕃左右,亦 是帥從。夫樂以安德,義以處之,禮以行之,信以守之, 仁以厲之,而後可以殿邦國,同福祿,來遠人,所謂樂 也。《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公 曰:「子之教,敢不承命?抑微子,寡人無以待戎,不能濟河。夫賞,國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廢也。子其受之!」魏 絳於是乎始有金石之樂,禮也。按《注》《悝》《觸蠲》,皆樂師 名。

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見叔孫穆子,說之。謂穆子 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擇人。吾聞君子務在 擇人。吾子為魯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 禍必及子。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 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𨚍鄘、衛》, 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 如是,是其衛風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 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 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 者,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 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 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 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 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 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 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 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 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 德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 不偪,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 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 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 之所同也。」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 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曰:「聖 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曰: 「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見舞《韶箾》者,曰:「德 至矣哉!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 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國語》:叔孫穆子聘於晉,晉悼公饗之樂,及《鹿鳴》之三, 而後拜。樂三。晉侯使行人問焉,曰:「子以君命,鎮撫敝 邑,不腆先君之禮,以辱從者,不腆之樂,以節之。吾子 舍其大,而加禮於其細,敢問何禮也?」對曰:「寡君使豹 來繼先君之好。君以諸侯之故,況使臣以大禮。夫先 樂金奏《肆夏》《繁遏渠》,天子所以饗元侯也。夫歌《文王》 《大明綿》,則兩君相見之樂也,皆昭令德以答好也,皆 非使臣之所敢聞也。臣以為肄業及之,故不敢拜。今 伶簫詠歌及《鹿鳴》之三,君之所以況使臣,敢不拜。」 宋人殺昭公。趙宣子請師於靈公以伐宋,公許之。乃 發令於太廟,召軍吏而戒樂正,令三軍之鐘鼓必備。 趙同曰:「國有大役,不鎮撫民,而備鐘鼓,何也?」宣子曰: 「大罪伐之,小罪憚之,襲侵之事陵也。是故伐備鐘鼓, 聲其罪也;戰以錞于丁寧」,儆其民也。襲侵,密聲,為蹔 事也。今宋人殺其君,罪莫大焉。明聲之,猶恐其不聞 也。吾備鐘鼓,為君故也。

晉平公說新聲,師曠曰:「公室其將卑乎?公之明兆於 衰矣。夫樂以開山川之風,以耀德於廣遠也。風德以 廣之,風山川以遠之,風物以聽之,修《詩》以詠之,修禮 以節之。夫德廣遠而有時節,是以遠服而邇不遷。」 《韓詩外傳》,「晉平公使范昭觀齊國之政,景公錫之宴, 晏子在前,范昭顧太師曰:『子為我奏成周之樂』。太師 對」曰:「盲臣不習。」范昭起出門,景公謂《晏子》曰:「夫晉,天 下大國也。使范昭來觀齊國之政,今子怒大國之使 者,將奈何?」晏子曰:「范昭之為人也,非陋而不知禮也。 是欲試吾君,嬰故不從」,於是景公召太師而問之曰: 「范昭使子奏《成周》之樂,何故不調?」對如《晏子》,於是范 昭歸報平公曰:「齊未可并也。吾試其君」,晏子知之;「吾 犯其樂」,太師知之。

《說苑正諫》晉平公好樂,多其賦斂,下治城郭,曰:「敢有 諫者死。」國人憂之。有咎犯者,見門大夫曰:「臣聞主君 好樂,故以樂見。」門大夫入言曰:「晉人咎犯也,欲以樂 見。」平公曰:「內之。止坐殿上,則出鐘磬竽瑟。」坐有頃,平 公曰:「客子為樂。」咎犯對曰:「臣不能為樂,臣善隱。」平公 召隱士十二人,咎犯曰:「隱臣竊顧,昧死御。」平公曰:「諾。」 咎犯申其左臂而詘五指。平公問於隱官曰:「占之為 何?」隱官皆曰:「不知。」平公曰:「歸之。」咎犯則申其一指曰: 「是一也;便游赭盡而峻城闕,二也;柱梁衣繡,士民無 褐,三也;侏儒有餘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饑色而馬 粟秩,五也;近臣不敢諫,遠臣不敢達。」平公曰:「善。」乃屏 鐘鼓,除竽瑟,遂與咎犯參治國。

《史記趙世家》:「趙簡子疾,居二日半寤,語大夫曰:『我之 帝所甚樂,與百姓游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 代之樂,其聲動人心』。」

《孔子世家》:孔子攝相事,會齊侯夾谷,揖讓獻酬之禮 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於是 旍旄羽帗、矛戟劍撥,鼓噪而至。孔子趨而進,歷階而 登曰:「吾兩君為好,會裔狄之樂,何為於此?請命有司。」 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請奏宮中之樂。景 公曰:「諾。」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曰:「匹夫而熒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加法焉。」手 足異處。

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 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貴 下人乎?」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 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 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齊人聞而 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并矣, 盍致地焉?」犁鉏曰:「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 庸遲乎?」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 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陳女樂文馬於魯城 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 周道游。往觀終日,怠於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 孔子曰:「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桓 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 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師己送,曰:「夫子則非罪。」孔子曰: 「『吾歌可』。夫歌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 死敗』。蓋優哉游哉,可以卒歲。」

《拾遺記》:「周靈王二十一年,孔子生,天帝下奏鈞天之 樂,列以顏氏之房,空中有聲,言天感生聖子,故降以 和樂,笙鏞之音,異於俗世也。」

《說苑雜言》孔子遭難陳蔡之境絕糧,弟子皆有饑色。 孔子歌兩柱之間,子路入見曰:「夫子之歌禮乎?」孔子 不應,曲終而曰:「君子好樂,為無驕也;小人好樂,為無 懾也。其誰知之?子不我知而從我者乎?」子路不悅,授 干而舞,三終而出。及至七日,孔子修樂不休。子路慍 見曰:「夫子之修樂時乎?」孔子不應,樂終而曰:「由!昔者」 齊桓霸心生於莒,勾踐霸心生於會稽,晉文霸心生 於驪氏。故居不幽則思不遠,身不約則智不廣。庸知 而不遇之。

修文孔子至齊,郭門之外,遇一嬰兒,挈一壺,相與俱 行,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謂御曰:「趣驅之!趣驅 之!」《韶》樂方作,孔子至彼,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韓子內儲》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犁 且謂景公曰:「去仲尼猶吹毛耳。君何不迎之以重祿 高位,遺哀公女樂以驕榮其意。哀公新樂之,必怠於 政,仲尼必諫,諫必輕絕於魯。」景公曰:「善。」乃令犁且以 女樂六遺哀公。哀公樂之,果怠於政。仲尼諫,不聽,去 而之楚。

《拾遺記》:「師涓出於衛靈公之世,寫列代之樂,造新曲 以代古樂,故有四時之樂:春有《離鴻》《去鴈》《應蘋》之歌, 夏有《明晨》《焦泉》《朱華》《流金》之調,秋有《商風》《白露》《落葉》 《吹蓬》之曲,冬有《凝河》《流陰》《沈雲》之操。以此四時之聲, 奏於靈公。靈公情湎心惑,忘於政事。蘧伯玉趨階而 諫曰:『此雖以發揚氣律,終為沈湎淫漫之音,無合於 《風》《雅》,非下臣宜薦於君也』。」靈公乃去其聲而親政務, 故衛人美其化焉。師涓悔其乖於《雅》《頌》,失為臣之道, 乃退而隱跡,蘧伯玉,焚其樂器於九達之衢,恐後世 傳造焉。

《戰國策》:田華之為陳軫說秦惠王曰:「臣恐王之如郭 君。」夫晉獻公欲伐郭,而憚舟之僑存。荀息曰:「《周書》有 言:『美女破舌』。」乃遺之女樂,以亂其政。舟之僑諫而不 聽,遂去,因而伐郭,遂破之。

《拾遺名山記》:洞庭山浮於水上,其下金堂數百間,玉 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徹於山頂。楚懷王之 時,舉群才賦詩於水湄,故云:「瀟湘洞庭之樂,聽者令 人難老,雖《咸池》《九韶》不得比焉。」每四仲之節,王常繞 山以遊宴,舉四仲之氣以為樂章。仲春律中夾鐘,乃 作《輕風流水》之詩,讌於山南,時中蕤賓,乃作《皓露秋 霜》之曲:

《孔叢子陳士義》:「昔郈成子自魯聘晉,過乎衛,右宰穀 臣止而觴之,陳樂而不作。成子曰:『夫止而觴我,與我 歡也;陳樂而不作,告我哀也。衛其有亂乎』?」

《武夷山記》:武夷君,地官也。相傳每於八月十五日,大 會村人,於武夷山上置幔亭花虹橋通山下。村人既 往,是日空中告呼村人為曾孫,汝等若男若女呼坐, 乃命鼓師張安陵等作樂,行酒,令歌師彭令昭唱人 間可哀之曲。

《神仙傳》:「茅君弟在宦,至二千石,當之官,鄉里送者數 百人,茅亦在座,乃曰:『余雖不作二千石,亦當有神靈 之職,某月某日當之官。賓客皆曰:『願奉送』』。」至期,賓客 並至,大作宴會,妓女音樂,金石俱奏,聲震天地。 《西京雜記》: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 妻說在宮內時,見戚夫人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 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連愛。」

《晉書禮志》:「《漢儀》有正會禮,正旦夜漏未盡七刻鐘鳴 受賀,公侯以下執贄來庭,二千石以上升殿稱萬歲, 然後作樂宴饗。」

《通典》:「漢至武帝用夏正,百官賀正月,二千石以上上 殿稱萬歲,舉觴御座前,司空奉羹,大司農奉飯,奏食 舉之樂。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漢武帝內傳》:「元封元年七月七日,西王母至,命諸侍 女王子登彈八琅之璈,董雙成吹雲和之笙,石公子 擊昆庭之金,許飛瓊鼓震靈之簧,婉淩華拊五靈之 石,范成君擊湘陰之」磬,段安香作九天之鈞,於是眾 聲澈朗,靈音駭空。又命法嬰歌《元靈》之曲。

《洞冥記》:建元二年,帝起騰光臺以望四遠,於臺上撞 碧玉之鐘,掛懸黎之磬,吹霜條之箎,唱「來雲依日」之 曲。

《漢書藝文志》:「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 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於是懼,乃止。」

「奚囊橘柚,帝事仙靈惟謹。」甲帳前李少君然靈音之 燭,眾樂迭奏於火光中,不知何術。

《趙飛燕外傳》:飛燕父馮萬金,祖大力,工理樂器,事江 都王協律舍人。萬金不肯傳家業,編習樂音,亡章曲, 任為繁手哀聲,自號凡靡之樂,聞者心動焉。

《漢書中山靖王勝傳》:「王以孝景前三年立。武帝初即 位,大臣懲吳、楚七國行事,皆以諸侯泰彊,欲稍侵削, 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證其君,多自以侵冤。建 元三年,中山王勝來朝,天子置酒,勝聞樂聲而泣,問 其故,勝對曰:『臣聞悲者不可為絫歔,思者不可為歎 息。故高漸離擊筑易水之上,荊軻為之低而不食;雍 門子壹微吟,孟嘗君為之於邑。今臣心結日久,每聞 《幼眇》之聲,不知涕泣之橫集也』。」具以吏所侵聞,於是 上乃厚諸侯之禮。

《霍光傳》:元平元年,皇太后詔迎昌邑王賀,既至,即位, 淫亂,光憂懣,與群臣俱白太后,具陳昌邑王不可以 承宗廟狀。太后召昌邑王伏前聽,詔尚書令讀奏曰: 「大行在前殿,發樂府樂器,引內昌邑樂人,擊鼓歌吹, 作俳優,擊鐘磬,召內泰壹宗廟樂人,輦道牟首,鼓吹 歌舞,悉奏眾樂,行淫辟不軌,當廢。」

《西域傳》:「元康二年,烏孫昆彌上書,願以漢外孫元貴 靡為嗣,得令復尚漢公主,結婚重親,畔絕匈奴。上遣 使者至烏孫,先迎取聘,昆彌及太子左右大將都尉 皆遣使,凡三百餘人入漢,迎取少主。天子自臨平樂 觀會匈奴使者,外國君長大角抵設樂而遣之。」 《張禹傳》:「禹性習知音聲,內奢淫,身居大第後堂,理絲 竹筦」絃。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陽彭宣、沛郡戴崇。禹 心親愛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常責師宜置酒設 樂,與弟子相娛。禹將崇入後堂飲食,婦女相對,優人 筦絃,鏗鏘極樂,昏夜乃罷。

《王莽傳》:莽初獻新樂於明堂太廟,群臣始冠麟韋之 弁,或聞其樂聲曰:「清厲而哀,非興國之聲也。」

《後漢書光武本紀》:建武十七年「十月甲申,幸章陵,置 酒作樂賞賜。時宗室諸母因酣悅,相與語曰:『文叔少 時,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聞之大笑。

《劉盆子傳》:「盆子為帝,居長樂宮。至臘日,樊崇等設樂 大會,盆子坐正殿中,公卿更相辯鬥,盆子惶恐,日夜 啼泣,獨與中黃門共臥起。時掖庭宮女猶有數百千 人,自更始敗後,幽閉殿內,掘庭中蘆菔根,捕池魚而 食之,死者因相埋於宮中。有故祠甘泉樂人尚共擊 鼓歌舞,衣服鮮明,見盆子叩頭言饑。盆子使中黃門」 稟之米,人數斗。後盆子去,皆餓死不出。

《王霸傳》:「建武四年秋,帝幸譙,使霸與捕虜將軍馬武 東討周建於垂惠。賊聚眾挑戰,霸堅臥不出,方饗士 作倡樂,賊雨射營中,中霸前酒樽,安坐不動。」

《南匈奴傳》:「建武二十八年,北匈奴遣使詣闕,貢馬及 裘,更乞和親,并請音樂。」

《東平憲王蒼傳》:蒼以天下化平,宜修禮樂,乃與公卿 共議定南北郊冠冕車服制度,及光武廟登歌八佾 舞數。

《明帝本紀》:「永平二年十月,西巡狩,幸長安,祠高廟,遂 有事於十一陵。歷覽館邑,會郡縣吏,勞賜作樂。」 《西南裔傳》:「永平中,益州刺史朱輔上疏曰:『白狼王唐 菆等慕化歸義,作詩三章。有犍為郡掾田恭與之習 狎,頗曉其言。臣令訊其風俗,譯其辭語,遣從事史李 陵與恭護送詣闕,并上其樂詩。昔在舜帝,舞四裔之 樂,今之所上,庶備其一』。」帝嘉之。事下史官錄其歌。 《桓譚傳》:譚父成帝時為太樂令,好音律,善鼓琴,性嗜 倡樂,簡易不修威儀,而憙非毀,由是多見排抵。 《馬防傳》:防數言政事,多見採用施行。十二月迎氣樂, 防所上也。又大起第觀,連閣臨道,彌亙街路,多聚聲 樂,曲度比諸郊廟。

《陳禪傳》:永寧元年,西南裔撣國王獻樂及幻人,能吐 火,自支解易牛馬頭。明年元會,作之於庭。安帝與群 臣共觀,大奇之。禪獨離席舉手大言曰:「昔齊魯為夾 谷之會,齊作侏儒之樂,仲尼誅之。」又曰:「放鄭聲,遠佞 人,帝王之庭不宜設外國之技。」尚書陳忠劾奏禪曰: 「古者合歡之樂舞於堂,四裔之樂陳於門。《詩》云:『以雅 以南,𩎟任朱離』。」今撣國越流沙,踰縣度,萬里貢獻,非 鄭衛之聲,佞人之比。而禪廷訕朝政,請劾禪下獄,有 詔勿收《馬融傳》:「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善鼓琴,好吹笛,常坐 高堂,施絳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 有入其室者。」

《梁冀傳》:「和平元年,重增封冀萬戶,并前所襲合三萬 戶。冀妻孫壽為襄城君,冀大起第舍,而壽亦對街為 宅,殫極土木,互相誇競。冀壽共乘輦車,張羽蓋,飾以 金銀,游觀第內,多從倡伎,鳴鐘吹管,酣謳竟路,或連 繼日夜,以騁娛恣。」

《東夷傳》:「高句驪其俗淫,皆潔淨自熹,暮夜輒男女群 聚為倡樂。」

《外史·寵幸篇》:韓王有玉壺、紫英二姬,寵冠於宮。二姬 聞徵君之賢,求韓王聘之。徵君見韓王於黃翼之樓, 置醴酒以宴之,命二姬奏樂於屏,五舉罍而樂不奏。 徵君曰:「嗟乎,二姬之用智,臣不若也。」韓王曰:「寡人命 二妾奏樂,以徵君無命,故懼而弗樂也,焉用智哉?寡 人命之樂,而罰以達旦,何智之敢用也。」於是玉壺況 瑟,紫英彈《箜篌》,以觴奉徵君,激酒於地而出。二姬怨 而讒之。

《問兵篇》:韓王問兵於徵君,徵君辭曰:「臣禮樂之士,不 能以軍旅對。夫禮,兵之紀也;樂,兵之精也。故禮以制 其容,樂以導其氣。王不聞有苗之格乎?虞廷之舞,聞 其干羽矣,而未聞以其兵也。」

《公孫志》:劉主進據涪城,置酒作樂,謂龐統曰:「『今日之 會,可謂樂矣』。統對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也』。 劉主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豈非仁也』?統退出。劉主 尋請還,謂曰:『向者之談,阿誰為失』?統曰:『君臣俱失』。」 《魏志武帝本紀》:建安十八年夏五月,天子使御史大 夫郄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曰:「君敦尚謙讓,俾民興 行,少長有禮,上下咸和。」是用錫君《軒縣》之樂,《六佾》之 舞。

《杜夔傳》:夔以知音,為雅樂郎,中平五年,疾去官,州郡 司徒禮辟,以世亂奔荊州,荊州牧劉表令與孟曜為 漢王合雅樂,樂備,表欲庭觀之,夔諫曰:「今將軍號不 為天子,合樂而庭作之,無乃不可乎?」表納其言而止。 後降太祖,太祖以為軍謀祭酒,參太樂事。

《夏侯惇傳》: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賜伎樂名倡,令 曰:「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 《楊阜傳》:阜轉武都太守,郡濱蜀漢。會劉備遣張飛、馬 超等,從沮道趣下辯,太祖遣都護曹洪禦超等,超等 退還,洪置酒大會,令女倡著羅縠之衣蹋鼓,一坐皆 笑。阜厲聲責洪曰:「男女之別,國之大節,何有於廣坐 之中,裸女人形體,雖桀紂之亂,不甚於此。」遂奮衣辭 出。洪立罷女樂,請阜還坐,肅然憚焉。

《劉劭傳》:「景初中,劭上疏,以為宜制禮作樂,以移風俗, 著《樂論》十四篇,事成未上,會明帝崩,不施行。」

《張既傳》注:「游殷子楚不學問,而性好遨遊音樂,乃畜 歌者琵琶箏簫,每行將以自隨。」

《曹真傳》:「真子爽,封武安侯,飲食車服擬於乘輿。又私 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將吏師工鼓吹良家子女三 十三人,皆以為伎樂,詐作詔書,發才人五十七人送 鄴臺,使先帝婕妤教習為技,擅取太樂樂器,與何晏 等縱酒作樂。」

《吳志周瑜傳》:瑜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 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虞翻傳》:呂蒙圖取關羽,魏將于禁為羽所獲,權至釋 之。後權於樓船會群臣飲,禁聞樂流涕,翻曰:「汝欲以 偽求免耶?」權悵然不平。

《晉書山簡傳》:簡鎮襄陽時,樂府伶人避難多奔沔漢。 讌會之日,寮佐或勸奏之,簡曰:「社稷傾覆,不能匡救, 有晉之罪人也,何作樂之有?」因流涕忼慨,坐者咸愧 焉。

《荀顗傳》:「時以正德大序,《雅》《頌》未合,命顗定樂事。」 《齊王囧傳》:「囧輔政,大築第館後房施鐘懸,前庭,舞八 佾,驕恣日甚,終無悛志。」

《世說》:齊王囧為大司馬輔政,嵇紹為侍中,詣囧咨事。 囧設宰會,召葛旟、董艾等共論時宜。旟等白囧:「嵇侍 中善於絲竹,公可令操之。」遂送樂器,紹推卻不受。囧 曰:「今日共為歡,卿何卻耶?」紹曰:「公協輔皇室,令作事 可法。紹雖官卑,職備常伯,操絲比竹,蓋樂官之事,不 可以先王法服為伶人之業。今逼高命,不敢苟辭,當 釋冠冕,襲私服,此紹之心也。」旟等不自得而退。 《晉書·蔡謨傳》:謨遷太常,領秘書監,以疾不堪親職,上 疏自解,不聽。成帝臨軒遣使拜太傅、太尉、司空。會將 作樂,宿懸於殿庭,門下奏非祭祀燕饗,則無設樂之 制,事下太常。謨議臨軒遣使,宜有金石之樂,遂從之。 臨軒作樂,自此始也。

《熊遠傳》:「元帝作相,遠為主簿。建興初,正旦將作樂,遠 諫曰:孝懷皇帝梓宮未反,豺狼當塗,人神同忿。公明 德茂親,社稷是賴。今杜弢蟻聚湘川,比歲征行,百姓 疲弊,故使義眾奉迎,未舉履端元日,正始之初,貢士 鱗萃,南北雲集,有識之士,於是觀禮。公與國同體,憂容未歇。昔齊桓貫澤之會,有憂中國之心,不召而至 者數國,及葵丘自矜,叛者九國。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將紹皇綱於既往,恢霸業於來今,表道德之軌,闡忠 孝之儀,明仁義之統,弘禮樂之本,使四方之士,退懷 嘉則。今榮耳目之觀,崇戲弄之好,懼違《雲》《韶》《雅》《頌》之 美,非納軌物,有塵大教。謂宜設饌,以賜群下而已。」元 帝納之。

《裴頠傳》:「頠令荀藩終父勗之志,鑄鐘鑿磬,以備郊廟 朝享禮樂。」

《謝安傳》:「安性好音樂,自弟萬喪,十年不聽音樂。及登 台輔,期喪不廢樂。王坦之書喻之,不從,衣冠效之,遂 以成俗。」

《劉弘傳》:弘都督荊州時,總章大樂,伶人避亂多至荊 州,或勸可作樂者,弘曰:昔劉景升以禮壞樂崩,命杜 夔為天子合樂,樂成欲庭作之。夔曰:「為天子合樂而 庭作之,恐非將軍本意。吾常為之歎息。今主上蒙塵, 吾未能展效臣節,雖有家伎,猶不宜聽,況御樂乎?」乃 下郡縣,使安慰之,須朝廷旋返,送還本署。

《王坦之傳》:「謝安愛好聲律,期功之慘,不廢妓樂,頗以 成俗。坦之非而苦諫之。安遺坦之書曰:『知君思相愛 惜之至,僕所求者聲,謂稱情義,無所不可為,聊復以 自娛耳。若絜軌跡,崇世教,非所擬議,亦非所屑。常謂 君粗得鄙趣者,猶未悟之濠上邪?故知莫逆,未易為 人。坦之答曰:『具君雅旨。此是誠心而行,獨往之美,然』』」 恐非《太雅》《中庸》之謂。意者以為人之體韻,猶器之方 圓,方圓不可錯用,體韻豈可易處?各順其方,以弘其 業,則歲寒之功,必有成矣。吾子少立德行,體議淹允, 加以令地,優游自居,僉曰之談,咸以清遠相許。至於 此事,實有疑焉。公私二三,莫見其可。以此為濠上,悟 之者,得無鮮乎?且天下之寶,故為天下所惜,天下之 所非,何為不可以天下為心乎?想君幸復三思書,往 反數四,安竟不從。

《鄴中記》:「石虎正會,置三十步鼓吹,三十部,輒置一部, 十二人,皆在平閣上,去地丈餘。」又有「女鼓吹。」

《世說》舊注:荀綽《兗州記》云:「閭丘沖好音樂,侍婢不釋 管絃,出入乘四望車。」

《拾遺記》:「石虎於太極殿前起樓,高四十丈,以望四極, 奏金石絲竹之樂,以日繼夜。」

《異苑》:「乘磯山,下臨清川,昔有漁父宿於川,夜半聞水 中有絃歌之音,宮商和暢,清弄諧密。」

《宋書臧質傳》:「質父熹,好經籍。高祖入京城,使熹入宮 收圖書器物,封閉府庫,有金飾樂器。高祖問熹:『卿得 無欲此乎』?熹正色曰:『皇上幽逼,播越非所。將軍首建 大義,劬勞王家,雖復不肖,無情於樂』。」

《龔穎傳》:「穎少好學,益州刺史毛璩辟為勸學從事。璩 為譙縱所殺,故佐吏並逃亡,穎號哭奔赴,殯送以禮。 縱後設宴延穎,不獲已而至。樂奏,穎流涕起曰:『北面 事人,亡不能死,何忍聞舉樂,蹈跡逆亂乎』?」

《阮佃夫傳》:「佃夫大通貨賄,凡事非重賂不行。宅舍園 池,諸王邸第莫及,妓女數十,藝貌冠絕當時。於宅內 開瀆,東出十許里,塘岸整潔,汎輕舟,奏女樂,雖晉世 王石不能過也。」

《裴松之傳》:「松之為世子洗馬,於時議立五廟樂,松之 以妃臧氏,廟樂亦宜與四廟同。」

《杜驥傳》:「驥第五子幼文,薄於行。廢帝元徽中,為散騎 常侍,所莅貪橫,家累千金,女伎數十人,絲竹晝夜不 絕。帝微行夜出,輒在幼文門牆之間,聽其絃管,積久 轉不能平。於是自率宿衛兵,誅幼文及諸子姪在京 邑方鎮者。」

《南史王華傳》:「華從弟琨,謙恭謹慎,老而愈篤。大明中, 尚書僕射顏師伯豪貴,下省設女樂。琨時為度支尚 書,要琨同聽,傳酒行炙,皆悉內妓。琨以男女無親授 傳行,每至,令置床上,回面避之,然後取畢。」又如此。師 伯後為設樂,邀琨,琨不往。

《南齊書高帝本紀》:「帝微行出北湖,常單馬先走,羽儀 禁衛隨後追之,於堤塘相蹈藉。左右張互兒馬墜湖, 帝怒,取馬自馳騎刺殺之,因共屠割,與左右作羌胡 伎為樂。」

《南史齊廢帝本紀》:「帝矯情飾詐,陰懷鄙慝。時武帝崩, 大斂始畢,乃悉呼武帝諸伎,備奏眾樂。諸伎雖畏威 從事,莫不哽咽流涕。」

《劉顯傳》:「顯父鬷,字仲翔,幼為外祖臧質所鞠養,質既 富盛,恆有音樂。質亡後,母沒十餘年,鬷每聞絲竹之 聲,未嘗不歔欷流涕。」

《南齊書張瑰傳》:瑰居室豪富,伎妾盈房。建武末,屢啟 高宗還吳,見許,優游自樂。或有譏瑰衰暮畜伎,瑰曰: 「我少好音律,老而方解。平生嗜慾,無復一存,唯未能 遣此處耳。」

《蕭惠基傳》:「惠基遷太常,加給事中。自宋大明以來,聲 伎所尚,多鄭衛淫俗,雅樂正聲,鮮有好者。惠基解音 律,尢好魏三祖曲及相和樂,每奏輒賞悅不能已《梁書昭明太子傳》,「太子性愛山水,於元圃穿鑿,更立 亭館,與朝士名素者遊其中。嘗泛舟後池,番禺侯軌 盛稱此中宜奏女樂,太子不答,詠左思《招隱》詩曰:『何 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侯慚而止。出宮二十餘年,不 畜聲樂。少時敕賜大樂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王茂傳》:茂以元勳,高祖賜以鐘磬之樂。茂在江州,夢 鐘磬在格,無故自墮,心惡之。及覺,命奏樂,既成列,鐘 磬在格,果無故編皆絕,墮地。茂謂長史江詮曰:「此樂 天子所以惠勞臣也。樂既極矣,能無憂乎。」俄而疾,少 日卒。

《夏侯亶傳》:亶好音樂,有妓妾數十人,並無被服姿容, 每有客,常隔簾奏之。時謂簾為夏侯妓衣也。

《小名錄》:「羊偘性豪侈,善音律。大同中,魏使楊裴同宴 賓客三百餘人,皆食金寶器,奏三部女樂。」

《酉陽雜俎》:梁宴魏使李騫、崔劼樂作,梁舍人賀季曰: 「音聲感人深也。」劼曰:「昔申喜聽歌愴然,知是其母,理 實精妙然也。」梁主客王克曰:「聽音觀俗,轉是精者。」劼 曰:「延陵昔聘上國,實有觀風之美。」季曰:「卿發此言,乃 欲挑戰。」騫曰:「請執鞭弭,與君周旋。」季曰:「未敢三舍。」劼 曰:「數奔之事,久以相謝。」季曰:「車亂旗靡,恐有所歸。」劼 曰:「平陰之役,先鳴已久。」克曰:「吾方欲館穀而旌武功。」 騫曰:「王夷師熸,將以誰屬?」遂共大笑而止。樂

《陳書章昭達傳》:「昭達每飲會,必盛飾女伎雜樂,備盡 羌胡之聲,音律姿容,並一時之妙。雖臨對寇敵,旗鼓 相望,弗之廢也。」

《姚察傳》:「察遷尚書祠部侍郎。此曹職司郊廟,昔魏王 肅奏祀天地,設宮懸之樂,八佾之舞,爾後因循不革。 梁武帝以為事人禮縟,事神禮簡,古無宮懸之文,陳 初承用,莫有損益。高宗欲設備樂,付有司立議,以梁 武帝為非時。碩學名儒,朝端在位者,咸希上旨,並即 注同。察乃博引經籍,獨違群議,據梁樂為是。當時驚」 駭,莫不慚服。

《魏書王叡傳》:「叡封中山王,薨年四十八。京都士女謟 稱叡美,造新聲而絃歌之,名曰《中山王樂》。詔班樂府, 合樂奏之。」

《源賀傳》:「賀子思禮,後賜名懷雅。善音律,雖在白首,至 宴居之暇,常自操絲竹。」

《高閭傳》:「閭遷尚書中書監,後詔閭與太常採雅樂以 營金石。」

《李彪傳》:「彪特遷秘書令,使於蕭賾。賾遣其主客郎劉 繪按對,并設讌樂,彪辭樂。及坐,彪曰:齊主既賜讌樂 以勞行人,向辭樂者,卿或未相體。自喪禮廢替,於茲 以久。我皇孝性自天,追慕罔極,故有今者喪除之議。 去三月晦,朝臣始除衰裳,猶以素服從事。裴謝在此, 固應具此。我今辭樂,想卿無怪。」

《李業興傳》:業興博涉百家,圖緯風角,天文占候,無不 討練。天平二年,除鎮南將軍,尋為侍讀。於時尚書右 僕射營搆大將高隆之被詔繕治三署樂器衣服及 百戲之屬,乃奏請業興共參其事。

《薛安都傳》:「安都從弟真度子懷徹,襲封太常丞。初,真 度有女妓數十人,每集賓客,輒命奏之,絲竹歌舞,不 輟於前,盡聲色之適。庶長子懷吉居喪過周,以父妓 十餘人并樂器獻之,世宗納焉。」

《高允傳》:「允性好音樂,每至伶人絃歌鼓舞,常擊節稱 善。」

《孫惠蔚傳》:「時中書監高閭被敕理定雅樂,惠蔚參其 事。及樂成,閭上疏請集朝貴于太樂,共研是非。祕書 令李彪自以才辯,立難於其間,閭命惠蔚與彪抗論, 彪不能屈。」

《北史李謐傳》:謐好音律,嘗詣故太常卿劉芳,推問音 義,語及中代興廢之由,芳乃歎曰:「君若遇高祖,侍中、 太常非僕有也。」

《洛陽伽藍記》:「景樂寺,太傅清河文獻王懌所立也。六 齋常設女樂,歌聲繞梁,舞袖徐轉,絲管寥亮,諧妙入 神。」

《北齊書李義深傳》,「義深族弟神威,好音樂,撰集樂書, 近於百卷。」

《崔季舒傳》:「季舒為大將軍趙郡公琛所器重,言之於 神武,神武親簡丞郎,補季舒大行臺都官郎中。文襄 輔政,為中書監,移門下機事總管歸中書。」又季舒善 音樂,故內伎亦通隸焉。內伎屬中書,自季舒始也。 《祖珽傳》:珽善解音律,及陰陽占候醫藥之術。武成即 位,擢拜中書侍郎。帝於後園使珽彈琵琶,和士開舞, 各賞物百段。

《周書于謹傳》:「謹破梁,振旅而旋,太祖親至其第,宴語 極歡,賞謹金石絲竹樂一部,別封新野郡公。謹固辭, 太祖不許。又令司樂作《常山公平梁歌》十首,使工人 歌之。及晉公護東伐,謹時老病,護以其宿將舊臣,猶 請與同行,詢訪戎略。軍還,賜鐘磬一部。」

《陸騰傳》:「騰拜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轉江州刺 史。陵州木籠獠恃險麤獷,每行抄劫,詔騰討之。獠既因山為城,攻之未可拔。騰遂於城下多設聲樂及諸 雜伎,示無戰心。諸賊果棄其兵仗,或攜妻子臨城觀 樂。騰知其無備,密令眾軍俱上,諸賊惶懼,不知所為, 遂縱兵討擊,盡破之。」

《隋書房暉遠傳》:高祖嘗謂群臣曰:「自古天子有女樂 乎?」楊素以下莫知所出,遂言無女樂。暉遠進曰:「臣聞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此即王者房中之樂,著於《雅》《頌》, 不得言無。」高祖大悅。

《萬寶常傳》:寶常嘗聽太常所奏樂,泫然而泣,人問其 故,寶常曰:樂聲淫厲而哀,天下不久相殺將盡。時四 海全盛,聞其言者,皆謂為不然。大業末,其言卒驗。 《高熲傳》:煬帝即位,拜為太常。時詔收周齊散樂,熲奏 曰:「此樂久廢,今若徵之,恐無識之徒,棄本逐末,遞相 教習。」帝不悅。

《蘇威傳》:「威子夔博覽群言,尢以鐘律自命。後與沛國 公鄭譯、國子博士何妥議樂,因而得罪,議寢不行,著 《樂志》十五篇,以見其志。」

《柳彧傳》:彧見近代以來,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 作角抵戲,遞相誇競,至於糜費財力,上奏禁絕之。 《仙傳》拾遺:萬寶常,不知何許人也,生而聰穎,妙達鍾 律,遍工八音,常於野中遇十許人,車服鮮麗,麾幢森 列,如有所待,寶常趨避之。此人使人召至前曰:「上帝 以子天授音律之性,將傳八音於季末之世,救將壞 之樂,然正始之聲,子未備知也。使鈞天之官以示子 元微之要,命坐而教以歷代之樂,理亂之音,靡不周 述。」寶常畢記之。良久,群仙凌空而去。寶常還家已五 日矣。自此人間之樂,無不精究。

《中說王道》篇:子在長安,蘇夔請見,子與之言,歸而有 憂色。門人問子,子曰:「『夔與吾言,終日言聲而不及雅』。 門人曰:『然則何憂』?子曰:『非爾所知也,言聲而不及雅, 是天下無樂也。王道從何而興乎?吾所以憂也』。」門人 退,子援琴鼓蕩之什,門人皆霑襟焉。

《魏相篇》:裴嘉有婚會,薛方士預焉。酒中而樂作,方士 非之而出。子聞之曰:「薛方士知禮矣,然猶在君子之 後乎?」

《甘澤謠》魏先生生於周家,於宋儒書之外,詳究樂章。 隋初,出游關右,值太常考樂,議者未平,聞先生來,競 往謁問。先生乃取平陳樂器,與樂官蘇夔、蔡子元等, 詳其律度,然後金石絲竹,咸得其所,內致清商,署為 太樂官,斂帛二百段以酬之。先生不復入仕,遂歸梁 宋,以琴酒為娛。

《唐書孫伏伽傳》:「高祖武德初,上言三事,其二百戲散 樂,本非正聲,隋末始見崇用,此謂淫風不得不變。近 太常假民裙襦五百稱以衣妓工,待元武門游戲。臣 以為非,貽子孫之謀。《傳》曰:『放鄭聲,遠佞人』。今散伎者, 匪韶匪夏,請並廢之。」

《魏徵傳》:「帝本以兵定天下,雖已治,不忘經略四裔也。 故徵侍宴,奏破陣武德舞,則俛首不顧,至《慶善樂》,則 諦玩無斁,舉有所諷切如此。」

《呂才傳》:才,博州清平人。貞觀時,祖孝孫增損樂律,與 音家王長通、白明達更質難不能決。太宗詔侍臣舉 善音者,中書令溫彥博白才天悟絕人,聞見一接,輒 究其妙。侍中王珪、魏徵盛稱才製尺八,凡十二枚,長 短不同,與律諧契。即召才直弘文館,參論樂事。帝嘗 覽周武帝《三局象經》不能通,或言太子洗馬蔡允恭 能之,召問,允恭少通其略,老乃忘試問,才退,一昔即 解,具圖以聞。允恭記其舊,與《才正》同,由是知名。擢累 太常博士。

《王珪傳》:珪為諫議大夫,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樂 律授宮中音家伎,不進,數被讓。珪與溫彥博同進曰: 「孝孫修謹士,陛下使教女樂,又責譙之,天下其以士 為輕乎?」

《尉遲敬德傳》:「敬德晚節,謝賓客不與通,飭觀沼奏清 商樂,自奉養甚厚。」

《于志寧傳》:志寧加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太子好音 樂過度,志寧諫,以為東宮數聞鼓聲,太樂伎兒輒留 不出。往年口敕丁寧,「殿下不可不思之。」太子不納。 《張文琮傳》:文琮從父弟文收,終太子率更令,善音律, 著《新樂書》十餘篇。

《明崇儼傳》:儼以奇伎自名,高宗召見甚悅,擢冀王府 文學,試為窟室,宮人奏樂其中,召崇儼問何祥邪,為 我止之。崇儼書桃木為二符,剚室上,樂即止,曰:「向見 怪龍,怖而止。」

《裴守真傳》:「守真授太常博士,時破陣、《慶善》二樂舞入, 帝常立以視,須樂闋乃坐。守真並言,二舞誠祖宗盛 德,然古無天子立觀者,化育詒庇,孰非厥功,不應鼓 舞,別申嚴奉。」詔可。

《袁朗傳》:朗從祖弟利貞,高宗時為太常博士,周王侍 讀。及王立為太子,百官上禮,帝欲大會群臣命婦合 宴宣政殿,設九部伎、散樂。利貞上疏諫,以為前殿路 門,非命婦宴會倡優進御之所,請徙命婦別殿,九部伎從左右門入,罷散樂不進。帝納之。

《李嗣真傳》:「嗣真為始平令,風化大行。時章懷太子作 寶應曲,閱於太清觀。嗣真謂道人劉概、輔儼曰:『宮不 召商,君臣乖也。角與徵戾,父子疑也。死聲多且哀,若 國家無事,太子任其咎』。」俄而太子廢,概等奏其言,擢 太常丞。時雍州人裴知古亦善樂律,長安中為太樂 令。神龍元年正月,享太廟,樂作,知古密語萬年令元 行沖曰:「金石諧婉,將有大慶,在唐室子孫乎!」是月,中 宗復位。

《嚴善思傳》:「神龍中,武后喪,公除。太常請大習樂,供郊 廟,詔未許。善思奏曰:『樂者氣化,所以感天地,調五行。 漢魏喪禮,以日易月,蓋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 為樂,樂必崩。禮陰也,樂陽也。樂崩陽伏,禮廢陰愆,故 變以適時。孝道之大。安人神,公也,茹哀戚,私也。王者 不以私害公,請如太常奏』。」帝從之。

《賈曾傳》:曾少有名,景雲中,為吏部員外郎。元宗為太 子,遴選宮僚,以曾為舍人。太子數遣使采女樂,就率 更寺肄習。曾諫曰:「作樂崇德,以和人神。《韶》《夏》有容,《咸》 《英》有節,而女樂不與其間。昔魯用孔子幾霸戎,有由 余而彊齊,秦遺以女樂,故孔子行,由余出奔。良以冶 容哇咬,蠱心喪志,聖賢疾之最甚。殿下渴賢之美未 彰,好伎之聲先聞,非所以追啟誦,嗣堯、舜之烈也。餘 閑宴私,後廷伎樂,古亦有之,猶當祕隱,不以示人,況 閱之所司,明示群臣哉!願下令屏倡優女子,諸使者 採召,一切罷止。」太子手令嘉答。

《趙宗儒傳》:「宗儒檢校右僕射,守太常卿。太常有五方 獅子樂,非大朝會不作。帝嗜聲色,宦官領教坊者,乃 移書取之。宗儒不敢違,以訴宰相,宰相以事專,有司 不應關白。以儒不職,罷為太子少師。」

《韋萬石傳》:萬石頗涉學,善音律。上元中,遷累太常少 卿。當時郊廟燕會樂曲,皆萬石與太史令姚元辯增 損之,號任職。始,萬石奏太樂,博士弟子遭喪者,先無 它業,請以卒哭追集。侍御史劉思立劾奏,萬石曰:「移 風易俗,莫善於樂;睦親化人,莫善於孝。所以三年之 禮,天下通喪。今遣音聲人釋服為樂,帶絰治音,豈以 小人不能執禮,遂欲約為非法。萬石官太常,首紊風 化,請付吏討罪。」高宗方委任萬石,罷其奏。

《讓皇帝憲傳》:「元宗為太子,盡以隆慶舊邸為興慶宮, 而賜憲及薛王第於勝業坊。申、岐二王居安興坊,環 列宮側。天子於宮西南置樓,帝時時登之。聞諸王作 樂,必亟召外樓與同榻坐,或就幸第賦詩燕嬉,賜金 帛侑歡。」

《元德秀傳》:「德秀為魯山令。元宗在東都酺五鳳樓下, 令三百里縣令刺史各以聲樂集。是時頗言帝且第 勝負,加賞黜。河內太守輦優伎數百,被錦繡,或作犀 象,瑰璚光麗。德秀惟樂工數十人,聯袂歌《于蒍于》。」「《于 蒍于》者,德秀所為歌也。帝聞異之,歎曰:『賢人之言哉』! 謂宰相曰:『河內人其塗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知名」, 又以為王者作樂崇德,天人之極致,而辭章不稱,是 無樂也,於是作《破陣樂》辭。

《李華傳》:「華宗子翰,為文精密而思遲。常從令皇甫曾 求音樂,思涸則奏之,神逸乃屬文。」

《大唐新語》:開元中,天下無事,元宗聽政之後,從禽自 娛。又於蓬萊宮側立教坊,以習娼優蔓衍之戲。酸棗 尉袁楚客以為天子方壯,宜節之以雅。從禽好鄭衛, 將蕩上心,方引由余、太康之議,上疏以諷。元宗納之, 遷下邽主簿,而好樂如初。自周衰,樂工師散絕。迨漢 制但紀其鏗鏘,不能言其義。晉末中原板蕩,夏音與 聲俱絕。後魏、周、齊悉用胡樂,奏西涼伎,愊心堙耳,極 而不反。隋平陳,因清商而制雅樂,有名無實,五音虛 懸而不能奏。國初,始採旋宮之義,備九變之節。然承 衰亂之後,當時君子無能知樂。《泗濱》之磬,貯於太常, 天寶中乃以華原石代之。問其故,對曰:「泗濱聲下,調 之不能和,得華原石考之乃和。」因而不改。

《傳信記》:西涼州俗好音樂,製新曲曰《涼州》,開元中上 獻,上召諸侯便殿同觀,曲終諸王賀,舞蹈稱善,獨寧 王不拜。上顧問之,寧王進曰:「此曲雖嘉,臣有聞焉。夫 音者,始於宮,散於商,成於角、徵、羽,莫不根抵於宮、商 也。斯曲也,宮雜而少徵,商亂而加暴。臣聞:宮,君也;商, 臣也。宮不勝則主勢卑,商有餘則臣事僭。卑則逼下, 僭則犯上,發於隱微,形於音聲,播於歌詠,見之於人 事。臣恐一日有播越之禍,悖逼之患,莫不兆於斯曲 也。」上聞之默然。及安、史作亂,華夏鼎沸,所以見寧王 審音之妙也。

《全唐詩話》:「開元十六年,帝自擇廷臣為諸州刺史,凡 十一人行。詔宰相諸王、御史以上祖道洛濱,盛具奏 太常,樂帛舫水嬉。」

《揮麈錄》:《唐明皇實錄》云:「開元十七年秋八月,上降誕 之日,大置酒合樂,燕百僚於花萼樓下。尚書左丞相 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率百官上表,願以八月五日為 千秋節,著之《甲令》,布於天下。群臣燕樂,休假三日,下詔從之。」

《甘澤謠》陶峴者,彭澤之子孫也。開元中,家於崑山,富 有田業,擇家人不欺而了事者,悉付之身。則汎艚江 湖,遍遊煙水。而峴有女樂一部,奏清商曲,逢奇遇興, 則窮其景物,興盡而行。

《開元天寶遺事》:「楊國忠子弟恃后族之貴,極奢侈。每 遊春之際,以大車結綵帛為樓,載女樂數十人,自私 第聲樂前引,出遊園苑中,長安豪民貴族皆效之。」 《劇談錄》:「曲江池本秦世隑州,開元中疏鑿,遂為勝境。 上已即賜宴臣僚百辟,會於山亭,恩賜太常及教坊 聲樂。」

《避暑漫抄》。上西幸蜀,祿山以車輦樂器及歌舞衣服, 迫脅樂工,牽引犀象,驅掠舞馬,盡人洛陽,復散於河 北。向時之盛,掃地而盡矣。洎肅宗克復,方散求於人 間,其後歸於京師者,十無一二。初,祿山至東都,大設 聲樂,揣幽燕戎王,番裔酋長多未之見,因誑之曰:「吾 當有天下,大象自南海奔走而至,見吾必拜舞。鳥獸」 尚知天命有所歸,何況人乎?於是左右引象來至,則 瞪目憤怒,略無拜舞者。祿山大懷慚怒,命置於檻穽 中,以烈火爇之以刀槊,俾壯士乘高投之洞中,胸臆 血流數丈。鷹人、樂工見者無不掩泣。

《全唐詩話》:「祿山大會凝碧池,梨園弟子欷歔泣下。樂 工雷海清擲樂器,西向大慟,賊支解於試馬殿。」 《李公子傳》:「李公子者,父泌為唐鄴侯侯。既老,公子官 襲侯封,不願侯,願詞賦科。時肅宗新復兩京,以兩京 賦試進士,公子立就萬言,未嘗加點賦上。上方午膳, 太常作樂,命輟樂讀之,愛其美也。」

《因話錄》:政和公主,肅宗第三女也,降柳潭,肅宗宴於 宮中,女優有弄假官戲其綠衣秉簡者,謂之參軍樁。 天寶末,蕃將阿布思伏法,其妻配掖庭,善為優,因使 隸樂工,是日遂為假官之長。所為樁者,上及侍宴者 笑樂,公主獨俛首嚬眉不視。上問其故,公主遂諫曰: 「『禁中侍女不少,何必須得此人,使阿布思,真逆人也』。 其妻亦同刑人,不合近至尊之座。若果冤橫,又豈忍 使其妻與群優雜處,為笑謔之具哉?妾雖至愚,深以 為不可。」上亦憫惻,遂罷戲而免阿布思之妻,由是賢 重公主。

《杜陽雜編》:「上降誕日,於宮中結綵為寺。李可及嘗教 數百人作四方菩薩蠻隊。」

《唐書德宗昭德皇后王氏傳》:「后崩,立廟,奏《坤元》之舞, 敕宰相張延賞、柳渾等製樂曲。」

《李晟傳》:晟與馬燧皆在朝,每宴樂恩賜,使者相銜於 道。兩家日出,無鐘鼓聲,則金吾以聞。少選使者至,必 曰:「今日何不舉樂。」

《于頔傳》:頔嘗制《順聖樂舞》獻諸朝,又教女妓為八佾, 聲態雄侈,號「孫吳順聖樂」云。

《李夷簡傳》:夷簡徙帥劍南西川,嶲州刺史王顒積姦 贓,屬蠻怒,畔去。夷簡逐顒,占檄諭禍福,蠻落復平。始, 韋皋作《奉聖樂》,于頔作《順聖樂》,常奏之軍中。夷簡輒 廢去,謂禮樂非諸侯可擅制,語其屬曰:「我欲蓋前人, 非以詒戒後來。」

《唐國史補》:「德宗初復宮闕,所賜勳臣第宅妓樂,李令 為首,渾侍中次之。」

《李令》嘗與張延賞有隙,「及延賞大拜,二勳臣在朝,德 宗令韓晉公解和之。每宴樂,則宰臣盡在太常,教坊 音聲皆至,酒饌相望於路。」

于司空。頔因韋太尉《奉聖樂》,亦撰《順聖樂》以進,每宴 必使奏之。其曲將半,行綴皆伏,獨一卒舞於其中。慕 容韋綬笑曰:「何用窮兵獨舞?」言雖詼諧,一時亦有謂 也。頔又令女妓為《六佾舞》,聲態壯妙,號《孫武順聖樂》。 于司空以樂曲有《想夫》,憐其名不雅,將改之。客有笑 者曰:「南朝相府曾有瑞蓮,故歌相府蓮。」自是後人語 訛,相承不改耳。

《唐書順宗本紀》:帝為皇太子,侍宴魚藻宮,張水嬉綵 艦,宮人為櫂歌,眾樂間發。德宗驩甚,顧太子曰:「今日 何如?」太子誦詩,好樂無荒。以為對。

《張孝忠傳》:「孝忠子茂昭,德宗時為義武軍留後。順宗 立,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復遣之鎮,賜女樂二人,固 辭曰:天子女樂,非臣下所宜見。昔汾陽、咸寧、西平、北 平皆有大功,故當是賜。今下臣述職以朝,奈何濫賞? 後日有立功之臣,陛下何以加之。」

《柳公權傳》:權通音律而不喜奏樂,曰:「聞之令人驕怠。」 《段文昌傳》:文昌先墓在荊州,歲享祠必薦以音樂歌 舞,習禮者譏其非子成式,成式子安節,乾寧中為國 子司業,善樂律,能自度曲云。

《舊唐書穆宗蕭皇后傳》:「開成中,正月望夜,帝於咸泰 殿陳燈燭,奏仙韶樂,二宮太后俱集,奉觴上壽,如家 人禮。」

《通鑑》:「大中元年八月,上崇睦兄弟,作雍和殿於十六 宅,數臨幸,置酒作樂。」

《杜陽雜編》:「大中中,日本國王子來朝,獻寶器音樂,上設百戲以禮焉。」

《老學菴筆記》:唐道士侯道華遇神仙得仙樂一部,使 獻諸朝,曰:「以此為大唐正始之音。」

《東觀奏記》:太常卿封敖於私第上事,御史臺彈奏,左 遷國子祭酒。故事,太常卿上日,廷設九部樂,盡一時 之盛。敖拜太常卿,欲便於親閱,遂就私第視事。法司 舉奏,遂薄責焉。

《全唐詩話》:「高駢鎮蜀日,以南詔侵暴,築羅城四十里。 朝廷雖加恩賞,亦疑其固護。或一日聞奏樂聲響,知 有改移。旬日報到,移鎮渚宮。」

《劇談錄》:巢寇攻陷宮闕,近京藩鎮悉無兵備。時鄭相 國鎮岐下,既聞車駕播遷,有勤王之心,召從事大將, 詢以謀計,咸以巨盜方熾,未可枝梧。相國曰:「諸君勸 某臣賊乎?」於是欻然而倒,左右扶之不及,為地甃所 傷,面首皆破。洎日午達於明旦,口喑尚未能語。時賊 議興師致討,有奔來者,具述其事,大喜,遣王懷順將 百餘人,厚齎綵繒金玉,以申慰勞之意。既而開筵以 待懷順,宴席施設,侔於曩日。列坐行觴,將陳飲饌。樂 工纔合管絃,文武軍吏及聲妓一時慟哭。監軍從事 雪涕止之,良久方定。懷順與來者皆駭愕,相盼,就食, 乃問其由,時吏部孫侍郎亦在幕中,對曰:「相國自鎮 此方,恩及萬物,聽政之暇,時命音樂,與將吏交歡。遽 及風疹所侵,今辰不赴茲會,眾聞絲竹聲,不覺悲泣 耳。」是日合城老幼,咸共悽傷。「相公知億兆人民之心」, 於是密飛羽檄,告於鄰道會兵,旬朔間俱以銳師來 集。一旦賊中遣千餘人大索糧糗,於時烽候已嚴,偵 邏殊密,雲旗霜刃,森羅於百里之內。賊入界大驚,俱 就擒戮。

《酉陽雜俎》:荊州法性寺僧惟恭,三十餘年念《金剛經》, 日五十遍,不拘僧儀。好酒,多是非,為眾僧所惡。後遇 疾且死,同寺有僧靈巋,因他故出,去寺一里逢五六 人,各執樂器如龜茲部,問靈巋:「惟恭上人何在?」靈巋 即語其處,疑其寺中有供也。及晚回入寺,聞鐘聲,惟 恭已死,因說向來所見。其日合寺聞絲竹聲,竟無樂 人入寺。

《因話錄》:都堂南門東道有古槐,垂陰至廣,相傳夜深 聞絲竹之音,省中即有入相者,俗謂之「音聲樹。」 《南唐書高麗傳》:昇元二年,遣使來貢方物。烈祖御武 功殿,設儀仗,見其使自言代主朝覲,拜舞甚恭,宴於 崇英殿,出龜玆樂,作番戲,召學士承旨孫忌侍宴。 《浮屠傳》:釋應之喜音律,嘗以讚禮之文寓諸樂譜,其 聲少下,而終歸於梵音,讚念協律,自應之始。

《五代史王仁裕傳》:仁裕性曉音律。晉高祖初定雅樂, 宴群臣于永福殿,奏黃鐘。仁裕聞之曰:「音不純肅而 無和聲,當有爭者。」起於禁中。已而兩軍校鬥昇龍門 外,聲聞於內,人以為神。

《孟昶傳》:昶遣子元哲率精兵數萬守劍門,元哲輦其 愛姬,攜樂器伶人數十以從,蜀人見者皆竊笑。 《天中記》:後唐清泰初,王仁裕與范延光引諸幕僚餞 朝客於柳柳亭。樂作,裕獨訝之,私謂李式、唐獻曰:「舉 羽而有宮聲,羽為水,宮為土,是相剋也。今日必有譸 張之事。」筵散,光引賓客獵於王婆店,遂為奔馬所墜, 幾至不救。

《癸辛雜識》:韓熙載相江南,後主即位,頗疑北人有鴆 死者。熙載懼禍,因肆情坦率,不遵禮法,破其家財,售 妓樂數百人,荒淫為樂,無所不至。受月俸至不能給, 遂敝衣破履,作瞽者持絃琴,俾門生舒雅執板挽之, 隨房乞丐,以足日膳。後人因畫《夜宴圖》以譏之。 《江表志》:「柴載用按家樂於後園,有左右人竊於門隙 觀之」,柴遇覺,乃召至後園,使觀其按習。曰:「隙風恐傷 爾眸。」

《丁晉公談錄》:竇儀尚書,本燕人,為性嚴重。周世宗時 為翰林學士,每宿直世宗宮中,不敢令奏樂,曰:「恐竇 儀聞之。」

《江寧府志》:「金陵有樂官山,南唐樂官所瘞處。曹景建 有序云:『南唐初下時,諸將置酒,將作樂,樂人大慟,殺 之。聚瘞此山,因名樂官山』。」

《續文獻通考》:「遼聖宗統和間,高麗進妓樂,卻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