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073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七十三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七十三卷目錄

 嘯部彙考

  唐孫廣嘯旨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嘯葉

 嘯部藝文一

  嘯賦          晉成公綏

 嘯部藝文二

  寄南嶽白蓮道士能於長嘯 唐僧齊己

 嘯部選句

 嘯部紀事

 嘯部雜錄

 嘯部外編

樂律典第七十三卷

嘯部彙考 编辑

《唐孫廣嘯旨》
编辑

编辑

「夫氣激於喉中而濁謂之言,激於舌而清謂之嘯。言之濁可以通人事,達性情;嘯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蓋出其言善,千里應之;出其嘯善,萬靈受職。斯古之學道者哉。」 老君授王母,王母授南極真人,真人授廣成子,廣成子授風后,風后授嘯父,嘯父授務光,務光授堯,堯授舜,舜演之為琴與禹,自後迺廢。續有晉太行山仙君孫公獲之,迺得道而去,無所授焉。阮嗣宗得少分,其後湮滅,不復聞矣。《嘯》有十五章句,權輿正畢。有十二法。

外激 內激, 含  藏  散  越。

大沈 小沈, 《疋  叱》  《五太》, 五少。

皆在《十五章》之內,則嘯之妙音盡矣。

權輿章第一

「夫權輿者,嘯之始也。夫人精神內定,心目外息,我且 不競,物無害者,身常足,心常樂,常定,然後可以議權 輿之門。天氣正,地氣和,風雲朗暢,日月調順,然後喪 其神,亡其身,玉液傍潤,靈泉外灑,調暢其出入之息, 端正其脣齒之位,安其頰輔,和其舌端,考擊於寂寞 之間,而後發折撮五太之精華,高下自恣,無始無卒」 者,權輿之音。近而論之,猶眾音之發調,令聽者審其 一音也。耳有所主,心有所擊,於性情,和於心神,當然 後入之。

外激

以舌約其上齒之裡,大開兩脣,而激其氣,令其出,謂 之《外激》也。

內激

用舌以前法,閉兩脣於一角,小啟如麥芒,通其氣,令 聲在內,謂之「內激」也。

用舌如上法,兩脣俱起,如言《殊》字,而激其氣,令聲含 而不散也。

《用舌》如上法,正其頰輔,端其脣吻,無所動用,而有潛 發於內也。

以舌約其上齒之內,寬如兩椒大,開兩脣而激其氣 必散,故為「散」也。

用舌如上法,每一聲,以舌約其上齶,令斷氣絕,用口 如言失字,謂之「越」也。

大沈

用舌如外激法,用氣令自高而低,大張其喉,令口中 含之,大物含氣,煌煌而雄者,謂之「大沈」也。

小沈

用舌如上法,小遏其氣令揚,大小沈屬陰,命鬼吟龍 多用之。

用舌如上法如言,疋字高低隨其宜。

用舌如上法如言,叱字高低隨其宜。

五太

五太者,五色也。宮商角徵羽,謂之五太。八九五少為 應,故謂之太,以配仁義禮智信,此有音之本。謂聲者 皆不逃五太,但以宮商發應,均使次序,理則聲理,亂 則聲亂。

五少

五少者,五太之應,五太自有陰陽,然大權而言,「五太 為陽,五少為陰,用聲之至詳而後發。凡十二法象,一 歲十二月,內激為黃鐘,外激為應鐘,大沈為太蔟,小沈為夾鐘,五太為姑洗,五少為仲呂,散為蕤賓,越為 林鐘,疋為夷則,叱為南呂,含為無射,藏為大呂,律呂 相生而成文」,此則十二法之首也。

流雲章第二

《流雲》,古之善嘯者,聽韓娥之聲而寫之也。淫潤流轉, 妙中宮聲,沈浮起伏,若龍游戲。春泉直上萬仞,聲遏 流雲,故曰「流雲。」此當林塘春照,晚日和風,特宜為之。 始於內激次散,自含越小沈,成於疋叱具五少,則流 雲之旨備矣。其音若龍若虎,若蟬若鬼,凡十二嘯之 變態極矣。夫琴象南風,笙象鳳嘯,笛象龍吟,凡音之 發皆有象,故虎嘯龍吟之類,亦音聲之流,今序於後。

深谿虎章第三

《深谿虎》者,古之善嘯者,聽谿中虎聲而寫之也。雄之 餘,怒之末,中商之初,壯逸寬恣,略不屈撓。若當夏鬱 蒸,華果四合,特宜為之。始於內激,既藏又含,外激而 沈,終於五少而《五太》,則《深谿虎》之音備矣。

高柳蟬章第四

《高柳蟬》者,古之善嘯者聽而寫之也。飄揚高舉,繚繞 縈徹,咽中角之初,清楚輕切,既斷又續,華林修竹之 下,特宜為之。始於大沈,次以五少,激散越繫而令清, 終以小沈,則《高柳蟬》之音備矣。

空林夜鬼章第五

《空林夜鬼》者,古之善嘯者,夜過空林而寫之也。點 《蟋蟀》,《鐵竊璚》絕,輕不舉,纖不滅。中徵之餘,濃雪晝暝, 凄風飛雪之時,特宜為之。奏之。當以道法,先呼群鬼, 聚於空林之中,遞為應命,心常危危然,若有所遇,始 於內激,次以五少三,去宮商耳。以越連之,則空林夜 鬼之音備矣。

巫峽猿章第六

《巫峽猿》者,古之善嘯者聞而寫之也。幽隱清遠,若在 數里之外,若自外而至,自高而下,雜以風泉群木之 響,迥然出於眾聲之表。中羽之初,日暎空山,風生眾 壑,特宜為之。初以內激灱灱,五連之前二緩而清,後 三急而高。錯綜遍此,則《巫峽猿》之旨備矣。

下鴻鵠章第七

「下鴻鵠」者,出於師曠《清角》之旨。古之善嘯者,聽而寫 之也,其聲寬綽,浩渺,不絕以節洪洞既上未上,寬大 內外,聞而樂之;輕浮遒急,聞而惡之。嘗奏則求此,一 一聽之,愛惡分明,鴻鵠下矣。且善嘯無其聲,至遠不 越數百尺,鴻鵠翔於冥冥之間,曷由聞而下也?蓋激 氣出於脣齒之間,妙聲轉於風景之際,則風景和,風 景和則元氣下降,翔雲之間,游元氣之上,有不隨而 下哉?若高秋和風景麗,特宜為之。先以外激翔風數 十發聲,次以疋叱,然後純以《五太》,終以《散越》成之。三 奏而《清風臻》,五奏而《流雲卷》,九奏而《鴻鵠降》,則下鴻 鵠之音備矣。

古木鳶章第八

《古木鳶》者,古之善嘯者聞而寫之也。飛射,哀咽,洪洞。 遠若有所不足。「鬱鬱振蕩,適斷又續。」寒郊原野,陰 若霧特宜為之,始於內激長引之,次,疋叱又散,則 古《木鳶》之音備矣。

龍吟章第九

《龍吟》者,龍吟水中,古之善嘯者聞而寫之也。深沉鬱 沒,重厚濕潤,高不揚不殺,聲中宮商,傍暎。巒俯對 潭洞,特宜為之。先以內激次含又藏具大終以沈,則 《龍吟》之旨備矣。

動地章第十

「動地」者,出於《公孫》,其音師曠,清徵也。其聲廣博宏壯, 始末不屈,隱隱習習,震霆所不加,鬱結掩遏,若將大 激大發。又以道法先存,以身入於太上之下,鼓怒作 氣,呵叱而令山嶽俱舉,將手出於外。夫坤儀至厚,地 道至靜,而以一嘯動之,不亦異乎。然有所動之,何者? 夫人心志而發乎氣,氣激於外而成於聲,聲含太宮 太商,自然與四氣相合,則呂動律應,陽行陰伏,必陽 藏而動陰,陰藏而動陽,當藏而動之,則振發不定。地 居陰陽之上,焉有所負者動而所据能息。然則「聲 作而見」動地之道,知音樂之有感,不必。缺二字動,然後 謂動地之聲。地氣閉凅,煙凝陰沍,特宜為之。先以內 激,次以大沈,藏含悉作,動以五太成之,則動地之音 備矣。

蘇門章第十一

《蘇門》者,仙君隱蘇門所作也。聖人述而不作,言仙君 述廣成務光,以陶性靈,以演大道,非有以成聲音作 程品也。昔人有游蘇門時,聞鸞鳳之聲,其音美暢,無 異鸞鳳。鸞鳳有音而不得聞之蘇門者,焉得而知鸞 鳳之響?後尋其聲,乃仙君之長嘯矣。仙君之嘯,非止 於養道怡神,蓋於俗則致雍熙,於時則致太平,於身 「則道不死,於事則攝百靈,御五雲於萬物則各得其 所。感應之效,莫近於音,而仙君得之。至於飛走禽獸, 嘯之末者」,晉阮嗣宗善嘯,聞仙君以為己,若往詣焉, 方披髮握坐,籍再拜而請之,順風而請者三,承風而請者再,仙君神色自若,竟無所對,籍因長嘯數十聲 而去。仙君料籍固未遠,因動清角而嘯,至四五發聲, 籍但覺林巒草木皆有異聲。須臾,飄風暴雨忽至,已 而鸞鳳孔雀繽紛而至,不可勝數。籍既懼,又喜而歸。 因傳寫之,十得其二,謂之《蘇門》,今之所傳者是也。深 山大澤,極高極遠,宜為之先發五太、五少,沈激內外, 一十二法備舉,方少得《蘇門》之音矣。

《劉公命鬼章》第十二:

《劉公命鬼》,仙人劉根之所為也。昔劉根道成,雅好長 嘯,為太守所屈,因嘯召太守七世之祖立至。其聲清 淨徑急,中人已下惡聞之,雖志人好古,嘯者多不肄 習,以故其聲闕。後之人莫能補者,謂之《元剛格》。先以 五少之三去宮商,次用內激大小沈,終以疋叱,則劉 公命鬼之聲備矣。

《阮氏逸韻章》第十三。

阮氏《逸韻》者,正阮籍所作也。音韻放逸,故曰「逸韻。」用 法多比權輿,與流雲之鱗轣,十二間無約束,多散越, 大雅君子與常才齷齪者皆宜聽之。天氣清肅氛垢 之外,乃可雜塤箎俗態之樂,鄭、衛入耳,善嘯者多能 為之。林泉逸人,每為呼風,亦偶作一韻法,寄在眾之 中,興短則短之,興盡則止,則阮《逸韻》之旨備矣。

正章第十四

「正」者,正也。深遠極大,非常聲所擬。近代孫公得之,人 未之聽,致平和而卻老不死者,此聲也。今有《義亡》其 聲。

畢章第十五

畢者,五聲之極,大道畢矣。堯舜之後,有其義,亡其聲。

《嘯旨》,不著作者氏名。觀其命辭,殆似出於唐人,而今不可考矣。是書人間罕傳。《書序》謂「王母授南極真人,真人授廣成子」,其說誕妄不經,惟《十有二法》及載孫登、阮籍,則誠可謂得嘯之旨者。序又謂「登無所授,而籍之後湮滅無聞。」予向嘗以使事道經洛陽,遊蘇門山,訪孫、阮遺跡,思鸞鳳之聲不可得聞,為之怏悒。夫人之聲即天地之聲也。人有古今。而聲無古今。是書既行。安知山林之下無孫阮者。然則豈終於湮滅而無聞也哉。正德庚辰虎丘老椎都穆跋。按:此書字多錯誤,未悉其詳,不便刪改。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 编辑

《嘯葉》
编辑

銜葉而嘯,其聲清震。《橘柚尢善》,或云「卷蘆葉而為之, 形如笳者也。」

嘯部藝文一 编辑

《嘯賦》
晉·成公綏
编辑

「逸群公子體奇好異,傲世忘榮,絕棄人事,希高慕古, 長想遠思,將登箕山以抗節,浮滄海以游志。」於是延 友生,集同好,精性命之至機,研道德之元奧,愍流俗 之未悟,獨超然而先覺,狹世路之阨僻,仰天衢而高 蹈,邈跨俗而遺身,乃慷慨而長嘯。於時曜靈俄景,流 光濛氾,逍遙㩦手,踟躕步趾,發妙聲於丹脣,激哀音 「於皓齒。響抑揚而潛轉,氣衝鬱而熛起。協黃宮於清 角,雜商羽於流徵。飄游雲於泰清,集長風乎萬里。曲 既終而響絕,遺餘玩而未已。良自然之至音,非絲竹 之所擬。」是故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 氣,動脣有曲,發口成音,觸類感物,因歌隨吟。大而不 洿,細而不沈,清激切於竽笙,優潤和「於瑟琴。元妙足 以通神悟靈,精微足以窮幽測深。收《激楚》之哀荒,節 北里之奢淫。濟洪災於炎旱,反亢陽於重陰。」唱引萬 變,曲用無方。和樂怡懌,悲傷摧藏。時幽散而將絕,中 矯厲而慨慷。徐婉約而優游,紛繁騖而激揚。情既思 而能反,心雖哀而不傷。總八音之至龢,固極樂而無 荒。若乃登高臺以臨「遠,披文軒而騁望,喟仰抃而抗 首,嘈長引而憀亮,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復放,或 冉弱而柔撓,或澎濞而奔壯,橫鬱鳴而滔涸,列繚眺 而清昶,逸氣奮湧,繽紛交錯,列列飆揚,啾啾響作,奏 邊馬之長嘶,迴寒風乎北朔;又似鴻鴈之將雛,群鳴 號乎沙漠。故能因形創聲,隨事造曲,應物無窮,機發 響速。怫鬱衝流,參譚雲屬,若離若合,將絕復續,《飛廉》 鼓於幽隧,《猛虎》應於中谷,《南箕》動於穹蒼,清飆振乎 喬木。散滯積而播揚,流埃靄之溷濁,變陰陽之至和, 移淫風之穢俗。若乃游崇岡,陵景山,臨巖側,望流川, 坐盤石,漱清泉,藉皋蘭之猗靡,蔭修竹之嬋娟,乃吟 詠而發散,聲絡繹而響連,舒蓄思之悱憤,奮久結之 纏綿。心滌蕩而無累,志離俗而飄然。夫假象金革,擬 則陶匏。眾聲繁奏,若笳若簫。」磞硠靈隱,訇磕「發 徵則隆冬熙蒸,騁羽則嚴霜夏凋,動商則秋霖春降, 奏角則谷風鳴條」,音均不恆,曲無定制,行而不流,止 而不滯。隨口吻而發揚,假芳氣而遠逝。音要妙而流響,聲激嚁而清厲,信自然之極麗,羌殊尢而絕世,越 《韶》《夏》與咸池,何徒取異乎鄭衛。於是綿駒結舌而喪 精,王豹杜口而失色,虞公輟聲而止歌,甯子斂手「而 歎息。鍾期棄琴而改聽,尼父忘味而不食。百獸率舞 而抃足,鳳凰來儀而拊翼。」乃知長嘯之奇妙,蓋亦音 聲之至極。

嘯部藝文二 编辑

《寄南岳白蓮道士能於長嘯》
僧齊己
编辑

「猨猱休啼月皎皎,蟋蟀不吟山悄悄。」大耳仙人滿頷 鬚,醉倚長松一長嘯。

嘯部選句 编辑

晉桓元《與袁宜都論嘯書》,論卿歌賦序:「詠音聲皆有 清味,然以嘯為髣髴有限不足以致幽旨,將未至耶? 夫契神之音,既不俟多贍而通其致,苟一音足以究 清和之極,阮公之言,不動蘇門之聽,而微嘯一鼓,元 默為之改顏,若人之興,逸響惟深也哉。」

袁山松《答桓南郡書》:「嘯有清浮之美,而無控引之深。 歌窮淵根之致,用之彌覺其遠。至乎吐辭送意,曲究 其奧,豈脣吻之切發,一往之清泠而已哉?若夫阮公 之嘯,蘇門之和,蓋感其一奇,何為徵此一至,大疑嘯 歌所拘耶?」

陶潛《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唐王勃《上明員外啟》:「一丘一壑,同阮籍於西山;一嘯 一歌,列嵇康於北面。」

《駱賓王文》:「佇嘯高丘,應箕文而動韻;聆音大野,浮艮 軸以流陰。」

吳筠《猿賦》,「連肱澗飲,命侶煙嘯。」

宋蘇軾《後赤壁賦》:「劃然長嘯,山鳴谷應,風起水湧。」 魏曹植《美女篇》:「顧盻遺光彩,長嘯氣若蘭。」

晉郭璞《游仙詩》:「綠蘿結高林,蒙籠蓋一山。」中有《寂 士》,靜嘯撫清絃。

《陸雲詩》:「逍遙近南畔,長嘯作悲歌。」

北周庾信詩:「冷猿披雲嘯。」

唐·李白《游太山》詩:「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王維詩:「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孟浩然》詩:「嶺猿相叫嘯,潭影似空虛。」

李商隱《寄華嶽孫逸人》詩:「唯應逢阮籍,長嘯作鸞音。」 宋蘇轍詩:「蕭然倚楹嘯,遺響入雲霄。」

嘯部紀事 编辑

《山海經》:「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

《獨異志》:「禹傷其父功不成,乃南逃衡山,斬馬以祭之, 仰天而嘯,忽夢神人降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 《說苑辨物》:扁鵲過趙,趙太子暴疾而死。扁鵲造宮門 曰:「入言鄭醫秦越人,能活太子。」入診之,太子耳中焦 焦如有嘯者聲。

《吳越春秋》:「吳將伐楚,深恐以兵往破滅而已。登臺向 南風而嘯。」

越王念《復吳讎》,非一旦也,愁心苦志,懸膽於戶,出入 嘗之,不絕於口。中夜潛泣,泣而復嘯。

《列女傳》:魯漆室女倚柱而嘯,鄰婦謂之曰:「何嘯之悲 也?子欲嫁乎?吾為子求偶。」女曰:「吾豈嫁哉?吾憂魯君 老而太子少也。」

《古今注》:「商陵牧子娶妻五年而無子,父兄將為之改 娶妻,聞之中夜起,倚戶而悲嘯。」

《香案牘》:「趙威伯善嘯,若衝風之激長林,眾鳥群鳴。須 臾雲翔其上,冥霧四合,零雨其濛。」

《黃野人遊羅浮》,長嘯數聲,遞響林樾。

《西京雜記》:東方生善嘯,每曼聲長嘯,輒塵落帽。 《趙飛燕外傳》:帝於太液池作千人舟,號合宮之舟。池 中起為瀛洲榭,高四十尺,后歌舞《歸風送遠》之曲,帝 令馮無方吹笙以倚后歌中流,歌酣,風大起。后揚袖 曰:「仙乎,仙乎!去故而就新,寧忘懷乎?」帝曰:「無方為我 持后」,無方捨吹持后履。久之風霽,后泣曰:「帝恩使我 仙去不得。」悵然曼嘯,泣數行下。

《拾遺記》:「太始二年,西方有因霄之國,人皆善嘯。丈夫嘯聞百里,婦人嘯聞五十里,如笙竽之音。秋冬則聲 清亮,春夏則聲沈下,人舌尖處倒向喉內」,亦曰兩舌 重㳫,以爪徐刮之,則嘯聲逾遠。故《呂氏春秋》云:「反舌 殊鄉之國。」即此謂也。「有至聖之君,則來服其化。」 《後漢書。向栩傳》:「栩性卓詭不倫,恆讀《老子》,狀如學道, 不好」語言,而喜長嘯,賓客從就,輒伏而不視。

《黨錮傳序》:「汝南太守宗資,任功曹范滂;南陽太守成 璡,亦委功曹岑晊。二郡為謠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 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璡但坐嘯』。」 《漢晉春秋》:「桓帝幸樊城,百姓莫不觀之,有一老父,獨 耕不輟,議郎張溫使問焉,父嘯而不答。」

外史李膺訪徵君於衡門,雪甚,道遇郭泰,乃稅駕於 野,乘蹇驢而造焉。時童子候門,見二子來,振衣長嘯 而入。

《魏略》:「諸葛亮在荊州遊學,每晨夜常抱膝長嘯。」 《異苑》:「劉元少與武帝善,而輕何無忌,遂不相得。乃去 遊吳郡虎丘山,心欲留焉。夜臨風長嘯,對月鼓琴於 劍池上。」

《晉書劉元海載記》:王彌從洛陽東歸,元海餞彌於九 曲之濱,泣謂彌曰:「王渾、李憙以鄉曲見知,每相稱達, 讒間因之而進,深非吾願,適足為害。吾本無宦情,惟 足下明之,恐死洛陽,永與子別。」因慷慨歔欷,縱酒長 嘯,聲調亮然。坐者為之流涕。

《石勒載記》:「勒年十四,隨邑人行販洛陽,倚嘯上東門。 王衍見而異之,顧謂左右曰:『向者胡雛,吾觀其聲,視 有奇志,恐將為天下之患』。馳遣收之,會勒已去。」 《趙書》:「石勒屯葛陂,值天雨不息,長史刁膺勸勒降晉, 勒愀然長嘯。張賓勸勒還北,勒鼓髯曰:『賓計是也』。」 《晉書阮籍傳》:「籍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 骸,時人」多謂之癡。惟族兄文業每歎服之,以為勝己。 嘗於蘇門山遇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道氣之術, 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 音,響乎巖谷,乃登之嘯也,遂歸。著《大人先生傳》。 《水經注》臧榮緒《晉書》稱孫登嘗經宜陽山作炭,人見 之與語,「登不應作炭者,覺其精神非常,咸共傳說。」太 祖聞之,使阮籍往觀,與語亦不應。籍因大嘯。登笑曰: 「復作向聲。」又為嘯,求與俱出,登不肯,籍因別去。登上 峰,行且嘯,如簫韶笙簧之音,聲振山谷。籍怪而問作 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聲。」籍更求之,不知所止。推 問久之,乃知姓名。

《世說》:阮步兵嘯,聞數百步蘇門山中,忽有真人樵伐 者,咸共傳說。阮籍往觀,見其人擁膝巖側,籍登嶺就 之,箕踞相對。籍商略終古,上陳黃農元寂之道,下考 三代盛德之美以問之,仡然不應。復敘有為之教,棲 神導氣之術以觀之,彼猶如前,凝矚不轉。籍因對之 長嘯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復嘯,意盡,退還半嶺。《許 聞上。然有聲如數部鼓吹,林谷傳響。顧看,乃向人 嘯也。

晉文王德盛功大,坐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箕踞 嘯歌」,酣放自若。

《晉書謝鯤傳》:「鄰家高氏女有美色,鯤嘗挑之,女投梭 折其兩齒。時人為之語曰:『任達不已,幼輿折齒』。鯤聞 之,傲然長嘯曰:『猶不廢我嘯歌』。」

《成公綏傳》:「綏雅好音律,嘗當暑承風而嘯,冷然成曲, 因為嘯賦。」

《劉琨傳》:「琨在晉陽,嘗為賊騎所圍數重,城中窘迫無 計,琨乃乘月登樓清嘯,賊聞之,皆悽然長嘆,中夜奏 胡笳,賊又流涕歔欷,有懷土之切。向曉復吹之,賊並 棄圍而走。」

《王廙傳》:廙為荊州刺史,性儁率,嘗從南下,旦自尋陽, 迅風飛帆,暮至都,倚舫樓長嘯,神氣甚逸。王導謂庾 亮曰:「世將為傷時識事?」亮曰:「正足舒其逸氣耳。」 《世說》:謝太傅與孫興諸人泛海,風起浪湧,諸人色動。 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輟。

《晉書謝萬傳》:萬既受任北征,矜豪傲物,嘗以嘯詠自 高,未嘗撫眾。兄安深憂之,自隊主將帥已下,安無不 慰勉。萬乃召集諸將,都無所說,直以如意指四坐云: 「諸將皆勁卒。」諸將益恨之。

《王徽之傳》:徽之性卓犖不羈,時吳中一士大夫家有 好竹,欲觀之,便出坐輿造竹下,諷嘯良久,主人灑埽 請坐,徽之不顧,將出,主人乃閉門,徽之便以此賞之, 盡歡而去。嘗寄居空宅中,便令人種竹,或問其故,徽 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耶?」

《世說》:劉道真少時常漁草澤,善歌嘯,聞者莫不留連。 有一老嫗識其非常人,甚樂其歌嘯,乃殺豚進之,道 真食盡,了不謝。嫗見不飽,又盡一豚,食半,餘半乃還 之。後為吏部郎,嫗兒為令史,道真超用之,不知所由。 問母,母告之。於是齎牛酒詣道真,道真曰:「去去,無可 復用相報。」

《晉中興書》:「桓石秀風韻秀徹。叔父沖嘗與石秀共獵, 獵徒甚盛,觀者傾坐,石秀未嘗瞻盻,嘯詠而已《異苑》:「尋陽姑石山,在江之坻。初桓元至西下,令人登 之,中嶺便聞長嘯,聲甚清徹。及至峰頂,見一人箕踞 石上。」

《神境記》:「滎陽郡西有靈源山,有石髓紫芝。昔者有採 藥此山,聞林谷間有長嘯者,今樵人往往猶聞焉。」 《搜神記》:「趙昺嘗臨水求渡,船人不許,昺乃張帷蓋坐 其中,長嘯呼風,亂流而濟。」

《稽神錄》:江南內臣朱廷禹言其諸親自江西如廣陵, 攜一十歲兒,行至馬當泊登岸。及還船,失其兒。遍尋 之,得於茂林中,已如癡矣。翊日乃能言,云「為人召去, 有所教我。」乃吹指長嘯,有山禽數十百隻應聲而至, 毛彩怪異,人莫能識。自爾東下,時時吹嘯,眾禽乃至。 《搜神後記》:「臨川間諸山有妖物來,常因大風雨,有聲 如嘯。」

《南史沈攸之傳》:攸之弟雍之孫僧昭,嘗校獵,中道而 還,左右問其故,答曰:「國家有邊事,須還處分。」問何以 知之,曰:「向聞南山虎嘯知耳。」

《漁父傳》:「孫緬為尋陽太守,恆于渚際見一漁父,神韻 瀟洒,垂綸長嘯,緬甚異之,欲招以共仕,漁父悠然鼓 棹而去。」

《博物志》:「蕭思遇,梁武帝從姪孫。父慤為侯景所殺。思 遇以父遭害,不樂仕進,常慕道,有冀神人,故名思遇 而字望明,言望遇神明也。居虎丘東山,性簡靜,愛琴 書。每松風之夜,罷琴長嘯,一山樓宇皆驚。」

《唐書崔咸傳》:「咸素有高世志,造詣嶄遠。間遊終南山, 乘月吟嘯,至感慨泣下。」

《雲溪友議》:李尚書初守廬江時,有重繫者,合當大辟, 引讞之時,啟鳴曰:「某偶黷典章,即從誅戮。然昔於群 小,專習一藝,願於貴人之前試之,死而無恨。」乃長嘯 也。公命緩繫而聽之,清聲上徹雲漢。公曰:「不意蘇門 之風,出於赭衣之下,可命鸞鶴同遊,當與孫阮齊躅。」 去其械梏,蠲其罪戾。

《甘澤謠》韋騶者,明五音,善長嘯。

《宋史柴通元傳》:「元為道士於承天觀,年百餘歲,善長 嘯,言唐末事,歷歷可聽。」

《范鎮傳》:鎮學本六經,口不道佛老申韓之說,契丹、高 麗皆傳誦其文。少時賦長嘯卻邊騎,晚使遼,人相目 曰:「此長嘯公也。」

《王柏傳》:「柏少慕諸葛亮為人,自號長嘯。」

《癸辛雜志》:「合沙人潘牧殿試第三人,跌宕不羈,傲侮 一世,為福建帥司機宜文字。嘗約友劇飲南雪亭梅 花下,衣皆白,既而盡去寬衣,脫帽呼嘯,酒酣客散,則 衣間各濃墨大書一詩於上矣。」

《杭州府志》:「宋僧智一善嘯,有哀松之韻。嘗養猿於山 間,臨澗長嘯,眾猿畢集,人謂之猿父。」

《元史劉因傳》:「因父述,刻意問學,邃性理之說,好長嘯。」 《甲乙剩言》:「胡孟弢嘗言,於任城客邸遇一人,豐頤長 髯,頭著青幘,身披布衲,手捉一扇,來謁胡。胡與之言, 則道流也。須臾,拉胡上太白樓,下瞰南池,遠眺洸水, 劃然長嘯,有如鳳音。」

《列朝詩小傳》:「徐文長貌修偉,白晳音,朗然如唳鶴。中 夜呼嘯,有群鶴應焉。」

《仰山脞錄》:「海寧蘿石董公,澐厲隱操,流連山水,有終 日長嘯而忘返者。」

《珍珠船》:峨嵋山陳道士善長嘯,作霹靂聲,坐客驚悚。 《無為州志》:「張綸貧無寸業,獨喜題詠。每朗吟長嘯,聲 琅琅然,聞者莫不竦敬,不知其貧。」

《宣城縣志》:「城東十字路山,其地有嘯泉,人鼓掌而嘯, 則泉湧出。」

嘯部雜錄 编辑

《禮記·內則》:「男子入內,不嘯不指。」

《法苑珠林》:「隨心放蕩,飲啄自在,鳴嘯無為,出彼樊籠, 免乎繫縛也。」

《岩棲幽事》,《韻書字學、嘯旨》。山居清暇,不可不習。 夢書、夢吹,嘯者欲有求

嘯部外編 编辑

《神仙傳》:劉根者,京兆長安人也。少明五經,以漢孝成 皇帝綏和二年舉孝廉,除郎中。後棄世學道,入嵩高 山。時潁川太守張府君以根為妖,遣吏召根,擬戮之。 根至,府君烈聲問曰:「『能召鬼乎』,根曰:『召鬼至易見耳』。」 借筆硯及奏,按鎗鎗然作銅鐵之聲聞於外。又長嘯, 嘯音非常清亮,聞者莫不肅然。

《灌畦暇語》:「仙人海春,居髑髏山,善嘯術。太山道士鍾 約往來敬其藝,願學焉而無由。一日,春變其形為石約不知之,乃坐旁石上,仰春面而嘯。春所化石,應之 而發聲,傾山倒澗,雲霧為之下墮。約知是春,驚起再 拜以祈請焉。春哀其誠,因教以三術,凡不飲不食乃 得嘯,而風生於虛也。」

《雲笈七籤》:「趙成子初受《鎮生五藏上經》,乃案為之。成 子欲還入太陰,求改貌化形,故自死於幽州上谷中 石室之下。山行者見五臟中各有一白石子,五色如 容,取而吞之,四五年而成子之尸當生。彼人先服石 子,皆從口中飛出。成子改形而起,如一宿醉睡之間。 其人入山尋視,到石室前,方見成子據洞嘯,面有玉 光。」

神丹,「以二月八日朔平旦,向太歲王方,再拜,以東流 水服一兩,即頭有九晨之光,面有玉華,飛映寶曜,洞 觀天下。閉氣則立致三素之雲輿,唾地則化為日月 之光,左嘯則神仙啟首,右嘯則八景合真。」

《通州志》:「孫幼登字嘯父,為諸生,謝去,浪跡吳越間,遇 異人王元陽授以嘯旨,每作鶴嘯,野鶴皆應聲而來, 遂以嘯名。詩才敏捷,年七十,臥病三日不醒,夢至名 山洞府,與仙人對奕,贏其長髾麗人復以白璧二雙 贖去。越數日病劇,復夢神人頂星冠,衣雲衣,執手語 曰:『爾今未死也』。遂聞異香馥郁,不藥而愈。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