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086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八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八十六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八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八十六卷目錄

 舞部彙考二

  明朱載堉律呂精義一論舞學不可廢之上 舞學十議目錄 舞學

   舞人 舞名 舞器 舞佾 舞表 舞聲 擬周南兔罝譜 擬召南羔羊譜 舞容

  舞衣

樂律典第八十六卷

舞部彙考二 编辑

明朱載堉律呂精義一 编辑

論舞學不可廢之上 编辑

凡人之動而有節者,莫若舞肄,舞所以動陽氣而導 萬物也。夫樂之在耳曰聲,在目曰容。聲應乎耳,可以 聽知;容藏於心,難以貌睹。故聖人假干戚羽籥以表 其容,蹈厲揖讓以見其意。聲容選和,則大樂備矣。《詩 序》曰:「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蓋樂心 內發,感物而動,不覺手足自運,歡之至也。此舞之所 由起也。黃帝之舞曰《雲門》,堯曰《大咸》,舜曰《大韶》,禹曰 《大夏》,湯曰《大濩》,周曰《大武》,此其名也。歷代易名,示不 相襲,其實未嘗易也。考其大端,不過武舞、文舞二種 而已。世俗所謂粗舞、細舞,是其遺法也。粗舞者,雄壯 之舞也;細舞者,柔善之舞也。二種之外,更無餘蘊。萬 舞雖多,一言可蔽,此之謂歟。是故武舞則「朱干玉戚」, 所以表其功也;文舞則《夏翟》葦籥,所以昭其德也。此 二舞之器不同也;武舞則「發揚蹈厲」,所以示其勇也; 文舞則「謙恭揖讓」,所以著其仁也。此二舞之容不同 也。其綱領之要,不過如此。至若佾列有多寡,綴兆有 修短,變態有離合,進退有疾徐,周旋中規,折旋中矩, 俯仰屈伸,整齊嚴肅,舉止動作,皆應節奏。此則二舞 之所同也。其節目之詳,又不過如此。太常雅舞,立定 不移,微示手足之容,而無進退周旋,離合變態,使觀 者不能興起感動,此後世失其傳耳,非古人之本意 也。有樂而無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見;有舞而無樂, 如瘂者會意而不能言。樂舞合節,謂之中和。致中和, 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必使觀者聽者感發其善心,懲 創其逸志,而各得其性情之正。至於不取雛禽,不殺 孕獸,是以胎生者不殰,卵生者不殈。夫然後鳳凰來 儀而百獸率舞,斯則樂之效也。《虞書》曰:「夔命汝典樂, 教冑子。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 相奪倫,神人以和。」又曰:「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 如是之樂,如是之舞,所謂盡美盡善者也。按《周禮》曰: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 弟焉。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 濩》《大武》,帥國子而舞。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 舞。凡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大胥掌學 士之版,以待致諸子。春入學,舍采合舞。小胥掌學士 之徵令而比之,巡舞列而撻其怠慢者。旄人掌教舞 散樂、裔樂,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凡祭祀、賓客,舞 其燕樂。籥師掌教國子舞羽吹籥。祭祀則鼓羽籥之 舞。賓客饗食,則亦如之。」《月令》:「孟春命樂正入學習舞。 仲春亦命樂正習舞。釋菜。天子乃帥三公、九卿、諸侯、 大夫親往視之。」《文王世子》曰:「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 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小樂正學干,大胥贊之;籥 師學戈,籥師丞贊之;大樂正學舞干、戚,皆在東序。」《內 則》曰:「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而冠, 始學《禮》,舞《大夏》。」《樂記》曰:「《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 動其容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 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 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此 之謂也。」然則古之君子,生而未嘗不學舞,燕而未嘗 不起舞。《詩·小雅》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魯頌》云:「鼓咽 咽,醉言舞,于胥樂兮」是也。賓筵之詩云:「亂我籩豆,屢 舞僛僛;側弁俄俄,屢舞傞傞。」此譏醉舞之失度,非譏 舞也。《陳風》曰:「舞冬無夏,值其鷺翿。」又曰:「不績其麻,市 也婆娑。」皆與賓筵同意。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 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噫!古人自天子至於庶 人,無有不能舞者,以其從幼習之也。是故《大司樂》:王 大射,詔諸侯以弓矢舞,此臣舞於其君也。食三老五 更於太學,「天子冕而總干」,此君舞於其臣也。「冕而總 干,率其群臣以樂皇尸」,此孫舞於其祖也。老萊子著 斑斕之衣舞,此子舞於其父也。子路援戚而舞,此弟 子舞於其師也。高帝置酒沛宮,酒酣,上自起舞,此故 舊相舞也。其謂戚夫人曰:「為我楚舞」,此夫婦相舞也。 武帝時長沙定王舞,此弟兄相舞也。灌夫酒酣起舞 以屬丞相,此賓主相舞也。魏晉已來,尤重以舞相屬, 張磐舞屬陶謙,謝安舞屬桓嗣是也。周武帝與梁明 帝宴,周主親彈琵琶,梁主起舞。自隨以往,尚有此風。 近世以來,此風絕矣,其故何哉?蓋漢制,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廟之酎。除吏二千石到六百石及關內侯到 五大夫子,先取適子高七尺已上,年二十到年三十, 顏色和順,身體修治者,以為舞人。此雖與周制小異, 亦未失用國子之實,故學者往往以學舞為美事。宋 徽宗大觀四年六月詔曰:「近選國子生教習二舞,以 備祠祀先聖,本《周官》教國子之制。然士子肄業上庠, 頗聞恥於樂舞。蓋今」古異時,攷於古雖有其跡,施於 今未適其宜,其罷習二舞。徽宗此詔,識者非之。《明會 典》載洪武四年,更定孔子釋奠樂舞生,擇監生及文 職大臣子弟預教習之。太祖之意,蓋欲矯宋徽之弊 也。凡在臣民,幸逢文化,敢不勉力為之,以復古人之 意也哉。

舞學十議目錄 编辑

一、舞學 ;二、舞人 ;三、舞名 ;四、《舞器》 ;五、舞佾; 六、《舞表》 ;七、《舞聲》 ;八、《舞容》 ;九、《舞衣》 ;十、《舞譜》。

已上每條先引古制,後附《新說》。

舞學 编辑

《周禮》曰:「大司樂掌成均之灋,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 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 祖,祭於瞽宗。」鄭氏註曰:「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學。成 均之灋者,其遺禮可灋者。國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 弟當學者,謂之國子。道多才藝者,德能躬行者,若舜 命夔典樂,教胄子是也。死則以為樂之祖,神而祭之』。」 《明堂位》曰:「瞽宗,殷學也。」以此觀之,祭於學宮中。 又曰:「大胥掌學士之版,以待致諸子。春入學舍,采合 舞。」鄭氏註曰:「春始以學士入學宮而學之,合舞,等其 進退,使應節奏。」古者士見於師,以菜為贄,菜,直謂蔬 食菜羹之菜。《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采 舍,即釋也。采讀為菜。始入學必釋菜,禮先「師也。」菜,蘋 蘩之屬。

今按:學舞之處,無拘於一,在處皆可為也。上則國子太學,中則郡邑庠序,下則士大夫之家塾,但凡清幽潔淨之處,無有不可焉。其國學「郡庠等處,係是公所,在上之人苟好此事,乃命行之。若夫布衣之士,存好古之志者,惟於家塾學之可也。然須隔遠塵俗,勿駭觀聽,恐無知者妄生謗笑。」 蓋初學之人立志未固而多羞慚,若妾婦焉,一聞人之謗笑,心便退屈,而不欲學舞矣。古之辟雍泮宮建在水中,以阻觀者,即此意也。待眾弟子學習老成,和順積中,英華發外,然後縱使觀之,則人無不稱羨讚美,為學徒者亦庶幾無愧矣。民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世之常理也。須於家塾堂上灑掃涓潔,中設先聖周公、先師孔子神位,或別設壇以祀伶倫及后夔等樂學諸師,或只宗周孔,亦無不可也。蓋周孔集群聖之大成,金聲而玉振之禮樂,盡在是矣。擇孟春或仲春之上丁,或次丁,致告先聖先師,但陳菜酒,不用餘物,是名「釋菜之禮」 ,古所謂「蘋蘩」 也。師帥學徒詣神位前,行再拜禮,然後弟子乃拜其師,禮畢而餕,其餘師徒盡醉而歸,次日始入學焉。

舞人 编辑

《禮記·王制篇》曰:「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 《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 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 焉。凡入學以齒。」鄭氏註曰:「樂正,樂官之長,掌國子之 教。」《虞書》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崇,高也。高尚其術以 作教也。幼者教之於小學,長者教之於大學,皆以四 術成之。王子,王之庶子也。群后公及諸侯皆以長幼 受學,不用尊卑。

《周禮註疏》曰:「大胥掌學士之版,以待致諸子。」鄭司農 云:「學士,謂卿大夫諸子學舞者。版,籍也。今時鄉戶籍, 世謂之戶版。大胥主此籍,以待當召聚學舞者。卿大 夫之諸子,則按此籍以召之。」《漢大樂律》曰:「卑者之子, 不得舞宗廟之酎。除吏二千石到六百石,及關內侯 到五大夫子,先取適子高七尺已上,年二十到年三」 十顏色和順、身體修治者,以為舞人。與古用卿大夫 子同義。

《文獻通考》曰:「按《周禮》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咸》《大 濩》《大武》,是知古之舞者,即諸侯子孫,容服鮮麗,故得 神祇降福,靈光燭壇。今之舞人,並容貌菆陋,屠沽之 流,用以接神,欲求降福,固亦難矣。隋猶以品子為之, 號為二舞郎。逮乎唐朝,遂變新制,誠願革茲近誤,考 復古道,其二舞人,取品子年二十以下顏容修正者 為之。」

今按:古之樂舞,蓋有二義:一者以之治己,一者以之事人。以之治己者,《虞書》所謂「直溫寬栗,無虐無傲,言志永言,依永和聲,八音克諧,神人以和」 是也。以之事人者,《虞書》所謂「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 是也。漢制: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廟之酎,取品官之適子以為舞人。隋制雖不古,若尚存古意於萬一焉。由唐而宋而元,則失之益遠,徽宗《大觀》之詔,尤不足取也。考其祀饗樂舞所用,無非市

井之人,屠沽之子,素不知歌舞者為之,其何以格神明、移風俗乎?惟我朝詔頒《大成樂》於天下學宮,使儒者肄習,治己事人,二義兼備。惜乎當時臣工或者不能仰承德意,未免虛應故事而已。不然則期月三年庶幾有成矣,況二百年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良由去古既遠,樂已失傳,而世鮮知音,絕學難繼,其器雖存,奈人之不好何?夫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大成樂舞得失,今不必細論也。新說特為布衣好古之士敷陳古義耳。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又曰:「德不孤,必有鄰。」 言須同志之人與之同事,乃可也。其志不同者,安可強之哉?然此一事,吹者、彈者、歌者、舞者,總而計之,得數十「人。宜效南方,結為詩社。先使誦詩讀書,而兼學樂習舞,不拘士農工商之子,皆可入社。但擇頗有德行,人所愛敬者最好。勿用輕薄無賴之人,恐致愚俗譏嫌而賤惡之,使古樂道不尊,益至於亡矣。」 此順世情,曲為之防也。以理論之,人皆可以為堯、舜,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有何貴賤之別?此惟可與達者言之。

舞名 编辑

鄭樵《通志》曰:「『古有六舞,後世所用者,《韶》《武》二舞而已。 後世之舞,亦隨代皆有制作,每室各有形容,然究其 所常用及其制作之宜,不離是文、武二舞也。嘗疑三 代之前,雖有六舞之名,往往其所用者亦無非文、武 二舞,故孔子謂:《韶》盡美又盡善,《武》盡美未盡善,不及 其他』。誠以舞者聲音之形容也,形容之所感發,惟二」 端而已。自古致治不同,而治具亦不離文武二事也。

今按《周禮大司樂》存六代之樂,而《明堂位》言「魯用四代之樂。」 四代者,虞、夏、商、周也。其樂則《韶》《夏》《濩》《武》是也。孔子魯人,蓋嘗備見之矣。然《論語》獨稱《韶》《武》,不及其餘,何也?意者《夏》其《韶》之類《濩》,其《武》之類歟?大要不過文、武二舞而已。近代所傳文、武二舞,是其遺法也。武舞亦名干舞,文舞亦名羽舞。《周禮》六舞,有干舞及羽舞。《虞書》「舞干羽于兩階」 ,其來遠矣。文舞又名籥舞,《詩》云「籥舞笙鼓」 是也。秦始皇改周《大武》名曰五行之舞。漢高祖改舜《大韶》名曰文始之舞。魏文帝復其舊名,《文始》仍曰《大韶》,《五行》仍曰《大武》。晉改文舞曰《正德》,武舞曰《大豫》。宋改文舞曰《前舞》,武舞曰《後舞》。梁改文舞曰《大觀》,武舞曰《大壯》。隋只曰文舞、武舞。唐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凱安》,又有《七德》《九功》《上元》三大舞。五代晉因唐《九功舞》改曰《觀象》,因唐《七德舞》改曰《講功》。周改《觀象舞》曰《崇德》,《講功舞》曰《象成》。宋太祖建隆元年二月,兼太常寺竇儼上言,請改周《崇德舞》曰《文德之舞》,《象成舞》曰《武功之舞》。元改文舞曰《崇德之舞》,武舞曰《定功之舞》。國朝用宋竇儼所擬舞名,武曰《武功》之舞,文曰《文德》之舞。歷代二舞之名大略如此。又按:周舞曰武曰酌,皆《詩》之篇名也,因而遂為舞之名焉。竊疑所謂《大章》《大韶》《大夏》《大濩》與夫《文始》《五行》《雲翹》《育命》等項,亦皆《詩》篇名,遂為舞名耳。語其形狀,則不過曰「武用發揚蹈厲之勢,文用謙恭揖讓之容」 而已。若夫態度「巧拙,或盡善,或未盡善,則存乎其人焉」 ,初無定法也。

舞器 编辑

《周禮》:「籥師掌教國子舞羽龡籥。祭祀則鼓羽籥之舞。 賓客饗食則亦如之。」司干「掌舞器。祭祀,舞者既陳,則 授舞器,既舞則受之。賓饗亦如之。」

劉濂論燕饗之舞曰:「祭祀之禮,以事生之道事鬼神 也。樂者,生之所聽。舞者,生之所視,以為樂者也。」《周禮· 大司樂》之舞,獨詳于天地宗廟,下至山川、社稷、四望, 無不備焉。而朝廷燕饗之舞,一言不及,豈聖王不製 此舞耶?如不製此舞,則祭祀亦不當有舞矣。嘗考諸 《籥師》等條,于祭祀下繼以賓饗,實未嘗不言也。濂未 之詳考耳。或謂諸侯以下不得舞干戚羽籥,非也。《春 秋》曰:「初獻六羽。」又曰:「萬入去籥。」《詩》曰:「籥舞笙鼓」,又曰: 「左手執籥,右手秉翟。」《燕禮》曰:「若舞則勺。」《內則》曰:「十三 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樂記》曰:「弦歌干揚,童者 舞之。」《家語》曰:「子路援戚而舞。」自古人人得持羽籥干 戚以舞。此其明證也,但不應以朱玉為干戚之飾耳。 然則諸侯以下,黑漆為飾可也。《禮記?文王世子篇》曰: 「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舊說武舞于陽氣發動之 時教之,文舞于陰氣凝寂之時教之,此說非也。夫籥 乃有聲之器,動達陽氣,莫之能先,其象春也;羽有長 養之象,夏也;戈、戚有肅殺之象,秋也;干盾有閉藏之 象,冬也。以象言之,則春夏宜學羽籥,秋冬宜學干戈, 《經》文反之者,蓋非以象言也。《經》義蓋謂一歲之中,春 夏為先,秋冬為後,意取先王以武定天下,以文致太 平,偃武修文,此先後之序也。又按:凡總干持戚者,皆 左手干,右手戚,未開舞時,干在外,戚在內,干從而戚 橫。蓋左手屬仁,右手屬義,義以待敵,仁以自衛,故左 干而右戚也。仁包四端,恩常掩義,故「干外而戚內」也《干》象仁能好生,戚象義能果斷,故「干從而戚橫」也。凡 執籥秉翟者,皆左手籥右手,翟未開舞時,籥在內,翟 在外,籥橫而翟從。蓋左手屬陽,右手屬陰,陽主于聲, 陰主于容,故左籥而右翟也。和順積中,英華發外,故 「籥內而翟外」也。籥象衡運準平,翟象表端繩直,故籥 橫而翟從也。除左右挽舞外,執之手與心平,常不離 于心也。或曰:「舞分左班右班,若在左班者則如上說, 若在右班者則反之,使相對舞而不相悖。」此說似是 而非。「左籥右翟」,與《經》義合,「右籥左翟」,乖違《經》義,故今 不從。

舞佾 编辑

《春秋左傳》曰:九月,考仲子之宮,將《萬》焉。晉杜氏註曰: 「萬,舞也。」「公問羽數于眾仲」,註曰:「問執羽人數。」對曰:「天 子用八」,註曰:「八八六十四人。諸侯用六」,註曰:「六六三 十六人。大夫四」,註曰:「四四十六人。士二」,註曰:「二二四 人。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註曰:「唯 天子得盡物數,故以八為列,諸侯則不敢用八。」

今按:舞佾行列,蓋取算術開方之法,縱橫相等,四面皆方,猶俗所謂棋盤紋也。夫一為數之始,十為數之終,不可以為佾。聖人用其中閒偶數,而不用奇數者,緣舞有分有合,而奇數不可分,故無三五七九之佾,而八佾之數乃其最多,二佾之數乃其最少。以是而為等第,則必天子用八八六十四,諸侯用六六三十「六;大夫用四,四一十六;士用二,二四」 如此,所謂以多為貴也。古者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四十始仕。然則學樂習舞,皆在未仕之時。故《樂記》曰:「絃歌干揚,童者舞之。」 又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上下雖有等,其用無閒也。」 語樂縣之等,則天子宮,諸侯軒,大夫判,士特。語舞佾之等,則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以此觀之,士有樂舞明矣,何必待有功而後賜用哉?先儒之說非也。今此舞譜獨用二佾者,使初學之士一以士禮為則,上可兼下,下不可以僭上,庶不至于越分而已。況四佾以上,人數多寡雖殊,而其進退容儀不外乎此。苟由是而推之,聞一可以知十,亦無難矣。嘗謂今人欲學雅舞,既不敢學今之雅舞,宜學古之雅舞可也。然古之雅舞若《大武》《大夏》之類,亦係天子之舞,豈可僭哉?於鄉樂中取其一二舞之可也。鄉樂者,二南也,用之鄉人,故名鄉樂。二佾佾二人,共四人,士制也;生員宜舞之四,佾佾四人,共十六人,大夫制也;品官宜舞之六,佾佾六人,共三十六人,諸侯制也,宗藩宜舞之,然皆自舞之則可也,伶人舞之則不可也。自能肄習先王雅舞,和其血脈,養其性情,斯為得矣;伶人舞則褻,先王雅舞,付諸庸夫賤工,斯為失矣。武舞宜歌《周南》之《兔罝》篇,其容則象「干城腹心」 ,兼以發揚蹈厲之狀,而名之曰兔罝之舞。文舞宜歌《召南》之《羔羊》篇,其容則象「退食委蛇,兼以謙恭揖讓之形,而名之曰《羔羊之舞》。孔子謂伯魚曰:『汝為《周南》《召南》矣乎』?」 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此之謂也。

舞表 编辑

陳氏《禮書》曰:「《周官》大胥以六樂之會正舞位,先儒謂 立四表于郊丘廟廷,舞人自南表向二表為一成,自 二表至三表為二成,自三表至北表為三成,乃反而 南向,自一表至二表為四成,自二表至三表為五成, 自三表至南表為六成,則天神皆降。若八變則又自 南而北為七成,自二表至三表為八成,則地祇皆出。」 若九變,又自三表至北表,為九成,人鬼可得而禮焉。 何則?武舞四表,所以象司馬之四表也。「夾振之而駟 伐」,所以象司馬振鐸,師徒皆作也。《司馬》之四表,三表 百步,一表五十步,始則行而不驟趨,中則趨而不馳 走,及四表則馳走之時也,故五十步而已。舞之四表, 蓋不必然。

陳暘《樂書》曰:「『《周官》:大胥以六樂之會正舞位,小胥巡 舞列』。《記》曰:『行其綴兆,行列得正焉』。蓋位則鄼也,所以 為綴,列則佾也,所以為行。正之以辨其序,巡之以肅 其慢。今之舞者不列於庭,而列於堂下,其退文進武, 不復有出入之序,非古人所謂舞於兩階,以序出入 舞者之意。至於進退疾徐之際,又不復盡筋骨之力」, 以要鐘鼓拊會之節,非古人所謂「文以揖遜,武以擊 刺」之意。講而習之,正今日急務也。

今按:凡武舞所以象軍旅征伐也。《周禮大司馬》:「仲冬教大閱,前期群吏戒眾庶,修戰法。虞人萊所田之野為表,百步則一為三表,又五十步為一表。田之日,司馬建旗於後表之中,中軍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司馬振鐸,群吏作旗,車徒皆作。鼓行鳴鐲,車徒皆行,及表乃止。三鼓摝鐸,群吏弊旗,車徒皆坐。又三鼓振鐸」 作旗,車徒皆作,鼓進鳴鐲,車驟徒趨,及表乃止。坐作如初,乃鼓。車馳徒走,及表乃止。鼓戒三闋,車三發,徒三刺,乃鼓退鳴鐃,且卻及表。

「乃止,坐作如初。」 此狩獵之事也。舞者象其大概而已,不必五十步而立一表也。文舞所以象朝聘、燕射也。《周禮》:司儀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凡諸公相為賓,主國五積、三問,皆三辭,拜受,皆旅擯,再勞、三辭,三揖,登、拜受、拜送。主君郊勞,交擯,三辭,車逆、拜辱、三揖,三辭,拜受,車送,三還,再拜。致館亦如之。致餐,如致積之禮。及將幣,交擯,三辭,車逆,拜辱賓,車進,答拜,三揖,三讓,每門止一相。及廟,唯上相入,賓三揖三讓,登,再拜授幣,賓拜送幣,每事如初。賓亦如之。及出車,送,三請,三進,再拜,賓三還,三辭,告辟,此擯相之儀也。舞者象其大概而已,不必升階入室,陳於堂上也。古之所謂堂上之樂者,惟登歌琴瑟耳。若夫下管𩊠鼓笙鏞以閒,皆不得列於堂上。文武二舞亦然。《虞書》所謂「舞干羽于兩階」 ,《魯論》所謂「八佾舞於庭」 是也。故其舞位寬廣,可以立表而為進退,此乃古之制也。至於近代猶然。今太常二舞皆舞於殿內,地位迫隘,不敢回轉,始終立定一步,未嘗那移,微動手足以舞而已。是故不設四表,亦無進退之容,蓋與古制異焉。

舞聲 编辑

《儀禮燕禮》曰:「升歌《鹿鳴》,下管《新宮》,笙入三成,遂合鄉 樂,若舞則勺。」鄭氏註曰:「鄉樂,《周南》《召南》六篇,言遂者, 不閒也。《勺》,《頌》篇告成《大武》之樂歌也。既合鄉樂,萬舞 而奏之,所以美王侯,勸有功也。」沈括《筆談》曰:「人而不 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者。《周南》《召南》,樂名也。 《二南》之詩,有樂有舞,學者之事。自學《周南》《召南》為始」, 而至於舞《大夏》《大武》,所謂為「《周南》《召南》」者,不獨誦其 詩而已。

或問:「古人舞曲,可得聞乎?」曰:「可。《周頌》有之:《維清》,象舞 之曲也;《於鑠》,《勺舞》之曲也;《於皇》,《武舞》之曲也。餘可以 類推矣。」曰:「今人習舞,可以奏諸?」曰:「不可。《雅》《頌》,天子諸 侯之樂也,士庶惟用鄉樂而已,《二南》是也。」曰:「凡音皆 可以舞乎?」曰:「然。《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 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 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 樂。此則凡音皆可以舞也』。」曰:「舞有文武,其容不同,《二 南》諸篇何者似之?宜何名焉?」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武舞。奏之宜矣,是名《兔罝之舞》」;「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文舞。奏之宜矣,是名《羔羊之舞》。」「其名正,其言順,不僭 不忒,故君子舞之也。」《周南》《召南》、二雅、三頌,詞雖出於 聖人,而譜必非出於一人之手。今則年久原譜失傳, 世有知音者,或創撰新譜,總與原譜不同,擇其善者 從之,患人信不及,未敢承當耳。

擬周南兔罝譜 编辑

黃鐘之角:姑洗起調《姑洗》畢曲:

首章。播《𩊠》三通,然後擊鐘。

肅肅兔罝, 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 公侯干城。 姑黃南姑, 蕤姑應南 蕤姑,黃姑 應南蕤姑。

二章。播《𩊠》三通,然後擊鐘。

肅肅兔罝, 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 公侯好仇。 「姑黃南姑」, 蕤姑應南 蕤姑。黃姑 應《南蕤姑》。

三章。播《𩊠》三通,然後擊鐘。

肅肅兔罝, 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 公侯腹心。 「姑黃南姑」, 蕤姑應南 蕤姑,黃姑 應《南蕤姑》。

《兔罝》三章,章四句。每句畢,朄鼓一聲,大鼓三聲,皆以應鞞閒之鼓鞞,共八聲。

擬召南羔羊譜 编辑

黃鐘之角:姑洗起調《姑洗》畢曲:

首章。播《𩊠》三通,然後擊鐘。

羔羊之皮, 素絲五紽。 「退食自公, 委蛇委蛇」, 「姑黃蕤姑」, 南姑,黃姑, 蕤姑,「應南」, 「應南,蕤姑。」

二章。播《𩊠》三通,然後擊鼓。

羔羊之革, 素絲五緎。 「委蛇委蛇, 自公退食。」 「姑黃蕤姑」, 南姑,黃姑, 蕤姑,「應南」, 「應南蕤姑。」

三章。播《𩊠》三通,然後擊鐘。

羔羊之縫, 素絲五總。 「委蛇委蛇, 退食自公。」 姑黃蕤姑, 南姑,黃姑, 蕤姑,應南, 應南蕤姑。

《羔羊》三章,章四句。每句畢,朄鼓一聲,大鼓三聲,皆以應鞞閒之鼓鞞,共八聲。

舞容 编辑

漢高帝令天下立靈星祠,祠后稷。謂之「靈星」者,以后 稷配食天田星也。舞者用童男十六人舞,象教田。初 為芟除,次耕種、芸耨、驅爵及穫刈舂簸之形,象其功 也。見後漢志

唐人俗舞謂之《打令》,其狀有四:曰招,曰搖,曰送。其一 記不得。蓋招則邀之之意,搖則搖手呼喚之意,送者 送酒之意。舊嘗見深村父老為余言,其祖父嘗為之 收得譜子,因兵火失去,舞時皆裹幞頭,列坐飲酒,少 刻起舞,有四句,號云:「送搖招搖。三方一圓,分成四片, 送在搖前。」人多不知,皆以為瓦謎。見經世大訓

今按歷代之舞,皆有取象《姑摭》數條,以例其餘,使後世學者知古人作舞之意云耳。古人十三歲便

考證

《學舞》。漢唐民俗尚有古人遺風,今則不多見矣。

宋制武舞曰《威加四海》之舞。第一變:舞人去南表三 步,總干而立,聽舉樂;三鼓,前行三步,及表而蹲;再鼓 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持干荷戈,相顧作猛賁趫 速之狀;再鼓皆轉身向裡,以干戈相擊刺,足不動;再 鼓皆回身向外,擊刺如前;再鼓皆正立舉手,蹲;再鼓 皆舞,進一步轉面相向立,干戈各置腰;再鼓各前進, 以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左手執干當前,右手執戈在 腰,為《進旅》;再鼓,各相擊刺;再鼓,各退身復位,整其干 為《退旅》;再鼓皆正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 皆轉面相向,秉干持戈,坐作;再鼓,各相擊刺;再鼓,皆 起,收其干戈,為克捷之象;再鼓皆正立,遇節樂則蹲。 見宋史樂志

文舞曰:《化成天下之舞》。第一變:舞人立南表之南,聽 舉樂則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稍前而正 揖,合手自下而上;再鼓皆左顧左揖;再鼓皆右顧右 揖;再鼓皆開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少 卻身。初辭,合手自上而下;再鼓皆右顧,以右手在前, 左手推出為再辭;再鼓皆左顧,以左手在前,右手推 出為《固辭》;再鼓,皆合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 鼓,皆俛身相顧,初謙合手當胸;再鼓,皆右側身,左垂 手,為《再謙》;再鼓,皆左側身,右垂手,為《三謙》;再鼓,皆躬 而授之,遇節樂則蹲。同上

今按:樂舞之妙,在乎進退屈伸,離合變態,若非變態,則舞不神,不神而欲感動鬼神難矣。是故宋制文武二舞,各有三變。嘗考《太常舊規》,原無「變態」 之說,蓋失其傳也。然古既有是說,好古之士亦不可以不講,閒暇之日,講習何妨?臨祭之時,宜仍舊貫。仍舊貫者,所以遵時制也;閒講習者,所以存古法也。

劉濂《舞議》曰:「舞之容,生于辭者也。辭生于功德,功德 生于文武,文武生于揖遜、征伐。至于《房中》、小舞、《燕饗》、 大舞,而其聲容可以義起,大略不離文武舞也。九成 有九詩,六成有六詩。武舞三進而三退,取乎六伐止 齊之義焉。文舞三進而三退,取乎六爻變動之理焉。 文俯取諸陰,武仰取諸陽,文先舉左手足,武先舉右 手足,文則左旋,武則右旋,文《揖遜》,武《擊刺》,此舞之大 較也。祖宗之功德,其創業定國,規模次第,各有所象, 要之以象功德為美也。不然,則為李太常論舞之法, 古今一死局也。」又曰:「李氏論周之舞節以五行金木 水火土為容,以十二辰六陽六陰為六合,陽倡陰應。 又以十二月日躔所在,以戚翟向而舞之」,甚無謂也。 以功德為容,斯正義矣。

今按嘉靖閒,太常寺典簿李文察著書名曰《古樂筌蹄》,其說迂謬,可取者少。濂譏李太常者,指文察也。濂所著《樂經元義》,可取者亦不多。惟此《舞議》中一段,頗超勝文察耳。

舞衣 编辑

《尚書·顧命篇》曰:「引之舞衣。」《漢·孔氏傳》曰:「引國所為舞 者之衣,皆中法,商、周傳寶之。」唐孔氏疏曰:「引是前代 之國,舞衣,至今猶在,明其所為中法,故常寶之。」亦不 知舞者之衣是何衣也。

《禮記集說》曰:「深衣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 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方氏曰:「端冕則有 敬色,所以為文;介冑則有不可辱之色,所以為武。然 端冕不可以為武,介胄不可以為文,兼之者惟深衣 而已。」呂氏曰:「深衣之用,上下不嫌同名,吉凶不嫌同 制,男女不嫌同服。諸侯朝朝服,夕深衣;大夫、士朝元 端,夕深衣,庶人吉服,深衣而已。」此上下同也。有虞氏 深衣而養老,將軍文子除喪受弔,練冠深衣親迎。女 在途而婿之父母死,深衣縞總以趨喪。此吉凶男女 之同也。蓋簡便之服,非朝祭皆可服之也。

今按:舞衣,先儒既不知是何衣,當缺其疑。深衣既可文可武,而上下同用,豈獨舞者所宜服乎?凡今好古之士,不拘有無爵職,欲學古之樂者,文舞武舞皆服深衣幅巾以舞可也。雖然,又有一說,孔子曰:「丘少居魯,衣縫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君子之服也。」 鄉以此觀之,儒者之徒肄習舞時,則宜隨鄉,文舞或戴方巾,武舞或戴大帽,衣履稱是,不拘何色,或著平日家常衣服以舞,則尢為簡便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