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007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七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七卷目錄

 禮儀總部總論一

  易經乾卦 履卦 大壯 繫辭上傳 繫辭下傳 序卦傳上 序卦傳下

  書經仲虺之誥

  詩經鄘風相鼠三章

  禮記曲禮 禮運 禮器

禮儀典第七卷

禮儀總部總論一 编辑

易經 编辑

《乾卦》
编辑

《亨》者,嘉之會也。

本義「亨」者,生物之通,物至於此,莫不嘉美,故於時為夏,於人則為禮,而眾美之會也。

嘉會足以合禮。

程傳得「會通」之嘉,乃合於禮也。不合禮則非理,豈得為嘉。非理安有「亨」乎。

《履卦》
编辑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程傳天在上,澤居下,上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當如是,故取其象而為《履》。君子觀《履》之象,以辨別上下之分,以定其民志。古之時,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稱其德,終身居之,得其分也。位未稱德,則君舉而進之,士修其學,學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預於己也。農工商賈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後世自庶士至於公卿,日志於尊榮;農工商賈,日志於富侈;億兆之心,交騖於利,天下紛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亂難矣。此由上下無定志也。君子觀《履》之象,而分辨上下,使各當其分,以定民之心志也。

《大壯》
编辑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繫辭上傳》
编辑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大全《朱子》曰:無物事,無箇禮,雖於至微至細底事,皆當畏謹戒懼,唯恐失之,這便是禮之卑處。「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非卑底事,然又不是強安排,皆是天理合如此。

「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本義言德欲其盛,禮欲其恭也。

《繫辭下傳》
编辑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

大全朱子曰:「禮主卑下」,履也是那踐履處,所行若不由禮,自是乖戾,所以曰「履以和行。」謙又更卑下,所以節制乎禮。又曰:「禮是自家恁地卑下,謙是應物而言。」

《序卦傳上篇》
编辑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大全平菴項氏曰:「履不訓禮,人之所履,未有外於禮者,故以履為有禮也。」

《序卦傳下篇》
编辑

「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大全臨川吳氏曰:「禮義所以分別尊卑貴賤之等。錯,猶置也。」平菴項氏曰:「上下既具,則拜趨坐立之節形,而宮室車旗之制設,其行之必有文,故謂之禮。」

書經 编辑

《仲虺之誥》
编辑

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 昆。

蔡注禮義者,所以建中者也。義者心之裁制。禮者理之節文。以義制事則事得其宜,以禮制心則心得其正。內外合德而「中道立」矣。

《殖》有禮,覆昏暴。欽崇天道,永保天命。

蔡注「有禮者封殖之,昏暴者覆亡之」,天之道也。「欽崇乎天道」,則永保其天命矣。

詩經 编辑

《鄘風相鼠三章》
编辑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 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朱注言「視彼鼠而猶必有皮,可以人而無儀乎?人而無儀,則其不死亦何為哉。」大全慶源輔氏曰:「首章言威儀,次章言容止,末章方言禮。」華谷嚴氏曰:「凡獸皆有皮齒體,獨言鼠,舉卑污可惡之物,以惡人之無禮也。」

==禮記==

《曲禮》
编辑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陳注朱子曰:首章言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而其效足以安民,乃禮之本,故以冠篇。范氏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

禮從宜,使從俗。

陳注呂氏曰:「敬者禮之常,禮時為大。時者禮之變,體常盡變,則達之天下,周旋無窮。」應氏曰:「大而百王百世,質文損益之時;小而一事一物,泛應酬酢之節。」又曰:「五方皆有性,千里不同風」,所以入國而必問俗也。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陳注疏曰:「五服之內,大功以上服麤者為親;小功以下服精者為疏。」妾為女君期,女君為妾。若服之則太重,降之則有舅姑為婦之嫌,故全不服,是決嫌也。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請「若喪父而無服」,是決疑也。本同今異,姑姊妹是也;本異今同,世母、叔母及子婦是也。得禮為是,失禮為非。若主人未小斂,子游裼裘而「弔,得禮」是也;「曾子襲裘而弔,失禮」,非也。

《禮》不妄說,人不辭費。

陳注「求以悅人」,巳失處心之正,況妄乎。不妄悅人,則知禮矣。躁人之辭,多君子之辭,達意則止,言者煩,聽者必厭。

《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 言道,禮之質也。

陳注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故曰:「禮之質也。」鄭氏曰:「言道,言合于道也。」

《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陳注朱子曰:「取於人」,為人所取法也。取人者,人不來而我引取之也,來學往教,即其事也。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僃;分爭辨訟, 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 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 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 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 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惟禽獸 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 有禮,知自別於禽獸。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 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 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 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 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

「君子行禮,不求變俗。」祭祀之禮,居喪之服,哭泣之位, 皆如其國之故,謹修其法而審行之。

陳注言卿大夫士有徙居他國者,行禮之事,不可變其故國之俗,皆當謹修其典法,而審慎以行之。

《禮運》
编辑

陳注此篇記「帝王禮樂之因革」,及「陰陽造化流通」之

《理疑》出於子游門人之所記,間有格言,而篇首大同小康之說,則非夫子之言也。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 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 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 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 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 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 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 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 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 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 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 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 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 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陳注《觀》,門,闕也。大人,天子諸侯也。父子相傳為世,兄弟相傳為及。在《埶》,居王者之勢位也。言為天下之君不以禮行此五事,則天下之人以為殃民之主,而共廢黜之也。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 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 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 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言偃 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歟?」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 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 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陳注夏時,或謂即今《夏小正》。「坤乾」謂《歸藏》。商《易》首坤次乾也。所謂坤乾之義理,夏時之等列,吾但以此二書觀之而已。二代治天下之道,豈可悉得而聞乎?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 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

陳注「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捭豚」,擘析豚肉加於燒石之上而熟之也。「汙尊」,掘地為汙坎,以盛水也。「抔飲」,以手掬而飲之也。「蕢桴」,摶土塊為擊鼓之椎也。「土鼓」,築土為鼓也。上古人心無偽,雖簡陋如此,亦自可以致敬於鬼神。

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然後飯腥而苴孰。 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 生者南鄉,皆從其初。

陳注升屋者,以魂氣之在上也。皋者,引聲之言。「飯腥」者,用上古未有火化之法,以生稻米為含也。「苴孰」者,用中古火化之利,包裹孰肉,為遣送之奠也。「天望地藏」,謂始死望天而招魂,體魄則葬藏於地也。所以然者,以體魄則降而下,知氣則升而上也。死者之頭向北,生者之居向南,及以上送死諸事,非後世創為之,皆是從古初所有之禮也。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 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 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 為臺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 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 其朔。

陳注「橧巢」者,橧聚薪柴以為巢居也。「茹其毛」者,以未有火化,故去毛不能盡而并食之也。「范金為形」,範以鑄金器也。「合土」,和合泥土,為陶器也。裹而燒之曰炮,加於火上曰「燔」,煮於鑊曰「亨」,貫串而置之火上曰炙。酪,醋也,治湅染之類也。朔亦初也。

故元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 牲,僃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鍾鼓,修其祝嘏,以降上 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 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作其祝號,元酒以祭,薦 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羃,衣其澣 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 謂「合莫」,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 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 也。

陳注太古無酒,用水行禮,後王重古,故尊之,名為元酒。祭則設於室內而近北也。醴猶體也,酒之一宿者,《周禮》謂之「醴齊。」醆,即《周禮》「盎齊」,盎猶翁也,成而翁翁然,蔥白色也。此二者,以後世所為賤之陳列,雖在室內而稍南近戶。粢醍,即《周禮》醍齊酒成而紅赤色也,又卑之,列於堂。澄酒,即《周禮》沈齊成而滓沈也,又在堂之下矣。祝為主人告神之辭,嘏為尸致福於主人之辭,上神在天之神也。《祭統》云:「君迎牲而不迎尸,別嫌也。」是正君臣之義。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是篤父子也。「睦兄弟」者,主人獻長兄弟及眾兄弟之禮。「齊上下」者,獻與餕各有次序,無遺缺也。「夫婦有所」者,君在阼,夫人在房及致爵之類也。《周禮》祝號有六:一神號,二鬼號,三祇號,四牲號,五齍號,六幣號。作其祝號者,造為鬼神及牲玉美號之辭,祝史稱之以告鬼神也。每祭必設元酒,其實不用之以酌薦其血。毛,謂殺牲之時取血及毛,入以告神於室也。「腥其俎」,謂牲既殺,以俎盛肉進於尸前也。此三者是法上古之禮。殽,骨體也,以湯爓為熟。越席,蒲席也。疏布,麤布也。羃,覆尊也。《周禮》「越席疏布」,祭天用之,此以為宗廟之用,記者雜陳之也。澣帛,謂祭服以湅染之帛制之也。「醴醆以獻」者,朝踐薦血腥時用醴,饋食薦熟時用醆也。燔肉,炙肝也。《特牲禮》:「主人獻尸,賓長以肝從;主婦獻尸,賓長以燔從也。」第一君獻,第二夫人獻,第三君獻,第四夫人獻,故云「君與夫人交獻」也。此以上至「孰其殽」,是法中古之禮,皆所以嘉善於死者之魂魄,而求以契合於冥漠之中也。「然後退而合亨」,謂先薦爓,未是熟物,今乃退取向爓肉,更合而亨煮之,使熟而可食也。又尸俎惟載右體,其餘不載者,及左體等,亦於鑊中亨煮之,故云合亨也。「體其犬豕牛羊」者,隨其牲之大小,亨熟,乃體別骨之貴賤,以為眾俎,用供尸及待賓客兄弟等也。此是祭末饗燕之眾俎,非尸前之正俎也。孝,事祖宗之道也,慈愛子孫之道也。「合亨」以下,當世之禮也。祥,猶善也。

孔子曰:「嗚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 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 祭社稷。」

陳注王氏曰:「天子祭天地,諸侯但可祭社稷;杞、宋之郊,是王者之後,天子之事,守禮之所許者。魯而有郊,是背周公所制之禮,與杞、宋不同也。」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

陳注《祭禮》:祝於始,嘏於終,禮之成也。常,古常,事,古法也。不敢變易,謂貴賤行禮,一依古制也。假亦當作嘏,猶上章大祥之意。言行當然之禮,則有自然之福,其福大矣。

「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

大全長樂劉氏曰:「《周官》太祝掌六祝、六祈、六辭、六號、九祭、九。」之辭與法,皆繫諸《六典》之籍,而藏於太史,屬諸春官,上下相維,不可少廢也。《春秋》之亂,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之家,遂使國之禮典幽暗不明,故曰「幽國。」

醆斝及尸君,非禮也,是謂「僭君。」冕弁兵革藏於私家, 非禮也,是謂「脅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 禮也,是謂「亂國。」

陳注醆,夏之爵斝,殷之爵尸。君,君之尸也。杞、宋二王之後,得用以獻尸,其餘列國,惟用時王之器。今國君皆用醆斝以及於尸君,非禮也,是僭上之君耳。冕,祭服之冠。弁,皮弁也。大夫稱家大夫以朝廷之尊,服國家之武衛,而藏於私家,可見其強橫,則此國君者,乃見脅於強臣之君也。家臣不能具官,一人常兼數事,具官,是僭擬也。祭器惟公孤以上得全。僃大夫無田祿者,不設祭器,以其可假也。有田祿者,祭器亦不得全具,須有所假,不假亦僭擬也。《周禮》「大夫有判縣之樂,少牢饋食無奏樂之文」,是大夫祭不用樂也。或君賜乃有之耳。聲樂皆具,亦僭擬也。尊卑無等,非亂國而何?

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僕。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 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 君與臣同國。

陳注「臣」者,對君之稱;「僕」者,服役之名。仕於大夫者,自稱曰「僕」,則益賤矣。人臣有三年之喪,或新昏,則一期之內,君不使之,所以體人情也。就二者而論,喪尤重於昏也。今乃不居喪於家,而以衰裳入朝,是視君之朝如己之家矣,是君與其臣共此國也。就卿大夫而言,僕又其臣也。今卿大夫乃與其家之僕雜居齊列,無貴賤之分,亦是君與臣共此國也。

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 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

陳注王之子弟有功德者,封為諸侯,其餘則分以畿內之田。諸侯子孫命為卿大夫,其有功德者亦賜采地,所謂「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也。大夫位卑,不當割采地以與子孫,但養之以采地之祿耳。此先王之制度也。

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 子壞法亂紀。」

陳注廟尊於朝,故天子舍之。然必太史執簡記,奉諱惡者,不敢以天子之尊而慢人之宗廟也。不如此,則是壞法度,亂紀綱矣。大全劉氏曰:「以太史所掌之禮籍,入處其廟,言動之際,必據乎禮,示不敢慢也。」

諸侯非問疾弔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

大全蔣氏曰:「君臣無私交,聖人嚴之。」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 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 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 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 弗歸也,是謂疵國。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 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殽」,地降於祖 廟之謂「仁義」,降於山川之謂興作,降於五祀之謂制 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陳注「人君之政,必本於天,而效法之,以布命於下也。社,祭后土也。因祭社而出命,是效地之政。有事於祖廟而出命,是仁義之政。有事於山川而出命,是興作之政。有事於五祀而出命,是制度之政。效地者,效其高下之勢,以定尊卑之位也。仁義者,仁以思慕言,義以親疏言,思慕之心無窮,而親疏之殺有定。」又「親親,仁也」;尊尊,義也。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於祖,而尊尊之義隆;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於禰,而親親之仁篤也。興作之事,非材不成,故於山川;制度之興,始於宮室,故本五祀。

故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 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 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於無 過之地也。

陳注此承上章,言政之事,謂聖人所以參贊天地之道,擬並鬼神之事,凡以治政而已。故處天地鬼神之所存,則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聖人法之,此《禮之

「所以序也。玩天地鬼神之所樂,則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聖人法之,此民之所以治也。四時本於天,百貨產於地,人生於父而德成於師,此四者,君以正用之」 ,謂人君正身修德,順天之時,因地之利,而財成其道,輔相其宜,以左右民,使之養生喪死無憾,然後設為庠序學校之教,申之以孝弟焉,則有以富之教之而治道得矣。然其要在君之自正其身,立於無過之地而後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 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 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君以 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而分定。故人皆愛其 死而患其生。

陳注此承上章「君立於無過之地」而言。此章三「明」字皆讀為「則」字。君者,正身修德而為臣民之所則傚,非則傚人者也;臣民之所奉養,非奉養人者也;臣民之所服事,非服事人者也。惟百姓者則君以自治其身,所謂文武興則民好善也。「養君以自安」,謂竭力供賦稅,則有耕食鑿飲之安也;「事君以自顯」謂竭忠盡職則有「錫爵之榮也。」石梁王氏曰:「此處皆非夫子之言。」

故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 其貪。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 「變。」

陳注「大夫死宗廟」,衛君之宗廟而致死也。「變」,讀為「辨。」死有分辨,非可以無死而死也。

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 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 為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 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 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 殺,謂之人患。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 「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 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 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 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故人者,其天地之 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 日星;地秉陰,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 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陳注月之盈虧,由於日之近遠。「四序順和,日行循軌」,而後月之生明,如期朢而盈、晦而死,無朓朒之失也。

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

陳注「已往者為見,在者所竭」,見在者為方,來者所本。

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

陳注五聲:宮、商、角、徵、羽也。六律陽聲:黃鍾子,太簇寅,姑洗辰,蕤賓午,夷則申,無射戌也;陰聲謂之六呂,大呂丑,應鍾亥,南呂酉,林鍾未,仲呂巳,夾鍾卯也。六律、六呂,皆是候氣管名律法也。又云:述也。呂,助也,言助陽宣氣也。總而言之,皆可稱律,故《月令》十二月皆稱律也。長短之數,各有損益,又有娶妻生子之例。長短損益者,如黃鍾長九寸,下生者三分去一,故下生林鍾長六寸也。上生者三分益一,如林鍾長六寸,上生太簇長八寸也。上下之生,五下六上。蓋自林鍾未至應鍾亥,皆在子午以東,故謂之下生;自大呂丑至蕤賓午,皆在子午以西,故謂之上生。子午皆屬上生,當云七上,而云六上者,以黃鍾為諸律之首,故不數也。律娶妻而呂生子者,如黃鍾九以林鍾六為妻,太簇九以南呂六為妻,隔八而生子,則林鍾生太簇,夷則生夾鍾之類也。各依此推之,可見。「還相為宮」者,宮為君主之義。十二管更迭為主,自黃鍾始。當其為宮,五聲皆備。黃鍾第一宮,下生林鍾為徵,上生太簇為商,下生南呂為羽,上生姑洗為角,餘倣此。林鍾第二宮太簇三,南呂四,姑洗五,應鍾六,蕤賓七,大呂八,夷則九,夾鍾十,無射十一,仲呂十二也。此非十二月之次序,乃律呂相生之次序也。

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

陳注酸苦辛鹹。加滑與甘,是五味六和也。「十二食」,十二月所食也。還相為質。如春三月以酸為質,夏三月以苦為質,而六和皆相為用也。

《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

陳注五色,青、赤、黃、白、黑也。并天元為六章,十二月之衣,如《月令》「春衣青、夏衣朱」之類,還相為質,謂畫繪之事,主其時之一色,而餘色間雜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 生者也。

陳注「天地之心」以理言,五行之端以「氣言。」

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 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

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
考證
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

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 功有藝也;鬼神以為徒,故事可守也;五行以為質,故」 事可復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為田」, 故人以為奧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也。」

陳注情之善者屬陽,惡者屬陰,求其端於陰陽,則善惡可得而見。柄,猶權也,四時各有當為之事。執當時之權柄以教民,立事則事司勸勉而成。「日星為紀」,如日中星鳥、日永星火之類,所以紀時之早晚。列者,以十二月之事詳列以示民而使之作為也。量,限量也,謂十二月之分限。分限不踰則所為皆得其時,故事功滋長,如樹藝然也。徒,如徒侶之相依,「郊社」、「宗廟」、「山川」五祀之禮,皆與政事相依,即前章「殽地」以下諸事。如此行政,則凡事可悠久不失也。五行之氣,周而復始。質,猶正也。國家歲有常事,必取正於五行之時令,則其事亦今歲周而來歲復始也。器必成而後適於用,今用禮義如成器,則事之所行,豈有不成者乎?「考」,成也。治人情如治田,不使邪僻害正性,如不使稊稗害嘉穀,則人皆有宿道向方之所,如室之有奧也。六畜,人家所豢養,四靈本非可以豢養致者,今皆為聖世而出,如馴畜然,皆聖人道化所感耳。飲食有由,由,用也。四靈為鳥獸魚鱉之長,長至則其屬皆至,有可用之以供庖廚者矣。

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鮪 不淰;鳳以為畜,故鳥不獝;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 為畜,故人情不失。

陳注淰,群隊驚散之貌。獝,驚飛也。狘,驚走也。龜能前知,人有所決,以知可否,故不失其情之正也。

故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 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

陳注瘞,埋也。繒,幣帛也。《祭法》云:「瘞埋於泰圻」,祭地也。繒之言贈,埋幣告神者,亦以贈神也。宣,揚也。先王重祭祀,故定期日於蓍龜而陳列祭祀之禮,設為制度如此。

「故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也,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 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 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 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侑皆在左 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故禮行於郊而百神受 職焉,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於祖廟而孝慈 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 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也。

陳注《百神受職》,謂風雨節,寒暑時,而無咎徵也。「百貨可極」,謂地不愛寶,物無遺利也。

是故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 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

陳注「極大曰太,末分曰一。」太極函三為一之理也。分為天地,則有高卑貴賤之等;轉為陰陽,則有吉凶刑賞之事;變為四時,則有歲月久近之差;列為鬼神,則有報本反始之情。聖人制禮,皆本於此,以降下其命令者,是皆主于法天也。官者,主之義。

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 分藝。其居人也,曰養。養音義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 冠、昏、喪祭、射御、朝聘。

陳注上言義之修,禮之藏,故此亦始言禮,終言義。居人,猶言在人也。禮雖聖人制作,而皆本於人事當然之義,故云「居人曰義。」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肌 膚之會,筋骸之朿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 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故惟聖人為知禮 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故禮 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糵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陳注人以禮而成德,如酒以麴糵而成味。

故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聖王 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 以聚之,播樂以安之。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 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義者,藝之分,仁 之節也。協於藝,講於仁,得之者強。仁者,義之本也,順 之體也,得之者尊。

陳注《藝》以事言,仁以心言。事之處于外者,以義為分限之宜;心之發于內者,以義為品節之制;協於藝者,合其事理之宜也。講於仁者,商度其愛心之親疏厚薄,而協合乎行事之大小輕重,一以義為之裁制焉。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故得義者強。元者,善之長,體仁足以長人,故得仁者尊。

「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於義,猶耕 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 以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穫也。合之以仁而不 安之以樂,猶穫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 食而弗肥也。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 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 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 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 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謬,細行 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 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於順,然後能守危也。

陳注以此大順之道治天下,則雖事之大者積疊在前,亦不至於膠滯;雖事之不同者一時並行,亦不至舛謬也。雖小事,所行亦不以其微細而有失也。「雖深窅而可通,雖茂密而有間」,謂有中間也。兩物接連而相及,則有彼此之爭,兩事一時而俱動,則有利害之爭,不相及不相害則無所爭矣。此泛言人君治天下之事,有大有細,有深有茂,有連有動,而自然各得其分理者,不過一順之至而已。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 故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 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 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凶饑妖孽 之疾。

陳注「貴賤有等,故禮制不同,應儉者不可豐,應隆者不可殺,所以維持人情,不使之驕縱,保合上下,不使之危亂也。安于山則不徙之居川,安于渚則不徙之居中原,故民不困敝也。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及春獻鱉蜃,秋獻龜魚,是用水必時也。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又《周禮》「季春出火,季秋納火」之類,是用火必時也。兆人以時取金玉錫石,是用金必時也。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是用木必時也。飲食則如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之類是也。合男女必當其年,頒爵位必當其德,用民必於農隙,凡此皆是以順行之。

「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 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 棷。「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闚也, 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 之實也。

陳注器為銀甕丹甑,車為山車垂鉤,謂不待揉治而自圓曲也。「修禮以達義」者,修此禮以為教,而達之天下無不宜也。「體信以達順」者,反身而誠,而達之天下無不順也。大全方氏曰:「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見,則以順之所感而無獝狘之患故也。」

《禮器》
编辑

陳注《器》有二義:一是學《禮》者,成德器之美;一是行禮者,明用器之制。

禮器,是故大備。大備,盛德也。禮釋回,增美質,措則正, 施則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 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故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故物無不懷仁,鬼神 饗德。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 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禮也者,合於天時,設 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是故天時 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 不生,地不養,君子不以為禮,鬼神弗饗也。居山以魚 鱉為禮,居澤以鹿豕為禮,君子謂之不知禮。故必舉 其定國之數,以為禮之大經。禮之大倫,以地廣狹,禮 之厚薄,與年之上下。是故年雖大殺,「眾不匡懼,則上 之制禮也節矣。」

陳注以禮為治身之器,故能大備。其成人之行,至於大備,則其德盛矣。禮之大倫,以地之廣狹。天子、諸侯、卿大夫,地有廣狹,故禮之倫類不同。地廣者禮備,地狹者禮降也。禮之厚薄,則與年之上下為等。《王制》言「豐年不奢,凶年不儉」,是專言祭禮,此兼言諸禮耳。

禮,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堯授舜,舜 授禹,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詩》云:「匪革其猶,聿追來 孝。」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義,倫也;社 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體也;喪祭之用,賓客之交,義 也;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餘。此之謂 稱也。諸侯以龜為寶,以圭為瑞。家不寶龜,不藏圭,不 「臺門」,言有稱也。

陳注諸侯有國,宜知占,詳吉凶,故以龜為寶。大夫卑,不當寶。藏臺門者,門之兩旁築土為臺,於其上起屋。大夫不然,各稱其分守也。

《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 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 八,下大夫六。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 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 五重八翣;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 再重四翣。」此以多為貴也。

陳注一廟,下士也。適士則二廟二十有六,天子朔食

之豆數。諸公,上公也。十六,更相朝時堂上之豆數。諸侯,通侯、伯、子、男也。十二,亦相朝時堂上之豆數。八、六皆謂主國食使臣堂上之豆數。介,副也。上介一人,餘為眾介。諸侯朝天子時,天子以太牢之禮賜之。《周禮》:「公九介,九牢,侯伯七,子男五。」 今言七,舉中以言之也。「大夫五介五牢」 者,諸侯之大夫為君使而來,各降其君二等。此五介五牢,謂侯伯之卿,亦舉中言之也。「天子祫祭,其席五重,諸侯席三重」 者,謂相朝時,賓主皆然也。三重則四席,再重則三席。五重者,謂抗木與茵也。茵以藉棺,用淺色緇布夾為之,以茅秀及香草著其中,如今褥子中用絮然。縮者二,橫者三,為一重。抗木所以抗載於土。下棺之後,置抗木於槨之上,亦橫者三,縮者二,上加抗席三,此為一重。如是者五,則為五重也。

有以少為貴者。天子無介,祭天特牲。天子適諸侯,諸 侯膳以犢。諸侯相朝,灌用鬱鬯,無籩豆之薦。大夫聘 禮以脯醢。

陳注介所以佐賓。天子以天下為家,無為賓之義,故無介也。天子祭天,惟用一牛,若巡守而過諸侯之境,則諸侯奉膳亦止一牛,其尊君之禮,亦如君之尊天也。諸侯相朝享禮畢,主君酌鬱鬯之酒以獻賓,不用籩豆之薦者,以其主於相接以芬芳之德,不在殽味也。大夫出使行聘禮,主國禮之,酌以酒,而又有脯醢之薦,此見少者貴,多者賤也。

「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大路繁纓一 就,次路繁纓七就,圭璋特,琥璜爵,鬼神之祭單席。諸 侯視朝,大夫特,士旅之。」此以少為貴也。

陳注食餐也。位尊者德盛其飽,以德不在于食味,故每一餐輒告飽,須御食者勸侑乃又餐,故云「一食」也。諸侯則再餐而告飽,大夫士則三餐而告飽,皆待勸侑則再食。食力,自食其力之人,無德不仕,無祿伏耕,禮不下庶人,故無食。數飽即自止也。殷世尚質,其祭天所乘之車,木質而已,無別雕飾,謂之大路。繁,馬腹帶也。纓,鞅也。在馬膺前,染絲而織以為罽,五色一帀曰就。就猶成也。繁與纓皆以此罽為之。車朴素,故馬亦少飾也。大路之下有先路、次路。次路,殷之第三路也。供卑雜之用,故就數多。《郊特牲》云「次路五就」,此誤。諸侯朝王以圭,朝后則執璋。玉之貴者,不以他物儷之,故謂之特,言獨用之也。琥為虎之形,璜則半環之形也。此二玉下于圭璋,不可專達,必待用爵。蓋天子享諸侯,諸侯自相享,至酬酒時,則以幣將送,酬爵又有琥璜之玉以將幣,故云「琥璜爵」也。鬼神異於人,不假多重以為溫暖也。君視朝之時,於大夫則特揖之,謂每人一揖也。旅,眾也。士卑,無問人數多少,君一揖而已。

有以大為貴者,宮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槨之厚,丘封 之大,此以大為貴也。有以小為貴者,宗廟之祭,貴者 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五獻之尊, 門外缶,門內壺;君尊瓦甒,此以小為貴也。

陳注「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五升。」疏曰:「《特牲》云:『主人獻尸用角,佐食洗散以獻尸』。是尊者小,卑者大。」按天子諸侯及大夫皆獻尸以爵,無賤者獻以散之文,禮文散亡,不具也。《特牲》「主人獻尸用角」者,下大夫也。《特牲》《少牢禮》「尸入舉奠觶」,是尊者舉觶。《特牲》「主人受尸酢,受角飲」者,是卑者舉角。此是士禮耳。天子諸侯祭禮,亡五獻,子男之享禮也。凡王享臣及其自相享行禮,獻數各隨其命,子男五命,故知五獻是子男別尊之法。「門外缶」者,盛酒在門外。壺,盛酒在門內。君尊,子男之尊也。子男用瓦甒為尊,不云內外,則陳之在堂,人君面尊而專惠也。其壺缶但飲諸臣,小尊近君,大尊在門,是以小為貴。

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 士三尺。天子諸侯臺門,此以高為貴也。有以下為貴 者,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天子諸侯之尊廢禁,大夫士 棜禁,此以下為貴也。

陳注《考工記》「堂崇三尺」,是殷制。此周制耳。封土為壇,郊祀不壇,至敬無文也。禁與棜,皆承酒樽之器。禁者,因為酒戒也。天子諸侯之尊,廢去其禁不用,大夫用棜,士用禁。

《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袞,諸侯黼,大夫黻,士元衣 纁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 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為貴也。有以素為貴者,「至敬 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越音 活席犧。犧音莎《尊疏》布鼏樿杓,此以素為貴也。

陳注「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亦非周制。周家旒數隨命數。大路,殷祭天之車。朴素無飾,以蒲越為席。犧尊,刻為犧牛之形,讀為「娑」者,謂畫為鳳羽婆娑然也。此尊以麤疏之布為覆鼏。樿,白木之有文理者。杓,沃盥之具也。

孔子曰:「禮不可不省也。禮不同,不豐不殺,此之謂也蓋言稱也。禮之以多為貴者,以其外心者也。德發揚 詡,萬物大理物博如此,則得不以多為貴乎?故君子 樂其發也。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以也德產之致 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 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古之聖人,內之為 「尊,外之為樂,少之為貴,多之為美。」是故先王之制禮 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稱也。

陳注省,察也。用心以致備物之享,則心在於物,故曰「外心散齊」,「致齊」,「祭神如在」,皆是內心之義。尊其在內之誠敬,故少物亦足以為貴,樂其在外之儀物,必多物乃可以為美。

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謂之《禮匹》;士大牢而祭,謂之「攘。」 管仲「鏤簋朱紘」,紘音宏山節藻梲,君子以為濫矣。晏平 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為 隘矣。是故君子之行禮也,不可不慎也,眾之紀也,紀 散而眾亂。孔子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蓋得其道矣。

陳注紘,冕之繫,以組為之,自頷下屈而上,屬于兩旁之笄,垂餘為纓。天子朱,諸侯青,大夫士緇。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蚤音早不樂葆大,不善嘉事。 牲不及肥大,薦不美多品。

陳注君子曰:「記者,自謂也。祭有常禮,不為祈私福也。《周禮》小祝有祈福祥之文,皆是有故則行之,不在常祀之列。」麾,快也。祭有常時,不以先時為快。葆,猶褒也。器幣之小大長短,自有定制,不以褒大為可樂也。嘉事冠昏之禮,奠告有常儀,不為善之而更設他祭,牲不及肥大。及,猶至也。如郊牛之角繭栗,宗廟角握,社稷角尺,各有所宜用,不必須並及肥大也。薦祭之品,味有定數,不以多品為美也。

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禮?」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 柴於奧。奧音爨「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

陳注《周禮》以實柴祀日月星辰,有大火之次,故祭火神則燔柴也。今弗綦為禮官,謂爨神是火神,遂燔柴祭之,是失禮矣。《禮》,祭至尸食竟而祭爨神,宗婦祭饎爨,烹者祭饔爨,其神則先炊也,故謂之老婦。惟盛食於盆,盛酒于瓶,卑賤之祭耳。

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設之不當, 猶不備也。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大者不可損,小者 不可益,顯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故《經禮》三百,《曲 禮》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君子之於 禮也,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有美而文而誠 若。

陳注若語辭,以「少者」、小者、「下者」、「素者」為貴,是內心之敬,無不實者;以「多者」、「大者」、「高者」、「文者為貴」,美而有文,是外心之實者。

君子之於禮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殺也,有經而等 也,有順而討也,有摲而播也,有推而進也,有放而文 也,有放而不致也,有順而摭也。

陳注親始死而哭踊無節,是直情而徑行也,故曰「直而行。」父在則為母服期,尊者在則卑者不杖,是委曲而減殺之也,故曰「曲而殺。」父母之喪,無貴賤皆三年,大夫士魚俎皆十五,是經常之禮,一等行之也,故曰「經而等。」「順而討」者,順其序而討去之,若自天子而下,每等降殺以兩是也。「摲而播」者,芟取在上之物而播施於下,如祭俎之肉及群臣,而胞翟之賤者亦受其惠是也。「推而進」者,推卑者,使得行尊者之禮,如二王之子孫得用王者之禮及旅酬之禮,皆得舉觶於其長是也。冕服,旗常之章采,樽罍之刻畫,是放而文也。公侯以下之服,其文采殺於天子而不敢極致,是放而不致也。摭猶拾取也。雖拾取尊者之禮而行之,不謂之「僭逆。」如「君沐梁」,士亦沐梁。又有君大夫士一節者,是順而摭也。言君子行禮有此九者,不可不知也。

《三代之禮》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

陳注「殷尚白,夏尚黑」,不言白黑,變文耳。此類皆《制作》之末,舉此以例其餘。

《周坐尸詔》《侑武》。武音無方其禮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 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禮其猶醵與?」

陳注承上夏造殷,因而言三代尸禮之異。周之禮,尸即位而坐。詔者告尸以威儀之節;侑者勸尸為飲食之進。無方謂無常人亦然,亦如殷之禮也。夏之禮,尸當飲食則暫坐,若不飲食則惟立以俟祭事之終。殷則尸雖無事亦坐。周家袷祭之時,群廟之祖皆聚於后稷廟中。后稷尸尊,不與子孫為酬酢,毀廟之祖又無尸,故惟六尸而已。此六尸自為昭穆次序,行旅酬之禮,故《曾子》言周家此禮,其猶世俗之醵與醵,斂錢共飲酒也。錢之所斂者均,則酒之所飲必均,此六尸之旅酬,如醵飲之均平也。

君子曰:「禮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郊血,大饗,腥,三 獻爓。爓音潛一、「獻孰。」

陳注「近者為褻。遠者為敬。」凡行禮之事,與人情所欲者相近,則非禮之極至者。其事本多端。此獨舉血

腥、爓孰四者之祭以明之者,禮莫重於祭故也。郊,祭天也。郊祀與大饗三獻,皆有血、腥、爓孰,此各言者,據先設者為主也。郊則先設血,後設腥爓孰。大饗,祫祭宗廟也。腥,生肉也,去人情稍近。郊先薦血,大饗則迎尸時血與腥同時薦獻,酌酒以薦獻也。祭社稷及五祀,其禮皆三獻,故因名其祭為「三獻」 也。爓,沉肉於湯也,其色略變,去人情漸近矣。此祭血腥,與爓一時同薦,但當先者,設之在前,當後者設之居後。據《宗伯》,社稷五祀,初祭降神時已埋血。據此,則正祭薦爓時又薦血也。一獻祭群小祀也,祀卑酒,惟一獻用孰肉,無血腥、爓三者。蓋孰肉是人情所食,最為褻近,以其神卑,則禮宜輕也。

是故君子之於禮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 是故七介以相見也,不然則已愨;三辭三讓而至,不 然則已蹙。故魯人將有事於上帝,必先有事於頖宮; 晉人將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惡池;齊人將有事於 泰山,必先有事於配林。「三月繫,七日戒,三日宿」,慎之 至也。

陳注上公之介九人,侯、伯七人,子、男五人,此舉其中而言之,兩君相見之禮,漸次而進,祭祀之禮,亦有漸次,由卑以達尊者。頖宮,諸侯之學也。魯郊祀以后稷配,先於頖宮告后稷,然後郊也。虖池,并州川之小者,河之從祀也。配林,林名,泰山之從祀也。帝牛必在滌。「三月繫」,繫牲於牢也。「七日戒」,散齊也。「三日宿」,致齊也。敬慎之至如此,故以積漸為之。

故《禮》有儐詔,樂有相步,溫之至也。

陳注賓主相見,有儐相者,以詔告之。樂工無目,必有扶相其行步者,此二者皆溫藉之至也。

《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詔,朝事 以樂。醴酒之用,元酒之尚;割刀之用,鸞刀之貴;莞簟 之安而槁鞂之設。是故先王之制禮也,必有主也,故 可述而多學也。

陳注「擗踊哭泣,不待詔告,以其發於本心之自然也。朝廷養老尊賢之事,必作樂以樂之,亦以愜其本心之願望也。此二者,反本之事,醴酒之美用矣,而列尊在元酒之下;今世割刀之利便矣,而宗廟中乃用古之鸞刀;下莞上簟安矣,而設槁鞂之麤為郊祀之席。此三者,修古之事有主,主於反本修古也。」但以此二者求之,則可以稱述而學之不厭矣。

《君子》曰:「無節于內者,觀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 禮,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禮,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禮, 弗之信矣!」故曰:「禮也者,物之致也。」

陳注「無節于內」,言胸中不能通達禮之節文也。「觀物弗之察」,言雖見行禮之事不能審其得失也。察物而不由禮以察之,何以能得其是非之實?作事而不由禮何以能存其主敬之心?出言而不由禮何以能使人之信其言。

是故昔先王之制禮也,因其財物而致其義焉爾。故 作大事必順天時,為朝夕必放於日月,為高必因丘 陵,為下必因川澤。是故天時雨澤,君子達亹亹焉。

陳注財物,幣玉牲牢黍稷之類財物皆天時之所生,故祭祀之大事,亦必順天時而行之。如「啟蟄而郊」,「龍見而雩」,「始殺而嘗」,「閉蟄而烝」,皆是也。大明生于東,故春朝朝日,必于東方;月生于西,故秋莫夕月,必于西方。為高上之祭,必因其有丘陵而祭之;為在下之祭,必因其有川澤而祭之。一說為高,為圓丘也,為下為方澤也。祭有輕重。皆須財物。故當天時之降雨澤也。君子知夫天地生成財物之功如此乎。勉勉而不已也。則安得不用財物為禮。以致其報本之誠乎。

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舉賢而置之,聚 眾而誓之。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 天,因吉土以饗帝于郊。升中于天而鳳皇降,龜龍假; 饗帝于郊而風雨節,寒暑時。是故聖人南面而立而 天下大治。

陳注置,使之居其位。當大事之時,必擇有道德才能者執其事,又從而誓戒之。《周禮》「冢宰掌百官之誓戒」是也。因天之尊,制為事天之禮;因地之卑,制為事地之禮,郊社是也。中,平也,成也。巡守而至方岳之下,必因此有名之大山,升進此方諸侯治功平成之事,以告於天。《舜典》「柴岱宗」,即其禮也。吉土,王者所卜而建都之地,兆於南郊,歲有常禮。其瑞物之臻,休徵之應,理或然耳。而後世《封禪》之說,遂根著於此。

天道至教,聖人至德。廟堂之上,罍尊在阼,犧尊在西。 廟堂之下,縣鼓在西,應鼓在東,君在阼,夫人在房。大 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君西 酌犧象,夫人東酌罍尊,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 之至也。

陳注天道,陰陽之運,極至之教也。聖人禮樂之作,極至之德也。罍尊,夏后氏之尊。犧尊,周尊也。縣鼓,大

應鼓小設。禮樂之器,一以西為上,故犧尊、縣鼓皆在西,而罍尊與應鼓皆在東也。天子諸侯皆有左右房,此夫人在西房也。君在東而西酌犧象,夫人在西而東酌罍尊,此禮交動乎堂上也。縣鼓、應鼓相應於堂下,是樂交應乎下也。罍尊畫為山雲之形,犧尊畫鳳羽而象骨飾之,故亦曰犧象。此章言諸侯時祭之禮。

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樂也者,樂其所自成。是故先王 之制禮也,以節事,修樂,以道志。故觀其禮樂而治亂 可知也。蘧伯玉曰:「君子之人達,故觀其器而知其工 之巧,觀其發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子慎其所以與 人者。」

陳注「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禮主於報本,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王者功成治定,然後作樂。以文德定天下者,樂文德之成;以武功定天下者,樂武功之成。非泛然為之也。節事,為人事之儀則也,道志宣其湮鬱也。禮樂者,與人交接之具,君子致謹於此,以其所關者大也。

「《太廟之內》,敬矣。君親牽牲,大夫贊幣而從;君親制祭, 夫人薦盎;君親割牲,夫人薦酒。卿大夫從,君命婦從 夫人」,洞洞乎其敬也,屬屬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 饗之也。

陳注君出廟門迎牲,親牽以入,然必先告神而後殺,故大夫贊佐執幣而從君,君乃用幣以告神也。殺牲畢而進血與腥,則君親割制牲肝,以祭神於室。此時君不親獻酒,惟夫人以盎齊薦獻。及薦孰之時,君又親割牲體,然亦不獻,故惟夫人薦酒也。洞洞,敬之,表裡無間也。屬屬,誠實無偽也。「勿勿」,勉勉不已也。一云「切切」也。

納牲詔於庭,血毛詔於室,羹定詔於堂,三詔皆不同 位,蓋道求而未之得也。設祭於堂,為祊乎外,故曰:「於 彼乎,於此乎。」

陳注牲入在庭,以幣告神。殺牲,取血及毛,入以告神於室。定,熟肉也。煮之既熟,將迎尸入室,乃先以俎盛羹,及定而告神於堂,此是薦熟未食之前也。「設祭於堂」者,謂薦腥爓之時,設饌在堂也。祊祭之明日,繹祭也。廟門謂之祊,設祭在廟門外之西旁,故因名為祊也。

一獻質,三獻文,五獻察,七獻神。

陳注獻,酌酒以薦也。祭群小祀則一獻,其禮質略。祭社稷五祀,三獻,其神稍尊,故有文飾。五獻,祭四望山川之禮也。「察」者,顯盛詳著之貌。祭先公之廟則七獻,禮重心肅,洋洋乎其如在之神也。

大饗,其王事與三牲、魚、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 之薦,四時之和氣也。內金,示和也。「朿帛加璧」,尊德也。 龜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見情也。丹漆、絲纊、竹箭,與 眾共財也。其餘無常貨,各以其國之所有,則致遠物 也。其出也肆。肆音陔夏而送之,蓋重禮也。

陳注大饗,祫,祭也。言王事者,明此章所陳,非諸侯所有之事也。三牲,牛羊、豕也。腊,獸也。用麋籩豆,所薦品味,皆四時和氣之生成。「內金」,納侯邦所貢之金也。示和,示諸侯之親附也。一說金性,或從或革,隨人,故言和也。君子于玉比德,諸侯來朝,璧加于束帛之上,尊德也。陳列之序,龜獨在前,以其知吉凶,故先之也。金在其次,以人情所同欲,故云「見情也。」自「三牲」以下至「丹漆」等物,皆侯邦所供貢,並以之陳列,或備器用,與眾共財,言天下公共所有之物也。「其餘無常貨」,謂九州之外蠻夷之國,或各以其國所有之物來貢,亦必陳之,示其能致遠方之物也,但不以為常耳。諸侯為助祭之賓,禮畢而出,在無筭爵之後,樂工歌《陔夏》之樂章以送之,設施如此,蓋重大之禮也。註「讀肆為陔」者,《周禮》鍾師掌九夏,尸出入奏《肆夏》,客醉而出,則奏《陔夏》,故知此當為「陔」也。

祀帝於郊,敬之至也。宗廟之祭,仁之至也;喪禮,忠之 至也。備服器,仁之至也;賓客之用幣,義之至也。故君 子欲觀仁義之道,禮其本也。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 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是 以得其人之為貴也。

陳注斂之衣服,葬之器具,皆全備無缺,莫非愛親之誠心,故亦曰「仁之至。」朝聘燕享,幣有常用,故幣帛篚筐,將其厚意,義之至也。道猶行也。道路人所共行者,人無忠信,則每事虛偽,禮不可以虛偽行也。

孔子曰:「誦《詩》三百,不足以一獻;一獻之禮,不足以大 饗;大饗之禮,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饗帝。」毋 輕議禮。

陳注一獻小禮。大饗,祫祭也;大旅,祀五帝也;饗帝,祀天也。大全方氏曰:會而旅焉,故謂之《大旅》。

子路為季氏宰。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繼之以燭, 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臨

祭,其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與室事交乎戶,堂事
考證
交乎階,質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聞之曰:「誰謂

由也而不知禮乎?」

陳注「闇」,昧爽以前也。「室事」謂正祭之時事尸于室也。外人將饌至戶,內人於戶受之,設于尸前,內外相交承接,故云「交乎戶」也。正祭之後,儐尸于堂,故謂之「堂事。」此時在下之人送饌至階,堂上人即階而受取,是「交乎階」也。「質」,正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