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261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六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六十一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六十一卷目錄

 朝賀部彙考五

  唐二元宗開元二十則 天寶十三則 肅宗至德一則 乾元二則 上元一則 寶

  應一則

禮儀典第二百六十一卷

朝賀部彙考五 编辑

唐二 编辑

元宗開元元年太上皇誥正月十五日朝改取十一日又敕朝參官不著褲褶珂繖並無故不到者各奪俸又敕諸蕃每年各令一人入朝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先天二年正 月,太上皇誥,正月十五日朝,改取十一日。每年皆然。 又非朔望日而同朔望受朝者,前後有誥非一。 按《文獻通考》,先天二年敕文武官朝參,應著褲褶珂 繖者。其有不著入班者,各奪一月俸。若無故不到者, 奪一季祿。其行香拜表不到,亦准此。頻犯者,量事貶 降。其衣「冠珂繖,仍許著到曹司。」十月,敕:「諸蕃使、都府 管羈縻州,其數極廣,每州遣使朝集,頗成勞擾。應須 朝賀,委當蕃都督與上佐及管內刺史自相通融,明 為次第。每年一蕃令一人入朝,給左右不得過二人。 仍各分領諸州貢物,於都府點檢,一時錄奏。」按本紀先天二

年十月改開元

開元四年正月戊寅朝太上皇于西宮。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按《冊府元龜》:「開元四年正月戊寅朔,帝御正殿受朝 賀,禮畢,親朝太上皇于西宮。」

開元五年正月,以喪制及太廟室壞,罷朝。十一月,契 丹松漠王來朝。

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五年正月癸卯,太廟四室壞, 遷神主于太極殿,素服避正殿,輟視朝五日。」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五年春正月壬寅朔,上以 喪制不受朝賀。十一月己亥,契丹首領松漠郡王李 失活來朝,以宗女為永樂公主以妻之。」

開元六年正月朔,不受朝賀。《敕朝儀》:「嗣王與開府儀 同三司等致仕官。各居本品之上。」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 六年春正月丙辰朔,以未經大祥,不受朝賀。」

按杜佑《通典》,開元六年八月敕:「九族既睦,百官有敘, 至于班列,宜當分位。嗣王實先于主祭,國老有貴于 乞言,比在朝儀,尚為間雜,非所謂睦親敦舊之義也。 嗣王宜與開府儀同三司等致仕官,各居本品之上, 用為永式。」

開元七年。正月辛卯朔。御含元殿受朝。衛仗如常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開元八年,敕「以冬至日受朝,永為常式。」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開元八年十 一月,中書門下奏曰:「伏以冬至,一陽初生,萬物潛動, 所以自古聖帝明王,皆於此日朝萬國,視雲物,禮之 大者,莫逾是時。其日亦祀圜丘,皆令攝官行事,質明 既畢,日出視朝,國家以來,更無改易。緣新格將其日 祀圜丘,遂改用小冬至日受朝。若親拜南郊,受朝須 改,既令攝祭,禮不可移,伏請改正。」從之。因敕自今冬 至日受朝,永為常式。

開元十年正月癸卯朔御含元殿受朝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開元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敕。「萬春公主薨廢。元 日朝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開元十三年,東封泰山,御帳殿受朝賀。

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三年十一月庚寅,封於太 山,辛卯,禪於社首。」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三年十月,東封泰山。十 一月己丑,日南至,備法駕登山。庚寅,祀昊天上帝於 上壇,有司祀五帝百神於下壇。禮畢,群臣稱萬歲,傳 呼自山頂至嶽下,震動山谷。壬辰,御帳殿,受朝賀。」 開元十四年冬十一月辛丑,渤海靺鞨遣其子義信 來朝,并獻方物。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開元十六年正月朔。受朝賀於興慶宮。十一月。受朝 賀於含元殿。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開元十六年 正月戊戌朔,始聽政於興慶宮,朝賀如常儀。十一月 乙巳,日南至,御含元殿,受朝賀如常儀。」

開元十八年正月,受朝賀於含元殿。八月千秋節,百 官獻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八年秋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樓,以千秋節百官獻 賀。」

按《冊府元龜》:「開元十八年正月癸酉,御含元殿,受百 寮朝賀如常儀。」

開元二十年,「《開元禮》成,定朝賀儀制。」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禮儀志》,「起居舍 人王仲丘撰成一百五十卷,名曰《開元禮》,二十年九 月,頒所司行用焉。」

按《開元禮》:「皇帝、皇后正至受皇太子朝賀。前二日,本 司宣攝,內外各供其職。前一日,尚舍奉御設御幄座 於太極殿北壁,南向。守宮設皇太子次於承天門外 東朝堂北,西向。又於東宮朝堂設宮臣次如式。」太樂 令展宮懸於殿庭,如臨軒儀。典儀設皇太子位於橫 街南道東,北面;設典謁位於懸之東北,贊者二人在 南,差退,俱西面。奉禮設宮臣版位於東宮朝堂如常。 其日,依時刻,宮官俱集於次,各服其服。諸衛率各勒 所部陳設如常。左庶子版奏:「請中嚴。」典謁引宮臣各 就位,如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右庶子負寶如式,俱 詣閤奉迎。僕進金輅於西閤外,南向。內率一人執刀 立於輅前,北向。中允一人在侍臣前,贊者二人在中 允前。左庶子版奏:「外辦。」僕奮衣而升,正立執轡。皇太 子具服遠遊冠,若未冠,則雙童髻、絳紗袍,升輿以出, 左右侍衛如常儀。內率前執轡,皇太子升輅,僕立授 綏,左庶子以下夾侍如常儀。中允進,當輅前跪奏稱: 「中允臣某言,請發引。」俛伏,興,退復位。凡中允奏請,皆 如此儀。輅動,中允與贊者夾引以出,內率夾輅而趨, 出重明門,至侍臣上馬所,中允奏請輅權停,令侍臣 上馬。左庶子前承令,退稱:「令曰諾。」中允退稱:「侍臣上 馬。」贊者承傳,文武侍臣皆上馬。左庶子夾侍輅前,贊 者在供奉宦人內。侍臣上馬畢,中允奏稱:「請令內率 車右升。」左庶子前承令,退稱:「令曰諾。」中允退復位。內 率升訖,中允奏:「請發引。」退復位。皇太子輅動,三師乘 車訓導,三少乘車訓從,鳴鐃而行,文武宮臣皆乘馬 以從。至長樂門,鐃吹止。至次前,迴輅西向。內率降立 輅右。左庶子進當輅前跪奏稱:「左庶子臣某言,請降 輅。」俛伏,興,退侍立。皇太子降輅,舍人引就次坐,侍衛 如常。其日,依時刻將士填街,諸衛勒所部列黃麾大 仗屯門及陳於殿庭如常儀。皇太子既就次,侍中版 奏:「請中嚴。」儀仗陳於閤外。太樂令帥工人入就位,協 律郎入就舉麾位。諸位之官各服其服,符寶郎奉寶, 俱詣閤奉迎。典儀引贊者先入就位。通事舍人引群 官四品以下次入就位。皇太子出次,舍人引皇太子。 三師、三少導從如式,入立於太極門外之東,西面。諸 衛率左右庶子、舍人及近侍者,量人從入。侍中版奏: 「外辦。」皇帝服袞冕之服,乘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 衛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鐘,右 五鐘皆應。協律郎跪,俛伏,舉麾,工鼓柷,奏《太和之樂》, 鼓吹振作。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符寶郎奉 寶置於御座如常。協律郎偃麾戞敔,樂止。舍人引皇 太子入就位。諸衛率左右庶子以下從入者,立於皇 太子東南,西面北上。皇太子初入門,《舒和之樂》作,至 位樂止。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皇太子再拜。舍 人引皇太子詣西階,初行樂作,至階樂止。舍人引進, 當御座前,北面跪賀稱:「元正首祚,景福惟新,伏惟陛 下與天同休。」《冬至》云:「『天正長至』。伏惟陛下如日之升。」 以下諸正至賀詞並同。俛伏,興。舍人引降,樂作,復位, 樂止。皇太子再拜。侍中前承制,降詣皇太子東北,西 面稱:「有制。」皇太子再拜。宣制訖,皇太子又再拜。典儀 唱:「再拜。」皇太子又再拜。通事舍人引出。初行樂作,出 門樂止。皇太子既出,公主入朝賀如別儀。皇太子 朝賀皇后前一日,守宮設皇太子次於崇義門內,隨 地之宜。某日,司贊設皇太子版位於皇后正殿之庭, 懸南,北面。皇太子朝皇后訖,舍人引皇太子從納義 門詣崇義門內次,權停。外命婦朝賀將訖,舍人引皇 太子出,立於肅章門外。命婦出訖,內謁者監引皇太 子至肅章門。司賓承引皇太子入就位,立定,司贊唱: 「再拜。」皇太子再拜訖,司賓又引皇太子詣階升,當御 座前北面跪賀。其賀詞同《賀皇帝》,唯改云:殿下俛伏, 興。引降復位,皇太子再拜。尚儀前承令,降詣皇太子 西北,東面稱:「令旨」,皇太子再拜。宣令訖,又再拜。司贊 唱:「再拜。」皇太子又再拜。司賓引皇太子至閤內,謁者 監承引以出。舍人引皇太子乘車還宮,如來儀。皇 帝、皇后正至受皇太子妃朝賀。其日,依時刻,諸衛率 各勒所部,陳布妃儀仗如常。內廄尉進車於閤外,司 則量時刻啟外辦。妃服首飾褕衣,乘車以出,侍衛如 常。入至下車所,妃降車,侍從如常。內侍司賓引詣閤 外,皇帝即御座,南向坐,侍衛如常。司賓引妃升自西 階,進當御座前,北面跪。賀詞與上同,唯加尊號,賀訖 起,司賓引降復位。妃再拜訖,尚儀前承敕,降詣妃西 北,東面稱:「有敕。」妃再拜。宣敕訖,又再拜。司賓引妃出 詣皇后所御殿,立於閤外。六尚以下各服其服,俱詣皇后內閤,奉迎如式。皇后出,即御座,南向坐,近侍如 常。司賓引妃入,立於庭,北面,立定,再拜。司賓引妃升 自西階,進當御座前,北面跪賀。賀詞同上。賀訖,起,司 賓引降復位。妃再拜訖,尚儀前承令,降詣妃西北,東 面稱:「令旨。」妃再拜。宣令訖,又再拜。司賓引妃出,乘車 還宮如來儀。若諸王妃奉敕同朝,則各服其服,先至 皇太子妃車所,侍隨入位,在皇太子妃南,北面西上。 唯不升。以外,與皇太子妃同。若別朝,亦准皇太子妃 式。皇帝正至受群臣朝賀前一日,尚舍奉御設御 幄於太極殿北壁下,南向,鋪御座如常儀。守宮設群 官客使等次於東西朝堂。太樂令展宮懸於殿庭,設 麾於殿上西階之西,東向,一位於樂懸東南,西向。《鼓 吹令》分置十二案於建鼓之外。《乘黃令》陳車輅,尚「輦 奉御,陳輿輦尚舍奉御,設解劍席於懸西北橫街之 南」,並如常儀。典儀「設文官三品以上位於橫街之南 道東,褒聖侯於三品之下,介公、酅公於道西;武官三 品以上於介公、酅公之西少南,每等異位,重行北面, 相對為首。設文官四品、五品位於懸東,六品以下於 橫街南,每等異位,重行,西面北上。設諸州朝集使位, 都督、刺史及三品以上,東方、南方於文官三品之東, 重行,北面西上;西方、北方於武官三品之西,重行,北 面東上。四品以下皆分方位於文武官當品之下。諸 州使人分方位於朝集使下亦如之。設諸親位於四 品、五品之南,皇親在東,異姓親在西。設諸方客位,三 等以下,東方、南方於東方朝集使之東,每國異位,重 行,北面西上;西方、北方於西方朝集使之西,每國異 位,重行,北面東上;四等以下分方位,於朝集使六品 之下重行,每等異位。」設典儀位於懸之東北,贊者二 人在南少退,俱西面。奉禮設門外位:「文官於東朝堂, 每等異位,重行西面。褒聖侯於三品之下,介公、酅公 於」西朝堂之前,武官於介公之南少退,每等異位,重 行東面。諸親位文武官四品、五品之南,皇宗親在東, 異姓親在西。設諸州朝集使位,東方南方於宗親之 南,每等異位,重行西面。西方北方於異姓親之南,每 等異位,重行東面。諸州使人分方位於朝集使之下, 亦如之。諸方客位,東方南方於東方朝集使之南,每 國異位,重行,西面北上。西方、北方於西方朝集使之 南,東面北上。其日,依時刻將士填街,諸衛勒所部列 黃麾大仗屯門及陳於殿庭如常儀。群官諸親客使 集朝堂,皆就次各服其服。侍中版奏:「請中嚴。」太樂令 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郎入就舉麾位。諸侍衛之官各 服其器服,符寶郎奉寶,俱詣閤奉迎。典儀帥贊者先 入就位,吏部、兵部、戶部、主客贊群官、客使俱出次,通 事舍人各引就朝堂前位。又通事舍人引四品以下 及諸親客使等,應先至者入就位。侍中版奏:「外辦。」皇 帝服袞冕,冬至則服通天冠、絳紗袍,御輿以出,曲直 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 黃鍾之鐘,右五鐘皆應。協律郎俛伏,舉麾,鼓柷,奏《太 和》之樂,鼓吹振作,以姑洗之均。皇帝出自西房,即御 座,南向坐。符寶郎奉寶置於御座如常,協律郎偃麾 戛敔,樂止。通事舍人引公以下及諸方客使等以次 入就位。皇太子若來朝,則皇太子朝出訖,典謁引公 王以下入。初入門,舒和之樂作,公入至位,樂止。群官、 客使等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群官、客使等皆 再拜訖。通事舍人引上公一人詣西階,公初行樂作, 至解劍席,樂止。公就席,脫舄,跪解劍置於席,俛伏,興。 通事舍人引升階,進當御座前,北面跪賀,稱某官臣 言,賀詞與太子同,唯稱尊號為異。賀訖,俛伏,興。通事 舍人引降陛詣席後,上公跪著劍,俛伏,興,納舄,樂作, 復橫街南位,樂止。群官、客使等俱再拜。侍中前承詔, 降詣群官東北,西面稱:「有制。」群官、客使等皆再拜。宣 制曰:「履新之慶,與公等同之。」《冬至》云:「履長之慶,與公 等同之。」宣訖,群官、客使等再拜訖,舞蹈三稱萬歲訖, 又再拜。侍中還侍位。初,群官將朝,中書侍郎以諸州 鎮表別為一「案,俟於右延明門外,給事中以祥瑞案 俟於左延明門外。」俱令史絳公服對舉案,侍郎、給事 中俱就侍臣班於客。使入,戶部以諸州貢物陳於太 極門東西廂,禮部以諸蕃貢物最可執者,蕃客手執, 入就內位,其重大者陳於朝堂前。初上,公將入門,中 書侍郎降,引表案入,詣西階下東面立。給事中降,引 祥瑞案入,詣東階下西面立。上公將升賀,中書令、黃 門侍郎俱降,各立階下。初上公升階,中書令、黃門侍 郎各取所奏之文以次升。上公賀訖,中書令前跪奏 「諸方表」訖,黃門侍郎又進跪奏祥瑞訖,俱降,置所奏 之文於案,各還侍位。侍郎與給事中引案退至東、西 階前,案遂出。侍郎、給事中還侍位。初侍中宣制訖,朝 集使及蕃客皆再拜訖,戶部尚書進詣階間,北面跪 奏:「其尚書奏。」仍待黃門侍郎奏祥瑞訖,稱:「戶部尚書 臣某言,諸州貢物請付所司。」俛伏,興。侍中前承制退, 稱:「制曰可。」尚書退復位。禮部尚書以次進詣階間,北 面跪奏稱:「禮部尚書臣某言,諸蕃貢物請付所司。」俛伏,興。侍中前承制,退稱:「制曰可。」尚書退復位。侍中還 侍位。太府率其屬受諸州及諸蕃貢物,出歸仁、納義 門,執物者隨之。典儀曰:「再拜。」通事舍人以次引北面 位者出。公初行樂作,出門樂止。侍中前跪奏稱:「侍中 臣某言,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帝興,太樂令令撞蕤 賓之鐘,左右五鐘皆應,奏《太和之樂》,鼓吹振作。皇帝 降座,御輿入自東房,侍衛警蹕如來儀,侍臣從至閤, 樂止。通事舍人引東西面位者以次出,蕃客先出。其 冬至受朝,則不奏祥瑞貢物及無諸方表會。朝訖, 太樂令設登歌於殿上,引二舞入立於懸,南面。尚舍 奉御「鋪群官升殿者座。文官三品以上於御座東南, 西向;褒聖侯於三品之下,介公、酅公於御」座西南,東 向。武官三品以上於介公、酅公之後。朝集使、都督、刺 史及三品以上,東方、南方於文官三品之後,西方、北 方於武官三品之後;蕃客三等以上,東方、南方於東 方朝集使之後,西方、北方於西方朝集使之後,俱重 行,每等異位,以北為上。設不升殿者,座各於其位。又 設群官解劍席於懸之西北橫街之南,並如常儀。尚 食奉御設壽樽於殿上東序之端,西向,設坫於樽南, 加爵一。《太官令》設升殿者酒樽於東西廂近北。設殿 庭群官酒樽各於其座之南,皆有坫羃,俱障以帷。施 設訖,吏部、戶部、兵部主客贊群官、客使俱出次,通事 舍人各引就朝堂前位。典儀帥贊者先入就位。通事 舍人各引升殿者次入就位。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 通天冠、絳紗袍,御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 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鐘,右五鐘皆 應,奏《太和》之樂,鼓吹振作。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南 向坐。符寶郎奉寶置於御座如常。樂止,典儀一人升 就東階上,西面立。通事舍人引公王以下及諸客使 以次入就位。公王初入門,樂作,至位樂止。群官、客使 立定,侍中進當御座前,北面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 延諸公王等升。」俛伏,興。又侍中稱:「制曰可。」侍中詣東 階上,西面稱:「制延公王等升。」殿上典儀承傳,階下贊 者又承傳,群官、客使皆再拜。侍中還位,群官拜訖,通 事舍人引應升殿者詣東西階。公初行樂作,至解劍 席,樂止。公王以下各脫舄,跪解劍,置於席上,俛伏,興。 通事舍人接引上公一人升階,少東,西面立定,以下 各立於座後。立定,光祿卿進詣階間,跪奏稱:「臣某言: 請賜群臣上壽。」俛伏,興。侍中稱:「制曰可。」光祿卿退詣 酒樽所,西面立。通事舍人引上公詣酒樽所,北面立。 尚食奉御酌酒一爵授上公,上公搢笏受爵。通事舍 人引上公進到御座前,北面授殿中監,殿中監受爵, 進置御前,上公執笏。通事舍人引上公退,北面跪稱: 「某官臣某等稽首言元正首祚,《冬至》云:『天正長至,臣 等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壽』。」俛伏,興,再拜。群官、客使 等上下俱再拜,立於席後。侍中前承制,退稱:「敬舉公 等之觴。」群官、客使等上下又再拜。殿中監取爵奉進, 近臣遞進,皇帝舉酒,《休和之樂》作,群官、客使等上下 皆舞蹈三稱萬歲。皇帝舉酒訖,殿中監進受虛爵以 授尚食奉御,奉御受爵復於坫,樂止。初殿中監受虛 爵,殿上典儀唱:「再拜。」階下贊者承傳,群官、客使等上 下皆再拜。通事舍人引上公就座後立。殿上典儀唱: 「就座。」階下贊者承傳,群官、客使等上下俱就座,俛伏, 坐。太樂令引歌者及琴瑟至階,脫履於下,升,就位坐。 其笙管者進詣西階間北面立。尚食奉御進酒至階, 殿上典儀唱:「酒至,興。」階下贊者承傳,群官、客使等上 下皆俛伏,起,立於席後。殿中監到階,省酒。尚食奉御 奉酒進,皇帝舉酒。太官令又行群官酒,酒至殿上,典 儀唱:「再拜。」階下贊者承傳,群官、客使等皆再拜,搢笏, 受觶。殿上典儀唱:「就座。」階下贊者承傳,群官、客使等 上下皆就座,俛伏,坐飲。皇帝初舉酒,登歌作《昭和》之 樂,三終。尚食奉御進受虛觶,復於坫,登歌訖,降復位, 觴行三周。尚食奉御進御食,升階,殿上典儀唱:「食至, 興。」階下贊者承傳,群官、客使等上下皆執笏,俛伏,起, 立座後。殿中監到階,省案。尚食奉御品嘗食訖,以次 進置御前。太官令又行群官案,設食訖,殿上典儀唱: 「就座。」階下贊者承傳,群官、客使等上下皆就座,俛伏, 坐。皇帝乃飯,《休和之樂》作,群官、客使等上下俱飯,御 食畢樂止,仍行酒,遂設庶羞。太樂令引二舞以次入 作。若賜酒,侍中承詔詣東陛西面稱:「賜酒。」殿上典儀 承傳,階下贊者又承傳,群官、客使等上下皆執笏,俛 伏,起,再拜,搢笏,立受觶,就席,俛伏坐,飲訖,俛伏起,立 授虛爵,執笏,又再拜,就座。酒行十二遍,會畢,殿上典 儀唱:「可起。」階下贊者承傳,群官、客使等上下皆俛伏, 起,立席後。通事舍人引降階,俱詣席後,跪著劍,俛伏, 興,納舄,樂作,復橫街南位,樂止。位於殿庭者仍立於 席後。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群官、客使等在位 者皆再拜。位於殿庭者拜於席後。若有敕賜物,侍中 前承制,降詣群官東北,西面稱:「有制。」群官、客使等皆 再拜。侍中宣制訖,群官、客使等又再拜。通事舍人引 群官、客使以次出。公初行,樂作,出門樂止。侍中前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帝興,太樂令 令撞蕤賓之鐘,左右五鐘皆應,奏《太和之樂》,鼓吹振 作。皇帝降座,御輿,入自東房,侍衛警蹕如來儀,侍臣 從至閤,樂止。通事舍人引東西面位者以次出。蕃客 先出,皇帝若服翼善冠、褲褶,則京官著褲褶,朝集使 著公服,升座者服履如式。若設九部樂,則去樂懸,無 警蹕。太樂令帥九部伎立於左右延明門外。群官初 唱《萬歲》,太樂令即引九部伎聲作而入,各就座,以次 作如式。皇后正至受群官朝賀,前一日尚寢,率其 屬設御幄座,如外命婦朝儀。守宮設次於宮城門外 如常儀。其日未明一刻,諸衛各勒所部屯門,列仗及 陳布於肅章門外。奉禮設文武群官、諸親、蕃客使等 位於宮城門外,如朝堂之式。典儀設文武群官位於 肅章門外,文東武西,俱重行北面,相對為首。諸親位 於文武五品之下。朝集使、蕃客等分方位次如常。設 典儀、贊者位於群官東北,差退西向北上。又設內給 事位於群官之北,南向。若與外命婦同時朝,則典儀 於肅章門外設群官等版位,文武群官依時刻集到 門外,俱就次各服其服。若與上臺同上朝賀,則上臺。 禮畢,群臣仍朝服。典謁引從納義門西行就版位。尚 儀奏:「請中嚴。」六尚以下各服其服,俱詣內閤奉迎。典 儀帥贊者先入就位。典謁引文武群官入就位。尚儀 奏:「外辦。」皇后首飾褘衣以出,即御座南向坐。侍衛警 蹕及設琮璽於御座,並如常儀。內謁者監引內給事 出就南向。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文武群官等俱再 拜。典謁引為首者一人,進內給事前,北面跪:賀詞正 至,並與賀皇帝同,惟伏惟陛下與時同休為異耳。賀 訖,俛伏,興。典謁引退復位,群官等皆再拜。內謁者監 引內給事入,依式奏聞。內給事承令出。內謁者監引 內給事復南面位,稱:「令旨」,群官等皆再拜。內給事宣 令云「履新之慶。」《冬至》云「履長之慶」,與公等同之。群官 等又再拜。內謁者監引內給事入,典謁引群官等出。 尚儀前奏:「禮畢。」皇后降座以入,侍衛警蹕如常儀。 皇后正至受外命婦朝賀。前二日,本司宣攝內外各 供職。前一日,守宮設外命婦次如常儀。尚寢帥其屬 設御幄於皇后正殿北壁,南向;又設命婦為首者脫 舄席於西階前近西,東向如式。司樂展宮懸樂於殿 庭,設麾於殿上西階之西,東向。內僕進重翟以下於 肅章門外道東,西向北上。司贊「設命婦等版位於殿 庭,大長公主以下在東,太夫人以下在西;諸親婦女 之下宗親在東,異姓在西;俱重行北面,相對為首。內 謁者監設外命婦等位於肅章門外,大長公主以下 於道東,太夫人以下於道西,俱重行,西向北上。命婦 有夫,從夫之爵,無夫從子爵。」設司贊位於東階東南, 西向;掌贊二人位於司贊之南,差退,俱西向受朝日。 依時刻,諸衛勒所部屯門列仗及陳布於肅章門外 如常儀。外命婦等依時刻集到宮門外,至下車所道 西,東向,以車為次,北上。車次定,外命婦等皆降車,內 典引引之次,各服其服。尚儀奏:「請中嚴。」宮官侍衛者 皆朝服。司寶奉琮寶,依式俱詣內閤奉迎。司樂帥女 工人入就位,典樂升就舉麾位。司贊先入就位。內典 引引命婦俱就肅章門外位。尚儀奏:「外辦。」皇后首飾 褘衣以出,警蹕如常儀。皇后出自西房,典樂舉麾,奏 《正和》之樂,即御座南向坐。司寶奉琮寶置於御座如 常,偃麾,樂止。凡樂,皆典樂舉麾,工鼓柷而後作,偃麾 戞敔而後止。司賓承引,命婦以次入就位。為首者初 入門,《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命婦等立定,司贊曰:「再 拜。」掌贊承傳,外命婦等皆再拜。司賓引為首者一人 詣西階,為首者初行,樂作,至階樂止。為首者脫舄升, 進,當御座前,北面跪賀,稱妾姓等,言賀詞。與群官同。 賀訖,起。司賓引為首者降階納舄,樂作,復位。立定,樂 止。司贊者曰:「再拜。」掌贊承傳,外命婦等皆再拜。司言 前承令,降自西階,詣命婦西北,東面稱:「令旨。」外命婦 等皆再拜。宣令曰:「履新之慶。」《冬至》云「履長之慶」,與夫 人等同之。司贊曰:「再拜。」掌贊承傳,外命婦等皆再拜。 司賓以次引出,為首者初行,樂作,出閤,樂止。內典引 承引以出。尚儀前奏:「禮畢。」還侍位。皇后降座,樂作,入 自東房,侍衛警蹕如來儀。樂止,女工人退。會朝訖, 尚寢帥屬鋪外命婦等之座於殿上,大長公主以下 於御座東南,重行西向;太夫人以下於御座西南,重 行東向。設不升殿者座席於東西廊下,皆如上儀。又 量設脫履席於東西階下。尚食設壽樽於殿上東序 之端,西向。有坫爵一於樽下。設升殿者酒樽於東西 廊下,近北。設廊下者酒樽,各於其座之南,皆有坫羃, 俱障以帷。設訖,司樂帥諸樂人就位,內典引引外命 婦俱詣肅章門外位。尚儀奏:「外辦。」皇后首飾褘衣以 出,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后出自西房,典樂舉麾,《正和 之樂》作,即御座南向坐。司寶奉琮寶置於御座如常, 偃麾,樂止。司賓承引外命婦以次入就位。為首者初 入門,樂作,至位樂止。外命婦立定,司言前承令,降詣 命婦西北,東向稱:「令旨。」夫人等升席坐。司贊曰:「再拜掌贊承傳,外命婦等皆再拜訖,司賓引外命婦應升 殿者詣東西階,樂作,為首者至階,樂止。俱就席,脫舄 於階下以升。司賓引為首者一人升階,近東西面立, 以下各就席後立。司賓引不升殿者詣東西廊下席 後立。上下立定,司賓引為首者詣酒樽所,北面立。尚 食酌酒一爵,以授為首者。司賓引為首者至御座前, 北向授尚食。尚食受爵,進置御座前。司賓引為首者 退北面。為首者跪奏稱:「妾姓等言,元正首祚,《冬至》云: 『天正長至,妾等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壽』。」興,再拜。外 命婦等皆再拜訖,司言前承令,宣令云:「令旨夫人等 同納景福。」外命婦等又再拜。尚食取爵奉進,皇后舉 酒,樂作,外命婦等皆三稱萬歲。皇后舉酒訖,尚食受 虛爵復於坫,樂止。司贊曰:「再拜。」掌贊承傳,外命婦等 皆再拜。司賓引為首者就席後立。司贊曰:「就座。」掌贊 承傳,外命婦等俱就座。尚食進酒,至階,司贊曰:「酒至, 興。」掌贊承傳,外命婦等俱興,立席後。尚儀至階省酒, 尚食奉酒進,皇后舉酒,樂作如常。又行外命婦酒,酒 至,司贊曰:「再拜。」掌贊承傳,外命婦等俱再拜受觶。司 贊曰:「就座。」掌贊承傳,外命婦等俱就座,坐飲。皇后舉 酒訖,尚食受虛爵,復於坫,樂止,觴行三周。尚食進御 食,食升階。司贊曰:「食至,興。」掌贊承傳,外命婦等皆起 立席後。尚食至階,省案。尚食品嘗食訖,以次進置御 前,又行命婦案。御若不食,及命婦案先下訖,不須興。 設食訖,司贊曰:「就座。」掌贊承傳,外命婦等皆就席坐。 皇后乃飯,樂作,外命婦等俱飯。御食畢,樂止,仍行酒, 遂設庶羞。諸使以次作。若賜酒,司言前承令,詣東階 上西向稱:「賜酒。」階下掌贊承傳,外命婦等皆起,再拜, 立受觶,坐飲訖,起,立授虛觶,又再拜,就席坐。酒行十 二遍,會畢,司贊曰:「可起。」掌贊承傳,外命婦等皆起立 席後。司賓引降,各納舄,樂作,俱引復階下位,樂止。其 廊下者仍立於座後,立定,司贊曰:「再拜。」掌贊承傳,外 命婦等在位者皆再拜。若有束帛,則尚功帥其屬以 束帛先立於東西廂。司言承令,降自西階,詣命婦西 北,東面稱:「令旨。」外命婦等皆再拜。宣令訖,外命婦等 又再拜。尚功帥其屬以次授束帛訖,外命婦等又再 拜。司賓引命婦等以次出,樂作,出門樂止。內典引承 引次出。尚儀前奏:「禮畢。」遂還侍位。皇后降座,樂作,入 自東房,警蹕侍衛如來儀,樂止。朔日受朝前一日, 尚舍奉御設御幄於太極殿北壁,南向。守宮設文官 次於朝室如常儀。太樂令「展宮懸於殿庭,設舉麾位 於殿上西階之西,東向;一位於樂懸東南,西向,並如 常儀。其日,典儀設文官三品以上位於橫街之南,道 東,設武官三品以上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 面,相對為首。設文官四品位於懸東,六品以下於橫 街之南,每等異位,重行西面北上;設武官四品、五品 位於懸西,六品以下於橫街之南,當文官,每等異位, 重行,東面北上。設典儀位於樂懸東北,贊者二人在 南,少退西向。奉禮設門外位:文官於東朝堂西面,武 官於西朝堂東面,皆每等異位,重行北上。其日,依時 刻,諸衛勒所部,列仗屯門」及陳於殿庭如常儀。群官 集朝堂,俱就次各服公服。吏部、兵部贊群官俱出次, 通事舍人各引就朝堂前位。侍中版奏:「請中嚴。」鈒戟 近仗入陳於殿。太樂令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郎入就 舉麾位。諸衛之官各服其器服,符寶郎奉寶,俱詣閤 奉迎。典儀帥贊者入就位。通事舍人引四品以上先 入就位。侍中版奏:「外辦。」有司承旨索扇,皇帝弁服絳 紗衣,御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將 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鐘,右五鐘皆應。協律郎 跪,俛伏,舉麾,鼓柷,奏《太和》之樂。皇帝出自西房,即御 座南向坐。符寶郎奉寶置於御座如常儀,協律郎偃 麾戞敔,樂止。通事舍人引三品以上以次入就位。公 初入門,《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立定,典儀曰:「再拜。」贊 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訖,典儀又曰:「再拜。」贊者承傳, 群官在位者又再拜。舍人引群官北面位者以次出。 公初行樂作,出門樂止。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 禮畢。」俛伏,興,還本位。有司承旨索扇,皇帝興。太樂令 令撞蕤賓之鐘,左五鐘皆應,奏《太和之樂》。皇帝降座, 御輿入自東房,侍衛警蹕如來儀,侍臣從,至閤,樂止。 舍人引東西面位者以次出。皇帝若御翼善冠,則群 臣皆服褲褶,不設樂懸,去警蹕。朝集使引見前一 日,尚舍奉御先奏,於所御殿設御座如常儀。其日,依 時刻所由,量加隊仗,陳列於常式。典儀於殿庭橫街 之南北,設版位如常儀。其日,朝集使夙興並集朝堂, 各服其服,朝京官文武九品以上並服褲褶;諸侍奉 官及京官文武四品以上就位如式。通事舍人引京 官文武三品以上及朝集諸使,俱就所御殿門外序 立以俟。侍中進奏「外辦」,皇帝常服,即御座南向坐,侍 衛如常儀。通事舍人分引京官文武三品以上詣橫 街南對北面位。立定,典儀曰「再拜。」群官在位者皆再 拜訖,通事舍人各引就街北東西班序立。又通事舍 人分引朝集使入北面位,東方南方在東,西方、北方在西。立定,《典儀》曰「再拜。」朝集使等俱再拜。通事舍人 承旨,朝集使等東北面立,稱「有制」,朝集使等皆再拜。 舍人宣敕訖,又再拜。答制先定,行首一人跪奏,舍人 為奏聽進止。若承恩慰問,即舞蹈訖,又再拜。舍人宣 賜食訖,奏「禮畢」,皇帝還宮如來儀。侍臣退,群官等以 次退。其朝集使奉辭,皆准奉參之儀。其京官、常參官 列版位。其朝集使三品以上引升殿賜食,四品以下 於廊下賜食,並臨時奏聽進止。皇太子元正、冬至 受群臣賀,并會前二日本「司宣攝內外,各供其職。」前 一日,典設郎設皇太子幄坐於正殿東序,西向。守宮 設群官等次東宮朝堂,伶官帥展軒懸在於殿庭。以 姑洗之均,又設三鎛鐘、姑洗、夷則、大呂,各依其位。設 登高以南呂之均,及設麾於殿上,並如常儀。典設郎 鋪群官床座於殿上,文官三品以上於皇太子西南, 重行北向,「武官三品以上於皇太子西北,重行南向, 俱以東為上。朝集使三品以上及都督、刺史,各依方 於文武官之下,設不升殿者座席於殿庭東西廂。文 官四品、五品於懸東,六品以下於橫街之南,每等異 位,重行西向北上;武官四品、五品於懸西,六品以下 於橫街之南。當文官每等異位,俱重行東向北」上。朝 集使非升殿者,今方各依文武官當品之下;諸州使 人,今廂各於朝集使之下亦如之。諸親於四品、五品 之下,宗親在東,異姓親在西,掌儀仍各設版位。奉禮 設門外位於東宮朝堂之前,文官在東,武官在西,俱 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諸親位於文武四品、五品 之下,宗親在東,異姓親在西。設諸州朝集使位。東方、 南方於宗親之南,每等異位,重行西南面。西方、北方 異姓親之南,每等異位,重行東面:俱以北為上。典膳 量設樽於廊下近北,設不升殿者酒樽,各於其座之 南,皆有坫羃,俱障以帷。其日質明,諸衛各率勒所部, 屯門列仗。文武群官依時刻集朝堂次,各公服。左庶 子量時刻版,奏「請中嚴。」近仗就陳於門外。諸侍衛之 官各服其器服,俱詣閤奉迎。伶官帥工人、二舞入就 位,又伶官帥一人升就位,舉麾。掌儀帥贊者入就位。 吏部、兵部贊群官俱出次。通事舍人各引就門外位。 又舍人引群官,非升殿者先入就位。左庶子版奏:「外 辦。」皇太子著從省服,未冠則雙童髻以出,侍衛如常。 伶官帥舉麾,奏《承和之樂》,皇太子即座,西向坐,偃麾, 樂止。凡樂,皆伶官帥舉麾,工鼓柷而後作,偃麾戞敔 而後止。掌儀一人升,就西階上,東面立,贊者二人立 於階下。通事舍人引群官以次入就位。公初入門,《舒 和》之樂作。左庶子前跪奏稱:「左庶子臣某言,請殿下 并。」公王興。俛伏,興,還侍位。皇太子降,立於座後。

若有三公、諸伯叔,則降立於東階下,西面。公下一階,則升詣於座後。皇太子升降,伶官舉麾,樂作止如式。

公至階,樂止。公以下升座者,俱脫履於階下。所司先 就脫履席,通事舍人接引群官升就位。立定,掌儀唱: 「再拜。」贊者承傳,群官上下皆再拜訖,通事舍人引群 官為首者一人進皇太子前,東面立,賀稱:「元正首祚, 景福維新,伏惟皇太子殿下與時同休。」《冬至賀》云:「伏 惟殿下天正長至,與時同休。」賀訖,退復位。皇太子答 再拜。左庶子前承令,進宣令訖,群官上下又再拜。左 庶子前跪奏稱:「左庶子臣某言,請坐。」俛伏,興,還侍位。 皇太子坐。掌儀唱:「就位。」贊者承傳,群官上下就座,下 俛伏,興,坐。伶官帥引歌者及琴瑟至階,脫履於下,升, 就位坐。其笙管者詣階間北面立。典膳郎進酒至階, 掌儀唱:「酒至,興。」贊者承傳,群官上下皆俛伏,興,立席 後。左庶子到階省酒,典膳郎奉酒進,皇太子舉酒,食 官令又行群官酒。酒至,掌儀唱:「再拜。」贊者承傳,群官 上下皆再拜。若皇太子遣,停拜即止。群官皆搢笏受 觶。掌儀唱:「就坐。」贊者承傳,群官上下皆就坐,俛伏,興, 飲。皇太子初舉酒,登歌作《昭和之曲》,典膳郎進受虛 觶,復於坫。登歌訖,降復位,觴行三周。典膳郎進食,食 升階,左庶子到階省案。掌儀唱:「食至,興。」贊者承傳,群 官上下俛伏,興,立座後。典膳郎品嘗食訖,以次進置 皇太子前。食官令又行群官案。

皇太子若不食,及宮臣,案先下訖,不須興。

設。食訖,掌儀唱:「就坐。」贊者承傳,群官上下皆就坐,俛 伏,坐皇太子及飯,奏《休和之樂》,群官上下俱飯,皇太 子食畢,樂止,仍行酒,遂設庶羞。伶官帥引二舞以次 入酒,行九遍。會畢,掌儀唱:「可起。」贊者承傳,群官上下 皆俛伏,起,立席後。左庶子前跪奏稱:「左庶子臣某言, 請殿下降座。」俛伏,興,還侍位。皇太子降立於座後。掌 儀唱:「再拜。」贊者承傳,群官上下皆再拜,皇太子答再 拜。通事舍人引群官降,納履以出。公初出,樂作。

若有三公、諸伯叔、皇太子升降,伶官帥舉麾作止如式。

公出門,樂止。左庶子前跪上奏稱:「左庶子臣某言,請 殿下升座。」俛伏,興,還侍位,樂作。皇太子升座,樂止。群 官出畢,非升座者仍立於殿庭。左庶子前跪奏稱:「左庶子臣某言,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太子興,樂作。皇 太子降座以入,侍衛如來儀,侍臣從至閤,樂止。通事 舍人引侍衛宮庭者以次出。皇太子元正、冬至受 宮「臣朝賀并會。前二日,本司宣攝,內外各供其職。」前 一日,典設郎設皇太子幄座於正殿東序,西向。衛尉 設宮臣次於重明門外。伶官出,展軒懸之樂於殿庭, 以姑洗之均。設麾於殿上西階之西,又設為首者解 劍席於懸西橫街之南,並如常儀。設宮臣版位於懸 南,文東武西,俱重行北面,相對為首。設典儀位於東 階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北上。設宮臣門外 位,文官道東,武官道西,重行相向,以北為上。其日未 明三刻,開諸宮殿門,諸衛各率勒所部,屯門列仗如 其常。宮臣依時刻集重明門外,各服其器服。左庶子 版奏:「請中嚴。」近仗就陳於閤外。伶官帥工人入就位, 又伶官帥一人升就位。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俱 詣閤奉迎。典儀帥贊者先入就位。通事舍人引宮臣 俱就門外位。又舍人引六品以下先入就位。左庶子 版奏:「外辦。」皇太子服遠遊冠、絳紗袍以出,左右侍衛 如常儀。皇太子將出,仗動,伶官帥跪俛伏,興,舉麾、鼓 柷,奏《永和之樂》。皇太子升自阼階,即座,西向坐,偃麾, 戞敔,樂止。通事舍人引宮臣五品以上以次入就位。 宮臣初入門,奏《舒和之樂》,至位樂止。宮臣立定,典儀 曰:「再拜。」贊者承傳,宮臣就位者皆再拜訖,通事舍人 引為首者一人詣西階。為首者初行,樂作,至解劍席 後,樂止。為首者就席,解劍置於席,俛伏,興。通事舍人 引升階,進當皇太子座前,東面跪賀,其賀詞與群臣 同。俛伏,興,通事舍人引降詣席後,為首者跪著劍,俛 伏,興,樂作,復懸南位,樂止。宮臣俱再拜。庶子前承令, 降詣宮臣西北,東面稱:「令旨。」宮臣俱再拜。宣令訖,宮 臣又再拜。左庶子還侍位,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宮 臣在位者皆再拜。通事舍人以次引出還次。為首者 初行,樂作,出門樂止。左庶子前跪奏稱:「左庶子臣某 言,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太子興,樂作,降座入,侍衛 如來儀,侍臣從,至閤,樂止。其會伶官帥登歌於殿 上,以南呂之均,典設郎鋪宮臣床座於其殿上。文官 於皇太子幄坐西南,重行北向;武官於皇太子西北, 重行南向:俱以東為上。設不升殿者座席於東西廊 下,設解劍席於懸西橫街之南,俱以北為上。典設郎 設壽樽於殿上西序之端,東西有坫,加爵一於樽下。 又設升殿者酒樽於西廊下,近北設殿下者酒樽各 於其座之南,皆有坫羃,俱障以帷。設訖,通事舍人引 宮臣出次,俱就門外位。左庶子奏:「外辦。」皇太子服遠 遊冠、絳紗袍以出,侍衛如常。皇太子將出,仗動樂作, 皇太子升自阼階,即座西向坐,樂止。典儀一人升,就 東階上西立。通事舍人引文武宮臣以次入就位,宮 臣初入門,樂作,為首者至位,樂止。宮臣立定,左庶子 前承令降,命宮臣升座位者皆再拜。通事舍人引應 升殿者詣西階,為首者初行,樂作,至解劍席,樂止。宮 臣各脫舄履,跪解劍置於席上,俛伏,興。通事舍人引 升階,宮臣為首者一人升立於階西,東向,以下各就 座後,立於其位。又通事舍人引廊下位者就座後。上 下立定,典膳郎前跪稱:「典膳郎臣某言,請賜宮臣上 壽。」俛伏,興。左庶子稱:「令曰諾。」典膳郎退,升,詣酒樽,東 面立。通事舍人引為首者詣酒樽之所,北面立。典膳 郎酌酒一爵,授為首者,搢笏,受爵。通事舍人引為首 者詣皇太子座前,東面授左庶子,左庶子受爵,進置 皇太子前,為首者執笏。通事舍人引為首者退,東面 跪稱:「某官臣等稽首,言元正首祚,《冬至》云:『天正長至, 臣等不勝大慶,謹上千萬壽』。」俛伏,興,再拜。宮臣等上 下再拜,立於席間後。左庶子前承令,少退,宣令訖,宮 臣上下又再拜。左庶子取爵奉進,皇太子舉酒,奏《休 和之樂》,宮臣上下皆舞蹈,三稱千歲。皇太子舉酒訖, 左庶子進受虛爵以授典膳郎,典膳郎受爵復於坫, 樂止。初左庶子受虛爵,殿上典儀唱:「再拜。」階下贊者 承傳,宮臣上下皆再拜。通事舍人引為首者就座後 立。殿上典儀唱:「就位。」階下贊者承傳,宮臣上下俱就 座。俛伏,興。伶官帥引歌者及琴瑟至階,脫屣於下,升, 就位坐。又引笙管進詣階間,北面立。典膳郎進酒至 階,殿上典儀唱:「酒至,興。」階下贊者承傳,宮臣上下皆 俛伏,起,立席後。左庶子到階省酒。典膳郎奉酒進,皇 太子舉酒,《食官令》及行宮臣酒至殿上,典儀唱:「再拜。」 階下贊者承傳,宮臣上下皆再拜,俛伏,興,坐飲。皇太 子初舉酒,登歌作《昭和之樂》三終,行觴三周。典膳郎 進食,皇太子奏《休和之樂》,食畢樂止。仍行酒,設庶羞 之奠,如會群官儀。伶官帥引諸伎以次入,樂作。若賜 酒,左庶子前承令,詣東階上,西向稱:「賜酒。」殿上典儀 承傳,階下贊者又承傳,宮臣上下皆執笏,俛伏,起再 拜,搢笏,立受觶,就座,俛伏坐,飲訖,俛伏起,受虛觶,再 拜,執笏,又再拜,就座,俛伏坐。酒九行遍。會畢,殿上典 儀唱:「就起。」階下贊者承傳,宮臣上下皆俛伏起,立席 後。通事舍人引宮臣降詣解劍席後,跪著劍,俛伏,興納舄履,樂作,復懸南位,樂止。位於東西廊下者仍立 於席後。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宮臣在位者皆 再拜,廊下者拜於席後,諸伎俱作。通事舍人引宮臣 以次出,為首者初行,樂作,出門樂止。左庶子跪奏稱: 「左庶子臣某言,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太子興,奏《永 和》之樂。皇太子降座以入,侍衛如來儀,侍臣從至閤, 樂止。皇太子受朝,集使參辭。前一日,典設郎設皇 太子幄座於東宮東殿東序,西向。又設宮臣次及朝 集使次於重明門外。其日質明,所司設宮臣及朝集 使次於殿庭。諸衛各率勒所部,屯門列仗。東宮文武 官依時刻集朝堂,就位,服褲褶。朝集使並就次服公 服。左庶子量時刻版奏:「請中嚴。」近仗就陳於閤外。侍 衛之官各服其器服,就閤奉迎。通事舍人分引群官 及朝集使就門外位,左庶子版奏:「外辦。」皇太子常服 即座,西向坐。通事舍人引宮臣入就位如常。典儀曰: 「再拜。」贊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又通事舍人引朝集 使橫行北面立定。掌儀曰:「再拜。」朝集使皆再拜。通事 舍人承令,詣朝集使前稱:「有令。」朝集使皆再拜。宣令 訖,又再拜。舍人引宮臣以次出,其辭禮亦如之。皇 帝千秋節受群臣朝賀并會。前三日所司供備如式。 前一日,尚舍鋪御座,內外張設並如常御樓之儀,尚 食、光祿供辦如式。尚食先置壽樽於樓上御座之東, 又置壽樽於樓前之東南,皆有盞斝。其日平曉,陳列 仗衛如常儀。百官常服咸就橫街南,依東西班序立。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常服御座,候褰簾。通事舍人分 引群官詣橫街北壽樽之西南,俱北面。中書、門下及 供奉官如常式立定,典儀贊「再拜。」橫街南北百官俱 再拜訖,尚食奉御酌壽酒以授殿中監,殿中監以授 侍中,侍中執酒以立。殿中監受侍中之酒。侍中執笏, 稍前跪奏稱:「千秋令節,臣等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 壽。」奏訖,興,再拜。群官上下皆再拜。內所由酌壽樽之 酒以進,皇帝受酒,承制宣云:「得卿等壽酒,與卿等內 外同慶。」皇帝舉酒,群官上下又再拜,三呼萬歲,舞蹈, 又再拜訖,詣座所。太官令酌酒以進,侍中執酒以出, 群官等俱出謝酒訖,就座。太常卿引樂作止,俱如常 儀。

其橫街南群官應有常食者,引就座如式,餘退。

其群官所獻甘露醇酎,尚食等所由,並其日平曉,於 樓之便門奉進。會畢,樓上褰簾,群官各出就位。立定, 典儀贊「再拜」,群官俱再拜垂簾,群官退。

若臨時別有進止。隨事贊相。

蕃主來朝,以束帛迎勞。前一日,守宮設次於候館門 之外道右,南向。其日,使者至,掌次者引就次。蕃主服 其國服,所司引立於東堂下,西面。

凡蕃主進止,皆主司先引,制使,皆謁者前導。

使者朝服出次立於門西,東面。從者執束帛立於使 者之南。蕃主有司出門東,西面曰:「敢請事。」使者曰:「奉 制勞某主。」

稱其國名

有司入告,蕃主迎於館門外之東,西面再拜。使者與 蕃主俱入。使者先升,立於西階上;執束帛者從升,立 於使者之北:俱東面。蕃主升,立於東階上,西面。使者 執幣稱:「有制。」蕃主將下拜,使者曰:「有後制,無下拜。」蕃 主旋北面,再拜稽首。使者宣制訖,蕃主進受幣。

采五匹為一束。其蕃主答勞,各以土物,其少多相准,不得使勞幣勞於遠郊,其禮同。蕃主還,遺贈於遠郊亦如之。勞蕃使,即束帛也。

退復位,以幣授左右,又稱:「再拜稽首。」使者降出,立於 館門之外西,東面。蕃主送於館門之外,西面止使者。 蕃主揖使者,俱入,揖讓升。蕃主先升,東階上西面;使 者升,西階上,東面。蕃主以土物儐,使者再拜受,蕃主 再拜送物。使者降出,蕃主從出門外,皆如初。蕃主再 拜送。使者還。蕃主入,鴻臚迎引詣朝堂,依方北面立。 所司奏聞。舍人承敕出,稱「有敕。」蕃主再拜宣勞訖,又 再拜。所司引就館如常儀。遣使戒蕃主見日。前一 日,守宮設次於館門之外道右,南向。其日使者至,掌 次者引就次。蕃主服其國服,降立於東階下,西面。蕃 國諸官立於蕃主之後,西面北上。使者服朝服,出次 立於門西,東面。蕃主有司出門東,西面曰:「敢請事。」使 者曰:「奉制戒集某主。」見日,有司入告,蕃主迎於館門 外之東,西面再拜。使者與蕃主俱入,使者升自東階, 西面。使者稱:「有制。」蕃主再拜。宣制曰:「某日見蕃主。」又 再拜稽首。使者降出,蕃主送於館門之外,西面再拜。 使者還,蕃主入,蕃主奉見。前一日,尚舍奉御整設 御幄於太極殿北壁,南向。守宮設次,《太樂令》「展宮懸, 設舉麾位於上下,《鼓吹令》設十二案,《乘黃令》陳車輅, 尚輦奉御陳輿,尚舍奉御鋪蕃主床座於御座西南, 東向,並如常。設蕃主班位於懸內。又設蕃國諸官之 位於蕃主後,依其班重行北面,以西為上。」設典儀位 於懸之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西面。諸衛各勒所 部,列黃麾仗屯門及陳於殿庭。太樂令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郎入就舉麾位。所司迎引蕃主於承天門外, 通事舍人引就次。本司入奏,鈒戟近仗入陳如常。典 儀帥贊者先入就位。侍中版奏:「請中嚴。」諸侍衛之官 各服其器服,符寶郎奉寶,俱詣閤奉迎。蕃主服其國 服出。通事舍人引立於閤外西廂,東面。

「若更有諸蕃」 ,以國大小為序。

蕃國諸官各服其服,立蕃主後,俱東西北上。侍中版 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以出,曲直華蓋, 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鍾 之鐘,右五鐘皆應。協律郎舉麾鼓柷,奏《太和之樂》及 姑洗之音。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符寶郎奉 寶置於御座,侍衛如常,偃麾戛敔,樂止如常。通事舍 人引蕃主入門,《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典儀曰:「再拜。」 贊者承傳,蕃主再拜稽首。侍中承制,降詣蕃主西北, 東面稱:「有制。」蕃主再拜稽首。宣制訖,蕃主又再拜稽 首。侍中面奏,又承制降勞敕命,升坐,蕃主再拜稽首。 舍人引蕃主,樂作,蕃主上階,樂止。舍人接引升至座 後,蕃主就位,俛伏坐。侍中承制勞問,蕃主俛伏避席。 將下拜,侍中承制曰:「無下拜。」蕃主復位,拜對如常。侍 中回奏,又承制勞,還館。舍人引蕃主降自西階,典謁 者承引,樂作,復懸南位,樂止。蕃主再拜稽首訖,舍人 引蕃主,樂作,蕃主出門,樂止。初蕃主升坐,舍人引蕃 主諸官以次入就位,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蕃 國諸官俱再拜稽首。舍人承敕,降詣西階,蕃國諸官 西北,東面稱:「敕旨。」蕃國諸臣俱再拜稽首。宣敕訖,蕃 國諸官俱再拜稽首。對訖,又再拜稽首。舍人回奏,又 承敕降勞還館,蕃國諸官俱再拜稽首於階。蕃主出, 舍人引蕃國諸官以次出訖,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 某言,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帝興,太樂令令撞蕤賓 之鐘,左五鐘皆應。鼓柷奏《太和》之樂。皇帝降座、乘輿 入自東房。侍衛警蹕如常儀,侍臣從至閤,樂止。

奉辭禮同

「受蕃國使表及幣。」前一日,尚舍奉御整設御幄於所 御之殿北壁,南向。守宮設使者次,太樂令展宮懸、舉 麾位於上下,並如常儀。其日,典儀設使者位於懸南, 重行北面,以西為上,庭實位於客前。設典儀位於懸 之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面。諸衛勒所部列 黃麾半仗屯門及入陳於殿庭。太樂令帥工人入就 位如常儀。符寶郎負寶俱詣閤奉迎。使者服其國服, 奉書出次,通事舍人引立於閤外西廂,東面;從者執 幣玉庭實立於後,俱東面北上。侍中版奏:「外辦。」皇帝 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 常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鐘如上儀。 符寶郎置寶於座,侍衛如常儀。樂止。中書侍郎一人、 令史二人持案先伺於西階,東面北上。舍人引使者 及庭實各就懸南位。使者初入門,《太和之樂》作,立定, 樂止。

大蕃大使為設樂懸,次蕃大使及大蕃中使以下,皆不設樂懸及黃麾仗。

中書侍郎帥持案者進詣使者前,東面。侍郎受書置 於案,回詣西階。侍郎取書升奏,持案者退。初侍郎奏 書,有司各帥其屬受幣馬於庭。《典儀》曰:「再拜。」贊者承 傳,使者以下皆再拜。舍人前承制,降詣使者前,問蕃 國主,使者再拜對訖,又再拜。舍人回奏,又承敕問其 臣下,使者再拜對。又勞使者以下拜對,及舍人回奏, 並如常儀。舍人承制敕勞還館。使者以下皆再拜。舍 人引使者以出,樂作樂止如常儀。侍中前跪奏稱:「侍 中臣某言,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帝興,太樂令令撞 蕤賓之鐘,如上儀,侍臣從至閤,樂止。

其勞及《戒見》日如上儀。

開元二十一年正月庚子朔御含元殿受朝賀如常 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開元二十二年閏十一月。以日食停朝。詔「諸州考使 朔望朝。准例賜食。」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開元二十二 年「閏十一月壬午朔,日有食之。是日,長至停朝。癸未, 御應天樓受朝賀。是日,詔諸州考使六品以下,朔望 日朝,宜准例賜食。」

開元二十三年。正月戊申朔。御含元殿。朝賀如常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開元二十五年。詔「以十二月朔正殿受朝。朝參官應 著朱衣褲褶。不著者。奪俸一月。」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 二十五年冬十月,制:「自今年每年立春日,迎春於東 郊,其夏及秋冬如常,以十二月朔日於正殿受朝,讀 時令。」

按杜佑《通典》:「開元二十五年十一月,御史大夫李通 之奏:『每至冬正及緣大禮,應朝參官併六品清官,並 服朱衣。餘六品以下,許通著褲褶。如有慘故,准式不 合著朱衣褲褶者,其日聽不入朝。自餘應合著而不著者,請奪一月俸,以懲不恪』。」制曰:「可。」

開元二十六年。正月庚午朔。御含元殿。朝賀如常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開元二十八年。正月戊子朔。御含元殿。朝賀如常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開元二十九年正月癸未朔御含元殿朝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天寶元年正月朔受朝於勤政樓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寶元年正 月「丁未朔,御勤政樓,受朝賀,大赦天下」,改開元三十 年為天寶元年。

天寶二年正月辛丑朔御含元殿受朝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天寶三載正月朔。受朝於含元殿。二月。敕。「朝參官至 閏二月。停服褲褶。著珂傘。」十一月。敕。「以冬至次日受 朝。永為常式。」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杜佑《通典》,天寶三載二 月,敕「百官朔望朝參,應服褲褶,并著珂傘,至閏二月 一日宜停。自今以後,每逢此閏,仍永為恆式。」

按《冊府元龜》:「天寶三載正月丙申朔,御含元殿,受朝 賀。」

按《文獻通考》:天寶三載十一月五日甲子冬至敕:「伏 以昊天上帝,義在尊嚴,恭惟祀典,每用冬至。既於是 日有事圜丘,更受朝賀,實深兢惕。自今以後,冬至宜 取以次日受朝,仍永為常式。」

天寶四載正月己未朔御含元殿受朝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天寶五載正月朔。受朝於含元殿。五月敕。「旬節休暇。 百寮不須入朝。」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 五載夏五月庚申,敕「今後每至旬節休暇,中書門下 文武百寮不須入朝,外官不須衙集。」

按《冊府元龜》:「天寶五載正月癸丑朔,御含元殿,受朝 賀。」

天寶六載正月。受朝於含元殿。九月敕「每坐喚仗。令 朝官從容至閤。」又敕:「諸道賀正使。元日隨京官例序 立便見。」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杜佑《通典》,天寶六載九 月敕:「自今以後,每朔望於常儀一刻進外辦,每坐喚 仗,令朝官從容至閤門,入至障外,不須趨走。百司無 事,至午後放歸。無為守成,宜知朕意。」

按《冊府元龜》:「天寶六載正月丁丑朔,御含元殿,受朝 賀。是月詔曰,今勝殘在運,無事為心,顧此朝儀,當符 至理。既時非旰食,將致昇平,而廷設殺刑,何成在宥? 其每日立仗食及杖鍉等,並宜停廢。」十一月辛卯朔, 引朝集使及貢舉人見。十二月丙寅仗下後,百官於 尚書省閱貢物。

按《文獻通考》:「天寶六載敕:中書門下奏:前諸道差使 賀正,十二月早到,或有先見,或有不見,其所賀正表, 但送省司,又不通進。因循日久,於禮全乖。望自今以 後,應賀正使並取元日隨京官例,序立便見,通事舍 人奏知,其表直送四方館,元日仗下後一日同進。」敕 旨依。

天寶七載正月壬申朔御含元殿受朝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天寶八載正月丙寅朔御含元殿受朝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天寶九載正月朔,受朝於華清宮。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 九載春正月庚寅朔,與歲次同始受朝於華清宮。 天寶十載正月乙酉朔,御含元殿受朝賀;十一月丙 午冬至,御觀風樓受朝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天寶十二年正月朔,受朝於含元殿。十一月吉,溫奏: 「京官朔望朝參,著朱衣褲褶及珂傘。」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杜佑《通典》。天寶十二載 十一月。「御史中丞吉溫奏請京官朔望朝參。著朱衣 褲褶。五品以上著珂傘。制曰可。」

按《冊府元龜》:天寶十二載「正月癸卯朔,帝御含元殿, 受朝賀。」

天寶十三載正月朔。受朝於華清宮之觀風樓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 十三載。春正月丁酉朔。上御華清宮之觀風樓。受朝 賀。

天寶十五載春正月乙卯御宣政殿受朝。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肅宗至德二載正月帝在彭原受朝賀十二月上皇至自蜀百寮稱賀 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肅宗本紀》,「至德 二載春正月庚戌朔,上在彭原受朝賀。是日通表入 蜀賀上皇。秋九月癸卯,廣平王收西京。甲辰,捷書至行在,百寮稱賀。十二月丙午,上皇至自蜀。上至望賢 宮奉迎,上皇御宮南樓。上望樓辟易,下馬趨進樓前, 再拜舞蹈稱慶。上皇下樓,上匍匐捧上皇足,涕泗嗚 咽」,不能自勝。上乘馬前導,自開遠門至丹鳳門,旗幟 燭天,綵栩夾道,士庶舞忭路側,皆曰:「不圖今日再見 二聖。」百寮班於含元殿庭。上皇御殿,左相苗晉卿率 百辟稱賀,人人無不感咽。

乾元元年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來朝 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肅宗本紀》,「乾元 元年秋八月甲辰,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 李光弼、關內節度使王思禮來朝,加子儀中書令,光 弼侍中,思禮兵部尚書,餘如故。」

乾元二年十一月丁亥冬至帝朝聖皇於興慶宮翌 日受朝於含元殿。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上元元年朝賀禮畢百官起居聖皇及賀皇太子 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上元元年正 月「丁亥朔,御含元殿受朝賀,禮畢,百官起居。聖皇己 丑,外命婦朝皇后,百官賀皇太子。」

寶應元年四月代宗即位六月罷中書令許朝朔望七月來瑱郭子儀來朝 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代宗本紀》,「寶應 元年夏四月,肅宗崩,帝即位。六月己酉朔,百寮臨於 西宮,上不視朝,自是每朔望皆如之。迄於山陵,凡人 臣有事辭見,先臨西宮,然後詣朝。辛酉,罷中書令,許 朝朔望。」秋七月庚寅,來瑱自襄州來朝,郭子儀自河 中來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