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第171卷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一百七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七十一卷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一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一百七十一卷目錄

 車輿部彙考六

  唐高祖武德一則 太宗貞觀一則 高宗一則 元宗開元一則 天寶一則 憲宗元

  和二則 文宗太和一則 開成一則 武宗會昌一則

  遼總一則

  宋總一則 太祖乾德一則 建隆一則 開寶一則 太宗雍熙一則 端拱一則 至

  道一則 真宗景德一則 大中祥符三則 天禧一則 乾興一則 仁宗天聖一則 明

  道二則 景祐一則 慶曆一則 皇祐二則 神宗一則 熙寧二則 元豐三則 哲宗

  紹聖一則 徽宗一則 大觀一則 政和五則 宣和一則 高宗一則 建炎二則 紹

  興五則 孝宗隆興二則 乾道二則 光宗紹熙一則 寧宗慶元一則

考工典第一百七十一卷

車輿部彙考六 编辑

编辑

高祖武德四年始著車輿衣服之令 编辑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按《車服志》,唐初受命,車服 皆因隋舊。武德四年,始著車輿衣服之令,上得兼下, 下不得儗上。凡天子之車曰「玉路」者,祭祀納后所乘 也,青質玉飾末,金路者,饗射祀還飲至所乘也,赤質 金飾末象路者,行道所乘也,黃質象飾末。革路者,臨 兵巡守所乘也,白質鞔以革。木路者,蒐田所乘也,黑 質漆之。五路皆重。輿,左青龍,右白虎,金鳳翅,畫苣文 鳥獸。黃屋左纛,金鳳一,鈴二在軾前,鸞十二在衡。龍 輈前設鄣塵,青蓋三層,繡飾。上設博山方鏡,下圓鏡, 樹羽輪,金根,朱班重牙。左建旂,十有二旒,畫升龍,其 長曳地。青繡紬杠。右載闟戟,長四尺,廣三尺,黻文。旂 首金龍銜錦結綬及緌帶垂鈴。金鍐方釳,插翟尾,五 焦,鏤鍚,鞶纓十二就。旌旗蓋、鞶纓皆從路質,唯蓋裡 皆用黃,五路皆有副。耕根車者,耕藉所乘也,青質,三 重蓋,餘如玉路。安車者,臨幸所乘也,金飾重輿,曲壁, 紫油纁,朱裡通幰,朱絲絡網,朱鞶纓,朱覆髮,具絡,駕 赤騮。副路、耕根車、安車,皆八鸞。四望車者,拜陵、臨弔 所乘也,制如安車,青油纁,朱裡通幰,朱絲絡網。又有 屬車十乘:一曰指南車,二曰記里鼓車,三曰白鷺車, 四曰鸞旗車,五曰辟惡車,六曰皮軒車,七曰羊車,與 耕根車、四望車、安車為十乘。行幸陳於鹵簿則分前 後,大朝會則分左右。皇后之車六重。翟車者,受冊、從 祀、饗廟所乘也。青質,青油纁,朱裡通幰,繡紫絡帶及 帷。八鸞,鏤鍚,鞶纓十二就,金鍐方釳,樹翟羽,朱總《厭 翟車》者,親桑所乘也,赤質,紫油纁,朱裡通幰,紅錦絡 帶及帷。《翟車》者,歸寧所乘也,黃油纁,黃裡通幰,白紅 錦絡帶及帷。三車皆金飾,末輪畫朱牙箱飾翟羽,朱 絲絡網,鞶纓色皆從車質。《安車》者,臨幸所乘也,制如 金路,紫油纁,朱裡通幰。《四望車》者,拜陵弔喪所乘也。 青油纁,朱裡通幰。金根車者,常行所乘也。紫油纁,朱 裡通幰。夫人乘厭翟車,九嬪乘翟車,婕妤以下乘安 車,外命婦、公主、王妃乘厭翟車;一品乘,白銅飾犢車。 青油纁,朱裡通幰,朱絲絡網,二品以下去油纁、絡網, 四品有青偏幰。皇太子之車,「三金路」者,從祀、朝賀、納 妃所乘也。赤質,金飾,末重較,箱畫苣文鳥獸,黃屋,伏 鹿軾,龍輈金鳳一在軾前,設障塵,朱黃蓋裡。輪畫朱 牙,左建旂九旒,右載闟戟,旂首金龍銜結綬及鈴緌。 八鸞二鈴,金鍐方釳,樹翟尾,五焦,鏤鍚,鞶纓九就。《軺 車》者,五日常服、朝饗、宮臣出入行道所乘也。「四望車」 者,臨弔所乘也。二車皆金飾末,紫油纁朱裡,通幰。親 王及武職一品有象路,青油纁,朱裡通幰,朱絲絡網。 二品、三品有革路,朱裡,青通幰;四品有木路;五品有 軺車,皆碧裡,青偏幰,象飾,未班輪,八鸞,左建旗,畫升 龍,右載闟、戟。革路,木路,左建旃。軺車,曲壁,碧裡,青通 幰。諸路朱質,朱蓋,朱旂,朱班輪。一品之旃九旒,二品 八旒,三品七旒,四品六旒,鞶纓就亦如之。三品以上 珂九子,四品七子,五品五子。六品以下去通幰及珂。 王公車路,藏於太僕,受制、行冊命、巡陵、昏葬則給之。 餘皆以騎代車。

太宗貞觀元年屬車加黃鉞豹尾二車為十二乘 编辑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通典》,「武德初著令,天子 鑾、輅、玉、金、象、革、木五等,屬車十乘,指南車、記里鼓車、 白鷺車、鸞旗車、辟惡車、皮軒車、耕根車、安車、四望車、 羊車。貞觀元年十一月,始加黃鉞車、豹尾車,通為十 二乘。大駕行幸,則分前後,施於鹵簿之內。若大陳設 行,則分左右,施於儀仗之中。」

高宗   年制七輦以奉輦局主之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百官志》:「尚輦局:尚輦二 人,七輦、主輦各六人,掌輦四十二人,奉輦十五人。龍朔二年,改曰奉輦局。」

按《遼史儀衛志》:「輦用人挽。唐高宗始制七輦。」

按《文獻通考》:「唐制,輦有七:一曰大鳳輦,二曰大芳輦, 三曰仙遊輦,四曰小輕輦,五曰芳亭輦,六曰大玉輦, 七曰小玉輦。轝有三:一曰五色轝,二曰常平轝,三曰 腰轝。」大駕鹵簿,先五輅以行。

元宗開元十一年祀南郊廢輦乘輅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通典》,「高祖、太宗,大禮則 乘輅。高宗不喜乘輅,每有大禮則御輦。至武太后以 為常。元宗以輦不中禮,廢而不用。開元十一年冬,祀 南郊,乘輅而往。禮畢,騎還。自是行幸、郊祀,皆騎於儀 仗之內,其五輅腰輿,陳於鹵簿而已。」

天寶元年改黃鉞車為金鉞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通典》:「晉制,黃鉞車,駕一 馬。大駕行,次於華蓋後御麾左右。又有金鉞車、金鉦 車,並駕三馬。唐貞觀以後加之,備於大駕鹵簿。天寶 元年,改為金鉞車。」

憲宗元和十年閱新作指南記里鼓車於麟德殿 编辑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元和十五年十月辛巳。金公亮修成《指南記》。里鼓車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文宗太和 年定四方車服之制 编辑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文宗即位,以四 方車服僭奢,下詔準《儀制令》,品秩勳勞為等級,職事 官服綠青碧。勳官諸司則佩刀礪、紛帨。一品導從以 七騎,二品、三品以五騎,四品以三騎,五品以二騎,六 品以一騎。五品以上及節度使冊拜、婚會,則車有幰。 外命婦一品、二品、三品乘金銅飾犢車,檐舁以八人, 三品舁以六人,四品、五品乘白銅飾犢車。檐舁以四 人,胥吏商賈之妻老者乘葦軬車,兜籠舁以二人。」詔 下,人多怨者,京兆尹杜悰條易行者為寬限,而事遂 不行。

開成 年定致仕官乘檐之制 编辑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開成末定制,宰 相、王公、師保、尚書令、僕射、諸司長官及致仕官,疾病 許乘檐,如漢魏載輿、步輿之制。三品以上官及刺史, 有疾暫乘,不得舍驛。」

武宗會昌六年重修法駕調馬等車 编辑

按《唐書武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會昌六年十一月, 太僕寺重修御路法駕等車二十四乘,并調馬拖車 十三乘。」

编辑

遼代車輦之制。

按《遼史儀衛志》:「國輿,契丹故俗,便於鞍馬,隨水草遷 徙,則有氈車任載,有大車,婦人乘馬亦有小車。貴富 者加之華飾,禁制疏闊,貴適用而已。帝后加隆,勢固 然也。」

《大輿柴冊再生儀》載「神主見之。」

輿臘儀。見「皇帝皇后升輿、降輿。」

總纛車,駕以「御駝。」《祭山》儀見「皇太后升總纛車。」 車《納后》儀見「皇后就車。」

青幰車二,螭頭、蓋部皆飾以銀。駕用駝,公主下嫁以 賜之。古者王姬下嫁,車服不繫其夫,下王后一等,此 其遺意歟。

送終車,車樓純,飾以錦,螭頭以銀,下縣鐸,後垂大氈。 駕以牛,上載羊一,謂之「祭羊」,以擬送終之用。亦賜公 主。

椅,冊皇太后儀,皇帝乘椅,自便殿轝至西便門。 《鞍馬》。《祭山儀》,皇帝乘馬,侍皇太后行。臘儀,皇帝降輿 祭東畢,乘馬入獵。《圍瑟瑟儀》,俱乘馬東行,群臣在南, 命婦在北。

漢輿,太宗皇帝會同元年,晉使馮道、劉煦等備車輅 法物,上皇帝、皇太后尊號冊禮。自此天子車服昉見 於遼。太平中行漢冊禮,乘黃令陳車輅,尚輦奉御陳 輿輦。盛唐輦輅盡在遼廷矣。

五輅《周官》典輅有五輅,秦亡之後,漢創製玉輅,祀天、 祭地、享宗廟、朝賀、納后用之。青質,玉飾,黃屋左纛,十 二鑾在衡,二鈴在軾。龍輈左建旂,十二斿皆畫升龍, 長曳地。駕蒼龍,金鍐鏤鍚,鞶纓十二就。遼國勘箭儀, 皇帝乘玉輅至內門。聖宗開泰十年,上升玉輅,自內 三門入萬壽殿,進七廟御容酒。

金輅,饗射、祀還、飲至用之。赤質,金飾,餘如玉輅,色從 其質。駕赤騮。

象輅,行道用之。黃質,象飾。餘如金輅。駕黃騮。

革輅,巡狩武事用之。白質,革鞔,駕白翰。

木輅,田獵用之。黑質,漆飾。駕黑駱。

車,制小於輅,小事乘之。耕根車,耕藉用之。青質,蓋三 重,餘如玉輅。

《安車》,一名「進賢車」,臨幸用之。金飾重輿,曲壁,八鑾在 衡。紫油纁朱裡,幰,朱絲絡網。駕赤騮,朱鞶纓。

四望車,一名「明遠車」,拜陵、臨弔則用之。金飾,青油纁朱裡,通幰,駕牛。餘同安車。

涼車,赤質,省方、罷獵用之。赤質,金塗銀裝,五綵龍鳳, 織藤油壁,緋絛蓮座。駕以橐駝。

輦用人挽,本宮中所乘。唐高宗始制七輦。《周官》巾車 有輦,以人組挽之。太平冊禮,皇帝御輦。大鳳輦,赤質, 頂有金鳳,壁畫雲氣、金翅,前有軾,下有构欄,絡帶皆 繡雲鳳銀梯。主輦八十人。

大芳輦。

《仙游輦》:

小輦,《永壽節儀》,「皇太后乘小輦。」

芳亭輦,黑質,幕屋緋欄,皆繡雲鳳。朱綠夾窗,花板紅 網,兩簾四竿,銀飾梯。主輦百二十人。

大玉輦。

《小玉輦》。

逍遙輦,常用之。棕屋,赤質,金塗銀裝,紅絛。輦官十二 人,春夏緋衫,秋冬素錦服。

平頭輦,常行用之,制如逍遙,無屋。冊承天皇太后儀, 皇太后乘平頭輦。

步輦。聖宗統和三年,駐蹕土河,乘步輦聽政。

羊車,古輦車。赤質,兩壁龜文鳳翅,緋幰,絡帶、門簾皆 繡瑞羊,畫輪。駕以牛,隋易果下馬。童子十八人,服繡 瑞羊挽之。

輿以人肩之,天子用韝《絡臂》綰腰。輿前後長竿各二, 金銀螭頭,緋繡鳳襴,上施錦褥,別設小床。奉輿十六 人。

小輿,赤質,青頂,曲柄,緋繡絡帶,制如鳳輦而小,上有 御座。奉輿二十四人。

皇太子車輅,金輅。從祀享、正冬大朝、納妃用之。冊皇 太子儀,乘黃令陳金輅,皇太子升降,金輅。

軺車,五日常朝、享宮臣、出入行道用之。金飾,紫幰朱 裡。駕一馬。

四望車,弔臨用之。金飾,紫油纁通幰。駕一馬。

编辑

宋代車輦之制:

按《宋史輿服志》:「芳亭輦,黑質,頂如幕屋,緋羅衣,裙襴、 絡帶皆繡雲鳳,兩面朱綠窗花,版外施紅絲網紬,金 銅帉錔,前後垂簾,下設牙床、勾闌。長竿四,銀龍頭,銀 飾梯,行馬。主輦一百二十人。」

鳳輦,赤質,頂、輪下有二柱。緋羅輪衣,絡帶、門簾皆繡 雲鳳。頂有金鳳一,兩壁刻畫龜文、金鳳翅。前有軾匱、 香爐、香寶、結帶,下有勾闌二重,內設紅錦褥,長竿三, 銀飾梯,行馬。主輦八十人。法駕鹵簿,不設鳳輦。 逍遙輦,以棕櫚為屋,赤質,金塗銀裝,朱漆扶版二,雲 版一,長竿二,飾以金塗銀龍頭。常行幸所御。又魚鉤 帉錔梅紅絛。輦官十二人,春夏服緋羅衫,秋冬服白 獅子錦襖。東封別造辟塵逍遙輦,如窗隔,黃繒為裡, 賜名「省方逍遙輦。」

平輦,又名「平頭輦」,亦曰「太平輦」,飾如逍遙輦,如無屋 輦,官十二人,服同逍遙輦。常行幸所御。東封,別造升 山天平輦,施機關,賜名曰「登封輦。」

小輿,赤質,頂輪下施曲柄如蓋,緋繡輪衣,絡帶,制如 鳳輦而小。下有勾闌牙床,繡瀝水。中設方床,緋繡羅 衣,錦褥。上有小案、坐床,皆繡衣。踏床,緋衣。前後長竿 二,銀飾梯,行馬。奉輿二十四人。

腰輿,前後長竿各二,金銅螭頭,緋繡鳳裙,襴上施錦 褥,別設小床,緋繡花龍衣。奉輿十六人。

耕根車制,青質,蓋三層,餘如五輅之副。駕六青馬,駕 士四十人。親祠具大駕、法駕鹵簿,並列於仗內。若耕 籍則乘之。

羊車,古輦車也,亦為「畫輪車」,駕以牛。隋駕以果下馬, 今亦駕以二小馬。赤質,兩壁畫龜文,金鳳翅,緋幰衣, 絡帶,門簾皆繡瑞羊。童子十八人。

白鷺車,隋所制也,一名「鼓吹車。」赤質,周施花板,上有 朱柱,貫五輪相重,輪衣以緋,皁,頂及緋絡帶並繡飛 鷺。柱杪刻木為鷺,銜鵝毛筩,紅綬帶。一轅。駕四馬,駕 士十八人。

鸞旗車,漢制,為前驅。赤質,曲壁,一轅。上載赤旗,繡鸞 鳥。駕四馬,駕士十八人。

皮軒車,漢前驅車也。冒以虎皮為軒。取《曲禮》「前有士 師則載虎皮」之義。赤質,曲壁,上有柱,貫五輪相重,畫 虎文。駕四馬,駕士十八人。

黃鉞車,漢制,乘輿建之,在大駕後。晉鹵簿有「黃鉞車」, 唐初無之,貞觀後始加。赤質,曲壁中設金鉞一,錦囊 綢杠。左武衛隊正一人,在車中執鉞,駕兩馬,駕士十 五人。

豹尾車,古者,軍正建豹尾。漢制,最後車一乘,垂豹尾。 豹尾以前,即同禁中。唐貞觀後,始加此車于鹵簿內, 制同黃鉞車。上載朱漆竿,首綴豹尾。右武衛隊正一 人執之,駕兩馬,駕士十五人。

屬車,一曰「副車,一曰貳車」,一曰「左車。」秦制,大駕屬車 八十一乘,法駕三十六乘。漢法駕用三十一乘,小駕用十二乘。隋制,大駕三十六,法駕十二,小駕不用。唐 大駕唯用十二乘。宋因之。黑質,兩箱,軬裝,前有曲闌, 金銅飾,上施紫通幰,絡帶、門簾皆繡雲鶴,紫絲網帉 錔。每乘駕二牛,駕士十人。

涼車,赤質,金塗銀裝,龍鳳五采。明金織,以紅黃藤油 璧,緋絲絛龍頭梅紅羅褥,銀螭頭、穗毬、雲朵、踏頭、蓮 花坐,鴈鉤、火珠、門沓、𨧱鉞、頻伽大小鐶。駕以橐駝。省 方在道及校獵迴則乘之。

相風烏輿,上載長竿,竿杪刻木為烏,垂鵝毛筩,紅綬 帶,下承以小盤,周緋裙,繡烏形。輿士四人。

皇后之車。唐制六等:一曰重翟,二曰厭翟,三曰翟車, 四曰安車,五曰「四望車,六曰金根車。」宋因之,初用厭 翟車。其制,箱上有平盤,四角曲闌盤,兩壁紗窗,龜文, 金鳳翅,前有虛匱、香爐、香寶,緋繡幰衣、絡帶,門簾三 轅,鳳首畫梯,推竿行馬,緋繒裹索。駕六馬,金銅面纓、 轡鈴,攀,緋屜。駕士三十人,武弁、緋繡衫。常出止用正 副金塗銀裝白藤輿各一,上覆棕櫚屋,飾以鳳輦。官 服同乘輿「平頭輦之制。」

內外命婦之車:唐制,有厭翟車、翟車、安車,白銅飾犢 車,而幰網有降差。宋制,銀裝白藤輿檐,內命婦皇親 所乘;白藤輿檐,金銅犢車,漆犢車,或覆以氈,或覆以 棕,內外命婦通乘。

太祖乾德元年改定進賢明遠崇德三車之制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輿服志》,「進賢車,古安車 也。太祖乾德元年改。赤質,兩壁紗窗,擎耳虛匱一轅。 緋幰衣,絡帶,門簾皆繡鳳,紅絲網。中設朱漆床,香案, 紫綾案衣緋繒裹,輓索朱漆行馬,駕四馬,駕士二十 四人。」

凡車皆有輓索行馬

「明遠車,古四望車」也,駕以牛。太祖乾德元年改,仍舊 四馬。赤質,制如屋,重簷勾闌,上有金龍,四角重銅鐸, 上層四面垂簾,下層周以花版,三轅。駕士四十人,服 繡對鳳。

崇德車,本秦辟惡車也。上有桃弧棘矢,所以禳卻不 祥。太祖乾德元年改。赤質,周施花版,四角刻「辟惡獸。」 中載黃旗,赤繡此獸。太卜署令一人,在車中執旗。駕 四馬,駕士十八人。

建隆四年禮儀使陶穀造大輦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輿服志》:大輦,《周官》「巾車 氏有輦車,以人組挽之,宮中從容所乘。」唐制,輦有七, 一曰大鳳輦,二曰大芳輦,三曰仙遊輦,四曰小輕輦, 五曰芳亭輦,六曰大玉輦,七曰小玉輦。太祖建隆四 年,翰林學士承旨陶穀為禮儀使,創意造為大輦,赤 質,正方,油畫金塗銀葉龍鳳裝其上四面行龍雲氣、 火珠方鑑,銀絲囊網,珠翠結條,雲龍鈿窠霞子,四角 龍頭銜香囊,頂輪施耀葉,中有銀蓮花坐龍,紅綾裡 碧牙壓帖,內設圓鑑,銀絲香囊,銀飾勾闌臺坐,紅絲 絛網帉錔中施黃褥,上置御坐扶几、香爐,錦結綬几 衣、輪衣、絡帶,並緋繡壓金。銀線長竿四,銀裹鐵鋦,龍 頭魚鉤,錦膊褥,銀裝畫梯拓義,黃羅緣席褥,帊梯杖 褥,朱索,緋繒,油帊。主輦六十四人。親祀南郊、謁太廟 還及具鸞駕、黃麾仗,省方還都則乘之。

開寶 年增製行漏等輿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輿服志》:「行漏輿,隋大業 行漏車也。制同鐘鼓樓,而大設刻漏如稱衡。首垂銅 缽,末有銅象。漆匱貯水,渴烏注水入缽中。長竿四,輿 士六十人。」

十二神輿,赤質,四門旁刻十二辰神,緋繡輪衣,絡帶。 輿士十二人。

交龍鉦、鼓輿各一,皆刻木為二,青龍相交,下有木臺, 長竿,一挂畫鼓,一挂金鉦,上皆有緋蓋,亦繡交龍,輿 士各二人。中興後,相風、行漏、十二神、鉦鼓四輿悉省 去。

鐘、鼓樓輿各一,本隋大駕鐘車、鼓車也。皆刻木為屋, 中置鐘鼓,下施木臺、長竿,如鉦鼓輿。輿士各二十四 人,行漏輿、十二神輿、交龍鉦鼓輿。鐘鼓樓,舊禮無文, 皆太祖《開寶定禮》所增。

太宗雍熙四年增指南記里鼓二車駕士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指南車,一曰「司 南車」,赤質,兩箱畫青龍白虎,四面畫花鳥、重臺,勾闌、 鏤拱,四角垂香囊,上有仙人,車雖轉而手常南指。一 轅鳳首,駕四馬,駕士舊十八人,太宗雍熙四年增為 三十人。記里鼓車,一名「大章車」,赤質,四面畫花鳥、 重臺,勾闌、鏤拱。行一里則上層木人擊鼓,十里則次 層木人擊鐲,一轅鳳首,駕四馬。駕士舊十八人,太宗 雍熙四年,增為三十人。

端拱元年耕藉有司請以耕根車象輅載耒耜以重其事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端拱元年耕藉。有 司議乘金輅。以耕根車載耒耜先驅。又請載于象輅。 以重其事

至道元年皇太子謁太廟乘金輅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皇太子車輅,唐制 三等,至道元年九月二十七日,皇太子謁太廟,乘金 輅,常朝則乘馬。」

真宗景德二年詔王欽若修飾相風烏等輿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大中祥符元年以東封更製大輦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大輦,真宗東封, 以舊輦太重,遂命別造,凡減七百餘斤,後常用焉。 按《玉海》,「大中祥符元年東封,六月丁巳,別造封山天 平輦,施機關,名登封辟塵逍遙輦,為省方,加窗隔,黃 繒為裡。」

大中祥符二年,作《天書玉輅》。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二年四 月庚寅,別飾玉輅奉天書,題曰「天書玉輅。」

大中祥符三年,定王公車輅。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親王、郡王車輅 之制,唐制有四,一曰象輅,親王及一品乘之;二曰革 輅,二品、三品乘之;三曰木輅,四品乘之;四曰軺車,五 品乘之。」宋親王、一品、二品奉使及葬,並給革輅,制同 乘輿之副,惟改龍飾為螭。六引內三品以上乘革車, 赤質,制如進賢車,無案,駕四赤馬,駕士二十五人。其 緋幰衣、絡帶、旗戟、綢杠繡文:司徒以瑞馬,京牧以隼, 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書以虎,太常卿以鳳,駕士 衣亦同。縣令乘軺車,黑質,兩壁紗窗,一轅,金銅飾,紫 幰衣、絡帶並繡雉銜瑞草。駕二馬,駕士十八人。百官 常朝皆乘馬。真宗大中祥符三年,知樞密院事王欽 若言:「王公車輅上並用龍裝,乞下有司檢定制度。」詔 下太常禮院詳定。本院言:「按《鹵簿令》,王公已下,象輅, 以象飾諸末,朱班輪,八鸞在衡。左建旂,畫龍,一升一 降,右載闟戟。革輅,以革飾諸末,左建旃,餘同象輅。木 輅以漆飾之,餘同革輅。軺車,曲壁,青幰碧裡。諸輅,皆 朱質、朱蓋,朱旂旃。一品九旒,二品八旒,三品七旒,四 品六旒,其鞶纓如之。」

天禧二年皇太子朝謁太廟乘金輅設仗如儀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乾興元年名皇太后所乘輿為大安輦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真宗咸平中,為 萬安太后製輿,上設行龍六。乾興元年,詔皇太后御 坐檐子,名「大安輦。」

按,《文獻通考》:仁宗初,章獻太后臨朝,儀衛始盛。乾興 元年,用禮儀院奏製,皇太后所乘輿,名之曰「大安輦。」

仁宗天聖五年更定指南車及記里鼓車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天聖五年十一月壬寅,復作指南 車。按《輿服志》,仁宗天聖五年,工部郎中燕肅始造 指南車。肅上奏曰:「黃帝與蚩尢戰於涿鹿之野,蚩尤 起大霧,軍士不知所向,帝遂作指南車。」周成王時,越 裳氏重譯來獻,使者惑失道,周公賜駢車以指南。其 後法俱亡。漢張衡、魏馬鈞繼作之,屬世亂離,其器不 存。「宋武帝平長安,嘗為此車,而制不精。祖沖之亦復 造之。」後魏太武帝使郭善明造,彌年不就,命扶風馬 岳造,垂成而為。善明鴆死,其法遂絕。唐元和中,典作 官金公立以其車及記里鼓上之憲宗,閱於麟德殿, 以備法駕。歷五代至國朝,不聞得其制者,今創意成 之。其法用獨轅車,車箱外籠上有重構,立木仙人于 上,引臂南指。用大小輪九,合齒一百二十。足輪二,高 六尺,圍一丈八尺。附足立子輪二,徑二尺四寸,圍七 尺二寸,出齒各二十四,齒間相去三寸。轅端橫木下 立小輪二,其徑三寸,鐵軸貫之。左小平輪一,其徑一 尺二寸,出齒十二;右小平輪一,其徑一尺二寸,出齒 十二。中心大平輪一,其徑四尺八寸,圍一丈四尺四 寸,出齒四十八,齒間相去三寸。中立貫心軸一,高八 尺,徑三寸,上刻木為「仙人,其車行,木人指南。若折而 東,推轅右旋,附右足子輪順轉十二齒,繫右小平輪 一匝,觸中心太平輪左旋四分之一,轉十二齒,車東 行,木人交而南指。若折而西,推轅左旋,附左足子輪 隨輪順轉十二齒,繫左小平輪一匝,觸中心大平輪 右轉四分之一,轉十二齒,車正西行,木人交而南指。 若欲北行,或東或西,轉亦如之。」詔以其法下有司製 之。內侍盧道隆《上記》:「里鼓車之制,獨轅雙輪,箱上 為兩重,各刻木為人,執木槌。足輪各徑六尺,圍一丈 八尺。足輪一周而行地三步。以古法六尺為步,三百 步為里,用較今法,五尺為步,三百六十步為里。立輪 一,附於左足,徑一尺三寸八分,圍四尺一寸四分,出 齒十八,齒間相去二寸三分。下平輪一,其徑四尺一 寸四分,圍一丈二尺四寸二分,出齒五十四,齒間相 去與附立輪同。立貫心軸一,其上設銅旋風輪一,出 齒三,齒間相去一寸二分。中立平輪一,其徑四尺,圍 一丈二尺,出齒百,齒間相去與旋風等。」次安小平輪 一,其徑三寸少半寸,圍一尺,出齒十,齒間相去一寸 半。「上平輪一,其徑三尺少半尺,圍一丈,出齒百,齒間相去與小平輪同。其中平輪轉一周,車行一里,下一 層木人擊鼓;上平輪轉一周,車行十里,上一層木人 擊鐲。」凡用大小輪八,合二百八十五齒,遞相鉤鎖,犬 牙相制,周而復始。詔以其法下有司製之。

明道元年詔有司製重翟等六車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皇后之車,唐六等。 皇朝鹵簿唯用厭翟車,常出用副,金裝白藤輿,上覆 棕屋,飾以鳳輦。明道元年十二月辛丑,詔有司製重 翟等六車。

明道二年,閱新製《車輅》。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仁宗明道二年二 月三日己亥,御天安殿門,閱太僕寺新製車輅。其耕 根車,制如玉輅而無飾,駕士服,繡鳳銜嘉禾。」

景祐五年修金玉二輅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祐五年七月十 一日丙午,詔太常禮院詳定鹵簿儀物,未合典制者 釐正之。玉金輅重加修飾,唯二輅旂戟有金塗銀龍 頭。餘則否。既成,八月庚辰親閱於大慶殿門。」

慶曆七年閱新作金玉輅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慶曆七年。將郊祀。 正月十六日辛卯。御大慶殿門。閱新作金玉輅。制頗 崇廣。」

皇祐二年大享明堂詔試二輅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皇祐二年,大享明 堂。詔試二輅。新輅頗減,其崇,舊輅亦修飾。九月五日, 詔明堂法駕乘新玉輅,舊輅亦從行。及宿太廟,詔朝 饗禮畢乘舊玉輅以還。

沈括云:「《慶曆》玉輅乘之動搖。」 遂不用。

皇祐五年,御延和殿,召輔臣觀《指南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神宗   年製太皇太后大安輦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大安輦,神宗嗣 位,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其行幸依治平元年之制。 而皇太后、皇后常出,止用副金塗銀裝白藤輿,覆以 㯶櫚屋,飾以鳳輦,官服同乘輿平頭輦之制。」於是詔 太皇太后出入所乘如萬安太后輿上設行龍六,制 飾率有加金銅車。禮典不載,則如舊制。

熙寧五年始令宗室老疾者肩輿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肩輿,神宗優待 宗室老疾不能騎者,出入聽肩輿。熙寧五年,大宗正 司請宗室以病肩輿者,踏引籠燭,不得過兩對。 熙寧八年,定木車制度。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補筆談》:「熙寧八年,章子 厚與予同領軍器監,被旨討論木車制度。本監以《周 禮考工記》及《小戎詩》攷定,車輪崇六尺,軹崇三尺三 寸。」

「轂末至地也。」 并《軫轐》為四尺。

互圍一尺一寸、厚一尺三分寸之二。車罔也

轂長三尺二寸,徑一尺三分寸之二,輪之數三寸九分寸之五,轂上劄輳鑿眼是也。

《大穿》內徑四寸五分寸之二,

《記》謂之「賢」 ,轂之裡穿也。

《小穿》「內徑三寸十五分寸之四」,

《記》謂之「軹」 ,轂之外穿也。

《輻》九寸半,《軸外》一尺九寸。

「并輻三寸半」 ,共三尺二寸,乃轂之長。

金厚一寸。

「大小穿」 其金皆一寸。

輻廣三寸半,深亦如之。

輿六尺六寸。車隊,四尺四寸。

《隊》,音邃。謂車之深。蓋深四尺四寸,廣六尺六寸。

闕二字深一尺四寸、三分寸之二,

七寸三分寸之一,在軫內。

崇三尺三寸半。輿之廣,謂之崇。

較崇二尺二寸,通高五尺五寸。較兩輢上出二者,并車高五尺五寸。

軫,圍一尺一寸,車後橫木。

貳圍七寸三分寸之一,較圍四寸九分寸之八。

《軹圍》三寸二十七分寸之七。

此軹乃輢木之植者,衡者,與轂末同名。

《轛圍》二寸、八十一分寸之十四。

此《貳》之「植者」 、橫者,如較之《植軹》而名異。

《任》《正圍》一尺四寸五分寸之二。

此與下三「面材《特車》正」 者。

「輈深四尺七寸。」此《梁船輈》也。軹崇三尺三寸。

此輈如橋梁,矯上四尺七寸,并衡頸為八尺七寸。國馬高八尺,除衡頸,則如馬之高,長一丈四尺五寸。

軌前十寸,隊四尺四寸。

軌前一丈,築長五尺,衡圍一尺三寸五分寸之一,長 六尺六寸,軸圍一尺三寸五分寸之一,兔圍一尺四寸五分寸之二。

「與前當轅」 者,與任正相足,為四面。

頸圍九寸十五分寸之九。

頸輈前持衡者

《踵圍》七寸七十五分寸之五。

踵輈前承轅處

軓廣八尺,兩轍之兩。

陰,如軓之長,側於軓前。

靷二:前著驂,轡後屬陰,在驂之外,所以止出內脅。驅, 長一丈,皮為之,前繫於衡,後屬於軫內脅,所以止入 服。馬當衡軛,兩服齊首。

「驂馬齊衡,兩驂鴈行」,謂小卻也。

《度》皆以周尺一尺當今七寸七分少強。

轡六,「服馬二轡,驂馬一轡。」

以法付工作坊製車,兼習《五御法》。是歲八月秋閱,上御延和殿,親按藏於武庫,以備儀物而已。

元豐三年定公卿以下奉引車旗之制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神宗元豐三年, 詳定禮文所言:「鹵簿記公卿奉引第一,開封令乘軺 車,次開封牧隼旗,次太常卿鳳旗,次司徒瑞馬旗,次 御史大夫獬豸旗,次兵部尚書虎旗,而乘革車,考之 非是。謹按《周禮巾車職》曰:『孤乘夏篆,卿乘夏縵,大夫 乘墨車』。司常職曰:『孤卿建旃,大夫建物』。請公卿以下 奉引,先開封令乘墨車建物,次開封牧乘墨車建旗, 太常卿、御史大夫、兵部尚書乘夏縵,司徒乘夏篆,並 建旃,所以參備九旗之制。」詔從之。

元豐四年,定五輅之制,多仍唐舊。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五輅,宋自神宗 以降,銳意稽古,禮文之事,招延儒士,折衷同異。元豐 有詳定禮文所,徽宗大觀間有議禮局,政和又有禮 制局。先是,元豐雖置局造輅,而五輅及副輅多仍唐 舊。玉輅自唐顯慶中傳之,至宋曰顯慶輅,親郊則乘 之,制作精巧,行止安重。後載太常與闟戟分左右,以 均輕重,世之良工莫能為之。其制,箱上置平盤黃屋, 四柱皆油畫刻鏤,左青龍,右白虎,龜文金鳳翅,雜花 龍鳳,金塗銀裝,間以玉飾。頂輪三層,各施銀耀葉,輪 衣、小帶、絡帶並青羅繡雲龍,周綴。帶羅文,佩銀穗 毬、小鈴。平盤上布黃褥,四角勾闌設圓鑑、翟羽。虛櫃 內貼銀鏤香罨,軾匱,銀龍二,銜香囊,銀香爐、香寶,錦 帶,下有障塵。青畫輪轅,銀轂乘葉,三轅銀龍頭,橫木 上有銀鳳十二。左建青旗,十有二旒,皆繡升龍;右載 闟戟,繡黻文,並青繡綢杠。又設青繡門簾,銀飾梯一, 托叉二,推竿一,銀錔頭,銀裝行馬,青繒裹輓索,駕六 青馬,馬有金面,插鵰羽鞶纓、攀胸,鈴拂,青繡屜,錦包 尾。又誕馬二,在輅前,飾同駕馬,餘輅及副輅皆有之, 駕士六十四人。金輅色以赤,駕六,赤馬建大旂,駕士 六十四人。象輅色以淺黃,駕六赭白馬建大赤,駕士 四十人。革輅色以黃,駕六,騧馬建大白,駕士四十人。 木輅色以黑,駕六,黑騮馬,建大麾,駕士四十人。自金 輅而下,其制皆同玉輅,惟無玉飾。五副輅並駕六馬, 駕士四十人。當用銀飾者皆以銅,餘制如正輅。 按《玉海》,元豐四年十一月己丑,禮文所依《周禮》增製 五輅。十二月己丑,禮文所言:「古者五輅載旗,謂之道 德之車。漢鹵簿前驅有鳳皇闟戟,猶未施於五輅,江 左乃加棨」戟於車之右。請去闟戟而建太常,又增近 臣一員立車右。又請用金輅。至太廟祀畢,御玉輅詣 郊。其後製五輅玉,建太常金大旂象大赤、革大白、木 大麾,仍存闒戟焉。

元豐六年,新玉輅廢,仍乘舊輅。

按《宋史神宗本紀》:「元豐六年春正月丁丑朔,御大慶 殿受朝,始用新樂。儀鸞司徹幕,屋壞,毀玉輅。」

按沈括《筆談》:「大駕玉輅,唐高宗時造,至今進御。自唐 至今,凡三至太山、登封,其他巡幸,莫記其數,至今完 壯,乘之安若山岳,以措杯水其上而不搖。慶曆中,嘗 別造玉輅,極天下良工為之,乘之動搖不安,竟廢不 用。元豐中,復造一輅尢,極工巧,未經進御,方陳於殿 庭,車屋適壞,盡壓而碎。自后只用唐輅,其穩利堅久」, 歷世不能窺其法,世傳有神物護之,若行諸輅之後, 則隱然有聲。

哲宗紹聖元年詔造皇太后大安輦皇太妃龍鳳輿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龍輿皇太后所 编辑

乘也。東都皇太后多垂簾,皆抑損遠嫌,不肯乘輦,止 用輿而已。哲宗既嗣位,尊朱貴妃為皇太妃,出入許 乘檐子,有司請用牙魚鳳為飾,繖用青。元祐三年,太 皇太后詔有司尋繹典故,於是檐子飾以龍鳳,繖用 紅。九年,群臣議改檐子為輿,上設行龍五,出入由宣 德東偏門。哲宗以皇太后諭旨,令太妃坐六龍輿,出 入;進黃繖,由宣德正門。於是三省議:皇太妃坐龍鳳 輿繖,紅黃兼用,從皇太后出入止用紅。紹聖元年, 禮部、太常寺言:「近奉旨,皇太后欲令皇太妃坐六龍

輿。朕常思皇太妃尊奉之禮,既不敢擬隆於皇太后
考證
又不可不逮於中宮。今參以人情,再加詳定,伏請供

進龍鳳輿。」從之。紹聖元年,議造皇太后大安輦,中 書具治平、元豐中皇太后輿服儀衛以呈,曰:「元豐中, 先帝手詔,皇太后行幸儀衛,並依慈聖光獻太皇太 后日例,而宣仁謙恭,不乘大安輦。」哲宗曰:「今皇太后 獨尊,非宣仁比。」遂詔行幸進大安輦,已而皇太后嫌 避,竟不製造。

徽宗   年詔皇太妃仍用龍鳳輿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哲宗尊朱貴妃 為皇太妃,出入乘龍鳳輿。及徽宗即位,尊太妃為 聖瑞皇太妃,詔「儀物除六龍輿不用,仍進龍鳳輿外, 餘悉增崇焉。」

徽宗大觀元年重製指南記里鼓車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大觀元年,內侍 省吳德仁又獻指南車、記里鼓車之製。二車成,其年 宗祀大禮始用之。其指南車,身一丈一尺一寸五分, 闊九尺五寸,深一丈九寸。車輪直徑五尺七寸,車轅 一丈五寸。車箱上下為兩層,中設屏風,上安仙人一, 執杖,左右龜鶴各一。童子四,各執纓,立四角。上設關 戾臥輪一十三,各徑一尺八寸五分,圍五尺五寸五 分,出齒三十二,齒間相去一寸八分。中心輪軸隨屏 風貫下。下有輪一十三,中至大平輪,其輪徑三尺八 寸,圍一丈一尺四寸,出齒一百,齒間相去一寸二分 五釐。通上左右起落二小平輪,各有鐵墜子一,皆徑 一尺一寸,圍三尺三寸,出齒一十七,齒間相去一寸 九分。又左右附輪各一,徑一尺五寸五分,圍四尺六 寸五分,出齒二十四,齒間相去二寸一分。左右疊輪 各二,下輪各徑二尺一寸,圍六尺三寸,出齒三十二, 齒間相去二寸一分;上輪各徑一尺二寸,圍三尺六 寸,出齒三十二,齒間相去一寸一分。左右車腳上各 立輪一,徑二尺二寸,圍六尺六寸,出齒三十二,齒間 相去二寸二分五釐。左右後轅各小輪一,無齒,繫竹 䉡并索,在左右軸上。遇右轉,使右轅小輪觸落右輪; 若左轉,使左轅小輪觸落左輪。行則仙童交而「指南 車。」駕赤馬二,銅面,插羽鞶纓,攀胸鈴拂,緋絹屜,錦包 尾。

「記里鼓車」,《大觀》之制,車箱上下為兩層,上安木人二 身,各手執木槌、輪、軸共四。內左壁車腳上立輪一,安 在車箱內,徑二尺二寸五分,圍六尺七寸五分,二十 齒,齒間相去三寸三分五釐。又平輪一,徑四尺六寸 五分,圍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出齒六十,齒間相去二 寸四分。上太平輪一,通軸貫上,徑三尺八寸,圍一丈 一尺,出齒一百,齒間相去一寸二分;立軸一,徑二寸 二分,圍六寸六分,出齒三,齒間相去二寸二分。外《太 平輪》,軸上有鐵撥子二,又木橫軸上,關戾撥子名「一。」 其車腳轉一百遭,通輪軸,轉周木人各一,擊鉦鼓。

政和三年定帝后及皇太子車輅之制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徽宗政和三年, 議禮局更上皇帝車輅之制,詔頒行。玉輅箱上平盤, 黃屋以下皆如舊。頂輪三曆,內一層素輪,頂上施金 塗銀山花葉及翟羽,青絲繡雲龍絡帶二,周綴雜色。 帶八,銅佩八,銀穗毬二。平盤上布紅羅繡雲龍褥。 曲几、扶几上下設銀螭首二十四,四角勾闌設圓鑑 一十六,青羅繡寶相花帶,火珠二十八。香匱設香爐, 紅羅繡寶相花帶。香囊、香寶,銀結綬二,紅羅繡雲龍 結綬一,紅錦幟龍鳳門簾一。青畫輪轅,銀轂《乘葉》。軾 匱、橫轅、前轅,並飾以金塗銀螭首。橫轅上施銀立鳳 一十二,左建太常,十有二旒,右載闟戟繡黻文杠褲 一,以青繡杠首,飾以銀螭首,金塗銅鈸,青犛牛尾拂, 青繒裹索。駕青馬六馬有銅面,插鵰羽鞶纓、攀胸、鈴 拂,青綠織屜,紅錦包尾。又踏路馬二,在輅前,飾同駕 馬。凡大祭祀乘之。金輅以上並以次列其後。若大朝 會、冊命皇太子、諸王大臣,則設五輅於大慶殿庭,為 充庭之儀。金輅赤質,以金飾諸末,建大旂,餘同玉輅, 駕赤馬六;凡玉輅之飾以青者,金輅以緋。象輅淺黃 質,金塗銅裝,以象飾諸末,建大赤,餘同玉輅,駕赭白 六;凡玉輅之飾以青者,象輅以銀褐。革輅黃質,鞔之 以革,建大白,餘同玉輅,駕騧馬六;凡玉輅之飾以青 者,革輅以黃,木輅黑質,漆之,建大麾,餘同玉輅,駕黑 騮六。凡玉輅之飾以青者,木輅以皂;凡玉輅用金塗 銀裝者,象輅、革輅、木輅及五副輅,並金塗銅裝。又禮 制局言:「玉輅馬纓十二而無采,不應古制。欲以五采 罽飾樊纓十有二。就輅衡軾並無鸞和。乞添置蓋弓 二十有二,不應古制。乞增為二十八,以象星。」又《巾車》 言:玉輅「建太常」而不言色,《司常》注云:「九旗之帛皆用 絳」,以周尚赤故也。《禮記·月令》:中央:「天子乘大輅,載黃 旂,以金、象、木、革。」四輅及所建之旂,與四時所乘所載 皆合。今玉輅所建之旂,以青帛十二副連屬為之,有 升龍而非交龍,又無三辰,皆非古制。如依成周以所 尚之色則用赤,依《月令》兼四代之制則當用黃,仍分 縿斿之制及繡畫三辰於其上。今改制,太常其斿曳地,當依《周官》「以六人維之。」又《左傳》言:「鍚鸞和鈴,昭其 聲也。」注:「鍚在馬額,鈴在旂首。」今旂首無鈴,乞增置。又 車蓋周以流蘇及佩各八,無所法象,欲各增為十二, 以應天數。又輅之諸末,盡飾以玉,為稱其實,而羅紋 雜佩乃用塗金,乞改為玉。又「車箱兩轓有金塗龜文, 及鶤翅左龍右虎,迺後代之制,欲改用蟉龍,加玉為 飾。」又言:「既建太常,當車之後,則自後登車有妨。《曲禮》 言『君車將駕,則僕執策立於馬前。已駕,僕展軨效駕, 奮衣由右上,取貳綏跪乘,執策,分轡驅之,五步而立。 君出就車,則君升車亦當自右由前而入。今玉輅前 有式匱,不應古制,恐當更革,以便登車及改式之制』。」 又《禮記》言「車得其式。」《周官:輿人》:「三分其隊,一在前,二 在後,以揉其式。以其廣之半為之式,崇三分軫圍,去 一以為式圍;三分軹圍,去一以為轛圍。」注:「立者為轛, 橫者為軹。」今玉輅無式。詔:玉輅用青質,輪輈絡帶,其 色如之,四柱平盤,虛匱則用赤。增蓋弓之數為二「十 八,左右建旂常並青。太常繡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旂 上則繡以雲龍,朱杠、青縚,鈴垂十有二就,流蘇及佩 各增十二之數,樊纓飾以五采之罽。衡式之上又加 鸞和,輅之諸末。耀葉、螭頭、雲龍、垂牙鎚腳、花版結綬, 羅紋雜佩、羽臺、蔥臺、麻鑪、香寶、壓貼、牌字,皆飾以玉。」 自後而升,式匱不去。既成,高二丈七寸五分,闊一丈 五尺。副玉輅亦用青色。舊駕馬四增為六色,亦以青

議禮局上皇后車輿之制:重翟車,青質,金飾諸末。

「間以五采輪,金根朱牙。其箱飾以重翟羽,四面施雲 鳳孔雀,刻鏤龜文。頂輪上施金立鳳耀葉。青羅幰衣 一,紫羅畫雲龍;絡帶二,青絲絡網二,紫羅畫帷一,青 羅畫雲龍。夾幔二。」車內設紅縟及坐。橫轅上施立鳳 八。香匱設香爐、香寶。香匱飾以螭首,前後施簾。長轅 三,飾以鳳頭,青繒裹索。駕青馬,六馬有銅,面插翟羽, 鞶纓、攀胸,鈴拂,青屜青包尾。若受冊謁景靈宮則乘 之。厭翟車,赤質,其箱飾以次翟羽;紫幰衣,紅絲絡網, 紅羅畫絡帶,夾幔錦帷,餘如重翟車;駕赤騮;四親蠶 則乘之。翟車,黃質,其車側飾以翟羽;黃幰衣,黃絲絡 網,錦帷絡帶,餘如重翟車;駕黃騮。四安車,赤質,金飾, 間以五采,鏤刻龜文,紫幰文,錦帷絡帶,紅絲絡網,前 後施簾。車內設褥及坐。長轅三,飾以鳳頭。駕赤騮四。 凡駕馬鞶纓之飾,並從車質。四望車,朱質,青幰衣。餘 同安車,駕牛三。金根車,朱質,紫幰衣。餘同安車,駕牛 三。自重翟車以下備鹵簿,則皆以次陳設。藤輿,金塗 銀裝,上覆棕櫚,屋以龍飾。常行之儀則用之。

皇太子車輅之制。唐制三等:一曰金輅,二曰軺車,三 曰四望車。太宗至道初,真宗為皇太子,謁太廟,乘金 輅,常朝則乘馬。真宗天禧中,仁宗為皇太子,亦同此 制。徽宗政和三年,議禮局上皇太子車輅之制:金輅, 赤質,金飾諸末,重較,箱畫苣文鳥獸,黃屋,伏鹿軾,龍 輈金鳳一,在軾前,設障塵;朱蓋、黃裡,輪畫朱牙,左建 旂九旒,右載闟戟,旂首金龍,頭銜結綬及鈴緌。八鸞 在衡,二鈴在軾。駕赤騮四,金鍐方釳,插翟尾,鏤鍚鞶 纓九就。從祀謁太廟、納妃則供之。軺車,金飾諸末;紫 油通幰,紫油纁朱裡;駕馬一;四望車,金飾諸末;青油 通幰,青油纁朱裡;朱絲絡網;駕馬一。軺車、四望車以 次列於鹵簿仗內。

政和四年,詔改定正副輅之制。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政和四年,詔改 修正副輅,討論製造金象革、木四輅,並依新修玉輅 制度。旂常並建,各與輅一色。除去闟戟,改車箱兩轓、 龜文鶤翅、左龍右虎之飾,並用蟉龍,增蓋弓、博山、流 蘇等數,軾衡加和鸞,以合於古。金輅,朱質,飾以金塗 銀。左右建太常大旂,及輪衣絡帶等,色皆以黃。龍旂 九斿,如《周官》「金輅建大旂」之制。駕馬以騧,飾樊纓五 采九就。象輅朱質,凡制度、裝綴、名物並同金輅,飾以 象及金塗銀銅鍮石;左右建太常、大赤,輪衣、絡帶等, 色皆以紅,大赤繡鳥隼七斿,如《周官》「象輅建大赤」之 制。駕馬以赤,飾樊纓七就。革輅朱質,凡制度、裝綴、名 物並同金輅,飾以金塗銅鍮石;左右建太常大白及 輪衣、絡帶等色皆以淺黃。大白繡熊虎。六斿,如《周官》 「革輅建大白」之制;駕馬以赭白飾。樊纓五就。木輅朱 質,凡制度、裝綴、名物皆同金輅,飾以金塗鍮石,左右 建太常,大麾及輪衣、絡帶等色皆以皂。大麾繡龜蛇 四斿,如《周官》「木輅建大麾」之制,駕馬以鳥飾樊纓三 就。四輅,駕馬各六。玉輅,駕士六十四人,餘皆四十人。 又禮制局增改《雅飾》諸輅。舊副玉輅,色青,飾以金,改 用黃,而飾以玉;樊纓如玉輅之制。建太常,色黃,飾以 組,象日月於縿、星辰於斿,其長曳地。舊金輅改用青, 飾以金;樊纓以五采罽而九就。建大旂,色青,飾以組, 象交龍於縿、升龍於斿,其長齊軫。象輅,改用赤,飾以 象;樊纓以五采罽而七就,建大赤,色赤,飾以組,象鳥 隼於縿斿,其長齊較。革輅改用白,飾以革。龍勒絛纓, 建大白,色白,飾以組,象熊虎於縿斿,其長齊肩三輅,

皆維以縷,削幅為之。木輅依舊色,而飾以漆,其色黑
考證
前樊鵠纓,建大麾,色黑,飾以組,象龜蛇於縿斿,其長

齊首,維以縷,充幅為之。又詔「玉輅身仍用紅」太常旂 絡帶等用黃。餘常旂絡帶、亦隨其輅色

政和六年,定「大輅玉輅」及王公以下車制。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大輅,政和六年, 徐秉哲言,南北郊,皇帝乘玉輅以赴齋宮。自齋宮赴 壇,正當祀天祭地,乃乘大輦,疑非禮意。下禮制局討 論。禮制局請造大輅,如玉輅之制,惟不飾以玉。所駕 之馬,其數如之,惟樊纓一就,以稱尚質之義。仍建大 旂十有二旒,龍章日月,以協象天之義。至禮畢還齋 宮,「則御大輦,於禮無嫌。」從之。《政和議》:禮局上王公 以下車制,象輅,以象飾諸末,朱班輪,八鸞在衡,左建 旗,右載闟、戟,駕馬四。親王昏則用之。革車,赤質,載闟、 戟,緋羅繡輪衣、簾、旗、韜、杠、絡帶,駕赤馬四。大駕鹵簿 六引,法駕鹵簿三引,開封牧第乘之。王公一品、二品、 三品備鹵簿,皆供革車一乘。其輪、衣、簾、旗、韜杠,絡帶 繡文,開封牧以隼,大司樂以鳳,少傅以瑞馬,御史大 夫以獬豸,兵部尚書以虎軺車,黑質,紫幰衣、絡帶並 繡雉,施紅錦簾,香爐、香寶結帶,駕赤馬二。鹵簿內第 一引官,縣令乘之。駕馬皆有銅面,插羽鞶纓,攀胸鈴 拂,緋絹屜,紅綿包尾。六年,禮制局言:「大觀中用大司 樂代太常卿為第三引,蓋以大司樂掌鼓吹之事。夫 禮樂之官,宗伯為長,宜改用禮部尚書。又第四引司 徒,即用地官之長,自漢以來為三公,朝廷近改司徒 為少傅,然六引司徒,乃地官之事,宜改用戶部尚書。 其府佐依六引諸卿例改為僚佐,其鹵簿儀仗,依兵 部尚書例給。古之諸侯,出封於外,同姓錫以金輅,異 姓錫以象」輅。蓋出而制節,則遠君而其道伸;入而謹 度,則近君而其勢屈。故其入覲,則不敢乘金輅象輅, 以同於王,當自降而乘墨車也。若公侯采地在天子 縣內者,則為都鄙之長,《大司馬》所謂「師都建旃」是矣。 今開封牧列職於朝,與御史大夫同,謂之卿可也。其 在《周官》,則卿大夫之職是矣。又無金輅象輅之錫,而 乃比於古之諸侯入覲而乘墨車可乎?成周上公九 命,車旗以九為節,故建常九斿。侯伯七命,車旗以七 為節,故建常七斿。子男五命,車旗以五為節,故建常 五斿。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車旗亦各眡其命之數。 則卿之建旃,當用六斿,大夫建物,當用四斿。至於三 斿,則上士所建也。其《開封令》「宜乘墨車,而建物四斿。 開封牧、御史大夫、戶部、兵部、禮部尚書,皆卿也,宜乘 夏縵,而建旃六斿。」其年,詳定官蔡攸又言:「六引:開封 令乘軺車居前,開封牧、大司樂、司徒、御史大夫、兵部 尚書乘革車次之。開封牧建繡隼旗,太常卿建繡鳳 旗,司徒繡瑞馬旗,御史大夫繡以獬豸,兵部尚書繡 以虎,皆副之以闟戟。其先後之序,所乘之車,所建之 旗,揆古則不合,驗今則有戾。且大駕之出,自漢光武 時,始有三引:先河南尹,次執金吾,次洛陽令」,先尊而 後卑也。後魏亦三引,先平城令,次司隸校尉,次丞相, 先卑而後尊也。唐兼用六引,五代減為三,後周復增 為六。本朝因之,以開封令居前,終以兵部尚書。然以 前為尊,則大司樂不當次令、牧;以後為尊,則兵部尚 書不當繼御史大夫,此先後之序未正也。軺車非縣 令宜駕,革車非公卿宜用,是所乘之車未稱也。鳳馬 之繡,無所經見;闟戟之設,尤為訛繆,是所建之旗未 宜也。司徒,三公論道之官,車徒非其所任,戶部主之 可也。奉常掌禮,司樂典樂,皆專於一「事,禮樂之容,非 其所兼,禮部總之,宜也。請改《司徒》用戶部尚書,改《大 司樂》用禮部尚書,其僚佐儀制,視兵部尚書。御史大 夫位亞三少,秩從二品,又尊於六尚書。其行宜以兵 部次令牧,禮部、戶部又次之,終以御史大夫,則先後 之序正矣。」夏篆者,篆其車而五采畫之也。夏縵則五 采畫之而不篆,墨車則漆之而不畫。孤宜乘夏篆,象 其文質之備;卿宜乘夏縵,象其文采而不足於篆。開 封令,秩比大夫。開封令,古之諸侯,其乘皆宜墨車,其 駕之馬,令以三,牧以四,御史大夫以六。尚書,卿之任 也。其駕亦四,則所乘之車稱矣。《司常》曰:「孤,卿建旃,大 夫士建物,師都建旗。」蓋通帛為旃,其色純赤;雜帛為 物,其「色赤白物為三斿,旃亦如之。開封令秩視大夫, 故宜建以物。開封牧,率王畿之眾而衛上師,都之任 也,故宜建以旗。尚書御史大夫,古之卿也,故宜建以 旃。」從之。

政和七年,詔定駕士服色。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政和七年,禮制 局言:「昨討論大駕六引,開封牧乘墨車,兵部尚書、禮 部尚書、戶部尚書、御史大夫乘夏縵,已經冬祀陳設 訖。所有駕士衣服,尚循舊六引之制,宜行改正。況天 子五輅,駕士之服,各隨其輅之色,則六引駕士之服, 當亦如之。請墨車駕士衣皂,夏縵駕士皂質繡五色 團花,於禮為稱。」從之

政和年,改大輦、「芳亭輦」及「崇德車」之制。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大輦,政和之制黃質,冒以黃衣,紘以黃帶,車箱四圍於桯之外,高二 尺二寸,設軾於前楹,軾高三尺二寸,建大旂於後楹。 旂十二斿,其長曳地,其色黃,繪以交龍,素帛為縿,繪 以日月,以弧張幅,以韣韜弧,杠以青錦綢之,注旄於 竿首,繫以鈴芳亭輦,政和之制,簾以紅羅繡鵝為額, 內」設御坐長竿,飾以金塗銅螭首。橫竿二。崇德車,政 和之制,建黃羅繡崇德旗一,彩畫刻木獬豸四。

宣和元年定青旌鳴鳶等五車及崇德車之制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五車,徽宗宣和 元年,禮制局言:「舊鹵簿記有白鷺、鸞旗、皮軒三車,其 制非古。按《曲禮》曰:『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 鳴鳶,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師則載虎皮,前有 鷙獸則載貔貅。萬乘一出,五車必載,所以警眾也。青 旌、鳴鳶、飛鴻、貔貅乃以白鷺、鸞旗雜陳其間,未為合 禮。今欲改五車相次於中道,繼之以崇德車』。」於是為 備:青旌車,赤質,曲壁中,載青旌,以絳帛為之,畫青鳥 於上;鳴鳶車,赤質,曲壁中,載鳴鳶旌,以絳帛為之,畫 鳴鳶於上;飛鴻車,赤質,曲壁中,載飛鴻旌,以絳帛為 之,畫飛鴻於上;虎皮車,赤質,曲壁中,載虎皮旌,以絳 帛為之,緣以赤,畫虎皮於上;貔貅車,赤質,曲壁中載 貔貅旌,以絳帛為之,緣以赤,畫貔貅於上,其轅皆一。 宣和元年,禮制局言:「崇德車載太卜令一員,畫辟惡 獸於旗,《記》曰『前巫而後史』。傳曰『桃弧棘矢,以供禦王 事』。請以巫易太卜,弧矢易辟惡獸。」從之。

高宗   年定大輦等車制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國朝之輦有七, 中興後唯存大輦、平輦、逍遙三輦而已。大輦又曰大 安輦,其制赤質,正方,高十五尺三寸,方十一尺六寸, 四柱平槃,上覆青綠錦,上有天輪三層,外施金塗銀 博山八十一,內有圓鏡,金塗銀頂龍一,四面行龍十 六,火珠四。輪衣以青,墜以金鈴,頂有青羅十字分垂 四」角,曰「終帶。」四角出龍首,銜犛牛五色尾,曰「旒綏。」四 面拱斗,外施方鏡,九柱圍以朱闌,中設御坐、曲几、屏 風、錦褥。下舉以長竿四,攢竹著膠,丹漆之,竿為龍首, 平槃,下四圍結紅絲網。輦官服色:武弁,黃纈對鳳袍, 黃絹勒帛,紫生色袒帶,紫絹行縢,平輦。中興之制, 赤質,正方,形如一朱龍,倚而加長竿二,飾如逍遙輦 而不施㯶屋,制尤簡素,止施畫雲版而已。逍遙輦, 中興之制,赤質,金塗,四柱,棕屋,上有走脊金龍四,中 起火珠凸頂,四面不設窗障。中有御踏子,制甚簡素, 祗應人員服帽子,宜男方勝襭衫。小輿,赤質,頂輪 下施曲柄如蓋,制如鳳輦而小。中興後,去其輪,蓋方 四十九寸,高三十一寸,輿上周以勾闌,施翟羽、玉照 子。中為方床,三級,上設御坐、曲几、踏子、曲柄,緋羅繡 蓋。輿下紅絲結五色花裙網,舁以長竿,二竿為螭首, 宮殿從容所乘,設鹵簿則陳之腰輿。中興制,赤質, 方形,四面曲闌,下結繡裙網,制如小輿,惟無翟尾、玉 照子、三級床、曲柄蓋,而上設方御床、曲几、舁竿,無螭 首,用亦同小輿。

建炎元年始詔許百官乘轎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中興後,人臣無 乘車之制,從祀則以馬,常朝則以轎。舊制,輿檐有禁。 中興東征西伐,以道路險阻,詔許百官乘轎,王公以 下通乘之。其制正方,飾有黃黑二等,凸蓋無梁,以篾 席為障,左右設牖,前施簾,舁以長竿二,名曰竹轎子」, 亦曰「竹輿。」

按《文獻通考》:高宗建炎元年,上以維揚道滑,艱於乘 騎,乃諭輔臣曰:「君臣一體,朕不欲使群臣奔走危地, 特許乘轎,惟不以入皇城。」

建炎二年,詔「州僚不許乘涼轎。」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建炎二年,隆 祐太后至杭州。有司言「州僚乘轎張蓋,不少裁抑,於 禮未安。」詔不許乘涼轎。

紹興七年,詔製「逍遙輦務令樸素。」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逍遙輦,以棕 櫚為屋,赤質金裝朱漆竿版各一,金螭頭、金裹魚鉤 各四,朱漆柄托義二,金絲坐褥、扶版踏床,褥飾以紅 花羅錦踏床,褥一,襯褥十六,金鍍銀裝行馬二,朱漆 踏床二,促塵版軟屏風,紅花羅錦金屏風、護泥屏各 一.。舊云逍遙車,後改名輦。高宗紹興七年重製,詔務 令「樸素。」

按《玉海》。紹興七年八月製逍遙輦。詔文思院務令樸 素。九月二日。臣僚請申飭攸司以崇儉之意。

紹興十二年,命造玉輅。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十二年七月己酉,詔造玉輅。 按《輿服志》,「高宗紹興十二年,始命工部尚書莫將、 戶部侍郎張澄等,以天禧、宣和鹵簿圖考究制度及 故內侍工匠省記指說,參酌制度。」是年九月,玉輅成。 其制青色,飾以玉,通高十九尺,輪高六十三寸,輻徑 三十九寸,軸長十五尺三寸。頂上剡為輪三層,象天 圜地。外施青玉搏山八十一,鏤以金塗龍文,覆以青羅,曰「輪衣」,綴垂玉佩,間以五色垂犛尾,曰「流蘇。」頂四 角分垂青羅,曰「絡帶」,表裡繡雲龍,遇雨則油黃繒覆 之。輅之中四柱,象地方也。前柱卷龍平槃,上布錦褥, 前有橫軾,後垂錦軟簾。登車則自後卷簾,梯級以登, 四面周以闌,而闕其中,以備登降。執綏官先自右升, 立於右柱下,以備顧問。闌柱頭有玉蹲龍,軾前有牌, 鏤曰「玉輅」,以玉篆之。上有玉龍二,中設御坐,純以黃 香木為之,取其黃中之正色也。下有塗金蹲龍十六, 在平槃四圍。下又有拓角雲龍,金彩飾之。前後左右 各二,前有轅木三,鱗體昂首龍形。轅木上束兩橫竿, 在前者名曰鳳轅馬,負之以行;次曰「推轅」,班直推之, 以助馬力。橫於轅後者,名曰「壓轅」,以人壓於後,欲取 其平,車輪三歲一易。心用榆圜數尺,圈以鐵,以防折 裂。橫貫大木以為軸,夾以兩輪,輪皆彩畫,此輅下飾 也。每新輪成,載鐵萬斤。試之,左建太常,右建龍旂,插 於輅後兩柱之金環。前駕青馬,六馬,有鏤鍚、鞶纓、金 鈴、紅旄繡屜,金包騣,錦包尾,青繒裹索引之。駕士二 百三十二人。

誕馬十二人,左右索百二十八人,入轅馬十三人,龍頭子二人,前後包轅各六人,推竿四人,捧輪四人,拓義四人,淨席四人,前攔人員一人,後攔人員一人,前攔馬八人,後攔馬八人,踏道人員二人,踏道二十人,小拓叉四人,小梯子二人,燭臺二人,香匙剪子二人,左右索人員二人。又有呵喝人員二人,教馬官二人,捧輪將軍四人,千牛衛將軍二人,推輪軸官建八人,抱太常龍旗官六人,職掌五人,專知官一人,手分一人,庫子八人,裝柱工匠二人,諸作工匠十五人,蓋覆儀鸞司十一人,監官三員。

按《文獻通考》,「紹興十二年,命工部尚書莫將等製造 玉輅,以天禧、宣和鹵簿及工匠省記制度參酌,取文 質適中之制。玉輅,青飾,輅頂天輪三層,塗以綠,青羅 為衣,繡雲龍於上。上層一重,下層三重,每重綴鍍金 小鈴三層,飾以玉耀葉八十一,以金鍍銀鏤龍文置 於中。兩傍有金花插天輪之周回,形如蕉葉。輪傍有」 鐵圓筒,耀葉之下,皆有二鐵簪,入筒中,繫以青帶,圍 以輪。又青羅兩長幅表裡繡雲龍,自輅頂交於肆角, 分垂至輅臺下,謂之「絡帶。」或遇雨,覆以黃絹油衣。輅 之中,其頂中虛繡寶蓋,鬥以八頂,飾以八金龍,用香 檀木為之。御坐居中,純用香檀,不飾他物,取黃中正 色也。座之左右,金龍首銜珠穗毬一,「中兩龍,間一大 火珠。乘以金蓮花臺。」座之引手,亦飾金龍。倚背及座, 皆以金銀絲織成紋錦。曲几用香檀,覆以錦褥。御座 後垂錦簾,駕登輅則捲之。有梯級以登,飾以金綵雲 龍,每級皆覆以錦褥。東偏小梯級,執綏官由此先登, 以紅繩維其前,立於東柱,以備顧問。輅身四柱,皆飾 以金。前兩柱各有大金龍纏於上,傍有珠穗毬二。輅 臺中外皆設錦褥。臺之外前有橫案,謂之香檀。設金 鑪一、金香合二,立金鳳十二於前。案外有金纏龍燭 臺二,以金覆蓮葉足。案前裙板有四金龍,間玉方勝, 以明青表而出之。前有牌,篆書「玉輅」二字,以玉為之。 有結子,繫金鳳之足。旁有二金絲線結八垂牌,垂之 兩傍,中有玉連環結之。正垂牌上,玉環碾二龍,輅之 四面,周以欄,而闕其中,以備登降。每面於兩欄之角, 用玉蹲龍一,各有金圓照二,分置左右。玉羽臺一,居 中。羽臺插孔雀羽五枝,以辟塵四面,其數凡八,《圓照》 倍之。圓照名曰「照焰」,插以鐵簪,繫以繡帶,如耀葉之 飾,輪衣下垂。帶,間以玉珮,覆綴以鍍金鈸鈴,每垂 各六,與玉珮間設,周圍,數各十二。輅下有蹲龍十六, 以金鍍銀為之,在虛盤四圍之。兩傍有托角雲龍四, 金彩為飾,前後左右各二。又有一字小欄,飾以金,伏 於輅下,有朱圓木橫陳於前,在托角雲龍之內。輅前 有轅木,固以筋膠,飾以金碧,昂首鱗體如龍之狀,皆 飾以金龍。首之上有兩橫竿,青絲繫之。前曰「風轅」,飾 以青,列立鳳十二六,馬載以行。次曰「推轅」,綠色黑文, 衛士推之,以助馬力。其橫設轅。後曰「壓轅」,亦青飾,衛 士壓其後,欲取其平。左右冐以金龍。其輪三歲一易, 心用榆木,束以鐵圈,掩以金鍍銀輅,下橫貫圓木為 軸,冒以金筒,梗以金蹲龍簪,夾兩輪,輪文皆綵繪。其 輻飾以金花葉。衛士左右各六十人,以青絹裹大索, 鉤於軸首,而手入軸傍,金鐶引之而前,各以青索置 扇上。外有副輪二以為備,輅後飾亦如之。立鳳轅下 六青馬,四在轅內,二在轅外。又有六馬以備番用。馬 首被銅面,其額以畫獸,銜以鐵牛革裡。青絹表,鍍金 銅飾之。其背屜表以綠錦裡,以絹絹裹氈,六鈴七鈸, 置之兩傍。其領下青纓曰「綽頦」,覆以金鈸,每馬各一。 輅之所止有行馬二,飾以彩綠。左建太常十二斿,繡 日月五星。右龍旂職掌駕士二百三十八人,服平巾 幘、絹末額羅繡對鳳袍,皆以青,緋羅繡對鳳襖,又羅 抹帶、絹褲襪、麻鞋皆青色。青驄馬三十匹,執綏官一 員,捧輪將軍四人,呵「唱二人,前後攔馬各九人,踏道 二十二人,轅馬十二人,誕馬十二人,抱轅墜轅各六人,正副托義各四人,把捧四人,小梯二人,香匙剪二 人,紅軸頭二人,推杆四人,刮輪四人,龍頭二人,燭臺 二人,凈席二人,左右索各六十一人,職掌五員,教馬 二人,車子官健八人,蓋覆儀鸞司五人,千牛衛上將 軍二」員,「抱龍旂太常」六員,進馬四員,牧馬三十人,香 蹬睥睨一,香案三十人,排列官一員。

按《玉海》,紹興十二年七月已酉十八日,詔太常詳定 車輅儀仗制度。太常請先造玉輅,命工部尚書莫將 等同內侍邵諤製造。八月三日,將等言,「以天禧、《宣和 鹵簿圖》參攷制度,酌文質之中。」九月戊申十八日,新 玉輅成,上御射殿臨軒,令百官觀之。十月癸未,詔車 輅院復置官吏。

紹興十三年,命造金、象、革、木四輅及大安輦。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十三年二月「丙子,復造金、象、 革、木四輅。」按《輿服志》,紹興十二年九月,玉輅成。明 年遂作金、象、革、木四輅。副輅不設。金輅黃色,飾以金 塗銀,制如玉輅而高減五寸。博山輪衣、絡帶、轅、輻、軸 並以黃,建大旂九斿,駕黃馬六,駕士一百五十四人。 象輅朱色,飾以象及金塗銅,制如金輅,博山輪衣、絡 帶並以朱。建大赤七斿,駕赤馬六,駕士一百五十四 人。革輅淺黃白色,飾以金塗銅,制如象輅、《博山》,輪衣、 絡帶並以淺黃、白。建大白六斿,駕黃白馬六,駕士百 五十四人。木輅黑色,飾以金塗銀,制如革輅、博山,輪 衣、絡帶並以黑。建大麾四斿,駕黑馬六,駕士一百五 十四人。五輅,駕士服色:平巾幘、青絹抹額、纈絹對花 鳳袍,緋纈絹對花寬袖襖、羅抹絹褲襪、麻鞋,其色各 從其輅。大輦,神宗已後,其制:赤質,正方,油畫,金塗 銀龍鳳裝,朱漆天輪一,金塗銀頂龍一,四面施行龍 一十六,火珠四,四角龍頭四,穗毬一十二。頂輪施耀 葉,紅羅輪衣一,綴銀鈴,紅羅絡帶二。中設御坐、曲几、 錦褥等,施屏風、香爐,結綬。長竿四,飾以金塗銀龍頭。 祀畢,車駕還內。若不進輅,則乘大輦。

按《文獻通考》:「中興後金輅之制,黃飾,建大斾九斿,繡 升龍輅牌一,金鍍銀耀葉八十一。輪衣一,繡絡帶二, 頂雲龍。」帶十有二,玉佩十有二,金絲結穗毬二,金 絲結綬一。長轅,金鍍銀龍頭二,上有金鍍銅立鳳十 有二。車桄上,金鍍銅座一,金鍍銅套筒十,金鍍銀鈸 面四,金鍍鑪一,金鍍銀香寶二并匙,金鍍銀立羽臺 八,御座褥子一,有黃絹帕三箱,周迴葉段正輪輻一 副,輪軸、罨頭、鈸面各二,轂、輻葉各二百四十。建竿二, 流蘇結二,「并鐸,軟簾一,并鈸,遮環;踏道一,并褥;行馬 二,并罨頭、小托義二,車箱、行道褥一。馬飾十有二。職 掌:駕士一百五十六人,服色以黃。黃馬三十匹,前後 攔馬各五人,踏道六人,轅馬六人,誕馬六人,抱轅、墜 轅各四人,正托義四人,把捧四人,推杠二人,靜席二 人,左右索各五十一人。」職掌:呵唱二人,教馬二人,車 子、宮健二人,象輅朱飾,建大赤七斿,繡鳥隼。儀物同 「金輅。」職掌駕士一百五十六人,服色以赤;騂馬三十 匹,革輅銀褐飾,建大白六斿,繡熊、虎。儀物同上。職掌 駕士一百五十六人,服色以銀褐,白馬三十匹,木輅 黑飾,建大麾四斿,繡龜、蛇。儀物同上。職掌駕士一百 五十六人,服色以黑,驪馬三十匹。 紹興十三年,更 製「大安輦,赤質,正方,油畫金塗銀龍鳳裝,朱漆天輪 一,金塗銀頂龍一,四面施行龍一十六,火珠四,方鑑 銀絲囊網,珠翠結絛,雲龍鈿窠霞子,四角龍頭四,真 珠結穗毬一十二,頂輪施塗金銀耀葉銀盤,紅羅輪 衣一,綴銀鈴,紅羅絡帶二。中設御坐,檀香雕木龍椅, 靠背上水晶珠梅」,紅絲裙網,象牙滴子,曲几,錦褥,絹 畫,裡外龍水屏風,香爐,結綬。長竿四,飾以金塗銀龍 頭。奉輦四百六十人,為五番,每番九十二人。祀畢,車 駕還內,不用金輅,則乘之。發冊,尚輦陳於西階下,東 嚮。

紹興十五年,耕籍,以耕根車載耒耜。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國朝之車,自耕 根而下,凡十有五。南渡所存,唯耕根車一而已,其制 度並同,唯駕士七十五人。」

按《玉海》,紹興十五年,詔來春親耕。閏十一月二十三 日,禮官言,「端拱親耕,以耕根車載耒耜,耕籍使,不乘 車從之。侍中奉耒耜,載於耕根車,耕籍使乘騎從,行 於仗內。」

紹興 年詔造龍輿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紹興奉迎皇太 后,詔造龍輿,其制朱質,正方,金塗銀飾,四竿,竿頭螭 首,赭窗紅簾,上覆以㯶,加走六龍,內設黃花羅帳,裀 褥、朱椅踏子,紅羅繡巾。」

孝宗隆興元年詔製平輦 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玉海》。「隆興元年七月二 十三日。製平輦及絛衣褥。郊祀禮畢用之。」

隆興二年為德壽宮,製七寶輦,皇后始用龍肩輿。 按《宋史孝宗本紀》,隆興二年春正月辛卯,詔增德壽 宮車輦儀衛,壬辰,御文德殿,冊皇后。按《輿服志》:七寶輦,隆興二年為德壽宮所製也。高五十一寸,闊二 十七寸,深三十六寸,比附大輦平輦制度為之。上施 頂輪耀葉角、龍頂、龍滴子、鐸子、結穗毬,下施梅紅絲 裙網,加綴七寶。中設香木御座,引手為轉身龍靠,背 為龍首靠抨子,織以紅黃藤。舁以長竿,二竿為螭首, 金塗銀飾焉。初,有司言:東都舊制,輦飾以玉,裙網用 七寶,而滴子用珍珠。帝曰:「上皇意不然,止欲簡素。」遂 以塗金易玉梅紅絲結裙網,間綴七寶,而象牙易珍 珠。既而上皇卻不受。每至大內,多乘馬,而間有行幸, 則用肩輿。自是,重華、壽康兩宮,並不別造龍肩輿, 一名「棕檐子」,一名「龍檐子。」舁以二竿,故名「檐子」,南渡 後所製也。東都,皇后備厭翟車,常乘則白藤輿。中興, 以太后用龍輿,后惟用檐子,示有所尊也。其制:方質 棕頂,施走脊龍四,走脊雲子六,朱漆紅黃藤織百花 龍為障;緋門簾、看窗簾,朱漆「藤坐椅、踏子、紅羅裀褥、 軟屏、夾幔。隆興二年正月,皇后受冊畢,擇日朝謁。有 司具儀物,乞乘肩輿、龍檐製造,所受給使臣尹肇發 納中宮金塗銀葉棕櫚、朱漆紅黃藤織百花龍枰子、 碌牙壓貼,鏤金雕木腰花泥版龍檐子一乘。金塗銀 頂子龍頭六,走脊龍四,走脊雲子六,貼絡龍四十,貼 絡雲子三十,鐸子八,插拴坐龍四,環索金鈸遮那一 副,檀香龜背紅紗窗四扇,紅羅緣紅篸門簾一,瀝水 全,看窗簾二,朱漆藤面明金雕木龍頭椅一,腳踏一, 紅線絛結一,朱漆小几二,紅羅褥全,紅羅緣肩膊席 褥一十六,繫帶全,金塗銀鐵胎杆鞫四,魚鉤四,火踏 一,朱漆梯盤全,朱漆衣匣二,金塗銅手把葉段拓」義 二,金塗銅義頭,拖泥行馬二,金塗銀葉杠子二,紅茸 匾絛四,紅羅夾、軟屏風、夾幔各一,襯腳席褥、靠背坐 褥及踏床各一,紅帽十字帕一,竿袋四,魚鉤帕二,紅 油十字帕。竿袋、魚鉤帕數同上。兜地帕一,圍裙一。 按《文獻通考》,隆興二年正月,詔御輦院,令京師舊輦 官省記昨進道君皇帝七寶輦之制,下有司製造,更 為美名以進。德壽宮。言:「七寶輦高五尺一寸,廣二尺 七寸,深三尺六寸,竿長二丈一寸;扶版二,朱紅漆絲 織紅百花行龍;藍瀝水陞龍,朱漆踏床一,紅百花團 龍覆之;百花大團龍褥一,紅羅銷金百花團龍座一, 朱漆踏床一,鍍金銀火踏一,純金裝釘;行馬一對;托 義一,以朱漆之,比大輦制度。內耀葉并角龍、蓮盤、頂 龍,並塗金真珠結穗毬龍,水屏風。御座用香檀木龍 椅靠背金焰水晶珠梅,紅絲裙網、牙象滴。今欲比大 輦,平輦用珠靠背、龍頭引手、玉龍頭,并玉轉身、捧珠 龍,其角龍鐸等並純金。」詔如其式,內裙網用七寶裝 綴。太上皇帝曰:「儀衛已隨時增益,輿輦不須別造。況 多事之時,國用方殷,不宜虛費。」遂止。自是上皇每至 大內多乘馬,間至湖上,則用肩輿,蓋不欲煩民也。 隆興二年,禮官言:「《五禮新:儀》,皇后受冊畢,乘重翟車, 陳小駕鹵簿。朝謁景靈宮,次詣德壽宮朝謁。今重翟 車等未備,請止用肩輿、龍檐子。」從之。

乾道元年詔製皇太子妃檐子 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輿服志》:「皇太子妃則有 厭翟車,駕以三馬,出入亦乘檐子。中興簡儉,惟用藤 檐子,頂梁舁杠皆飾以元漆,四角刻獸形,素藤織花 為面,如政和之制。」

按,《文獻通考》:「乾道元年,詔有司製皇太子妃檐子,如 政和六年之制。」竿梁黑漆角獸,白藤織花面,茜紅羅 掌扇四柄。檐子前以小殿侍二人,抱鍍金青香毬。 乾道六年郊祀,詔復設五輅及大安輦。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孝宗隆興二 年將行郊祀。詔遵藝祖典故。省約儀衛。除玉輅逍遙 平輦外。及車輦儀仗。皆令減損。視紹興二十八年之 數。權減其半。乾道六年郊祀。詔復設五輅及大安輦。 按《玉海》,隆興二年二月八日。禮官言「郊祀止用玉輅 四輅。特一時觀美。請權不以從。」詔四輅及大安輦並 省。乾道六年九月一日,詔復用五輅大安輦如舊儀。

光宗紹熙二年八月修玉輅更造四輅 编辑

按《宋史光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寧宗慶元二年詔製皇妃檐子 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寧宗慶元二 年,冊皇妃製檐子,金鍍銀裝釘,棕頂,紅黃藤百花龍, 總以檀香木為之。椅子以金雕龍首,褥以紅羅,裝釘 以金鍍銀葉,絛以紅茸屏風,夾幔皆以紅羅。供御輦 官三十六人,次供御十四人,下都五十四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