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秘要/卷六十五

無上祕要卷之六十五

  專誠品

  真君曰:秀玄栖標者,雖山河崩潰而不虧志,道存真者,雖寒熱飢渴猶不廢,此一往之至也。或因風以投間,或挾魅以結痾,持一切撥之而勿取,昔之道非今道也。靈悟苟殊百隙,其如予何?人聞之,亦足以檢撲。

  真君曰:昔莊伯微少時好生道,常以入時正西北向,別目握固,想見崑崙積二十一年,後服食入山中學道,猶存此法,當復十許年後閉目乃奄,見崑崙存之不止,遂見仙人。仙人授以金液之方,遂得道,猶是精感道使之然也。

  定錄君曰:昔有一人好道,而不知求道之方,唯朝夕拜跪,向一枯樹輒云:乞長生,如此二十八年不倦,枯木一旦忽然生華,華又有汁,甜如蜜,有人教令食之,遂取此華及汁並食。食訖即仙,如是用心精感之至,枯木枯能生此紫華甘津,況三秀之靈阿,五芝所播植而不數,恭山岫洗,拔滓穢者良可悲也。

  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霍山石室中積七年,而太極老君詣之,與之木鑽,使穿一石盤,厚五尺許,云:穿此盤便當得道。其人晝夜穿之,積四十七年,鑽盡石穿,遂得授神丹,方昇太清,為南嶽真人。此有志之士也。子其識之。

  昔有劉少翁,曾數入華山中拜禮向山,如此二十年。遂忽一旦得見西嶽丈人,授其仙道。

  昔有一人,數旦旦詣河邊拜河水,如此十年。河侯河伯遂與相見,與其白璧十雙,教授水行不溺法。此人見在中嶽得道。

  左慈初來亦勤心數拜禮靈山,五年許得深進洞玄。

  右出《真誥》

  是時南圃丹霍之阿比室有精進賢者王福度有女名曰阿丘曾,厥年十六時,在浴室中浴香湯自洗,見含光明曲照,疑有不常,出宇登樹南向,望見道真神精煒爍,容景煥日。女意歡喜,叉手作禮,遙稱名丘曾,今遭幸會,身睹天尊,歸身十方天中之天,願賜禁戒,遵承法文,拔諸惡根,早得轉輪,改為男形,萬劫之後,冀得飛仙,五帝魔王見女發心大願,恐過魔界,因化作五帝老人往告女曰:我受十方尊神使命,來語汝靈寶法典。吾道方行法,使仁愛慈孝為本,如聞汝父當出汝身,已受人言,不可得違,宜先從之,違父之教,仙无由成。女答魔言:我前生不幸,宿無因緣,功德未充,致作女身,晨夕悔念,誓守一心,用意堅固,出於自然,生由父母,命歸十天,誠違父教,不如君言。魔見女執心秉正,不可得干,於是便退。丘曾自云:道既高邈,無緣得暢,仍聚柴登墻焚燒我身,冀我形骸天中之天,願得時暢,如之散塵,便投身火中,紛爾無著,身如擲空。俄頃之間,已見女身化成男子,徑至道前。

  右出《洞玄玉訣經》

  柔弱品

  老子曰:天下柔弱,莫過於炁,炁之柔弱,莫過於道。道之所以柔弱者,包曩天地,貫穿萬物。夫柔之生剛,弱之生強,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從生者乎!是故有以无為母,无以虛為母,虛以道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

  右出《西昇經》

  夫水之為物,柔弱通也。平靜清和,心無所操,德同天地,澤及萬物,大無不包,小無不入,金石不能障,敝山陵不能壅塞。其避實歸虛,背高趣下,浩浩蕩蕩,流而不盡,折衝漂石,疾於風矣。廣大无疆,脩遠大道,始於无形,終於江海,昇而為雲,降而為雨,上下周流,無不施與,消而復息,生而復死。是故聖人去耳去目,歸志於水,體柔守雌,去高就下,去好就醜,受辱如地,含垢如海,恬澹无心,蕩若无已,變動无常,故能與天地終始。

  右出《妙真經》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武,復歸於忒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撲。撲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右出《老子道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无有入於无間,吾是以知无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地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无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右出《老子德經》

  虛靖品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右出《老子道經》

  老子曰:一曰遺形忘體,泊然若无謂之虛。二曰損心棄意,廢偽去欲,謂之无。

  三曰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

  四曰反神服炁,安而不動謂之靜。

  五曰深居閑處,功名不顯謂之微。

  六曰去妻離子,獨與道遊謂之寡。

  七曰呼吸中和,滑淳細微謂之柔。

  八曰緩形縱體,以奉百事謂之弱。

  九曰憎惡尊榮,安貧樂辱謂之卑。

  十曰遯盈逃滿,衣食麤疏謂之損。

  十一曰動作隨陽,應變卻邪謂之時。

  十二曰不飢不寒,不喜不怒,不哀不樂,不遲不疾,謂之和。

  十三曰愛視愛言,愛聽愛慮,堅固不費,神明內守,謂之嗇。

  凡此十三混沌為一虛无,為大要,自窮自極,无為之道,乃畢。一事不通,唯虛為善。夫成而體之,精神自息。和炁流行,入藏筋骨,炁鍊形易,與兆俱集,輕舉遠遊,壽終天畢,非獨治身,平首萬國。

  右出《虛無經》

  山居品

  太上曰:居山有十事:

  一、不得領戶化民;

  二、不得交遊貴勝,以求名利;

  三、不得復修行邪咒禁術;

  四、不得賣藥行醫,取人錢物。

  五、當與人物有隔,不得與世間兒婦黃赤祭酒同牀席坐。

  六、當朝中日沒,人定夜半雞鳴禮敬十方天尊,悔過滅惡。

  七、中後不得食穀炁物,有穀炁者不得以近口,水玉、芝石、松木、黃精、雲英、靈飛散、苟杞等藥食,无時不在禁例。

  八、山行採藥時,三步一彈指,十步一聲飲,舉足下足當常念道,想有神人於崖間路側,授我仙術。

  九、若少得道分,未能通達者,无自顯揚,輕慢不及。

  十、當念父母,生長之恩勿忘。此謂十居山,修道之要也。

  右出《昇玄經》

  凡修六天之文、三天正法,遊行五嶽,履涉川澤,當行三天正一之祝、威凶滅試、召靈致仙之法。登山之初,當先於山外叩齒九通,閉目思五色之雲,勃勃四會,掩冠一山,及我身在雲炁之中。良久,見五嶽仙官及山形林木草澤禽獸萬物悉來朝己,仰祝曰:

  上帝出遊,日吉時良。玉華覆蓋,太一扶將。左翼白元,右輔元英。八帝九真,陵逢履昌。道我送我,與我同光。履行五嶽,群仙奉迎。出入河海,萬道開張。役御六丁,旋攝五行。三天有命,蕩除萬凶。割落掃穢,流金滅殃。正法清通,嚴如威霜。華精弈弈,龍輿昂昂。流青翠羽,飛錦羅裳。所向所之,靡不吉昌。萬真來朝,齊昇玉京。畢,引炁三十六咽。

  右出《洞真三天正法經》

  太極真人曰:道士欲山居幽處,宜先受經業,恭肅事師,修諸善功,以伏山神。山無大小,皆有神靈。山大則神大,山小則神小。山神壞人亦不立也。人不解至法,不知修善立功。此何以能入山栖乎?

  右出《洞玄請問經下》

  道古:夫學上法,思神念道,山居靜志,修齋誦經,轉度七祖,身求神仙,當行五老赤書真文上法,依按舊文,皆先叩齒十二通,祝曰:

  玄上高靈,元始尊神。大聖徘徊,萬真臨軒。三景敷暉,慶雲四陳。上吉校圖,推筭九天。今日啟願,投刺靈山。丹書赤字,自然真文。上告五帝,記名玉篇。萬神鑒映,日月明言,願度願仙。天地星宿,玄照我身。三官九府,五嶽大神,普告无窮,削除罪根。元始大開,莫不納言。七祖幽魂,受福自然。三徒五苦,永離八難。得與三景同暉紫晨,轉輪不滅,身得飛仙。畢,讀刺竟,投於絕巖之中,便散香靈山之上。

  又叩齒三通,向本命祝曰:

  元始鑒映,仙名已書。三官九府,罪莫不除。散香五帝,告盟太虛。諸如所陳,萬劫長居。畢,仰咽九炁止。

  右出《洞玄赤書玉訣經》

  呂公口訣,入山之日未至百步,先卻行七步,反足,乃登山。山精不犯人,眾邪伏走,百毒藏匿。

  右出《真誥》

  太元真人曰:若夫能眇邈於當世,則所重唯身也。周營外難者,則无死地矣。是以古之學者,握玄籤以藏嶺,匿穎鏡於紛霧,澄神于山巖之庭,頤真於逸谷之畔。於是散髮高岫,經緯我生,暉暉景曜,採吸五靈。遊躡九道,登无濯形,投思絕空,人事无營,關存三炁,研諸妙精,故能迴日薄之年,反為嬰童,則入道。入道得仙,得道成真。

  右出《真迹經》

  違俗品

  老子曰:夫外天地者,有天地;外其身者,而壽命存。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壽人之所不壽,樂人之所不樂,為人之所不為,信人之所不信,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備矣。

  老子曰:經戒所言,法義所推,赫赫興盛,不如眇微。實以知虛,數不如希。邪多卒效,疾不如遲。興者必廢,盛者必衰。聖人絕智而為无所為,言无所言,行无所施。孰能知此,偶不如奇,多不如寡,孰賢難隨,孰仁難可,其義少依,能知无知,道之樞機,空虛滅无,何用仙飛?大道曠蕩,无不制圍。若能明之,所是反非,經言審諦,孰之能追!

  右出《西昇經》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右出《老子道經》

  太極真人曰:夫至人之學道,行當取人所不能取,忍人所不能忍,斷人所不能斷,學人所不能學,居人所不能居,成功不名,度物无極,去來守本,棄華抱朴,執志專一,可謂大道之行業。

  右出《靈寶自然經》

  太極真人曰:忍人所不能忍,割人所不能割,行人所不能行,居人所不能居,衣人所不能衣,食人所不能食,守人所不能守,學人所不能學也,乃鎮以靈藥,餐於雲牙,尸蟲沉落,穢濁消滅,三宮調暢,五藏安閑,將長齋久思,靜詠洞經,耽味眾妙,兼以丹液也。如是者,豈有不得昇仙之道乎?

  右出《洞玄安志經》

    夫人生身,各有眼、耳、鼻、口、心、意,而行各異。唯有愚者,目專利色,耳貪音聲,意想不端,心念不清,手為之行,惡隨時積,罪結天靈。夫唯賢者獨自不然,與彼俗人事事有反,目不多瞻,見好不驚,耳不信讒,不聽亂聲,鼻不嗅香芬芳之腥,口不嘗甘,茹犯眾生,心不想欲財色華榮,手不姦用,足不惡行,此是道士之行。

  右出《昇玄經》

  無上祕要卷之六十五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