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脈經
◀上一卷 卷一 下一卷▶

脈經卷一

编辑

脈形狀指下秘決第一

编辑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

洪脈,極大在指下。

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

數脈,去來促急。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

緊脈,數如切繩狀。

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

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

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

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

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細脈,小大於微,常有,但細耳。

軟脈,極軟而浮細。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裡。

緩脈,去來亦遲,小駃於遲。

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

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述,因而復動。脈結者生,代者死。

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

浮與芤相類,弦與緊相類,滑與數相類,革與實相類。

沉與伏相類,微與澀相類,軟與弱相類,緩與遲相類。

平脈早晏法第二

编辑

黃帝問曰︰夫診脈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對曰︰平旦者,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氣血未亂,故乃可診。過此非也。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

编辑

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竟手。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辨尺寸陰陽榮衛度數第四

编辑

夫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故五十度而復會於手太陰。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會要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之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故曰覆溢。是真臟之脈也,人不病自死。

平脈視人大小長短男女逆順法第五

编辑

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脈之遲速、大小、長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則吉。反之者,則為逆也。脈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細人、婦人脈小軟。小兒四、五歲,脈呼吸八至,細、數者吉。

持脈輕重法第六

编辑

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之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

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第七

编辑

脈法贊》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穀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訣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癒。諸經損減,各隨其部。察按陰陽,誰與先後。陰病治官,陽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審而知者,針入病癒。

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陰經也,與手太陽為表裡,以小腸合為府。合於上焦,名曰神庭,在龜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關上是也,足厥陰經也,與足少陽為表裡,以膽合為府,合於中焦,名曰胞門,在大倉左右三寸。

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裡,以膀胱合為府,合於下焦,在關元左。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手太陰經也,與手陽明為表裡,以大腸合為府,合於上焦,名呼吸之府,在雲門。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足太陰經也,與足陽明為表裡,以胃合為府,合於中焦脾胃之間,名曰章門,在季脅前一寸半。

腎部在右手關後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裡,以膀胱合為府,合於下焦,在關元右,左屬腎,右為子戶,名曰三焦。

辨臟腑病脈陰陽大法第八

编辑

脈何以知臟腑之病也?然︰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即有熱,遲即生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別知臟腑之病也。

脈來浮大者,此為肺脈也;脈來沉滑,如石,腎脈也;脈來如弓弦者,肝脈也;脈來疾去遲,心脈也。脈來當見而不見為病。病有深淺,但當知如何受邪。

辨脈陰陽大法第九

编辑

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軟,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脈也。脈有陽盛陰虛,陰盛陽虛,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經言︰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脈俱動耶?然︰經言如此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澀者陰也,短者陰也。所以言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以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之逆順也。

凡脈大為陽,浮為陽,數為陽,動為陽,長為陽,滑為陽;沉為陰,澀為陰,弱為陰,弦為陰,短為陰,微為陰,是為三陰三陽也。陽病見陰脈者,反也,主死;陰病見陽脈者,順也,主生。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數則吐血,陰微則下利;陽弦則頭痛,陰弦則腹痛;陽微則發汗,陰微則自下;陽數口生瘡,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撓不得眠也。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得陽屬腑,得陰屬臟。無陽則厥,無陰則嘔。陽微則不能呼,陰微則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氣。依此陰陽以察病也。

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

寸口脈沉細者,名曰陽中之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陰氣不通,臂不能舉。

尺脈沉細者,名曰陰中之陰,病苦兩脛酸疼,不能久立,陰氣衰,小便餘瀝,陰下濕癢。

尺脈滑而浮大者,名曰陰中之陽,病苦小腹痛滿,不能溺,溺即陰中痛,大便亦然。

尺脈牢而長,關上無有,此為陰乾陽,其人苦兩脛重,少腹引腰痛。寸口脈壯大,尺中無有,此為陽干陰,其人苦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夫風傷陽,寒傷陰。陽病順陰,陰病逆陽。陽病易治,陰病難治。在腸胃之間,以藥和之;若在經脈之間,針灸病已。

平虛實第十

编辑

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脈之虛實者,脈來軟者為虛,牢者為實。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診之虛實者,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問曰︰何謂虛實?答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何謂重實?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問曰︰經絡俱實如何?何以治之?答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當俱治之。故曰滑則順,澀則逆。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

從橫逆順伏匿脈第十一

编辑

問曰︰脈有相乘,有、有橫,有逆、有順,何謂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從;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

經言︰脈有伏匿者,伏匿於何臟,而言伏匿也?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反見陽脈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陽中伏陰;脈居陽部反見陰脈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為陰中伏陽也。重陰者癲,重陽者狂。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辨災怪恐怖雜脈第十二

编辑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師曰︰脈有弦、有緊、有澀、有滑、有浮、有沉,此六脈為殘賊,能與諸經作病。

問曰︰嘗為人所難,緊脈何所從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肺中寒,故令緊;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緊;假令下利者,以胃中虛冷,故令緊也。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脈滑也。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脈與病形証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之時,病者因反大吐若下痢,病腹中痛。因問言︰我前來脈時不見此証,今反變異故,是名為災怪。因問何緣作此吐痢?答曰︰或有先服藥,今發作,故為災怪也。

問曰︰人病恐怖,其脈何類?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等類?師曰︰其脈自浮而弱,面形乍白乍赤。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其脈自澀,而唇口乾燥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其裡痛也;行遲者,其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膝者,必腰痛;裡實護腹如懷卵者,必心痛。

師持脈,病欠者,無病也;脈之因伸者,無病也。假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目眄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此為詐病。假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癒。

遲疾短長雜脈法第十三

编辑

黃帝問曰︰余聞胃氣、手少陽三焦、四時五行脈法。夫人言脈有三陰三陽,知病存亡,脈外以知內,尺寸大小,願聞之。岐伯曰︰寸口之中,外別浮沉、前後、左右、虛實、死生之要,皆見寸口之中。脈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外結者病癰腫,內結者病疝瘕也。間來而急者,病正在心,症氣也。脈來疾者,為風也;脈來滑者,為病食也;脈來滑躁者,病有熱也;脈來澀者,為病寒濕也。脈逆順之道,不與眾謀。

師曰︰夫呼者,脈之頭也。初持之來疾去遲,此為出疾入遲,為內虛外實;初持脈來遲去疾,此為出遲入疾,為內實外虛也。

脈數則在腑,遲則在臟。脈長而弦,病在肝;脈小血少,病在心;脈下堅上虛,病在脾胃;脈滑而微浮,病在肺;脈大而堅,病在腎。

脈滑者多血少氣,脈澀者少血多氣,脈大者血氣俱多。又云:脈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脈小者血氣俱少。又云: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沉細滑疾者熱,遲緊為寒。脈盛滑緊者病在外熱,脈小實而緊者病在內冷。

脈小弱而澀者,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浮滑,其人外熱,風走刺,有飲,難治。脈沉而緊,上焦有熱,下寒得冷,即便下。脈沉而細,下焦有寒,小便數,時苦絞痛,下利重。脈浮緊且滑直者,外熱內冷,不得大小便。脈洪大緊急,病速進在外,苦頭發熱、癰腫;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中,寒為疝瘕、積聚,腹中刺痛。脈沉重而直前絕者,病血在腸間;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脈直前而中散絕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痛)。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絕者,病在肌肉遁尸。脈左轉而沉重者,氣微傷在胸中;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症。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脈累累中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膜中,伏留不去。脈直前左右彈者,病在血脈中,胚血也;脈後而左右彈者,病在筋骨中也。脈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脈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所苦。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革,至如涌泉,病進而危;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內,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脈實者;病在內,脈虛者;病在外。在上為表,在下為裡;浮為在表,沉為在裡。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编辑

何以知春得病?無肝脈也。無心脈,夏得病;無肺脈,秋得病;無腎脈,冬得病;無脾脈,四季之月得病。

假令肝病者,西行,若食雞肉得之,當以秋時發,得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腥死,女子見之,以明要為災。不者,若感金銀物得之。

假令脾病,東行,若食雉兔肉及諸木果實得之。不者,當以春時發,得病以甲乙日也。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以冬時發,得病以壬癸日也。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馬肉及獐鹿肉得之。不者,當以夏時發,得病以丙丁日也。

假令腎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諸土中物得之。不者,當以長夏時發,得病以戊己日也。

假令得王脈,當於縣官家得之。

假令得相脈,當於嫁娶家得之,或相慶賀家得之。

假令得胎脈,當於產乳家得之。

假令得囚脈,當於囚徒家得之。

假令得休脈,其人素有宿病,不治自癒。

假令得死脈,當於死喪家感傷得之。

何以知人露臥得病?陽中有陰也。

何以知人夏月得病?諸陽入陰也。

何以知人食飲中毒?浮之無陽,微細之不可知也,但有陰脈,來疾去疾,此相為水氣之毒也。脈遲者,食乾物得之。

診病將瘥難已脈第十五

编辑

問曰︰假令病患欲瘥,脈而知癒,何以別之?師曰︰寸、關、尺、大、小、遲、疾、浮、沉,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平復,當自癒。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及浮沉等者,病難已。

◀上一卷 下一卷▶
脈經

 

本西晉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