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巖別集
卷一
作者:金昌協
1928年
卷二

编辑

定平道安寺。次吳上舍羽達韻。 编辑

高臺聯袂眺蓬萊。汗漫相期出九垓。莫恨扶桑迷出日。海雲應欲盪胸懷。

贈吳上舍啓休戊寅 编辑

錦官城北是君家。種竹移梅度歲華。莫歎儒衣空老去。英賢自昔半泥沙。

编辑

答吳冲擧羽達 编辑

逆旅邂逅。得共海山勝覽。此幸實不偶然。別來耿耿。無日忘之。玆於褫中。承拜手翰之賜。就審盛暑。侍奉啓處淸勝。傾倒欣荷。不可勝量。僕長途跋涉。幸得安稅。殆荷見念之勤。只是京洛渺然。家信不時至。遊方之戀。殊未能自遣。奈何奈何。示先祖詩草。如戒寫納。而客館及二愛堂題詠。俱不入於文稿手抄中。想以不滿意。故到今追書刻板。或恐有違於遺志。以此姑未果寫呈。當因書稟議於家尊後奉報耳。

與李和中 编辑

年前再承問翰。感珮至今。苦無便附謝。耿耿無已。玆蒙耑書辱存。荷意良厚。冞增赧汗。信後歲改。伏惟靜履迎新益福。協屛伏丘壑。方全餘喘。無可言者。家兄。歲前勉赴峽邑。蓋非有久計。而孤露之餘。有此分張。私情愍然。殊難爲處。來書已仍傳去矣。適冗甚。作報不能悉。所祈。春寒加愛。

答梁汝淑 编辑

日者之來。病臥於內。不得奉對。甚以爲恨。玆奉專帖。開慰良至。此間病狀。數日略似有減。而神氣則益苶然。轉頭之間。此月忽至。心骨痛毒。如觸利刃。尙何言哉。出栖院寺之疑。近來人言多如此。而於鄙意。殊甚無謂。書院固如來示。雖山寺。亦何嫌耶。曾前國恤時。未聞此等議論。而今番乃如此。豈禮節益明而然耶。未可曉也。

禮曰。居君母君妻之喪。居處飮食衎爾。註。衎爾。和適也。以此言之。則士大夫居少君之喪。固自與君喪異矣。院寺之栖。雖君喪。亦無不可矣。

答李仲吉廷彙 编辑

春時。蒙令季及胤。聯翩臨訪。其爲窮陋之慰。難以勝喩。況目擊之間。兄之典刑存焉。忽不覺相去之爲千里矣。但恨告歸太遽。不得款曲晤語。又未及附呈謝帖於其行。遐思耿耿。有如食物在喉也。玆於褫中。獲拜六月初一日惠字。承爾時暑熱。靜履冲勝。披慰良至。且聞茅棟落成。書樓敞豁。益有開卷之趣。此是遲暮第一樂事。如協者。雖欲仰羨。何可得也。三洲舊居。非意終棄。而觸目江山。適增感傷。以此不忍輒歸。尙此滯留於東郊。雖有兄弟相守之樂。而要非久遠計。此身誠未知歸定處。其謂之奈何。賤疾雖根柢未去。視春冬以前。則亦似減得分數。但衰相日加。向來所恃者。惟眼視與齒牙。而自今夏以後。左右兩車。忽皆動撓。腊胾之稍堅硬者。全喫不得。今玆所寄乾鰒。亦領意而已。此殊可歎。若眼視復如此。則頭邊許多書。將亦次第束閣。非小事也。曉讀廢已久矣。日間亦全無課業。至於往來受業者。不但此中無住着處。病昏精力。無以應酬。無論新舊。一皆謝遣。蓋卽今身事。正同退院粥飯僧。來書傾嚮之意。恐未深察此間事而然也。賢季所詢。區區素昧禮學。只以臆見報去。恐未中理。幸因來訂敎如何。來使立督。凌遽不盡意。所祈。新秋加愛。

答吳啓休玄錫 编辑

千里命駕。荷意良厚。別去悵仰。惟日耿耿。玆蒙惠字。知歸旆安稅。傾慰難勝。協憒劣只如前日。而家間病憂方劇。私悶不可言。賢胤昆弟。今姑好在。而向來以村間不淨。鄙家移就隔江地。故令其往留廣津黃氏家。月初始還來。而病憂相仍。不得款曲講論。爲可歎。然其善思好問。極令人爲開益處。深喜深喜。

與金夢鼎 编辑

近日啓處佳否。曾聞歸庭想已返否。此中病狀。乍進乍退。未有回頭之勢。悶悶。亡兒墓祭。一家子弟。亦皆有故。無人代行。左右如無故。幸往行如何。儀節及設饌圖別寫。往照此行之爲佳。

答吳大夏 编辑

國哀普深號隕。鄙家喪禍。更何言哉。百日之內。洊失子女。此固人世間所罕有之變。而至於亡兒。平日所倚恃期望。萬萬不偶然。豈謂一朝奄忽止此。此其可哀可惜。誠不但以父子之私。而況此一身窮獨。顧影無繼。茫茫天地。誰憑誰依。日月駸駸。行且周歲。雖復言食猶人。而肝腑則已寸鑿矣。書中責勉切至。深知愛念之厚。然恐所以知我者。猶不深也。區區雖甚昧理。亦豈一向徇情。以死傷生。而不念古人之戒。此間病狀。仲深備諳而去。相見當知其不專由於哀傷也。

答吳大夏 编辑

病中時誦大學。聊以排遣悲憂之懷。未能着意硏究。而不無一二省發處。恨相去遠。無由把卷商量爾。所諭筆之於書。恐或差誤誠是如此。然隨則箚記。以時考閱。或有不待問人。而邂逅通悟之時。且擬議命辭之際。須着心力。要得無差。則此便是用工夫地頭。橫渠以命辭無差。爲精義之端。亦以此也。

與安景重 编辑

遠惟秋涼。啓居淸勝。瞻傃未已。協奉親粗保。無足道者。就告舍兄。曾有若干扇柄奉托者。如已貿得穀物。今此家奴之行。望乞出授如何。家兄適在他處。未及有書。玆用替告。

编辑

靜觀先生狀誌後序 编辑

先生爲人高邁。貌癯而神淸。目視瞭然。襟懷洞澈。不設崖岸。群居樂易可親。而標致自絶。居家篤恩義。旣早孤。事伯兄如事父。與群從相愛若同氣。有過必以告。告之又未嘗不盡。然其言特懇至易入。顧不見有忤也。慈良泛愛。與人有誠。見有一善一能。必喜而稱之。惟恐人之不知。而其爲人處事。必委曲周詳。盡己之謀。遇宗族鄕人。雖疏賤必飮食之。卽有以要請來者。事可從不可從。亦必使各厭其意而去。是故人無賢不肖貴賤。皆得其歡心。而與朋友交。益開心見誠。盡所欲言。不爲毫髮隱蓄。朋友亦以此益慕愛之。而至其有大故。則絶之甚嚴也。廉介絶人。平生不問家人產。其在官。俸祿之外。一無所入。而苟事涉財賄。卽他人見以爲無害於義者。其心不屑。若糞土之着己。必絶而去之而後已。不然。卽須臾不安。故家人畏之。雖至貧。未嘗敢爲一非義以規利。不惟不敢。亦不忍傷其志也。蓋先生天資本高。雖晩年講學。益自修治。而其行義端潔。自少時已然矣。先生爲學不主一偏。不趍徑約。務博觀天下之書。究極衆理。以期達乎高明。而反造乎精約。其志意遠大。初不苟冀速成也。其於書。蓋自六經。以及濂洛關建。旁逮子史。無所不覽。而浸涵淹貫。窮日夜不厭。當其有會於心也。諷誦之。聲若出金石。聞者爲之興動。其感奮激厲。孶孶不息。眞所謂不知年數之不足者。而其聰穎强記。又足以濟其志。凡微辭奧義。人所難解者。先生卽一見通曉。然潛思深玩。未嘗不反復也。故先生之學。求之雖晩。而用力未久。然其充積深博。而論說沛然。無所滯礙。卽其所至。亦非世之拘儒所能及也。然先生多病淸羸。不能刻苦自持。平居或終日偃仰。而神氣洒然。不見隤惰。對人不廢諧謔。然俚俗之談。亦不出於口。蓋其玩心高明。而守之以易簡。養之以恬澹者。自有規度矣。先生論議疏通。不亢不滯。而其憂時言事。感激深切。與學者言。必廣引博喩。或縱言及於性命之際。而亹亹不已。人或疑其施之不遜。然先生之意。要以歆動學者之意而開發之。故聞其言者。亦皆樂而忘倦。先生雖早絶當世之志。而其講明道學。接引後來。世方以是望先生。學者亦頗稍稍親嚮之。而先生歿矣。不然。其成己成物之功。所就何可勝道哉。嗚呼其可惜也。先生行業本末。固皆在人耳目。而其勇退一節。尤當世以爲莫及者。蓋朝廷之士。入而不出。自古譏之。而爵祿之辭。聖人至比之於蹈白刃。則其難如此矣。而先生又資望冠時。卿相之位。朝夕可致。其雍容文雅。出入風議。足以立名當世矣。而先生乃棄而不取。低徊郤步。一朝遂決然自引而去。當是時。先生之年。蓋三十八矣。自朝之卿大夫。與其朋舊僚友。爭欲留之而不能得。此雖古所稱大勇。何以加焉。雖然。有大於是者。夫道之難入也。文詞之蔽。蓋甚於利祿之誘矣。世之高明文學之士。類皆自喜其能。不肯從事於聖人之學。或旣有志焉。而亦困於所長。終不能深造乎道也。先生旣生長詞翰家。其文藝絶人。尤長於爲詩。聲調奕奕動人。而晩年顧絶不爲曰。吾不喜閒言語也。其爲文。亦肆筆直書。畧不藻飾規古。或告以稍加修治則曰。吾方致力於學。不暇爲此也。是其克治變化。一意事道。其勇又過於辭爵祿矣。雖然。非其明見達識審乎內外賓主之辨。亦何能以致是哉。嗚呼。先生之於道。其造詣亦高矣。而進修之力。日以益邁。蓋將極其志之所欲爲者而後已也。記昌協嘗一日侍坐。先生出其所嘗編次諸書以觀之。仍歷道其所欲論著者而曰。自今假我以數十年。庶幾能究吾志乎。嗚呼。此豈獨謂書哉。而先生之沒。去其爲此言僅一二年。則其平生所欲爲者。蓋十不究其二三矣。昌協至今每思之。未嘗不爲之感涕也。因又自念蒙愚。蚤被先生知愛。辱處門館。終始五年。而顧其觀德旣不深。而微言深論。又不能有以叩發。卽其一二所聞。亦皆日就亡失。及至今日。雖欲追尋緖餘。以爲尊聞行知之資。而不可得矣。竊自愧恨痛悔。思欲畧述平昔所覩記言行大致。以少塞門人弟子之責。而狀誌諸文。旣已備具。無以復加矣。然私心終不能自已。輒敢畧書梗槪。而附以僭妄之論如此。非謂可以有發於狀誌之外也。亦庶幾得伸其區區之私云。崇禎庚申正月日。門人安東金昌協。謹書。

祭文 编辑

祭靜觀先生文 编辑

芝洞李先生。以疾卒于城東之正寢。日月有時。將以十一月十六日啓殯。靷而至𡍷。前四日辛丑。女婿安東金昌協。謹以酒果脯醢之奠。奠于靈筵。文以侑之曰。嗚呼先生。以蟬聯爀舃之世。稟英粹絶異之資。妙歲摛藻。蜚聲藝苑。一擧而魁司馬。再擧而決大科。平步雲霄。敭歷淸華。令聞令望。冠冕一世。若是者。人孰不歆艶企羨。而乃先生不以是自滿。徊徨郡邑。無意進取。卒乃褰裳高蹈於丘壑之間。棄軒冕如脫屣之易。苟非明哲之智。介石之貞。其何能如是耶。其高風峻節。誠可以廉貪立懦。聳動頹俗。而若其不由師承。不歷階級。超然自得。默契道體。高𦩆大艑。一帆千里。則人亦有未盡知者。蓋先生素有求道之志。而自居閒以來。益勵志於斯。日取濂洛關閩之書。俯讀仰思。沈潛玩繹。探索其微妙。咀嚼其醲郁。體之身心。驗之事物。矻矻孶孶。殆不知老之將至。雖甁粟屢罄。妻孥菜色。而處之晏如。不以是少沮其志。蓋其稟於天者旣高。而篤於學也。又如是。故其所蓄貯於中者。汪洋渾厚。不見涯涘。雖不拘拘矜持。步趨繩尺。而識趣之高遠。論議之卓絶。有非拘儒曲士。所可跂及。而襟懷之灑落。德容之淸粹。庶幾古人所謂霽月光風者矣。先生退居旣有年。學日益明。德日益修。聲聞日益彰。負笈而踵門者日益衆。於是朝之執政大臣。交口而薦之。日望先生之來。而先生確然自守。屢召不起。一室圖書。遊心千古。究天人性命之原。玩陰陽消長之妙。間或登山臨水。相羊自適。荷衣蕙佩。不染垢氛。超然有鳳翔千仞之意。雖千駟萬鍾。蓋不足以累其志而奪其樂矣。然小子竊覵先生。亦未嘗果於忘世。其於賢邪之進退。命運之汚隆。聞必憂喜。憂喜必色。不以廊廟江湖二其心。蓋其抱負期待。將以有爲於斯世。不但論道著書垂後來之程準而已。斯文無祿。皓天不憖。使其平生大志。閼而不遂。鬱而未伸。戢之一木。永閟重泉。長逝者魂魄。亦必介然於冥冥中矣。嗚呼痛哉。死生之變。亦大矣。苟非明識達觀。有定力者。鮮不顚倒昏亂。失其常度。而先生寢疾數月。氣日耗而神日明。前屬纊之數日。自知疾不可爲。自僑寓趣還舊第。口號遺疏。不錯一字。從容暇豫。正席待盡。神觀怡怡。少無怛化之意。是則病能困先生。而不能亂先生之志。死能亡先生。而不能奪先生之守矣。蓋其正終似曾子。觀化似康節。而若其眷眷一念。不忘納忠於君者。則凜乎有史魚之風焉。此尤見其平日所學之正。所養之深。而非今世之所得有也。是以儒林老師。歎吾道之益孤。廊廟諸賢。痛邦國之殄瘁。而下逮新學後生。輿儓下賤。亦莫不齎咨涕洟而傷悼。嗚呼。是豈無自而然哉。至若小子之慟。則有甚焉者。小子顓蒙。無所知識。而先生以嚴君之故。不鄙夷之。許以委禽。小子時年已舞象。而所學空如。先生首出性理諸書。爲之剖釋大義。仍極論爲學之方。牖之於大道。以小子之茅塞。匪敢與及於斯。而若其啓發蒙蔀。少有憤悱。則實先生之賜也。自是朝夕函丈。日聞所不聞。而隨事誨詔。戒其失而警其惰。或有一得。亟加奬詡。提撕誘掖。靡所不至。而一室春風。和氣襲人。薰陶所及。自不覺鄙吝之消落。庶幾卒受型範。以底成就。而今先生遽棄我而逝矣。小子將孰從。而砭其過導其迷。又孰從。而質其疑破其惑耶。小子之得事先生。于今五寒暑。蓋未嘗有數月之違。間爲歸覲入城。則區區戀慕之誠。不能自已。非惟小子之於先生爲然。先生之於小子。殆有加焉。其辭退也。必問以歸期。其留洛也。必書以趣歸。及其歸拜床下。則歡然傾倒。輸寫靡贏。杖屨所及。輒與之偕。自謂永有依歸。以期百年。豈料轉眄之間。遽成千古之別耶。嗚呼痛哉。嗚呼痛哉。當先生之疾也。小子亦有慈癠。旣未得晨夕左右。躬視藥餌。以盡服勤之誠。易簀之際。又未得與執燭之列。以聞啓體之音。平生此慟。無地可洩。小子之有負於先生。多矣。號天之哭。徹泉之淚。不足以盡其悲。泰山爲肴。河海爲酒。不足以伸其誠。惟有體先生之志。遵先生之敎。飭躬礪操。毋負先生樂育之恩。則未死之前。皆是報先生之日也。以是而酹先生。庶幾鑑此微衷。嗚呼痛哉。

行錄 编辑

朴氏三世行錄戊寅 编辑

五恨先生諱成乾。字陽宗。姓朴氏。咸陽人。系出高麗禮部尙書善。高祖之彬。文科朝淸大夫衛尉致仕。曾祖季元。文科直長。祖思敬。武科郡守。考彥萬戶。始居錦城。後徙靈巖之鳩林里。先生資性高潔。犖落不羈。鳩林又素稱南鄕勝處。具有山林湖海之美。先生得以樂之。卽竹間搆一亭。名以間竹。吟哦其中。若將終身。晩登上庠。遂中成化壬辰文科。歷錦城敎授。春秋館記事官。昭格署令。長水縣監。終不肯隨俗俯仰。幅巾南還。放意林壑以卒。享年七十。先生沒旣久。又經兵燹。家乘散軼。其行治本末。官歷歲月。旣皆泯泯無徵。而平生述作。亦尠存錄。獨絶句三篇傳焉。卽此猶想其曠懷逸韻。高出事物之外。而再思堂李公。嘗爲胤子正言公作亭記。所以慕稱先生者甚盛。後有君子。其將考信於斯焉。先生蓋卒於成化末年。其後二百餘年。鄕人立祠于月出山西麓。以祀先生。而正言公腏食。實辛酉四月日也。至癸亥春。又以先生孫生員公追享焉。正言公諱權。字而經。號孤狂。五恨先生之長子也。爲人剛直好義。少承庭訓。操屨端方。成化丙午。中生員。弘治壬子。登文科。歷官泰仁縣監。司諫院正言。時燕山主淫虐。群奸慫慂。網打士林。先生正色立朝。危言不避。戊午。謫配吉州。後移海南。仍放還田里。以正德丙寅卒。享年四十二。生員公諱奎精。字春仲。五恨先生第三子。武科僉知樤之子也。公性寬厚。事親至孝。有終身慕。鄕黨敬服。久而不衰。雅好修養。不慕榮利。嘗中嘉靖戊子生員。不復求仕。尙成安公震。知其賢。將薦于朝。公力辭乃已。所居宅前。闢方池。池中壘土爲小島者三。自號三島壽翁。平生口不言人過。獨好爲詩章。詠歌其志。優遊寬樂。以沒其世。一世名公如洪領相暹。宋參贊純。高霽峯敬命。皆作詩歌以美之。公生于弘治癸丑。卒于萬曆庚辰。享年八十八。其後一百年。吾先君謫居靈巖。其鄕人父老。尙能道公遺事。而公之曾孫世卿。以霽峯詩五篇。屬先君和而敍之。公之平生本末。槪具於斯云。

試策 编辑

規模策肅宗庚申 编辑

問。爲國者。各有一代規模。莫不創始於前而持守於後。其得失可詳言歟。唐虞之傳授。夏殷之因革。皆以聖繼聖。亦有同異之規歟。周官纖悉之規。後人世守。而寖成弱勢。秦氏富强之規。不變於初。而二世滅亡。其故何歟。管仲之一變齊道。取威定霸者何道。而子產之如農有畔。行無越思者。何規歟。高祖宏遠之規。宣帝雜伯之制。果無前後之變異歟。孔明嚴猛之治。景略淸肅之政。皆稱於後世。亦有規模之可紀歟。漢之大綱正。唐之萬目擧。同歸於盛治。果有規模之不同歟。我朝立國。規模最備。歷朝遵守。未常廢失。而及至今日。漸趨於委靡之境。未免有衰亂之徵。舊制或壞。下無所持循。新弊或起。上未有釐革。以至於百度廢亂。治具不張。或以爲因循舊制。修擧廢墜。猶足爲治。或以爲創立新規。改紀更張。乃可丕變。何說爲得歟。何以則正百年之弊。成一代之規。使民俗日變。而政化有所本歟。諸生必有識時務。而憂治世者。其各悉著于篇。

對。愚聞良工之制室也。必先正其規矩。大冶之鑄器也。必先正其模範。規矩正而棟楹樑桷。各得其制矣。模範正而盤盂鍾鼎。各就其質矣。苟無規矩模範。則以梗枏豫章之材。金銀銅鐵之美。而盡樸斲之技致。陶冶之功。亦無所施之矣。況乎天下國家之爲大器也。而不先正其規模。則何以哉。今者執事先生。當國家思治之日。承王命臨禮圍。特以規模之說。策我承學之士。嗚呼。執事之問。大矣。其亦知工冶之說乎。顧愚也淺蔽。無過人知識。正水鏡所謂儒生俗士也。豈足以當俊傑之稱。而乃敢仰首伸眉。論列當世之務乎。雖然。亦嘗有窾啓之聞矣。敢不罄竭臚陳。以副執事者所須乎。竊謂蘇軾有言曰。定規模而從事。則應有緩而成有形。許衡有言曰。規模旣定。循序而行之。則治功可成。蓋斟酌時宜。損益質文。建極揆道。而正一代之路。立經陳紀。而有一王之制。上有所執持。而君道以立。下有所趨向。而民志不眩。政令出一而無變。綱紀秩然而不紊者。規模是也。苟無此矣。則心無所適從。事無所定制。譬若射者之無的括也。御者之無銜橛也。雖欲勞心弊情。以圖治安。不可得也。是以有國於天下者。莫不各有規模。以立其治體。以定其基業。是其肇刱開基。固本於前王。遵守脩飭。又在於後人。不有以刱於前。何以有一統。不有以守乎後。何以規萬世。雖然。爲是有道。自其刱之者而言。則志宏而規模大。志隘而規模小矣。自其守之者而言。則志勤而規模修。志惰而規模廢矣。大哉志也。其爲立規模之本乎。請白之。虞舜之紹堯治也。成湯之纘禹服也。均之爲以聖繼聖。則其規模宜無異同。而唐虞相嬗。不聞其有變革。夏殷之際。不能無損益。豈不以時有遠近之殊也。周官之法。精密纖悉。盛水不漏。其規模至備也。遵而守之。雖歷世猶存可也。而卒至於衰弱。嗚呼。自昭穆以下。委靡頹惰。不能綱紀大體。是其志。果能如先王之發揚而奮勵者乎。無怪其寖微而寖弱也。秦氏之盛。富厚强大。赫然無比。其規模亦壯矣。率是以往。宜若可以綿祚也。而乃不能以三世。嗚呼。自獻孝刱始。一切嚴急。苟焉以趨小利。是其志果能爲子孫。而貽謀於久遠者乎。宜其忽焉而滅亡也。相桓公伯諸侯。一匡九合。威振天下者。此夷吾之功也。觀其制爲內政。以爲軍令。士農工商。各有其處。則其規模可知也。而昧於大道。志在假仁。肆孔門之所羞也。如農夫之有畔。勤而行之。不越乎思者。此國僑之政也。觀其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閭井有伍。則其規模可見也。而煦煦小惠。志不經遠。固鄒聖之所譏也。漢高之刱業也。日不暇給。而史稱宏遠。宣帝之中興也。勵精圖治。而治雜伯道。夫其寬大綜核。雖若異尙。而要其規模。初未嘗不同。惜乎。其志之皆陋。而不能以隆古爲法也。孔明之治蜀也。政不姑息。而主於嚴猛。景略之相秦也。賞罰必當。而一於淸肅。夫其因時制治。雖有可稱。而要其規模。尙有愧於古。惜乎。其志之皆卑而不能。而王佐自期也。以孝友治家。而閨門有法。以忠厚立國。而風流醇篤。此漢之大綱正也。建府衛之制。而寓兵於農。設租庸之法。而使民有制。此唐之萬目擧也。二代之規模。誠有不同者。而立志之卑陋。大略一般。則愚不敢爲執事詳陳也。嗚呼。上訴姚姒。中沿亳鎬。以迄于劉李之世。其規模代易。刱守相承。其體如此矣。要之創始之君。立志不能無宏隘也。故其規模有小有大。守成之主。立志不能無勤惰也。故其規模有修有壞。而治道之張弛。政化之醇疵。國勢之盛衰。率由是焉。豈非有國者之所可鏡也。洪惟我聖祖太祖太宗。以宏圖遠略。開刱鴻基。世宗世祖。以文謨武烈。修明經制。有體有要。有典有則。禮樂文章。燦然大備。綱紀法令。秩然不紊。其建立規模者。固已型唐範虞。陶冶夏商。而漢唐以下。蓋不足論矣。聖子神孫。又能繼繼繩繩。奕世紹述。守而勿失。式至今日。殆二百有餘禩。則其積累之業。綦隆之治。固宜日引月長。有盛無衰。而顧乃有大謬不然者。先王之制。或至墮壞。而在下者。無所持循。方生之弊。紛然蜂起。而在上者。莫之釐革。遂致百度棼亂。而難望其貞。綱維解弛。而無以致治。孰謂以聖上聰明神聖之姿。撫祖宗之遺緖。按祖宗之舊物。而乃能承籍闡繹。遵制揚功。以光前軌。以垂後範。顧反靡靡然。有廢墜之患。衰亂之徵耶。愚誠爲聖朝慨然衋傷也。今之爲國家謀者。蓋有二議焉。甲者之說曰。先王定制。鴻纖備具。關石和匀。王府則有特患廢而不擧耳。誠能因而循之。按而行之。修其廢而擧其墜。則足以爲治也。乙者之說曰。因時而損益。因俗而矯革。先王之法令。雖一一遵而行之。未必可以致治也。須改絃易轍。刱立新法。有以新一代之耳目。變一代之風采。然後衰微之勢可振。治化之隆可致也。嗚呼。此二說者。固皆有理矣。而乃愚之見。則有異於是者。夫處衰亂世。不可以恬憘玩愒。循蹈故常。則乙者之說。固有見乎此也。雖然。祖宗所以設法定制。以立規模者。固將以爲萬世子孫所憑藉也。初未始以久遠而不可行也。則亦何必釋此不遵。而更立新規。徒爲紛紛也哉。此乙者之所以失也。祖宗之法。固當遵行。而苟欲修擧於積弊之後。振作於久衰之餘。則必有以先立其志。然後可以奮勵修飾。使之光大也。而甲者尙未及此也。所謂齊固有失。而楚亦未爲得也。是以區區愚意。竊以爲聖上誠能奮發大志。赫然改圖。以先王爲必可法。以至治爲必可復。不以祖宗德澤之盛而有所恃也。不以時運衰亂之極而有所沮也。早夜孜孜。勇往不怠。以之責勵羣工。提挈綱維。凡聖宗法制之墮壞者。修擧之吝亂者。整齊之。而要必摠其大體。戒其叢脞。使當日刱始之本意。奮揚融朗。久而彌新。則規模旣立。治具畢張。民志定而風俗可以丕變。政化行而王道可以大成矣。執事所謂正百年之弊。而成一代之規模者。夫豈捨此而他求哉。抑愚又有獻焉。規模之立。固在於君志之定。而必有賢人君子。左右贊襄。奔走效能。然後乃可以維匡調娛。不失大體。而規模之立。可得以言矣。是以唐虞之盛。有皐陶稷契。以贊其規模。夏商之際。有伯益伊尹。以贊其規模。而至若周官纖悉之規。固周公所自立也。降及漢唐。亦有蕭曺魏丙姚宋房杜之輔弼。以贊其規模焉。彼管仲,子產,孔明,景略。固皆人臣也。然則規模之立不立。其可獨責於君上乎。詩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又曰。衮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愚敢於末也。誦此詩。爲執事贊立規模之助。謹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