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巖集/卷二十二

卷二十一 農巖集
卷二十二
作者:金昌協
1928年
卷二十三

编辑

白雲寺贈義淸上人序 编辑

余。僇民也。自分伏死丘壑。不與世還往。而唯此山去弊廬甚近。杖履徐步。不崇朝可至。往往縱心獨詣。襆被信宿。或至旬日忘歸。以故凡山中緇衲。無老少。皆相款狎。方且與之爭竈爭席。相忘於形骸之外。其人之賢愚淸濁。固不問也。間獨念昔歲游此山。見有老僧煕公。年已九十餘矣。猶能日誦經偈。盡數千言。不錯一字。雖其所得淺深不可知。而其志慮精勤。耄期不懈。在吾道。殆近於抑戒之衛武。蓋亦空門中一異人也。今其人。旣不可復見矣。而欲問其衣鉢所託。亦無在者。則輒爲之悵然慨想。近有長老義淸者。新自西方來。觀其容儀閒止。視下而言簡。類有守者。旣又早夜焚修。不懈益勤。余竊異之。就叩其所師。乃向煕公也。方余見煕公時。師蓋操甁錫於其側。而今已僂然白首。不可省其爲舊識矣。彈指之頃。忽已廿數寒暑。則是亦何足道哉。而余獨喜師之氣貌持守。猶有煕公之遺風。自我得之。以爲許掾之支遁。陶公之惠遠。於方外游。庶不落莫。而抑余將就山裏深僻處。結一小菴。粗可容膝。作粥飯僧。其間以了此殘生。師能助成此一段因緣。則惟是竹倚蒲團。軍持漉囊。願與師共之。不知於意云何。仲冬之夜。就宿師房。雪窻風鐸。燈火耿然。寒鑪撥灰。共談此事。會師出紙筆求書。遂書此。以證其約。

外祖母淑人金氏八十歲壽序 编辑

崇禎紀元之六十六年癸酉。外王母太淑人金氏。春秋八十。其季秋之月。舅氏昆季。穫稻爲酒。絜齋治羞。廣延親黨賓友列讌。而奉萬年之觴。小子昌協。屬罹禍釁。竄伏窮山。不得以身詣尊所。輒敢南向再拜。敬爲之一言曰。嗚呼遠哉。天人之際。其不可以易言也。夫惟氣數之推盪。運化之往復。吉凶禍福之施於人者。其變亦多矣。然善觀者。執其常而要其定。有以信其無僭忒焉。故曰天道。福善而禍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其言也。豈譾譾小智之所及哉。雖然。天之定也有遲疾。而遲者顧多。人之生也有脩促。而脩者顧少。故二者常患於不相値。此班固氏所以致慨於道長而世短也。夫以我外氏之累世積德。宜受福慶久矣。乃若高祖輔德公。曾祖參議公。尤以忠厚正直。爲一世名臣。而皆不克享有壽祿。逮我祖考牧使府君。十數年之中。三哭其弟。而卒亦不克享壽。蓋自輔德公以下。三世皆止中身。而方祖考棄世時。伯舅已先沒無子。季舅弱未受室。獨仲舅可以有子也而未有子。其叔祖諸房有遺胤者。廑一人而已。嗚呼。此豈積善之報也哉。當是時。太淑人備嘗禍苦。愍念宗祀。恤然憂危。未嘗有一日之懽矣。乃自十數年來。季舅連擧丈夫子二人。其一旣爲仲舅之子。而倂兩房側出得姓者又二人。蓋太淑人年幾七十而始抱孫焉。今其長者旣佐視具。而少者扶床而戲。其樂融融如也。人皆謂羅氏之天。至是而始定。而亦旣遲矣。向非太淑人之高壽。其能及見此乎。然則人不可以無壽也。而未有若太淑人之甚者也。然太淑人之壽。非固願欲而得之者也。乃其貞德之符。自然而然耳。蓋聞貞者正而固也。性之根也。事之幹也。在天道。爲一氣之所翕聚。萬物之所歸藏。而太淑人專得之以爲德。故其行事之正直。秉心之專固。實有松柏之勁。金石之堅焉。斯可謂貞德之至。而卽其餘。亦足以爲深根固蔕久視之道焉。其爲壽。又豈特今者而已哉。且夫太淑人前日之日。正猶涸陰沍寒。天地閉而萬物消。今日者。乃一陽來復之初也。氣機一轉。生意方進。非至於天地絪縕。萬物昭蘇。則固不止也。自今以往。太淑人日高枕無事。以撫方來之運。而凡世所謂吉祥善事者。擧集於其門。曾玄之衆。多至不勝點頭。然後乃可以卒償前日之憂苦哀戚。而天人之際。無復有餘憾矣。豈不休哉。雖然。有一焉。太淑人平日雖不誦習詩書。然其見識高明。志意激烈。凜然有丈夫風。每與子弟。譚說歷朝古事。至忠賢被禍。世道淪喪之際。輒感憤歎咜。義形於色。其天性然也。今日之讌。籩豆旣設。子姓咸侍。顧視吾先子與完寧公。獨不在坐。其必喟然太息。黯然深傷。而旣又念國家變故罔極。人紀幾墜。則殆將爲之輟著停觴而不能御矣。然則今之爲太淑人壽者。毋徒以家室之慶。而當更祝天心悔禍。邦運回泰。使太淑人得見君子道長而彝倫再敍。則其於助太淑人擧一觴也。幾矣。

伯父谷雲先生七十歲壽序 编辑

人未有不欲壽者也。然無令德以將之。則其壽也爲陳人已矣。無諸福以綏之。則其壽也爲勞人已矣。陳人則恥。勞人則戚。壽而若此。又何足欲哉。詩不云乎。其德不爽。壽考不忘。夫然後有壽之尊焉。又不云乎。壽考維褀。介爾景福。夫然後得壽之樂焉。古之君子。相與稱頌禱祝。其無出於此者矣。吾伯父谷雲先生。今年癸酉。壽登七十。說者謂先生之德備矣。大雅之溫溫恭人。衛風之不忮不求。先生實兼有焉。其於壽也。固有以將之矣。抑無乃於所謂福者缺焉。無以爲綏乎。則小子以爲此非知福之說者也。亦非知先生者也。箕疇之敍五福。去壽則四而已矣。又去德則三而已矣。而乃詩人之辭。則曰降爾百福。曰萬福攸同。夫數福而至於百至於萬也。則凡天下善事。人情之所可欲。擧在其中矣。然事物之無窮。而人之情。亦不齊也。故欲莫大於吾所善。福。莫大於吾所欲。惟我伯父高情遠韻。敻出事外。凡世之功名富貴人所共艶者。雅尙不存。而獨於山林淸逸之樂。嗜之如芻豢。擧天下萬物。無以易之。夫是樂也。天之不輕與人也。乃甚於功名富貴。昔仲長統作樂志論。極言閒居之樂。以爲無羡夫入帝王之門。世皆喜誦其言。然公理未嘗一日有此樂也。又讀文山集。見其所記山居水石。備極奇勝。且自謂素無宦情。誓終老不出。而堂室未完。戎馬已生於郊。此尤可悲焉。嗟乎。終古以來。似此者何可勝數。今先生所宅谷雲者。吾東方第一福地也。山高而谷深。地廣而土厚。奇石淸泉。壯麗尤異。自大嶺東西。鮮有其比。先生旣專有之。以爲府藏。而肆其力之所及。以部勒泉石。標置峰嶺。包之以菴廬。臨之以亭臺。映帶之以池沼橋道。高下碁置。錯落。相望。又各有名號題品。以藻飾之。而先生則簾閣隱几。穆然淸坐。其間時或曳履獨往。下上澗谷。終日而不知倦。蓋驟而卽其地。莫不怳然灑然。疑以爲靈眞之窟宅。而及見先生。顏貌綽約。膚神淸令。而步履如飛。則又莫不疑其爲山澤之列仙焉。蓋先生主盟山林。備享淸逸之樂者。前後凡十數年。向天之所甚靳而不輕與人者。先生乃全得之。極其志之所欲而無遺憾焉。其爲福也。孰大於是。而尙可曰無以爲綏乎。其亦不知言也哉。且以先生山林之日而較世之功名富貴者。卽已往十數年。亦旣多於二十四考中書矣。然此猶爲世諦之論也。自今以往。將見山之林壑。日益深密。水泉日益淸渫。臺池日益幽勝。而先生亦日益優游宴閒。無復有一事之累。由是而頤神養氣。守一而處和。雖千五百歲。可也。又豈容以譾譾之見。論量其福壽也哉。小子狂愚。輒敢以是而爲先生祝。先生其尙謂之善頌善禱。而盍然擧一觴也否。

淸溪集序 编辑

不佞少侍家庭。每聞先君子語及平生執友。必亟稱君實。及長。奉敎於靜觀李先生。亦聞其亟稱君實。君實卽故監司淸溪洪公諱葳字也。方公在世時。不佞尙幼。不及供灑掃其門以奉音旨。然以先君子與靜觀公。交游傾一世。而於公獨亹亹焉。則公之爲公。可知矣。蓋當孝廟之世。聖人在上。髦俊應運。雲烝鱗集。蔚然相章。而公首以其卽位之元年對策。魁多士登第。其明年。先君子又擢魁科。而靜觀公。亦先公一年登第。相繼立於朝。俱以文學行誼。爲後來領袖。旣更迭侍講玉堂。又同賜暇讀書。其相得如律呂之和鳴。芝蘭之同臭。而雖他人論者。亦無敢輕爲軒輊。於是進而論思啓沃。退而切劘砥礪。要以激揚淸議。左右儒賢。以仰贊聖主有爲之志。而公遽沒矣。始朝廷以公兼有政事才。間試州郡。最後擧以畀嶺南節。公益感激自勵。殫竭心力。遂致勞㞃成疾。時尤齋宋先生在朝。數從公前後奏狀。見其致意精勤。無一備數文字。心識之。及聞公卒。謂人曰。向吾見其用精神弘多。固已知其不能久矣。噫。若公者。殆所謂鞠躬盡瘁。以死勤事者歟。然公沒時。年財四十。當世之人。無不惜其蚤世。而先君子與靜觀公。傷悼尤深。旣久而猶追思不已者。以其相期之遠也。公沒前一年。孝廟上賓。時事因亦漸變。靜觀公退遯於野。後公十年卒。而其壽僅贏公一歲。獨先君子立朝最久。名位最隆。而又卒罹罔極之禍。後之論世者。觀於其盛衰存亡禍福之際。而世道之消長。時勢之升降。邦運之否泰。皆可以見焉。其有不喟然太息於斯者乎。嗚呼欷矣。公之胤子郡守天敍。嘗以公遺稿。就先君子删定。未卒而禍作。郡守君又以是託不佞。且責一言。不佞誼不忍辭。爲之執簡流涕。而書其所感者如此。公少學於舅氏樂靜趙公。詩文淸雅典裁。不務叫呶激詭。而以理致勝。章箚尤明白剴切。足以感悟人主意。大抵本之經訓。而得於樂靜公者爲多云。

送李同甫宰仁川序 编辑

延城李同甫。出監仁川縣。將行。謂余曰。昔吾先君子。嘗宰是邑而曰。治邑之道。無過於仁。吾其知所勉矣。蓋顧名思義之謂也。今余之不肖。又幸涖此。則實有繼述之責焉。而懼莫能稱也。吾子苟有意於敎。則宜以一言爲贈。嗚呼。贈人以言。仁者事也。余方求仁而未得。何以爲同甫贈。然所聞於古人則有之。請一誦焉可乎。夫仁道之大。統四性該萬善。而其用則主乎愛而已。是以樊遲問仁。夫子直告之曰。愛人。而他日告子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推夫愛者然也。大學之言。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孟子之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亦猶夫子之意焉爾。夫匹夫不仁。其害猶足以及乎鄕黨隣里。況百里之邑。千室之聚。其恩威生殺。操縱予奪。皆由乎我而行之以不仁。則爲害何可勝道。其暴也殘民而求逞焉。其貪也厲民而自養焉。其姦譎也罔民而行詐焉。皆不仁之效也。雖或不至於是。而其慘怛慈愛。一有不至。則政令之所施。民已有受其害者矣。是以君子爲政。不可以不仁。省刑而薄賦。節用而時使。使民安其生樂其業。而鰥寡孤獨者。皆有養也。然後吾心之愛。無不達焉。是所謂仁也。治邑之道。豈有大於此哉。然仁者。人心也。人孰無是心。而不能皆仁者。私意爲之害焉耳。私意之於仁也。猶木之有蠹也。穀之有螟也。不去此則未有能條達而暢茂者也。故爲仁在乎去私意。私意去而仁不可勝用矣。夫天地萬物。與我一體。卽所謂仁之理也。人苟無見於此。則物我之相形。利害之相傾。雖欲勉焉以去其私。而有不能自克者矣。卽其方寸之間。藩籬封畛。亦已截然。而自膜以外。皆爲胡越矣。凡彼之顰呻疾痛。擧無與於我矣。尙何望其一視而同仁哉。訂頑之作。蓋爲此設。程夫子固已言之矣。惟昔靜觀先生。實嘗從事於此。是以其爲此邑。未期月耳。而民之歌思德政。至今不已。爲仁之效。其甚速而能久也如此。然自先生所存而言。則其施於政事者。十不能一二。此又仁民之憾也。今同甫之行。前日之遺民父老。尙有在者。望見其典刑宛然。擧欣然相告曰。庶撫我乎。其尙有先大夫之遺烈乎。同甫於是。誠能益篤於爲仁。推廣先德。克施有政。以底於續成而化洽。則其德惠之所被。莫非先生之遺。而仁之民。卒受其賜矣。繼述之道。孰大於是。同甫勉乎哉。抑余於是。竊有愧焉。往余出守淸風。淸亦先生所曾涖也。而其氷檗之操。著於官守者。民猶稱頌道說。余顧不能髣髴其一二焉。夫以淸之爲德。未若仁之大也。而余不能勉以及之。今以是言也告同甫。能無愧乎。然使同甫視余爲戒而益加勉焉。則是余躬所不逮之言。尤足爲同甫助也已。

贈徐生文若序 编辑

徐生君聖。始過我石室。講大學書已。又從入白雲山中卒業焉。將去。謂余曰。某竊有志於飭躬砥行爲善士。而旣年長矣。又患擧業爲累。不能專意讀書。欲姑寘而從事於此。則自兄弟朋友。更相牽挽。從以譏笑。其將若之何。余應之曰。有是哉。子之志善矣。而其憂之抑過也。士生今之世。擧業安可廢。且擧業。何嘗妨學。夫入則孝出則悌。居處恭執事敬。非所謂學乎。是亦何往而不可能。而曾擧業之爲累乎。若曰所習異業。不可致力於聖賢書。則此乃今世業擧者之陋習痼弊。而文體之日卑。人才之日壞。皆由於此。不可以不之辨也。夫擧業。雖自有體裁程式。然必筆勢發越。詞理明暢。然後方爲好文字而優於必得。未有不從事於聖賢書而可以及此者也。今乃以此爲迂緩不切。而日汲汲弊精勞力於剽掠竄竊之功。文繡組織之巧。以爲擧業之捷徑在是矣。而不知自具眼者觀之。其佻淺纖瑣。庸惡陋劣。殆不成文字。雖或邂逅得之。正猶瞑目而射偶中鵠耳。豈其術之能工哉。況由是而進於朝廷。處乎風議論思之地。茫然不能措一辭斷一事。而兀然若木偶人而已。則是將負愧而終身焉耳。何榮之有。今子誠能鑑此。而姑置前日所習。從事於聖賢書。以開明心目。培壅本根。而用其餘力。達之於文辭。則必將汩汩乎其來而蔚然有可觀者矣。其爲擧業。孰大於是。彼之牽挽而譏笑者。特未達此耳。苟或有覺焉。則且將棄其所爲而從子之不暇。子又何患於彼哉。子之宗。有魯望者。其歸以此言諗之。或不以爲不可也。君聖曰諾。遂書以爲贈。

息菴集序 编辑

國朝近世文章。最推谿谷澤堂爲作家。余嘗妄論二氏之文。以謂谿谷近於天成。澤堂深於人工。比之於古。蓋髣髴韓柳焉。二氏以後。作者多矣。然其能追踵前軌。卓然名世者亦少。最後乃始得息菴金公焉。公之文。雖天成不若谿谷。而人工所造。殆可與澤堂相埒。乃其瑰奇泬㵳之致。鼓鑄淘洗之妙。則又獨擅其勝云。蓋嘗謂我東之文。其不及中國者有三。膚率而不能切深也。俚俗而不能雅麗也。冗靡而不能簡整也。以故其情理未晢。風神未暢。而典則無可觀。若是者。豈盡其才之罪。亦其所蓄積者薄。所因襲者近。而功力不深至耳。公旣才素高。於學又甚博。而尤好深湛之思。鑱畫之旨。自少攻詞賦。已能一掃近世陳腐熟爛之習。而自刱新格。每試輒驚其主司。而一時操觚之士。競相慕效。以求肖似。及其爲古文辭。上溯秦漢。下沿唐宋。以放於皇明諸大家。參互擬議。究極其變。用成一家言。大抵本之以意匠而幹之以筋骨。締之以材植而傅之以華藻。卒引之於規矩繩墨。森如也。章箚。尤精覈工篤。其指事陳情。論利害辨得失。能曲寫人所不能言。往往刺骨洞髓。而要不失古人氣格。詩律亦沈健而麗絶。不作浮聲慢調。蓋其爲稿者凡二十五卷。而試求其一篇。近於膚率俚俗而冗靡者。無有焉。嗚呼。公之於文章。其人工至到。雖謂之奪天巧。可也。而於以接武谿,澤也。其可以無愧矣。然公蚤被枋用。身總軍國之重。鉛槧之業。太半爲籌畫韜鈐所奪。卒又限以中身。不得大肆志於結撰。而其所成就。猶足以跨越一世。焜耀後來。此豈不尤難也哉。始公旣沒。嗣子都事道淵。用鐵字印公全稿若干本。旣行於世矣。今靈光守洪侯璛。卽公侯芭。謂公文宜百世不朽。而集無板刻。難保於傳遠。甫上官。卽鳩工鋟榟。來問序於余。余竊念自公沒未幾。己巳之禍作。都事君以憂死。夫人竄海島。室家蕩析。爲世所悲。今雖世道更化。幽枉畢伸。而公家乃無一遺胤以尸其後事。洪侯獨以舊門生。能惓惓致力於遺籍。以爲永久圖。其義良足感人。是不可無一語以相其役。且自以平生素慕公文。而又嘗辱片言之奬。顧不得一奉藝苑緖論。以爲沒世恨。今而託名卷端。以效其區區之私。實與有幸。輒敢不辭。而爲之序如此。若公事業勳伐之盛。國史自有紀。玆不具論云。

送仲習從弟昌說宰鎭川序 编辑

往吾家盛時。門戶之隆顯。極矣。仲父與先君子。旣同登台鼎。名位赫然。而吾與伯氏季達。後先通籍立朝。翺翔邇列。爲一時所艶羨。仲習在羣從中年最少。猶以相門貴公子。蔭藉高華。從容肆志。無所詘於人。乃今束帶綰綬。折節隨人後。往從事於簿書米鹽之間。而不敢言勞。人事之變。何其悲也。嗚呼。己庚之禍。吾兄弟之不死者。頑也。然自他人視之。固累累五丈夫也。若仲習則孑然一身耳。方其千里扶櫬。甫及故山。而病已不能任窀穸之事。其孤危亦甚矣。當是之時。又豈知有今日哉。國家旣誅殛奸兇。大伸冤枉。以仲習大臣子。且有老母。用仲父所嘗得任子恩官仲習。旣而。逢國有慶。敍勞陞六品。遂除是縣。蓋自始仕。僅兩歲餘矣。仲母旣年踰七袠。家無宿儲。仲習每自傷無以爲養。今幸得專城百里。以供甘旨。於是。親戚知舊。莫不爲仲習喜焉。向使吾家全盛如往時。而仲父猶尊臨一世。則仲習固將日侍燕閒。爲子弟職而已。豈遽從祿仕於外。以求親養哉。其以爲喜也。益見其可悲也。雖然。此則旣無可言。昔子羔之質蓋美矣。而又游於聖人之門。然其爲費宰也。夫子猶憂其未學。而責子路以賊夫人之子。況仲習雖才敏。年尙少矣。鎭又民健俗惡難治。不知仲習將何以爲之。余於是竊有憂焉。其亦廉以律己。莊以涖下。公以制事。誠以御物。而異色之人。牟利之徒。絶不以自近焉。則觀聽肅然。民情畏悅。而其庶乎可以爲治矣。且子夏之言學優而仕者。仲習旣失之於前矣。其下一言。尙不能無望於仲習。仲習其勉之哉。

苔川集序 编辑

昔天啓丙寅。我曾祖文正公。奉使朝京師。苔川金公。實以書狀同行。於是遼路梗矣。木道數千里。絶渤澥略齊趙。以達于燕。蓋期歲而始復命焉。沿途賦詠各爲一集。名曰朝天錄。中朝學士李康先,閣老張延登。俱爲序。稱引甚盛。不佞自少讀家集。見公詩若干篇在其中。皆類學唐人而爲者。竊喜誦焉。乃今公之孫繼孫。以公全稿。屬不佞删定。因得以卒業焉。則其喜尤可知也。公於爲詩。初不冥搜旁索。以深刻富麗爲能。而卽事寫境。眞率淸澹。自不失古人格韻。尤長於絶句。其宮詞塞曲。往往有王仲初,李君虞之遺。公。湖南人也。湖南之詩。自李靑蓮始學唐。因以崔,白代興。益有聲詞苑。以公而繼其後。殆可以無愧焉矣。然而以孟子論世之義。則其人尤不可不知也。公登第在光海朝。廢母議起。抗疏極論。竄北邊。仁祖反正。首以諫官召還。屢踐憲司胄筵。皆能其官。最後論事忤時議。出爲邊守遞歸。遂不復求進。卜築天台山下。遺棄世故。徜徉水竹間幾十有餘年乃卒。嗚呼。公之於爲人。其可謂淸直耿介好修之君子矣。不如是。其詩雖善。何足尙焉。始公之朝京師也。建虜猖獗已甚。而椵島守將毛文龍。積憾于我。誣東人導虜爲難。公與文正公。上書禮部。沬血訟辨。天子特降旨慰諭。奬以累世恭順。豈其一朝效逆。俄聞虜人東搶本國。又上書兵部。請亟出奇兵。擣其巢穴。全遼可復。屬國可全。而虜因可滅。大司馬覆奏。亟稱其言可用。而兵竟不果出。其後十年。竟有丙子之禍。而中國遂以淪陷。椵錦之役。我又爲倀鬼於前。卒如毛帥所讒者。當是時。文正公旣抗節扶義。以大防自靖。而公則先已屛跡遠逝久矣。至是。益絶意當世。感憤悲咤。以沒其身。方擧世爭下穹廬之拜。而公獨免焉。是固無愧於當日上書之義。而卽其酬和詩集。亦得保其光潔。羶血腥臊。無得以溷焉。則豈不益可貴重也哉。蓋余誦公之詩。論公之世。未嘗不三歎於斯云。

送李同甫牧海州序 编辑

余讀魯論。至四子言志。嘗竊以謂點也尙矣。固無可論。卽如子路以下所言者。亦皆其眞才實學。得於聖人達財之敎。而要爲有用於世。非苟而已也。故吾夫子皆信而許之。豈與夫後之儒者。大言高論無實用者比哉。國朝三百年。大抵以科第用人。而顧尤重儒學。上之所加禮。下之所推轂。常在於巖穴隱者。然其人自處旣素高。不輕出世。而世又望之已重。若將以孟子天民之事。荀卿大儒之效相期。則其勢固不得不愈自閉匿。而其或迫而後出。則又不得不厚爲自任。至如向子路輩所稱。或在所不道焉。其卒於齟齬濩落。難以有爲。可知已矣。於是世遂以儒者。無益人國家。而不知其患。乃在於責望過重。然在儒者之自處。則亦豈可不審也哉。始同甫年未三十。以經行被剡薦。於時同甫旣謝其擧業。一意問學。仕蓋非其志也。然且黽勉俯就者。不獨以太夫人故。亦其不欲自託於巖穴隱者以爲高。其於自處。可謂審矣。及其出爲郡縣。所至皆有聲績。惠政深洽。不負所學。當世之稱政術者。莫不歸之。然其所已歷者。尙皆小邑。未足以盡其所蘊。乃今出牧海州。海故爲西路劇邑。而屬比歲饑荒。益以凋弊難理。使同甫爲之三年。果能有以足民。而進於知方。則其政事之材。雖以比於子路,冉有。可也。其誰曰儒者無益人國家哉。況海之高山石潭。卽我文成先生講道之所。其九曲巖泉。世蓋擬於武夷。同甫於爲政之暇。數引邑諸生。至其中講讀先生遺書。且行鄕飮鄕射禮。以習揖讓進退之容。而仍與之下上游泳於冠巖文山之間。以發其仁智之趣。則公西之禮樂。曾點之詠歸。同甫將兼得之矣。豈不善哉。余少也。嘗隨外祖父之官海邑。去今四十年。其山川風謠。尙能髣髴記得。而獨不及一見石潭以爲恨。今老矣。雖欲及同甫時一往。以備冠童六七之數。何可得也。是則慨然也已。歲己卯仲冬之小晦。書。

送士敬宰鴻山序 编辑

昔子產嘗與子皮論尹何。不可使爲邑也。余每讀左傳至此。竊歎其言一何與孔子不欲子羔爲宰者相似也。蓋子皮之言曰。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此卽子路民人社稷之說也。子產不可。則曰。僑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且爲之廣設操刀製錦射御。三喩以曉之。其反復明切。雖聖人。無以易之矣。然子夏。孔氏之高弟也。而其言有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固亦猶子產之言也。而仕而優則學。無亦類夫以政學者乎。曰。不然也。言固各有當焉爾。夫爲未仕者而言曰。今雖未學乎。可以卽仕而學也。則是誠不可。抑爲已仕者而言曰。無以已仕而遂廢夫學也。則何不可之有。然則學而優則仕者。審乎未仕之前也。仕而優則學者。勉乎已仕之後也。君子之於學。蓋沒身而已。豈以仕故而遽忘之哉。夫子產之言。固與夫子之訓。同爲百世之通論。而子夏之言。吾尤愛其周匝詳至。而有發於前人之外也。吾宗姪士敬甫。由上庠入仕。爲鴻山縣監。將行。謂余宜有一言相贈。余謂士敬固非未學者也而謂之優。則尙未也。然而民人社稷之寄。一朝而至其前。自士敬而反省。得無曰操刀之未能割乎。美錦之未能製乎。田獵射御之未能貫乎。以此而言。憂可知矣。憂之如何。亦勉夫學而已矣。誠敬之存。仁恕之施。此君子所以爲政。而學之實在此矣。苟能深體此意。造次勿忘。臨民視政。一是爲急。而又以其暇日讀書窮理以發明之。則將見學與政並進。而其於成己成物也。幾矣。又何病於學未優而仕哉。士敬行矣。吾將竊聽於政聲。而得以考其所學之淺深也。

東里集序 编辑

東里李公。與吾先君子。有三世兄弟之好。且俱以孝宗大王二年。相次登大科。旣同賜暇讀書。又同登重試。其出入上下。文事相周旋。最多且久。而終又以議禮事。同罹黨籍。先君子竄于南。公亦屛居田園。未幾遂卒。先君子自謫中聞之。爲詩四百九十言以哭之。其稱述甚備而傷悼之尤切。昌協誠不肖後死。未嘗敢忘此意。今義城宰金君鎭華。公外孫也。以公集序見屬。噫。其又何辭。昔柳子厚有言。產崑崙者難爲玉。植鄧林者難爲木。夫是言也。非其物之謂也。謂夫人亦然耳。公之家世文章盛矣。其始自樗軒文康公。以三魁擅名英顯之際。歷四世而至月沙文忠公。則其文辭。不獨行於國中。而天下之人。皆誦焉。是於公爲皇祖。而公考玄洲公與伯氏白洲公。旣皆克闡先業。又各有四子。頡頑競爽。大爲一時之壯。其間雖有一二夭閼者。而亦旣見其秀穎矣。嗚呼。豈不盛哉。然當世論李氏者。咸推公爲甲乙。而雖公諸兄弟。亦皆自以爲不及。則又可以見公之難也。公之文。長於爲詩。詩尤長於近體。然未嘗刻意搯擢。一以抒寫爲主。卽事遇境。動輒揮灑。便給捷疾。如丸之脫於手。而紆餘贍暢。時見工麗。東淮申公翊聖。見公少時作。亟賞之。至以擬於皇朝名家。申公素稱有文鑑。豈苟譽者哉。公於騈儷。亦敏而工。類其爲詩。以故自其未脫褐衣。而館閣皆遲。其至及登第。卽選入湖堂。進爲兩館提學。討論潤色。狎主文事。然公坦易簡率。不修飾邊幅。以自矜重。故仕宦常在通塞間。其自提學。薦擬大提學者數矣。而竟不得拜以卒世。頗惜之。然公所以爲藝苑重者。亦豈在此也哉。始公嗣子檢閱君潤朝早沒。遺孤稚弱。公嘗以其詩草。託其女壻尙書金公萬重。尙書就加删定。藏于家。及義城爲縣。則公沒且二紀。而尙書亦下世久矣。乃喟然曰。吾先人遺稿。尙未刻也。然此猶可緩。若外祖父詩。吾不及今鋟榟。不殆於湮滅無傳乎。遂因尙書所删定。而附以騈儷諸文。爲十六卷。捐其俸廩。以庀刻事。未半年而工告訖。公之文集。自今其將大行於世矣。昔楊惲能讀外祖父司馬遷書。班史紀之。若義城之爲。其亦可書也已。

贈黃敬之赴燕序 编辑

天地之間。陽無可盡之理。故雖純陰之月。而實未嘗無陽。斯義也。伊川程夫子論之詳矣。夷狄而主中國。此陰之極盛也。然當胡元之世。許衡出於北方。首以性理之說。開其君而造其士。南士如吳澂,黃澤,趙復。雖出處不同。而各以其學名於世。此固趙宋遺餘無可論者。而其後尙多有隱居山林。講道著書。以紹明洛建之學者。金仁山,許白雲。其尤也。蓋天地閉塞。幾八十年。而斯文一線。猶綿延不絶。豈所謂陽無可盡者非耶。將天大啓明運。固有以先之者耶。今天下復爲左衽久矣。我東僻在一隅。獨不改衣冠禮樂之舊。遂儼然以小中華自居。而視古赤縣神州堯舜三王之所治。孔孟程朱之所敎之地與民。槩以爲湩酪腥羶之聚。而無復有文獻之可徵則過矣。天下之大。豈顧無豪傑之士。自任以斯道。如向金,許數子者耶。然而東使之往者。歲結轍於燕路。而卒未聞有一人焉。何也。豈其人多在南方。而遠莫能聞耶。抑今之天下。又不及元時而然耶。若其文史書籍自燕來者。余見之多矣。其中亦頗有近時人士所爲序引題評。往往識精語確。辭致淵博。類非吾東方宿學老師所能及。此不過場屋間學究秀才耳而猶如此。況於山林講道之士乎。惜乎。吾不得聞其名而讀其書也。公行。試爲我博訪。幸而有得焉。則尙可以見中原文獻之遺。而開先之兆。又未必不徵於此也已矣。

送李瑋游楓嶽序 编辑

昔余年廿餘。卽游金剛。縱觀山內外。其所上下出入以窮幽勝者。殆不欲有尺寸之遺。然如毗盧,望高,九龍。皆以親戒。不敢冒危險以往。其他亦尙多未究。後十五年。又以評事往北邊。便道登覽。信宿而行。尤不暇極意搜討。蓋余於金剛。凡兩游。而皆有遺恨矣。以故意中常耿耿。每遇秋風起。馬首欲東者數矣。旣老且病。此意猶不衰。今病益甚。方伏枕几几。而李生伯溫。來告余東行。前日之心。又不覺奕奕萌動而力不從矣。然老病。常理耳。何足歎。獨念亡兒生時。尤喜游山水。亦曾一入金剛。而其遺恨甚於余矣。況其平生朋友最得意者。無如伯溫。蓋嘗以禽尙五嶽之事相期矣。今而在者。其必幅巾跨驢而出。不獨使伯溫行也。嗟乎。死者之不可作。甚於老病之難力。豈不悲哉。伯溫爲余言。前數夕夢遇兒。欲從其游。因得把臂語甚款。豈果有相感者存耶。抑因乎想也耶。幽明夢寐之理。余誠有未能了者。而悲則甚矣。聊書此以爲贈。

贈兪寧叔赴燕序 编辑

昔年余家洞陰白雲山下。寧叔時在山南龍虎洞。數得從游於巖泉林壑之間。有彭澤南村之好。一日。寧叔以其所爲騎牛歌者抵余。蓋卽事記興。而引古甯戚,劉凝之事以自況。余謂二子者。其出處始終。旣不同。而寧叔亦非久於山野者。苟異日富貴。無忘騎牛之樂則善矣。輒以是題數語以復焉。去今蓋廿七年矣。中間世道人事之變。有不可勝言。而寧叔旣歷職內外。致位上卿。爲國重臣。余之前言。果驗矣。方寧叔出臨三藩。擁旄節樹戟纛。前走列城將吏。入摠中兵。建大將旗鼓。坐壇上指麾三軍。以觀其進退。未知其少日騎牛時意思。尙有存者。抑或未也。君子素其位而行。百官萬務。金革之衆。與一丘一壑。惟其所遇而已。一有欣厭取捨者。存乎其中則固矣。然而位不期驕。祿不期侈。亦自昔所同患。故珮玉而不忘蓑笠。鐘鼎而不忘簞瓢。君子尙焉。寧叔之賢。庸詎不知此哉。況寧叔向日所被人言。誣衊已甚。至不可聞。若非主上明聖。則幾無以自白矣。此豈非官尊祿厚。寵遇隆重。有以致之者耶。駟馬高車。古人不以爲喜而以爲憂者。蓋有見於此耳。寧叔今旣折臂而知之矣。其欲遂屛於田野。復尋前日騎牛之樂者。爲如何哉。顧自卽閒以來。未及期月。而又被使命。束裝赴殊庭。臣子之義。雖不敢告勞。而亦豈其本懷哉。醫閭遼野之間。地曠多大風。方冬氷厚一丈。積雪漫漫。與天無際。車行其間。終日不得息。從者皆面如鬼。馬毛如蝟縮。於此時也。念昔山裏。叩角行歌。何異隔世事。昔馬伏波在浪泊西里。仰視跕鳶。輒思少游下澤款段語。歎其不可得。此固人情之所必至。而事隨境遷。或有時而忘之矣。是亦寧叔之所宜勉也。若余之禍故中廢。雖不敢自比於四十年淸淨。退而爵祿不入於心則久矣。柴車黃犢。往來山澤間。以終吾年。固其分耳。唯俟寧叔竣事東還。過我三洲之上。相與劇論甯,劉出處不同之故。以卒究騎牛一案。寧叔其尙有意哉。

村隱集序 编辑

村隱劉君希慶。出自閭井。攻詩習禮。藹然有士君子之風。其所居枕流臺。距宮城咫尺地。而翛然淸坐。若山林中人。蓋余少從先輩文集。累累見枕流臺詩。因以想像其爲人如此。晩乃得君詩稿於其孫自朂讀之。凡諸名公序引題詠。亦皆在其中。而遺事具焉。則知君固自有大焉者。不獨向所稱藹然翛然者而已。夫人道之大。莫尙於倫常名義。惟此先立而後。一藝小善。亦得託附而取貴重焉。不然。雖有淸脩之行。高妙之辭。而大節一虧。無足觀矣。此朱夫子所以致譏於紀唐王儲者也。若君光海時所樹立。雖當世學士大夫之賢者。猶或難之。其於倫常名義人道之大者。旣無憾矣。其答爾瞻一語。尤微婉深切。與封人舍肉之對相類。而其發於邂逅之頃而有不惡之嚴。則又有難焉。不賢而能若是乎。使世有良史如歐陽氏者。作一行傳。以君列於其間。斯無愧矣。夫以君之恬雅淸疎。而其爲詩。又更楚楚可喜。然其大節不如此。亦何能取貴於世。而使人識之不倦哉。詩稿二卷。其一。君所自爲。其一。諸爲君而作者。自朂請余刊定編摩。合爲一帙。甫繕寫而其子泰雄。爲萬戶湖南。亟以入榟。且來問序於余。余特表其大節。以明告後之人焉。觀於此而有不斂袵而起敬者。烝民首章之義泯矣。

滄溪集序 编辑

滄溪林公卒十二年。文集成。其季淸道郡守淨。以余忝有道義契。又嘗與聞次輯始末宿戒爲序。余惟昔者明道先生之於邵堯夫。其從游旣久而知之深矣。然其爲墓銘也。須得安且成一語。然後乃泚筆焉。蓋立言若斯之難也。今使余序公之文。將何以名其學而信於來世。以是重之久而未有作也。旣而得一語。以爲所見者大。所存者實。其庶可以名公之學。遂爲之序曰。世之學者多矣。其不能至於道也。類有二失。解釋章句。鑽硏訓義。致謹於節文度數之間。以是爲窮理力行之至。而不復求進於聖人之大全者。蔽於小也。好行難能。高自標置。言論著述。率皆摹擬古人。而反之於己。未有深體自得之實者。徇乎外也。二者之失。雖若不同。要無關於性命本原。而去道也遠則一而已矣。此在前世儒者。已或不免。況其下焉者乎。公自少爲學。卽已深懲此弊。務求聖學之眞。其於有宋諸儒之籍。取之博而講之精矣。然其發端會極。專在於考亭。蓋年十歲。見其論大學格物說。便有窮盡萬理之意。及得其全書讀之。益感憤喜悅。日夜潛心。逾年而盡通其旨。凡書中所有三才萬物之理。巨細隱顯。始終散聚。皆有以見其實。然而無一不具於吾心。然後知聖人之必可學而學之。非至於盡性至命。吾事爲不終。於是年甫弱冠矣。然公平居恂恂。不事矜持。視其外若無甚異於人。而內實闇然自修。日籍記言行事爲。考觀其善惡得失而驗其進退之機。以自鞭策檃栝者。殆靡有夙宵之間。而要於心意隱微處加省焉。人顧不得以知也。及其晩年。深有慕於延平之學。而數爲朋友言之。則其斂藏涵養。益深以約。而庶幾漸進乎灑落者。蓋可想矣。本公爲人重厚而通明。寬宏而淵深。有可以受道之器。致道之材。而又早得師於考亭。故其於道。能究觀大體。而必欲實有諸己也如此。雖其風力標望。若少聳動人者。而所見所存。固自默契乎古聖賢之遺旨矣。豈世之學者所能及哉。而公則方欿然若無所有。退然若無所能。每自以持守不固。克治不勇爲大患。悔咎剋責之語。累累見於書問記錄之間。蓋其自期也遠。故不安於小成。自省也切。故不容於苟恕。嗚呼。斯固漆雕氏之所以爲已見大意而志之篤也歟。向使天假其年而卒究其所學。則造詣之崇深。又豈止此而已。噫其可惜也已。公文藝絶人。而雅不喜述作。故集中詩文。不過數卷。唯書牘爲最富。而講學論事。輒皆究極本末。所發明旣多矣。然皆肆筆以成。不暇修飾。而周匝詳懇。眞意洋溢。其曲折往復之際。尤使人亹亹不厭。公之文章。於此可見。而其辭致兼篤。退陶書後所罕有也。箚錄槩多得於斷簡。間或有未定之論而存之。以見其讀書不苟。日錄。本有誦習程課。今並刊削。以從簡約。其存者。皆警省切要之語。後有欲知公者。宜多得於此焉。抑公平生言議。壹稟考亭。而唯於朝論同異。常以調停爲主。豈亦以時勢有不得已者。而不害其爲善學考亭也歟。恨余不及公在日。反復商論。九原不可作。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