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醫方類聚
卷二
作者:李祹 金禮蒙 柳誠源
1451年
卷三

雜記九門

编辑
初之氣 自大寒至立春、春分,厥陰風木之位。陽用事而氣微,故曰少陽。得甲子元頭,常准以大寒,交初之氣分也。以六周甲子以應六氣,下傲一月。正月、二月少陽,三陰三陽亦同。 肝酸風建鍼 與膽爲表裏,東方木也。色靑,外應目,主治血。芍藥味鹹微寒,澤瀉鹹平,烏梅酸熱。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木,主動,治法,曰建者,吐也。其高者因而越之。可刺大敦,灸亦同。
二之氣 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之位。陽氣淸明之閒,文陽明之位。 心苦暑發汗 與小膓爲表裏,南方火也。色赤,外應舌,主血運諸經。大黃苦寒,木香苦溫,黃連苦凉,沒藥苦熱。諸痛痒瘡痬皆屬於心火。治法,曰熱者,汗之。令其踈散也。可刺少衝,灸之亦同。
三之氣 小滿至大暑,少陽相火之位。陽氣廢,萬物俱成,故亦云大陽旺。其脉洪大而長,天氣幷萬物,人脉□衰,造物造化亦同。
四之氣 大暑至秋分,大陰濕土之位。天氣告感,夏後陰已用事,故曰太陽王。此三陰三陽與天氣標本陰陽異矣。脉緩大而長,燥金王,緊細短澁,以萬物乾燥,明可見矣。 脾甘濕奪鍼 與胃爲表裏,中央土也。色黃,應唇,主肌肉,應四時。蜜甘凉,甘草甘平。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土。治法,曰奪者,瀉也。分陰陽,利水道。可刺隱白,灸亦同。
五之氣 秋分至小雪,陽明燥金之位。氣衰陰盛,故云金氣王。其脉細而微。 肺辛燥淸鍼 與大腸爲表裏,西方金也。色白,外應皮毛鼻,亦行氣。乾姜辛熱,生姜辛溫,薄荷辛凉。諸氣憤鬱皆屬于肺金。治法,曰淸者,淸鬲。利小便,解表。可刺少商,灸亦同。
終之氣 小雪至大寒,太陽寒水之位。陰極而盡,天氣所收,故曰厥陰王。厥者盡也。其脉沈短。以土敦厚,萬物收藏在內,寒氣閉塞,而膚腠氣液不能散越。故脉微而丸。 腎鹹寒折鍼 與膀胱爲表裏,北方水也。色黑,外應耳,主骨髓。母礪鹹寒,水蛭鹹寒。諸寒收引皆屬于腎水。治法,曰折之,謂抑之,制其衝逆。可刺涌泉,灸之亦同。
大寒 子,上初之氣。初之氣爲病,多發欬嗽,風痰,風厥,涎潮,痺塞,口喎,半身不隨,失音,風癲,風中,婦人胷中留飮,兩臍腹微痛,嘔逆,惡心,旋運,驚悸,狂陽,心風,搐搦,顫掉。初之氣病,宜以苽蔕散吐之,在下泄之。
春分 卯,上二之氣。二之氣爲病,多發風溫,風熱。經曰,風傷於陽,濕傷於陰,微頭痛身熱,發作風溫之候。風傷於榮血也,温傷於胃氣也。是以風溫爲病,陰陽俱自浮汗出,身重,眠重多,鼻息,語言難出。此已上二證,不宜下。若與芭荳大毒丸藥,熱證倂生,重者必死。二之氣病,宜以桂枝麻黃湯發汗而已。
小滿 巳,上三之氣。三之氣爲病,多發熱,皆傳足經者多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太陽者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陽明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少陽者,胷脇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而嘔。此三陽屬熱。太陰者,腹滿咽乾,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少陰者,故口燥舌乾而渴。厥陰者,腹滿囊縮,喘熱悶亂,四支厥冷,瓜甲靑色。三之氣病,宜以淸凉,上溫下養。不宜用芭荳丸下。
大暑 未,上四之氣。四之氣爲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不宜作熱病治,宜以白虎湯。得此病不傳染,次發脾泄、胃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霍亂吐瀉,臟白及赤白相雜,米穀不分消,腸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乾,脹滿氣痞,手足無力,小兒亦如此。四之氣病,宜滲泄五苓散之類也。
秋分 酉,上五之氣。五之氣爲病,多發喘息、嘔逆、欬嗽,及婦人寒熱往來,㾬瘧痺痔,消渴中滿,小兒班癮瘡疱。五之氣病,宜以大小柴胡湯,宜解治表裏之類。
小雪 亥,上終之氣。終之氣爲病,多發風痰、風寒濕痺四肢。收秋多,冬水復王,水濕相搏,肺氣又衰。冬寒甚,故發則收,則痿厥弱,無以運用。水液澄淸冷,大寒之疾。積滯、瘕塊、寒疝、血瘕,九氣之疾。終之氣病,宜破積發汗之類。
肝之經 足厥陰,風,乙,木。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俛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主肝。所生病者,胷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癃病。
膽之經 足少陽,風,甲,木。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謂陽厥。主骨。所生病者,頭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
心之經 手少陰,暑,丁,火。 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飮,是謂臂厥。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脇痛,臑臂內後膁痛厥,掌中熱。
小腸經 手太陽,暑,丙,火。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主腋。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頷腫,肩臑肘臂外膁痛。
脾之經 足太陰,濕,己,土。 是動,則病舌本强,食則嘔吐,胃脘痛,腹脹善噫,後得出余氣,快然而衰,身體皆動。主脾。所生病者,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下,黃疸不能臥,股膝內腫,厥大指不用。
胃之經 足陽明,濕,戊,土。 是動,則病悽慘振寒,善伸數欠,顔黑,病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動欲閉門獨處。甚則欲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者,奔豚腹脹,是謂髀厥。
心包絡 手厥陰,爲母血。 是動,則病手心熱,附臂攣急,腋腫。甚則胷脇肢滿,心中淡淡大動,面赤目黃,善笑不休。主心包脉。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三焦經 手少陽,爲父氣。 是動,則病耳聾耳鳴,嗌腫喉痺。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耳後肩臑肘臂外臁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大腸經 手陽明,燥,庚,金。 是動,則病齒痛,頰腫。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肺之經 手太陰,燥,辛,金。 是動,則病肺脹澎澎而喘欬,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謂臂厥。主肺。所生病者,欬嗽,上氣喘噎,煩心胷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感實腎皆痛風,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弱血。
腎之經 足少陰,寒,癸,水。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黑如漆,唾則有血,喉鳴而喘,坐而欲起,目荒荒無所見,心如懸若飢,氣不足則善恐,如人將捕,是謂骨厥。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癖,脊臀。骨肉後廉痛,嗜臥,足下熱而痛也。
膀胱經 足太陽,寒,壬,水。 是動,則病頭痛,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臑如裂,是謂踝厥。主觔。所生病者,痔瘧,狂顚疾,頭目煩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臑脚皆痛,小指不用。
風制法 風淫于內。治以辛凉,佐以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防風通聖散,天麻散,小續命湯,防風湯,消風湯,祛風丸,排風湯。 獨治於內。 承氣湯,陷胷湯,神芎丸,大黃丸,備急丹。
暑制法 熱淫于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白虎湯,桂苓湯,玉壺丸,碧玉散,玉露散,石膏湯。 獨治於外。 拔毒散,水澄膏,生肌散,魚膽丸。
濕制法 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鹹淡,以苦燥之,以淡□之。 白朮木香散,五苓散,葶藶木香散,益元散,橘皮白朮散,神助散,桂苓白朮丸。 兼治於內。 防風通聖散,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小柴胡飮子,當歸飮子。
火制法 火淫于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凉鬲散,解毒丸,神功丸,八正散,調胃散,大小承氣湯。 兼治於外。 桂枝湯,麻黃湯,小建中湯,升麻湯,五積散。
燥制法 燥淫于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麻仁丸,脾約丸,潤體丸,潤腸丸,四生丸,葶藶散。 先治內,後治外。 謂寒藥先攻裏,大黃、芒硝、黑牽牛之類。熱藥後攻表,桂枝、麻黃、升麻之類。
寒制法 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薑附湯,四逆湯,二薑湯,朮附湯,大已寒丸,附子理中丸。 先治外,後治內。 謂熱藥後攻裏,寒藥攻其表。但攻表用熱藥,但攻裏用寒藥。
六門病證藥方之圖 風門 防風通聖散 防風天麻丸 防風湯 排風湯
小續命湯 消風散 祛風丸
獨治於內者。 承氣湯 陷胷湯 神芎丸
大黃丸 備急丸
暑門 白虎湯 桂苓甘露散 化痰玉壺丸 益元散
玉露散 石膏散
獨治於外者。 拔毒散 水澄膏 魚膽丸
金系膏 生肌散
濕門 五苓散 葶藶木香散 白朮木香散 益元散
大橘皮湯 桂苓白朮丸 神助散
兼治於內者。 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 柴胡飮子
防風通聖散 防風當歸飮子
火門 凉鬲散 黃連解毒湯 瀉心湯 神芎丸
八正散 調胃散 調胃承氣湯
兼治於外者。 桂苓湯 麻黃湯 小建中湯
升麻湯 五積散
燥門 神芎丸 脾約丸 麻仁丸 潤體丸
四生丸
先治於內,後治於外者。
謂寒藥攻其裏大紅、芒硝、牽牛之類。 謂熱藥攻其表桂枝、麻黃、升麻之類。
寒門 薑附湯 四逆湯 二薑湯 朮附湯
大已寒丸 理中丸
先治於外,後治於內者。
謂熱藥攻其表。 謂寒藥攻其裏。

內經濕變五泄金櫃十全之圖

编辑

File:ITKC GO 1522A 002 0029 010.jpg

治病百法

编辑

扁鵲華佗察聲色定死生訣要

编辑

病人五藏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

病人循衣縫,譫語者,不可治。

◇病人陰陽俱絶,掣衣撮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語錯亂及不能言者,不治。熱病者,可治。

◇病人陰陽俱絶,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病人兩目皆有黃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黃目靑者,不死。靑如草滋者,死。

◇病人面黃目赤,不死。赤如衃血者,死。

◇病人面黃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者,死。

◇病人面黃目黑者,不死。黑如炲,死。

◇病人面黑目靑者,不死。

◇病人面目俱黃者,不死。

◇病人面靑目白者,死。

◇病人面黑目白者,不死。

◇病人面赤目靑者,六日死。

◇病人面黃目靑者,九日必死。是謂亂經。飮酒當風,邪入胃經,膽氣妄難,目則爲靑。𨀬以天救,亦不。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憂恚思度,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謂榮華已去,血脉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八日死。腎氣內傷,病因留損。

◇病人面靑目白,五日死。

◇病人著床,心痛短氣,脾氣竭,日日復愈,能起傍徨,因坐於地,其上倚床,能治。此謂。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于口者,必死。

◇病人目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食飮者,四日死。

◇病人目精光及牙齒黑色者,不治。

◇病人耳目及顴頰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于額上髮際,直鼻脊兩顴上者,等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天中,下至上顴上者,死。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死在三日中。

◇病人及健人面怒如馬肝色,望之如靑,迫之如黑者,死。

◇病人面黑,直視惡風者,死。

◇病人面黑唇靑者,死。

◇病人面靑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兩脇下滿,不能自轉反者,死。

◇病人目回回,直視者,一日死。

◇病人頭目久痛,卒視无所見者,死。

◇病人陰結陽絶,目睛脫恍惚者,死。

◇病人陰陽竭絶,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傾者,七日死。

◇病人口如魚口,不能復閉,而氣此多不反者,死。

◇病人口張者,三日死。

◇病人唇靑,人中反,三日死。

◇病人唇反及中滿者,死。

◇病人唇口忽乾者,不治。

◇病人唇腫齒焦者,死。

◇病人陰陽俱竭,其齒如熟小豆,其脉者,死。

◇病人齒忽變黑者,十三日死。

◇病人指拳攣縮者,必死。

◇病人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

◇病人髮直,十五日死。

◇病人髮如乾麻,善怒者,死。

◇病人髮與眉衝起者,死。

◇病人爪甲靑者,死。白者,亦不治。

◇病人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

◇病人榮衛竭絶,面浮腫者,死。

◇病人卒腫,其面蒼黑者,死。

◇病人掌腫無紋者,死。

◇病人臍腫反出者,死。

◇病人陰囊莖俱腫者,死。

◇病人脉絶,口張足腫,五日死。

◇病人足趺腫,嘔吐頭重者,死。

◇病人足趺上腫,兩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病人臥,遺屎不覺者,死。

◇病人尸臭者,不可治。

◇肝病皮黑,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腎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靑,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頰赤目腫,心之日丙丁死。

◇腎病面腫唇黃,脾之日戊己死。

◇靑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堊。

◇黑欲如重漆,不欲如炭。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黑在腎,黃在脾,靑在肝,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胷中。

◇診目病,赤脉從上下者,太陽病也,從下上者,陽明病也,從外入內者,少陽病也。

診寒熱瘰癧,目中有赤脉,從上下至瞳子。見一脉,一歲死,見一脉半,一歲半死,見二脉,二歲死,見二脉半,二歲半死,見三脉,三歲死。

◇診𪗼齒痛,按其陽明之脉來有過者,獨熱在右,右熱,熱在左,左熱,熱在上,上熱,熱在下,下熱。

◇診血者,脉多赤多熱,多靑多痛,多黑多爲久痺。多赤、多黑、多靑皆見者,寒熱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少黃赤,脉小而濇者,不嗜食。

十形三療火形

编辑

笑不止

编辑

戴人路經古毫。逢一婦,病喜笑不止,已半年矣。衆醫治者皆無術矣,求治于戴人。

戴人曰,此易治也。以滄塩成塊者二兩余,用火燒令通赤,放冷硏細。以河水一大椀,同煎至三五沸,放溫分三次啜之。以釵探於咽中,吐去熱痰五升,次服火齊,大主苦解毒湯是也。不數日而笑定矣。

內經曰,神有余者,笑不休也,所謂神者,心火是也。火得風而成焰,故笑之象也。五行之中,惟火有笑矣。

十形三療熱形

编辑

二陽病

编辑

常仲明病寒熱往來。時欬一二聲,面黃無力,懶思飮食,夜多寢汗,日漸變削。諸醫作虛損治之。用二十四味燒肝散,鹿茸、牛膝,補養二年,口中痰出,下部轉虛。

戴人斷之曰,上實也。先以涌齊吐痰三二升,次以柴胡飮子降火益水,不月余復舊。

此證名何。乃內經中曰二陽病也。二陽之病發心脾,不得隱曲,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則味不化,故男子少精。此二證名異而實同,仲明之病,味不化也。

宛丘營軍校三人,皆病痿,積年不差。腰已下腫痛不擧,遍身瘡赤,兩目昬暗,唇乹舌燥,求療于戴人。戴人欲投瀉劑,二人不從,爲他醫溫補之藥所惑,皆死。

其同病有宋子玉者,俄省曰,彼已熱死,我其改之。敬邀戴人。戴人曰,公之疾,服熱藥久矣。先去其藥邪,然後及病邪,可下三百行。子玉曰,敬從敎。

先以舟車丸、濬川散大下一盆許。明日减三分,兩足舊不仁,是日覺痛痒。累至三百行,始安。

戴人曰,諸痿獨取陽明。陽明者,胃與大腸也。此言不止謂鍼也。鍼與藥同也。

失笑

编辑

戴人之次子,自出妻之後,日瘦,語如瓮中,此病在中也。常撚弟三指失笑,此心火也。約半載,日飮氷雪,更服凉齊。

戴人曰,惡雪則愈矣。其母懼其太寒。戴人罵曰,汝親也。吾用藥如鼓之應桴。尙惡凉藥,宜乎世俗之謗我也。至七月,厭氷不飮,病日解矣。

十形三療內傷形

编辑

因憂結塊

编辑

息城司候,聞父死于賊,乃大悲哭之。罷,便覺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塊,狀若覆杯。大痛不任,藥皆無功。議用燔鍼炷艾,病人惡之,乃求于戴人。

戴人至,適巫者在其傍。乃學巫者雜以狂言以謔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結埂皆散。

戴人曰,內經言憂則氣結,喜則百脉舒和,又云喜勝悲。內經自有此法治之,不知何用鍼灸哉。適足增其痛耳。

病怒不食

编辑

項關令之妻病食,不欲食。常好叫呼怒罵,欲殺左右,惡言不輟。衆醫皆處藥,幾半載,尙尒。其夫命戴人視之。

戴人曰,此難以藥治。乃使二娼,各塗丹粉,作令人狀,其婦大笑。次日,又令作角觝,又大笑。其旁常以兩箇能食之婦,誇其食美。其婦亦索其食,而爲一嘗之。

不數日,怒减食增,不藥而差,後得一子。夫醫貴有才,若無才,何足應變無窮。

不寐

编辑

一富家婦人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無藥可療。其夫求戴人治之。

戴人曰,兩手脉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與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飮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

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脉得其平。

衛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樓上。夜値盜劫人燒舍,驚墮牀下。自後,每聞有響,則驚倒不知人。家人軰躡足而行,莫敢冒觸有聲。歲餘不痊,諸醫作心病治之,人參、珍珠及定志丸,皆無效。

戴人見而斷之曰,驚者爲陽,從外入也,恐者爲陰,從內出。驚者,爲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陽膽經屬肝木,膽者敢也,驚怕則膽傷矣。

乃命二侍女執其兩手,於高椅之上,當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當視此。一木猛擊之,其婦大驚。戴人曰,我以木擊几,何必驚乎。伺少定擊之,驚少緩。又斯須,連擊三五次,又以杖擊門,又暗遣人畫背後之窓,徐徐。

故被挫則血不禁。若血溫身熱者死。火數七,死必七日。治不當下,柿下之,不滿數。

企曰,四日死,何謂痛挫心。戴人曰,智不足而強謀,力不足而強擧,心安得不挫也。欒初與郉爭屋不勝,遂得此病。企由是大服,拜而學醫。

伏驚

编辑

上渠卜家一男子,年二十八。病身弱,四肢無力,面色蒼黃,左脇下身側,上下如臂狀。每發則痛無時,食不减,大便如常,小便微黃。已二三載矣。

諸醫計窮,求戴人治之。視其部分,乃足厥陰肝經,兼足少陽膽經也。張曰,甲膽乙肝故靑,其黃者脾也。診膽脉小,此因驚也。驚則膽受邪,腹中當有驚涎綠水。

病人曰,昔曾屯軍被火,自是而疾。戴人夜以舟車百五十丸,濬川散四五錢,加生薑自然汁,平旦,果下綠水四五行。

或問,大加生薑何也。答曰,辛能伐木也。下後覺微痛,令再下之,比前藥减三之一。又下綠水三四行,痛止思食,反有力。

戴人謂卜曰,汝妻亦當病。卜曰,太醫未見吾妻,何以知之。

曰,尒感此驚幾年矣。卜省曰,當被火時,我正在草堂中熟寐。人驚喚,我睡中驚不能言。火已塞門,我父拽出我火中,今五年矣。

張曰,汝膽伏火驚,甲木乘脾土。是少陽相火乘脾,脾中有熱,故能食而殺穀。熱雖能化穀,其精氣不完,汝必無子。蓋敗經,反損婦人。汝妻必手足熱,四肢無力,經血不時。卜曰,吾妻實如此,亦已五年矣。

他日,門人因觀內經言先瀉所不勝,次瀉所勝之論,其法何如,以問張。

張曰,且如膽木乘胃土,此土不勝木也。不勝之氣,尋救于子。己土能生庚金,庚爲大腸,味辛者爲金,故大加生薑,使伐木。然先不開脾,土無由行也,遂用周車丸,先通其閉塞之路,是先瀉其所不勝。後用薑汁調濬川散大下之,次瀉其所勝也。大抵陽干尅陽干,腑尅腑,臟剋臟。

東垣試效方藥象門

编辑

標本陰陽論

编辑

天陽無圓氣上外生浮升晝動輕燥六府。

地陰有方血下內殺沈降夜靜重濕五藏。

夫治病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則外爲標,內爲本,陽爲標,陰爲本。故六府屬陽爲標,五藏屬陰爲本,此藏府之標本也。

又五藏六府,在內爲本,各藏府之經絡,在外爲標,此藏府經絡之標本也。更人身之藏府、陰陽、氣血、經絡,各有標本也。

以病論之,先受病爲本,後傳流病爲標。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邪氣滋甚,其病益畜。若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雖病有十數證,皆去矣。

謂如先生輕病,後滋生重病。亦先治輕病,後治重病。如是則邪氣乃服。盖先治本故也。

若有中滿,無問標本,先治中滿,謂其急也。若中滿後,有大小便不利,亦無問標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滿,謂尤急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愼也。

從前來者爲實邪,從後來者爲虛邪,此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是也。治法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從前來者,爲實邪也,當瀉其子火也。然非直瀉其火。十二經中,各有金、水、木、火、土,當木之分瀉其火也。故標本論云,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旣肝受火邪,先於肝經五穴中瀉滎心、行閒穴是也。後治其標者,於心經五穴內瀉滎火、少府穴是也。以藥論之,入肝經藥爲引,用瀉心火藥爲君,是治實邪病也。

假令肝受腎邪。是從後來者爲虛邪,當虛則補其母。故標本論云,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旣受水邪,當先於腎經涌泉穴中補木,是治其標。後於肝經曲泉穴中瀉水,是治其本。此先治標者,推其至理,亦是治其本也。以藥論之,入腎經藥爲引,用補肝經藥爲君是也。

用藥法象

编辑

天有陰陽,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

此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

地有陰陽,金、水、木、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此辛、甘、淡、酸、苦、鹹五味是也,皆象於地。辛、甘、淡者,地之陽,酸、苦、鹹者,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

味之薄者,爲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鹹、平是也。

氣之厚者,爲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爲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味之厚者,爲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醎、氣寒是也。

輕淸成象味之薄者茶之類。。本乎天者親上。重濁成形味之厚者大黃之類。。本乎地者親下。氣味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泄爲陰。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昬,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鷄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鷄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言人之陰陽,則外爲陽,內爲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爲陽,腹爲陰。言人藏府中之陰陽,則藏爲陰,府爲陽。肝、心、脾、腎、肺五藏皆爲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爲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

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爲施鍼石也。

背爲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爲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爲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爲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爲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藥象陰陽補瀉之圖

编辑

脾不主時於四季,末各旺一十八日,乃坤土也。生化十一藏,受胃之業,乃能生化也。

File:ITKC GO 1522A 002 0066 010.jpg주-D001

子。腎,沈藏。黃芩、黃連、黃蘗、大黃、苦參、防己、葶藶之類。正秉天之氣味,寒水之化浮沈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復。<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60_24。GIF">醎熱瀉。丑。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臨。<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58_24。GIF">自子至卯爲陰,乃陰中之陽藥應之,味之薄者是也。寅。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泰。<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57_24。GIF">辛溫補。卯。肝,升生。柴胡、升麻、葛根、川芎、羌活、獨活、防風、細辛、藁本、蔓荊子之類。自地而升天,味薄者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大壯。<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25_24。GIF">酸涼瀉。辰。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大。<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9_24。GIF">自卯至午爲陽,乃陽中之陽藥應之,氣之厚者是也。巳。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乾。<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1_24。GIF">醎熱補。午。心,浮長。附子、烏頭、良姜、干姜、桂、紅豆之類。正秉火之氣味,火之化浮散下。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姤。<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5_24。GIF">甘寒瀉。未。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遯。<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7_24。GIF">脾。自午至酉爲甘補陽,乃陽中之主化。陰藥應之,氣苦瀉之薄者是也。申。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否。<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8_24。GIF">酸涼補。酉。肺,降收。澤瀉、猪苓、瞿麥、木通、通草、燈草、琥珀、車前子之類。自天而降地,氣薄者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觀。<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40_24。GIF">辛溫瀉。戌。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剝。<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56_24。GIF">自酉至子爲陰,乃陰中之陰藥應之,味之厚者是也。亥。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坤。<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64_24。GIF">苦寒補。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藥平降。苦寒瀉濕熱,苦甘寒瀉血熱。

用藥升降浮沈補瀉法

编辑

肝膽。辛補酸瀉。溫補凉瀉。肝膽之經,前後寒熱不同,逆順互換,入求責法。

心小腸。鹹補甘瀉。熱補寒瀉。

脾胃。甘補苦瀉。溫涼寒熱補瀉,各從其宜。逆從互換,入求責法。

肺大腸。酸補辛瀉。涼補溫瀉。

腎膀胱。苦補醎瀉。寒補熱瀉。

五藏更相平也,一藏不平,所勝平之,此之謂也。故云,安穀則昌,絶穀則亡。水去則榮散,穀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居。又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穀入於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將行,常有天命矣。

五方之正氣味

编辑

東方甲風、乙木,其氣溫。其味甘,在人以膽、肝應之。

南方丙熱、丁火,其氣熱。其味辛,相火包絡重之,在人以小腸、心、三焦、包絡應之。

中方戊濕。故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己土。其本味鹹,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應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氣涼。其味酸,在人以大腸、肺應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氣寒。其味苦,在人以膀胱、腎應之。

人乃萬物中一也,獨陽不生,獨陰不長,須禀兩儀之氣而生化也。垂世立敎,不能渾說,必當分析。

以至理而言,則陰陽相附不相离,其實一也。呼則因陽出,吸則隨陰入。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此上說明補瀉用藥之一也。

故曰,主病者爲君。用藥之機會,要明輕淸成象,重濁成形。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淸中淸者,淸肺以助其天眞,淸中濁者,榮華腠理,濁中淸者,榮養於神,濁中濁者,堅強骨髓。

故至眞要略大論云,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泄爲陰,淡味滲泄爲陽,鹹味涌泄爲陰。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各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柰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後。願聞其道。曰,有毒無毒,所治爲主,適大小爲制也[云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微者逆之。甚者從之。

堅者削之。客者除之。

勞者溫之。結者散之。

留者行之。燥者潤之。

急者緩之。散者收之。

損者溫之。逸者行之。

驚者平之。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薄者劫之。

開之發之。適事爲故。

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各安其氣,必淸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本體也。

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方制君臣,何謂也。曰,主病之爲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帝曰,三品何謂。岐伯曰,以明善惡之殊貫也。衛生寶鑑此下云,凡藥之所用者,皆以氣味爲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主病者爲君。假令治風者,防風爲君,治上焦熱,黃芩爲君,中焦熱,黃連爲君,下焦濕熱,防己爲君,治寒,附子之類爲君。看兼見何證,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說上品藥爲君,各從其宜。

藥象氣味主治法度

编辑

升麻。苦平微寒。此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行經藥也。若補其脾,非此藥爲引用,行其本經,不能補此二經。若得葱白、香白芷之類,亦能走手陽明、太陰,非此四經,不可用也。能解肌肉閒熱,此手足陽明經傷風之的藥也。

槐實。微苦寒。利胷中氣,消鬲上疾。

天南星。苦平。治形寒飮冷傷肺,風寒痰嗽。

石膏。大寒甘辛。治足陽明經中熱,發熱惡熱,燥熱,日晡潮熱,自汗,小便滑赤,大渴引飮,身體肌肉壯熱、苦頭痛之藥,白虎湯是也。善治本經頭疼,若無已上證勿服。多有脾胃虛勞形體病證,初得之時,與此有餘證仝,醫者不識而誤與之,不可勝捄也。

知母。大辛寒又苦寒。瀉足陽明經火熱聖藥也。之寒,益腎水,膀胱除煩熱,止消渴,治胷熱勞熱,補中益氣,止嗽,潤心肺,鎭驚悸。

郁李仁。甘潤。治大便氣結燥澁滯不通。七聖元中用專治氣燥。

大麻子仁。辛甘潤。治風燥大便不通。

皂角子仁。辛燥潤。其性得濕則滑,亦治風在腸中,爲燥結不通。

玄參。微苦寒。足少陰腎經之君藥也。治本經須用。

天麻。甘平。治風痰眩運頭痛。

薄荷葉。辛苦。療賊風傷寒發汗,主淸利頭目。破血利關節,治中風失音,小兒風痰。新病差人不可服之,令虛汗不止。

蓁艽。苦辛微溫。療風濕痺,寒熱邪氣,下利小水。治五種黃病,解酒毒。

麻黃。苦微溫。若去節,發太陽少陰汗,不去節,止太陽少陽經汗。

荊芥穗。辛溫。淸利頭目。

蜀椒。辛溫大熱。主欬逆上氣,散風邪,溫中明目,下乳汁。

茴香。辛平。主諸瘻霍亂,治脚氣,補命門不足,幷腎勞疝氣,止膀胱及陰痛,開胃下食,助陽道,理小腸氣。

良薑。辛大熱。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解酒毒。

蓬莪茂。苦辛溫。除積聚。

當歸稍。甘辛溫。主癥癖,破惡血,婦人產後惡物上衝,去諸瘡痬,療金瘡惡血,溫中潤燥,止痛。

阿黎勒。苦溫。主心腹脹滿,不下飮食,消痰下氣,通利津液,破胷結氣,治久痢,療腸風瀉血。

生甘草。甘微寒。補脾胃不足,能大瀉心火,須用之。

京三稜。苦平。主老癖癥瘕塊,婦人血脉不調,心腹刺痛,破瘀血,消氣脹。

地楡。苦甘酸微寒。治月經不止,小兒疳痢,療諸瘡,正膿血。衍義云,性沈寒,入下焦,治血熱痢疾。

連翹。苦寒。治寒熱,鼠瘻瘰癧,癰疽腫焮,惡瘡瘤,結熱蟲毒,去白虫,主通利五淋,除心藏客熱,排膿止痛。

地骨皮。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治表有風實熱邪,自汗。

七方大ㆍ小ㆍ緩ㆍ急ㆍ奇ㆍ偶ㆍ複

编辑

大。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又云,遠而奇偶,制其大服也。大則數少,少則二之。腎肝位遠,服湯散,不厭頻而多。

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又云,近而奇偶,其制小服也。少則數多,多則久之。肺位近,服湯散,不厭頻而多。

緩。補上治上制以緩,緩則氣味薄。又云,治主以緩,緩則治其本。

急。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又云,治客以急,急則治其標。

奇。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又云,君二臣三,奇之制也。陽數奇。

偶。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又云,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陰數偶。

複。奇之不去則偶之,是爲重方也。七方乃互爲體用。

十劑宣ㆍ通ㆍ補ㆍ洩ㆍ輕ㆍ重ㆍ滑ㆍ澁ㆍ燥ㆍ濕

编辑

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屬是也。通可以去滯,木通、防己之屬是也。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洩可以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輕可以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重可以去怯,磁石、鐵漿之屬是也。滑可以去著,冬葵子、楡白皮之屬是也。澁可以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燥可以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濕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

只如此體皆有所屬,所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失矣。陶隱居云,藥有宣、通、補、洩、輕、重、滑、澁、燥、濕。此十種今詳之,惟寒熱二種何獨見遺。

如寒可以去熱,大黃、朴硝之屬是也。

熱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屬是也。

今特補此二種,以盡厥旨。

陽盛拒陰

编辑

中書粘合公年三十二歲,病脚膝痿弱,臍下尻臀皆冷,陰汗臊臭,精滑不固。省醫黃道寧主以鹿茸圓,十旬不减。至戊申春,具錄前證,始求於先師。

先師遂診其脉,沈數而有力。乃曰,公飮醇酒,以膏梁滋火于內,逼陰于外。醫見其證,盖不知陽強陰不能密,以致膚革冷而溢泄。以爲內實有寒,投以熱劑,欲瀉其陰而補眞陽,眞所謂實實虛虛也。其不增劇者爲幸矣,復何獲效歟。

卽處以滋腎圓大苦寒之劑。製之以急,寒因熱用。引入下焦,適其病所,瀉命門相火之勝,再服而愈。

公以厚禮,更求前藥,先師固辭,竟以不受。或問曰,物不受,義也,藥旣大驗,不復與,何也。

曰,夫大寒大熱之藥,非久服者,惟從權可也。今公之疾,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故用此大寒之劑,以瀉相火而助眞陰。陰旣復其位,則皮表之寒自消矣。內經云,陰平陽祕,精神乃治。如過用之,則故病未已,新病復起矣。此予之意也。

得効方

编辑

集病說

编辑

傳曰,名不正,則言不順。病之名狀,其類至多,原其所由,似是而非者尤多。若體認之,明辨其所因之的,則何患其多也。

夫傷寒六經之病,足太陽膀胱經,頭項強,腰脊痛,無汗。足陽明胃經,身熱,目疼,鼻乹。足少陽膽經,胷脇痛,耳聾。足太陰脾經,自利,不渴,腹痛。足少陰腎經,口燥,舌乾,背惡寒。足厥陰肝經,煩滿,寒熱,甚則囊縮。

傳變不一,或愈或死。愈者多出旬日之外,死則在六七日之閒。

獨寒獨熱亦難治,世號爲大病。陽毒之爲病,乃陽氣獨盛,陰氣暴絶。陰毒之爲病,本因腎氣虛寒,或因冷物傷脾胃。內旣伏陰,外又感寒所致。

陽厥,初病身熱頭痛,至二三日、四五日方發厥,半日却身熱。盖熱深方能發厥。陰厥,初得病便四肢厥冷,乃陰勝於陽也。厥者陰陽不相順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厥多熱少者,其病爲進。或加以上氣脚縮,則爲六腑氣先絶於外也。

至於下利淸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下利有微熱而渴自愈。中之者,皆因下虛氣弱,凌犯霜露,及冒風雪中行所致。

傷風之病在表,在經絡中,循經流注,以日傳變。中之者,非正順長養萬物之風,乃八方偏邪之風。肥偉人多得之。盖風性緊暴,善行數變。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暈,激人涎浮,昏人神亂,所以推爲百病長。

傷暑乃三伏時月,炎熱大行,草萎河涸,血消氣沮之人,偶或傷之。病在頃刻。中之則名中暍,輕則爲傷,重則爲中。

傷濕乃坐臥卑濕,或爲雨露所襲,或汗出衣裏漸漬染之。其有中者,乃脾元久虛,或爲泄疾。土不制水,因玆而得。復有四氣伏於人身,隱微而不知覺,作爲百端之病,緜延歲月不已。必須深思,求其所以爲病之因。

然人之平居,神靜則寧,情動則亂。故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悲則氣下,憂則氣沈,思則氣結,恐則氣怯,驚則氣亂。故有所謂七情之病也。

若眞氣旣微,胃氣不實,復啗生冷冰雪之屬,致腸胃虛寒。或大病未復,便合陰陽,或疲極筋力,飢飽失節,或刻意苦思,盡神度量,叫呼走氣,而虛損病所由生也。

精血旣衰,臟腑多燥,三焦煩壅,復餌丹石酒醢灸煿,致腸胃蘊毒,而實熱病所由生也。

以諸病總而論之,中氣有類中風。中風而以中氣治之,亦無所傷,中氣而以中風藥投之,莫不旋踵告斃。

先代醫師許學士、張子和以親故,痛念醫之不明。所以懲其弊而見於著述也。

若痎瘧之病,未有不由隔季所感風寒暑濕,及飮食勞役瘴癘之氣爲之。赤白痢疾,古人所謂滯下者是也。究疾之原,無非外感五邪之氣,內傷生硬冷熱之食,不能尅化,致令積滯而成。亦有久虛傳變而成。下之不禁,甚者手足不仁,則五臟氣將絶於內也。

失血之病十種,走失莫重於此,皆因四氣所傷,或調養失宜所致。時疫流行,則當審其春合暖而寒,夏合熱而冷,秋當涼而熱,冬當寒而煖。是皆六氣愆和,而生斯疾。大則流毒天下,小則蔓延一鄕一家。必辨其各季所因。不可以尋常微病目之,故重則禍至滅門,輕則病至危篤。

外此觀形候聽聲,而知病之可治不可治。經中所謂視精明者,盖五臟精明聚於目。目精全則目明,神定則視審。審視不瞭,精明敗矣。

又云,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黑在腎,黃在脾,靑在肝,黃色不可明,病在胷中。

所謂五色者,乃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白璧之澤,不欲如堊。靑欲如蒼玉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漆重澤,不欲如炭。五臟精敗,壽不久矣。

五聲者,臟之音,中之守也。中盛則氣盛,中衰則氣衰。聲如從室中言者,氣澁也。言微終日乃復言,是氣之奪也。譫妄不避善惡,神明之亂也。鄭聲言意不相續,陰陽失守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六府強弱,以候形之盛衰。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奪矣。背者,胷之府,背曲肩隨,胷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倉廩不藏者,腸胃不固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得強者生,失強者死,宜兼而明之。又如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身冷,循衣譫語撮空。

面赤如衃血,白如枯骨,黑如烟煤。面靑目白,面黑目白,面黃目靑,面赤目白。耳鼻有黑色起入口。耳目顴頰赤者。黑色出于額上髮際,直鼻脊兩顴上。黑色出天中,下至鼻上顴上。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靑,近之如黑。

目直視,惡風。面黑唇靑,面靑唇黑,面黑,兩脇下滿,不能自反轉。頭目久痛,卒視無所見。陰結陽絶,目精光脫恍惚。陰陽竭絶,目眶陷。

口如魚口,不能復閉,氣出不返。唇反,齒齦乾枯。天柱骨倒。指拳攣縮。汗出不流,舌卷黑。髮直。髮如乾麻,善怒。髮與眉衝起。爪甲靑。大腑自遺不覺。身熱,喘息,臍下硬如鐵。唇裂,鼻黑,舌根焦。四肢逆冷,汗出如油不流。尸臭不可近。

目睛直視不回,一日。病人健人,黑色或白色起,入目及口鼻,二日。陰陽俱絶,失音不能言,三日半。口張,唇靑,人中滿,三日。目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飮食,四日。面赤目靑,六日。面黑目白,爪甲下黑,八日。齒忽變黑,十三日。

肝病皮黑,庚辛日。心病目黑,壬癸日。脾病唇靑,甲乙日。肺病頰赤目腫,丙丁日。腎病面腫唇黃,戊己日。

以上俱不可治也。面目黃色起,其病方愈。面黃目靑,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面黑目靑,面目俱黃,面黑目白,均可治也。

大抵言病,動以百計,雖積萬言,莫能盡述。但當留心殷勤學之,博通乃得,不可以粗解一二爲是。果某疾而正某名,庶不誤投湯劑,則何患病之不瘳矣。

集證說

编辑

古之醫者有云,外病自經絡入,內病自五臟鬱發。然當求所以證驗,庶無差失。

如傷寒有陰陽表裏。陽證多語,陰證無聲,陽證則晝劇,陰證則夜爭。陽證似陰,糞黑而脉滑,陰證似陽,面赤而脉微矣。

身重背疼,煩悶狂言,奔走咽痛,身斑斑若錦文,或下利赤黃,多因妄服燥藥熱味,陽毒是也。背強,腹中絞痛,身如被杖,燥渴嘔泄,冷汗鄭聲,多因脾胃虛寒,重感於寒,陰毒明矣。

陰陽二厥。若陽厥則指爪時溫,或畏熱,或飮水,或揚手擲足,燥煩不得眠,大便祕,小便赤,外證多昬憒。陰厥則指爪常冷,足多攣臥,惡寒自引衣盖覆,不飮水,或下利,或淸便如常,小便數,外證惺惺而靜。

表證多惡寒不渴,發熱而身體痛。裏證多渴,只惡熱而喘滿,口燥咽乹,手心腋下濈濈汗出,大便鞕,涎赤譫語。

復有傷寒初證,發熱惡寒無汗,其色悽慘。復見風則多寒,手足微厥,發熱下利。手足溫煖者生。手足厥逆,灸不溫,證之極矣。

中寒則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倒,吐逆涎沫,手足攣搐,狀如暗風。或復燥熱傷風,有汗惡風,面色光而不慘。復見寒,手足微溫,發熱多煩。

其或中者,半身不遂,手足癱瘓,涎潮昬塞,口眼喎斜,肌膚麻痺。歸於六腑者,特爲偏緩,猶可苟延歲月。歸於五臟者,眼閉口開手散,聲如鼾睡,遺尿,惡證迭出,朝不及夕。

傷暑,身熱惡寒頭痛,或煩而渴,眩暈,背寒面垢,或嘔或泄。其中入心,使人噎□,昏不知人。入肝則眩暈頑痺。入脾則昬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躄。入腎則消渴利小便。

至於傷濕,身重,關節重疼,發熱惡寒,大便泄而小便澁,腰脚冷而腿膝浮,或自利不渴。若氣不平,中之亦使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涎潮昏塞。

又如七情,喜傷心者,不可疾行,不可久立。怒傷肝者,上氣不可忍,熱來盪心,短氣欲絶不得息。憂傷肺者,心系急,上焦閉榮衛不通,夜臥不安。思傷脾者,氣留不行,積聚中脘,不得飮食,腹脹滿,四肢怠惰。悲傷心胞者,善忘不識人,置物在處,還取不得,筋攣,四肢浮腫。恐傷腎者,上焦氣閉不行,下焦回還不散,猶豫不决,嘔逆惡心。驚傷膽者,神無所歸,慮無所定,說物不意而迫。

凡此七者,證雖不同,本乎一氣。臟氣不行,鬱而不舒,結成痰涎。隨氣積聚,堅大如塊,在心腹閒。或塞咽喉,如粉絮梅核樣,咯不出,嚥不下,每發欲絶,逆害飮食。

若諸虛損證,則眩暈眼花,鼻多淸涕,漩濁遺精,冷滑洞泄,水穀不化,洒淅自汗,嘔吐淸痰,皆陽虛陰盛也。

諸實熱,則五臟積熱,口苦咽乾,唇裂生瘡,腸胃乹澁,煩燥喜冷,涎唾稠實,眵淚眼赤,或遍體癰痬。

至於總說,則痎瘧證惟多。先寒後熱名寒瘧。先熱後寒名溫瘧。但熱不寒名暑瘧。寒熱身重,煩疼脹滿名濕瘧。寒多不熱名牝瘧。

若一日一發則易愈,二日一發猶可,三日一發則難痊。且斯疾俗在忌醫之列。然得其所因,何忌其難。

時疫證雜發熱。腰痛強急,脚縮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濇濇增寒復熱,名曰溫疫。身體顫棹,不能自禁,或肉熱口乾舌破,咽塞聲嘶,名曰燥疫。頭重頸直,皮肉強痺,或蘊而結核,起於咽喉頸項之側,布熱毒於皮膚分肉之中,名曰寒疫。乍寒乍熱,損肺傷氣,暴嗽嘔逆,或體熱發班,喘咳引氣,名曰濕疫。

四時之感,其證百端,皆當因其時而詳辨則得之。喘急爲患,吐痰續續則生,自汗譫語,目直視則亡。

失血諸證,有暴吐、鼻衄、泄出,或一二升至斗餘者。因感四氣流傳經絡,陰陽相勝,或怒氣傷肝,風入腸胃。故血得寒則凝泣,得熱則淖溢。各隨臟腑經絡涌溢,凝停胷胃。因卽滿悶,或吐或衄或泄下。復有咳嗽中見紅絲者,爲難愈。無故忽然瀉下黑血,名心絶。

癆瘵之證,得之者多諱而未肯求醫。殊不知其根有虫嚙其心肺,可不深憂。

中蠱毒之候,令人心腹絞痛,如物嚙狀,吐下血如爛肉。若欲驗其證狀,先令病人唾於水中,若沈卽其實矣。

痟渴與漩濁爲隣。愼莫作疽瘡等證,鮮有安之日矣。

至於下痢,身涼,能食,小便通,易安。體熱多汗,渴甚小便不利,或手足厥冷,灸不溫,兼微喘不食者,死。

二便祕澁之證,暫秘,小漩還有點滴利者,易愈。若秘日久,膨上心胷切痛,氣促身冷,面色黑,前後俱無,名曰氣實,轉盻而殂。

脹滿得之未久,或脹或消,腹皮稍軟,不泄不喘,隨治隨瘥。若臍心突起,利後復脹急,久病羸乏,喘息不得安,名曰脾腎俱敗,無有愈期。

腫滿善證,男從上腫下,女從下腫上。所患未久,利漩退腫定喘則愈矣。若證不善,則手足盤骨腫,臍與掌心俱凸,嗽咳失聲,靑筋紋橫肚上,及爪甲靑卒腫,頭面蒼黑,嘔吐頭重,豈復能救。

霍亂一證猶爲卒暴之最。盖人之起居無常,攝調不善,揮霍之至,便至變亂。悶絶不救,甚爲可畏。臨深履薄,縱蹈虎尾,不足以諭其危。

其如厲風,名大風惡疾。故其色敗皸裂,痬潰眉面,白皮如蛇蛻。久則鼻梁闒壞。又名風癩,十無一生。

若癥瘕之爲病,癥者堅也,堅則難破。瘕者假也,假物成形,能動者是。

至於蛟龍蛇鼈肉髮蝨米之證,初非定名。偶因食物相感,而致斯患。

夢寐不祥,多生恐怖,爲崇惑證矣。吁,內外之證,其發萬端,皆須細辨。且頃刻之變無定,一有所作,其可忽諸。

集治說

编辑

嘗謂用藥如用刑。一有所誤,人命繫焉。故書曰,言之非艱,行之惟艱。如張仲景傷寒一百一十三方,猶缺其一,三百九十七法,僂指未卽周知,盖謂此也。

夫處方大法,則有七方十劑。七方者,奇方、耦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複方。十劑者,宣、通、補、瀉、輕、重、澁、滑、燥、濕。然積學而用之則可矣。

傷寒之病,太陽屬膀胱,非發汗則不愈。必用麻黃之類,盖其性能通陽氣,却外寒也。陽明屬胃,非通泄不能愈。須用大黃、芒硝以利之。少陽屬膽,無出入道。柴胡、半夏能利能汗,佐以黃芩則解矣。太陰屬脾。性惡寒濕,非乾姜、白朮不能燥。少陰屬腎。性畏寒燥,非附子不能溫。厥陰屬肝。藏血養筋,非溫中之藥不能潤。

外此有汗、下、吐三法,毫釐不可差誤。經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故在表宜汗,在裏宜下,在胷宜吐,半表半裏宜和解,表裏俱見,隨證滲泄,無表裏證,則宜下之。

下利淸穀,身體痛,急當救裏。身體疼痛,淸便自調,急當救表。身熱不渴爲表有熱,淸而煩悶爲裏有熱。傷寒見風,大靑龍湯爲治之最。陽毒內外結熱,輕則白虎湯,重則承氣湯之屬。陽厥亦用。

舌卷焦黑,鼻中如烟煤,非水漬法不可。陰毒疾勢困重,面黑四肢厥冷,則理中湯、四逆湯投之。未効則灼艾法惟良,復以葱熨法佐之。陰厥同此法治之。

發熱下利,白頭翁湯、黃連阿膠圓最爲的切。

中寒則急揑置煖室,燃以薪火向之,令通身煖透。或置於熱炕上,令有力人扶策,仍以手附火或入懷令熱。亟摩病人手足胷腹閒。續用姜附湯倂服,若猶未省,則依上法灸。

傷風主治之法,汗出惡風者當解其肌。裏證雖具,惡風未罷,亦須先解其外也。傷風見寒,大靑龍湯均爲調理。中風昬悶,先須通関散探鼻,令噴嚔,次以蘇合香圓行其氣。仍須分辨冷熱爲治,不可混濫。五臟正中者,迅雷不及掩耳。手足偏中者,但徐服順氣踈風豁痰等藥,不宜用大風藥。急治則不得盡其天年。其有牙関緊閉,亦用通関散搐鼻,噴嚔卽開矣。

傷暑者,暑氣耗血,消氣,生痰。速用解暑之劑,仍啜熱湯,得汗卽甦。若中之者,急扶在陰凉處,不可與冷。當以布巾衣物,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以湯淋布上令透徹。臍腹暖卽漸醒矣。如倉卒無湯處,則掬道上熱土置臍上。以多爲佳,冷卽易之。古法,道途無湯,卽掬熱土於臍中。仍撥開作窩,令人溺其中以代湯淋。續與解暑毒藥,倂急嚼生姜一大塊,冷水送下。如已迷悶,則嚼大蒜一二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卽用水硏,灌之,立甦。但遇無湯處,則嚼生葱二寸許,津嚥下,可抵飮水二升。

傷濕中濕,只宜利小便,忌不得以火攻,幷轉利之。若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七情之患,惟當利氣豁痰,寬中進食。仍須怡養,以溫平之藥調之。如宿血滯氣停凝,結爲癥瘕。腹中坏塊堅硬作楚,當以破氣藥伐之。

或以類相從。如敗梳治蝨瘕,銅屑治龍瘕,麯蘖治米瘕,石灰治髮瘕等類,所謂醫者意也。

氣積膨痛至甚,或有熱痞結聚,須宣泄之。

虛損爲治,宜大作湯劑。峻補者,烏、附、天雄、姜、桂之屬不可無。潤補者,鹿茸、當歸、蓯蓉之類安可缺。淸補則天門冬、麥門冬、人參、地黃之類宜用也。

至於諸熱爲治,有泛熱,有實熱。泛熱者,荊芥、薄苛、梔子、黃芩等投之,正其所宜。實熱者,非大黃、芒硝則不能効。

若夫總說爲治之備要,如南北風土之殊,人物厚薄之異。

北方土厚水深,水性沈下,人體多實而少虛。且所飡無非肉麪,寒則衣重裘,坐煖炕。若有所治,則宜多以淸凉之劑。

如南方用大黃、巴豆之屬,其分兩皆當倍而用之。或用水漬法,或尋甜水一二甌飮之卽甦。閒有所禀稍弱,不自保惜,勞役致虛,則亦但當潤補之,無有不愈。

南方屬火,火性輕炎,人體多虛而少實。况所食不過蔬食而已。必須投以溫和之藥以調之。其有習尙北方之風,置酒終日,非至醉不已,燒煿肥鮮,恣其厭飫,偶有所患,亦須以平昔所禀。施以凉劑,然虛者亦不可妄施。

痎瘧熱多者,投以半冷半熱解散,分陰陽减寒熱之劑。度其所作之日,先一時進以抵截之藥,去其痰水,則收效矣。寒多者,投以半生半熟壯脾進食之劑。次以抵截之藥,則痰癖去而疾愈矣。猶須令其戒愼飮食,謹起居,則無復攻之患。若久瘧而復作,虛浮不食者,未之有瘳。

時疫之治,須以時斟酌,不可偏執。治之者須辨其所因,而投之以藥。不可以日滿自差,遂至枉亡,良可太息。至於病愈,必須湯食競進,折其毒勢。不可令病氣攻人,則屛息矣。

或有云,斯疾之召,或溝渠不泄,穢惡不修,薰蒸而成者。或地多死氣,鬱發而成者。或官吏枉抑怨讟而成之者。可於州治六合處,穿地深至三尺,闊亦如之。取凈沙三斛,實之,以醇酒三升沃其上,俾使君祝之。斯亦消除疫癘之良術,故倂記之。

喘急,虛者,升降鎭墜,熱者,淸心凉肺,未有不愈。下痢感於四氣者,先須隨其所感解散,分利陰陽。次須辨其冷熱,手足和煖則爲陽,中和之劑可用。手足厥冷則爲陰,溫燥之藥可行,無不切効。

大法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滑者澁之,閉者通之,有積者推之。熱則凉之,冷則溫之,冷熱不調者平之。

失血,明其所因,辨其冷熱。如血下鮮紅,則治以淸和,純下瘀色,則當溫養。

二便秘,則須潤滑以行之。

脹滿則須正氣,以虛實平治之。腫滿實者利水。虛者壯脾元,兼用消浮等劑,自有奇効。仍須戒鹹斷慾,庶不再復。

霍亂,須明辨虛實所因,亟治無遲。遲則殞命。至於乾霍亂,則猶爲難治也。

三痟治法滋腎爲主,抑心火兼之。然須多服湯圓,俾水升火降,而引飮無度,莫之見矣。

眞心痛者,手足靑至節,不在治療之數。眞頭痛者,上穿風府,陷入泥丸,非藥能愈。

金瘡主治,備見後科用藥之工,誠可嘉嘆。

中蠱毒之法,以敗鼓皮燒灰爲末,飮服一匕,則病人自呼蠱家姓名。可語,令呼喚將去,則愈矣。

瘵疾一染人,當其未深入之時,則宜先取其虫。不爾,則損於心肺。盖心主血,肺主氣,人身舍氣血之本,其能生乎。取虫而後,相忘世慮,和以潤養藥食,庶幾可瘳。傷晩則不及也。

魘寐、產乳、自縊、壓、溺諸暴絶,須平時熟記後所載治法,倂產蓐一科。臨用庶不倉惶,應驗在頃刻閒。不然,則世無良醫,枉死者半是也。

厲風初發,則宜宣泄,風毒去而病漸愈矣。久之,惟當幽隱林泉,依法亟治,庶乎可愈。不惟愈疾,亦或可因此而至仙道矣。

或爲祟害,若移精變氣,祝由不可,則宜外尋禁避厭禳法以除之。

外此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幷臟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生候尙存,形色不改,病未深入腠裏,針藥及時,能將息調理,委以良醫,病無不愈。

至於五味,亦可對治五臟之病。肝酸,心苦,脾甘,肺辛,腎醎,用之中病則止。過則酸走筋,醎走血,辛走氣,苦走骨,甘走肉,則無益矣。

又如以所宜而治者,肺燥咳嗽,嚼芝麻,啗油餠。瘧疾脾冷,糟鯉魚、糟藏瓜。久冷痢,野鷄芫飩等類是也。瓜果亦可隨冷熱施之,愈疾必矣。

若夫炮製之法,又當以相需、相合、相反、相惡。相惡者,以桂得葱而軟,相合者,磁石引針,相反者,大戟、芫花等反甘草之類也,相惡者,如牛黃忌龍骨是也。

且方中各有避忌,此亦擧其略。或以甘草擊起芫花之性而用者,猶在斟量。更須甄別藥味新陳,選擇州土所生,採取時月,分君臣佐使,俾分兩無差,灸煿炮爁,精虔不苟,斯爲治之善矣。

其有自恃己長,不肯訪問,以意臆度,攻寒以寒,療熱以熱,妄施一匕,邀爲己功。偶或中之,實非的見,不過僥倖於萬一。其或不中,則十手所指,十目所視。所謂一甌之藥誤入於咽,五臟俱裂,生可再復。可不戒之。

况醫者人之司命,有病急召,愼勿以遠近寒暑而拒之。若至病家,尤須敬謹,勿爲他務,以敗正事。給藥亦量其多寡,表汗宜四。吐下宜一,加二極矣。補藥愈多愈効,餘則隨證爲之輕重,明批湯引。病若未瘉,囑其再來,庶病可瘳而治有方矣。

僕少而學之,長而行之,所謂治病之道,盡在是矣。古云,凡日治病,推其所因。生死預定,方爲醫人敬之。

衛生寶鑑

编辑

春服宣藥辨

编辑

戊申春,先師東垣老人論春月奉生之道。月令云,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夭殃。毋孩蟲胎夭飛鳥,毋伐山林。又云,祭先脾。孟春行冬令,則首種不入,行秋令,則民大疫。

故國有春分停刑之禁,十二經有取决於膽之戒。仲景云,大法春宜吐。故少陽證禁下,宜小柴胡湯和解之。少陽用事,萬物方生,折之則絶生化之源。此皆奉生之道也。有假者反之,且春初服宣藥者,迺伐天和而損脾胃。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予因演先師之論,著爲此論。

世傳宣藥,以牽牛、大黃之類,或丸或散。自立春後,無病之人服之,輒下數行。云,凡人於冬三月,厚衣煖食,又近於火,致積熱於內。春初若不宣泄,必生熱疾。又云,解三焦積熱,去五臟餘毒。殆無此理。

方冬嚴氣凝寒,厚衣煖食近火,所以敵天氣之寒也。冬裘夏葛,冬飮湯而夏飮水,皆自然之道。何積熱於內而生疾乎。且陰陽偏勝則疾,果三焦積熱,是陽亢陰絶,豈有得生之理哉。

故難經云,腑病易治,臟病難愈。邪氣中臟,病之極矣。今言五臟俱有邪毒,則神將何依。

內經亦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爲寒變,奉長者少。

又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適寒溫,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至。

又曰,蒼天之氣淸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當少陽用事,萬物向榮。生發之時,惟當先養脾胃之氣,助陽退陰,應乎天道,以使之平。

今反以北方寒水所化,氣味俱厚,苦寒之劑投之。是行肅殺之令於奉生之月。當升反降,伐脾胃而走津液,使營運之氣减削。其不能輸精皮毛經絡必矣。奉長之氣從何而生,臟腑何所以禀受。脾胃一衰,何病不起。此誅罰無過,是謂大惑。無病生之,有病甚之。

所謂春服宣藥者,自軒岐而下,歷代明醫俱無是說。嗚呼,此理明白,非難知也。世多雷同,莫革其弊,深可痛哉。凡有志保生者,但以聖賢之言爲準,則可免疑悞之悔,夭折之禍矣。

革春服宣藥歌

编辑

天與聖人同一體,長養萬物不言利。

黃帝內經福萬世,惟恐生民觸邪氣。

調神四氣謹依行,身體康強無病滯。

去聖逾遠醫道衰,誰解非非而是是。

初春宣藥服寒凉,無故令人遭疫癘。

腸鳴腹痛下數行,脾土旣衰復損胃。

周身百脉失經常,安樂身中強生事。

少陽用事物向榮,一夜風霜反凋弊。

春不生榮秋不收,奉養之氣從何至。

四時失序化難成,血氣一衰神不熾。

主明下安養生昌,心不明時灾患繼。

哀哉此理久不明,故以言理革其弊。

保生君子勿他求,當向內經求聖意。

無病服藥辨

编辑

諺曰,無病服藥,如壁裏安柱,此無稽之說,爲害甚大。夫天之生物,五味備焉,食之以調五臟。過則生疾。

故經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又曰,五味入胃,各遂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辛先入肺,苦先入心,甘先入脾,鹹先入腎。久而增氣,氣增而久,夭身之由也。

又云,酸走筋,辛走氣,苦走骨,醎走血,甘走肉。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過焉。

至於五穀爲養,五菓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氣味合而食之,補精益氣。倘用之不時,食之不節,猶或生疾。况藥乃攻邪之物,無病而可服焉。

聖濟經曰,彼脩眞者,蔽於補養,輕餌藥石。陽劑剛勝,積若燎原,爲消狂癰疽之屬,則天癸竭而榮涸。陰劑柔勝,積若凝冰,爲洞泄寒中之屬,則眞火微而衛散。一味偏勝,一臟偏傷,一臟旣傷,四臟安得不病。

唐孫思邈言,藥勢有所偏勝,令人臟氣不平。

裴潾諫唐憲宗曰,夫藥以攻疾,非朝夕常用之物。况金石性酷烈有毒。又加煉以火氣,非人五臟所能禁。

至於張皐諫穆宗曰,神慮淸則氣血和,嗜欲多而疾疢作。夫藥以攻疾,無疾不可餌。

故昌黎伯銘李子之墓曰,余不知服食說自何世起,殺人不可計。而世慕尙之益至,此其惑也。今直取目見親與之游,而以藥敗者六七公,以爲世誡。工部尙書歸登、殿中御史李虛中、刑部尙書李遜、弟刑部侍郞建、襄陽節度使工部尙書孟簡、東川節度使御史大夫盧植、金吾將軍李道古。

今又復取目見者言之,僧閻仲章服火煉丹砂二粒。項出小瘡,腫痛不任,牙痒不能嚼物。服凉膈散半斤,始緩,後飮酒輒發。藥以寒凉之劑則緩,終身不愈。

鎭人李潤之身體肥盛,恐生風疾。至春,服搜風丸月餘,便下無度,飮食减少,舌不知味,口乾氣短,臍腹痛,足脛冷,眩運欲倒,面色靑黃不澤,日加困篤。乃告親知曰,妄服藥禍,悔將何及。後添煩躁喘滿,至秋而卒。

張秀才者,亦聽方士之說,服四生丸。推陳致新。服月餘,大便或溏或瀉,飮食妨阻,怠墮嗜臥,目見黑花,耳聞蟬聲,神虛頭旋,飄飄然身不能支。至是方知藥之悞也。遂調飮食,愼起居,謹於保養三二年閒。其證猶存,踰十年後方平復。

劉氏子聞人言臘月晨,飮凉水一杯,一月,至春而無目疾。遂飮之,旬餘,覺腹中寒痛不任,咳嗽嘔吐,全不思食,惡水而不欲見,足脛寒而逆。醫以除寒燥熱之劑急救之,終不能効。

此皆無故求益生之祥,反生病焉,或至於喪身殞命。壁裏安柱果如何哉。且夫高堂大廈,樑棟安,基址固,壞塗毀墍,柱於壁中,甚不近人情。

潔古老人云,無病服藥,乃無事生事。此誠不易之論。人之養身,幸五臟之安泰,六腑之和平,謹於攝生。春夏奉以生長之道,秋冬奉以收藏之理。飮食之有節,起居而有常,少思寡慾,恬憺虛無,精神內守。此無病之時,不藥之藥也。噫,彼數人者,旣往不咎矣,後人當以此爲龜鑑乎。

古方名實辨

编辑

仲景以小柴胡治少陽證口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盖柴胡味苦平,行少陽經。黃芩味苦寒爲佐,治發熱口苦。生薑辛溫,半夏辛熱,治發寒而嘔。人參甘溫,安胃和中。大棗甘平溫,和陰陽,調榮衛,生津液,使半表半裏之邪而自解矣。

大承氣湯治陽明本實,痞滿燥實。枳實苦微寒,泄痞。厚朴苦溫,除滿。芒硝辛寒,潤燥。邪入於府而作熱實,以大黃苦寒下之。酒製者爲因用,熱散氣升而作汗解矣。因以承氣名之。

錢仲陽以升麻湯治小兒寒暄不時,陽明經受邪,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及瘡疹未發,發而不匀。升麻苦平,葛根甘平,解散外邪。甘草甘溫,芍藥酸微寒,調和中氣,拒邪不能傷其裏。

白朮散治小兒陽明本虛,陰陽不和,吐利後而亡津液,虛熱口乹。人參、甘草、白朮甘溫,和中補胃。藿香、木香,辛溫芳馨,可以助脾。茯苓甘平,分陰陽而導其濕。葛根甘平,倍於衆藥,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而解肌熱。

局方中四物湯,調榮養衛,益氣滋血。當歸辛溫,熟地黃甘溫,能滋血。川芎辛溫,白芍藥味酸微寒,能養氣。盖血爲榮,氣爲衛,四物相合,故有調益滋養之實。

黃芪建中湯治面色痿黃,臍腹急痛。脾胃不足者,肝木乘之也,木勝其中,土走於外,故痿黃見於面。難經曰,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黃芪、甘草甘溫,能補脾土。芍藥之酸,能瀉肝木。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作臍腹急痛。官桂辛熱,散其寒水。生薑、大棗、飴糖,辛甘大溫,益氣緩中。又與脾胃行其津液,以養四臟,建脾制水,補子瀉鬼。使四臟各安其氣,必淸必淨,則病氣衰去。建中之名,亦不誣矣。右數方,藥證相對,名實相輔,可垂法於世。

近世用雙解散治風寒暑濕,飢飽勞逸,殆無此理。且如風邪傷衛,必自汗而惡風,寒邪傷榮,必無汗而惡寒。

又云,傷寒傷風,其證不同。中暑自汗,必身熱而氣虛。中濕自汗,必體疼而沈重。且四時之氣,更傷五臟,一往一來,未有齊至者也。飢則損氣,飽則傷胃,勞則氣耗,逸則氣滯,其證不同,治法亦異。

盖勞者溫之,損者補之,逸者行之,內傷者消導之。今內外八邪,一方治之,有此理乎。內經云,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內者內治,外者外治。故仲景云,且除其表,又攻其裏,言巧似是,其理實違,其是之謂歟。

如搜風丸、袪風丸,有搜風袪風之名,無搜風袪風之實。百解散亦此類也。諺云,看方三年,無病可醫。療病三年,無藥可用。此亦名實不相輔故也。

噫,去聖逾遠,其術晻昧,人自爲法,無可考評。昔在聖人,垂好生之德,著本草,作內經。仲景遵而行之,以立方,號群方之祖。後之學者,以仲景之心爲心,庶得制方之旨。

方成弗約之失

编辑

丁巳冬十月,予從軍廻至汴梁,有伶人李人愛謂予曰,大兒自今歲七月閒,因勞役渴,飮凉茶及食冷飯。覺心下痞,請醫治之。醫投藥一服,下利兩行,其證遂减。不數日,又傷冷物,心腹復痞滿,添嘔吐惡心。飮食無味,且不欲食,四肢困倦,懶於言語。

復請前醫診視。曰,此病易爲,更利幾行卽快矣。遂以無憂散對,加牽牛末,白湯服。至夕,腹中雷鳴而作陣痛。少焉,旣吐又瀉,煩渴不止。飮冷無度,不復能禁,時發昏憒。

再命前醫視之。診其脉,不能措手而退。頃之冷汗如洗,口鼻氣漸冷而卒矣。小人悔恨無及。敢以爲問。

予曰,未嘗親見,不知所以然。旣去,或曰,予親見之。果藥之罪歟而非歟。

對曰,此非藥之罪,乃失其約量之過也。夫藥用之無據,反爲氣賊。內經云,約方猶約囊也。囊滿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氣弗俱。故仲景以桂枝湯,治外傷風邪,則曰,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大承氣湯下大滿大實,則曰,得更衣,止後服,不必盡劑。其愼如此,此爲大戒,盖得聖人約囊之旨也。

治病必求其本,盖李人以俳優雜劇爲戲,勞神損氣而其中疹然。因時暑熱,渴飮凉茶,脾胃氣弱,不能運化而作痞滿。以藥下之,是重困也。加以不愼,又損其陽,虛而復傷,傷而復下。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此仲景所謂一逆尙引日,再逆促命期。如是則非失約量之過而何。故內經戒云,上工平氣,中工亂脉,下工絶氣危生,下工不可不愼也。

灸之不發

编辑

國信副使覃郞中,四十九歲,至元丙寅春,病臍腹冷疼,完穀不化,足胻寒而逆,皮膚不仁,精神困弱。診其脉,沈細而微。

遂投以大熱甘辛之劑,及灸氣海百壯,三里二穴各三七壯,陽輔各二七壯。三日後,以葱熨灸,瘡皆不發。復灸前穴,依前壯數,亦不發。十日後,瘡亦更不作膿,瘡口皆乹。

癸丑歲初,予隨朝承應,冬屯於瓜忽都地。面學鍼於竇子聲先生,因詢穴腧。曰,凡用鍼者,氣不至而不效,灸之亦不發。大抵本氣空虛,不能作膿,失其所養故也。更加不愼,邪氣加之,病必不退。異日因語鍼灸科,忽敎授,亦以爲然。

至元戊辰春,副使除益都府判。到任未幾時,風疾,半身麻木,自汗惡風,妄喜笑,又多健忘,語言微澁。

醫以續命湯復發其汗,津液重竭,其證愈甚。因求醫還家,日久神氣昏憒,形容羸瘦,飮食無味,便溺遺失,扶而後起,屢易醫藥,皆不能效。因思內經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今因此病,而知子聲先生之言矣。

或云,副使肥甘足於口,輕暖足於體,使令足於前,所爲無不如意。君言失其所養何也。

予曰,汝言所養,養口體者也,予論所養,養性命者也。且覃氏壯年得志,不知所養之正。務快於心,精神耗散,血氣空虛,因致此疾。

靈樞經云,人年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血氣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踈,華榮頹落,髮頗班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始衰,皮膚已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魂散離,故言善悞。九十歲腎氣燋,臟枯,經脉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盖精神有限,嗜慾無窮。輕喪性命,一失難復,其覃氏之謂歟。

脫營

编辑

䟽五過論云,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鎭陽有一士人,軀幹魁梧而意氣雄豪,喜交遊而有四方之志。年踰三旬,已入任至五品,出入從騎塞途,姬侍滿前,飮食起居,無不如意。

不三年,以事罷去。心思鬱結,憂慮不已,以致飮食無味,精神日减,肌膚漸至瘦弱,無如之何。遂躭嗜於酒,久而中滿,始求醫。

醫不審得病之情,輒以丸藥五粒,溫水送之,下二十餘行。時値初秋,暑熱猶盛,因而煩渴,飮冷過多。遂成腸鳴腹痛而爲痢疾,有如魚腦,以至困篤。

命予治之,診其脉,乍大乍小。其證反覆悶亂,兀兀欲吐,嘆息不絶。予料曰,此病難治。啓玄子云,神屈故也。以其貴之尊榮,賤之屈辱,心懷慕眷,志結憂惶。雖不中邪,病從內生,血脉虛减,名曰脫營。

或曰,願聞其理。黃帝鍼經有曰,宗氣之道,內穀爲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脉,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于經,隧終而復始,常營無已,是爲天地之紀。故氣始從手太陰起,注於陽明,傳流而終於足厥陰。循腹裏,入缺盆,下注肺中,於是復注手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

故日夜氣行五十營,漏水下百刻,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

今病者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絶,形體毀阻。暴喜傷陽,暴怒傷陰,喜怒不能自節。盖心爲君主,神明出焉,肺爲相輔,主行榮衛,制節由之。主貪人欲,天理不明,則十二官相使,各失所司,使道閉塞而不通。由是則經營之氣脫去,不能灌漑周身,百脉失其天度,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何疑之有焉。

下工絶氣危生

编辑

丁巳予從軍至開州。夏月,有千戶高國用謂予曰,父親年七十有三。於去歲七月閒,因內傷飮食,又値霖雨,瀉痢暴下數行。醫以藥止之,不數日,又傷又瀉。止而復傷,傷而復泄。至十月閒,肢體瘦弱,四肢倦怠,飮食减少,腹痛腸鳴。

又以李醫治之,處以養臟湯。治之數日,瀉止,後添嘔吐。

又易以王醫。用丁香、藿香、人參、去白橘皮、甘草同爲細末,煎生薑,數服而嘔吐止。延至今正月閒,飮食不進,扶而後起。又數日,不見大便。

予問醫曰,父親數日不見大便,何以治之。醫曰,老官人年過七旬,氣血衰弱。又况瀉痢半載,脾胃久虛,津液耗少。以麻仁丸潤之可也。

衆親商議,一親知曰,馮村牛山人,見證不疑,有果决。

遂請治之,診其脉,問其病證,曰,此是風結也。以搜風丸百餘丸服之,利下數行而死。予悔恨不已。敢以爲問。

予曰,未嘗親見,將何以言。高千戶退而去,或者曰,予親見之,細說其證。

予曰,人以水穀爲本。今年高老人久瀉,胃中津液耗少,又重瀉之,神將何依。靈樞經云,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瀉之。瀉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絶滅,少者不復矣。又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脉,下工絶氣危生。絶氣危生,其牛山人之謂歟。

冬藏不固

编辑

刑部侍郞王立甫之婿,年二十五歲,至元丁卯十一月閒,因勞役憂思煩惱、飮食失節而病。時發躁熱,肢體困倦,盜汗濕透其衾,不思飮食。氣不足一息,面色靑黃不澤。請予治之,具說前證。

診其脉,浮數而短濇,兩寸極小。予告曰,此危證也。治雖粗安,至春必死,當令親家知之。

夫人不以爲然,遂易醫,至正月,躁熱而卒。異日,立甫同外郞張介夫來,謂予曰,吾婿果如君言,願聞其理。

予曰,此非難知也。內經曰,主勝逆,客勝從,天之道也。盖時令爲客,人身爲主。冬三月人皆懼寒,獨渠躁熱盜汗。是令不固其陽,時不勝其熱,天地時令,尙不能制,藥何能爲。

冬乃閉藏之月,陽氣當伏於九泉之下。至春,發爲雷,動爲風,鼓坼萬物,此奉生之道也。如冬藏不固,則春生不茂,又有疫癘之灾。且人身陽氣,亦當伏潛於內,不敢妄擾,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藏之應也。令婿汗出於閉藏之月,腎水已涸,至春何以生木。陽氣內絶,無所滋榮,不死何待。二君乃歎息而去。

用藥無據反爲氣賊

编辑

北京按察書吏李仲寬,年踰五旬,至元己巳春,患風證。半身不遂,四肢麻痺,言語蹇澁,精神昏憒。

一友處一法。用大黃半斤,黑豆三升,水壹㪷同煮豆熟,去大黃,新汲水淘凈黑豆。每日服二三合,則風熱自去,服之過半。

又一友云,通聖散、四物湯、黃連解毒湯,相合服之,其效尤速。服月餘,精神愈困,遂還眞定,歸家養病。親舊獻方無數,不能悉錄。又增瘖啞不能言,氣冷,手足寒。

命予診視。細詢前由,盡得其說。予診之,六脉如蛛絲細。予謂之曰,夫病有表裏虛實寒熱不等,藥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君所服藥無考憑,故病愈甚。今爲不救,君自取耳。未幾而死。

有曹通甫外郞妻蕭氏,六旬有餘,孤寒無依。春月忽患風疾,半身不遂,語言蹇澁,精神昬憒,口眼喎斜,與李仲寬證同。予刺十二經井穴,接其經絡不通,又灸肩井、曲池。詳病時月,處藥服之,减半。予曰,不須服藥,病將自愈。

明年春,張子敬郞中家見行步如故。予歎曰,夫人病全得不亂服藥之力。由此論李仲寬亂服藥,終身不救,蕭氏貧困,恬憺自如獲安。內經曰,用藥無據,反爲氣賊,聖人戒之。

一日,姚雪齋擧許先生之言。曰,富貴人有二事,反不如貧賤人。有過惡,不能匡救,有病,不能醫療。噫,其李氏之謂歟。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编辑

癸丑春,槀城令張君,年三十有餘,身體豐肥,精神康健,飮食倍於常人。太醫王彥實曰,君肥盛如此,若不預服凉藥,恐生熱疾。張君從之,遂服三一承氣湯二兩,下利三十餘行。

異日覺陰陰腹痛,且不欲食,食而無味,心下痞滿,精神困倦。次添胷膈閉塞,時作如刀劙之痛,稍多食則醋心腹脹,不能消化。以此告予。

予曰,昔君康強,飮啖如常,血氣周流,循其天度。十二臟之相使,各守所司,神氣冲和,身體太平。君自戕賊,冲氣敗亂而致病如此,雖悔何及。

予遂以四君子湯甘溫之劑,補脾安胃,更加人參、黃芪、升麻,升陽補氣。戒以愼起居,節飮食。

服之月餘,胷中快利而痛止,病氣雖去,終不復舊矣。未幾五旬,中風而死。

靈蘭秘典云,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爲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啓玄子云,心不明邪正一,邪正一則損益不分,損益不分則動之凶咎,陷身於羸瘠矣。故形乃大傷。夫主不明則委於左右,委於左右則權勢妄行,權勢妄行則吏不奉法,吏不奉法則人民失所而皆受枉曲矣。且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本不獲安,國將何有宗廟之主。安得不至於傾危乎。故曰,戒之戒之。

張君安危不察,損益不分,妄加治療,以召其禍,可痛也哉。此旣往不可咎,後人當以此爲明鑑。

戒妄下

编辑

眞定鈔庫官李提擧,年踰四旬,體幹魁梧,肌肉豐盛。其僚友師君告之曰,肥人多風證,君今如此,恐後致中風。搜風丸其藥推陳致新化痰,宜服之。

李從其言,遂合一料,每日服之,至夜下五行。如是半月,覺氣短而促,至一月餘,添怠惰嗜臥,便白膿,小便不禁。足至膝冷,腰背沈痛,飮食無味,仍不欲食。心胷痞滿,時有躁熱,健忘,恍惚不安。

凡三易醫皆無效。因陳其由,請予治之。予曰,孫眞人云藥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藥本攻疾。無病不可餌。平人穀入於胃,脉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水去則榮散,穀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依。君本身體康強,五臟安泰,妄以小毒之劑,日下數行。初服一日,且推陳下行,陳積已去,又何推焉。今飮食不爲肌膚。水穀不能運化精微,灌漑五臟六腑,週身百脉。神將何依。

故氣短而促者,眞氣損也,怠惰嗜臥者,脾氣衰也,小便不禁者,膀胱不藏也,便下膿血者,胃氣下脫也,足胻寒而逆者,陽氣微也,時有躁熱,心下虛痞者,胃氣不能上榮也,恍惚健忘者,神明亂也。

金匱要略云,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前證所生非天也,君自取之。治雖粗安,促君命期矣。

李聞之驚恐,汗浹於背。起謂予曰,妄下之過,悔將何及。雖然君當盡心救其失。予以謂病勢過半,命將難痊,固辭而退。

至秋,疾甚作,醫以奪命散下之,躁熱喘滿而死。內經曰,誅罰無過,是謂大惑。知李君者,盖內經所謂大惑之人也。衛生君子,可不戒哉。

輕易服藥戒

编辑

何秀才一女子病。其父謂予曰,年十三時,五月閒,因傷冷粉,腹中作痛。遂於市藥鋪中,贖得神芎丸,服之。臍腹漸加冷疼,時發時止,今踰七八年不已,何也。

答曰,古人云,寒者熱之,治寒以熱。良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據所傷之物,寒也,所攻之藥,亦寒也。重寒傷胃,其爲冷痛,豈難知哉。

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况女子幼小,血氣尙弱,不任其寒。故陽氣潛伏,寒毒留連,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求其本,當用溫中養氣之藥,以救前失。

服之月餘,方愈。嗚呼,康子饋藥,孔子拜而受之,以未達不敢嘗。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命醫,拱默而令切脉,以謂能知病否。

且脉者,人之血氣,附行於經絡之閒。熱勝則脉疾,寒勝則脉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所傷何物,豈能別其形象乎。醫者不可不審其病源,而主家不可不說其病源。

如何氏女子,不以病源告醫,而求藥於市鋪。發藥者亦不審其病源,而以藥付之,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孫眞人云,未診先問,最爲有凖。東坡云,只圖愈疾,不圖困醫。二公之語,其有功於世大矣。

妄投藥戒

编辑

高郞中家好收方書,及得效藥方。家人有病,自爲處治,亦曾有效。中統庚申五月閒,弟婦產未滿月。食冷酪,飯苦苣及新李數枚,漸覺腹中痛。

太夫人以自合檳榔丸七十丸服之,至夜,痛尤甚。恐藥力未達,又進五十丸。須臾閒,大吐且瀉,其痛增極,肢體漸冷,口鼻氣亦冷。急求醫療,未至而卒。後太夫人見予,訴其由,曰,天命耶。藥之過耶。君試裁之。

予曰,非難知也。凡醫治病,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此定法也。人以血氣爲本,今新產血氣皆損,胃氣虛弱,不能腐熟生硬物。故滿而痛也,復以寒劑攻之。又況夏月陰氣在內,重寒相合。是大氣入腹,使陰盛陽絶,其死何疑。難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非天命也。

太夫人然其言。噫,曲禮謂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其愼如此。彼禍已往而不可咎,後之用藥者,當以此爲戒之。

福醫治病

编辑

丙辰秋,楚丘縣賈君次子,二十七歲,病四肢困倦,躁熱自汗,氣短,飮食减少,咳嗽痰涎,胷膈不利,大便秘,形容羸削。一歲閒更數醫,不愈。

或曰,明醫不如福醫。某處某醫,雖不精方書,不明脉候,看證極多,治無不效,人目之曰福醫。諺云,饒你讀得王叔和,不如我見過病證多。頗有可信,試命治之。

醫至,診其脉,曰,此病予飽諳矣。治之必效。於肺腧各灸三七壯,以蠲飮枳實丸消痰導滯。不數服,大便溏泄無度,加腹痛,食不進,愈添困篤。其子謂父曰,病久瘦弱,不任其藥。病劇遂卒。

冬,予從軍回,其父以告予。予曰,思內經云,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瀉之則重不足,此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絶滅,壯者不復矣。故曰不足補之,此其理也。令嗣久病羸瘦,乃形不足,氣短促,乃氣不足。病潮作,時嗜臥,四肢困倦,懶言語,乃氣血皆不足也。補之惟恐不及,反以小毒之劑瀉之。虛之愈虛,損之又損,不死何待。賈君嘆息而去。

予感其事,略陳其理。夫高醫愈疾,先審歲時太過不及之運,察人之血食布衣勇怯之殊。病有虛實淺深,在經在臟之別。藥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治有緩急因用,引用返正之則。

孫眞人云,凡爲太醫,必須諳甲乙、素問、黃帝鍼經、明堂、流注,十二經、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裏孔穴、本草藥對,仲景、叔和諸部經方。又須妙解五行陰陽,精熟周易。如此方可爲太醫。不尒,則無目夜遊,動致顚損。

正五音者,必取師曠之律呂,而後五音得以正。爲方員者,以取公輸之規矩,而後方員得以成。五音方員,特末技耳,尙取精於其事者。况醫者人之司命,列於四科,非五音方員之比。

不精於醫,不通於脉,不觀諸經本草,賴以命通運達,而號爲福醫。病家遂委命於庸人之手,豈不痛哉。噫,醫者之福,福於渠者也。渠之福安能消病者之患焉。世人不明此理,而委命於福醫,至於傷生喪命,終不能悟。此感之甚者也,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