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8 (1700-1725).djvu/36

此页尚未校对

關南、關西、河西、慶陽等道,河南所屬河北、汝南、河南等道,「各分巡官帶管鹽法者,悉聽節制。」

《皇清》山西通省每年額銷鹽引一十九萬七千一百。

六十一引

平陽府額銷鹽引 十萬七千七百七十五引。臨汾縣 八千二百

《襄陵》縣 五千三百五十引。

洪洞縣 八千三百一十引。

浮山縣 一千一百五十引。

《趙城》縣 三千五百引。

《太平》縣 四千三百引。

《岳陽》縣 六百八十引。

曲沃縣 八千二百引

《翼城》縣 五千五十引。

《汾西縣 》九百四十五引。

《靈石》縣 一千五十引。

蒲縣 二百八十引

蒲州 六千五百引

《臨晉》縣 四千一百五十引。

滎河縣 二千七百引

猗氏縣 三千四百引

《萬泉》縣 一千五百五十引。

河津縣 三千引

解州 三千四百引

《安邑》縣 五千三百引。

夏縣 :五千三百二十引。

《聞喜》縣 四千一百引。

平陸縣 一千二百引

《芮城》縣 二千一百五十引。

絳州 五千一百引

《稷山》縣 三千四百引。

垣曲縣 一千五十引

絳縣 二千八百引

霍州 ,一千一百五十引。

吉州 五百五十引

《鄉寧縣 》六百二十引。

《隰州 》一千二百引。

《大寧》縣 二百四十引。

《永和》縣 一百八十引。

鹽池 在中條山北麓,西距解州東門,東距安邑南門。黑龍堰長六十里,廣七里,周一百二十里。安邑者為東池,近路村者為中池,近解州者為西池,三場亦以是得名。池底淤泥,滋生鹽根,形如水晶。夏月驕陽薰蒸,南風動盪,上結鹽花,光潔堅厚可勝。行立板上,水約三寸,翻騰浪花,落板即成顆粒。古謂之「漫生鹽」 ,今謂之「斗粒鹽」 ,更時霖小雨,則色愈鮮明,故曰「顆鹽。」 宜及時撈採,若遇大雨,鹽復解散。秋冬池冷,不能生鹽,間或有之,硝鹼相雜,味亦不正。然中池北百步許,有淡泉一區,味甚甘冽,俗謂鹽得此水方成。其西北七里又有女池鹽焉,據地高阜,唐開元中,置女鹽監。生鹽淡苦不可食,時或生硝,亦名硝池。而六小池及靜林諸澗,每水溢則奔趨女鹽池為鹽患。池在安邑東,於鹽池亦切近,故環池有牆,傍牆有堰,皆所以障客水而護鹽池者也。鹽患 解州東三里,接安邑縣界。《周官》:「鹽不煉而成」 ,蓋解鹽也。柳子厚謂:「神液陰漉,孕靈富媼」 ,豈有神焉主於其中耶?余聞崔敖曰:「鹽池乃黃河陰潛之功,浸淫中條,融為巨浸。」 呂涇野氏亦謂「鹽池之成,以大河北自蒲州折而東同轉曲之間,漸漬蓄匯,有此奧衍。」 今陝西花馬鹽池,亦近黃河折流之處,理或然也。然鹽藉主水以生,緣客水而敗,故治水即所以治鹽。大抵池形若腰盆,東西長而南北短,南枕條山,雨水易迫,然非泉淵所出,且橫亙有護,保堤為仞,高厚,依山有桑園、龍王、趙家灣、大小李、西姚諸堰,縱有飛瀑,亦各容阻,甚至毀牆而已,多不能入。北沿曠壤平丘,與水隔絕,二隅無足為慮。若東西盡處,則俱逼禁堰池分一牆外即客水所鍾。次東禁堰者,有壁水月堰及黑龍堰。次西禁堰者,有卓刀、七郎、硝池堰。各從東西,自高而下,多則缺,少則漫,禁,堰不能受,則入池矣。黑龍堰之受害,實原於苦池,苦池乃姚暹渠蓄而復流之所也。硝池之受害,實原於涑水,涑水蓋在姚暹渠之北,勢高於彼者也。二水皆自東北而西南,故出自夏縣由巫咸谷來者為姚暹渠,北合洪洛渠,東合李綽渠,總經苦池,迤邐西向,自安邑歷解州抵臨晉,入五姓湖,出自絳縣山谷。由聞喜東北來者為涑水,亦從西行,受稷、王孤山、峨嵋坡諸水。經猗氏抵臨晉,亦入五姓湖。五姓由孟盟橋注黃河,則極矣。姚暹首中太狹,涑水中尾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