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8 (1700-1725).djvu/72

此页尚未校对

溉田畝收十石,故置倉收貯,發運至京,以省關東之漕。

醉經庵 縣治東隅,宋縣令安公建。

解州

解梁故城 ,州西六十里。《水經注》曰:「涑水又西南,逕解縣故城南。《春秋》晉惠公因秦返國,許秦以河外五城,內及解梁」 ,即斯城也。

解縣故治 ,州治北泰康坊舊廣慈寺東。鹽運舊司 ,州城內崇寧坊。元以前鹽司治此,尚存遺址。又鎮山坊有鹽場舊址。

關壯繆故居 州東十八里常平村,今建為廟。桃花洞 州西南七里中條山之麓。昔人於十月之交,見流水泛桃花,故名。洞左右古柏蔥鬱,怪石巉巖。有羲皇洞、三元洞、仙花洞、四仙洞、猶龍洞、梵王洞、玉皇閣、龍王殿、金山殿,絕頂有新亭。明萬曆間,知州周世科遍植桃樹,三月花開,滿山如錦。

元女洞 ,州東南中條山內,洞口下深十丈,中有深潭,雩禱多應。其洞頂有水,從石間下飛散如雨。

潺湲亭 州治內。宋時有史氏,父子相繼刺州,其子建亭,引通濟渠水,灌圃以娛其母。

梅花堂 州治後

安邑縣

蚩尤城 ,縣南十八里。黃帝殺蚩尤,血化鹵。虞城 ,在縣北二十里大坊村。

鳴條陌 《東漢郡國志帝王世記》曰:「安邑縣西有鳴條陌。」

相城 ,咎繇之後為理氏。商末,理澄孫仲師遭難,去王姓「里。」 至晉里克被戮,克妻司城氏攜其少子季友逃于安邑之相城,因為相里氏。今相鎮猶呼相里,亦曰相城。

虞阪 縣南二十里中條山,春秋晉假道於虞以伐虢,即此。俗名青石槽。《水經注》曰:虞城北對長坂二十里許,謂之虞坂。戴延之曰:「自上及下,七山相重。」 《戰國策》曰:「昔騏驥駕鹽車,上於虞坂,遷延負轅而不能進,蓋其困處也。」 是山也,通謂之薄山,故《穆天子傳》曰:「天子自鹽己丑,南登於薄寘軫之鄧,乃宿於虞。」 是也。

段千木隱處 段村,有元人《段禧碑記》。

古城 其城二,東西相連,在西門外一里許,本魏文侯所築。魏武侯、魏惠王並居此,後惠王徙於大梁,項羽徙魏王豹於河東,亦居此。韓信以木罌渡軍,襲安邑,入此城,擒魏豹,亦名「魏豹城」 ,遺址尚存。

「韓信城 」 城南五里,信屯兵處。

《韓信溝 》韓信城西北,自古城東達湯里,四圍皆水,魏豹依險自固,信乃開溝以洩水。

張良城 ,縣東南十三里。今名「張良村。」 東為牧馬場,又東為飲馬川。

《新堰箴碑 》:「運城察院西刻宋天聖十年壬申十月癸卯,石已破碎剝蝕,明萬曆間通判王建中重立,今廢。」

龍池宮 唐開元八年建,禱雨輒應。今潭上故址猶存。

婁空城 縣東十八里。金將婁室所築,舊址猶存。

羊駝寺 西王曲里,鄉民掘地得石,人騎羊者,因創寺祀之。

興國寺塔 ,唐貞觀年建,有《碑記》。「塔高三十丈,基廣畝餘,盡以磚甃。明嘉靖乙卯,地震,從頂裂至下,七層,寬尺許。萬曆間復合。」

曲環里 唐陳許節度曲環舊居在報國寺北,故名其里曰「寺北曲。」 族人別居者曰「大曲、小曲。」 泛舟禪師塔 在舊報國寺。邠王守禮孫也。唐人信奉釋教,王孫多為僧。

《風谷洞 》,分雲「嶺西,深若半亭,投葉即飛,其風一出,飛沙拔木。」

富春樓 城內鳴條坊,俗呼「南樓。」

海光樓 縣西二十里,聖惠鎮。鹽池神祠前,鹽風亭 。鹽池北岸,峨眉坡上。

《淡泉亭 》鹽池北岸。

《昆吾亭 》縣城內昆吾坊。

夏縣

夏城 縣西十五里鳴條岡,大禹所都,周圍三十里,西南面遺址尚存,今名「禹王城。」

青臺 在禹城中,高百餘尺,俗傳妃塗山氏女,因禹治水八年,於外築臺望之,禹廟在上。《水經注》曰:「安邑,禹都也。禹娶塗山氏女,思戀本國,築臺以望之。」 今城南門臺基猶存,魏絳自魏徙此。夏王廟 在青臺北一里許,辛莊村前有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