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8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沙渠

湖園 縣東四十里董澤間。李文叔云:「園圃之勝不能兼者六,務宏大者鮮幽邃,人力勝者少蒼古多泉水者難眺望,惟晉公湖園兼之。」 按:午橋莊、綠野堂俱在東都,湖園則在聞喜。

鞏石 縣南九十里,今名「石門。」

石鼓 縣南

釣魚臺 縣南七十里速兒門河。其石方丈,孤峙水中。前後五里內無魚。

紅鶴樓 《水西門外,涑》水西岸。

洄瀾塔 水西門外,涑水東岸,與紅鶴樓相對,邑人翟鳳翥「倡修。」

桐園 城南涑水上,布政翟鳳翥園。

平陸縣

鐵牛磧 縣東一里許黃河中。俗傳禹鑄以鎮水患,歲久沉水中。

傅巖 縣東二十五里,即說代胥靡版築之處,今名「聖人澗」 ,有祠。

閒田 縣西五十里。即虞芮二君相讓之地,俗呼「讓畔城」 ,又名興讓里,至今其田民無耕者。古焦國 ,縣東北五里許。武王克商,封神農之後千焦,故名。今有神農廟。

虞城 縣東北六十里,即虞公故城。《水經注》曰:軫橋之東北有虞原,上有虞城,堯妻舜以嬪于虞者也。周武王封虞仲於此,是為虞公,《太原地記》所謂北虞也。城東有山,世謂之五家冢,冢有虞公廟。

巔軨 ,按《穆天子傳》「穆王乘八駿遍歷天下,道經此坂」 ,車為上下,巔軨之名自此始。《水經注》曰:「傅巖東北十餘里,即巔軨坂也」 ,《左傳》所謂「入自巔軨」 者也。

金雞堡 縣南二里,店頭鎮之西。有古城遺址,延袤七里許。城內西北隅積石如丘,俗傳為十二連城,蓋春秋時岩城為是。岩城即上陽。《左傳》:八月,晉師圍上陽,以火攻城,克之,遂滅虢。城在崇岡之上,丹壁屹立,蒼崖峻聳,南臨大河,北望中條,而太華、函谷恍惚見之。

上陽城 在金雞堡西。上陽,虞之塞邑也。鹽坂 縣東七十里,即虞坂,見《安邑將軍㲼 》。縣東北六十里,晉師假道宮,之奇數諫不聽,以其族行避此。石壁千仞,巖下有一石洞,至今遺像存焉。洞內轟然有聲,俗名鑼鼓洞。共池 縣西四十五里,與閒田相距僅百武。晉師滅虞,虞公從西山奔共池。今上下洪池,即其地。

老君爐 ,在砥柱側黃河中。世傳老聃煉丹于此,險不可升,上流有列石,蓋聃于此渡河云。「將軍城 ,縣北三十里,有周倉廟遺址。」

埜馬圪塔 縣東四十里。世傳漢馬超牧馬于此。

石門 縣西北四十里中條山。嶺勢凌虛,地形險阻,今王家井西北十里許有黃嶺石門,即其地。

錫窟 縣東九十里,箕山下。

說法臺 縣治西北相距十里,竹林寺西山之上。唐睿宗時,僧智興,趙州人,修行終南山。後聽師命,渡河北棲,於中條大通嶺,結廬臺上,聚徒說法,聲震長安。召之不去,使人截其舌,火焚,舌化為金,其聲愈厲,賜號「金舌長老。」

大河漕運 。漢初,張良以河、渭漕輓為便。其後《番係》言:「漕更砥柱之險,敗亡甚多,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 成帝綏和二年,求能浚川疏河者,待詔賈讓奏折砥柱。隋開皇二年,沿河置倉,運米以給長安;陝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運倉。遣倉部侍郎韋瓚向蒲、陝募人,能於洛陽運米四十石,經砥柱之險達於常平倉者,免其征戍。十五年夏六月,鑿砥柱,唐亦轉運東南,而河有三門、砥柱之險。貞觀十二年,帝發洛陽,觀砥柱,祠禹廟。顯慶元年,苑西監褚朗議鑿三門山為梁,可通陸運。發卒三千鑿之,不成。其後楊務廉又鑿為棧,以輓漕舟。開元十八年,宣州刺史石耀卿上《漕事便宜》,曰:「漢、隋漕路瀕河,倉廩遺跡可尋,可使江南之舟不入黃河,黃河之舟不入洛口,而河陽、柏崖,節級轉運,水通則舟行,水淺則寄於倉以待,則舟無停留而物不耗矣,此甚利也。」 二十二年,耀卿為京兆尹,請罷陸運,而置倉河口,在鄭州。使江南漕舟至河口者輸於倉,而官為雇役,分入河、洛,置倉三門,東西漕舟轉其東倉,而陸運以輸西「倉,復以舟漕以避三門之險。」 明皇然之。至是,以耀卿為江淮、河南轉運使,置河口輸場,場東置河陰倉,西置柏崖倉。三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