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8 (1700-1725).djvu/75

此页尚未校对

置七津倉,西置鹽倉,鑿渠十八里以陸運,自江淮漕者,皆輸河陰倉。自河陰而至太原倉,倉在陝州西六里,謂之「北運」 ,自太原倉浮渭以實關中,明皇大悅。天寶元年,穿三門運渠。

開元新河 三門北一小河,俗名公主河。唐陝郡太守李齊物鑿砥柱為門以通漕,開其山巔為挽路,燒石沃醯而鑿之,然棄石入河,水益湍怒,舟不能入新門,候其水長,以人輓舟而上。米堆山 ,在三門東。唐德宗時,歲運經砥柱多覆河中,有山號「米堆。」 運舟入三門,雇平陸人執標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

集津 唐貞元二年,李泌開運道成。泌為陝虢轉運使,自集津至三門,鑿山開道十八里,以避砥柱之險。亦名「七津。」

芮城縣

釣魚臺 縣東二十里東呂村南坡下濱黃河岸水中有砂石,高三尺許,上平下狹。夏月河漲,諸阜俱沒,此石獨露。

芮伯城 縣西二十里鄭村,即古芮國。《水經注》曰:「晉武公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萬出奔魏。八年,周師、虢師圖魏,取芮伯萬而東之。」 斯城亦或伯萬之故也。

魏侯城 縣北五里,即古魏國。晉獻公滅之,以封大夫畢萬於此,至曾孫絳,徙安邑。漢于此置河北縣,屬河東郡,俗呼「河北城。」

梨園 ,縣北二里餘。魏城南梨花村,相傳為魏侯遊樂之所。

萬歲堡 縣西北八里上郭村。周顯王時,芮民以其地西接於秦,懼其強暴,築此堡以防緩急。以「萬歲」 名者,作事欲永久也。有址微存。舊建萬歲神廟,元至元間修。

段干《木廬 》,縣西北二十七里山麓,今段村。《項羽城 》,縣東四十里沙窩村,亦名霸王城。《魏豹城 》,縣東二十五里牛高村。

馬武寨 縣東北二十五里,遺址存。

潛龍宅 縣西二十五里李叫村,唐高祖常隱於此,後成帝業,即其地築臺建壇。縣令高元譽立。石刻「唐高祖神堯皇帝寓居」 字。

太尉堡 縣東南十五里,瀕河。本名鳳州。春秋時,秦攻芮,芮民築此堡,以為避兵之所。唐武德二年,夏縣呂崇茂稱魏王,應劉武周,詔以永安王孝基討之。行軍總管劉世讓屯兵於此,人呼世讓為太尉,故名。

友于堂 縣南三十里從政里。晉大安中,縣民李亨兄弟所建。

待濟亭 縣東三十里浢津渡北岸。宋政和元年,縣令邵伯溫建。

涼軒 縣治,宋嘉祐間建。河南李實作記。《李鵬》詩:「盛夏暑已極,此軒涼復生。天除前吏酷,地借長官清。種竹風千樹,敲棋月一枰。方知北窗傲,不獨是淵明。」

絳州

臨汾故城 州城東北二里。獻公九年,「夏士蒍城絳」 ,即此。漢為臨汾縣,遺址微存。

靈公臺 州城西北三十里長秋鎮。《左傳》「靈公不君,從臺上彈人,觀其辟丸。」 即此。

壇上 在澮河南,俗傳「祭齊姜處。」

荀城 城西十五里。《水經注》曰:「古水西南逕魏正平郡,又西逕荀城東,古荀國也。」 《汲郡古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也。」 又汾水西南,逕長修縣故城南,漢高帝十一年以為侯國,封莊恬地。有修水出縣南,而西南入汾。今未詳其處。王澤 ,《括地志》云:「在今正平縣西七里。」 《史記》:「原過至於王澤,見三人與竹二節。」 即此。見《山川》。羊舌氏故里 在西關內。羊舌子之妻,叔向、叔魚之母也。羊舌子好直,不容於晉,去而之三室之邑,邑人攘羊而遺之羊舌,羊舌子不受,姬曰:「不如受而埋之。」 羊舌子曰:「何不餉盻與鮒?」 姬曰:「不可。南方有鳥曰吉乾,食其子,不擇肉,子多不義。今盻與鮒,童子也,隨大人而化,不可食以不義之肉。」 乃盛以甕,埋壚陰。後攘羊事敗,吏至,發而視之,舌尚存。吏曰:「君子哉羊舌!子不與攘羊矣!」 里人陶虛泉有碑記。

趙文子故里 城北三十里。蘇村里。

韓獻子故里 ,城內省元坊。

哺饑坂 城北五里,即趙盾哺桑間饑夫處。舊有「靈輒祠」 ,明永樂間修。

柏壁城 州城西南二十里。後魏元明置柏壁鎮。至太武廢鎮置東雍州。北齊斛律光屯兵於此。

長秋鎮 ,即泉掌。北齊圍周宜陽,韋孝寬謂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