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8 (1700-1725).djvu/77

此页尚未校对

群公子之所

范村寨 縣東十里。晉獻公封狐偃為羊舌大夫,避兵於此。

郇王寨 縣東二十五里郇王村東。

絳侯封邑 ,縣西二十里。漢周勃封邑,又曰「周勃城。」

白雲洞 縣東太行山。洞深二丈餘,出石鐘乳,洞中有吼聲,三日內即雨。洞外就崖磨碑,刻《佛經》一卷,末注:「晉天符五年白雲子書。」 按:晉無天符年號,疑「天福」 所誤也。

垣曲縣

舜井 縣北四十里,有舜廟,有《井亭》。每年八月十七日,有司致祭。

亳城 縣西北十五里。相傳湯自克夏歸於亳,即此。後周置縣,隋廢。元至和元年立碣,刻「殷商烈祖成湯聖王居亳故都」 十二字。《韻府》云:絳州垣曲縣西有亳原,湯於此誓眾。周圍一百步,至今民不敢耕。

葛城 ,縣南五里,距亳十五里。「湯征自葛始」 ,即其地也。俗名「葛伯寨。」

牧馬坪 縣西十五里。世傳成湯牧馬處。童子坪 縣西五里。世傳童子饋餉處。

古邵城 ,即縣舊城,召公食采之邑,故名皋落城 ,縣西五十里。《文獻通考》云:「垣曲有古皋落城,為周、召分陝之地。」 《春秋左傳》閔公二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即其地。《水經注》曰:「服虔云,『赤翟之都也,世謂之倚亳城』。蓋讀聲近,傳因失實也。」

陽壺城 縣南里許,臨大河。《左傳》:「襄公元年,晉圍宋彭城,以五大夫在彭城者歸,置諸瓠丘。」 杜預注云:「瓠丘,晉地。垣曲東南有壺丘。」 《水經注》云:「清水東南經陽壺城東,即垣曲縣壺亭。」 按陽壺村今在黃河南岸,屬澠池縣界。

清廉城 ,縣西五十二里清廉里。後魏割聞喜夏縣東清廉山北置縣,曰清廉。《水經注》曰:「清水又東,逕清廉城南。」

古棠木 ,《文獻通考》:「垣曲東北六十里,有古棠木,西魏於此置郡,以備東魏。」

梁王城 縣北六十里,深山大澤中。世傳梁王避兵於此,遺址尚存。

迎駕寨 縣西四十里。世傳宋天子親勦大寇,屯兵此寨,故名。

六郎寨 縣西七十里。宋將楊延昭在此屯兵,故名。其寨孤峰獨峻,四面巉巖,上有擊鑼鐵環並矢鏃等跡。

垣曲監 《文獻通考》:「熙寧八年建垣曲監,歲鑄錢二十六萬貫。」 今縣治北進賢坊即其地。仙人洞 ,縣西南十五里,昔有入此洞者,見石柱刻「宋靖康元年避金亂。」 再行數十步,水聲潺潺,人不敢近。

上敵原 縣東北三十里。《通鑑》「紹興十年秋七月,岳飛使梁興渡河,會太行忠義兩河豪傑,大敗金人於垣曲」 ,即此地。

霍州

彘城 州西三里。《水經注》曰:「汾水又南過永安縣西,故彘縣也。周厲王流於彘,即此」 城。王莽更名黃唐城。漢順帝陽嘉三年,改曰永安縣,霍伯之都也。

夏王城 州東四十里東城村。夏王赫連勃勃城,基址微存。

呂州城 ,汾河西,後魏置永安郡,隋改名呂州。千里徑 州東三十里,即霍山。神指引唐兵取霍邑之徑。

先鋒臺 城東北。唐高祖起義兵時,授太宗以「先鋒」 ,或此時所築也。

避暑宮 州南五十里霍山上。夏王赫連勃勃避暑處,其墓在焉。

吉州

耿城 在州南。或曰:「殷祖乙遷耿」 ,即此。隋置耿州,故以名城。

姚萇城 州南五十里。後秦姚萇所築。西臨黃河,為周、齊交爭之地。北齊武平初,斛律明月破周兵於此。

仵城廢縣 州北六十五里。後魏於此置仵城郡及縣。隋廢郡,以縣屬汾州。唐屬慈州。

文城廢縣 州北六十里,今城隍廟尚存。《孝子原 》,州西一里,即孝子馮公遺址。

石佛崖 寬靜河上有《心經觀音經》,五代唐永貞年刻。

牛心寨 州西六十里。西臨黃河,乃楊貞所築,遺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