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68

此页尚未校对

青河 在府城北五十里。出柳河山,東南流逕隱山,東南入趙河。

白跳河 在府城北五十里。出羅漢山逕隱山,西南流至新店北,西折流入淯水。

金龜潭 在府城西南。昔有人於水側見一金線龜,長尺餘,四足各躡一小龜行,因以名潭。清泠淵 在府城北豐山後。郭璞謂「清泠水在西鄂縣。」 詳見《豐山》。

鐵垛潭 在府城西北百餘里鐵垛山下。「菊泉 」 在府城南。

溫水湖 :在府城東南。

南召縣

百重山 ,在南召西北,峰巒疊翠,可記者,鹿鳴、武陽、亂石、柘禽、鯉魚五山,總曰「百重。」

雉衡山 在南召北。有石室甚精潔,相傳為皇后浴室。下有皇后城。漢光武建武元年,遣侍中傅俊持節迎光烈皇后於淯陽,俊發兵三百餘人宿衛皇后,道路歸京師,蓋稅舍所在也。見《水經》。又唐人詩云:雲。連熊耳峰,齊秀水出雉衡山,最高。

丹霞山 在南召西三鴉路中,一名留山。有棲霞寺,唐天然禪僧道場。寺後一峰,巉巖千仞,左右兩峰夾立,傍近諸峰,朝拱非一。唐孟郊《送芳顏二上人還丹霞山》詩:「登山須正路,飲水還直流。」

鹿鳴山 在南召北。壁立高聳,世傳光武避莽兵於此,有鹿鳴焉,上有真武廟。

富春山 在南召西北。山上有洞,洞中有五色石下覆,深入里許,有水出焉。內有石床、石硯。又有縣泉,常滴水硯上,最幽勝。世傳嚴子陵曾寓居此,一名「子陵洞」 ,一名「空山洞。」

「天子望 」 ,在南召西南。世傳光武曾陟其巔,望南陽。

韓信山 在南召縣南。世傳韓信曾屯兵於此,山上有汲水泉。

礬山 在南召縣南十五里,產礬石。

燕尾山 在南召西,兩峰斜峙特拔,形似燕尾。香爐山 在南召西十八里。

張屠山 在南召東。上有天橋三座,泉水泓溢,曰「龍泉。」

「聖人峰 」 「在南召西。」

馬鞍山

壺山 在南召南四十里。漢魯陽樊英隱於南陽壺山之陽。

板山 在南召西北

伏牛山 ,在南召西北,半屬嵩縣,即《淯水》發源處,上有龍池。

金斗山 在南召縣西

花山 在南召縣東

挂鼓山 在南召西。壁立數仞,半巖有鐵環。空山 在南召縣東。又縣西有小空山,半山有孔大丈許如圓月,人由中行。世傳嚴子陵曾寓於此,一名「子陵洞。」

缽盂山 在南召西,有二,東西對峙,形類缽盂。有「東缽盂」 、「西缽盂」 之名。

分水嶺 在南召北。南水自嶺南流,北水從嶺北注,故俗呼為「分頭嶺。」 南流者為鴉河,乃「三鴉」 之第二鴉也。

《野牛嶺 》在南召北。有鐵牛在半嶺,今為「鐵牛關。」

九分垛 在南召西

花牙砦 在南召西北。白石突起,草木不生,四面陡峻,昔人避亂於此,今山頂《石磑》猶存。鴉河 在南召西。出分水嶺,南流逕魯陽關,歷雉衡山,西南逕雉縣故城南。又屈而東南流注於淯水。

小滍水 在南召東北,本《彭水》,出魯陽南彭山蟻塢東麓,北流逕彭山西,又東北,自神林川直應城南入滍水。

「穰河 」 在南召,由魯山經南召入鴉河。

獅子河 在南召縣西

灌河 在南召縣西。二水皆南流入淯水。龍泉 ,在南召,見《張屠山》。

「汎濫泉 」 在南召北。其泉上湧及甃旁出。「淨眉泉 」 在南召西南牌樓河。

鎮平縣

騎立山 在縣北九十里,狀若立騎。其山五峰並峙,又名五朵:曰聖朵,曰禪巷朵,曰摩雲朵,曰嬌女朵,曰啞女朵。上有龍湫上、中、下三穴,禱雨輒應。

杏花山 ,在縣北十里。多杏,巒岫層疊,環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