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0 (1700-1725).djvu/9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治三里而近,然其地則峨然嶐起矣。城以土築而甎

其堞,計袤廣四里。城門三:東曰「迎熙」,西曰「拱秀」,南曰 「望淮。」其北據《堪輿家》言,不可。門第亭其上曰「覽勝」,計 窩鋪八,東西水關二。地之西南,其勢稍下,則業已甓 之。又其外增築護堤一道,縣治隨山勢高下而建之。 大門上建譙樓三楹,有儀門,有東西角門,有堂,自大 門至堂為五級,履者拾級而升。大門外為八字牆,為 影壁。門左申明亭、醫學,右旌善亭、陰陽學。總鋪街東 西二坊:曰「撫綏」,曰「保障。」儀門左置土地祠,右置寅賓 館,堂左為幕廳,東西房各八楹,東西房後置東西吏 舍,各十楹。甬道上為戒石亭,為月臺。堂之後為知縣 公廨。自大門至後房,亦以漸高四級。縣丞、主簿、典史、 公廨各一所。預備倉九楹,在土地祠之左。犴禁二所, 在寅賓館之右。儒學則盡如舊制,遷縣治之東,與縣 治同位向,而翬飛霞舉,稱雄麗焉。察院在儒學之東。 山川壇在望淮門外。社稷壇在覽勝亭北。養濟院在 縣治南。望淮門外百五十武為鍾吾驛。迎熙門外三 百武為馬廠,為演武廳。凡此皆《原議》所未及悉者,今 俱整然具焉。工肇於萬曆四年秋七月,而是年冬十 月落成;儒學則肇工於五年春二月,而夏四月落成。 縣既遷,氓安故土,髦循舊習,衢吟巷歌,熙熙愉愉,若 漢徙舊社於新豐,而犬羊雞鴨之競識其家也。是年 六月,沔水來,僅走城下,不得壞民居。父老子弟登陴 而眺曰:「樂哉,我輩顧乃有今日也。」予聞之喜曰:「夫遷 縣之役,亦繁鉅甚矣。十逾紀而莫能舉,而一旦舉之, 桑陰不徙而大功立。意者天之有以愛憫斯黎,欲全 活之耶?」予觀卜遷者,纖鉅不同,而貴得地形一也。夫 澗水東,瀍水西,非姬旦所卜乎?乃馬陵山者,實發脈 於兗州之泰嶽,蜿蜒綿聯八百「餘里,而止於是山。是 靈秀之所聚也,風氣之所會也。」又「黃河遶其前,湖水 環其左,諸峰森列,如衛如抱,如伏如拱。」而今所遷縣, 適據馬陵山之陽,真得地形之勝哉!自是民生安阜, 效輸納之義;士運興振,弘光贊之勳。則斯縣為名區 沃壤,奠國家無疆之休,予蓋有厚幸焉。茲役也,左司 馬吳公主之於上,而承事於下,則本府同知王君琰 督其總,縣丞張璠、主簿葉公明、典史王作分其界,訓 導劉算司其錢穀之出納。至於一切經畫,調度節縮, 使諸工畢成而財不另議,則宿令喻子文偉其勞勩 也。予何能有裨於斯?苐紀述其事,以昭示來茲云爾。

淮安府部藝文二

《東海懸崖題詩》
隋·王謨

因巡來到此,矚海看波流。自茲一度往,何日更回眸。

《早發淮口盱眙》
唐·駱賓王

養蒙分四瀆,習坎奠三荊。徙帝留餘地,封王表舊城。 岸昏涵蜃氣,潮滿應雞聲。洲迥連沙靜,川虛積溜鳴。 一朝從捧檄,千里倦懸旌。背流桐柏遠,逗浦木蘭輕。 小山迷隱路,大塊切勞生。惟有真心在,獨映寒潭清。

《初宿淮口》
宋·之問

孤舟汴河水,去國情無已。晚泊投楚鄉,明月清淮裡。 汴河東瀉路窮茲,洛陽西顧日增悲。夜聞楚歌思欲 斷,況值淮南木落時。

《下相九日城北亭子》
張說

「西楚茱萸節,淮南戲馬臺。寧知相水上,復有菊花杯。」 亭帳憑高出,親朋自遠來。短歌將急景,同使興情催。

《沭陽古渡》
錢起

日落關津處,雲霞殘碧空。牧牛避舊燒,退鷁隨微風。 回首故鄉遠,臨流此路窮。翩翩青冥去,羨彼高飛鴻。

《經下邳圮橋懷張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震動。潛匿遊《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圮橋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歎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漂母岸》
崔輔國

「泗水入淮處,南邊古岸存。秦時有漂母,於此飯王孫。 王孫初未遇,寄食何多論。後為淮陰侯,誓欲答母恩。 事跡遺在此,空傷千載魂。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 遙望不可到,蒼蒼煙樹昏。幾年崩塚色,每日落波痕。 古地多堙圯,時哉不敢言。」向夕淚沾裳,遂宿蘆洲村。

《漂母墓》
劉長卿

昔賢懷一飯,茲事已千秋。古墓樵人識,前朝楚水流。 渚蘋行客薦,山木杜鵑愁。青草年年綠,王孫舊此遊。

《早過臨淮》
陶翰

夜來三渚風,晨過臨淮島。潮中海氣白,城上楚雲早。 鱗鱗漁浦帆,漭漭蘆州草。川路日浩蕩,惄焉心如擣。 且言任倚伏,何暇念枯槁。范子名屢移,蘧公志常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