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9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蓋欲吾瓢爾。」呼侍者取以與之,休復大驚,以為神。有

郭沆者,少居華陰,夜宿雲臺觀。摶中夜呼令趣歸,沆 未決。有頃復曰:「可勿歸矣。」明日沆還家,果中夜母暴 得心痛幾死,食頃而愈。華陰隱士李琪自言唐開元 中郎官已數百歲,人罕見者。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 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 仙,皆數來摶齋中,人咸異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 華陰,至雲臺觀,閱摶畫像,除其觀田租。

《神宗本紀》:熙寧五年九月「丙寅,少華山崩,詔壓死者 賜錢,貧者官為葬。」

《文獻通考》:「熙寧五年九月丙寅,華州少華山前阜頭 峰越八盤嶺及谷,摧陷於石子坡,東西五里,南北十 里,潰散墳裂,涌起堆阜,各高數丈,長若隄岸,至陷居 民六社,凡數百戶,林木廬舍亦無存者。」並山之民言: 「數年以來,峰上常有聲。是夜初昏,略無風雨,山上忽 霧起,有聲漸大,地遂震動,不及食頃而山摧。」

《異林》張剌達者,相傳是宋時人,為華州掾。嘗從州太 守入華山,謁陳摶先生,敘賓主,就坐訖,復設榻于左, 似有所伺,太守不之悟。已而一道人至,藍袍葛巾,蕭 如也。先生與之揖而坐焉。道人趨而左,據榻端坐,傲 然無遜容。太守不悅,先生事之甚恭,因請曰:「先生袖 中攜有何物,幸以相貺。」道人即探出棗三枚,顏色各 異。乃以白者授先生,赤者自吞食之,青者投太守,太 守愈不悅,持以奉掾,掾遂啖之。道人遽出,太守問於 先生曰:「是何道者,先生固為恭乎?」先生曰:「此純陽真 人也。」太守悔恨,追不能及。張公自後得道,往往遊人 間,每顯異跡。

《續聞見近錄》:先晉公之謫華州也,一日召伯祖叔祖 同詣陳希夷,希夷不出戶而接之,坐久不語,忽問曰: 「更有子乎?」晉公曰:「仲子在舍。」希夷曰:「召之。」及至門,希 夷出門迎,顧先文正曰:「二十年太平宰相。」顧伯祖曰: 「進士及第。」叔祖曰:「倚兄作官。」或問希夷曰:「此君鼻偏 如何?」希夷曰:「今日拜相,明日鼻正。」又懇文正曰:「他日 至此,願放此地租稅。」其後卒如其言。及真宗西祀汾 陰,文正以前言啟之,上即詔釋雲臺觀租稅。

《雞肋編》:王介甫作《韓魏公挽詩》云:「木嫁曾云達官怕, 山摧果見哲人萎。」時華山崩,京師木嫁。

《老學庵筆記》:曾子宣丞相,元豐間帥慶州,未至,召還 至陝府,復還慶州,往來潼關。夫人魏氏作詩戲丞相 曰:「使君自為君恩厚,不是區區愛華山。」

華州,以華山得名,城中乃不見華山,而同州見之,故 華人每曰:「世間多少不平事,卻被同州看華山。」張芸 叟守同,嘗用此語作絕句,後二句云:「我到左馮今一 月,何曾得見好孱顏。」蓋同州亦登高乃見之爾。 《陝西通志》:「王汝霖,字九谷,華陰人。性篤孝,博學有文 名。避跡華山之麓,以詩賦自娛。嘉靖登極,詔求隱逸, 有司」累薦不起。台府高其節,贈扁「旌廬。」著有《松隱漫 稿》《草木靈異錄》。

姜善信,趙城人。年十九,師事華山靳貞,嘗隱居王刁 洞。元世祖在藩邸,聞其名,召問,事多驗。既即位,三見 聘,奏對多所裨益。會募建龍門建極宮,陛辭,敕賜額 碑,并殿閣書額。

魏淵淵字空空,隱居華嶽。性朴誠恬靜,甘淡泊,絕口 不言世務,足不出山者三十餘年。後其子以淵淵老, 三至嶽頂,欲迎還就養淵,淵決志不歸。其子泣請《移 綿山》,乃許之。終不至家,無疾而卒。

張雨號清虛子,貌清古,寡言笑,絕煙火食。常攜一瓢 居華之東峰石洞中,與邑人王弘撰善。癸未十月初 六,逆闖入關之夕,趺坐而逝。自書其瓢曰:「我姓張名 雨,慶陽人,年六十四。」數字而已。計在東峰者,亦六十 四日,惟啖松葉,間用栗棗。迨甲申春正月十五,猶端 坐如生。弘撰為具葬細辛坪,祠于其所居之洞,顏曰 「清虛。」

華山部雜錄

《禮記》:「馬放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散之桃林之野, 而弗復服。」

《周易》:「是謀類,西嶽亡玉羊。」鄭元註曰:「玉羊,華山之精 也。」

《莊子》「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

《晏子》:「君子若華山然,松柏既多矣,望之盡日不厭。」 《史記·樂書》:「趙高曰:何必華山之騄耳,而後行遠乎?」 《抱朴子》:「太華之下,白骨狼藉。」

楊子《太華》為「旒。」

賈誼《過秦論》:「踐華為城。」

班固《西都賦》「表以太華、終南之山。」

張衡《西京賦》:「左有崤函重險,桃林之塞,綴以二華。巨 靈贔屓,高掌遠蹠,以流河曲,厥跡猶存。」 揚雄《河東賦》:「河靈矍踼,掌華蹈襄。」

《江淹恨賦》:「華山為城,紫淵為池。」

郭璞註:《穆天子傳》:「今華陰山有野牛、山羊,肉皆千斤。 《拾遺記》:『方丈、蓬萊、瀛洲,形如壺器,此三山上廣中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