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89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於藺榆河口徑直開引,由蒙村跳梁務,至楊村還河, 以避浮雞沺盤淺,風浪遠轉之患。其二,順德達泉,引 入城中,分為三渠,灌城東地。其三,順德澧河東至古 任城,失其故道,沒民田千三百餘頃,此水開修成河, 其田即可耕種,自小王村徑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 栰。其四,磁州東北,滏、漳二水合流處,「引水由滏陽、邯 鄲、洺州、永年,下經雞澤,合入澧河,可灌田三千餘頃。 其五,懷、孟、沁河雖澆灌,猶有漏堰餘水,東與丹河餘 水相合,引東流至武陟縣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 餘頃。其六,黃河自孟州西開引,少分一渠,經由新舊 孟州中間,順河古岸,下至溫縣南,復入大河,其間亦 可灌田二千餘頃。」每奏一事,世祖歎曰:「任事者如此 人不為素餐矣。」授提舉諸路河渠。四年,加授銀符、副 河渠使。至元元年,從張文謙行省西夏。先是,古渠在 中興者,一名《唐來》,其長四百里;一名漢延,長二百五 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長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 田九萬餘頃。兵亂以來,廢壞淤淺,守敬更立閘堰,皆 復其舊。二年,授都水少監。守敬言:「舟自中興沿河四 晝夜至東勝,可通漕運。及見查泊兀郎海古渠甚多, 宜加修理。」又言:「金時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盧溝 一支東流,穿西山而出,是謂金口。其水自金口以東, 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頃,其利不可勝計。兵興以來,典 守者懼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視故蹟,使水 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廣京畿之漕。」又 言:「當於金口西預開減水口,西南還大河,令其深廣, 以防漲水突入之患。」帝善之。十二年,丞相伯顏南征, 議立水站,命守敬行視河北、山東可通舟者,為圖奏 之。初,秉忠以《大明曆》自遼、金承用二百餘年,浸以後 天,議欲修正而卒。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 以守敬與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測驗,推步於下,而 命文謙與樞密張易為之主領裁奏於上,左丞許衡 參預其事。守敬首言:「曆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 莫先儀表。今司天渾儀,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與此 處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極,約差四度,表石年深,亦 復欹側。」守敬乃盡考其失而移置之。既又別圖高爽 地,以木為重棚,創作簡儀高表,用相比覆。又以為天 樞附極而動,昔人嘗展管望之,未得其的,作《候極儀》。 極辰既位,天體斯正。作渾天象。象雖形似,莫適所用, 作玲瓏儀以表之。矩方,測天之正圜,莫若以圜求圜。 作仰儀。古有經緯,結而不動,守敬易之,作立運「儀;日 有中道,月有九行,守敬一之,作證理儀;表高景虛,罔 象非真,作景符;月雖有明,察景則難,作闚几;曆法之 驗,在於交會,作日月食儀;天有赤道,輪以當之,兩極 低昂,標以指之,作星晷定時儀。」又作正方案九表懸 正儀座,正儀為四方行測者所用。又作《仰規覆矩圖》 《異方渾蓋圖》《日出入永短圖》。與上諸儀互相參攷。十 六年,改局為太史院,以恂為太史令,守敬為同知太 史院事,給印章,立官府及奏進儀表式。守敬當帝前 指陳理致,至於日晏,帝不為倦。守敬因奏:「唐一行開 元間令南宮說《天下測景》,書中見者凡十三處。今疆 宇比唐尤大,若不遠方測驗,日月交食,分數時刻不 同,晝夜長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目測 驗。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測。」景帝可其奏。遂設監 候官一十四員,分道而出,東至高麗,西極滇池,南踰 朱崖,北盡鐵勒,四海測驗,凡二十七所。十七年,新曆 告成。守敬與諸臣同上奏曰:「臣等竊聞帝王之事,莫 重於曆。自黃帝迎日推策,帝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爰及三代,曆無定法。周秦 之間,閏餘乖次。西漢造《三統曆》,百二十年而後是非 始定。東漢造《四分曆》,七十餘年而儀式方備。又百二 十一年,劉洪造《乾象曆》,始悟月行有遲速。又百八十 年,姜岌造《三紀甲子曆》,始悟以月食衝檢日宿度所 在。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曆》,始悟以朔望及弦 皆定大小餘。又六十五年,祖沖之造《大明曆》,始悟太 陽有歲差之數,極星去不動處一度餘。又五十二年, 張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裏,五星有遲疾留逆。又 三十三年,劉焯造《皇極曆》,始悟日行有盈縮。又三十 五年,傅仁均造《戊寅元曆》,頗采舊儀,始用定制。又四 十六年,李淳風造《麟德曆》,以古曆章蔀元首分度不 齊,始為總法,用進朔以避晦晨月見。又六十三年,一 行造《大衍曆》,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服、交食之異。 又九十四年,徐昂造《宣明曆》,始悟日食有氣,刻時三 差。又百三十六年,姚舜輔造《紀元曆》,始悟食甚泛,餘 差數以上計千一百八十二年。曆經七十改,其創法 者十「有三家,自是又百七十四年,聖朝耑命臣等改 治新曆,臣等用創造𥳑儀高表,憑其測實數所考正 者凡七事,一曰冬至。」自丙子年立冬後,依每日測到 晷景,逐日取對冬至前後日差同者為準,得丁丑年 冬至在戊戌日夜半後八刻半。又定丁丑夏至在庚 子日夜半後七十刻。又定戊寅冬至在癸「卯日夜半 後三十三刻;己卯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後五十七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