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89 (1700-1725).djvu/3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為限。

《揮麈餘話》:熙寧初,司天監亢瑛奏:「後三十年,西南有 亂,出於同姓。」是時方議皇族補外官。於是詔宗室不 得注授川峽差遣。至建中靖國初,趙諗叛於渝州,相 距果三十年,其言乃驗。繼而瑛又言:「丙午、丁未,汴都 不守,乘輿有播遷之厄,不可輕改祖宗之法,恐致召 亂。」王荊公大怒,啟裕陵竄瑛英州。

《開封府志》:「郭天信字祐之,開封人。以技隸太史局。徽 宗為端王,識其必為天子,即位親暱之。後拜定武節 度使。見蔡京亂國,每託天文以撼之,且云:『日中有黑 子』。京坐斥。後為京党所劾,貶職。」

《元史王恂傳》:「恂,世祖時與許衡及楊恭懿等編考曆 四十餘家,晝夜測驗,創立新法,參以古制,推筭極為 精密。授太史令。曆成,賜名《授時曆》,頒行天下。」

《代宗實錄》:景泰中,欽天監奏,「觀星臺在東城上,喧擾 不便,而屋宇牆壁多壞,乞徙至東長安街。臺基廠則 高與西長安街二塔相對,足為青龍白虎之象。於堪 輿家所言,形勢相宜。」帝允其請。六年三月,造內觀象 臺,𥳑儀成。八月,以勞擾罷徙。 《吾學編》:胡儼字若思,南昌人。永樂即位,擇翰林官。吏 部薦儼,帝曰:「儼曉天文,宜令欽天監試送翰林供事。」 欽天監言:「儼果通象緯及風雲氣候。」

《臨川縣志》:「吳英字士傑,通天文星數之學。正統間,被 誣謫戍京衛,武定侯薦之,授五官司晨。嘗言:戊辰歲 北方有兵變,英廟在南內聞其言,命卜得飛龍在天 之占,復辟賜宅一區,欲官以部屬。謝曰:『臣福薄,不足 勝此』。仕至春官正。子昊,以天文累官太常少卿。」 《江寧府志》:「貝琳字宗器,其先浙之定海人。洪武初,以 戎籍」居金陵。幼業儒,慕天官學,學於何司曆,盡得其 祕。被薦入欽天監。正統、景泰間,從征占候有功。成化 戊子,因災異上言:「君能修德格天,則災化為祥。若高 宗雊鼎,宣王旱魃,遇災知懼,皆致中興。因條陳弭變 圖治六事,言多可采。居家孝友,有嘉瓜並蔕之異。」 《東昌府志》:「張瑄字廷瑞,高唐人。早歲奇穎,通」占候韜 略諸書。景泰間舉於鄉,授欒城知縣,擢兵馬指揮。侍 郎童軒以知天文薦,改欽天監正。都御史王鉞疏請 用於邊,力辭不就。瑄博極諸家,談象緯,往往奇中,雖 專門莫能難。

《臨川縣志》:「吳昊字仁甫,通《詩》《易》,補天文生。成化間,童 公士昂薦為五官保章正,歷陞監正。乾象告異,必直 書以奏,寮屬有缺,務得其人而後薦之。故監之額員 未嘗備。觀象臺舊制,渾儀黃赤二道交於奎軫,與今 之四正戾,其陽經南北軸,不合兩極出入之度,陰緯 東西窺管,又不與太陽出沒相當,故雖設而不用。所」 用𥳑儀,則郭守敬之遺制也。而北極雲柱差短,以測 經星去極,亦不能無爽。昊言:「《授時曆》元起至元辛巳, 今已二百一十年,天與歲行差三度餘。儀象於觀天 最急,失今不改,恐漸疏謬。」詔下禮部議,如其說,製木 樣測驗。久之,乃鑄為新儀,更二道環交於壁軫,其經 緯、雲柱,自是皆與天合。

《吾學編》楊源,弘治間任五官監候。正德元年七月,源 上疏言:「占候得大角及心中星動搖,天璇、天璣、天權 星不明,乞安居深宮,絕遠遊獵。」疏下禮部,部言源占 候之言,深切時弊。源復疏言:「十月二十六日,占候得 連日霾霧交作,為眾邪之氣。陰冒於陽,臣欺於君,小 人擅權,為下畔。上。」引譬甚力。劉瑾怒,矯旨杖三十。源 又疏言:「一向占候,得火星入太微垣帝座前,或東或 西,往來不一。乞思患預防。」瑾又大怒,罵源:「爾何官,亦 學為忠臣乎?」矯旨又杖三十,謫戍肅州。

初,太史院使劉基上《戊申大統曆》。上初在滁陽,問李 善長:「漢有三傑,佐平天下,今徐達可方韓信,公可兼 張良、蕭何乎?」對曰:「良智計絕人,臣何敢望。若轉給兵 食,或可勉效,何耳。」上因問:「今世之士,孰可擬良者?」對 曰:「臣聞浙東宋濂能知象緯。」上曰:「以吾所聞,不如青 田劉基。」上定括蒼,孫炎以上命聘基詣金陵,時時占 乾象,佐行軍,輒效。以為太史令,尋改太史院使。 《江寧府志》:「周相嘉靖中天文生,歷官欽天監正,加順 天府丞相。洞曉曆筭占候之術,嘗與唐荊川先生反 復辨難,其所著曆法皆得精髓。相嘗言,候占星宿,不 但知其分野度數而已,其光色星星不同,要須隔紙 窗穿隙觀之,一見其光,便知為某星,百不」失一。

欽天監部雜錄

《五經通義》:王者受命而起,所以立靈臺。靈臺何以為 在于中也?國之南附近辟雍,依仁官也,靈臺制度奈 何?師說曰:「積土崇增,其高九仞,上平無屋。高九仞者, 極陽之數,上平無屋,望氣顯著。」

《法言重黎篇》:「或問:『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今何僚 也』?」曰:「近羲近和,孰重孰黎?」曰:「羲近重,和近黎。」

《墨客揮犀》:「國朝置天文院于禁中,說漏刻,觀天臺、銅 渾儀,皆如司天監,與司天監互相校察。每夜天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