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89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白溝本輸中國田租,我太宗特除之,自是大國侵矣。

立稅故名兩屬,惡有中國不役之理。」遼人詞塞。 《王洙傳》:洙除史館修撰,遷知制誥。嘗使契丹,至靴淀, 契丹令劉六符來伴宴,且言耶律防善畫,向持禮南 朝,寫聖容以歸,欲持至館中。洙曰:「此非瞻拜之地也。」 六符言恐未得其真,欲遣防再往傳繪,洙力拒之。 歐陽修傳修遷翰林學士,俾修《唐書》奉使契丹,其主 命貴臣四人押宴,曰:「此非常制,以卿名重故爾。」 王信傳信權中書舍人,假禮部尚書,使於金,肄射都 亭,連中其的。金人駴曰:「尚書得非黑王相公子孫耶?」 謂「王德用也,信得米芾書法。」金人寶之,歸言金人必 衰之兆有四,在我當備之策有二。上首肯之。

《程師孟傳》:師孟為給事中集賢殿修撰,判都水監,賀 契丹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 向,宋使介東向,師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爭 至暮,從者失色,師孟辭氣益厲,叱儐者易之,於是更 與迎者東西向。

《孫瑜傳》:「瑜字叔禮,博平人。以父任為將作監主簿,賈 昌朝薦為崇文檢討、同知禮院、開封府判官,使契丹, 適西討捷書至,館伴要入賀,啖以厚餉,瑜辭以奉使 有指,不肯賀。」

《王拱辰傳》:至和三年,復拜拱辰三司使,聘契丹,見其 主混同江,設宴垂釣,每得魚必酌拱辰酒,親鼓琵琶 以侑飲,謂其相曰:「此南朝少年狀元也,入翰林十五 年,故吾厚待之。」使還,御史趙抃論其輒當非正之禮, 異時北使援此以請,將何辭拒之。

《聶冠卿傳》:冠卿以兵部郎中知制誥,判太常禮院,糾 察刑獄,奉使契丹,其主謂曰:「君家先世奉道,子孫固 有昌者。」嘗觀所著《蘄春集》,詞極清麗。因自擊毬縱飲, 命冠卿賦詩,禮遇甚厚。

《劉敞傳》:敞知制誥,奉使契丹,素習知山川道徑。契丹 導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居殆千里,欲夸示險遠。 敞質譯人曰:「自松亭趨柳河,甚徑且易,不數日可抵 中京,何為故道此」譯相顧駭愧曰:「實然,但通好以來, 置驛如是,不敢變也。」順州山中有異獸如馬而食虎 豹,契丹不能識,問敞,敞曰:「此所謂駮也。」為說其聲音 形狀,且誦《山海經》《管子》書曉之,契丹益嘆服。

《蘇寀傳》:「『寀擢侍御史,知雜事,判刑部,使契丹還,及半 道,聞英宗晏駕,契丹置宴仍用樂。寀謂送者曰:兩朝 兄弟,國家君臣之義,吾與君等一也。此而可忍,孰不 可忍』。遂為之徹樂。」

《趙概傳》:「概為翰林學士,聘契丹。契丹主會獵,請賦《信 誓如山河》詩。詩成,親酌玉杯為概勸,且授侍臣劉六 符素扇寫之,納袖中。其禮重如此。」

《閻詢傳》:詢為鹽鐵判官,使契丹,詢頗諳北方疆理,時 契丹在靴淀迓者,王惠導詢由松亭往,詢曰:「此松亭 路也,胡不徑蔥嶺而迂枉若是,豈非夸大國地廣以 相欺邪。」惠慚不能對。

《韓璹傳》:璹以開封府判官迎契丹使,使問:南朝不聞 打圍,何也?璹曰:「我后仁及昆蟲,非時不為耳。」 《沈遘傳》:遘弟括為河北西路察訪使。遼蕭禧來理河 東黃嵬地,留館不肯辭曰:「必得請而後反。」帝遣括往 聘,括詣樞密院閱故牘,得須歲所議疆地書,指古長 城為境,今所爭蓋三十里遠表論之,帝以休日開天 章閣,召對,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幾誤國事。」命以畫 圖示禧,禧議始屈。賜括白金千兩。使行至契丹庭,契 丹相楊益戒來就議,括得《地訟之籍》數十,預使吏士 誦之。益戒有所問,則顧吏舉以答。他日復問,亦如之。 益戒無以應,謾曰:「數里之地,不忍而輕絕好乎?」括曰: 「師直為壯,曲為老。今北朝棄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 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會,契丹知不可奪,遂舍黃 嵬而以大池請括,乃還在道,圖其山川險易迂直、風 俗之純龐,人情之向背,為《使契丹圖抄》上之。

《蘇頌傳》:「『頌為右諫議大夫,使契丹,遇冬至,其國曆後, 宋曆一日。北人問孰為是,頌曰,曆家筭術小異,遲速 不同,如亥時節氣交,猶是今夕,若踰數刻,則屬子時, 為明日矣。或先或後,各從其曆可也』。北人以為然。使 還以奏,神宗嘉曰:『朕嘗思之,此最難處,卿所對殊善』。」 因問其山川人情向背,對曰:「彼講和日久,頗竊中國」 典章禮儀,以維持其政,上下相安,未有離貳之意。昔 漢武帝自謂「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雖久勤征討,而 匈奴終不服。至宣帝,呼韓單于稽首稱藩。唐自中葉 以後,河隍陷于吐蕃。憲宗每讀《貞觀政要》,慨然有收 復意。至宣宗時,乃以三關七州歸于有司。由此觀之, 外國之叛服不常,不繫中國之盛衰也。頌意蓋有所 諷,神宗然之。頌判尚書吏部,因陛對,神宗謂頌曰:「欲 修一書,非卿不可。契丹通好八十餘年,盟誓聘使、禮 幣儀式,皆無所考據,但患修書者遷延不早成耳。然 以卿度,此書何時可就?」頌曰:「須一二年。」曰:「果然,非卿 不能如是之敏也。」及書成,帝讀《序引》,喜曰:「正類《序卦》 之文。」賜名《魯衛信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