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89 (1700-1725).djvu/64

此页尚未校对

如御史有獄在殿門外,謂之光祿外部。光祿勳,郊祀 掌三獻。魏晉以來,光祿勳不復居禁中,又無復三署 郎,唯外宮朝會,則以名到焉。二臺奏劾,則符光祿加 禁止,解禁止亦如之,禁止身不得入殿省,光祿主殿 門故也。宮殿門戶,至今猶屬。晉哀帝興寧二年,省光 祿勳,并司徒。孝武寧康元年復置。漢東京三署郎有 行,應四科者,歲舉茂才二人,四行二人。及三署郎罷 省,光祿勳猶依舊舉四行衣冠子弟充之。三署者,五 官署左署、右署也,各置中郎將以司之。郡舉孝廉,以 補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屬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凡 有中郎、議郎、侍郎、郎中四等,無員,多至萬人。

衛尉一人。丞二人。掌宮門屯兵,秦官也。漢景初,改為 中大夫,後元年,復為衛尉。晉江右掌冶鑄,領冶令三 十九,戶五千三百五十。冶皆在江北,而江南唯有梅 根及冶塘二冶,皆屬揚州,不屬衛尉。衛尉,江左不置。 宋世祖孝建元年復置。舊一丞,世祖增置一丞。 領軍將軍一人,掌內軍。漢有南、北軍,衛京師。武帝置 中壘校尉,掌北軍營。光武省中壘校尉,置北軍中候, 監五校營。魏武為丞相,相府自置領軍,非漢官也。文 帝即魏王位,魏始置領軍,主五校、中壘、武衛三營。晉 武帝初省,使中軍將軍羊祜統二衛、前後左右驍騎 七軍營兵,即領軍之任也。祜遷罷,復置北軍中候。北 軍中候置丞一人。懷帝永嘉中,改曰中領軍。元帝永 昌元年,復改曰北軍中候,尋復為領軍。成帝世,復以 為中候,而陶回居之,尋復為領軍。《領軍令》猶有「南軍 都督。」

護軍將軍,一人,掌外軍。秦時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 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然則復以都尉為中尉矣。武 帝元狩四年,以護軍都尉屬大司馬,於時為都尉矣。 《漢書·李廣傳》:「廣為驍騎將軍,屬護軍將軍。」蓋護軍護 諸將軍。哀帝元壽元年,更名護軍都尉曰司寇。平帝 元始元年,更名護軍都尉。東京省。班固為大將軍、中 護軍隸將軍莫府,非漢朝列職。魏武為相,以韓浩為 護軍,史奐為領軍,非漢官也。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 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置長史、司馬。魏初因置護軍, 主武官,選隸領軍,晉世則不隸也。晉元帝永昌元年, 省護軍并領軍,明帝大寧二年復置。魏、晉江左領護, 各領營兵。江左以來,領軍不復別營,總統二衛、驍騎、 材官,諸軍猶別有營也。領護資重者為領軍,護軍將 軍資輕者為中領軍。中護軍官屬有長史、司馬、功曹、 主簿五官,受命出征,則置參軍。

「左衛將軍,一人。右衛將軍,一人。二衛將軍」,掌宿衛營 兵。二漢衛不置。晉文帝為相國,相國府置中衛將軍。 武帝初,分中衛置左右衛將軍,以羊琇為左衛,趙序 為右衛。二衛江右有長史、司馬、功曹、主簿,江左無長 史。

驍騎將軍,漢武帝元光六年,李廣為驍騎將軍。魏世 置為內軍,有營兵,高功者主之。先有司馬、功曹、主簿, 後省。

「遊擊將軍」,漢武帝時,韓說為遊擊。是為六軍。

左軍將軍、右軍將軍、前軍將軍、後軍將軍,魏明帝時 有左軍將軍,然則「左軍」,魏官也。晉武帝初置前軍、右 軍,太始八年又置後軍,是為四軍。

左中郎將、右中郎將,秦官,漢因之。與五官中郎將領 三署郎,魏無三署郎,猶置其職。晉武帝省。宋世祖大 明中,又置。

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 五校,並漢武帝置。屯騎、步兵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 掌越人來降,因以為騎也。一說取其材力超越也。長 水掌長水宣曲胡騎。長水,胡部落名也。胡騎屯宣曲 觀下。韋曜曰:「長水校尉典胡騎,廐近長水,故以為名。」 長水,蓋關中小水名也。射聲掌射聲,士聞聲則射之, 故以為名。漢光武初,改屯騎為驍騎,越騎為青巾,建 武十五年復舊。漢東京五校,典宿衛士,自遊擊至五 校。魏晉逮於江左,初猶領營兵,並置司馬、功曹、主簿, 後省二中郎將,本不領營也。五營校尉,秩二千石。 虎賁中郎將,《周官》有虎賁氏。漢武帝建元三年,始微 行出遊,選材力之士,執兵從送,期之諸門,故名期門, 無員,多至千人。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曰虎賁郎,置中 郎將領之。虎賁舊作「虎奔」,言如虎之奔走也。王莽輔 政,以古有勇士孟賁,故以「奔」為「賁」,比二千石。

「冗從僕射」,漢東京有中黃門冗從僕射,非其職也。魏 世因其名而置冗從僕射。

羽林監,漢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營騎,亦掌從送 次期門,後更名羽林騎,置令、丞。宣帝令中郎將、騎都 尉監羽林,謂之「羽林中郎將。」漢東京又置羽林左監。 羽林右監,至魏世不改。晉罷羽林中郎將,又省一監, 置一監而已。自虎賁至羽林,是為三將。哀帝省。宋高 祖永初初,復置。江右領營兵,江左無復營兵。羽林監, 六百石

積射將軍、彊弩將軍:漢武帝以路博德為彊弩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