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1 (1700-1725).djvu/63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七百四卷目錄

 諫諍部紀事四

 諫諍部雜錄

官常典第七百四卷

諫諍部紀事四

《宋史·王信傳》:信升左司員外郎,轉對,論:「士大夫趨向 之敝,居官者逃一時之責,而後之禍患有所不恤;獻 言者求一時之合,而行之可否有所不計。集賢者以 趣辨為能,而不為根本之慮;謀利者以羨餘為事,而 不究源流之實;持論尚刻薄,而寢失祖宗忠厚之意; 革敝類煩碎,而不明國家寬大之體,因循玩習,恬不 為怪。願酌古之道,當時之宜,示好惡於取舍之間,使 天下靡然知鄉,而無復為目前苟且之徇。」又論:「朝廷 有恤民之政,而州縣不能行恤民之實。近歲不登,陛 下軫念元元,凡水旱州郡租賦,或蠲放,或倚閣住催。 然倚閣住催之名,可以並緣為擾,願明與減放。」又論: 「豫備三說,收逃亡之卒,選忠順之官」,嚴訓練之職。又 言屯田利害,上皆納其說。

《曾幾傳》:幾除直祕閣,召對,言:「士氣久不振,陛下欲起 之於一朝,矯枉者必過直,雖有折檻斷鞅,牽裾還笏, 若賣直干譽者,願加優容。」時帝懲檜擅權之弊,方開 言路,應詔者眾。幾懼有獲戾者,先事陳之。帝大悅,授 祕書少監。

《程瑀傳》:「瑀遷翊善,論金人入侵,未嘗一大衂,有輕我 心,豈可保其不背盟。宜省費抑末,常賦外一毫不取 於民,民日益厚,兵日益強,使金人不敢窺為長計。帝 曰:『且作十年』。瑀拜曰:『十年之說,願陛下早夜毋忘』。」 《劉一止傳》:一止為越州教授,參知政事李邴薦為詳 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紹興初,召試館職,其略曰:「事 不克濟者,患在不為,不患其難。聖人不畏多難,以因 難而圖事耳。如其不為,俟天命自回,人事自正,敵國 自屈,盜賊自平,有是哉?」高宗稱善,且諭近臣,以所言 剴切知治道,欲驟用。執政不樂,除祕書省校書郎。 《孫道夫傳》:道夫年十八貢辟雍,張浚薦於高宗,召對, 道夫奏:「願修德以回天意,定都以繫人心,任賢材,圖 興復以雪國恥。」上在越,浚遣道夫奏事,賜出身,改左 承奉郎。再召對,言:「漢中前瞰三秦,後蔽巴、蜀,孔明、蔣 琬出圖關輔,未有不屯漢中者。今欲進兵陜右,當先 經營漢中、荊南東連吳會,北通漢沔,號用武之國,晉、 宋以來,嘗倚為重鎮,武帝亦以荊南居上流,故以諸 子居之。今守江當先措置,荊南時至,則蜀漢師出秦 關,荊楚師出宛、洛。陛下親御六軍,由淮甸與諸將會 咸陽,孰能禦之?」上嘉納。

《廖剛傳》:「剛除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紹興七年二月, 日有食之,詔內外官言事。剛言:陛下有建國之封,所 以承天意,示大公於天下後世者也。然而未遂正名 者,豈非有所待邪?有所待,則是應天之誠未至也。願 陛下昭告藝祖在天之靈,正建國儲君之號,布告中 外,不匿厥旨。異時雖百斯男不復更易,天下孰敢不 服。」上讀之聳然。

《重慶府志》:「馮時行以奉禮郎赴行在所,時秦檜主和 議,忤之者立見貶逐。時行召對,力主和議不可信,至 引漢高帝分羹事為喻,帝曰:『朕不忍聞。顰蹙而起。檜 乃謫時行知萬州』。」

《宋史王大寶傳》:孝宗即位,大寶除禮部侍郎,言:「古致 治之君,先明國是,而行之以果斷。自軍興以來,曰征 曰和,浮議靡定。《太上傳》丕基於陛下,四方日徯恢復, 國論未定,眾志未孚。願陛下果斷,則無不濟。」擢右諫 議大夫。

《章穎傳》:「穎以兼經中鄉薦,孝宗嗣服,下詔求言,穎為 萬言書,附驛以聞,禮部奏名第一,孝宗稱其文似陸 贄。」

《經濟類編》:孝宗時,劉珙自湖南召還,初入見,帝首論 獨斷雖英主之能事,然必合眾智而質之以至公,然 後有以合乎天理人心之正,而事無不成。若棄僉謀, 徇私見,而有獨御區宇之心,則適所以蔽四達之明, 而左右私昵之臣,將有乘之以干天下之公議。帝嘉 納之,授翰林學士。復上言:「世儒多病,漢高帝不悅學, 輕儒生。臣以為高帝所不悅者,特腐儒俗學耳。使當 時有以二帝三王之學告之,知其必敬信,功烈不止 此。」因陳聖王之學,以明理正心為萬事之綱,帝稱善。 《桯史》石湖立朝多奇節,其為西掖時,上用知閤門事、 樞密都承旨張說為僉書,滿朝譁然起爭,上皆弗聽。 范既當制,朝士或過問當視草與否,笑不應,獨微聲 曰:「是不可以空言較。」問者不愜,又譁然謂黨近習取